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調研報告,我們可以了解所調研問題的實際情況,為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接下來,我們將展示一篇精選的調研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的調研工作有所啟發。
1.因為缺少關懷導致情感發育不良。情感發育不良的表現,就是情感缺乏。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出現自卑、自閉、孤僻等現象,并且不愿意與他人交流,往往會表現出自私的狀態。這樣的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對他人的信任感也逐漸偏低,和同齡城市兒童相比,往往會出現較多的心理問題。
2.安全隱患普遍存在。由于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權,大多由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履行??墒怯捎诟鞣N原因,很多時候,他們并無法像父母一樣關愛自己的孩子,這就會導致孩子自身安全保護意識較差,同時出現任何意外事故,都無人監管。
3.日常行為缺乏約束與管理。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啟蒙階段,如果這一階段無人對其行為進行看管,便會使兒童自身的行為出現隨意性。小到平時課堂上的不守規矩,大到打架斗毆乃至逃學偷盜,這些行為在農村留守兒童的身上屢見不鮮,這就足以說明,留守兒童自身行為缺乏約束與管理,是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體現。
1.親情與家庭教育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無論是學習方面還是心理成長方面,都長期處于一種無人問津的狀態。許多家長一個學期才會打一次電話給老師,詢問孩子的在校情況,而孩子平時的教育,則由祖父母代勞。長期下去,必然導致留守兒童放任自我,甚至出現厭學心理,最后不得不面臨輟學的選擇。
2.留守兒童的教育者缺乏管理教育能力。針對目前我國農村現狀來看,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來到城市打工,而農村中剩下的就只有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家庭兒童大多都是由老人和兒童組成,而老人并沒有相應的能力對孩子進行看管。即便是履行了監護人的權利,可是大多數農村老人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狀態,老人與孩子之間形成的代溝完全無法滿足對兒童的教育要求,更不要提對孩子進行學習輔導或者思想教育。
3.父母文化水平以及價值觀念對孩子的影響。由于農村外出打工的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對有限,因此其往往會憑借自己的價值觀影響孩子。許多父母認為即便是未來走到了城市,也依然是給別人打工,所以這就會影響一些家長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進而對子女的教育也會有所影響。
4.不良社會習氣的影響。這一階段的兒童,處于身心發展時期,對于社會中一切新鮮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但同時也因為缺乏明辨是非的心,從而導致自身很容易受到社會中一些不良習氣的影響。
1.針對留守兒童建立相應保護體系。針對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來看,要想改變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建立起對留守兒童相應的保護體系。如可以實行農村學校寄宿制,這樣將可以將所有留守兒童集合起來,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既保障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也可以由老師統一管理,進而幫助留守兒童提高學習成績,感悟生活溫暖。
2.注重農村地區化對兒童的教育。農村地區可以依據本地區的實際特點,制定出符合該地區自身的教育體系。如可以由村委會、學校、婦聯等機構共同聯手,建立起保護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體系。
3.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與幫扶力度。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幫扶政策宣傳力度,同時還應該規定父母對孩子的義務教育行為,無論是父母還是其監護人都應該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對未成年人的行為進行監督,并且尊重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態,使得未成年人適齡的時候必須接受相應的教育。
4.保障農民工子女享受同等城市受教育權利。農民工進城打工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逆轉的趨勢。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加大對農民工的公平待遇力度,甚至可以加大幫扶,使得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兒童一樣,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我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關注的重點,因此政府應該給予最大程度的幫助,盡可能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更為和諧良好的成長環境與條件,同時也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可以與城市兒童一樣,享受相應的權利,感受同樣快樂的童年,獲得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更加突出,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留下成千上萬的兒童在農村留守。全國婦聯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已過兩千萬,并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因此,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息息相關,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母們的言傳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上的幫助,這會嚴重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梢?,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的現狀及走向不僅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影響,而且關系到國家明天的發展。
調查背景。
**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皖蘇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是安徽省東向發展前沿縣,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縣發展重點縣,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泗州戲的發源地和皖東北革命根據地。
**縣隸屬**市,轄15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偯娣e1787平方公里,人口87.2萬,其中農業人口75萬人,勞動力47萬人,富余勞動力26萬人。
完成生產總值75億元增長11%;財政收入2.38億元增長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億元增長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億元增長21.3%。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8590元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4156元增長11.4%。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5億元增長20%;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家總數達113家增長37.8%;外貿出口額1500萬美元增長57.9%。20全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總產達78.6萬噸增長2.2%被省級政府評為“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先進縣。該縣被中國特產協會命名為“中國山芋之鄉”。
耐人深思的調查結果。
1,愛的缺失,性格怪僻,與人交流少。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系親情,勾通思想,傾聽煩惱,鼓勁上進,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像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他們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主動和別人交談、溝通,不愿意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不愛說話,不愛交往,自卑感很重,不愿別人觸及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人格發展不健全,據統計20%的人從不與同學、父母、監護人說心里話,38%的人偶爾與別人說心里話。由于缺少父母的教導與指引,他們自認沒有得到應有的關心與疼愛,思想有點偏激。
約有50%的留守兒童的社交能力“強”或“較強”,社交能力較差的占34.5%,有40%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好朋友“多”或“較多”,好朋友數目較少的占60%。從這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對友誼的渴望,與人溝通的愿望強烈。
2,家庭關系松散,臨時監護人監護缺位。
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留守兒童至少一年以上才能與父母相聚一次。父母走后一般會把孩子交給自家老人看護。老人家身體不再健朗,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顯得有心無力,思維方式落后,與社會脫節,很難了解孩子們的心里所想。監護人員多半是老人,他們行動也不是很方便,照顧孩子也顯得吃力,做三頓飯菜都感到困難,孩子的衣服又相當的難洗,有些年邁的老人還要照顧三四個孩子,看著他們瘦弱的身體,左手一個孩子右手一個孩子的,實在是另人心寒。我們曾笑著安慰老人家:“婆婆,您兒孫滿堂,將來一定有福氣的啦?!彼麄冃χ鴵u搖頭說“我們啊,帶大了兒子又帶孫子的,早就不指望享他們的福,只要他們能健健康康的長大,我們就心滿意足了?!?/p>
由于監護人的素質參差不齊,不少留守兒童的性格出現了偏差,并且留守兒童對突發性事件應變自救能力差,偶發性事件頻發。
3,日常行為懶散無規范。
由于缺少父母的教導與指引,他們自認沒有得到應有的關心與疼愛,思想有點偏激,調查中發現一部分留守兒童染有不良行為習慣,違紀成為留守兒童中較為普遍的現象,經常有課堂違紀行為的比例也達到了22.5%。道德也是凸現危機,20%的人平時有說臟話、偷東西等不良行為?!傲羰貎和贝颂幨峦鶐в忻つ啃?、隨意性和沖動性,有20%的人經常遲到曠課,25%沉迷于打游戲,30%有過打架斗毆的經歷。
4,學習成績狀況堪憂,部分父母思想認識不足,
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欠佳,52%的人作業完成情況“糟糕”,62%的人在父母外出務工后成績下降。九校在對留守兒童情況進行摸底后發現,留守兒童基本上屬于班上學習成績最差的部分。學習良好以上的占31.8%,較差57%。學習不好并非留守兒童的共性,一名老師告訴我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呈現兩個極端,好的特別好,差的特別差,學習好的大多是理解父母的辛苦,據調查,父母多半希望子女,尤其是兒子好好學習,將來走出大山,擺脫貧困.并且表示會不遺余力地供孩子上學.但是有些家長在思想上明顯存在誤區,他們希望孩子早早地出來打工,補貼家用,幫父母渡過難關.則早早地接受了“讀書無用”的思想。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不能一概而定,但是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學習行為調查顯示,只有32%的學生希望目前能“提高學習成績”;只有28%的學生表示初中畢業后還要“繼續學習”,而其他的學生則選擇了“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5,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父母走后一般會把孩子交給自家老人看護。老人家身體不再健朗,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顯得有心無力,思維方式落后,與社會脫節,很難了解孩子們的心里所想。由于監護人的素質參差不齊,不少留守兒童的性格出現了偏差,并且留守兒童對突發性事件應變自救能力差,偶發性事件頻發。如在上學途中,由于長年沒有監護人接送,有時會被同齡人欺負,碰到毒蟲毒蛇也不在少數,甚至會有不法分子試圖賣兒童.另外一些突發情況也不容小視,兒童意外死亡中留守兒童占很大的比例,如電擊,溺水,還有自殺.
需要關注的成因。
留守兒童暴露出的許多問題是家庭、學校、政府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留守兒童多出現在貧困家庭,父母為保證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的開銷,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掙錢.也有經濟條件尚可維系的,但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需求,忽視精神需求而外出打工的.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影響是無法被取代的.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依賴長期得不到滿足,,經常會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父母外出后,臨時監護人多為祖父母,不是過分溺愛,就是無力監管.留守兒童在物質需求方面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但精神方面的關愛和指導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留守兒童是這個時代的犧牲品,他們較之于同齡孩子身上擔負著更大的壓力和不公.但是作為教育主導力量的學校老師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愛,沒有給予特別的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沒有設身處地得為留守兒童著想,自然也不會知道他們的心理癥結在哪,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出現了作業不會寫沒人幫助,遇到同齡孩子的欺負也不知道找誰訴說.本該由老師出現的地方卻少了他們的身影.
