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報告通常包括背景介紹、關鍵數據、問題分析和解決方案等內容,幫助我們更好地整合和利用信息。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情況報告范文,通過閱讀可以加深對情況報告的理解和應用。
在農村的每個角落都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在社會更好的生存出外打工,他們是需要更多人的關注。下面有小編整理的2019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
歡迎閱讀!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關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系很好,89.4%與父親關系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里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里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伙,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伙,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系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余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煉、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小學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占40.2%,母親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愿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表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并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范。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
在暑假期間,對河南省18個地區的1000名(6—14周歲)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眾所周知,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河南也逐漸成為第一勞務輸出大省。全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有3500萬人,外出務工半年以上人員達到1557萬人,從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為河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里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農村14周歲以下留守兒童242.75萬人占全國留守兒童總人數的10%。
下面是我們調查所得的數據,希望能給我們的決策者提供一些參考:
很少與父母聯系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的12.3%。
在學校里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學習上聽老師的話,很刻苦的25.3%。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從以上統計狀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而有資料顯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里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及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監管缺位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學校聯手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不適應感,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并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軌現象,出現一定的“留守兒童綜合癥”。
全國留守兒童2300萬,它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根據某調研結果顯示: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且表現為隱性,不容易發現但影響深遠。主要表現如下:
一、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21.1%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系一次,34.1%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或很少聯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二、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15%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三、寂寞無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媽媽,你知道嗎?自從你和爸爸還有弟弟走后,我一個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傷心。自從你們走了以后,我幾乎沒有笑過,多么懷念以前我們在一起的時光?!边@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54%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有矛盾,其中15%經常有。53%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39%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同學的欺負。
五、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首先,監護的“盲區”。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照顧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把孩子托付給親戚朋友如叔嬸、姑舅或朋友監管的約占留守兒童的4.7%。主要特點: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學校,年齡較大的孩子屬于自我管理的類型。從調查統計看,這種類型約占2.3%,一般情況下孩子年齡在14歲左右,多為初中學生。主要特點: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于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生問題較多。其余的是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在家撫養的類型。從調查統計看,單親監護型占49.5%。主要特點:關愛不健全,缺乏父愛或母愛,造成父愛或母愛教育缺失。比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膽怯、缺乏自信;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缺乏友愛等。留守兒童處在一個需要關愛和監護的年齡,監護的缺失必然導致問題的.出現。
調查方法:工作駐點、走訪、訪談。
一、總體現狀。
在這次調查中,本村405名兒童中,有178名農村留守兒童,占同齡兒童的45%;就學90人,占在校生比例35%;輟學20人,占適齡入學留守兒童10%;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呈上升趨勢。
二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
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2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20%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70%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23%被托付給親友。
三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
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看電視、游戲、網絡,抽煙等不良現象的約占30%。
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
一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無能為力,只管“的放縱型。這部分兒童主要分布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文化水平低的家庭。由于家境貧困,監護人每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至于如何教育孩子,關心學習更是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
二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隔代教育,只顧“的溺愛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過度溺愛。
三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對監護人的教育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甚至有時做出過激行為逃離出走,從而使得監護人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一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一是責任意識不強。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導致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
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對策及建議。
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問題,我們更應該站在對留守兒童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為社會培育出一代及格的接班人。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
