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提高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在下文中,你將看到一些經典的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靈感。
按照《濮陽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關于對我市農村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通知》要求,我縣及時組織縣委農辦、住建局、產業集聚區辦公室等部門及有關鄉鎮召開座談會,對全縣推進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濮陽縣共轄6鎮14鄉,1005個行政村,總人口108.6萬人,縣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萬畝。20xx年,全縣gdp完成192.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161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4.4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2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343元,城鎮化率達到39.32%;柳屯鎮、文留鎮躋身河南省百強鄉(鎮)行列。
以及弱小村、偏遠村實施整村搬遷,統一組織建設集中居住區?!笆濉逼陂g建設40個新型農村社區。
20xx年初,縣委成立了由縣政協主席曹雪生任組長的強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領導小組,負責產業集聚區內23個村莊合并,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工作。結合濮陽縣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5年內擬投資47.6億元,對涉及的23個村莊實施拆遷,并進行集中安置。該社區的建設以實現中心村聚集為目標,采用投資開發模式運作,規劃設計教育、商業、醫療、娛樂等功能齊全??傮w設計為南、北2個分區。南區規劃在縣城濮陽師范東側、南環路以北、國慶路以南區域,北區規劃在濮臺鐵路北側、大慶路東側區域。建成后,南北區共可容納10萬人居住,其中,安置城關鎮管轄的大屯、裴西屯、張莊、谷家莊、鐵爐、邢莊等15個村,拆遷5000余戶、近20000人。安置房建設計劃今年9月份實施,拆遷安置從20xx年開始,至20xx年底全部完成。
融入城鎮型為主。五星鄉安寨村屬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區型,安寨村已啟動“和諧新村”建設,全村共192戶,890人,1309畝耕地,新型社區共規劃8棟樓房,現已啟動建設2棟,社區建成后可節約土地230余畝,節約土地用于村內招商引資;城關鎮大屯社區屬于融入城鎮型發展,依托濮陽縣產業集聚區建設,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產業集聚區發展用地,由開發商統一開發,村民住宅“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規劃,正在與開發商洽談;戶部寨鄉宗郭廟村屬于中心村集聚型,投資類型屬于投資開發型,有三個自然村莊合并成一個行政村,建設“新宗村花園”社區,總投資3500萬元,其中村民籌資20xx萬元(含拆遷補償款),土地流轉資金1237萬元,村民房屋拆遷費用按照一畝4萬元的標準進行賠償,資金用于新型社區建設,入住新戶只需補齊差價,如果資金不夠,開發商先給予墊付,在以后的食品工業園區就業后償還。在原村莊宅基地上規劃新型社區,占地面積130畝,分三期建設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滾動發展的模式,穩步推進的方式實施,目前已開工建設14棟樓房。
目前,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已全面鋪開,并開始形成強力推進的局面,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參與、多方聯動”的工作思路。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規劃布局。按照就近合并、
中心聚集、節約資源、利于發展的原則,全縣1005個村莊,規劃后形成城中村115個,中心村107個,基層村374個。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原則,重點抓好以城關鎮大屯、五星鄉安寨、文留鎮王明屯和高莊、慶祖鎮鄭寨和柳屯鎮陳村等為主的新型社區建設,從實踐中探索總結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有序推進。三是抓好農村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以農村經濟合作社為平臺,發展特色設施農業園區。如:五星鄉安寨村鑫龍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昌泰甜瓜種植合作社,眾利禽業合作社的成功運作,有效流轉土地,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經濟基礎。
(二)注重把握“三個結合”。堅持“有序、有效、有力”三個原則,加快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一是與推動市場運作相結合。堅持政府領導引導、村級自主自愿、社會多元投入,把市場化運行機制導入農村新型社區開發建設,解決好基層建設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二是與保護基層利益相結合。堅持政府著眼服務、基層著眼發展,通過新型社區的開發建設,使基層組織在加快發展的資本積累和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上得到實惠,積蓄后勁。三是與促進民生改善相結合。堅持民本為上、民需為先、民生為重,在維護好群眾合法權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引導農民積極趨同、參與新型社區建設,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推動改造空心村、搬遷偏遠村、趨聚中心村、建設新農村。如:戶部寨鄉“新宗村花園”的建設,村兩委與濮陽市衛都飲食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有企業負責投資,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節約宅基地420畝。節約土地經政府審批后用于興辦食品工業園區,安置本村及周邊村農民就近就業,既推動了企業發展,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
(三)著力強化“三個支撐”。一是強化組織支撐。既要發揮好黨委政府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發揮好基層“兩委”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還要發揮好駐村幫扶、企業幫扶的輔助推動作用。二是強化民心支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大制約點在于民心是否趨同認可、是否主動接受參與,因此,必須善于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促進解放群眾的思想觀念,贏得民心支持。三是強化投入支撐。重點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支持,在物質上幫扶,在服務上用心,在環境上改善,在設施上用力,想方設法加大公共設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統籌一體發展。
(四)積極推動“二個變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區化。通過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設施的重復性投入,可以高標準實現水、電、路、衛生室、文化廣場、幼兒園等設施建設。二是居住環境生態化。通過高品位規劃,提升農村環境容貌綜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態、宜居的新型社區環境,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一)政策引導,多措并舉。
各鎮(街道)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出臺的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并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政府投入、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等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引導企業、民間資本及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如長山鎮規定,群眾入住社區并及時拆除舊房、上交宅基地,在享受成本價購房的基礎上,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三年分別給每戶每處宅基地x萬、x萬、x萬元的補貼。同時對建成的社區服務中心,經驗收合格后,由鎮財政給予x萬元的資金扶持。好生街道規定,每建設一幢x戶以上的社區居民樓,財政補助x萬元;對達到標準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財政給予x萬元的資金扶持。這些政策的出臺,充分調動了農村干部推進社區建設和農民群眾積極搬遷入住社區的積極性。
(二)科學規劃,完善配套。
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不斷推進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延伸,全縣共建成以一站式服務中心、生活超市、農資超市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服務網點x個,生活垃圾中轉箱x個,基本滿足了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加強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每個新型農村社區均建有“三室一點一網一廣場”社區文化活動設施(即圖書閱覽室、綜合文體活動室、文化培訓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層服務點、基層黨建遠程教育網和文體活動廣場)。同時,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全部實現路通、水通、電通、信息通。
(三)典型帶動,強力推進。
縣政府及職能部門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宣傳載體,不斷加大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用群眾身邊的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群眾,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思想認識和建設新型社區的信心。同時,制定出臺了《x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鎮社區建設工作暫行規定》,明確提出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條件和步驟,進一步規范了建設程序。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推進農村小城鎮化新型社區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選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诖?,我們組織專門人員對寧陵縣陽驛鄉后陳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后陳社區位于寧陵縣城西,社區中心距縣城2公里,s325省道南側,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社區共轄后陳、潘集、前陳、張瑞寒、解洼、張三莊、東張樓、蘇莊、訾莊、西張樓、張白、十里鋪、嚴莊、姚莊十四個自然村。社區總人口8663人,總戶數2288戶,總耕地面積7894畝,黨員總數110人。
后陳社區綜合建設用地面積共計1350畝,原14個自然村居住占地總面積4073畝,社區整合后新增耕地面積2723畝。后陳社區建設分為“一心一帶兩片區”。一心:社區管理中心、文化大院、黨員教育基地、社區超市等組成的公共服務設施中心;一帶:沿村北后陳水庫和張解溝形成了一條自然景觀綠化帶;兩片區:以景觀帶分割的南北兩個居住片區,南片區安排789戶老齡人員居住,為2層連體樓,面積165平方米,不超過2分半,北片區為5層和高層住宅樓,安排1499戶中青年居住。
20xx年以來,社區“兩委”班子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高效發展強實力,提升品位顯魅力,惠民富民增動力,文明和諧添活力”的工作目標,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形成強大的向心力。于博個人無償出資500多萬元用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800多萬元用于辦企業和幫助村民建房??h委、縣政府又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重點支持社區建設,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社區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產值完成24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00元;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2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50元;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275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50元。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使后陳社區從一個臟、亂、差的落后村變成了一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典型新農村社區。
五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懷、支持和全體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舊房43345平方米,新建樓房51360平方米,改造廢舊坑塘4處;在老水庫取土19萬多立方,填平了村內外坑洼地,消除了空心村,使社區新增耕地366畝;建造了村民文化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多功能大禮堂等公共設施;社區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興建了村預制廠、水電暖安裝公司和3個建筑隊,創辦了博遠糧油、永勝木業、宏運木制品、鼎盛農業科技和中天混凝土5個股份制企業;成立了久贏種植、華裔農場品開發等4個專業合作社,轉移安排勞動力500多人。先后修通了七縱五橫道路共計16.3公里;街內外安裝了路燈、紅外線可視電子監控,確保了社區群眾生活財產的安全;同時狠抓鄉風文明建設,凡婚喪嫁娶一律不準大操大辦,定期開展“三好”、“四戶”等評比活動;對社區內外486座墳墓全部遷移至公墓,社區1200畝耕地實行了群眾較滿意的合理流轉,發展高效大棚有機果蔬1000畝;實施了井井通電工程,新打機井18眼,埋地埋管6300米,地埋線6700米,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后陳社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先后召開3次社區“兩委”會、社區黨員大會及村民代表大會,走訪群眾35人次,傾聽其呼聲,了解其所想所盼。經過分類歸納,目前,有以下幾個問題應引起我們沉思:
(一)集中搬遷不便操作。隨著農村民主法制進程的推進,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種思潮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意識不盡一致,一些潛藏在農村的深層次矛盾也逐漸表露出來,不可否認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各種原因,極個別人對黨的政策及政府的引導懷有本能的不理解,譬如在一個自然村內絕大多數人同意并支持搬遷,但僅有幾戶因計生超生或其他原因被政府處罰而不理解,故不同意搬遷,這就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二)新建房戶成為不愿搬遷的“最大一族”。有的農戶傾全部家產,蓋了一座新房,在無扶持資金的情況下,僅靠做思想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困難戶想搬遷而無能為力。由于社區集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沒有強大的公共積累作支撐,對一些困難戶的幫助局限于社區黨組織的義務勞動支持,扶持效果甚微,使這些困難戶想搬遷而無能為力。
(四)農戶搬遷融資渠道單一。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融資渠道過于狹窄,貸款環節多,手續繁瑣,一些農戶“望貸止步、談貸色變”。
根據以上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著力解決:
一是社區建設應尊重群眾意愿,不強迫命令,不強制拆遷,注重宣傳引導。在啟動建設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時,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開始建設;在推進過程中,充分考慮群眾承受能力,鼓勵條件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眾先建,條件較差或暫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對于社區住宅,規劃設計不同造價的戶型供群眾選擇,避免農戶建房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
二是引導農民入住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堅持建得起,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將培育產業支撐,提高農民素質作為首要前提。一是將已入住社區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全部納入職業教育培訓范圍優先免費培訓。有創業愿望的人員應納入小額擔保貸款扶持范圍。二是依托經濟園區,鼓勵企業優先吸納入住社區勞動力,促進農民就地轉移。三是推進土地健康有序流轉。促進土地向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田大戶集中,實現農業規?;洜I,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使群眾從有限的土地中解脫出來,增加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發展新型農民合作,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克服過去“家家點火、處處冒煙”的小、散、亂狀況,實現千家萬戶的大生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機銜接,增加同類產品上下游的關聯性,該區久贏種植專業合作社,爭取入社成員突破95%。
三是加大對群眾尤其是困難戶扶持力度。誠然,近兩年來,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收,農民逐步擺脫貧困,但因災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依然存在。根據調查:目前建房每平米造價600元左右,戶均建房投資需10多萬元,該區30%農戶年均收入在4萬元左右,自籌資金10萬左右,甚至可以滿足建房投資需求,而50%農戶年均收入在2—3萬左右,自有資金在7—8萬元,建房資金缺口在2—3萬元,還有20%農戶年均收入在2萬元以下,需要金融機構給予貸款支持。對這些困難戶,可通過提供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或利用危房改造資金解決。
四是科學安排部署,周密設計步驟。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宣傳引導作用,讓群眾對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有正確的認識,并將經群眾代表大會或群眾大會同意或確定的戶型向群眾公示,讓群眾選擇,并申請報名。之后群眾代表按照集中連片優先,急于蓋房優先的原則,確定入住農戶,簽定搬遷協議等,使整個建設過程有條不紊,有章有序。
五是典型引路,分步實施。選擇村情好,群眾覺悟高的村做為試點村先啟動,政府積極搞好各種服務,創新實踐,培植典型樹樣板,典型引路促啟步,將政府的引導變為群眾的自愿行動,形成強大合力,為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注入源源不斷,取之不竭的動力,使這項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發展的戰略工程有力、順利、健康推進。
一、建議上級政府選個試點縣進行社區建設體制改革,撤掉鄉(鎮)級編制,把鄉(鎮)干部分流到各個社區工作,既減少了辦事程序,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既不增加財政支出,又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基層干部老齡化。有效提高基層干部的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如不能進行體制改革,也可先把鄉(鎮)主要領導集中起來,成立一個“城鄉發展管理中心”,抽調一名副縣級干部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各鄉(鎮)領導可繼續服務各自區域內的社區。
二、建議上級政府出臺支持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的政策,簡化社區建設所需辦理的各項手續,加快組織完善社區班子建設,加大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一)完善基礎設施。抓住中央、省在發展政策上向農村基礎施設建設傾斜的機遇,搞好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選項立項,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圍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村民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現實問題入手,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向后陳社區集中投放。積極開展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提升村民生活的總體質量和水平。
(二)大力發展經濟。立足現有情況,引導經濟強人、致富能人積極投資,選上項目帶動村域經濟發展。引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進行聚零為整,規?;洜I,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種植業和養殖業。
(三)加強民主建設。按照“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好的發展思路,有一個好的創業氛圍,有一個好的扶持政策”的要求,切實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提高社區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為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奠定堅強的組織基礎。要特別注意發現一批思想作風正派、致富帶富能力較強、積極向組織靠攏的農村優秀青年,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和后備干部進行多方面培養,改善農村黨員干部的年齡結構和能力結構。
(四)促進社區和諧。通過多渠道、多層次、不間斷的培訓,使90%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掌握1—2項勞動技能,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提高農民懂法、守法、用法水平。大力推進“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法,使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議,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辦,搞好基層民主建設。倡樹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積極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
(五)提升社區品位,后陳社區所要建設的不但是一個村的舊貌換新顏,一個村的生活改變,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一種深化。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民生活,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形象,完成社會主義農民的根本轉變,實現農民生活與城市接軌,縮小乃至等化城鄉差距。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舉措。為推進全縣新型農村社區的有序發展,近日,縣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先后到xx、xx、xxx、xx、xx等鎮(街道)進行了調研,了解了各鎮(街道)新型社區的建設情況,實地查看了新型社區的進展情況,并與縣直單位、部分群眾進行了座談?,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是城中村改造型:按照先建設安置房、后拆遷安置的原則,統一規劃,將土地征為國有后公開出讓,再綜合開發。如xx、xx、xx等x個村開始實施,建成公寓樓x棟。
二是村企發展聯合型:社區建設依托企業注資,同時為企業提供服務,實現村企雙贏。如:xx鎮西王社區以西王集團為依托,聯合開河、小言等村建設社區。企業先期注入資金用于社區啟動,村民入住社區后,收回資金歸還企業,置換出的土地由企業優先使用,既解決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問題,也緩解企業用地緊張問題。
好生街道規劃建設了十大社區,每個社區輻射x—x個村,十大社區全部建成后,可節約建設用地x畝。
四是經濟強村帶動型:由群眾出資、村集體出面組織,自發進行以公寓樓為主的新農村建設,如西董北禾社區、焦橋后三社區。
五是中心輻射型:由企業投資在小城鎮開發建設社區,以優惠價格賣給群眾,吸引群眾向鎮駐地集中,如明集鎮四季花園社區。
六是整村遷建型:對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部分村莊,實施整體搬遷。如好生街道x村建設了x平方米的公寓樓,x戶居民全部遷入山下新居。
二、主要做法。
對達到標準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財政給予x萬元的資金扶持。這些政策的出臺,充分調動了農村干部推進社區建設和農民群眾積極搬遷入住社區的積極性。
(二)科學規劃,完善配套。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不斷推進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向社區延伸,全縣共建成以一站式服務中心、生活超市、農資超市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服務網點x個,生活垃圾中轉箱x個,基本滿足了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加強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每個新型農村社區均建有“三室一點一網一廣場”社區文化活動設施(即圖書閱覽室、綜合文體活動室、文化培訓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層服務點、基層黨建遠程教育網和文體活動廣場)。同時,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全部實現路通、水通、電通、信息通。
(三)典型帶動,強力推進??h政府及職能部門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宣傳載體,不斷加大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用群眾身邊的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群眾,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思想認識和建設新型社區的信心。同時,制定出臺了《x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鎮社區建設工作暫行規定》,明確提出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條件和步驟,進一步規范了建設程序。
三、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群眾認識有待提高。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農村群眾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生活習慣,且入住社區后生產設備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群眾對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因社區生產生活成本相對較高,加之數萬元的樓房搬遷資金,部分低收入群眾難以承受,也制約了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二)規章制度落實有待加強?!蛾P于進一步規范城鎮社區建設工作暫行規定》等規章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新型社區要堅持先拆后建的原則,手續完備后方可開工建設。但在實際工作中,受“先拆”群眾安置壓力大等因素制約,社區建設多為“先上車、后買票”,先建后拆,在手續不完備情況下開工建設,導致后期因“拆遷難”等因素,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一村變兩村”等不良現象。
(三)社區建設資金缺口較大。資金短缺仍是新型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目前,新型社區建設的資金籌措渠道相對單一,大部分靠建設方墊資,同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財政扶持資金有限,難以彌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缺口。
(四)社區建設土地協調難度大。在國家嚴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設用地難就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難題。國家雖然給有"增減掛鉤"土地周轉指標,但一方面由于"增減掛鉤"項目審批時間長、指標少,遠不能滿足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需求。另一方面,不少村民個人利益至上,還存在一些小農意識和傳統觀念,拆舊還耕工作難度大,進度慢,使"增減掛鉤"政策難以適時充分發揮作用。
四、幾點建議意見。
或從合村并居的村(居)黨支部中選拔優秀人員擔任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加強對社區的管理和服務。。
(二)強化資金統籌,形成多元投入格局。要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形成“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充分引導企業、民間資本參與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來。要做好增減掛鉤和土地出讓等融資方式,在符合相關政策的前提下,盡量縮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資金兌現時限。同時,各鎮(街道)要認真研究省、市、縣制定的資金、信貸等優惠扶持政策,積極做好對接工作,最大限度的用活、用好各項扶持政策。