3,政府政策的不完善。
政府對留守兒童家庭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因而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沒有起到政府積極引導的作用.一是留守兒童工作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目前,留守兒童的問題在一些地區引起了重視,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還十分不夠,責任部門和職責不明確,有效的制度未建立,相應的人員和經費不落實,沒有形成社會齊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機制和統一的政策支撐。
二是外出務工人員由于各種原因不具備帶孩子進城的條件。一方面由于流入地學校容量有限,不能全部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就讀,使其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農村就讀;另一方面外出務工人員也由于經濟、住宿等各種條件限制,不能將孩子隨同帶出,從而形成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
4,當地群眾對教育理念的認識不足。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父母中,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4%,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婆婆、爺爺的文化程度更低一些。同時,他們在家庭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很差,針對性不強??梢姰數厝罕姸酁槲幕讲桓叩霓r民,他們交流時多希望孩子能早掙錢養家,很少談到“知識改變命運”等話題,同時當地“讀書無用論”等的說法做怪,使部分孩子失去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機會。
建議與對策。
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進城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兒童”現象已經非常普遍,現在社會正是朝城市化發展時期,因而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打工在今后在段時間是不可改變的,根據對以上問題與成因的分析,結合當今相關學術研究人員的相關理論,以及相關措施取得的成效,特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并加以分析:
(一)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建議盡快成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經費納入各地財政預算。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確保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加大政府投入,積極推進城鄉均等的教育、衛生、文化、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體制改革,讓進城務工農民及其子女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和社會利益,使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跟隨父母進城生活,實現家庭整體轉移,優化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
(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發揮主渠道教育管理作用。建議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的寄宿制學校建設,在每個鄉鎮中心區域或者人口密集區建立一所寄宿制小學;改善已建寄宿學校的設施,切實解決學生宿舍、食堂、廁所等設施不足的問題,改善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環境;多途徑增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師資力量,采取聘用制等多種形式解決寄宿制學校生活老師缺乏問題;修訂或新制定重慶市農村中小學寄宿收費標準及相關政策,為寄宿制中小學創造良好的辦學條件。
(三)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父母要轉換觀念,重視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
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績和行為習慣表現兩方面都比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懷與教育不可缺失。當今農村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很多夫婦同時外出打工,這其實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務工,務必要留一位家長在家做好孩子的監護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關注孩子的成長,理解他們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紕漏時糾正,孩子孤寂時撫慰,孩子進步時鼓勵!讓他們更以積極和健全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和學習!盡可能和孩子密切聯系和溝通,有條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學,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身邊的,要從孩子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尋找確定孩子的監護人,細致落實孩子的監護權,并且要創造更多時間與孩子談話溝通。
(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章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是建議在目前政府資金有限,難以全面建立寄宿學校的狀況下,創辦“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留守兒童樂園”等場所,讓留守兒童放學、放假離校不離教,離校不離管。二是建議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強化村社對留守兒童的服務功能,加強村社對本村本社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三是建議充分發揮村社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作用,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基層黨組織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內容,建立基層黨員“一對一”聯系制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幫扶救助?;蛘邔嵤┫鄬捻椖糠桨?。
后記。
因此,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就擺在了眼前。社會要和諧,留守兒童就必須健康成長。無論怎樣,全社會都應該來關護留守兒童,幫助留守兒童。我們要對兒童負責,對民族負責,對祖國的未來負責。不能讓祖國的勞動大軍為國家建設流汗之后,再因為孩子流淚。讓我們齊心協力,行動起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陽”吧!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占全村兒童的12%,由于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范,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于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于地里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為嚴重,幫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才會去干活,讓人痛心。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愿意和老師談談心里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于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周歲后,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初中學歷以上比例僅占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著很大困難。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采訪一陳姓村民時我了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于干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系。外出的父母要經?;丶一虼螂娫捙c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小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學習普遍較差、心理壓力過大。
在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中,半數孩子表示他們最苦惱的事是“學習難度大,不知道問誰”。這些被留守在家的孩子中,有35%的人擔心自己的學習,有41.8%的孩子認為自己面臨的最大困擾是學習。而孩子們擔心自己學習成績的原因,也是怕不好的成績會給父母帶來更大的困擾―――“爸媽掙錢來供我,我的成績卻不好,怎對得起他們”。通過調查,70%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很大。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有些孩子還表示,由于家庭條件較差,將來學不好無法面對父母。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們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的越來越大,進而加劇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
四、缺少安全意識、處事急躁簡單。
這部分學生因家庭經濟條件日漸富裕,臨時監護人監管不力,缺乏安全、法制教育,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容易產生安全隱患,發生安全事故。如:打架斗毆、私自外出、在外留宿、對生活無望、無自我保護意識、處理突發事情急躁簡單,甚至走上不歸路等極端行為。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建議及應對措施。
出現兒童留守家庭現象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隊伍會日益壯大,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共約有留守兒童多萬。對于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成長方面存在的有關問題,很難用法律等規章制度規范,只能通過廣泛宣傳和引導,引起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注,多方面關心教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美國學者馬斯洛指出:關懷與愛是人的本能需要。大部分留守兒童獲得的只是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父母的關懷與愛被距離阻隔,而他們又能責怪父母嗎?作為教育者的我們,關愛留守兒童,還留守兒童一片成長的天空,將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們做了如下嘗試:
一、學校安排代理家長。
學校針對監管不力的問題安排教師對留守兒童實行一對一的幫扶。每一學年初,各班主任對班級留守兒童充分搞好調查登記,建好留守學生檔案,然后上報學校,由學校統一實行“一對一”的方式安排教師擔任代理家長,對留守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物質幫助和心理疏導。
二、進行心理疏導、開展愛心傳遞。
初中是學生的身體、心理發展較快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步入青春期以后,學生心理更是復雜多變。因此,在其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對此,班主任不應動輒以粗暴的手段對待,而應傾注更多的愛心、耐心,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其性格、心理形成的原因,從心理上加以疏導,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例如:可以通過心理課堂、知識講座、心理健康咨詢等形式強化學生自尊自立,幫助他們了解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掌握心理調適以及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完善個性,提高承受挫折、克服困難、適應環境的能力。學校要求全體師生要關注留守學生,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開展“手牽手一起走”和“大手牽小手”活動,讓學生之間互結對子,師生之間互相牽手。師生不定期的將牽手對象帶回家中,讓留守學生體驗快樂和諧的家庭生活。班級倡導為留守學生過集體生日,讓他們感受集體的關懷與溫暖。
三、強化思想教育、建立學習幫扶小組。
要改變“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精神狀態,首先必須從解決思想觀念入手,扭轉其在價值取向方面的偏差。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關鍵。如:在班級內開展愛校、愛集體的教育,幫助留守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集體榮辱觀,讓班級每位學生都能為了班集體的利益而努力奮斗。此外,教師在平時的過程中,要能立足實際,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使他們明白未來社會是個競爭的社會,人只有一直保持進步,才能在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部分在外務工的學生家長到班里作報告,講述在外務工的辛苦、沒有文化找工作的艱難以及工作競爭的壓力等,幫助他們認識知識的重要性,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進而幫他們樹立起立志成才、刻苦學習的精神,并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對于“留守兒童”所表現出的學習不主動,成績差等現象。我認為除了對其進行思想教育之外,還應加大對他們學習上的幫扶力度。比如:針對他們的學習狀況,組織相關科目的老師集中為他們補習功課,或通過建立學習幫扶小組的形式,讓學習拔尖的同學結對子進行一對一的幫助,使他們看到提高成績的希望。教師對這部分學生不應要求過高,而更應看重他們在學習上的表現。教師應及時表揚他們在學習上取得的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或者是態度上的轉變,以幫其樹立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四、加強家校聯系、消除安全隱患。
充分利用多種途徑大力宣傳《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中少年兒童應該享有的權利,讓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充分認識到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產生問題的根源,讓廣大農村青壯年充分認識到抓好未成年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讓他們主動關注子女的健康成長,正確處理好外出打工賺錢與培養教育好子女之間的關系,盡量避免父母雙雙在外打工無人照看子女現象的發生?!傲羰貎和钡乃枷?、心理、行為等方面的變化較大,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新的問題。學生在留守學習期間,班主任可以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與他們談話、開座談會、()由班委會反映情況等方式,隨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心理動向,了解他們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班主任應把了解的學生情況,經常與其家長或臨時監護人進行溝通聯系,及時向他們反饋學生在校情況,或向他們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對于性格內向、心理孤僻的同學,建議其臨時監護人多與孩子交流,以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想法。建議其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給孩子打些電話,多鼓勵孩子,使他們感受到父母雖身在外地,心卻始終在自己身上。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時刻加強安全教育,留意這些孩子的心理動向,隨時關注他們在心理、生理、行為、性格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及時矯正他們的不良傾向,發現問題及時與其父母和監護人溝通,努力助其解決困難問題。
總之,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留守兒童”現象必將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存在。留守兒童作為新時期的一個特殊群體,教育難度是很大的,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但短期內未見明顯效果。我們將不斷探索,尋求更加有效的方法,為留守兒童創設一片快樂成長的天空。作為一位農村中學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我將繼續關注留守兒童,并盡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教育,為構建和諧的班集體而努力。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圖1)。意外傷害的發生源于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然而,有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為學習重要,其學習態度與狀態的差異,一方面緣于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與留守兒童自身的情況有關,因為缺少有效監督和應有的學習輔導,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問題積累多了,勢必影響學習的自信心。有58.1%的留守兒童表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高出5.8個百分點。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誰”“你和誰最親近”“你的心里話主要跟誰說”“遇到困難你會向誰求助”“誰經常鼓勵你表揚你”5種情況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親、父親和同學朋友,留守兒童則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兒童來自父母的支持較弱,而朋輩性傾向明顯,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里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伙,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伙,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此外,還有17.6%的留守兒童表示社會支持主要來源是自己,這表明他們感知不到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圖2)。
總體來看,留守女童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其原因:一是性別的差異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愛撫;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滿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傳統的社會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負擔。留守女童的家務負擔遠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為家庭轉移更多勞動負擔的同時,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與父母外出帶給她們的心理影響疊加在一起,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發展。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
某縣綜治委的同志說留守男童是當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體,稱他們為“110的后備大軍”。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監管,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為相對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較女生晚,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控,否則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難以理解、掌握和內化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從而導致價值觀和行為偏差。數據顯示,留守男童更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羨慕(47.1%)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39.0%)等說法,比留守女童高4~6個百分點。
二是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男童影響較大,本次調查中有91.9%的留守兒童父親外出或雙親外出。父親外出縮小了兒童的生活和活動空間,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監督變得更為困難。此外,對于男童而言,父親還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參照和認同,父親遠離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別認同。
6.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系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4%),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初二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身心急劇發展變化,存在著種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們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變化大、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對于初二留守兒童來說,青春期的影響與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疊加,放大了種種問題。
7.父母外出對小學四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在四年級到初三6個年級的留守兒童中,過去一年,有3.6%的四年級兒童遭遇觸電,比例最高;而非留守四年級兒童為1.5%,比例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26.9%的四年級兒童玩網絡游戲,9.9%在網上瀏覽色情暴力內容,在6個年級中位于前兩位。此外,有1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在生病后選擇自己忍著。
外出父母及代理監護人,因為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了,已經適應校園生活而又尚未面對升學壓力,容易對其放松監管。這不僅使得他們更易遭受意外傷害,也忽視了他們一些不良品德和行為的滋生和發展。按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劃分,十歲左右的兒童正是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也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余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煉、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小學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占40.2%,母親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愿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對親子依戀的研究結論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定的代理母親)之間的連續不斷的溫暖、親密的關系。他深信,早期依戀特征對個體后期發展有重要影響,而且早期依戀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情感不穩定的狀況,面對挑戰時也容易出現易怒情緒。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當今社會,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加快調整,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紛紛崛起,這就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與此同時,開放的城市拉大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經濟落后,使得年輕的勞動力難以在農村生存,因此誘發了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熱潮。
