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應該注重客觀性和科學性,避免主觀偏見和無根據的推測。以下是一些調查報告的寫作經驗和技巧,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調查目的:中央近年來出臺了很多鼓勵支持農村發展的政策從政策、資金、技術。
調查人員:2013013027徐斌彬。
2013013029鄧旭隆。
2013013139尚奇調查內容:根據小組成員的實地考察與走訪,發現近年來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由于淅川縣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因此又具有自身發展的特殊性。
政治方面:農村在政治方面的突出表現即為基層民主政治。由于尚崗村較為封閉落后,民主選舉的氛圍并不是很濃厚。據村民反映,還在今年之前,選舉中常常出現暗箱操作、事先內定的丑惡現象,村民的權利根本不能很好地得到維護。例如:中央會下撥支持農村發展的專項資金以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但事實上,真正體現在農民身上的很少。一座大橋經歷了4年之久也未建成,節水灌溉的設施也是名存實亡,真正的貧困家庭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政府的補助。自從新任村官于2013年六月份上任,村里的大橋才得以順利建立。
經濟方面:近年來,尚崗村的經濟有了相對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問題。
1、村村通公路確實為村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為村子的經濟發展安上了車輪。但是公路由于本身興修之初就有偷工減料的情況,加之很長時間無人管理,村村通公路正逐漸走向老化,很多道路路面已出現斷裂的情況,地面凹凸不平,又再次成為村民出行的障礙。
2、很多村民家里的住房已有明顯的改善,大部分以平房為主,部分居民已住上二層小洋樓。但村中仍有10%的居民仍為土坯房,居住條件未得到改善。
3、由于南水北調工程的影響,尚崗村的土地經營方式已發生較大變化,丘陵地帶仍以小麥、玉米、油菜為主,河邊的地帶已改為種樹,一方面增加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保護了水源與環境。
4、發展多種經營,提高集約化水平。村民由以前的各家各戶養殖畜禽已轉變為集中養殖,專人管理,擴大了養殖規模。從遠處看,很多地方有紅色的瓦房,那不是居民區,而是養殖區。
5、中央農村政策的轉變,使農村的人口有返鄉的趨勢,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契機。
文化方面:農村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廣電總局在農村有線電視未通達的地方提供衛星直播數字電視免費服務,開闊了農村居民的視野,豐富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每年都會有人員進村為農村居民提供照相服務,也增加了農民生活的樂趣。但是,不可否認,農村的精神文明活動仍然很少,村民未自發地形成,村委會也未加以正確引導。
調查反思:根據對尚崗村的調查分析,以后的發展應注重以下方面:
1、大力發展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進而促進政治素養的提高,營造鄉村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圍,自己做好自己的當家人。
2、推進農村經營的集約化、規?;?,在國家的支持下、村委會的領導下,發展畜禽業。
3、大力推進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建立農村的書屋、村民樂隊等,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質。
希望我的家鄉的明天越來越美好!
。
日前,××農辦就農村“一村一品”發展情況,組織人員到××鄉鎮進行調研,就加快發展××縣“一村一品”作了些探索與思考。
××縣“一村一品”雖起步較晚,但經過幾年的發展,業已形成了洪湖(劉墾)、中童生豬,馬荃山地土雞,劉墾花生,錦江灌田楊梅,洪湖苗木花卉,楊溪大塘葡萄等一批專業鄉(鎮)和特色村,探索出了形式多樣的“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今年,××縣洪湖路底姜家村、錦江灌田村、馬荃金莊村等12個村被列為省“一村一品”示范點;灌田楊梅基地、倪夏甘蔗基地、金莊山地土雞基地被確定為鷹潭市十大“一村一品”重點示范基地。
近年來,××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五化”要求,促進“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取得了較好效果。從調查情況看,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1.挖掘本地傳統優勢農產品潛力是發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基礎。幾年來,××縣因地制宜,大力開發傳統特色產品,涌現出洪湖(劉墾)花生基地1.2萬畝,潢溪倪夏、金墩等村700余戶種植甘蔗面積1500余畝,錦主等村商品蔬菜種植面積7000余畝,洪湖、楊溪的西瓜種植等專業村組。
2.實施農業招商引資是促進“一村一品”發展的有效途徑。20xx年××縣引進杭州藍天園林公司在洪湖開發萬畝苗木花卉基地核心區。幾年來,在其示范帶動下,洪湖周邊地區先后涌現出新湖苗木花卉等專業村,基地總面積達8000余畝。去冬今春,引進浙江永康客商在楊溪鄉大塘村開發優質葡萄基地400畝,極大地調動了當地群眾葡萄種植的積極性,預計明年基地面積可達1000余畝,發展前景十分看好,可望在三年內發展到萬畝以上規模。
3.積極創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發展“一村一品”產業的有效方法。20xx年12月,在徐等福等38家生豬養殖大戶的推動下,成立了××縣生豬產業合作社這一全省首家生豬養殖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其帶動下,××縣生豬養殖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目前,合作社有社員,年出欄生豬40余萬頭,帶動周邊規模養殖農戶1600余戶,形成了中童十都村,洪湖路底姜家、汪家等一批生豬養殖專業村。
4.注重科技興農,搞好示范帶動是發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多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有力的技術支撐,是發展“一村一品”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錦江灌田楊梅基地就是在致富能手洪克海示范帶動下發展起來的。萬畝苗木花卉產業的開發成功,得益于杭州藍天園林公司雄厚的技術實力支撐。楊溪鄉葡萄基地的迅猛發展勢頭,源于浙江永康葡萄協會多年種植葡萄成功經驗的技術鋪墊。
5.領導重視,強化服務,是發展“一村一品”的有力保障。近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哪里的領導重視,決心大,服務到位,哪里的“一村一品”發展取得的成效就會愈明顯?!痢量h萬畝苗木花卉基地和楊溪葡萄基地的創辦,都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與涉及的洪湖、楊溪等鄉鎮在征租土地等方面服務到位所取得的成效。錦江鎮為把灌田楊梅基地做大做強,20xx年出臺扶助政策,鎮政府為新增楊梅果園的農戶提供貸款貼息,3年來共幫助支付貸款貼息20余萬元,帶動全村楊梅產業的發展。目前,該村有100多家農戶參與楊梅種植業,連片楊梅基地面積發展到3000余畝。
××縣的“一村一品”發展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本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數量少,規模??;農產品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品牌意識不強;發展氛圍不濃,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一村一品”的發展。
針對××縣“一村一品”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組織領導,優化發展環境??h鄉都要成立“一村一品”發展組織領導機構,進一步明確相關責任。各鄉鎮及相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搞好服務,為“一村一品”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h、鄉財政要擠出一部分資金作為縣、鄉發展“一村一品”產業的扶助啟動資金。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評優考核機制,鼓勵先進,鞭策后進。
2.突出農業招商,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扶持一批規模較大、科技含量較高、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借助外力,增強“一村一品”活力。千方百計引進與本地主導產業相關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并且把引智、引資與引企有機結合起來,突出主導產品的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提高競爭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3.著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適應“一村一品”產業區域化、專業化、規?;l展要求的新型農民組織體系,為“一村一品”和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組織載體。鼓勵多主體創辦,引導多形式發展,有計劃培育一批產品特色明顯、帶動面廣、競爭力強、運行機制健全的示范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持每個示范村建成一個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參與“一村一品”農戶的利益最大化,有效地規避和降低市場經營風險。
4.強化科技推廣,樹立品牌意識。一是引進優良品種,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二是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合,挖掘培育特色產品,開發出新農產品,突出“一村一品”的特色;三是通過請進來的辦法,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改造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價值。同時要樹立品牌意識,積極創建一批叫得響、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通過品牌開拓市場,促進產業提升,幫助農民增收。
5.努力抓好典型,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首先抓好省、市已列上號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重點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其次實施好本縣的“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進工程,即選擇十個發展“一村一品”基礎較好的自然村,著重在發展現代農業、提升產業化水平、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改進加工工藝和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等方面進行示范;“百村推進”的任務就是選擇100個自然村來推廣“十村示范”的經驗,以點帶面,全面推廣。
6.加大扶持力度,用足用活支農政策。一是增加財政資金投入。調整優化財政資金的支農支出結構,通過對“一村一品”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品牌培育、市場開拓、農民培訓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發展能力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二是增加金融資金投入。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金融機構,要把支持“一村一品”發展作為支農突出重點,增加投放額度,適度降低門檻,拓寬信貸資金支農渠道,支持“一村一品”的發展;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一村一品”的發展。
我的家鄉位于貴州中部,東起平壩縣城及長順縣西北,西到鎮寧縣,北起普定縣城,南抵紫云縣界,聚居著20余萬被稱為“屯堡人”的明朝入黔的軍、民戶后裔。安順寓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20xx年安順撤地設市,現轄西秀、平壩、普定、鎮寧、關嶺、紫云6個縣(區)和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果樹風景區2個縣級派出機構。全市國土面積92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9.73萬,其中,布依、苗等4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39%。
(1)旅游業蓬勃發展。
旅游資源豐富、景點富集。安順山川秀美,旅游資源豐富,素有“西部之秀”的稱謂,是國家最早確定的甲類旅游開放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貴州省歷史文化名城和優先發展的重點旅游區,風景名勝資源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2%,高于全省4.2%和全國1%的平均水平,境內匯集了黃果樹、龍宮和格凸河3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關嶺古生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九龍山(4.16,-0.01,-0.24%)國家森林公園和花江大峽谷、夜郎湖等省級風景名勝區,安順府文廟、云山屯古建筑群等數十處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黃果樹、龍宮是全省僅有的兩個5a級國家旅游景區。安順是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全國“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若飛同志的故鄉,王若飛故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首批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點之一。安順境內巖溶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近年來發掘出土的“新中國龍”古生物化石,生存于2億3千萬年前,形態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極為相似,給安順旅游增添了神秘色彩。安順還擁有亞洲跨度第一、世界第六的壩陵河大橋。1982-接待國內外游客139.72萬人次,旅游收人3.34為社會創造效益14.5億。全市現有旅行社11家(無國際旅游行社)星級酒店、賓館12家(三星級酒店4家),旅游定點餐館20家,旅游定點購物商店11家,旅游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全市接待海內外游客人數為104.8萬人次,20為139.72萬人。
次,增加34.92萬人次,年均增長7.45%。其中,19國內游客為97.36萬人次,年為135.34萬人次,增加37.98萬人次,年均增長8.58%,年海外游客為7.44萬人次,到2002年海外游客下降到4.38萬人次,直接減少了3.06萬人次,年均減少12.41%。國內游客的增加,主要是國家實行“五·一和“十·一長假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
(2)鄉鎮企業的發展狀況。
我市鄉鎮企業集聚發展是以區域特色經濟為基礎,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區和干線公路沿線的便利條件為依托,集聚關聯產業,優化資源配置,落實國家產業政策,促進集聚企業生產技術的優化升級,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結構調整,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村種植、養殖業的發展,加速城鎮化進程,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目前我市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類型有如下幾種:1、水泥及建材工業;2、鐵合金冶煉;3、鋇鹽化工系列產品工業;4、農產品加工工業;5、中藥材加工工業;6、食品加工工業;7、機械工業;8、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工業;19、造紙印刷及包裝工業;10、規?;N植及養殖業;11、煤焦化工業等。
(3)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文化底蘊豐厚,是古代黔中文化的發祥地。安順有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的普定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有中國八大神秘文字之一、世稱“千古之謎”的關嶺“紅崖天書”;有號稱“東方第一染”的安順蠟染;有近年來發掘出的關嶺“中國龍”、“海百合”古生物化石群和平壩恐龍化石群;有較完整地保存著明代江南漢族遺風的屯堡文化村落群;有平壩天臺山等上百處古遺址、古建筑、摩崖石刻、壁畫等人文景觀。全市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5個,市、縣文物保護單位86個。這些文化資源是寶貴的歷史資源,如果開發挖掘充分,將為安順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4)其他行業的發展狀況。
安順發展潛力巨大、產業基礎良好。進入新世紀,我們除了憑借“中國優秀。
二、該市的歷史文化及地理位置。