(三)完善政策扶持,積極破解土地難題。要探索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土地政策,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健全土地調整置換及金融互助等方面的各項配套政策,用足、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全部納入農村土地整治規劃和土地整治項目規劃,從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綜合整治、用地指標周轉及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等方面入手,破解用地瓶頸和拆遷難題。
(四)制定發展規劃,做好設施配套服務。在全縣城鄉一體化規劃基礎上,各鎮(街道)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做好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詳細規劃及養老、醫療、計生、交通、環衛、金融、信貸、社會救助、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專業規劃。要堅持以人為本,對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休閑娛樂、綠化美化等通盤考慮,堅持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努力建設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的新型農村社區。同時,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精品意識,嚴格落實建設管理程序,加強工程質量監管,確保把新型農村社區建成“民心工程”。
化。要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進”的原則,引導條件成熟的村莊先行啟動,嚴禁強推硬上、“一窩蜂”。同時,要根據“宜樓則樓、宜房則房”的原則,打造符合自身實際的社區建設模式,避免“千區一面”。就業,扶持群眾從事二、三產業,幫助社區居民增加收入。。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把這項工作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x的重要內容,按照“鎮駐地村向城鎮集中、壯大中心村、合并偏遠小村、保留特色村”的原則,探索了一條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新型城鎮化,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全縣共開工新農村社區x個,涉及x個村,建筑面積x萬平方米,完成投入x億元。20xx年,我縣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按照建設模式,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大致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一是城中村改造型:按照先建設安置房、后拆遷安置的原則,統一規劃,將土地征為國有后公開出讓,再綜合開發。如xx、xx、xx等x個村開始實施,建成公寓樓x棟。
二是村企發展聯合型:社區建設依托企業注資,同時為企業提供服務,實現村企雙贏。如:xx鎮西王社區以西王集團為依托,聯合開河、小言等村建設社區。企業先期注入資金用于社區啟動,村民入住社區后,收回資金歸還企業,置換出的土地由企業優先使用,既解決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問題,也緩解企業用地緊張問題。
三是行政村整合型:對規劃不再保留的弱小村、偏遠村,實施規劃控制,引導群眾向中心村集中,由強村帶弱村、由大村帶小村,村與村合作搞社區建設。如:長山鎮光明社區由小牛、大由等x個村聯合建設;好生街道規劃建設了十大社區,每個社區輻射x—x個村,十大社區全部建成后,可節約建設用地x畝。
四是經濟強村帶動型:由群眾出資、村集體出面組織,自發進行以公寓樓為主的新農村建設,如西董北禾社區、焦橋后三社區。
五是中心輻射型:由企業投資在小城鎮開發建設社區,以優惠價格賣給群眾,吸引群眾向鎮駐地集中,如明集鎮四季花園社區。
六是整村遷建型:對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部分村莊,實施整體搬遷。如好生街道x村建設了x平方米的公寓樓,x戶居民全部遷入山下新居。
四、幾點建議意見
(六)推動產業發展,轉變生產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居住方式變化對生產方式形成的倒逼機制,出臺優惠發展政策,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鼓勵、引導農戶將承包地以入股、轉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種養大戶流轉,大力發展高效種植業、生態林業、現代畜牧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規?;洜I。同時,要強化技能培訓,吸引勞動力就近到產業聚集區工業企業就業,扶持群眾從事二、三產業,幫助社區居民增加收入。
關于谷城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為了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促進“四化”同步發展??h人大棠委會組織農工委于8月中旬深入到有關單位和鄉鎮,通過聽取匯報、實地查看、走訪座談和查閱資料,對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主要成效
谷城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自啟動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實施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抓手,明確思路目標,制定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推進,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格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呈現出快速、健康、有序推進的良好勢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縣第一批建設的13個試點,對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進行全面規劃設計。目前全縣已投入資金2億元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第一批13個試點的規劃均已制作完成,部分試點已拿到規劃并按計劃動工建設。
了通訊、路燈、給排水、排污、公廁、健身小廣場、停車場、綠化帶、環形公路等公共配套設施;紫金鎮孫家溝村在沒有項目資金支持的情況下,縣直工作隊、鎮、村齊心合力籌集資金200余萬元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前該村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超市以及附屬基礎設施已近完工,同時,借助修建高速公路拆遷機會,調整20余戶不符合規劃的搬遷戶進入新社區。經濟開發區胡家井社區新規劃集中居住社區占地面積120.3畝,規劃設計集中居住的多層社區居民樓10棟,建低層別墅168座,現一期、二期工程已完成,入住率達到50%,居民活動廣場已動工建設,社區服務中心已選址,正在設計中。五山鎮堰河村先后投資600萬元建立了堰河接待中心,新修、硬化百日山旅游公路15.4公里,維修硬化破損道路4000米,投資20多萬元新建了污水處理站、生態廁所,投資120萬元新建了堰河茶藝館,投資40多萬元修建了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基本完工。
各單位項目,整合項目資金,集中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土地使用方面,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優先列入年度計劃,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統籌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和二三產業發展用地,依據掛鉤指標,按城區每畝不低于8萬元提取專項資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實行??顚S?,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各試點社區采取政府投入、鄉鎮自籌、農民參與、社會共建等多種形式、多種模式籌集建設資金共計7000多萬元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效突破了“兩難”瓶頸,為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順利、有效地開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和勞力支撐。
《新型農村社區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親自掛帥,親自部署,親自參與,親自抓落實,營造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機制。截止目前,全縣先后召開2次棠委會、3次現場會、3次專題會、4次領導小組會、5次督辦推進會議進行研究部署、高位推進,保證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二、存在問題
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設模式創新不夠。資金和土地問題是制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瓶頸,目前雖然制定了一些措施,但是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總體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與其他好的典型相比我們的運行機制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部分試點還主要依賴于上級單位的支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資金投入和土地使用模式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完善、創新。二是思想認識還有待提高。部分農民群眾甚至基層干部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還十分片面,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拆房蓋房,穿衣戴帽”,個別鄉鎮新型社區試點村建設行動滯后,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宣傳工作也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三是資源整合還不夠到位。個別鄉鎮對市、縣投放的項目和資源,存在分配不集中和分散現象,沒有按照谷發[2012]16號文件的要求,將資金和資源圍繞新型農村社區試點村建設進行分配傾斜,而是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分配,造成新社區試點建設資金不足,亮點不亮。
三、幾點建議
目前,全縣已確定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50個新社區,2017年重點建設13個,其中石花鎮小坦山村、五山鎮堰河村按照市要求今年必須完工,迎接驗收;其他試點村工作任務也很重??h人大棠委會建議:
一是進一步強化領導。繼續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保持高度重視,并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各鄉鎮以及縣直相關部門的實績考核內容之中,各責任單位要按要求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明確工作任務,制定工作路線圖,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制,保障工作順利進行。要進一步加強資源和項目整合,集中力量支持新社區試點的建設,全縣各職能部門要加強聯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新型農村社區試點的建設。
二是進一步強化規劃。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集約用地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尊重農村實際,尊重群眾意愿,科學規劃,合理規劃,建設部門和鄉鎮、村要認真研究,詳細調查,選準選優最合理的規劃建設方案,力爭規劃實用性強,易操作、宜居宜業。同時要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堅決杜絕違反規劃的建設行為,避免無序建設和資源浪費。
區建設的成功經驗,創新思路,不斷探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新模式。充分發揮各自區位優勢,借助社會資源,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出資、市場運作的方式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難題,去除“等、靠、要”的思想。切實解決“錢從哪里來”、“地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把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
按照《濮陽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關于對我市農村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通知》要求,我縣及時組織縣委農辦、住建局、產業集聚區辦公室等部門及有關鄉鎮召開座談會,對全縣推進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濮陽縣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情況
濮陽縣共轄6鎮14鄉,1005個行政村,總人口108.6萬人,縣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萬畝。2017年,全縣gdp完成192.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161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4.4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2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343元,城鎮化率達到39.32%;柳屯鎮、文留鎮躋身河南省百強鄉(鎮)行列。
《新型農村社區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以及弱小村、偏遠村實施整村搬遷,統一組織建設集中居住區?!笆濉逼陂g建設40個新型農村社區。
2011年初,縣委成立了由縣政協主席曹雪生任組長的強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領導小組,負責產業集聚區內23個村莊合并,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工作。結合濮陽縣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5年內擬投資47.6億元,對涉及的23個村莊實施拆遷,并進行集中安置。該社區的建設以實現中心村聚集為目標,采用投資開發模式運作,規劃設計教育、商業、醫療、娛樂等功能齊全??傮w設計為南、北2個分區。南區規劃在縣城濮陽師范東側、南環路以北、國慶路以南區域,北區規劃在濮臺鐵路北側、大慶路東側區域。建成后,南北區共可容納10萬人居住,其中,安置城關鎮管轄的大屯、裴西屯、張莊、谷家莊、鐵爐、邢莊等15個村,拆遷5000余戶、近20000人。安置房建設計劃今年9月份實施,拆遷安置從2012年開始,至2017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陽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現狀
融入城鎮型為主。五星鄉安寨村屬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區型,安寨村已啟動“和諧新村”建設,全村共192戶,890人,1309畝耕地,新型社區共規劃8棟樓房,現已啟動建設2棟,社區建成后可節約土地230余畝,節約土地用于村內招商引資;城關鎮大屯社區屬于融入城鎮型發展,依托濮陽縣產業集聚區建設,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產業集聚區發展用地,由開發商統一開發,村民住宅“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規劃,正在與開發商洽談;戶部寨鄉宗郭廟村屬于中心村集聚型, 投資類型屬于投資開發型,有三個自然村莊合并成一個行政村,建設“新宗村花園”社區,總投資3500萬元,其中村民籌資2000萬元(含拆遷補償款),土地流轉資金1237萬元,村民房屋拆遷費用按照一畝4萬元的標準進行賠償,資金用于新型社區建設,入住新戶只需補齊差價,如果資金不夠,開發商先給予墊付,在以后的食品工業園區就業后償還。在原村莊宅基地上規劃新型社區,占地面積130畝,分三期建設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滾動發展的模式,穩步推進的方式實施,目前已開工建設14棟樓房。
三、具體做法
目前,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已全面鋪開,并開始形成強力推進的局面,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參與、多方聯動”的工作思路。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規劃布局。按照就近合并、
中心聚集、節約資源、利于發展的原則,全縣1005個村莊,規劃后形成城中村115個,中心村107個,基層村374個。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原則,重點抓好以城關鎮大屯、五星鄉安寨、文留鎮王明屯和高莊、慶祖鎮鄭寨和柳屯鎮陳村等為主的新型社區建設,從實踐中探索總結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有序推進。三是抓好農村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以農村經濟合作社為平臺,發展特色設施農業園區。如:五星鄉安寨村鑫龍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昌泰甜瓜種植合作社,眾利禽業合作社的成功運作,有效流轉土地,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經濟基礎。
設,村兩委與濮陽市衛都飲食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有企業負責投資,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節約宅基地420畝。節約土地經政府審批后用于興辦食品工業園區,安置本村及周邊村農民就近就業,既推動了企業發展,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
(三)著力強化“三個支撐”。一是強化組織支撐。既要發揮好黨委政府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發揮好基層“兩委”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還要發揮好駐村幫扶、企業幫扶的輔助推動作用。二是強化民心支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大制約點在于民心是否趨同認可、是否主動接受參與,因此,必須善于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促進解放群眾的思想觀念,贏得民心支持。三是強化投入支撐。重點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支持,在物質上幫扶,在服務上用心,在環境上改善,在設施上用力,想方設法加大公共設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統籌一體發展。
(四)積極推動“二個變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區化。通過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設施的重復性投入,可以高標準實現水、電、路、衛生室、文化廣場、幼兒園等設施建設。二是居住環境生態化。通過高品位規劃,提升農村環境容貌綜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態、宜居的新型社區環境,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四、存在問題
困難和問題。
(一)新型農村社區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社區的建設發展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投資來源,包括節省土地產生的補償資金、群眾交納的資金、村集體積累資金、爭取到的政策扶持資金四部分,其中集體積累資金多數村為空白,群眾繳納的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基本明確,但土地置換補助資金要等到土地復墾驗收后合格才能到位,時間滯后。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很多涉農單位,這需要一個綜合協調部門來協調涉農單位的項目資金集中向社區有序投放,如:村內道路、用電、排水設施、文化廣場、廣播電視等建設,要統一規劃,集中使用發揮最大效益。因而社區建設資金不足問題仍然是制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農民收入偏低,拆遷有一定資金壓力
以五星鄉安寨社區、戶部寨鄉“新宗村社區”為例,目前,在建和規劃中的社區戶型以110平方米、120平方米兩種戶型不等,每戶造價在10萬元到12萬元之間,農民收入遠低于城鎮居民,大部分農戶弄夠接受的支付能力為5萬元左右,如果多余5萬元,則很難承受。就算可以承受也不能一次性拿出全部資金,這就需要貸款然后慢慢償還,但國家沒有出臺關于農村建房貸款的渠道,因而資金壓力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三)高標準社區尚未成型,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從目前來看,我縣新型農村社區才剛剛起步,效果不明顯,目前多
數社區還處于規劃階段,公共配套設施還沒有到位,群眾看不到入住社區帶來的好處,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便捷的服務,對多數群眾來書還是模糊概念,示范帶動作用不強,效益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工作。
五、幾點建議
(一)整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將財政用于支持新型農村社區中建設道路、文化廣場、用電等各項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管理,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以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的支持效果。要研究制定文件,明確由黨委農辦統一協調管理,對財政支農資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實行全程監控,使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更加透明,確保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安全有效。
(二)切實完善規劃,確保有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行合村并點,以建設樓房為主,是廣大農戶遠離農田,對農業生產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必須把好規劃關,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細化詳規,確保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確保建設質量。對規劃要高標準,嚴要求,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完善、達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審批,為確保廣大農民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全面推進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建議規劃費用由政府負擔,規劃標準要找有資質、有經驗的設計公司去做。在社區建設中要嚴把建設質量關,確保每一個農村社區都建成精品工程、亮點工程,以此帶動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需要一支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這是重要的組織保證,一是上級黨委、政府要積極給予支持,從人、財、物上要給予村莊大力支持。二是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特別是選好用好一個綜合素質過硬的村黨支部書記,要有思路,會工作,能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與先進兄弟縣、市相比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將以“一創雙優”集中教育活動為契機,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學習和借鑒兄弟縣、市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各項措施,迅速掀起建設高-潮,全面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按照《濮陽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關于對我市農村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通知》要求,我縣及時組織縣委農辦、住建局、產業集聚區辦公室等部門及有關鄉鎮召開座談會,對全縣推進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濮陽縣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情況
濮陽縣共轄6鎮14鄉,1005個行政村,總人口108.6萬人,縣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萬畝。2017年,全縣gdp完成192.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161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4.4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2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343元,城鎮化率達到39.32%;柳屯鎮、文留鎮躋身河南省百強鄉(鎮)行列。 《濮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穩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部分明確指出:按照“規劃先行、就業為本、量力而行、群眾自愿”的原則,穩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城市建成區內現有城中村,加快轉變為城市社區,同步推進社會組織形態轉變,使村民真正轉化為市民。選擇工業集中、基礎好的文留、柳屯、戶部寨、慶祖四個鄉鎮優先進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到2012年,在縣產業集聚區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對不宜居住的村莊以及弱小村、偏遠村實施整村搬遷,統一組織建設集中居住區?!笆濉逼陂g建設40個新型農村社區。
2011年初,縣委成立了由縣政協主席曹雪生任組長的強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領導小組,負責產業集聚區內23個村莊合并,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工作。結合濮陽縣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5年內擬投資47.6億元,對涉及的23個村莊實施拆遷,并進行集中安置。該社區的建設以實現中心村聚集為目標,采用投資開發模式運作,規劃設計教育、商業、醫療、娛樂等功能齊全??傮w設計為南、北2個分區。南區規劃在縣城濮陽師范東側、南環路以北、國慶路以南區域,北區規劃在濮臺鐵路北側、大慶路東側區域。建成后,南北區共可容納10萬人居住,其中,安置城關鎮管轄的大屯、裴西屯、張莊、谷家莊、鐵爐、邢莊等15個村,拆遷5000余戶、近20000人。安置房建設計劃今年9月份實施,拆遷安置從2012年開始,至2017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陽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現狀
鎮大屯、五星鄉安寨、文留鎮王明屯和高莊、慶祖鎮鄭寨和柳屯鎮陳莊等社區提前發展,發揮典型帶動作用。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形式主要以中心村聚集、一村一社區型、融入城鎮型為主。五星鄉安寨村屬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區型,安寨村已啟動“和諧新村”建設,全村共192戶,890人,1309畝耕地,新型社區共規劃8棟樓房,現已啟動建設2棟,社區建成后可節約土地230余畝,節約土地用于村內招商引資;城關鎮大屯社區屬于融入城鎮型發展,依托濮陽縣產業集聚區建設,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產業集聚區發展用地,由開發商統一開發,村民住宅“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規劃,正在與開發商洽談;戶部寨鄉宗郭廟村屬于中心村集聚型, 投資類型屬于投資開發型,有三個自然村莊合并成一個行政村,建設“新宗村花園”社區,總投資3500萬元,其中村民籌資2000萬元(含拆遷補償款),土地流轉資金1237萬元,村民房屋拆遷費用按照一畝4萬元的標準進行賠償,資金用于新型社區建設,入住新戶只需補齊差價,如果資金不夠,開發商先給予墊付,在以后的.食品工業園區就業后償還。在原村莊宅基地上規劃新型社區,占地面積130畝,分三期建設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滾動發展的模式,穩步推進的方式實施,目前已開工建設14棟樓房。
三、具體做法
目前,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已全面鋪開,并開始形成強力推進的局面,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參與、多方聯動”的工作思路。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規劃布局。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節約資源、利于發展的原則,全縣1005個村莊,規劃后形成城中村115個,中心村107個,基層村374個。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原則,重點抓好以城關鎮大屯、五星鄉安寨、文留鎮王明屯和高莊、慶祖鎮鄭寨和柳屯鎮陳村等為主的新型社區建設,從實踐中探索總結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有序推進。三是抓好農村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以農村經濟合作社為平臺,發展特色設施農業園區。如:五星鄉安寨村鑫龍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昌泰甜瓜種植合作社,眾利禽業合作社的成功運作,有效流轉土地,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經濟基礎。