擁有3000多人口的愛新村,兒童約占總人口的30%左右,留守兒童約占兒童總數的20%,約有180人左右。在這些留守兒童中,與母親住一起的25.6%,與父親住一起的有15.8%,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一起的有35.6%,與叔伯嬸姨住一起的有12.9%,其余寄托在其他人那的有10.1%;在這些留守兒童中,一年之內見過父母1-2次的占56%,見過3次以上的占15%,一年內未見父母的有29%,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呈繼續增長趨勢。
以上數據說明了農村親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現真空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健康與成長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兒童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成長的最好階段容易形成不良習慣,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營養,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體體質偏低等問題。
2.學習與認知方面: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上的各種誘惑逐漸增多,網吧等娛樂場所對留守兒童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們上課不專心,下課沉溺于網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心理與品行方面: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坐標,留守兒童常年遠離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又缺少正確的是非觀念,極易養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習慣。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適當的約束和引導,他們極其容易受到不良誘惑影響,遇到突發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留守兒童群體是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時期的特殊產物,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有著密切的關系。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針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性工作,需要全社會來關注。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建議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著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個選擇,家長要正確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慎重選擇外出務工,要把家庭教育擺在當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長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而不是金錢;引導外出父母切實負起養育責任,盡量改善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積極引導家長處理好外出務工和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關系,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溝通方式擔負責任,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長要認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實轉變教育方式方法,增加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2.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給留守兒童和家長更全面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積極融入團體中,形成良好的心態;開展教師幫扶留守學生活動,定期家訪,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及時發現留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閃光點,了解家庭生活環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詢,幫助家長和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學校應開展留守學生普查登記,建立留守學生個人檔案,針對個人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會。政府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加大對農村娛樂場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制定方便入學政策,為留守兒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學提供方便。在城市農民工集中地開辦農民工子女學校,提供優質的入學條件,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和關愛;村婦女兒童之家要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生活、勞動知識培訓,讓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會各界多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完善家庭教育志愿隊伍,成立留守兒童義務輔導站,從生活、學習、思想、安全上關心留守兒童。村干部實行包片負責,組織老教師做好代理家長工作。
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我們當前的一項艱巨任務,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希望各級組織、社會各界都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共同努力,讓祖國的花朵更加燦爛,讓祖國的未來更加強大。
由于各種原因,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致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就越來越多。我們通過對貴州省安順市幾個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提出我們的建議。
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關心,為了更好的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況,讓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進入到人們關注的視線之中,讓他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幫助。為此,貴州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安順市平壩縣開展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
1調研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樣本選取。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并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
齊伯鄉位于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字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貧困村十個,二類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大約1200人。
3調研過程和方法。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了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們采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對農村留守兒童采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訪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4調研結果及分析。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生活狀況。
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獨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大。根據我們走訪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系一次,37%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或很少聯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余50%希望父母幫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愿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學,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留守兒童,由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后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系。
1.留守兒童數量比例大且女孩多于男孩。
在本次調查中,我村的留守兒童中女童大約占75%,男童多隨父母外出讀書。其中,有35%的留守兒童為雙親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占65%.隨著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愈來愈多。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
在調查的留守兒童中,有80%是父親外出打工,由母親撫養孩子兼務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重視,只顧工作,不顧孩子的學習情況,放其自生自滅。有20%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由奶奶爺爺或外公外婆撫養。還有少數是托付給親戚撫養,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最嚴重,因為監護人對其教育的了解一片空白。
3.留守兒童不能自覺按時完成作業,有些行為習慣欠佳。
農村的留守兒童多為隔代看護,長輩對其教育不重視加上孩子從小沒接受嚴格教育,不按時完成作業,家里長輩只顧養家糊口沒顧及孩子的讀書情況,造就孩子的懶性甚至有些孩子還有打架、吸煙等不良行為。這些問題都是從小父母忽視教育沒好好教育孩子造成的。
1.留守兒童的學習普遍較差。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從小缺乏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對學習缺少熱情和對待學習態度不端正,有些孩子會逃課、打架、謾罵老師。留守兒童沒人管教,自覺性較差,造成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留守兒童從少缺少家庭教育這一重要的環節,不僅對其學習而且在行為習慣上也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只有從教育上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教導,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引導。
留守兒童從小缺少父母的關心,特別是教育這一方面。有些孩子是由奶奶爺爺撫養,老一輩文化水平總體較低導致他們不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關注吃喝其他方面的問題。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關懷,但很多父母外出工作只顧撰錢沒時間了解孩子的教育情況,也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很多孩子在教育這方面跟父母的交集幾乎為零,跟自己的父母沒有交流的機會。這種長期的缺乏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3.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介入很少,孩子跟家長存在代交。
父母外出務工,一方面本身就很少機會跟孩子交流,寄托爺爺奶奶撫養孩子,他們在孩子的學習教育方面不能給予幫助,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覺性,老一輩一般比較疼愛孫子,在孩子的學習上管教不夠嚴格。另一方面,孩子正處于成長發育期,需要多與父母交流和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但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交流,久之會缺少感情,造成孩子不會主動跟父母說自己的想法和傾訴一些煩惱。父母因為忙碌沒有抽時間多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各種關懷。日積月累,孩子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長期這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小結:從以上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看,第一從家庭角度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不平衡,很多父母為了賺錢養家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只提供吃喝上的滿足遠遠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沒意識應該為孩子提供教育心理其他方面的關愛。家長希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但卻常常在經濟收入跟教育方面取舍不當。第二從家長方面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跟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農村的家長本身文化水平就比較低,在這方面上不能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幫助,但由于經濟能力有限跟觀念問題,幾乎很少家長會在教育上為孩子提供家教或輔導班方面的投資。另外,家長整天忙碌于工作,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一無所知,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心理上的困惑等方面的關注更是少的可憐。即使有關注也只是停留在有沒有完場作業這項最基本的觀念上,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處于空白狀態。對于處于身心發育的時期父母缺乏提供充分的精神上的了解跟知識的全面解答,這些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負面影響。第三從農村學校教育角度看,由于農村經濟比較落后,教育跟不上國家平均水平。不僅師資嚴重缺乏,教育設備、教育資源都比較落后單一,教育力量很薄弱。而孩子的成長中離不開學校老師的教導,學校應該通過教師、集體關愛活動為留守兒童帶來心靈上的溫暖,以彌補孩子因缺乏親情關愛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由于農村教育理念、辦學條件等多方面的制約,致使孩子不能接受到優質的教育。所以,學校應該進行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師資力量為當地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讓孩子都能全面健康成長。
目前,隨著各界人士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政府、基金會、慈善機構的大力幫助,使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近年來逐漸有所減少。只有通過社會各方面的幫助,才能讓留守兒童的問題得到解決,從而給農村留守孩子提供一個完整健康的成長環境。
1.借助政府力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
國家應該更加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發揮自身職能,為貧困地區提供教育支持,完善國家教育體制,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政府要貫徹實施“三農”惠民政策,重視農村存在的問題,為早日建設美好農村和城鄉一體化采取積極措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讓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將來為國家做貢獻。其次,國家要加強經濟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制定惠農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村的家長可以盡量不用外出務工養家,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關愛孩子,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最后,國家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建設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設備,投入更多的師資隊伍,不斷完善農村教育水平。及時彌補農村教育的不足,達到國家總體平均教育水平。
2.完善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主導作用。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的缺乏只有通過學校的幫助來彌補,學校應該義不容辭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老師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多與孩子交流談心,多開展集體關懷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必要的關愛,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老師要定時到兒童家庭進行走訪,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跟身心情況,還要定期跟孩子的監護人交流,進行各方面的溝通,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墊下基礎,給孩子實現全面健康成長提供一個美好環境。
3.引起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職能。
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建立農村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學校、家長,也離不開基層的大力支持。兒童教育是社會各階層共同的責任,村政府應該建立教育咨詢點,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暑期期間,村委會可以通過邀請當地各校大學生到農村進行三下鄉支教活動,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到農村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指導和各方面的交流,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服務工作,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從農民工大規模涌入城市務工開始,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之久,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阻礙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建設。國家應該采取有力措施,盡快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大力幫助,爭取早日實現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系到數千萬兒童和上億農民工的重大問題,同時,更關系到我國農村廣大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所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是國家政府的職責,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盡一份力量和一份職責,伸出援助之手。只有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職責,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希望社會能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爭取為農村留守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學好文化知識,實現全面健康成長,將來為國家的建設做貢獻!
我市很多農村鄉鎮中小學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40%以上,最多的鄉鎮甚至高達70%。面對留守兒童教育難題,各學校紛紛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難面前,廣大教育工作者選擇了給自己加壓,對留守兒童不歧視、不冷落、不放棄,努力讓每位留守兒童學會自主學習、獨立生活,創造條件使得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生活上享受到溫暖、學習上得到關愛。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時與家長溝通。農村中小學普遍對留守兒童進行了登記,建立了聯系卡,昌江區麗陽鄉余家希望小學還擠出資金,按生均每學期1元的電話費補助教師,加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增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效果。魚山鎮中心學校還提出要求,讓教師經常家訪,改變教育方式方法,上門送關愛,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二是教師無償輔導。不少學校采取放學以后對留守兒童開小灶的措施,延長教師工作時間,無償輔導學生作業,通過托管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是指導家庭教育。魚山中學抓住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高峰,召開家長會對監護人進行指導,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家長以前的那種只關心學習成績,不關心學生心理;只知道訓斥責備,不懂得理解關愛;只關心物質生活,不重視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態。
四是鼓勵學生交流。樂平市塔前中學還專門安排了,鼓勵留守兒童與家長溝通。魚山鎮中心學校開展紅領巾幫扶,鼓勵學生結伴同進,組織留守兒童才藝展示和競賽活動,為留守兒童打開心扉,增進與外界交流創造條件。多項活動的開展,也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
五是教師結對幫扶。浮梁縣福港學校,中層以上干部都下到班級蹲點,與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并采取結隊幫扶的做法,有針對性地對特殊留守兒童進行教育,還動員學校教師捐款捐物,為留守兒童買雨傘、雨鞋,給留守兒童送溫暖,留守學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學讓一部分留守兒童,將生活費委托班主任代為管理,幫助他們科學理財,使家長消除了后顧之憂。
