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查報告中,我們要注重對問題的深入剖析和細致考量,以便提供全面和可行的解決方案。在閱讀這些范文時,我們應該關注作者的調查方法、數據收集和分析技巧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小組名稱:西部調研團。
組員:張霞龍、郭進祥、陳松、柴彥龍、張亞林、張璐、張慧穎、王琨、陳靜何甜柳云。
日期:20**.7.27――20**.8.2
一:調查背景。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里,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里,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我們雖然是電力大學,在暑假期間,基于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對甘肅靜寧縣古城鄉楊溝村等六個村子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實地調查,在與當地村干部的配合下,我們深入典型留守兒童家中,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也對他們的生存狀態有了較清楚的了解。
二:相關資料。
靜寧位于甘肅省東部,全縣轄5鎮19鄉、1個街道辦事處,5個居民委員會、392個行政村、2319個村民小組、14個居民小組,總面積2193.9平方公里,總人口46.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15萬人,至,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2.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0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90元,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全省18個干旱縣之一。近年來,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文化、科技、經濟林建設、水土保持先進縣和“中國蘋果之鄉”、“全國果菜十強縣”“全國經濟林產業示范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榮獲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體育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全縣未成年人15.7萬人,有各級各類學校454所,在校學生11.6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
三:調查的目的方法對象。
目的:本次調查試圖通過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自然狀況、受臨時監護人的照料和學習輔導、父母與留守兒童的聯系溝通、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留守兒童的交往娛樂、對社會機構及成員的心理接納度以及自我評價的情況,來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實生存狀況,客觀地反映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性格特征和能力表現,以及親情教育缺失的程度,進而對農村留守兒童親情教育的現狀給予闡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方法:
1、問卷調查法。
發放問卷了解當地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2訪談法。
采訪當地村支書等有關工作人員,還有老人了解相關信息。
3互動法。
通過與小朋友互動了解下他們的思想變化和心理變化。
對象:
四:調查過程(以古城鄉楊溝村為例)。
二十七日早晨,我們乘車來到了楊溝村,在村支書以及相關人員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一部分留守兒童,當他們知道我們來看望他們的目的時,很積極地配合我們,我們在楊溝村支部的辦公室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里面最小的不到三歲,有好多還不認識字,在我們隊員的幫助下,他們填完了問卷調查:
8月30日,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黎明星”暑期社會實踐隊同學在煙臺福山區回里鎮李家疃村實地調查了當地留守兒童。
近些年來,農民工群體作為一個新興的龐大群體在中國迅速形成,他們在解決了城市勞動力不足問題的同時,由他們的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組成的一個特色群體也隨之出現,留守兒童缺少沒有父母的關懷,他們的生活成長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了解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困難,心理學院“黎明星”社會實踐隊煙臺小分隊實踐隊同學來到煙臺當地的許家崖村、新村和南石溝等村,他們與當地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們進行了親切的交流,并從中了解到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各方面的問題。隊員李雅婷與孩子們一起游戲、學習,就他們現在所面對的成長煩惱與之溝通交流,帶去大學生的一份愛心。
通過這次探訪活動,實踐隊的同學表示獲益匪淺,他們發現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等多方面跟普通兒童相比都存在較多問題。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讓實踐隊員心急如焚,他們意識到處在優越的環境中,他們理應胸懷責任,刻苦學習,立足本專業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做出應有的貢獻。
暑假實踐報告,實踐心得,實踐感受,社會實踐報告,實踐報道,實踐風采,實踐論文。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市現代化腳步顯著加快。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也日益增加,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子弟涌進了打工的潮流。而農田則承包到少數雇主手中,年底則帶著鈔票回家熱熱鬧鬧地過年,年初又大包小包地奔向遠鄉工地,一陣歡喜,一陣悲涼,家里只剩下幼兒幾人,各鄉村冷冷清清的,這樣的現象循環了一年又一年。
最近,我們組3人在各村做了一次調查,調查戶數達數百戶。結果每5戶就有4戶中有人員外出打工,而留守孩子在家自立的只有少部分,有多于一半的孩子有監護人,由此看來,隔代教育現象很嚴重。
其實以前,就有諸多新聞媒體報道了這些問題。讓孩子自己生活,也許確實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曾在一些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些十來歲的孩子就能在家自己做飯,而且屋舍收拾得井井有條。到銀行取款也是熟練得很,使其獨立是對孩子的一種較好的鍛煉方式。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怎能離得開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知已,他們大多有很多心里話要向人傾訴,此時父母便是最佳人選,但倘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就只能將這些都埋藏在心里。這是因時代的隔閡使祖輩與孫輩無法達到理想的溝通與交流,慢慢地這類兒童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孤僻、常感抑郁,專家們常說的青少年心理病癥,多由此引發,心病還得心藥醫,父母在家里顯得極為重要。
近年來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及自殺事件涉及的學生,他們大多數也是留守兒童,內心壓抑,不能積極面對生活的惡果,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專家申明,青少年在自殺或違法犯罪之前都有明顯的跡象,這些跡象是父母很易覺察的。如果父母在身邊,他們可以避免這些事的發生。一起起這樣的事件,令人怵目驚心,更多的時候,我們將矛頭指向了學校教育。的確,中國的教育比起國外的教育確有差距,但我們認為缺乏家庭教育才是此類事件的根源所在。因此父母也肩負著育人的職責而非單純地撫養他們。
就經濟方面來說,或許留守兒童比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要寬裕,留守兒童的生活費多由自己掌管,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對資金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慮與準備,可就是經濟寬裕,又加之自理自制能力跟不上,造成孩子們亂花錢,養成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孩子們的自制力有限,他們一有錢,就四處溜達。一晃就到了網吧。我們知道網絡對青少年有不可言傳的誘惑力,好多父母在身旁的孩子尚且不時地偷著去網吧、逃課,更何況留守兒童呢?他們既沒有監護人,經濟又寬裕,這方面的問題更是嚴重,學校對此怕也是愛莫能助。
我調查訪問了某些家長,他們都對孩子是否會學壞這一問題表現樂觀;少數表示無奈,沒辦法。孩子上學需要錢,種田收入又不夠,但據我們所知,很多農民工掙足了錢,孩子卻并沒有能繼續上學。世事難料,誰又能說誰老實的孩子在環境變化中不會變壞,要知道,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充滿了各種誘惑,那些未成人滑入深淵完全可能。
那些留守兒童看起來自由自在,快樂得像一只在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實際上內心孤獨得很。調查發現孩子們普遍希望父母在自己的身旁,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們總是默默地流著淚水。他們還提到每逢節假日看見別家都團團圓圓,他們就坐在電視機前吃零食,內心確實很空虛。偶爾病了,也得不到安慰,這些都是他們默默承受的,雖然年底父母都回家,可呆不了半個月就要離開,其實他們很想對父母說別走,但還是沒說出口,只能靜靜地望著父母遠去的背影。祈禱他們在外平安,期待他們的再次歸來。
他們的訴說讓人聽了愁腸寸斷,當今社會有成千上萬的孩子處于這種狀況,父母迫不得已,他們也無奈,社會也沒轍。社會早就暴露了這一問題,政府有關部門于是創辦一些寄宿式學校,解決了表面上的問題,但我們期望更好的解決方案早日誕生,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片葉子只屬于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后再次回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為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后,可能與我是師范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后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余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獲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在我們周圍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作為子女的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成為兒童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即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16歲以下(包括16歲)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父母親其中一方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正文: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留守兒童群體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頻頻引起社會各界側目,讓人們覺得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呵護!
