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是一種以科學方法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提供客觀真實的信息。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調查報告的精彩案例,希望能夠給您帶來一些啟示。
在現在社會,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城鄉貧富差距現狀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年暑假,為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社會,鍛煉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決定做一篇關于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告。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群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較多類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東西貧富差距、群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后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貴族學校與露天小學等。
城鄉貧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現在分配制度、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監督制度幾個方面。在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新的分配機制,雖然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鄉空間地域在市場化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城鎮居民從中受益較多而農村居民從中受益不大,結果在客觀上也起到了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目前稅制不規范,個人所得稅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后,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系,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稅收政策、教育及各種醫療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實行“城鄉分治”,優先發展工業和城市的政策,為促進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而以犧牲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為代價,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同時,農民承擔的負擔有增無減,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為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么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蘊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后,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對農村的調整和發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城鄉貧富差距一定會縮小。
中國的城鄉貧富差距很懸殊,下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展開了調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調查報告,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群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較多類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為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社會,鍛煉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于毛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做一篇關于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距、東西貧富差距、群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貧富差距社會公平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富差距所引發的社會公平、機會平等與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問題仍有異議,在縮減貧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別等問題上,已民心所向、勢在必行。因此,應該從造成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和原因著手,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社會走向穩定,經濟得到持續的發展。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后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目前稅制不規范,個人所得稅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后,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系,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日益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城鄉收入差距已經成為影響中國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嚴重地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進一步影響了國家內需的擴大。本文基于山東省1980-的年度數據對山東省城鄉收入差距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了造成這一差距產生的各方面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225.45億元增長到20的33896.65億元,年均增長率約為17.55%。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并已順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
然而,伴隨著山東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山東省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擴大,就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兩者間的差距由1980年的237.98元擴大到年的11692.27元,擴大了49倍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當前中國居民分配結構中最受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影響山東省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加劇山東省經濟秩序和社會治安的混亂,對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
為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現選取《山東省統計年鑒》中1980-2009年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作為參考數據。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這兩個指標統計口徑有所不同,不能準確反映城鄉收入差距的情況,但畢竟是比較直觀的分析指標,是現在分析城鄉收入差距經常使用的指標。圖1表明了1980-2009年間山東省城鄉收入差距。
從圖1可以看出,從1980年以來,山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在逐年地增加,但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處于高水平的`增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直處于低水平的增長之上,而且兩者的絕對差值呈不斷增大的趨勢。,山東省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抽樣調查推算結果表明:全省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0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549元,農民收入水平僅占城鎮居民的43.9%,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48.21元到2009年的17811.0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80年的210.23元到2009年的6118.77元,兩者的差距由1980年的237.98元擴大到2009年的11692.27元,收入差距擴大了49倍多。
而且,山東省各地區之間的收入也有很大差距,下面用2009年各市的數據來說明。
從圖2可以看出,山東省各地區的收入差距還是很大的。就城鎮居民來說,收入最高的濟南市和最低的菏澤市相差10387.83元;而在農村居民方面,收入最高的青島市和最低的菏澤市相差6786.75元。而且,從總體來說,山東省東部地區的收入要高于西部地區。
由此可以看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和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無疑是山東省現階段的一大嚴峻的挑戰。
城鎮居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比重為72.33%,是城鎮居民收入來源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農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經營收入占63.73%,是其最主要的來源,工資性收入僅占28.75%。而工資性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率要遠遠大于家庭經營收入的貢獻率,再加上近年來自然災害增多,家庭經營收入很難得到保證,所以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
我國目前仍是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先進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落后的農村經濟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依然主導著經濟發展。差距的不斷擴大是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的集中體現。
首先,城鄉之間的不均衡發展使得城市的產業發展迅速,各種物質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且城市的各種基礎設施也不斷增加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就不夠,使得農村發展動力不足。
其次,各種基礎設施完善,許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向城市流動,可是戶籍制度又使得這些剩余勞動力在就業和享受各種待遇上比不上城鎮居民。農民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收入低于城鎮居民,進城后就算從事一樣的工作,收入仍然低于城鎮居民。而且農民在各種福利、補貼、社會保障以及醫療、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和城鎮居民有很大差距,較為嚴格的戶籍制度造成勞動力市場城鄉分割。這些制度性因素限制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制約了農村居民收入提高。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待遇的差異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問題還會延續到下一代的身上,使農村孩子的起點就比城市孩子低很多,這將不可避免地促使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
(三)城鄉文化教育水平不同。
從下面的表2和表3可以看出,目前山東省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城鎮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高,中等職業學校以上文化水平的勞動力占城鎮居民的一半以上;而農村居民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少數,2009年中專以上學歷的只占7.28%,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都是比較低的。
(四)農村金融服務的欠缺。
鄧小平曾經說過:“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盤皆活”。應該承認,省內現有的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在服務農村龍頭企業和部分大戶方面的貢獻確實不小,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服務一般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上的力度卻很不夠。
(一)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
山東省是農業大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徑。發展我省農村經濟,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發展科技,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資深專家,了解國內其他地方和國際市場,實現科技興農,提高農產品的生產率和質量。其次要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規模經營,將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各環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推出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將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和更高的層次。最后,還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農村產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升級,從而提高產業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二)打破城鄉二元經濟,創造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適宜環境。
政府應盡可能地改變城市傾向性經濟政策,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居民的福利保障水平,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為農村居民提供平等的發展環境,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村的發展動力。
同時還要關注進城農民工的生存狀況,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和城市居民同樣的就業機會,解決好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提高他們在各種福利、補貼、社會保障及醫療、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和權力保障,逐步形成城鄉居民公平發展的機制,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使農民工能夠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更多地創造價值,增加自身的收入。
(三)加大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農村居民提供足額的金融服務。
積極進行農村金融的發展創新,加大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對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和保持農村經濟生活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主要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使民間借貸法制化。并充分發揮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在農村的作用,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二是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商業銀行吸收的農村存款要按一定比例用于農村信貸投資,確保農村投資總額。三是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提供全方位的農村金融服務,有效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參考文獻:
[1]周端明,蔡敏.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研究述評[j].中國農村觀察,(03).
[2]聶維亮,黃宜廣.山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調研世界,(11).
[3]秦克成.新時期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04).
[4]鄭彩祥.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2008(12).
[5]高彥彥.城市偏向城鄉收入差距與中國農業增長[j].中國農村觀察,2010(05).
[6]梁淑英,杜程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研究[j].理論學習,2010(12).
[7]蘇允平,董雪.遼寧省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03).
[8]王越,李玉江.基于arma模型下的山東省城鄉收入差距研究[j].經濟研究,2010(05).
[9]吳艷美.山東省城鄉收入差距研究[j].北方經濟,(12).
[10]張應祿.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原因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9(增刊).
[11]周虹,方天堃.我國經濟開放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分析[j].農業經濟,(01).
[12]章國榮,盛來運.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化及對策[j].調研世界,(08).
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教育資金的投入提供了保障,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質量問題的關注,教育資金投入的數量越來越大。因此,城鄉之間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例如,師資隊伍的質量越來越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所改善??墒怯捎诘貐^之間經濟水平的不同,城鄉之間教育資金的投入也就不一樣,正是因為這樣,城鄉之間教育質量就出現了巨大差距,并且這樣的局面還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國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以期更好地扭轉局面,可是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更好地提高我國教育質量的綜合水平,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與和諧,我們需要做的便是不斷的對教育落后地區加大資金上的支持、政策上的保障等,只有這樣才會不斷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更好地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進而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
1.經濟水平的差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城鄉之間教育質量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距,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地區之間經濟水平的差異。經濟水平是教育資金投入的保障,如果地區之間經濟水平有差距,難免會造成教育資金投入上的不一樣。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可是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之下,地區經濟差異卻在逐漸擴大,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了扭轉教育質量差距方面的問題,我們首先應做的便是加快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平衡。
2.師資隊伍分配不平衡。
因為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教育資金的投入問題,使一批批自身素質高的教師團隊積極地投入到了城鎮學校。這樣一來,便會造成城鄉之間教師團隊質量有差異,由于師資隊伍上的差別深深地影響了學生的成績,于是便進一步加大了教育質量上的差距。
3.教育觀念的差距。
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教育觀念也是相對滯后的,正是因為人們認為上學接受教育不重要,所以才導致很多未成年過早退學。這樣的情況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依然存在,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我們要不斷強化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和家長的教育觀念得到轉變,從而縮小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
1.不斷強化教育的重要性。
造成城鄉之間教育質量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為此我們需要尋求多種措施,只有這樣才會全面改善教育狀況不平衡的問題。在教育問題改善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不斷強化人們的教育意識。深深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作用才會更好地引起人們的關注,進而促進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2.加大財政支持。
提高城鄉之間教育質量的措施有很多,經濟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教育資金的財政支持力度,會進一步加快教育建設的質量,這包括落后地區教育基礎設施的提高,師資隊伍質量的改善,學生教學環境的優化等。相信隨著教育資金的逐步加大,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水平會不斷地提高。
3.加大教育政策上的傾斜。
扭轉城鄉之間教育質量問題的措施必須是全面的,師資、資金、政策一樣都不能少,其中教育政策上的傾斜對于城鄉之間教育差距的改善有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國家針對教育落后地區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如西部助學計劃,大學生助教工程等,相關政策上的傾斜深深地影響了教育質量的發展。
四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城鄉中小學教育質量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師資隊伍不斷改善,學生們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墒莾烧咧g的差距卻有所擴大,差距的存在影響了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如果這樣的發展狀況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會嚴重制約我國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為了扭轉局面,我們需要進一步做好相關方面的舉措,如教育資金的投入、師資隊伍的建設、政策上的傾斜等,相信隨著措施的落實,城鄉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局面會有所改善。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前一季度居民收入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各地xx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數據陸續出爐。據中新網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26日,全國至少已有25省份公布了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北京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7568元、36047元,是目前僅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大關的地區。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京滬超3萬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
在全國數據出爐后,各地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也相繼公布。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截至10月26日,除了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山西、西藏外,其余25省份均已公布了當地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
所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轉移性凈收入和財產性凈收入。
在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位居前兩位的為上海和北京,其人均收入均突破3萬元。其中,上海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568元,北京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047元,這兩地也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大關的'地區。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8地區超全國水平
在城鎮居民收入方面,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廣東、天津、福建、山東這8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在已公布數據的25個地區中,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了39686元;北京排第二,為39142元;浙江位列第三,為33464元,這三地也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大關的地區。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暫排在末位是甘肅省,僅為17638.5元。
在農村居民收入方面,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蘇、山東、遼寧、福建、海南、河北這10個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在已公布數據的25個地區中,上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了19237元;浙江排第二,為17004元;北京位列第三,為16450元。
而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來看,與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相比,新疆、陜西、廣西、云南、貴州、寧夏、青海、甘肅這8地區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過了全國水平。
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城鄉收入差距調查報告,歡迎參閱!