安順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是貴州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夜郎國的政治中心。明朝萬歷三十年成立安順府,安順成為黔中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6前,朱元璋調北征南,派遣三十萬大軍駐扎安順,形成了今天具有世界唯一性的屯堡文化,安順地戲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箲饡r期,安順是抗戰的大后方和滇緬戰場的重要通道。三線建設時期,我國航空工業的主要生產企業及配套企業布局在安順。安順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三國文化、屯堡文化、攀巖文化等。蠟染被稱為“東方第一染”。安順地戲、銅鼓十二調已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順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黔中腹地,距省會貴陽90公里,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粵之唇齒”之稱,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滬昆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高等級公路縱橫交錯。擁有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和水路協調發展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區域內有3個在建高鐵站點,建成后乘坐快鐵1小時可達昆明、重慶,2小時可達成都、長沙,3小時可達廣州。貴昆鐵路穿越全境,滬昆快速鐵路建成后可快速連接珠三角、長三角和東盟地區。境內的黃果樹機場架設了通向全國的空中紐帶;境內的壩草碼頭,500噸級的船可直達廣州出海。安順所處的黔中經濟區,是中央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著力推進率先發展的重點經濟區。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使安順成為除貴陽以外全省交通最為便捷的地區。
三、該市存在的問題。
(1)文化產業發展意思薄弱。
(2)人才與科技制約社會發展。
安順市經營管理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十分匱乏,不能適應社會產業新發展的要求,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在文化系統,經營管理人才比較少,特別是高層次的經營管理和科技人才更是稀缺,遠遠滿足不了文化產業領域高科技迅速發展和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安順市目前文化產品生產從總體上說還是以傳統工藝技術為主,創新能力不強和技術水平低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高新技術和先進裝備引入文化產業還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術和裝備的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導致產品質量檔次、科技含量不高,經濟效益不明顯,在國內外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四、心得與結語。
要有美好的發展前景,我們就應該不斷地努力。充分利用本市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礦產資源,確實的振興全市經濟。在保存前輩留下的東西的同時,結合科學發展觀,依托本地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村民的文化保護意識,并加強教育,讓年輕的人們有保留文化的意識。
這次調研我通過深入實地訪問、了解情況,再加上通過網絡和各類圖書獲得各方面信息。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作出此報告,希望能促進地方民俗文化的科學發展,貫徹科學發展觀,更好地完成社會實踐,達到實踐的目的。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應家塢村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已過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還有一部分農戶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延緩農村的全面小康進程,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也是引發社會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關注農村低收入戶的增收問題,對農村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摸清新的時期貧困產生的原因,為下一步農村開展扶貧工作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決策,駐村以來,對應家塢村部分貧困住戶進行了調查,在分析低收入農民的現狀特征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具體措施。
在扶貧調查收取的17戶資料中,人均收入少于1500元(浙江省20__年的貧困標準)的絕對貧困戶占有12戶。12戶貧困戶共有人口34人,勞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勞務收入123.2元,占24.5%,種植業收入254.6元,占50.5%,養殖業收入87.8元,占17.4%,其它38.4元,占7.6%。人均擁有耕地0.89畝,人均占有林地0.64畝,人均擁有口糧239.5公斤。住土草房2戶,占16.7%,住土瓦房5戶,占41.7%,住磚瓦房及板房2戶,占16.7%,住危房1戶,住樓房1戶,無房戶1戶。
從收入支出角度來說,貧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對收入又較多的情況下產生的,導致不能解決起碼的溫飽問題。對貧困原因調查主要采取對農戶個別訪談和通過村兩干部座談的方式進行,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調查農民的貧困原因的。根據整調查情況,貧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貧。
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根據調查統計結果,12個貧困戶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有2戶,占16.7%,小學文化程度的有5戶,占41.7%,初中文化程度的3戶,占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戶,占16.7%,高中與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4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勞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戶家庭,人均收入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2戶家庭,人均收入僅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的竟達36.6%。
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后,觀念落后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愿守著土地受窮,也不愿昌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于“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援,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術,甘愿受窮。
2、自然災害致貧。
因自然災害導致貧困的,也有2戶,占16.7%的幾率。因災貧困是目前絕對貧困最根本的原因,對這種貧困,脫貧速度慢,是比較難以改變的一種貧困。在應家塢村調查中的有兩戶村民。因災貧困也是返貧的根本原因,由于國情所決定,上世紀我國的脫貧標準低,有些農戶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又加入貧困的行列。
3、因病、殘致貧。
因病、殘導致貧困的原因,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共有4戶,占33.3%的概率。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農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由于我國農民還沒有享受醫療保健待遇,農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本來就少,農民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大一點的病,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如果是大病,只有聽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貧。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扶貧已有近20年了,農村不少家庭擺脫了貧困,現在剩下的一些貧困戶基本是比較難以脫貧的貧困戶,大都是分布在庫區和偏遠的山區,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耕地、水資源少或耕地質量差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調查中發現,由于缺耕地導致貧困也有1戶,由于應家塢村人均人均耕地僅有0.1畝。這么少的耕地,加上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差,不能適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獲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5、缺勞動力致貧。
貧困原因中,越是缺勞力,越是貧困的占2戶。家庭勞力與人口比小于0.3的人均收入為437.7元,而家庭勞力與人口比在0.8~1時,人均收入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這種貧困原因以前表現不明顯,也只是在90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貧困地區大都是人多地少,勞動力嚴重過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勞動力也沒有出路,勞動力的多少并不是影響貧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困地區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貧困地區勞力紛紛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遠多于農業收入,也許一個家庭有勞力外出打工,就能擺脫一個家庭的貧困。當然外出打工與外出勞動力的素質有關,素質越高,獲得的勞務收入越多。
6、因上學致貧。
教育,但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少,用在學校上開支也比其它地區少,為了維持學校正常開支,有的學校采取增加收費來保證學經費缺口,于是教育亂收費在貧困地區比較常見,有的地方一個小學生學雜費一年要7~8百元,一個中學生的學雜費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貧困地區一個家庭中幾個孩子都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如果貧困地區的孩子考上大學,在教育體制實行改革的今天,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至少要一萬元左右,對一個貧困家庭更是無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那么,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貧困的境地。
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災、因病殘、缺勞力是形成貧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災害和環境惡劣是致貧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殘致貧。缺勞力和因上學致貧是新的時期下的兩種貧困原因,這兩種原因計劃經濟年代比較少見,即使有,也不明顯,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這兩種貧困原因才變得突出。也許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兩種貧困原因還會有所突出。
面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戶的收入,達到共同富裕的最終目的,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1.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農業結構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農戶中,改變廣種薄收的經濟模式,提高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度,通過對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性產品,增加就業,實現增收。二是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適宜貧困地區發展的富民產業。在畜牧業發展上,要實現新的突破,多發展“食草型”動物,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同時要加快畜牧業的市場建設、防疫體系建設、服務體系建設,為畜牧業生產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三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通過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方式,延長農業產業鏈,讓從事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的農民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
從戰略高度認識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不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低收入戶增加收入的長遠基礎。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須把發展教育的重點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解決部分少年兒童不上學和中途輟學的問題,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產生。二是通過開設各種培訓班,對一些上過小學、初中或高中的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傳授給他們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爭取幾年內使每個低收入家庭都有一個掌握一至兩門實用技術和經營特長的勞動力,這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既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又有長遠的作用;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中等專業學校、農民職業中學,培養一批中級層次的人才,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轉變扶貧方式。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二、三產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貧困農戶由于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費,維持簡單再生產都比較困難,要想擴大再生產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對于貧困戶,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撥款。同時,改變面面俱到的救濟式的扶貧形式,“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4.積極組織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勞動力轉移是低收入農戶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農民家庭一般有較多剩余勞動力,但勞動力轉移的能力比較差,轉移的勞動力較少,所以,轉移勞動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徑,也是一條捷徑。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搞好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變化,及時有效地保障農民特別是低收入戶基本生產權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體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救助和有力扶持,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體系,保證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尊敬的領導:
我叫xxx,今年53歲,老公今年57歲,住在路號室。這些年我病魔糾身,伴有高血壓、骨質增生、肩周炎、心臟病,不能工作,是一個家庭婦女。我老公下崗后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年齡偏大、身體不好,所以很難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低微收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前年我脖子上長了一個很大的瘤,在縣醫院進行手術,花去了1萬多元,手術后身體更差了,各種病魔糾纏在一起折磨著我的肉體,每天都要靠藥來維持;我兒子在讀大學,一年要花二萬多元。
原本就債臺高筑,面對這些變故,家庭生活更是舉日維艱,在苦海中拼命掙扎。有時我想去找個工作,掙點錢補貼家用,但沒有人肯要,要么因為身體原因做不來,要么因為自己太老,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雖然我們夫妻已經越來越老了,身體越來越差,但全家人還要生存下去兒子書還要繼續讀下去,所以在萬般無耐的情況之下,我們只能向政府求救,希望政府能伸出援助之手,解決我們的生活危機。
此致
敬禮!