據資料顯示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獲得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教育,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為此,應學校號召,為了正確認識國情、深入了解社會、提高自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借暑假機會進行社會實踐,由于家住農村,外出務工的農民較多,本著學校要求的“就近原則”,他們留守在家的子女自然而然地成為我此次社會實踐的對象。經過幾天時間的構思、收集整理資料、制定調查問卷等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后,帶著一份好奇和幾許期待踏上了漫長的家訪之路,在有關村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村民們的熱情幫助和極力配合下,我走訪了我村共28個組(據村委介紹我村除去統征人口目前總共28個組)的社員,對符合條件的目前未外出的留守兒童(因為有幾位家長已帶著孩子外出,家中空無一人)的心理情況進行了調查,共收集到50份有效調查問卷(附后),并獲得了一系列數據和一些情況。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調查日期,有8位孩子的父親外出務工、4位孩子的母親外出務工、39位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其中包括父母離異者)。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大多由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并且大多數都是在嬰幼兒期或者還屬學齡前兒童時都已離開父母溫暖的懷抱,跟隨年邁的老人一起生活。另外雖然有部分幸運的孩子是由自己的父親或母親親自照顧,但是由于不能同時擁有父母雙重的愛,心中難免不舒坦,再加上外出的家長在外打工所持續的時間不等,短的至少已有半年左右的時間,最長的已有長達之久。家訪過程中,我還了解到部分家長由于心系賺錢,已持續有好幾年不曾回家探望家中的兒女。讓原本就渴望他們關愛的孩子們一次次的化希望與盼望為失望,一次次的由興奮與激動變為深感無助,一次次的覺得他們的父母已然不再愛他們、已然將他們深深遺忘。讓那幼小的心靈倍受打擊,留下無言的傷痛,并且傷痛在無形中擴散,擴散得肆無忌憚!再看到同齡伙伴可以無憂無慮地同時擁有父母親雙重的關愛,可以時刻承歡父母膝下,那早就傷痕累累的小小心靈難免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扭曲。通常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有的孩子日常行為粗暴蠻橫、臟話連篇、易于發怒、脾氣多而暴躁、易沖動、怒則打人摔東西;有的孩子故意與家長逆反或者經常沉默寡言、不合群、膽小,敷衍了事、馬馬虎虎;有的孩子由于渴望更多的關愛,喜歡借故向別人撒嬌,以期獲得更多的關注;有的孩子由于年齡太小就離開父母或不得不與其中一方分離,誤以為是他們不愛自己,于是在家中就一味的對家長撒謊,借故索要更多的物質和金錢、鋪張浪費,或者貪玩厭學、學習成績一度較差以此來報復那離他們而去的父母……孩子們的表現千奇百怪、不勝枚舉,無不以自己的方式向社會、向父母控訴著自己孤獨無助和對父母雙重呵護的渴望!
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一年才能見到父母一次;有這么一群孩子,自理能力都還沒有養成,就被留在了爺爺奶奶身邊;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內心最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在農村里,大人們總一味地以為孩子對物質需求的滿足才是首要的,很少有人顧及他們的心理變化,甚至沒有認真傾聽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心聲,對他們作出積極正面的引導。這種情況對孩子們的成長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心理的健康和身體一樣重要。為了呼吁社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我在寒假期間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方面進行了此次社會實踐調查。
1、調查內容:全國婦聯近日發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6102.55萬,總體規模擴大。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0—17歲農村留守兒童達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與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5年間增加約242萬。留守兒童數量的不斷增加,他們的教育問題也隨之愈加凸出,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懷。本次社會實踐的調查主題是“留守兒童的心理成長和教育問題”。
2、調查目的:在這次的調查中,我希望借此來引起那些還未真正了解過留守兒童的群體的關注,讓他們能夠意識到孩子們的成長并不是單純的物質滿足,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情感的依靠和成長的指引。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多關心留守兒童,耐心傾聽他們成長中的苦惱,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認知。
1、調查對象: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來自三明市寧化縣曹坊鎮、官地村、坪上村等村鎮各年齡層的公民,包括學生、在外務工人員和爺爺輩。
2、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主要以發放問卷和走訪的形式來了解有關留守孩在家里和學校的情況。
問卷設計完成之后,一共印發放問卷70份,有效問卷56份,回收率為80%。
以下是問卷結果的數據反饋及分析。
問題一、您了解留守兒童嗎?
從數據分析,在被調查者中,大部分人對于留守兒童都是了解的,甚至有的人就是留守孩或是留守孩的親人。其中對于留守兒童很了解的占到了44.6%,有留守孩概念的共占調查總數的80.3%。因此,加大對留守兒童現狀的宣傳是很有必要的,幫助人們認識到孩子們所缺乏的東西,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
問題二、您身邊的留守兒童主要和誰生活在一起?
