通過撰寫工作報告,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改進。通過閱讀這些工作報告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工作報告的寫作風格和結構特點。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宏觀形勢更加錯綜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種困難明顯增多的一年。面對嚴峻挑戰,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始終緊扣主題主線,深入實施八項工程,全力突破三重一大,一著不讓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各項工作在攻堅克難中取得了新成效。
(一)經濟發展穩中有進,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長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預計,下同)地區生產總值4500億元、增長12%左右;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22.8億元、增長15.3%,其中稅收收入增長20.1%、占比較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31億元、增長22%,其中工業投資1660億元,服務業投資增長29%、占比提高3.1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6億元、增長14%。億元以上項目開工775個、完成投資1800億元,徐工全地面起重機、布蘭肯礦山設備、美馳車橋二期、時代天虹三期等項目建成投產,億噸大港、黃河故道綜合開發、雨潤物流中心、必康新醫藥等項目順利實施??h域實力加快壯大,突破睢寧戰略和豐縣崛起行動計劃扎實推進,邳州市和新沂市通過省全面達小康評審認定,沛縣通過生態縣省級驗收。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其中六大千億元工業產業實現總產值91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315億元、增長13%。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920億元,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5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入園企業比上年增加1619家。新增2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2家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淮海文博園躋身省級服務業集聚區,龜山景區成功創建4a級旅游景區,創意68產業園被列入首批省級廣告產業園,我市獲批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糧食生產實現十連豐,新建和改造設施農業20萬畝,高效設施農業發展繼續領跑全省。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產值分別實現3485億元和37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34%和36%。新增超百億元企業(園區)1家、省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3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7家。
改革創新持續深化??h(市)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市直機關單位績效考核、鄉鎮分類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對城區、開發區簡政放權力度加大,市級擴權強鎮改革及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有序實施,部分鎮改設街道辦事處全面完成。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新增農田托管75萬畝、適度規模經營52萬畝、土地流轉55萬畝,均居全省第一;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發展到1872家和9371家。實施縣級醫院綜合改革,取消藥品加成政策;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拓展基本藥物制度覆蓋范圍,為群眾減輕藥品負擔3.8億元;實現相鄰四省的58個縣(市、區)新農合異地結算報銷。創新政府投融資體制,規范管理政府性債務,有效整合資源加強投融資平臺建設,政府融資平臺投融資能力明顯提升。彭城英才計劃扎實推進,新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400多人。新增專業技術人才3.86萬人、校企聯盟210家,研發機構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覆蓋。我市連續四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開放領域逐步拓寬。成功舉辦第xx屆投資洽談會、香港合作投資推介會、上??鐕韭撜x會、新加坡江蘇合作理事會第七次會議、首屆國際工程機械交易會等十余項重大招商活動,一批重大投資項目簽約落地。全市實際到賬注冊外資1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60億美元、其中出口44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出口額7.2億美元、同比增長77%。對外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觀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至韓國首爾、中國臺灣高雄航線如期開通;與新加坡合作共建的伊頓國際學校落戶新城區。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650億元、增長13%,注冊資本2455億元、增長16.8%,年內新增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5.4萬個。
(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面貌加速提升。
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圍繞八大中心建設,精心實施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八大類255項城建重點工程開竣工數量再創新高。韓山隧道、老字號街區、萬達廣場、萬科一期、殘疾人康復中心等項目竣工使用,三環東路高架基本建成,鄭徐客專、城市軌道交通、三環西路高架啟動實施,豐沛鐵路全線貫通,兩河兩路、蘇寧商務廣場等項目加快推進,中心城市綜合功能和集聚輻射力加速提升。外創示范道路、內創幸福家園活動深入開展,全市省級示范路達7條,幸福家園示范小區達54個。數字城管系統平臺加速構建,網格化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占道經營、戶外廣告等市容專項整治效果明顯。我市成為國土部首批3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和規劃重點發展的23個都市圈之一。
新型城鎮體系初步構建。1+3個100萬工程有序實施,5縣(市)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同步推進。中心鎮建設步伐加快,30個集中創建鎮投資125億元完成各類項目248個,完成第二批12個創建鎮達標驗收,66個鎮創建管理示范鎮工作全面啟動。新增新農村示范村50個,省三星級康居鄉村達59個;新建農村公路1225條,鎮村公交覆蓋率達25%以上;完成農村水利投資9.21億元,疏??h鄉河道1188公里;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1.6萬戶;新增改廁15萬戶。
生態建設力度明顯加大。五大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國家生態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加速推進。多措并舉整治空氣污染,強力實施秸稈禁燒、燃煤禁燒、揚塵治理和熱電整合,關停城區3家小熱電企業,淘汰黃標車11731輛。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87座,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8.6%。投資13億元對82條河流實施河道清淤和生態修復,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建成通水,6個斷面水質基本達標,我市躋身全國首批水生態試點城市。新增造林12萬畝,二次進軍荒山完成造林1.9萬畝,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8%,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89%,森林覆蓋率32%、保持全省領先。完成31家工業企業退城入園,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落后產能淘汰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省定任務。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京滬高鐵沿線環境整治和2179個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三)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民生實事得到有效落實。三大類100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年度任務全面完成,保障房建設、醫院新建遷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檔升級、鄰里中心建設、市民卡(社???、關愛老人、殘疾人幫扶等項目順利實施,發放自行車卡36.2萬張,公共自行車增至1.64萬輛,新增500輛公交車。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3670元和12050元,增長9%和12%。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城鎮新增就業11.7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8.6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萬人,完成就業創業培訓1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4%;建成大學生創業園18個,大學生創業企業達到3800家,累計提供就業崗位近3萬個。強化扶貧開發,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2.2億元,11.6萬戶低收入農戶從中受益。完成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1500余萬平方米,建成安置房401.6萬平方米。
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參保人數超過620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連續7年穩定在95%以上,住院實際補償比例達到57.5%;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和270元,保持蘇北領先;啟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醫保二次補助,補助額5130萬元,有效解決了部分困難群眾因病致貧問題。醫療救助、重殘救助、臨時生活救助體系不斷完善,三無人員和孤兒供養標準進一步提高。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7528套,建成7193套,銷售(配租)7796套,發放廉租房補貼1401戶。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以縣為單位全面實現教育基本現代化,6個縣(市)區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國家級驗收;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28所、農村中小學44所,加固重建中小學校舍75萬平方米,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有序推進,教育辦學條件和均衡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中心醫院新城區分院、徐醫附院開發區分院等項目加快實施,新增省級示范衛生院13個,改造升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2個,醫療資源布局更趨優化。第xx屆省運會籌辦工作扎實推進,奧體中心基本建成,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順利建成江蘇省體育強市。舞動漢風工程深入實施,文藝精品創作成果豐碩。文化惠民活動扎實開展,送戲下鄉520場、電影2.89萬場、圖書11.1萬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趨勢得到遏制。人防、民兵、雙擁、民族宗教、檔案、外事、僑務、中國臺灣事務、統計、審計、新聞出版、住房公積金管理、無線電管理、淮塔管理、機關事務管理、應急管理、防震減災、氣象、婦女兒童、青少年、關心下一代、援疆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進步。
社會管理創新全面加強。深入實施四治理三提升工程,一委一居一站一辦和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實現全覆蓋,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分別達到75%和55%以上,刑事案件發案數下降8.2%,我市榮登中國最安全城市排行榜第6位。創新實施專職人民調解員進駐公安派出所的公調對接機制,積極推進陽光信訪,重大事項穩評率達到100%,一批信訪突出問題得到較好解決。抓好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和產品質量監管,各類事故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5.7%和15.9%,杜絕了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四)政府自身建設扎實推進,發展環境更趨優化。
行政效率效能和服務水平得到提升。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十項規定,三解三促活動實現常態化制度化。深入實施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優化服務流程85個,精簡審批事項113個,清除辦事障礙850項。12345政府服務熱線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功能向群眾生活領域延伸,受理群眾投訴17.9萬件,辦結率97%。創新信息公開形式,集新聞發布、網絡發言和政務微博三位一體的徐州發布啟動運行。全面推行兩參一改,持續深化行風評議,有力促進了機關作風轉變。
推動發展和破解難題的能力得到提升。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深化,全市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達到37家;人民幣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313.6億元,非信貸直接融資規模不斷擴大。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工礦廢棄地盤活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及萬頃良田建設深入實施,在保障用地需求的同時,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斷強化,盤活利用存量土地1.2萬畝,建成和在建高標準廠房322萬平方米。創新財政資金扶持方式,深化銀企對接、企業金融顧問制度;扎實推進營改增工作,累計減免企業稅賦13億元。
依法行政和廉潔從政水平得到提升。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民主監督,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力求把依法辦事貫穿于政府工作各個環節。厲行勤儉節約,除涉密部門外的市級部門預算全面向社會公開,市直公務接待、公車購置和公車運行、因公出國費用分別下降15.79%、15.82%和26.8%。繼續實施反腐倡廉八項工程,扎實推進兩個習慣教育,深入開展領導干部曬權力試點和機關處長曬職權活動,始終保持懲腐肅貪的高壓態勢。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各項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的結果,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眾,向人民解放軍駐徐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支持徐州現代化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投資者和企業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雖然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好于全國全省,但受宏觀形勢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實際到賬注冊外資等指標增速低于預期。內需不旺和外需不振并存,工業產業投入后勁不足,居民消費增速回落,外貿出口出現大幅下降,部分企業受增本減利因素影響生產經營困難。產業結構偏重的問題尚未根本改觀,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城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問題凸顯,縣域城鎮化水平不高,部分鎮村臟亂差的現象仍比較突出。財政減收增支因素增多,居民收入增速趨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壓力加大。政府職能轉變需要進一步加快,個別部門存在作風不實、效能不高、監管職能履行不到位的現象。我們將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繼續下大力氣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扎實做好政府各項工作,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xx年工作總體要求。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我市以縣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綜觀今年的宏觀形勢,國際和國內、有利和不利、長期和短期、結構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織,發展環境更加復雜。一方面,多種積極因素持續積累。世界經濟出現緩慢回升跡象,總體態勢趨穩;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國內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持續改善,特別是各項改革的全面深化、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各種風險挑戰疊加沖擊。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主要經濟體增長低位徘徊,國際市場爭奪更加激烈,美國收緊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需要高度關注,世界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深化改革深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外需減弱、部分行業產能相對過剩、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經濟下行壓力不可低估。我市發展既面臨交通樞紐優勢不斷強化、省實施新一輪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扶持政策等機遇,但在結構調整、生態建設、節能減排、民生改善等方面也面臨更重的壓力和任務。我們既要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科學發展信心不動搖,又要充分估計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動作為、趨利避害,在克難奮進中贏得發展主動權。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努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更加重視增進民生福祉,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集中更多的財力、精力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我們將更加積極推動改革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和工作措施,為徐州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我們將更加主動調結構轉方式,順應宏觀形勢合理安排各項指標,不片面追求發展速度,以科學的考核機制和政策激勵機制為導向,把工作重心轉向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我們將更加有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城鄉布局統籌規劃、重大項目統籌推進、建設資金統籌安排,全面提升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水平,著力破解二元結構,加快縮小城鄉差距,把徐州建設成為蘇北城鄉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我們將更加突出生態立市,堅持一手抓污染治理、一手抓生態建設,切實做到多還舊賬、不欠新賬,努力讓人民群眾呼吸清新空氣、常享藍天白云,使良好生態成為徐州新的名片。
共
3
頁,當前第。
2
頁
1
2
3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
2007。
2007。
348。
億元,比上年增長。
12.1%。
;財政收入。
19。
億元,增長。
26.2%。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
9.7。
億元,增長。
23.4%。
;固定資產投資。
90.5。
億元,增長。
30.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31.2。
億元,增長。
16%。
;進出口總額。
6500。
萬美元,增長。
57.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850。
元,增長。
20%。
;農民人均純收入。
2960。
元,增長。
15.2%。
;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了兩位數以上增幅,國民經濟在上年基礎上繼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
工業經濟創建市以來最好成績。預計全市工業增加值。
73.6。
億元,增長。
24%。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45。
億元,增長。
33%。
;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
150%。
比上年提高。
16。
個百分點;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50。
家,新增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
18。
家;
39。
家“。
125。
”行動計劃承擔企業實現銷售收入。
88。
億元,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農業和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糧食總產。
405.9。
萬噸、小麥平均畝產。
423。
公斤,均實現歷史性突破;新增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
35。
萬畝、規模養殖場(小區)。
200。
家,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28。
個;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5。
家,新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70。
個;培訓農民。
5.1。
萬人次,新增農村勞務輸出。
5.94。
萬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積。
23.5。
萬畝、除澇面積。
28.6。
萬畝,新建農田林網。
27。
萬畝;積極推進“百村十鎮”示范工程,“三農”工作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叭f村千鄉”市場工程穩步推進,新增連鎖農家店。
723。
家。房地產業繼續向好,完成交易額。
11.9。
億元,增長。
19.7%。
旅游業健康發展,全年創旅游收入。
9.1。
億元,增長。
29%。
成功舉辦了。
2007。
年國際(亳州)中醫藥博覽會暨第。
23。
屆全國(亳州)中藥材交易會。金融業對地方經濟支持力度明顯加大,餐飲、娛樂、物流、保險、郵政、電信和中介服務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二)深入推進項目建設和改革開放,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
重點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列入省“。
861。
”行動計劃的。
11。
個項目完成投資。
16.5。
億元,列入市“。
1468。
”戰略布局的。
121。
個項目完成投資。
44.2。
億元。古井集團瑞福祥公司小麥蛋白粉擴建及沼氣發電、華佗國藥廠中成藥。
gmp。
擴建、許疃煤礦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渦河近期治理工程完成年度投資任務,板集煤礦、劉店煤礦等項目順利實施。
改革開放繼續深化。完成。
26。
家國有企業改制,置換職工身份。
3586。
人,盤活存量資產。
1.6。
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
12011。
家、私營企業。
654。
家,建成各類創業基地。
23。
個。組織參加徽商大會、廣交會等大型專業展會,實際利用外資。
6000。
萬美元、引進市外資金。
50。
億元,進出口額超。
500。
萬美元企業達。
5
家,我市被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中藥飲片出口基地”。
(三)切實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城市面貌進一步改觀。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顿裰菔薪诮ㄔO規劃》等。
8
項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完成,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魏武大道北段、建安路南段、三曹路建設工程扎實推進,芍花路、光明路、人民路南段等道路配套工程進展順利,城區綠化工作初見成效。
1291。
畝。扎實開展環保專項行動,積極推進污染減排工作,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42。
起,取締“十五小”、“新五小”企業。
6
家,全市完成化學需氧量減排。
1620。
噸,削減二氧化硫。
300。
噸,渦河、宋湯河等主要河流水質得到改善,解決了一批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環境問題。
(四)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提高。
2
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
1
家、高新技術產品。
3
項,新創“安徽省名牌產品”
5
個,
20。
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省科技支撐計劃。
8.26。
‰。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競技體育取得好成績。
過去一年,我市人事、編制、工商、稅務、財政、統計、物價、審計、監察、氣象、人防、農機、供銷、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老齡、檔案、地方志、防震減災、扶貧開發、無線電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五)積極實施民生工程,人民群眾生活進一步改善。
364。
萬人,參合率。
86.6%。
;落實城鄉義務教育經費補助資金。
2.18。
億元,受益學生。
81.1。
萬人;發放農村低保金。
3839。
萬元,
10.1。
萬名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十二項民生工程”年度目標全部完成。
d
級危房。
29.4。
萬平方米、新建校舍。
31.3。
萬平方米,新修“村村通”道路。
1065.8。
公里,新解決農村。
21。
萬人的飲水安全和城區。
8700。
戶居民的用水問題。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諾的“十件實事”,除鄭店子。
4a。
級風景區因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而未開工建設外,其余全部完成年度任務。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全年城鎮新增就業。
2.75。
萬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
7700。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2.9%。
新建改建敬老院。
30。
個、“五保老人之家”
20。
所,發放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金。
22898。
萬元、救災救濟資金。
3340。
2012。
例貧困白內障患者實行了免費手術。去年,我們戰勝了多年未遇的洪澇災害,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
(六)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推行。
iso9000。
4
件、代表建議。
118。
件和政協委員提案。
218。
件。推行村務公開,強化社區管理,加強普法教育,開展法律援助,基層民主和法制建設不斷深入。開展中藥材市場、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市場環境不斷優化。完善應急預案,健全管理網絡,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堅持領導干部開門接訪、帶案下訪,一批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啟動社區矯正工作,推進公安機關“三基”工程建設,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了社會穩定。加強安全生產監管,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是我們化解各種矛盾、克服各種困難、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年,是綜合經濟實力快速提升、城鄉面貌顯著變化的一年,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一年。這是市委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斗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駐亳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向所有關心支持亳州建設和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不大,結構性矛盾突出,與全省平均水平、與周邊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二是重大項目儲備不足、建設滯后,招商引資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市經濟開發區工作尚未取得突破;三是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欠賬較多,一些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四是一些地方和部門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效率不高,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二、
2008。
2008。
1468。
”戰略布局,加快“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設,提升“。
125。
”行動計劃,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
12。
%以上,財政收入增長。
16。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2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13。
%以上,進出口總額增長。
25。
%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增長。
30。
%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8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
7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
4.5。
%以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2
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
%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8.5。
‰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4.3。
%,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
2.3。
%和。
0.8。
%。
實現上述目標,不斷縮小與全省平均水平、與周邊發達地區的差距,我們必須從現在做起,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加快發展上來,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搶抓機遇,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真抓實干,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勇于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完成和超額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不斷把亳州的各項事業推向前進!
為此,要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以工業強市為主戰略,著力構建工業經濟新格局。
突出發展重點,做大做強三大主導產業。緊緊圍繞“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設,加快提升“。
125。
30。
家、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
28。
%以上。
狠抓項目建設,增強工業發展后勁。圍繞省“。
861。
”行動計劃和市“。
1468。
”戰略布局,加快瑞福祥公司。
30。
1525。
”工程、安馳公司年產。
3
萬輛微型轎車等重大項目,確保全年工業投資增長。
75。
586。
”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繼續實行重大項目包保責任制,完善項目工作協調調度機制,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30。
%以上。
推進節能減排,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實施清潔生產,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新技術,加快企業節能、降耗、減污技術改造,鼓勵引導企業建設有利于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的工業項目;以整治違法排污為重點,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確保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約束性指標。
(二)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300。
萬噸左右、小麥優質率再提高。
5
個百分點,新增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
4
個、規模養殖場(戶)。
400。
家,新增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
30。
萬畝,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15。
3
-
5
家,新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76。
5
萬人次,新增農村勞務輸出。
5.4。
萬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
16.2。
萬畝、除澇面積。
21.3。
萬畝、旱澇保收田。
11。
萬畝,完成人工造林。
1.8。
萬畝,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
27。
萬畝。繼續實施“村村通”工程,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管理,加快農村客運站建設,努力實現路通車通,方便群眾出行。積極推進農村能源國債項目和農村信息化工程,基本實現互聯網接入、電子政務、遠程教育等通信服務覆蓋到行政村。繼續抓好新村規劃編制工作,大力實施“百村十鎮”示范工程和鄉村清潔工程,推進用地集約、人口集聚和環境整治,為廣大農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堅持以文化旅游產業為重點,大力推動現代服務業新發展。
a
級旅游景區,全年實現旅游收入。
10。
億元。
2008。
年國際(亳州)中醫藥博覽會暨第。
24。
屆全國(亳州)中藥材交易會。
(四)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手段,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新活力。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統籌推進國有集體企業改革,積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完成雙輪集團、古井熱電公司等企業改制任務。繼續推動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行“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和畜牧獸醫體制改革步伐。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組建和引進新的金融機構,加強銀企合作,引導金融企業改進服務、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市級財政用于改善民生和“三農”支出的比重明顯高于上年。
1000。
家。
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健全“政府推動、企業為主”的工作機制,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措施,充分發揮招商小組和專業小分隊作用,綜合運用節會招商、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項目招商、以商招商等靈活有效的方式,促進招商引資工作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
500。
萬美元企業達到。
10。
家。
2
家,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
10。
個,培育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力推進“質量興市”和“名牌戰略”,年內爭創“中國名牌產品”
1
個、“安徽省名牌產品”
4
個、“中國馳名商標”
1
個、“安徽省著名商標”
9
個。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注重培養、吸引和凝聚優秀科技人才,努力形成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五)堅持以城市建設和管理為突破口,努力塑造城市發展新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按照開發新城區、改造老城區、完善建成區的要求,加強規劃編制,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加大新城區開發力度,適時啟動亳州市南部新區建設,實施魏武大道、希夷大道向南延伸工程,拉開城市整體框架。加大老城區改造力度,實施斷頭路、斷頭橋接通和小街小巷硬化工程,搞好美化綠化亮化,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建成區配套完善力度,全面完成渦河近期治理城區段工程,繼續實施城區供水支管網、污水管網建設工程,完善垃圾處理和中轉設施,提高城市保障能力。積極爭取上級支持,開工建設泗許高速公路亳州段,加快國省道改建、縣鄉公路和渦河航運碼頭建設,增強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加強城市管理。繼續抓好市容市貌、環境衛生、環境污染、交通秩序、市場秩序、治安秩序等專項整治,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土地管理長效機制,加強政府土地儲備,推進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加快“生態市”建設步伐,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搞好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強化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環境。
(六)堅持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確保實現人民生活水平新提高。
6900。
人以上。強化就業指導和援助,重點做好下崗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就業困難人員、失地農民、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就業安置工作。加強勞動力市場培育和監管,妥善處理勞動爭議,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7.5。
萬人和。
45。
萬人。高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抓好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和管理,保障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提高扶貧開發水平,發展社會福利、殘疾人和老齡事業,辦好社會慈善事業。
160。
億元。這里,我再次代表市人民政府鄭重承諾,
2008。
1
)繼續推進“村村通”工程,新修農村水泥路(油路)。
1000。
公里;(。
2
)繼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新解決。
22。
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3
)加強農村標準化敬老院建設,新建或改擴建二級以上標準化鄉鎮敬老院。
30。
所;(。
4
)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受益水平,實現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
5
)加快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建或改擴建鄉鎮衛生院。
20。
所、村衛生室。
228。
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18。
個;(。
6
)改善城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在市區新建或改擴建公辦中小學。
3
—
4
所,在三縣縣城各新建或改擴建公辦中小學。
2
—
3
所;(。
7
)改造市區自來水支管網。
220。
公里,新解決。
1.1。
萬戶居民的用水問題;建設污水管網。
7.5。
公里、提升泵站。
1
座;新建市區垃圾中轉站。
15。
個、公廁。
20。
個;(。
8
9
)繼續完善城區路網,啟動芍花路西段建設,配套完善人民路西段和湯王大道;(。
10。
)實施亳州火車站改擴建工程。對“民生工程”和承諾辦好的“十件實事”,市政府將定人定職定責,向社會公布,讓群眾監督,確保不折不扣地完成。
(七)堅持以統籌發展為目標,全面促進各項社會事業新進步。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在繼續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同時,著力擴充城區公辦義務教育資源,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貧困家庭學生、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鼓勵和規范發展民辦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教育督導考核,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落實教育資助政策,規范教育收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解決農村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重視師德師風教育,著力提高教師素質。
加快發展衛生體育等社會公共事業。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衛生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大傳染病預防控制力度,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開展以華佗五禽戲為代表的全民健身活動,推進“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加強城鄉基層體育設施建設,提高競技體育水平。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建立健全計劃生育長效工作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強統計工作,搞好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進一步做好人事、編制、工商、稅務、財政、審計、物價、氣象、人防、農機、外事、僑務、對臺、檔案、地方志、防震減災、無線電管理等各項工作。
(八)堅持以完善社會管理為保障,奮力開創和諧社會新局面。
gdp。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
0.8。
以內。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做好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強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扎實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城鄉社區警務戰略,繼續實施公安機關“三基”工程,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強化市場監管,依法打擊制假售假、虛假廣告、商業欺詐、傳銷和變相傳銷、偷逃騙稅等違法活動,凈化市場環境。繼續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重點整頓藥品藥材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和用藥安全。
加強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設。認真做好第。
7
屆村民委員會換屆工作,推行村務公開,推進城鄉和諧社區建設,保證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以爭創“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為契機,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繼續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加強網吧管理和整治,不斷提高全社會道德水準和文明水平。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加強誠信亳州建設,不斷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大力開展國防教育,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民兵預備役工作,支持駐亳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推進“雙擁共建”,落實優撫政策,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倡導城鄉社會互助和志愿服務,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三、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黨的十七大對新形勢下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大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提高科學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
(一)加強學習,強化執政為民意識。
各級政府特別是領導干部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學習新知識,研究新問題,積累新經驗,善于抓住事物本質,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解決復雜問題。堅持一切工作都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都要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一切工作都要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在工作實踐中真正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二)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認真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強化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問責制,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加強行政復議和政府內部層級監督,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主動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誠懇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各人民團體意見,自覺接受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嚴防權力濫用,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科學決策,深入推行政務公開。
完善公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事先要進行合法性、可行性論證,確保決策的科學性。認真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機制、重大事項社會公示、聽證、質詢及新聞發布制度,加強市長熱線、行風熱線、政府網站和市民論壇建設,充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不斷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度。。
(四)求真務實,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大力倡導并踐行思想求實、工作務實、措施落實的工作作風,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推諉扯皮、拖拉松散的不良作風。推行“一線工作法”,下大力氣精簡會議和文件,提倡開短會、講短話、發短文,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堅持不懈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建立和完善快捷高效的落實機制,確保政府每一項工作都有計劃、有部署、有督查、有成效。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廣“首席代表負責制”和“并聯審批制”,縮短審批時限,減少審批環節,規范審批行為,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五)從嚴治政,加強政府廉政建設。
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領導干部述職述廉制度,強化對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完善對權力的監督約束機制,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加快市招投標服務中心建設,加強對政府投資的重大項目、政府采購以及國有資產并購等方面的監督,堅決杜絕暗箱操作、權錢交易行為。牢記“兩個務必”,堅持量力而行,勤儉辦事,堅決反對和制止奢侈浪費。深入持久地開展反腐敗斗爭,切實提高拒腐防變能力,以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各位代表,加快發展,任務艱巨;開創未來,重在當前。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在中共亳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振奮精神,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亳州而努力奮斗!
政府。
由中國各級政府在每年召開的“兩會”上向與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布,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孟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希望對你有用!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及“”發展回顧。
20xx年是“”規劃的最后一年。一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緊緊圍繞“八大工程”,務實重干、綠色發展,圓滿完成了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68.4億元,同比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5.6億元,增長10.7%;固定資產投資296.7億元,增長1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億元,增長12.3%;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3元、14465元,分別增長8.2%、9.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1億元,增長9.6%。
一年來,我們重點抓了九方面工作。
(一)強力開展項目攻堅,發展后勁持續增強。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應對經濟下滑的著力點,大上項目、上大項目,全市新建、續建500萬元以上項目139個,其中億元以上37個,10億元以上8個,列入省、焦作市重點管理項目22個。投資20億元的汽車尾氣凈化器、18億元的硅膠體蓄電池和電動車配件、1.8億元的鋼化真空玻璃一期等75個項目建成投產;投資30億元的毛皮綜合加工產業園、12.5億元的大羅塘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3.6億元的制鎖業綜合整治、3億元的夢云電商小鎮等35個項目進展順利。引黃供水工程加快推進,孟州市黃河公路大橋列入省“十三五”交通運輸規劃,大定路黃河大橋正在推進前期,通用機場正在選址,事關孟州長遠發展的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取得突破。
(二)聚力推進集聚區建設,集群發展質態提升。
圍繞“再進十強、晉級三星”的目標,集中全市資源,推動產業集聚區向更高水平發展。先后實施基礎設施項目18項,汽車零部件科技服務中心、綠色生物科技服務中心、萊茵孟州高新技術公共服務中心等建成投用,小企業專業孵化園、珠江公寓、新苑小區公租房、自來水管網、石化園區天然氣管道加快推進,集聚區承載力顯著增強。規劃了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電子信息、保稅經濟6個專業園區,累計實施了一批億元以上工業項目,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9億元,增長27.7%。組建了產業集聚區管委會綜合辦公室、規劃建設局、招商服務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科學技術局、信息經濟局6個內設機構,成立了產業集聚區公安分局,集聚區科學管理體制初步形成。
(三)深入實施開放招商,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堅持把開放招商作為“一舉求多效”的重要舉措,細化完善了招商引資考核獎勵辦法,成立9個專業招商小組,選派15名干部分赴北上廣深開展精準招商,成功舉辦京津冀招商對接會、承接鄭州地區產業轉移市情說明會、阿里巴巴項目對接會等招商活動6次,全年引進市外項目109個,實際到位市外資金168.5億元,境外資金13550萬美元。對外經貿合作不斷加強,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7億美元,出口4.6億美元。我市連續20xx年被評為全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市。
(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步伐加快。
在加快中心城市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將城市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城鄉統籌步伐不斷加快。規劃體系加快形成。扎實開展了《孟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xx—2030)》修編工作,初步確立了新城區、主城區、文化區、產業區“一城四區、四區聯動、協調發展”的格局。啟動了城鄉水系、城市綠地、城市排水、新城區概念性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規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城市功能持續完善?;I資7.1億元,先后實施基礎設施項目13項,愈湘公寓建成投用,花園新街中段建成通車,黃河西路、北環路西延、東環路南延加快推進,城市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出臺了支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15條意見,全年商品住宅銷售1909套、24.4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39%、41%。完成了環衛體制改革,實行了“一把掃帚掃到底”的清掃保潔機制,環衛保潔工作實現全覆蓋。美麗鄉村成為亮點。以莫溝村為試點,按照“一修復三實現”的思路,啟動實施了老家莫溝建設,老苗書館、村淘店等20多個項目基本完工。扎實解決農村垃圾處理和再生資源利用問題,全市212個村建立了環衛長效機制,60個村通上了天然氣,86個村用上了城市自來水。累計投入5546萬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0.3公里,購置新型公交車37輛,在焦作率先實現了城鄉客運一體化。爭取農網資金1.6億元,實施農網升級改造、變電站及開關站等工程9項,電力基礎得到加強。我市被確定為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焦作特色小鎮建設現場會在孟州召開。
(五)傾力發展電子商務,新興業態提速發展。
堅持把網絡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孟州市“互聯網+”行動計劃》、《關于積極推進網絡興市建設智慧孟州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支持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發展。電商小鎮初具規模,德眾跨境、夢云、桑坡三個電商小鎮全部開工,德眾優購在線商城全面開通,孟州市電商產業園被確定為河南省電子商務創業基地。農村電商全省領先,在全省率先啟動阿里農村淘寶項目,累計建成農村淘寶店61家,全年交易額1700余萬元。工業電商快速發展,全市150余家企業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觸網轉型??缇畴娚倘〉猛黄?,我市成為阿里集團跨境電商全國首個簽約縣市,與阿里國際站、速賣通、天貓國際等網絡平臺實現戰略合作,v血拼網總部基地、網來云商跨境電商營銷平臺、智慧城市建設等一批項目先后落地。全市電商企業達450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
(六)深入推動農業轉型,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強力推進農業向產業化、規?;?、標準化轉型。農業設施不斷完善。累計爭取政策性資金1.1億元,實施高效節水、田間工程等基礎設施項目25項,新增高標準良田4.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5萬畝,小麥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面積達10.6萬畝。規模經營群體壯大。新建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20個,新增土地流轉面積6000余畝,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21.2萬畝,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積的56%。新發展水果、花生等經濟作物1.1萬畝?,F代農業提速發展。編制完成了《孟州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確定了“四區九大基地”的格局。全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1家、家庭農場18家。華興玉米農業產業化集群獲得省政府授牌。引進實施了阿里巴巴“滿天星計劃”農產品溯源管理項目,完成了200萬枚二維碼印制和數據錄入。
(七)大力實施生態建設,人居環境持續優化。
突出綠色發展主題,著力建設“濱水城市”、“森林城市”、“藍天城市”,啟動編制了生態水系規劃、林業生態總體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高新區生態綠化規劃,先后實施百千萬農田防護林、黃河生態涵養帶、城區綠化等工程9項,全年新增造林12310畝。深入實施“藍天工程”,關閉拆改燃煤鍋爐63臺,完成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整治54家、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23家。強力推進水污染綜合治理,實施了隆豐污水處理廠升級、老蟒河河道治理、第二污水處理廠技改等項目;啟動了南莊毛皮群三年搬遷整治計劃,毛皮加工專業園區建設有序推進。全年完成污染整治任務177項,化學需氧量減排123.65噸、氨氮減排8.14噸,超額完成焦作下達的目標任務。
(八)高度重視民生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著力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教育設施更加完善。投資4850萬元,完成了第四幼兒園建設和所有學校的取暖工程,啟動了大定小學、第三幼兒園建設,教育條件持續改善。衛計服務不斷優化。投資1.5億元,實施衛生基礎項目5項,中心醫院門診醫技綜合樓搬遷投用,市二院綜合樓建成投用。組建了中醫聯合體、婦幼聯合體。累計發放新農合補償1.35億元。計生工作連續20xx年保持“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稱號。全民健身總體水平顯著提升,居民體質優秀率達國家a類標準。社會保障更加健全。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提高至95元,增長32%。全年累計發放各類救助金967.4萬元、城市低保金673.8萬元、農村低保金1849萬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339套,實施農村危房改造670套,基本解決了低收入家庭住房難題?;I資20xx萬元,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萬余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社會大局持續平穩。建成投用了市、鄉、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平臺,配備專(兼)職人民調解員343名,矛盾糾紛化解調處機制進一步健全。持續推進平安孟州建設,全市累計安裝監控探頭2437個,城鄉視頻監控實現全覆蓋。持續加大對“兩搶一盜”等侵財犯罪打擊力度,現行命案保持“發一破一”。安全監管更加嚴格。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領域“打非治違”,查出隱患7796處,整改7351處,整改率達94.3%。持續強化對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等行業的市場監管,累計開展食品檢查專項行動20余次,檢查涉藥單位522家次,保障了群眾的飲食、用藥安全。
(九)持續深化政務改革,政府職能加快轉變。
全面推行了營業執照、機構代碼、稅務登記“三證合一”改革,三證辦理由原來的25天壓縮到2天,全年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828戶、內資企業343戶,分別增長68.6%、27.1%。扎實推進行政審批事項改革,取消、調整和承接上級下放行政審批服務事項434項。穩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新組建了市衛計委、農林局,成立了市網絡經濟發展中心、新聞網絡中心,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37家單位的3951項權力責任納入了清單管理。推行了“三集中、三直接”改革,在29個部門統一設置行政事項服務科,行政審批類事項實現“一次性直接受理、一站式直接辦理、一個口直接繳費”,全年累計辦理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5.5萬件,按期辦結率100%,提前辦結率92%。
此外,統計、審計、氣象、通信、檔案等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國防動員、民族宗教、住房公積金等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各位代表!