各校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許多留守兒童得到多方面的關心和幫助,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數量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牽涉面又廣,僅靠教育一家很難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師負擔過重,教育經費緊張,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困難。
在調研中發現,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日漸突出,由于數量龐大,近期看來似乎只是家庭問題,若干年后就有可能成為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存在的教育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與孩子每年才聯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內都不與孩子聯系。盡管有相當部分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親情的關懷,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幾乎成為空白,由于他們處于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很多問題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無法滿足,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虛、難以溝通、攻擊性強等等。有些在外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學習條件,經常給家里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存在亂花錢的狀況,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調查顯示,平均約有65%(有的縣區高達70%)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孫年齡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歲左右,老人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無從談起。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無法完全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的重任。
由于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齡的代溝無法在思想上溝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調查結果顯示,有不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在學習上明顯處于劣勢;大多數教師也反映留守兒童中“學困生”、“問題學生”較多,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多有厭學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祖輩的文化水平較弱,學習上缺乏監督;另一方面,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踐性內容增加,需要家長適當輔導,爺爺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從作業的完成情況來看,留守兒童的作業態度和質量都有明顯不足,留守兒童年齡都不大,沒有父母的監督和指導,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然不夠,學習狀況很不理想。
很大部分留守兒童思想健康出現偏差,更談不上遠大理想、熱愛祖國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兒童還沒有形成一種價值取向。出現不遵守規章制度、不誠實、拉幫結派、欺負同學、頂撞祖輩、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氣。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質享受,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習氣,并有可能形成“讀書無用淪”、“拜金主義”等。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牽頭家庭、學校、社會及各方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改革戶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為此,應鼓勵城市中小學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為優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擁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環境,消除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鼓勵城市公辦中小學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的同時,應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以幫助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在比較集中的地區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者、辦學環境以及學校的師資等方面應由具體的要求,為這些農民工子女提供達標的受教育場所,可以減少公辦學校的辦學壓力。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更多的流動人口的子女可以隨父母進城。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梢越鉀Q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第一,改善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吸引農民工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以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第二,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課余時間在兒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松,開拓了視野。
第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承擔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系,并協調各方的關系,以制度形式保障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經常性的聯系。
第五,建設校外活動室陣地,利用鎮綜合文化活動室、村部等建設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境主要可以分解為兩類:第一類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同輩群體生活;第二類是社區及宏觀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盡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從所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不好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從他們現實生活環境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第二,積極組織“志愿者”和大中專學生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宣傳和保護的責任。通過宣傳和教育,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并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
齊伯鄉位于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字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貧困村十個,二類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大約1200人。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了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們采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對農村留守兒童采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訪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生活狀況
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獨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大。根據我們走訪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系一次,37%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或很少聯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余50%希望父母幫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愿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學,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留守兒童,由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后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系。
5.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后天性格與能力的好壞有大部門和學校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應該對帶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我們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老師關注,這對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對于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得到生活上溫暖。第三、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饑渴。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將來孩子們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臺,社會的關注對于留守兒童極為重要,社會關注、支持。會讓他們更快的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了方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們對社會一個很好的理解,是他們走入社會的必要過程,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會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們會嘗試著去改善社會,使社會充滿光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扎扎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缺一不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張白字,是這三個因素給了顏料,但是圖畫的繪制是他自己來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使得我們給予他們的顏料更加的豐富陽光。
家長應努力創造條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子女造成的不良影響,強化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家長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種無法代替的教育資源,父母可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多與子女進行交流,關心子女的成長,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家長要多與學校教師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成長情況,并及時引導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極的思想傾向。
關注“留守兒童”身心成長是一個繁雜的社會問題,縣委、政府、相關部門及全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要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聯系各界婦女的特殊作用。開展“代理媽媽”活動,給予“留守兒童”更具體的愛。組織“留守母親”接受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她們的素質,更好地承擔起“留守子女”的撫養教育責任。共青團可組織“留守兒童”參加團(隊)活動,和城市兒童開展手拉手活動,各級關工委要積極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與特困和問題的“留守孩子”結對幫扶,讓他們能得到更多的親情和關愛。
學校和教師應更多地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和思想變化,增加感情投入,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應有的心理歸屬。還要與家長及代養人建立經常性的聯系,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發揮家庭和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時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造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使“留守兒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
要把解決“留守”問題作為當前“三農”問題的另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來抓,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制定和出臺保證農民工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和義務的各項政策和措施,改善農民工子女就學條件,使“留守孩子”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與城市兒童共享城市文明。
xx是個農業縣,青壯年勞力外流量大,留守兒童多,據統計 (以父母雙雙外流為統計對象),全縣5——16周歲少年兒童55314名,其中留守兒童約17816名,占這個年齡段總數的32.2%。個別村莊的兒童留守現象尤為嚴重。例如楊溪鄉墩上村第二村小組,5——16周歲的22名兒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達91%。兒童留守,尤其是農村兒童留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托監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比例占到91.6%。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用心溫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占1%,中上的占18%,中下的占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為讀書并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護人無力輔導學業。隔代監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護人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么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眾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大都采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沖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眾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著,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展。
3、情感干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為留守兒童溫馨的家。xx縣韜奮學校于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托管班,創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為中心,從行為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梢哉f,韜奮學校為留守兒童再創了一個溫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鑒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xx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里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
(1)為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
(2)努力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3)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要提高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系,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應盡可能在本地務工或一方在本地務工,并?;丶铱纯春⒆?,加強親情溝通。
近年來,由于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增加,導致留守的婦女兒童人數逐年遞增。為全面了解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工作,xx市婦聯對全市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
1、留守婦女兒童基本生存生活狀況。
xx市共有14個鄉鎮,116個行政村,農村婦女9.6萬人,其中留守婦女4450人。這些留守的婦女多數在30—50歲之間,她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無法隨丈夫一起外出務工,只能留在家里務農,照顧老人、孩子。
xx全市共有兒童69184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2541人。這些留守兒童中,父親單獨外出的占69%,母親單獨外出的占12%,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占12%。這些留守兒童多數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少數被托付于親戚照顧或被父母送于長托,與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聯系,多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有的幾年才能見一次面。
一是留守婦女精神壓力過大。留守婦女由于要照顧老人、孩子,要承擔家里的勞動,要維持家庭的和睦,精神始終處于緊繃狀態,加上丈夫不在身邊,使留守婦女在受了委屈時,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心里和精神的壓力等不到緩解。
二是留守兒童思想容易偏激。留守兒童因為長期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都認為只要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對留守兒童的其他行為不是特別注重,使得多數的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行為,思想出現偏差,等到父母回來約束他時,他會覺得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沒有管他的資格。
3、留守婦女兒童亟待解決的主要困難。
一是留守婦女的健康問題。中國的傳統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內,現在,由于丈夫外出務工,使得婦女從丈夫的賢內助一下轉變為家里的頂梁柱,一個人承擔了夫妻雙方共同的家庭勞動。特別是在播種、秋收的農忙季節,主要勞動力的短缺,就是花錢也請不到好的勞力,這就導致留守婦女只好重任一肩挑,最后積勞成疾。還有一部分留守婦女因為家里困難,使得她生病了也舍不得去看,又因為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不能及時發現,等到丈夫回家時,病情已經發展過重。因此健康問題是困擾留守婦女的一大問題。
二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數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是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三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留守兒童多數和長輩、親戚生活在一起,長輩對孩子的溺愛,親戚的不好深管,使得留守兒童的行為得不到約束,長輩、親戚的監管不到位,導致留守兒童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受到某些侵害,成為了留守兒童發生意外的主要因素。
4、留守婦女兒童最大的期盼與需求。
家,是每個人的港灣,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留守婦女兒童最大的期盼就是與家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學習,因此,他們最迫切的需求是自己的家人在家鄉可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1、主要開展了哪些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
(一)加強領導、完善留守機構。
一是組建“留守兒童之家”、“婦女之家”。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根據上級婦聯的文件精神要求,我們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和“婦女之家”。二是組建留守婦女互助組。組建了196個留守婦女互助組,通過在一起做手工編織、合伙開小飯店等形式,互幫互助,共同增收。三是開展文明創建活動。通過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雙學雙比”等活動,以家庭文明引導留守婦女追求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實提高留守婦女的文化素質。在節假日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二)搭建婦女平臺,推進留守服務。
一是健全檔案,規范管理。市婦聯充分利用節假日時間,摸清并掌握留守家屬基本情況,重點了解留守兒童家長姓名、外出務工地點、聯系方式等基礎情況,完善留守兒童登記表,二是通過“婦女之家”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各種針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系列服務活動:聯系農業、勞動部門對留守人員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在節日期間對特困留守家庭開展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婦女搭建創業平臺;請婦幼保健院的醫生傳授婦幼保健常識,另一方面利用“婦女之家”深化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維權服務,對留守婦女兒童開展安全教育,使“婦女之家”真正成為留守婦女兒童信賴和熱愛的溫暖之家。三是營造和諧社會,搭建魅力平臺。婦聯通過送法下鄉、進校、貼標語等多種形式,在學校進行廣泛宣傳“以人為本”、“尊重兒童”、“以德育人”等新觀念,通過宣傳,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環境。四是維護留守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利用12338婦女維權熱線,積極開展維權行動,熱情接待來訪留守婦女兒童,進一步暢通婦聯組織和婦女群眾的溝通及婦女訴求渠道,從源頭上維護留守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三)拓展幫扶措施,關愛留守婦女兒童。
