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不僅僅是展示一些數據和事實,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數據的解讀和分析來得出結論和建議。通過這些調查報告,我們可以看到調查在問題解決和決策方面的重要性和價值。
今年以來,在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文化部門的精心指導下,文化旅游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夯實基層文化為基礎,以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為重點,以保護、弘揚優秀農村文化為根本,以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突破,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2011年10月,在全市文化系統群眾滿意度調查中,經濟開發區以89.274分高居全市第一。
1類,滿足了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2子文化旅游節——文化藝術交流會”,推出名人名家書畫展、收藏交流大會、古籍文房拍賣會、奇石瓷器玉器展銷、文藝演出等十大主題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農民休閑文化生活。
(三)增強活力,發揮農民文化主體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種文化”工作,利用傳統和重大節日、集市、廟會等,開展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吸引群眾參與。鼓勵指導民間力量興辦秧歌隊、鑼鼓隊、戲曲協會等文藝團體。這些自辦文化組織,大都以“自我投資、自愿組合、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方式組建,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幫助創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戶,開展了“特色文化村”評選,把廣大農民組織到了文化建設當中,推動了農村文化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一年來,開發區的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取得較好成績,但與上級領導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特別是,由于開發區不是獨立的建制區,導致一些工作開展不夠到位,力度不夠大。今后,我們將正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三次全會精神為動力,以全面落實市委十三屆十四次全會通過的《加快建設區域文化高地的實施意見》為抓手,進一步增強加快農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以下方面入手,推進開發區農村文化繁榮發展。
(一)以文化設施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下移重心、活躍基層”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制定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機構,并以文化站為載體,組織策劃各類文化活動,延伸服務觸角,拓寬服務內涵,創新服務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合村并居工作,加快推進村莊合并后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提高基層文化服務的層次和水平。同時,繼續深入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和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努力實現全區“農家書屋”全覆蓋。
(二)以“文化惠農”為重點,精心組織各類農村文化活動。堅持以廣大農民群眾為服務對象,放大服務亮點,壯大服務隊伍,積極開展好各類農村文化活動。結合節慶假日,積極組織指導鎮街、社區開展主題文化活動。繼續搞好好客山東賀年會、董子園燈會、董子文化旅游節、好客山東休閑匯等特色鮮明、有影響力的農村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基層文化服務的層次和水平。繼續開展“文化三送”活動,創新服務形式,豐富活動內容,不斷滿足農民看書、看戲、看電影需求。在實施送文化下鄉的同時,充分發揮基層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讓“送文化”與“種文化”同步開展、同步實施,認真抓好基層群眾文化藝術骨干的培訓,著力推動農村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三)以農村文化資源為素材,積極開辟農村文化活動新路。隨著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文化資源和文藝載體日趨豐富,我們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加以指導和引領。加強村級組織的文化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整合電視、廣播、通信網絡等文化資源,使廣大農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進農業生產、豐富農民生活,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組織好農民書畫展、文藝匯演和農村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讓先進文化占領、覆蓋廣大農村,以科學發展觀引導和推動農民營造自演自賞、自娛自樂和強身健體,崇尚科學文明文化的氛圍。
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緊迫的、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構筑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全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全區人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為建設幸福德州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目前全市農村文化機構設置比較健全,文化工作人員隊伍比較穩定,全市8個鄉鎮、86個自然村都建有文化站、文體活動室,(鄉鎮建有文化站,村屯建有文體活動室)各鎮政府配有主管文體領導(副鎮長或副書記兼)和主管文化的站長,各村文化室有主管文化的村支部委員,有獨立的鄉鎮文化設施。的鄉鎮機構改革中,100%保留了文化站牌子,市政府重新核定文化站編制,目前共有專、兼職文化干部10人,95%以上是大專以上學歷,農村文化室文藝骨干總數已經達到400多人,農村文化活動組織45個,還有大批的文學愛好者在農村堅持創作,骨干也達48人,全市形成了以文化館為龍頭,鎮文化站為樞紐,村文化室為網點的農村文化工作三級網絡,使全市農村文化陣地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1、州文化局倡導的“明星文化系列”創建活活動成為近幾年推進農村文化的主要載體。從1997年,明星文化創建活動引起了各鄉鎮人民政府的重視,并形成了比學趕幫齊抓共建的良好氛圍。1998年的頭道鎮明星文化教育中心、明興村文化室,的崇善鎮明星文體站,西城填明星文化中心,八家子鎮上南村明星文化室等文化明星的創建很大程度激活了已顯頹勢的農村文化,成為近年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
2、村文化設施建設從指令性的15個文化站及90%的村普及文化室一度讓的農村文化事業走在全省前列。隨著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文化站室建設退步明顯。近年來,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自覺意識增強,一改過去的單純求樂意識,科普、法律宣傳、讀書看報也融進了文化站室建設中去。新修建的文化站室趨于多功能化,盡可能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頭道鎮延豐村文化室、鎮蘭村文化室、西城鎮中心文化室、東城鎮彰項村文化室等都是新形式下涌現出的典型。頭道鎮還把電影院改進為集放映、演出、集會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中心。市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戰績斐然,普及率達到95.5%,絕大多數農民都可以在電視上接受信息、新知識,觀看電視節目成為農民最普遍、最有效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市圖書館是國家三級圖書館,參與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向工程,并成立共向資源基層網點,有流動文化科技圖書庫,60%鄉村文體活動室建有圖書室,在農村建立了20個圖書流通點,農村集鎮文化市場建設也有新的起色,除以往的臺球廳、電子游戲廳、練歌廳繼續紅火,近年又興起了網吧,農村集鎮與城市一樣共同進入網絡時代。
3、農村文化隊伍向高素質轉變。目前從事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專業干部有10人,90%是大專以上學歷,兼職文化管理輔導人員約90名,都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成為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農村文化個體經營者、民間藝人、業余文藝愛好者近千人共同為農村文化的新繁榮做出了貢獻。
4、農村文化活動比較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提高。
一是農村文化活動得到普及。各鎮每年都斥資開展大型文體活動,如頭道鎮崇善鎮的運動會,南坪鎮、東城鎮的民俗節、龍城鎮的文藝演出等。由于從農民自身的愿望出發,活動質量也有提高。
二是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據調查,農民已習慣于把腰包里的錢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去,不再排斥對“玩樂”的支出,可見農民渴望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如今在農村,自資聘請健身操教師、農作物專家、科技信息部門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邀請藝術團演出,電影隊放映更是常見。農民自發舉辦活動占了農村文化活動很大的比重。頭道鎮菜農的秧歌隊伍11年內不間斷活動,以及百村門球訓練場,都是農民自發活動的代表,打麻將、撲克、下棋、打乒乓球等傳統活動繼續顯示很強的生命力。
三是農村文化活動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成效顯著。市有關部門通過陣地宣傳、圖片展覽、文藝宣傳等形式向農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廣大農民振奮了精神,堅持了信心。如文化、科學、衛生“三下鄉”活動,市文化藝術團百場演出,市圖書館的“圖書流通站”、電影公司的“2131”工程等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歡迎?;顒拥膶嵭宰屴r民真正受益,也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了一個臺階。
首先是認識不到位,有些鄉鎮領導對農村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應有認識,有的甚至認為,不抓經濟不得了,不抓文化照樣搞,致使各級部門一系列發展農村文化的方針政策在那些鄉鎮落實不力。有的則認為,經濟一抓就見效,文化繁榮則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費力不討“上級”的好,就只看眼下,不管天下,只熱衷表面文章而不深入實際。有的則曲解上級目標項目建設,搞片面重點培養,把做出來的特色文化拿出充場面,除此之外,其他工作根本不去做。
二是經費緊缺。首先是地方財政投入少;其次是鎮文化站于部工資偏低,難以保證;再次是補文化創收效益極低,多數文化站沒有一點造血功能,發展后勁只是一句空話。
三是設施設備落后,缺乏時代感及競爭能力。調查中我們發現,文化站的軟硬件設施大多陳舊。以圖書為例,考察10個文化室,數量超過200冊的僅有六家,再看內容,80%都是過時書刊,有的文化室還存在有文革時期的書刊,作為收藏無可厚非,但作為學習宣傳,則要懷疑圖書室的實際意義了。不光圖書,陳破不能再用的樂件,失真的收錄機等也比比皆是,這樣的設施是不能再滿足當今農民的文化需要的,更談不上與其它外來文化的競爭。
四是農村xx信徒增加,文化主陣地受到挑戰。目前市xx信徒2392名,年齡結構向年輕化蔓延。如今走到一些村子,可以看到最漂亮的建筑就是教堂,相比之下文化室顯得很落魄,這足以說明這個村的文化現狀。從20世紀90年代起,韓國民間組織來我市農村投資興建了許多文化場所,從另一面可以看到外來文化對我市文化陣地的沖擊。
五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劇增,農民性別比例失調,形成農村文化工作的不安定因素。目前農閑狀況下,我市農村余勞動力24,973名。經常外出打工人數占農村人口的10%。由于農村重男輕女思想及女青年80%出外打工,造成了青年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形成了農村文化教育發展的不安定因素。文化活動缺乏主體。勞務經濟異軍突起,農村中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時間不多,休息時間也僅滿足于看電視,老年農戶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這就使農村文化活動失去了主體。
一是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與時俱進,在持續深入調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協同有關部門,制定出新形式下我市農村文化發展的規劃。
二是加強目標管理,調動農村文化工作的積極性。著力培養農村文化藝術人才,創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打造農村文化藝術的品牌,如:東城鎮的朝鮮族民俗活動――四鼓樂,頭道鎮的老年人文藝演出,龍城鎮大型集體舞表演等,都要在近期內培養成規模演出。堅持“炕頭”演出形式不斷翻新和農村電影放映工作,以落實農村電影2131工程為載體,努力爭取市政府的支持,力求每年保證為全市8個鄉鎮免費放映80場電影和炕頭演出100場。文化館正著力培養不走的鄉下文化,進一步完善農村“大文化”建設。
三是抓好農村設施的建設和規范管理,爭取多渠道扶持。加大對農村文化站基層建設的資金投入,盡快改善軟、硬件設施,逐步滿足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要求,力求農村的文化工作一改過去的單純的取樂方式,把科普、法律宣傳、讀書看報融進文化室活動中,使新型的文化站室趨向于“一功多能”,以滿足農民多方面、多品味的精神文化。
四是強化農村文化工作的素質,多搞些具有實效的業務學習,并協助培養優秀的文化骨于力量。在農村文化工作中,搞好硬件建設必不可少,軟件建設更要加強,否則就不能充分發揮文化陣地的作用。在經濟落后,硬件設施較差的鄉鎮,更要盡量利用現有條件先搞好軟件建設。鼓勵優秀人才為發展農村文化多做工作,提倡奉獻精神,鼓勵搞農村題材創作的專業人員多下基層,深入農村。解決軟件問題,文化館、站適當引進人才是必要的,最主要還是立足本地,面向群眾挖掘人才。一定要看到廣大農民中蘊藏著巨大的人才資源,要充分利用,充分發揮,充分調動本土人才的作用。要為農村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通過發現、培養、提高,促進人才成長。