1.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系。
2.學校教育方面。
一、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
二、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經濟蓬勃發展,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因大量外出而減少,農場出現了“留守現象”。留守婦女是指丈夫在外務工,留守家中,肩負起家庭全部的生活、生產勞動和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等責任的農村已婚婦女。留守兒童則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的18歲以下農村兒童,他們往往生活在由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里,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目前,陳官鄉婦聯組織根據上級要求,深入到村,對農村留守婦女及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權益保護、身心健康等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具體如下:
一、基本情況。
廣饒縣陳官鄉總人口2.3萬人,其中婦女9850人,由于陳官鄉以農業、畜牧業為主,長期外出打工人數比較少,據統計,全鄉留守婦女人數為74名,流動婦女人數為125名,18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4人,流動兒童為8名。
目前留守婦女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在年齡特征上,25--49歲的留守婦女比例較大,接近48%。30歲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顧年幼子女而暫時沒有外出務工,或是夫妻雙方共同外出,45歲以上的一般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較少,留守比例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4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1--50歲的以小學文化程度者居多。三是在職業技能上,絕大多數留守婦女沒有參加過職業技術培訓,有技術特長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觀因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主觀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務工或家人不支持。五是在就業意向上,如果出去打工,均想就近轉移。
留守兒童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留守兒童人數比例較小,統計數據顯示,陳官鄉初中階段留守兒童人數為4人,流動兒童初中階段為2人,小學階段為6人。二是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兩種類型。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這種隔代撫養的方式,除了“代溝”問題,還容易產生老人溺愛、嬌慣孩子的現象。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三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多為中等。
二、現狀及問題。
(一)留守婦女。
1、體力勞動加重。青壯年男勞力外出務工后,農村只留下婦女、兒童和老人,留守婦女甚至部分老人轉變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在抓好勞動生產的同時,留守婦女還要教育子女、贍養老人,有限的精力與高強度的勞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著她們的身心健康。在調查中,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難以單獨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體貼幫助”等。
2、精神負擔加重。留守婦女除了長期承擔繁重體力勞動而健康堪憂外,還普遍存在精神負擔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關系脆化等。調查顯示,丈夫外出后,67%的留守婦女常常覺得沒有安全感,60%的留守婦女常常感到孤獨。留守婦女與丈夫主要的溝通方式是打電話??臻g距離的擴大阻礙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導致感情危機,久而久之婚姻難以維系。
3、文化生活匱乏。留守婦女大多年齡在30歲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時又沒有一技之長,在城市難以立足,在流動競爭中被社會選擇留守鄉村。在農村閑暇時節,留守婦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娛樂便是串門聊天,看看電視,偶爾打打麻將,精神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
4、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普遍提高。調查發現,丈夫外出務工,家庭收入有一定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不少。同時留守婦女的對自身的健康意識普遍增強,有72.3%的婦女大多能每年做一次體檢,少數也基本做到2-3年體檢一次。
1、生活水平較低。據調查,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困難。所調查的陳官鄉中心初中是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每周生活費人均32元,除去吃飯花銷,留守兒童幾乎沒有零花錢。
2、家庭教育缺失。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都是母親或祖輩進行隔代撫養,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進行適當的輔導,無法擔負起撫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責。
3、親情關懷缺失。多數留守兒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淡漠,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關愛。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視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很容易成為差等生。
4、安全問題有待解決。留守兒童由于監護人對兒童監管不利,或顧不過來,或無人照管,而兒童又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更容易遭受傷害或侵害他人。
三、建議及對策。
(一)抓住機遇,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項惠農政策。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一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出臺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尤其是能使農民能夠實現就近勞務輸出,使“留守”現象從源頭上得到緩解。二是積極引進居家就業。黨委政府應加大對外界信息的吸納力度,多方尋找合作伙伴,努力引進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聯系一些例如加工、編織等適合居家從事生產的產品訂單,使農村留守婦女能夠就近掙錢,有效減輕她們的勞動強度。三是出臺有利于農村創業的政策。增設農民創業貸款項目,放寬限制,減化貸款手續,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支持。相關職能部門、群團組織要用好用活政策項目,財政部門、金融機構要按照政策規定給予全力配合,使對農村自主創業的資金支持能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從調研看,在家創業有資金、有路子,務工人員往往都會選擇結束在外務工,回鄉創業。
(二)充分發揮村級婦女組織在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婦聯組織能否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服好務,重點是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配齊配強農村婦女主任則是抓好基層工作的關鍵,抓住農村兩委換屆契機,確保婦女主任在村級組織換屆中100%進“兩委”,爭取政策,合理提高村婦女主任政治和經濟待遇,真正做到農村婦女工作的組織覆蓋、工作覆蓋和凝聚力覆蓋,把農村婦女組織建設成為“堅強陣地、溫暖之家”。農村婦聯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要組織留守婦女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定期組織留守婦女,通過看農科片、組織農村娛樂隊、開展節日慶?;顒?、依托農村陣地建立聊天室等,搭建留守婦女活動平臺,把組織的溫暖送給留守婦女。二是建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織。交換勞動是農村在農忙時節普遍采取的方式,針對某些留守婦女家庭勞動力短缺問題,村級組織應該組建互助組織,把農村自發交換勞動的行為轉化為有組織的互助行動,村干部身先士卒,對一些家庭特別困難和勞動力特別少的留守婦女家庭給予幫助。三是開展科技知識培訓、創業技能等工作,如農業部門加強農技培訓,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減輕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四是對有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農村家庭實行檔案化管理。摸清工作對象,建立起相關資料檔案,聯系經?;?,及時反映和解決這些家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充當起黨和政府與這部分弱勢群體聯系的橋梁。