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稅收政策、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這里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篇城鄉貧富差距調查報告,讓我們一起看吧。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群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較多類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為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社會,鍛煉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做一篇關于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距、東西貧富差距、群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貧富差距社會公平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富差距所引發的社會公平、機會平等與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問題仍有異議,在縮減貧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別等問題上,已民心所向、勢在必行。因此,應該從造成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和原因著手,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社會走向穩定,經濟得到持續的.發展。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后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目前稅制不規范,個人所得稅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后,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系,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稅收政策、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F在的中國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財富,貧富差距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現在想要發財,可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達到了啊!十幾年來中國的稅收不斷地增加,特別是房改后,國家本來可以通過征收房地產稅進行資金再分配,取之于民而用于民。但是由于中國征收的房地產稅的主要來源是通過政府賣地,還有房地產買賣中的交易稅,而不是征收房地產者的占有和使用稅。這樣的結果是富人買了房子以后,占用了國家資源且不需要每年再繳稅,一勞永逸。假如將房子租出去,他還可以將買房子的成本通過租金轉嫁給房客(窮人)。富人一方面可以通過房地產的增值獲得更大的利潤,另一方面通過收租可以得到更多的財富。那么富人就越來越富。而窮人買不起房子,就得不到這樣的好處。除此之外,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這十幾年、二十年中,中國的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和其它福利的改革,使得政府在這些方面的負擔減輕,應該用于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減少。這樣整個社會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福利就大大地下降。使得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所以很多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是非常嚴重的現象。還有失業社會保險方面也做得不好。而另外一方面,工資改革,近年來,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官員、教師、軍隊的工資。也就是說,屬于政府的雇員,不管是學校的、還是軍隊的、政府的,他們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處。財政那么大的一筆收入都再分配給了與政府相關的人員,而跟政府無關的,不但從工資上沒有得到好處,而且國家財政在對他們的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健康、教育等都比改革之前大大地減少。在中國,教員和醫生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但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的收入增長明顯低于其他職業,而且這種收入增長中,體現為工資增長的部分不大,很多以課時費、班主任津貼,或者病床費、手術費的形式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大部分教員批改學生作業的質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員用于“家教”的時間增加;同樣道理,大部分醫院的常規診療水平下降,但亂收費的現象屢禁不止。對此類只有靠“責任心”才能提高工作質量的職業,沿用工廠的“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的辦法看來都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職業服務水平的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亂尤其在90年代以來減額非常大。所以中國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驅使了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擴大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為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么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蘊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后,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按照俄羅斯現行體制,小學和中學的教師工資、建設和維護費用由地方政府負擔,受社會經濟差距日益擴大的影響,俄羅斯農村教育一度陷入困境。
俄羅斯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至2008學年,俄羅斯中小學??倲禐?.73萬所,其中農村學校3.63萬所,占總數近2/3,但農村學生人數只占俄羅斯中小學學生總數不到1/3。在農村地區,分布著許多小規模學校,學生人數低于10人的學校就有6000所。雖然俄羅斯農村學生生均支出是城市學生的兩倍以上,但是由于學校分布松散,有限的資源無法有效利用,直接影響教育質量。許多農村學校教學設施老化、配套設施不全,1/3以上農村學校的校舍屬危舊校舍。
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為了維持學校運作,教師數量只好盡可能壓縮,農村學校教師常常需要一人同時教幾個年級的學生、教授多門課程。俄羅斯城鄉教師學歷水平大體相當。但是,城市學校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為15%,而農村學校只有3.5%。農村學校教師年齡偏大問題嚴重,近半數教師已經接近退休年齡或在超齡“服役”。許多年輕教師認為農村地區“生活艱苦、待遇不合理”,不愿意到農村學校任教,5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只占農村教師總數的9.2%。
經費、學校設備、師資力量薄弱,加之通訊、交通設施不同程度缺失導致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偏低。這種差距始于學前教育階段,并在以后各教育階段固化。俄羅斯教育科學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俄羅斯高等教育階段農村學生的比例低于全國農村人口的比例。
為了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進入新世紀后,俄羅斯聯邦政府頒布實施《俄羅斯農村學校結構改革構想》,本著“集中與合作”的原則,對分布在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校系統進行結構性調整試驗,創建符合新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多樣化農村學校模式。
2006年,俄羅斯開始實施旨在改善民生的《國家規劃》,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問題得到進一步關注?!秶乙巹潯犯淖兞诉^去平均劃撥資金的傳統,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競賽,將資金分配給獲勝的學校和教師,并且在競賽中向農村學校和教師傾斜。
2010年,俄羅斯總統簽署國家教育創新政策《我們的新學?!?,提出建設符合21世紀特點的超前發展學校,推進農村學?,F代化、提高優質教育的普及度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05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一樣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資料,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能夠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能夠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當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經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經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僅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A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A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提高。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1、經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異常是《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必須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異常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占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于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并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財政撥款所占比例也不高。盡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到達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01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后,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職責。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雖然2006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愿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在家待崗,也不愿當鄉村教師。同時,家里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于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里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機、、、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里的教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里的學校,鎮里的教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里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本事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初中也只相當于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22.7%。盡管經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初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小學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日,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構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并將隨著這種惡性循環而趨于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我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一)教育現狀。
據2009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僅有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茖W歷,2名初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于照顧可是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教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于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約,該村近3年未補充過教師,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于一批學歷低、素質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轉公”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主角行為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所以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善。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輕的又過于年輕,沒有什么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為片面,只注重學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后,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必須影響,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上頭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必須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立等。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理解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供給的援助。限于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所以,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職責。提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并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必須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到達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當經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能夠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理解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于農村教育。同時提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在今年的暑假我參與了我市遵義師范學院組織的以“勇擔強國使命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其間,我們深入遵義市道真縣棕坪鄉進行了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資料有:支教掃盲、文化宣傳、法律普及、義務勞動、開展農技知識培訓、社會調查、濟困助學、走訪老黨員和重走長征路等。其中,我重點參與了義務支教和社會調查兩項。
此次活動使我們當代大學生能夠深入農村,了解農業生產,近距離和農民接觸,了解當下農民的生活現狀。對中國部分地區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有了整體的感性認識,得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經過此次活動,也使我們當代大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鍛煉了本事,磨礪了意志。對繼承和發揚“五四”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行動具有重要意義。此次活動以支教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與教育有關?,F將活動成果匯報如下:
此次“三下鄉”活動重點針對棕坪鄉的小學、初中學生進行假期補課。授課資料以中學階段的主科為主,兼辦有興趣特長班。我在這當中擔任七年級和九年級的數學教師,支教為期十天,共授課21課時,教授學生一百余人。其間利用休息時間,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家訪。經過當堂授課、家訪以及同當地學校領導座談,對農村的教育狀況有了大略的認識,并為之作了相應的整理和思考,從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結論和提議。
經過這么多年的新農村建設,且加上近來大搞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就目前而言,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趨完善,供水供電不成問題,教室教具給配充足(比如也能實現多媒體教學),學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此刻限制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已不再是硬件設備跟不上的問題,而是出此刻軟件上。具體而言,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在這種鄉鎮中學是嚴重不足的。首先是優秀教師不愿意進來,再者是進來了留不住。這是農村教育長期緩慢發的展的關鍵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雙向的,一方面需要學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會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調查下來的結果來看,家庭這一塊基本上沒能對學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貢獻。其中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家長大多是農民,平時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兒童則祖父母輩就更沒有閑暇也無精力對其進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對于此刻子女所學的課程,基本上是沒有本事進行專業的指導的,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多數農村學生并不一樣城市的學生一樣用很多的課余時間來學習,相反,農村的學生自律本事普遍不強,這主要是觀念差異所致。所以談及如何提高成績這個問題上,學生和家長由切身體會而得出統一的結論是,教師嚴則成績高,反之則低。這也合乎眼下應試教育的規律,這種教育體制下,并不要求學生有多么高的自主發揮,而是看誰肯下功夫,肯花時間,只要拼命做、背,就會成效顯著。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試教育在維系城鄉升學公平上還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當然,農村學生的基礎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經過調查下來的情景來看,基礎不厚可是是疥癬之疾,勁頭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基礎不足尚能夠亡羊補牢,勁頭喪失、銳氣大減則是釜底抽薪。以往想當然地以為農村的生活條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橫于慮,而后作。農村的孩子為改善改變這種狀況而奮發讀書。但實際考察下來與夢想大相徑庭。具體是何種原因造成今日之農村學生思想之貧大于物質之貧尚待查明?;蛟S是今日農村的物質生活相對提高,也或許是電視網絡的輿論作用??傊?,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也是阻礙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一支力量。據了解,當地的初中學生一般不會在中考時填報遵義市的重點中學,其原因并不是沒人有那個實力,而是填本縣以外的高中,萬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縣高中的分數線也不必須能上該中學。所以多數的學生為求穩妥不得不填報本縣的一般高中。學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實,但當地教育部門為維護自我的利益不鼓勵也就算了,還如此設置障礙對學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學管道不暢通,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首先是在學生方面,雖然大多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其資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山村雖然物質條件不甚豐裕,但基本的能保證青少年健康發育成長的物質所需還是有的。學生大多淳樸可愛,反應敏捷,可塑性強。所以,基于這個還算不錯的客觀條件,只要教師在學生身上多花心思,嚴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導,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成績是能夠也是必須能夠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不少專業知識強,敬業程度高的優秀教師。不光如此,也有教師放棄了外調升遷的大好機會,甘愿扎根留在這窮鄉僻壤,十幾年如一日,從未止息。對于此種難得的教學資源,當地教育部門,當地政府應當加大扶持,重點關照。對這類安心扎根農村的教師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進行培訓,促成其更好地為本地教育事業服務。
然而以上兩點所能解決問題的范圍和程度畢竟有限,這個長期構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長效的機制才得以徹底解決。在這當中,唱主角的正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傾向和重點幫扶。農村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窮字,但核心并不是窮經濟,而在于窮知識、窮技術、窮觀念,歸根到底是窮人才。僅有想辦法讓無數的知識人才前赴后繼不斷地投身到中國的農村建設隊伍當中,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但目前就全國范圍的大學生就業去向來看,基本上沒有主動積極研究去到農村就業的。其中職責并不在于大學生,而是在于國家的政策性導引不夠。并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學畢業生不愿意投身農村的建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來我國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相信隨著城市就業的飽和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到位,將會不斷有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生活,而城鄉教育的差距屆時將會逐漸縮小。
現總結如下,農村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師資配備不足,留不住人才;最嚴峻的現狀是學生學習漸成不夠積極主動的氛圍。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能夠嘗試加強嚴看硬管式的應當教育的傳統方法,著重要給學生樹立起積極拼搏的意識。其根本的和實質性的改善則必須舉全國之力而為之,且要堅持下去。
學校教育不是教育的開始,也不是教育的結束。城鄉家庭教育差異是導致城鄉教育差異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城鄉家庭教育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教育重視程度和教育方法上的差異。
(二)師資力量的差距。
1.教師隊伍的隱性缺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近些年來,雖然在農村地區出現了一些所謂的教師超編現象,但實際上我國農村地區教師資源的短缺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偏遠農村真正用于教學人員出現嚴重的缺編。落后的教學設施,艱苦的教學條件,同工不同酬的待遇,甚至有些地方拖欠教師工資等原因造成農村優秀教師逐漸減少,紛紛向城市或者發達地區流動,致使農村教育師資在數量和質量上不能適應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形成教師的隱形缺編。
2.教非所學,學科結構的失調。
教師良好的專業素質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由于教師的缺編和專業教師的缺乏,導致農村教師“教非所學”的現象非常普遍。我們可以從教師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所學專業與任教學科、骨干教師狀況和教研教改情況進行分析。
(1)從學歷的起點看:農村學校的教師第一學歷以中專為主,而城市基本上是重點師范大學的大專及本科畢業生。所以農村學校教師學歷起點普遍偏低是導致城鄉教學質量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2)、從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上看:城市中小學教師的職稱結構相對合理;但農村中小學教師在評職稱方面比城市困難。因此,職稱難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3)、從教師所學專業與所教學科的差異上看:農村學校教師所學的專業與任教學科不一致的情況還占一定比例。而城市學校這種現象非常少見。所學專業與所教學科不符也是影響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4)、骨干教師狀況:農村學?;旧喜淮嬖谔丶壗處?、學科帶頭人、正教授級高級教師等;而城市幾乎每所學校都有10多個特級教師,他們可以帶動全校的教科研工作,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
((三)教學設施的不同。
在城區學校,由于政府投資力度大,教育設施可謂接近完美,多媒體、科技樓、以及各類教學器材、實驗器材相比于農村學校都算齊全,甚至于農村學校望塵莫及的遠程教育,根據一些地區的調查情況來看,遠程教育既縮小了城鄉教育的差別;,也給農村學校帶來了發展的生機和活力;而且還對農村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將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給廣大農村孩子帶來了福音。由此看來,上面所說的這些差距都是造成農村與城市孩子教育差異的外在因素。國家以及政府部門都應該看清這樣的情況,并及時采取一定的措施改變這種現狀。
(四)資料缺乏帶來的差距。
教育公平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又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保證。然而,在當前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便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教育起點不公、過程不公,最終導致教育結果不公。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首先要考慮如何實現城鄉教育公平。這就應該有當地政府部門撥款投資于學校各類學習資料與書籍,增加學生的廣度。
(一)改變農村家長傳統教育觀。
增強農村家長的素質,提高農村家庭教育水平。首先,促進農村家長不斷學習,更新農村家長教育觀念。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關系。其次,大力優化家庭教育外部環境。消除封建文化殘余,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
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城鄉互動。農村學校要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等方式,促進家長轉變教育觀念,促進家校兩方教育力量配合協調;做好城鄉家長互動。
(二)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
首先,是要解決農村教育投入問題。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在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推動地方政府加大義務教育上的投入。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教育的評估標準從單一的以量為中心轉向全方位以質為中心,過于關注量的指標,更加注重學習質量,是大限度的促進教育公平。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一方面,要提高農村地區教師收入,解決工資拖欠和工資過低的問題,切實貫徹落實農村教師醫療保險等權利的政策,提高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教師收入,增加農村教師數量。
另一方面,加強對農村教師的職業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道德,加強師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師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時代的教育理念。
(四)教育資源配置的傾斜性。
構建和諧社會,縮小城鄉差距,實行對農村教育的傾斜性政策,修正過去一“城市為中心”的政策取向,增加對農民地區的教育資金投入總量,改善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為農村學校發展提供資金和物質保障。
盡管教育的總體趨勢是在進步,但城鄉教育的差距也在進一步加大,縮短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因為只有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才能推動農村學生更好地享有教育的權利,也才能讓農村學生實現追求的夢想,進入像城市學生一樣理想的殿堂。
如何縮短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差距,拋開外部因素不說,筆者認為,作為學校,可從打造校園文化方面入手。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景觀、校園建筑設計、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在一定程度上縮短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差距。
。
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農村在時代潮流中發展,但也造成了許多問題。在城鄉發展差距逐漸擴大的背景下,農村教育一度成為當今時代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022年,銀齡講座計劃啟動,招募5000名退休教師支持農村學校。近日,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2022年銀齡講座計劃的通知》。義務教育階段計劃招募5000名講師到縣、鎮、農村學校工作,重點關注國家農村振興重點縣和原深度貧困地區。
可以說,這是一項好政策,說明國家在重視農村教育問題。不過,這個銀齡計劃都是退休教師,雖說是有經驗吧,但真的適合教小孩子們嗎?為什么不招募年輕力量到農村支援呢?這個大家心里都明白,年輕人沒幾個拼搏多年再想回農村的,即使支教工作給你開出很大的誘惑,年輕教師們也不為所動?,F如今的人都閑不住,即使是退休之后也想繼續找點事去干,那么這個計劃正好遂了這些老教師們的心愿,領著高額的退休工資,再去掙一份外快,說白了,這是給這些領著高額退休金的正式職工再就業活動。
農村教育現狀:
現在的農村學校有多蕭條?你只有親自看了才知道。教育是關乎民生的大問題,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動,大部分農村學校成為“空院子”,教育問題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熱題”。
拿我們村的學校來說,現在只有兩個年級,零零散散校園里跑著**十來個孩子,跟我們小時候來比,真的只能用“蕭條”來形容,孩子們上三年級還得跑到一二十里地之外的鄉鎮學校住校。還有的偏僻一些的農村,甚至有一個老師一個學生的學校。
百分之**十的孩子都跟著父母進城讀書了,很多農村人在城市里買房安了家,也有很多人為了孩子在城里上學租房子住,因無房不能進城里學校,到處“求爺爺告奶奶”托關系讓孩子進去,現在造成了農村學校越來越空,城里學校爆滿的尷尬局面。城鄉教育失衡問題日益嚴重。
如何緩解城鄉教育失衡問題:
這是如今社會的一個大課題,解決并沒有那么容易。社會經濟地發展所致,大量民工進城務工,孩子跟著進城上學,勢必會造成城市教育壓力增大,農村教育蕭條,但長期以往問題就會越來越突出,必須要解決。
1、主管教育部門對于教育經費的安排部署要大幅度向農村傾斜,加大城鄉之間教育投入的均衡。2、加大城鄉之間教師隊伍的輪換調崗力度,讓更多專業水平較強的教師到農村支教。3、在農村多建立集中制的小學,讓較好的師資力量可以平均分配與城市與農村!
說起來簡單,這幾點做起來卻很難。照目前的形式,很難實現,優秀的教師資源都在城市,沒幾個教師肯到農村去,現在唯一的辦法也就是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村興旺發達起來,沒錯,咱們正在搞鄉村振興,等我們農村真正振興起來了,各種資源都跟上城市腳步,甚至是優越于城市的時候,等我們農村就業機會也多起來之后,等外出民工們一個個返鄉回來之后,等我們農村再次興旺起來之后,學校里會再次恢復以往的輝煌,想必那些優秀的教師也愿意來了吧。所以,農村一定要振興!
我是一名城縣城周邊學校的老師,工作已經20多年。我們與辦公室同事聊天時,說的最多的就是當前教育的現狀。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1.家長的關注度不一樣,人生的格局決定了人生的目標。
不管你想不想承認,都存在一個事實,那就是城市的家長比農村的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教育。文化層次越高,越能夠感受到知識帶給人的幸福感,而文化層次低的人,不會想到要讓孩子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他們中很多人,就是想要讓孩子長大后像他們一樣出去務工掙錢,養家糊口。
2.城鄉師資距較大。
農村學校和城區學校老師之間,老師的素質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在農村學校,盡管也有好老師,但畢竟比不上城里學校多。最主要的是,老師們缺乏向城市學校那樣的平臺,出去學習充電的機會少,他們往往只能通過自學或者啃老,本來完成教學任務,長期下去就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
3.城鄉老師的工作態度有一定差距。
4.不同的育兒思想導致孩子自身素質差距較大。
有的農村家庭比較愚昧,孩子智商不高,拿我們學校來說,幾乎每一個班都有一兩個智商低的孩子。
從先天的胎教到后天的培養,農村家庭和城市家庭投入都完全不同,孩子們從在媽媽體內孕育的那一天,就注定了有很大差距。城市孩子接受的教育要早,要精細化,而農村孩子除了在老師那里能夠學到知識,獲得知識的渠道就太窄了,如果農村孩子后天再培養不好,差距只會更大。
既然城鄉教育差距這么大,我們應該如何縮小他們的差距呢?