五是進一步管好農村文化市場,掃除精神垃圾,保障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目前各區農村文化市場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管理體制還不夠健全,精神垃圾存在,有些地區還十分嚴重,對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影響較大。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要把農村文化工作納入合法化軌道,避免政出多門、管理紊亂。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應該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引導、鼓勵、扶持,加強管理,保護經營者的合法利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
六是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搞好新形勢下的農村文化建設。一是如何發揮小城鎮文化中心的導向作用、輻射、帶動、推動周圍農村文化建設;二是如何向廣度、深度進展,在現有的基礎上普及、完善、提高;三是如何建設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新時期農村文化;四是面向21世紀的農村文化建設,怎樣能夠使文化成為群眾的自覺需求。
七是狠抓落實,做到權責明確。上級的各項工作落實了,農村文化工作也就上去了。借鑒“木桶理論”,我們說,我市農村文化的繁榮度取決于農村工作薄弱環節。
農村文化正處于發展中的關鍵時刻,重視農村文化,解決農村文化中產生的新問題,豐富充實農村文化生活,為農民提供優秀的精神食量,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
為了全面了解我區農村文化建設情況就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并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石窩村地處房山南部,因村內有漢白玉而得名。近年來,村兩委班子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按照全國文明村鎮創評標準,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營造全村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石窩村文化建設已初見成效,閱覽室、村民籃球場已經完工,并計劃布局陳列館、遺址館、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園林景觀綠化等設施,再現當年沙井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風貌,努力營造歷史文化景觀與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石窩村內古樸文化氛圍濃厚,基礎設施好,文化建設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極參與,爭做“十星級”文明戶,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
三是發揮了農民文化主體作用。在區上“送文化下鄉”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種文化”工作,利用傳統和重大節日、,開展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吸引群眾參與。鼓勵指導民間力量興辦了農村文化交流會,農村樂隊等多種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發展。石窩村文化建設總體上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
一是農民群眾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就石窩村來講,40歲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了50%以上,其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這是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最大課題。
二是農村文化隊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員不足。大部分鄉鎮文化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鄉鎮布置的各項“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專干不?!钡默F象還比較普遍。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許多文化方面的組織人員都是當地農民,沒有藝術專業特長,存在著專業不專、后繼乏人的狀況。
一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農村文化活動經費正常增長的保障機制,設立農村文化發展資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提高文化經費用于鄉村的比例,同時用好國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石窩村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應擴大數量、提升檔次受惠、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列入各級領導干部的考核范圍,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評價體系,激發出社會各界的文化自覺意識。
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以城市的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推動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聯動對接。在創建內容上,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創建要求上,突出群眾得實惠,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推動政務、法治、人文、市場、生活、生態“六大環境”建設向農村延伸,使農民群眾共享文明創建成果。
1、大力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組建村級文化骨干隊伍。目前全區大部分鄉鎮文化站不過是一個空殼機構,人員未專用,設施場地缺乏,開展活動無經費。在鞏固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在每個村委會設立一個文化骨干的崗位,經自愿報名、**推薦、才藝展示、組織考核等程序,在當地農民中選拔一名有知識、有責任心的文化骨干上崗,讓其負責全村文化事宜。對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區、鄉兩級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年終時進行考核,群眾滿意的續聘,對不合格者解聘。
2、積極開展“送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送文化下鄉列入年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要列入目標管理考核,不斷豐富“送”的內容,活躍“送”的形式,選擇“送”的時機,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經?;能壍?。二是政府設立文化建設專項基金,免費送電影、送戲、送圖書到農村及開展大型文藝進村(社區)活動,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三是對各級專業劇團的下鄉演出給予演出場次的補助,同時鼓勵民間文藝團體的演出和自娛自樂活動。四是政府應當采取相應措施鼓勵各級藝術團體到農村演出,按照劇團演出場次及相應演出成本,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在保證演職員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保證讓廣大農民多看戲,看好戲。五是積極貫徹實施省“十一五”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費為農民放電影,對下鄉放電影進行補貼。文化單位可加強與科技單位的協作,在每部文藝片前放映農業科技宣傳片,既滿足了農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
3、培養民間藝術傳承人,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F在,農村流傳多年的傳統文化形式亟待保護和搶救。比如,我區原有農民磨漆畫藝人60多人,現在能堅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員過去有幾個班子20余人,現在只有4、5人。對于這些日益萎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和搶救,比如,采用經濟補助和獎勵的方式,鼓勵藝人培養傳承人等,確保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近期,我辦聯合相關部門對全區農民文化生活現狀和農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令人擔憂。
1、文化生活貧乏。通過對89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問卷調查,他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電視和打牌(含撲克、麻將、字牌等)兩種。其中,93.1的被調查者表示,看電視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除了看電視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進農村,閑散無事的農民三五成群玩撲克、打麻將的情況隨處可見,而且沒有不“帶彩”的,其帶彩數額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輸贏大部分在幾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類、球類之類的活動開展得很少,玩電腦游戲和進行業余文藝創作的人更少,很多35歲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網是怎樣一回事,家庭上網為空白。
2、“三難”問題突出。這里講的“三難”問題是指農民看電影難、看戲難和看書難。從問卷統計和談話了解的情況來看,90的農民過去一年沒有看過電影和戲劇演出,看過的也僅限于一兩場,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觀看的,是條件好的人家辦紅白喜事請來的。政府雖然每年都開展“三下鄉”活動,但對于廣大農村來說,一年有限的活動確實是杯水車薪。以前活躍在農村文化市場的電影和戲曲如今卻成了農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品。通過調查,八成以上的的農民因為在家門口看不到電影、戲劇和其他形式的文藝演出而對文化生活感到不滿意。此外,從調查情況來看,有70的農民沒有閱讀習慣,不經常學習新的農業技能和科技知識。在其中有閱讀習慣的人中,有55.6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其閱讀主要目的是獲取農業科技知識,而年輕人閱讀則是主要是為了娛樂。由于有圖書室的村很少,其閱讀的途徑基本都是找親戚朋友借閱的,自購的很少,本次調查對象的農民家中書籍(不含中小學教材、教輔讀物)藏量最多的不超過20本,近九成農民不買書。
3、個人信仰缺失。89名被調查村民中只有5人信仰共產主義,3人信鬼神,92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共產主義的人信仰理由不明。這充分說明,當前農民存在嚴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確引導。調查中未發現教會組織開展活動的情況。調查結果充分說明,雖然當前我區農村的生活條件已普遍改善,但與物質水平的`顯著提高相比,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遠遠滯后了。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原因,農民工因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將錢用于文化消費;二是社會原因,社會各方面對農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不過在調查中我們感覺到,農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定期進行一些電影、戲曲、圖書、歌舞等文藝演出下鄉活動,希望村里定期組織科技培訓。
農村文化建設包括農村文明建設、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的開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文化事業的發展進步等多方面內容。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有了較大發展。
(一)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有較大提高。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的提高,帶動了農村文化的發展。最明顯的是打仗斗毆、偷盜搶劫、殘害婦女兒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發生率明顯降低,與人為善、互相幫助的淳樸民風得以發揚。
(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較快。近年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政策,加大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家書屋閱報欄建設工程的有效實施,推動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以xx縣為例,農村有線電視、電話覆蓋率達到了100%,建設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廣場5個,裝備農家書屋38個,閱報欄38處,添置書柜50余個,協調市委宣傳部、省廣電局、省關工委捐贈圖書近2萬冊,發動縣內干部職工捐贈圖書1萬余冊,使農家書屋藏書達到或超過了省市要求標準。
(三)農村文化活動開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門開展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文化部門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下鄉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仍以xx縣為例,通過開展“千名干部進農家,服務農民促發展”活動,各駐村干部積極開辦農民夜校,開展籃球賽、拔河賽、卡拉ok大賽等文體活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文化活動的有效開展。