(二)注重把握“三個結合”。堅持“有序、有效、有力”三個原則,加快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一是與推動市場運作相結合。堅持政府領導引導、村級自主自愿、社會多元投入,把市場化運行機制導入農村新型社區開發建設,解決好基層建設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二是與保護基層利益相結合。堅持政府著眼服務、基層著眼發展,通過新型社區的開發建設,使基層組織在加快發展的資本積累和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上得到實惠,積蓄后勁。三是與促進民生改善相結合。堅持民本為上、民需為先、民生為重,在維護好群眾合法權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引導農民積極趨同、參與新型社區建設,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推動改造空心村、搬遷偏遠村、趨聚中心村、建設新農村。如:戶部寨鄉“新宗村花園”的建設,村兩委與濮陽市衛都飲食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有企業負責投資,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節約宅基地420畝。節約土地經政府審批后用于興辦食品工業園區,安置本村及周邊村農民就近就業,既推動了企業發展,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 (三)著力強化“三個支撐”。一是強化組織支撐。既要發揮好黨委政府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發揮好基層“兩委”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還要發揮好駐村幫扶、企業幫扶的輔助推動作用。二是強化民心支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大制約點在于民心是否趨同認可、是否主動接受參與,因此,必須善于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促進解放群眾的思想觀念,贏得民心支持。三是強化投入支撐。重點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支持,在物質上幫扶,在服務上用心,在環境上改善,在設施上用力,想方設法加大公共設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統籌一體發展。
(四)積極推動“二個變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區化。通過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設施的重復性投入,可以高標準實現水、電、路、衛生室、文化廣場、幼兒園等設施建設。二是居住環境生態化。通過高品位規劃,提升農村環境容貌綜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態、宜居的新型社區環境,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四、存在問題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量大,困難較多,全面高標準的推進該項工作,實現較大突破,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用發揮最大效益。因而社區建設資金不足問題仍然是制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農民收入偏低,拆遷有一定資金壓力以五星鄉安寨社區、戶部寨鄉“新宗村社區”為例,目前,在建和規劃中的社區戶型以110平方米、120平方米兩種戶型不等,每戶造價在10萬元到12萬元之間,農民收入遠低于城鎮居民,大部分農戶弄夠接受的支付能力為5萬元左右,如果多余5萬元,則很難承受。就算可以承受也不能一次性拿出全部資金,這就需要貸款然后慢慢償還,但國家沒有出臺關于農村建房貸款的渠道,因而資金壓力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三)高標準社區尚未成型,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從目前來看,我縣新型農村社區才剛剛起步,效果不明顯,目前多數社區還處于規劃階段,公共配套設施還沒有到位,群眾看不到入住社區帶來的好處,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便捷的服務,對多數群眾來書還是模糊概念,示范帶動作用不強,效益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工作。
五、幾點建議
(一)整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將財政用于支持新型農村社區中建設道路、文化廣場、用電等各項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管理,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以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的支持效果。要研究制定文件,明確由黨委農辦統一協調管理,對財政支農資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實行全程監控,使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更加透明,確保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安全有效。
(二)切實完善規劃,確保有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行合村并點,以建設樓房為主,是廣大農戶遠離農田,對農業生產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必須把好規劃關,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細化詳規,確保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確保建設質量。對規劃要高標準,嚴要求,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完善、達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審批,為確保廣大農民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全面推進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三)實施重點突破,強化示范帶動。對已啟動的新型農村社區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從中選--------------------------------------取部分具有較好條件的社區,作為全縣社區建設的示范點,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同時,進一步加大獎勵力度完成新型農村社區的高標準規劃和布點工作,因村級財政十分困難,建議規劃費用由政府負擔,規劃標準要找有資質、有經驗的設計公司去做。在社區建設中要嚴把建設質量關,確保每一個農村社區都建成精品工程、亮點工程,以此帶動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需要一支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這是重要的組織保證,一是上級黨委、政府要積極給予支持,從人、財、物上要給予村莊大力支持。二是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特別是選好用好一個綜合素質過硬的村黨支部書記,要有思路,會工作,能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與先進兄弟縣、市相比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將以“一創雙優”集中教育活動為契機,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學習和借鑒兄弟縣、市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各項措施,迅速掀起建設高-潮,全面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xx縣位于甘肅東部,總流域面積2038平方公里,轄5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184個村民委員會,7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3.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74萬人,非農業2.6萬人。近年來,縣上以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為目標,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為著力點,立足實際,創新機制,積極探索“一村一社區”和“中心村+村落”建設模式,堅持抓點帶面、梯次推進、輻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條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的農村社區建設新路子。目前,全縣共建成農村社區165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165個,開展為民服務項目124項,創建農村示范社區110個,基本實現了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
(一)。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村級主辦、村民參與”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組織領導機制??h上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農村社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印發了《xx縣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和《xx縣農村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責任,細化任務措施,為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完善工作運行機制。統籌推進社區黨組織和村委會及其它組織建設,健全社區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和工青婦組織體系,依托村“兩委”設立社區服務中心,有效整合村級組織現有工作力量,開展社區服務管理工作,形成了黨支部領導、村委會主導、社區工青婦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工作運行機制。三是完善群眾參與機制。通過廣播、電視、制作宣傳欄、印發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建設農村社區的目的意義,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積極性,營造戶戶參與、人人關心,共同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四是完善投資機制。結合扶貧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實施,整合水、電、路、文體廣電、教育、衛生、計生等方面項目資金,動員群眾投資,形成了多方投資建設社區的投資機制。
(二)。找準農村社區建設關鍵節點,集中攻堅突破,全力落實各項創建任務。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務管理、便于資源整合和社區用地集約化、群眾居住集中化、經濟社會發展區域化的塬則,在經濟條件較好、地域面積較大、人口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區”模式進行創建;在村型較小、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地理位置比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進行創建,較好地實現了全部地域、全體人員和各類組織的“無縫隙”管理服務。二是明確目標定任務。明確提出“4568”創建任務,即:健全社區黨支部、村民自治組織、工青婦民兵組織和社區服務四類組織;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設社區服務中心、生產生活服務站、文化服務站、醫療衛生服務站、綜治安保服務站、互助救助服務站,構建生產生活、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綜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務體系;確立社區格局發育成熟、社區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服務功能顯著提升、社區生活文明和諧、社區黨建持續加強六項標準;完善社區辦公、小康樂居、道路交通、文體娛樂、醫療衛生、教育教學、生產生活服務、治安保衛八項基礎設施。叁是強化落實定責任。建立議事協商會議制度,定期召開社區群眾代表例會,協商解決社區建設、管理、服務等重大問題。健全定期檢查調度制度,堅持月調度、季通報;完善考核驗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辦法,逐項驗收評分,依據評分結果排名,縣、鄉表彰命名,促進各項任務落實。
(三)。把滿足農村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作為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覆蓋農村全體群眾,集政府公共服務、志愿互助服務、市場化服務于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一是健全社區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圍繞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積極推進日用品消費、農業生產資料購銷點進社區,在有條件的村設立集貿市場,在多數村設立農民信息俱樂部和便民超市,組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178個,科技服務隊368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物資和信息服務。二是健全社區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廣播室、健身活動室、文化廣場等文體活動場所建設,成立農村紅白理事會、社區演唱隊、社火隊等社區文化活動組織,廣泛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法律、體育“五進社區”活動,營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農村社區文化氛圍。三是健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按照集醫療、衛生防疫、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六大功能于一體的要求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148個,為群眾開展衛生防疫、計劃生育知識宣傳普及和兒童計劃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預防,有效滿足了群眾醫療衛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區社會治安服務體系。積極推行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對接的“叁調聯動”工作機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區群眾、社區干部“叁位一體”的治安防范體系,組建巡邏隊,配套電子報警裝置,廣泛開展“平安社區創建”活動,營造了安全、穩定、和諧的社區環境。五是健全社區互助救助服務體系。依托社區現有條件,建設社區互助救助服務站,有54個社區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為農村困難群眾開展低保、醫療救助、養老等服務。組織社區志愿者、學校師生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及殘疾人、五保戶、優撫對象、貧困戶等弱勢群體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務,形成了鄰里互幫、群眾互助的良好風氣。
(四。堅持把農村社區作為服務農村居民的有效平臺,全力開展各項便民利民服務活動。一是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作用,利用農技站、遠程教育培訓設施,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升農民致富技能。同時遴選村社產業能人,現身說教,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二是開展社區民主管理活動。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深入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廣泛開展“和諧五星”創評活動,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區)干部“雙議雙評”活動,提升了村級事務科學決策水平,增強了群眾民主管理意識。三是開展各種利民便民活動。圍繞農民群眾最期盼、最關注、最直接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力為群眾辦實事。各村(社區)都建起了為民服務代理辦點,由鄉鎮政府包村干部開展為民代理辦服務,同時,依托扶貧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實施投資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建成通鄉油路5條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條310.1公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處,完成自來水入戶5.1萬戶,新修梯田13.9萬畝,累計完成舊農宅改造與新建文明生態家園3萬多戶,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推進農村示范社區建設,實現了農村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通過開展農村社區建設,整合農村各類資源,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村經濟發展中技術、信息、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提高了主導產業開發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提高了農民整體素質。通過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變,廣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工致富技能培訓,成立秧歌隊、籃球隊等,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創業就業能力和自身素質。三是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通過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將外來人員、離煺休回村居住人員全部納入社區管理,實現了“無縫隙”管理服務。同時,發揮社區管理委員會、共建理事會等組織作用,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形成了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機制,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
一是社區經費嚴重不足。由于縣財政困難,投入有限,致使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相對滯后,社區工作無經費,工作人員無報酬,不能完全滿足社區辦公和服務群眾的需要。
二是農村社區管理體制滯后。主要是工作人員缺乏,社區管理服務人員以村干部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區工作者對社區建設的內涵理解不夠,居民自治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居民參政議事的意識還不強,參與社區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農村社區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運行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三是為民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區第一線工作的人員多數為村“兩委”干部和社區志愿者,參加社區工作方面的專業培訓相對較少,缺乏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制約了社區服務水平的提高。
(一)。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實社區工作經費財政分級補貼制度,將農村社區建設經費納入財政支出預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支持的社區建設投入機制。同時,整合各種資源,采取多種方式改建、聯建、共建,切實建立服務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新社區。同時,要嚴格落實社區工作經費和工作人員工資保障等各項機制,切實調動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二)。農村社區建設是城鄉融合、統籌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與城鎮化建設目標一致,需要系統全面地制定建設規劃。建議出臺社區建設規劃,進一步指導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社區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村鎮體系、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公共服務規劃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配套跟進。因地制宜實施村莊改造,打造一批特色鄉村社區。
(三)。調動社會各行各業與社區組織進行共駐共建積極性,實行思想教育聯抓、環境衛生聯創、社會治安聯防、服務設施聯建、文體活動聯辦。通過共建使社會各界對社區建設的認識更加到位,職責更加清晰,任務更加明確,形成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圍。
(四)。完善農村社區工作者培訓制度,建立考核、民主評議、工資待遇、保險、獎懲等制度,激發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整體素質,真正實現社區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服務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自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啟動以來,在認識上,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堅定的;在工作擺布上,我們始終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因此,全縣各鄉鎮的社區建設進度迅猛。截止9月中旬,全縣開工建設的15個社區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89億元。其中,市級7個重點社區,總體規劃占地5037畝,整合13615戶,集聚人口55032人。xx年確定的2945套住房建設任務,建成和在建住房已經達到1849套,占任務62.7%,已經建成住房521套,占任務17.69%,建成入住280戶,占已建成9.5%。在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的基礎上,其它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有突破性進展。曹營、魏莊、龍頭社區在綠化、亮化、休閑廣場建設上,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有5個社區水、電、路同期配套,6個社區配套建設廣場、超市、衛生室等公共設施,實行雨污分流、排水管網建設配套,同期進行綠化。此外,趙店的龍翔、赤眉的桃園、桃溪的英華、乍嶇的乍嶇湖等社區也都進度較快,公共設施建設和樣板房建設完成率都在40%以上,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也有部分鄉鎮在全縣社區建設大局擺布上暫時規劃在第二階段的三類鎮,但是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也都成績斐然,給縣委、縣政府交了一份滿意答卷。
各鄉鎮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具體工作中,主要體現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思想認識到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縣、鄉、村各級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但是,在思想上,全縣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視,都把此項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各鄉鎮都能在充分認識、深刻領悟社區建設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積極工作,加快社區建設“要我干”為“我要干”的轉變,并把社區建設當成今后3-5年鄉鎮工作重中之重來思考、擺布,不圖形式,不搞應付,從思想和行動上做到根扎得正,想的深,謀的遠,做的細。積極探索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深刻領悟想明白、講明白、干明白的認識和實踐過程,真正做到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重視程度空前提高。
(二)宣傳發動到位。去年12月21日,全縣分層次組織縣、鄉、村干部群眾到平頂山郟縣、舞鋼參觀學習,集中時間組織召開研討會,逐鄉鎮發言談體會、談感受、談打算。有的鄉鎮還到新鄉、安陽參觀學習。馬山口鎮、灌漲鎮、師崗鎮、湍東鎮參觀學習人數都在300人以上,馬山口鎮超過500人,其他鄉鎮也都在100人以上??h鄉累計參觀學習的人員4000余人,掀起了一輪參觀學習建社區的熱潮,在全縣上下迅速形成了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思想共識。隨后召開的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動員會,再宣傳、再發動、再鼓勵,使全縣上下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和決心,為新型農村社社區建設再添動力。通過宣傳發動,使黨員干部想明白,對群眾說明白,從而干明白。營造了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資金扶持到位。在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我們進一步采取措施來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一是加大縣鄉財政獎補力度??h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資金扶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其中財政專項獎補獎金xx萬元,項目獎金3000萬元,用于對規劃設計、公共設施獎補和農民購建房補貼。按社區入住戶,每戶補貼3000元,用于購房;每戶再補貼3000元用于鄉鎮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捆綁項目資金。積聚電力、交通、文化、衛生、教育、扶貧開發等項目資金集中投放,集中使用。三是金融信貸支持。動員金融機構開辟適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信貸產品,為社區建房農戶提供小額貸款。四是市場運作籌資。鄉鎮積極探索以市場運作的方式籌資建社區,通過土地開發、資源使用權轉讓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鄉鎮土地出讓凈收益全部返還的資金,全部用于社區基礎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五是與企業聯建。大力開展村企聯創活動,鼓勵企業捐助社區建設。
(四)土地保障到位。一方面,抓好“開源”。通過存量土地盤一點兒,增減掛鉤擠一點兒,“三荒”當中用一點兒,整治整合挖一點兒,爭取調規添一點兒,集約建設省一點兒,保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所需土地。按照縣政府出臺文件,各鄉鎮把縣分配的新增用地計劃,農村宅基地整理新增地,按每畝獎補4500元,未利用地開發、工礦復墾等新增耕地每畝獎補2500元,超額面積每畝加獎1000元。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多整治用地的,除用地指標全部用于社區建設的,每畝地給予1萬元獎補。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鄉鎮與農戶簽訂拆除舊房協議,寫出保證書,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舊宅能夠拆得掉、快復耕,為社區有序推進留足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抓好“節流”。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杜絕長期以來亂建設、重復建設、有新房無新村的現象。按照“不在沒有規劃的地方建房,不建沒有規劃和設計的房子”,重點對路邊建房問題進行整治,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等激勵機制,引導農民群眾向社區聚集,使建房用地指標用在“刀刃”上。堅持把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貫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始終,不斷提高人口聚集度和土地利用率。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優先保障社區用地;社區規劃之外原則上不審批新宅基地,也不準再搞舊房翻新和改建擴建;對農村宅基地整理增地定額補貼;鄉鎮整理造地,報經縣政府同意,滿足鄉鎮社區用地所需,剩余指標有償調劑使用。
(五)督查落實到位。一是機構保障??h委、政府成立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其它相關四大家領導為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為主要成員單位;各鄉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鄉鎮第一責任人,明確一名副職專門負責,組織一班人具體抓,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成效。二是部門協作。明確縣直相關單位的工作職責,將縣直單位分包到鄉鎮,要求各部門充分發揮行業特點和自身優勢,對口支持鄉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三是強化督查??h委、縣政府每半月召開一次工作推進聯席會,每月召開一次辦公會,建立半月鄉鎮匯報聯系制度和雙月評比制度。定期對鄉鎮階段工作排名,召開鍋底會、現場辦公會和經驗交流會,縣委書記、縣長、分管副書記、副縣長等相關縣領導參加點評,排名靠后的鄉鎮表態發言。通過多種有效措施,推進工作順利開展。
(一)、群眾思想認識不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群眾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新樓房、就是修新幾條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中央提出來的,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缺乏產業支撐,群眾思想矛盾。失地群眾暫時失地失業,感到生活、就業困難、感到生活壓力大。特別是目前大多數社區配套的產業發展項目還沒有到位或正在建設,多數群眾雖然搬進社區居住,但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沒有正常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
(三)、當前社區建設進展不平衡。龍頭、魏莊、曹營、牧原等社區始終保持領先位次;河南等社區奮起直追,后來居上;但有的社區前一階段進度很快,但后期緩慢,已經由先進變為后進;還有的社區始終沒有明顯進度,怨天尤人,自甘落后,整體工作進展極不平衡。