調查結果顯示83.9%的留守兒童主要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和一些家長的聊天過程中也了解到,有些孩子被寄放在叔叔阿姨或者其他親戚那里的原因包括爺爺奶奶的身體問題或者是爺爺奶奶不在身邊,但受訪家長普遍都認為交由孩子的爺爺奶奶是最好、最合理的選擇。但爺爺奶奶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也讓孩子們的成長變成完全靠自己,缺少指導。
問題三、您身邊的留守孩多嗎?
由圖表很容易看出,在大多數人身邊,留守兒童的數目是很多的,從所占比例來看,為60.7%。2008年前后,在我居住的村莊里,所有的孩子都是留給爺爺奶奶照顧。平?;卮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顯得特別冷清。只有春節臨近的時候,遠在各地掙錢的年輕人人才會陸續地回到村子,這時的村莊才是富有生氣的孩子們的笑臉也隨著父母的歸來顯得更加燦爛。近幾年,隨著人們對留守孩的認識和對教育的重視,已經有家庭開始選擇留下母親在家照顧孩子,而父親則外出工作。
問題四、您認為留守兒童的主要教育責任在哪一方。
成長,不應該把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將自己置身事外。
問題五、您如果有孩子會偏向于怎么安置?
問題六、您認為留守兒童安全的主要監管責任在于?
問題七、留守孩學習和生活方面的主要幫助者是誰?
自己的孩子,到他鄉尋找工作。在孩子的安全監管方面51.8%的被調查者認為在于學校的管理,孩子們的主要事件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監管責任。但同時家庭和社會也應擔起自己的責任,家庭要多向孩子普及相關的安全知識,而社會也要致力于創造出一個和諧安全的社會環境。關于學習上的幫助者,被調查者都認為老師是孩子最直接和有效的幫助者,占了71.4%。因此我建議學校要加強這方面的重視,多關心留守孩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及時給予他們幫助。
從調查結果來看,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孩子的性格主要以內向為主,占66.1%,而認為孩子性格孤僻的則有39.3%。在與這些孩子接觸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愿主動與人交談,很羞澀地回答問題。從孩子的表現來看,孩子們仍然需要家人的引導,及時解開心里的疑惑,在校時多參加課外活動,積極與人交往。
問題九、您認為這些孩子缺少的是什么?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儼然成為一大社會問題?!案改竿獬龃蚬?,孩子留守家園”的現象日益突出,心痛之余,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里打開缺口,就要在哪里補上漏洞。這次三下鄉活動,我們北碚西南大學小分隊針對北碚區龍車村這個地方對其留守兒童做了一項調查。
龍車村新農村建設有聲有色,然而外出務工人員任然很多,夫妻雙雙在外務工的就不在少數。由于絕大部分農民工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讀書,因而形成了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據調查,現有“留守兒童”258人,占全鄉總數的30%。調查問卷顯示,“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83%。由叔伯舅姨等親戚照料的占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占1%,寄養在鄰居家的占4%?!傲羰貎和钡母改竿獬龃蚬ず?,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長一年回家一次,有進13%的家長兩年以上沒有回過家?!傲羰貎和敝饕峭ㄟ^書信,電話與父母進行聯系,但次數很少,一般至少要一個月才能聯系一次,半年以上聯系的占63%,有的一年到頭都沒有聯系。在問及對父母外出務工的態度時,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務工,渴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無所謂”。在生活上,“留守兒童”與監護人有矛盾的占41%。其中經常發生矛盾的占20%。在學習上,51%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遇到困難時有無助威。在與同學的關系上,43%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過同學的欺負。在回答“平時父母不在身邊,你最盼望什么,最擔心什么,最大的困擾是什么時”,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們的關愛;有73的孩子表示最擔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臨的最大困擾是遇到困難時不知道該怎么辦。
一、存在的問題。
(一)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留守兒童”出現內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于與人交流,頑皮伶俐,沖動易怒,神經過敏等問題。
(四)應有不均衡。由于父母不在家,很多孩子的生活狀況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比如說不能吃到新鮮的水果,葷素搭配不協調等等狀況。
(五)心里問題嚴重。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引導?!傲羰貎和睒O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待人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沖動性,有的還流入了社會不良群體中,成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解決辦法。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彌補這些嚴重的事情發生。
(一)用親情溫暖留守兒童。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為將來不會有什么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說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念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了解孩子在學校、家里的學習生活狀況,或借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二)給留守兒童子撒播愛的陽光。農村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里,“留守兒童”與雙差生劃上等號。
三、問題分析。
(一)家庭方面。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p>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群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于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系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系。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于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系,并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系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聚集。這既是他們理性選擇的結果,也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然而,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的限制,農民工的“空間城鎮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會權利和公共服務,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作為一種社會屏蔽機制依然在起著身份區隔的作用。同時,受制于家庭經濟能力、社會關系網絡、城市社會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流動過程中作出了攜帶或不攜帶子女進城就學的家庭決策,從而形成了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問題。隨遷子女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機會、就學途徑、經費保障等方面,問題顯而易見且相對緊迫,同時他們的空間流動會對城市教育資源分配形成沖擊,觸及了相關主體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也較早成為政策議題。而農村留守兒童則主要表現為安全、生活、學習和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較少直接觸及其他主體的利益,自然難以形成“利益沖突式“的社會關注效應。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相對滯后,留守兒童作為社會弱勢和弱小群體,作為家庭結構肢解化的承受者,作為中國城鎮化不完全發展的代價承受者和衍生現象,理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全國婦聯課題組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0%,占全國兒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萬留守兒童數量相比,[2]十年間約增加了1.5倍。農村留守兒童呈現出數量多、增長快的態勢,可以預見,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征途中,農村留守兒童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當前,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多持“問題化”的研究進路,存在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夸大化、標簽化甚至污名化的傾向,把留守兒童等同于問題兒童。本文以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肅省10省(市)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為樣本,通過統計和推斷方法,整體把握農村留守兒童特征,摸清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在身體、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判斷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體態勢,為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現實和潛在問題提供有效的實踐應對策略。
對于“留守兒童”的認定標準,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結構,即雙方均外出還是僅單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時間,即不能與子女見面的時間為半年以上還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齡,即是18歲以下還是15歲以下或者12歲以下。我們這里所呈現的數據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在義務教育學校讀書的兒童。為了全面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我們把留守兒童分為三類:一是父母雙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兒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兒童,其中包括父親外出留守兒童和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兩種。