(四)文化事業發展進步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強對農民的科學技術培訓,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卓有成效。農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的意識和水平明顯增強,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較快,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核率達到90%以上。建設完善村衛生室、鄉鎮衛生所、衛生院,初步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深入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都對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與要求相比,農村文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倡導不力。有些同志說起來重視文化建設,忙起來就放在一邊,或者被動應付,缺乏主動性。有人認為,沒飯吃不行,沒衣穿不行,沒房住不行,沒錢花不行,文化活動不搞沒什么大問題。有這樣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究其原因,還是認識問題,沒有從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農村文化建設。由于認識不到位,倡導農民開展文化活動就缺乏動力,更別說扶持、建設農村文化了。
(二)鄉鎮文化站建設相對滯后,文化陣地萎縮。鄉鎮文化站在農村文化發展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一個鄉鎮來講,是文化發展的的龍頭、支柱,xx年,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文化站與廣播站合二為一,變成鄉鎮文體廣播站,職能上被削弱。80%文體廣播站沒有專門活動場所,沒有文化活動器材、設施,無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鄉鎮文體廣播站只有1個編制,文化干部身兼數職,且大都不是專業人員,缺少必要的專業知識,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比較困難,指導培養農民開展文化活動力不從心。
(四)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方式過于簡單。一說起農村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人們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與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節兒,各地經常組織秧歌匯演,男女老少披掛上陣,很是壯觀;現在的秧歌參與者多是老年人,以鍛煉身體和創收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農民缺乏主動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意識和動力,農村文化活動主要靠相關部門的文化下鄉,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門的人員有限,精力有限,資金有限,文化下鄉還沒有形成制度和規模。
而投入的資金只占新農村建設資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的發展進步。
由于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滯后,致使先進文化和思想還沒有完全占領農村陣地,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不良思潮還占據一定空間,庸俗、丑惡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圍內侵蝕著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一)提高認識,把發展農村文化納入發展規劃。樹立新的理念,真正關心鄉村農民的文化生活。切實把發展農村文化擺上日程,將文化建設工作作為考核新農村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確定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責任,量化考核,獎優罰劣。建立文化發展激勵機制,鼓勵農村文化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多出精品。盡快制定出優秀作品的獎勵政策,鼓勵文藝團體、民間藝人創作更多體現時代特征和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
(二)立足農村,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從根本上說,要改變農村文化工作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適應的現狀,還得立足農村文化的現實土壤,保證農村文化工作有陣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陣地,現有的小廣場、禮堂、活動室等文化場所要添置設施,更新內容;開辟新的文化陣地,建設一批文化廣場、球場以及其他群眾文化場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種: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間文化,引進外來積極健康文化,培育新生優秀文化。舉辦各種培訓班,科技講座,引導農民興辦文化、參與文化、積極要求文化消費的熱情,引導民間文藝人自編自演健康向上的、貼近農民、貼近生活的文藝節目。
(三)創新機制,培養農村文化人才隊伍。一是要配齊配強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對鄉鎮文化站人員建立“準入”機制,設置進入門檻,對新進文化站人員的學歷、年齡,特別是業務、特長技能要設置硬性規定,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同時保證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穩定隊伍,提高工作積極性;二是要以文化館和各鄉鎮文化站為基地,分期分批對文藝積極分子進行培訓。培養一大批熱心公益事業的文化藝人和“土專家”,扶持一批文化專業戶,幫助他們更新知識,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強與大專院校的溝通、協作,爭取有特長大學生到農村實習,搞社會實踐活動,為農村文化建設帶來新鮮理念,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四)強化服務,使“三下鄉”活動向縱深發展。從現在的情況看,由于農村文化工作基礎薄弱,要改變農村文化工作的被動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現階段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應切實加強和改進“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經?;能壍?。要建立良好的機制,豐富“送”的內容,活躍“送”的形式,選擇“送”的時機。要將送文化下鄉列入年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要列入目標管理考核,“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的經費要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協作機制,形成單位和部門之間的共同合作。同時,注意探索促進“三下鄉”與農民文化活動的有機結合,使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五)干部進農家,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推廣xx縣“千名干部進農家,服務農民促發展”活動的成功經驗,選派有責任感、有事業心,有專業特長的干部長駐農家,指導發動農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帶動農村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促進各駐村干部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以此為基礎,促進各村屯、各鄉鎮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創新活動形式,舉辦文藝匯演、農模大賽、健身操比賽、卡拉ok大賽,樂器演奏、二人轉、交誼舞、街舞培訓展演,農民書畫展、征文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
(六)多元投入,為農村文化發展提供資金保證。文化事業建設費的安排應向基層文化建設項目傾斜,要保證有影響的重大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市縣鄉財政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鄉鎮文化中心建設,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閱報欄等文化設施的建設,農村文化人才培訓,鼓勵補貼自辦農民文化大院,還要設立專項資金,鼓勵扶持農村文化活動的經常性開展。各職能部門要主動與上級部門聯系,爭取農村文化發展基金。通過政策鼓勵、商業化運作,鼓勵民間資金投入農村文化發展事業,按照“民辦公助、一主多業”發展思路,采取結對幫扶、文明共建、掛牌命名、評比表彰等措施,促進文化中心戶建設,“xx”期間,力爭達到一個村建有一個以上的文化中心戶,一個鄉鎮有一個以上的民辦演藝團隊。
隨著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xx鄉大力發展新型文化事業,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遍布全鄉的農村鄉土文化彰顯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機,為xx鄉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領導重視、加大投入。在鄉政府在財政赤緊的情況下,盡力保證文化必要的投入,據統計,近幾年來,鄉里共投入14萬元,文化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文化活動得到豐富,為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2、大力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鄉政府以文化站為主體,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鄉文化站在圩鎮辦起了閱報長廊和時事政策博覽墻。鄉政府以培育新農民入手,創辦了農民知識化培訓學校,舉辦種養、加工培訓班24期,培訓人數達5000多人次,免費贈送科技書刊和資料近萬份。鄉里還辦起了圖書室、歌舞廳。同時,采取政府埋單,農民看戲看電影的形式,鄉政府請縣劇團來鄉下村巡回演出,鄉電影隊下村放電影,為農民送上豐盛的精神食糧。()每逢重大節日,鄉政府還組織開展愛xx羅江、美xx羅江系列文藝活動,從2004年至今,共放映電影210場,為農民送戲40場,舉辦文藝活動12場,既滿足了全鄉農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導作用。
3、弘揚鄉土文化,織牢鄉、村、組文化網。在抓好新農村建設的同時,xx鄉通過以獎代扶的方式,著力構建鄉、村、戶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規劃、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全鄉已創建了5個特色文化村,15個文化活動室,200個文化示范戶,并村經濟貧困村的創建工作給予適當扶持。為了讓當地農民成為本土文化活動的主角,鄉政府以嗩吶,鯉魚燈為依托,經常組織文藝演出、競技比賽等活動,開展民間藝術匯演,桂竹村鯉魚燈獲得2006年全縣民間藝術匯演二等獎。
4、政府搭臺、農民看戲。xx鄉從加強鄉文化站和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入手,依托縣文化局,縣采茶劇團,開辦了歌舞、樂器、書畫等培訓班。同時,按照政府出資,鄉鎮搭臺、農民看戲的形式,定期送電影、送戲下鄉,免費贈送圖書和科技讀物,為農民群眾送上文化大餐。鄉政府還采取企業冠名,社會捐助等方式,積極吸納社會資金開展內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彩,風格清新質樸的農村文化活動。
二、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1、農民的文化意識相對薄弱。由于受經濟利益思想的沖突,一些農民往往忽略了對文化活動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對農民群眾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增強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識。
2、經費投入不大,導致文化事業發展滯緩。由于上級對農村文化事業資金扶持力度不大,鄉鎮對培育本土文化、民間藝術、添制設備卻無從下手。因此,上級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扶持農村文化事業。
3、鄉鎮文化站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應加強鄉鎮文化站專職干部的培訓,配齊配強鄉鎮文化干部隊伍,解決辦公場所,下撥資金建好鄉鎮文化活動中心,增強鄉鎮文化服務功能。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農村文化建設有了一定發展,但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還存在許多問題。
1、數量少。我市農村文化方面有特長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體制等原因導致鄉鎮文化館站編制少、人員少,每個鄉鎮都沒有專業的吹、拉、彈、唱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農村五戶中的文化活動中心戶雖然開展了一些活動,但只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層次上,沒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鄉(鎮)、村開運動會時,沒有專業的體育裁判,也沒有專業的文藝輔導教師,對繁榮農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礙。
2、年齡大。在農村,懂樂器,通曲藝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間由于宣傳需要而培養出的文藝才能?,F在他們的平均年齡在55周歲以上,由于身體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進行文化活動的時間很少。
3、素質低。民間文藝團隊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眾文藝創作優秀人才。鄉鎮文化站沒有財政編制,導致許多老文化不在崗或不專職,既不專業更不專心,部分專業人員既不愛崗更不敬業?,F有的文藝團體均是自發形成,經費自給自足,演員忙時務農閑時演出。這些人最高學歷往往只是高中,他們的文藝專長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僅停留在會的層面上,根本談不上精、專、博。僅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層面上,根本談不上傳、幫、帶。文化站管理人員不能集中精力從事文化工作的現象也非常突出,各鄉鎮(街道)名義上都配備了文化站管理人員,但有的在編不在崗,有的身兼數職,無暇從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點,或變成雜役,一年到頭,抓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各項突擊任務。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因三權下放而鞭長莫及。