申請人:xxx。
20xx年x月x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鎮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已過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還有一部分農戶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延緩農村的全面小康進程,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也是引發社會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關注農村貧困戶的增收問題,對農村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摸清農民貧困產生的原因,我們對xx鎮轄區20戶貧困農戶進行了調查,在分析低收入農民的現狀特征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具體措施。
對貧困原因調查主要采取對貧困戶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根據整體調查情況,貧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貧。
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根據調查統計結果,20戶貧困戶中有5戶是因缺文化致貧。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后,觀念落后是貧困的根源。小部分農民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愿守著土地受窮,也不愿昌險出外打工謀生;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勞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不愿接受新的技術,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于“老天爺”風調雨順,甘愿受窮。
2、病、殘致貧。
因病、殘導致貧困的有4戶。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雖然我國農村醫療保險發展不斷健全,但仍然有部分地方沒有覆蓋到,而且由農民自身承擔的部分,對貧困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如果是大病,只有聽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3、自然災害致貧。
因自然災害導致貧困的,有2戶。因災貧困是目前絕對貧困最根本的原因,對這種貧困,脫貧速度慢,是比較難以改變的一種貧困。貧困農民收入來源基本來自農業種植,碰上自然災害的時候,沒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影響到整年的農業收成,導致整年來的心血白費。
4、缺耕地致貧。
因缺耕地致貧的有2戶。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隨著xx開發建設的不斷加快,因項目建設的需要涉及到征用農村土地,部分村民沒有了耕地或耕地減少。特別是貧困農民失去了經濟來源,雖然靠著優厚的征地補償款,可是卻沒有另外的謀生手段,此消彼漲的情況下,農民再次走向貧困是必然結果。
5、缺勞動力致貧。
因缺勞動力致貧的有3戶。3戶貧困農民家庭中缺少青壯年勞動力,造成家中沒人種田,收入來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低保救濟。
6、其他方面致貧。
因其他方面致貧的原因,共有4戶。如因發放征地補償款后,農民無事可做,對未來沒有規劃,只會吃喝玩樂,參與賭博;失依孤寡老人等。
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災、因病殘、缺耕地、缺勞力是形成貧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災害是致貧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殘致貧。缺勞力和缺耕地致貧是新時期下出現的兩種原因。隨著xx開發建設的不斷加快,這兩種貧困原因還會更加突出。
1、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不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低收入戶增加收入的長遠基礎。一是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村兒童的上學率,解決部分少年兒童不上學和中途輟學的問題,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產生。二是通過開設各種培訓班,對一些上過小學、初中或高中的農民子女進行職業培訓,傳授給他們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適當給予一定的補貼;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中等專業學校、農民職業中學,培養一批中級層次的人才,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2、加大扶持力度,轉變扶貧方式。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二、三產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貧困農戶由于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費,維持簡單再生產都比較困難,要想擴大再生產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對于貧困戶,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撥款。同時,改變面面俱到的救濟式的扶貧形式,“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3、引導失地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勞動力轉移是失地農戶快速增加收入來源的首要措施。失地農民家庭一般有較多剩余勞動力,但勞動力的個人素質能力等滿足不了社會的生產需求,積極引導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迫在眉睫。
4、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迫切需要。低收入群體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救助和有力扶持,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體系,保證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昨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主辦、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承辦的“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報告藍皮書”新聞發布會舉辦。藍皮書從創新驅動、宏觀經濟、財政金融、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社會民生、教育科技等11個方面,詳細分析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并對的走勢進行預測。
其中關于人口與人力資源發展的報告,揭示了廣東人口數量增長、家庭結構、人口老齡化態勢、人口受教育程度及人口流動特點,并對廣東人口政策給出了建議。
人口紅利轉折點。
出現在。
廣東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20全省常住人口總量預計達到1.09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周仲高認為,廣東人口發展已步入“轉型關鍵期”,以遷移為主的人口增長模式正在退出歷史舞臺。
為什么說步入轉型關鍵期?周仲高給出三個原因: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以及經濟轉型期對于勞動力的新要求。
根據廣東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測算,廣東省人口紅利的轉折拐點出現在20。廣東人口總撫養比(0-14歲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的46.64%逐年下降至年的.31.8%,之后開始快速上升,表明人口總負擔逐年加重。
與此同時,在經濟下行條件下,龐大的就業壓力將日益突出。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仍有8300萬左右的勞動力(15-64周歲),但以創新型為主導的經濟增長,將對人力資源的‘提質’要求越來越迫切。
建議:延遲退休放開生育改革職教。
周仲高表示,目前廣東人口發展主要面對結構、質量及數量三大挑戰。針對這三大挑戰,他提出了建議。
周仲高認為,在廣東,延緩人口老化有三個方向可以同時發力?!耙皇茄舆t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力供應。二是有序放開生育政策,增加未來勞動力供應。三是吸引外省年輕人口進入,增加當期勞動力供應?!?/p>
為應對勞動力質量與經濟轉型不匹配的問題,“應該全面改革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形成覆蓋勞動力生命周期的完整培訓體系,改變當前教育偏重學術、培訓偏于低端的現狀,盡快形成適宜于社會需求的分層次、專業性、行業性的勞動力培訓與提升計劃?!?/p>
為應對生育率不高的問題則要做好“全面二孩”公共服務供給,讓人們“可以生”、“能夠生”,“愿意生”。
為確保農村低保及民政救災救濟的順利實施,使農村貧困人口早日脫貧,下路鎮扎實開展農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做到“三到位”,確保工作不重不漏、準確無誤。
三是程序到位。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鎮干部及村組干部逐戶進行調查登記,逐項填寫調查登記表。群眾參與貧困戶建卡全過程,對最終確定的建卡貧因戶進行張榜公示,真正做到了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
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一種主要組織形式。x莊縣正式登記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共有15個,備案登記3個。實際上全縣有活動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有59個,會員近15055人,帶動農戶約117622戶。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主要涉及種植、水產養殖、畜牧、農產品加工、農機等行業,其中種植業28個、畜牧業7個、水產養殖業10個、農產品加工業5個、農機業3個、其他6個。
x莊縣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龍頭企業牽頭型。如該縣的白鵝產業協會和蔬菜產業協會等。這類協會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帶動農戶發展生產,走上了規?;霓r業產業化經營之路。二是政府涉農部門牽頭型。如該縣的水稻產業協會和農機協會等。這類協會掛靠行政部門,由政府部門領導兼任理事長,相關部門參加,可以有效整合部門在技術人才、場地、設備和管理方面的資源。三是能人大戶牽頭型。如該縣的長江特種水產養殖協會和養豬協會等。這類協會依托能人大戶現有的技術、管理經驗、資金、銷售網點等優勢,協會組建后發展快、成效明顯。四是農民自發組合型。如該縣的席草產業協會和優質棉產業協會等。這類協會通過農民自發組合,達到了資產聯結、技術聯手、生產聯動的目的。
x莊縣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民辦、民管、民受益。協會從成立到其發展壯大,沒有其它外來的干預,會員們按照章程實現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二是專業性強。協會多以專業化生產為基礎,以某一類產品為龍頭,將從事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某一環節中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共同體。三是以服務為宗旨。協會有針對性地提供產、供、銷過程中的服務,組織會員在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進行合作,幫助農戶解決了一家一戶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四是互利互惠。協會使單個的生產農戶有效組織起來,互幫互助,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價格,增加了農民收入。
1、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中介和載體,推進了主導產業產、供、加、銷一條龍服務和農、工、科、貿一體化進程,極大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該縣白茆鎮是全縣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該鎮依托安徽露仙調味品有限公司成立的蔬菜產業協會,公司與農民簽訂蔬菜產銷合同,并組織農民生產,提供技術指導,使得公司加工原料來源穩定,質量有保證,而且農民生產也無后顧之憂,深受農戶和企業的歡迎。