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經商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留守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為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婦聯通過縣、鎮、村婦聯組織網絡,對全市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收集有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通過“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的形式,走訪基層婦聯干部、鎮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思路。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對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就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是指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根據婦聯系統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占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陽山縣有3.9萬多人,英德市有2.6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并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計,小學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6.2萬多人,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小學的占了36.4%,讀幼兒園的占了12.3%,學齡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隔代教育負面作用,學習水平和心智水平難以提高。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于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于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如清新縣禾云鎮的小健,今年13歲,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他的父母長期在廣州打工,由奶奶負責監護其生活學習。奶奶不識字,對其也十分溺愛,少有對其進行嚴厲管教。小健對學習非常不自覺,成績是越來越差。同鎮10歲的小發讀一年級時,有媽媽在身邊監督、照顧,能上課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回家更會幫助媽媽做點家務。到了二年級,媽媽隨父親到佛山打工,由行動不便的外婆照顧他。結果他的成績是直線下降,成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來越調皮,和同學追逐打鬧,有時更是不上學,騎著自行車到處游逛。像這樣由于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造成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部分更是因為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出現性格偏執或行為偏差,出現厭學、逃課、迷戀網吧和電子游戲等現象,甚至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社會惡習。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于生理發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只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游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于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這對于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管到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游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于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后的入學、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于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種植業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后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于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托的監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的因素。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校配套建設宿舍,并不斷改善寄宿條件,盡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盡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區(鄉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并沒有形成長效、持續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托學?;蛴嘘P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并實行動態跟蹤。根據相關信息,更好發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托監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盡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信息、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系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復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市婦聯)。
根據全國婦聯xx年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0%,占全國兒童的21.88%。全國農村流動兒童達2877萬,兩者之和約占全國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從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過50%,而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農村留守兒童比例也已超過40%??梢姵形鞑康貐^外,留守兒童也分布于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根據婦聯《報告》,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入學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基于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我們社團總會為了調研留守兒童相關問題,前期由覃桂東團長等同學來到覃排社區考察調研場地。
一、明確調研目的:
關愛留守兒童,提高自身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
二、考察調研背景。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屬于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衛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三、調研時間。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通過和覃排初中藍老師的談話中得知,覃排社區的兒童中95%。
的兒童為留守兒童。很多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
調查地點:大西橋鎮三鋪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問卷調查﹑家訪﹑談話。
一﹑調查背景:
谷撒地,
薯葉枯,
青壯打工去,
收禾童與翁,
留守問題怎么辦,
我為兒童鼓與呼。
我所在學校,地處西秀區大西橋鎮三鋪村,滇黔鐵路,貴黃公路,滬昆高速,省道都從境內通過,交通便利,歷來這里的村民很多都是上云南,下貴陽從事生意,近十年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青壯年在外人員更多,導致留守家庭增加,使“留守兒童”成為了一個新名詞。近兩年,雖然國家出臺很多鼓勵農民工回家創業,但留守兒童的比例任然高居不下,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教育狀況,身心發展讓人堪憂。
二﹑調查方法和內容:
從統計數據來看,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略多。在一些班級,留守兒童幾乎占到全班人數的一半。其中,雙親留守兒童人數為105人,所占比例為105÷11194.59。
(2)問卷調查;
在對全校111名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中,發放試卷126份,收回126份,答題情況為:
問題一:你的爸爸和媽媽是什么時候去打工或經商的?
a:3_4歲父母就外出的有32人,占32÷126﹦25.4℅。
b:5_7歲父母就外出的有69人,占69÷126﹦54.76℅。
c:8_10歲父母就外出的有21人,占21÷126﹦16.7℅。
d:10_12歲父母就外出的有4人,占4÷126﹦3.2℅。
從問題(1)中,可以看出,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在7歲以前就外出了。
問題(2)每年你的爸爸和媽媽什么時候回來?回來幾次?
a:回來一次的有76人,在春節回來,所占比例為76÷126﹦60.32℅。
c:回來三次至十次的有3人,時間不一定,所占比例為3÷126﹦2.38℅。
d:達到每月回來一次次以上的有9人,時間比一定,所占比例為9÷126﹦7.14℅。
問題(3):你現在和誰生活在一起?他們能輔導你的學習嗎。
b:和叔叔在一起,能輔導自己的學習的有3人,所占比例為3÷126﹦2.38℅。
c:和親戚在一起,不能輔導自己的學習有2人,所占比例為2÷126﹦1.58℅。
問題(4):你想爸爸和媽媽嗎?
問題(5):你和爸爸﹑媽媽經常聯系嗎?
a:1_3天聯系一次的有23人;
b:3_7天聯系一次的有58人;
c:一個月內聯系一次的有18人;
d:有事才聯系的有12人。
問題(6):爺爺﹑奶奶每天做早餐給你吃還是你在外面買零食吃?
a:每天在家吃早餐的有26人,所占比例為26÷126﹦20.63℅;
b:沒在家吃早餐,在外面買零食吃的有67人,所占比例為67÷126﹦53.17℅。
問題(7):你經常和爺爺﹑奶奶交流﹑談心嗎?
a:經常談心交流的有34人,所占比例為34÷126﹦26.98℅;
b:有事時才交流談心的有42人,所占比例為42÷126﹦33.33℅;
c:被動交流的有38人,所占比例為38÷126﹦30.16℅。
d:不愿意交流的有12人,所占比例為12÷126﹦9.52℅。
問題(8)你喜歡同學們嗎?和同學相處的好嗎?
a:回答喜歡,相處的好有45人,所占比例為45÷126﹦35.7℅;
b:回答一般的有56人,所占比例為56÷126﹦44.44℅;
c:回答只喜歡幾個同學的有8人,所占比例為3÷126﹦6.35℅。
d:回答不喜歡的有17人,所占比例為17÷126﹦13.49℅。
問題(9)你喜歡學習嗎?