4、經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節前后,組織開展一些簡單的文化活動,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沒有形成規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賽、籃球比賽,但也不經常,也不是很正規。農民在農閑時間文化活動十分單一,集體的文化娛樂活動非常缺乏。除了看電視、錄像,就是打麻將、上網,很少從事其他文化活動。
5、主動性弱。由于年齡等原因,演員們參加文化活動不積極,往往都是在許多愛好者多次邀請下才參加。有的文藝骨干,在為文藝團體服務中,不是推辭做不好,就是要報酬,從事這種文藝活動在他們看來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娛樂,而是經濟上的收入,積極性不高;文化站三權下放鄉鎮,文廣站的管理由以條管理變為以塊管理后,對農村文化工作開展十分不利。鄉鎮文化干部只注重辦好鎮里交辦的工作,文化部門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閣,從而形成農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錯位,黨的文化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難以落實到基層。
6、影響面小。即使組織開展一些文化活動,也僅限于鄰里之間、本村之間,橫向輻射面不大,群眾的參與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農村文化體制不健全。有的鄉鎮名義上設有專門的文化站,有的鄉鎮則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沒有獨立的部門,職能發揮不突出。村里就更沒有人抓文化工作了,農村文藝人才的培訓工作一直撂荒,因此,鄉(鎮)、村的文化工作處于無人組織,無人輔導的癱瘓狀態。許多上級關于文化建設方面的政策不能貫徹落實到基層,市里開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動,基層也不能很好地參與。
2、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簿弱。我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相當簿弱,缺乏活動場所及必要的器材,鄉鎮的文化設施閑置、擠占、挪用、變賣現象突出。
3、對農村文化骨干的培訓工作處于停止狀態。市文化館負責對全市群眾文藝骨干的培訓工作,但由于文化館專業人才數量不足,門類不全,加之開展城鎮文化活動,時間有限,所以多年來對農村文藝骨干的培訓工作一直處于停止狀態。
三、
建議和對策。
1、加強對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到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的重要意義,要把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訓工作同其他社會經濟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各鄉鎮、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領導小組。健全文化組織機構,盡快建立鄉鎮文化站,配足專業人員,落實編制,形成農村文化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盡快完成鄉鎮文化站的恢復重建工作。以鄉鎮為依據,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資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文化事業。逐步構建出縣有文化館、鄉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動戶的四級文化活動網絡。
3、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市、縣文化館等部門要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開展好服務工作,加強對農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戶的免費培訓輔導,充分發揮出農村文化能人的引帶、輻射作用。一是盡快解決文化館專業人才短缺和缺乏訓練場所、教練輔導力量不足等問題,加強輔導人員力量。二是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戶的作用,不斷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逐步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三是扶持鄉村建立各類文化協會,并指導各類協會組織開展好活動,逐步擴大農民文化活動的參與面,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四是從源頭抓起,農村各中小學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課堂,設全并上滿上好音、體、美等藝術課;加強農村藝術師資力量,建議在分配藝術院校畢業生時,優先滿足農村對藝術人才的需求。
4、做好農村文化建設的試點工作。繁榮和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本著先點后面,先試點后普及推廣的原則,先在全市確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做好農村文化建設的試點工作,在試點村,要把文化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全面開展。邊試點邊。
總結。
經驗,然后逐步在其他村進行推廣,力求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扎實推進,取得實效。
5、不斷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門應積極向上爭取文化政策性資金及器材,用于支持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部門應保證文化事業單位的辦公經費;有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研究解決因增加農村文化服務內容而需要擴大人員規模和經費的問題,確保農村文化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h、鄉、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發展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確保專項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合理分布,為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及室外健身場所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6、不斷地創新載體,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門和農村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組織開展好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和農民秧歌會演等常規性的文化活動,引導和推動農民自演自賞、自娛自樂的文化骨干隊伍的形成,營造祟尚科學、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圍。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改革專業劇團組建文工團,增強專業劇團綜合演出功能。文藝工作者要把新農村建設中的新人新事創作編排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深入鄉、村巡回演出,以激發廣大農民自娛自樂的積極性。要以文化下鄉為載體,改進服務方式,深入農村,流動服務,變文化下鄉為文化留鄉,變送文化為種文化。抓好鄉村文化、家庭文化、農村校園文化,推進農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農民群眾文化活動質量。
村位于雁門關旅游路,距縣城約7公里,比較偏僻沒有公交車通行。。全村國土面積,共五個村民小組,190戶,總人口684人,實住人口480人,黨員16人,可用耕地面積畝,其中玉米面積面畝,2007年玉米產量達到3100噸。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萬元,人平純收入實現元。村級公路硬化累計達到公里,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該村地域寬闊,有平原、山坡,可開發的潛力很大,林地面積地多畝,養豬、養羊、養牛的條件得天獨厚。2005年生豬出欄頭。
所謂“新農村”包括幾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
(一)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績。
1、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通過環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莊的綠化、路燈的亮化以及斷墻殘壁的拆除,基本改變了農村的“臟、亂、差”現象。
2、群眾環保意識有了新提高。通過凈化、綠化、亮化工程,群眾不但對庭院衛生意識有了轉變,對公共衛生也有了講究,樹立起講衛生、美環境的新意識,形成“人人講文明、個個愛清潔、戶戶講衛生”的良好氛圍。
3、團結協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群策群力,齊動手,齊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體出資和群眾集資緊密結合,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揮。
4、村班子號召力、戰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轉變。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通過各項方案的實施,進一步體現了黨員干部的戰斗力;在各項實事工程的建設中,進一步提高了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增強,村班子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作風得到了明顯轉變。
(二)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1、鄉、村資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去創建更大的成績是一個難題;
2、部分群眾的認識還不到位,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3、農民勞動力素質較低,運用科學技術的方法耕種較低,且對新技術缺乏認識,阻礙了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時農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普遍存在,存在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對進一步開展農業產業積極性不高。
4、農產品的加工還處于原始的階段,對農產品的精加工較少,因而對農產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對外競爭力是嚴重的阻礙。
5、在調查中85%的村民對國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不了解的態度。
通過村書記以及對部分村民的詢問,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種植玉米及其它家產品。38%的村民農閑時節到附近的工廠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費是學生,35到55歲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來支付學生的各項費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夠支出。
村內沒的專門的娛樂場所,也沒有可供休閑的場所,村民基本上沒有什么娛樂活動。
通過這次調查以下是對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1.抓好村級干部隊伍建設。實施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工程,拓寬選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圍,實行大范圍、寬領域選拔村級干部;改進管理辦法,推行干部崗位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管理,將工作績效與干部待遇掛鉤,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終兌現獎懲。
2.加強黨員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訓制度。每年對村級黨員干部分期分批培訓一次;二是鼓勵黨員干部積極參加黨校、農函大的學習,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素質;三是建立黨員干部自學制度、理論學習考核制度,把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村級干部的重要依據,幫助農村黨員干部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四是教育黨員干部爭做致富能力強、幫富能力強的雙強型黨員干部,提升黨員干部自身文明素質,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
3.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支持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創辦鄉鎮企業,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按照“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的要求,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工作,搞好信息網站建設,支持農民本地創業與外出務工相結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帶動農民轉移。
4.加強對農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項政策的投入,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大農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領,同時,也要加強農村法制的建設,供他們能夠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農村的娛樂設施,為農民提供休閑場所。
6.多向農民提供小額貸款,扶持農民發展農副產業,并為其提供技術指導,以解決農民創業的經濟憂慮和技術憂慮。
7.我們作為大學生村干部應該加大對新農村政策的了解和“三農”的認識,政府、給予我們大學生村官的支持,要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積極發揮大學生村官的各種優勢,為農村干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做出貢獻。
我國已經實施了法制宣傳教育規劃,普法教育。農村法律知識極大普及,農民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的狀況有了進一步改變,法制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促進各項事業的依法治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普法教育仍然存在諸多難題。特別是部分農村普法教育的滯后,阻礙了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