過去一年的發展,為“”劃上了圓滿句號。五年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搶抓河南省深入實施“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戰略機遇,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這五年,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分別是20xx年的1.6倍、1.55倍,年均增長9.2%、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20xx年的1.95倍,年均增長1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112.9億元增至195.6億元,年均增長11.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6.9億元增至11.1億元,年均增長10.1%,經濟總量大幅提升。
這五年,產業集聚實現新提升。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由5.7平方公里增加至10.85平方公里,先后被評為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河南省20xx年度、20xx年度十強產業集聚區、河南省二星級產業集聚區。全市規上企業總產值758.6億元、利稅36.4億元,分別是20xx年的1.35倍、1.33倍。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三大百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中原內配、隆豐皮草兩家企業躋身省百強工業企業行列。
這五年,對外開放釋放新活力。內陸口岸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級河南德眾保稅物流中心建成投用,孟州成為全省首家擁有“通關口岸”和保稅區功能平臺的縣級市,與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河南保稅物流中心實現了錯位經營、優勢互補。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人均出口額連年位居全省縣市第一位,經濟外向度達28%。
這五年,城鄉一體邁出新步伐。城市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光華路、南環路等16條城區道路建成通車,河雍小學、第二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5.4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45.7%。特別是20xx年,按照“一修復三實現”的思路,著力推動教育、公交、醫療、養老等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著力加強文化建設,著力推動精神回歸,開創了具有孟州特色的城鄉一體化新模式,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關注。
這五年,現代農業取得新突破。實施小麥、玉米高產創建面積80萬畝次,糧食保持連年增產。培育專業合作社484家、家庭農場38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1個,通過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12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5個、綠色食品2個,形成了玉米深加工、面品、飲品、人造板四個農業產業化集群,農業生產標準化、產業化、園區化步伐加快。
這五年,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用于教育、醫療、農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累計達8.1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鄉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五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先住院、后結算診療服務模式、藥品零差率銷售制度全面實施,醫療基礎不斷完善,群眾就醫更加便利。累計建成中小學校、公立幼兒園36所,在全省率先實現高中免費教育,體育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孟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是市委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有力監督、鼎力支持的結果,是社會各界和衷共濟、通力協作的結果,更是歷屆班子帶領全市人民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斗在各行各業的廣大干部群眾,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孟州建設發展的同志們和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孟州的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形勢低迷、產品市場需求萎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和問題增多。二是產業集聚度不高,主導產業上下游配套企業較少,還沒有真正形成產業鏈條。三是社會管理還存在薄弱環節,局部區域環境污染、交通擁堵、違章搭建等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影響和諧穩定的矛盾仍然存在。四是城鄉居民持續增收壓力較大,就業、就學、就醫等公共服務與群眾期盼還有差距。五是政府自身建設仍需加強,個別干部還存在“不想干、不會干、不敢干、胡亂干”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給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絕不辜負人民期待。
二、“十三五”時期工作思路及目標。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這一時期,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多變,但我市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外部環境看,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加速調整,“互聯網+”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產業轉移仍將持續;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出臺促進中部崛起新十年規劃;河南深入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構筑“一極三圈八軸帶”發展新格局;焦作持續加快經濟轉型示范市和美麗焦作建設,這些都為我市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孟州自身看,德眾公共保稅中心、電子商務、萊茵檢測中心等平臺的建設和完善,為孟州擴大開放,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創造了先發優勢;孟州市黃河公路大橋、大定路黃河公路大橋、焦濟洛城際鐵路孟州站、通用機場等重大項目的謀劃,為孟州對接鄭汴洛都市圈,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奠定了良好基礎。只要我們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主動作為、務實重干,就一定能夠開創孟州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省委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焦作市委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確立“圍繞一個中心、實施八大工程、強化三項保障、實現四個建設”的“1834”工作思路。圍繞一個中心,即綠色發展;實施“八大工程”,即產業集聚區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宜居城市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現代交通、智慧網絡、改善民生;強化“三項保障”,即深化改革創新、推進依法治市、加強黨的建設;實現“四個建設”,即建設開放孟州、建設富強孟州、建設文明孟州、建設幸福孟州,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41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6億元,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660元、22252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中原經濟區前列,對外開放和科技創新位居全國縣市前列,提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綜合實力更強。做強做優產業集聚區,提速建設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電子信息、保稅經濟6個專業園區,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力爭通過5年努力,培育1—2個產值超300億元的產業集群,培植1—2家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和上市公司,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發展質態更優。將“推進網絡興市、建設智慧孟州”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制造發展,互聯網產業年均增速20%以上,產業規模達到百億級。實施“科技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力爭到20xx年,國家級、省級研發機構達到25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2%。推動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工業機器人等高新技術的應用,實現制造業整體智能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人居環境更美。堅持城鄉一體、綠色發展,打造森林城市、濱水城市、藍天城市、海綿城市,建成“水渠環城、城水相依”的城鄉水系,實現“城鄉大綠化、河陽一市青”,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按照“一城四區、四區聯動、協調發展”的思路,協調推進新城區、主城區、文化區、產業區建設,力爭建成黃河大橋、城際鐵路等設施,城市建成區面積達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26萬,城鎮化率達到60%。
——人民生活更好。把共建共享作為發展導向,壯大創業創新群體,努力穩定和擴大城鄉就業,大力實施扶貧攻堅計劃,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力爭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加大民生投入,建立惠民長效機制,促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均衡發展。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完善社會管理機制,做好安全生產、社會穩定工作,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三、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根據市委四屆十四次全會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市委“1834”的工作思路,以綠色發展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強力推進八大工程建設,確保市四屆政府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為早日實現“開放孟州、富強孟州、文明孟州、幸福孟州”建設夯實基礎。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xx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生產總值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進出口總值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節能減排和環境質量改善完成焦作市下達任務。
今年,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突出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產業集聚區。
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揮集聚區載體優勢,提升平臺功能,狠抓重大項目,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提升集聚區功能。突出抓好“五規合一”試點工作,完成集聚區規劃調整和石化園區控制性詳規、毛皮園區等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繼續推進“九縱四橫”路網和集聚區配套設施建設,完成文公路南延、韓園東路、常付路、石化園區1號路、2號路等工程,加快灘區澇河西延工程建設。做好珠江公寓、新苑小區等后期建設,啟動東窯村、西窯村整村搬遷工作。攻堅項目建設。強力推進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電子信息、保稅經濟6個專業園區建設,年內新上續建項目88個,重點抓好大羅塘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豫農生物產業園一期、20萬噸合成氨改造等7個超10億元項目和皓澤電子手機攝像頭、中原內配智能裝備制造、秸稈環保阻燃纖維板等36個超億元項目,年內完成投資80億元以上。加快平臺建設。推進金融物流平臺建設。依托保稅物流中心,引進大型金融物流服務企業,積極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倉單質押、期貨交割等物流金融項目,著力打造輻射豫西北、晉東南的金融物流基地。推進技術創新孵化平臺建設,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年內力爭創成高新技術企業1家,申報省眾創空間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推進投融資平臺建設,積極整合現有投融資平臺,理順、規范運營機制,提升融資能力;擴大ppp應用領域,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隆豐公司、大地合金、皓澤電子、康華藥業等企業上市運作,鼓勵發行企業債,擴大企業融資渠道。推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實施中科陽光運動城項目,規劃建設東、中、西三個輻射產業聚集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區,年內完成以韓莊村為中心的中部綜合服務功能區建設。
(二)突出以人為本,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按照“一修復三實現”的思路,著力推動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人民共同富裕、傳統文化回歸,著力解決城鄉差別、貧富差距、精神失缺三個問題。突出特色小鎮建設。加快推進谷旦、南莊兩個特色小鎮建設,健全服務功能、居住功能,增強承接城區輻射和帶動鄉村發展的能力。加快“老家莫溝”建設,完成村淘店、老苗書館、衛生所、養老中心等配套工程。推廣莫溝建設經驗,啟動2—3個試點村建設。以“三保五化”為重點,推進“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工作,年內35%以上的行政村達到示范村標準。實施農村電網改造項目,抓好中曹變、灘西變綜自改造、石莊變電站設備改造等工程。完成新建改建農村公路60公里。強化政策保障。突出“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落地,切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加大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力度,不斷提升農民工轉化為市民的能力。發展現代農業。抓好糧食高產創建和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60萬畝以上。繼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鼓勵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聯合農民發展集中連片種植,年內新增家庭農場20家。積極發展地黃、山藥、水果種植,加快建設萬畝韭菜、油用牡丹、千畝苗圃、萬畝玫瑰等特色農業集群,新增經濟作物5000畝以上。大力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創建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探索“聚土地”經營模式,以訂制私家生態農場為基點,依托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發展觀光農業。加快實施“滿天星”計劃,著力建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開展“和睦家園”行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機關、進鄉村、進企業、進校園“四進”活動,突出官德、孝道、誠信、德行教育,辦好“河陽大講堂”和“道德講堂”,積極營造“家庭和美、鄰里和睦、村莊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突出功能提升,加快建設宜居城市。
強化城市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對新城區、主城區、文化區、產業區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模式進行打造提升,建設宜居城市。完善城市規劃。加快《孟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xx—2030年)》和綠地系統規劃編制,年內完成報批。同步建立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法定依據的規劃管理機制,強化規劃的公開性和強制性,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提升城市功能。開工建設聯盟路、河陽大街東延、黃河西路一干渠橋、黃河移民防護堤道路改建工程,繼續推進東環路南延、農壇路北延等工程,年底前城市環路初步形成。啟動新城區路網建設。開工建設城北水廠、產業區供水廠,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二期)、城市建筑垃圾處置場,完成環衛基地建設。加強城市管理。整合住建、國土、城管等部門的城市執法力量,組建城市綜合管理隊伍,變多頭管理為綜合管理,嚴厲打擊“兩違”行為,遏制私搭亂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讓群眾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實施東、北、西三個城市入市口美化亮化工程,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開展智能化城市管理,積極推進交通、市政、環境監管“三網融合”,探索建立“互聯網+大城管”的城市綜合管理體制。規范城市經營。加大土地儲備開發利用,規范管理土地市場,嚴格收儲出讓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進道路橋梁冠名、路牌廣告等公共資源經營,優化城市資源配置,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展城市三產。嚴格新上房地產項目審核審批,積極消化存量、優化增量,推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統籌實體商業與網絡商業發展,加快編制城市商業發展規劃。完成特色商業街區選址、規劃等前期工作,力爭啟動建設。
(四)突出環境優化,全面加強生態建設。
環境污染是發展之患、民心之痛,必須鐵腕治理。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控、后果嚴懲,加強生態體系建設,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強水系建設。加快黃河引水工程進度,啟動城市環城水系北線一期、環城水系南線、宋村濕地、光華路南段濕地公園等工程,完成莫溝生態水系工程。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大力推進“十大林業工程”建設,完成“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分解任務,全年新增造林8000畝,力爭培育苗木規模種植基地2家。加強污染整治。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扎實開展“氣化焦作”燃煤鍋爐整治、黃標車淘汰等行動,加大對“土小”企業、畜禽養殖、減排重點企業等治理力度,不斷削減污染源。完成第二污水處理廠技改升級工程,理順運行機制,確保外排廢水達標排放。強力推進南莊毛皮產業園建設,推動毛皮企業整合搬遷,著力解決毛皮行業污染問題。年內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80%以上,地表水責任斷面水質達標率達70%以上。嚴格環保管理。認真落實《環境保護法》,建立產業集聚區環境準入制度,對配套環保設施未建成、污染減排任務未完成、環保限期治理未落實的企業,不予受理新(擴)建項目審批;對限期拒不整改的企業進行關停淘汰。探索實行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負面清單制度,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五)突出弘揚創新,著力創建文化品牌。
不斷加大文化投入,塑造文化品牌,增強縣域發展文化軟實力。弘揚韓愈文化。在城市發展中融入韓學文化符號,完成韓園升級改造,做好韓愈主題公園、書院、紀念館等項目前期工作。挖掘黃河文化。依托境內黃河資源,加快《孟州黃河萬花灘濕地公園》規劃編制,完善黃河豐潤園現有景區水平,啟動豐潤園三期項目建設,打造黃河濕地養生養老、休閑度假基地。開發南太行窯洞文化。依托西嶺自然特色資源,開工建設南太行窯洞文化生態旅游區、藍夢薰衣草莊園、黃楝樹景區等工程。利用好水滸文化。充分挖掘《水滸傳》中與孟州有關的典故,加快推進“快活林”休閑水街景點規劃建設。繁榮公共文化。繼續做好三館免費開放工作,加快鄉鎮辦事處綜合文化站、村級(社區)文化中心建設,健全市、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繼續實施“百姓宣講直通車”、“農民文化超市”等文化惠民工程,保障群眾文化權益。
(六)突出方便快捷,構筑暢通出行交通。
突出大交通助推大發展理念,更加注重內部交通改善,更加注重外聯通道建設,逐步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建設市區外圍路網。開工建設南環路東延一期工程、237省道沁陽捏掌至孟州里村段改建項目,做好沿黃高等級公路、北環路東延至新207國道工程、309省道改線孟州段等項目的前期謀劃,著力構建城市“大外環”系統。突出抓好黃河大橋建設。積極做好對接,開工建設孟州市黃河公路大橋及連接線工程,啟動大定路黃河大橋前期工作。加快謀劃鐵路、航空項目。加強協調對接力度,爭取焦濟洛城際鐵路在孟州設站。加大通用機場項目爭取力度,謀劃建設小型通用機場,力爭項目落地。
(七)突出信息化應用,大力發展智慧網絡。
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健全完善發展平臺,打造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網絡經濟活躍區域。加快建設電商小鎮。積極推動德眾保稅中心和山東萊鋼合作,加快推進跨境電商小鎮建設。啟動夢云電商小鎮二期工程,力爭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桑坡電商小鎮建設,開工建設創業園區、電子商城、電商創客中心等工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全面深化與阿里集團合作,加快推廣農村淘寶,年內實現所有行政村村淘全覆蓋。全面啟動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項目,深化與v血拼網、武漢傳神合作,加快發展跨境電商。鼓勵企業拓展b2b、b2c等電商業務,年內新增電商企業200家,總數達650家。大力實施智慧網絡人才培育工程,強化電商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一批軟件開發、網絡安全、網絡營銷等網絡經濟急需人才。推進互聯網深度應用。啟動“1124”(一網一庫兩平臺四終端)智慧政務服務云平臺建設,加快建設面向公眾一體化的在線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寬帶提速工程,啟動無線孟州建設,加快全免費wifi無線城市建設步伐。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工業、+現代物流、+教育、+醫療、+平安等,推進互聯網創新成果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八)突出共建共享,著力增加人民福祉。
更加注重提供普惠型的社會保障、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公平性的發展機會,持續釋放經濟發展紅利。優先發展教育。強力實施“名師、名校、名校長”活動,加強中小學校長隊伍、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學??荚u機制,確保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優化城鄉中小學布局,積極推進城鎮學校建設,實施莫溝小學、文公小學、河陽小學、大定小學、第三幼兒園等工程。積極謀劃引進名校合作辦學,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打造職教品牌。強化社會保障。高度關注弱勢群體,適當提高低保月人均補差水平,城市低保、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差不低于225元、115元。落實臨時救助制度,推進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高效銜接,做好殘疾人“兩項補貼”工作,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密切關注生產經營困難企業用工動態,新增農村轉移就業1.2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000萬元。發展健康事業。加快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中心醫院全面搬遷投用和公共衛生綜合樓建設。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完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推進家庭責任醫生制度和簽約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落實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脫貧攻堅。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按照“轉、扶、保、救”四條途徑,整合扶貧資源,抓好嶺區、灘區貧困村脫貧工作,實現脫貧5個行政村1200人。維護安全穩定。深化“平安孟州”建設,嚴打暴力恐怖犯罪、“兩搶一盜”侵財犯罪、涉眾型經濟犯罪等,提升群眾安全感。加強對餐飲服務、食品加工、藥品醫械和化妝品等行業的監督管理,完善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嚴厲打擊食品藥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安全隱患檢查、監管和整治力度,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充分發揮市、鄉、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平臺作用,建立矛盾調解、信訪、司法等方式有機銜接的新機制,打造“陽光信訪”,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九)突出深化改革,持續增強發展活力。
深入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進一步增強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改革紅利。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探索行政審批標準化運行管理模式,建立行政審批服務“通用、保障、提供”三個標準體系,力爭創成“河南省行政審批標準化試點市”。加快建設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實現“一窗受理、并聯辦理”。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實“三集中三直接”改革措施。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推進網上服務大廳建設,實現網上實時監管的行政審批事項達100%,網上預受理和預審查的行政審批事項達80%以上。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培植稅源、促進發展。推進預算公開,加快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改革。加強社會綜合治稅,推動國稅地稅合作。嚴格支出管理,進一步規范“三公”經費支出,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抓好重點領域改革。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制度。積極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啟動縣級國土資源“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建設,構建“批、供、用、補、查”一張圖應用系統。完成全市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責整合和機構組建工作,實現不動產統一管理。鞏固公車改革成果,加強公務用車管理,建立長效機制。不斷創新機制體制。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標準、招投標和監督評估等制度,加快形成公共服務供給新機制。健全各類社會主體監督管理、自律機制,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文化體制改革。完成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和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十)突出外向優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要實現產業快轉型、經濟大發展,就必須狠抓開放招商,堅持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強力招商引資。充分發揮孟州現有企業的優勢,引導企業靠大聯強、延鏈補鏈,通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引進配套項目、產業鏈項目,增強企業配套生產能力,實現產業集群化。充分依托我市9個招商組、5個駐外招商辦事處的作用,緊緊抓住河南省承接產業示范區建設機遇,瞄準世界500強、國內500強,扎實開展上門招商、對接招商,切實提高招商實效。年內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6個,引進市外資金198億元,外資1.46億美元。優化營商環境。把優化環境作為開放招商的生命線,用足用好上級政策,推進政策創新,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推行外來投資項目聯審聯批制和全程代理制,實行項目落地一把手負責制,著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強化資金、土地、水電氣等要素保障,確保企業招的來、留得住、做得大。在服務企業上,無論是本土企業還是外來企業,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一視同仁,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強化對外貿易。加快海關、外匯部門駐區機構申報步伐,力爭進境肉類指定口岸查驗區落地。加快“河南省羊剪絨制品出口基地”建設、確保報批授牌。用足用好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國家政策,著力調優外貿結構,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年內進出口總額完成7億美元,繼續保持全省領先位次。加強區域合作。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做好與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對接工作。積極對接鄭州航空港、洛陽高新區、焦作高新區,扎實開展區域合作,著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理念,以建設法治、效能、廉潔政府為目標,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堅持科學理政。始終把科學理政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標。加強建設學習型政府,切實解放思想、創新思路,不斷提升執政能力。嚴格落實政府議事規則,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對“三重一大”事項,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確保行政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與法定性。強化督查職能,督促檢查重點工作推進、重要環節整改、重大責任落實等,對發現的問題列出清單、明確責任、掛賬整改,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堅持依法行政。始終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啟動“七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堅持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動發展。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建議、提案。認真落實政府權力清單制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防止行政恣意和濫權行為的發生。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執法程序,加強執法監督,切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堅持務實勤政。始終把務實勤政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切實精文簡會,通過發文前置審核,嚴控發文數量、會議活動,確保市政府公文、政務會議較上年持續減少。加強調查研究,政府組成人員全年到基層和企業調研問題、解決困難、指導工作不少于60天,進一步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嚴控“三公”經費,強化財政支出管理,建設節約型政府。
堅持廉潔從政。始終把廉潔從政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準則。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推進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從源頭上、制度上規范行政行為。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堅決遏制一切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持厲行節約,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以清廉的政風樹形象、促發展。
各位代表、同志們,新征途肩負新使命,新機遇孕育新希望。讓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改革創新,務實重干,綠色發展,為建設“開放孟州、富強孟州、文明孟州、幸福孟州”而努力奮斗!
重要詞語解釋。
通用機場:是指國家鼓勵發展的,通過完善低空管理體系,充分開發和利用低空空域資源,專門承擔除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以外的其他飛行任務的低空機場。我市通用機場項目旨在豫西北地區率先建設一座小型通用機場,著力打造集游客觀光、空中表演、私人飛行、商務包機、應急救援等飛行業務為一體的綜合航空基地。
一修復三實現:“一修復”是指修復鄉村生態,“三實現”是指實現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傳統文化回歸。
四區九大基地:“四區”是指高標準糧食生產示范區、畜牧業產業集聚區、玉米深加工示范區、觀光休閑農業示范區;“九大基地”是指許莊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全義農場無公害韭菜生產基地、無公害設施農業蔬菜基地、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玫瑰園鮮切花生產基地、油用牡丹生產基地、無公害懷藥生產基地、無公害蓮魚共養生產基地、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
滿天星計劃:是我市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的農產品溯源管理項目。該項目是基于二維碼技術,對所售的每件農產品都標識獨一無二的二維碼,消費者只需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立即看到每件農產品的“出身”以及各項檢測指標,實現對產品信息的全程追溯,解決農產品防偽溯源問題。
三證合一:將企業依次申請的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為一證,進而實現核發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
三集中、三直接:是我市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提出的行政審批服務改革工作目標,即:全面實現行政審批職能向一個科室集中,行政審批類事項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行政審批權力向服務窗口集中;實現行政審批事項在中心窗口一次性直接受理,一站式直接辦理,一個口直接繳費。
三品一標:是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統稱。
一極三圈八軸帶:以鄭州為核心增長極,構建涵蓋焦作等8個省轄市的“半小時”核心圈、涵蓋其余9個省轄市的“1小時”緊密圈和中原經濟區其他中心城市的“1個半小時”合作圈,形成輻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鎮產業發展軸帶。
ppp:公私合作模式,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產業為基、就業為本,強化住房、教育牽動,完善社會保障、農民權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
三保五化:保住房安全、保飲水安全、保用電安全和凈化鄉村環境、硬化鄉村道路、綠化鄉村田園、亮化村莊街道、美化村莊面貌。
轉、扶、保、救:推動貧困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扶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完善低保政策兜底,給予臨時救助。
權力清單:為實現“法無授權不可為”,將政府各項公共權力進行全面統計,并列表公布,公共權力只能在被明確賦予的職責和邊界內行使。
責任清單:為落實“法定職責必須為”,將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職責和具體工作事項列表公布,部門對照執行。
共
3
頁,當前第。
1
頁
1
2
3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兩快兩帶三先”的新要求,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工作導向,牢牢把握主題主線,深入實施“八項工程”,全力推進“三重一大”,沉著應對挑戰,積極搶抓機遇,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一)爭先進位成效明顯,經濟綜合實力穩步壯大。
經濟規模躍上新臺階。全市主要經濟指標(預計,下同)增長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增幅全省領先。地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4000億元、增長13%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366.8億元、增長15.2%,其中稅收收入增長19.8%,稅占比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85億元、增長22%,其中工業投資1477億元、增長21.5%,宿新高速、徐工大噸位起重機、卡特彼勒大挖掘機等重大項目如期竣工,億噸大港、必康新醫藥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城鄉消費同步拓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320億元、增長18%左右??h域經濟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五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別達46%、44.8%;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300億元、增長14%。
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20xx億元、增長17%,六大千億元工業產業產值超80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1650億元、增長13.5%,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新增入駐企業503家。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高效設施農業新增面積、總面積保持全省第一,新增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4個,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啟動實施。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產值分別完成3600億元和3300億元、均增長80%;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85%。全市引進高層次人才2700多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7人,首次入選省創新團隊2家、實現了該項目的重要突破。新增2家百億元工業企業、5家五十億元服務業企業(市場),徐工集團營業收入超千億。
改革開放邁出更大步伐。鎮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有序實施,云龍湖風景區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快推進,精簡市直事業機構61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以我市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核心區8個城市實現新農合異地結算。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不斷加快,“營改增”試點順利推進,農信社改制組建銀行工作基本結束,村鎮銀行實現縣域全覆蓋。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完成17億美元、增長15%;進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達120家、同比新增49家,全市自營出口達62億美元、增長50%。
集聚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各類開發園區實現業務總收入8676億元、增長50%。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工程機械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獲批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徐州高新區成為蘇北首家國家高新區;泉山經濟開發區晉升省級開發區,沛縣綠色食品產業園、睢寧白色家電產業園、新沂新型材料產業園獲批省級特色園區,豐縣在我省率先建成國家級出口果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邳州國家級大蒜出口基地創建通過商務部初審,沛縣微山湖千島濕地景區、呂梁山旅游度假區獲批省級旅游度假區,新沂窯灣古鎮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礦大科技園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國家a類大學科技園,徐州醫學院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園獲批省級科技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園獲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稱號;徐州軟件園、徐州工業園科技創業園獲批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二)城鄉面貌大幅提升,一體化建設扎實開展。
中心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制定“八大中心”建設意見和專項規劃,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的目標定位和實現路徑進一步明晰。243項城建重點工程進展順利,項目總量和投資額均創歷年新高,徐賈快速通道、彭城歡樂世界一期等重大項目投入使用,珠山景區、植物園、潘安湖濕地公園等精品園林景觀建成開放,三環東路高架、韓山隧道、微山湖快速通道等道路工程加速推進,蘇寧商務廣場、中央國際廣場、八里家居中心等商貿項目穩步實施,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前期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觀音機場開通至泰國曼谷的國際航線。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市容專項整治效果明顯,中山北路、民主路成為省級示范路,“數字化城管”通過省級驗收并被國家住建部列為科技示范項目,我市榮獲“江蘇省城市管理優秀市”稱號。
城鄉建設協調推進。各縣(市)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完善,組織實施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和功能性項目,城鄉面貌明顯改觀。投入資金23.2億元重點加強30個中心鎮建設,完成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產服務三大類項目87個,第一批10個中心鎮達到驗收標準。投入資金35.6億元新創建新農村示范村50個,25個村被評為三星級康居村,8個村被評為省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示范村。鎮區環境“五整治、五提升”初見成效,村莊環境整治年度任務全面完成,京滬高鐵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扎實開展。完成農村水利投資9億元,解決了4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改造衛生廁所15萬座。
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積極開展pm2.5監測試點,大力實施污染防治設施提標改造,完成7450輛高排放機動車淘汰任務,市區環境空氣質量良好率達90%。南水北調一期工程完成序時進度,截污導流工程投入運營,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7%以上,重點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功能區三類以上水體占比達76%。單位gdp降耗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完成年度任務。綠化荒山2.2萬畝,新增造林12萬畝,改造綠地1500公頃,建成潘安湖等6個省級濕地公園,10個鎮和11個村通過國家生態鎮(村)考核驗收,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國家生態市創建扎實推進。我市被列入全國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城市。
(三)民生民計持續改善,社會建設得到加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22100元和10900元,均增長12.3%。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實現農村低收入人口建檔立卡全覆蓋,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0.2億元;對359個經濟薄弱村全部制定了幫扶規劃,一批幫扶項目相繼實施。新增城鎮就業12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4.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6%,大學生創業企業發展到2740家?!叭裆绫!笨蚣荏w系基本形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及養老金發放實現動態全覆蓋,新農合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79.3%、位居全省第一,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440元和270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0317套,竣工5810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336戶,建成棚戶區改造安置房6707套,新建農村偏遠學校教師公租房1056套。年初確定的三大類70件實事完成年度任務,投放7500輛公共自行車等實事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社會事業健康協調發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穩步推進,7個縣(市)區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工作通過省級評估,新建改建農村中小學119所、幼兒園112所,超額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計劃任務,農村中小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升格,我市被確定為第二批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徐醫附院新病房樓建成使用,中心醫院新城區分院、第一人民醫院和市精神病院遷建等項目有序推進,3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升級改造,標準化衛生室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精心打造“舞動漢風”品牌,文化產業發展明顯加快,一批文藝精品在國家和省獲獎,社區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實現城區全覆蓋,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做到免費開放,我市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行政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工程全面完成,奧體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第xx屆省運會備戰訓練和籌辦工作穩步開展,成功舉辦第一屆市全民健身運動會和第二十屆市運會。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人口計生綜合改革深入推進,計劃外生育反彈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出生強度持續回落。再次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順利實現“七連冠”目標。殘疾人“強基育人”工作成效顯著,鎮村兩級殘疾人組織建設全國領先。婦女兒童、青少年、關心下一代、老齡等事業持續發展,人防、民兵、民族宗教、檔案、外事、僑務、臺港澳事務、統計、審計、機關事務、廣播電視、淮塔管理、住房公積金管理、新聞出版、氣象、援疆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社會管理創新得到強化。深入開展“三解三促”、“大接訪”和“百日百案”活動,扎實推進“四項排查”,穩定風險評估數量和評估質效均居全省前列,非法集資專項治理等社會管理創新項目實現重點突破,來市上訪總量和進京上訪登記量不斷下降。社會治安形勢持續改善,嚴重刑事案件數量降至20xx年來最低。積極開展“幸福家園”創建,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300個,市養老信息服務中心投入使用,65%的城市社區和40%的農村社區達到和諧社區標準,5個社區被命名為國家級和諧社區示范單位。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0%和11.2%。食品藥品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市餐飲單位量化分級管理率達95%,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監督檢查覆蓋率達100%。
(四)政府自身建設全面加強,行政效能明顯提高。
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扎實開展。設立400個協辦中心和2100個協辦崗位,建立了網絡、電話、手機“零障礙”工程投訴平臺,對群眾申辦事項實行全流程電子化監控和群眾滿意度即時測評,群眾反映突出的29項辦事障礙得到及時清除。112家市直單位修訂完善相關制度160個,對85個事項的服務流程進行了優化,促進政務服務提速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
“三位一體”政務服務新格局基本形成。大力推進審批服務提速,壓縮行政審批事項113個,取消、下放審批事項20個,進駐行政服務中心事項審批時限壓縮到5個工作日以內。著力推進便民服務提質,精心實施“市民卡工程”,主動拓展延時、預約、上門等便民服務?!?2345”政府服務熱線平臺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幫助解決群眾訴求事項4萬多件,綜合服務功能全面加強。
法治廉潔政府建設再上新水平。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民主監督,深入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細化了工作要求和標準,全市行政訴訟案件總量明顯下降。開通全國首家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系統,12家試點單位的部門預算向社會公開。不斷加強廉政主題教育,扎實推進“兩個習慣”作風建設,積極開展領導干部“曬權力”試點活動,建立了集績效、教育、監督、預防、懲戒于一體的勤廉評價系統,有力維護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各項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攻堅克難、開拓奮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眾、向人民解放軍駐徐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支持徐州現代化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投資者和企業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下,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明顯加大,財政增收節支壓力明顯加大,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壓力明顯加大,一些經濟指標增速同比明顯趨緩。公共服務供給與民生改善需求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不少。城市管理水平和城鄉文明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交通擁堵問題亟待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尚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比較突出。一些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不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辦事效率不高。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對推進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多重艱巨任務,如何更加有效地統籌解決好上述問題,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考驗。我們必須進一步凝心聚力謀發展、強化創新抓落實,以更強的執行能力、更高的工作標準和更優的服務效能,努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水平!
今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綜觀宏觀形勢,我們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較多。我們要看到,當前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仍在延續,在經濟國際化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繁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壓力較大。我們更要看到,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將不斷加強和改善,特別是黨的為推動科學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近年來,我市堅定不移地推進“三重一大”建設,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后勁。只要我們切實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始終堅定信心、搶抓機遇、攻堅克難,一定能夠奪取新一輪發展的主動權。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緊緊圍繞“兩快兩帶三先”的戰略部署,始終突出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扎實開局,堅持又好又快工作導向,深入實施“八項工程”,集中力量抓好“三重一大”,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全力以赴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抓創新、惠民生、促和諧,持續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總量指標進位、速度指標爭先、結構指標提升,在更高層次上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均增長15%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就業人口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定任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為順利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一心一意惠民生。改善民生既是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辦民生實事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更多地用到改善民生上,同時引導廣大群眾樹立勞動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立足當前辦好三大類100件民生實事,著眼長遠構建“六大體系”。
在增加居民收入上下功夫。突出高校畢業生、農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等重點群體,進一步拓寬就業增收路徑,多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扎實推進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計劃。健全完善政策扶持、就業培訓和創業服務機制,開發更多的就業崗位,強化就業和勞動技能培訓,抓好15分鐘公共就業服務圈等基層平臺建設,推動“充分轉移就業鎮村”創建,年內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萬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抓好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切實增強經濟薄弱村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年內力爭26.8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108個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目標。
在強化社會保障上下功夫。把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作為優先目標,繼續擴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確保主要險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城鎮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支付比例、新農合住院政策補償比例鞏固提升,城鄉低保標準保持蘇北領先。完善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新建第六期17.3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租房、廉租房建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按照不低于城鄉居民收入增幅提高“三無”人員和孤兒供養標準。深入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加快老年公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老年關愛之家、城市社區小型托老所等服務設施建設,為主城區低保和特困家庭60周歲以上老人購買公益性保險。積極落實惠民殯葬制度,抓好平價公墓建設。
在完善公共服務上下功夫。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和師德水平,大力提升各級各類教育辦學質量。優化中小學布局,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偏遠學校教師公租房工程,新建改建中小學44所、幼兒園118所,創建省市級優質幼兒園80所。加快區域教育基本現代化建設,創建110所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確保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5%以上,所有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區)評估驗收。支持特殊教育發展,加快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創建省首批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3所、示范性實訓基地10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創建10個以上省級示范鄉鎮衛生院,繼續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加快市第一人民醫院遷建和新里程國際醫院、徐醫附院開發區分院建設,打造區域性醫療中心。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文明素質。抓好第xx屆省運會籌辦工作,建成奧體中心;實施體育惠民“百千萬工程”,推進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設,爭創體育強市。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先進示范景區、放心糧油店、便民餐飲示范店(街)、放心藥店、價格誠信店等創建活動,全力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抓好殘疾人托養機構建設,開展幫扶殘疾人系列活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優化出生人口性別比。推進未成年人、農民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養。鞏固雙擁創建成果,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系。統籌抓好其他各項事業,為群眾提供更加完善的社會服務。
(二)千方百計穩增長。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突出任務,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進一步拓展外需市場,積極破解各類瓶頸制約,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年內計劃實施重大項目220項、總投資4043億元,其中當年實施200項、年度投資972.8億元。抓住國家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機遇,重點推進鄭徐客運專線、三環東路北路西路高架、城市軌道交通、億噸大港、“兩河兩路”、黃河故道綜合開發、五環路等26項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著眼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重點推進溫氏畜牧農業示范基地、徐工重型汽車、徐煙異地改造、必康新醫藥、龍英紡織、萬科城等164項重大產業項目。積極推進徐菏鐵路、觀音機場二期擴建等20項前期項目。有效破解用地、資金、環境等瓶頸制約,全力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積極推動各類園區集聚集約發展。進一步提升開發園區的承載能力、產業層次、產出比重和項目集聚程度,強化爭先進位,更好地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重點支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國家級一流開發區和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壯大以高端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制造、以光伏光電為主的新能源、以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高水平推進徐州高新區“六大園區”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爭創省級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區和國家級生態工業園。高標準制定泉山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集中發展現代物流、都市型工業、休閑旅游業等主導產業,加快培育市區西部重要經濟增長極。合力推進其他各省級經濟開發區、旅游度假區和南北共建園區發展,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加快形成功能互補、產業互動的發展格局。
大力強化招商引資和市場開拓。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在強化支持本土企業的同時,堅持“四招四引”,加強產業鏈招商、專題招商和以商引商,精心組織第xx屆投資洽談會暨第七屆漢文化旅游節等重點招商活動,抓好項目推介和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加快建設專業素質強、人員相對穩定的招商團隊,著力提高招商效益,爭取各縣(市)都有一批10億元或1億美元以上的產業項目落地。加大對進出口企業的幫扶力度,推動徐州工程機械申報國家級出口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爭創國家級出口品牌,積極培育國際化大型企業集團。
(三)堅定不移調結構。堅持做大產業規模與優化產業結構互動并進,大力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工程,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切實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質量和效益。
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以規模、品牌等“六個提升”為抓手,壯大六大工業千億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力爭規模工業總產值過萬億。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幅全省領先,力爭年內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產值分別達4300億元和4000億元。堅持扶大扶優扶強,支持徐工集團強化資本運作、實施對外并購和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動中能協鑫開展技術升級和新項目建設,鼓勵優勢企業開展合資合作、加速規模擴張,強化傳統企業技術改造。進一步提高銅山工程機械、鋼鐵冶金及賈汪建材等產業集聚度,支持賈汪創建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示范區。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生產、銷售和管理等環節的應用,爭創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示范基地”。
狠抓現代服務業發展。精心打造中心商圈、高鐵生態商務區、新城區總部經濟區等現代服務業活力板塊,加快推進萬達廣場、鼓樓廣場、淮海西路商業街等重大服務業項目,繼續實施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促進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擴容提質,推動軟件、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服務業加速擴張。強化旅游產業功能配套和景區景點建設,推動云龍湖風景區、邳州艾山九龍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啟動“智慧旅游”項目與旅游咨詢中心建設。完善優進劣出的動態調整機制,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構筑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務業發展載體。堅持一手抓文化事業繁榮,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深入實施“舞動漢風”工程,精心組織文藝精品創作,重點發展演藝娛樂、文藝服務等文化業態,加快老徐州歷史文化片區、影視動漫基地、龜山博物館景區等載體建設,爭創國家和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大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加快高標準農田和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150萬畝高亢山區水源工程,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好萬頃良田建設,繼續實施高效設施農業“20xx”工程,促進現代農業規?;l展。加強銅山、沛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7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積極開展農田托管,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升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水平。突出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強化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做好農產品質量和名牌認證,完善農產品銷售網絡。深入實施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堅持水利、交通、農業、生態、文化旅游、扶貧“六位一體”,系統推進中泓貫通、土地整治等八大工程,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帶。
加速壯大縣域經濟。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加強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產業布局和發展規劃編制的指導,進一步明晰產業發展重點和城市發展定位。鼓勵沛縣、新沂、邳州提速發展,深化“突破睢寧”戰略內涵,加快推動“豐縣崛起”,強力促進縣域發展爭先進位,加快建成實實在在、不含水分、老百姓認可的小康社會。支持豐縣鹽化工和電動車、沛縣煤化工和鋁加工、邳州板材和再生資源、睢寧皮革皮具和白色家電、新沂新醫藥和精細化工等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做強縣域經濟產業支撐。
(四)全力以赴抓創新。把創新作為改革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強化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突出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商業模式創新,堅持開放式創新,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抓好傳統優勢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0家以上。實施自主研發重大項目20項,組織研發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50項以上,力爭專利授權量突破一萬件,啟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創建工作。開展博士后和海外留學人員科技項目洽談、“百所名校徐州行”等產學研對接活動,支持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承建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年內新建校企聯盟200家,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0家。推動礦大科技園加快發展,促進師大科技園創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好徐州醫學院、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市級大學科技園。完善人才政策體系,用好本地人才,加速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緊缺人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努力打造區域性人才高地。
大力推動國有企業體制創新。堅持增量式改革及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積極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創新,加大國有企業優化組合力度,積極推行年薪制改革,激發企業內在發展活力。加快徐工集團改制步伐,著力整合化工、輕工、機電建材、建筑資產四家資產經營公司,繼續做好物資集團債務處置工作,認真解決改制企業遺留問題。加快建設新的區域生產資料市場,培育壯大蘇山木材市場。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做大做強資產規模,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做好國有資產收益收繳工作。
大力推動投融資體制創新。強化政府投融資平臺建設,有效整合各類資源,著力提高投融資運作水平,確保市級投融資平臺融資規模達到400億元。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擴大直接融資渠道,深化金融顧問制度,健全金融監管協作機制,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有效降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確保貸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非信貸融資額不少于新增貸款額。加快金融集聚區建設,引進更多的金融機構落戶徐州,推動省級金融機構在徐州設立信貸審批分中心,支持各類資本創辦創業投資、風險投資企業。
大力推動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穩妥推進市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開展賦予重點中心鎮縣級管理權限試點,激發基層發展活力。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分類改革任務。切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強化對民營企業和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大力消除有形和無形壁壘,放寬市場準入,完善市場環境。
(五)統籌協調建城鄉。以整體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為目標,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務方面實現統籌推進、有序發展。
持續提升中心城市現代化水平。圍繞建設區域性“八大中心”,加快推進三環東路北路西路高架、新淮海西路等道路暢通工程,啟動建設徐沛快速通道、徐明高速,開通至韓國航線,確保豐沛鐵路竣工通車;啟用徐州高鐵綜合客運樞紐,抓好北區長途客運站等功能性項目建設。實施市區林蔭路、道路綠化提升工程以及公園服務半徑達標工程,開展泉山森林公園等敞園改造,新建大黃山森林公園、三八河帶狀公園。加快新城區沿昆侖大道、漢源大道和環大龍湖“三條軸線”開發,全面推進高鐵生態商務區二期建設,加速銅山、賈汪融入主城區步伐,推動城市組團發展。著力強化城市管理,編制“智慧城市”規劃,完善數字化城管監控系統,加強違法建設制止和管理,有序實施市容市貌綜合治理,做好居民小區及背街小巷的專項整治,深入開展“外創示范路、內創幸福家園”活動。抓好城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垃圾收運體系。突出公交優先,大力治理城市非法營運出租車,新增停車泊位9000個、公共自行車7500輛,新建改造一批公交港灣,努力緩解市區交通擁堵狀況。繼續推動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合作發展,加速一體化進程。
著力推進新型城鎮體系建設。按照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要求,注重城鎮化發展與產業布局有機銜接,抓好徐州特大城市和各縣(市)總體規劃修編,加快編制城鎮控制性詳規及專項規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功能互補、集約發展。有序推進各縣(市)老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大力實施“1+3個100萬”工程,促進各縣(市)每年出讓1000畝建設用地,每年征收100萬平方米土地、建設100萬平方米安置房、銷售100萬平方米商品房,加快建成宜居宜業的中等城市。繼續開展中心鎮創建,完善鄉鎮分類考核機制,打造一批工業強鎮、農業強鎮、商貿旅游名鎮。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扎實抓好新農村建設。繼續推進新農村示范村創建,建成50個市級新農村示范村、25個三星級“康居鄉村”。以“六整治、六提升”為抓手,完成2100個村莊環境整治任務。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建設農村公路200公里、農村橋梁100座,力爭鎮村公交覆蓋率達到25%以上;疏??h鄉河道281條,清理村莊河塘土方1700萬方;抓好農民飲水健康工程;實施農村改廁12萬戶、農村有線電視入戶10萬戶。
(六)齊心協力促和諧。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諧相處,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努力建設美麗徐州、和諧徐州。
更大力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嚴格耕地保護,完善土地資源空間開發保護制度,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強度,提高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堅決關停規模以下“兩高”企業,實施一批節能改造示范工程,確保年耗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節能改造達到35%以上。加快新沂、豐縣、沛縣、睢寧的水資源化利用工程建設,強化重點斷面水質保護區管理,實施荊馬河、老房亭河、順堤河、丁萬河等一批河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提升污水處理廠建設和管理水平,改造完善三環北路及西路污水管網和市區18個片區排水線路,確保水質達到功能區標準。積極開展pm2.5監測,強化對機動車尾氣排放、施工揚塵、工業廢氣煙塵的治理。堅持建管并重,大力推進國家生態市創建,綠化荒山1.9萬畝,開展京滬高鐵沿線綠化和26個采石宕口生態整治,加快呂梁山風景區、黃河故道綠色生態長廊、沛縣千島濕地建設,全面完成30個國家級生態鎮創建任務,力爭沛縣、銅山區、賈汪區建成省級生態縣(區)。加強對重金屬企業污染的治理整頓,推進三環路以內化工企業和二環路以內規劃搬遷工業企業退城入園,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
更大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四治理、三提升”工程,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抓好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建立60個規范化縣(市)區、鎮(街道)社會管理綜合服務中心,確保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分別達75%和55%,著力提升基層組織協調事務、化解矛盾的能力,充分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信訪工作制度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加大企業改制、征地拆遷、涉法涉訴等重點問題解決力度。深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農村中心警備室和城市社區警備室建設,大力預防和依法懲治違法犯罪。突出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提高校園安全水平。強化食品藥品生產經營源頭管理和環節監管,開展藥品藥械打假治劣安全專項行動,嚴格食用油、食品添加劑、生鮮肉等重點品種的跟蹤檢查。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和監管體系建設,著力抓好重點領域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遏制較大以上事故的發生。
三、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根本宗旨,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各級政府的首要職責。我們一定要確立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既要開拓奮進,又不能急于求成,不盲目攀比指標數字,堅決反對弄虛作假,勤勉盡責,永不懈怠,努力提高推動發展、統籌協調的能力,努力建設人民更加信賴的政府。
(一)推動行政服務再上新水平。按照應進必進、精簡高效的原則,再清理、減少、調整一批審批事項,進一步強化窗口的服務功能,加快推動行政審批項目全部納入行政服務中心辦理。建設全市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提高資源配置質量和效率。強化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做好“市民卡”發放和管理工作;加大“12345”服務熱線整合提升力度,積極吸納直接服務民生的企業成為上線成員單位,打造“線報聲屏網”立體聯動服務體系,加快向社會服務特別是生活類社會服務領域拓展。認真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和優質服務。
(二)堅持不懈改進工作作風。深入實施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堅持思想教育、素質提升、鏟除障礙、程序優化多措并舉,構建更加方便快捷的長效服務機制。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和省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關要求,制定貫徹落實辦法,狠抓措施落實。堅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深入基層察實情、解難題,推進“三解三促”活動常態化制度化,杜絕走過場和形式主義。切實改進文風會風,提倡少開會、開短會,少發文、發短文,嚴格控制以政府名義召開全市性會議和舉行大型活動,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減少紙質文件,提高辦文、辦會、辦事效率。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優化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強化督查督辦,加大行政問責力度,使“善操作、會落實、能創新、敢擔當”成為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鮮明特質。
(三)促進行政行為更加規范有序。把嚴格依法辦事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重點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嚴格落實行政裁量基準制度,認真清理基層執法項目,積極預防化解行政爭議,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擴大政務公開,推行部門預算公開,做好政府信息發布工作,推進領導干部“曬權力”活動,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強化政府內部層級監督,更加自覺地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市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社會公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切實加強改進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確保各項工作在法律框架內開展。
(四)牢固樹立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厲行勤儉節約,嚴格“三公”經費管理,堅決制止鋪張浪費,把有限的資源和財力用在推動發展急需的地方、用在改善民生最迫切的事情上。持續開展“兩個習慣”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實施專項整治,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切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要求高、困難多、任務重,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銳意進取,克難奮進,扎實工作,確保圓滿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全力開創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嶄新局面!
