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報告的撰寫應該注重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條理性,重點突出實習的重要成果和收獲。小編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實習報告范文,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和參考。
土壤在農林生產和陸地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同時也是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地,是農林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土壤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和養分以及機械支持等,而由于動物生產又是以植物生產為基礎的次一級生產,所以,土壤不僅是植物生產的基礎,也是動物生產的基礎,農林生產要以土壤為最基本的生產資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農林生產技術措施的基礎和依據。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已經證實,整個農林生產過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項生產技術措施時,必須首先考慮土壤因素,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產原則,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種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土地是人類和其他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對保護和維持陸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當然,對土壤的科研與保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偉大意義。
其四,土壤是影響人類生存的`重要環境因素。土壤作為影響人類生存的3大環境因素之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她為人類提供食物和棲息之地,她的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對土壤科學的學習與研究迫切而需要。
土壤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新發展起來的科學,主要研究土壤發生分類分布、理化和生物學性狀,利用和改良,農業生產中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壤學一般歸屬于農業科學中的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是農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教學實習作為土壤學實踐學習的重要內容,每個學生都應該積極參與并認真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和鍛煉,掌握各種實習與實踐實驗的方法和技能,為將來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土壤學理論基礎。
1、3—6人為一小組。野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土壤剖面觀測和記錄以及討論,每人完成一份實習總結。
2、要求同學們遵守各項紀律,不怕苦,不怕累,認真進行實習內容的學習。注意實習期間的安全。
1、實習目的:
(1)學習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細節,回顧掌握土壤剖面性狀觀察的方法。
(4)通過實習實驗,掌握土壤和巖層常規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對數據進行整理和應用。
(5)通過實習,回顧學習中國土地資源的類型分布、各種質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史、了解其利用價值和利用現狀,增強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的環保意識。
2、儀器配備和試劑:
(1)儀器。
1、土鏟:挖掘土壤剖面。
2、比色卡:比色確定土壤的ph值。
3、白瓷板(點滴板):測定土壤ph。
4、剖面刀:整理土壤的剖面、檢驗巖石的硬度。
5、卷尺:測定土壤發生層厚度。
6、鐵錘:敲砸巖石以便于做巖石的石灰性反應和觀察巖石內部性狀。
土壤在農林生產和陸地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同時也是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地,是農林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土壤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和養分以及機械支持等,而由于動物生產又是以植物生產為基礎的次一級生產,所以,土壤不僅是植物生產的基礎,也是動物生產的基礎,農林生產要以土壤為最基本的生產資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農林生產技術措施的基礎和依據。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已經證實,整個農林生產過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項生產技術措施時,必須首先考慮土壤因素,要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產原則,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種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土地是人類和其他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對保護和維持陸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當然,對土壤的科研與保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偉大意義。
其四,土壤是影響人類生存的重要環境因素。土壤作為影響人類生存的3大環境因素之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她為人類提供食物和棲息之地,她的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對土壤科學的學習與研究迫切而需要。
1、野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土壤剖面觀測和記錄以及討論,每人完成一份實習總結。
2、要求同學們遵守各項紀律,不怕苦,不怕累,認真進行實習內容的學習。
1.實習目的:
(1)學習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細節,回顧掌握土壤剖面性狀觀察的方法。