在我們所調查的9448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有3750人為留守兒童,占39.69%,比全國婦聯課題組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的37.70%高出兩個百分點。但是,全國婦聯課題組是按0~17歲全口徑計算的,如果僅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計算,則農村留守兒童(2948萬)僅占農村同年齡段學生數(10128.5萬)的29.11%,這樣我們的調查數據要高出六普數據10.58個百分點。在所調研的10個省(市)中,農村留守兒童比例超過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慶(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數量最多,可見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
2.完全留守兒童高達43.36%,父親外出留守兒童最多。
從父母外出結構看,有43.36%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達1626人,如果按照嚴格的留守兒童定義,即父母雙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與子女見面,那么,農村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的比例為17.21%。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為半留守狀態,達2124人,占56.64%。在半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的占82.82%,為1759人;母親外出的僅有365人,占17.18%。男子作為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創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親作為對孩子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的關鍵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從事農業生產應該是家庭較為理性的決策,對緩解社會矛盾意義重大。
3.留守兒童呈低齡化趨勢,年輕外出母親更傾向子女留守。
盡管從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對數量上看4~6年級最多,占50.68%,7~9年級次之,占33.58%,1~3年級最少,僅占15.74%,但是從留守兒童占該年齡段兒童的相對比例上看,1~3年級最高,達44.05%,4~6年級次之,占40.26%,7~9年級最低,只占37.96%,小學高于初中,小學低年級多于小學高年級,基本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這與范先佐教授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3]農村留守兒童低齡化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有關。一方面,年輕人剛剛組建家庭,經濟基礎較差,需要通過外出打工來鞏固家庭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年輕人有著比其他群體更具優勢的打工資本(如知識、體力、健康、適應能力等),而且父輩尚有精力幫忙照料孩子。在三類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留守兒童的低齡化趨勢更為明顯,小學1~3年級留守兒童在同類型中的占比,母親外出最多,占22.44%,完全外出次之,占16.27%,父親外出最少,只占13.88%;小學4~6年級同樣是母親外出最多,占55.11%,父親外出次之,占53.54%,完全外出最少,僅占46.62%,母親外出的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重點關注(見表1)。
調查顯示,在各種類型的留守兒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達33.53%,同母親居住的比例達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達22.62%,同爸爸居住的占14.26%,還有2.47%的留守兒童同其他親屬同住。在完全留守兒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完全留守兒童還是總體留守兒童,都有五分之一強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處于監護缺失的狀態,這一狀況尤其應引起各方關注。
xx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占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關系良好。
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系很好,89.4%與父親關系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
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上學遲到、逃學的比例;而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
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
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里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
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
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
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
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
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
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
他們經常想念父母、擔心見不到父母、擔心父母不愛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
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系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學生比例最高。
唯有初二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
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
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
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
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
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
云南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四位一體”的省份,轄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末總人口為44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3747.73萬人。云南現有農村勞動力2160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930萬人,截止6月,已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66.68萬人。本報告所稱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4個月或全年累計6個月以上,留在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歲以下的孩子。
一是數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趨勢。根據本次調查統計,截止今年8月,我省留守兒童總數已達121.34萬人,占全省1247.5萬0-17歲兒童的8.98%。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我省農村留守兒童占全省兒童總數的比例為3.43%,七年來上升了7.76個百分點。
二是分布廣,不均衡。從統計分析,我省16個州市均有農村留守兒童,但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大、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多的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多,所占比例高,反之則低。
三是留守早,時間長。我省有32%的留守兒童不到6歲就留守,有53%的留守兒童在7-12歲時留守。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三年以上的占34%,一年至三年的占31%,四個月至一年的占35%。
四是與父母聯系少、見面難。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省外務工的占53%,在省城務工的占17%。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主要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聯系,經常保持聯系的占46%,偶爾聯系的占46%,從不聯系的占8%。每年能與父母能見上一面的占30.6%,多年才見一面的占22.2%。
五是家務繁重,自理能力增強。調查中,有45.6%的留守兒童放學回家要承擔燒火做飯、洗衣服,割豬草、養豬等家務。也因此,有56.3%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
一是以隔代監護為主,多監護方式并存。我省留守兒童主要有單親監護(父親監護、母親監護)、隔代監護(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兒童自我監護、其它監護等幾種,其中又以隔代監護為主,占49%。
二是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低,管教方法簡單。我省留守兒童監護人沒上過學的占46.8%,小學及小學未畢業的占37.7%,留守兒童父親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8%,母親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2%。監護人采用放任自流的管教方法的占85.6%,采用打罵教育方法的占10.3%,采用說服教育、民主教育的僅占4.4%。
三是隔代監護者年齡偏大,生活負擔重。絕大部分隔代監護人年齡在60歲以上,有的監護人要監護多個孫輩,十分辛苦,且經濟困難,生活負擔重。有的年老多病,不能自理,留守兒童還要為他們洗衣做飯、買藥看病,甚至出現“逆向監護”。
四是自我監護人年齡偏小,生活困難。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有部份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又無祖輩和親威、朋友依靠的留守兒童,全部生活自理,非常艱難,如果沒有學校老師和鄰居的幫助,他們的生活都存在問題。