共
3
頁,當前第。
3
頁
1
2
3
。
何光榮。
同志們:
今天,我代表鎮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來的工作回顧。
2004年,在市委、市府和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鎮人民代表的監督下,鎮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加快發展,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協調、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和黨建工作取得新進展??梢哉f,過去一年,是基礎設施建設富有成效的一年,是貫徹中央一號文件,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年,是大抓招商引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積蓄后勁的一年。具體表現在以下5方面。
(一)經濟建設成效顯著。
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289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410萬元,比上年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幅3%,規模以下工業增幅11%.農業總產值7186萬元,增幅3.5%.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890元。全年財稅收入230.2萬元,其中國稅138萬元,比上年度增長182%,地稅70萬元,比上年度增長32%,農業稅22.2萬元,全額完成上級下達的征收任務。在全年經濟指標考核中,我鎮獲得了市的獎勵。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幅調減傳統農業種植面積,發展了以訂單農業為主的特色農業,以優質種豬種雞為主的健康農業,狠抓了殘林改造工程,提高畜牧業和林業的結構比例,推進了農業內部結構優化。去年冬種和今年春種訂單農業面積近3000畝,甜玉米產量2700噸,產值648萬元。畜牧業發展態勢良好,全鎮出欄肉豬1.5萬頭,優質豬苗1.8萬頭,出欄肉雞240多萬只,優質雞苗8000萬羽,產值達1.5億。涌現出良偉泰農牧有限公司、三浪智茂種雞孵化廠等現代農業企業,形成了種豬和種雞兩大基地,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林業生產態勢喜人,過去一年,全鎮通過集體種植和連片承包出租等方式進行殘林改造1100畝,種植速生豐產林1100畝,使全鎮豐產林面積達1.6萬畝,去年全鎮采伐林木收入達200萬元,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良性發展效果。
科學種田有了新的提高。全鎮推廣優質水稻11000畝,優質水稻普及率達70%以上。在縮減種植面積的.同時,廣泛推廣粵香占、博優15等優良品種,提高了糧食單產和總產。與此同時,我鎮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積極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特產稅,農業稅按上級要求核減了50%,并從2005年開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糧食直補資金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
加強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5萬元組織人員對榕樹江、牛皮江等干渠、支渠的水浮蓮等障礙物,牽頭組織群眾對全鎮大部份支斗毛渠進行了整治維修。加大了防洪抗旱工作力度,對轄區所有水庫和山塘進行了全面摸排,對林官鋪橋進行了維修整治。
――民營企業邁出新步。
新辦1個投資400萬元的合金鉛冶煉廠,新注冊成立有限責任公司1家,新增個體工商戶36戶,新增從業人員200多人,經濟效益比以往有所提高。
(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和諧發展。
發生。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去年全鎮共有5993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全作醫療,人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村民自治穩步推進,兩委換屆選舉除了一個支部外,其它已順利完成。此外,文體、檔案、農網改造等其它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群眾修路積極性熱情高漲,從鎮政府到各村民小組,從鎮府同志到普通老百姓,形成上下聯動的局面,特別是外出務工經商的知名人士對家鄉建設給予大力的支持,使我鎮道路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年修建硬底化水泥道路11.8公里,總投入是545萬元,其中投入120萬元鋪設了埡塘路(2.6公里),投入55萬元鋪設了木店路(1.3公里)。投資370萬動工修建樟五水泥硬底化公路,現已完成了全部路基工程,已鋪設雙向水泥路面3.9公里,單向水泥路面1.7公里。在省固本強基工作組省建工集團的鼎力支持下,村委會辦公樓已蓋好主體,鎮通大路村委會公路(全長4.1公里)也已破土動工。在湛江市固本強基工作隊的支持下,金雞、三浪村委會也正在規劃建設鎮通村委會公路,年內將有更多的公路硬底化工程動工。沙美大橋建設歷時近10年之久,于去年年底終于建成通車。
(四)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增強。
全面推行村務公開,以村級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狠抓村組財務公開,全鎮10個村的財務在鎮經管站的全面審核后全部公開到位,規范了農村財務管理程序,糾正了村級的不合理開支,密切了干群關系。狠抓“依法治鎮”,充分利用“6?25國土日”、“6?26”禁毒日等時機,舉辦法制講座和法制宣傳咨詢活動,共發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受教育群眾達3000人次,公民法律意識得到增強,推動了“四五”普法教育的開展。扎實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及時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堅持“八長”接訪日制度,認真重視和熱情接待群眾來信來訪,認真解決處理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年內未出現任何越級集體上訪案件和群體性事件,全鎮政治穩定,社會安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文檔為doc格式。
。
各位代表: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依靠全市各族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保持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績。
(一)全力做好防治工作,抗擊非典斗爭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去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災害,我們緊緊依靠市委的'堅強領導,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防治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建立起有力、有序、有效的指揮領導系統。實行全民動員,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構建了科學嚴密的治、控、防綜合體系。市人大常委會在關鍵時刻緊急審議通過了《關于預防和控制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決定》,為依法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整合各級各類醫療救治資源,緊急組建非典診療中心,近千名醫護人員舍生忘死,全力以赴投入醫療救治第一線;數千名衛生工作者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依法流調3300多人,隨訪2萬多人(次),醫學觀察2900多人,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和擴散。在城區,各級機關干部帶頭晝夜堅守在機場、火車站、公路出入口,認真進行衛生安全檢查;5萬多名干部群眾逐家逐戶開展“地毯式”排查,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排查網絡和衛生安全監控體系。在農村,15萬名干部群眾齊上陣,盯防到戶,包保到人,構建了嚴密的防控網絡,有效截斷了疫情向農村輸入。全市物資供應部門克服各種困難,積極組織防治短缺物資的生產和供應,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客觀地公布疫情和防治動態,加強防治知識宣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輿論支持。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率先垂范,深入防治第一線,堅定了人民群眾戰勝疫情災害的信心。駐長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一汽、吉大、電力、長鐵分局、民航管理局、南航北方吉林分公司以及省直醫療、防疫等部門,自覺服從屬地化管理,形成了抗擊非典的強大合力。社會各界、各兄弟城市和海內外朋友慷慨解囊,無私援助,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4000多萬元。在做好防治工作的同時,我們認真總結抗非經驗教訓,切實加強公共衛生管理、監督和投入,提高了群眾衛生防護意識;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落實經常性防治措施,增強了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在這場斗爭中,全市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和衷共濟,對政府在非常時期采取的非常措施給予充分理解和支持,體現了空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共同鑄就了“臨危不懼、沉著應對,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無私奉獻、頑強拼博,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抗非精神,已經成為推動長春全面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政府。
涵蓋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的規劃,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希望對你有用!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邯鄲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時期,是邯鄲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鄲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富強邯鄲、美麗邯鄲的戰略目標,攻堅克難,砥礪奮進,較好完成了“”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邁出堅實步伐。
過去五年,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著力上項目、穩增長,持續開展項目建設“三集中”活動,累計建設省重點項目194個、市重點項目356個,美的工業園、新興特種管材、銀隆新能源汽車、五糧液灌裝基地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全市生產總值由20xx年的2361.6億元增加到20xx年的3145.4億元、年均增長8.6%,全部財政收入由244.2億元增加到307.7億元、年均增長4.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15.9億元增加到190.6億元、年均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107.2億元、年均增長9.4%,固定資產投資3443.3億元、年均增長1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8.6億元、年均增長13.6%。全市經濟運行在逆勢中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為今后更好更快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過去五年,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五年。三次產業結構由20xx年的13.0:54.2:32.8,調整優化為12.8:47.7:39.5。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三年千項”技改工程圓滿完成,技改投資年均增長20.5%。累計壓減煉鐵產能795萬噸、煉鋼產能542萬噸、焦炭產能313萬噸、水泥產能1260萬噸,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比20xx年下降15.4個百分點,預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節能目標,成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13.1%和10.8%,比20xx年提高7.4個和7.7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成為我市第二大支柱產業?,F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比20xx年提高6.7個百分點,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34.8%,國家4a級以上景區達14家?,F代農業穩步發展,20xx年糧食總產達542.5萬噸,比20xx年增加66.4萬噸,建成華北首個“噸糧市”,連續三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曲周農業科技園區升級為國家級園區,建成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1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62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66.2%,比20xx年提高6.4個百分點,土地流轉率達27%??萍紕撔履芰υ鰪?,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5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4392家,專利授權7322件,榮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95項。
過去五年,是新型城鎮化戰略深入實施、城鄉面貌大幅提升的五年。城鎮規劃體系日趨完善,部分縣區行政區劃調整穩步實施。東區建設全面啟動,新建道路11條,東郊熱電、客運樞紐、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一批工程開工在建。老城區改造深入推進,文化藝術中心、4座立交橋建成投用,滏陽河改造提升工程一期通航,新改建城市道路84條、小街巷278條,改造完成城中村和舊城區片59個,市政設施不斷完善,園林綠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市列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重大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京廣高鐵、邯黃鐵路、邯長邯濟鐵路擴能改造、邯大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改擴建、機場二期等交通工程竣工投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通水,總干渠沿線地區用上了長江水??h城建設擴容升級,建成6個國家級園林縣城、8個省級園林縣城,實現縣縣通天然氣。19個鎮列入全國重點鎮,建設美麗鄉村972個。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1.38%,比20xx年提高7個百分點。
過去五年,是體制機制革故鼎新、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的五年。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市級審批事項由20xx年的206項精簡到152項,“六個清單”“三級平臺”制度全面建立,市縣鄉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顯,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一證一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全市市場主體達38.1萬戶,是20xx年的3.7倍。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面積完成60.8%,96家市縣屬國有企業實施改制破產重組,工商、質監和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供銷社改革成效明顯。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累計與央企簽訂合作協議87個,北大邯鄲創新研究院掛牌成立,教育、醫療、旅游等多領域合作不斷深化。荷蘭哈克、德國優布勞、白俄羅斯戈梅利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落戶邯鄲,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40.9億美元、年均增長10.1%,出口總值累計達76.5億美元、年均增長14.6%。金融創新力度加大,掛牌上市企業達56家,駐邯銀行業金融機構達20家,邯鄲銀行跨入世界千強銀行。邯鄲經濟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冀南新區成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冀津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獲批成立,全市省級經濟開發區達20家。民營經濟增加值達2051.3億元,年均增長10%。
過去五年,是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的五年。堅決向大氣污染宣戰,大力實施減煤、控車、降塵、治企等重點工程,通過“煤改氣”“煤改電”“散改型”實施清潔能源替代,預計煤炭消費量比20xx年削減570萬噸。完成鋼鐵、水泥、電力、焦化、玻璃五大行業359項污染治理工程,淘汰黃標車11.5萬輛,拆除煙囪2872根,淘汰改造燃煤鍋爐2320臺,關停取締“三小”企業4629家,累計實施減排工程2480項,如期完成“”減排目標。20xx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平均濃度分別比20xx年下降33.9%和34.1%。加強山水林田湖整體修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50平方公里,13個縣列入地下水超采治理國家試點,形成地下水壓采能力2.75億立方米,我市列入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熬G美邯鄲”建設成效明顯,累計造林綠化19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7.7%,比20xx年提高7.5個百分點,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過去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每年辦理一批民生實事,全市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計達1279.7億元,比“”提高136%。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630元和11247元,比20xx年增長61.3%和89.6%。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9.3億元,58.4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城鎮累計新增就業59.7萬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5.8萬人。社保體系日益完善,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比20xx年提高83%和94%,新農合參合率達98.69%,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20xx年上調,農村互助幸福院、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分別達82%和65%。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6萬套,改造農村危房4.6萬套,解決了275.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各級各類教育長足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市一中、二中新校區建成投用,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中國吹歌節、中原民間藝術節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達27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34處,趙王城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日益健全,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全覆蓋,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啟動。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成功舉辦第十二屆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平安邯鄲建設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加大,依法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構建“三網合一”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刑事立案總量比20xx年下降57.2%,“兩搶一盜”案件下降21%,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扎實推進,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深入開展,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逗愂兄尽芬欢沓霭姘l行。民族宗教、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外事僑務、郵政通信、人民防空、防震減災、婦女兒童、援疆援藏、扶殘助殘、檔案、老齡、氣象等事業都取得了新成績。
同時,我們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按時辦復率均達100%,切實加大審計監督、行政監察和反腐敗工作力度,服務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邁出新步伐。
剛剛過去的20xx年,是“”收官之年。我們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討論,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等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穩中向好。
一是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研究出臺了“房九條”“抵質押九條”“科技九條”“金十條”等一系列創新性政策措施,市級領導帶頭聯系66家重點企業,實施金橋幫扶行動,促進了經濟平穩增長。主城區住宅銷售面積同比增長51.1%,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476家,全市新增貸款438.9億元,存貸比達67.73%,創歷史新高。全市生產總值增長6.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4%,出口總值增長5.5%,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和8.7%。
二是項目建設勢頭強勁。省、市重點項目分別完成投資252.5億元和965億元,超年計劃31.7個和20.6個百分點。市級成立了4個招商部,市縣主要領導帶頭招商,集中簽約項目151個,超百億、超五十億元項目分別達5個和25個,超額完成“215”目標。與中國恒天、中國建材、中化集團等21家央企簽訂31個合作協議,邯鄲華耀城、華強中華。
成語。
文化博覽園、中材風電葉片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成功落地。
三是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工業轉型步伐加快,永洋特鋼退城搬遷升級改造項目開工建設,太行和冀南鋼鐵退城進園升級改造、新峰煤制天然氣等項目有序推進,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現代物流三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13.7%,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3個百分點?,F代服務業發展提速,邯鄲電商谷、昊遠跨境電商產業園等一批電子商務項目開工建設,邯鄲海關掛牌開關,國際陸港開港運營,媧皇宮晉升為5a級景區,廣府古城通過5a級景區景觀質量評審?,F代農業加快發展,建成3個省級和7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四是改革創新活力增強。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取消,市民車、市民網、市民卡贏得群眾普遍歡迎。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中國馳名商標3件。組建了市金融資本服務中心、市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市股權交易服務公司,邯鄲農商銀行掛牌成立,設立2家科技支行。大學生創業園、眾創空間等創業平臺蓬勃發展。
五是空氣質量得到改善??偼顿Y10.2億元,對主城區及周邊外擴5公里區域內275個村莊(社區)實施了“煤改氣”工程,10萬余戶居民用上天然氣,20xx年12月份主城區二氧化硫同比下降38.9%。48臺燃煤發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86座實心粘土磚瓦窯和1426處非法加油站點全部關停取締。拆除煙囪1222根,淘汰改造燃煤鍋爐1365臺。加強揚塵和機動車污染治理,市區北環路實行載重貨車繞行??諝赓|量優良天數150天,同比增加62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33天,同比減少58天。
六是城鄉建設扎實推進。東區供排水、供氣、供熱等市政設施開工建設,東軍師堡完成征遷,西軍師堡回遷房建設加快,“三路一場”回遷房竣工入住,河北工程大學遷建啟動。滏陽河酒吧街基本建成,串城街改造加緊施工,世紀大街、東柳大街南延竣工通車,“兩高”沿線和北環路綜合整治成效明顯,繞城高速公路實現閉合通車??h城承載力明顯增強,按照“3+x”思路,建成40個美麗鄉村精品村,館陶縣壽東村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鄉村。
七是社會事業亮點紛呈。均衡教育、醫療衛生等11個方面75件民生實事如期完成。我市被評為全國電子社保示范城市。中考、高考成績實現歷史性突破,18名學子被清華和北大錄取。電視劇《太行山上》在央視熱播,并榮獲第三十屆“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在我市舉行,中國海軍“邯鄲艦”入列服役,第十二屆市運動會成功舉辦。
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邯鄲正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穩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二是產業結構偏重,重工業占比仍達七成以上,新興產業還沒有挑起大梁,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新舊動能轉換不快,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需進一步提高;三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化剩治污任務繁重,摘掉大氣污染“黑帽子”還需付出艱苦努力;四是財政收支矛盾加劇,收入質量不高,剛性支出不斷增多,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解決得還不夠好;五是發展環境仍需優化,一些地方和部門行政效能還不高,服務意識還不強,不同程度存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深入研究,逐一破解。
各位代表!回顧“”改革發展歷程,我們遇到的挑戰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鄲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斗、拼搏實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駐邯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直、省直駐邯各單位,向各位老領導,向所有關心支持邯鄲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二、“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和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決定邯鄲發展前途命運的關鍵五年。在前進的道路上,挑戰多但機遇更多,困難大但優勢更大,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發展歷史上重大機遇最為集中的時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中原經濟區和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我們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聚集先進生產要素,推進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提供了廣闊空間。
“十三五”時期,是加快發展轉型突破最為寶貴的時期。中央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出臺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為我們轉型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中國制造20xx》、“互聯網+”行動計劃等戰略的深入推進,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有利條件;省委、省政府對邯鄲發展寄予厚望,要求在深化改革、轉型升級中闖出一片新天地,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只要我們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就一定能夠邁入結構優、質量高、效益好的發展軌道。
“十三五”時期,是各種優勢潛力最能有效釋放的時期。我市具有獨特的省際區位、產業基礎、投資潛力等組合優勢,經過近幾年穩步較快發展,“硬地起跳”的基礎更加牢固。我市連續四年實行“三集中”工作法,建設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積聚了強大的發展勢能,必將對經濟增長帶來強勁的拉動力。
“十三五”時期,是破解難題補齊短板最為緊要的時期。對照全面小康標準,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還不高,特別是區域協調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能力、新型城鎮化水平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補齊短板是“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找準薄弱環節,破解發展難題,構建全面、平衡、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數。
“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和市委八屆七次全會部署,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突出加快發展、轉型突破、補齊短板、做美生態四大戰略任務,堅守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著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取得突破,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打造京津冀聯動中原的區域中心城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宜居宜業宜游富強邯鄲、美麗邯鄲的建設事業奮力推向新階段。
統籌考慮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設定為28項,其中約束性指標15項,預期性指標13項??傮w目標概括為“四超”和“一個全面建成”,即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長9%;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達到60%以上和4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確保到20xx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上述目標要求,圍繞兩大發展定位(城市定位:京津冀聯動中原的區域中心城市、環渤海輻射中西部的重要門戶城市;產業定位:“五基地一中心”),今后五年,重點抓好以下六大任務。
(一)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加快實現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把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以創新力提升競爭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施五大創新工程,創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引進培養一批高層次科研人才,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裂變式增長。以改革創新求突破。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能。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創新政府投資方式,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增多做優金融主體,激活做大金融市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統籌推進社會領域各項改革。以大眾創新激活力。開展“雙創”邯鄲行動,完善全鏈條服務體系,搭建一批新型創業平臺,打造創客“棲息地”和“聚集區”,在全市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二)堅持走轉型發展之路,全面推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把轉型作為加快發展的核心任務,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做好加減乘除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強化產業支撐。重點打造精品鋼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和現代物流六大千億元產業,建設“五基地一中心”。調整優化結構。引導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加大化解過剩產能力度,確保到20xx年,完成壓減煉鐵產能1614萬噸、煉鋼產能1204萬噸任務,規模以上重工業占gdp比重下降到25%以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使之盡快成為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加快發展總部經濟、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壯大文化旅游、商貿服務、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5%以上。夯實發展基礎。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高效、優質、生態、品牌、安全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強市。
(三)堅持走協調發展之路,著力形成城鄉區域平衡發展結構。把協調作為加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不斷補齊發展短板,拓展發展空間。推進城鄉一體發展。堅定不移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把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理念貫穿始終,有序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加快東區開發建設,完善老城區配套設施,著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實施縣城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做大縣城建成區規模,支持有條件的縣撤縣建市、有規模的縣建成中等城市,建設一批特色小城鎮,基本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加快區域統籌發展。強化分類指導,推動西中東區域互動發展。推進太行山高速、機場三期、聊—邯—長客運專線、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外環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力爭建成全國文明城市。
(四)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致力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把綠色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保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全面改善大氣質量。實施主城區污染排放大戶搬遷改造工程,深化燃煤污染、工業污染、揚塵污染和機動車尾氣治理,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力爭退出全國空氣質量排名“后十位”。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太行山綠化和“礦山披綠”三年攻堅行動,每年造林綠化52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5%左右,讓綠色成為邯鄲的永久底色。強化生態修復保護。加強礦山治理、河流整治及重點生態功能區恢復,加快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搞好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大土壤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優化生態系統,強化生態支撐。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生態環境是最大的民生,我們一定馳而不息、奮力攻堅,努力讓邯鄲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
(五)堅持走開放發展之路,積極構建合作共贏嶄新格局。把開放作為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以更高水平的開放促進更高質量的發展。打造開放新平臺。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冀南新區引領作用,提升各縣(市、區)產業園區建設水平,建設綜合保稅區、國別(地區)產業園等開放合作新平臺,聚集優質項目。拓展開放新空間。更加積極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最大限度用好京津優質資源,打造京津先進制造業轉移承接地、食品工業擴能首選地、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合作優選地和旅游目的地。廣泛參與中原經濟區分工協作,深化與環渤海地區的產業合作,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提升開放新層次。積極承接京津、長三角、珠三角、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支持企業主動參與國際競爭,促進對外貿易優化升級,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六)堅持走共享發展之路,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普惠于民。把共享作為加快發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期間繼續加大民生投入,讓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xx年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施就業創業扶持工程。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新增城鎮就業50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20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5萬人。實施社保擴面提標工程。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保覆蓋面,健全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實施教育提質惠民工程。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高水平普及學前三年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支持現代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發展,提升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完善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實施“健康邯鄲”工程。系統推進醫療、衛生、養老、康復等大健康產業發展和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區域醫療中心。實施食品藥品安全工程。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提升安全監管水平,確保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實施公共安全工程。深化平安邯鄲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
各位代表!把邯鄲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只要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奮發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一個更加富強、更加美麗、更加幸福的新邯鄲必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三、20xx年主要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重大。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出口總值和實際利用外資均增長5%。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8%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pm2.5平均濃度下降率、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定目標。
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把握好四個方面:一是必須堅持“穩中快進”的總基調,進一步增強看齊意識和壓力意識,扭住發展不放松,強勢開局,逆勢而上,跨越趕超;二是必須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全力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任務,實現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三是必須把轉方式調結構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穩增長和促轉型、優增量和調存量有機結合起來,努力追求更高質量和效益的發展;四是必須把問題導向貫穿始終,勇于改革、大膽創新、破解難題,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突出有效投資,構筑持續發展新支撐。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以優質增量擴總量、穩增長。強化重大項目帶動。加快推進武安新峰煤制天然氣、峰峰鑫寶新材料等100個開工在建項目,大名子豐多肽產業園、廣平極度電動車等50個竣工投產項目,成安星星白色家電等50個重大前期項目,形成良好的梯次建設格局,努力實現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強化產業園區支撐。繼續加大園區投入,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園區聚集項目水平。探索實施引進項目“飛地”政策,實行稅收共享,引導項目集群發展。充分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冀南新區引領帶動作用,省級以上開發區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指標實現大幅增長,把開發區打造成對外開放的主戰場、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支持各縣(市、區)打造特色產業園區,抓好館陶鎧特農機、魏縣臺資裝備制造等“園中園”建設,搭建一流平臺,聚集優質產業。強化各類要素保障。嚴格落實重點項目“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倒逼企業高效利用土地。對閑置兩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對長期不能投產達效的企業通過重組或破產,實現“騰籠換鳥”,最大限度盤活存量用地。成立工業投資公司,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基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推介發布ppp重大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強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啟動107和309國道市區段改建工程,爭取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早日獲批,東郊熱電14號機組竣工投用。
(二)調整產業結構,增創轉型突破新優勢。堅決闖過結構調整這一歷史關口,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升級。全年技改投資增長12%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挖掘傳統產業增長潛力。制定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強力推進鋼鐵產業減量置換、整合重組,加快太行、冀南鋼鐵退城進園升級改造和寶信鋼鐵轉型升級項目進度,永洋特鋼退城搬遷升級改造項目一期工程竣工投產。引導煤炭行業轉型突破,支持峰峰集團、邯礦集團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多元發展。堅決化解過剩產能。把化解過剩產能任務落實到縣(市、區)、企業和裝備,全面完成省定任務。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通過兼并重組、尋求戰略合作,力爭實現市場出清。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支持經濟技術開發區捷克產業園、肥鄉云計算產業園、邯鄲縣凱盛科技園等做大做強,壯大武安銀隆新能源汽車和電池材料項目規模,力爭三年產值超千億元。強化實體經濟支撐。深入開展“企業服務年”活動,積極幫助企業降低交易、人工、財務等成本。篩選100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企業、1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重點幫扶。提高產需對接實效,鼓勵引導市內各單位、各企業優先采用本地產品,相互支持,抱團取暖。加強質量標準品牌建設,增強企業競爭力。積極推進“個轉企、小升規”,確保新增入統工業企業150家以上。
(三)加快拓展三產,培育現代服務業新亮點。重點實施“345”工程,抓好30個現代物流項目、40個文化旅游項目、50個其它生產性服務業項目,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提升商貿物流業態層次。發揮冀中能源國際物流、萬合集團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加快華耀城、林安智慧物流、春生農業物流、傳化公路港物流等項目建設,打造主城區南部商貿物流聚集區。啟動青島保稅港區邯鄲(雞澤)功能區建設,確保武安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行。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抓好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河北網商園二期等電商項目建設。積極謀劃引進區域性快遞分揀中心項目,促進快遞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推進廣府古城爭創國家5a級景區,加快華強中華成語文化博覽園、東太行景區、北響堂山景區升級改造等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支持文化旅游產業集團發展,加強與中景信等旅游公司的戰略合作,提升媧皇宮等景區開發管理水平。加大區域景區整合和太行山生態保護力度,結合傳統村落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打造高水平鄉村旅游片區。加強旅游協作,推動聯合發行“金中原旅游一卡通”,開發文化旅游紀念品,有效促進旅游消費。強力推進旅游路網建設,打造精品線路,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10%和20%以上。繁榮活躍金融業。深入開展“金融創新年”“企業上市年”活動,加快培育區域性資本市場,壯大市金融資本服務中心和金融發展中心,年內入駐金融機構20家以上。支持邯鄲銀行在京津開展業務,爭取引進3家銀行、3家保險公司,新建3支以上投資基金。加大企業上市力度,新增掛牌上市企業60家以上。創優金融生態環境,防范金融風險,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平臺,依法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行為,深入落實“金十條”“抵質押九條”,引導金融機構千方百計擴大信貸投放,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力促進消費需求。擴大信息、綠色、住房、旅游休閑、教育文體、養老健康家政等六大領域消費。加快互聯網寬帶示范城市和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健全農村市場流通體系,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完善落實“房九條”,打通保障房和商品房等供需通道,推行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推進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率,有效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四)夯實“三農”基礎,開創農業農村新局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產業化經營為主線,重點實施“1515”工程,建成15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推進100個農產品加工項目,完成年度投資50億元以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每個縣(市、區)至少打造2個示范點。培育壯大重點龍頭企業,突出發展糧油、果蔬、肉類、乳制品等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6.8%以上。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按照“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要求,在凈、綠、富的基礎上,實施民居改造、污水治理、街道硬化、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專項行動,集中打造一批整體推進縣和連片示范區,完成500個重點村建設任務。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土地確權頒證面積達到90.8%,建設4個縣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壯大農村經營主體,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讓農民資產活起來、農村土地要素活起來。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持續加大扶貧投入,建設精準扶貧信息平臺,把扶貧開發與培育富民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緊密結合起來,實行農村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強化貧困群眾技能培訓,引導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建設美好家園,確保16.85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五)推進創新創業,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更加注重創新供給,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加快協同創新。用足用好京津創新資源,積極引進京津科技成果、領軍人物、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加快北大邯鄲創新研究院高科技項目產業化,建設國家領軍人才工作站、中國青年海歸工作站、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邯鄲分院,促進京津科技創新要素在我市聚集。強化自主創新。圍繞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冀南新區國家級現代裝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全面落實“科技九條”,充分發揮科技創業投資和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作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0家以上。激發“雙創”活力。積極落實各級支持創新創業政策措施,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加快各類創業支撐平臺建設,各縣(市、區)至少建設1家科技孵化器和1家眾創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
(六)深化改革開放,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以改革統領全局,以開放活躍全局,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網上審批,規范升級“三級平臺、兩個代辦”,清理規范行政許可中介服務事項,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啟動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成8家破產企業職工安置掃尾工作。推進供銷社改革。加快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實現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醫院發展可持續。深化財稅體制、政府采購體制改革,在城市管理上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完成市縣公車改革。全方位擴大開放。圍繞“215”目標,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精心組織開展“走進百家央企”活動,市級4個招商部、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冀南新區分別對接央企10家以上,各縣(市、區)分別對接5家以上,持續引進一批重大合作項目。落實出口退稅政策,擴大外貿出口,提高機電裝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優勢產能和先進裝備合作,提高經濟外向度。大力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明查暗訪力度,集中整頓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和企業周邊環境,對吃拿卡要等典型案件堅決查處并公開曝光。全力支持民營企業開展“二次創業”,努力激活民間資本,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七)科學精準治污,力促環境質量新提升。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實施500項減排治理工程,削減煤炭消費量130萬噸。大力開展焦化行業、道路車輛、露天礦山和散煤污染整治四大專項行動,突出治理車、油、路污染,加快充電設施建設,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實行載重貨車繞行主城區。實施工業企業污染減排、集中供熱、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六大工程,對主城區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全部在線監測,實施主城區25.5萬戶焦爐煤氣置換天然氣工程,在縣城大力推行“煤改氣”,加快推進主城區4家污染排放大戶搬遷改造工程。高度重視水環境改善。認真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力推進東區防洪排澇體系工程建設,對滏陽河、洺河進行全流域退污還清治理,加快馬頭分洪道、永年婁里水庫和涉縣茅嶺底水庫前期立項審批。實施“清水入沁”,完成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掃尾,抓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引黃入冀補淀邯鄲段工程。加強岳城水庫、羊角鋪等飲用水源地保護,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平方公里,積極爭列全國。
合同。
節水試點城市。持續推進“綠美邯鄲”建設。集中打造太行山綠化、紫山綠化、廊道綠化、村莊綠化等重點工程,完成造林綠化54萬畝,森林覆蓋率新增1.5個百分點。嚴格環保監管執法。充分發揮市空氣質量保障應急指揮中心作用,統一指揮,聯防聯控,強化監測,提高治理的針對性。嚴格落實《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辦法》,進一步強化縣級治污責任,實現主城區和各縣(市、區)同步治理。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偷排偷放和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嚴懲不貸。
(八)堅持以人為核心,推動新型城鎮化取得新成效。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經濟發展、管理服務,進一步強化邯鄲在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抓規劃,優化城市布局。強化規劃引領,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善專項規劃體系,推動“多規合一”,構建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良性發展的城鎮化格局。抓建設,完善承載功能。把東區開發作為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快推進河北工程大學遷建、市第一醫院新區等重點工程建設,確??瓦\樞紐一期、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竣工投用。高標準建設中央商務區,啟動地下環路、綜合管廊建設,加快已啟動城中村征遷改造、回遷房和園林水系、路網管網等配套工程建設,打造現代化宜居新城。按照便民、急需的原則,搞好老城區提檔升級。同時,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加快住宅產業化基地建設。抓提升,繁榮城市經濟。堅持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在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中優化城市產業布局,突出發展高端服務、現代商貿、信息中介、創意創新、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提高經濟容積率。抓管理,打造潔凈城市。實施城市“潔凈工程”,對市區西環路、南環路及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等重要路段和節點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徹底治理垃圾亂倒、攤點亂擺、廣告亂貼等突出問題。實行各級領導精細化管理現場巡查制,從市、區縣和城管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做起,帶頭徒步走街串巷,到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盡快讓城市干凈起來、整潔起來。抓配套,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積極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促進居住證制度落地,推動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
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兩會專題(九)壯大縣域經濟,實現增比進位新突破。把縣域經濟作為“穩中快進”的重要支撐,進一步做大規模,做強產業,做出特色。做大縣域經濟總量。積極開展對標行動,制定跨越趕超計劃,力爭更多的縣進入全省三十強。支持西部縣(市、區)加速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支持東部縣加快振興崛起,進一步擴總量、上規模、增實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實現兩位數增長。支持中部縣(區)聚集先進要素,突出快中更優,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參照省考核辦法,實行縣域經濟發展排名月通報制度,調動發展縣域經濟積極性。做強特色產業集群。制定出臺支持精品鋼材、先進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一個產業集群一個推進計劃。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支持鄉域經濟發展。每個縣(市、區)著力打造1—2個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推動曲周自行車、永年緊固件、成安制管、邱縣食品、雞澤鑄造等擴規模、上檔次、增效益,提升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啟動縣城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堅持走“小縣大縣城”的路子,加快推動產城教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規劃建設一個功能完善的教育園區。提升縣城建設水平,突出特色、傳承文化、注重生態、提升品位。著力完善服務功能,年內所有縣城全部實現集中供水、供暖,污水、垃圾達標處理,增強縣城聚集人口和產業能力。
(十)保障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生活新期待。越是經濟困難,越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辦好一批民生實事。重點實施8個方面76件民生實事。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萬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社保覆蓋面。推行醫養結合,新建30個農村精品幸福院、25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擴大住房保障范圍,開工建設或購買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14803套。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成50所農村標準化中小學,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加快主城區西部省級示范性高中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創建“健康家庭”,推進分級診療,落實全面兩孩政策。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物保護,爭取鄴城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舉辦好第十三屆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積極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對各種風險源的研判分析,有效化解風險隱患。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持關口前移,更加注重預防,加強隱患排查整改和高危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確保全市人民飲食用藥安全。高度重視和加強信訪穩定工作,建立社會矛盾多元化解機制。持續做好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為人民群眾創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統籌做好新聞出版廣電、氣象防震減災、民族宗教、郵政通信、人民防空、婦女兒童、扶殘助殘、老齡等各項工作。
四、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實現“十三五”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責任重于泰山,使命無上光榮。我們一定恪盡職守、夙夜在公、為民服務,奮力開創政府各項工作新局面。
(一)深入解放思想,提高開拓創新能力。把創新貫穿政府工作全過程,打破慣性思維,破除路徑依賴,靠改革破難前行,用創新突破瓶頸。堅持高標定位、事爭一流,勇于在破除舊框框中探求新方法,在繼承發展中謀劃新思路,在借鑒先進經驗中形成新舉措,確保政府的每一項決策部署都能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
(二)加快轉變職能,提高服務發展能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決取消一切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政權力,精簡辦事程序,縮短辦理時限,做到目錄之外無審批、中心之外無循環,最大限度方便企業、方便群眾、方便基層。堅決向不作為和懶政怠政行為“亮劍”,不斷激發政府工作人員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
(三)加強法治建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的能力。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高度重視社會和新聞輿論監督,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四)持續改進作風,提高履職盡責能力。崇尚實干、力戒空談。深入開展機關作風整頓,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把全部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加快發展上,夙興夜寐,激情工作,勇于擔當,對形成的決策、議定的事項,言出行隨,說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成,以發展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五)時刻勤勉自律,提高廉潔從政能力。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認真踐行“三嚴三實”,自覺遵守《準則》和《條例》,落實“兩個責任”,強化“一崗雙責”,加強工程項目、土地出讓、公共資源等重點領域監管,嚴厲查處損害群眾利益的腐敗行為,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藍圖已繪就,揚帆正當時。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鄲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更大的勇氣改革創新,以更強的毅力攻堅克難,以更實的作風干事創業,為加快建設富強邯鄲美麗邯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共
3
頁,當前第。
1
頁
1
2
3
。
瀘州是長江上游重要港口,為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成渝經濟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瀘州市政府。
希望對你有用!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并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我市搶抓機遇、克難奮進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圍繞建設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的總體定位,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59.7億元,比20xx年(下同)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81億元,增長3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8.3億元,增長13.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9億元,同口徑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0元,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9470元,增長12%,較好地完成了市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向全市人民承諾的民生實事全部兌現!