一是認識難統一,一些農村干部把普法教育當成是“聽話教育”,要求農民學法主要是為了讓農民聽話。當看到農民學法后懂得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時,反而覺得農民學了法后不好管,認為農民還是不學法才好管;還有的基層干部善于斷章取義,把普法當成“實用教育”,只普及與農民履行義務有關的法律條文,而對于群眾參與村務管理,行使民主權利方面的法律知識卻視而不見;有的農民則認為學法是司法部門的事,只要不犯法,學不學無所謂。
二是人員難集中,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在大部分時間里忙于耕種,農閑時外出務工,因而人員難于集中,普法的時間難以安排。
三是內容難理解,由于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抽象的法律條文學不懂,記不住,影響了學法的積極性,使普法效果難以保證。
四是經費難保障,農村普法經費嚴重不足,缺乏起碼的宣傳器材和陣地,有的連基本的法律教材都無經費印制和購買,致使普法工作難以開展。
造成農村普法工作“四難”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是權大于法的特權思想影響了農村普法的開展。由于個別村干部中存在著權大于法,以言代法、個人說了算的現象,這種不良傾向和現實的負面影響,使許多農村干部群眾仍然對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其二是執法不公現象挫傷了農民學法的信心,普法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法人員的公正執法。目前在部分鄉村中司法、執法環境仍然較差,嚴重存在著執法混亂,效率不高等問題。使一些農民群眾對法律的權威產生了懷疑和動搖,進而失去了學法的信心,已取得學法成果也難以鞏固。其三是枯燥單調的方式方法阻礙了農村普法的深入。一些地方沒有根據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土地延包、稅費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等新情況采取新的普法形式,而依然沿用傳統的上大課、放廣播、搞宣傳欄、照本宣科等普法模式,這顯然難以適應新形式下農村普法工作的客觀要求。其四是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也降低了普法效果。當前農民的文化素質仍然較低,文盲、半文盲的農民占相當比例,增加了學法和接受法律知識教育的難度,客觀上制約了農村普法效率的提高。
針對上述農村普法“四難”的現象,筆者對增強農村普法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一是學用結合,在普法過程中,要強調領導干部和執法人員帶頭學法用法,依法辦事,為農民營造良好的學法環境。二是普法與服務相結合,從農村的實際需要出發,把普法工作與解決群眾普遍遇到的實際問題有機結合,寓學法于用法之中,逐步使群眾樹立起“遇到問題想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觀念。
要加大與土地承包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市場經濟法規的宣傳,解決農民群眾與市場經濟大潮搏擊中出現的有關新情況;加大與勞動保障有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與消費者權益法規的宣傳;使廣大農民朋友了解鑒別產品質量、投訴、打擊制假售假的相關法律法規,真正掌握在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方式和方法。
三、增強普法的靈活性。
針對農民生產生活中的特點,普法工作要盡量避開農忙季度,努力做到生產、普法兩不誤。在形式上要把電影普法、文藝普法、法律咨詢、法律集市、普法一條街,送政務下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普法方式綜合在一起,通過以案說法、圖片解法、旁聽審判、現身說法等生動活潑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條文變成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墻頭詩”“快板書”“順口溜”從而真正使農民學法時坐得住、聽的懂、學的進、記得牢。
各級普法組織要把農村普法工作擺上重要位置,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使農村普法工作由“軟”變“硬”;要努力提高普法人員的自身素質,使他們成為精通法律、熱愛業務的普法骨干;要健全監督機制。堅持和實行“黨委決策、人大監督、政府組織實施”的普法工作機制。要認真抓好年度和階段性的普法檢查,充分發揮縣鎮人大的監督作用,每年要組織人大代表對普法工作進行檢查,定期聽取普法工作匯報,以推進農村普法和法制建設的深入發展。
擁有先進精良的普法裝備和必須的經費保障,是加大普法力度的重要條件。因此鄉鎮級財政要把普法依法治理經費納入正常的保障范圍,嚴格按照標準列入財政預算,從根本上解決鎮村兩級普法經費緊張的困難,以保障普法教育的順利進行。
20xx年**月**日,**縣委選派我院一名干警作為第一書記進駐到**鎮**村,我院作為該村的后援單位,駐村以來,帶著縣委的重托,我們利用開展精準識別貧困戶調查的機會,進屯入戶、調查摸底,找問題、查根源、想辦法、尋路子,扎實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村概況。
**村距**鎮政府所在地47公里,離**縣城近80公里。別看這不到百公里路程,驅車超過兩個半小時。而從村委會到各村民小組,大部分僅是泥路,還有一個屯只通人行路,條件極其艱苦。**村作為貧困村,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共399戶1916人。村委駐地**屯,村兩委干部4人,另有12個小組長,全村轄5個屯級黨支部,共有黨員42名。全村經濟來源主要以杉木、板栗、油茶種植等為主。
**村作為**鎮最偏遠的村之一,靠山吃山,河對岸便是**省,這里很多村民與外省通婚,相互隔河相望。全村面積不大,總面積3349.5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35公頃(水田面積45公頃,旱地面積190公頃),各村民小組大多數可以相互遠望所在地,一條蜿蜒道路正在修建,連通各村屯。
二、**村現狀。
1、村子與人員空心。走進村里看到村口的幾個小賣店、學校門口人氣還較多,但越往各村民小組中走人就慢慢地少了起來,有房沒人的現象也存在。據統計,**村12個村民小組中青壯年外出務工占全村人數的40%以上。以**屯、**屯為代表,青年外出務工人員占到整屯人數的60%以上。在個別屯,行走在路上除了狗發出對陌生人的叫聲外,白天與晚上一樣寧靜。
2、道路普遍很差。目前,通往**村委所在地的道路是屯級路,路面凹凸不平還伴有深坑,路況非常差。而由村部通往各村民小組的道路幾乎都是機耕路和泥路,晴天四輪的車子勉強可以通行,下雨天連兩輪摩托車都難以通行。
3、田地與山林有丟荒現象。在下村的路途中,一眼望去一排排梯田映入眼簾,從山腰延伸到山腳。但走進田里雖有莊稼但周邊雜草叢生,已看不到田梗、道路和溝渠;甚至有些耕田已經有丟荒現象,明顯看出多年不耕種的痕跡。經走訪群眾,了解到丟荒田地的主人,很多都是過年回來而已,更別說是種田。
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空巢老人和婦女堅守農村艱難。全村50歲以上老人和留守婦女約占全村總人數的34%。在家的老人和婦女身上有三個任務:一是守護家;二是照顧小孩;三是農田耕種和日常管理的主力軍。他們身上擔子重,責任大,為自己及下一代艱難的堅守鄉村。他們當中大部分靠簡單的務農來養活自己,有的還要幫助撫養子女的子女,一旦身體不行做不動,那剩下的日子也就不多了。很多家庭反映都是成年男方外出務工(部分是成年男女外出),一年到頭回來一兩次。而一些沒有成家的青年外出務工,沒找到錢,回來過年還要啃老。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婦女平日里相依為命,做簡單的農務,照顧上學的小孩,不是農忙時節便到家周邊做點事情填補家用。還有一些問題是老年人的身體大小毛病多,但他們一般是簡單化處理,痛就拿點止痛藥應付,有些因為高昂醫藥費甚至放棄醫療。其中的艱辛和苦衷,只有他們才能感知。
2、留守兒童教育兼管缺失。**村里有一所小學(含幼兒園),全校近280名學生,教室7名,絕大部分是留守學生。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很多學生在心理上孤獨苦悶,在學習上無人問津,在安全上沒有保障,他們的性格就顯得格外孤僻,不愛學習。有教師反映,**村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加上很多家庭生育2個小孩以上,所以盡管是鄉村小學,學生人數在整個鎮來說算是前列的。走訪中,發現在**屯一對雙雙殘疾夫婦竟然育有三個小孩,因為家庭貧困,11歲的小女孩目前只能輟學在家,重男輕女的意識仍然存在。
3、土地資源難以發揮優勢。土地資源及衍生的資源作為村民賴以生存的優勢,但目前看到的景象卻是:農田里的路、溝、渠等本是農業耕作之本,以前都會開展冬修,但現在由于大家的主要精力是外出務工,農業耕作只當副業,所以以前的精耕細作、冬修冬藏等活動都組織不了,也無法管理。林地分到各家各戶大部分是荒在那兒,不僅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管理更困難。而有些群眾在利用僅有的幾畝土地種上經濟林后,因為缺乏護理,收效甚微。如果遇上天旱或洪災,造成自然災害,等、靠、要思想嚴重,大多數群眾往往都依賴于政府幫助,難以發家致富。
4、磚房背后的貧困突出。整個**村,近幾年在享受國家危房改造政策后,95%的村民都建起了磚房,但大多數沒有裝修。12個村民小組中,堅實的磚房后面其實還很貧困,有的樓房外面雖然堅固但里面還很簡陋,有的一幢房子分幾年才能完工,沒有裝修,只有簡單設計,家里面物體擺放混亂,生活節奏無序。大部分人都是花了整個家庭的大多數收入來建房,主體結構建成就入住,生活還是一如既往地艱辛。同時還有一部分樓房旁邊散落的破舊平房,居住的都是低保戶、五保戶和貧困戶,他們生活更是艱苦。
5、創業難度大。在走訪中發現,有些外出務工人員其實也想回家,但又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其實他們心理清楚,回來種田有可能生活都沒有保障,不回來還是有機會可以找到工作掙錢。同時,回鄉創業中在農業方面的政策幫扶還不突顯,加上缺乏足夠技術支持,所以他們想利用僅有的幾畝地走上致富路,是難上加難。
四、貧困原因分析。
1、貧困客觀原因:農村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窮是事實,有些既便是過上較富裕的生活,但背后一定也是艱辛的。在**村,存在貧困原因有幾點:一是重大、慢性疾病的拖累。農民本身家庭收入甚微,可支配的積蓄不多。如果家庭主要勞動力患上疾病,生病了不能做事就斷了經濟來源,這樣就會把家庭拖入貧窮。**屯一戶群眾,因為疾病胃被割掉了三分之二,目前天天在家,沒有辦法做體力活,只能依靠妻子做簡單務工賺錢養家,可見生活多困難。而村里像這樣的因病貧困的農戶不少,每個村民小組不少于3家;二是務工能力有限,收入甚微。外出務工人員由于缺少技術和經驗,一般是干些粗、累及高危作業的活,雖收入還算穩定,但都在拿生命和汗水作抵押。另外,如出現傷亡事故,主要勞力缺少了收入來源,在農村的家就散了和窮了;三是婚戀關系復雜。**村與**省隔河相望,這里很多群眾和對岸的村通婚。同處于邊遠山區,群眾婚戀意識淡化,還出現父母決定婚姻現象,很多青年結婚后不是同外出打工,就是死守家里幾分田地。而隨著時代進步,外出務工流動大,結識廣,網絡發達,有些村民與外地群眾結婚。如**屯一27歲青年從**帶了個老婆回來,婚后生育了三個小孩,由于家里窮,在雙胞胎一歲多就跑了,這種現象都見怪不怪。
2、貧困主觀原因:一是農民自身的技能和投入不足。大部分村民沒有什么技術,只是掌握了一些傳統的手工活,而掌握種養加等農業技術的人少。村里399戶中種有經濟林在50畝以上的大戶不到50家,在河邊搞養魚的不超過30家且沒有規模。同時農業的投入也是比較大,從買種到產品銷售,每個環節都要靠自己去實現;二是農業產品效益較低。**村目前主要經濟來源是茶果種植,每家多少都種植有。但因缺乏技術支持,管護不到位,產品收益較差。另外在銷售環節,都是初次產品銷售,沒有任何附加值,嚴重影響到種植戶的收益;三是農村的生活成本變高。在入戶調查過程中,發現在**村的生活水平與縣城不相上下。比如一碗米粉的價錢和縣城一樣都是五元一碗,豬肉價格還略比縣城的稍高一點。農村平日里生產生活所需購買的諸如復合肥、種子、苗木等支出,加上學生生活費用支出等,一年維持家庭正常運轉所需最低支出超過萬元,這對于收入較低的大多數群眾來說,生活水平提高難上加難。
3、扶貧工作開展艱難:都說農村工作難開展,而貧困村的工作更難做。在進村日子里,與村干部交談中,鄉村工作人員普遍感到壓力大,但村民又不領情,對基層干部隨意辱罵、威脅成常態。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工作人員隊伍素質須進一步提高。干部素質的高低在農村工作不一定要表現在文化水平上,更體現在胸襟和視野開闊上。這里,貧困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員及村兩委的作用就體現出來。據走訪了解到,個別村干部因做工作不懂變通,不愿得罪人、服務質量較低等現象,造成群眾之間和干部之間有誤解,工作被動應付。另外,派駐進村工作隊員往往年輕,農村工作經驗缺乏,與人溝通和打交道能力須提升;二是政策落地與村民的意念有差距。隨著土地確權、林權改革、糧食直補、危房改造、經濟林扶持等政策落地生根,滋長了農民的個體意識,淡化了集體和國家意識。很多群眾為爭取自家利益而不惜撕破臉。典型例子是在爭取扶持指標失敗后,往往對于公益事業如道路建設方面如若碰到個人一點點利益,都會有阻力,攔截施工等現象發生。在本次精準識別貧困戶入戶調查過程中,個別群眾本來家境較好,為爭取戴上貧困戶帽子,不惜想方設法弄虛作假,還出現因為分數高而大鬧會議現場情況,嚴重損害了全村群眾的利益。三是群眾觀念意識淡薄。當前村民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政策后,存在等、靠、要思想嚴重,家家爭取低保,個個說是貧困戶。在工作隊耐心講解政策過程中,他們不關心國家如何扶持產業,只關心每月會發多少錢。大多數人不是想通過自己努力創造財富,而是等國家扶持。這些觀念嚴重影響到整個**村的發展。
五、未來發展方向。
1、因戶施策開展精準扶貧。利用精準識別貧困戶入戶調查契機,認真摸清群眾具體貧困情況,因地制宜,規劃發展方向。一是爭取項目進行道路硬化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扶貧項目,協助開展從**村至**村的水泥路建設工程,幫助**屯向移民局提出道路修復資金報告,協助**村進行居間道路硬化;每月投入資金聘請保潔員改善村里的村容村貌及環境衛生,讓群眾出行方便,共建清潔鄉村;二是結對幫扶,每個貧困戶做到有干部幫扶關注。利用紅卡惠民行動契機,讓后援單位黨員干部與貧困群眾結對幫扶,共謀發展,增加收入;三是大力發展油茶、核桃和三特水果產業以及養魚、養羊產業。利用全縣推廣發展核桃和三特水果補助政策,積極引導群眾利用閑置土地發展產業。另外,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發展油茶產業的有利優勢,繼續引導群眾擴大種植發展,再組織技術員到當地進行技術指導,通過示范點種植建設,以示范帶動更多的人和物投入到農業發展中來。
2、做好村里村外聯動工作。一是做好銷售聯動工作。據目前了解所知,今年**村油茶出果在幾萬斤,但大部分群眾在銷售環節非常煩惱,在村里賣不得好價錢,自己拉出去成本高。因此做好銷售對接工作有利于群眾增加收入。下一步可通過聯系老板直接到村部收購,減少中間商利潤差價。二是建立**村各戶信息統計工作。每次進村入戶,找人是重要事情,往往出現找不到人和對象的尷尬局面,致使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一步將通過現代通訊手段,利用qq、微信以及建立全村戶主通訊錄等手段,使溝通無時間、無界限。
3、發揮村干戰斗保壘作用。**村兩委已經按照上級規定配備,目前村委班子三男一女,每位村干按照地理優勢分管三個村民小組。他們在當地均有一定影響力,也熟知各戶具體情況,為下步幫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另外,村里42名黨員分布在各村民小組,雖然部分年齡都偏大,但黨性原則、模范帶頭等意識在他們心中應還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做好與他們的溝通交流工作,讓他們引導群眾發展產業致富具有有利優勢。