近年來,省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各級各有關部門整合資源,積極探索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了“小公民道德建設暨‘雙合格’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的工作范圍,初步形成了各級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婦聯牽頭、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組織召開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轉發了全國婦聯開展留守兒童工作的文件,并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把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落到實處;三是積極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建設。20,我省創建了第一所“云南省流動人口、農村家長示范學?!?,至今,全省創建省級“流動人口、農村家長示范學?!?0所,創建全國“流動人口、農村家長示范學?!?0所?!笆晃濉逼陂g,我們計劃再建200所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四是組織留守兒童家長、監護人以及學校教師培訓,創建了“云南省家庭教育網站”,組織家庭教育講師團到各地舉辦講座146場,累計聽講人數達10萬余人次。我省家庭教育講師團的經驗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五大典型經驗之一。五是積極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行動。各地開展了“代理家長”、“手拉手”、“愛心媽媽”、設置親情電話和教師掛鉤幫扶等活動,部分縣、市建立了留守兒童普查、家訪制度。曲靖會澤縣還組建了由100名巾幗志愿者的隊伍,對100名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幫扶。
但是,由于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重視不夠和解決問題措施不力等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依然嚴峻;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制約,各地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進展不平衡。
綜合調研情況,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生存環境堪憂。
一是自然環境惡劣。云南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全省土地面積山地占84%,高原、丘陵約占10%,壩子(盆地、河谷)僅占6%。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要選擇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留守兒童不僅難于接觸到新鮮事物,而且上學、出行也極不方便。二是家庭環境欠佳。由于家庭結構不完整,留守兒童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家的溫暖,生活枯燥;普遍存在缺乏衛生習慣,衛生狀況極差;營養不良、生病后不能及時醫治,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三是社會環境亟待改善。一方面,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影響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農村社會事業投入不足,針對未成年人的教育、醫療保障缺失。
(二)教育問題突出。
教育問題是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首要問題,也是監護人感到最棘手的問題。調查顯示,監護人認為留守兒童的最大問題是教育問題的占43.3%,其次是生活和安全問題,分別占18.3%和11.7%。教育問題,又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不容樂觀。留守兒童相對于非留守兒童,逃學、輟學比例較高,學習成績下降。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經常遲到的占56.8%,從不遲到的僅有0.8%;每天都能完成作業的占35.5%,有時能完成的占40.3%,偶爾能完成的占4.7%,很少能完成的占19.5%;有14.7%的留守兒童有過輟學經歷;有47.1%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降。二是道德品質易滑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管理放任自流,留守兒童很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不良行為比其他兒童更為突出。通過問卷教師對留守兒童行為的評價,75.2%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較非留守兒童更突出。
(三)心理健康受損。
調查顯示,有不少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調查顯示,有70.4%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比其他學生更自卑,有45.6%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孤僻,有60.8%的認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比較困難。
(四)安全難有保障。
留守兒童意外事故(溺水、觸電、被狗咬、火災等)呈上升趨勢。從問卷看,54%的監護人認為留守兒童缺少安全感,43.1%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的最大問題是“安全問題”。另外,受農村社會治安環境影響,留守兒童權益易受侵害。據昭通鎮雄縣的一個派出所統計,20xx年至20xx年6月,該鎮就發生了15起留守兒童殺人或被殺的案件,5起留守女童被強暴案、1起吸毒案。
存在以上問題,我們分析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體制滯后是制度根源。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此伴生的高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農民工無法負擔,只好選擇子女留在家鄉農村學習生活,促成了留守兒童群體的不斷增多。
(二)貧窮落后是經濟根源。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帶來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的改變。這對于邊疆民族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政府無力緩解農民外出與子女留守的矛盾;對于農民工家庭來說,同樣因為貧困很難改變與子女長期分離的現實。
(三)認識不足是措施障礙??傮w看,各級政府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注還是不夠,有的只關注農民外出務工創收和向城市轉移,對留守兒童問題卻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認為留守兒童是農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沒把它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來看。這種認識和態度,直接導致當地沒有對留守兒童采取任何措施。
(四)關愛不夠是直接原因。監護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們不僅要負責整個留守家庭的正常運轉,還要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進行照料。隔代監護人,他們年齡已經較大,身體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識,思想觀念守舊;單親監護因家庭缺少了勞動力,因此對留守兒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罵體罰留守兒童是常事;其它監護方式,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則更加不利。
(五)教育資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不足,教學資源嚴重短缺。二是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缺乏規劃,應對措施乏力。三是教師與留守兒童及其家長溝通有限。
(六)責任感缺失是農民工自身原因。對部分年輕的留守兒童父母,他們在經濟利益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的偏差,不再安于農村生活現狀,對農村的家庭責任感弱化,使得一部分家長忽視或顧不上照料兒童的身心健康。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一個艱巨而緊迫的重大社會問題,目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刻不容緩。綜合調研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統一思想形成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共識。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從全面貫徹黨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意義,積極把各級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中央關于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要求上來,努力形成各級各部門共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思想共識。
2.建立健全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組織領導體系。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各地都要盡快按中央的要求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機構,積極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婦聯協調、全社會參與、覆蓋城鄉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
3.科學制定農村留守兒童的工作規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科學制定整體工作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明確近期和中長期工作內容及目標,循序漸進,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
4.認真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在基層得到落實。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推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成效作為考核基層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督查,切實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做得深入扎實。
2008級思想政治理論課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作者:
系別:
專業:
班級:
學號:
2010年8月22日。
一、調查目的:
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我們沒有高中時的升學壓力,但卻時刻要為步入社會面對嚴峻就業壓力做好準備。于是,當幾個月的在校學習生活結束后,我們迎來了長達兩個月的暑假,在這屬于我們自己的時間里,我們都有哪些安排呢?本文通過調查了解大學生暑假計劃的執行情況,每天的生活學習的狀況如何等問題,來了解當今大學生的暑假的生活狀態。并為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大學生渡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二、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范圍:河南理工大學電科專業。
四、調查經過:
1.調查時間:8月15日到9月1日。
2.調查地點:河南理工大學。
3.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4.調查過程:分發一個關于大學生暑假是如何安排的調查問卷,請同學參與調查;然后通過統計得到調查的結果,最后分析該結果得出結論。
五、調查結果:
1.暑假開始了,你有計劃暑假做些什么嗎?
a、有(61%)。
b、到時看(28%)。
c、沒有(11%)。
2.暑假要結束了,你有沒有什么事情是想要做卻沒有完成的?
a、有(81%)。
b、不記得了(12%)。
c、沒有(17%)。
3.主要是因為什么原因導致你沒能完成暑假的計劃?