1.增強城鄉老師的流動。
有的城市老學校會派老師支教到農村學校,以幫助農村學校搞教研教學,提高老師素養。
2.片區聯盟,城鄉學校結對幫扶。
可以共享,教研活動可以共同開展。讓城市學校發揮優勢,帶動周邊學校共同發展。。
3.加大農村學校師資培訓力度。
很多農村學校的老師并不是基本素質差,而是缺乏提高的平臺,我們要大力培訓農村中青年老師,讓他們的素質得以提高,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中流砥柱作用。
4.開辦家長培訓學校,提高家長素質。
家長的素質怎么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素質。教育學生和培訓家長應該同時抓,不然孩子在進步,家長卻沒有進步,只會讓家庭關系變得不和諧,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越來越孤單。
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教育變成“5+2=0”的模式,要讓老師的引導作用,家長的監督作用發揮到極致。但是如何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呢?除了開辦家長,家長們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帶著孩子一起聽網課,學習他們先進的方法。
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實踐是全世界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國教育的重點方針并受憲法及教育基本法所保障。然而在城市與鄉村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很難實現。在這方面教育部積極促進義務教育階段的均和發展。在偏遠地區通常人口稀少、交通不易到達、生活較為不便、文化資源少。正因如此,近年來政府及民間投入許多教育資源致力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1.環境及經濟因素,限制家長的期待。
在偏遠地區,因就業機會較少家長對孩子就業的期待相對較城市地區低,常因家庭經濟因素而對子女或孫子女的期待趨向于提早就業、分擔家庭負擔。
2.教育資源貧瘠,學生文化資源較少。
在文化弱勢的鄉下及偏遠地區,受限于社區資源不足,周圍條件不夠,相對城市地區而言,有明顯差異。
3.教師身兼數職、流動性大。
在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教師因為教師人數少,代課門數多,且如果不是當地的教師,在婚后還會考慮自己子女的教育問題及生活機能而選擇進城執教。
4.學生學習動機相對較低。
在城市地區,學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環境的支持、同學之間的競爭,使得學生的求學意愿和動機遠比鄉下小孩高。而農村地區,因為學習競爭較不激烈、文化資源也較少,和城市地區學生比較起來學習意愿也就不那么強烈。
二、城鄉差距所帶來的影響。
1.較重視教育的家長遷居,學區學生數減少。
筆者居住于鄉村的親友中,就有部分家長為了本身的工作機會考量、給孩子更多的文化刺激及同學競爭而遷居至城市。
2.學校人數銳減,沖擊家長信心。
當學校人數銳減時,部分學區家長將學生的就學人數視同學校的辦學能力而對學校逐漸失去信心而選擇其他學校,重視同學競爭或文化刺激的家長也不會選擇小校就讀,而會選擇開車接送孩子到較遠的大型學?;蛱厣珜W校就學,以符合家長期望。
3.留在農村就讀的孩子,學習動機相對低落。
因多種因素,留在農村學校就讀的都是上課缺乏動機之低學業成就的學生,只要能按時上課就已經不錯了。
4.學生人數減少,學校面臨被撤并校的危機。
實踐中,某學校因上述三項因素交互影響、惡性循環的結果,從早期全校8班的規模,降到目前全校只剩3班。該校長正積極努力地籌劃學校發展愿景,希望讓學校不致于遭受到撤并校的危機。
5.教職員工面臨超編而調動的情況。
學校招收學生班級數銳減甚或因全校人數太少被撤并校,對學校管理者及教師團隊而言,將是一大挑戰,首當其沖的當是校內的教職員工,因為班級的生師比,超額老師將被調往他學校。
1.發展學校特色。
發展學校特色是各校追求卓越、創新的途徑,可考慮到學校愿景、文化、師生需求與共識及農村發展特色及方向,邀請校長、全校師生及家長、地方人士來共同參與規劃??扇谌豚l土、創意、科技、環保、人文等概念,落實及應用在課程教學、環境文化、行為品德、服務管理、結合社區等策略。
2.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
借由學校特色結合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比賽、進行地方展演,提供學生表現的舞臺,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亮點,相信自己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借以提高其自我效能。再開辦晚自習、課外輔導、技藝課程,以同學的相互支持鼓勵提升學業成就或是個性的技藝發展。
3.修繕教師宿舍,改善生活質量。
在偏遠學校任教教師多半并非本地人,教師宿舍年久失修,額外的房租支出增添教師的生活負擔。為滿足教師基本的居住需求,打造適宜的居住空間,修繕教師宿舍,提升教師生活質量,才能留住偏遠學校的教師。
4.建置后備教師資源系統。
在后備教師資源系統方面,除教育局的支教教師選派計劃和推進輪崗交流,促進城鄉教師流動,發揮支教教師的教學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外,還可以積極利用每年的大學生支教活動。政府機關和民間力量結合,適時提供人力與專業上的幫助,對農村學校的師資問題能夠予以緩解。
5.開放多元的進修渠道。
偏遠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以及時間等因素導致教師參與研習意愿低,如若將研習時間調至周五或許能夠增加教師意愿。此外,采取在線學習的研習方式也可解決交通距離的不便。校內自辦研習活動,不僅能夠針對該校問題,以教師為中心精進專業發展,還能符合在地需求,事半功倍。
綜上,農村學校的師資問題對教育質量影響甚大,教師人力不足、流動率高、工作負擔沉重以及專業進修不易等是長以來存在的問題,希望通過發展學校特色、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整修教師宿舍、建立后備教師系統以及開放多元進修渠道等策略,解決農村學校教師人力的窘境。
近年來,因縣、鄉兩級政府財力不足,投入有限,加上受城鄉、區域財力、管理體制、發展規劃等因素的影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校際之間義務教育的差距相當之大。同時,在同一區域間,又由于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差別,也造成了重點學校學生生源過剩,大量擴招,高價收費,資金大量浪費,教育質量難有保障。而普通學校卻生源缺乏,教育經費緊張,甚至連維持學校正常教學的開支都困難。以上這些因素產生的直接后果是:不同程度的教育失衡,很大數量的青少年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機會,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在教學設施、教學手段、經費保障、師資力量以及生源等辦學的硬件軟件條件方面都遠不如城市。為應付“普九”達標,大部分學校負債累累,全省累計達30多億元,欠債3000萬元以上的有26個縣。有的小學還在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老師的一張嘴的傳統方式授課,沒有電化教學,不能與現代教育接軌,享受不到先進的教育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農村教育水平和質量的全面提高,制約著以縣為主、鄉為輔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系的發展。
2、農村教師進修深造機會少,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的問題比較突出。
據了解,不少地方的農村中小學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為零。農村教師尤其是山區和貧困地區的農村教師因學校沒有足夠的活動經費,很少參與各種教師進修和培訓,憑借著原來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老本”,窮于應付,專業教育程度無法提高,難以勝任新增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相當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手段陳舊,基本上是采取“滿堂灌”、“填鴨式”、“教條式”的方式方法,甚至存在嚴重體罰現象,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無法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另外,農村中小學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同樣令人擔憂。一般城區中學教師具有本科學歷的占60%左右,而農村中學教師有本科學歷的只有10%。城區小學具有本科學歷的占17%,農村小學教師具有本科學歷的占0.3%。一份調查顯示,2005年城區初中升入重點高中的為19.2%,而農村初中僅為2.2%;城區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占71%,農村初中僅為20%。在2005年的招生中,某縣農村有16所初中,其中9所中學無一人升入縣重點高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僅有12人。
3、農村學校布局不合理,教學管理不夠規范,辦學效益不高。
相對于城市學校來說,部分農村學校布局不合理及管理較松散、不規范的問題比較突出。據了解,一些鄉村小學由于生源不足,生師比偏低,教育投資效率不高。由于我國經濟和地理因素十分復雜,教育的城鄉差距本來是無法避免的,但城鄉二元化體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更使這一差距一再擴大。就像歷來許多政策對待農民和市民不平等一樣,目前政策在對待城鄉教師也有很大差別。比如,以在校學生數量核定中小學教師編制,師生比例農村初中為18∶1,縣鎮為16∶1,城市為13.5∶1;農村小學為23∶1,縣鎮為21∶1,城市為19∶1??梢钥闯?,農村教師比城鎮教師承擔著更大的工作量。。不少農村學校教師不同學科“一肩挑”,許多學校任用業務素質不過的代理教師,由于受學識和精力的制約,不可能門門課程都教好;至于個別采用“復式教學”的農村學校,教師在同一空間、同一時段里既要教高年級的學生,又要教低年級的學生,要都教得好更是難上加難,至多是能把語數兩門教好,別的科目就根本談不上。在教學管理上無章可循,隨意粗放,要么是觀念陳舊,欠缺人文性,抓不住重點,要么形式注意嚴重,機械仿照其他學校照抄照搬管理欠缺科學性,更欠缺個性和創意。
再如,城市教師每年拿13個月工資,農村教師連12個月的工資都難以保障。近幾年一些地方又推行城里教師到農村“支教”晉升高級職稱優先的政策。試問,為什么不干脆讓在農村辛苦從教的優先晉升高級職稱?人家偶爾來一次是鍍金,比俺一輩子呆在這里還受優待,這太不合理。許多城里的教師全都是高級了,農村教師還在為一兩個名額競爭。城里教師住房問題正在改善,還是政府作為一項重點任務來抓的,可農村教師好像不需要住房一樣,誰都沒提過這檔子事。城市學校資金充足,教師有福利、獎金各種補貼,甚至開始帶薪休假了。而很多窮得叮當響的農村學校連十來塊錢的班主任費都出不起。
5、教育體制落后。
目前,農村教育體制仍然是國有制為主,大多數學校還是保持原來教學的模式,領導沒負擔,教師沒壓力,教好教壞一個樣沒有競爭的壓力,農村學校尤其是山區農村學校因為條件差、待遇低,招不來好教師,即使花大力氣招來了往往也留不住,自己培養起來的骨干教師也常?!傲碇\高就”。有好的教師難,有好的生源也不容易,因為只要有擇校條件的好的生源總是想方設法選擇到城鎮學校就學。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條件差,留不住好教師、好生源;而留不住好教師、好生源,辦學質量下降,更沒有人愿意為農村教育“買單”同時,在同一區域間,又由于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差別,也造成了重點學校學生生源過剩,大量擴招,高價收費,資金大量浪費,教育質量難有保障。而普通學校卻生源缺乏,教育經費緊張,甚至連維持學校正常教學的開支都困難。以上這些因素產生的直接后果是:不同程度的教育失衡,很大數量的青少年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二、城鄉差別產生原因。
1、農村文化觀念落后,經濟落后,農民收入低,教育投資小,教育重視力度不夠。
由于受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農民小農意識非常嚴重,還習慣于傳統農業的思維定式,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市場意識不突出,創新能力不強。尤其是經濟比較落后的貧困山區和偏遠農村,相當一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陳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新形勢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加快發展。沒有更多的收入,從而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教育投資較小。
2、政府監管不力。
長期以來,我們有些基層政府行為不規范,政府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分工不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大包大攬的太多,致使政府監管力度不強。我們要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
3、擇校高收費問題將農村子弟拒之門外。
目前收取高昂的擇校費已經成了阻擋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入學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的學生進不了好學校,不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甚至有些貧困家庭的子女還可能因此輟學――這對于整個地區的發展來說會有多大的影響是不言而喻。
在農村尤其是邊、窮鄉鎮談現代教育標準,簡直是多此一舉,好一點的鄉鎮尚存在電腦老化不堪用、學生活動無場地、圖書資料很短缺、教學儀器極殘缺的現象,那些經濟落后的邊遠山區就更不用說,單建校債務就被擾得幾無寧日,貧窮的日子逼得一些鄉鎮走上惡性循環:重視經濟指標,忽視教育性社會指標,以致反過來因人才、文化科學因素又牽制影響經濟發展,沒梧桐引不來金鳳凰嘛!相反,一些城市學校投入上億元,甚至數億元建設“示范性學?!?,有的學校甚至有條件建設超標準運動場等高標準設施。
三、縮小這種差別的對策。
第一,各級政府要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讓農村與城市教育同步發展。
這也是我國“十一五”期間一個決策,建設新農村,消滅差別,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在根本上要靠財力的支持。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不斷完善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統籌和投入力度,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區與鎮(街道)兩級人民政府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職能,科學合理地制訂城鄉中小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進一步明確公用經費列支范圍,并隨著教育成本的增長逐年遞增公用經費,逐步做到城鄉中小學公用經費標準基本一致,努力加快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徹底改變農村辦學條件,使農村在校學習的學生能夠和城市一樣,享受先進教學條件給他們帶來好處。
第二,統籌規劃,進一步優化城鄉中小學布局。
(1)合理調整高中段學校布局,努力實現規?;k學。按高中教育要集中縣城的標準,積極支持有關民辦學校辦好高中段教育;(2)加快基礎教育布局調整步伐。按初中建在中心鎮和鄉鎮所在地,小學建在中心鎮所在地和中心村的標準,加快學校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的現代化標準化建設。布局調整過程中進一步消除農村薄弱學校,減少城鄉學校在硬件建設中差距。
第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加教育為“三農”服務的能力。
(1)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辦好現有中等職業學校的同時,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及時改變和調整現有專業,積極發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適應和服務市場經濟的能力,廣泛開展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鄉鎮就業或自主創業。(2)廣泛開展以農村勞動力培訓為重點的成人教育。進一步搞好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建設,努力推進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管理體制改革,適應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組織實施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積極開展農民文化技術教育和培訓,又要積極開展進城務工就業農民的職業技能的培訓,不斷促進農村新增勞動力的轉移。
第四,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管理和引導。
辦好教育,不僅是各級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吸收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投資教育,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資體制。