4、認真做好服務群眾工作。一是針對**村老年人和留守兒童較多的實際,今后工作人員開展幫扶工作時工作方法要細、工作態度要有耐心,否則一個細小的動作或一句話都會把人得罪。二是引導群眾擴大知識面。利用村級圖書文化室規范建設的有利優勢,積極組織當地留守兒童和青年到圖書室查閱圖書,豐富和擴大他們的視野。三是幫扶**小學留守兒童,送去關愛。積極協調村委與學校、家長的聯系互動,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及安全。四是積極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活動。利用專業優勢,向群眾宣傳國家法律法規知識;積極幫助群眾解決遇到的涉法問題,引導群眾通過合法手段維護自身利益。
北京郵電學教授宋教授曾指出“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按逋ā钡哪康氖且龠M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于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戶;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于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一)在七個農村中小學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于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二)農村部分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達到了在網絡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為止,全區共有517戶農民家庭使用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占農民家庭總戶數的4.26%。農民目前對電視、互聯網的應用還基本停留在娛樂休閑上,還沒有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缺乏正確引導。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后,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后,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為對信息情報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欲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著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守鍵。由于農業發展相對落后,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銷售渠道、提高農戶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財政投入。由于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采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為一種依賴,成為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山西省應縣龍泉村以產胡蘿卜為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卜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后,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卜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占全村耕地的一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卜的量生產,又帶動村里發展起了胡蘿卜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后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小學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干部群眾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教授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為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臺后,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干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布、服務于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為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戶、流通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到農村工作。
近年來,我縣把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確立了“以建設忠義文化為統領,建造一批文化設施,打造廣場文化、節會文化幾個亮點,統籌縣、集鎮、鄉、村四級文化網絡,構建盂縣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落文化五個平臺,真正讓樂起來。加大了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同時從文化建設的軟環境看,近年來每年評選文明廉潔家庭標兵戶10,學習才藝型家庭標兵戶10戶、好婆媳10對、好夫妻10對、好妯娌10對、好鄰里10對。全縣創建44個星級文化活動室、歷年來表彰誠信經營戶350個為全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大提升了盂縣人民的整體素質。目前,盂縣文化館、劇院、圖書館、新華書店等設施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新建了文化廣場、文化公園等活動場所。農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類活動室、閱覽室及黑板報、宣傳窗等設施。全縣已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城鄉一體的縣、鄉、村三級文化陣地。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通過走訪和問卷發現,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建設設施總量不小而實用量不足民間文藝隊伍龐大而文化工作專業人才欠缺。
目前全縣農村文體活動的設施總量為875個,其中包括籃球場、乒乓球室、老年活動室、棋牌室、影劇院、健身室、書畫室、古戲臺、閱覽室、多功能廳等真正成為農民的文化活動場所的卻是少數。
我縣絕大部分民間藝人都在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
全縣14個鄉鎮只有14名文化員編制,同時多或少地兼干其它工作。文化員隊伍總體素質偏低,專業出身的幾乎沒有,農村文藝后備人才相當缺乏。
另外各類文藝下鄉活動雖然形式優美、格調健康,但是取材于基層生活的題材不多,藝術品味雖高但貼近廣大農民的實際需要不夠??h圖書館藏書總量為769120冊,除了一些經典的文學著作外,很多內容都已經落后過時,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作品極少,而且一些地方還沒有圖書閱覽室,普及程度不夠,許多基層群眾無書可讀。
綜合調查走訪,我們認為盂縣基層文化建設必須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精神,全面實施“文化塑縣”戰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為抓手,著力打造“崇文、忠義、爭先、包容”的“盂縣精神”,推動盂縣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一)進一步拓寬基層文化建設的出路。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要切實改變目前基層文化建設在經費上“吃不飽、餓不死”、人員上“丟不掉、甩不脫”、事業上“放不開、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條減輕實際負擔、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體事業自我發展的新路。具體講,一是政府要積極規范引導基層文化中心創建工程。二是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的新機制。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忠義文化品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的文化機制,把文化推向市場。立足當前,起好步、走好路,依法嚴格規范文化市場,真正使文化發展惠及人民群眾。
(二)構建覆蓋全縣城鄉公共文化網絡體系。
構建全縣公共文化網絡服務體系總體框架。充分發揮陽泉百度優勢,逐步建立縣、鄉(鎮)、村三個級網絡體系。在堅持政府為主導同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鼓勵和支持各種社會力量,以捐贈贊助等方式,興辦公共網絡文化事業,提供公共網絡文化服務,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無紙化辦公等等各項網絡文化建設事業,以增強公共網絡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能力,促進公共網絡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推動盂縣規劃和建設公共網絡文化設施,填補圖書館、藝術館的空白,并通過新建和改擴建的方式,實現縣級網絡圖書館和文化館達到國家級標準。
(三)加強政策引導構建良好的文化市場氛圍。
1、制定完善各類文化產業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項目補貼、后期贖買、獎勵、貸款貼息以及搭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如組織文化產業博覽會、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優秀文化產品評獎推介等。
2、培育市場主體,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我縣現有文化資源和工藝美術、民間工藝、文化產業制造方面的優勢,培育市場主體,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重點建設一批文化產品制造、演藝、休閑娛樂等產業示范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提高文化產業的集約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盂縣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根據我縣北、西、東、南部不同的歷史文化特色,扶持建設集文化、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大型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觀光園區,在藏山旅游景區打造一批旅游演藝系列節目。形成我縣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產品市場。重點扶持3-5個有規模的藝術品交易市場;積極培育小型多樣、具有我縣特色的剪紙、編織、木刻等農村民間文化產品的交易市場,形成民間藝術品生產銷售基地。逐步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技術交易、推介咨詢、擔保拍賣等各種類型的文化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各類文化行業組織自身建設,發揮其推薦、聯系、協調的橋梁作用,創新、健全市場運行機制。
4、精心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塑造忠義文化品牌,推出盂縣精神。舉辦具有影響的地域性大型文化節慶活動,積極參加全國性的博覽會、交易會,運用舞臺藝術劇、影視作品等多樣化的宣傳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全方位展示根祖文化、晉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盂縣特色文化,在塑造有影響的文化品牌的同時,為藝術品交易搭建展示、營銷平臺。
(四)、根據目前我縣文化建設現狀,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1、盂縣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淀異常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繁多。建議按照申報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條件,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條例,規范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產機制,確定全縣重點專業藝術院團名錄,出臺精品獎勵辦法,政府舉辦藝術節。建議盂縣要確定重點專業藝術名錄。制定《盂縣文化藝術精品獎勵實施辦法》,把藝術創作經費和文化活動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保證藝術生產和文化活動穩定的經費來源渠道,為繁榮創作和組織引導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保證;對在全國或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的文化精品給予重獎,對宣傳盂縣和樹立盂縣良好形象。同時要創新藝術節投資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資,將各種要素資源集中于營造環境,提高藝術節的品牌價值上,形成良性循環的投入產出機制,使藝術節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2、建議制定盂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使盂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方法更為科學、效果更為明顯的基礎。鑒于我縣文化資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門較多的現狀,擬組成多個相關部門參加的規劃編制工作機構,全面開展編制盂縣文化產業規劃工作。編制文化產業規劃要與文化產業調查相結合,為文化產業發展摸清家底,為篩選文化產業項目提供依據。各部門應立足不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基礎,找準發展的切入點,為建立支柱型文化產業,豐富文化產品,完善文化產業門類結構打好基礎。
3、繼續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建議設立榮譽制度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文化工作者的深切關懷,設立盂縣文化人才獎勵制度,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戰線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的具體體現。積極推進公民文化建設,相關部門要定期評選道德模范、見義勇為、誠信經營等凸顯忠義文化為主體的先進個人和集體,逐步構建道德文化、誠信文化、法治文化、選舉文化、機關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網絡文化、節會文化等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文化建設格局。