2、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通過發揮中介作用,堅持走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之路,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泉塘鎮的河蟹養殖協會通過為農民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培養了一批河蟹養殖技術人員,帶動了一批河蟹養殖戶,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的'農業結構調整,目前該鎮已成為全縣的河蟹養殖大鎮,養殖面積達1.5萬畝。協會注冊了“濡泉”牌無公害河蟹商標。
3、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產生和發展,為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協會已成為農業科學技術廣泛推廣的渠道,協會從自身的職能出發,幫助農民發展新的產業,提供優良品種,通過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提高了農民掌握技術、應用技術的綜合能力??h席草產業協會積極引進優質藺草新品種和種植技術,并進行示范種植,同時引進新產品、新工藝,組織引導農民生產高檔草席,提高了席農生產技術水平和草席的附加值??h優質棉產業協會20xx年來已在全縣開展技術培訓208次,參訓農民13000多人次,印發技術輔導材料30000余份,極大促進了棉花種植高產高效技術在全縣的推廣。協會會員朱志壽連續5年取得了平均畝產779.2斤的高產。
4、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不僅把一家一戶、一村一組的生產經營,組織發展為千家萬戶統一成片的規模生產經營,同時吸引一大批農村能人、專業大戶加入,使技術、生產、市場、規模效益形成一體化,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該縣襄安鎮是全國四大席草生產基地之一,席草種植面積70000余畝,年產量約70000噸。全鎮還擁有個體織席機2500多臺,年產草席近2500萬條,席草產業年產值約2.9億元。
5、促進了農民增收??h白鵝產業協會20xx、20xx年協同縣三緣養殖公司引進了10萬枚原種鵝種蛋,出雛良種苗鵝8萬多只,全部優先供應給會員農戶,為200余戶養殖戶增加直接經濟收入約150萬元??h白茆玉米技術協會,通過實行統一供應品種、統一生產技術、統一組織銷售,僅此一項,會員年收入就近20xx元。
1、發展不平衡。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培育發展,縣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作出了明確的部署和要求,但從全縣總的情況看,發展參差不齊。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最多的鄉鎮有七、八個,而個別鄉鎮卻一個沒有。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自身發展來看,也有很大差距??h優質棉產業協會的會員從創建時的20xx人已發展到現在的5000多人,而劉渡成橋水產養殖協會從成立之后就無法正常開展活動。
2、認識不到位。一方面是鄉鎮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發展還沒有從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觀念還沒有根本轉變,仍習慣于用行政命令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宣傳不夠,大多數農民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影響了他們參加這類組織的積極性。
3、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在創建初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必要扶持,雖然縣政府有要求,有關部門和鄉鎮也制訂了一些扶持政策,但由于受客觀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這些政策沒有得到實際落實,特別是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資金扶持很難到位。
4、社會效益不明顯。該縣目前大部分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由于受經費制約,辦公設施簡陋,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活動難以開展。同時內部管理也不完善,協會除了自我服務外,很難再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造成協會規模過小,作用不大,社會效益不明顯。
1、加強統一協調。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培育發展涉及到各個方面,需要各級政府的統一指導協調和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形成培育發展的整體合力,共同推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各鄉鎮人民政府,應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農產品優勢,研究制定本地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的規劃和扶持政策措施,做到有計劃、有重點地扶強做大。
2、加大扶持力度。20xx年初,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試點省建設意見的通知》(皖政辦[20xx]8號),其中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再次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扶持措施。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廣開門路,多層次、多渠道,想方設法從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所需的政策、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等方面將各項扶持措施落實到位。
3、加大輿論宣傳。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加大對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培育發展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對一些運作規范,制度健全,作用明顯,在當地有一定影響的專業協會,要及時總結,樹立典型,交流經驗,努力營造鼓勵、支持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發展的良好氛圍和輿論環境。
4、加強規范管理。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各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應共同指導和幫助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建立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自律機制。協會要完善工作職責、財務管理辦法和各項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形成平等協商、誠信自律的運行機制,從而使全縣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盡快步入健康化的軌道。(作者單位:x莊市民政局、x莊縣民政局)。
截至6月底,廣東省網民總數已達到7075.8萬人,普及率達66.8%;手機網民達到6325.8萬人,占網民總數的89.4%。有關數據顯示,相比于高速增長的商務交易類應用,廣東網民對于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文學的使用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應用重心逐漸從娛樂型應用向商務型應用轉變。
網購團購支付增長超20%。
《廣東互聯網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從廣東網民互聯網應用狀況來看,商務交易類應用繼續高速發展,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大量增長,論壇/bbs等互聯網應用使用率持續走低。
數據顯示,20廣東省網民對網絡購物、團購、網上銀行、網上支付、旅行預訂等商務類應用的使用比例都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其中,網絡購物以及與之類似的團購、網購帶來的網上支付增長尤為明顯,用戶增長率均在20%以上;旅行預訂、網上銀行的使用用戶較去年同期也分別增長了14.1%、19.6%。
搜索引擎是老廣第一應用。
與全國情況不同的是,搜索引擎依然是廣東第一大上網應用,即時通信的使用率排在第二。
報告稱,廣東網民對信息獲取的需求較高,使用搜索引擎的黏性和深度較強,年搜索引擎使用率為84.2%,用戶年增長率為9.9%,依然保持網絡應用使用率排名第一位。
同時,以社交為基礎的綜合平臺類應用發展迅速。廣東省網民微博、社交網站的使用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47.5%和59.4%。據分析,社交網站的發展迅速,一方面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帶動,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交關系的基礎上,增加了信息分享、交流溝通等應用,增加了用戶黏性。
粵高中學歷網民占比最多。
從網民特征上看,高中學歷人群最多,占總體的46.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5.4個百分點。據了解,青少年網民是廣東省的重要群體,總體規模已達到2683萬人,占廣東網民總體的38.4%。同樣,學歷為高中的網民比例最高,占比過半,達到51%。年齡方面,青少年網民以12―24歲網民為主,占青少年網民的97.1%。從全省來看,39歲以下網民占網民總數的77.9%。
上網設備方面,2013年廣東網民手機上網比例為84.3%,高于臺式電腦上網比例,也高于全國手機上網的平均水平。與相比,廣東網民手機上網比例增長最快,提升了9.5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11月21日至22日在廣州舉行的“廣東互聯網大會”以“網事輝煌?跨粵夢想――暢享移動互聯新生活”為主題,并將同期舉辦“2014全球移動互聯網ceo峰會”。據透露,場地總面積將超2萬平方米,設置展位200余個。
為了更好的了解新農村和諧社會,20xx年5月8日至5月13日,我到襄陽區古驛鎮后咀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從小生活在街道中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后咀村緊靠白河岸邊,是古驛鎮的北大門,與雙溝朱集張灣三鎮相鄰,耕地面積8000多畝,768戶人家,3000多人其中黨員119人。村固定資產25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5200元左右。生活在這里的人已達到中等小康水平。
為了調查的科學性、有效性我采用的是先看、后聽、再實踐的方式。進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白楊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夸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為后咀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里的領導介紹,村里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種植業,其中800畝水稻收益可達每畝年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而花生更是達到了年每畝多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里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里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F有玉石板廠、米廠、沙場,經濟效益挺可觀的。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并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已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學已有著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說,這的學習環境并不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為大學生成為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后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小學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著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回蕩著。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床頭貼著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戶口!!!