第五,穩定農村教師隊伍。要進一步改善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同時在評優、晉升過程中,要優先考慮熱愛農村教育的教師,配合強師工程方案,積極推進城鄉教師互動行動方案,除安排優秀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外,積極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同時選派農村優秀教師到城鎮中小學掛職見習,盡可能地使每一所農村學校都能擁有大體均等的物質條件和師資條件,使大多數的農村教師能安心在農村工作。樂于在農村工作。
第七,要改變農村學校的體制,打破以往的常規教學模式,采用競爭上崗的招聘形式,由局領導招聘學校領導成員,再由這些人招聘任科老師,然后由班主任招聘自己各課的老師,層層把關,每個人都要有一種壓力。只有這樣農村的教育才能跟上,才能消除城鄉教育的差別。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教育的發展進程,各界人大代表對此都十分重視,今年又實行了減免西部學生學雜費的政策。我們想,有黨中央的關懷,有著各級政府的重視,農村孩子享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應該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社會發展一日千里,在這樣的背景下,無庸置疑,我省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但是農村教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作為一名處于城市與鄉村交接地帶的教師,我對此感受頗深,同在一片藍天下,城市與鄉村,重點與非重點學校有著巨大的差別,致使農村教育發展滯后。那么,城鄉教育到底有那些差別,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小學生不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去看看一位農村教師的親身經歷。
那是今年5月的一天,我們去西安的一所新建中學去聽課,結果無意中看到新建的一所學校應聘的過程,前來應聘的大多數人是碩士生,本科生,有的甚至是陜西省的教學能手。應聘者即便有很高的文憑,但學校對每位面試者仍會提出很嚴格要求,從基本素質到講課都有很高的要求,要先講課,后說課,然后是應對專家的提問。學校實行了獨特的管理,打破了以往的任命制,采用了招聘的形式,由局長招校長,教導主任,然后由這些人組織請專家當考官來招聘優秀教師,他們的這樣做把熱愛教育,有能力的人招聘到學校,經過嚴格篩選才能應聘上崗。試問這樣的學校教學質量能不上去嗎?當然招聘的教師每個人也有很大的壓力,但是在這樣一個競爭環境中他們的熱情也一定很高,因為他們都很珍惜這次機會。而在農村學校別說碩士就連本科生也很少,在此之前,我們一直以為我們的那所學校是很優秀的,然而,當我目睹了城里的教育模式和管理體制后,我感到很震驚,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們的學校和這個學校的差距很大,大的連我自己都不敢去想。教材的不同,管理的不同,生源的不同,體制不同,人的觀念不同,等,面對這種情況,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思索: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怎樣縮小這樣的差別?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愿意和教育戰線及社會各界關心教育的人士做探討。
一農村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足,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
近年來,因縣、鄉兩級政府財力不足,投入有限,加上受城鄉、區域財力、管理體制、發展規劃等因素的影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校際之間義務教育的差距相當之大。同時,在同一區域間,又由于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差別,也造成了重點學校學生生源過剩,大量擴招,高價收費,資金大量浪費,教育質量難有保障。而普通學校卻生源缺乏,教育經費緊張,甚至連維持學校正常教學的開支都困難。以上這些因素產生的直接后果是:不同程度的教育失衡,很大數量的青少年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機會,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在教學設施、教學手段、經費保障、師資力量以及生源等辦學的硬件軟件條件方面都遠不如城市。為應付“普九”達標,大部分學校負債累累,全省累計達30多億元,欠債3000萬元以上的有26個縣。有的小學還在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老師的一張嘴的傳統方式授課,沒有電化教學,不能與現代教育接軌,享受不到先進的教育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農村教育水平和質量的全面提高,制約著以縣為主、鄉為輔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系的發展。
2、農村教師進修深造機會少,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的問題比較突出。
據了解,不少地方的農村中小學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為零。農村教師尤其是山區和貧困地區的農村教師因學校沒有足夠的活動經費,很少參與各種教師進修和培訓,憑借著原來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老本”,窮于應付,專業教育程度無法提高,難以勝任新增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相當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手段陳舊,基本上是采取“滿堂灌”、“填鴨式”、“教條式”的方式方法,甚至存在嚴重體罰現象,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無法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另外,農村中小學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同樣令人擔憂。一般城區中學教師具有本科學歷的占60%左右,而農村中學教師有本科學歷的只有10%。城區小學具有本科學歷的占17%,農村小學教師具有本科學歷的占0.3%。一份調查顯示,2005年城區初中升入重點高中的為19.2%,而農村初中僅為2.2%;城區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占71%,農村初中僅為20%。在2005年的招生中,某縣農村有16所初中,其中9所中學無一人升入縣重點高中,升入普通高中的僅有12人。
3、農村學校布局不合理,教學管理不夠規范,辦學效益不高。
相對于城市學校來說,部分農村學校布局不合理及管理較松散、不規范的問題比較突出。據了解,一些鄉村小學由于生源不足,生師比偏低,教育投資效率不高。由于我國經濟和地理因素十分復雜,教育的城鄉差距本來是無法避免的,但城鄉二元化體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更使這一差距一再擴大。就像歷來許多政策對待農民和市民不平等一樣,目前政策在對待城鄉教師也有很大差別。比如,以在校學生數量核定中小學教師編制,師生比例農村初中為18∶1,縣鎮為16∶1,城市為13.5∶1;農村小學為23∶1,縣鎮為21∶1,城市為19∶1??梢钥闯?,農村教師比城鎮教師承擔著更大的工作量。。不少農村學校教師不同學科“一肩挑”,許多學校任用業務素質不過的代理教師,由于受學識和精力的制約,不可能門門課程都教好;至于個別采用“復式教學”的農村學校,教師在同一空間、同一時段里既要教高年級的學生,又要教低年級的學生,要都教得好更是難上加難,至多是能把語數兩門教好,別的科目就根本談不上。在教學管理上無章可循,隨意粗放,要么是觀念陳舊,欠缺人文性,抓不住重點,要么形式注意嚴重,機械仿照其他學校照抄照搬管理欠缺科學性,更欠缺個性和創意。
再如,城市教師每年拿13個月工資,農村教師連12個月的工資都難以保障。近幾年一些地方又推行城里教師到農村“支教”晉升高級職稱優先的政策。試問,為什么不干脆讓在農村辛苦從教的優先晉升高級職稱?人家偶爾來一次是鍍金,比俺一輩子呆在這里還受優待,這太不合理。許多城里的教師全都是高級了,農村教師還在為一兩個名額競爭。城里教師住房問題正在改善,還是政府作為一項重點任務來抓的,可農村教師好像不需要住房一樣,誰都沒提過這檔子事。城市學校資金充足,教師有福利、獎金各種補貼,甚至開始帶薪休假了。而很多窮得叮當響的農村學校連十來塊錢的班主任費都出不起。
5、教育體制落后。
目前,農村教育體制仍然是國有制為主,大多數學校還是保持原來教學的模式,領導沒負擔,教師沒壓力,教好教壞一個樣沒有競爭的壓力,農村學校尤其是山區農村學校因為條件差、待遇低,招不來好教師,即使花大力氣招來了往往也留不住,自己培養起來的骨干教師也常?!傲碇\高就”。有好的教師難,有好的生源也不容易,因為只要有擇校條件的好的生源總是想方設法選擇到城鎮學校就學。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條件差,留不住好教師、好生源;而留不住好教師、好生源,辦學質量下降,更沒有人愿意為農村教育“買單”同時,在同一區域間,又由于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差別,也造成了重點學校學生生源過剩,大量擴招,高價收費,資金大量浪費,教育質量難有保障。而普通學校卻生源缺乏,教育經費緊張,甚至連維持學校正常教學的開支都困難。以上這些因素產生的直接后果是:不同程度的教育失衡,很大數量的青少年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二、城鄉差別產生原因。
1、農村文化觀念落后,經濟落后,農民收入低,教育投資小,教育重視力度不夠。
由于受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農民小農意識非常嚴重,還習慣于傳統農業的思維定式,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市場意識不突出,創新能力不強。尤其是經濟比較落后的貧困山區和偏遠農村,相當一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陳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新形勢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加快發展。沒有更多的收入,從而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教育投資較小。
2、政府監管不力。
長期以來,我們有些基層政府行為不規范,政府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分工不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大包大攬的太多,致使政府監管力度不強。我們要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
3、擇校高收費問題將農村子弟拒之門外。
目前收取高昂的擇校費已經成了阻擋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入學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的學生進不了好學校,不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甚至有些貧困家庭的子女還可能因此輟學――這對于整個地區的發展來說會有多大的影響是不言而喻。
在農村尤其是邊、窮鄉鎮談現代教育標準,簡直是多此一舉,好一點的鄉鎮尚存在電腦老化不堪用、學生活動無場地、圖書資料很短缺、教學儀器極殘缺的現象,那些經濟落后的邊遠山區就更不用說,單建校債務就被擾得幾無寧日,貧窮的日子逼得一些鄉鎮走上惡性循環:重視經濟指標,忽視教育性社會指標,以致反過來因人才、文化科學因素又牽制影響經濟發展,沒梧桐引不來金鳳凰嘛!相反,一些城市學校投入上億元,甚至數億元建設“示范性學?!?,有的學校甚至有條件建設超標準運動場等高標準設施。
三、縮小這種差別的對策。
第一,各級政府要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讓農村與城市教育同步發展。
這也是我國“十一五”期間一個決策,建設新農村,消滅差別,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在根本上要靠財力的支持。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不斷完善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統籌和投入力度,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區與鎮(街道)兩級人民政府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職能,科學合理地制訂城鄉中小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進一步明確公用經費列支范圍,并隨著教育成本的增長逐年遞增公用經費,逐步做到城鄉中小學公用經費標準基本一致,努力加快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徹底改變農村辦學條件,使農村在校學習的學生能夠和城市一樣,享受先進教學條件給他們帶來好處。
第二,統籌規劃,進一步優化城鄉中小學布局。
(1)合理調整高中段學校布局,努力實現規?;k學。按高中教育要集中縣城的標準,積極支持有關民辦學校辦好高中段教育;(2)加快基礎教育布局調整步伐。按初中建在中心鎮和鄉鎮所在地,小學建在中心鎮所在地和中心村的標準,加快學校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的現代化標準化建設。布局調整過程中進一步消除農村薄弱學校,減少城鄉學校在硬件建設中差距。
第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加教育為“三農”服務的能力。
(1)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辦好現有中等職業學校的同時,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及時改變和調整現有專業,積極發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適應和服務市場經濟的能力,廣泛開展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鄉鎮就業或自主創業。(2)廣泛開展以農村勞動力培訓為重點的成人教育。進一步搞好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建設,努力推進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管理體制改革,適應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組織實施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積極開展農民文化技術教育和培訓,又要積極開展進城務工就業農民的職業技能的培訓,不斷促進農村新增勞動力的轉移。
第四,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管理和引導。
辦好教育,不僅是各級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吸收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投資教育,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資體制。
第五,穩定農村教師隊伍。要進一步改善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同時在評優、晉升過程中,要優先考慮熱愛農村教育的教師,配合強師工程方案,積極推進城鄉教師互動行動方案,除安排優秀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外,積極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同時選派農村優秀教師到城鎮中小學掛職見習,盡可能地使每一所農村學校都能擁有大體均等的物質條件和師資條件,使大多數的農村教師能安心在農村工作。樂于在農村工作。
第七,要改變農村學校的體制,打破以往的常規教學模式,采用競爭上崗的招聘形式,由局領導招聘學校領導成員,再由這些人招聘任科老師,然后由班主任招聘自己各課的老師,層層把關,每個人都要有一種壓力。只有這樣農村的教育才能跟上,才能消除城鄉教育的差別。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教育的發展進程,各界人大代表對此都十分重視,今年又實行了減免西部學生學雜費的政策。我們想,有黨中央的關懷,有著各級政府的重視,農村孩子享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應該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我們都在期待著。
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出現了空前的進步。教育進步了,但城鄉教育的差距卻依然存在,甚至差距呈現加大的趨勢。隨著城區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村的義務教育發展明顯地落后于城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城鄉教育的發展水平差距也越來越大。了解城鄉教育差距的現狀,剖析和發展農村教育,明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找到其應對政策,更好地推進農村教育的建設。
1、城鄉學校設施配備存在明顯差距。