(四)、工程質量不是很高。雖然各鄉鎮都安排專職的人員進行質量跟蹤監督、檢查,但“使用水泥磚、不設防震柱”等現象在不少社區依然存在。
(五)、社區配套功能明顯不足。前期社區建設都注重住房建設這個任務,在道路、排水、廣場、游園、學校、幼兒園等基礎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上,明顯感到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到社區對群眾的吸引力。
(六)、急辦問題解決不到位。新型農村社區工程進展過程中,部分高壓線改線,移動、聯通線路改線以及客戶區建設用地手續等問題成為影響社區建設的不利因素。
(七)資金投入不足,特別是后續資金支持不足。從目前來看,15個社區已建和在建住房數量僅占年度任務的66%,建成的只有18%,建成率最高的曹營社區也只有75%,其它社區差距更大,其根本原因是資金投入不足。社區持續建設,急需項目支持跟進,沒有項目支撐,社區后續建設無力,示范引導作用難以發揮,需傾全縣之力,集聚項目、集聚財力配套社區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為社區快速發展增添后勁。
(一)是加強土地使用的規劃引導,有利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以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為契機,從規劃上進行引導、完善,體現城鄉一體的新農村空間布局規劃,做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規劃、新農村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四規合一,實現新農村發展布局、建設用地布局、基本農田布局三個優化,合理確定中心村建設規模和范圍,適度安排中心村建設用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村民住宅按規劃有計劃地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
(二)加強拆舊建新引導,有利于土地資源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
加強拆舊建新引導。原來國家規定城鄉用地增加與農村居民點增減掛鉤指標三年內歸還,現在省政府(豫政辦[]124號)要求半年內歸還,這就要求拆舊建新同步進行,盡量在農村宅基地原址上采取拆舊建新方式“滾動”發展。通過建設多層和高層住宅,解決農民居住問題,達到集約用地目的。再用地選址建新區的,拆舊區要按規定盡快復耕,整理復耕的耕地,應比建新區占用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高。
(一)切實加快住房建設進度。
從當前情況看,15個社區現在已建和在建的住房占任務62.7%,已經建成的只有17.7%,曹營、龍山、龍祥、張洼四個社區有入住,社區總入住率還達不到一成。從已經建成的住房情況看,師崗、湍東、瓦亭、灌漲、余關社區行動比較快,曹營社區住房建成率占任務71.6%,入住170戶達56.6%,龍山、龍頭社區建成比例達40%左右,牧原、龍祥社區建成比例在30%以上,灌漲魏莊、岞曲岞曲湖社區建成比例在20%以上。從住房建設的數量上看雖然有一定規模,但是全部完工可以入住的還不多。住房工程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在到年底這段時間,要組織好住房建設的大決戰,主體工程完工的要抓緊進行內外粉飾和門窗、水電安裝;一層、二層起墻的要盡快封頂,11月份完成主體工程;正在處理地基的11月中下旬要完成主體框架;除多層和小高層之外不管哪種情況,要采取倒排工期的辦法,把好時間節點,多組織施工隊伍,確保住房建設快速推進,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二)狠抓質量和標準提升。
社區住房事關民生,老百姓非常關注,工程質量必須要有保障。湍東龍頭社區、灌漲魏莊社區、赤眉桃苑社區在建設的質量上都是采用框架或半框架結構,一層、二層、頂層全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可抗7級地震。但是有的地方這里我不再點名,在建筑材料、在建設的質量上沒有把好關,有的使用水泥磚、有的沒有防震柱、有的使用“18”墻,更有甚者這幾種情況并存,希望各鄉鎮要發揮村民的力量、發揮鄉鎮的監督作用,把住房工程也包括其他基礎建設工程,從建材到施工整個環節都要進行全面的質量監管,確保房子建的牢,工程都達標,讓老百姓看著放心,住著舒心,真正將社區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堅決不能出現新的隱患。
(三)完善配套社區功能。
一個社區能不能引人注目,吸引人入住,除了最基本的住房建設外,最大的吸引點是它所具備的區位優勢、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的功能是否完善。為什么城市社區有那么高的吸引力,就是因為城市社區有很多農村不具備的配套設施。龍頭社區距城很近,前期環境打造比較好,姜坡組60多戶入住愿望非常高。師崗曹營社區所建的位置并不優越,原本是一個崗丘區,通過這幾年的建設,硬化道路、修建廣場、開發游園、綠化環境、配套路燈,改善了居住條件,因此才由原來兩三戶發展到十幾戶,現在達到了200多戶,已經入住了170多戶,還有臨近村莊的農民紛紛報名交納定金入住社區,建設供不應求,彰顯發展潛力。曹營社區在全縣領頭羊的作用已經得到了明顯的發揮,其它社區也要按照這個思路把基礎建設搞好,配套路、水、電,逐步完善學校、幼兒園、衛生室、文化中心等公共設施。隨著社區規模的擴大,解決好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等環衛設施,通過社區各項功能的完善展現社區的形象魅力,使社區示范引導作用能夠更好地發揮,吸引老百姓踴躍入住。
(四)爭取項目資金扶持。
我們鄉鎮要積極和縣直的相關單位搞好對接。特別是同國土局土地治理、扶貧辦整村推進、衛生局醫療服務中心、城建局倒房重建、民政局危房改造、教體局小學幼兒園建設項目、電業通訊部門的電力通訊線路改造等項目的對接。其中安全飲水、聯通移動改線、移民搬遷、省級示范村、新型社區基礎建設等項目抓緊實施;其他項目抓緊申報。在項目爭取和建設過程中,要與縣直部門加強聯系,將項目與社區建設銜接好,盯緊盯牢、及時匯報爭得部門支持,確保項目和資金爭取到位。涉及的相關項目單位,也要圍繞社區建設主動服務,發揮優勢主動對接、向上爭取資金,為社區配套完善積極創造條件。
(五)著力解決制約社區建設的突出問題。
針對社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供水設施、電力配套、道路出行、通訊改線等問題,水利、電業、交通、聯通、移動、電信等單位務必高度重視,積極配合確定責任人及早解決。
土地和資金是兩個老問題,也是兩個大難題。我們要轉變思路,尋求解決辦法,一方面與三項整治結合,城鄉增減掛鉤,利用空心村整治和荒草地整治多造多騰;另一方面要與老百姓簽訂拆舊建新協議,通過協議的形式把政府引導和農民自愿這種愿望體現出來,把占補平衡的政策利用好,通過新增土地指標來逐步審批解決用地手續。在其他建設資金上,積極動員社區百姓及時交納建房款額,發揮農民購房、建房的主體作用,動員群眾向社區集聚靠攏,也讓參建企業充滿信心和活力,調動參建企業投資積極性,同時鼓勵參與公益性建設。百企幫百村,鼓勵企業家群體幫建新型社區,鼓勵有實力的人員以承包、租賃等形式,依靠土地流轉等高效形式建立示范園區,實現農民與企業家的雙贏,為社區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六)加強社區后期管理。
社區人口一旦集聚,便自然而然形成一個社會群體,有些社區將打破行政村的界限,由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入住在同一個社區。當前曹營社區、龍山社區、龍頭社區、魏莊社區、七里坪張洼社區等陸陸續續都將由不少農戶入住,形成規模。這些農戶集聚在一起,必須要有一個機構來管理,這個機構要承擔治安、戶籍、計生、信訪穩定、黨員管理、鄰里糾紛、農民培訓、政策宣傳、衛生整治、垃圾處理等各項社會化管理職責。從現在的情況看,一些社區成立了社區辦公室或項目辦,這個機構現實的職責只是抓社區建設,還沒有賦予它管理的職能。因此在社區建設的前期,我們要負起責任,組織所在的行政村暫時代管,待社區形成,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后統一管理。同時,提前謀劃、預留位置,及時提出社區管理的意見和辦法,為社區后續管理奠定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近年來,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度綜合統籌推進,重心從新農村建設點整治轉向統籌城鄉、擴張城鎮、聯鄉成線、鎮村聯動建設,為解決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問題凸顯,從20xx年開始,我縣結合統籌城鄉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整合社會資源,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廣泛參與、穩步推進的基礎上,通過村莊合并、集約發展的方式,促進農村全面發展,逐步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農民就地居民化。
1、城鎮開發建設模式。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以小城鎮開發建設為龍頭,結合中心小城鎮建設,通過移民搬遷方式,站在實現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鎮開發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村)建設,一體規劃、一并推進,圍繞“怎么遷得出、怎么住得穩、怎么能致富”核心問題,著力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產業布局、合理的就業結構。如xx縣江口鎮在小城鎮建設中的,把處于深山區的原樟木村整體700多人搬遷到集鎮,規劃建設了樟木新區社區,輔以蠟芯產業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完善相關自治組織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了新型社區。
2、農業產業聯動模式。按照以社區建設為方向、以產業發展為支撐的建設方向,通過對土地整合集中,實現了人口向農業園區社區集中,農民在產業集聚區內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發向環境優美的社區聚集。土地向農業企業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大戶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轉、土地向大戶集中,加速了農業產業化,又促進了村莊整合。如南塘鎮黃屋村結合xx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清溪園的開發建設,對黃屋開展整村整治建設,利用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和農村住房建設,形成產業聯動的良好局面,從而使農民實現了“從一輩子蓋幾次房到三輩子蓋一次房”的夢想。
3、中心村建設模式。以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為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環境,改善房舍、設施、環境等方面的基礎上,實現讓農民群眾享受與城市同質的、一樣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并通過產業支撐,把農業勞動力變成了一產、二產或三產工人,實現了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轉變,物質、文化生活的根本轉變,群眾文化素質修養的根本提高。如xx縣江口鎮旱塘新村、南塘鎮船埠新村、吉埠鎮枧田新村,通過開展整村推進整治方式,建設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xx多人的宜居新型農村社區。
4、整體搬遷集中居住模式。結合扶貧開發,通過深山區移民搬遷,讓分散在各個自然村的居民統一在規劃地集中按新戶型建房,整體重新建設具備生活、娛樂、服務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輔以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讓農民從以前的小農經濟中脫離出來,逐步轉為一產、二產工人。如南塘鎮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設了120余棟房屋,發展了現代農業蔬菜產業種植。江口鎮美麗家園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引導農民向圩鎮集中居住,轉變就業方式。
無論采取哪種模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務,讓有條件的農村居民盡快適度集中,住進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房屋,找到穩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投入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解決農民看病難和上學難等問題,配套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醫療、教育、公共娛樂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更是投入難題。
2、農村違章建房難控制,村莊合并難。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起,引發了村莊合并,形成了村莊合并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擴大升級,雖然編制了建設規范,開展了“違法、違規’建設綜合整治工作,但因農民觀念影響,違法違規建設仍有發生。
3、對社區建設認識不足,安置就業難。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認識簡單,面對新型農村社區的建立,對究竟什么是新型農村社區,它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為什么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能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作用;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要具備哪些條件,怎樣創造這些條件等諸多問題沒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社區的建設也釋放了大量勞動力,農民的安置就業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既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又是深刻的社會變革;既是發展當務之急,又是長期歷史任務,必須遵循規律,科學決策,依法辦事。
1、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往往在經濟基礎比較好、基層組織有號召力的農村率先突破。對暫不具備合并條件的農村,也應作出整體規劃,逐步向這方面引導。
2、尊重意愿,強化協調。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習慣和利益格局,必然帶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比如,土地置換問題、資金籌措問題、建設標準問題,在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要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協調,統籌利用資金、項目來綜合推進。
3、加強服務,搞好管理。新型農村社區要健全管理組織,完善管理隊伍,社區建成后,隨著人員的增加,公共服務難度也在加大,公共衛生等往往成為反復反彈的問題,要搞好社區黨組織、管委會、綜合服務中心和各類社區組織建設,科學制定社區管理工作職責,逐步形成一套運行順暢、行之有效的社區管理新機制。
4、產業支撐,夯實基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范圍內規劃產業布局,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實現生產的規?;?、專業化和產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在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同時,應該考慮和籌劃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培植新興產業問題,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種糧大戶、養殖大戶、特色農業和龍頭企業,促進加工業、運輸業、倉儲業的興旺,從各個方面擴大農民就業渠道,解決人往哪里去的問題。
5、多元投資,調動力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錢從哪里來。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需要巨額資金,縣鄉兩級財力有限,上級部門應該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農村社區便民服務大廳、村民學校、圖書室等公益性服務場所建設的以獎代補。
6、土地置換、綜合利用。要制定優惠政策,充許利用節約出來的村莊集體建設用地解決主要建設資金。把這個指標轉移到產業集聚區和城區用于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原地復耕后還給農民,用于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建設用地指標飄移到工業集聚區后,用于哪個企業發展,必須吸納當地群眾到企業打工。
農村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舉措。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加快推進全縣農村社區建設步伐,近日,我們對**縣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
近年來,縣政府堅持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按照“試點示范、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措施,持續加大投入,積極探索實踐,集中開展了以建陣地、優環境、促服務、惠民生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空間距離”和“設施落差”,使農村生活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城鄉和諧發展,建成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和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先進縣,受到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1、明確工作思路,科學合理布局。堅持以農村群眾需求為導向,把社區理念引入新農村建設,按照“土地節約利用、居住相對集中、便于管理服務”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通盤考慮農村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交通布局、生態布局和人口布局,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推進農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轉變、平房向樓房轉變、村莊向社區轉變,提出了居住向小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社區集中的農村社區建設思路。按照城區改造型、鎮區聚集型、多村聯建型、園區帶動型、整村搬遷型五種模式,對現有自然村進行整合,把全縣97個行政村規劃為45個農村社區,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2、突出建設重點,穩步全面推進。堅持高起點規化、高標準建設、統一功能布局,依托原有的農村服務陣地和活動場所,采取爭取省市補助、縣級財政配套和村組自籌的辦法,按照服務用房不少于200平方米,室外活動場所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標準,投資7000多萬元改擴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萬多平方米。搶抓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機遇,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項目,將各項涉農資金進行捆綁,啟動以告別深山區、土坯房、土窯洞、獨居戶和加快農民向城區、鎮區、中心村集中為主要內容的“三集中、四告別”工程,建設大社區,從根本上改善山區群眾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近三年累計對7061戶2.56萬農村居住群眾進行搬遷改造,建成農民進城(鎮)居住小區13個、住宅樓65棟3364套,推動了1.35萬人進城、進鎮、進中心村社區居住,探索出了一條山區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
3、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根據公益性服務、經營性服務、管理性服務的功能要求,按照“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即:公共服務站、農業科技生產服務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站、計生衛生服務站、村“兩委會”辦公室、村民監督委員會辦公室、多功能室、專業經濟組織辦公室、幸?;ブ?、便民利民服務超市,文體活動廣場、便民服務隊)的建設標準,縣人社、民政、衛生、農業等相關部門對口支持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完善硬件設施,安裝室外健身器材393套,娛樂器材132套,配備辦公桌椅698套,圖書19.7萬冊,養老互助幸福院床位300多張。所有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公共服務、群眾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群團組織、養老互助院等機構,部分農村社區(如草碧鎮碧水苑聯合社區、高崖農民進城社區)還設有物業管理等機構,對各類服務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服務內容都作了明確,為開展社區服務奠定了基礎。
4、樹立民本觀念,構建服務網絡。一是構建便民服務網絡。實行服務代理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大力推行“3+x”的便民服務模式,利用便民服務電話、短信群發系統、親情視頻聊天系統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設施,為群眾提供產業技術培訓、農副產品銷售、醫療康復、健康娛樂等全方位服務。圍繞民間工藝品、蘋果和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專業經濟協會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97個,新注冊、認定家庭農場32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20場次,受訓農民群眾4.6萬人(次)。二是構建社會保障網絡。全面推進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完善農村低保制度,構建起了以社會養老、社會醫療、社會救助以及社會福利為主要內容、體系完善的農村社區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平臺扎實推行“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權益查詢、生存認證”五個不出村,各公共服務站普遍設置了養老醫保、農村低保和證卡服務3個便民服務窗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代理”,深受群眾歡迎。三是構建文化娛樂網絡。利用建成的文體休閑廣場和附屬設施,組建自樂班、秧歌隊等群眾文化組織32個,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活動112場次,為農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同時,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農村人文環境。四是構建社會治安網絡。在農村社區設置社區警務室和法律服務工作室,及時調解處理群眾矛盾糾紛。截止20xx年底,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村4個,市級4個,其余村全部建成縣級民主法治示范村。
5、健全完善管理,規范社區運行。農村社區及服務中心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主任由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擔任,副主任由村文書、團支書和婦代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會”組成人員和各村民小組長擔任。設置“三大員”:管理員由村群團組織負責人擔任;監督員由本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干部擔任;保潔員由熱心公益事業的群眾或農村公益性崗位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達到了有組織機構、有管理人員、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記載、有經費來源的“五有”標準,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規范化的運行管理機制。同時,建立了社區(村)干部+信息員+戶長的管理運行模式,實行一組一冊(戶主基本情況),一戶一表(家庭成員詳細信息)的網格化管理辦法,使社區服務中心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群眾,真正把農村社區建成一個為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綜合服務的載體。
我縣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使農村群眾生活居住條件徹底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群眾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基層干部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對什么是農村社區,為什么要建農村社區、如何建農村社區等缺乏基本認識。有的認為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蓋幾棟樓、修幾條路、掛幾塊牌子,對有關政策了解掌握不夠充分,認識上仍有偏差;有的認為資金少、用地難,存在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部分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概念認識模糊,把農村社區建設當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觀能動性,“等、要、靠”思想嚴重。加之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民習慣了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入住新的住宅小區生活成本較原來要高,且生產設備和勞動工具存放不便,大多群眾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安不下心來,所以對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不高。
2、建設資金匱乏,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資金短缺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縣自有財力嚴重不足,縣級財政支持扶持能力有限,農村社區建設上級補助資金又比較少,加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鎮村集體經濟弱,要想拿出資金發展公益事業很難。大部分鎮村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僅靠上級補助和借貸建設,融資難度大,致使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設、輕配套設施,重社區建設、輕產業發展的傾向。此外,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期較長,資金到位慢,而鎮村資金壓力大,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市場化、多元化投資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也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影響了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3、工作力量緊缺,服務水平不高。首先,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在職的社區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年富力強的村民不愿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造成社區干部后繼乏人。據調查,全縣為60個村配備月工資為500元的勞動保障助理員81名,其余37個村各確定了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每月補助300元,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且對任職年齡作了規定。大多數村由文書或其他村干部兼任,如文書兼任的每月也最多只能領取1100元或者900元報酬(文書每月報酬600元),其很難做到脫離農業生產全天侯坐班。其次,現任社區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服務群眾能力不強,工作內容僅僅局限于公共服務,真正意義上的村民自我服務、互助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再次,對社區干部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任職后培訓形式化,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式單一,為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多、為社區村民服務的培訓少。
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h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順應農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農民幸福安康、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多謀福祉,使農民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