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于自己農村戶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脫落后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里的驕傲考出去成為大學生以后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幾個大學生的名字,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這種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于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于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說: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
從后咀村的生活水平說,村子應跨入小康的行列。后咀村的村民都不想讓孩子回來,可想而知其他貧困村的情況。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一些客觀現實又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開放來,人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訪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80%的家庭將孩子的教育費用作為自己未來幾年內的最重要支出。在資金比過去有了保障之后,我們支持農村教育以不僅僅是財力上的幫助,還應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觀念上的幫助。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樣需要做人的道理、適應時代發展的觀念和大局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有責任有義務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
在整個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萍际堑谝簧a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的發展。教育應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3、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強化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動力。對待“三農”要始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傾斜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支農投入。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建立支農投入的長效機制,著力提高對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益性事業的保障能力,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范圍。各級政府安排支農預算要切實做到“三個高于”,已確定的各項投入措施要扎扎實實地抓落實,確保財政支農支出逐年穩定增長。當前對新農村試點資金,各級財政應當重點保證,及時足額撥付。要進一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盡力支持農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繼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加大對薄弱縣鄉的轉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發展步伐。對各項支農資金的使用,有關部門要跟蹤問效,加強審計監督,保證??顚S?,提高投資績效。從長遠看,要積極整合各項支農資金,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切實解決多頭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農民的關系,合理劃分投入責任,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示范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調動農民投資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拓寬農村投融資渠道,逐步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4、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要從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起,選準突破口,扎實穩步推進,讓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根據基層的反映,建議政府部門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快農田水利、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鞏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質量標準和管理水平,爭取盡快解決群眾在“路水電醫學”等方面存在的困難,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社會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引導公共服務向農村發展,著力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近期應下氣力解決群眾“看病難、就學難、養老難”等社會熱點問題。三是遵循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原則,抓緊制定村鎮建設規劃,使之成為行動的準則、發展的規范,保障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四是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環境“臟亂差”工程。在這方面,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圖虛名、不增加群眾負擔,防止一刀切、強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傾向,促進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監督制度,大力營造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環境氛圍。進一步加強農村“兩委”班子建設,切實搞好黨員干部隊伍的教育培訓,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模范帶頭作用。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一事一議”、村務公開等**監督制度,保障農民的**權利。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加大普法宣傳和綜合治理力度,提高農村基層干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層事務、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增強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要深入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農村風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無論階級關系如何變化,農民始終是我國的主要生產力。而在新時期的中國,對農民重視就是對國家重視,因此,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偉大的正確的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來看,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年將邁出有力的一步。
我利用寒假,在遼寧省錦州市xx縣xx鎮文化服務中心做了為期一周(20xx年2月14日——20xx年2月21日)的社會實踐調查,在這一周內,通過對遼寧省xx縣xx鎮村民日常生活的觀察和訪問,了解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基層的實行情況,尤其是對其中的“文化建設”做了深入的調查。此次調查是我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政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現將此次調查結果匯報如下:
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點。xx縣充分發揮縣內各培訓基地的作用,采取舉辦培訓班、科技講座、參觀學習、印發資料等多種有效形式,對農民進行分類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素質。在調查期間,我還有幸參加了錦州市太和電腦為實行錦州市普惠制培訓而對村民進行免費的電腦知識普及,參觀了計算機程序員考試的現場,看見原本只莊稼地里干活的農民也可以坐在電腦前,熟練的操作電腦,心里涌現出一種喜悅之情。
農村生活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農民普遍知識水平有局限,與外界溝通少。xx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采取城鄉一網、垂直管理、走產業化路子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把發展農村有線電視作為全縣“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有線電視在xx農村已覆蓋20個鄉鎮,其中13個鄉鎮與縣城實現了光纖聯網,共架設光纜干線800多公里,電纜干線2600多公里,151個行政村的6萬多農戶與城里人同享電視文化大餐,可以收看到有34個頻道的有線電視節目??h廣電局還完善了網絡維修維護制度,解決了村民收看電視信號不好的問題。
村民的文化生活不能僅僅滿足于電視、電腦。還應該有豐富的文化活動。在實習期間,xx線的文化宮廣場舉辦了道具車模展示會,展示了福特、現代等多款上個世紀流行的“老爺車”,這些車都是由東方明珠公司制造的道具車,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中有一款房車,里面洗手間、臥室、吧臺應有盡有,讓看慣了卡車、貨車的鄉鎮居民過足了“眼癮”。
xx縣是遼寧省少數民族聚集地之一,因此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活動很多,其中,作為遼寧省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的xx天主教堂在經歷了百年的洗禮后,仍煥發著新的活力。在調查期間,正巧趕上了天主教的禮拜日,清晨,有一些老年教眾來到教堂,靜靜的等候禮拜的開始。莊嚴肅穆的教堂,飽受過義和團的焚毀和xx阻擊戰的炮擊,在新時期的xx縣仍為xx縣的新農村建設貢獻新的力量。
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保障。xx縣以“一村一品”為方向,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預計全年新建設施農業小區105個,棚室面積203萬畝;新建畜牧小區70個,占地面積4450畝,進駐農戶555戶。在水果生產上,西北部鄉鎮大力發展干果經濟林和“兩梨”,今年新栽植果樹近萬畝。xx縣以創建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為重點,全面提升全縣“三品”生產檔次和水平。每個鄉、村都有“三品”生產基地,并嚴格按操作規程去生產,保證了“三品”生產的有序推進。今年新增“三品”認證36個,總量達到62個,面積5.25萬畝??偯娣e達到195.284萬畝。養殖業“三品”生產正在有序推進,今年有1/3總量的畜禽按照無公害以上標準組織生產,有關部門正在組織申報認證。xx縣以水利化、機械化、綠化為重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今年完成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河流整治工程和3座排水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等。新增水澆地5萬畝。
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落腳點。xx縣以“四清四改”為切入點,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全面開展“四清”。對278個村主要街路進行垃圾堆、糞堆、柴草堆、違章建筑的“四清”工作。對28個示范村的所有街路進行了徹底的“四清”。對村屯的道路進行了維修,維修長度100多公里,部分路段修砌了邊溝。對主要街路院墻進行了修補,部分院墻進行了粉刷,基本達到了街面干凈、道路平整、院墻整齊的標準。逐步進行“四改”。今年新建水廠12處,解決了2.05萬農民安全飲水問題。村村通油路涉及12個鄉鎮25個村,總完成油路建設88.52公里。全年新建沼氣池1500個,到目前全縣累計建設戶用沼氣池5342個,中型沼氣池3個,秸稈氣化站1處。
調查方式:訪談、查閱資料、觀察。
調查內容:通過對西遞鎮葉村新農村建設的了解,切實感受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在經濟、文化、社會方面表現出的新氣象。把葉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與西遞鎮政府資料結合起來,科學認識西遞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從而出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西遞被譽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這使西遞發展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西遞鎮一方面積極開發古村落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旅游資源,另一方面在保護古村落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力圖形成旅游帶動經濟、經濟保護資源的良性發展模式。西遞鎮把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了新動力。西遞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代表。
一、西遞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
葉村是位于西遞古村落不遠處的一個村落,是新農村建設理念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村。葉村依托西遞古村落豐富的旅游資源,積極發展現在現代商業經濟,從而形成與西遞古村落遙相呼應的現代新型新農村。葉村從80年代開始進行商品化發展,一開始就瞄準蠶桑的發展空間驚醒蠶繭生產。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戶戶出蠶繭”的局面,共有__多畝桑田,蠶桑收入約占葉村收入的80%左右。__年人均純收入達4500元。__年正式實行新農村建設規劃,圍繞生產發展,以西遞為中心,發展經濟,同時發展蠶桑、茶葉和林業,葉村人均純收入達5000多元。農村基礎設施改善,道路四通八達,建成現代化葉村小學,可容納學生200余人,同時配備電視、電腦等設備?;拘纬伞吧a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因此被稱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
二、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
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農村建設理念發揮作用的成功實例。葉村的成就與村鎮的建設理念、基礎項目建設、經濟發展機制、重視教育、文化建設等具體舉措分不開,葉村實現了政策扶持、政府導向、群眾參與的有效結合。
1、科學全面的發展思路。葉村是西遞鎮整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遞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大力發展葉村的蠶桑經濟。葉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建設新農村的指導思想,從經濟、生活、文化、民主等層面進行整體規劃,切忌盲目發展。確立“以發展蠶桑推動旅游,以旅游帶動蠶桑生產,打造黃山一流繭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思路,建立千畝桑園示范基地,把農村新面貌與古村落文化遺產連成一個整體。對葉村的項目建設和文化宣傳活動進行整體布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統籌兼顧。結合“奇山、秀水、古建筑、徽文化”的地域特點,按照“統一規劃、切忌盲目”的原則,進一步突出葉村“古樸、典雅、秀麗、文明”的特色,切實落實葉村小集鎮規劃和林業整治規劃,嚴格按照新農村建設具體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新農村格局。
2、加大投入,做好基礎項目建設。全力抓好葉村商貿區項目、農家樂旅游項目、村級道路建設項目、沼氣建設項目、千畝桑田示范建設等項目建設,確保硬件設施齊全。以項目建設為龍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加快在建項目的建設步伐及新建項目的落實。建設特色農業旅游基地、旅游食品休閑加工基地、農家樂基地、生態養生基地,發展多種多樣的林業經濟和自然風光。開辟了葉村商貿區,大力解決道路設施或道路路面差等問題,建設道路交通網,加快與西遞古民居間的聯系。建設酒店、旅館、娛樂場所,為西遞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場所。建設沼氣池,各家各戶都可以籌資建設,葉村村委給予補助,以解決能源問題和環境破壞。