受教育政策導向的影響,多年來教育經費的投入明顯偏向于城市。農村教育資金的籌備能力極其有限,教育設施配備的城鄉差距日益嚴重。國家教育經費的不足是眾所周知的現實,關鍵是這些有限的教育投資大部分被投放在基礎較好的城市學校,尤其是其中的重點中小學。這些學校憑借著優越的辦學條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擇校贊助款,從而進一步完善學校設施,使學校更加富有條件;而辦學條件原本就薄弱的鄉村中小學,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學校,卻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投入。就拿計算機來說吧,雖然它已很普及,而在農村,學生人均占有計算機的比率明顯低于城市學生。教師幾人才能合用一臺計算機,而城市教師大多是人手一臺。農村教師不能很好的實現資源共享,勢必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另外,還有體育設施比較差,農村教育雖然也很重視體育教育,他們不只教學生讀書,還經常鼓勵學生鍛煉身體。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像樣的體育器材,所以就很難培養出出類拔萃的體育人才,很多體育天才被埋沒。更重要的是,農村學校沒有城市學校那樣的教學資源,不得不每天拿著書本看,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農村教育又落后于城市教育。我認為應該充實農村學校的圖書館資源、體育器材資源等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農村孩子的素質,發展好農村的教育,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2、城鄉學校師資力量存在明顯差距。
城區學校學科教師配套,基本上是專長有專教,專業水平普遍較高,教師進修和交流的機會也多于農村學校,福利待遇更是明顯高于農村學校。而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經費短缺,進修提高的機會不多,福利待遇更是微薄。所以,城市優越的條件吸引了大批農村骨干教師向城區集中。在教師流動上,呈現出農村學校向城區學校、薄弱學校向優秀學校流動的趨勢。而教師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又往往帶動著學生流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致教師和學生過于集中到某所學校,其結果是更加劇了城鄉學校教育間的不平衡發展。
近幾年,隨著教育的發展,盡管國家在農村教育上做了許多有效的工作,但老百姓受傳統思想和思想道德素質偏低的影響,農村學校教育的整體水平還不高。因此,改善老百姓的思想,發展以人為本的新型農村學校教育,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勢在必行。
1、農村學生素質的提高需要通過提高學生家長的認識水平來實現。
農村學生學習重視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家庭的重視程度。而學生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學生素質的提高,更要依賴于家長對教育認識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現狀是,我國農村家長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與城市人民文化水平相差甚遠,其家長的認識水平不可能在同一起點上。農村學生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單不高,有的家長甚至讓學生輟學打工賺錢,他們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農民認識水平的提高,切實將農村教育落到實處,只有提高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更好的推動學校的教育工作的實施。
2、農村學生家長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需要教育來引導轉變。
當今大量的農村家長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進城打工,很多打工的來到城市,被那里的物質生活所吸引不再甘于生活在農村。有能力的能把家人接進城里,而沒有能力的就在城市里過著打拼的生活,留下的大都是老弱婦孺。農村“留守兒童”成為教育的一大難題。面對本來思想道德素質就不高的農村老年人,要改變他們世代遺留下來的傳統思維很難,讓他們重視孩子的教育就更是難上加難。為此,只有通過加強對農村學生家長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轉變農村人固有的思想,也才能真正的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教育是發展了,但城鄉教育的差距卻在進一步加大,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只有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才能推動農村學生更好的享有教育的權利,也才能使農村學生實現追求的夢想,進入像城市學生一樣理想的殿堂。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解決城鄉教育差距的難題,才能從根本上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1、提高教學硬件設施,縮小城鄉教學設備差距。
教師要想教出有知識有文化的學生,必要的硬件設施是不能少的。生活在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學生沒有一定的科技知識是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的。因此,要大力提高學校的硬件設施,國家的撥款和社會的資助要合理的分配,不能盲目用于地修建教學樓,還要注意到相關的硬件設施應做到保質保量。同時,應加快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步伐,大力發展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力度,促進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吸引優秀人才,縮小城鄉師資的差距。
受農村教育條件的限制,很多優秀的大中專學生大都不愿到農村學校教學,農村教師隊伍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教師工資過低、標準不統一是制約農村教育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核定教職工編制時要向農村學校傾斜,新增教師要優先滿足農村學校的需求。如英語、計算機、音樂等學科教師配備,應重點向農村學校傾斜。還有,應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比例,實行有利于農村學校教師穩定的補貼政策,為農村教師解決生活問題,爭取為農村學校教師創造安心教育、服務農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同時,針對農村教師實際,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自覺發揚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獻身教育的優良傳統作風,爭做“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
3、創建優越的農村教育教學模式和制度,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均衡讓農村學生輸在了起跑線上,高等教育階段的門檻更是讓農村的孩子鞭長莫及。全國高考看上去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諸多不公。尤其自大學并軌以來,學費增長過快,更使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上不起大學,無法接受高等教育。
首先,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可以適當調整農村孩子的課程,要偏重理科教育,然后文科輔助,爭取學生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其次,應改革現行的分名額、劃線錄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獨立錄取的新體制。
最后,在高校收費方面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收費方式。如,可根據學生家庭經濟來源狀況來確定收取學費的時間和每次收取的數額;也可按學分收取學費,讓優秀的農村學生少交錢就能上好學校。同時應適當減免那些來自城市貧困家庭和農村家庭學生的部分學費,完善助學貸款、獎學金、勤工儉學等制度。
總之,只有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才能滿足農村廣大群眾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才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也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村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城鄉教育的差距,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抓住機遇,全力以赴,為實現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和農村教育的飛速發展而努力奮斗!
1、城鄉學校設施配備存在明顯差距。
不得不每天拿著書本看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農村教育又落后于城市教育。我認為應該充實農村學校的圖書館資源、體育器材資源等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農村孩子的素質發展好農村的教育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2、城鄉學校師資力量存在明顯差距。
城區學校學科教師配套,基本上是專長有專教,專業水平普遍較高,教師進修和交流的機會也多于農村學校,福利待遇更是明顯高于農村學校。而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經費短缺,進修提高的機會不多,福利待遇更是微薄。所以,城市優越的條件吸引了大批農村骨干教師向城區集中。在教師流動上,呈現出農村學校向城區學校、薄弱學校向優秀學校流動的趨勢。而教師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又往往帶動著學生流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致教師和學生過于集中到某所學校,其結果是更加劇了城鄉學校教育間的不平衡發展。
近幾年,隨著教育的發展,盡管國家在農村教育上做了許多有效的工作,但老百姓受傳統思想和思想道德素質偏低的影響,農村學校教育的整體水平還不高。因此,改善老百姓的思想,發展以人為本的新型農村學校教育,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勢在必行。
1、農村學生素質的提高需要通過提高學生家長的認識水平來實現。
農村學生學習重視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家庭的重視程度。而學生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學生素質的提高,更要依賴于家長對教育認識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現狀是,我國農村家長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與城市人民文化水平相差甚遠,其家長的認識水平不可能在同一起點上。農村學生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單不高,有的家長甚至讓學生輟學打工賺錢,他們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農民認識水平的提高,切實將農村教育落到實處,只有提高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更好的推動學校的教育工作的實施。
2、農村學生家長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需要教育來引導轉變。
當今大量的農村家長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進城打工,很多打工的來到城市,被那里的物質生活所吸引不再甘于生活在農村。有能力的能把家人接進城里,而沒有能力的就在城市里過著打拼的生活,留下的大都是老弱婦孺。農村“留守兒童”成為教育的一大難題。面對本來思想道德素質就不高的農村老年人,要改變他們世代遺留下來的傳統思維很難,讓他們重視孩子的教育就更是難上加難。為此,只有通過加強對農村學生家長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轉變農村人固有的思想,也才能真正的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教育是發展了,但城鄉教育的差距卻在進一步加大,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只有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才能推動農村學生更好的享有教育的權利,也才能使農村學生實現追求的夢想,進入像城市學生一樣理想的殿堂。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解決城鄉教育差距的難題,才能從根本上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1、提高教學硬件設施,縮小城鄉教學設備差距。
教師要想教出有知識有文化的學生,必要的硬件設施是不能少的。生活在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學生沒有一定的科技知識是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的。因此,要大力提高學校的硬件設施,國家的撥款和社會的資助要合理的分配,不能盲目用于地修建教學樓,還要注意到相關的硬件設施應做到保質保量。同時,應加快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步伐,大力發展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力度,促進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吸引優秀人才,縮小城鄉師資的差距。
受農村教育條件的限制,很多優秀的大中專學生大都不愿到農村學校教學,農村教師隊伍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教師工資過低、標準不統一是制約農村教育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核定教職工編制時要向農村學校傾斜,新增教師要優先滿足農村學校的需求。如英語、計算機、音樂等學科教師配備,應重點向農村學校傾斜。還有,應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比例,實行有利于農村學校教師穩定的補貼政策,為農村教師解決生活問題,爭取為農村學校教師創造安心教育、服務農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同時,針對農村教師實際,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自覺發揚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獻身教育的優良傳統作風,爭做“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
3、創建優越的農村教育教學模式和制度,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均衡讓農村學生輸在了起跑線上,高等教育階段的門檻更是讓農村的孩子鞭長莫及。全國高考看上去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諸多不公。尤其自大學并軌以來,學費增長過快,更使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上不起大學,無法接受高等教育。
首先,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可以適當調整農村孩子的課程,要偏重理科教育,然后文科輔助,爭取學生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其次,應改革現行的分名額、劃線錄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獨立錄取的新體制。
最后,在高校收費方面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收費方式。如,可根據學生家庭經濟來源狀況來確定收取學費的時間和每次收取的數額;也可按學分收取學費,讓優秀的農村學生少交錢就能上好學校。同時應適當減免那些來自城市貧困家庭和農村家庭學生的部分學費,完善助學貸款、獎學金、勤工儉學等制度。
總之,只有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才能滿足農村廣大群眾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才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也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村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城鄉教育的差距,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抓住機遇,全力以赴,為實現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和農村教育的飛速發展而努力奮斗!