a、計劃定的不太符合實際(32%)。
b、沒有控制好娛樂消遣的時間(61%)。
c、找到兼職的工作,放棄原有計劃(3%)。
d、其他(4%)。
4.你在暑假里大部分時間用在做什么?【多選】。
a、晚上熬夜,白天睡覺(18%)。
b、看電視劇(31%)。
c、上網(35%)。
d、打工實習(19%)。
e、旅游(4%)。
f、鍛煉身體(17%)。
g、學習充電(10%)。
h、做家務(26%)。
六、調查結果分析:
在長達兩個月的暑假里,是不是懂得為自己制定一個明確的計劃體現了我們是不是有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時間的管理能力如何。
從問題一(你在暑假剛開始時有為整個暑假做個計劃嗎?)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僅有39%的同學暑假的規劃不明確,而大部分的同學有為暑假制定一個計劃。但是他們對自己制定的計劃有沒有落實到行動呢?問題二(暑假要結束了,你有沒有什么計劃要做卻沒有完成的?)回答了此問題。調查結果表明有81%的大學生沒有完成他們制定的計劃,結果是不容樂觀的。
究其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首先從“問題一”我們知道大部分同學在暑假開始時會有一個明確的計劃,而問題三的結果卻顯示有32%的同學在制定的計劃的太理想化,眼高手低,沒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其次,“問題三”還顯示有61%的同學是由于沒能控制娛樂消遣的時間,自制力不足。暑假里時間寬裕,沒有擺在面前的壓力和緊迫感,而那些自制力不足的同學往往因此而虛度暑假。大學生在暑假里究竟在做什么呢?是什么事情占用了大學生大部分的暑假時間呢?問題四(你在暑假里大部分時間用在做什么?【多選】)的調查結果從側面回答了以上問題。
還會由于自己制定的計劃沒有完成而使得自信心受挫。調查結果還顯示,有18%的同學有“黑白顛倒”的習慣,即晚上玩電腦到天快亮,白天到快中午時才起來。這樣不僅使得自己身體受損,還會由于生物鐘的紊亂而使得開學后白天無法集中精力學習。
當然,還是有一部分大學生懂得充分利用暑假里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根據調查,大約有29%的大學生熱衷于在暑假里充實自己。當今社會的就業壓力之大眾人皆知,僅有本科文憑是很難在職場上立足的,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綜合能力,暑期長假因此也成為大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獲取競爭籌碼的最佳時機。據我了解,身邊有許多同學報考了9月份舉行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暑假里正在加緊復習備考。還有很多同學選擇在暑假里參加英語口語班,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除此之外,有條件的同學還參加駕校培訓,每天頂著烈日在訓練場上馳騁。另外,打工實習也是許多大學生充實暑假生活的首選之一,暑假打工不僅可以掙取生活費,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又可以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所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暑假投入到打工之中。根據我的了解,許多打過工的同學覺得:打暑期工除了可以掙錢之外,還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質,學會怎樣與人相處。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結論與建議。
從本次調查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大部分大學生懂得要合理利用暑假的時光,但是他們所制定計劃大都不夠合理。第二,大部分學生沒有嚴格地執行所定計劃,主要原因是缺乏自制力。第三,多數大學生很清楚如今的就業形勢,懂得在學習之余為將來做好準備,但是缺少一個正確的引導。
對此我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在放暑期前老師可以根據經驗給學生提出一些建議和忠告,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地制定計劃,有時可以適當布置少量暑期作業,例如暑期實踐報告、調查論文或者暑期生活總結等。其次,老師和家長還要提醒大學生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暑假工都值得去做,現在企業一般不收暑假工,因此找到一份兼職比較難,現在適合大學生暑假兼職的一般是家教與銷售,大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選擇做暑假工。
結果顯示:目前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于留守兒童的學習、思想、能力培養和生理衛生指導方面比較欠缺;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孩子關心不夠,留守兒童對于親情的渴望、父母的陪伴訴求非常強烈。建議全方位構建和完善關愛留守兒童體系,加強對父母、監護人的教育,切實落實當地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職責,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積極發揮群團組織、社會力量作用等。
調查顯示,有24.6%的在外務工父母不太關心自己的孩子,留守兒童在家的監護人主要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89.8%),對其能夠起到的監護作用僅是“照顧日常生活”(93.2%)和“負責人身安全”(69.2%),對于“輔導學習”、“思想品德教育”、“獨立能力培養”、尤其是“生理衛生指導”方面比較欠缺。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一般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或是年齡較大),對于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方面照顧多,精神方面關心少,對于孩子學習的輔導,行為習慣的養成,心理、生理或精神上的需求關注少,留守兒童的成長在這些方面缺失較多。
建議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外出務工父母的教育引導,切實落實作為父母或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對于不履行監護職責的父母或監護人,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予以勸誡、制止;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責任。
調查中約半數受訪兒童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一般,而問及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時,受訪兒童表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主要原因。調查發現,在外務工的父母“經?!标P心的留守兒童,成績好的和喜歡集體生活的人數比例均高于父母不太關心的留守兒童。調查結果反映出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建議外出務工父母要多關心孩子,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更要重視精神、心理上的需求,在學習、思想、生理衛生指導方面多花一些心思,多教育和引導,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父母不能把責任推給監護人,父母的引導、教育更為重要,父母應加強與監護人、老師間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品行、心理等各方面的狀況,積極與監護人、老師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從而正確、及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幫助。
三、與有些父母不太關心孩子對比,九成留守兒童最大的心愿或期盼是“在外務工的父母健康平安,不要太辛苦”
問及受訪留守兒童,自己最大的心愿或期盼是什么時,排在前面的是“在外務工的父母健康平安,不要太辛苦”(89.7%)和“提高學習成績,今后可以順利考上大學”(64.3%)。詳見圖1。(此題為多選,相加不等于100%)。
圖1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上最大的心愿或期盼。
而在外務工的父母親對于留守在家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關心還不夠,只有七成多的父母做到了“經?!贝螂娫捇驅懶?。
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對父母的愛更加純粹,盡管外出務工的父母離得遠,甚至有些父母還不太關心他們,但留守兒童都希望父母安康,不要太辛苦。本次調查問及留守兒童的想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表達了期盼與父母的團聚,渴望親情的陪伴,心疼作為監護人的爺爺奶奶們的辛苦。
四、留守兒童最信任依賴老師,建議教育部門和學校實施全程管理。
留守兒童認可老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對他們的關愛,并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受到欺負或者是遇到困難時,首選的求助和傾訴對象也是老師(61.6%)。調查反映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最信任并依賴老師,因此建議學校老師不管是在平時的學習還是日常生活中,要多和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多疏導,尤其是對獨自生活狀態的留守兒童,要更多留意,更多關心。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對教育部門的要求,以及結合本次調查結果,建議中小學校要對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實施全程管理,利用電話、家訪、家長會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監護人的溝通交流,了解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幫助監護人提升監護責任意識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強對教職工的培訓,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員關愛照料留守兒童的能力;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應有專職的輔導員,專門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還可幫助留守兒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加強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和親情交流。
五、加大當地政府、社會團體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本次調查還問及學校里是否有公安、消防、共青團等組織的人來講授過有關防盜、防騙、防火、健康成長等自我安全保護的知識,受訪兒童表示“經常有”的占45.2%,表示“偶爾有”的占52.2%,表示“從來沒有”的占2.6%。
中央提出關愛留守兒童要落實縣、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職責,發揮群團組織、社會力量關愛服務作用。建議當地政府、鄉鎮及村委會,要建立翔實完備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一人一檔案;要積極主動地去幫助當地的農村留守兒童,定期走訪、全面排查,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監護情況、就學情況等基本信息。動員社會力量、發揮群團組織的作用,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要落到實處。本次抽樣調查中還發現了兩名目前獨自生活的留守兒童,一是家住宜賓縣高場鎮梁山村、就讀于青云中小學的吳明會,另一名是就讀于家住安岳縣永順鎮涼亭村、就讀于永順鎮中學的文馨譽,建議當地要給予特別的關心,確保他們得到妥善的照料。
四川農村留守兒童狀況專題調查已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社會關系做了分析,本報告將結合前兩篇報告結果,并綜合受訪者的意見建議,對整個調查結果作進一步綜合分析。
結果顯示:目前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于留守兒童的學習、思想、能力培養和生理衛生指導方面比較欠缺;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孩子關心不夠,留守兒童對于親情的渴望、父母的陪伴訴求非常強烈。建議全方位構建和完善關愛留守兒童體系,加強對父母、監護人的教育,切實落實當地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職責,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積極發揮群團組織、社會力量作用等。