一、積極應對挑戰,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一年來,我們面對宏觀經濟下行、酒業深度調整、房地產市場變化等多重壓力,迎難而上、積極作為,保持了良好的經濟運行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綜合施策穩定增長。出臺了30條穩增長措施,制定了幫助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發展系列政策,積極籌建四川瀘州純糧原酒發展基金,將工業發展引導資金提高到4.8億元,設立了2億元醫藥產業扶持資金,發揮了較好的組合效應。切實幫助區縣破解發展難題,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50.7億元,增長11.6%。
整合資源優化平臺。將全市所有園區整合為四川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瀘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三大園區”。瀘州長開區形成“一區五園”布局結構,榮獲“四川最具投資價值產業園區”稱號;瀘州高新區新增建成區面積2052畝,創建國家高新區通過部委會審;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17億元,被評為“四川省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創新投融資平臺,組建了瀘州市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工業投資集團公司、高新投資公司和交通投資集團公司,投融資渠道有效拓展。
科學規劃引領發展。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編制了《瀘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xx—20xx年)》、《瀘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瀘州港發展戰略研究》、《四川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瀘州沱江新城概念性規劃》、《瀘州長江生態濕地新城概念性規劃》、《瀘州智慧城市建設概念性規劃》、《瀘州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瀘州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xx—20xx)》、《瀘州高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一系列重大發展規劃,完成了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登記,啟動了“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
二、加快轉型升級,八大產業穩步發展。
一年來,我們圍繞“產業發展突破年”的工作主題,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八大產業實現增加值1025億元。
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堅持優先發展酒業不動搖,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工農牌”、“歪嘴郎”、“瀘小二”等產品銷售市場不斷拓展。大力發展純糧固態釀造,種植高粱70.1萬畝。瀘州老窖“一園三基地”、中國酒鎮·酒莊、郎酒濃香型白酒生產基地、華夏龍窖白酒產業園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全市規模以上酒類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1%?;?、能源、機械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年產15萬噸潤滑油加氫項目開工建設,煤制氣一期工程、北方公司纖維素醚生產線等項目加快推進。觀文煤礦投入試運行;頁巖氣累計產氣1億立方米;北辰電力產業園建設有序推進;成功列入全國第二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城市。四川長液·廈門海翼西部基礎件項目建成投產?,F代醫藥產業快速發展,阿斯特年產50萬套醫療器械、科瑞德藥物制劑生產線等項目建成投產,成功引進山東步長集團等醫藥企業9家、總投資70億元。全市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7.7%。
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快發展商貿物流業,城西城市綜合體、西南商貿中心二期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瀘州)西南商品博覽會”;“拉貨寶”、“瀘州購”等本土電子商務平臺全線運營,全市電子商務實現交易額90億元、增長39.8%;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成功獲批,瀘州水運口岸成為國家第一批進境糧食指定口岸,首批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糧食順利抵達瀘州港,新開通“瀘州至南京至韓國”近洋航線;瀘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3134萬噸、增長15.8%,其中:集裝箱吞吐量32萬標箱、增長59%;瀘州機場通航航線達14條,實現旅客吞吐量71萬人次、增長61.6%。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樂山銀行在我市設立分行;四川宏圖物流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20xx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613億元、貸款余額920.8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14.3%和20.1%。加快發展旅游業,張壩桂圓林、天仙硐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成功創建全省旅游標準化示范市,實現旅游總收入183.9億元、增長28.6%。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我市成功列入全國首批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現代農業穩步推進。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實施121個產業化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8.2億元。成功舉辦“瀘州優質農產品(北京)展銷周活動”。糧食總產量達198.3萬噸,實現穩中有增。肉類總產量達34.4萬噸、增長3.3%。竹林面積達351萬畝,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級標準化示范項目8個、省級龍頭企業5家,新發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33個、家庭農場220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0%。鎖口水庫、觀文水庫、倒流河水庫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41萬畝,新增耕地2.9萬畝、節水灌面15.7萬畝。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扎實推進,新建聚居點70個。我市成功創建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三、狠抓項目建設,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一年來,我們強力實施項目攻堅,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居全省第3位,比20xx年提升4位。
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實施20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20.2億元。成自瀘赤高速公路瀘州段建成通車,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378公里,居川南第一位。93公里繞城高速公路閉合運行。瀘州機場遷建工程、敘大鐵路、敘古高速公路、敘宜高速公路瀘州段、瀘合產城大道、納福港城大道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隆黃鐵路敘永至畢節段預可研獲國家發改委批復。武駿特種玻璃制品生產線建成投產,瀘州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四川合辰實業循環經濟等項目開工建設。
要素保障持續有力。全年投資到位資金1204億元,增長31.2%。民間投資881.9億元,增長32.4%。爭取各類用地指標2.9萬畝。關口110千伏、瀘縣220千伏等一批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工業用電量39.5億千瓦時、增長4.2%,工業用氣量12.6億立方米、增長10%,成品油供應量48.1萬噸、增長13.1%。
搶抓機遇成效明顯。主動對接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被列為全國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一批重大項目列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利用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政策機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儲備重大項目480個、總投資9000億元。
四、完善城鎮體系,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
一年來,我們圍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全市城鎮化率達44.8%。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92.6億元、增長47.1%;建筑業實現總產值518.9億元、增長27.3%。
中心城區功能品質進一步提升。啟動“兩江新城”規劃建設,實施7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4.3億元。沱江六橋、忠山隧道、云龍機場快速通道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改造完成立體交通3處,建成人行天橋5座。城東、城南等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有序推進,新建、改造供水管網25公里?!皟山陌丁闭喂こ掏瓿砷L江現代城段和沱江濱江路景觀改造。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13.2平方公里、人口達116.6萬人。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瀘縣、合江、敘永、古藺四個縣城實施城市建設重點項目38個,完成投資66.1億元,建成區面積增加3.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3.5萬人。全市新增國家級重點鎮13個、省級“百鎮建設試點行動”示范鎮1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3個。
爭取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取得成功。積極探索試點工作,出臺了《瀘州市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工作方案。
》。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引導和鼓勵農業轉移人口20xx8人落戶城鎮。5個鄉撤鄉設鎮,改設或增設街道辦事處5個。我市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級市。
五、推進改革創新,發展動力有效激發。
一年來,我們堅持改革與創新并舉,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重點領域實施了62項具體改革事項。
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門由33個調整為32個。調整、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31項,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23項。全面推行“兩集中三到位一杜絕”,辦結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175萬件。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不動產統一登記示范建設工作。在全省率先開展工商登記“先照后證”試點,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8萬戶、各類企業5200戶,分別增長21.7%和85.7%。
經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穩步推進瀘天化集團改革工作,華西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興瀘水務集團啟動股份制改造工作。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進展順利,四川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工作有序推進,啟動了納溪、瀘縣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加強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建設,調整市區財政管理體制,實現了市區稅收屬地征管。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基本完成。
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瀘州高新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創建成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酒類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過資質認定和授權,四川省高性能液壓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啟動建設。設立科研專項資金4000萬元,與科研院校開展合作項目249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轉化重大科技成果52項,實現高新技術產值100億元、增長18%。我市成功創建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
六、擴大開放合作,區域競爭力不斷增強。
一年來,我們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開放空間有效拓展,發展優勢明顯增強。
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成功承辦“20xx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12個國家和地區的420多家企業參展,成交金額128.2億元?!爸袊鴩H酒業博覽會”落戶瀘州。我市成為第xx屆西博會主題市。成功舉辦“四川(瀘州)-法國醫藥健康產業國際合作交流會”。與新加坡開放合作三年規劃加快落實,與杭州國際城研中心等單位的戰略合作不斷深化。全市實際到位外資增長19.1%,進出口總額增長21.7%。
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全市新履約市外國內項目679個,投資總額1128.3億元。積極參加“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萬企出國門”、科博會等活動,成功舉辦“兩江新城”推介會、中國酒城·瀘州投資說明會。新引進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20個。
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加強長江沿岸城市交流合作,與南京市政府、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簽署港口物流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動赤水河區域合作發展,與遵義、畢節、昭通等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主動融入成渝經濟區,推動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實施對口援建甘孜州稻城縣、鄉城縣,雅安市寶興縣項目17個,完成投資1.1億元。
七、持續改善民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年來,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基層基礎建設,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民生工程有力推進。全市民生支出19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0%。城鎮新增就業399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4%。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開展法律援助23447人次。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6985套,啟動實施棚戶區改造26191套、農村危房改造14405戶。整治“三無院落”113個。新改建農村公路973.1公里。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868戶。深入推進“七大扶貧攻堅行動”,幫助7.6萬人脫貧解困。解決了農村30.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和12.9萬戶用電難問題,全面消除了“無電?!焙汀盁o電戶”。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6所,新建公辦幼兒園19所,“上學難、入園貴、大班額”等問題得到進一步化解,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出臺政策解決了農村偏遠教師生活補貼問題。川滇黔渝結合部醫教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瀘州醫學院更名四川醫科大學通過教育部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評議。衛生事業加快發展,西南醫療康健中心、市人民醫院新院等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市婦幼保健院強化了臨床支撐。9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在敘永縣3個鄉鎮開展了全民免費預防保健試點工作。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審批6636例。文體廣電事業蓬勃發展,話劇《蔣兆和》在北京、成都等地成功演出,《天賜瀘州》首次公演,4個區(縣)、5個鄉鎮成為“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瀘縣創建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奧林匹克體育公園建成投用。參加省第十二屆運動會奪得44枚金牌,居全省第三名,創歷史新高。
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強化節能減排,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削減1.5%、1.8%、24%、28%,大氣可吸入顆粒物(pm10)下降5.1%。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在全省率先出臺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瀘州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加快推進。投入資金6574萬元,實施赤水河流域瀘州段環境綜合整治。全市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26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7.5平方公里,完成營造林48萬畝,鞏固退耕還林61.5萬畝。
社會保持安全穩定。認真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責任制,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安全生產“四項指標”全面下降,我市成為全省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的兩個市之一。落實了食品安全“五級監管”制度,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不斷強化。集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暨社會治安專項整治行動,破獲各類刑事案件7534起。大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心城區“天網”三期工程建成投用。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依法規范信訪秩序,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6485件,社會大局保持了和諧穩定。
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不斷加強。拓展雙擁共建領域,海軍592艦被命名為“瀘州艦”。婦女兒童、青少年、慈善、殘疾人、老齡事業持續發展,民族宗教、中國臺灣事務、外事、僑務、消防、保密、檔案、氣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查找“四風”突出問題,扎實開展“9+1”專項整治,“三公”經費支出減少14.8%。認真落實依法治市工作規劃,依法行政進一步加強。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會的各項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376件、辦結率100%。堅持政府常務會會前學法,調整完善市政府法律顧問團,嚴格執行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和“三重一大”民主決策制度。深化政務公開,建成行政權力依法規范公開運行系統,網上公開運行行政權力事項近3萬件。全面推進政府投資項目工程招投標和政府采購電子化?!?2345”市長熱線受理群眾有效來電2.9萬件。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加強行政監察、財政監督和審計監督,廉政風險防控“三早三卡”機制進一步完善。嚴厲查處了政府系統195起違紀案件,始終保持了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給予我們監督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向駐瀘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人士,向全市人民,表示衷心感謝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也清醒看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升級的雙重任務仍然艱巨。白酒、化工、能源、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還處于深度調整期;現代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總量偏小,短期內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明顯。二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還需加快推進,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除。三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醫療、扶貧、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四是政府自身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庸懶散浮拖軟”和“不具體、不落實、不負責”等不良現象還時有發生,依法行政、廉潔從政等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采取有力措施積極解決。
20xx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認真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新常態,主動作為穩增長,以創先爭優的志氣、攻堅克難的勇氣、開拓創新的銳氣,搶抓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等機遇,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調,突出“產業轉型發展年”的工作主題,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向創新要效益,把規劃變為行動,把藍圖變成現實,加快建設全國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加快建設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奮力開創瀘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20xx年(下同)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
圍繞上述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調整優化白酒產業。堅持夯實基礎、調整結構、拓展市場,支持瀘州老窖、郎酒等優勢酒類企業創新營銷模式,擴大市場份額;加大對“小巨人”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中小微酒類企業整合壯大。大力發展純糧固態釀造,高粱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打造“瀘州釀”區域品牌。有序推進瀘州老窖“一園三基地”、郎酒濃香型白酒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國家酒檢中心等功能平臺的作用,確保國家酒類包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過驗收并投入運行。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示范片、示范點建設。大力發展現代養殖、高效林竹、綠色蔬菜、精品果業等八大特色農業產業,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嚴守耕地紅線,耕地保有量達到38.4萬公頃以上。確保糧食總產量達195萬噸以上,優質稻面積穩定在180萬畝,優質蔬菜、名優水果面積分別達到100萬畝以上;肉類總產量達到36.2萬噸以上。新建現代林業基地20萬畝。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2個百分點。新增市級龍頭企業15家,創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8個,發展家庭農場40個。開工建設瀘縣三星橋水庫等抗旱水源工程,加快推進敘永納坪、古藺朝門煙區水源工程建設,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大力推進化工、能源、機械產業轉型升級。確保煤制氣一期、年產15萬噸潤滑油加氫等項目建成投產。支持中海瀝青提升煉油產能,推動石油化工產業做大做強。開工建設中海石油氣電集團生物質天然氣項目,確保北辰電力產業園項目建成投產,推進西部智能電網裝備產業園、航天瀘州工業園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岔角灘煤礦、箭竹坪煤礦。完成長起、邦立重機、長江機械一期項目搬遷,確保瀘州長江機械有限公司“智能工廠”建成投產。大力發展現代醫藥產業,開工建設步長生物制藥及新藥產業化基地、瀘州食品藥品檢測中心、瀘州醫學成果轉化中心、秦巴gap研究中心等項目,辦好“20xx年中國醫藥企業家年會”。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華潤購物中心、海吉星農產品商貿物流園一期、萬誠國際紅星美凱龍商城、步步高購物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瀘州臨港物流園,建成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啟動跨境電商工作。辦好“第三屆中國(瀘州)西南商品博覽會”、迎春購物月等活動。推動“鄰家壹佰”智慧社區超市建設,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工作。積極籌建瀘州農村商業銀行,完成瀘縣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積極引進股份制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瀘州市商業銀行在成都設立辦事處,推進企業境內外上市,加快證券、保險、債券業發展,促進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規范健康發展。強化區域合作,開展旅游營銷,著力打造“醉游中國”白酒金三角旅游線、“長征豐碑”紅色旅游線,力爭龍橋文化生態園、堯壩古鎮、花田酒地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大力培育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建設“三大園區”。瀘州長開區突出港口功能完善和區域物流合作,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積極爭創省級開發區。瀘州高新區突出項目帶動、開放支撐和體制保障,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示范區,爭創為國家高新區。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突出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以上。
二、提升互聯互通能力,加快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對外運輸通道,力爭敘古高速公路敘永至古藺縣城段建成通車,推進敘宜高速公路瀘州段、瀘渝(g8515)高速公路建設,做好敘威高速公路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敘大鐵路,開工建設川南城際鐵路瀘州段,力爭隆黃鐵路敘永至畢節段開工,積極開展渝昆鐵路、沿江鐵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設瀘州機場遷建工程;協調推進長江瀘渝段航道險灘整治。加快建設市內干線路網,推進瀘合產城大道、納福港城大道建設,改造提升重要產業基地、重點城鎮、重點景區林區道路;新改建通鄉公路150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完成城北公交樞紐站主體工程,加快城西客運中心站、敘永川瀘西外客運站等項目建設。
推進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高速公路,優化客運布局,提升客運服務水平。穩步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逐步開行城鄉公交車,促進農村客運區域化經營。優化城市公交體系,促進城市緩堵保暢。力爭瀘州機場開通新航線,旅客吞吐量突破80萬人次。加快建設瀘州港續建工程,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8萬標箱。鼓勵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積極爭創國家4a、5a級物流企業。
推進交通運輸支持系統建設。加快建設“智慧交通”,完成瀘州港綜合信息平臺一期工程建設,開發“智慧交通”手機app功能,初步形成交通大數據與云平臺中心。加快建設“綠色交通”,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加大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力度。加快建設“平安交通”,建成交通運輸日常監測與應急指揮中心,完善交通運輸運行監控體系和車輛、船舶gps及3g視頻監控功能,確保交通安全。
三、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加快中心城區建設。堅持“有保有壓、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健康發展”,推進城市建設。完成“兩江新城”分區規劃,優化調整控制性詳細規劃。沱江新城完成西南商貿中心二期、蜀瀘大道四期工程建設,加快建設沱江六橋及連接線、川滇黔渝結合部醫教園區、西南醫療康健中心一期、城西城市綜合體等項目。長江生態濕地新城建成歡樂派海灘公園,加快建設麒麟組團等項目,啟動長江濕地生態公園一期工程建設。堅持“疏解老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改造提升老城區。完成忠山隧道工程建設。建成城東、城南污水處理廠及截污干管工程。推進枇杷溝歷史文化街區征收安置、藍田舊城改造、麻沙橋-學士山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確保通過第六次“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加快建設“智慧城市”。
推進縣城和小城鎮建設。指導四個縣城提升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推動瀘縣、合江與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輻射帶動敘永、古藺縣城建設,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吸納能力。著力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示范作用強的重點集鎮,力爭2—3個鎮列入全國建制鎮示范試點鎮。重點圍繞“兩線兩點一基地一龍頭”,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及困難戶、無房戶農房建設。
開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積極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設立專項基金,建立社會保險銜接制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探索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促進籌資渠道多元化。創新行政管理高效與行政成本降低的管理模式,啟動瀘縣撤縣設區工作,支持合江加快撤縣設市進程,有序推進鄉鎮區劃調整。
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經營性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推動瀘天化集團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規范政府投資項目,加強融資平臺建設和管理,鼓勵社會資本通過ppp等方式參與項目建設。繼續實施工商登記“先照后證”試點。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預算管理和政府性債務管理。深化農業農村體制改革,加快農村產權確權頒證,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爭取并做好土地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探索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繼續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示范建設工作。激活民間資本活力,加強企業家能力建設,助推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施50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戶、省級創新型企業8戶。培育和發展科技服務業,推進科技孵化平臺建設,確保瀘州高新區綜合孵化器建成投運,加快醫藥等專業孵化器建設。優化提升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快“川南科技成果與專利技術實體交易市場”建設,啟動高端裝備研究院、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實施“酒城科技英才”計劃,培養、引進一批重點產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實施質量升級計劃,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工作。
深化對外開放合作。注重招大引強,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園區,立足全球市場,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招商,千方百計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大項目。瀘州長開區重點招引一批有實力的商貿物流、現代制造企業,力爭中國物流城市配送中心、公路貨運中心、生產資料流通中心等項目簽約落地。瀘州高新區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醫藥產業鏈,力爭引進一批重點項目。深化與沿江港口城市的合作,密切與成渝經濟區城市的協作,推動川南經濟區一體化進程。加強與滇東、黔北地區的對接,加快赤水河區域合作發展。繼續深化與新加坡的交流合作。
五、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確保公共財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全面落實各項就業促進政策,確保城鎮新增就業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善基本養老和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社保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敘永縣開展全民免費預防保健試點工作。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解決農村29.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開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整治。改造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16072套,新開工保障性住房1940套。推進“寬帶鄉村”惠民工程建設,解決農村“上網難”問題。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提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水平。強化風險監測和日常監管,提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能力。
加大扶貧攻堅力度。繼續以烏蒙山片區為主戰場,大力開展精準扶貧,深入推進“七大扶貧攻堅行動”,重點扶持56個貧困村脫貧解困,減少貧困人口7萬人以上。加快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敘永、古藺農電體制改革,推進農村電網改造。開展“扶貧結對網絡行”等活動,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加大生態建設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加快國家木材戰略林基地建設。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土壤污染修復等工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平方公里。加快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確保通過國家中期評估。大力整治農村環境污染,推進城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確保瀘州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建成投用。深入開展大氣、水污染綜合防治,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全面完成總量減排目標任務。
六、加強社會建設,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加快中高職銜接和職業院校集團化建設步伐,推進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區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醉美瀘州·百姓舞臺”等文體惠民活動。推進宋代石刻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白招牌全民健身廣場、廣播電視“戶戶通”、固定電影放映點等項目建設。加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加快市人民醫院新院、市中醫院新院建設,完成市婦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6‰以內。加強國防動員、國防后備力量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做好雙擁、民族宗教、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對臺、外事、僑務、保密、檔案、氣象、人防、地方志等工作。
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認真貫徹落實新修訂的《安全生產法》,強化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加快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強化煤礦和非煤礦山、消防、?;?、公共場所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監管。著力夯實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成1個國家級、8個省級安全社區,新建一批省級、市級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動態排查治理安全隱患,持續開展“打非治違”專項斗爭,堅決防止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千方百計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城鄉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村(居)民自治作用。健全維護群眾權益和化解糾紛機制,加強專業化和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進一步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依法規范信訪秩序。深化社會治安專項集中整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健全立體化防控體系,促進社會治安大局持續平穩向好。強化信息研判和動態預警防范,提高維穩處突水平。啟動戒毒康復醫院建設,強化社區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特殊人群管理。強化應急管理,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全面落實依法治市工作規劃,完善社會普法教育機制,扎實開展“法律七進”活動。
七、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建立并向社會公布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規范前置審批和中介服務事項,制定投資項目審批核準前置要件目錄,取消無法定依據的中介服務事項。加強市、縣、鄉三級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強化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一體化管理。
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在全市行政機關全面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建立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積極推行綜合執法,大幅減少市縣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推行行政復議委員會制度。健全完善城管執法體制,推進執法事權重心下移,全面推進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嚴格規范行政執法程序和行政執法裁量權,向社會公開發布裁量標準。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
強化行政權力制約監督。嚴格執行市人大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切實做好建議提案辦理工作。自覺接受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拓寬群眾監督渠道,及時回應處理群眾合法合理訴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切實加強財政預算、重大項目建設、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建立全市行政規范性文件查詢檢索系統。強化政府內部權力制約,加強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公共資源轉讓、政府投資、政府采購等重點領域監管。
加強作風和廉政建設。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建立健全密切聯系群眾、改進作風長效機制,持續治理“四風”、“三不”、“庸懶散浮拖軟”等不良現象。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廉政風險防控“三早三卡”機制。加強廉政宣傳教育,強化理想信念、宗旨觀念、廉潔自律和警示教育,促進政府工作人員廉潔從政。建立行政監察與審計監督聯動機制,嚴格監督執紀問責,嚴肅查辦腐敗案件。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好今年政府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銳意進取、扎實工作,為瀘州實現“兩個率先”而努力奮斗!
共
3
頁,當前第。
1
頁
1
2
3
。
(三)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環境。加快形成“雙十字”鐵路網絡、“三橫七縱一環九橋”高速通道、“一港十區”水運網絡,建成荊州民用機場和通用航空機場,打造長江中游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堅持把綠色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地”工程,綜合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強化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加快創建生態市。重點推進荊江大堤、荊南四河、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建設和洪湖濕地生態功能恢復,統籌實施中心城區、縣市城區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鄉水利、生態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快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制度,為更多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創造條件。完善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建立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類要素服務體系和產業孵化中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保障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應保盡保。健全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逐步實現“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推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市、體育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大血防綜合治理力度,實現血吸蟲傳播阻斷目標。實施“三年扶貧攻堅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省定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戶與全市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嚴格安全生產監管,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0xx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壯腰“五年大跨越”的決勝之年。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增長12%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9.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今年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產業培育力度。
筑牢工業底盤。統籌安排重大產業發展基金、生產調度資金等政府性資金,設立長江經濟帶荊州壯腰工程產業基金,引導農產品加工、石油機械、汽車零部件、醫藥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技改擴能,支持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進困難企業兼并重組、資產重組、產業重組。認真落實中央系列減費、降稅、松綁“組合拳”政策和促進工業經濟穩增長的有關措施,鼓勵福娃、中興能源、白云邊向國內行業龍頭邁進,支持楚源、沙隆達、凱樂、美的、四機、恒隆、拍馬、鋼管廠等企業沖刺百億元產值目標。充分發揮市縣兩級擔保平臺、“政銀?!?、“助保貸”、續貸周轉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融資杠桿作用,重點支持成長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小進規”,力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50家。探索建立“1+x”大開發區管理模式,實現市縣園區共管、政策共享、稅收分成,推進產業集聚發展、錯位發展。
增強農業優勢。以市場農業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規?;?、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繼續創建“百億斤糧食大市”,打造“荊州味道”精品農產品公共品牌。探索建立農業擔?;?,繼續抓好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支持荊州區、松滋市爭創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力爭產值過百億的園區達到5個以上,力爭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新增200億元。加快華中農高區產業項目布局,積極創建“中國綠谷”。支持監利縣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面落實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完成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人員等領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提升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結構優化,確保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元。堅持把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突出抓好荊州古城景區、楚王車馬陣景區、華強文化項目和洪湖、洈水、天鵝洲、荊江南北閘等文化旅游景區創建,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品牌,力爭把荊州建設成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確保旅游總收入增長20%以上。繼續實施服務業“五個一百”工程,支持沙市區省級服務業試點示范區建設;加強城市核心商圈建設,推動一批商貿業、服務業主體“個轉企”“小進限”;健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啟動縣域金融工程和市域金融中心建設,打造集融資擔保、融資租賃、產業(基金)投資、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多種融資模式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壯大支柱產業,服務中小企業,積極引導企業上市、掛牌。支持電商加快發展,重點抓好“淘寶·特色中國·荊州館”“中國綠谷網”“供銷e家”“裕農網”等電商平臺建設和服務,力爭電商服務村級全覆蓋。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文化創意、人力資源、咨詢評估、健康養老和體育休閑等服務業。
(二)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
注重招商實效。強化“專業機構、專業隊伍、專業人才、專業精神”招商理念,大力推進全員招商,繼續抓好駐點招商、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積極開展以商招商、商會招商、回歸招商。主動對接國際國內500強、上市公司、央企、省企等旗艦型企業,千方百計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和區域總部,力爭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20%以上。堅持“筑巢”與“引鳳”并重,加強園區軟硬環境建設。堅持招商、安商同等重視,內商、外商公平對待,引智、引技同步推進。
加快項目建設。繼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力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00億元。確保洪監高速公路、江北高速、荊松一級公路建成通車,加快推進沙公高速公路、石首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一期、公安朱家灣碼頭二期工程和松滋長江物流園等項目,抓好蒙華鐵路項目對接服務,力爭荊州機場開工建設。抓好沙隆達搬遷改造、沃特瑪汽車電池、江陵煤電煤化、松滋榮成再生科技、公安循環造紙產業園、監利香港家居產業園、國家級淡水產品批發市場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洞庭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完成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工程,續建荊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全力抓好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工程和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
強化服務保障。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服務協調力度,切實提高項目的履約率、落地率和資金到位率。以“萬名干部進萬企”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完善“秘書制”、“企業直通車”、項目“綠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務,把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去。扎實抓好政銀企對接、產業鏈對接、產學研對接以及勞動力培訓和用工對接,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開拓市場難、成果轉化難和用工難。依法清退、盤活閑置用地,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
(三)突出改革開放與創新驅動。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建立全市統一、規范、高效的聯審平臺。加大中介機構清理整頓力度,重拳治理規劃、測繪、設計、勘察、評估等中介機構壟斷服務現象。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正稅清費,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建立全口徑預算管理、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透明預算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創新投資機構,鼓勵眾籌、互聯網金融等新型融資方式;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通過政策支持、項目示范、ppp模式等,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進入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雙創”等領域。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著力解決國企、國資改革歷史遺留問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國有農場改革,繼續抓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教育、醫療、價格、戶籍制度等民生領域改革。規范完善不動產統一登記。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改革。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持“開放先導”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著力提升城市、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對外開放度,大力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積極打造全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謀劃布局臨空、臨港、臨鐵產業園和物流園。加快荊州國家對外開放口岸、荊州開發區保稅物流園的申報和建設,打造特色口岸,推進通關一體化、貿易安全便利化改革。堅持引進外資和擴大出口并重、“請進來”與“走出去”并舉,創建國家級出口產品示范園區,推進企業參與國際經貿交流,擴大國際勞務輸出規模。積極締結國際友好城市。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為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建立市級創業創新扶持基金,建設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創客中心和創新孵化基地。落實支持創業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組織形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職業經理人、高新科技人才和海外研發團隊。弘揚“篳路藍縷、敢為人先”的精神,著力營造全社會尊崇“雙創”、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四)統籌城鄉建設發展。
建好管好中心城區。增強凝聚力,提高首位度。啟動新一輪城市規劃修編工作,加大城市重點區域的城市設計力度,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塑造城市特色。加強城建項目庫建設,做好各項前期工作,確保中心城區總投資311億元的城建項目按期推進。繼續推進“濱長江、環古城”景觀帶建設,加快植物園、荊襄河濕地公園二期、玉橋公園二期建設。實施古城修復與保護世行貸款項目,抓好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擴建、荊州中心醫院遷建、荊州中學與沙市中學新校區、新圖書館、規劃檔案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啟動城北快速通道和城市出入口建設,推進318國道城區段改線工程,改造升級荊州大道、景明觀路、月堤路、護城河南路、金龍路等城市道路,加快沙北灌渠、排江工程、荊李線道路排水工程、東方大道截污干管工程等城市管網配套建設,逐步啟動海綿城市建設。抓好政府購買棚改服務試點,加快推進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城區、城中村改造,引導建筑業、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開展“五城同創”活動,發動人民群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規范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加強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改革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著力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打造“潔、綠、亮、美、齊、暢”的和諧宜居城市。
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理念,強化全市規劃一盤棋,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完善小城鎮規劃,強化管理職能,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產業先行”“一鎮一業”,加快建設“四化同步”試點鎮,支持松滋市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支持監利縣白螺口子鎮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抓好“美麗鄉村”和“荊楚派”民居特色建設示范,建設保留歷史記憶、傳統格局、山水風貌的美麗村鎮。全面放開縣級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落實流動人口居住證管理制度,依法維護進城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力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1.5個百分點以上。
優化市域生態環境。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加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編制完成市域生態建設規劃綱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著力防止無序、過度、分散開發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繼續開展“三污同治”“三禁兩治”,重點加強霧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綠滿荊州”行動,開展城鎮綠地建設,加強洪湖、長湖、崇湖、洈水、天鵝洲等濕地保護修復,力爭植樹造林51萬畝。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農村地區的覆蓋,加強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提高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效果。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把“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嚴格落實專項扶貧預算,確保市級財政每年新增財政收入中用于扶貧開發的比例不低于15%。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駐村幫扶、企業資助、能人帶動、信貸撬動、技能培訓、旅游扶貧等工程。建立健全縣市黨政主要負責人扶貧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力爭今年全市絕對貧困人口減少12.2萬人。
抓好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完善扶持創業促進就業政策,落實穩崗補貼、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創業引領計劃和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計劃,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全面建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扶助等兜底性制度。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全面改造計劃”,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通過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鼓勵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支持長江大學等在荊高校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支持體育場館市場化運營。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抓好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健全公辦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網絡。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促進區域人口可持續均衡發展。加快推進洪湖漁民上岸安居工程。認真抓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駐荊部隊、武警部隊建設,進一步做好外事僑務、臺灣事務、民族宗教、防震減災、對口支援、郵政通信、統計、移民、農墾、煙草、鹽務、供銷、氣象、史志、保密和無線電等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全面啟動“七五”普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完善矛盾糾紛協調化解機制,將信訪工作導入法治化軌道,妥善處理好土地征用、拆遷安置、金融信貸、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糾紛。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實施群防群治和網格化管理。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管理,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深入推進“餐桌污染”治理,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構筑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共治防線。深入推進平安荊州建設,加強安全生產、道路交通、消防等社會公共安全監管和城市應急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打擊非法集資和毒品犯罪高壓態勢,控制和減少較大以上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發生,爭創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一是新增城鎮就業70000人,扶持創業5000人,帶動就業20000人,就業創業培訓500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億元。二是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4968套,基本建成18781套,分配入住11720套,新增租賃補貼440戶。三是中心城區購置100臺新能源綠色公交車。四是建設一批放心早餐示范店,完成中心城區5家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五是在全市240所小學建設“希望廚房”。六是免費為100名貧困下肢殘疾人安裝假肢,為3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為600名貧困殘疾兒童實施搶救性康復。七是為經濟困難群眾和農民工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600件,辦理法律援助事項26000件以上。八是免費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0人,建設100個省級綠色示范鄉村。九是對500個符合“雨露計劃”職業教育對象條件的貧困家庭子女,每年給予3000元補助。十是關停中心城區20家“十五小”企業。
(六)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自覺接受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完善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機制,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法規制定權,堅持重大事項提請人大決策,堅持民主協商于決策之前、決策之中。推進政府及部門職責法定化,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做好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堅持改革創新。認真落實國家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各項改革政策,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強化執政為民的理念,以公眾需求為導向提供政務服務,以公眾評價為標準改進政務服務,不斷提高政府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摒棄以浪費土地資源、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從供需兩端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在做大總量、做多增量、做優質量上找準新路子,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優化服務方式,加快政務系統標準化與信息化建設,提升“大數據”綜合運用能力,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堅持務實擔當。嚴格績效管理,鼓勵競進作為,引導廣大干部投身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征遷安置、信訪維穩、脫貧攻堅、城市創建等工作一線。加強督查考核,狠抓執行落實,建立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定向督辦制度,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加強重點工作調度,抓進度、排位次,促進比學趕超、競相發展。
堅持嚴以用權。必須時刻牢記權力來自于人民,公權必須公用,分清公與私。必須認真落實“主體責任”“一崗雙責”,堅持“力度統一論”,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努力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推動政風作風建設不斷深入。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格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監管。強化“治庸問責”,重點懲治“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懶作為”問題,形成“對黨忠誠、敢于擔當、干凈干事、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氛圍。
各位代表!荊州正處在改革攻堅、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發展信心,升騰發展氣場,履職盡責,扎實工作,為實現壯腰工程“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興”而努力奮斗!