a:回答喜歡的有54人,所占比例為54÷126﹦42.86℅;
b:回答不是太喜歡的有43人,所占比例為43÷126﹦34.13℅;
c:回答不喜歡的有29人,所占比例為29÷126﹦23.02℅;
問題(10):你的理想是什么?
a:回答長大了從事各種行業的有92人,所占比例為92÷126﹦73.02℅;
b:回答無理想的有34人,所占比例為34÷126﹦26.98℅;
(3)走訪調查;
在126名留守兒童家庭中,走訪了89家,在這89家留守家庭中,有87爺爺奶奶文化程度較低,不能輔導自己孫子的學習,只有兩家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唯一能做的是讓孩子有飯吃,不讓他們受凍受餓。
在與這些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的交談中,他們都戲稱自己是“招孫辦主任”在家庭經濟與孩子的未來這一問題上,老人們表現出來的是矛盾與復雜的心理。并且,老人們還在盡可能的去勞動,減輕家庭負擔,所以,在田地里,映入眼簾的是老人和兒童在一起勞動的情景。
(4)教學參與;
通過與學校老師們的交談和自己的教學參與,學校一至六年級126名留守。
全校成績優秀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31÷126﹦24.6℅;
全校成績一般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49÷126﹦38.89℅;
全校成績差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47÷126﹦37.3℅;
三,調查結果:
綜合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親情的流失。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使得孩子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孩子在心靈上。
下的是難以撫平的傷口。我有一個學生叫楊小達,父母在他4歲時就到浙江打工,父親每年春節回來一次,母親是楊小達長到12歲,回來建房才見面的,而此時兒子就不認母親了,他的母親找到我,要我與楊小達好好談談,叫她一聲媽媽。當我問楊小達為什么不叫自己的媽媽,爸爸媽媽外出打工是為了什么?楊小達流著眼淚說,是房子重要還是自己的孩子重要?我已經對媽媽一點印象的沒有了,我開不了口。雖然像楊小達這樣的是少數,但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對父母關愛的渴望,在親情流失的情況下,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自卑,沉默寡言,厭學,甚至厭世。
2.情感上的代溝:
由于留守兒童都是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對他們只能是溺愛,雖然也是親人,但始終不能與父母親的關愛相提并論,大部分爺爺奶奶只能是看住人在,而根本不能從情感上去關心。
在問題(7):你經常和爺爺﹑奶奶交流﹑談心的統計上,不難看出,能和爺爺奶奶經常交流談心的只占26.98℅,爺爺奶奶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與自己的孫子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也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礙,情感上的代溝,是留守兒童不能開心﹑活潑的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和留守兒童生活一起的爺爺奶奶,他們都是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只能認識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寫。所以,根本不能去輔導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這也是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
4.生活狀況堪憂。
在問卷調查和家訪過程中,了解到80℅以上的家庭,都沒有或沒能長期給留守兒童做早餐,相當多的家庭都是給孩子一點錢,讓他們自己買零食吃,由于條件原因,他們買的大都是“三無”食品,在教學中,老師常常都會碰到由于吃零食而生病的學生,雖然老師們多次在開家長會時,都在強調家長要給孩子做早餐,不要在外面買零食當做早餐。但是,在農村,農忙季節時,爺爺奶奶要忙做農活,根本無暇照顧,更因為經濟問題,給孩子的錢最多是兩角到五角錢,只能買諸如“牛筋條”之類的食品。很多家庭對孩子的生活,只能是管飽,談不上營養。
5.網絡的侵蝕。
現在由于一些黑網吧的存在,使得一些孩子常常進入網吧,特別是留守兒童,由于爺爺奶奶無力監護,使得他們更有時間進入網吧,時間久了,難以扭轉。特別是在寒暑假,部分留守兒童常常都是在網吧里度過。
6.對未來沒有正確的理想。
在調查中發現,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沒有正確的理想,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是無所無謂,對未來缺乏正確的理想,這是令一個教師最為痛心之處。四,想法和意見。
1.由于外出打工是不能在短時期內能解決的問題,所以留守兒童和父母要在一起,留守兒童父母所在地的教育部門要真正的讓孩子進入公辦學校學習,而不能拒之門外,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家長就是因為孩子進不了公辦學校,而只能進要交高費的私立學習而造成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
2.留守兒童所在的學習和班級,老師要多花時間從學習﹑情感上去予以心,有條件的可以開辦留守兒童溫馨班級,留守兒童之家等。
3.在節假日,學校要多開展送溫暖給留守兒童的活動,可以讓留守兒童利用學校的電話給父母通話,用學校的電腦和父母視頻見面。
4.學校要在宣傳上長期做關于留守兒童的宣傳,讓全社會都能關心和關愛留守兒童。
曾經我們都是留守兒童中的一員,讓我們來看看有多少兒童沒有父母待在身邊照顧的。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8月底到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經商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留守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為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婦聯通過縣、鎮、村婦聯組織網絡,對全市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收集有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通過“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的形式,走訪基層婦聯干部、鎮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思路。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對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就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根據婦聯系統201x年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占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陽山縣有3.9萬多人,英德市有2.6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并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小學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計,小學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6.2萬多人,占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小學的占了36.4%,讀幼兒園的占了12.3%,學齡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隔代教育負面作用,學習水平和心智水平難以提高。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于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于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如清新縣禾云鎮的小健,今年13歲,正在讀小學六年級。他的父母長期在廣州打工,由奶奶負責監護其生活學習。奶奶不識字,對其也十分溺愛,少有對其進行嚴厲管教。小健對學習非常不自覺,成績是越來越差。同鎮10歲的小發讀一年級時,有媽媽在身邊監督、照顧,能上課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回家更會幫助媽媽做點家務。到了二年級,媽媽隨父親到佛山打工,由行動不便的外婆照顧他。結果他的成績是直線下降,成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來越調皮,和同學追逐打鬧,有時更是不上學,騎著自行車到處游逛。像這樣由于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造成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部分更是因為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出現性格偏執或行為偏差,出現厭學、逃課、迷戀網吧和電子游戲等現象,甚至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社會惡習。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于生理發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只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游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于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這對于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管到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游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于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后的入學、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于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種植業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后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于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托的監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的因素。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校配套建設宿舍,并不斷改善寄宿條件,盡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盡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區(鄉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并沒有形成長效、持續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托學?;蛴嘘P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并實行動態跟蹤。根據相關信息,更好發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托監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盡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信息、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系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復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農村富余勞動的轉移,進城務工農民日益增加,他們留守在農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兒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成為一衷煺遍的社會現象,而這一現象的產生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從此缺失親情的撫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目前中國有1.2億農民常年于城市務工經商,由此產生近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而據中華全國總工會最新統計,我國現有農民工已增至1.5億,隨著國家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農村盈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數據也將與日俱增。