調查顯示,有24.6%的在外務工父母不太關心自己的孩子,留守兒童在家的監護人主要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89.8%),對其能夠起到的監護作用僅是“照顧日常生活”(93.2%)和“負責人身安全”(69.2%),對于“輔導學習”、“思想品德教育”、“獨立能力培養”、尤其是“生理衛生指導”方面比較欠缺。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一般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或是年齡較大),對于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方面照顧多,精神方面關心少,對于孩子學習的輔導,行為習慣的養成,心理、生理或精神上的需求關注少,留守兒童的成長在這些方面缺失較多。
建議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外出務工父母的教育引導,切實落實作為父母或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對于不履行監護職責的父母或監護人,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予以勸誡、制止;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責任。
調查中約半數受訪兒童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一般,而問及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時,受訪兒童表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主要原因。調查發現,在外務工的父母“經?!标P心的留守兒童,成績好的和喜歡集體生活的人數比例均高于父母不太關心的留守兒童。調查結果反映出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建議外出務工父母要多關心孩子,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更要重視精神、心理上的需求,在學習、思想、生理衛生指導方面多花一些心思,多教育和引導,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父母不能把責任推給監護人,父母的引導、教育更為重要,父母應加強與監護人、老師間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品行、心理等各方面的狀況,積極與監護人、老師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從而正確、及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幫助。
三、與有些父母不太關心孩子對比,九成留守兒童最大的心愿或期盼是“在外務工的父母健康平安,不要太辛苦”
問及受訪留守兒童,自己最大的心愿或期盼是什么時,排在前面的是“在外務工的父母健康平安,不要太辛苦”(89.7%)和“提高學習成績,今后可以順利考上大學”(64.3%)。詳見圖1。(此題為多選,相加不等于100%)。
圖1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上最大的心愿或期盼。
而在外務工的父母親對于留守在家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關心還不夠,只有七成多的父母做到了“經?!贝螂娫捇驅懶?。
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對父母的愛更加純粹,盡管外出務工的父母離得遠,甚至有些父母還不太關心他們,但留守兒童都希望父母安康,不要太辛苦。本次調查問及留守兒童的想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表達了期盼與父母的團聚,渴望親情的陪伴,心疼作為監護人的爺爺奶奶們的辛苦。
四、留守兒童最信任依賴老師,建議教育部門和學校實施全程管理。
留守兒童認可老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對他們的關愛,并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受到欺負或者是遇到困難時,首選的求助和傾訴對象也是老師(61.6%)。調查反映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最信任并依賴老師,因此建議學校老師不管是在平時的學習還是日常生活中,要多和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多疏導,尤其是對獨自生活狀態的留守兒童,要更多留意,更多關心。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對教育部門的要求,以及結合本次調查結果,建議中小學校要對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實施全程管理,利用電話、家訪、家長會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監護人的溝通交流,了解留守兒童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幫助監護人提升監護責任意識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強對教職工的培訓,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員關愛照料留守兒童的能力;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應有專職的輔導員,專門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還可幫助留守兒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加強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和親情交流。
五、加大當地政府、社會團體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本次調查還問及學校里是否有公安、消防、共青團等組織的人來講授過有關防盜、防騙、防火、健康成長等自我安全保護的知識,受訪兒童表示“經常有”的占45.2%,表示“偶爾有”的占52.2%,表示“從來沒有”的占2.6%。
中央提出關愛留守兒童要落實縣、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職責,發揮群團組織、社會力量關愛服務作用。建議當地政府、鄉鎮及村委會,要建立翔實完備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一人一檔案;要積極主動地去幫助當地的農村留守兒童,定期走訪、全面排查,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監護情況、就學情況等基本信息。動員社會力量、發揮群團組織的作用,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要落到實處。本次抽樣調查中還發現了兩名目前獨自生活的留守兒童,一是家住宜賓縣高場鎮梁山村、就讀于青云中小學的吳明會,另一名是就讀于家住安岳縣永順鎮涼亭村、就讀于永順鎮中學的文馨譽,建議當地要給予特別的關心,確保他們得到妥善的照料。
更多熱門。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6日-20xx年8月16日。
調查對象:
廣東省xx縣中小學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以及當地參考數據。
一、“留守兒童”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該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占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占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小學就讀的占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的留守兒童占絕大部分,占90%;而由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0%。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這是由于留守兒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這一現象有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1、在讀未成年人中,留守兒童占很大部分。
隨著經濟的快速收展,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難以滿足村民生活需求,越來越多的村民將目光瞄向城市,涌向城市,希望創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該縣讀書的同學中隨機抽取了50名同學進行調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占42%。這說明留守兒童占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此外,“隔代監護”,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監護的留守兒童占13人,占61.90%。
2、留守兒童普遍學習環境差,學習成績偏低。
由于學校教育設施簡陋,師資力量不足,以及師生缺乏溝通,教師教育方式不當,留守兒童中有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根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成績在中等以下的同學當中,留守兒童占了54.14%,在0~60分之間占28.95%,60~75分之間占21.19%。
3、留守兒童心理現狀。
普遍欠良好。當問及是否“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嗎?”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是“否”的留守兒童占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緩慢,在問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被問及到為什么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將會一事無成,沒有擁有值得別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么辦?”時回答“忍氣吞聲”,另外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于缺乏監護,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和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有效的糾正,導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著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以及鄰居的訪談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兒童都不喜歡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發生打架斗毆現象,甚至還出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作業未能按時完成,或者應付了事,造成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因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兒童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越學越糟,厭倦學習、不求上進。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兒童上課紀律性差,出現逃學現象。
當然,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著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這些孩子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變成一種學習動力,有較強烈的學習欲望,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但是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的,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需要辯證的。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不講衛生、挑食挑穿、亂花錢,這是典型的自我控造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不聽監護人的(代表人)教導,頂碰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造度,不服從管理,撒謊騙人,小偷小摸,抽煙、飲酒、打架、罵人………..成為了“問題少年”。如**小學二年級學生唐**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一直由爺爺監護,但老人對教育孩子已經力不從心。由于長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環境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里不聽代表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做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扯謊、打架等現象收生;三年級學生謝**,由于家庭困難,父母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親不在他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違反學校校規校紀。