從盂縣文化建設的整體看,基層文化建設相對薄弱。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活躍百姓文化生活,使群眾的精神面貌昂揚向上,使群眾的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發展活力得到實質性提升,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服務于民,把精力放在管理上,投資落在群眾中,是政府從辦文化、送文化逐步轉型為政府管文化、發展文化建設的種種積極探索。
調查目的:調查和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讓社會各界關注、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調查內容:包括五方面的內容。
1、村民的文化娛樂;2、村里的黨政建設;3、村民的收入和消費;4、新農村建設情況。
調查范圍:該村15歲以上村民。
調查途徑:隨機調查,以實地走訪調查為主;
問卷填寫及回收情。
一、村基本情況:
村位于雁門關旅游路,距縣城約7公里,比較偏僻沒有公交車通行。全村國土面積,共五個村民小組,190戶,總人口684人,實住人口480人,黨員16人,可用耕地面積畝,其中玉米面積面畝,20xx年玉米產量達到3100噸。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萬元,人平純收入實現元。村級公路硬化累計達到公里,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該村地域寬闊,有平原、山坡,可開發的潛力很大,林地面積地多畝,養豬、養羊、養牛的條件得天獨厚。20xx年生豬出欄頭。
二、新農村建設情況。
所謂“新農村”包括幾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
(一)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績。
1、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通過環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莊的綠化、路燈的亮化以及斷墻殘壁的拆除,基本改變了農村的“臟、亂、差”現象。
2、群眾環保意識有了新提高。通過凈化、綠化、亮化工程,群眾不但對庭院衛生意識有了轉變,對公共衛生也有了講究,樹立起講衛生、美環境的新意識,形成“人人講文明、個個愛清潔、戶戶講衛生”的良好氛圍。
3、團結協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群策群力,齊動手,齊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體出資和群眾集資緊密結合,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揮。
4、村班子號召力、戰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轉變。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通過各項方案的實施,進一步體現了黨員干部的戰斗力;在各項實事工程的建設中,進一步提高了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增強,村班子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作風得到了明顯轉變。
(二)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1、鄉、村資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去創建更大的成績是一個難題;
2、部分群眾的認識還不到位,環保意識有待加強;
3、農民勞動力素質較低,運用科學技術的方法耕種較低,且對新技術缺乏認識,阻礙了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時農民的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普遍存在,存在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對進一步開展農業產業積極性不高。
4、農產品的加工還處于原始的階段,對農產品的精加工較少,因而對農產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對外競爭力是嚴重的阻礙。
5、在調查中85%的村民對國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不了解的態度。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費。
通過村書記以及對部分村民的詢問,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種植玉米及其它家產品。38%的村民農閑時節到附近的工廠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費是學生,35到55歲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來支付學生的各項費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夠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娛樂。
村內沒的專門的娛樂場所,也沒有可供休閑的場所,村民基本上沒有什么娛樂活動。
通過這次調查以下是對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1、抓好村級干部隊伍建設。實施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工程,拓寬選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圍,實行大范圍、寬領域選拔村級干部;改進管理辦法,推行干部崗位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管理,將工作績效與干部待遇掛鉤,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終兌現獎懲。
2、加強黨員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訓制度。每年對村級黨員干部分期分批培訓一次;二是鼓勵黨員干部積極參加黨校、農函大的學習,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素質;三是建立黨員干部自學制度、理論學習考核制度,把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村級干部的重要依據,幫助農村黨員干部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四是教育黨員干部爭做致富能力強、幫富能力強的雙強型黨員干部,提升黨員干部自身文明素質,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
3、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支持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創辦鄉鎮企業,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按照“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的要求,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工作,搞好信息網站建設,支持農民本地創業與外出務工相結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帶動農民轉移。
4、加強對農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項政策的投入,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大農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領,同時,也要加強農村法制的建設,供他們能夠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農村的娛樂設施,為農民提供休閑場所。
6、多向農民提供小額貸款,扶持農民發展農副產業,并為其提供技術指導,以解決農民創業的經濟憂慮和技術憂慮。
我們作為大學生村干部應該加大對新農村政策的了解和“三農”的認識,政府、給予我們大學生村官的支持,要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積極發揮大學生村官的各種優勢,為農村干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做出貢獻。
“悠悠故鄉情,拳拳赤子心”。大學畢業后,我回農村工作已過一年,通過這段時間在基層的爬摸滾打,我的學生氣慢慢蛻變為成熟,人生閱歷與社會知識也日趨豐富,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也已形成自己的見解與思考:
[現狀]當前,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村集體還沒有能力引導發展開創自主的產業是導致農業產業化薄弱的根結所在:一是村級集體經濟主導產業單一;二是部分村級債務負擔沉重;三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人才、資金和信息匱乏;四是村級集體經濟增長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五是缺乏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和優惠政策。所以,農村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富起來,必須創新發展思路,積極探索以合作經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形成自己的多元化主導產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建議]:。
1、因地制宜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資源優勢的,要通過集體力量或租賃開發、承包經營的形式,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有區位優勢的,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有產業優勢的,主要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服務上做文章;對各方面優勢都不明顯的村,要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搞好生產、流通等環節的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實現集體增收,促進農民致富。
2、強化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要積極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在完善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同時,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積累機制,防止分光吃光,積蓄集體經濟發展的后勁。
3、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要認真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農民按照“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則,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規范和完善運行機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4、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一是要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發揮村級黨支部在發展集體經濟中的核心領導作用。二是要切實加強對村干部的培訓。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
5、加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村轉移支付的力度。二是要做好土地文章,以地生財。三是要建立農村擔保體系和農村信貸信用體系,探索發展農村金融機構,解決農村金融缺位問題。四是要對那些受客觀條件制約大、短期內難以發展集體經濟的,要采取縣鄉兩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村,選派干部定點幫扶、貧富“結對子”、村企共建等多種形式,加大幫扶力度。
[現狀]“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污水靠蒸發,垃圾隨風刮;窩棚隨處搭,攤位隨便拉?!币殉刹糠洲r村發展現狀。村道兩側亂搭建、亂堆放、亂傾倒的情況比較嚴重;部分基礎設施不到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隨意傾倒,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一些小規模的養雞場、養豬場等,沒能及時按要求做好污染治理,造成周邊臭氣沖天,污水橫流;在種植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使用管理不當造成產品農藥殘留污染、土壤污染,無證犬橫沖直撞,影響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
[建議]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要求,不斷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升公民保護農村環境意識。購買發放《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掛圖》、《農村環保實用技術》和《新農村環境保護讀本》,普及農村環保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環保意識,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讓人們意識到,發展農村經濟也要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要加大對土壤污染、農藥使用管理不當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以及應當采取哪些防治措施解決等實用農技的宣傳教育。推廣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生物農藥。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工作,落實專人負責,建立長效保潔隊伍,及時清理路面垃圾,河道清理保潔日?;?、制度化。
[現狀]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提高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有的村里文化活動場名存實亡,沒有專人組織活動。有的村根本就沒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有的村干部“視文化如糞土、視金錢如爹娘”。
[建議]一方面要加強新農村文化設施載體建設。首先,必須加強農村文化硬件建設。鄉村文化建設,諸如圖書室、閱覽室、娛樂室、科普室、體育健身室、醫療室以及文藝宣傳隊等,至少確保每個村組不存在公共文化設施載體空白的現象。其次,必須加強文化軟件開發。要把民間文化、原生態文化,迅速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搶救、整理、保護、開發這些文化軟件,特別是散落在廣大鄉村的民間原生態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下大力氣培育一批高素質的民間文化新秀和鄉村文藝骨干,傳承優秀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后繼有人,發揚光大。