(三)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環境。加快形成“雙十字”鐵路網絡、“三橫七縱一環九橋”高速通道、“一港十區”水運網絡,建成荊州民用機場和通用航空機場,打造長江中游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堅持把綠色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地”工程,綜合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強化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加快創建生態市。重點推進荊江大堤、荊南四河、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建設和洪湖濕地生態功能恢復,統籌實施中心城區、縣市城區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鄉水利、生態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快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制度,為更多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創造條件。完善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建立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類要素服務體系和產業孵化中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保障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應保盡保。健全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逐步實現“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推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市、體育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大血防綜合治理力度,實現血吸蟲傳播阻斷目標。實施“三年扶貧攻堅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省定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戶與全市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嚴格安全生產監管,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0xx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壯腰“五年大跨越”的決勝之年。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增長12%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9.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今年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產業培育力度。
筑牢工業底盤。統籌安排重大產業發展基金、生產調度資金等政府性資金,設立長江經濟帶荊州壯腰工程產業基金,引導農產品加工、石油機械、汽車零部件、醫藥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技改擴能,支持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進困難企業兼并重組、資產重組、產業重組。認真落實中央系列減費、降稅、松綁“組合拳”政策和促進工業經濟穩增長的有關措施,鼓勵福娃、中興能源、白云邊向國內行業龍頭邁進,支持楚源、沙隆達、凱樂、美的、四機、恒隆、拍馬、鋼管廠等企業沖刺百億元產值目標。充分發揮市縣兩級擔保平臺、“政銀?!?、“助保貸”、續貸周轉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融資杠桿作用,重點支持成長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小進規”,力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50家。探索建立“1+x”大開發區管理模式,實現市縣園區共管、政策共享、稅收分成,推進產業集聚發展、錯位發展。
增強農業優勢。以市場農業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規?;?、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繼續創建“百億斤糧食大市”,打造“荊州味道”精品農產品公共品牌。探索建立農業擔?;?,繼續抓好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支持荊州區、松滋市爭創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力爭產值過百億的園區達到5個以上,力爭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新增200億元。加快華中農高區產業項目布局,積極創建“中國綠谷”。支持監利縣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面落實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完成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人員等領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
合同。
等方式,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提升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結構優化,確保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元。堅持把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突出抓好荊州古城景區、楚王車馬陣景區、華強文化項目和洪湖、洈水、天鵝洲、荊江南北閘等文化旅游景區創建,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品牌,力爭把荊州建設成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確保旅游總收入增長20%以上。繼續實施服務業“五個一百”工程,支持沙市區省級服務業試點示范區建設;加強城市核心商圈建設,推動一批商貿業、服務業主體“個轉企”“小進限”;健全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啟動縣域金融工程和市域金融中心建設,打造集融資擔保、融資租賃、產業(基金)投資、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多種融資模式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壯大支柱產業,服務中小企業,積極引導企業上市、掛牌。支持電商加快發展,重點抓好“淘寶·特色中國·荊州館”“中國綠谷網”“供銷e家”“裕農網”等電商平臺建設和服務,力爭電商服務村級全覆蓋。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文化創意、人力資源、咨詢評估、健康養老和體育休閑等服務業。
(二)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
注重招商實效。強化“專業機構、專業隊伍、專業人才、專業精神”招商理念,大力推進全員招商,繼續抓好駐點招商、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積極開展以商招商、商會招商、回歸招商。主動對接國際國內500強、上市公司、央企、省企等旗艦型企業,千方百計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和區域總部,力爭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20%以上。堅持“筑巢”與“引鳳”并重,加強園區軟硬環境建設。堅持招商、安商同等重視,內商、外商公平對待,引智、引技同步推進。
加快項目建設。繼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力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00億元。確保洪監高速公路、江北高速、荊松一級公路建成通車,加快推進沙公高速公路、石首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一期、公安朱家灣碼頭二期工程和松滋長江物流園等項目,抓好蒙華鐵路項目對接服務,力爭荊州機場開工建設。抓好沙隆達搬遷改造、沃特瑪汽車電池、江陵煤電煤化、松滋榮成再生科技、公安循環造紙產業園、監利香港家居產業園、國家級淡水產品批發市場等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洞庭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完成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工程,續建荊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全力抓好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工程和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
強化服務保障。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服務協調力度,切實提高項目的履約率、落地率和資金到位率。以“萬名干部進萬企”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完善“秘書制”、“企業直通車”、項目“綠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務,把更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去。扎實抓好政銀企對接、產業鏈對接、產學研對接以及勞動力培訓和用工對接,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開拓市場難、成果轉化難和用工難。依法清退、盤活閑置用地,確保有限的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
(三)突出改革開放與創新驅動。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建立全市統一、規范、高效的聯審平臺。加大中介機構清理整頓力度,重拳治理規劃、測繪、設計、勘察、評估等中介機構壟斷服務現象。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正稅清費,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建立全口徑預算管理、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透明預算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創新投資機構,鼓勵眾籌、互聯網金融等新型融資方式;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通過政策支持、項目示范、ppp模式等,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進入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雙創”等領域。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著力解決國企、國資改革歷史遺留問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國有農場改革,繼續抓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教育、醫療、價格、戶籍制度等民生領域改革。規范完善不動產統一登記。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改革。完成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持“開放先導”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著力提升城市、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對外開放度,大力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積極打造全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謀劃布局臨空、臨港、臨鐵產業園和物流園。加快荊州國家對外開放口岸、荊州開發區保稅物流園的申報和建設,打造特色口岸,推進通關一體化、貿易安全便利化改革。堅持引進外資和擴大出口并重、“請進來”與“走出去”并舉,創建國家級出口產品示范園區,推進企業參與國際經貿交流,擴大國際勞務輸出規模。積極締結國際友好城市。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為抓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建立市級創業創新扶持基金,建設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創客中心和創新孵化基地。落實支持創業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組織形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職業經理人、高新科技人才和海外研發團隊。弘揚“篳路藍縷、敢為人先”的精神,著力營造全社會尊崇“雙創”、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四)統籌城鄉建設發展。
建好管好中心城區。增強凝聚力,提高首位度。啟動新一輪城市規劃修編工作,加大城市重點區域的城市設計力度,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塑造城市特色。加強城建項目庫建設,做好各項前期工作,確保中心城區總投資311億元的城建項目按期推進。繼續推進“濱長江、環古城”景觀帶建設,加快植物園、荊襄河濕地公園二期、玉橋公園二期建設。實施古城修復與保護世行貸款項目,抓好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擴建、荊州中心醫院遷建、荊州中學與沙市中學新校區、新圖書館、規劃檔案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啟動城北快速通道和城市出入口建設,推進318國道城區段改線工程,改造升級荊州大道、景明觀路、月堤路、護城河南路、金龍路等城市道路,加快沙北灌渠、排江工程、荊李線道路排水工程、東方大道截污干管工程等城市管網配套建設,逐步啟動海綿城市建設。抓好政府購買棚改服務試點,加快推進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城區、城中村改造,引導建筑業、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開展“五城同創”活動,發動人民群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規范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加強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改革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著力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打造“潔、綠、亮、美、齊、暢”的和諧宜居城市。
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理念,強化全市規劃一盤棋,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完善小城鎮規劃,強化管理職能,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產業先行”“一鎮一業”,加快建設“四化同步”試點鎮,支持松滋市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支持監利縣白螺口子鎮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抓好“美麗鄉村”和“荊楚派”民居特色建設示范,建設保留歷史記憶、傳統格局、山水風貌的美麗村鎮。全面放開縣級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落實流動人口居住證管理制度,依法維護進城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力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1.5個百分點以上。
優化市域生態環境。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加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編制完成市域生態建設規劃綱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著力防止無序、過度、分散開發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繼續開展“三污同治”“三禁兩治”,重點加強霧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綠滿荊州”行動,開展城鎮綠地建設,加強洪湖、長湖、崇湖、洈水、天鵝洲等濕地保護修復,力爭植樹造林51萬畝。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農村地區的覆蓋,加強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提高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效果。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把“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嚴格落實專項扶貧預算,確保市級財政每年新增財政收入中用于扶貧開發的比例不低于15%。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駐村幫扶、企業資助、能人帶動、信貸撬動、技能培訓、旅游扶貧等工程。建立健全縣市黨政主要負責人扶貧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力爭今年全市絕對貧困人口減少12.2萬人。
抓好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完善扶持創業促進就業政策,落實穩崗補貼、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創業引領計劃和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計劃,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全面建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扶助等兜底性制度。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全面改造計劃”,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通過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鼓勵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支持長江大學等在荊高校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支持體育場館市場化運營。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抓好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健全公辦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網絡。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促進區域人口可持續均衡發展。加快推進洪湖漁民上岸安居工程。認真抓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駐荊部隊、武警部隊建設,進一步做好外事僑務、中國臺灣事務、民族宗教、防震減災、對口支援、郵政通信、統計、移民、農墾、煙草、鹽務、供銷、氣象、史志、保密和無線電等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全面啟動“七五”普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完善矛盾糾紛協調化解機制,將信訪工作導入法治化軌道,妥善處理好土地征用、拆遷安置、金融信貸、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糾紛。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實施群防群治和網格化管理。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管理,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深入推進“餐桌污染”治理,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構筑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共治防線。深入推進平安荊州建設,加強安全生產、道路交通、消防等社會公共安全監管和城市應急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打擊非法集資和毒品犯罪高壓態勢,控制和減少較大以上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發生,爭創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一是新增城鎮就業70000人,扶持創業5000人,帶動就業20xx0人,就業創業培訓500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億元。二是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4968套,基本建成18781套,分配入住11720套,新增租賃補貼440戶。三是中心城區購置100臺新能源綠色公交車。四是建設一批放心早餐示范店,完成中心城區5家農貿市場升級改造。五是在全市240所小學建設“希望廚房”。六是免費為100名貧困下肢殘疾人安裝假肢,為3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為600名貧困殘疾兒童實施搶救性康復。七是為經濟困難群眾和農民工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600件,辦理法律援助事項26000件以上。八是免費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0人,建設100個省級綠色示范鄉村。九是對500個符合“雨露計劃”職業教育對象條件的貧困家庭子女,每年給予3000元補助。十是關停中心城區20家“十五小”企業。
(六)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自覺接受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完善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機制,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法規制定權,堅持重大事項提請人大決策,堅持民主協商于決策之前、決策之中。推進政府及部門職責法定化,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做好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堅持改革創新。認真落實國家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各項改革政策,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強化執政為民的理念,以公眾需求為導向提供政務服務,以公眾評價為標準改進政務服務,不斷提高政府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摒棄以浪費土地資源、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從供需兩端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在做大總量、做多增量、做優質量上找準新路子,實現新突破。進一步優化服務方式,加快政務系統標準化與信息化建設,提升“大數據”綜合運用能力,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堅持務實擔當。嚴格績效管理,鼓勵競進作為,引導廣大干部投身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征遷安置、信訪維穩、脫貧攻堅、城市創建等工作一線。加強督查考核,狠抓執行落實,建立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定向督辦制度,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加強重點工作調度,抓進度、排位次,促進比學趕超、競相發展。
堅持嚴以用權。必須時刻牢記權力來自于人民,公權必須公用,分清公與私。必須認真落實“主體責任”“一崗雙責”,堅持“力度統一論”,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努力營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推動政風作風建設不斷深入。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格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監管。強化“治庸問責”,重點懲治“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懶作為”問題,形成“對黨忠誠、敢于擔當、干凈干事、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氛圍。
各位代表!荊州正處在改革攻堅、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發展信心,升騰發展氣場,履職盡責,扎實工作,為實現壯腰工程“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興”而努力奮斗!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新一屆市人民政府履職的第一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三大一中”戰略定位,抓改革、強投資、調結構、求提升,較好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鄭州都市區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一)千方百計穩增長,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步發展。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形勢下,我們扭住發展不放松,著力以強投資為穩增長奠定基礎、以穩增長為調結構創造條件、以調結構為穩增長提供支撐,經濟運行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趨優、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初步統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800億元,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00億元,增長1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33.9億元,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5280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5億元,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0元,增長9.8%;農民人均純收入15600元,增長11.4%。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位次持續前移,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
(二)強力推進求突破,航空港實驗區建設全面提速。堅持把實驗區建設放在全市工作首位,推動樞紐建設、產業培育、體制機制創新等重點領域發展,實驗區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大樞紐建設全面推進,機場二期主體工程提前封頂,外圍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設;機場客運量達到158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7萬噸,增速均居全國大型機場首位。大產業培育初見成效,手機產量突破1.4億部,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正在形成;菜鳥骨干網、友嘉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入駐建設;中部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建成運營;成功舉辦首屆鄭州航展,穆尼飛機“鄭州一號”下線交付,我市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生產通航認證飛機的城市。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深化,實施市級行政執法權向實驗區全面委托,復制實施上海自貿區創新制度9項,智能終端出口退稅資金池投入運行,中國鄭州航空港引智試驗區獲批。實驗區影響力在擴大、吸引力在增強,已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
(三)突出重點抓改革,發展動力和市場活力持續增強。堅持問題導向、市場導向、需求導向,重點抓好第一批58項重點改革事項,一些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著眼于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完成本輪政府機構改革;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兩集中兩到位”改革,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的行政審批新模式;在全省我們率先啟動“五單一網”制度改革;目前40個市級審批職能部門共受理審批事項131.5萬件,全部在規定的1、3、7個工作日內辦結,行政審批效率持續提升。著眼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深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在全國率先打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在全國首設小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29家科技型小微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居中部六省首位;以“共保體”模式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850億元、增長36%;還深化了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市場主體、注冊資金分別增長了83%、255%。著眼于提高政府性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行國有經營性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招拍掛,實現了土地交易充分市場化和政府收益最大化,真正建立起了棚戶區改造政府主導拆遷安置、市場化運作的新機制;開展閑置建設用地集中清理處置專項行動,累計盤活土地12.4萬畝,近年來供地率首次突破60%,扭轉了多年來供地率低的局面;持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立融用管還”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市8家投融資公司融資240億元,是前3年融資總和的2.5倍;在全國率先發行首只12億元“市政債”。探索建立了產業發展基金和股權投資資金,有效地撬動了社會資金扶持戰略支撐產業發展。還穩步推進了財稅體制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保障性住房“三房合一”改革、市屬國有企業改革、文化體制改革、農村綜合改革等工作,改革紅利不斷得到釋放。
(四)以人為本促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增速。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率提高到68.2%。堅持規劃引領,進一步完善都市區規劃體系,完成“三規劃一設計”編制。加快暢通鄭州工程建設和公交都市建設,城市軌道交通、“井字+環線”快速路網、市域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和縣域路網等工程強力推進,10條市域快速通道9條完工,16座新增環城互通式立交10座建成,17個環城高速互通式立交建成投用,三環快速化、黃河路下穿北編組站隧道等重點工程建成通車,累計打通城市斷頭路128條,市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93萬個。積極配合推進“米”字形高鐵網建設,高鐵南站完成規劃選址,鄭開城際鐵路通車運營。啟動“六舊九新”片區改造項目106個、十字景觀大道和中央商務區建設項目158個,完成市場外遷46家,加快推進“引熱入鄭”工程,市區新增供熱能力1630萬平方米,市區新建成污水處理廠3家、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5萬噸,一批水電氣暖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建設或建成投用。啟動大棚戶區拆遷改造項目326個,開工建設安置房21.4萬套,實施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風貌特色村保護提升工程。以智慧城市建設為載體,扎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城區交通秩序綜合整治,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
(五)多措并舉調結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堅持擴大優質增量與調整優化存量并舉,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轉型邁出堅實步伐。工業七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完成2160億元,增長13.3%,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7%。四大戰略性產業比重提高到46.5%,高耗能行業比重下降到42.3%,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首次超過高耗能產業,標志著我市工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皟苫比诤仙钊胪七M,寬帶中國示范城市獲批,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開通運營,河南聯通中原數據基地與中國移動河南鄭州數據中心建設進展順利。高成長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890億元?,F代商貿物流、文化創意旅游業提質增速,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取得新進展,鄭商所國際期貨定價中心地位進一步提升。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交易額達到2800億元,增長30%以上。房地產業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產業集聚區對工業增長、投資拉動、就業創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78%、60%和55%。都市生態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生產保持穩定,農業組織化、機械化、產業化、科技化水平穩步提升,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集群達26個,農產品加工業收入達1200億元,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居全國前列。
(六)雙輪驅動強支撐,城市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深入實施了開放創新雙驅動戰略,對外開放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取得突出成效。我們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強力推進航空港、國際陸港、鄭歐班列、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綜合性大口岸等政府性要素平臺體系建設,我市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鄭歐班列常態化運營,班次密度、貨重貨值均居中歐班列首位。國際陸港累計實現集裝箱吞吐量12.5萬標準箱??缇迟Q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加快推進,位居全國同類試點城市前列。汽車整車進口口岸正式運行,成為全國首家陸港型汽車口岸。肉類口岸、食品藥品口岸、糧食口岸加快建設。深入開展集群招商和產業鏈招商,簽約總額312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5.4億美元、增長6.5%??萍紕撔虏椒ッ黠@加快。圍繞主導產業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資源謀劃“產業鏈”、圍繞科技創新項目建立“服務保障鏈”、圍繞“兩金一扶”完善“資金鏈”、圍繞人才培育構建“技術鏈”,著力推進“兩器一園”創新創業綜合體建設,健全“產學研政資介”相結合的科技自主創新體系。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5600億元、增長2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
(七)統籌發展惠民生,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堅持財政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支出658.8億元,占預算支出的71.7%。積極推進就業創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5.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4萬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新建幼兒園60所、新增學位1.94萬個,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4所、新增學位4.86萬個,5.56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現“應入盡入”。加強社會保障,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待遇、城鄉低保對象等生活困難群眾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新建“兒童之家”100個,新建農村示范性養老服務中心90所,我市蟬聯全國“七星級慈善城市”。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片醫特色基層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新增床位3362張。全面落實“單獨二孩”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7‰以內。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功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國際少林武術節、世界旅游城市市長論壇等重大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編制實施《美麗鄭州規劃》,市區拆改燃煤鍋爐88臺,三環內80%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外遷,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4.88萬輛;對渣土車行業進行了整合,加強了渣土車管理和市區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工業企業脫硫脫硝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完成省定控制目標。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重點河道攔蓄水、重點水系生態修復提升和引水入密等工程相繼開工,南水北調主干渠按期通水。植樹造林8.5萬畝,建設生態廊道880公里,市區新增綠地1620萬平方米,成功申辦第11屆國家園博會,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投資1.4億元解決了28.3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對124座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7萬人、整村推進25個,實現脫貧4.47萬人。
(八)轉變作風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有關規定,圍繞反對“四風”,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政風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會議費同比下降57.5%,“三公”經費同比下降14.6%。堅持依法行政,制定修訂政府規章9件、清理112件,提請市人大審議法規草案4部,辦理行政復議案件1218件。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監督和社會監督,辦理省人大建議19件、省政協提案41件、市人大議案建議619件、市政協提案590件,議案提案辦結率和見面率均為100%、滿意率99%。深化提升網格化管理,狠抓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管,扎實推進平安鄭州建設,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復創有望成功。國防教育、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和“雙擁”共建取得新成效。外事、僑務、對臺、民族、宗教、統計、審計、檔案、史志、氣象、地震、人防、社科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20xx年也是鄭州都市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三年來,我們緊緊圍繞“三大主體”工作,搶抓中原經濟區和航空港實驗區建設機遇,凝心聚力,克難攻堅,干成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戰略性、標志性的大事要事,鄭州發展的思路更加明晰,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步伐明顯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加大,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明顯提高,政府適應市場化要求的運作機制和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了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與20xx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凈增了1820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凈增了33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凈增了2380億元,經濟份額占全省的比重不斷提高,在連續三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為全省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鄭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更加堅實,支撐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廣闊!
各位代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廣大干部群眾,向駐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向關心支持鄭州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成績面前,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傳統行業生產經營普遍困難;結構不合理問題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資源型工業比重仍然較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都市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度不夠;城市承載能力依然不足,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等問題依然突出;食品藥品監管、安全生產還存在薄弱環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與群眾期盼還有不小差距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采取措施,不斷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20xx年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當前,我市經濟和全國、全省一樣,已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但是,總體上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原經濟區建設特別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鄭州成為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這些都為鄭州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我市的區位優勢,特別是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步伐的加快,多式聯運體系的構建、物流集疏能力的提升,都將進一步增強鄭州承接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特別是近年來我市以航空港、國際陸港、鄭歐班列、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為載體,著力打造開放平臺,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在內陸地區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的比較優勢。我市的綜合優勢不斷在增強,機遇仍然大于挑戰。我們必須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加快經濟轉型,推動科學發展。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規劃的收官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中央、省委、市委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造大樞紐、發展大物流、培育大產業、建設以國際商都為特征的國家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戰略定位,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抓改革創新、強投資開放、促結構轉型、求民生改善”為總要求,搶抓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升“三大主體”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和以航空港實驗區為統攬的鄭州都市區建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改善環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進出口總額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與去年大體持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節能減排降碳完成省下達目標。
實現上述要求和目標,我們將緊緊圍繞總要求,在保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的同時,突出抓好五大重點任務。一是突出抓好深化改革。以航空港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五單一網”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帶動改革全面深化,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二是突出抓好開放創新雙驅動。以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和期貨交易為引領,以綜合交通信息樞紐和各類口岸等政府性要素平臺為支撐,以空港、陸港、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為載體,著力打造內陸對外開放高地;以深化提升人才引進培育機制為引領,以健全完善“兩金一扶”政策環境為支撐,以加快“兩器一園”創新創業綜合體建設為載體,著力構建科技自主創新體系。三是突出抓好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圍繞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5千億級汽車及裝備制造基地和6個千億級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成長服務業,加快構建大都市戰略支撐產業體系。四是突出抓好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大棚戶區改造、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升、暢通鄭州工程為重點,以城市精細化管理先行區建設為帶動,構建“都市核心區、外圍組團、新市鎮、新型農村社區”的四級現代城鎮體系,著力打造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和諧的現代田園城市。五是突出抓好民生改善。圍繞“大氣污染、交通擁堵、扶貧開發、社會保障、平安穩定”等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各位代表!我們要不斷認識新常態、努力適應新常態、積極作為新常態,就要緊緊扭住發展不放松,狠抓改革深化,狠抓開放創新,狠抓轉型發展,狠抓民生改善,努力在新常態下邁上新臺階!
今年,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堅持“三大一中”戰略定位,著力開創鄭州都市區建設新局面。牢牢把握“一帶一路”重大機遇,全面落實《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圍繞“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國際綜合交通信息樞紐,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物流網絡,構建以開放經濟和智慧經濟為統領、先進制造業和高成長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塑造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和諧的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謀劃推進中國鄭州自貿區,全力推動國際商都規劃建設,同步推進編制“十三五”規劃,力爭鄭州自貿區獲批,使我市成為中西部地區率先獲批內陸型自貿區的城市。我們將以國際商都規劃為指導,加快推進實施都市區新三年行動計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初步形成國際化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大都市戰略支撐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重要的內陸開放高地,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初步形成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國際商都奠定基礎。
(二)堅持先行先試,著力實現航空港實驗區建設大突破。全面實施航空港實驗區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示范區總體方案,加快構建既符合國際慣例又適應實驗區發展需要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機制。全力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機場二期建成投用,配合推進“米”字形高鐵網建設,加快推進高鐵南站項目建設,鄭州東站至機場城際鐵路、機場高速改擴建等快速通道建成通車,大力拓展“空海鐵公”多式聯運業務,持續提升鄭州現代綜合交通樞紐的集疏能力。積極構建航空港產業體系,加快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推進與富士康的戰略合作專案,正威、酷派、天語、中興等項目開工或建成投產,手機檢測研究院等支撐平臺初成體系,力爭智能手機產量突破2億部。以ibm鄭州數據中心等10大招商項目、友嘉產業園等10大產業項目、河南電子口岸服務中心等10大要素平臺項目為重點,加大產業培育引進力度,力爭簽約總額突破1500億元。辦好20xx年鄭州航展,支持穆尼飛機組裝生產、通航機場布局建設等通航產業發展,爭取列入國家首批低空空域開放試點區域。
(三)堅持深化改革,著力增強發展動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力推進政府“五單一網”制度改革,3月底“五個清單”向社會公布,年底前“四級聯動”的政務服務網全面運行;持續深化“兩集中兩到位”改革,進一步提升行政審批效率;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和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著力增強政府投融資公司融資能力,在推廣ppp模式、拓展融資渠道、做活多元業務上求突破;完善產業發展基金和股權投資資金管理公司與商業銀行、風險投資機構互惠共贏新模式,爭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規模市本級突破100億元。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按照要求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積極謀劃做好永久性基本農田調整劃定工作。持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社會保險“五險合一”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
(四)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圍繞產業合理布局、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統籌推進附著在戶籍上的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領域的配套改革,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探索。加快大棚戶區改造。著力推進大棚戶區改造項目和“四個優先”區域內村莊拆遷改造,力爭年底市轄區內村莊拆遷基本完成;加快安置房建設,力爭年內50%的動遷群眾實現回遷。加快暢通鄭州工程建設。開工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加快建設5號線、1號線二期,建成2號線一期、南四環至鄭州南站城郊鐵路的主線及全部車站主體。加快推進“井字+環線”快速路工程,開工建設農業路快速通道、南三環北三環東延高架等工程,未來路、經三路下穿金水路隧道和隴??焖俾返裙こ炭⒐ねㄜ?238條支線路網工程年底前完工;加快推進中原西路等有軌電車示范線建設;繼續推進公交客運場站、快速公交遷建等項目建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強力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進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成柿園、白廟水廠水源置換,讓全市人民盡快飲用南水北調優質水;加快建設雙橋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鄭州新區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鄭州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加快推進大型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和航空港區垃圾處理場建設,西部和中部餐廚垃圾處理廠年內建成投運;新建改建自來水管道120公里、供熱管網80公里,新增供熱能力1900萬平方米。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以籌辦國家園博會為契機,以智慧城市建設為載體,把鐵路編組站以東、金水河以北、中州大道以西、北三環以南約40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先行區,構建以三級三類便民服務中心為依托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以道路為載體的水電氣暖的保障水平,加快打造15分鐘生活圈,切實讓群眾享受到城市建設成果。
(五)堅持結構調整,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大做強戰略支撐產業,以富士康、海爾等企業為龍頭,加快打造全國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制造基地,力爭產值達到3500億元;依托宇通客車、東風日產、鄭煤機、中鐵盾構等企業,著力打造世界級客車生產基地、全國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力爭汽車及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2600億元。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超硬材料、新型耐材等產業優勢,加快培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業態,力爭產值突破20xx億元。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著力推進現代食品制造、鋁業精深加工、品牌服裝及家居制造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力爭產值突破3000億元。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00億元。積極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大力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以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為抓手,促進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航空物流,著眼培育現代物流集疏體系,形成航線網絡,全年航空貨運量達到50萬噸。按照“三多、三并舉、一突出”的要求,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積極支持唯品會、聚美優品、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發展,力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500億元。積極推動商貿業轉型升級,完成剩余55家市場外遷任務,大力促進市場外遷承接地產業集聚,支持華南城、金源百榮商貿城等項目加快建設;加快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力爭二七核心商圈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鄭東新區核心商圈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大力發展金融業,拓展金融服務領域,拉長金融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直接融資,提高鄭東新區金融核心功能集聚區存貸款規模占全省的比重,提高直接融資在全社會融資中的比重,努力打造鄭東新區國際化區域金融中心。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旅游業,深度挖掘黃河文化、黃帝文化、少林文化、商都文化內涵,加快發展全域旅游,積極打造國家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建設中牟綠博文化產業園,著力打造國際化時尚文化創意旅游中心;加快建設中原動漫文化創意中心,促進動漫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會展業,加快打造國家區域性會展中心。著眼于商業模式創新和消費結構升級,大力發展健康養生、養老服務、通用航空、信息消費等高成長性服務業。加快申報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爭創國家級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強對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相關政策研究,優化土地和房地產市場供應結構,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全面落實國家“三農”政策,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一產與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新建高標準農田2.8萬畝、可追溯標準化“菜籃子”生產基地4萬畝、現代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6萬畝,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29家,完成生產環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在鄭省重點項目的數量和投資規模占全省的比重達到50%以上、省市重點項目一季度立項審批和項目開工達到全年任務的80%以上、完成投資3600億元以上。
(六)堅持開放創新雙驅動,著力構建國際化現代化開放型經濟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打造開放平臺。加快推進新鄭綜合保稅區業務拓展、鄭州特種商品進口指定口岸和經開綜合保稅區申建工作,加快出口加工區b區建設、確保7月封關運行;推進通關通檢機制創新,加快打造全國郵政第四轉運口岸,力爭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提質增量、鄭歐班列開行150班次以上;建成運營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加快汽車口岸二期和進口糧食、食品藥品等指定口岸建設;著力推進以電子口岸為載體的“大通關”體系建設,構建“一站式”通關服務平臺。拓寬開放領域。繼續復制放大上海自貿區成功經驗,向社會資本推介一批服務業、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加工貿易擴大規模、提高質量,鼓勵優勢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積極開展大招商。大力引進“三力型”項目,配合辦好河南投洽會、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重大活動,力爭全年招商引資達到1800億元。構建科技創新載體平臺。加快構建以國家專利審查協作河南中心、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中科院過程所鄭州分所等為重點的創新平臺;全力推進20個創新創業綜合體建設;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著力打造3個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扶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力爭新建市級研發中心100家、省級以上20家,認定行業技術領域院士工作站10家。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規劃建設科技服務業集聚區,謀劃建設鄭州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兩器一園”為載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商務模式創新,構建線上線下相統一的全渠道銷售模式和個性化、定制化生產模式。加快人才培育引進。全面啟動“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和服務鏈的融合對接,推動人才集聚,為都市區建設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七)堅持改善生態環境,著力打造美麗鄭州。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載體,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持續推進“藍天工程”。嚴格落實《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快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建設,力爭市區禁燃區面積達到建成區面積的60%以上,按照計劃強力推進城區燃煤鍋爐拆改,淘汰社會黃標車和老舊車輛5萬輛以上,城市環衛機械化清掃率達到70%以上,全市渣土清運車輛密閉改裝率達到100%,城鎮氣化率達到92%,加快三環內工業企業外遷,做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強化重點行業脫硫脫硝治理,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工程,全面完成主要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實施“碧水工程”。加快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開工建設??谟S工程、石佛沉砂池向西區供水工程和環城生態水系循環等重點工程;以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全年解決12萬人農村飲水安全;開展城市河流清潔行動,對金水河、十八里河等7條城區河道進行集中整治,努力實現“水清河美”目標。大力改善城鄉環境。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積極籌辦國家園博會,啟動建設園博園,抓好生態廊道、綜合公園、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等建設,完成營造林13.7萬畝,市區新增綠地50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區級綜合性公園10個、森林體驗園10個;加強愛國衛生工作,大力推進“鄉村清潔工程”,加強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和農村公路兩側“雙違”整治,強化畜禽養殖企業污染治理,切實改善城鄉環境。探索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責任追究機制和節能減排總量預算管理機制,探索實施節能量、排污權、碳排放交易。強化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讓損害環境者依法付出代價!
(八)堅持為民惠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實政府主體責任,繼續加大財政投入,認真做好省市民生“十大實事”。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建立健全就業服務網絡,加快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市場建設,加強就業創業培訓,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萬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新建城鄉幼兒園40所,新增學位8000個以上;新建改擴建市區中小學30所,新增學位3萬個以上;開展職業教育資源整合重組,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力爭中州大學升本和鄭州衛校升專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持續完善片醫特色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一城七中心”等重大衛生項目建設,深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鞏固完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地圖式定位責任服務管理,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落實好“單獨二孩”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持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推進“五險合一”市級統籌信息系統建設,擴大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補助標準以及新農合、農民大病保險籌資標準,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強養老服務設施、救助管理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做好婦女兒童工作,支持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新開工建設保障房14.5萬套、基本建成6.2萬套。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抓好市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力爭“四中心”、“兩公園”開工建設,強化文藝精品創作。實施鄭州國家大遺址片區保護利用戰略規劃,支持登封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推進登封世界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強力推進扶貧開發。緊緊圍繞“到20xx年解決15.3萬扶貧對象脫貧”目標,從今年起三年內投入20億元,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發展旅游業等特色經濟,增強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能力,在全省率先實現脫貧奔小康目標。今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4萬人、整村推進20個,實現脫貧5.4萬人。
(九)堅持深化提升網格化管理,著力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著眼“雙安”、推進“雙治”、強化“雙基”,突出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加快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深化提升網格化管理,以社會化服務為方向,以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為抓手,以推動工作落實為目標,進一步增強網格化管理實效。提升城鄉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基層自治服務功能,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強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深化煤礦、非煤礦山、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治理。建立健全監管機構,完善監管網絡,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持續推進平安鄭州建設,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依法做好信訪穩定工作,積極防范群體性事件和突發公共事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努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十)堅持依法行政,著力建設法治政府。以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廉潔政府為目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制度約束為重點,持續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推進政務公開。認真執行人大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監督。研究出臺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則,做到重大決策于法有據、決策與立法緊密銜接。堅持簡政放權。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加快建立權責清單,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堅持厲行節約。繼續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以及省委、市委有關規定,壓縮“三公”經費,節約政府開支,降低行政成本。
加強國防動員、國防后備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支持駐鄭解放軍、武警部隊建設,深化“雙擁”共建工作。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促進宗教和諧和睦。全面做好統計、審計、地方志、外事僑務、對臺事務、社科研究、檔案管理、防震減災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常態孕育新希望,新希望開啟新征程。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搶抓機遇,齊心協力,務實重干,克難攻堅,加快推進以航空港實驗區為統攬的鄭州都市區建設,為打造“四個河南”、推進“兩項建設”、實現“中原更出彩”作出省會城市應有的貢獻!
共
3
頁,當前第。
2
頁
1
2
3
。
荊州,古稱“江陵”,湖北省地級市,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搜集的荊州市政府。
希望你喜歡!