xx市婦聯把關心關愛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放在首位,通過開展婦女創業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幫助想要創業,又缺少資金的留守婦女解決資金問題。通過采取各種方式開展各項關愛活動。聯合濟仁醫院免費為農村留守婦女進行婦科疾病檢查。同時,利用節日之際到鄉鎮、社區走訪慰問貧困留守婦女兒童,幫助留守婦女兒童切實解決生產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困難,把社會的關愛和溫暖及時送到他們身邊。在六一節期間,愛心企業家們看望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慰問金和運動服、書包等禮品。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xx市婦聯組織20名巾幗志愿者以“愛心媽媽”的名義走進安化小學,與20名留守兒童牽手結對。讓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享受社會大家庭的濃濃親情。開展愛心幫扶活動。二是為強化留守流動兒童監護人的監護意識,婦聯在各學校開展一系列家庭教育講座活動,從根本上提高了監護能力和水平。三是關注留守婦女兒童身心健康。積極引導留守婦女兒童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對留守婦女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法律知識培訓、免費開展各項技能培訓,提供心理咨詢等。
2、取得的工作實效和成功經驗。
一是教育部門和學校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基礎教育工作的重點,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
二是鄉鎮黨委把留守婦女兒童的需求提上了重要日程。xx市有些鄉鎮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還和相關部門積極聯系一些加工、編織等適合居家從事生產的產品訂單,讓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結束在外務工,回鄉工作、創業。
三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加大了。市婦聯經過對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狀況的宣傳,使社會各界提高了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關注程度。
3、最受留守婦女兒童歡迎的關愛服務工作有哪些。
一是關愛救助活動。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愛,但是留守婦女兒童卻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因此一些關愛救助活動的開展,讓留守婦女兒童感覺到他們是被關愛的、是被照顧的。
二是親子活動的開展。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家長,而親子活動的開展,促使外出務工的家長至少有一方回來參加活動,讓留守兒童見到父母,和父母一起制造回憶。
4、對健全完善留守婦女兒童服務體系工作有哪些設想與打算。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婦女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婦女兒童生活、思想、教育工作作為解決留守婦女兒童生存環境重要措施,列入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婦女兒童監護網絡。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是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家長學校是指導和服務家庭教育的主陣地,要進一步規范對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特別是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第二監護人培訓、打工父母學校等特色家長學校,以及咨詢站、服務熱線等多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干,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或第二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在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時,要把家庭教育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正確引導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指導父母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1、目前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一是缺乏家庭的安全監管,造成留守婦女兒童生活中存在著諸多隱患。留守婦女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婦女、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發生。
二是社會文化環境對留守婦女兒童存在負面的影響。隨著文化市場的開放,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投入使用,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斷得到豐富,但由于缺乏監管力度,加之留守婦女兒童的自保能力較弱,無法抵擋外界的傷害,使一些留守婦女兒童不同程度的受到侵擾。
三是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和社會公眾的責任意識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留守婦女兒童工作機制,有關方面重視程度還不夠,社會公眾對留守婦女兒童的關注和責任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社會大眾群體關注留守兒童意識不足,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2、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認識度不高?,F今社會對留守婦女兒童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度不夠高,多數人認為,“留守”就是一方在家,另一方出去而已,還沒有認識到,丈夫的外出務工,對妻子、對老人、對孩子、對家庭造成了怎樣的傷害。父母的不在身邊,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造成了怎樣的失誤。
二是重視度不夠。政府對切實解決留守婦女兒童的生存環境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監管不到位,在留守婦女兒童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三是缺乏相應制度。留守婦女兒童有問題時不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實施制度,形成了我們想說,無人聽,想做,做不了,想管,不能管的尷尬局面。
3、意見和建議。
在留守婦女兒童就醫、就學方面要給予一定的關照,在遇到留守婦女兒童受侵害的案件時,要視情況作出相應變通,使問題快速有效的解決。同時,出臺具體的工作機制,有專門的管理制度,專門的實施制度,專門的監察制度。
近年來,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問題不斷凸現,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傲羰貎和笔歉改敢环交蛘唠p方離家在外打工者,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和戶籍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從而形成了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據有關調查報告指出,全國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多留守兒童?!叭笔Ц改浮睂r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困惑,從而導致其情感孤寂、道德教化缺失、學習積極性不高、心理不健全以及人身安全度不高等問題。
本年度寒假,我到墊江縣澄溪鎮南華居委會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實踐,任務之一就是深入到居委會下屬的農村走訪,為居委會留守兒童家園展開調查和宣傳。本次調研從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及心理等角度,對在澄溪鎮天臺小學就讀的60多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實地走訪,經過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學業表現受學習和生活中許多因素的影響。涉及的方面有:生活、學習以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等。我們開展此項調查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探究影響留守兒童學業的因素,以期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積極健康地成長。
一、基本情況及調查的過程概述。
澄溪鎮是國家級示范小城鎮,是墊江縣的交通要道和經濟重鎮,澄溪鎮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可謂物阜民豐,這里有全國目前開采量最大的臥龍河氣田,以及相關的脫硫化工產業等等。而我參加實踐的南華居委就在澄溪鎮街道,居委會的轄區之一就是澄溪街道目前正在開發的片區,這一地區主要是開發成為全縣最大的高層住宅小區—富華新城,處理這一區域居民的拆遷安置問題相當嚴峻;這一區域主要的居民是非農業人口,主要從事個體工商經營和企事業單位工作。居委的另一片區就是鎮街道附近的農村,多數居民是農業人口,青壯年勞動力主要是外出務工,家庭經濟情況較差,長期是老年人和小孩子在家,留守問題嚴重,工作相對較繁雜、難度較大。
我們本次針對留守兒童進行的實地調研,選擇了從影響留守兒童學業的因素。
第1頁(共5頁)。
這一角度切入,這樣做是考慮到學業始終是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我們通過對留守家庭一家一戶的走訪,了解了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狀況,為探究影響留守兒童學業的因素,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
二、調研內容和結果分析。
(一)調查基本情況。
我們主要是通過結構式訪談向社區內的60多名留守兒童及其臨時監護人提問和談話,并作主要談話記錄。根據調研計劃,訪談提綱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的基本學習、生活狀況及“留守兒童”父母務工的基本情況,并重點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現狀作聯系比較。
(二)調研內容和結果分析。
1.隔代監護的影響。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在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有9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還有很少一部分被托付給親戚或朋友。大多數留守兒童覺得相處情況很好,很愿意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從我們的觀察和訪談看來,隔代監護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祖父母畢竟年歲已大,時常疾病纏身,需要吃藥養病,日常家務的壓力就此過早地壓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是學齡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在家常常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答,再加上學習環境有限,留守兒童在學習的先天條件上就比較落后。
2.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影響大。
從我們的訪談中得知,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打工,一般回家的時間只限于過年,只有父母在重慶打工的回家的頻率稍高。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親身份角色的缺失帶來的副作用會越來越明顯,父母和孩子之間情感的紐帶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并且無可取代的。父母外出打工給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情感孤單,這種和父母親之間的情感的缺失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
3.家庭經濟狀況。
本居委會內的留守家庭的經濟情況普遍較差,孩子的教育支出和學習環境也相對較差,只有少數家庭經濟較寬裕,孩子的學習條件稍好。
4.學習情況。
通過訪談得知,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對學習抱有一定的興趣,表示對學習很有興趣,許多孩子表示非常喜歡學習,希望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也有少數學生成績較差,對學習沒有信心,學習興趣、習慣都很差??傮w來說,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優秀的很少,多數處在中上的階段,還有少數成績較差,三者比例大致為1:7:2。
5.家長對孩子學習的了解情況。
天臺小學開家長會的頻率一般是一個學期一次,時間在每個學期的開學,以。
總結。
考試情況為主。多數留守兒童的家長會都不是父母親自參加,父母對孩子學習情況的了解多數來源于詢問自己的孩子或者跟老師電話聯系。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關心程度明顯不夠。
學校多數學生不是留守兒童,因此,在沒有和居委會聯合成立留守兒童家園的時候對這部分學生的關注明顯不夠,很多班主任甚至不了解班上那些同學是留守兒童,并沒有對他們進行應有的關心和照顧。
三、主要問題及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大多數留守兒童則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給予的多,在精神上關注的少,平時對孩子在成長中的困惑解決方法不當,不及時,由于存在年齡和文化的差異,想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與孩子的父母不一樣,“代溝”問題更加明顯。由于臨時監護人不愿管理教育或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學習動力淡薄,對待學習馬馬虎虎。由于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
2.學校、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力度不夠。
學校是留守兒童所待時間最長的場所,是他們健康成長的推進器。尤其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成熟程度還比較低,正是給予良好引導和矯正的最佳階段。留守兒童已經缺少來自父母的直接關懷,更加需要學校老師的關心。
3.學業認知有限。
居委會的留守兒童對于學習都充滿熱情,也深知好好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對于自己將來的志向,對于學習的長遠目標都比較模糊,許多孩子只知道他應該好好讀書,但其實并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學生對于學業的認知是片面狹隘的,這不利于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學業表現。
四、措施和建議。
1.家庭方面。
留守學生家長要轉變觀念,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留守學生家長要從孩子健康成長的長遠目標出發,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留守學生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落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破除“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思想,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健康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若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監護人,細致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聯系,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采取更多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學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加強對留守學生的管理和教育。
2.學校方面。
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交流。班主任與留守生交流談心,詳細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物質上的困難,學習上的疑難。做學生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學校要多開展文體活動。拓寬學生視野,激活學生思維,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互助精神。
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系溝通,使學校了解每位學生的監護人狀況,對特殊家庭的學生能夠給予適當關懷、學校與家長能夠經常保持聯系,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3.社會及政府方面。
留守學生得到應有的管理照顧與關愛。教育部門可開展家長學校的工作,利用農閑時期培訓留守孩子目前生活的照顧者,提高他們整體素質,讓他們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識,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學會教育孩子的本領。要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開成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建立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
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目前,農村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普遍沒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各項制度也不健全,使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應在中小學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空白。
經過這次調研,我深入農村了解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現狀,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應對措施,我們將繼續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為廣大留守兒童解決教育、生活、心理健康、安全等問題。同時,也希望留守兒童教育事業會越辦越好,讓更多的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
兒童時期是人生成長最重要的基礎時期,而此時父母的親情和教育引導對孩子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親情關愛、陪伴和教育引導,會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造成行為習慣、個性品質、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問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研究試圖揭示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及成因,并提出改進建議。
(一)情緒問題。
(二)行為問題。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基礎性、潛移默化性、長期性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思想意識、個性特點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的。而留守兒童的父母遠在他鄉,既缺乏親情關愛,又缺少嚴格管教,加上監護人監護不力,社會環境負能量影響,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等,導致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明顯偏多。有人對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進行比較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出現抽煙、飲酒、逃課、撒謊、打架行為的概率都高于非留守兒童[2];此外,留守兒童出現鋪張浪費、衛生習慣差、不團結同學、不尊重關心他人、攻擊性行為、違紀行為等也明顯偏多。
(三)性格問題。
長期缺乏親情關愛、嚴格管教,在期盼與失望、孤獨無助、放任自流中成長起來的留守兒童,往往具有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善分享與合作,敏感多疑、自慚形穢、自卑內向、悲觀消極退縮,膽小怕事或放蕩不羈、抑郁、叛逆等性格。有研究認為留守兒童在“焦慮、孤獨、情緒障礙、自尊等方面的問題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3]這些不良性格都將是他們未來成長的障礙。
(四)學習問題。
(一)家庭支持與親情關愛缺失。
家庭支持與親情關愛是兒童最初、最重要的外部支持,是兒童獲取其他外部支持的基礎,在兒童健康成長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案改傅慕甜B方式、家庭心理氛圍是兒童最重要的心理資源,也是他們深刻體驗生活、積累經驗、構建自我的來源。然而留守兒童卻因為長期親子分離,得不到父母及時有效的關注與支持而喪失或部分喪失了這一重要支持來源?!保?]使孩子在心理上缺乏最溫馨的親情依戀,缺乏最安全暢通的情感與思想交流溝通,也缺乏行為與性格塑造的榜樣與監督。因此,缺失家庭支持和親情關愛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首要原因。
(二)監護人管理不當。
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主要有隔代監護、單親監護、親朋監護。隔代監護主要指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監護人往往年齡老化、身體較差、思想觀念陳舊落后、文化水平不高、代溝巨大,對孩子一是無力教育管理,二是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落后,最大的問題是放縱、溺愛。單親監護指父親或母親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在家里獨自承擔家務農活及養育子女。單親監護總體上優于隔代監護,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功能不齊全的問題。由母親監護的留守兒童沒有父親在身邊,在成長中就缺乏理性、規則、勇氣、剛強等男性陽剛性格特質的陶冶塑造;由父親監護的留守兒童則缺乏溫情、細膩、隱忍、委婉等女性陰柔性格特質的陶冶塑造。而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最佳的性格特質是雙性性格特質,既有男性陽剛的一面,又有女性陰柔的一面。所以,單親監護主要的問題是會導致孩子性格發育的弱點。另外,單親監護者往往一個人在家承擔起全部家務與農業生產的任務,十分忙碌勞累,容易造成沒有時間和精力管教孩子。親朋監護往往使孩子到一個自己相對陌生的環境,不但基本缺失家庭支持與親情關愛,而且難于適應,更別說融入新環境、新家庭,讓孩子有寄人籬下的感覺,一些親朋監護人對留守兒童與自己的孩子區別對待,有歧視、不公平公正,甚至虐待等態度和行為,這顯然不利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三)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教育在兒童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些年來隨著留守兒童問題被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學校對留守兒童給予了高度重視,并采取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學校教育無法彌補家庭支持與親情缺失對兒童成長帶來的影響。而且農村學校,特別是基點校無論是教育教學設施與設備,還是師資隊伍數量、水平與事業心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留守兒童教育上最主要的問題,一是缺少專職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與輔導,二是沒有起到聯系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主導作用。