1、加強宣傳引導,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強大合力。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廣大群眾的參與支持。首先,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穩妥推進。要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和相關制度體系,明確責任目標,形成“縣委正確領導、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密切配合、鎮村積極運作、農民參與聯動”的工作機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認識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努力增強廣大干部群眾主動搞好社區建設的信心,切實克服畏難情緒和等待觀望思想,把社區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進。通過典型示范、樣板引路,用實際案例教育引導群眾參與社區建設,使群眾從內心深處認識、認同和接受農村社區,努力營造群眾踴躍參與、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良好氛圍,形成農村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2、堅持規劃先行,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科學合理。一是堅持城鄉一體,詳細規劃。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聚居人口適度、服務半徑合理、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等原則,以鎮村規劃、產業規劃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為依據,結合新一輪行政村撤并,加快研究制定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規劃。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充分考慮當地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社區建設既要服務方便群眾,又與未來區域發展方向相一致。對經濟富裕、村莊規模較大的村,直接建設成為農村社區;對村莊規模小、居住分散和設施滯后的村,通過整體搬遷集中到鎮區,聯村合建社區;對于地處深山區和自然條件差的村,通過移民搬遷,實行聯村共建,在縣城建設中心社區。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渠道,加快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同時,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等實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
3、整合各方資源,實行農村社區建設多元投入。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探索市場化融資新路子,多元化籌集資金,為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持續有力的資金支持。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在積極爭取省市補助的同時,財政部門要列出年度社區建設專項預算,建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逐年穩步增長機制,重點對工作進度快、聚集人口多的農村社區進行獎補。二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投入。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捆綁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則,將農村道路、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起來捆綁管理和使用,實行綜合配套重點投入,集中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涉農項目和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社區建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綜合運用土地、補助、貼息、獎勵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4、完善配套建設,拓展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一是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凈化標準,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二是著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以完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就業培訓等事關群眾日常生活的服務項目為重點,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四站四室一院一超市一廣場一隊”配置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服務水平,使社區服務中心達到內部結構、功能名稱統一規范,尤其是在各項待遇領取、保費繳納等方面最好確定一家金融機構,靈活運用一卡通服務或者現金繳納保費的方式,方便農村“三留守”人員,從而使各類公共服務真正“落戶”農村、“扎根”基層。三是積極完善市場化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展百貨供應、農資供應、餐飲服務、農機維修、郵政通訊、金融保險等服務項目。四是建立健全社區自助互助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志愿者協會、老年協會、殘疾人協會、紅白理事會和文藝宣傳隊等,開展鄰里互助等群眾性自我服務活動。
5、加強隊伍建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充實壯大社區干部隊伍。通過派、選、聘、考等途徑充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工作力量,使社區工作人員在年齡結構、文化程度、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優化,同時,探索建立縣鎮機關干部到社區掛職任職制度,真正實現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有人辦事、高效辦事”。二是建立干部培訓機制。采取遠程教育、網上培訓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強社區服務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訓,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三是逐步提高社區干部報酬待遇。努力改善基層干部待遇偏低的現狀,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逐步提高社區干部報酬,調動農村社區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基層干部活力,推動農村社區整體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關于谷城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調查報告 為了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促進“四化”同步發展??h人大會組織農工委于8月中旬深入到有關單位和鄉鎮,通過聽取匯報、實地查看、走訪座談和查閱資料,對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主要成效
谷城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自啟動以來,、縣政府高度重視,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實施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抓手,明確思路目標,制定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推進,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格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呈現出快速、健康、有序推進的良好勢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縣第一批建設的13個試點,對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進行全面規劃設計。目前全縣已投入資金2億元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第一批13個試點的規劃均已制作完成,部分試點已拿到規劃并按計劃動工建設。
了通訊、路燈、給排水、排污、公廁、健身小廣場、停車場、綠化帶、環形公路等公共配套設施;紫金鎮孫家溝村在沒有項目資金支持的情況下,縣直工作隊、鎮、村齊心合力籌集資金200余萬元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前該村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超市以及附屬基礎設施已近完工,同時,借助修建高速公路拆遷機會,調整20余戶不符合規劃的搬遷戶進入新社區。經濟開發區胡家井社區新規劃集中居住社區占地面積120.3畝,規劃設計集中居住的多層社區居民樓10棟,建低層別墅168座,現一期、二期工程已完成,入住率達到50%,居民活動廣場已動工建設,社區服務中心已選址,正在設計中。五山鎮堰河村先后投資600萬元建立了堰河接待中心,新修、硬化百日山旅游公路15.4公里,維修硬化破損道路4000米,投資20多萬元新建了污水處理站、生態廁所,投資120萬元新建了堰河茶藝館,投資40多萬元修建了文化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基本完工。
各單位項目,整合項目資金,集中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土地使用方面,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優先列入年度計劃,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統籌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和二三產業發展用地,依據掛鉤指標,按城區每畝不低于8萬元提取專項資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實行??顚S?,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各試點社區采取政府投入、鄉鎮自籌、農民參與、社會共建等多種形式、多種模式籌集建設資金共計7000多萬元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效突破了“兩難”瓶頸,為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順利、有效地開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和勞力支撐。
親自掛帥,親自部署,親自參與,親自抓落實,營造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機制。截止目前,全縣先后召開2次會、3次現場會、3次專題會、4次領導小組會、5次督辦推進會議進行研究部署、高位推進,保證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二、存在問題
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建設模式創新不夠。資金和土地問題是制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瓶頸,目前雖然制定了一些措施,但是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總體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與其他好的典型相比我們的運行機制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部分試點還主要依賴于上級單位的支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資金投入和土地使用模式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完善、創新。二是思想認識還有待提高。部分農民群眾甚至基層干部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認識還十分片面,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拆房蓋房,穿衣戴帽”,個別鄉鎮新型社區試點村建設行動滯后,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宣傳工作也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三是資源整合還不夠到位。個別鄉鎮對市、縣投放的項目和資源,存在分配不集中和分散現象,沒有按照谷發[2012]16號文件的要求,將資金和資源圍繞新型農村社區試點村建設進行分配傾斜,而是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分配,造成新社區試點建設資金不足,亮點不亮。
三、幾點建議
目前,全縣已確定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50個新社區,2015年重點建設13個,其中石花鎮小坦山村、五山鎮堰河村按照市要求今年必須完工,迎接驗收;其他試點村工作任務也很重??h人大會建議:
一是進一步強化領導。繼續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保持高度重視,并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各鄉鎮以及縣直相關部門的實績考核內容之中,各責任單位要按要求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明確工作任務,制定工作路線圖,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制,保障工作順利進行。要進一步加強資源和項目整合,集中力量支持新社區試點的建設,全縣各職能部門要加強聯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新型農村社區試點的建設。
二是進一步強化規劃。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集約用地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尊重農村實際,尊重群眾意愿,科學規劃,合理規劃,建設部門和鄉鎮、村要認真研究,詳細調查,選準選優最合理的規劃建設方案,力爭規劃實用性強,易操作、宜居宜業。同時要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堅決杜絕違反規劃的建設行為,避免無序建設和資源浪費。
區建設的成功經驗,創新思路,不斷探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新模式。充分發揮各自區位優勢,借助社會資源,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出資、市場運作的方式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難題,去除“等、靠、要”的思想。切實解決“錢從哪里來”、“地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把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
按照《濮陽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關于對我市農村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的調研通知》要求,我縣及時組織農辦、住建局、產業集聚區辦公室等部門及有關鄉鎮召開座談會,對全縣推進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濮陽縣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情況
濮陽縣共轄6鎮14鄉,1005個行政村,總人口108.6萬人,縣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萬畝。2015年,全縣gdp完成192.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1618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4.4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2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343元,城鎮化率達到39.32%;柳屯鎮、文留鎮躋身河南省百強鄉(鎮)行列。
以及弱小村、偏遠村實施整村搬遷,統一組織建設集中居住區?!笆濉逼陂g建設40個新型農村社區。
2011年初,成立了由縣政協主席曹雪生任組長的強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領導小組,負責產業集聚區內23個村莊合并,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工作。結合濮陽縣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5年內擬投資47.6億元,對涉及的23個村莊實施拆遷,并進行集中安置。該社區的建設以實現中心村聚集為目標,采用投資開發模式運作,規劃設計教育、商業、醫療、娛樂等功能齊全??傮w設計為南、北2個分區。南區規劃在縣城濮陽師范東側、南環路以北、國慶路以南區域,北區規劃在濮臺鐵路北側、大慶路東側區域。建成后,南北區共可容納10萬人居住,其中,安置城關鎮管轄的大屯、裴西屯、張莊、谷家莊、鐵爐、邢莊等15個村,拆遷5000余戶、近20000人。安置房建設計劃今年9月份實施,拆遷安置從2012年開始,至2015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陽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現狀
融入城鎮型為主。五星鄉安寨村屬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區型,安寨村已啟動“和諧新村”建設,全村共192戶,890人,1309畝耕地,新型社區共規劃8棟樓房,現已啟動建設2棟,社區建成后可節約土地230余畝,節約土地用于村內招商引資;城關鎮大屯社區屬于融入城鎮型發展,依托濮陽縣產業集聚區建設,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產業集聚區發展用地,由開發商統一開發,村民住宅“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規劃,正在與開發商洽談;戶部寨鄉宗郭廟村屬于中心村集聚型, 投資類型屬于投資開發型,有三個自然村莊合并成一個行政村,建設“新宗村花園”社區,總投資3500萬元,其中村民籌資2000萬元(含拆遷補償款),土地流轉資金1237萬元,村民房屋拆遷費用按照一畝4萬元的標準進行賠償,資金用于新型社區建設,入住新戶只需補齊差價,如果資金不夠,開發商先給予墊付,在以后的食品工業園區就業后償還。在原村莊宅基地上規劃新型社區,占地面積130畝,分三期建設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滾動發展的模式,穩步推進的方式實施,目前已開工建設14棟樓房。
三、具體做法
目前,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已全面鋪開,并開始形成強力推進的局面,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參與、多方聯動”的工作思路。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規劃布局。按照就近合并、
中心聚集、節約資源、利于發展的原則,全縣1005個村莊,規劃后形成城中村115個,中心村107個,基層村374個。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原則,重點抓好以城關鎮大屯、五星鄉安寨、文留鎮王明屯和高莊、慶祖鎮鄭寨和柳屯鎮陳村等為主的新型社區建設,從實踐中探索總結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有序推進。三是抓好農村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以農村經濟合作社為平臺,發展特色設施農業園區。如:五星鄉安寨村鑫龍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昌泰甜瓜種植合作社,眾利禽業合作社的成功運作,有效流轉土地,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經濟基礎。
設,村兩委與濮陽市衛都飲食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有企業負責投資,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節約宅基地420畝。節約土地經政府審批后用于興辦食品工業園區,安置本村及周邊村農民就近就業,既推動了企業發展,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
(三)著力強化“三個支撐”。一是強化組織支撐。既要發揮好黨委政府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發揮好基層“兩委”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還要發揮好駐村幫扶、企業幫扶的輔助推動作用。二是強化民心支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大制約點在于民心是否趨同認可、是否主動接受參與,因此,必須善于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促進解放群眾的思想觀念,贏得民心支持。三是強化投入支撐。重點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支持,在物質上幫扶,在服務上用心,在環境上改善,在設施上用力,想方設法加大公共設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統籌一體發展。
(四)積極推動“二個變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區化。通過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設施的重復性投入,可以高標準實現水、電、路、衛生室、文化廣場、幼兒園等設施建設。二是居住環境生態化。通過高品位規劃,提升農村環境容貌綜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態、宜居的新型社區環境,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四、存在問題
困難和問題。
(一)新型農村社區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社區的建設發展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投資來源,包括節省土地產生的補償資金、群眾交納的資金、村集體積累資金、爭取到的政策扶持資金四部分,其中集體積累資金多數村為空白,群眾繳納的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基本明確,但土地置換補助資金要等到土地復墾驗收后合格才能到位,時間滯后。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很多涉農單位,這需要一個綜合協調部門來協調涉農單位的項目資金集中向社區有序投放,如:村內道路、用電、排水設施、文化廣場、廣播電視等建設,要統一規劃,集中使用發揮最大效益。因而社區建設資金不足問題仍然是制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農民收入偏低,拆遷有一定資金壓力
以五星鄉安寨社區、戶部寨鄉“新宗村社區”為例,目前,在建和規劃中的社區戶型以110平方米、120平方米兩種戶型不等,每戶造價在10萬元到12萬元之間,農民收入遠低于城鎮居民,大部分農戶弄夠接受的支付能力為5萬元左右,如果多余5萬元,則很難承受。就算可以承受也不能一次性拿出全部資金,這就需要貸款然后慢慢償還,但國家沒有出臺關于農村建房貸款的渠道,因而資金壓力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三)高標準社區尚未成型,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從目前來看,我縣新型農村社區才剛剛起步,效果不明顯,目前多
數社區還處于規劃階段,公共配套設施還沒有到位,群眾看不到入住社區帶來的好處,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便捷的服務,對多數群眾來書還是模糊概念,示范帶動作用不強,效益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工作。
五、幾點建議
(一)整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將財政用于支持新型農村社區中建設道路、文化廣場、用電等各項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管理,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以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的支持效果。要研究制定文件,明確由黨委農辦統一協調管理,對財政支農資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實行全程監控,使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更加透明,確保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安全有效。
(二)切實完善規劃,確保有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行合村并點,以建設樓房為主,是廣大農戶遠離農田,對農業生產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必須把好規劃關,進一步完善總體規劃,細化詳規,確保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確保建設質量。對規劃要高標準,嚴要求,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完善、達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審批,為確保廣大農民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全面推進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建議規劃費用由政府負擔,規劃標準要找有資質、有經驗的設計公司去做。在社區建設中要嚴把建設質量關,確保每一個農村社區都建成精品工程、亮點工程,以此帶動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需要一支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這是重要的組織保證,一是上級黨委、政府要積極給予支持,從人、財、物上要給予村莊大力支持。二是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特別是選好用好一個綜合素質過硬的村,要有思路,會工作,能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市政府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與先進兄弟縣、市相比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將以“一創雙優”集中教育活動為契機,認真貫徹、市政府的部署,學習和借鑒兄弟縣、市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各項措施,迅速掀起建設高-潮,全面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一、 調查目的
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及黨的“十七大”報告均強調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及其他公共服務體系,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而農村社區是農村最基層的組織,也是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的組織平臺。農村社區建設不僅城鄉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一體化的要求,也是城鄉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一體化的表現,為城鄉的社會融合和一體化奠定制度基礎。
但是, 在建設的過程中,擺在面前的問題無疑在告訴我們,在農村中設立社區存在著很大困難,為推動我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積極穩妥、健康有序地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與社會和諧穩定,特作此調查。
二、 調查對象及一般情況
1、調查對象:日照市莒縣在建設區或籌建社區的57個行政村
2、調查目標:社區作為一個新型的社會生活模式和社會組織形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趨向成熟,正所謂社區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我們將通過了解社區結構和居民生活來總結其優缺點,以期完善社區建設,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二、調查方式
網上調查及檢索,同時隨機調查報告
三、調查時間
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17日
三、 調查內容
詳情見附錄
四、 調查結果
一 新社區建設存在很多【問題】:
(一)、社區規劃安置問題
1、社區范圍規劃問題
一個合理有效地規劃只有符合農民的需要,才會被農民所認可,才會使農民滿意,才能達到建設新農村社區的根本目的;但我們卻總會發現有許許多多的社區規劃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和弊端,最終不能被農民買單。
2、社區規劃范圍征地賠青問題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而糧食就是他們的孩子。在處理社區規劃范圍征地賠青時,只有合理處理好規劃范圍內糧食作物的賠青問題,才不會引起農民的積怨,才能平穩順利解決。
3、社區規劃范圍房屋的征收問題與居民安置問題
社區規劃范圍最好不要涉及居民住宅區,不但加大征收難度,而且增加安置問題。如有與實際相沖突,則本著居民至上的原則,合情合理解決居民的困難,避免使規劃范圍內居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4、社區規劃范圍遷墳工作
做人重在不能忘本,在農村農民最重風俗祭祀,因此在社區規劃時,各級部門要順應民風,合理規劃好墳墓搬遷問題,要在認識上與農民在同一戰線,努力做好遷墳工作。
(二)、社區建設進展緩慢問題
1、部分領導干部對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認識不高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部分干部和群眾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認識上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一些村組干部認識上“錯位”,部分鄉鎮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單位和企業“缺位”。主要體現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風不實,一般號召多,具體指導少,對新農村建設規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各級職能部門合作力度不足
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大步驟,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但是,目前一些單位特別是基層主要領導,對農村社區建設的內涵及其與新農村建設關系認識還不到位,尚未把農村社區建設列入黨委、政府的重點工作,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上部門之間還沒有形成合力。
3、多數基層部門對開展農村社區建設思路不清
在我國,人口分布較廣,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地區之間差別較大。部分領導和群眾將文明生態村、農村社區建設二者產生了混淆,對農村社區如何抓思路不清,更不知如何推進。
二合理化【建議】:
(一)、注重科學規劃
(二)、統一廣大干群思想。
(三)、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四)、加大共建力度。
(五)、注重民計民生打造創業基地。
在產業發展上堅持全面推進和典型示范相結合,政府引導示范和農民自愿相結合,環境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把新農村社區建設既作為事業,更作為產業來抓。
(六)、堅持積極開展鄉風文明建設樹社會新風貌
五、 調查體會
農村社區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建設社會