“”時期,是荊州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時期。五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嚴峻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推進“五路壯腰”,奮力趕本趕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的位次、份額全面提升,增幅躋身并保持第一方陣,實現了“”圓滿收官。
--這五年,是經濟實力明顯提升的五年。
工業經濟增量提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649家增加到1141家、凈增492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7%。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達到27家、凈增15家,福娃集團、中興能源產值突破百億元;稅收過千萬的企業達到112家、凈增73家。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醫藥化工產值分別達到1500億元、490億元和270億元,11個產業納入省重點扶持成長型產業集群。
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糧食產量“十二連增”,我市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監利縣、洪湖市、公安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石首市被授予“全國蔬菜標準化建設示范縣”,松滋市獲批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試點縣市。淡水產品、油菜籽產量保持全國市州第一,洪湖市、公安縣成為全國首批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華中農高區累計投入64.2億元,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2.2萬個增加到4.1萬個,數量居全省市州之首。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完成投資51.3億元,為建國以來投入最多的五年。
現代服務業增長較快。萬達、綠地、卓爾、世紀金源等一批知名城市綜合體進駐荊州,限上商貿企業由387家增加到917家。電子商務高速增長,石首市、監利縣分獲全國、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市。古城修復與保護世行貸款項目獲得批準,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納入省級戰略。投資60億元的華強文化項目落戶荊州,九老仙都、周老嘴革命舊址群等景區建成開放,投資15億元的關公義園即將開園。旅游總收入由52.3億元增加到166億元,年均增長26%。浦發、平安、漢口、交通、中信、招商等股份制銀行到荊州布點,菲利華在深圳創業板ipo首發,能特科技重組上市,索瑞電器等5家企業參與上市企業并購重組,金科環保等4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四板”掛牌托管登記企業達到36家。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突破千億元,連續8年被評為省“a級信用市州”。
--這五年,是發展后勁明顯增強的五年。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滬蓉高鐵通車,徹底改變了中心城區沒有客運鐵路的歷史。江南高速通車,潛石高速荊州段、武漢城市圈環線荊州段、東卷高速建成,江北高速、沙公高速加快建設。蒙華鐵路全線開工,荊州長江公鐵大橋合龍,石首長江大橋開工。荊松一級公路即將通車,荊當旅游公路、318國道城區段改線工程開工。全市96%以上的鄉鎮通達二級以上公路。荊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完工,引江濟漢工程建成通航,荊州組合港項目建設加快。荊南四河堤防加固、荊江大堤綜合整治等工程順利推進。城鄉電力改造、通信網絡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啊睍r期,累計完成交通投資493.5億元、水利投資103億元,分別為“”時期的3.5倍和2倍。
開放開發取得新進步。納入國家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試點城市,成功獲批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荊州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洪湖市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共建新灘工業園,全市開發區實際開發面積達到251.9平方公里,是“”時期的1.7倍。累計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930億元,利用外資5.3億美元,外貿出口51.5億美元。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833個,華電江陵電廠、榮成再生科技、香港家居產業園等116個10億元以上項目落戶荊州,華訊方舟、五方光電、高田汽配、恒隆轉向器、凱樂光纖、長利玻璃、宜化肥業等項目建成投產,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科技創新力度加大。新增校企共建研發中心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家、院士專家工作站34家。申請國家專利6900項,登記省級科技成果453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114項。高新技術企業由47家增加到102家,預計產值由63.5億元增加到132億元。恒隆集團、四機廠分別獲得長江質量獎、長江質量獎提名獎。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5件、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4件,新增注冊商標8804件。我市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稱號,荊州區、松滋市、公安縣獲評“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
--這五年,是城鄉面貌明顯變化的五年。
中心城區形象改觀。成功獲批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累計投入城建資金73.6億元,新建、改建和拓寬城市主次干道60條、124.7公里,深圳大道、上海大道、太湖大道、農高大道、天谷大道、莊王大道建成通車。沙北、荊北、商務片區建設加快推進,新圖書館、公共檢驗檢測平臺、荊州中學和沙市中學新校區、荊州市中心醫院遷建工程開工建設,荊州火車站、市體育中心成為城市新地標。新建明月、臨江仙、玉橋、范家淵和荊襄河濕地“五大公園”,升級中山、文湖等5個公園和20個街頭游園,建成荊沙河、西干渠兩個帶狀公園,新增綠地面積314公頃。資源集成、重心下沉的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城鄉統籌步伐加快。松滋市、公安縣通過國家園林城市評審,松滋市、石首市、監利縣創成省級文明城市,監利縣、洪湖市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市。建制鎮總規和村莊規劃基本實現全覆蓋,松滋市洈水鎮等鄉鎮被納入全國改革重點鎮,荊州區彌市鎮等13個鄉鎮成功創建國家重點鎮,公安縣斗湖堤鎮等5個鄉鎮入選“全省百強鄉鎮”。沙市區岑河鎮、石首市新廠鎮、江陵縣三湖農場等11個“四化同步”發展試點鎮建設加快,“福娃模式”成為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典型。新建通村公路5145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210萬人。連續開展五輪“三萬”活動,農村基礎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生態建設扎實推進。全面開展“綠滿荊州”行動,市域森林覆蓋率達到20%,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市,洪湖濕地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荊州古城、洈水、崇湖、三菱湖、菱角湖成功申報國家濕地公園。節能減排階段性目標任務完成。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中心城區內河補水、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工程有效實施,村級垃圾清運體系實現全覆蓋?!叭麅芍巍惫ぷ鞒掷m深化,空氣質量得到改善。成功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這五年,是民生福祉明顯增進的五年。
社會保障全面加強。累計民生支出1037億元,占一般公共財政支出的79.6%。榮獲“全國創業先進城市”稱號,累計新增城鎮就業41.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7.8萬人。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84.6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連續11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市低保標準由每月300元逐步提高到48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年1440元提高到3000元。累計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7萬套,改造農村危舊房4.1萬戶。連續五年,政府承諾為民辦理的實事圓滿完成。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皟苫苯逃ㄟ^國家評估驗收,新、改、擴建學校508所,組建荊州職業教育集團,荊州區、松滋市、公安縣、洪湖市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認定。成功承辦湖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建成國家級綜合性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h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穩步推進。以村為單位人畜血吸蟲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鶎庸参幕赵O施建設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建成農村智能廣播網,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事業進一步發展。石首“跳三鼓”納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荊州博物館獲評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熊家冢被授予全省唯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荊州電視臺、市工商局、市氣象局等單位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傳導正能量的《好人開講》節目引起社會共鳴。積極參與“東方之星”號游輪翻沉事件救援及善后處置工作,荊州廣大干部群眾身上體現的“大義大愛”精神,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工作得到加強,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稱號,以荊州命名的軍艦入列東海艦隊。計劃生育、扶貧開發、對口支援、外事僑務、中國臺灣事務、民族宗教、防震減災、殘疾人事業、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取得新進步,統計、物價、供銷、煙草、鹽務、農墾、移民、社科、史志、檔案、保密和無線電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社會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城鄉網格化管理基本實現全覆蓋。平安荊州、法治荊州建設強力推進,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基本建立,治安案件萬人發案率保持全省最低,公眾安全感、治安滿意度和執法滿意度大幅提升。信訪積案化解成效顯著,信訪秩序依法規范,信訪總量逐年下降。公共安全體系不斷完善,食品藥品、道路交通、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力度加大,應急管理工作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這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設明顯加強的五年。
政務效能逐步提高。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一表通、一站式、一條龍”服務模式全面鋪開,企業注冊登記“三證合一”在全省率先實施,行政審批事項調整為291項。文物旅游、衛生計生、文化廣電、教育體育等“大部制”改革順利完成。市環科所、市房產估價所等一批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完成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全省第一本不動產權證書在我市頒發。
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會決議決定并向其報告重大工作,主動與市政協協商討論重大事項,自覺接受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452件,政協建議案、提案1531件。密切聯系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傲濉逼辗ㄈ嫱瓿?,我市被賦予地方政府規章制定權、人大立法權。
政風行風得到改善。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省委六條意見和市委七條意見,深入開展“治庸問責”“轉作風、抓落實、曬實績”等活動。強化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著力整治違規多占住房、超標辦公用房、違反財經紀律等“四風”突出問題,清理“吃空餉”439人,騰退超標辦公用房1.5萬平方米,“三公”支出大幅下降。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xx年,我們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穩增長各項政策措施,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進中趨優”的良好態勢。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0.5億元、增長8.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50.5億元、增長1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6.1億元、增長12.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3.9億元、增長10.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382元、13728元,分別增長9.8%、8.7%。
各位代表!我市“”發展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上下群策群力、艱苦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駐荊部隊、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部省垂管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荊州建設與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受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影響,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等指標未達預期目標;經濟總量還不大,產業集聚度還不高,縣域經濟還不強;生產要素約束日趨加劇,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轉型發展面臨壓力較大;地方財力仍較薄弱,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鄉極少數群眾生活依然貧困;行政審批等改革進展不快,制約市場主體活力發揮的制度成本仍然較高;面對新常態,少數公務人員不愿作為、不敢作為、不會作為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對此,我們一定要更加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實施壯腰工程“十年大振興”的攻堅期。綜合分析經濟形勢,我們仍然處在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發展階段。
一方面,有利發展的大好機遇正在匯聚。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國家優化空間發展布局,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荊州壯腰工程。荊州作為全省唯一同時躋身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四大國家戰略的市州,上級的支持力、外界的注意力和改革釋放的新紅利,正在疊加轉化為加快發展的新動力。我們務必牢牢抓住機遇、精準對接機遇、用足用好機遇,把當前的戰略機遇期變成后發趕超的黃金發展期。
另一方面,有利發展的基礎優勢更加彰顯。實施壯腰工程以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三年翻番”;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實現“五個過千億”,這些都為“十年大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可貴的是,壯腰工程戰略匯聚了荊江兩岸的民心士氣,激發了廣大干部的激情斗志,全市上下已經形成爭先創優的發展氛圍。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努力進位趕超,就一定能夠迎來“十三五”時期的快發展、大發展、優發展。
根據《中共荊州市委關于制定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大會審議。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荊州實施,積極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依法治市,堅持擴大開放,堅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以質為帥、量質兼取”,把握“三維綱要”,推進“四化同步”,深化“五路壯腰”,加快推進壯腰工程“十年大振興”,與全省同步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湖北經濟增長“第四極”,努力將荊州建設成為江漢平原現代化中心城市和長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以上,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9.5%、10%以上。力爭20xx年地區生產總值躍上3000億元臺階,主要指標平衡協調,總量比20xx年增加1.5倍以上,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梯隊,份額占比繼續提高。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打造更有支撐力的大產業。用好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金字招牌,加快培育食品加工、裝備制造、醫藥化工三個千億產業和輕工建材、紡織服裝、電子信息三個五百億產業,推動工業增量提質。積極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華中農高區為龍頭,依托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和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力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推進質量強市和品牌強市建設,鼓勵企業爭創精品名牌,全面提升“荊州制造”的市場競爭力。以文化旅游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等,推動服務業向個性化和高品質轉變。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創建電子商務示范城市。
(二)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大城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戰略,加強與“兩圈兩帶”和周邊城市的聯動合作,推進優勢互補、區域協同、融合互通。堅持以規劃為龍頭,注重向建設和管理兩端發力,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按照“一核五極”區域發展模式,統籌謀劃“一江兩岸”開放開發,致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城市快速通道,推進荊州開發區與江陵濱江新區、沙市經濟開發區相向融合發展,將華中農高區核心區納入中心城區統籌發展,打造新興產業集聚區、農業高新區和新型煤電煤化基地。實施網絡強市戰略,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更新換代,實現公共場所免費wifi全覆蓋;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落實網絡提速降費,打造江漢平原數據中心和后臺服務基地,加快建設智慧荊州。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支持松滋、公安、石首、監利、洪湖加快建設中等城市。堅持以產業化帶動城鎮化,構筑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新型城鎮體系,支持有條件的重點鎮建設縣域副中心,力爭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
鄭州市簡稱鄭,是河南省的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鄭州市政府。
一起看一下吧!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成就及“十三五”主要目標。
“”時期,是我市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全國找坐標、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總要求,搶抓航空港實驗區和中原經濟區建設重大機遇,圍繞“三大一中”戰略定位,突出“三大主體”工作,大力實施開放創新雙驅動戰略,積極作為經濟發展新常態,干成了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要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順利完成了“”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啊睍r期,我市保持了年均11.2%的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全省3.4個和1.6個百分點,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全省保持了升級晉位態勢。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7315.2億元,總量比20xx年增長70%,占全省比重由17.5%提高到19.8%,對全省增量的貢獻率達到26%,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由第8位前移至第7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2.9億元,是20xx年的2.4倍,占全省比重由28%提高到31.5%,對全省增量的貢獻率達到40.3%,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由第7位前移至第6位。鄭州在全省的首位度持續提升,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
——改革創新步伐明顯加快。通過持續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增創區域發展新優勢。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五單一網”制度改革、產業集聚區管理機構套合改革等為標志,著力構建“小政府、大服務”的政務服務新格局;以投融資體制改革、城鄉規劃土地建設管理“六統一”制度改革等為標志,政府性資源市場化配置能力進一步提升;以創新創業綜合體建設、“兩金一扶”政策體系和“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為支撐,營造了有利于人才集聚、創新創業的發展環境。鄭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持續增強。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次產業結構由20xx年的3.1︰54.5︰42.4調整為2.1︰49.5︰48.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6.5%提高到24%,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由36.5%提高到49.4%,實現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超過工業、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超過傳統資源高耗能產業兩大歷史性轉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
——城鄉面貌發生質的飛躍。米字形快速鐵路網建設全面展開;地鐵1號線開通運營,1號線二期、2號線一期、5號線、3號線一期加快建設;14個環城高速出入口、266條支線路網建成投用;“兩環三十一放射”、10條市域快速通道等一大批交通道路工程建成通車,“井字+環線”快速路網初步成型。市區85%的區域用上南水北調優質水源;新增天然氣用戶60萬戶,新增供熱面積5588萬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90%提高到95%,污水日處理能力由90萬噸提高到170萬噸,城市承載能力持續增強。全市1994個行政村已有1107個被納入“四類社區”建設,回遷群眾100萬人。市縣兩級城市建成區面積5年增加22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63.6%提高到69.9%。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和諧的現代田園城市風貌初步展現。
——開放平臺支撐更加堅實。航空港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三年打基礎”目標基本實現。機場二期建成投用,貨郵吞吐量增速連續4年居全國大型機場前列。綜保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不斷拓展,汽車、肉類等進口口岸投用,我市成為內陸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城市。鄭歐班列境內外集疏分撥范圍、貨運總量和滿載率均居中歐班列前列??缇迟Q易電子商務走貨量居全國試點城市前列。富士康、國家專利審協河南中心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國家級功能平臺落戶鄭州。鄭州成為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躋身全國十大通信網絡交換樞紐。全市累計利用境外投資167.3億美元,是“”的2.6倍;進出口總額由51.6億美元增長到570.3億美元,占全省76.7%,年均增長61.6%,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由第17位躍升至第3位。特別是圓滿完成了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第14次會議服務保障任務,充分展示了我市的整體形象和實力。鄭州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群眾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全市公共財政民生支出2889億元,年均增長26%。城鎮就業人數凈增72萬。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65所、幼兒園416所?!拔咫U合一”市級統籌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5%以上,新農合參合率99.5%。34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自來水目標。精準扶貧成效顯著,全市24.5萬扶貧對象已有20.6萬人實現脫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萬元提高到3.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225元提高到1.7萬元,年均分別增長10.5%、13.2%。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結果,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依法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上下開拓創新、務實重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干部群眾、駐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中央駐鄭單位,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鄭州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經過“”時期的探索實踐,我們積累了寶貴經驗,主要體現在:堅持科學發展。把貫徹中央、省委決策部署與鄭州實際相結合,把握大勢,遵循規律,堅持走好以“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為支撐的“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科學發展路子。堅持開放帶動。充分發揮區位加交通比較優勢,搶占先機,主動作為,著力打造開放載體平臺,建設大樞紐,發展大物流,培育大產業,塑造大都市,積極構建內陸開放高地。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問題導向、市場導向、需求導向,強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以“雙創”為帶動,持續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堅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緊緊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集約集群集聚發展,著力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堅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努力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合理的就業結構,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堅持共享發展。以辦好民生實事為重要抓手,著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做文章、在服務質量和服務方式上求提升,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以凝聚民心匯聚民力,以匯聚民力共促發展。這些經驗是全市人民智慧的結晶,彌足珍貴,必須倍加珍惜、發揚光大。
各位代表:“十三五”時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搶抓機遇、奠定基礎、確立地位”的攻堅期。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時代緊迫感,準確把握形勢的新變化新特點,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鄭州建設國際商都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草案)》及說明已印發大會,提請審議。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搶抓航空港實驗區和中原經濟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入實施開放創新雙驅動戰略,以國際商都建設為統攬,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以中高端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撐,確立鄭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一帶一路”核心節點城市、全球智能終端(手機)制造基地“三個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和人均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以上,力爭到20xx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xx年,部分區域和領域初步實現現代化,綜合競爭力跨入國內城市第一方陣,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實現新突破,產業發展水平邁向中高端,質量、效益和協調性明顯高于“”;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社會治理能力和城市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城市歸屬感穩步提升,實現國際商都規劃階段性目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以國際商都建設為統攬,強化國際化、智慧化引領,著力構建“十大體系”,即國際化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大樞紐體系,“買全球、賣全球”的大物流體系,智慧化、國際化、高端化的大產業支撐體系,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大都市城鎮體系,與國際接軌、國內領先的大開放體系,全民創業鏈、科技創新鏈、人才支撐鏈“三鏈融合”的大創新體系,自然之美、田園風貌、綠色低碳的大生態體系,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的大民生保障體系,具有國內外影響力、親和力、感染力的大文化體系,高質高效、公平正義、責任有序的大服務體系。
各位代表:我們堅信,只要全市人民攜起手來,凝神聚力,砥礪前行,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不動搖,矢志不渝促發展,按照“十三五”總體謀劃,一件一件抓落實,咬定青山不放松,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二、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的收官之年。一年來,按照市委決策部署,我們堅持抓改革創新、強投資開放、促結構轉型、求民生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初步統計,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1%,分別高出全國、全省3.2個、1.8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3.1%,分別高出全國、全省4.7個、3.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6%,分別高出全國、全省9.6個、3.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2%,增速居全國35個大中城市第4位;進出口總額增長22.9%,增速居全國35個大中城市首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9%。
(一)抓住關鍵求突破,航空港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產業集聚、大樞紐建設為抓手,堅定不移打好實驗區建設攻堅戰。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復制上海自貿區海關制度創新11項、檢驗檢疫制度創新8項;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三證合一”、電子營業執照登記管理等創新改革。加快推進主導產業集聚發展。智能手機產量突破2億部,約占全球供貨量的七分之一;富士康液晶面板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友嘉精密機械產業園等項目加快推進。強力推進大樞紐建設。鄭徐高鐵主體完工,鄭萬、鄭合高鐵開工建設;鄭焦、鄭機城際鐵路通車運營。鄭州機場已開通客貨航線171條,客運量1729.7萬人次,貨運吞吐量40.3萬噸。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一期建成運營,“四港一體”合作發展機制初步確立。大力推進航空大都市建設??崭?、古城、雙鶴湖、會展物流“四大片區”聯動發展。成功舉辦20xx鄭州航展,通用航空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二)深化改革激活力,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成效。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持續深化“五單一網”制度改革。公布實施“五個清單”,明確市本級權責7478項、調整行政審批147項、壓減行政事業性收費275項,政府性基金壓減至11項、確認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106項,全市四級政務服務網啟動運行,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正在形成。持續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市場主體、注冊資金分別增長21.9%、15.8%。以“共保體”模式支持科技型、創新型、創業型小微企業發展,貸款余額2455億元、增長32%;新增掛牌企業50家,掛牌上市公司累計118家,居中部六省會城市前列。持續提升政府性資源市場化配置能力。不斷深化經營性土地網上招拍掛和土地統收統儲統供新模式,加快存量閑置用地清理處置,盤活土地13萬畝;以融資工具和模式創新為重點,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開發利用資本市場,累計融資804億元。
(三)統籌城鄉強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提質增效。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新型城鎮化邁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強力推進“暢通鄭州”工程。南四環至機場城郊鐵路工程順利推進。未來路下穿金水路等工程竣工通車,南三環東延二期、國道107輔道快速化等工程加快建設。完成支線路網138條,市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8.3萬個。加快大棚戶區改造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全年累計啟動村莊拆遷改造359個,開工建設安置房4414萬平方米,回遷群眾42.6萬人,基本實現圍合區域內及縣城、產業集聚區、組團新區規劃區范圍內村莊拆遷改造大頭落地;市場外遷58個,三年177個市場外遷的目標基本完成;啟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156個,建設安置房1177萬平方米,回遷群眾19.9萬人。持續提升中心城區功能。一大批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或建成投用,以“三級三類”便民服務中心為依托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城市精細化管理扎實開展,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四)優化結構促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堅持擴大優質增量、調整優化存量并舉,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工業結構優化。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戰略性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提升了2.6個百分點,傳統高耗能產業比重降低了2個百分點。七大主導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78%,千億級主導產業達到5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以e貿易、華南城等為帶動的新型商貿產業集群,以航空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等為帶動的現代物流產業集群,以鄭州國際文化創意園區等為帶動的文化創意旅游產業集群;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入駐金融機構達到265家,金融業增加值占現代服務業的比重超過20%。加快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糧食產量達到168萬噸,連續20xx年喜獲豐收,建成農業產業化集群28個,農產品加工業年銷售收入20xx億元。持續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產業集聚區對工業增長、投資拉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66.7%、47.4%;經開區成為全省唯一的六星級產業集聚區,航空港區成為全省五星級產業集聚區。強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新開工重點項目234個、竣工70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075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13%,投資率、審批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開放創新雙驅動,厚植發展新優勢。大力實施開放創新雙驅動戰略,以開放創新促轉型、促發展。著力打造開放載體平臺。出口加工區b區通過國家預驗收,中國(河南)自貿區、經開綜保區申建工作順利推進;鄭歐班列全年開行156班,實現了每周“去三返二”的常態化運營;國際郵件轉運口岸及肉類、活牛、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等進口指定口岸獲準運營。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國家批準;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和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業務迅猛增長,走貨量全年突破5000萬單。持續開展大招商。圍繞“四力”型項目引進,強化“五職招商”責任制,實際利用外資38.3億美元。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20個創新創業綜合體建成11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1060家,培育科技創新團隊36個,引進科技領軍人才82名。
(六)多措并舉抓治理,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堅持發展、保護兩手抓,強力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大力實施藍天工程。拆改市區燃煤鍋爐110蒸噸,市區燃煤鍋爐拆改任務基本完成;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9.7萬輛;中心城區機械化清掃率達到80%,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基本達到“六個100%”整治標準。大力實施生態綠化工程。新增綠地1201萬平方米,新建公園游園28個,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3%;建成森林公園9個、林業生態廊道467公里,植樹造林7.4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4%。大力實施碧水工程。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石佛沉砂池向西區供水工程順利開工,賈魯河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工程有序推進。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新增省級人居環境整治達標村(社區)100個、省級示范村(社區)50個、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
(七)保障民生增福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圓滿完成民生實事。創業就業成效顯著。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6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萬人。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7所、新建幼兒園47所,妥善安置5.6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一大批優質醫療資源項目投入使用,新增床位9300張;持續完善“片醫”基層衛生服務體系,成為全國推進醫療衛生改革示范城市。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四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建立,市民公共文化服務區“四個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項目開工,乙未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舉辦。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醫保、低保、居民基本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優撫對象撫恤標準穩步提高;新開工公租房1萬套,建成保障性住房4.85萬套。慈善事業加快發展,蟬聯全國“七星級慈善城市”。精準扶貧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1.3萬戶5萬多人、整村推進30個,脫貧群眾5.46萬人。
(八)轉變作風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省委、市委有關規定,全市會議費同比下降18%,“三公”經費同比降低7.2%。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21件、省政協委員提案44件,市人大代表議案6件、建議591件,市政協委員提案821件,議案、建議和提案全部辦結,滿意率99.3%以上。向市人大會報備政府規章4件、其他規范性文件67件。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堅持依法行政,加大效能監察和反腐敗工作力度,一批違法違紀人員受到懲處。深化規范提升網格化管理,積極推進平安鄭州建設,持續加強非法集資防范處置,狠抓安全生產、食品藥品、消防安全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國防教育、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和“雙擁”共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外事僑務、對臺工作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進展。統計、審計、檔案管理、修志編鑒、社科研究工作水平實現新提升。人防、氣象、防震減災體系不斷完善。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還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不夠,新興產業拉動能力有待提升;創新基礎和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薄弱,高層次人才依然缺乏;城市綜合承載力亟待提升,城市交通、公共服務、精細化管理等方面與群眾期盼還有不小差距;生態環境約束加劇,大氣、水體、土壤、農村環境等污染問題依然突出;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干部不作為、不會為、不敢為的問題依然存在。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直面矛盾和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加以改進和解決,努力讓人民群眾滿意。
今年是實施國際商都規劃和“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世界經濟仍在深度調整,總體上延續疲弱復蘇態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我市與全國一樣,形勢比較嚴峻,環境復雜,任務艱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市多重機遇疊加匯集。以航空運輸為主導的“第五沖擊波”、互聯網、自由貿易時代到來和我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為鄭州加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提供了重要機遇;鄭州成為“一帶一路”核心節點城市,國際商都規劃上升為全省戰略;特別是鄭州樞紐優勢、開放優勢、體制優勢逐步顯現,大發展的態勢和能量正在形成。我們既要正視問題、防范風險、迎難而上,又要搶抓機遇、保持定力、堅定信心,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
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中央、省委、市委各項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以國際商都建設為統攬,緊緊圍繞“三大一中”戰略定位,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開放創新雙驅動戰略,持續提升“三大主體”工作,突出“大開放、大創新、大建設、大管理”,努力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以上;進出口總額增長7%;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節能減排降碳、環保等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任務。
今年在統籌做好各項工作的同時,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堅持開放帶動主戰略,著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新格局。以國際化為引領,不斷拓展開放的廣度深度,持續增強內外聯動發展能力。加快航空港實驗區建設。以建設航空、鐵路、公路“三網融合”現代立體綜合交通樞紐為基礎,重點提升“四港一體、多式聯運”物流功能,統籌推進區域聯動發展,協同推進產業集聚和城市功能完善,打造全省體制機制創新示范區,增強國際影響力和帶動力。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和自貿區政策復制,不斷完善以自貿區為標桿的“大通關”體系。加快打造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力爭國際貨運航線達到36條。加快鄭州—盧森堡航空物流雙樞紐建設。在改造提升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以上街機場為核心的通用航空運營網絡。持續深化與富士康戰略合作,加快推進正威智能手機產業園、中國移動河南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力爭年產手機2.5億部。確保生產總值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加快開放載體平臺建設。爭取中國(河南)自貿區近期獲批,確保新鄭綜保區拓展和經開綜保區申建順利完成。加快鄭州—波蘭鐵路物流雙樞紐建設,積極開拓鄭歐班列增值服務,確保全年開行200班以上。大力發展復合型多式聯運,謀劃實施國際陸港二期,力爭完成貨運吞吐量12萬標箱。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力爭全年走貨量突破1億單。加強口岸體系建設,實現汽車、郵政、肉類、活牛、水果、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等口岸規?;\營,糧食、藥品口岸建成運營;推動郵政集團加快對接萬國郵聯,構建輻射中西部的快件物流中心。突出抓好精準招商。堅持集群式招商、產業鏈式承接,圍繞“四力”型項目和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招商,力爭引進“四力”型項目50個、實際到位資金1900億元。
(二)堅持創新引領,加快發展動力轉換。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進“全民創業熱土、國家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構建大都市戰略支撐產業體系。
在創新方面。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重點在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雙創”支撐平臺建設。積極推進中科院過程研究所鄭州分所等項目建設,新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型孵化器10家以上;確保政府主導的20個創新創業綜合體建成投用120萬平方米、新入駐企業1500家以上,力爭年底前15個創新創業綜合體實現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全覆蓋。加快實施“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力爭年內引進培育高端人才和緊缺型高層次人才200名、領軍型科技創新創業團隊20個。全面貫徹落實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及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深入貫徹國家大數據戰略,促進互聯網與交通、醫療、行政服務等領域深度融合;以互聯網促進三次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在結構調整方面。以加快新舊動力轉換為核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推動鄭州制造向鄭州創造、鄭州速度向鄭州質量、鄭州產品向鄭州品牌轉變。突出高端引領,做大做強戰略性產業。以智能終端產業為引領,加快液晶面板、智能穿戴等相關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產業基地、國內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智能終端產業銷售收入突破300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3600億元。以汽車及高端裝備制造為引領,加快推進東風日產第二工廠、中國中車軌道交通基地等項目建設,力爭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6萬臺、整車產能達到100萬輛、汽車及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突破3000億元。以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為引領,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突破20xx億元。加快提升改造傳統優勢產業,推動現代食品、鋁精深加工、品牌服裝及現代家居制造三個千億級產業基地建設。突出需求導向,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消費金融、金融租賃等新興業態,強力推進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和龍湖金融中心建設;加快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扎實做好國家內貿流通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積極申報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提升電子商務產業規模和聚集程度,力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500億元、增長25%。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促進教育培訓、健康養老、文化體育、家政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以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為帶動,整合旅游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支持登封市建設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工程為主導的世界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突出轉型融合,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搶占農業制高點,建成高標準農田4萬畝、可追溯標準化“菜籃子”生產基地3萬畝、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6萬畝。突出集約集聚,推進產業集聚區晉星晉級。持續推進產業集聚區上規模上水平上層次,加快服務業“兩區”提速擴容,形成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產業集群6個。
(三)堅持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增強發展活力。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各項改革任務、制度建設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焦、向構建發展新體制聚焦,確保改革取得預期成效。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過剩產能優勝劣汰、重組兼并、嫁接提升,實現以增量帶存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去除商品房庫存,以縣(市)區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研究制定各區域商品房去庫存、促消費具體措施;探索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從今年起原則上不再新建公租房,新增公租房需求主要通過發放貨幣補貼、由政府購買或租賃存量商品房解決;完善大棚戶區改造安置政策,提高貨幣化安置率。全面落實國家、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電力價格等政策,研究制定降成本優供給推進發展政策措施,幫助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推動實體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投融資體制改革、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為支撐,以商事制度改革、營改增擴圍、消費稅改革和資源稅費改革為突破,持續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活力。力爭小微企業融資余額達到2800億元,新增資本市場融資600億元。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大力發展城區經濟和縣域經濟;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有資本效率;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改進政府調控方式,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設立50億元規模的ppp項目基金,爭取撬動社會資本100億元以上;積極向上爭取債務置換額度380億元以上,爭取年內債券融資規模達到200億元以上;積極推動企業掛牌上市,力爭年內新增掛牌上市企業30家以上;開展投貸聯動試點,對創新創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
(四)堅持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獨具特色的現代田園城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努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持續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積極配合米字形快速鐵路網建設,鄭徐高鐵年內開通運營,加快鄭萬、鄭合高鐵建設,盡快開工鄭太、鄭濟高鐵;開工建設高鐵南站、機場至洛陽城際鐵路。加快“暢通鄭州”工程建設,農業快速路(除鐵路代建部分)、京廣快速路二期等工程建成通車,107輔道快速化工程(北三環至南三環部分)開工并實現高架主體貫通,加快西三環北延、北三環東延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支線道路50條以上,建成通車30條以上;完成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劃鄉村通暢工程建設,持續完善縣鄉交通圈。加快公交都市建設,地鐵2號線一期“十一”前試運營,1號線二期、南四環至機場城郊鐵路年底前試運行,加快地鐵5號線、3號線一期建設,扎實做好4號線、2號線二期、7號線、8號線、9號線前期工作,爭取盡快開工;加快公交專用道、公交場站建設,新增新能源公交車500臺以上。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力爭6月底前圍合區域內改造村莊完成拆遷,確?!八膬炏取贝迩f拆遷大頭落地,力爭20xx年前拆遷村莊安置房全部開工建設。全面啟動大圍合區域內市場外遷工作,大力推進城區公益性農貿市場建設。積極做好歷史文化風貌特色村和自然生態風貌特色村的保護提升。持續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快侯寨水廠、雙橋污水處理廠等一批水電氣暖、污水及垃圾處理等市政設施建設,加快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加快公共停車場、充換電站、充電樁、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新增公共停車泊位5萬個以上;注重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向城市薄弱地區和農村延伸。持續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圍繞打造“暢通、整潔、有序”市容環境、“天藍、地綠、水清”生態環境和“15分鐘便民生活圈”生活環境,加快“三級三類”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啟動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實施提升縣級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動計劃,突出“四亂”治理,狠抓20項重點任務落實,提高城市精細化規范化數字化水平。特別是要按照“大中小修并重、有序推進大修、集中開展中小修”的原則,積極推進市政道路及附屬設施整治。
(五)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齊抓共管,標本兼治,努力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強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緊緊抓住燃煤、揚塵、機動車尾氣排放、散源排放四大污染源治理,以重點區域精細化治理為帶動,力爭市區禁燃區面積達到建成區面積的80%,中心城區機械化清掃沖洗率達到85%以上,市區建筑工地文明達標率達到100%;積極做好第五階段標準車用汽柴油供應、機動車尾氣治理、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淘汰、煙花爆竹禁放等工作;全面啟動大圍合區域工業企業外遷升級,三環內所有污染企業升級改造外遷或停產關閉;新力電力“熱電外遷”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完成鄭東新區熱電廠、高新區泰祥電廠、滎陽國電等5家燃煤電廠11臺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切實抓好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賈魯河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完成石佛沉砂池向西區供水工程、環城生態水系循環一期工程主體建設任務,開工建設??谟S工程;持續開展城市河流清潔行動,對十七里河、十八里河進行清淤,實施索須河(中州大道—祥云寺段)生態提升、潮河上游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設;扎實做好“河長制”、“水長制”工作,努力實現“水清河美”目標。持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全面啟動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園博園及配套設施建設,園博園主展館力爭年底前建成。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園林綠化,完成營造林10萬畝,市區新增綠地500萬平方米以上;加快環城高速林業生態景觀帶和森林公園體系建設,完成隴海西路、機場高速、京港澳高速等6條生態廊道建設任務;突出抓好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青少年公園、植物園二期等一批公園、游園建設,新建游園20個。大力推進“鄉村清潔工程”,加強農村公路兩側“雙違”整治,認真開展創建達標村和示范村活動,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著力加強生態環境管理。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嚴守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紅線,落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實施一票否決。引入第三方治理,開展環境綜合督查、重點領域執法檢查,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六)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現實獲得感。繼續加大財政投入,認真辦理民生實事,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深入貫徹精準扶貧基本方略,突出旅游引領、規劃先行、分類實施、政府主導、社會化市場化推進,以易地扶貧搬遷為抓手,強力推進扶貧攻堅,實現脫貧3.2萬人,滎陽市、新鄭市實現扶貧對象全部脫貧,確保扶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兩年大頭落地。積極推進創業就業。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做好退役軍人和下崗職工安置工作,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突出抓好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億元,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1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萬人。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以實現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為核心,進一步優化各階段、各層次教育資源配置,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措施,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0所,新增學位3萬個。扎實推進健康鄭州建設。持續加快宜居健康城和“十一中心”等一批醫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新增床位1400張以上;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落實全面兩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繁榮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創新發展文化產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和精品文化重點工程,加快建設“書香鄭州”;強化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打造繁榮清朗網絡空間;加快推進市民公共文化服務區“四個中心”、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等重點項目建設;認真籌辦好丙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20xx中國(鄭州)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和首屆中國考古大會;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持續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扎實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化“五險合一”,農村五保、城鄉低保應保盡保;持續完善養老、優撫、助殘、救孤、濟困等制度,新建社區養老中心20個,新增養老床位20xx張以上。健全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支持慈善和紅十字事業健康發展。切實加強社會治理。深化規范提升網格化管理,健全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完善反恐工作和打擊犯罪機制,強化對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暢通信訪渠道,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調處機制,切實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加強社區建設,推行政府購買社區社會服務試點。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和監管部門責任,集中解決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非法集資、融資擔保等金融風險。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強化日常檢查和督查抽檢責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化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堅決遏制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及農產品安全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快平安鄭州、法治鄭州建設,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加強國防動員、國防后備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設,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支持駐鄭解放軍、武警部隊建設,深化“雙擁”共建工作。支持工、青、婦等人民團體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宗教和諧和睦。全面做好統計、審計、地方志、外事僑務、對臺事務、社科研究、檔案管理、防震減災等工作。
四、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全面貫徹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
(一)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重大決策法定程序。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推進政務公開??茖W設計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大力推進服務型行政執法,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提高政府立法公眾參與度。創新普法教育機制,大力推行“七五”普法。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會法律和工作監督,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會的決議決定,實行人大代表議案建議辦理“一把手”負責制,規范辦理程序和標準,提高辦理質量和效率;主動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切實做好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
(二)持續提升行政效能。規范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完善政務服務網功能,力爭6月底前,實現便民服務網點覆蓋率、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率、已發布政務服務事項網上申報率“三個100%”;年底前,實現行政權責事項網上運行率、電子監察系統監管率、公共服務事項進駐大廳率“三個100%”。圍繞實現“四個轉變”和砍掉“五個一批”的目標,統籌推進行政審批、投資審批、公共資源交易制度等改革,著力解決跨領域、跨部門、跨層級的重大問題。
(三)加強政府作風建設。認真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全面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扎實開展“雙學一做”學習教育,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加強公務員平時考核,實施公務員能力素質提升工程,深化爭創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提升公務人員素質能力。強化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持續開展懶政怠政為官不為專項治理,大力整治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現象。
(四)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紀嚴于法、紀在法前,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繼續加大糾風懲腐力度,始終保持反腐高壓態勢。強化審計、監察等部門監督,嚴肅查處工程建設、土地出讓、房地產開發、國有資產管理、礦產資源開發、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的腐敗問題。加強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府權力的監管,嚴肅處理涉及群眾事務時吃拿卡要、與民爭利甚至欺壓群眾的行為,以反腐倡廉的實效保障發展、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目標任務已經確立,路徑重點已經清晰。時代在召喚,群眾在期盼。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埋頭苦干,乘勢而上,為實現“兩個率先”目標、加快國際商都建設而努力奮斗!