3、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機制。力圖形成“政府引導,村級為主,農民自愿,人人參與”的良性機制。政府積極宣傳政策,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同時建立鼓勵和激勵機制。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積極開展以“促經濟發展,建和諧葉村”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積極規劃建設千畝桑園,解除群眾擴大蠶桑養殖的顧慮,為群眾解決蠶桑的銷路問題。尤其是金融危機影響下,蠶繭價格下降,村民開始喪失對蠶繭春出賣的信心。葉村村委積極尋求市場,為村民蠶繭的出賣做好準備工作。同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措施,對村民養蠶的經濟損失進行補償或進行經濟援助。葉村村民葉積極地向村委獻言獻策,結合自身實際提供發展策略。同時利用政府提供的先進設備學習養蠶、種茶技術,科學發展農業。村委定時開展農民培訓班,村民可免費學習的咨詢。因此形成“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互助發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4、加大教育力度。__年10月葉村開始建設葉村小學,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葉村小學項目是新農村示范鎮村義務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暨民生工程建設項目,__年年8月正式完工。葉村小學改擴建后,徹底解決了葉村教育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新項目將學校舊教學樓拆除,建成一幢建筑面積為300余平方米的綜合樓,增加廚房一間,改建學校大門與圍墻,整個項目完全按徽派建筑風格進行建設,確保了與古民居的和諧統一,拓寬了學校通往公路的道路。在新建的校園里增添了課桌椅、dvd、彩電、電腦等電教設備,建成了一個門類齊全的多功能教室。據陳女士介紹,學校不僅是教育學生的教育基地,還是培訓農民的活動場所。平時學生利用先進現代化設備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周末或晚上葉村村委組織農民學習農業新技術,借用新設備推廣蠶桑、茶葉制作技術。建設圖書室,努力把學校建設成“書香校園”。
5、充分發揮文化建設的作用。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活動,加強道德建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葉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工作。及時地把黨的方針、政策、決議宣傳到村,用電話、廣播、報紙、宣傳欄、傳單等多種手段宣傳政策,與村民保持緊密聯系。聘請山東省高密市的蠶繭專家到村指導,為村民講解蠶繭飼養技術,提高村民的專業素質。還經常舉辦相關培訓班或講座,曾舉辦過“巾幗生態家園”專題培訓班,向村民介紹清潔能源使用、節能環保、環境衛生、健康知識等方面的知識。葉村以健康、和諧、文明、向上為目標,在全村開展“十星文明戶”評選活動,以積極的導向作用引導村民“講文明、講道德”。村委緊抓“四亂”和“三清”工作,切實改善鄉村“臟、亂、差”的面貌,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在葉村全村推廣使用沼氣,加大一池三改的力度,推廣生態家園建設,把葉村建設成為具有徽州特色的文明的的生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定時開展“鄉村文化節”活動,興“貼時代春聯”的時代新風,在村民中營造熱情、活潑、時尚的文化氛圍。
在三天實習過程中完美參觀了“桃花源里人家”的西遞、“中國畫里鄉村”的宏村以及頗具道教文化的齊云山,這都是徽州特色濃厚的文化遺產。古建筑的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形成了徽州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西遞鎮葉村依托西遞古村落的旅游價值,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為指導思想,村委組織和村民齊心協力,葉村經濟、社會、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葉村葉從貧窮落后的小村一躍而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
廣東省衛生和計生委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昨日共同發布的《廣東家庭發展報告2016》(下稱《報告》)除了對家庭成員結構進行分析外,還對家庭婚姻關系、家庭收入等狀況進行了梳理,并指出目前空巢老人、隔代家庭、丁克家庭、獨居老人家庭數量上升等現實。
針對傳統大家庭逐漸解體,一代戶家庭正在崛起等趨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陸杰華直言,以往家庭穩定和發展的根基受到嚴重沖擊,并由此產生了許多家庭問題,對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需要通過完善的普惠政策來提升家庭的福利水平,增強家庭抗風險能力;通過對特殊家庭的關懷來不斷完善其家庭的應有功能,從而支撐家庭所有成員的全面發展。
居住分戶居住逐漸成主流。
調查顯示,隨著歷史的演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漸瓦解傳統家庭觀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獨立門戶形成年輕一代的單人戶或夫婦二人戶。在生育方面,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實施,家庭生育數量銳減,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三口之家逐漸成為家庭的主流形式。
家庭人口外出就業、學習頻繁,分戶居住逐漸成為家戶主流,另外,計劃生育政策的順利實施使得家庭生育期明顯縮短,二代家庭時期縮短。二代戶家庭的年輕人口成長、流動、外出,逐步自立門戶,形成新的單身戶或一對夫婦戶。
陸杰華指出,家庭結構中,傳統三代大家庭逐漸解體,單身戶和一對夫婦戶為代表的一代戶正在崛起且在城市家庭中更加明顯。家庭代際結構扁平化是廣東省家庭結構變遷的一個重要特點。
傳統“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形式在廣東省已經比較少見,取而代之的是由一代人和兩代人組成的'同期群家庭。從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以來,廣東省家庭規模經歷了家庭戶數量不斷上升和家庭平均人口不斷下降的過程,在生育方面,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實施,家庭生育數量銳減,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三口之家逐漸成為家庭的主流形式。
就業沒工作女性超過兩成。
調查還對廣東2314戶家庭及其4078位18-59歲主要勞動力人口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廣東家庭人口就業比例較高,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工資,而且城鎮和農村在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費方面的差異較大。
家庭就業方面,成年人務農比例為13.5%,非農就業比例為66.9%,退休和內退比例為3.4%,在學比例為1.8%,沒有工作的占14.4%。分性別來看,男性非農就業的比例為78%,多于女性的56%,而女性沒有工作的比例更高,為22.1%,男性沒有工作的比例為6.7%。
總體而言,家庭就業比例較高,主要勞動力人口中九成男性和七成女性參與工作,平均6人勞動供養10人。
疾病四成老人身患慢性病。
此外,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增加。數據顯示,67.1%的老年人依靠子女提供外部經濟支持;老年人更愿意與子女住在一起;88.9%的老年人在生病需要照料時會向子女求助,老年人主要依賴子女獲得外部經濟支持、情感依賴和日常照料。而隨著老齡化逐漸成為社會問題,許多家庭都面臨養老問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和醫療服務等需求不斷上漲。
廣東家庭發展報告還指出,40.4%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占比最高的為高血壓,其次為關節炎。34.1%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而38.4%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無人照料。由于社會化養老和老年人照料的缺失,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家庭成員。
概要。
婚姻離婚率處較低水平。
陸杰華表示,最新的數據資料顯示,中國18-59歲成年人中處于未婚狀態的人口占比為14.4%,在婚(包括初婚和再婚)比例為81.9%,占了總體絕大部分,總體而言,盡管離婚率整體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但目前的離婚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家庭婚姻狀況較為穩定?;橐鰻顩r在城鄉和性別分布上存在一定差異。農村離婚率低于城鎮離婚率,而城鎮再婚率高于農村。社會分層對婚姻狀況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并且呈現出明顯的梯度性擠壓特征和結構性擠壓特征。
收入。
超全國平均水平。
全國來看,工資性收入、生產和經營性收入、退休和養老金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三個主要來源,總占比達87.5%。城鎮和農村在家庭收入方面有一定差距。20的數據顯示,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廣東家庭平均年收入超過全國水平16513元,家庭人均年收入超過全國水平4978元。超出部分主要來源于工資性收入,該項超出全國水平12730元,可見廣東省家庭平均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流動。
省內流動超三成。
省內流動家庭占比超過三成,其中一半家庭為跨省流動家庭,報告顯示,流動家庭經濟收入相對較好,但居住不穩定,流動性強,流動到本地市的家庭收入最高,自有房產比例高,屬于最安居的家庭。
建議。
適應二孩需要配套政策亟需完善。
“這些劇烈的家庭變遷,使得家庭發展能力呈現逐步弱化的趨勢,家庭面臨的外部風險不斷增加,擁有兒童、老人的家庭更易陷入貧困的境地?!标懡苋A表示,由于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教育、醫療、生育、養老諸多領域忽視了家庭發展政策,家庭公共政策缺失較為嚴重。
針對報告調查的廣東家庭發展現狀,專家指出,廣東省家庭發展體系建設目前面臨制度設計缺乏總體性,表現為政策碎片化;一些公共產品效率低下,存在制度缺陷;全省尚未建立起適應家庭發展能力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體系;農村醫療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亟待提高等問題。
另外,在具體的權責服務和評估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家庭政策覆蓋的精準性,需要從政策指向和收益機制上進行思考設計。陸杰華還指出,家庭發展不只是政府為主體的事情,更應該吸收市場、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積極參與,而廣東省在家庭發展能力建設中的人才是稀缺的,社區居委會可能會出現人員老化、青黃不接的現象。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不愿意生育?!笔⌒l生計生委家庭發展處處長盧璐還指出,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來臨,全社會亟需進一步完善新的家庭配套政策體系以適應二孩時代的現實需要。
根據xx年常委會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農經委、農經工作室會同研究室和政府有關部門圍繞全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期間,調研組召集市發改委、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交通局、勞動局、畜牧辦、統計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先后到長清、平陰、商河等5個縣區聽取政府部門工作匯報,并通過實地察看、調查問卷、走訪交談等形式,深入6個鄉鎮、14個村、30余戶農戶開展調查,廣泛了解情況,認真聽取意見;部分縣(市)區人大根據市的統一安排,實行上下聯動,在本區域內開展了調研活動,并提出調查報告。4月中旬,常委會領導和部分駐會委員也專門到章丘市和濟陽縣進行了調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F綜合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報告:
一、工作基本情況。
黨的xx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年以來,在市委的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總抓手,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強化三農工作,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4、加強**法制建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農村建設的治理機制日趨完善。近年來,各級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農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廣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積極組織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戶等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激發農民群眾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建設平安鄉村,不斷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律觀念,努力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堅持**議事,認真落實四**、兩公開制度,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調查認為,我市新農村建設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但由于多種原因,目前推進工作還面臨一些實際困難、矛盾和問題。一是有些地方動員教育還不夠廣泛深入,部分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認識上存有偏差,一些條件落后的鄉鎮、村莊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難發愁情緒,致使推進工作起步慢、發展不夠平衡;二是建設資金不足,缺乏長效投入機制,是基層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問題。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上的項目較多,但縣鄉政府財力有限,多數村級組織集體經濟薄弱、運轉困難,因此辦事缺錢的難題亟待破解;三是傳統農業仍是多數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生產成本持續攀高,市場風險逐步加大,農民依靠種養業實現增收面臨著途徑少、空間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機制等困難;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是群眾關注的熱點。調查問卷中,農民認為當前上學貴、看病難、社會保障差是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五是多數村鎮發展缺乏規劃,農民住宅布局散亂、建設無序,村容村貌和群眾居住環境臟亂差的現象十分突出等。對這些問題應當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快解決步伐。
二、主要建議。
1、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艱巨性,增強責任意識,提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自覺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關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的大局,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xx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完善推進保障體系,建立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考核,逐級抓好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把推進和保障新農村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按照職能分工,選準切入點,加強協調配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調查研究,及時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辦法。當前要處理好試點示范與整體推進的關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經驗,樹立樣板,同時也要重視面上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對貧困村鎮要加大幫扶力度,實現抓點帶面,整體推進,平衡發展。新農村建設是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要扎扎實實地搞好宣傳教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統一思想認識,引導各行各業積極支持三農,動員全社會踴躍參與建設,大力營造齊抓共管的環境氛圍,保障新農村建設順利健康發展。