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它既是一個逐漸轉變人們觀念的過程,又是一個深刻的體制創新、組織創新的過程。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老齡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社區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加強社區建設,對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但我們同時應當看到農村社區建設只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平臺,它雖然與城市社區有一定聯系,但還不同于城市社區,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推進農村社區建設需要一個認識實踐和總結提高的過程。不能求進度,搞形式,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讓廣大群眾能享受改革成果,最終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
社區是黨的執政基礎,政府的行政末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近期,天長街道對所轄社區建設和發展情況進行了綜合調研,并就下一步發展提出了初步的建議和意見。
(一)社區基本狀況。天長街道現有19個城鄉社區,居民戶41724個,總人口116853人,其中常住人口89498人,流動人口27355人。二鳳社區轄4405戶,12334人,為人口最多的一個社區;草湖社區轄933戶,2615人,為人口最少的一個社區。
(二)硬件設施現狀?;A設施方面:19個社區用房面積總面積為3311平方米(其中辦公用房3027平方米,活動用房284平方米),平均為174平方米;在19個社區中,自有產權的16個,租用辦公用房3個。辦公用房面積在100平方米(含100平方米)以下的有4個,105-295平方米的12個;300平方米及以上的3個;社區基本上配備了電腦、電話、配齊辦公桌、椅、柜等辦公設備。服務設施方面:19個社區只有5個農村社區建有衛生室,其它均未建立社區公共服務站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警務室19個,社區圖書室(閱覽室)5個。
(三)人員結構情況。街道現有152名社區工作人員。其中:黨組織書記19人,黨組織委員71人,居委會主任15人,副主任24人,委員47人;年齡結構為:35歲以下的20人,36-55歲之間119人,56歲及以上的13人。文化結構為:大專及以上學歷42人,高中(含中專)81人,初中及以下29人,大專以上學歷的占總數的28%。
(四)社區工作績效。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社區基本職能能夠正常發揮,功能逐年提升,對于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是規范建立健全了組織機構。為切實發揮社區在城鄉管理、繁榮經濟、維護穩定和服務群眾中的重要作用,規范組建了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代表會。每個社區按照職能界定和以錢養事原則,先后設立了民政、綜治、計生、勞動保障管理、市民學校等內設機構,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辦事流程和服務指南,實現了辦公前移。
二是按要求配齊了工作人員。采取選派、招聘等辦法,聘任了社區工作人員。按照以以黨建促社建的工作思路,指導19個社區修訂完善了《流動黨員管理制度》、《社區工作者制度》《居民公約》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活動。
三是逐年改善了設施條件。幾年來,天長街道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廣泛征求對社區建設的意見;組織業務骨干到省外省內考察學習,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當好參謀,并制定落實實施細則,協調各相關部門,明確責任,協力運作,確保社區建設的各項任務基本落實到位,艱難地解決了社區基本辦公用房問題。各社區初步實現了六有:即有辦公用房,有辦公設備,有市民學校,大社區有警務室,有各項管理制度,有公開欄,并配備了辦公桌椅、電話、檔案柜等辦公設備。安康、園林等社區建起了高標準的宣傳欄和政務公開欄;千秋、城北、凈業、東外等社區成立了舞蹈宣傳隊,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為社區自治營造了良好環境。
四是明確了社區工作職能。通過廣泛聯系和銜接,將社區職能分別進行界定,明確把城市低保、勞動就業、城區計劃生育管理、市民教育、行政事務等職能移交給社區。勞動、計生、住建等部門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積極為社區提供經費補助、業務指導、跟蹤服務和職能交接,迅速幫助社區進入了角色。各社區明確職能分工,迅速落實職能職責,計生工作常抓不懈,城區社區把城市低保工作作為發揮職能的頭等大事來抓,實現了社區申請、民政審核、財政撥款、銀行發放的格局;涉農社區重點抓好城市的拆遷改造工作。勞動就業保障方面,各社區大力開展政策宣傳,辦理下崗《優惠證》,安置下崗再就業人員。同時,各社區經常性組織市民開展文明常識、法律法規教育培訓,較好的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
五是努力提高了服務水平。堅持把不斷深化社區服務作為社區建設的重點,不斷拓展服務居民群眾的范圍和領域。其中,面向貧困生、殘疾人、老年人和優撫對象的社會救助與福利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和法律援助服務,消除不穩定因素,已經成為顯示社區服務功能的日常工作,開展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已經成為展示社區公共服務功能的重要抓手;協助基層政府完成計劃生育、環境衛生等工作職能,已經成為社區居委會服務居民群眾的重要職責??梢哉f,凡是黨委、政府面向群眾的自助服務與管理工作,凡是居民群眾的生活需求,都能在深化社區功能發揮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現和反映。同時,各社區普遍推行了為民服務代理制,積極受理群眾代辦事項,群眾滿意率不斷提高。
二、社區薄弱環節。
近年來,盡管天長街道的社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但面臨的'問題也較突出,亟待解決,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社區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和發揮。一是實發工資低,檔案工資多年未調。目前,天長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工資遠遠低于全市企業職工平均工資(2239元/月),人均僅有980元/月。盡管社區工作人員承擔著與街道干部基本相同的工作任務,承受著甚至更大的工作壓力,可在工資待遇上,與城鎮職工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同時,在經濟快速發展,物價不斷攀升的形勢下,過低的工資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加之,多數社區工作人員的檔案工資自20以后一直未調,導致部分工作能力強、文化程度高的優秀年輕社區工作人員,紛紛通過各種途徑另謀職業,造成了社區優秀人才的大量流失。二是補貼標準低,個人開銷大。由于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社區工作人員沒有參照城鎮職工可以享受到的各種補貼,諸如過年過節福利、防暑防寒等補助。因此,幾年來大部分社區工作人員沒有拿到除職務津貼外的其他補助,而他們個人實際用于工作的開支卻不小。據調查,因經常要上傳下達,聯系和服務社區居民,社區工作人員僅手機話費開支一項,開支多的每人每月要超過100元,開支少的每人每月也要40~50元,若再加上應交社保和醫保個人部分、上下班車費等,每月所發工資、補貼所剩無幾,更談不上養家糊口。
2、社區服務水平不能夠滿足居民需求。目前,社區組織雖然日益成熟,但服務水平及質量仍無法滿足居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如社區居民普遍關心的公共安全問題、居住環境優化問題、文體活動組織問題等較多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有效地解決。同時,現在的社區居委會難以發揮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實際上每日從事大量本來由政府職能部門或社會中介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據我們了解,目前社區大部分時間在處于被動應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區的工作負擔,使社區干部普遍感到工作負荷大、壓力大。
3、社區運轉機制不能夠適應新形勢。社區工作聯系責任機制和工作協調機構仍不健全,社區所轄改制企業移交工作不夠規范,如少數破產、改制企業移交本單位職工組織、戶籍、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關系時底子不清,情況不明,少數單位在將各項社會事務向社區移交時,不能相應積極為社區解決必要的辦公用房、辦公設備,不能提供必要的管理條件等等,給社區工作帶來較多難度。
4、社區共駐共建的意識還不夠強。目前社區建設仍停留在政府用行政力量推進階段,社區居民和社區駐區單位參與意識不濃。一是社區居民群眾中,僅有部分熱心社區建設,自主、自愿參與社區自治的群眾覆蓋面還不夠廣。二是由于體制上的原因,社區對轄區單位缺乏制約,尤其是正常上班的居民,對于自己所在的單位有著高度的依賴性,而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較弱,社區召集會議轄區單位、居民都不夠重視,社區組織活動參與熱情不高,支持力度不大。不能自覺地融入社區共駐共建中來。三是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共駐共建協調會議等社區共建機制在建立操作中還存在一定困難,如何融洽社區、職能部門和駐地單位三方的關系,使之切實有效地發揮共駐共建作用,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5、社區基礎服務設施不夠達標。社區的基礎服務設施一直顯得底氣不足。19個社區,僅有3個能夠達到300平方米的基本標準,尤其在社區服務設施方面,19個社區基本上都沒有戶外活動場地;基本都沒有養老、心理咨詢等服務設施。對社區公共服務人力資源、設施資源、項目資源都不能有效整合,發展思路不清晰。
三、幾點對策建議。
xxxx書記xxx和xxxx書記xx在兩級創新社會管理和群眾工作大會上強調指出:要積極搭建一委一居兩站一辦社區工作新架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當前,社區建設正步入構建和諧社區的新階段。為加大社區建設力度,針對社區建設的現狀和薄弱環節,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認識,明確目標,盡快出臺加強社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目前,天長的社區建設工作處于尷尬境地。較多單位和部門存在著社區建設是所轄鎮(街道)政府和民政部門的事的模糊認識。為此建議,市委、市政府要及時出臺《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努力提升社區服務工作水平的意見》。參照上級做法,盡快完善充實xx市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一指導、協調、督促、檢查社區建設工作。成立社區工作站。讓社區工作站作為政府公共服務向社區延伸的承擔部門,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事務的分離,做到各司其職,責權統一,逐步改變社區自治組織承擔大量政府行政工作的現狀,從而全面履行社區居委會的職責,廣泛發動居民參與社區自治。
二是加大投入,政策扶持,促進社區基礎設施整體改善。確保社區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的落實,像抓村級組織陣地建設一樣,對現有社區基礎服務設施用房,采取政府投入主體、鎮(街道)適當補助、轄區單位和包掛單位幫扶、社區自我發展的辦法,力爭社區辦公活動用房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五年內達到100%。同時,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總體發展規劃,要求建設規劃部門在批準新建、改建住宅小區、城鎮居民區和村鎮建設的規劃工作時,應包括社區服務用房和居民活動場地等公益性設施建設規劃,確保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建設、集鎮改造同步。
三是尊重歷史,明確權責,確保工作經費和人員待遇的落實。結合我市實際,參照有關標準,探索制定有利于穩定社區干部隊伍的薪酬標準,按照上級文件要求,社區居委會成員和專職工作人員工資收入總額原則上不低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水平,由財政納入年度預算,切實改善社區干部的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建立正常的晉資機制,劃分補貼檔次,體現干得久與干得短的差別,干得好與干得差的不同,調動其潛能,充分發揮其積極性。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基本補貼及福利待遇,要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增長和福利待遇的調整情況適時增長或調整。同時,按照2500戶以下不低于3萬元/年;2500戶以上不低于4萬元/年的標準補貼社區辦公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建立自然增長機制,確保所有社區工作經費隨經濟發展適當增長而增長。
四是部門牽頭,單位參與,形成共駐共建格局。進一步建全完善黨建聯系會議制度,促進駐區單位主動參與到社區社會事務決策與管理中;不斷規范社區轄區單位重大評選表優征求社區意見工作制度,完善駐區單位參加社區活動的長效機制;協力出臺優惠政策,激勵駐社區單位、各類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開發、開放社區居民所需的體育場所、圖書室等活動場地,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共享,促進社區資源整合。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會議宣讀了駐馬店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在這種大背景下,本課題組7~9月通過對駐馬店部分縣鄉(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驗和實踐的考察,對全市推進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新型農村社區是指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通過小村并大村、大村擴容和空心村治理,進行資源整合而建設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與產業發展相協調、基礎設施和社會化公共服務相配套的現代化農民居住區。
駐馬店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要本著“規模要大、檔次要高、功能要全、環境要美”的原則,堅持做到科學規劃、群眾自愿、就業為本、試點先行、積極穩妥、量力而行。
近年來,駐馬店市結合實際,確定中心村,整合自然村,抓好示范村,依據“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節約土地,保護農田”的原則,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重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以發展產業為主線,強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前,全市新開工建設的51個試點社區開工建設48個,其中21個萬人社區開工建設18個、5000人社區已全部開工建設。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0.2億元,其中財政投資1.6億元、整合部門資金1.3億元、社會化運作資金17.3億元。累計建成住房9726套,在建5478套。修建水泥道路12條、總長21.3公里,配套排污管道21.3公里,鋪設供水管道13.3公里,架設電力線路12.6公里。全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量大,困難較多,全面高標準的推進該項工作,實現較大突破,還面臨著不少制約因素。
1、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主要途徑是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和增減掛鉤,但相關政策不夠完善,存在與現實脫鉤的問題,因此,用地問題是制約社區建設的瓶頸。
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來源單一、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
3、農民收入偏低,拆遷有一定資金壓力。
4、高標準社區尚未成型,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針對駐馬店市目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際,今后的工作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建立多元投資模式和良性融資渠道,滿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需求。一是將財政用于支持新型農村社區中建設道路、文化廣場、水電等各項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管理,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以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的支持效果。二是要積極吸納社會資金,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通過捐資捐物、投工投勞,支持和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三是要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四是要鼓勵各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支持力度。五是通過城鄉建設用地置換指標有償轉讓,積極盤活建設資金。
2、遵循城市化進程規律,以高起點科學規劃確保有序建設。我們要遵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城鎮建設相結合”的原則,著眼于城市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制訂高標準,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等。
3、實施重點突破,強化示范帶動。對已啟動的新型農村社區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從中選取部分具有較好條件的社區,作為全市社區建設的示范點,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4、完善服務體系,拓展社區服務功能。完善各種服務設施,建造一個集居住、購物、辦公、教育、醫療、健身、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高尚社區。具體來說:一是著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二是著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三是著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四是著力推進公共文化教育服務體系建設。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的管理與服務水平。
6、以農民合作組織為載體,以產業發展為聯結,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1、要將“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同城市的發展聯系起來,不能孤立進行。
2、要保證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不能流于形式。
3、要踏踏實實,量力而行,穩步前進,不能急于求成。
4、要實事求是,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不能脫離實際。
5、要防止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發生新的貪腐。
為積極推進我縣的社區建設工作,2月18日-21日,由民政局領導班子帶隊分組前往9個鎮(辦),采取與鎮主要領導座談,召開分管領導、民政辦主任、管區書記、村主任座談會,對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高青縣作為沿黃農業縣,總面積831平方公里,人口36萬,其中農村人口30余萬人。在全縣767個村(居)中,人口在100人以下的18個村,101—200人的113個村,201—300人的172個村,301—400人的138個村,401人以上的326個村。由于社區建設工作起步較晚,受經濟條件制約,社區建設工作滯后,截至目前,全縣共規劃社區66處,其中城市社區3處、農村社區63處(含一村一社區8處,多村一社區19處)。社區工作人員62人,其中,城市社區20人,農村社區42人;資金來源除省福利彩票公益金資助30萬元,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資助132萬元外,大部分社區建設資金和人員經費有縣財政撥付(或自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創新推進機制。一是整合社會資源,重點進行推進。成立了縣農村土地綜合利用建設指揮部,抽調精干人員集中辦公,對農村建設用地進行了科學合理規劃,并集中治理空殼村、非法占地、亂建亂蓋等。二是實行縣級領導及部門包保責任制,責任到人,現場辦公,解決一線遇到的各類重點、難點問題。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h政府出臺了相關土地優惠政策,并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于新農村社區建設。對節約的土地增減掛鉤指標,整村遷建的農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政策和資金保障。
(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合理布局。2012年初,結合我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農村社區進行了重新布局,科學確定了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將全縣767個村規劃為63個新型農村社區,優化了城鄉建設布局。
(三)突出建設重點,扎實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堅持“成熟一個,改造一個,建成一個”的原則,對城中村,城邊村、鎮級中心村,拆遷村、空殼村等首先進行了社區規劃和建設。一是結合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抓好城中村、城邊村社區規劃建設,如:已建成的有苗家村小區、寧家村小區、民主街社區、和平街社區、官莊社區、龍希苑小區、眾城花園小區等,正在開工建設有:建設街社區、李興耀社區、建設街社區、李官社區等。二是抓好鎮級中心村社區建設。充分發揮鎮駐地交通便利、設施齊全、人口集中的優勢,以駐地村改造為重點,吸引周邊村莊向駐地社區集聚,增強駐地小城鎮的承載功能。如青城鎮的西北街社區、游園社區、成安社區、常家鎮的三合社區等,均已初具規模。三是抓好部分搬遷村、空殼村的社區建設。合村并居、整合資源,推進集中居住型農村社區建設。如:正在開工建設的蘆湖街道湖南社區、湖北社區、湖東社區、湖西社區、劉春社區、天鵝湖社區等。
(四)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一是注重抓好社區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處理,目前,在已建成的農村社區全部實現了污水管網分流,垃圾集中處理。二是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了亮化、綠化、美化、凈化標準,徹底改變了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環境。三是完善了社區管理服務功能。所有新型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社區黨組織和工作委員會,設立了群眾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群團組織、物業管理等機構組織,加強了對社區全面工作的管理。
二、存在困難和問題。
(一)宣傳力度不夠,認識有待提高。一是有的鎮(街道)對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農村社區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深入。二是部分干部和群眾認識有偏差,了解掌握相關政策不夠,三是有的有畏難情緒,工作被動應付,不夠主動,等、要、靠”思想嚴重。四是部分群眾對農村社區建設的概念認識模糊,認為“搞不搞新農村與我無關、建不建新社區與我無利”的小農意識嚴重,把新農村建設當成了政府責任,缺乏參與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二)工作進展不平衡。各鎮、街道農村社區建設進展不平衡,多數社區是從城中村、城邊村、鎮中村等率先啟動的,而邊遠村莊和經濟條件薄弱村莊的社區建設尚未破題。
(三)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各鎮、街道都比較重視農村社區住房實體建設,認為蓋起大樓、村民入住就完成了社區建設的片面思想嚴重,對于供暖、供氣、供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文化、郵政、銀行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統籌考慮不夠或不予考慮,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農民群眾日后的生產生活。
(四)社區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資金仍是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資金籌措渠道比較單一,社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存在很大難度。
三、工作建議。
(一)完善組織和制度保障體系。一是建立健全社區工作組織、制度等保障體系。把社區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納入縣委、縣政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二是加強組織領導??h、鎮(辦事處)要成立社區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統一領導,組織本地區的社區工作,制定并落實本地區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各鎮、辦事處要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要求,統籌做好轄區內社區規劃、建設、管理的'各項工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扎實做好社區建設管理的有關工作。
(二)加強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服務機構,拓寬服務內容。根據淄博市《社區建設三年規劃(2009—2012)》的文件精神,加強社區功能建設。一是加強和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到2014年底,鎮、街道辦全部建立起使用面積1000平方米(其中“一站式”服務大廳不少于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建立集辦公、黨員服務、文體活動、圖書閱覽、社會保障服務、養老服務、慈善超市、居民學校、青少年活動等場所于一體、使用面積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對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達不到規定要求的,采取政府投入、城市建設維護費列支、福彩公益金贊助、社會贊助、駐社區單位援助等方式予以解決,也可通過置換、政府調劑、擴建等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整合現有社區資源,使之達到要求,產權歸政府所有。二是建立健全服務機構。凡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管理與服務項目及需社區協助完成的工作任務,由社區內的職能部門和任務單位在社區設立服務機構,配備社區協理員,落實相關經費,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由任務單位落實人員和相關經費,社區協助完成。三是拓展服務內容。圍繞居民在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救助和優撫服務、養老和助殘服務、應急救助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等5大方面實際需求,強化社區公共服務,促進政府服務職能向社區延伸,打造社區服務平臺,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打造“15分鐘社區服務圈”。
(三)加大投入保障機制力度。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社區辦公經費、社區工作者補貼列入財政預算,并逐步提高。采取政府支持、彩票公益金幫扶、辦事處(鎮)投入、社區自籌、社會贊助相結合的辦法。二是加大對福利性、公益性社區服務的投入力度,將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納入公共設施配套建設規劃,解決社區服務基礎薄弱,資金、場地短缺等突出問題。
(四)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一是依據淄博市社區建設三年規劃的有關規定,拓寬社區工作者來源渠道,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原則,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區工作者,根據工作量大小,因事設崗,以崗定人,建立社區工作者隊伍。二是探索建立社區工作者管理制度,將社區工作者的工作成績,特別是居民的滿意程度,作為社區工作者考核的重要依據。三是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在現有補貼標準基礎上,參照全縣在職職工平均工資水平,逐步提高社區工作者補貼標準,并按規定為其交納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5項社會保險,提高社區工作的吸引力。五是建立社區協管員隊伍(目前,農村均設立了代辦員,建立起了代辦員隊伍,代辦員為義工)。按照每200戶配備1人的標準,配備社區協管員,協助社區居民委員會開展面向社區居民的各項服務性工作,享受一定數額的補貼。其職責范圍及管理在社區兩委領導下開展工作。
(五)加強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農村社區“十個一”標準,加強農村社區路、水、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按照不少于500平方米的要求,完善社區辦公、公益性用房為主體的社區服務中心,保證有70%的面積用于社區服務。
(六)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專業經濟組織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會議宣讀了駐馬店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在這種大背景下,本課題組7~9月通過對駐馬店部分縣鄉(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驗和實踐的考察,對全市推進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新型農村社區的內涵和基本原則。
新型農村社區是指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通過小村并大村、大村擴容和空心村治理,進行資源整合而建設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與產業發展相協調、基礎設施和社會化公共服務相配套的現代化農民居住區。
駐馬店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要本著“規模要大、檔次要高、功能要全、環境要美”的原則,堅持做到科學規劃、群眾自愿、就業為本、試點先行、積極穩妥、量力而行。