抓住發展機遇,搞好規劃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對于教育投入加大,農村小學也面臨新的機遇。第一,國務院將教育定為強國之本放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求全國城鄉教育在一定時間內基本上實現均衡發展。第二,重慶市對城鄉教育改革進行了總體部署,為重慶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強大動力。第三,重慶市根據市城鄉教育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大足縣的實際情況作了具體的安排,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校建設發展規劃》。第四,雍溪鎮對溪中心小學教職工有著積極推進學校向前發展的熱情和信心。
規劃方面,依據《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建標109――2008)進行科學的、結合實際情況的規劃。第一,按生均占地面積的標準征足土地。第二,各室規劃齊全。第三,三區分開(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布置合理,且規劃出綠化地帶。
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縮短城鄉教育差距美化環境,營造育人氛圍。賞心悅目的環境給人以精神鼓舞,讓人享受教育,催人奮進。所以,校園的每一幢建筑、每一處場所、一草一木,都應該序列化、整潔化、人文化;教室、寢室、試驗室、食堂等學生生活學習場所的布置應簡潔、樸實;“說話”(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等)自然而貼切,富有警示性和教育性。
搞好文化建設。制度建設是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好的制度,既能規范教職工行為,也能約束領導言行,促進人的發展和事業的發展??茖W規范的制度能夠形成干群同心、師生同德、共謀教育大計的良性循環機制。
明確學校辦學理念,打造“三風”環境文化建設。明確辦學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打造育人環境氛圍,讓“三風”上墻――校風:勤奮、進取、求實、創新;教風:敬業、嚴謹、愛生、樂教;學風:勤勉、認真、好問、善思。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是學校工作的“一號工程”,更是搞好文化建設的基本動力。搞好德育工作,第一是要充分調動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的積極性。第二是要調動各科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第三是要調動后勤服務人員服務的積極性。第四是堅持不懈地抓好學校與家長的特殊聯系。第五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
愛崗敬業是推進文化建設的保障。教師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言行可以觸及學生的靈魂,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自我,從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就學校方面,應通過多方面的工作來協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具體做法上是加強業務學習,建構學習共同體,營造協作式文化氛圍;學校搭建平臺,展示教師風采;組織教師到區市參觀學習,聽取專家的學術報告,使他們不斷充電,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之,只有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才能滿足農村學生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才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也才能更好地實現農村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出現了飛躍式的進步。但是,隨著城區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村的義務教育發展明顯地落后于城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城鄉教育的發展水平差距越來越大。
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差距。
城鎮在硬文化建設方面:城鎮生均占地面積達到標準,各功能室齊備,學校綠化建設較為理想。軟文化建設方面:城鎮學校有一套可行的規章制度;學生大多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精力充沛,精英集聚,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辦學理念新穎;家庭重視,一般是六個甚至更多的人關心一個學生;教育質量高,是家長、學生向往的地方。
農村受教育政策導向的影響,多年來教育經費的投入明顯偏向于城市。農村教育資金的籌備能力極其有限,教育設施配備的城鄉差距日益嚴重。如在硬文化建設方面:與城鎮相比,農村生均占地面明顯不足;多數學校功能室不齊,且一室多用;學校綠化建設大多處于起步狀態。軟文化建設方面:農村學校雖然有一套規章制度,但不一定是可行的;學生的行為習慣差;部分學校教師趨于老齡化,結構比例不合理,學校管理者也很難接受新的理念;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的較多,多數學生是跟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導致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學質量明顯落后于城鎮學校。
盡管教育的總體趨勢是在進步,但城鄉教育的差距也在進一步加大,縮短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因為只有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才能推動農村學生更好地享有教育的權利,也才能讓農村學生實現追求的夢想,進入像城市學生一樣理想的殿堂。
如何縮短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差距,拋開外部因素不說,筆者認為,作為學校,可從打造校園文化方面入手。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景觀、校園建筑設計、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在一定程度上縮短農村與城市教育的差距。
采取措施,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
抓住發展機遇,搞好規劃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對于教育投入加大,農村小學也面臨新的機遇。第一,國務院將教育定為強國之本放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求全國城鄉教育在一定時間內基本上實現均衡發展。第二,重慶市對城鄉教育改革進行了總體部署,為重慶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強大動力。第三,重慶市根據市城鄉教育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大足縣的實際情況作了具體的安排,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校建設發展規劃》。第四,雍溪鎮對溪中心小學教職工有著積極推進學校向前發展的熱情和信心。
規劃方面,依據《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建標109――2008)進行科學的、結合實際情況的規劃。第一,按生均占地面積的標準征足土地。第二,各室規劃齊全。第三,三區分開(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布置合理,且規劃出綠化地帶。
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縮短城鄉教育差距美化環境,營造育人氛圍。賞心悅目的環境給人以精神鼓舞,讓人享受教育,催人奮進。所以,校園的每一幢建筑、每一處場所、一草一木,都應該序列化、整潔化、人文化;教室、寢室、試驗室、食堂等學生生活學習場所的布置應簡潔、樸實;“說話”(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等)自然而貼切,富有警示性和教育性。
搞好文化建設。制度建設是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好的制度,既能規范教職工行為,也能約束領導言行,促進人的發展和事業的發展??茖W規范的制度能夠形成干群同心、師生同德、共謀教育大計的良性循環機制。
明確學校辦學理念,打造“三風”環境文化建設。明確辦學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打造育人環境氛圍,讓“三風”上墻――校風:勤奮、進取、求實、創新;教風:敬業、嚴謹、愛生、樂教;學風:勤勉、認真、好問、善思。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是學校工作的“一號工程”,更是搞好文化建設的基本動力。搞好德育工作,第一是要充分調動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的積極性。第二是要調動各科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第三是要調動后勤服務人員服務的積極性。第四是堅持不懈地抓好學校與家長的特殊聯系。第五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
愛崗敬業是推進文化建設的保障。教師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言行可以觸及學生的靈魂,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自我,從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就學校方面,應通過多方面的工作來協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具體做法上是加強業務學習,建構學習共同體,營造協作式文化氛圍;學校搭建平臺,展示教師風采;組織教師到區市參觀學習,聽取專家的學術報告,使他們不斷充電,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之,只有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才能滿足農村學生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才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也才能更好地實現農村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城鄉學校設施配備存在明顯差距。
受教育政策導向的影響,多年來教育經費的投入明顯偏向于城市。農村教育資金的籌備能力極其有限,教育設施配備的城鄉差距日益嚴重。國家教育經費的不足是眾所周知的現實,關鍵是這些有限的教育投資大部分被投放在基礎較好的城市學校,尤其是其中的重點中小學。這些學校憑借著優越的辦學條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擇校贊助款,從而進一步完善學校設施,使學校更加富有條件;而辦學條件原本就薄弱的鄉村中小學,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學校,卻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投入。就拿計算機來說吧,雖然它已很普及,而在農村,學生人均占有計算機的比率明顯低于城市學生。教師幾人才能合用一臺計算機,而城市教師大多是人手一臺。農村教師不能很好的實現資源共享,勢必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另外,還有體育設施比較差,農村教育雖然也很重視體育教育,他們不只教學生讀書,還經常鼓勵學生鍛煉身體。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像樣的體育器材,所以就很難培養出出類拔萃的體育人才,很多體育天才被埋沒。更重要的是,農村學校沒有城市學校那樣的教學資源,不得不每天拿著書本看,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農村教育又落后于城市教育。我認為應該充實農村學校的圖書館資源、體育器材資源等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農村孩子的素質,發展好農村的教育,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2、城鄉學校師資力量存在明顯差距。
城區學校學科教師配套,基本上是專長有專教,專業水平普遍較高,教師進修和交流的機會也多于農村學校,福利待遇更是明顯高于農村學校。而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經費短缺,進修提高的機會不多,福利待遇更是微薄。所以,城市優越的條件吸引了大批農村骨干教師向城區集中。在教師流動上,呈現出農村學校向城區學校、薄弱學校向優秀學校流動的趨勢。而教師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又往往帶動著學生流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致教師和學生過于集中到某所學校,其結果是更加劇了城鄉學校教育間的不平衡發展。
近幾年,隨著教育的發展,盡管國家在農村教育上做了許多有效的工作,但老百姓受傳統思想和思想道德素質偏低的影響,農村學校教育的整體水平還不高。因此,改善老百姓的思想,發展以人為本的新型農村學校教育,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勢在必行。
1、農村學生素質的提高需要通過提高學生家長的認識水平來實現。
農村學生學習重視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家庭的重視程度。而學生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學生素質的提高,更要依賴于家長對教育認識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現狀是,我國農村家長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與城市人民文化水平相差甚遠,其家長的認識水平不可能在同一起點上。農村學生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單不高,有的家長甚至讓學生輟學打工賺錢,他們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農民認識水平的提高,切實將農村教育落到實處,只有提高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更好的推動學校的教育工作的實施。
2、農村學生家長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需要教育來引導轉變。
當今大量的農村家長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進城打工,很多打工的來到城市,被那里的物質生活所吸引不再甘于生活在農村。有能力的能把家人接進城里,而沒有能力的就在城市里過著打拼的生活,留下的大都是老弱婦孺。農村“留守兒童”成為教育的一大難題。面對本來思想道德素質就不高的農村老年人,要改變他們世代遺留下來的傳統思維很難,讓他們重視孩子的教育就更是難上加難。為此,只有通過加強對農村學生家長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轉變農村人固有的思想,也才能真正的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教育是發展了,但城鄉教育的差距卻在進一步加大,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只有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才能推動農村學生更好的享有教育的權利,也才能使農村學生實現追求的夢想,進入像城市學生一樣理想的殿堂。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解決城鄉教育差距的難題,才能從根本上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1、提高教學硬件設施,縮小城鄉教學設備差距。
教師要想教出有知識有文化的學生,必要的硬件設施是不能少的。生活在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學生沒有一定的科技知識是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的。因此,要大力提高學校的硬件設施,國家的撥款和社會的資助要合理的分配,不能盲目用于地修建教學樓,還要注意到相關的硬件設施應做到保質保量。同時,應加快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步伐,大力發展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力度,促進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吸引優秀人才,縮小城鄉師資的差距。
受農村教育條件的限制,很多優秀的大中專學生大都不愿到農村學校教學,農村教師隊伍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教師工資過低、標準不統一是制約農村教育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核定教職工編制時要向農村學校傾斜,新增教師要優先滿足農村學校的需求。如英語、計算機、音樂等學科教師配備,應重點向農村學校傾斜。還有,應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比例,實行有利于農村學校教師穩定的補貼政策,為農村教師解決生活問題,爭取為農村學校教師創造安心教育、服務農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同時,針對農村教師實際,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自覺發揚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獻身教育的優良傳統作風,爭做“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
3、創建優越的農村教育教學模式和制度,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均衡讓農村學生輸在了起跑線上,高等教育階段的門檻更是讓農村的孩子鞭長莫及。全國高考看上去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諸多不公。尤其自大學并軌以來,學費增長過快,更使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上不起大學,無法接受高等教育。
首先,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可以適當調整農村孩子的課程,要偏重理科教育,然后文科輔助,爭取學生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其次,應改革現行的分名額、劃線錄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為主,政府宏觀調控為輔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獨立錄取的新體制。
最后,在高校收費方面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收費方式。如,可根據學生家庭經濟來源狀況來確定收取學費的時間和每次收取的數額;也可按學分收取學費,讓優秀的農村學生少交錢就能上好學校。同時應適當減免那些來自城市貧困家庭和農村家庭學生的部分學費,完善助學貸款、獎學金、勤工儉學等制度。
總之,只有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才能滿足農村廣大群眾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才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也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村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城鄉教育的差距,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抓住機遇,全力以赴,為實現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和農村教育的飛速發展而努力奮斗!