2、全面發展農村生產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增強經濟實力,提升發展水平。要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保護耕地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把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放在壯大主導產業,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進一步做大做強高效種養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加快開發與旅游、觀光、休閑相結合的都市農業,強化產業支撐,增強農業的整體競爭力。要加快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化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農業,積極探索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加強農村中介組織建設,鼓勵企業與農民采取多種形式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要廣辟渠道,多措并舉,努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這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發揮好引導和保障作用。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更多地吸納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健全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網絡,積極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規定,為農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環境。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為農民轉移就業、增加收入創造方便條件。
3、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強化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動力。對待三農要始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傾斜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支農投入。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建立支農投入的長效機制,著力提高對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益性事業的保障能力,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范圍。各級政府安排支農預算要切實做到三個高于,已確定的各項投入措施要扎扎實實地抓落實,確保財政支農支出逐年穩定增長。當前對新農村試點資金,各級財政應當重點保證,及時足額撥付。要進一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盡力支持農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繼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加大對薄弱縣鄉的轉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發展步伐。對各項支農資金的使用,有關部門要跟蹤問效,加強審計監督,保證??顚S?,提高投資績效。從長遠看,要積極整合各項支農資金,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切實解決多頭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農民的關系,合理劃分投入責任,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示范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調動農民投資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拓寬農村投融資渠道,逐步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4、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要從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起,選準突破口,扎實穩步推進,讓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根據基層的反映,建議政府部門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快農田水利、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鞏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質量標準和管理水平,爭取盡快解決群眾在路水電醫學等方面存在的困難,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社會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引導公共服務向農村發展,著力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近期應下氣力解決群眾看病難、就學難、養老難等社會熱點問題。三是遵循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原則,抓緊制定村鎮建設規劃,使之成為行動的準則、發展的規范,保障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四是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環境臟亂差工程。在這方面,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圖虛名、不增加群眾負擔,防止一刀切、強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傾向,促進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監督制度,大力營造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環境氛圍。進一步加強農村兩委班子建設,切實搞好黨員干部隊伍的教育培訓,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模范帶頭作用。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一事一議、村務公開等**監督制度,保障農民的**權利。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加大普法宣傳和綜合治理力度,提高農村基層干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層事務、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增強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要深入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農村風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摘要: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中的熱點問題。
基于此,對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三農”問題進行分析,并從多方面入手,對于如何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的相關思路進行探討,以期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1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
1.1對城鄉的經濟體制結構進行改進。
造成“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前“二元”化的戶籍制度所引發的“二元”化的社會經濟結構。
這種“二元”化的戶籍制度和經濟結構屬于歷史遺留問題,它將農民與城鎮居民割裂開來,難以體現公平的理念[1]。
針對于這方面的問題,相關部門要予以重視,并應不斷進行政策調整,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1.2加強財政投入,為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財政投入的不足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針對當前農業發展的具體需求,地方財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補貼,幫助農業生產的更好開展。
同時,要嚴格監管財政資金流轉和支付,確保相關款項及時到位,以免出現濫用亂用問題。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要積極地引導市場化的發展落實,通過引入多種外界投資,讓地方農業市場化的發展走上一條高效的道路,不斷優化地方農業產業結構,探索出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方式。
1.3重視市場需求的實現。
市場化發展既是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農業市場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針對于傳統的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狀態要進行積極改進,結合市場需求,對于農業產業結構進行現代化調整,讓農民生產經營與市場接軌。
針對不同地方的不同農業優勢,要對其優勢資源進行充分的發揮和利用,更好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同時,將農業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市場優勢,以市場來帶動地方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業的收益。
此外,地方的經濟管理部門要積極對廣大農戶進行指導和鼓勵,讓他們積極參與各類購銷合作行為,并為農業社會化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和保障;同時,不斷地健全發展形勢,讓以往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模式得到更好的改進,實現對農業資源更好的優化與整合,推進地方農業經濟更加健康、持續的發展。
地方經濟主管部門要積極地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為鄉鎮企業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整體來看,產生“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大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較低,地方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通過積極地扶持和發展中小鄉鎮企業,可以更好地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激活各類民營和個體經濟的發展,讓經濟結構更加豐富,促進地方農村勞動力更加有序、科學的流動,這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1.4提高科研教育力度。
科學技術既是農業規?;彤a業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我國創新型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
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地方農業科研方面的支持和投入,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到科研活動中,有效地對當前農業科研資金不足的問題進行緩解。
針對于當前農業科研基質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要進行全面的改進和調整,完善配套設施,讓農業科研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提高科研人員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熱情。
地方政府要積極組織建設科技示范園、農業示范園等活動,對于地方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創新和調整,有效地完善農業產業鏈條,讓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得到進一步提高,更好地推動農民群體收入的增長。
1.5提高廣大農民群體的綜合素質。
為了更好地應對農民勞動力轉移問題,要落實農村的基礎教育工作,通過配合相關職業教育部門,提高廣大農民的自身技能水平,讓農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足夠的就業技術能力。
同時,要積極鼓勵廣大有志青年進入農村進行創業和發展。
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農村地區打造一個良好的基礎設施體系,讓農村人口素質和水平逐步穩定地提高。
2結語。
該文對于現階段我國發展中的“三農”問題的解決思路進行了分析。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地方經濟管理部門要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創新管理思路和理念,從多個角度入手,真正的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地方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春鶴,臧建玲.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中外企業家,2013(4).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全面建設小康和現代化、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觀的經之路,是時代的呼喚,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和心聲。
序言。
調查意義: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頂梁柱。全面了解中國共產黨,了解社會主義,了解新中國的各種政策,是大學生完善自己、回饋祖國、回饋社會的前提。
調查目的:了解建黨九十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展的代表“新農村”的發展變化,尤其是人們的思想的變化,并了解中國農村的發展及可持續化。
主要內容:一.整體了解國家的新農村政策。二.新農村的整體風貌。三.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四.人們思想的變換。五.新農村的發展及面臨的問題。六.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調查方式:走訪交流。
調查地點: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溫泉新農村。
(一)經濟發展:在公元前該村僅靠農業生產作為家庭收入的全部來源,所有農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自從新農村建設開始后,農村人的思想觀念開始改變,家中的剩余勞動生產力輸出,到大城市去打工,這樣,農村家庭收入就從單一務農轉到了打工務農雙收入,使家庭收入提高;其次,該村實施經濟轉型,利用當地的溫泉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由此出現了“通渭溫泉度假村”。這一系列都讓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物質生活:如今走在新農村的道路上,誰也不會想到前的這里,是被泥濘充斥著的土地,人們時拖著一身疲憊行走在小道上。如今,輕便自行車、摩托車,是每家必備的出行工具,甚者,有那么幾天自己買了小轎車。過去,人們住在昏暗的土房子里,如今,一個有特色的鋼筋水泥磚房的四合院出現在人們眼前,屋頂上安放著太陽能。走進屋里,很多都是平板電視,dvd、洗衣機、電冰箱等電氣設備幾乎在每一家都能夠看到,手機,幾乎人手一部。新農村建設不愧突出一個“新”字。
(三)能源問題:新農村建設中電熱、天燃氣、太陽能、沼氣等新型能源的出現逐漸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煤。這樣,不僅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還減少了空氣污染源,減少了村民患病率。
(四)文化思想教育:此次調查,其中一個十分顯眼的東西就是“農家書屋”。在社會新農村建設中,文化思想教育是一個重點,如今的該村,義務教育完成率達80%以上,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宗教迷信活動大為減少,農家書屋的出現,反映了新時代的農民在精神上的追求,他們對建黨九十周年送上自己淳樸的祝福,并一再強調黨的好政策讓他們生活的如此安逸。
(五)生活保障:近幾年來,農村各家積極參與農村醫療合作保險,看病不用擔心付不起醫療費,農民們在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溫飽問題。還有,該村自初緊隨國家步伐,實行養老保險制度,這是繼農村醫療保險后國家對于農村發展的又一項政策,該政策讓農村人生活的更加安逸、舒適、放心。農村中也有貧困低保政策,對于新農村中家庭稍有困難者,當地民政部門落實低保政策,使得農民生活更加有保障。
為了進一步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體會小康社會新生活,感受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以來的成就,我們于8月13日,和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交通大學、海南大學的幾位學子奔赴我市最具典型的新農村代表——通渭溫泉新農村深入調查,了解農民的生活面貌、精神面貌。
本次調查中,我們首先以走訪的形式對群眾家庭進行訪問參觀,之后我們和新農村主要負責人進行交流,并對新農村假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之后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主要負責人還對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了闡述,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對新農村建設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報告。