近年來,駐馬店市結合實際,確定中心村,整合自然村,抓好示范村,依據“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節約土地,保護農田”的原則,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重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以發展產業為主線,強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前,全市新開工建設的51個試點社區開工建設48個,其中21個萬人社區開工建設18個、5000人社區已全部開工建設。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0.2億元,其中財政投資1.6億元、整合部門資金1.3億元、社會化運作資金17.3億元。累計建成住房9726套,在建5478套。修建水泥道路12條、總長21.3公里,配套排污管道21.3公里,鋪設供水管道13.3公里,架設電力線路12.6公里。全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量大,困難較多,全面高標準的推進該項工作,實現較大突破,還面臨著不少制約因素。
1、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主要途徑是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和增減掛鉤,但相關政策不夠完善,存在與現實脫鉤的問題,因此,用地問題是制約社區建設的瓶頸。
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來源單一、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
3、農民收入偏低,拆遷有一定資金壓力。
4、高標準社區尚未成型,示范帶動作用不強。
針對駐馬店市目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際,今后的工作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建立多元投資模式和良性融資渠道,滿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需求。一是將財政用于支持新型農村社區中建設道路、文化廣場、水電等各項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管理,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以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的支持效果。二是要積極吸納社會資金,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通過捐資捐物、投工投勞,支持和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三是要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四是要鼓勵各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支持力度。五是通過城鄉建設用地置換指標有償轉讓,積極盤活建設資金。
2、遵循城市化進程規律,以高起點科學規劃確保有序建設。我們要遵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城鎮建設相結合”的.原則,著眼于城市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制訂高標準,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等。
3、實施重點突破,強化示范帶動。對已啟動的新型農村社區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從中選取部分具有較好條件的社區,作為全市社區建設的示范點,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4、完善服務體系,拓展社區服務功能。完善各種服務設施,建造一個集居住、購物、辦公、教育、醫療、健身、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高尚社區。具體來說:一是著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二是著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三是著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四是著力推進公共文化教育服務體系建設。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的管理與服務水平。
6、以農民合作組織為載體,以產業發展為聯結,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新型農村社區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將“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同城市的發展聯系起來,不能孤立進行。
2、要保證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不能流于形式。
3、要踏踏實實,量力而行,穩步前進,不能急于求成。
4、要實事求是,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不能脫離實際。
4月2日,就當前的社區文化建設作了調研。深入了解了社區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好經驗、好做法、面臨的困難以及有關意見和措施?,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展現出勃勃生機。
當前社區建設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社區文化建設作為社區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人們日益關注文化生活質量的今天,也得到了廣泛關注,獲得了長足發展,社區文化建設面臨著非常好的形勢。
(一)各社區居委會對社區文化建設高度重視,普遍建立了社區文化領導,健全了社區文化的工作機制。
社區文化建設成為社區整體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漢豐街道辦事處成立了由辦事處主任任組長、副主任和居委會主任為成員的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為社區文化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并根據1+5社區建設模式,即建立一套社區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包括文體活動站在內的5個社區工作站,初步構筑起以區為中心、以街道為依托、以社區居委會為基礎的社會文化活動網絡,發展了一批集教育、衛生、文體、娛樂、休閑等為一體的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服務中心,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二)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建設了一批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社區文化服務設施。
辦事處依托民政部的星光計劃在每個社區建立了高標準的星光老年之家,室內場館平均面積為215平方米,室外場館為3100平方米;遠遠高于市里規定的50平方米和100品方米的標準。每個星光老年之家都有一校四室(市民學校、棋和牌室、健身室、娛樂室、圖書室),新購置了室內所需的桌椅、電視、dvd等24件樂器及音響、燈光等,同時投資7.5萬元為4個社區安裝了31組健身路徑,投資4萬元購買了星光老年之家室內設施,投資30萬元,擴建了創業里星光老年之家在籃球場的基礎上新建了網球場、門球場、羽毛球場及水、電、路綠化等輔助工程,為推動社區的文體活動和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供了物質條件。
二、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社區文化建設的政策法規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目前社區文化活動經費、人員等問題都無法可依,工作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
(二)社區文化發展不平衡。當前社區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活動開展也不平衡。條件好的地區,設施建設好,活動開展也好;條件差的地區,發展相對較慢。
三、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和推動農民自辦文化的具體政策性建議和措施。
(一)社區文化應實行動態管理。有些社區文化有松勁現象,實行動態管理,可進一步調動各社區的積極性。
(二)動員社區轄區內單位參與社區文化建設,促進資源共享。
我市農村社區建設起步于2019年。2019年被確定為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農村居民群眾需求為導向,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載體,以創新農村社區管理體制機制為重點,陸續出臺并實施了一攬子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案。尤其是將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確立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協同、村級組織承辦、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運行機制,有力促進了農村社區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良性互動,初步形成了目標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格局。主要做法有:
第一,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優化村莊布局。一是著眼群眾需求。傾聽民意、反映民聲、讓民做主、為民說話,始終把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放在第一位。二是切合地方實際。依據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水平,以及村莊自然肌理與資源環境條件,有的放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強求一致,不搞大拆大建。三是符合發展方向。堅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美好鄉村建設無縫對接。在執行規劃時,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與各項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四百工程”、城鄉社區結對共建、“陽光村務”、創先爭優、“平安家園”等活動載體中設置和融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容、標準和要求。同時,及時完善規劃,體現群眾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基層干部群眾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積極性。
第二,堅持改革創新,著力打破城鄉壁壘。一方面,全面實施戶籍制度改革。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行一元化戶籍登記管理和外來人口居住證制度。全面落實戶籍制度改革“1+12”方案,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了城鄉低保、養老、醫療并軌,就業和社保城鄉一體。目前,全市74萬戶籍人口已全部登記為“銅陵市居民戶口”;辦理流動人口《居住證》3.7萬張。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圍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指導意見、市場配置、抵押融資、保證保險等“1+8”方案的具體內容,在明晰所有權、保障收益權基礎上,完善配套政策,實行常態管理,努力從制度上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目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基本完成;農房測繪工作已全部結束,截至目前,累計申請房屋登記76561余戶,受理65451余戶,發證2623余本。建立了農村產權綜合交易機構和農村產權抵押融資、保證保險等運作機制,防范小額貸款可能存在的風險。
第三,堅持政策引導,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引導方面,先后出臺了《關于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文明和諧幸福社區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同步攻堅。去年又專門下發了農村社區建設“五五工程”計劃,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實現農村社區建設日常運行規范化、資產效益最大化、服務組織多元化、村務黨務公開陽光化、服務團隊專業化。在資金投入方面,幾年來,市、縣(區)兩級結合民生工程,投入資金5200多萬元,先后建成133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去年8月份銅陵縣被民政部授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示范單位”。同時,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小區進行綜合整治,促進了社區環境明顯改善,居民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有了較大提升。在持續加大“輸血”的同時,不斷增強農村發展的“造血”功能,積極謀劃產業項目。近年來,圍繞農村發展需求,謀劃項目437個,總投資54億元,其中產業項目32個,總投資50億元。
第四,堅持民主公開,切實維護群眾利益。擴大公開范圍,在廣泛征求基層意見、進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指導縣區編制《村務公開目錄》,除國家政策法規統一規范的內容外,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內容納入村務公開目錄,保障農民群眾對村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創新公開形式,探索實踐村務公開“6+4”工作法,統一財務審批和公開程序,做到常規性工作按季公開,固定性工作定期公開,臨時性工作隨時公開,真正讓群眾參與村務管理全過程。同時,建立公開承諾制度,明確辦事時限和質量,向群眾公開辦事程序、辦事結果和決策過程。堅持民主管理,對照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要點,統一部署、適時檢查,確保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認識基本到位,但觀念轉變不夠。部門、縣區、鄉村、農民對要不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思想是較為統一的,但在具體推進中,一些干部對“什么是新型農村社區”理解不深,習慣于憑老經驗辦事,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和推進,有以“物”代“人”的現象;部分群眾對“誰來建新型農村社區”有片面認識,存在“等、靠、要”思想,參與積極性不高;少數部門和干部對“怎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把握不準,特別是對如何與美好鄉村建設相銜接研究不深,忽視鄉土文化,以城市規劃建設的思維建設農村。此外,受客觀條件和經濟條件影響,還有少數基層干部存在畏難情緒,工作中自我減壓、降低標準。
二是規劃比較齊全,但具體落實不夠。主要原因:一是突出單個農村社區功能而忽視區域及區域間的整合。比如,就單個農村社區的規劃來看,有的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甚至是應有盡有,但從整個區域來看,彼此間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重點不突出,社區間未能形成彼此呼應、相互補位的有效體系。二是少數規劃設計缺乏了論證,未能充分考慮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地方產業承載能力和實際財力,客觀上使基層干部和群眾在具體落實中產生抵觸情緒。三是由于農村村莊人口少、分布散,且人口素質與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以中老年居多,這些也增加了規劃落實的難度。
三是措施相對有力,但頂層設計不夠。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既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城鎮化,意義重大。若干年前,在《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中,就曾對相關問題有所闡述。就現實而言,一方面,從市級及市級以下層面,各級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工作措施十分有力,比如在推進城鄉保障方面實行同城同待遇、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加速農村土地流轉等措施,都有力促進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仍是以“地域性”、“行業化”的特征為主,未能實現更大領域和更高層次的銜接。許多工作仍停留在“單兵推進”層面,需要進一步總結探索。
四是合力已經形成,但要素保障不夠。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有兩大經濟要素:一是資金;二是土地。從資金方面來看,一是政府投入相對不足。近兩年全市投入“農林水”的資金達6.8億元,但投入主要集中在農田水利、農技推廣、農資補貼等剛性需求上,投入農村綜合改革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資金份額較小。二是集體經濟較為薄弱。2019年全市144個行政村,無經營收益的有56個,經營收益在10萬元以下的有53個,經營收益在10萬元以上的只有35個,僅占25%,難以支撐農村社區建設和管理維護。三是社會自愿投入有限。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程度不高,資金投入未能實現多元化。從土地方面來看,農村建設用地審批程序多、指標少;少數農戶小農意識強,農村土地流轉發展不平衡,局部地區成片流轉難度大,影響人口集聚、資源整合和公共服務的延伸,給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帶來了困擾。
第一,突出規劃先行,構建城鄉一體發展的新格局。一是堅持城鄉一體、產城聯動。以縣區規劃、產業規劃和城市整體規劃為依據,做到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與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四規聯動”,確保規劃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統籌性。打通城鄉之間、農村社區之間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渠道,促進農村社區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有效組合和多向流動。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交通條件、資源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有機融合,又與未來的區域發展方向高度一致。同時,結合村莊歷史沿革、村民居住習慣,合理確定社區建設規模,科學規劃空間布局,穩妥有效進行合村并點,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升公共服務效益。三是堅持創新模式、量力而行。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當前綠化提升、“三線三邊兩小”整治、美好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把農村發展與城鎮化建設、重大項目布點、重點產業發展統籌考慮。同時,針對村莊不同特點,采取針對性辦法。比如,對具有較好經濟基礎和對外交通條件,有一定建設規模和基礎設施相對配套,周邊用地能滿足改擴建需求的村莊,進行重點建設,打造亮點;對規模小、人口少或因城鎮建設、重點項目建設需要,必須整體拆遷的村莊,進行拆遷新建;對配套設施不完善,但需要保留的村莊,進行舊村整治、改造提升;對具有特殊人文景觀(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觀,需要保護的村莊,進行特色保護。
第二,突出政策引領,建立多元扶持保障的新體系。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增加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拓展農村用地空間。另一方面,采取土地增減掛鉤、相鄰滾動、合村并點、集中連片的方式,充分整合原有建設用地、空閑地和廢棄地,最大限度挖掘農村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整合資金集中投入。一方面,進一步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實行“五個一點”,即:通過市、縣、鄉各級財政安排一點,積極向上爭取一點,整合政府資源籌集一點,共建單位協調幫扶一點,發動社會力量捐助一點,解決項目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按照市場化運作原則,加強對投入資金的監管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投入產出比。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繼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等綜合配套改革,率先實現教育基本現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待遇”,真正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社會保障、醫療、科教文體等方面的權利。
第三,突出產業支撐,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的新渠道。一是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以銅陵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加大科技投人,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的的創新模式,不斷加大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和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加快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體系。二是在產業特色上下功夫。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針對目前存在的生姜、鳳丹等傳統特色農業產業種植規模小、集聚效應弱、加工企業少、產業帶動力不強、銷售平臺單一、市場開拓不夠等特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科學發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檔次,增強品牌效應,努力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三是在規模生產上下功夫。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積極推廣“公司+農戶”模式,培養一批技術水平高、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企業適應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及時兌現獎扶政策,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合作經營能力,引導幫助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第四,突出配套建設,增強農村社區服務的新功能。一是提升農村社區服務供給平臺。一方面,注重硬件的提升,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凈化標準,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以完善醫療計生、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就業培訓等事關群眾日常生活的服務項目為重點,加快提升已建成的集“五室三站兩欄一校一場所”配置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水平,使各類公共服務真正“落戶”農村、“扎根”農村。二是拓展農村社區服務供給網絡。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逐步建立起村、鎮、縣(區)一體的社區服務供給網絡。借鑒城市社區的經驗做法,發展壯大各類農村社區非盈利型社會組織,對市場和政府職能進行補充。推進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工作,協調社保、衛生、公安、民政、文化等有關職能部門根據自身職責搞好相應服務的延伸和覆蓋,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減輕社區事務負擔。三是創新農村社區服務供給模式。一方面,不斷提升政府或社區的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層次和覆蓋范圍。比如均衡教育向農村區域的進一步延伸和覆蓋。另一方面,探索政府采取委托、補貼、購買等方式,鼓勵其他社會主體參與公共產品的提供,提高服務效率??梢灶A見的是,當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公民社會都參與提供公共產品服務之中,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被打破時,從單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管治,轉向平等互動、彼此合作、相互協商的多元關系,農村社區服務質量和水平必然實現新的突破和提升。這也是xx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題中之義。
第五,突出基層民主,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新模式。一方面,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在農村社區成立社區黨組織,由原黨支部書記或從合村并點的村(居)黨支部中選拔優秀黨員擔任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在此基礎上,對社區黨員重新組合,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產業和行業支部,探索實行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農村合作組織黨支部設置模式。拉長基層黨支部服務產業和行業的鏈條,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另一方面,增強群眾參與意識和能力。加強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根據新的形勢與任務,創新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暢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建立健全農村社區自治章程、社區黨組織議事制度、社區協商議事會制度、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制度、社區居民公約和社區各類專項工作制度,探索開展政府性工作、行政性任務由居民自治組織去完成,從制度上保證社區管理工作有序開展、居民權益得到保障。
第六,突出工作實效,健全各方協調聯動的新機制。
一是加強領導力量。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重要工作日程,推動領導力量從過去的重城市、輕農村轉變為城鄉一體、統籌推進,切實發揮指導、協調和督導作用,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序推進。
二是加強宣傳引導??偨Y美好鄉村村企合作共建機制的經驗,廣泛動員和引導社會各界參與,發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間組織采取捐資捐物、獻智獻力等形式,開展幫扶和互助活動,形成各級各部門乃至全社會各負其責、各盡其能、支持配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是加強督查考核。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對各縣區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目標績效管理考核范圍,切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同時加強日常督促檢查,不斷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做法,通報工作進展情況,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扎實開展,走在全省前列。
呼倫貝爾市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起步較晚,由于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借鑒,負責指導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民政干部不知從何處著手,推進力度不大。為更好地貫徹中央、自治區《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9〕30號)和《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內黨辦發〔2019〕32號)精神,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2019年3月,呼倫貝爾市民政局趙勇副局長帶領基政科長、海拉爾區、扎蘭屯市、阿榮旗、莫旗、鄂倫春旗5個村較多、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任務較重的旗市區民政局局長、分管副局長、基政辦(股)負責人一行14人,赴自治區民政廳推薦的民政部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示范地區江西省贛州市、九江市和安徽省淮北市,考察學習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在緊張的考察學習過程中,大家邊走邊看邊學邊記錄,對村落社區、中心村社區、中心村+村落社區等不同類型的社區設施建設和服務開展情況進行了認真學習交流,一致認為,先進地區確實取得了不少值得學習借鑒的經驗,甚至有些可以復制,回去后一定要抓緊落實,力爭在本地區創造出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試點經驗,加快推動農村社區建設步伐。
(一)江西省贛州市:贛州市是個農業大市,全市土地面積39379.64平方公里,轄18個縣(市、區)和1個開發區,283個鄉鎮、7個街道,3461個行政村、366個居委會,5.3萬余個自然村,總人口927萬,其中農業人口738萬。
2019年開始在部分縣試點,基本模式是以“村落社區”理事會為依托,理事會下設社會互助救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和公益事業服務站即“一會五站”的工作模式。2019年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在新農村建設中進一步抓好村落社區建設的意見》,各縣(市、區)結合新農村與和諧秀美鄉村建設、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深山移民搬遷、因災倒房戶集中建房等工作,發揮村落社區“一會五站”機制和功能的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有效的載體,從而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時至今日,全市大部分縣(市、區)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已經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64個,農村社區服務站995個,農村社區服務點2189個;成立農村社區社會組織1809個,登記農村社區工作者8156人,注冊農村社區志愿者6000多人。市級投入農村社區建設資金1013萬元。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快農村社區建設,以中心社區(村委會所在地)和村落社區(村民小組)為切入點,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服務和管理體制,著力推進以便民服務、居家養老、文體娛樂、衛生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二)江西省九江市:全市共有13個縣市區,422個社區,1738個行政村。2019年開始村落社區試點,是全省村落社區建設的發源地之一。2019年起開始“中心+村落”農村社區建設的新模式探索,已經建成3827個村落社區,每個行政村基本都有2個以上村落社區示范點。