調查時間:
7月16日-208月5日。
調查對象:
貴州省平壩縣城關鎮平壩三中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參考當地數據。
調查經過:
全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占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2663人,占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得12.96%;在小學就讀的6176人,占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15.95%【2】。留守兒童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90%;托付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瞅。
“隔代監護”即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13人,占61.90%。
2、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環境偏差。
根據9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0~60分的同學在留守兒童中占28.95%,60~75分占留守兒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兒童占其總體的54.14%。由于學校教育設施的簡陋,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師生溝通平常,教師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使得我們在對留守兒童中收現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
3、留守兒童心理存在問題。
普遍存在心理問題。當問到:“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嗎?”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兩個以上是“否”的留守兒童占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過遲成熟,很多同學在回答為什么會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被問及到為什么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擁艿得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么辦?”時回答“忍氣吞聲”,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由于監護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無效的糾正,以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著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和鄰居的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在家里不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打架斗毆,甚至還入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針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普遍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盲目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于一舉兩得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已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調查地點: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8月底到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游戲、色情影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發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制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干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進城務工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在心理、學習、行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大家去關注。為了解全鎮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狀況和面臨的新問題、新需求,以便為今后有針對性的幫扶奠定工作基礎,高流鎮婦聯于近期對全鎮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進行了新一輪摸底調研。
本次調查覆蓋該鎮14個行政村,主要對象為初中及以下、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家庭。調研采取發放調查表格、入戶入校實地調查等方式進行。
1、基本情況介紹:
高流鎮總人口61394人,18歲以下(包含18周歲)人口14908人,其中16歲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歲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鎮初中以下留守兒童390人,其中14歲以下364人,占14歲以下兒童總數的2.8%,14—16歲25人,16-18歲1人。幼兒園及學齡前留守兒童67人,占17.2%;小學273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0%;初中留守兒童50人,占12.8%。
父母在外務工兩年以上的5人,占總人數的1.28%;在外務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
2、平時父母和子女如何溝通:留守兒童家中基本都配有電話或者手機,70%以上的家長能做到每星期給孩子打一個電話,25%以上的家長一個月與孩子聯系1-2次。留守兒童平時有訴求也會通過監護人給在外務工的父母打電話。
3、留守兒童都有什么心愿:根據年齡的不同,留守兒童的心愿側重點也不同,年齡大一些的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團聚,希望父母能輔導自己的學習;而年齡偏低的留守兒童心愿則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該鎮育才幼兒園的12名留守兒童為例,他們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動物園玩,想叫爸爸回來買許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學,想爸爸帶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給買好吃的。
4、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狀況:學習方面,成績中等偏上的留守兒童132名,占33.8%;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成績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兒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決,由于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心理狀況方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賺錢辛苦,能認真學習,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尊心強,性格偏內向;一種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對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習氣影響。
5、目前開展了哪些關注活動:針對學齡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孤單的心理,組織志愿者陪他們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說故事,幫助留守兒童減少孤僻性格的養成;關注留守兒童身體成長,聯合計生、衛生部門,為留守兒童檢查身體,關注身體健康。
6、目前對留守兒童如何管理: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齊抓共管。在外務工的父母通過電話及回家探親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進行督導,留守兒童在家的監護人具體進行生活照顧;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大力開展“成長導師、成長伙伴”與“留守學生”結對關愛行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科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輔導;各村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村婦代會主任牽頭,以組為單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安全進行關注。
1、學習教育情況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監護一般是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監護,爺爺奶奶基本上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學校教師雖然和留守兒童結對“成長導師”,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間,無法兼顧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遇到困難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師尋求幫助,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任性、壓抑、敏感、不安、膽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輩的溺愛造成的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嚴重影響留守兒童以后的健康成長。