共
3
頁,當前第。
1
頁
1
2
3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時期及20xx年工作回顧。
“”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立足四川、依托重慶、融入成渝、拓展滇黔,大力實施“四個四”發展戰略,譜寫了瀘州跨越發展的輝煌篇章。
過去五年,是建市以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五年。20xx年與20xx年相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15.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3倍,年均增長3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7倍,年均增長3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倍,年均增長17.5%。
過去五年,是建市以來結構調整力度最強的五年。工業。
強市戰略取得顯著成效,“四大產業”強勢支撐;“七大園區”迅速崛起,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瀘州化工園區、四川合江臨港工業園區列入全省“1525”工程名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4%,比“十五”時期高11.6個百分點。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特色效益農業穩步發展,現代農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港口物流、商貿流通、旅游、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旅游組織中心加快構建。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5.2:56.5:28.3,第二產業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17.9個百分點。
6.1倍,以“四大通道”為主的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基本完備;全市100%的鄉鎮和7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農村通行條件明顯改善。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爸袊鴥炐懵糜纬鞘小?、“四川省森林城市”和“四川省園林城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范城”成果不斷鞏固發展。
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實施。龍馬潭區、納溪區經濟社會管理自主權適度擴大。瀘縣、合江、敘永和古藺開展擴權強縣試點成效初顯。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占gdp比重提高到56%。招商引資成效突出,累計到位市外國內資金896.6億元,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37個、10億元以上項目18個,英荷殼牌瀝青、美國赫克力士、特雷克斯、德國萊茵化工、新加坡銳佳陶瓷等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落戶瀘州。融入成渝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與泛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區域合作不斷加強。
過去五年,是建市以來社會建設成績最突出的五年。教育培訓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敖】党恰苯ㄔO啟動實施,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高。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瀘州籍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國內賽場上連創佳績。文化事業長足發展,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更加豐富??萍紕撔鲁晒@著,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8.9%。廣播電視覆蓋面不斷擴大,在全省率先建成和開播無線地面數字電視。人口計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加強。社會管理不斷創新,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成功創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和“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國防動員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不斷加強。民生工程深入推進,累計投入資金117.2億元,實施民生工程項目468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1%和11.2%。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總體上看,“”規劃實施效果好于預期,各項目標。
任務圓滿完成。
20xx年是實施“”規劃的決勝之年。一年來,按照“鞏固回升、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深入實施“四個四”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完成市六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4.8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8.8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03.7億元,增長26.6%;第三產業增加值202.3億元,增長7.3%。預計人均生產總值16044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0.4億元,增長31.1%;8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90.6億元,增長6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7.6億元,增長4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9.8億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5388元,增長15.2%。居民消費價格總體水平漲幅2.8%。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實施項目攻堅,投資拉動有新成效。
設;隆黃鐵路敘織段項目預可研已由鐵道部組織專家審查;內瀘城際鐵路、渝瀘昆鐵路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瀘州機場新增至上海航班,運行航線達6條;機場遷建工程順利推進。
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大力推進。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城市總體發展概念規劃和總規綱要編制。沱江一橋復線橋、藍安路二期工程竣工通車。長江截污干管工程如期完工。關口土地整理項目基本完成,消除了城市向北延伸的山地制約。國窖長江大橋、江陽西路支干道、蜀瀘大道二期改造等工程積極推進。沙茜片區、城西片區、城南片區、城北玉帶河片區、納溪組團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房地產業完成投資54.5億元,增長29.2%。城市建成區面積達82.7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84萬人。
產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捌叽髨@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7億元,新增建成區面積1.2萬畝,建成道路49.7公里。園區效益顯著提升,“七大園區”入駐規模以上企業268家,實現銷售收入545.8億元。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四川瀘州經濟開發區、瀘州化工園區、瀘縣經濟開發區提前邁入“百億園區”行列,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18.2億元、132億元、102.3億元和102億元。
4.7億元,第二期興瀘企業債券發行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在。
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新增建設用地15.8萬畝。爭取供應天然氣11.7億立方米、成品油27萬噸。全市全社會用電量36億千瓦時。
二、堅持優勢優先,產業發展有新提升。
工業經濟鞏固回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99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7億元,增長29.9%?!八拇螽a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70.8億元,增長27.2%。酒業保持強勁增長,實現增加值162.5億元,增長32.9%。瀘州老窖集團和郎酒集團龍頭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實現銷售收入122.7億元和50.3億元,增長30.5%和52.3%?!爸袊拙平鹑恰本茦I集中發展區、郎酒二郎名酒—名鎮項目建設加快推進?;ぎa業鏈條不斷延伸,三木集團煤化工一期項目竣工投產;北方公司7萬噸有機硅、天華公司聚四氫呋喃、中海瀝青成品油罐區擴建工程等項目加快建設。機械產業配套實力顯著提升,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開工建設,“三長”技改搬遷全面啟動。能源產業形成規模開發,敘永煤礦年產45萬噸擴能技改項目試生產,石屏一礦成功試運行,觀文、岔角灘和箭竹坪煤礦加快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皣夜虘B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高性能液壓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順利啟動,國家酒檢中心投入運營,工業科技和質量支撐不斷強化。
隆盛物流園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城鄉商貿流通共同繁榮。城鎮、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91.4億元和68.4億元,增長18.7%和18.8%。西南商貿城開工建設,運管中心建成啟用。建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1695個?,F代金融服務業發展取得突破。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27.2億元、貸款余額406.7億元,比年初增長22.9%和31.2%。成立龍馬興達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居全國小額貸款公司之首;瀘縣正浩小額貸款公司掛牌開業;引進招商、興業、交通三家股份制銀行在瀘設立分支機構。華西證券瀘州營業部開業運行。各類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30.8億元,增長30.1%。旅游發展態勢良好,實現旅游總收入66.1億元。
圓、瀘州糯紅高粱、合江荔枝、納溪天仙枇杷地理保護標志正式獲得批準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正式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納溪黃桷壩水利工程開工建設,古藺龍爪河等引水工程加快推進;新建鄉村機耕道394.6公里,推廣使用農業機具6525臺(套);發展節水灌面4.7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4.9萬畝。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3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22億元。
三、提升酒城品質,城鄉環境有新面貌。
城鄉風貌明顯改觀。以“1573工程”為載體,大力實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和“211示范工程”,全面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投入1.2億元,著力推進“五亂”治理向偏街小巷延伸、向鄉鎮村莊拓展、向標本兼治轉變。投入16.5億元,開展城鄉風貌塑造,主城區和各縣城、干線公路沿線風貌各具特色。投入3700余萬元,對主城區26個農貿市場實施升級改造,全部達到“三化”標準。投入近6000萬元,對舊城區近6萬米小街小巷進行改造,江陽區大河街、龍馬潭區轉角店、納溪區永寧路等面貌煥然一新。城鄉結合部、農村垃圾處理等專項治理行動和“七進”活動深入推進,宣傳工作有聲有色,城鄉居民良好衛生習慣逐步養成。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全民參與、全力攻堅,創建全省“環境優美示范城市”和“環境優美示范縣城”取得突出成效,順利通過第五次“國衛”復審暗訪。
護746萬畝,鞏固退耕還林61.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2.9萬畝?!吧鷳B細胞工程”蓬勃開展,“三河一線”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全面啟動。耕地實現占補平衡,“金土地”整理土地23.9萬畝,耕地保有量38.4萬公頃。敘永縣、古藺縣成功納入國家石漠化治理重點縣。
節能減排取得實效。全力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萬元gdp綜合能耗預計下降4.5%;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0.37萬噸和1萬噸,氨氮排放總量控制在0.5萬噸以內。興瀘污水處理廠技改工程建成投用,6個區縣城市污水處理廠和2個區縣城市垃圾填埋場建設全面完成。
四、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動能有新加強。
重大改革縱深推進。財稅管理制度不斷創新和完善,預算編制執行水平進一步提高,財政收支規模躍上新臺階。實現一般預算總收入101.7億元,增長43.6%;一般預算支出126.4億元,增長31.4%。國企改革不斷推進,積極做好火炬公司改革脫困工作。華西證券增資擴股進展順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通過省級驗收,配套改革全面啟動,合江縣被列入全國林改100個典型縣。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序進行,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制度、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重大進展。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
美元,增長68.6%;外派勞務1261人;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460萬美元;對外貿易1.3億美元。區域合作務實推進,與武漢成功簽署港口物流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外事、僑務、對臺、海關、口岸和檢驗檢疫等工作有序開展。
區縣發展充滿活力。江陽區工業集群培育和城市建設取得較大突破。龍馬潭區成為商貿物流中心建設主戰場。納溪區初步形成優勢工業、特色農業和旅游業互促共進良好格局。瀘縣“加速建設丘區工業強縣,加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縣”成效明顯。合江縣加快成為川渝合作前沿平臺。敘永縣商貿物流對滇黔地區輻射作用明顯增強。古藺縣“四色”產業強勢發展。
五、持續改善民生,社會建設有新進展。
達77.5,整治病險水庫27座,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250個。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38個、農家書屋705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40個。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兩全普九”深入推進,“兩基”水平鞏固提高;高考本科上線1.1萬人,首次突破萬人大關;學前教育、高等教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瀘縣通過“四川省義務教育示范縣”評估驗收,被確定為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縣;敘永縣順利通過省政府教育督導評估;合江少岷職校成功創建國家重點職高。醫療衛生事業全面發展。新建縣級醫院2個,鄉鎮中心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個。公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瀘州大劇院為首的“十大重點文化工程”順利推進,掃黃打非、網吧管理、文化遺產保護保持全省領先水平。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升,我市代表團在第十一屆省運會上名列金牌榜第4位。廣播電視“村村通”完成4122個自然村建設任務,“三網融合”積極推進,地面數字電視、手機電視等新興媒體加快發展。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3.28‰。江陽區、納溪區創建為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合江縣、瀘縣創建為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懊状印?、“菜籃子”工程深入實施,重點商品價格監測和調控力度不斷加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扎實推進。人防工作榮獲“全國人民防空工作先進集體”。完成《瀘州市志》編撰任務。國防、雙擁、氣象、民族宗教、檔案、保密、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強。
4.2%,較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未發生重大及以上事故,連續三年獲得“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市”稱號。司法行政工作不斷加強,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784件。
六、打造陽光政府,行政效能有新提高。
依法行政繼續推進。創建法治政府和深化部門行政執法責任制示范活動全面開展?!拔逦濉逼辗ㄍㄟ^省上檢查驗收。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499件,辦結率、滿意率均達100%。
政務公開不斷深化。貫徹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公開政府信息2.8萬條?!?2345”市長熱線辦理群眾來電2.1萬件,辦結率97%;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榮膺“20xx年全國優秀政府網站”。舉辦“陽光政務”、政風行風直播熱線46期,辦理群眾反映問題2457件。電子政務進一步擴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繼續加強。政務公開、公共企事業辦事公開更加規范,廣大群眾對政府行政行為的知情和監督領域不斷擴大。
共
3
頁,當前第。
3
頁
1
2
3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宏觀形勢錯綜復雜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的一年。一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有力監督支持下,我們按照“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總要求,緊扣“一個中心、兩大戰役”工作主線,謀劃推進“四個一”建設,全力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增幅實現爭先進位。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056.6億元,增長9.1%;財政總收入118.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2.8億元,分別增長11.1%和14.7%;固定資產投資670.7億元,增長1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3.7億元,增長13.8%;外貿出口總額23.9億美元,增長2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8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924元,分別增長10.1%和11.3%;人口自然增長率3.38%。;節能減排和為民辦實事任務全面完成。
一年來,我們立足市情、把握大勢,大力推進改革創新,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四個一”建設全面啟動并有序推進。立足生態優勢,著眼山區科學發展和區域轉型升級,積極推進“四個一”建設?,F代田園城市和國家休閑區規劃已形成初步成果,一批重大項目加快謀劃推進;國家東部公園啟動建設,開化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旅游示范區;浙江中關村科技產業園落地開園,首批簽約項目29個。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大力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啟動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全面實施科技服務六大專項行動,扎實開展省氟硅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加快海創園、國家空壓機檢測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綠色產業集聚區整合提升,高新技術園區升格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試點、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獲國家批復。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省級重點氟硅企業研究院科技攻關,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7家,新產品產值增長18.7%。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新增省“千人計劃”人才6名,引進青年科學家23人,院士專家工作站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推進。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下放審批權限163項,減少行政許可項目39項,推行項目聯審聯辦制度,出臺社會中介機構管理辦法,審批效率進一步提高。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實現執法重心下移。推進國有投融資體制改革,“資金池”統籌調劑政府資金成效明顯。推動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出臺加快民辦教育發展政策,啟動市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完成報業集團組建。
常山列入省第二批金融創新示范縣,江山列入省民間融資試點,柯城農村信用聯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
一年來,我們積極應對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堅持穩增長與促轉型并重,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項目建設強力推進。深入開展項目建設“互看互學”活動,建立項目推進每月通報和難點問題交辦制度,加強項目管理和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項目推進取得明顯成效。全市47個項目列入省重點,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73.6億元。出臺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三年規劃,舉辦首屆衢商大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94.7億元,其中浙商回歸項目到位資金91.7億元,引進伊利乳業、一陽磁性材料等一批優質項目,5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全面啟動建設。
轉型升級初顯成效。以治水為突破口,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大力推進“四換三名”工程,出臺促進氟硅新材料、光伏產業扶持政策,深入實施衢州—巨化一體化發展戰略,構建資源配置導向機制,開展企業綜合效益排序,試行排污權交易制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7.5%,“個轉企、小升規”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企業56家,騰出用能空間11.1萬噸標煤。廣泛開展企業幫扶活動,落實扶持資金11億元、減免稅費38.2億元。推進農業“兩區”和“一村一品”建設,培育發展家庭農場2187家,成為全省首個家庭農場培育發展試點市,糧食安全工作取得省“三連冠”。全面推進旅游“510”計劃,開化根宮佛國文化旅游區成功晉級為我市首個5a級景區,舉辦首屆江郎山國際旅游節,全市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30%和31.8%。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農貿城遷建、工業新城物流園區、城市物流綜合體等重大服務業項目開工,一批商品市場加快改造提升。大力推進“電商換市”,落實政策扶持、平臺建設、人才培訓和物流配套等措施,電子商務交易額155.2億元、增長2.3倍,淘寶網龍游館開館。積極引導外貿企業拓市場、調結構、促轉型,外貿進出口增長25%。
要素保障得到加強。加快推進低丘緩坡綜合開發,試點區塊基本完成征遷,基礎設施配套有序推進,形成熟地1.7萬畝。扎實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完成墾造耕地2.9萬畝,獲批新增建設用地3.1萬畝,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1萬畝。深化政銀企合作,全市貸款余額1251億元,增長16%。積極鼓勵企業直接融資,支持企業“規改股、股上市”,新增11家企業在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巨化18億元配股申購全面完成,市國資公司15億元企業債獲批,杭州銀行衢州分行順利開業。
一年來,我們注重城鄉統籌發展,大力推進城市“十大專項”和治水、治氣、治堵等專項整治,城鄉面貌進一步改善。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市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6公里、污水管網152公里、慢行綠道12公里,新增公園綠地35公頃,市區飲用水水質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大力推進城市治堵,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全市新增公共停車位4032個,市區公共自行車系統投入使用。強力推進城市“十大專項”,上下街改造、坊門街提升項目提前完成。加強城市管理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強勢推進“三改一拆”,累計完成“三改”面積276.9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筑619.9萬平方米,拆出了發展空間、拆出了法治理念、拆出了公平正義。
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村莊整治、農房改造、農田水利、農村飲用水、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等工作有序推進,開化獲評省級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柯城七里鄉、江山大陳村被評為“浙江省最美鄉村”。深化江山賀村鎮小城市培育試點,推進中心鎮、中心村建設。積極促進農民增收,培訓農村實用人才近2萬人,農家樂營業收入5.8億元,發放來料加工費23.4億元。我市被評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優秀單位。
城鄉環境整治全面開展。啟動以水環境整治為重點的共建生態家園行動,完成了摸底排查、方案編制、政策制訂等工作。大力開展生豬養殖、河道采砂整治規范,大力推進烏溪江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整治和信安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實施“四邊三化”、“雙清”行動和“河長制”,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鎮交接斷面水質監測考核全覆蓋,削減生豬飼養量75.7萬頭,取締非法采砂制砂點196處,完成河道整治327公里,整治區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出臺大氣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煙粉塵、脫硝、揚塵等大氣污染治理項目40個,完成水泥熟料生產線煙氣脫硝治理6條,淘汰黃標車2306輛,更新投放天然氣出租車351輛、公交車73輛。啟動“四大森林”建設,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城市,常山順利通過省級生態縣驗收。
一年來,我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社會治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教育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與知名院校開展合作交流,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高等教育服務地方能力進一步增強,啟動幼兒園按比例配備男教師五年計劃。大力弘揚“最美衢州人”精神,“最美”人物不斷涌現。以“流動文化加油站”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進一步打響,儒學文化區建設穩步推進,市圖書館改建項目開工建設,新建農村文化禮堂100個。廣電“一省一網”整合工作有序推進。完善城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市第三醫院遷建項目主體工程竣工,衢江區人民醫院新院區投入使用。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成功舉辦市首屆體育大會、第四屆市運會。援藏援疆援青工作取得新成效。民航、海關和檢驗檢疫工作得到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氣象、檔案、地方志、新聞出版、郵政、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
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全面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推進大學生創業園建設,新增城鎮就業3.3萬人,實現再就業1.4萬人。穩步推進城鄉居民醫保統籌,實施城鄉居民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和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制度,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機制,各類保險待遇標準穩步提高。深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建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42個,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330張。加強住房保障,新增公租房、廉租房保障家庭933戶,住房公積金進一步擴面。實行殯葬基本服務免費政策。社會福利、慈善、紅十字等事業取得新成效。
平安建設深化推進。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問題專項整治,“天網工程”基本實現市區全覆蓋,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健全。學習“楓橋經驗”,積極破解信訪疑難問題,有效化解了一批社會矛盾。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扎實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啟動學生飲食放心工程,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2.9%、2.3%和11.7%。村級組織換屆全面完成。國防動員、雙擁優撫和人民防空工作扎實推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一年來,我們切實改進政府工作,聚焦提質提效,促進作風轉變,政府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強力推進“老、大、難”問題攻堅,“兩南”改造、低丘緩坡試點區塊征遷、“三改一拆”等取得突破。更加注重工作系統性和計劃性,啟動實施一批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工作推進、協調、督查,行政效能進一步提升。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廉政準則,推進預決算公開和公務消費審計監督,強化項目招投標監管,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案件。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國務院“約法三章”等要求,“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7.4%。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外來建設者,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及社會各界人士,向駐衢部隊和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衢州改革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看到,與群眾要求和期待相比,政府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主要是: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幅比預期目標分別低0.9和0.7個百分點;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產業投資不足,創業創新氛圍還不夠濃厚;城市集聚輻射功能有待增強;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發展與群眾期望仍有一定差距,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等領域治理任務繁重;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進取意識不強、服務意識薄弱,創新能力和執行力有待提高。對此,我們將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20xx年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及重點工作。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xx屆二中、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市委六屆五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八八戰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戰略部署,深化山區科學發展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一個中心、兩大戰役”,以改革統領全局,全力干好“四件大事”,加快轉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增進民生福祉,再創衢州綠色發展新優勢,努力使衢州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建議20xx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出口總額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96%。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指標。
新的一年,我們將以改革為統領,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勇于擔當,敢于攻堅。圍繞經濟體制和政府自身改革,重點在行政審批、要素配置市場化、國有資產運營管理、激活民間投資、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集聚區轉型提升、構建創新驅動發展生態體系、構建“四個一”推進體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方面啟動一批改革項目,找準切入點,把握著力點,務求改革取得新突破,為衢州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按照上述目標和要求,今年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圍繞大干項目、干大項目,創新項目推進機制,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后勁。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圍繞“四個一”建設和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深化重點項目“互看互學”活動,創新項目前期工作機制,加大項目協調、交辦問責力度,確保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加快九景衢鐵路、杭新景高速、衢江航運等一批重大續建項目建設,加快繞城南線、綜合客運樞紐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加快機場搬遷、衢寧鐵路、衢江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加快謀劃一批調結構、促轉型的戰略性項目,爭取更多項目列入國家和省重點。
狠抓重大項目招商。推進招商專業化和信息全員化有機結合,優化調整專業招商機構,建立項目專業談判協調機制,切實增強招商合力。面向北京中關村等重點區域開展駐點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加大浙商回歸、山海協作推進力度,突出引進好項目、大項目,重點要在引進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上有新突破,使招商引資成為推動“四個一”建設的強大支撐。
提高要素保障水平。深化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堅持以“畝產論英雄”,推進土地、能源、水資源、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差別化定價。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優化發展空間布局。加快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區塊基礎設施配套,高質量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耕地墾造。完善土地收儲管理和房屋土地征收機制,加快重點項目征遷進度。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產出率。開展綠色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推進普惠金融,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發展壯大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優化對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鼓勵企業開展直接融資,爭取企業上市和債券、票據發行等工作有新突破。深化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國資運營管理水平。健全鼓勵民間投資政策機制,不斷激發民間資本活力。
(二)圍繞推動結構調整、產業提升,健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著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突出“工業立市”中心。加大氟硅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培育力度,依托北京中關村,大力發展節能環保、信息軟件等新興產業,依托優質水資源,大力發展食品飲料、生物醫藥等涉水產業。提升發展綠色產業集聚區,突出31平方公里核心區塊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支持巨化、元立、開山、明旺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技改項目建設,加快東華軟件、環新氟材料等一批投資5億元以上的重點工業項目建設,著力擴大工業有效投資。深入推進“四換三名”工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兩化”融合,加強質量強市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工業產品“單打冠軍”。重視培育發展中小企業,全面落實涉企幫扶政策,重點促進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不斷提高服務企業水平。
提升發展休閑旅游業。深入推進國家休閑區創建,完善規劃,制訂標準,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衢江蓮花釋界、常山石博園等一批休閑養生、健康服務類項目,全年旅游項目投入增長25%以上。全力支持開化國家東部公園建設,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推進旅游與城市、鄉村、文化融合發展,爭創江郎山—廿八都5a級景區,創建一批4a級景區和3a級以上標準的鄉村休閑旅游片區,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搶抓杭長高鐵開通機遇,緊盯長三角客源市場,整合旅游營銷資源,精心策劃重大營銷活動,打響衢州休閑旅游品牌。抓好江山、龍游省級旅游專項改革試點工作。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總部經濟、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住宿、餐飲等生活服務業轉型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建設,加快服務業重大項目落地,推進農貿城遷建、城南倉儲中心和城隍廟改造提升等項目建設。加快“電商換市”,推進龍頭企業培育、電子商務培訓和電商服務平臺建設,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促進電子商務向各領域拓展,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70%。統籌內外貿發展,積極對接上海自貿區,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外向型經濟轉型提升。
全力打造生態循環高端農業。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守住糧食安全紅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圍繞全區域、全產業鏈打造生態循環高端農業,推進規劃編制和示范項目建設,加強土壤改良與涵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打響綠色放心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兩區一中心”建設,新建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各18個、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33個。提升發展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深入推進“一村一品”行動。加快柑桔、畜禽等傳統主導產業轉型,大力推動林特產業、潔水漁業發展,積極發展休閑、觀光和創意農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社會化、專業化技術服務體系。抓好農資供應和農產品流通工作。
構建創新驅動發展的生態體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借鑒北京中關村經驗做法,整合各類創新資源,著力構建人才、科技、政策、服務、文化等多要素聯動的創新生態體系。探索與北京中關村深度合作新模式,強化科技、金融、招商服務,著力把浙江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建設成為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加強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重點企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深入推進科技服務六大專項行動,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著力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和國家知識產權城市創建,建立科技風險投資和產權交易機制,完善科技投入和人才政策,不斷優化創新環境。
(三)圍繞建設現代田園城市,完善聯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著力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健全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構筑市區一體、市縣聯動、資源共享的新型城鄉關系。深化城鄉空間形態研究,完成現代田園城市規劃編制,制訂現代田園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創新小縣大城發展機制,深化強鎮擴權改革,推進小城市培育試點,加快中心鎮、中心村建設。探索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進“村改居”,鼓勵山區庫區、生態敏感區域人口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抓好龍游山區集聚發展體制創新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三改一拆”,積極開展縣、鄉、村“無違建”創建活動,讓建設更有序、社會更和諧。
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完善中心城市提升發展機制,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禮賢街、新火車站等片區改造,基本完成城市“十大專項”。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啟動建設市區新跨江大橋,加快公共停車場、公交場站、綠道慢行系統、“四大森林”等項目實施,積極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著力緩解局部地段、特殊時段城市交通擁堵加劇的趨勢。完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市、區、街道三級城市管理考評體系,啟動“數字城管”二期建設,推進示范型城市社區創建,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讓百姓享有綠色、寧靜、和諧的城市生活。
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推進“四邊三化”、村莊整治、農房改造、農田水利、農村飲用水、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等工作,落實農村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鄉中轉、縣處理”的收集處理機制,啟動建設“五彩衢州”,建成一批美麗鄉村,為留在農村的農民創造更好更優的生產生活條件。落實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積極發展來料加工和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完成異地搬遷1萬人。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民建房委托鄉鎮審批試點和農房抵押貸款試點改革,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轉讓、使用和退出機制。
(四)圍繞五水共治和共建生態家園,健全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體制機制,著力提升城鄉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品質。
全面治水。按照連線連片、分流域推進要求,抓好首批500個行政村整治,著力打造全國生態鄉村的“衢州樣板”。健全城鄉治污設施建設運營體制機制,建設城鎮污水管網140公里,市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縣城達到85.5%。深化生豬養殖整治規范,推進生態化養殖,提高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深入推進河道采砂整治規范,推廣使用礦山機制砂,實施生態河道治理工程,全面落實“河長制”,基本消滅垃圾河,有效治理黑河臭河,完成河道治理350公里,確保出境水水質達標。推進“強庫固堤”和防洪排澇工程建設,落實節約用水舉措。健全飲用水源保護機制,推進備用水源項目前期工作,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鐵腕治氣。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加大霧霾治理力度。深化煙粉塵治理,推進園區集中供熱,完成所有水泥回轉窯煙氣脫硝治理,加快巨化、元立等重點企業除塵、脫硫脫硝系統改造提升,深化常山輝埠、衢江上方石灰鈣行業專項整治。加強建筑施工、道路揚塵和機動車尾氣治理,全市淘汰20xx輛黃標車,市區90輛公交車完成“油改氣”、所有出租車更新為天然氣汽車。加強化工、醫藥、餐飲、干洗等重點行業廢氣治理??h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70%以上。
健全生態保護機制。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實節能降耗能源“雙控”管理,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加快重點減排項目實施,深化智慧環保項目建設。按照“工業企業進工業平臺、化工企業進化工園區”要求,優化全域工業布局,對環境違法行為做到嚴打擊、零容忍。深化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推進開化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確保衢江通過省級生態區創建驗收,爭創一批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省級生態鄉鎮及各類綠色單位。
各位代表!生態是衢州的最大優勢、最大財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以鐵的決心、鐵的紀律、鐵的手腕,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推進治水、治氣、治污,讓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讓綠水青山永駐衢州!
(五)圍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健全發展社會事業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體制機制,著力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全面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加強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創新,加大民生事業投入力度,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公共服務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實施師資隊伍和校長培養工程,落實加快民辦教育發展政策,大力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啟動新一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強與名校合作辦學,統籌發展中職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快實施市中心醫院、市婦保院擴建、智慧衛生等項目,推進與優質醫療衛生機構合作,重視發展中醫藥事業,抓好重點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加強精神衛生工作。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做大做強“流動文化加油站”品牌,推進儒學文化區和“兩館一站”、農村文化禮堂等設施建設,加強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積極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組織開展全民體育節活動,辦好中國圍棋冠軍賽、地擲球世錦賽等賽事,推進文體旅融合發展。繼續做好援藏援疆援青對口支援工作。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完成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深入實施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覆蓋。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新建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500個,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160張。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困難群體幫困救助政策,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建設力度,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管機制,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積極發展社會福利、慈善和紅十字事業。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合法權益。
健全為民辦實事機制。加強和改進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工作,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決策、反饋和評估機制,實現為民辦實事工作長效化、規范化、制度化。今年,我們將全力落實為民辦實事計劃,在治水、治氣、治堵、就醫、就學、扶貧、養老、文化惠民、食品安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十個方面辦好一批實事項目。各級政府“三公”經費預算支出削減30%,削減資金全部用于治水。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大力弘揚“最美衢州人”價值觀,濃厚崇德向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平安創建系列活動,做好信訪維穩工作,強化法律宣傳教育,注重網絡輿論引導,加強外來人口管理服務,有效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健全基層社會管理服務機制,鼓勵發展義工、志愿者協會等社會組織,支持其依法發揮作用。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四不兩直”隱患排查和安全防控長效機制,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發生。推進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建立食品藥品安全全過程監管和可追溯制度,加強市場價格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應急聯動機制。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支持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認真做好民族、宗教、對臺、外事和僑務工作。
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政府。
(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開展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科學配置政府部門職能,優化內部機構設置,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公布政府權力清單,規范部門行政權力運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制度,再取消和下放一批審批事項,啟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在綠色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全程代理代辦,推進網上政務大廳建設,整合涉企便民服務資源,探索設立“便民方舟”、“中介超市”,確保行政審批效率繼續領先周邊、走在全省前列。改進預算管理,提高政府資金使用績效。
(二)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強化法治理念,推進法治型政府建設。堅持重大決策出臺前向市人大會報告制度,認真落實市人大及其會各項決議決定,主動接受人大監督,積極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意見建議,主動接受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加強政府。
合同。
和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規范行政執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權。
(三)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推進“陽光工程”建設,完善“一辦三中心”運行機制,以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促進作風轉變,推動廉政建設。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規定,著力解決“四風”等突出問題。加強行政效能監察,量化考核政府部門績效,健全突擊暗訪、媒體曝光、群眾監督等機制,強化行政問責,促進全年目標任務落實。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政府各項工作,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真抓實干,為深入推進“一個中心、兩大戰役”,實現衢州發展新跨越而努力奮斗!