(四)社會支持不力。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團體、愛心人士、社區組織都加入了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列,采取了不少關愛、幫扶措施,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雷沃留守兒童公益計劃、春雷計劃、春苗營養計劃等,重慶市涪陵團區委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心理干預志愿服務”項目,通過青商會爭取政府購買資金,通過聘用在讀心理學研究生志愿者逐一走訪摸排后確定受助者,再聘用本地具有心理咨詢資質和經驗的專業志愿者對受助者進行一對一的幫扶,通過節日家訪慰問、電話訪談、互動作業等方式與受助者建立幫扶關系,為受助者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完成心理健康評估報告并總結項目成效。[6]但目前許多團體的關愛幫扶措施往往是任務性、一時性、小范圍的活動,缺乏系統性、長期性、全面性,更多的留守兒童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關注與支持。(五)政府治理不夠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教育改革和投入的力度,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縮小城鄉差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寄宿制學校的普遍建立,為解決偏遠地區兒童上學和流動兒童救護不力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總的來說,政府的投入和監管力度還不夠,城鄉差異依然較大。首先,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兒童輟學率,特別是隱性輟學率仍然偏高,高中入學率偏低的現象在短期內還難以解決。其次,政府對學校周邊的監管力度不到位,黑心商販為了個人利益,不顧兒童身心健康,網吧、歌廳、游戲廳、垃圾食品等仍然像毒瘤一樣在學校周邊蔓延。再次,政府也為解決在父母身邊的流動兒童入學難正在努力。但由于長期形成的“二元戶籍制”依然存在,政府在法律、政策層面改革的不完善,“對農民工的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就業等仍然存在不公平待遇?!保?]不少地方流動兒童入學難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一些在父母身邊的適齡流動兒童為了上學不得不無奈地選擇辦學條件十分差的“打工子女學?!被蚧氐郊亦l成為留守兒童。
(一)滿足親情關愛。
父母的'親情關愛是孩子的精神樂園。外出打工父母為了家庭經濟、為了孩子無奈選擇了自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但若忽視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健康成長,即使找到了錢也得不償失、后悔莫及。有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在外的留守兒童顯著低于一方在外的,隔代監護的顯著低于親朋監護的兒童。[8]因此,外出打工人員若有可能最好把子女帶在身邊,或留一人在家,有親朋可以委托監護的最好不要選擇隔代監護。留守兒童父母再苦再累再忙也不要忘了加強與孩子溝通聯系,盡量每天在固定時間里通過電話、qq、視頻、微信等方式與孩子保持聯系,全面關心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煩惱與快樂、擔心與期盼;最好是增加回家與家人、孩子團聚的次數。還應該加強與孩子任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聯系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表現,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努力使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履行監護責任。
監護人既然接受了孩子家長的委托,就應該擔負起監護的責任,了解自己監護的不足,改進監護方式方法,盡力保障孩子健康成長。隔代監護的爺爺奶奶輩,首先要有教育管理好孩子的信心,要與時俱進地了解現代兒童心理和教育的溝通方式,要防止溺愛、放縱孩子,要多與孩子父母、學校教師溝通交流、商量請教孩子的教育管理;單親監護要盡量減少一些家務和農活,多給孩子的教育管理留一些時間和精力,要了解并盡力改進或彌補自己監護的不足,努力使孩子個性健康成長;親朋監護者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努力使孩子融入到自己家里,不要讓孩子有寄人籬下之感,更不能對孩子有偏見、不公、虐待等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態度或行為。
(三)改進學校教育。
學校要把黨和國家對貧困兒童、留守兒童的關心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引導他們應對各種具體困境,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困難,教育他們自立自強,健康陽光地成長。要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跟蹤留守兒童成長。要充分發揮學校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導作用,組織、溝通聯系、引導、發揮好家長委員會、社區教育委員會、社會各界教育自愿熱心人士的作用。特別是要在家校聯系中指導、培養、協調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積極配合。如培訓指導監護人如何監護好留守兒童;建立并利用好“校訊通”,不要局限于布置作業,要通過校訊通及時與孩子的父母、監護人溝通交流,反應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表現情況,指導協調好家庭教育;設置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定時與父母溝通等等。
(四)增強社會教育。
提倡社會團體、愛心人士、社區組織各方力量協助,更加系統、全面、長期地投入關愛留守兒童的事業。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社區教育委員會等組織要協調統一組織發動全社會各種愛心組織、團體、志愿者的行動。首先,要加強社區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與投入力度,完善關愛體系、建立長效制度、豐富活動內容,如設立留守兒童之家、親戚電話、代理家長等。要豐富社區的文化娛樂活動,如健身場所、文化長廊、圖書室等,加強網吧、游戲廳等場所管理,減少不良文化入侵。其次,要聯動大型慈善活動機構,計劃與當地愛心人士、志愿者、高校團學組織協調統一幫扶留守兒童,盡力做到對所有留守兒童全覆蓋,對每個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全面幫扶、長期幫扶,直至義務教育結束或父母返鄉不再成為留守兒童。
(五)加強政府治理。
首先,要從制度管理、經費投入、教師配備與管理上保障對留守兒童的關心與重視。要給打工子女在城市入學受教育的平等權利與機會,要辦好農村寄宿制小學,要保障農村小學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生活教師的編制。要加強學校周邊環境治理,清掃學校周邊的網吧、游戲廳、卡拉ok等場所,嚴格管理社區等其他地方的這些場所,使青少年兒童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檢查督導,強化落實家長(監護人)與學校的法律責任,杜絕適齡兒童輟學與隱形輟學等現象的發生。要盡力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一方面要打破“二元戶籍制”結構,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使打工人員子女在城市真正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與補貼,發展地方各類產業,吸引外出打工人員返鄉置業,以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
參考文獻:。
[4]李玉金.留守兒童問題與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6]涪陵網.團區委總結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心理干預志愿服務項目[eb/ol].。
xx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東麓,南嶺山脈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中心,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側丝?5萬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農村,屬于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戶籍制度的放寬,許多農民外出進城務工,勞務輸出成了農民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了他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大人進城務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農村,他們的現狀令人擔憂,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長期外出進城務工,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調查統計,xx市目前17個鄉鎮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1962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5.1%。按年齡段分布如下:0—5周歲33473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27.9%;6-10周歲35785人,占其總數的29.4%;11-16周歲50371人,占其總數的42.7%。
根據農村世代相傳的習慣,對孩子的看護及.教育,主要由父母親承擔?,F在,情況出現顯著變化,為了生計,父母親要出去務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給其他人進行監護。以xx市的灣頭橋鎮、鄧家鋪鎮兩鎮的情況來看,父母雙方外務工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方式:隔代監護。主要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進行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歲、6-10周歲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方式。
第二種方式:上代親戚監護。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進行監護。主要集中在6-10周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身上。
第三種方式:同輩監護。采取家中年齡較大的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歲年齡段的孩子負責照顧0-5周歲、6-10周歲年齡段的孩子。
第五種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給學校老師或信得過的其他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管家長”,這種監護方式,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且發展勢頭比較強勁。
調查結果表明,父母外出務工后,由于上面五種監護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狀況、安全意識、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10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狀況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給孩子寄錢。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匯款,由于年齡小,缺乏計劃性,有錢就毫無節制地亂花一通,沒錢或少錢時就飽一頓饑一頓,導致身體消瘦,營養不良,嚴重損害了身體的正常發育。這種現象在自我監護和寄宿制全托年齡段的孩子身上表現最為明顯,幾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現象。
2、愛的缺失。父母雙方和孩子長期不在一起,缺少溝通,無論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大都表現出自私、偏執、冷漠的性格特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愛心、容忍心和正義感,甚至連中國最傳統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外出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了更大的安全威脅。由于農村居住比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被拐賣、意外傷害與意外死亡等問題時有發生。逃學、上網、早戀甚至違法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如鄧家鋪鎮一“留守兒童”鄧某,由爺爺、奶奶監護,每天早晨吃完早飯就背著書包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下午獨學按時回家。老師見他一個星期沒有來上學,以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門家訪,一探究竟,原來上學期間,中途他就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讓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健康人格與美好心理的塑造有著重要的影響。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55.5%的人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對父母充滿怨恨,21.6%的表現為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不愿與人交流等,18.3%的表現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強等,4.6%的表現為缺乏自信、心理負擔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監護,其思想品德、行為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問題。調查發現,由于父母的外出,對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造成了許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出現真空。主要表現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缺乏正義感、愛心等。
6、學習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直接影響到對孩子的學習輔導、監督、教育等各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孩子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下降等。
7、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部分外出務工者由于對子女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顧較少,產生負疚感,于是在金錢上、物質上盡可能地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償,這種作法,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新“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產生。部分監護人對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兒童”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使他們紀律散漫,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等。對這些“問題兒童”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觀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由于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對世界的看法存在諸多偏頗。如:不愛紅裝愛錢莊(裝)、游戲人生、盲目追星、虛榮心強、不顧實際盲目攀比,把賺錢、發財當作人生奮斗目標等。
么事情,都是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缺乏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一件非??膳碌氖虑?。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農民工外出務工,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祖國的繁榮富強,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的,如果中間缺失了一代人,那又會怎么樣呢,大家不妨認真思考一下。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行動上整體地把這個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必須做好“四個統籌”發展,切實做到“四個到位”,扎實做好“四個工程”,真正構筑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綠色通道。
(一)切實做到“四個統籌”發展。
1、統籌發展城鄉教育。降低城鎮中小學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門檻,讓農民工進城務工帶著子女一同進城入學,真正落實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2、統籌發展城鄉醫療保障體系。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醫療保障,解決老有所醫的問題,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如:目前農村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統籌發展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對有條件、自愿交納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應該享有與城鎮職工同等的權利,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如:目前農村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真正讓農村獨生子女戶或兩女戶的家庭得到了實惠,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低保對象應盡可能地惠及到廣大農村。
4、統籌發展農村教學點的合理覆蓋范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除“兩免一補”外,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使農村“留守兒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強教育與集中管理。
(二)確實做到四個到位。
1、思想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行動的速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事,不僅老師和家長有責任,全社會都有責任,必須把這項工作作為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作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的希望工程,作為關系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并落實到行動上。
2、感情基礎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還有個感情問題,一方面要有愛心,另一方面要有熱心,真正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3、組織網絡到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網絡,學校、家庭、社會是三個重要環節,必須聯成一體,充分發揮作用。
4、制度保證到位。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一是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二是督促檢查制度,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實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請德育校長,發揮主陣地作用。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必須承擔主要的教育任務,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的作用,并聘請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質高、生活作風正、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社會威望、熱心教育事業的“五老”人員和教師擔任德育校長,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形式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觀、價值觀。
工程之二:辦好家長學校,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家庭的好壞與家庭教育的優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今后的人生將產生直接影響。開辦好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教育,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工程之三:實施好“代管家長”,突出社會責任。
充分發揮“五老”、廣大教師和全社會有愛心的人士的作用,實施好“代管家長”工作,讓農村“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不在家,學校是我家,老師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關愛。讓代管家長情況摸準、代管稱職、關愛徹底,真正筑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另一道擋風墻。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動中心,促進全面發展。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要有陣地,才能讓他們在玩中有樂、樂中有得。一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設;三是創建青少年活動中心,為孩子們提供場所,真正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文化的學校,培養情操的陣地,開展活動的場所,健康成長的樂園。
如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都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作,導致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通過調查發現,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比例也越來越大,從而制約了我國農村人口素質的發展,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撫育與關愛,心理健康問題隨之而生。這與我國新課改要求培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等內容相矛盾。
封閉式心理。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環境不穩定,使得他們沒有歸宿感和安全感,從而孤立自己,喜好獨來獨往。他們缺少父愛、母愛,缺少心靈的港灣、情感的依靠,性格變得內向孤僻,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對生活感到無助、失落,不愛與同學交流往來,期待真情真愛,渴望親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不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及游戲,尤其是親子活動。親子活動的開展對留守兒童來說,是一種心靈的傷害,看著別的孩子與父母手拉手,看著別的父母正在鼓勵和安慰他們自己的孩子時,留守兒童的心里是很難過的,因此會形成不愿參加任何活動的心理。留守兒童在傷心難過或做錯事的時候,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便沒有心靈的“頂梁柱”,沒有堅實的后盾,沒有自信,產了自卑。
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知識的缺乏可以通過繼續學習來彌補,然而,學習的興趣與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難以得到彌補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殘留守兒童的“定時炸彈”。學校是“留守兒童”成長的搖籃,學校應盡可能創造和利用相關方面的教育資源。例如,學??梢越⒁粋€心理健康咨詢室,精心挑選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再如,學??梢远ㄆ趯α羰貎和M行調查,了解他們的心靈需求,為他們做備案,建立一人一檔的檔案材料,跟蹤調查。聯系他們的監護人或者直接聯系他們的父母,告知他們孩子的情況,采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的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相關教育與引導,讓“留守兒童”走出心靈陰影,讓“留守兒童”享受被關愛的陽光,讓“留守兒童”健康地成長!