3、安全狀況不容忽視。一是飲食衛生安全。由于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營養觀念,中午不好好吃飯,喜歡到校外小攤上買些辣條、炸火腿腸等垃圾食品,影響身體健康成長;二是生活衛生習慣存在隱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導和監管,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如不講求個人衛生,飯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腳,長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隱患。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差,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識,容易受到侵害。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較遠,上學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護,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發性事件缺乏自我保護和應變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1、強化家庭教育和家長職責。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并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范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致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系,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2、完善學校教育。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并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俺砷L導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時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整合社會力量。一是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和農村經濟,通過實現農民增收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二是降低學齡兒童異地接受教育的門檻,讓留守兒童能有機會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違法行為,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辨別是非,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四是強化家長、學校、社會之間的監管網絡,加強聯系和配合,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
4、媒體正確報道現狀。留守兒童群體在得到社會關注的同時有被標簽化的趨勢,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壓力和不利的輿論氛圍中。社會輿論和媒體報道中對留守兒童負面事件和極端案例的宣傳使得留守兒童群體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簽——“愛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負面印象正在主導社會對留守兒童的認識,并對留守兒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80%的留守兒童表示不喜歡“留守兒童”這個稱呼,所有的外出務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認為這一稱呼帶有一定的貶義和歧視。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之后變得成熟懂事,他們在生活中自立自強,能夠體諒家庭生計的艱難和父母外出務工的艱辛。留守兒童群體的標簽化趨勢易使社會大眾對留守兒童形成誤解和偏見,不利于正確社會認知的形成。希望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要客觀適度,不要片面強調留守兒童的負面報道,以倡導積極正確的社會輿論,喚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客觀認識與理解,從而推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實現。
根據全國婦聯xx年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0%,占全國兒童的21.88%。全國農村流動兒童達2877萬,兩者之和約占全國兒童總數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從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過50%,而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農村留守兒童比例也已超過40%??梢姵形鞑康貐^外,留守兒童也分布于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根據婦聯《報告》,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入學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基于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我們社團總會為了調研留守兒童相關問題,前期由覃桂東團長等同學來到覃排社區考察調研場地。
關愛留守兒童,提高自身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屬于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衛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通過和覃排初中藍老師的談話中得知,覃排社區的兒童中95%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近兩個星期我們小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情況做了一個實踐調查。對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并對我們的調查結果給以了總結和分析,對其面臨的問題給以文字表現。并經過我們組員的討論與研究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
問題調查選項比例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親母親雙方外出打工31%父親單方外出打工60%母親單獨外出打工9%。
父母探親時間。
一年一次74%兩年一次17%三年一次9%。
監護人狀況。
感到孤獨煩躁時。
找朋友傾訴64%看電視14%玩耍16%無法解脫5%。
學習態度。
對學習感興趣51%一般37%學不進去9%曠課逃學3%。
遵守紀律情況。
遵守紀律85%經常遲到15%。
課外活動與娛樂。
做家務56%干農活29%玩3%。
遇到困難時。
靠家人45%靠朋友20%靠自己17%靠老師18%。
生病時。
母親照顧56%父親照顧29%祖父母照顧5%親戚或其他人10%。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父母“遺棄”,被學?!斑z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由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得很極端。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調查目的:透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這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潛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個性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齊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夠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狀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構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潛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能夠十分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構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決定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職責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明白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職責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思考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明白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明白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忙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取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透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能夠在家鄉透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帶給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游戲、色情影像、黑惡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構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發展上存在超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務必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超多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理解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理解教育的權益。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就應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采取有效措施,用心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推薦。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推薦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應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職責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構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理解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制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務必回原籍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理解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就應透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帶給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超多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務必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用心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干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好處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務必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能夠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后的地方卻無人問津,能夠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構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透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系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群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就應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傊?,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批富余勞動力紛紛走出家門,走入城市,成為打工一族,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里,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為了了解留守兒童暑期生活狀況,近日,劍閣調查隊在漢陽鎮中心村和武連鎮計劃村對4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走訪調查。