3、教育產品留守兒童心理存在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妨礙。根據留守兒童年齡特征,他們正是處于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和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情感空缺,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通過對部分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父母好幾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沉,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噪。**小學二年級學生羅**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說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愿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個叫李**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不與同學、老師交流講話。
活動時間:20xx年3月29號——5月31號。
活動地點:息烽縣。
近年來,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即“留守兒童”?,F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縣統計局采取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xx個鎮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為20xx年3月20日。匯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占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占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占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兒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xx個鄉鎮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護人和老師聯系。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為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郁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于留守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斗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于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
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
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建議。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
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形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盡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
三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
四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教育力度。
五是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盡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于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并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
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心理咨詢室,專設心理老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據悉,為及時準確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成長發展狀況,掌握他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迫切需求,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提供科學依據,20xx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組成課題組,國家統計局提供數據支持,開展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
一、研究目標與方法。
1、研究目標:一是全面準確把握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的數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狀況;二是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認識他們的分層特征和需求差異;三是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制定落實和發展完善相關政策服務。
2、對象界定:本文所指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本文所指流動兒童是指隨務工父母到戶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學習半年以上的兒童。兒童年齡界定在18歲以下(0-17歲)。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段成榮教授等承擔,在20xx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長數據中抽取126萬人口樣本量,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和推斷,把握留守流動兒童的數量、區域分布、年齡及性別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國婦聯特聘專家王夢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鄭新蓉教授、湖南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等承擔,主要通過文獻研究以及實地調研,客觀分析留守流動兒童成長發展中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提出對策建議。
1、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六千萬,總體規模擴大。
根據《中國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與20xx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農村留守兒童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學齡前兒童規??焖倥蛎?。
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占38.37%,比20xx年的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757萬,增幅達47.73%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其中小學(6-11歲)和初中(12-14歲)學齡階段兒童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分別占32.01%和16.30%,規模分別為1953萬和995萬。與20xx年相比,小學和初中學齡階段留守兒童分別減少了89萬和226萬,共減少315萬,降幅為9.65%。大齡留守兒童(15-17歲)占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3.32%,規模達813萬,比20xx年減少了199萬,降幅為19.68%??梢娢迥觊g,學齡前留守兒童規??焖倥蛎?,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減少,大齡留守兒童規模明顯收縮。
3、農村留守兒童與城鄉流動兒童性別比總體差別不大,分年齡段比較差異明顯。
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別比為117.77。與農村非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比較,總體性別比差別不大(農村非留守兒童和城鄉流動兒童性別比分別為117.25和116.39),但分年齡段性別比結果存在差異。
4、農村留守兒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但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兒童在各地之間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廣東、湖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占全國百分比也很高,分別為7.26%、7.18%和7.13%。以上五個省份留守兒童在全國留守兒童總量中占到43.64%。另外,從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過50%,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比例超過40%??梢?,農村留守兒童廣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時也分布于江蘇、廣東等東部發達省份。
5、近1/3農村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調查顯示,46.74%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外出,在這些孩子中,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占所有留守兒童的3.37%,雖然這個比例不大,但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基數大,由此對應的單獨居住的農村留守兒童高達205.7萬,這是要特別給予關照的留守孩子。
6、6-11歲和12-14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比例分別為96.49%和96.07%,表明他們絕大部分正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農村留守學齡兒童義務教育總體狀況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相對較差。
7、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臨諸多挑戰。
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的監護人對其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未來發展都會產生不同影響。數據顯示,母親外出,單獨與父親一起居住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達5.12%;父親外出,單獨與母親,或與母親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均較低,分別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齡為59.2歲,56%的年齡在60歲以下,絕大部分在50-59歲之間,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齡在50歲以下。但是,隔代照料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絕大部分為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撫養和教育留守兒童時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5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