2012年8月24日,首節中國貧困地區小學校長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與會的主角并非有關部門的領導、學界專家,而是來自貴州、云南、四川、廣西等地貧困縣的55名鄉村小學校長。來自貴州赫章的校長郭昌舉感慨:“我們村教育發展離縣城至少差20年,縣城離北京又差了50年?!比绻鞘薪逃齼H一枝獨秀的話,那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恐怕要變成一句空話,而教育的公益、統一又從何談起。
本文首先將從城鄉教育差距的現狀分析,從城鄉發展結構、經濟基礎、人為因素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分析差距產生的原因;繼而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縮短城鄉教育的差距,加快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教育的公平,均衡。最后結合目前的現實情況,給予城鄉教育差距合理的建議。
村與縣相差20年、縣與城相差50年。這樣算來,鄉村與城市間的教育差距相差70年。郭校長的話看似夸大,但并非夸口。貴陽作為貴州的經濟、文化、政治發展中心,是貴州最發達的城市,但其各方面的建設不僅與京上廣一線城市相差巨大,就算與武漢、南京、西安等二線城市相差甚遠。除此之外,一些偏遠地方,比如四川的一些縣、鄉在90年代初才用上了電。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如此緩慢,可想而知,教育的發展又該面臨多少困難!
城市中的孩子上學有校車,私家車接送。即便沒有這些,也可以做公交車上學;但是,鄉村中的孩子上學則沒有這么便利,坐索道過江、翻山等。一位參加論壇的校長聶章林就指出:“小學三年級畢業時,孩子就走完了25000里“長征”了,累都累得長不大?!绷硗獾囊恍┙虒W設施上,比如鄉村的教學樓簡陋,甚至是危房,即便如此,還經常會出現幾個年紀的孩子坐在一個班里上課的情況。而城市中的孩子所用的各種教學設施則方便、優秀得多。
在一些貧困、偏遠地區,學生們很難吃上早晨。事實上,就連正餐也常常只能吃一些營養極差的飯菜,僅僅是填飽肚子而已。根據論壇中的一些老師的描述:“只有家境好的學生,才舍得花5毛錢,給自己配上一包榨菜?!毕啾人麄?,城市中的孩子則又白又胖。我們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營養跟不上又怎能去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除此以外,在學生中還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鄉村學校里,9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家長連人都找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遠勝于學校教育的,家長出外打工自然會對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起到不利的影響。
(三)城鄉師資力量對比。
城市的師資力量幾近飽和、超編現象嚴重,教學質量極其優異;而鄉村則與之相反,缺編、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工作條件艱苦、待遇微博。一些鄉村教師的待遇只有幾百塊錢,出去打工都比做鄉村教師更有誘惑力。
關于城鄉教育差距產生的原因,很多分析者給出了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主要包括了制度不夠完善、地方財力不足、自然環境惡劣、個別領導重視不足等。諸多原因導致城鄉的教育差距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發展模式——教育質量越高的地方,發展越是便利;而鄉村的教育發展則越發艱難。本文則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了以下四個發面:
(一)經濟發展帶來的城市化結構變動。
中小城市的發展結構。經濟的發展促使我國城鎮化進程迅速。在城鎮化的建設中,一些小城市采取的發展模式屬于“猴子摘玉米”——撿了玉米丟棄芝麻、看到西瓜扔了玉米、最后看見蝴蝶則放下了西瓜追尋蝴蝶,最終什么也沒得到。
這些小城市為了發展經濟通常會將引進的資產投入到新區的建設中(或者說以新區為建設重心),由于城市規模較小,各種經濟體都會迅速涌入重點區域——新區,在各種經濟體活動的帶動下,整個城市的居民、企業甚至是政府都會在新區重新建立居住、工作的新場地。在這種情況下,新區會投資建校,老區學校亦會想法遷至新區,學生們隨著家庭的搬遷會轉至新區學校,而且新校在個各方面的硬件設施會更加完善,師資力量也會轉移至新建學校中,這會導致老區教育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模式——越發展越差。而周邊的鄉村教育會受到更加不利的影響,城鄉之間的差距也會逐漸的被拉大。
大城市的發展結構變化。不同于小城市的中心遷移發展模式,大中城市通常是以原有的“點”為中心向四周發展,在這一發展的過程中,整個區域內的經濟體都會被帶動發展,隨著區域發展的擴大,中心的教育在得到經久發展的同時,區域邊緣的學校也會得到發展,因為這些學校受到城市發展規模的影響擁有者便利的交通和優異硬件設施,而未就業的本地人以及眾多外地人則成為了學校發展吸納人才的來源。這種發展雖然保障了本地城鄉教育的差距,但從宏觀來看卻增加了其他地區(尤其是貧困鄉村)的差距。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這一區域吸納著眾多人才,這個區域外的一些優秀教師自然愿意進入這一區域,這就可能導致區域外的城鎮、縣鄉的師資力量變得極為薄弱,久而久之亦會加大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
(二)經濟發展導致家庭結構變化。
隨著經濟發展對城鎮化的影響,農民工這一名詞早已是耳熟能詳。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導致鄉村的家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
父母作為子女的啟蒙老師,對子女一生的影響極為重要。城市中的孩子無時無刻不享受著父母的關愛,父母為了他們的未來會教育他們學習的重要性,會告訴他們大學的美好。而鄉村中的學生,沒有家長對他們的影響,甚至連老師都不曾體會大學的美好,加之教育水平有限,很多孩子考不上大學,所以他們很難體會“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改變人生”的感覺,更加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與其將時間浪費在沒有出路的學習上,不如早點掙錢養家,久而久之,較之城里孩子們良性的學習競爭氣氛,鄉村學生們則形成了讀書無用的理念。
(三)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影響。
上層建筑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教育、哲學等觀點,以及適合這些觀點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建筑反映經濟基礎。其實就是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是指物質的基礎,上層建筑是指精神層面的東西。說白了,沒有物質作為基礎,就沒有資格談精神。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連飯都吃不飽時,談教育、藝術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經濟基礎穩固了,上層建筑才能穩定發展。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鄉村,那么多孩子更愿意出門打工而不是上學受教育。上面已經描述了鄉村的孩子連飯都吃飽,對他們更加實際的事情可能是掙錢養家而不是上學受教育,這樣的思想只能是鄉村的孩子與城市中的孩子受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
(四)制度雖不完善,執行力較差才是重點。
制度的一般含義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所以制度應該是一種工具,用來維護大家共同遵守準則的一把工具。既然它是工具,就一定存在漏洞,不可能滿足或者規范所有人的活動準則。這就要求我們的責任人在辦事的過程中善于變通,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勿死摳教條。
近十年來,農村教育出現了“留守兒童相應增加”和“適齡學生相對減少”的“一加一減”新局面,針對新形勢,許多地方大力執行“撤點并?!闭?。數年之間,農村中小學數量銳減一半以上。按理說,學校數量迅速減少,國家下撥經費穩步增加,這“一減一加”的新情況,應該可以保證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設施的改善需要。但具體執行是帳就不能這樣算,國家下撥的教育經費雖然龐大,可在分配蛋糕時,占有先天優勢的大中城市自然搶得了先機。加上農村地區的學校規模相對較小,如果在農村學校大興土木,收益的學生人數相對偏少。所以,即使有數目可觀的經費下撥到了各地,縣、鎮一級的財政、教育等職能部門在使用時,又私愛城鎮學校。這樣一來,偏遠、貧困、薄弱地區的中小學能分到的教育經費自然少的可憐??蓱z到捉襟見肘,難以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以農村寄宿制學校所必須的學生宿舍為例,根據中國扶貧基金會的調查,受益的88所貧困學校,僅占調查獲知緊缺宿舍的鄉村貧困學??偭康?.53%。這樣推算,全國依然有超過萬所貧困中小學,處于急需學生宿舍狀態!這樣,本就先天不足的農村中小學,與城市城鎮相比差距越拉越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西斯戰敗國德國面臨著相同的境遇,國家一片廢墟,經濟徹底崩潰,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里,德日兩國重新崛起,經濟恢復迅速,德國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以及世界三大強國之一。他們是如何締造這一奇跡的,他們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教育,出色的教育體系。由此可見教育與經濟之間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系。就全國而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統籌城鄉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關鍵。統籌城鄉教師隊伍建設要從以下三點開始:一是加強農村教師和校長的教育培訓工作,大力發展農村教師全員培訓,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以河南為例,十一五期間,河南省教育廳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省市兩級為農村中小學培訓5萬名骨干教師,至2010年,小學教師中具有??茖W歷及以上者達85%左右,初中教師具有本科學歷以及上者達50%。二是把“以城帶鄉”的觀念提升為城鄉共同發展。建立城鎮中小學和校長與農村教師和校長相互學習交流機制。2006年8月,河南鄭州就啟動了城鄉教師異地交流任教活動,城市教師下鄉,把教育理念、教學教改的新方法帶到農村,對農村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三是配合“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統籌策劃和開發文本、光盤盒多媒體資源,為農村地區教師培訓提供支持,盡快縮小城鄉教師在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能力方面的差距。
(二)切實改變“窮國辦大教育”的認識誤區,真正把教育投入放在首要位置。
發展農村教育,從根本上還需要靠財力的支持。從國外農村的教育發展經驗來看,德國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為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所給予的教育經費上的支持。在國家教育經費撥款總額停滯不前的趨勢下,農村的教育經費卻從未斷裂,一直保持穩定增長;而美國政府為了推動農業的教育,自1995年以來,每年都以8%的速度增長。而我國在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定到20世紀末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到4%的目標還沒實現。窮國辦大教育并非是教育投入低的真正理由,相對于滿足公共需求而言,政府經費永遠是不足的,發達國家也是如此,關鍵是如何取舍的問題,如何把有限的財政收入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在很早以前,我們就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再窮不能窮教育”,然而不能僅僅是停留在口號層上。農村基礎教育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要把有限的財力優先投放到具有公益性的公共產品中?;A教育首先是政府的義務,然后才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三)重視培養學習習慣,加大教育宣傳力度。
德國的著名元帥毛奇在俘虜了法國皇帝后說過一句極為精辟的話:“普魯士的勝利早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就決定了?!币驗樗写髮W生和大學教師都是有小學教師培養成才的。所以中小學對學生們的影響極為之大。
注重當代老師思想的培育,同時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代,社會上出現了一種不健康的現象——“拜金主義”。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人正在變的自私自利,跳槽、攀高枝的例子極其普遍。事實上,在教室的隊伍中,也有一部分這樣的人,他們考特崗教師、去農村支教的目的并不淳樸,知識想利用這些機會變成正式教師,再向城里調動。所以,在學校的教育中,從小到大都應重視思想的教育,調成人生態度,培養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與此同時,還要改善農村教師待遇極低的問題,農村教師隊伍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但目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待遇偏低,非常不利于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學質量。事實上,西部農村地區,國家為九年義務教育就已經設立特設崗位教師,由省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地方設立專項經費,招聘一部分大學畢業生或有經驗的優秀高中教師到農村地區任教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由省財政設立山區教師崗位補助,改善山區教師待遇,特別是幫助農村教師承擔一部分繼續教育經費,減輕農村教師繼續教育成本。這樣將會大大激發農村教師自主更新知識結構的積極性,也有利于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四、結論。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5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