一、建設新農村的意義。
“新農村”應該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小康社會“新農村”的范疇。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建設和諧社會、小康社會息息相關。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
中央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有利于推動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新的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對改變農村面貌、縮小城鄉差距,對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等具有重要意義。
1.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農村建設與發展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面貌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有效實現農村與城市統籌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聯動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符合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1.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
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沒有農村和諧,就沒有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在今后一段時期,解決好三農問題依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賦予了農村發展新的內涵,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新要求,有利于創新農村工作機制,解決過去農村部門力量分散、資源浪費的現象;體現了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科學內涵,符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是農村建設與發展的積極探索,是綜合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舉措。
1.3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為今后我國經濟發展到新的一個階段的必要條件。
我國正在積極構建和諧社會,而我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如果農民的問題得不到實質性解決,那么使今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處于不利地位?!肮I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所以從長遠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迫在眉睫。
1.4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城市經濟穩定增長的有力保障。
農村是城市的基礎,在我國,以前是農業占主導地位?,F在在逐漸轉型成為工業大國,而在此過程中,不能完全摒棄農業,因為那是人民生存之本,而城市的發展也與農村息息相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是現在所需要的,只有農村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城市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那么新農村的建設也就成為了城市經濟能否長遠發展的關鍵點了。
我國農民眾多,解決農民的衣、食、住、行,那就是解決了中國比三分之二還多的人口的問題,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那對社會的穩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想和地解決這些問題,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結合榜羅鎮紅色旅游景區建設、溫泉城建設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已掛牌經營的溫泉“農家樂”建設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溫泉新農村建設。
通渭如今欠發達的縣情是從全國的大態勢來看,已進入了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而通渭的城市和工業發展知識發展的初級階段,還無力反哺和支持農業,農業仍然是弱勢產業,農民仍然是弱勢群體,領導班子通過通渭欠發達的縣情,認識到了建設新農村的特殊性,因此,對于溫泉新農村的建設,既未抱殘守缺,無所作為,也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更不照抄照搬別人的模式,他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按照“生產發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來著力構建新農村制定了三條主要路線:
一、走“四條路子”,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
二、實施“三清五改兩普及”工程,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即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道、改宅、改側、改圈,普及沼氣池和太陽能、太陽灶為主的“三清五改兩普及”工程。
搞好“一會一帶一聯一創新”,實現管理民主?!耙粫奔闯闪ⅰ皟晌嘧宇I導下的村民理事會,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集中民智,辦好農民自己的事情?!耙粠А奔凑鲋材苋?,讓能人帶領群眾致富?!耙宦摗奔崔r村小組內3-10戶家庭為一聯,解決勞務輸出后留守勞動力短缺問題?!耙粍摗奔垂膭詈椭С址掂l能人進行二次創業,領辦產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加快勞動力就地轉移,活躍城鄉經濟。
其次,在鄉村新風和文明建設中,溫泉新農村以培育新型農民、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為目標,深入開展科技文化、醫療衛生、民主法制“三進村”活動和文明家庭、文明村鎮創建和評選活動,不斷提高村民道德水平。以來,溫泉新農村全面開工建設,1個農家書屋建設項目已經投入正常運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全部完成入戶。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示范基地、示范性婚育學校、村級人口文化大院等,如今已打造出了“點、線、面”為一體的宣傳教育平臺;不斷完善利益導向機制,籌資了18萬元為18戶新農村二女戶家庭實施獎勵。
在村容整潔中,以整村推進、農村沼氣等建設項目為載體,大力實施“三清五改兩普及”工程。如今該村所有用戶都已成為沼氣使用戶。另外,加大了對于該村貧困家庭住房的保障力度,讓其也能隨新農村發展的步伐穩步前進。
在基層組織民主管理中,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設立了一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人民廣場,在全村實行民主選舉,選出了人民滿意的村書記。
在此基礎上,該村以市場為導向,開展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勞動技能培訓工作,加大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轉力度,使其向北京、天津等地輸轉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以整村推進為主要模式,進一步加強了梯田建設,集雨節灌、人飲工程建設、村級辦公場所建設、貧困戶改造等扶貧項目開發工作,為農民增加非農產業收入和改變農村原先面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重要的一點是依靠當地資源,開發旅游業,讓農民在經濟轉型的潮流中緊跟時代步伐,實現真正的富裕。
三、溫泉新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取得的一些成就。
3.1村容村貌徹底變化。
通過“三清五改兩普及”工程,完全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現象”,衛生保潔制度逐步健全,環境衛生得到長效管理機制的保障,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3.2團結協作精神有了新突破。
在新農村建設中,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群策群力,齊動手,齊出工,做了大量工作,他們教導廣大農民,及時糾正他們的思想,宣傳黨,使農民思想有了新的轉變。
3.3村班子號召力、戰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轉變。
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各項方案的實施,進一步體現了黨員干部的戰斗力;在各項實施工程的建設中,進一步提高了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增強,村班子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作風得到了明顯改變。
3.4人們的思想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過去,該村人相信著自己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所謂的“命”,如今,他們也加入經濟轉型的行列,大力發展旅游業及農副產品的買賣。另外,人們表示,對于黨的認識一步步深化,他們對中國共產黨表示深深的感謝,并在這建黨就是周年之際送上自己忠心的祝福。思想的解放讓人們生活的安逸輕松,閑暇時分,大家聚在一起扭扭秧歌,健健身。
3.5人們的環保意識明顯增強。
村容村貌的改變反映了人們追求高層次的生活,反映了環保意識的改變。
四、溫泉新農村在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4.1村級集體經濟薄弱。
就此次的調查對象而言,村中盡管有溫泉度假村,但開發的收入多數歸政府所有,因而致使農村人沒有一處真生意義上的集體經濟。農民自己的增收多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缺少統一的指導,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農民收入低,增收慢。近年來,雖然農民收入逐年增高,但對作為農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的農村來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農民經濟收入的渠道有限,農民增收速度仍然很慢。
4.2長效機制難建立。
村莊整治建設層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設施如何管理維護、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問題,也必須建立一整套長效機制來管理。雖然我縣在實踐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機制,但還是初步的,不夠完善,還必須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深入推進的長效機制。
4.3耕地及環境問題。
4.4.飲水問題。
對于處于西部的這樣一個小縣城來說,干旱幾乎是最常見的。我們看了新農村的飲水問題,雖然飲用著自來水,但據調查,自來水經常出現斷供情況,所以自家只能引用窖水(天上下雨時落到儲水池里的死水),該水未經凈化,不益于人們的身體健康。況且,一旦水池里的水用盡,人畜將面臨著嚴峻的吃水問題。
4.5宣傳不夠。
通渭溫泉有自己極為獨特的開發優勢,雖說如今已大為開發,但從宣傳角度來看,此地仍處于信息不暢通的階段,宣傳不利,致使農民的外來收入受到限制。
4.6發展資金問題。
通渭溫泉新農村目前正在開發成為溫泉度假村,可是資金來源局限,贊助有限,因而長期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4.7教育問題。
高等教育發展不夠,人才培養方式欠缺,發展后勁不足。人才是國家的基礎,新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整體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教育還是存在缺陷,如,幼兒園發展不充分,小學學生上學得到城里,因為當地孩子太少,所以沒有學校。
4.8農村整體素質問題。
農民的思想素質較為低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全村的75%,還有一大部分文盲、半文盲,新的思想接收慢,新的技術應用推廣慢,導致全民創業意識不高,經濟落后。
4.9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
全村40多名黨員中,60歲以上黨員占了絕大多數,文化程度普遍低下,65%以是初中、小學、半文盲水平,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不夠充分,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不強。
4.10部分政策落實困難,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有群眾反映他們的低保有時發放緩慢,救濟物品發放不全。
五、針對問題提出的一些建議。
黨的大會報告中明確要求,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對于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
堅持項目建設和資本運作一齊抓,著力在擴大投資規模、夯實發展后勁上求突破;堅持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抓,著力在發展旱作農業、壯大優勢產業上求突破;堅持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互動抓,著力在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上求突破;堅持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銜接抓,著力在改善基礎條件、統籌城鄉發展上求突破;堅持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統籌抓,著力在協調發展、構建和諧上求突破;堅持黨委各項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抓,著力在優化環境、強化保障上求突破。
2、對于人民備受關注的土地問題:
在土地承包的經濟體制框架內,根據群眾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做好耕地的保護,在土地征用中,讓失地農民得到合理的補償,要嚴格保護耕地,建立完善的基本農田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檔案管理,不斷更新和完善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合同,建立基本農田保護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切實防止以新農村建設為名,占用耕地甚至占用基本農田大拆大建。要節約集約用地。充分利用村內空閑地、閑置宅基地等建設用地,進行房屋和基礎設施改造,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3、飲水問題:
要加強水資源管理,實行計劃定額供水,要整合現有資源,啟用應急備用水源,要加大開源力度,提高自來水供水保證率,要加大水質檢測力度,保證飲水安全,要廣泛發動群眾,進行節水教育,全面開展抗旱自救。
4、對于教育問題:
要鼓勵教育發展,培養人才,獎勵大學生,同時幫助解決困難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的上學問題,鼓勵大學生回鄉發展,改變村內黨員結構不合理的現狀,促進家鄉發展。
5、加大通渭溫泉的宣傳工作。溫泉旅游的開發不僅增加地方影響力,而且將大大增加農民的收入。
6、加大外界的投資工作,全面開展溫泉新農村的建設。
另外,十分重要的一個思考是:新農村建設需要從“下鄉”模式轉向“自主發展”模式。新農村建設應當走以農村為本位、以農民為主體的“自主發展”模式,將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外部援助與自主發展、要素引進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只有這樣了,新農村才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邁向更加繁榮和諧的明天。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通渭縣新農村的發展也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對于一個大學生生而言,懂得實踐是一種基本的素質。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了解社會,增長見識,鍛煉自己的才干,培養自己的韌性。
通過這次調查,不僅了解了新農村發展的實質,也更加目睹了我國社會主義道路上的碩果累累。行走于新農村美麗的土地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我深深地感覺到建黨九十周年以來,中國的城市、農村,均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實現飛躍式發展,中國的現代化在一步步接近!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為之驕傲、自豪,為我們有這樣的領導而驕傲、自豪!這一切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身使命的決心與信心。我們是祖國明天的希望,懂得責任,必將遠航!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1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