(三)安徽省淮北市:淮北是安徽省的北大門,1960年因開發閘河煤田而建市,總面積2741平方公里,下轄一縣三區,共有18個鎮、276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220萬人。近年來,突出“一村一社區”特色,堅持分檔定位、分類指導、典型示范、整體推進。全市18個鄉鎮、2個涉農街道辦事處各選樹1—2個精品示范村,通過示范村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促進村莊改造連點、擴線、成片,實現整體推進、全面鋪開,成功打造了“四季榴園”、“長壽南山”、“五彩郭王”、“葡萄大莊”、“隋風唐韻黃新莊”等30個具有淮北地域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2019年6月全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在安徽省淮北市召開。
(一)江西贛州以中心社區和村落社區建設為切入點。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社會參與、多方聯動”。
1、突出抓好“三個重點”。一是抓好規劃布局。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節約資源、利于發展的原則,在審核村民住房新建申請時,注意加強統籌規劃,把居住過于分散的村民集中統建成村民相對集中的農村新戶型建設點。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原則,重點在新戶型建設點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從實踐中探索總結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有序推進。三是抓好農村產業發展。充分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優勢,以農村經濟合作社為平臺,發展特色農業。
2、注重把握“三個結合”。堅持“有序、有效、有力”的原則。一是注重政府推動與村民運作相結合。二是注重政府服務與保護基層利益相結合。三是注重基礎建設與促進民生改善相結合。推動改造空心村、搬遷偏遠村、靠攏中心村、建設新農村。
3、著力強化“三個支撐”。一是強化組織支撐。既要發揮好黨委政府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發揮好基層“兩委”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還要發揮好駐村幫扶、企業幫扶的輔助推動作用。二是強化民心支撐。加大社區服務的宣傳,促進了社區居民的心理認同,使社區建設贏得民心支持。三是強化投入支撐。重點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支持,在物質上幫扶,在服務上用心,在環境上改善,在設施上用力。
4、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一是健全領導機制??h、鄉兩級建立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村級有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試點工作納入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村干部目標管理考核內容,有專門工作經費,各項資金合理統籌。二是搭建服務平臺,引導行業、單位進村服務,有效整合資金、資源、資產,避免重復建設。建設一批村民迫切需要的農民培訓學校、便民百貨店、農資供銷店、文體活動室、綜合工作室、計生服務室、農技推廣站、勞務輸出服務站、醫療保健站及衛生監督站,使政策法規、村規民約、產業技術、有線電視、電話寬帶、致富信息、交通安全、環境衛生、婚育新風及文明誠信進農家有了平臺和載體。三是強化資金保障。當地財政將農村社區建設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安排,加大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相關部門給予項目資金傾斜、掛點單位幫扶、城鄉結對共建、村級集體資金統籌安排、群眾自愿籌資籌勞等多種途徑,形成農村社區建設合力。贛州市鼓勵縣(市、區)積極開展精品農村社區創建活動,對通過驗收的精品農村社區建設點,市財政給予每個2—5萬元獎勵。充分發揮創建和示范帶動作用。
(二)江西九江市的農村社區建設特點是“中心+村落”模式,既以建制村設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頭”。下設:1、新農村建設服務所。2、公共事務服務所。3、衛生保健服務所。4、農業生產服務所。以村落社區為“足”,采取“一會五站”管理模式,成立以“五老”(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老復員退伍軍人)為主體的志愿者協會,下設社會救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節站、文體活動聯絡站、科技信息傳遞站,實現對村落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一是基層組織的服務功能得到拓展,村“兩委”組織引領農村發展的能力明顯提升。二是農民群眾多樣化需求得到基本滿足,農村公共服務功能明顯加強。三是村級服務平臺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四是基層民主建設得到有效落實,村民自治進一步深化。在社區建設中重點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社區與村“兩委”的關系,社區必須在村黨支部的領導、村委會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二是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加快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社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每個部門幫扶一個村,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加快農村社區建設,形成合力推進社區建設。四是社區與村經濟實體的關系。村集體資產預留一部分給社區,如門面房、魚塘、果園等做為社區的經濟來源。
(三)安徽淮北的主要做法。1、分類施策,提升農村社區建設實效。針對依礦建鎮、礦鎮伴生的市情實際,以全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為契機,將全市農村劃分為城郊、近郊、遠郊三個圈層,在尊重農民意愿、保持皖北地區農村傳統風貌的基礎上,注重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城市產業向農村輻射,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探索出六種建設模式。一是采煤塌陷搬遷模式。對于采煤塌陷搬遷村莊,改變傳統就地分散安置的做法,本著“人口集中、土地集約、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由煤礦企業出資,政府規劃建設農村社區,對塌陷村莊進行統一搬遷安置。二是集鎮改造開發模式。對于集鎮周邊村莊,充分發揮集鎮配套齊全、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優勢,采取單建或聯建的方式,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加快集鎮供電、給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完善農貿市場、衛生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吸引了更多的農民向城鎮集中,農村社區的人氣、商氣得到明顯集聚。三是建設征地搬遷模式。對于因道路交通、園區建設以及城市發展需要搬遷的村莊,在做好規劃選址基礎上,采取政府統建、村民自建等多種方式,建設農村社區。四是“空心村”整治模式。針對一些規模較小、分布較亂、宅基地占地較多的村莊,結合空心村治理,就地建設安置房或置換土地另辟新址建設房屋,通過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以農民宅基地換安置房的形式,解決建設用地問題,改造了一批“空心村”。五是并村自建模式。依托中心村或規模較大的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引導農戶本村加入、鄰村遷入、跨村并入,解決群眾居住分散問題。六是舊村整治模式。對于一些不具備搬遷條件的遠郊型村莊,結合美好鄉村建設,以政府項目資金為引導,實施“穿靴戴帽”,鼓勵群眾對破舊房屋進行整治修葺。目前,淮北市已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完成了省級標準化農村社區全覆蓋。2、創新機制,激發農村社區建設動力。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著力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實現農村社區建設的常態化、長久化。一是著力構建高位推進機制。市委成立美好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組建專門工作機構,加強對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和指導。制定下發《關于全面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廣泛開展“機關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一聯一幫一包”等活動。全市207個機關事業單位、89個企業與276個農村社區結成幫扶對子,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協作、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著力構建融合發展機制。創新構建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村委會和村級合作經濟組織為兩翼的新型農村經營管理方式,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積極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游業,社區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三是著力構建評議監督機制。設立監督電話、群眾投訴箱、意見反饋簿,拓展監督渠道,探索實行“流動票箱”制度,每年不定期組織群眾對村級組織及村兩委成員工作進行評判。四是著力構建投入保障機制。采取社區自籌、上級支持、礦企共建、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保障農村社區的公共設施建設和日常辦公經費。按照“收入有增長,干好有前途,離任有保障”的思路,建立村干部報酬激勵保障機制。目前,全市2050名在職村干部報酬實現縣區財政統籌、打卡發放,并納入養老保險保障范圍,解決了基層干部的后顧之憂,激發了工作熱情。
1、潔源村。是贛州市瑞金市沙洲壩鎮農村社區建設的先進村,全村620戶、2725人,共有15個村民小組,社區服務主要覆蓋臨近的5個村民小組,屬于“中心村社區”。在管理上有以下特點:一是村兩委與社區交叉任職,社區工作人員由村兩委成員和志愿者兼任。二是成立志愿者服務站,為村民提供寄遞服務、網購(銷)服務、金融服務、便民服務、出行服務、政務服務等便民服務。三是實行“一組三會”制度,例如在危房改造過程中,由“黨小組”提出議案,“戶主”會議討論決定建設方案,“村民理事會”負責監督實施,“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驗收。村民理事會由8人組成,鎮蹲點領導任名譽理事長,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掛點單位代表、村干部代表、老黨員代表任理事。通過“一組三會”制度不但充分體現了村民自治,還減輕了村兩委的負擔。
2、華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是贛州市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的一個自然村,是個著名的紅色村莊,因此也叫“紅軍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119戶462人。是典型的“村落社區”,是在村民集資興建的祠堂基礎上,開展文體活動、議事協商、便民利民服務,代辦公共服務。實行“一組三會”運行模式,成立社區黨小組作為領導機構,提出會議議題;成立戶主會作為權力機構,制定規劃、計劃形成決議、決定;成立理事會作為辦事機構,具體落實決議、決定;成立監事會,監督執行決議情況,既顯現了黨的核心領導作用,又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工作人員全部是志愿服務。村里的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外出務工,留村的只有一些老弱婦孺,成立義工協會,開展留守兒童照顧、開設婦女兒童之家等為村民提供服務。村里建設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全部統一安置”的思路,依托村里地處贛閩兩省邊界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把村子打造成一個集“紅色”“綠色”“古色”于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村莊。
3、銘恩社區。是由贛州市興國縣埠頭鄉5個建制村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形成的銘恩新村。社區建設上做好“三個結合”,形成合力。一是與和諧秀美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統一規劃采用新戶型,融入客家民居元素,實現“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二是與統籌城鄉一體化相結合。堅持規劃先行,鼓勵農戶進城、進村鎮、進社區建房,引導農民分散向集中居住轉變。三是與經濟開發區建設相結合。鼓勵開發區企業外來員工在安置點購房,真正使企業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由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進行管理,設立行政事務代辦點(由派駐的鄉政府干部代辦),為村民提供服務。采取“一組兩會三站”管理模式,社區黨小組指導成立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下設物業管理站、愛心服務站、和諧平安站,強化日常管理服務。按照城市社區的理念,統一規劃實施綠化、亮化園林景觀建設。修建集健身、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銘恩廣場。設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留守兒童遠程視頻聊天室、農家書屋、村史展覽室等功能區。
4、田莊上社區服務中心。坐落在興國縣埠頭鄉,是全縣集中興建的移民安置點。不管是哪里的人,只要搬遷至這里,就可以享受到社區化服務。
5、紫竹陳社區。是九江市姑塘鎮沿湖村的一個自然村“村落社區”,是由村民集資建設的祠堂,市民政局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做為社區的辦公和活動場所,采用“一會五站”式管理模式為村民提供服務,村里將一處魚塘劃給社區,做為社區的經濟來源。
6、雙樓村。隸屬于安徽淮北市高岳街道辦事處,8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5663口人?!耙淮逡簧鐓^”模式,是全國開放式村部發源地,率先提出“拆除一堵墻、建設一個廣場、建好八個室(社區干部辦公室、黨員活動室、全程代理室、文體活動室、信訪調解室、計生服務室、圖書閱覽室和警務室)、設立四個欄(黨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政策宣傳欄、信息發布欄)、打造五個中心(辦公議事中心、黨員活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和文體娛樂中心)”的開放式村部建設工作思路。
7、南山村。居淮北市杜集區礦山集街道辦事處,是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首批示范村。主要特點是:特在治理、優在服務、美在環境、魅在文化、壽在心和。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村委會為主體,社區社會組織為補充,駐村單位和農村居民廣泛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機制。村“兩委”與社區工作人員交叉任職,政府購買公益崗位人員參與管理,傾力打造服務平臺,開展為民全程一站式代理服務,投資700余萬元興建幼兒園、文化禮堂、衛生室,采取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吸納社會資金800萬元,建設南山水廠和拉圾中轉站等。成立南山蓮心果蔬、油品專業合作社,實現農超對接,為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8、榴園村。是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的建制村,轄4個自然村。按照“統一規劃、分布實施、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石榴產業優勢,尊重群眾意愿、地域特點、現有建筑風格,不搞大拆大建,通過結合治理,加大舊村改造,走出了一條可復制且極具皖北特色的新型農村建設實踐路徑。榴園村建有為民服務中心,是村兩委集中接受群眾訴求、為民辦實事的場所。為民服務大廳實現一站化工作處理,采取一個窗口對外,形成高效便民的服務體系。
(一)發揮社會組織作用,不增加管理成本。農村社區建設重在引入服務理念,使基本公共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無需單設機構,不必重復建設服務設施,不會大量增加管理成本。中心村社區(一村一社區)以“兩委”為主導,兩委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交叉任職,充分調動大學生村官和政府購買公益崗位服務人員的社區工作積極性,以村民理事會鄉賢理事會、民風民俗理事會、志愿者協會、老年人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為支撐,村社區服務中心為平臺,村民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區民主管理機制,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村落社區以“黨小組”為核心,村民理事會為主導,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
建議市政府加快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步伐,培育壯大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
(二)頂層設計,形成建設合力。由各級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社區建設聯席會議)統一規劃協調,整合各部門資源、資金,合力集中打造,有序推進。
(三)政策扶持,搭建服務平臺。贛州市出臺的《關于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贛市字〔2019〕36號)要求,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019萬元以上扶持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市本級福彩公益金每年切出50%用于扶持社區及居家養老設施建設;縣市區將社區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縣市區本級福彩公益金50%投入社區基礎設施。
淮北市出臺的《關于村級組織服務用房建設的實施意見》(淮政辦〔2019〕61號)中明確村級組織服務用房建設資金采取按階段“以獎代補”的形式,由市、縣財政按7:3分別承擔。如:每個村市級資助21萬元,縣級匹配9萬元。
建議市、旗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支持或以“福彩公益金”資助農村社區建設,給予每個村社區5—10萬元的建設補貼。
(四)培育發展能力,保障社區運轉。為保證社區(村)正常運轉,要給他們保留部分資產資源(門面房、魚塘、果園、機動地、集體草場等),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和合作經營,使他們有能力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五)社區居民服務全覆蓋。社區服務要覆蓋到轄區范圍內的全部人群,常住人口無論有無戶籍和城鄉戶籍,無論企業和行政事業人員,不留死角,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比如被撤銷(并)的鄉鎮蘇木所在地城鎮戶籍人員和外來常住人口,都要納入所在地社區(村)管理和服務。
(六)抓住時機,因地制宜。抓住“十個全覆蓋”工程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有利時機,在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兩委班子有力的、人口條件相對集中穩定、有產業支撐、群眾積極性高的村進行“一村一社區”建設。規模較小的村、人口居住分散或生產生活方式相近的地方可以按“多村一社區”的形式組織社區建設。在較大的自然村,可探索進行村落社區建設。
(七)建議召開全市農村牧區社區建設推進暨現場觀摩會。
為響應上級黨委繼續解放思想大討論暨創新年活動的號召,近期,本人對**街道辦事處社區建設狀況進行了調研,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街道辦事處社區建設基本狀況。
**區**位處市區中心地段,東至四川南路,南至重慶路,西至西藏路,北至北部灣西路。面積3平方公里,人口23000多人。駐有貴州省駐北海辦事處、市廣播電視局、廣西區海事局、武警北海支隊、中國銀行北海分行、寶誼商廈、甲天下大酒店等50多個單位。
近幾年來,在上級黨委以及民政部門的指導下,**區**街道辦事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意見以及民政部“深化社區建設”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社區工作機制,落實區委、區政府社區建設“83行動規劃”,以建設富裕**、文化**、生態**、平安**為目標,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居民自治為方向,以維護穩定為基礎,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大投入,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幾年來,**街道辦事處堅持把社區環境建設作為構筑和諧社區的物質基礎來抓,正視困難和問題,想方設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創造條件解決社區辦公和服務條件較差的問題。僅20xx年一年就投入資金19萬元,建設了2個“星光計劃”項目,整修了社區綜合辦公樓。所轄5個社區建起了30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樓,特別是貴州南路社區辦公用房已達到330平方米要求,并建成了目前唯一的北海市老年大學社區分校,搭建社區平臺,逐步完善社區功能,社區建設取得明顯成績。各社區治安調解工作委員會、環境衛生工作委員會、社會保障工作委員會等社區自治組織健全;居民家庭和睦,人民安居樂業,各項指標達到了北海市“83行動計劃”標準的要求。
二、社區建設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一是社區辦公條件和服務設施欠缺。一方面,大部分社區居委會普遍存在著現有財力、物力難于承載,社區居委會開展工作存在沒有經費的問題。每年下撥給每個社區居委會的經費僅夠維持社區居委會的水電費、電話費、日常辦公用品的開支,而居委會又沒有其它經濟實體,沒有資金投入服務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在社會職能由單位向社區的大轉換中,原先承擔職能、擁有相應物力、財力的政府部門和單位,在卸掉職能的同時又沒有相應讓出原先職能擁有的財力、物力,而原本無多少財力、物力的社區在接過轉來的社會職能后,又往往得不到相應的財力、物力支持。在政府部門紛紛把職能任務延伸到社區的情況下,社區居委會對上級部門下達的任務又無法拒絕,這便導致社區黨建在財力、物力上更加捉襟見肘。
二是社區建設機制尚未健全,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不夠暢通。盡管各社區居委會組織明確了工作職責,制訂完善了工作制度,但是類似社區協商議事會議等動員全體社區居民以及社區成員單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社區參與機制尚未建立健全,社區事務和社區政務的開放度和透明度也不夠,社區居委會依法、民主、科學的執政能力程度不高,居民的民主自治政治熱情未能很好地激發和體現。
三是社區公益和產業服務網絡尚未形成。社區事務社會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社區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組織不夠健全,社區居委會與轄區單位黨組織“共駐共建”機制尚未成為建設社區的強大力量,未能在溝通社區資源、提供專業化服務方面充分發揮作用;社區文體活動好文化生活較為單調,市民整體思想素質有待提高。
四是社區建設干部文化、專業素質整體水平不高,隊伍不夠強大。隨著形勢的發展,一方面,社區工作范圍擴大,內容增多,任務加重,社區居委會干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黨務工作者”,而是行政、黨務“一肩挑”的主要管理者,做好社區居委會各項工作,已成為社區建設工作多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加上離退休黨員和企業下崗失業黨員社會化管理后大批轉入居住地社區,社區黨員數量激增,給這些功能尚未發育健全的社區居委會帶來較大的壓力。當前,社區“滿足于應付、流之于形式”的現象較為普遍,導致“責、權、利”的平衡木出現了嚴重的傾斜,“責”重而“權”少,社區工作內容和任務的不斷增加,確已突破了社區居委會現有職責難能承受的范圍和底線,社區干部隊伍難以適應形勢和社區建設發展需要。
(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社區平臺,夯實社區建設物質基礎。
一站式為民便民服務臺,添置計算機、電視機、vcd機等,完善黨務、居務公開欄,為社區建設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要健全社區自治組織,凝聚社區力量,培育社區自主發展能力。
要依靠居民自治實現社區建設,就要推進社區建設中保障居民的選舉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依法擴大社區民主,培養社區自主發展能力。
一是要依法組織換屆選舉,培養居民參與意識,保障居民選舉權。社區民主自治的重要標志就是社區居民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舉領導者和領導機構。
二是要發展社區自治組織,充實社區建設力量,保障居民的參與權。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社區成員單位及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建立健全社區協商議事會、社區黨建聯絡委員會等社區自治組織,組建包括社區居委會、黨支部在內的社區各類組織機構。不斷完善社區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并通過這些社區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組織的社區活動,在溝通社區資源、提供專業化服務方面發揮作用。
三是要健全社區議事規則,發展社區民主政治,保障居民的決策權。要以社區居民為主體,指導社區完善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制度、社區協商議事會議制度、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社區聽證會制度等各種工作制度等民主決策制度,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通過并實行《社區居民公約》,將社區事務交由社區居民自主決定、自我管理,特別是關系社區建設重大問題的決策,廣泛聽取和尊重居民群眾的意見。建立良好的社區參與機制,推動居民自治,充分發揮他們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在社區建設大政問題上,要堅持“協調、合作、共建”原則,廣泛地吸收不同群體的代表和社區成員單位參加,根據實際召開社區協商議事會議,討論社區的重大問題,協商社區涉及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的社區事務,保障了居民參與社區建設事務的決策權,社區居民以及社區成員單位對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內其它工作機構以及政府各部門工作進行民主評議和監督,規范社區管理,提高社區民主程度。
四是要實行黨務居務公開,增強社區政務透明,保障居民的監督權。各社區要設立黨務居務公開欄,將支委和社區居委會成員職責分工、黨費收繳、民主評議黨員、來信來訪處理和辦事程序、社區服務熱線、計生、低保、救實救濟、財務收支、干部年度評議以及社區居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的處理情況等,通過制作上墻、社區黨務居務公開欄或召開會議形式定期不定期向黨員居民群眾公開。同時,建立黨務居務公開監督小組,聘請退休干部和黨員群眾作為監督員監督黨務居務公開工作,增加黨的工作、黨內事務和社區政務的開放度和透明度,接受群眾的監督,讓群眾了解、支持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擴大黨員群眾對黨內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切實保障黨員群眾的民主權利,提高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依法、民主、科學的執政能力。
(三)要建立資源共享機制,開展社區服務,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
社區服務功能是否完善、服務質量的好壞是衡量社區建設的重要標尺。在完善社區服務網絡、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提高質量方面,建議:
一是建立共建機制。要形成建設社區的強大力量,僅靠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幾個干部是遠遠不夠的。**區和街道辦事處黨組織要指導和幫助各社區黨支部與駐區社區成員單位與社區居委會簽訂社區共建協議,開展“組織聯創、行業聯合、干群聯結”的社區黨建“互聯網”工程,建立街道、社區黨組織與轄區單位黨組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條塊結合的“共駐共建”機制。
二是整合社區資源。建立“共駐共建”機制、搭建社區建設的大舞臺,促進社會和社區資源的整合,較好發揮社區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優勢,中形成一股強大的共建社區力量。逐步實施“數字街道、數字社區”工程,開設街道信息網,及時發布招商、用工、衛生、文化等各類信息,滿足群眾的各種需求。
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要在各社區健全社區服務站、社區社會救助站、社區科普工作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社會保障工作站,社區居民教育學校、補充健身器械、臺球桌等公益服務設施,歸攏便民服務產業網點,開通居民應急服務電話熱線。培育和發展組建社區義務巡邏隊、老年人協會、殘疾人協會、各類文體藝術團、“社區志愿者行動”組織、“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等各種團體組織,并通過這些組織承接與居民相關的社會公共管理事務和公益事業,在基層形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管理體系,健全了社區公益和產業服務網絡。積極發揮他們在社區管理中“反映訴求,調節矛盾、參與管理、規范行為、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社會公共事務的社會化管理,提升社區事務社會化管理水平。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7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