據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統計,20xx年春季,全縣27284名小學、初中生中,留守兒童占56.6%。調查的漢陽鎮中心村、武連鎮計劃村有小學、初中生138名,留守兒童達到80人,其中,父母雙雙外出的63人,占留守兒童的78.8%。
留守兒童以爺爺、婆婆照顧為主,他們與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鄉過春節或者春節期間到父母身邊與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溫,留守兒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務工的城市相聚。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留守期間全部與爺爺、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爺爺、婆婆照看。
由于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加之爺爺、婆婆的“過分”疼愛,暑假期間很少安排他們做家務,更不會安排他們做農活,特別是小學階段,留守兒童幾乎不做家務和農活,玩耍和作業幾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調查的40名留守兒童中,暑假期間,除了完成作業之外,全部以玩耍、看電視為主。雖然有年齡稍大一點的7名學生適當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務,但是,與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蛟诩铱措娨晭缀跏撬麄兪钇诘闹饕罘绞?。雖然所在鄉鎮也有暑假興趣班,但出于經濟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種原因的考慮,農村留守兒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兒童全部沒有參加過學校、社會公益組織、政府相關機構等組織的學習輔導、文體活動。武連鎮計劃村羅如均表示,雖然鎮上有適合自己孫子的培訓班、興趣班,但是,一個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訓費還是有點貴,同時,如果到鎮上參加培訓或興趣活動,每天都要接送,有點費時費力,不得不將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擔負隔代監護職責的爺爺、婆婆,受身體和文化知識的限制,在留守兒童的監護上,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一是代溝明顯,爺爺、婆婆無言以對。孩子自我意識、世界觀、價值觀的逐步形成,隔輩之間觀念的不同,溝通的難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識越強,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沒有開展留守兒童的專門心理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的個性越來越偏激。漢陽鎮中心村一留守兒童對他婆婆說:“你們的社會我們過不了,我們的社會你們不懂?!倍恰凹疾蝗缛恕?,爺爺、婆婆束手無策。漢陽鎮中心村一沒有的文化爺爺說:輔導、檢查孩子的作業是爺爺、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平時住校還好,做不起的作業孩子可以問老師或其他同學,放假了,爺爺、婆婆輔導不了作業,只好找鄰居幫忙。三是不敢閃失,爺爺、婆婆心力交瘁。20xx年寒假,漢陽鎮中心村一8歲女童,與同學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車撞了,全家悲痛不已,爺爺、婆婆更是感覺沒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訪過程中,我們聽到爺爺、婆婆說的最多的是“簡直不敢讓孩子脫離視線”、“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無所謂”、“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們咋個給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兒童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特別關愛的特殊弱勢群體。相對寒假,暑期時間更長,但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機率更小,因此暑期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建議政府和有關部門,動員學校及團委、婦聯等群眾團體、社會公益組織共同發力,以村(社區)為單位,適度集中建立留守兒童暑假生活營,從志愿者、學校老師中挑選專業人力量,圍繞留守兒童的思想、情感、學習、生活,免費開展專門的學習輔導、心理引導、體育鍛煉、勞動體驗、安全教育等健體益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全方位關心、關愛留守兒童。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調查方式:走訪。
調查人:陳嬌。
調查地點:略。
總戶數:33戶。
其中有4戶一位老人帶3個小孩,有5戶一位老人帶2個小孩,有4戶位老人帶個小孩。
其中未滿周歲的留守兒童:2人;學齡前的留守兒童:6人;學前班—四年級:人;五年級—六年級:7人。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言傳身教”這一成語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調查情況看,在我們這個村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數,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無幾。推而廣之,在中國像我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比我們村經濟條件差的還不可計數,可想而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確實多,并且情況不容樂觀。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養家糊口,為了孩子讀書而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但這里面也含有個別怕吃苦而將重任交給來人的青年夫婦。他們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兩次,有些甚至幾年才歸家一趟,只是按時寄一些錢讓小孩生活、學習,有時寄一些衣服或玩具來“滿足”這些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須不知正當這些父母自認為給了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空虛得像一張白紙,他們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邊的那種溫馨與快樂,他們只能用電話線來寄托他們的情思,抑或在電話旁,在夜里,在父母牽著孩子小手玩的電視片前淚流滿面。
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對人的思想認知,對人智力的開發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留守兒童,這些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對的卻是沒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時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體里甚至還流淌著封建社會血液的老人。在這些老人的“熏陶”下,這些留守兒童又怎能從小養成愛祖國、愛學習的行為習慣呢?他們又怎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又怎會明白飯前便后要洗手,朋友伙伴要團結呢?走訪中我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滿是污垢,找不到一點白凈的皮膚,身上的衣服像抹布,那個樣子比魯迅筆下的阿q還要讓人心酸。他們整天只知吃飯,只知和伙伴在骯臟的地上打鬧,在有青青禾苗的田中捉青蛙,或者和伙伴打架,或者跑到別家梨樹上摘梨子。
我記得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言:“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鼻嗌倌晔菄业奈磥?、民族的希望,他們將來要肩負起保國、興國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要。
一朵奇葩,沒有雨露的滋潤,她將永遠不會美麗動人。
一個蓓蕾,如果你希望她迎風綻放就需要細心栽培。
一棵小樹,如果你期盼他成為凌云之木就應該用心澆灌。
一個小孩,如果你渴望他有雄心壯志,成為國之棟梁就必須精心教育和引導。
一個人總是需要有人去發現、去欣賞、去啟發。即使是千里馬,也需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再丑陋的石頭只要用心雕琢,也可能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然而那些老人能堪當如此重任嗎?他們對于這些又懂多少,他們能走近、能了解他們孫子、孫女的心嗎?他們不能!他們有時甚至就像《邊城》中的爺爺和孫女,雖然天天在一起,雖然相依為命的他們彼此愛得很深,但他們卻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溝通。
錢,固然重要,但好好地培養下一代更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一種民族行為和社會行為。父母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能認為培養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責任。其實,你們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歷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他們明事知理的父母開導他們。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愛有時是孩子們成功的催化劑。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至少應有一個陪在孩子身邊教育、開啟、照顧他們,使他們小的時候就受良好行為習慣的熏陶,養成愛祖國、講文明、有骨氣、有正義感的品德。父母要做真正對孩子負責,對國家盡義務的,合符時代要求的父母。
雖然國家現在非常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此也頒布過一些政策,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響,很多貧困偏遠的鄉村根本無法執行,有些地方執行了,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很多人由于缺少文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其實,留守兒童這個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必須引起全社會熱切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留守兒童”這個話題完全可以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相提并論,甚至可以說“留守兒童”的問題就屬于“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一部分.