另一方面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科學管理。首先,必須堅持黨管文化原則。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把握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弘揚農村文化生活主旋律、推動鄉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的重大社會、歷史責任,對農村文化工作做到“有人管,管好人”,努力提高鄉村文化軟實力。其次,必須堅持統籌規劃,創新鄉村文化管理模式。要把鄉村文化建設納入農村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規劃,改革完善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機制,特別要建立農村公共文化基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制度。再次,必須堅持不懈地打擊非法文化活動,遏制消極文化發展勢頭。農村文化管理組織要正視鄉村消極文化現象的存在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關注消極文化繼續在鄉村蔓延將帶來的極大危害,認真探討、積極采取強化教育、正面引導、竭力挽救、堅決打擊等綜合措施,堅決遏制、逐步消除鄉村消極文化現象,用社會主義文化占領廣大農村陣地。
[現狀]當今正值經濟的轉型期和矛盾的凸顯期,貧富分化嚴重、物價高漲等社會問題已在一定意義上或多或少的制約著全社會各項事業的更好更快發展。在農村,一些靠挖掘資源發展經濟的村子,沒有將有限的經濟所得最大限度的運用到自身集體經濟的發展上去,而是將有限的經濟所得分發到村民手里,這就很容易造成“大富不濟、小富則安”的惰性思想,更為嚴重的是,在被一些圖謀不軌、別有用心的人發揮到民主選舉村干部上,于是出現將集體經濟所得全部分紅做自己當村干部的選票,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矛盾的隱患。出現了“麻將村、撲克村”,嚴重影響整個村子的發展,錯失發展機遇。
[建議]:
1、要集中力量重點整治,在打擊上做到“嚴”“準”“狠”,注重效果。在整治當中做到一手抓打擊,一手抓法制教育。對屢教不改之徒要實行行政、法律制裁與經濟重罰的措施。
2、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切實抓好警民聯防、聯治網絡,建立賭博防治責任制。各部門要切實“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辦好自己的事”。與此同時,還要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的宣傳教育工作隊伍,利用鄉村廣播進行宣傳,縣、鄉司法部門每年不少于兩次深入鄉村對農民進行有關賭禁的法律宣傳,著力抓好農村的文化陣地建設,如閱覽室、活動室、文藝體育活動場所等,把有賭習的人轉化過來。
3、要下大力氣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做到人人有事做,戶戶無閑人。一是增加農村經濟,開拓生產領域,擴大生產規模,這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根本途徑。二是利用剩余勞動力這一有利條件抓好“山上、山下、水里、田里”開發,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同時抓好庭院經濟的開發,把剩余勞動力和零散的剩余勞動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使農民農忙有農務,農閑有事做。三是充分發揮鄉、村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實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要實現三業并舉,即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并舉。四輪驅動,即鄉辦、村辦、戶辦、聯辦一齊上,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不離村,就地向鄉、村企業轉移,既可減少剩余勞動力對城市的沖擊,改變剩余勞動力終日無所事事的狀況,又可使農民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繁榮農村集體經濟。
1、注重加強領導,鄉鎮文化建設大環境逐漸改善。
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認識不斷提升,理念轉變更新,關注程度有所增強。特別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鎮村兩級都有班子成員分管文化工作,安排了兼職文化工作人員,使全縣鄉鎮重點文化建設穩步推進。
2、注重資源配置,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初具規模。
鄉鎮文化陣地仍有基礎。砣磯鎮影劇院雖為上世紀80年代所建,但目前經過維修,仍能開展演出活動。全縣鄉鎮有文化場所3630㎡,圖書室10個。大欽北村、大欽東村,北隍山前村、山后村,小欽村,黑山鄉南莊村,南長山黑石嘴村、山前村,北長山嵩前村、店子村、北城村等村級文化大院場地、設施比較齊全,活動經常。
3、注重因勢利導,群眾文化活動日趨豐富。
我縣文化底蘊豐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群眾文化活動熱情高,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較好。各鄉鎮甚至各村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動特色,有的重排戲,有的擅唱歌,有的愛舞龍,有的喜耍獅,在歷屆“媽祖節”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砣磯漁家號子”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實事求是地講,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農村文化機構的轉型,我縣鄉鎮文化建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陣地流失、資產流失、隊伍散失的現象,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蕭條,明顯滯后于經濟的發展,與廣大漁村群眾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差距較大,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
1、陣地建設不平衡,基礎設施薄弱。
目前,我縣8個鄉鎮只有砣磯鎮有一座影劇院,而且為上世紀80年代所建,多年失修,其余各鄉鎮則基本沒有。據統計,我縣有29個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72.5%,但大多數村級文化活動室只是掛一張牌子而已,只有很少一部分體育健身器材,缺少器樂、音響設施;圖書室多是陳年舊書,幾乎常年無人問津;所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只是擺放了一臺計算機而已,形同虛設。
2、鄉鎮群眾文化事業經費短缺,活動匱乏。
許多鄉鎮因經濟原因,大大削減文化支出,經費不僅年初不納入鄉鎮財政預算,即使工作任務來了,花錢也是能省則省。不要說投入資金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就連必要的鄉鎮文化活動經費投入都很少,使鄉鎮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的次數和形式都十分有限。
3、文化隊伍人才緊缺,整體素質在下降。
在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和體制轉換過程中,鄉鎮文化站的職能被統一歸入社會事務服務站,沒有專職的文化干部,造成了鄉鎮站無編制、無經費、無人才的狀況。漁村文藝骨干流失,后繼乏人,對鄉鎮文化活動的開展影響很大。
4、文化活動少,農民文化生活依然貧乏。
每年鄉鎮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以及民俗日,各鄉鎮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書畫展、拔河賽,及棋類、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的“文化下鄉”活動一年僅1-2次,也只到2-3個鄉鎮,活動形式多為慰問演出、電影公映等,活動次數與形式十分有限。近幾年,隨著農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又重新活躍起來。在一些傳統的節慶日,一些鄉鎮、漁村都會開展一些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但這些畢竟是少數鄉村舉辦的少數文化活動,廣大漁村看電影難、看戲難、看書難的“三難”問題依然突出。
我縣鄉鎮文化建設落后于漁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已經影響到了當前社會主義新漁村的建設進程,必須及時加以重視和解決。為此,今后一段時期,建議我縣鄉鎮基層文化建設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是各級政府應承擔的公共責任,也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要求,縣、鄉兩級要從“新長島、新開放、新發展”的高度來重視漁村基層文化建設工作,認真學習和貫徹中辦發[2019]27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全省文化建設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提高認識,著力解決“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做到文化工作“四個納入”:即納入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年度政績考核內容,并作為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抓好落實,確保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
2、多元投入,保障經費。
一是繼續加大政府的投入。公共財政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所需經費的。主渠道,要認真抓好中央、省、市有關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政策規定的落實,改進投入方式,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和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使鄉鎮文化建設的投入每年有較大的增長,占財政支出的經費比重逐年提高,盡快達到國辦發[2019]7號文件規定的各級財政的文化事業經費不低于當地財政總支出1%的目標。二是出臺配套優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導鄉村集體投資、集資、個人出資自辦文化事業,引導社會力量捐資,贊助鄉鎮基層文化建設。三是縣、鄉兩級政府特別是財政、文化部門要充分利用現在國家、省、市加大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契機,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
3、建管并重,夯實陣地。
要根據《山東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全面落實《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實施意見》。
一是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按照中辦[2019]21號文件要求,采取強有力措施,制定建設標準,全力推進實現三級文化網絡體系化目標。
二是努力搞好資源整合,統籌鄉鎮宣傳、黨建、教育、科技、計生等現有設施資源優化配置,綜合利用,發揮現有各類陣地的文化綜合效益。
三是因地制宜,建設鄉鎮文化中心站。像砣磯鎮、南長山鎮、小欽島鄉、南隍城鄉等鄉鎮文化站底子比較好的,盡量以鄉鎮為主,建設鄉鎮文化站;而其它鄉鎮則采取依附地處鄉鎮中心位置且文化大院建設相對完善的村,集中鎮村兩級的力量,建設鄉鎮文化中心站。
四是盡快出臺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管理、使用辦法。要進一步強化責任制管理,規范化管理,功能性管理。
4、突出重點,建好隊伍。
鄉鎮文化工作人員是我縣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我們要千方百計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條件,使這支隊伍可穩定、業務熟,能干事。
一是解決文化專干編制?;謴袜l鎮文化站編制,至少安排一個專職或兼職文化干部。以文化部門為主對專干進行管理、調動和考核,做到讓文化專干“懂文化、愛文化、干文化”。
二是加強文化隊伍培訓。有計劃地組織鄉鎮文化骨干進行系統學習和專業培訓。逐步培養、造就出一支政治素質高、懂專長、組織協調能力強的基層文化工作人員隊伍,適應和促進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此外,還應加強民間藝人的發掘、培訓、管理、發展工作,積極鼓勵和幫助他們自編自演,參與到弘揚時代主旋律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藝活動中去。
5、傳承創新,繁榮文化。
一是大力開展漁俗文化活動。我縣傳統節慶文化底蘊深厚,群眾基礎廣泛,要積極扶持和引導,充分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和勞動節、國慶節等紀念節日開展活動,使節俗文化活動成為鄉鎮民間文化的主流。
二是大力開展民間藝術表演活動。要有計劃地發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民間藝術,保護好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人,利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各類表演傳承活動。
三是大力開展示范性文化活動。積極開展農民文藝節目調演,民間技藝展示、舉辦媽祖文化節等活動,促進鄉鎮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四是大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宣傳、文化部門應多組織創作一些漁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節目,正確引導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觀念,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活動,同時,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與相關部門配合,加強鄉鎮文化市場監管,凈化和規范鄉鎮文化市場,堅定不移地用健康、先進文化占領漁村文化陣地。
五是各級各類文化下鄉活動。每年各級各類文化下鄉活動,是促進鄉鎮文化建設的新鮮血液和催化劑,應很好進行策劃和包裝,尤其是科技、文化下鄉和電影下鄉巡映活動,應多播放適合漁村群眾口味和需求的娛樂影片和科教片來贏得漁村市場。讓豐富多彩的文化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讓農民接受健康先進的文化熏陶,提高農民思想道德與科技文化素質,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建設“富裕長島、魅力長島、和諧長島”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7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