合理、及時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的慰問與引導。學校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應首先開設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應定期舉辦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還可以開通“悄悄話”郵箱,通過“悄悄話”郵箱傳授相關的知識,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可傾訴、無處可傾訴的痛處,解開留守兒童的心結。其次,教師一旦發現留守兒童心理有問題和行為有偏差時,應及時處理,防止學生的心靈重創加深,要防微杜漸。教師在與留守兒童交流時,應多運用鼓勵性、贊美性、商量式的語言。只有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交流,學生的情緒才可能穩定,學生才能積極配合工作,學生才可能敞開心扉,最終才可能順利解決相應的問題。
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家園。農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質不高,留守兒童在這樣的環境生活、成長,定會受到影響。因此,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家園,提高農村人民素質勢在必行。學校設立了心理健康咨詢室,在農村可以設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閑性的、樂器性的興趣小組,讓留守兒童生活在、玩耍在一個高文化、高素質的環境中,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提高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學校是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園,學校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幫助和關愛,從而才能彌補家庭關懷的不足,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農村的留守兒童由于監護者整天忙于勞作,文化程度不高,無暇顧及他們。父母不在身邊,而正在青春期的他們思想還不成熟,做事情欠考慮,自我保護意識低,容易上當受騙,容易被不良風氣所感染、左右,心靈比較脆弱,從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煙酗酒、泡吧游戲,容易被社會不良人士帶壞。因此,學校應加大校風校紀的宣傳力度,杜絕學校周邊的網吧、游戲廳對未成人的影響,多組織一些公益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大家共同攜手為留守兒童鑄造一個愛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游”,留守兒童已成為各大網絡新聞媒體的焦點,一張張可愛的笑臉,一個個期待、渴望的眼神反復出現。這是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階段的普遍現象,父母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養家糊口進入城市務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積極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學校自古以來就承載教書育人的重大任務,因此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進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態勇敢面對現實,讓留守兒童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情感,讓他們健康、陽光地成長。
在筆者所教學的班級中,留守兒童居多。但這也不是我們一個班具有這樣的情形,所在學校其他班級留守兒童也同樣比較多。平時與同仁們進行交流,也總感到現在的留守兒童多,對我們教育的影響也比較大。因為其存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有的還存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作為教師則必須去認真分析心理問題的成因以及解決的策略,現拙于筆端的是自己比較膚淺的了解和不夠成熟的思考,權且拋磚引玉。
1留守兒童的無所謂心理。
留守兒童都隨祖輩一起生活,遠離自己的父母。有條件的學生每年的寒暑假可以與自己的父母親生活在一起,平時他們聽不到自己父母對自己的諄諄教誨,享受不到比較良好的家庭教育,導致這些學生對什么都感到是那樣的無所謂。吃好吃差無所謂,穿好穿差也無所謂,學習好差也是那樣的無所謂,所有學生都在諸多的無所謂中生活學習著。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尤其不利的,特別是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老是感到是那樣的無所謂,這應當就是特別糟糕的事情,也應當就是我們現在乃至未來教育的一大悲哀,甚至就可能是我們一個個家庭之未來的悲劇。解決的辦法應當是,利用現代通訊工具多與我們學生的父母獲取著經常性的聯系,要求他們爭取時間多了解自己孩子的現狀,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對家長,作為我們必須力求做到的是多曉之以理。應當說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個個留守兒童的家長,一般說來也都不是文化素養較高的家長,他們對孩子們的'學習還多不以為然。我們需要告訴家長們的是你們現在憑著體力可以外出掙錢,可是現代經濟和信息經濟的高速發展,你們的孩子如果僅有你們現在的水準,其將來掙錢的機會可以說就是寥寥無幾的。當我們能夠曉之以理于我們學生的父母親,他們將會無形中減小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尤其能夠經常與自己的孩子進行互動,變孩子在生活學習當中的多無所謂為多有所謂。當我們的一個個孩子都對自己的學習產生有所謂的感覺或意識后,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無比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認真學習的正能量。
2留守兒童的無需求心理。
我們所接觸的留守兒童,從一般的角度去說,其智力也都不是十分低下的。但學業水準卻是那樣的平平。在諸多的留守兒童中,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的可以說是那樣的大有人在。由于留守兒童在一個教學班屬于一個比較偌大的群體,他們的多無需求也就直接影響著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活力四射,而他們所影響的也不僅僅就是自己,更主要的也在波及著不少的非留守兒童。如果用上一句讓留守兒童所不能接受的話語去形容也在一定的意義上不為過。說留守兒童是害群之馬,當還是比較貼切的。但作為老師是完全不應當去稱呼這些無辜之學生的,他們有誰愿做留守兒童,他們有誰想做害群之馬?我們也不得不去承認,對于留守兒童,我們能夠多傾注我們的愛心,以一顆赤誠之心去呵護他們,他們絕對不可能就是害群之馬。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之諸多的活動乃至相關的系列活動中,總是那樣的對留守兒童多傾注著自己的關愛,那一個個留守兒童便在諸多的溫暖享受中增強自己學習與生活的好勝心,增強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尤其增強著自己主動學習的欲望。如在自己的教學班級里,有這樣一位得不到任何關照的留守兒童,平時的學習生活多是那樣的孤孤僻僻,也很少與人交往,一個好端端的孩子,一個智力還比較超群的孩子就這樣的自甘落后,筆者看到是那樣的心疼起來,便比較主動地和其交起了朋友。在交友后的一個個教學時段內,他是那樣比較主動地訴說自己心中的苦悶,也是那樣比較心誠地談及自己學習中的諸多困惑。作為學生能這樣交心,那老師還有什么理由去作壁上觀。伸起自己溫暖的手,將他拉了起來。
3留守兒童的無拘束心理。
平時我們多看到的那些留守兒童,他們在生活學習中是那樣的無拘無束,可以說是點滴的規矩都沒有,應當說凡事沒有規矩是不可能成其為方圓的。我們不能對留守兒童的這種多不以規矩去辦事就是那樣的視而不見,也不能就是那樣的聽而不聞。留守兒童的萬事都事不關己,而且就是比較嚴重的高高掛起,是萬萬不可取的。作為教師必須通過引領學生開展教育教學的活動讓留守兒童漸漸變得有拘有束起來。留守兒童不去認認真真地讀書,也不去工工整整地習字,更不去踏踏實實地習作,也不去老老實實地和伙伴們交友,更不去比較理想地為人為事,一切都顯得那樣的我行我素。這樣的學生是永遠都不可能成才的,到時候家長會是那樣的怨天尤人,雖然不可能對我們教師去說三道四,但我們的良心會受到譴責的。對此,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將學生的無拘無束變得那樣的有拘有束當應成為我們的首選。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努力形成留守兒童的規矩,尤其還針對留守兒童的共性問題去設計出比較理想的活動,或者就是相當理想的活動情境,促使留守兒童在具體的活動中接受活動情境的熏陶感染,接受情境活動的陶冶、啟迪和匡正。讓留守兒童能夠不斷地有拘有束起來,作為老師還必須讓他們去比較高度地信任自己,尤其在開展一些系列活動時不要去露出任何意義上的蛛絲馬跡,讓他們也能夠在比較自覺的自娛自樂的活動中逐步改變自己無拘無束的陋習??偠灾?,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絕非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就是那樣的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去花出很大的氣力,可能意義上的嘔心瀝血也是完全意義上的值得。吾將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也會完全意義上的不很修遠。
參考文獻:。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昭陽區現根據轄區留守兒童的現狀,認真開展調研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全區各鄉鎮(辦事處)婦聯配合學校對留守兒童現狀進行調研,調研主要以調查表的方式進行,具體從農村留守兒童自身的情況(包括年齡、學習成績、生活情況、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及家庭情況;針對存在的情況、當地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等進行調研。此次調查數據顯示于20xx年5月底。全區有留守婦女總數32303人,留守兒童總數45710名,其中,隨父母一方生活的農村留守兒童23804名(其中學生16926名);隨祖父母生活的留守兒童15555名(其中學生10263名);隨其他親戚生活的留守兒童數4622名(其中學生3441名);獨自生活的留守兒童數1730名(其中學生1706名);寄住學校的留守兒童學生數4519名.
1、生活上,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是由隔代老人監管;一部份是投靠親戚朋友幫助管理;他們都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即可,就是關心孩子了。一部份是自我管理,由于不懂事,分不清善、惡、美、丑;是對還是錯,都以自我為中心,自作主張行事。導致受到不應有的傷害。
2、學習上,由于留守兒童身邊的監護人員文化素質偏低,不能輔導孩子學習,特別是未上學的那部分監護人在孩子的學習上無從作手,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偏差。
3、安全性,多數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都是由隔代老人監管,由于監管人員年老、體弱,文化素質低,導致對孩子的安全監護意識淡薄,對一些問題也無能為力。因此,出現過留守兒童被人拐騙,溺水死亡或者出現一些意外傷害等。
4、心理上,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愛,導致孩子性格發生變異、冷漠,造成精神“抑郁”、“恐懼”、“易怒”、“易暴”、“焦慮”、甚至感到無助、孤獨、顯得脆弱、自卑、學壞、變壞、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受到法律的懲治及更多的傷害。
5、有部分孤兒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但爺爺(奶奶)年邁已老,對兒童的關愛和監護也存在一定的不力和隱患,還有一部分孤兒是和親戚一起生活,他們由于缺乏父母的愛,一旦有不知情者提問到有關父母時,他們會顯得很傷心和無助。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其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問題,結合全國、省、市都非常關注留守兒童問題。
1、自20xx年以來在挪威欣康公司的支持下,區婦聯召開了全區關愛留守兒童動員大會,參會人員有區直機關單位、各鄉鎮(辦事處)、學校等400余人,后又開展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及業務骨干培訓、監護人的培訓。邀請挪威欣康公司專業教員對區婦聯全體人員、盤河鄉、青崗嶺鄉、田壩鄉、蘇甲鄉的分管教育的領導、鄉鎮婦聯主席、社區婦委會主任及部份老師共60人進行了培訓。通過多次及層層培訓后,由他們回去對在學校的留守兒童和兒童監護人開展法律法規及安全知識的培訓。形成社會、家庭、學校為一體的教育及監護網絡,改善兒童的生活、學習環境,讓留守兒童們健康的成長。
2、通過這幾年做留守兒童工作來看,這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其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特別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來,很多家庭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殘及幼兒等,這個工作要靠社會多部門合作才能完成。
“留守兒童”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和農村大規模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務工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傲羰貎和眴栴}給整個農村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懷,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心理的發展上存在著許多問題。為此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安全問題,心理問題,品行問題,監護問題等成為了重點研究的問題。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兒童親子關系面臨極大的挑戰。一是留守兒童親子關系存在的問題:首先,留守兒童和父母溝通次數少,共同生活溝通時間短;在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的地點離家比較遠,考慮到回家的成本比較高,尤其在外省打工的父母,迫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很少回家,除非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或者重大的節日,一般選擇盡量少回家,很少有人頻繁的往返家和打工地點之間。這種情況顯然給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直接面對面的交流設置了屏障。其次,聯系少,能保持一周和孩子打一次電話的還是占少數的,大多數外出打工父母和孩子半個月或者一個月聯系一次。再次,無論是監護人還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他們都沒有把孩子與家長的感情交流看成很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沒有和孩子在一起,時間長了,也就不知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孩子不能與父母相處,在其他人面前顯得有些膽怯,不能盡情的發泄和依賴或交流感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封閉和無助。
3、建議政府多投入在學校修建學生宿舍,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寄宿。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大量存在的情況下,在家庭力量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構建一個相互依托、優勢互補的留守兒童綜合性社會體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支持因素形成合力,有效地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具體做法包括: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使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老師更為充分的發揮教育功能。通過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使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生活成長,以對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補償,讓他們在同齡群體中感受生活的快樂,也便于對其實行相對封閉的管理,減少留守兒童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
4、取消城鄉戶籍差別,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搭建了統籌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線上線下工作平臺,形成了“369”xx工作模式,有效推動了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今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做好市區監護缺失未成年人照料補助工作的意見》,市、各縣(市)區也先后制定出臺了加強留守兒童社會關愛、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實施意見、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整合資源,創新關愛服務載體。
積極爭取全國預防和控制兒童傷害項目資金,先后在如皋、港閘等留守流動兒童較多的學校、社區建設兒童安全體驗教室8個;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微創投,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公益項目40多個,積極打造關愛活動基地、“鄉村少年宮”、“4:30放學驛站”、“周末大課堂”、“校外輔導站”等關愛服務載體。
3.多措并舉,開展關愛服務活動。
編印了留守流動兒童安全守護行動讀本和道路交通安全、溺水與預防等折頁25000份;開展“假期安全自護關愛”和“女童健康自護關愛”、“讓兒童遠離傷害”專題巡講,提高監護人(爺爺奶奶)安全意識和留守兒童自我保護常識。舉辦關愛留守流動兒童暨安全體驗夏令營、“感恩關愛、積極奮進”“關愛伴我成長”征文演講比賽、“十佳留守流動兒童”、“優秀留守流動兒童”評選表彰等主題活動。
二、精準幫扶建議。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xx年,達到“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關愛保護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兒童成長環境更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總體目標,針對我市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針對性的落實精準幫扶舉措,建議如下:
1.強化領導,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進一步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衛生計生等部門和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參加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領導機制,構建政府、社會、家庭、學校四位一體的良好關愛格局。各地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落實縣、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職責,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發揮群團組織關愛服務優勢,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強制報告機制,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健全評估幫扶機制,強化監護干預機制,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救助保護機制。將困境留守兒童(特別是監護情況評估差的5人)納入我市困境未成人保護平臺,實施分類保護;通過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等結對幫扶等形式,送知識、送技能,提高種養殖業家庭的經濟收入,提高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水平。
2.教育引導,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
充分利用各級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壇、網上家長學校和中小學幼兒園及社區村家長學校平臺載體,宣傳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外出務工人員通過電話、書信、視屏、定期回家探望等,盡量多與留守在家的孩子交流溝通,給孩子以親情關愛和溫暖;定期組織對臨時監護人的輔導,提高隔代教育理念和監護水平;人社部門要廣泛宣傳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政策,通過留守兒童家長專場招聘會,讓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打工,照顧家庭和孩子,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17年8月底到2017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對于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一特殊群體,政府文件、學者研究論文等都有不同的表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
歡迎大家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男勞動力大規模的外移,在我國農村社會出現了一大批“留守婦女”群體,這個龐大的特殊群體在我區達1萬余人,并持續增多。由于丈夫在家庭生產生活中缺位,留守婦女面臨多重生存發展困境,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破解她們面對的難題,正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個日益凸出的現實問題。
(一)農村“留守婦女”基本情況“留守婦女”的丈夫在外務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區務工,而她們卻留守家中,肩負起家庭幾乎全部的生產勞動和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成為家庭中的“頂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據統計,**區“留守婦女”中農村“留守婦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婦女”占85%?!傲羰貗D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則在農閑時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圍內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區華塘鎮油山村為例,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進行專題調研,調研采取發放調查問卷、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入戶走訪“留守婦女”家庭10戶,以期了解掌握全區農村“留守婦女”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她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作用,逐步解決她們面臨的諸多問題。她們的整體生存發展狀況如下:1、“留守婦女”年齡結構,以30到40歲中年居多,占45%;2、“留守婦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學占41%,高中及以上占7%;3、“留守婦女”家庭人口情況,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4、“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5、“留守婦女”家庭年收入情況,以年收入2萬-3萬的居多;6、“留守婦女”丈夫多長時間返家一次,半年之內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最擔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擔養家義務。