共
3
頁,當前第。
3
頁
1
2
3
。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實施壯腰工程“十年大振興”的攻堅期。綜合分析經濟形勢,我們仍然處在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發展階段。
一方面,有利發展的大好機遇正在匯聚。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國家優化空間發展布局,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荊州壯腰工程。荊州作為全省唯一同時躋身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四大國家戰略的市州,上級的支持力、外界的注意力和改革釋放的新紅利,正在疊加轉化為加快發展的新動力。我們務必牢牢抓住機遇、精準對接機遇、用足用好機遇,把當前的戰略機遇期變成后發趕超的黃金發展期。
另一方面,有利發展的基礎優勢更加彰顯。實施壯腰工程以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三年翻番”;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實現“五個過千億”,這些都為“十年大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可貴的是,壯腰工程戰略匯聚了荊江兩岸的民心士氣,激發了廣大干部的激情斗志,全市上下已經形成爭先創優的發展氛圍。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努力進位趕超,就一定能夠迎來“十三五”時期的快發展、大發展、優發展。
根據《中共荊州市委關于制定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大會審議。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荊州實施,積極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依法治市,堅持擴大開放,堅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以質為帥、量質兼取”,把握“三維綱要”,推進“四化同步”,深化“五路壯腰”,加快推進壯腰工程“十年大振興”,與全省同步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湖北經濟增長“第四極”,努力將荊州建設成為江漢平原現代化中心城市和長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以上,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9.5%、10%以上。力爭地區生產總值躍上3000億元臺階,主要指標平衡協調,總量比增加1.5倍以上,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梯隊,份額占比繼續提高。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打造更有支撐力的大產業。用好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金字招牌,加快培育食品加工、裝備制造、醫藥化工三個千億產業和輕工建材、紡織服裝、電子信息三個五百億產業,推動工業增量提質。積極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華中農高區為龍頭,依托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和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力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推進質量強市和品牌強市建設,鼓勵企業爭創精品名牌,全面提升“荊州制造”的市場競爭力。以文化旅游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等,推動服務業向個性化和高品質轉變。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創建電子商務示范城市。
(二)打造更有競爭力的大城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戰略,加強與“兩圈兩帶”和周邊城市的聯動合作,推進優勢互補、區域協同、融合互通。堅持以規劃為龍頭,注重向建設和管理兩端發力,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按照“一核五極”區域發展模式,統籌謀劃“一江兩岸”開放開發,致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城市快速通道,推進荊州開發區與江陵濱江新區、沙市經濟開發區相向融合發展,將華中農高區核心區納入中心城區統籌發展,打造新興產業集聚區、農業高新區和新型煤電煤化基地。實施網絡強市戰略,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更新換代,實現公共場所免費wifi全覆蓋;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落實網絡提速降費,打造江漢平原數據中心和后臺服務基地,加快建設智慧荊州。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支持松滋、公安、石首、監利、洪湖加快建設中等城市。堅持以產業化帶動城鎮化,構筑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新型城鎮體系,支持有條件的重點鎮建設縣域副中心,力爭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
(三)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環境。加快形成“雙十字”鐵路網絡、“三橫七縱一環九橋”高速通道、“一港十區”水運網絡,建成荊州民用機場和通用航空機場,打造長江中游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堅持把綠色發展的責任扛在肩上,統籌推進“藍天、碧水、凈地”工程,綜合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強化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加快創建生態市。重點推進荊江大堤、荊南四河、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四湖流域防洪排澇灌溉工程建設和洪湖濕地生態功能恢復,統籌實施中心城區、縣市城區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城鄉水利、生態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快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制度,為更多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創造條件。完善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建立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類要素服務體系和產業孵化中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保障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應保盡保。健全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逐步實現“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推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市、體育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大血防綜合治理力度,實現血吸蟲傳播阻斷目標。實施“三年扶貧攻堅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省定貧困鄉鎮、貧困村和貧困戶與全市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嚴格安全生產監管,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贛州是中國七十個大中城市之一,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和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贛州市政府。
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xx年和“”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力以赴穩增長促發展,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各項事業加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73.87億元,增長9.6%,總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二;財政總收入353.32億元,增長7.5%,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5.51億元,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14.97億元,增長14.7%,總量保持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1892.21億元,增長17.6%,增速連續四年全省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5.21億元,增長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1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6元,增長12.1%,增速連續三年全省第一。
一是集中力量主攻工業,產業升級邁出新步伐。制定實施主攻工業三年推進計劃、精準幫扶企業實施意見和考評方案,出臺七個方面綜合配套政策文件,建立市縣兩級領導掛點幫扶企業全覆蓋機制,主攻工業勢頭良好。全市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戶,總數達1188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3.26億元,增長9.2%;家具產業成為繼稀土鎢之后第二個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的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贛州)家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運行,青峰藥業獲批創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列全省第二,分別增長56.9%、101.2%。
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贛南臍橙以657.84億元的品牌價值蟬聯全國初級農產品類地理標志產品價值榜榜首,并榮獲“20xx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摆M南茶油”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蔬菜、生豬等區域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信豐縣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新增農民合作社1333家、家庭農場1327家,總數分別達5793和2137家。
引進中信銀行、華融集團等金融機構5家,全市金融機構總數達166家。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03.21億元,增長20.9%。旅游接待總人數4801萬人次,增長37.1%;旅游總收入395億元,增長41.3%。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贛州列入粵贛皖蘇四省物流大通道節點城市。實施購房契稅補貼、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等有效措施,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21.32億元,增長101.1%,連續三年增長翻番。
二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振興發展增添新動力。商事制度改革“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全面實施,企業信用監管警示系統上線運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扎實推進,中心城區實施戶口“一元化”登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進展順利。金融改革創新取得突破。獲批設立300億元的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4家,上市掛牌企業總數達20家?!柏攬@信貸通”等四個“信貸通”累計發放貸款108.7億元。建立全口徑財政預算編制體系,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稀土鎢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成效明顯。國有企業改革有序推進,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22家。開放型經濟穩中有升。組織開展以“民企入贛、贛商回歸”為主線的“13+5”系列招商活動,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3.7億美元,增長12.1%;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600.28億元,增長14.5%。實現進出口總額41.55億美元,增長6.5%,其中出口總額33.92億美元,增長6%。
三是著力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城鄉發展呈現新變化。127個市屬重點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03.3億元,占年計劃的118.5%。贛龍鐵路復線正式通車,昌贛客專開工建設。尋烏至全南、南昌至寧都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大廣、濟廣和尋烏至全南高速公路出省“斷頭路”全部打通。贛州黃金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推進,瑞金支線機場選址獲批。瑞金紅都500千伏等22個輸變電工程投入使用,華能瑞金電廠二期開工建設。290座一般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黃金大橋、武陵大橋和南門口下穿隧道建成通車。中心城區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通過復查,瑞金市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7個全國重點鎮、22個省百強中心鎮、17個市級示范鎮、606個新農村建設點和104個中心村建設扎實推進,8個鄉村入選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創建試點。
四是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事業得到新發展。全市民生類支出350億元,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56.8%。省、市安排的90件民生實事大部分超額完成全年任務。出臺實施“1+1+17”的精準扶貧政策體系,實行市縣兩級單位與1419個貧困村、市縣鄉三級干部與30.82萬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全年減少貧困人口34.82萬人。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1.01萬戶,貨幣化安置率達43.76%,其中中心城區貨幣化安置率達100%。新增中心城區商品蔬菜規?;?400畝,新(改)建農貿市場5個。建成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58個。新增城鎮就業7.3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1.31萬人。我市被確定為全國“救急難”綜合試點單位。部省共建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取得實效。贛州職教園區建設進展順利。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新農合大病保險,9種重大疾病免費救治惠及3.1萬群眾,市人民醫院新院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試點和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市博物館新館開館運行。成功舉辦第四屆市運會。安全生產和信訪形勢保持穩定。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人民防空、雙擁共建和優撫安置等工作不斷加強。
五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全面實施績效管理考核,政府作風和效能建設明顯加強。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工作如期完成。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標準調整到位。市本級行政審批項目由597項減為168項,縮減72%;平均辦結時限由14.65個工作日縮短為7.4個,縮短近50%,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清理取消。將“三單一網”建設提升為“六單一網”,各項審批服務清單對外公布,政務服務網市縣分廳上線運行。設立行政復議委員會,建立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行政執法信息公開和全過程記錄制度,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加強。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建議、提案533件,辦結率、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均達100%。嚴格監督執紀問責,政府廉政建設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xx年是“”圓滿收官之年?!啊睍r期,是贛州發展迎來重大歷史性機遇的時期,是贛南老區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是贛南人民得實惠最多的時期,是贛州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最快的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振興發展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效。爭取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層面支持贛南蘇區的政策文件達106個,全面執行西部大開發政策基本到位,162項具體政策或標準已經落實,35項國家層面批復的試點示范事項加快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取得實效。龍南、瑞金經開區和贛州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園區,贛州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贛州進境木材國檢監管區和定南公路口岸作業區建成運營,贛州成為江西乃至全國擁有國家級平臺最多的設區市之一。特別是改造農村危舊土坯房69.5萬戶,近300萬農民告別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規劃內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提前一年全部解決,278.4萬人喝上安全衛生的飲用水;完成農村低電壓治理41.39萬戶;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37萬公里,改造農村危橋556座,群眾“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度舾梢庖姟诽岢龅闹衅谀繕嘶緦崿F。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接近20xx億元,年均增長10.9%。實現五個翻番:即財政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出口總額實現翻番,分別是20xx年的2.8、3.1、2.6、2.4和2.6倍;七個突破:即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別突破300和6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出口總額突破30億美元,存、貸款余額分別突破3000和20xx億元。主要指標人均水平與全國全省差距縮小。產業結構更加優化,服務業占比明顯提高。
基礎支撐條件明顯改善。新增鐵路運營里程178公里,總里程達555公里,高鐵建設和動車運營實現零的突破。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73公里,總里程達1116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90萬人次。所有縣城實現110千伏雙電源供電,全市最大供電能力提升至340萬千瓦,五年翻了一番。4g網絡覆蓋所有城區和鄉鎮以及80%以上行政村。南康撤市設區,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至141平方公里,人口達141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5.51%,年均提高1.59個百分點。
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前列。國家森林城市、低碳試點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深入推進。pm2.5監測、水土流失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村垃圾專項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單位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6.3%,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完成,縣縣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全市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6.2%以上,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競爭力進入全國前20強,成為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堅持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民生類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連續四年超過55%。累計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8.96萬套,實現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以下困難家庭應保盡保。中心城區累計投放公交車607臺,開通至瑞金、龍南、上猶的城際公交快線。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累計新(改、擴)建校舍面積401萬平方米,消除校舍危房211萬平方米,建成鄉鎮及城區公辦幼兒園322所,為7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營養餐。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6張,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2張。累計脫貧14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20.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末的1.76和1.86倍。連續五屆獲“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優秀市”,被授予第三屆綜治“長安杯”和全省首屆綜治“平安杯”,公眾安全感指數保持全省前列。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及“”發展歷程,困難比預想的多,成效比預期的好,這主要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深切關懷,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國家部委和省直廳局的傾情支援,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得益于各級各部門強化使命擔當,敢于創新破難,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推動工作落實;得益于全市人民齊心協力、團結拼搏、苦干實干,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譜寫了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壯麗篇章。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歷任老領導、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市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和省對口支援部門,向所有關心、參與和支持贛州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需要說明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國、全省經濟發展增速普遍放緩,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對我市以資源型為主導的產業影響較大,加上政策性減稅降費拉低財政收入增長、民間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低位運行等因素,導致部分指標與年度目標增速還有差距。但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形勢,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全市上下付出了非同尋常的艱辛努力,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和增速仍然保持全省前列,實屬來之不易。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欠發達、后發展的基本市情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優、后勁不足等問題仍然突出,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城鎮化水平較低,縣域經濟實力較弱;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面臨小康提速和脫貧攻堅的雙重壓力;改革發展任務依然繁重,政府作風和效能與發展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等等。對此,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發展展望。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世界經濟將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省委“十三五”規劃提出強化贛州在“蘇區振興”戰略中的核心引領作用,推動贛州等原中央蘇區整體跨越式發展、同步全面小康,這些積極因素,將為我市加快發展提供更加有利條件和更為廣闊空間。特別是對江西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三個著力、四個堅持”的總體要求,為加快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隨著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等戰略決策深入實施,《若干意見》政策潛能日益釋放,“六大攻堅戰”全面推進,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開工建設,贛州基礎支撐能力、綜合承載能力和內生發展動力將極大增強,只要我們保持定力、奮發有為,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標必將實現。
為科學制定全市“十三五”規劃,描繪未來五年發展藍圖,市委深入開展一系列重大課題調研,邀請國家和省發改委專家現場指導,對接銜接國家和省“十三五”規劃,廣泛征求中央國家機關掛職干部、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意見建議,提出了《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即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年均增長10%左右,工業三年翻番,脫貧摘帽三年完成。市政府據此編制了《贛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實力提升、質量優化、生態宜居、人民富裕、社會和諧”5大類40項指標,其中預期性指標21項,約束性指標19項。確定這些目標,一是考慮到目前我市全面小康進程相對滯后,為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地區生產總值等指標必須保持高于全國、全省的增長速度;二是“”期間,我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9%,“十三五”設置10%的目標,既與經濟發展長期變化趨勢相銜接,又反復測算了“十三五”時期我市潛在經濟增長水平,通過努力能夠實現;三是與省“十三五”規劃相銜接,部分預期性指標和19項約束性指標的設置,與省里規劃基本一致。
按照規劃建議和《綱要》確定的宏偉目標,未來五年,將是贛州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年。
——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到20xx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500億元,人均主要經濟指標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贛州將成為全省最具潛力、支撐全省協調發展的重要增長板塊。
——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8000億元,形成一批千億元產業集群和百億元龍頭企業,建成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四省邊際區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健康養老中心。
——老區面貌煥然一新。鐵路建設及運營里程達到1300公里以上,贛州進入高鐵時代,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600公里,25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油)路,形成覆蓋城鄉的比較完備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中心城市人口突破200萬,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3%以上,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贛州成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
——振興夢想如期實現?,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贛州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四屆七次全會、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委“十六字”方針,堅持解放思想,內外兼修,北上南下,圍繞打好“六大攻堅戰”,抓項目、補短板、降成本、拓空間、強動力,為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開好局、起好步。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財政總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出口總額增長2%;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1%;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的計劃任務。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指標增速安排低于“十三五”規劃目標,主要考慮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加大,抓項目擴投資的潛能釋放有個過程,“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發展呈“前低后高”特征。今年的目標既與“十三五”規劃相銜接,又體現實事求是,兼顧需要和可能。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我們將繼續挖掘放大《若干意見》等國家扶持政策的疊加優勢,提升對口支援實效,爭取中央和省更大力度支持。按照市委每個攻堅戰抓好十大項目或十件大事、建立“六個一”工作機制的部署,層層壓實責任狠抓落實,確?!傲蠊詰稹痹鷮嵧七M,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打好主攻工業攻堅戰。
著力幫扶企業發展。落實好精準幫扶企業的實施意見和企業幫扶全覆蓋機制,發揮好工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平臺、企業精準幫扶app平臺、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作用,因企施策、分類施策,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小微企業發展壯大。開展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行動,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企業交易、人工、財務、物流成本,落實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政策,降低企業稅費、社保負擔,降低用電價格。大力推廣“財園信貸通”等模式,組建金盛源擔保集團,完善地方政府倒貸機制,多措并舉緩解企業資金困難。
培植壯大產業集群。堅持每個主導產業每年辦好十件大事,抓好十個重點在建項目、十個重大招商項目,服務好十個重點企業,加快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出臺配套扶持政策,整合資源要素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以“稀金谷”建設為平臺,以中國南方稀土集團等企業為龍頭,建立“大數據”平臺,整合勘探、分離、加工、研發、貿易等全產業鏈,推動稀土鎢產業向高端新材料及應用領域升級。開工建設新能源汽車科技城,加快中航新能源汽車贛州產業基地、孚能科技動力電池及系統產業化等重大項目建設,引進戰略資本以及整車生產和配套企業,做實新能源汽車“贛州制造”。依托質量檢驗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南康家具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打造全國最大的實木家具加工和出口基地。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促進銅鋁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建材、氟鹽化工等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互聯網+”協同制造,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生物制藥、3d打印等新興產業。引導各地用好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產業發展基金、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設立市級工業發展引導基金,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撬動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工業發展。
推動園區升級。結合各地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突出首位產業集聚發展,每個園區重點培植1-2個產業集群,走差異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路子。支持贛州經開區主攻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產業,贛州高新區圍繞建設“稀金谷”重點發展稀土鎢新材料產業,龍南、瑞金經開區著眼承接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產業轉移,建設贛粵(港)、贛閩(臺)對接合作新區。支持園區擴區增容,大力開展標準廠房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進一步理順園區管理體制,探索產城融合和空間整合,做大園區經濟總量,爭取在全省排位前移。
(二)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
健全扶貧機制。層層壓實領導責任、主體責任、幫扶責任,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確保全年脫貧25萬人。完善貧困人口進退機制,做好扶貧對象認定、評估、退出工作,開展精準識別回頭看、再復核,確保扶貧對象真實準確。完善單位定點扶貧、干部結對幫扶全覆蓋機制,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考核,形成強大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創新扶貧方式。抓住產業脫貧這個核心,推動產業脫貧與搬遷脫貧、兜底保障脫貧互相融合、互為促進,通過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形成一套服務體系,破解產業脫貧難題。整合移民搬遷、農村危房改造、保障房建設、土地增減掛等資金,采取多種安置方式引導貧困戶向縣城、工業園區、中心鎮、中心村梯度轉移,并完善后續扶持政策確保穩得住、能致富。對喪失勞動力、沒有經濟來源的貧困群眾,實行兜底保障。構筑新農合補償、大病保險補償、疾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補償、醫療救助四道保障線,堅決遏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加強資金保障。建立健全財政扶貧資金持續增長機制,市本級今年安排脫貧攻堅專項資金3.95億元,確保政府投入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整合專項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捆綁集中使用,加強資金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市本級籌資10億元作為風險緩釋基金,力爭撬動80億元“扶貧信貸通”貸款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創新“油茶貸”、移民搬遷貸款、農房抵押貸款等金融產品,撬動銀行及社會資金服務脫貧攻堅。
(三)打好新型城鎮化攻堅戰。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優化和完善“一區兩群”城鎮空間總體布局,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集中要素做大做強做美中心城區和縣城,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高品位規劃建設蓉江新城,完善老城區和章江新區功能,全面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市政和生活配套設施水平。加快文明大道、迎賓大道、客家大道西延等城市快速路網建設,開工建設紅旗大橋,建成客家大橋,構建城市各組團之間的快速通道。打通一批章江新區、河套老城區“斷頭路”,暢通城市交通“微循環”。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和一批公共停車場、小游園、小廣場。有序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穩步實施特色街道立面整治改造。繼續推進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加大力度治理“臟、亂、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
統籌城鄉發展。以示范鎮、重點鎮建設為突破口,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突出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著力打造一批人口集中、服務功能完善、產業興旺、輻射帶動力強的特色鎮和農村新社區。抓好104個中心村和998個村點新農村建設。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完成300個村莊環境整治,繼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打造特色鮮明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示范樣板。
壯大縣域經濟。圍繞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放權、讓利,在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以及融資、科技人才引進等方面予以更多傾斜,服務指導各縣(市、區)打好“六大攻堅戰”。出臺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和意見,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考評體系,支持各縣(市、區)立足縣情,選好首位產業,培植發展一批龍頭企業,集聚發展一批配套產業,做強工業、夯實基礎、改善民生,補齊縣域經濟短板。
(四)打好現代農業攻堅戰。
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打好柑橘黃龍病防控“殲滅戰”,加強贛南臍橙標準化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推廣生態化、機械化果園建設,打造100個標準果園。穩定規模、調優結構、提高效益,推動臍橙產業發展升級。新造、改造高產油茶林25萬畝,加快油茶“三個中心、三個基地”建設,做強贛南油茶品牌。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力爭中心城區新增規模蔬菜基地8000畝。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毛竹、茶葉、生豬、白蓮、刺葡萄等區域特色產業。抓好國家、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百縣百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有機結合,加快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和倉儲、物流設施建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健全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扎實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可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區域性重大動植物疫情。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穩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開展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五)打好現代服務業攻堅戰。
著力壯大金融業。圍繞建設四省邊際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全省次金融中心,加快金融改革創新。組建贛州金融控股集團,爭取設立地方法人壽險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實現各縣(市)農商行全部掛牌開業。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消費金融、融資租賃等業態,開展民間融資登記服務、商業保理等創新試點,探索保險資金在贛州創新運用。做大做強贛南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支持企業上市和發債,培育資本市場的“贛南板塊”。堅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維護金融穩定。
打響贛南文化旅游品牌。按照“一核三區”旅游產業空間布局,加快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啟動建設大型文化旅游主題公園,整合歷史文化街區及贛州水系沿岸景觀資源,打造“三江六岸”水上觀光旅游景觀帶,推動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區建設取得突破。抓好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建設,實施旅游扶貧“十百千”工程,發展特色鄉村旅游。
促進物流、電商等產業集聚發展。圍繞建設區域性物流樞紐和重要節點城市,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多式聯運,大力發展農村物流,培育一批物流企業,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扎實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抓好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打造跨境電商和稀有金屬、家具、贛南臍橙四大電商交易平臺。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預警,落實鼓勵農民購房新政,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打好土地、財稅、金融、公積金等政策組合拳,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發展文化創意、體育休閑、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新興服務業。
(六)打好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
加快形成立體交通網絡。圍繞建設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昌贛客專建設,爭取開工贛深客專、吉永泉鐵路,做好渝長廈(井岡山至贛州段)、鷹瑞梅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建成興國至贛縣、寧都至安遠、安遠至定南(含定南聯絡線)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廣昌至吉安高速公路寧都段。抓緊贛州黃金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國省道干線公路升級改造,推進“三南”公路建設,提升農村公路通行能力。
增強能源保障能力。加快華能瑞金電廠二期工程建設,做好信豐、寧都煤電項目和贛縣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抓好30項11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建設,實現220千伏變電站縣縣全覆蓋。推進省天然氣管網二期工程、城市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
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以防洪、水資源供給、水生態保護為核心的水利綜合支撐保障體系。實施五河治理防洪工程和縣城防洪工程。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17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縣)建設。
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推進“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和“無線城市”、“光網城市”、“寬帶鄉村”建設。抓好“數字贛州”地理空間框架、智能交通指揮系統、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等項目建設,規劃建設大數據、云計算中心。
(七)大力實施創新驅動。
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科技創新聯盟,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力爭高新技術企業增長20%以上。實施知識產權入園強企“十百千萬”工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力爭企業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增長25%以上。
推動重點產業創新。加快新能源汽車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爭取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驗收。著眼稀土鎢產業發展最前沿最高端,找準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作用,整合國內外力量開展協同攻關,在新材料及應用領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推動產業鏈延伸拓展。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搭建線上、線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集中資源扶持一批優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放活主體,加快構建有利于創業創新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優秀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引進計劃”和“贛州籍人才回歸計劃”,加強高技能人才、創業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建設一批“雙創孵化器”,培育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和“雙創服務”平臺,大力發展創業咖啡、創新工場、夢想小鎮等新型眾創空間。
(八)深化改革開放。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圍繞“三去一降一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培育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簡化和完善企業、個體工商戶注銷流程,探索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繼續抓好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建設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實現市屬國有經營性資產監管全覆蓋。加快國有企業市場化整合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參與我市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建立健全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預警機制,推進國稅、地稅服務深度融合、執法適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融資模式,促進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有序推進水、電及自然資源等價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著力招大引強。以招商引資大數據中心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創新招商方式。瞄準世界500強、央企和大型民企等目標企業,大力開展專業招商、以商招商。圍繞主導產業強鏈、延鏈、補鏈,組建專門招商隊伍開展精準招商。大力實施“贛商回歸、贛人興贛”工程,鼓勵和吸引在外贛商回鄉創業興業。建立重大招商項目市縣聯審、異地落戶、利益分享等機制,狠抓招商項目落地投產。
提升開放合作水平。全面對接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主動對接廣東、福建自貿區,探索與廣東、福建跨區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加快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等重大平臺建設,提升贛州綜合保稅區、贛州進境木材國檢監管區、定南公路口岸作業區運營水平,實施贛州鐵路口岸作業區改造,建設龍南陸路口岸作業區。申報建設“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爭取開通贛州至深圳鐵海聯運快速班列。加快構建關檢合作“三個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新型通關模式,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做大外貿總量,推進外貿優進優出。
(九)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實施綠色工程。按照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總體規劃,繼續推進“凈空、凈水、凈土”行動。加強空氣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和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關停搬遷污染企業,淘汰黃標車。加大縣城、工業園、中心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改造力度,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和效果。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源頭綜合整治。完成造林50萬畝,改造低質低效林40萬畝,爭創國家森林城市。
發展綠色產業。將“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林下經濟產品、綠色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推進全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設。實施好贛州經開區“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加快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向控制,節約高效利用資源。
完善綠色制度。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完善生態紅線內管制措施,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推動東江源、贛江源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爭取更多縣(市)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健全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河長制”組織體系,全面開展“河長制”試點,抓好河湖保護管理突出問題整治,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加強崇義、安遠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縣建設,爭創第二批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和縣(區)。健全生態文明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培育綠色文化,打造美麗中國的“贛州樣板”。
(十)著力補齊民生短板。
大力實施民生工程。整合300億元以上資金,辦好40件民生實事,并完成省下達的50件民生實事。完成棚戶區改造2.92萬戶。中心城區新建社區蔬菜便利店60家,新(改、擴)建老舊農貿市場10個。新建改造農村公路3500公里,改造危橋100座。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擴大就業總量,提高就業質量。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新(改、擴)建福利院、敬老院、光榮院60所,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醫養結合等多種養老模式。深入推進“救急難”綜合試點工作。加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編制實施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專項規劃,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緩解城區大班額問題。加快贛州職教園區及贛南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整合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推開醫療責任保險。啟動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建設,建成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推進“兩館一站”免費開放、廣電“戶戶通”、農村文化“三項活動”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開工建設市文化藝術中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深入開展雙擁共建,鞏固和發展軍民團結。
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啟動“七五”普法工作,建設法治贛州。加快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改造提升一批老舊社區、小區,創新城鄉社區治理。推進誠信體系和信用平臺建設,建立健全信用等級評估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落實網上信訪、逐級走訪、訴訪分離、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等信訪改革政策,打造陽光信訪、法治信訪。扎實抓好安全生產,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打好“六大攻堅戰”,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需要政府更加重視自身建設,不斷提升能力水平。我們將堅持解放思想,創新方式方法,強化責任擔當,狠抓落實執行,確保全年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著力打造法治政府。堅持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政府工作全過程,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用好用足地方立法權,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完善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責任追究機制,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促進公正文明執法。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辦好各類建議和提案。
著力打造高效政府。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抓好事中事后監管,加強行政審批目錄管理,完善行政權責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嚴禁清單之外擅自設權、行權。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暢通民意訴求表達渠道,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建設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平臺,將實體政務大廳向網上辦事大廳延伸,提升政府信息化建設和網上服務水平。加大績效考核、督查督辦和行政問責力度,優化政務環境,提升行政效能。
著力打造廉潔政府。馳而不息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促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懲治和預防腐敗力度,維護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強化政府內部權力監督制約,在權力集中部門和重點崗位探索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抓好民生和重點工程建設等領域監管。全面落實公務用車改革,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努力建設節約型機關。
各位代表,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奮斗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向改革開放要動力,向創新創業要活力,向特色優勢要競爭力,加快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新勝利!
共
3
頁,當前第。
1
頁
1
2
3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發展為先、生態為重、創新為魂、民生為本,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加快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加速、提質增效,振興發展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效。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標居全省前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3.6億元,增長10%,總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三。固定資產投資1608.8億元,增長20.9%,增速連續三年居全省首位。財政總收入328.5億元,增長17.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5.3億元,增長22.2%,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提前一年實現“”規劃目標??h域經濟實力提升,縣(市、區)財政總收入均超6億元,章貢區、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超30億元,11個縣(區)財政總收入在全省排位前移,十分難得的是安遠、尋烏、石城三縣均比上年前移1位。
——產業升級明顯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達3002.8億元,增長14.9%。稀土鎢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率先突破千億元,家具產業集群突破7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30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400億元,增長20%。贛南臍橙以53.89億元的品牌價值居全國農產品價值榜榜首。
——科技創新明顯進步。贛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升促建穩步推進,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進展順利,贛州國家鎢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獲批,國家家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運營,青峰藥業創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叭醮判缘V石高效強磁選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總數達63家。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全省第二。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昌贛客專正式開工,將結束贛南無高鐵的歷史。贛韶鐵路通車運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占全省近1/4,實現縣縣通高速。黃金機場改擴建穩步推進。贛州南500千伏等25項輸變電工程投入運營,實現縣縣至少有2座110千伏變電站。
——平臺支撐能力明顯提升。全省首個綜合保稅區——贛州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全國內陸首個進境木材國檢監管區——贛州進境木材監管區和定南公路口岸作業區建成運營,進境木材和臍橙出口實現集裝箱運輸全直通。贛州、龍南、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等重大平臺建設順利推進,為發展升級提供了強大支撐。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市民生類支出303.1億元,增長11.6%,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56.6%,連續三年超過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35元,增長10.3%,增速全省第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6元,增長11.6%,增速連續兩年全省第一。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基本完成,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減少貧困人口34.4萬人,四年累計脫貧近110萬人。
一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在以文清同志為班長的市委帶領下,全市上下沉著應對,主動作為,迎難而上,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重點做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落實《若干意見》,振興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積極推動政策、項目、資金、平臺加速落地?!囤M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獲批實施,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支持文件增至10個,部委支持文件增至89個,整體性、系統化的政策支持體系加速形成。第二次部際聯席會議和省領導小組第二、第三次會議相繼召開,國家、省、市三級聯動推進機制進一步完善。全面執行西部大開發各項優惠政策普遍落實。爭取37個部委出臺46個對口支援具體實施意見或支持政策,明確或落實到位的援助項目150個、援助資金42億元。全年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下撥各類補助資金359.1億元。加快重大項目建設,169個市屬重點工程完成年度投資619億元。寧都至定南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南昌至寧都、興國至贛縣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尋全高速安遠至信豐段建成通車。
(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持續迸發。爭取國家層面批復試點示范事項6個,總數達34個。部省共建贛州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驗示范區建設等取得初步成效。出臺全面深化改革配套文件21個。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國有林場改革基本完成。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新登記的私營企業及其注冊資本分別增長57.8%和80%。大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全省首家網絡小額貸款公司、首家商業保理外資金融服務機構開業運營,組建贛南金融資產交易中心、贛州市金融研究院,設立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贛州辦事處,3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4家農信社成功改制為農商行,全市各類金融機構達158家,贛州成為周邊四省九市金融機構聚集度領先、門類最為齊全的城市。財政預算、國資國企、生態文明、文化體制、社會治理、瑞金省直管縣等改革穩步推進。扎實開展“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年”活動。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2.2億美元,增長10.4%;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524.2億元,增長15.4%。外貿進出口總額39億美元,增長18.3%。其中出口總額32億美元,增長9.8%,增速提高7.2個百分點。
(三)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產業結構加速優化。出臺做大做強工業主導產業、加大小微企業幫扶力度等政策措施,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用工難等問題?!柏攬@信貸通”“小微信貸通”發放貸款48.2億元,“財政惠農信貸通”發放貸款5.2億元。大力實施優勢礦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植工程。贛州稀土集團牽頭組建中國南方稀土集團獲國務院批準。玖發新能源汽車11款車型進入國家推廣目錄。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贛州)家具產業博覽會,家具產業影響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51.9億元,增長12.4%,增速列全省第三,比上年前移1位。
工業用電量85億千瓦時,增長11.2%,增速列全省第三,比上年前移2位。提升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糧食總產實現“十一連豐”。成功舉辦贛南臍橙網絡博覽會,通過網上銷售帶動線下銷售,果農收入增長33%。柑橘黃龍病防控扎實有效。生豬、蔬菜、油茶、茶葉等產業持續發展。信豐縣成功申報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快區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建設。金融機構存款、貸款余額分別增長9.8%和20.8%,存貸比達66.8%,提高6.1個百分點;金融業稅收23.6億元,增長44.3%。旅游接待總人數3502.8萬人次,增長35.2%;旅游總收入279.6億元,增長35.2%。物流業增加值135.4億元,增長12.6%。獲批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電子商務交易額117.5億元,增長230%。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0.4個百分點。
(四)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城鄉面貌深刻變化。以南康撤市設區為契機,加快贛縣、上猶、崇義與中心城區同城化。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38.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138.2萬人,“小馬拉大車”格局明顯改變。教育網點、給水排水等16項專項規劃加快編制?!八臉蚓怕贰钡戎卮蟪墙椖宽樌七M,沙石大橋竣工通車。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修繕保護工程基本完工。上猶江飲水工程前期工作扎實推進。新建、改造體育場館7個,新(改)建公廁20座,章江南岸截污干管工程和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竣工。龍南、瑞金兩個市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設??h(市、區)在建城建項目1450個,增長27.6%。17個示范鎮實施項目431個,完成投資12.5億元。27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推進1744個和諧秀美鄉村點建設,建成317個新型農村社區。大力開展“凈空、凈水、凈土”行動。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完成省下達任務。完成造林61.5萬畝。贛江源、東江源生態保護得到加強。陡水湖列入全國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諝赓|量優良率、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榮膺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全省首屆生態宜居城市。
(五)努力增進民生福祉,發展成果普惠于民。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振興發展的首要任務,加快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省下達的50件民生實事全部完成,我市安排的40件民生實事當年任務基本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完成14.28萬戶,累計改造63.08萬戶,263萬農民告別透風漏雨的土坯房?;窘ǔ杀U闲宰》?.96萬套,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安置1.56萬戶。建設章江新區農民返遷安置房126.2萬平方米,回購70.1萬平方米。完成40.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工程,累計解決278.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網改造升級新完成低電壓治理6.28萬戶。新建改造農村公路3800公里,三年累計7900公里。市中心城區全面實行公交1元票價制,新投放新型環保公交車150臺,開通至龍南、瑞金、上猶城際快線。城鎮新增就業9.2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5.7萬人。城鄉低保、城鎮“三無”特困群眾和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保障標準穩步提高,新增農村低保對象4.2萬余人。建設敬老院、光榮院、福利院82所。新增養老床位7000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4張,提前一年達到國家目標?!熬燃彪y”試點取得初步成效。章貢區“智慧社區”系統試點運行。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鄉鎮公辦幼兒園建設竣工135所,在建113所,新增公辦學前教育學位7萬多個,農村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竣工757所,累計新(改、擴)建校舍283萬平方米。贛州被列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試點城市?!叭^一站”全面免費開放。成功承辦第十四屆省運會,金牌數和團體總分均列全省第二,創歷史新高。重大疾病免費救治和新農合大病保險試點順利開展。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門診、住院次均費用實現“雙下降”。食品藥品安全狀況總體平穩?!八驼?、送溫暖、送服務”工作深入推進。信訪、維穩工作得到加強,公眾安全感指數居全省前列。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人民防空、雙擁共建和優撫安置工作不斷加強。
按照市委統一部署,深入開展政府系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四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政府作風和效能建設明顯加強。全市“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6.2%,市本級下降22.1%?;就瓿墒锌h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市政府應急指揮平臺和數字化統一辦公平臺建成運行。加大力度簡政放權,公布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41.9%,平均辦結時限縮短45%。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建議、提案576件,交辦率、辦結率、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均達100%。規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制度更加健全。廉能風險防控取得實效,政府廉政建設不斷加強。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的一年,困難比預料的多,壓力比預想的大,付出的艱辛非比尋常,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切關懷,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協力、拼搏進取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歷任老領導、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市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國家部委對口支援我市的全體干部,向所有關心支持贛州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差距和壓力較大;基礎設施仍然滯后,要素制約仍然突出,一些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創新驅動能力不強,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偏小,轉型升級任務艱巨;社會事業欠賬多,扶貧攻堅任務重,改善民生壓力大;政府作風建設成果有待鞏固,行政效能有待提高,法治政府建設有待加強。對此,我們將直面以待,不回避、不掩飾、不懈怠,努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解決。
二、20xx年主要任務。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全面完成“”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為實現振興發展“五年上臺階、八年大跨越”目標奠定更加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總體延續緩慢復蘇態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結構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增長動力由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我們將緊緊扭住振興發展這一戰略主線,適應新常態、構筑新優勢、創造新業績,不斷開拓振興發展新境界。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落實黨的、xx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十六字方針,以穩中求進為工作總基調,堅持實施《若干意見》為總抓手,堅持加速發展與注重質量相統一,堅持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相促進,強化創新驅動,強化民生保障,強化法治建設,縱深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5%,財政總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外貿出口總額增長7%,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和1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0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的計劃任務。
重點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進《若干意見》貫徹落實。
繼續在內外兼修上狠下功夫,推進《若干意見》扶持政策深化、實化、項目化,構筑振興發展新優勢。
增進振興發展政策效應。繼續抓好現有政策落實,不斷深化對市情的再認識、對《若干意見》的再學習,努力在出臺贛州市鼓勵類產業目錄、行政區劃調整、生態補償試點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爭取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規劃獲批,抓好現有重大平臺建設,擴大實物工作量。健全對口支援上下協調推進機制,落實對口支援部委出臺的支持意見,持續推動央企入贛活動,爭取國家部委安排或推介更多項目在贛州實施,以更大力度加強對贛州的人才培養。
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新戰略。加強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互聯互通。對接昌九一體化,融入長江經濟帶,對接廣東、福建自貿區,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統籌推進各類交通設施建設和多式聯運,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構筑南接北聯、通江達海的區域開放發展新格局??茖W編制“十三五”規劃,認真開展重大課題研究,積極爭取我市更多規劃、項目納入國家戰略的支撐內容,列入國家和省的規劃盤子。
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昌贛客專建設,建成贛龍鐵路擴能項目,爭取開工贛深客專、吉永泉鐵路,做好鷹梅鐵路、贛井鐵路前期工作。建成南昌至寧都高速公路、尋全高速尋烏至安遠段,加快興國至贛縣、廣昌至吉安(寧都段)、寧都至定南(贛粵界)和定南聯絡線高速公路建設,升級改造國省道394公里。推進黃金機場改擴建,抓緊瑞金支線機場前期工作。開工華能瑞金電廠二期工程,做好泉州-贛州、揭陽-梅州-贛州成品油管道前期工作。加快500千伏贛州東(紅都)輸變電工程建設,實現縣縣覆蓋220千伏電網。
(二)加快推進改革創新。
狠抓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加速釋放改革紅利,充分激發發展活力,打造改革創新先行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抓緊抓實國家批復的34個試點示范事項,爭取國家部委更多改革試點布局贛州。深化市縣政府機構改革,推進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網上審批系統等“三單一網”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構建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做好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擴大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范圍,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試點、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和農村宅基地有序退出試點。順應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方向,深化財稅制度改革。擴大“營改增”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試點范圍。健全完善全口徑預算體系,全面推進財政預決算信息公開。清理規范各類稅收優惠政策,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推進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開展國企混合所有制試點。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啟動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開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動教育綜合改革、公立醫院改革、社會治理創新等改革取得新突破。
充分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清理不合理規定,落實扶持政策措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和創造力。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減少工商登記前置許可事項,依法推進“先照后證”,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大力推廣“財園信貸通”“小微信貸通”“財政惠農信貸通”,組建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和小微企業融資征信服務平臺,支持“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穩步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并獲取合理回報。設立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撬動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通過政府和社會、民間資金協同發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鼓勵支持科技創新。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充分發揮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帶動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支撐作用,加速科技要素集聚和企業協同創新,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創新成果運用轉化。發揮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支持科技型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融資,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結合。建立健全科技型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管理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以信息化引領創新發展。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促進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互動、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創新。加快“寬帶中國·光網城市”、“寬帶鄉村”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推進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數字城管建設,推廣章貢區“智慧社區”建設做法,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推動生產基地、供應基地與互聯網高效對接,依托互聯網平臺發展新型商業模式。積極引進云計算、大數據企業。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啟動物聯網工程建設,爭取成為“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聯接四省的區域性物流樞紐。抓好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搭建特色產業電子商務平臺,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推動特色農產品、優質旅游資源等網絡營銷。
(三)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強化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帶動,集聚要素培育千億元產業和百億元企業,壯大提升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深入推進質量強市,積極開展名牌培育工作。加快有色、機械制造、紡織服裝、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充分發揮家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烘干、噴涂、電商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作用,推動家具產業向千億元產業邁進。著力打造服務業發展示范基地,創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加快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實施贛州市城市共同配送試點項目,推動物流業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加大旅游資源整合力度,做大做強旅游投資集團。實施鄉村旅游富民等工程,培育多元旅游業態,促進傳統旅游向現代旅游轉型升級。積極引進域外銀行,爭取第三方支付、民間融資登記服務機構、消費類金融等創新試點,培育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贛州辦事處創新發展,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實施養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綠色、教育文化體育等六大領域消費工程,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推動新能源汽車及其配套、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充分利用國家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契機,推動稀土、鎢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積極引進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大力發展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完善配套產業,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和效益。培育壯大移動通信終端、數字家庭、新型顯示、半導體照明、北斗導航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
發展壯大現代特色高效農業。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280萬噸以上。持續打好柑橘黃龍病防控攻堅戰,推進贛南臍橙品牌提升、自營出口、o2o運營,完善臍橙質量標準體系。著力提升煙葉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規模和效益,加快構建煙草產業全產業鏈。推廣節水減污等新型生豬養殖技術,發展設施蔬菜,推進茶葉品牌整合,提升油茶、花卉苗木、工業原料林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深入實施全省“百縣百園”工程,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融合發展,全年培訓農民20萬人次,發展農民合作社500家、家庭農場300家,新增龍頭企業30家。
(四)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用好新型城鎮化這個強大引擎,促進城鎮化加速健康發展,切實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做大做強市中心城區。健全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試點。深入實施贛州都市區總體規劃,開展贛州中心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xx-20xx年)、地下管線綜合規劃、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樁專項規劃、電力設施專項規劃等編制工作。按照“一帶三軸六區”城市空間發展總體結構,加快蓉江新城、西城區及香港產業園北區、贛州職教園區、水東組團、南康東山新區建設。繼續推進“四橋九路”等重大城建項目建設,建成黃金、武陵、客家大橋。加快推進上猶江引水工程。實施南門口下穿隧道等交通節點改造,優化城市交通。建立地下空間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提升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水平。抓好供水供氣、地下管網、農貿市場、停車場、小游園、公廁等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加快第二垃圾處理場和貢江左岸截污干管建設??v深推進“治臟、治亂、治堵”,建設“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的城市家園。
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瑞金、龍南兩個市域副中心城市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合發展。支持各縣統籌抓好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同步推進道路、供水、環保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拓展。抓好示范鎮建設,著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貿物流、資源加工、交通樞紐等特色城鎮,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格局。推進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啟動村莊規劃編制,突出鎮村聯動和中心村建設。開展“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行動,完善新型農村社區配套設施,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強對縣域產業的規劃和指導。以贛州都市區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為引領,以高鐵建設為紐帶,提前謀劃昌贛、贛深客專等沿線城鎮、區域的發展定位和產業布局。制定實施差異化扶持政策,鼓勵引導各縣(市、區)主攻1至2個特色產業集群錯位發展,夯實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考評體系,實行分類考核、差異化考核。深入推進省直管縣、擴權強縣、擴權強鎮改革試點,最大限度為縣域經濟發展“松綁給力”。
(五)積極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
充分發揮政策、區位、資源、平臺等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著力招大引強。突出珠三角、長三角及廈漳泉等重點區域,緊盯國內外五百強、中央企業和大型民企等目標企業,重點引進精密機械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項目落戶。針對重點項目,采取“高頻率、多批次、專業化、小分隊”的方式,一對一推介洽談,提升招商引資實效。加強與贛商和各商會的聯系,吸引鼓勵贛商抱團返鄉創業。強化招商引資考核,建立健全招商引資項目常態化調度機制,提高簽約項目履約率、開工率、投產率。
深化開放合作。借鑒上海自貿區試點經驗,策應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廈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福建、廣東自貿區建設,加快贛閩、贛粵產業合作區建設,深化與港澳臺地區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外貿促進中心服務功能和外貿專項資金引導作用,鼓勵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市場。
抓好開放平臺建設。建成贛州綜合保稅區一期并封關運行。加快贛州、龍南、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爭取贛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三南”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示范地授牌。推動贛州進境木材監管區、定南公路口岸作業區常態化運營,加快贛州鐵路口岸作業區擴容改造,規劃建設進境水果、進境再生原料、進境飼料用糧等監管區。實施園區提升計劃,推進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工業園擴區調區,為擴大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六)有效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貫徹落實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部署要求,加速構筑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
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凈空、凈水、凈土”行動。加強市中心城區pm2.5監測和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和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確保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優良。抓好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土壤污染源頭綜合整治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大主要河流流域綜合整治和陡水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提高城鎮污水處理率,確保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抓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實施和公共機構節能,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促進經濟生態融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構建區域生態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旅游業、低碳農業、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集群化發展,形成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稀有稀土金屬、銅鋁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做大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抓好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深入推進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建立完善低碳發展法規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形成具有贛州特色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用好碳排放權交易平臺,推進碳匯造林和碳減排指標有償交易。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爭取《江西東江源生態保護補償規劃》盡早獲國家批復。
(七)全面推進民生社會事業發展。
堅持人民政府為人民,順應民心關切,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辦好民生實事?;I集資金300億元以上保障民生支出,辦好40件民生實事,并完成省下達50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任務,實施農村安全飲水提質增效工程,持續推進農村低電壓治理,做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作。新建改造農村公路3200公里,改造危橋100座。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新建公租房和改造各類棚戶區2.1萬套。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創業引領計劃、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大力扶持就業創業。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政策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推進醫療保險城鄉統籌。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制度,擴大農村低保覆蓋面。深入開展“救急難”試點。
實施精準扶貧。市、縣兩級財政各籌資10億元,設立20億元扶貧救助專項資金,為扶貧對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貸款擔保。推進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通過產業扶貧、移民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金融扶貧等多措并舉,一對一解決突出問題。實施扶貧移民搬遷2.5萬人,力爭全年脫貧20萬人。
發展各項事業。抓好部省共建贛州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基本解決小學、初中寄宿生住宿問題,完成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人民醫院新院,加快市兒童醫院建設。繼續開展“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專項整治,推進重大疾病免費救治和新農合大病保險,加強重點傳染病防控。推進綜合福利院、光榮院、敬老院建設,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完善城鄉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統籌利用各種資源,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保險、教育、健身、旅游等互動發展。加快建設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完成天竺山烈士陵園改造工程。加強社區服務中心(站)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和治理結構。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辦好第四屆市運會。優化整合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創新社會治理。全面推進法治贛州建設,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著力保障社會公正、促進社會誠信、維護社會秩序。扎實做好“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訴訪分離、涉穩信息預警和就地化解機制,推進信訪工作改革,推動群眾合理合法訴求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做好流動人口和重點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加強社會組織和互聯網管理。健全以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救災、應急管理、社會治安防控等為基本內容的公共安全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八)扎實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通過改革促進觀念、職能、作風轉變,推動政府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提速提質提效,不斷提升政府服務和治理能力。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行政決策規則和程序。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嚴格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開展綜合執法試點,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開展市本級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推進政府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強化監察、審計等內部監督,形成科學有效的行政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把政務履約和守諾服務納入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以誠信辦事、誠信服務取信于民。
堅持不懈改進作風。鞏固提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持之以恒整治“四風”。嚴格控制“三公”消費和一般性開支,完成行政機關及參公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履行“一崗雙責”,推進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加大腐敗案件查處力度,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務環境。
狠抓各項工作落實。著力提升能力抓落實,不斷加強對新政策、新法規、新知識的學習,提高政策領悟力和實踐操作力;著力改進方法抓落實,始終把握正確方向,突出重點難點,深入實際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路徑;著力完善機制抓落實,建立健全督促檢查、考核獎懲、責任追究等制度,做到“年初建賬、年中查賬、年底交賬”;著力強化擔當抓落實,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擔當責任、善于攻堅克難,確保各項決策落到實處,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各位代表!實干鑄就輝煌,奮斗成就偉業。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保持定力,砥礪前行,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奮力譜寫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振興發展、全面建成小康新篇章!
共
3
頁,當前第。
2
頁
1
2
3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8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