留守兒童家數:13戶,
留守兒童人數:26人
總戶數:33戶
其中有4戶一位老人帶3個小孩,有5戶一位老人帶2個小孩,有4戶1位老人帶1個小孩。
其中未滿周歲的留守兒童:2人;學齡前的留守兒童:6人;學前班—四年級:11人;五年級—六年級:7人。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言傳身教”這一成語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調查情況看,在我們這個村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數,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無幾。推而廣之,在中國像我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比我們村經濟條件差的還不可計數,可想而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確實多,并且情況不容樂觀。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養家糊口,為了孩子讀書而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但這里面也含有個別怕吃苦而將重任交給來人的青年夫婦。他們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兩次,有些甚至幾年才歸家一趟,只是按時寄一些錢讓小孩生活、學習,有時寄一些衣服或玩具來“滿足”這些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須不知正當這些父母自認為給了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空虛得像一張白紙,他們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邊的那種溫馨與快樂,他們只能用電話線來寄托他們的情思,抑或在電話旁,在夜里,在父母牽著孩子小手玩的電視片前淚流滿面。
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對人的思想認知,對人智力的開發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留守兒童,這些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對的卻是沒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時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體里甚至還流淌著封建社會血液的老人。在這些老人的“熏陶”下,這些留守兒童又怎能從小養成愛祖國、愛學習的行為習慣呢?他們又怎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又怎會明白飯前便后要洗手,朋友伙伴要團結呢?走訪中我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滿是污垢,找不到一點白凈的皮膚,身上的衣服像抹布,那個樣子比魯迅筆下的阿q還要讓人心酸。他們整天只知吃飯,只知和伙伴在骯臟的地上打鬧,在有青青禾苗的田中捉青蛙,或者和伙伴打架,或者跑到別家梨樹上摘梨子。
我記得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言:“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鼻嗌倌晔菄业奈磥?、民族的希望,他們將來要肩負起保國、興國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要。
一朵奇葩,沒有雨露的滋潤,她將永遠不會美麗動人。
一個蓓蕾,如果你希望她迎風綻放就需要細心栽培。
一棵小樹,如果你期盼他成為凌云之木就應該用心澆灌。
一個小孩,如果你渴望他有雄心壯志,成為國之棟梁就必須精心教育和引導。
一個人總是需要有人去發現、去欣賞、去啟發。即使是千里馬,也需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再丑陋的石頭只要用心雕琢,也可能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然而那些老人能堪當如此重任嗎?他們對于這些又懂多少,他們能走近、能了解他們孫子、孫女的心嗎?他們不能!他們有時甚至就像《邊城》中的爺爺和孫女,雖然天天在一起,雖然相依為命的他們彼此愛得很深,但他們卻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溝通。
錢,固然重要,但好好地培養下一代更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一種民族行為和社會行為。父母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能認為培養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責任。其實,你們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歷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他們明事知理的父母開導他們。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愛有時是孩子們成功的催化劑。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至少應有一個陪在孩子身邊教育、開啟、照顧他們,使他們小的時候就受良好行為習慣的熏陶,養成愛祖國、講文明、有骨氣、有正義感的品德。父母要做真正對孩子負責,對國家盡義務的,合符時代要求的父母。
雖然國家現在非常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此也頒布過一些政策,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響,很多貧困偏遠的鄉村根本無法執行,有些地方執行了,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很多人由于缺少文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其實,留守兒童這個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必須引起全社會熱切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留守兒童”這個話題完全可以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相提并論,甚至可以說“留守兒童”的問題就屬于“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一部分。
20xx年xx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占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關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系很好,89.4%與父親關系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里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里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伙,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伙,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系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余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煉、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小學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占40.2%,母親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愿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表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并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范。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4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