(二)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情況呈現以下特點:1、“留守婦女”年齡分布中年居多。2、“留守婦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3、“留守婦女”從事家務和農業身心俱疲。4、“留守婦女”擔心感情出現危機。5、“留守婦女”文化生活枯燥單一。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由于平時忙于農活和家務活等,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范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不能從參加文體活動中讓自己減壓。
(一)拖老帶小,披星戴月,生活艱辛。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量更大。同時,男人外出務工,贍養老人,養育孩子,洗衣做飯,喂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二)獨守空房,精神貧乏,生活孤單。由于丈夫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調查發現,89%的“留守婦女”覺得丈夫的忠誠成了她們最大的心理負擔。有許多“留守婦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轉包給別人種,自己跟隨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贍養老人、照顧子女的責任又使她們難以走出家門。
(三)生性膽小,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男性勞動力外出,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致使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違法犯罪幾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膽小的農村“留守婦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時還要注意與男性的避嫌。由于“留守婦女”處于弱勢地位,她們的合法權益相對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為農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對象,其家庭財產也成為作案分子的目標。
(四)常年的溫飽觀念和勤儉節約傳統導致健康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村婦女缺乏保健意識,一個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難,能節約一點是一點,女性用品在家庭開支中所占比例不大。有些農村“留守婦女”,為了節約錢,有病不醫只自己拿點藥了事,有時干脆一拖再拖,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她們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與此同時,在飲食方面,也不講究合理搭配,以解決溫飽為原則,基本不會調劑改善生活,也不會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親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環境不優?!傲羰貗D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愛和團聚,母親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時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只管他們的溫飽,有的婦女文化偏低,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往往是物質上的滿足大于知識的教育,出現了“重養輕教”現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時間少,親情的部分缺失也影響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農村“留守婦女”已經成為農村一個新的特殊群體,是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同時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穩定。不解決好這一群體的各種問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產生不利影響。社會各界要普遍關注“留守婦女”問題,把它放到影響全局的高度來認識,妥善解決這一特殊群體的特殊問題,為“留守婦女”撐起一片藍天,同時也為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重視并關注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特殊社會群體,要把“留守婦女”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留守婦女”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臺有利于“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的政策。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調查研究,掌握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如,姓名、年齡、人數、分布、每天的勞動時間等,制定關愛“留守婦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各級組織要著力提高“留守婦女”綜合素質,提高“留守婦女”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要積極引導“留守婦女”摒棄“男主外、女主內”封建傳統的束縛,組織“留守婦女”樹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動積極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農村婦女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她們的自身發展,是解決“留守婦女”各種問題的重要途徑。要舉辦各類知識、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她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學教子水平。要廣泛發動農村“留守婦女”增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的緊迫感,克服依賴心理,主動提高自我發展和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相關的服務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涉農部門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提高“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門在“留守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醫療衛生部門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留守婦女”心理壓力等。群眾團體發揮各自優勢,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和幫助。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使這一特殊群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健康發展。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針對目前農村“留守婦女”遇到的各種問題,社會各界要積極保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加大《婦女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通過法律知識宣傳、培訓等方式,教育婦女提高自我維權意識。要加大社會治安管理力度,在村莊建立“治安巡邏隊”,保障社會治安,減輕“留守婦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壓力。要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力度,把勞動技能與相關法律法規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合起來,教育和引導他們自覺履行家庭責任和義務,遵守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維護家庭穩定。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健康的文化活動是減輕精神壓力的良方。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培養鄉土文化隊伍,挖掘地方傳統娛樂資源,弘揚文明新風,利用農閑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使廣大農村家庭特別是“留守婦女”家庭成員充滿活力,家庭關系更加和睦美滿,鄰里關系更加融洽,村莊環境更加和諧穩定。要開展“親情之旅”、“鵲橋會”等親情互動活動,組織“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對“留守婦女”進行人文關懷。
迎江中學位于大方縣城西郊風光迤邐的對江河畔,是一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F有學生534人,其中留守兒童54人。對于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一特殊群體,政府文件、學者研究論文等都有不同的表述。有學者認為: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在戶籍所在地,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監護人長期監護撫養或獨立生活的兒童。在我校,對留守兒童的定義是: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子女在家中留讀的少年兒童。據我們了解,如果加上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那留守兒童的數目遠遠不止提到的54人。筆者擔任班主任工作期間,利用工作之余的閑暇,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之下,對全校的留守兒童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了解,現將調查到的情況作一下分析。
這次調查共發出問卷50份,收回有效問卷48份;其中有28人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有6人與親戚生活在一起,有9人與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有5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普遍都是自己在照顧自己,即使是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的大部分留守兒童也基本上是處于無管教狀態。
通過對全校的問卷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8.3%,有51.2%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4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由于與父母的聯系少,這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任性,辦事我行我素,困難面前不負責任,遇事推諉怨恨。
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不高,與留守子女聯系較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初中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孤僻、自卑、易躁。另外,由于父母長期照顧不周,對留守家中的子女放縱溺愛多于嚴加管教,使得這部分少年中問題孩子普遍多于同齡人中父母都在身邊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或不會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他們自私任性、蠻橫霸道、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這種性格隨著父母外出時間的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顯示為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如我班的龔勤因與同學之間發生一點小摩擦,竟然揚言要從校外喊人來幫忙,害得我是談話加家訪,思想工作是做了一星期,課都沒法正常開展。王穎是留守兒童中比較上進的,平時也能管住自己,但一點集體主義觀念也沒有,在校內是獨來獨往,從來不會主動幫別人干一點事。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普遍缺乏自信,遇事萎縮不前。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這部分孩子在與別人交往時往往容易過于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最害怕學校開家長會,因為不知道到底應該請誰。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親情的撫慰與關懷,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以及人格與智力的發展。青少年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外界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極為不利,常會引發種種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如王永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于隔代監護對其鞭長莫及,因此在學習的道路上基本上是自暴自棄,對老師的循循善誘根本就是充耳不聞??v觀這些孩子,其心理問題的形成不是短期的事情,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孩子一旦心理走向了畸形,進行矯正則比其形成更加艱難。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青春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性格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由于這一時期是孩子向成人邁進的關鍵時期,因此離開了成人的監護,問題就容易出現。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自由散漫,行為存在嚴重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
規章制度。
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賭博、欺負小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網吧和游戲室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八(2)班王斌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生活在學校與網吧之間。白天上課時趴在課桌上睡覺晚上到網吧上網費用從父母提供的生活費中擠。長期不著家家長在外也無從知曉老師聯系家長聯系電話是空號開家長會也見不到家長。
。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余甚至逃學光顧電子游戲室,癡迷電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如兇殺、淫穢等鏡頭將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有的地方大人賭博成風,孩子也跟著學。有些孩子經常賒賬購物,無形中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事實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表現的各種問題和他們的社會福利的缺乏,是對他們權益缺乏有力保護的不公正社會現象,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嚴峻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首要原因。
(1)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在當前戶籍和教育制度束縛的模式里,即便一些孩子能幸運地在城里讀完小學和中學,高考也是一道坎?,F階段城鄉之間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差異很大,返回戶籍地參加高考,就面臨著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
(2)據統計,農村很多外出務工都是在城鎮或者工廠,城鎮化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安置難度大。由于城鎮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難帶動大農村,小工業很難促進大農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較多,城市接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難度很大。接納剩余勞動力能力弱,也是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調和缺失造成他們學業普遍不良、心理發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現象。
(1)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與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來,大多數城市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是離不斷增加的教育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為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滿足不了農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農村學生向城區流動。由于城區教育的發展滯后于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城區小學、初中辦學容量嚴重不足。以武陵源區為例,城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位有限,武陵源區第一中學大班額達79.17%,特大班額達45.83%;軍地小學大班額達44.44%,特大班額達14.8%;索溪中心學校大班額達58.62%。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在完全解決城市居民子女讀書尚有難度的情況下,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工作難度很大??梢哉f,在不能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問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不足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障礙。
(2)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上顯然沒有到位。一是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學率擺在第一位,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淪為一種口號或“擺設”。二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主要著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留守兒童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發展及道德行為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有“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往往無視這一特殊受教育對象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家長與老師之間,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之間聯系和溝通的嚴重匱乏,沒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應,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學校教育,至今沒有能夠采取很好的措施來彌補這種家校教育脫節所帶來的“消耗”,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調查發現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癥。
1、教育意識薄弱。
(1)家長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0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占第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仍有很多農民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在對孩子的學習上放任自流,初中畢業或還沒有畢業就讓孩子輟學。
(2)思想原因:許多農村家庭認為讀書沒有用,不讀書照樣能掙錢。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小學階段在校狀況較好,但初中階段問題較明顯,表現為在校生人數隨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出打工后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對子女表現出較高的期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認為沒有文化照樣可以掙錢。因此,在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與收益的比較中,他們往往追求的是一種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低。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助長了“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進而使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學習要求不高,學習不求上進。此外,由于我國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不高,讀書的投資風險較大,即使農村學生考入大學,其家庭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直接導致了現在農村學生輟學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當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足?!鞍职?、媽媽快一年沒回來看我了,過年時也沒回來?!?1歲的讀小學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農村的爸爸媽媽,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盡管上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只考了32分,可是,寧可挨頓打,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回來看看。奶奶不識字,再加上家務負擔重,根本談不上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和監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動輒就是打罵,“奶奶有時也看著我學習,但是,有一次我腦子里想媽媽,把書拿反了,奶奶看到書上的人頭朝下了,給我一巴掌?!眡x小聲地說著。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及有效教育引導,孩子的心理會逐漸發生變化,會出現如孤僻、自閉等心理缺陷;嬌氣、膽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任性、冷漠、內向、自私等心理問題;膽小怕事,固執任性,參與意識淡薄,養成渙散,懶惰的性情。長期如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隨著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并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5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