(4)通過實習實驗,掌握土壤和巖層常規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對數據進行整理和應用。
(5)通過實習,回顧學習中國土地資源的類型分布、各種質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史、了解其利用價值和利用現狀,增強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的環保意識。
2.儀器配備和試劑:
(1)儀器。
1、土鏟:挖掘土壤剖面。
2、比色卡:比色確定土壤的ph值。
3、白瓷板(點滴板):測定土壤ph。
4、剖面刀:整理土壤的剖面、檢驗巖石的硬度。
5、卷尺:測定土壤發生層厚度。
6、鐵錘:敲砸巖石以便于做巖石的石灰性反應和觀察巖石內部性狀。
(2)試劑。
1、混合指示劑:測定土壤ph值中顯色。
2、稀鹽酸(1:3):用于測堿性土壤的石灰性反應。
3、實習方法步驟:
(一)、泰山山腳實習地點。
(1)剖面點的選擇:
根據實習目的選擇剖面點,選點位置為泰山山腳的一小片棕壤土,具有代表性,避免了溝渠、村莊等人易干擾的地段。選好點后應觀察如下:
土壤類型分布的地形為山地山腳;。
植被為灌木林多為農業果木山楂、核桃等;。
成土母質為殘、坡積母質;。
農業利用情況為種植少量柏樹和經濟樹木等;。
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主要為巖石較多,不便耕作;。
最后開始挖掘剖面。
(2)剖面挖掘與修整:
根據實習目的確定剖面深為0.8m,寬0.6m,依靠一個斷坡而挖掘,達到了母質層,剖面坑的一端向陽,垂直削平作為觀察面,觀察者隨宋老師站在斷坡地面觀察分析。挖掘時將表土堆于一側,下層土壤堆于另一側,兩端不堆土,觀察完畢后,將底土填回下層,表土填回上層,觀察面上不能踐踏。
(3)剖面觀察與土層劃分:
先遠距離觀察剖面,看清全剖面的土層組合,再靠近仔細觀察,根據各個剖面的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的變化,參考環境因素,推斷土壤的發育過程,具體劃分出各個發生層次。用鋼卷尺量出各層深度,記錄母巖的層位,在記錄本上勾畫土體構型如圖。
(4)土壤性狀的觀察和記載:
記錄剖面特征,對各發生層次逐層詳細觀察并進行一些理化性質的速測。記錄顏色、質地、結構、土壤堅實度、土壤干濕度、孔隙狀況、侵人體、土壤酸堿度等。
取白瓷板(點滴板),將其擦拭干凈,取相應層次土層的土適量于點滴板凹槽中,滴加適當過量的混合指示劑,輕輕晃動點滴板使測定充分,傾斜點滴板使顯色后的部分指示劑從凹槽中流出,觀察流出指示劑的顏色,拿比色卡進行對比,確定土壤的ph。
(6)實習實驗數據內容統計與處理:
(7)總結回顧:
4、實驗實習中,堅定巖石礦物,主要鑒定光澤(包括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非金屬光澤)、顏色(巖石有本色、假色、他色,其中其條痕顏色為其本身的顏色)、形態(晶體、非晶體等)、力學性質(解理性質、斷口、硬度等)、發光性、鹽酸反應、磁性、導電性等。
5、巖石元素組成分中,鉀長石和云母等鉀元素含量較高。泰山上鉀長石和石英分布較多。
(二)饅頭山實習地點(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徐毛村)。
(1)由宋老師帶領觀察饅頭山的各種土質類型分布和巖石的性狀和形成分布;。
(2)各組同學帶實習工具爬山觀察記錄各種巖石和土壤的形狀、顏色及周圍環境等,對個別土壤類型的土壤進行取樣測定其ph、對各種巖石進行取樣測定其風化物ph和是否具有鹽酸反應。
(3)觀察記錄內容如下:
其中,各土壤和巖石層的分布不是嚴格遵守以上分布層次,由于受時間和自然風化的影響,各土壤和巖石層的分布基本上以上層次周期性分布。
土壤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新發展起來的科學,主要研究土壤發生分類分布、理化和生物學性狀,利用和改良,農業生產中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壤學一般歸屬于農業科學中的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是農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教學實習作為土壤學實踐學習的重要內容,每個學生都應該積極參與并認真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和鍛煉,掌握各種實習與實踐實驗的方法和技能,為將來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土壤學理論基礎。
實習報告是指各種人員實習期間需要撰寫的對實習期間的工作學習經歷進行描述的文本。它是應用寫作的重要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土壤學實習報告。
實習目的:認識主要的土壤類型,了解土壤類型分化與環境條件的關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術,掌握土壤各項指標的測定方法和計算分析。
實習意義:實習是課程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通過教學實習,鞏固和加深對課堂理論的理解和掌握。
(1)熟悉土壤調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驟,掌握野外調查的技能。
(2)學會使用幾種野外工作需要的儀器、調查觀測土壤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土壤屬性。
(3)土壤肥力綜合評價指標。
(4)簡單了解巖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關沂源溶洞的簡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觀測技術。
3、1實習概況:
實習時間:20xx年11月9日—10日。
指導老師:資源與環境學院陳寶成。
我們的行程為兩天,路線是:山東農業大學南校區資環實驗基地—沂源“九天洞”—魯山風景區。
對兩處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點的選擇土壤剖面:應根據植被、小氣候、小地形、巖石和母質類型,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點;一般不要以路邊的斷面做觀察剖面,也不要在人為影響較大的地方(如肥堆、溝邊、陷井邊、路旁等)設置觀察剖面或采集土樣、水田不能設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與修整:當剖面地點選定以后,即進行挖掘土壤剖面,為了便于觀察,必須挖掘形狀基本為長方形的剖面,其規格是:長2米,寬1米,深1、5米。首先將表層3—5cm土壤及雜草、碎石去除,要求觀察面要面向太陽。一端應成垂直壁,另一端應成階梯形,便于人下去觀察記載。用米尺測定深度,根據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標記,然后從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時要鏟去垂直面上被風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來的土塊應將表層土和底層土分開放在剖面的兩旁,以便觀察完畢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觀察與土層劃分:觀察土壤剖面形態是研究土壤性質、區分土壤類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態觀察主要包括土壤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ph和石灰反應等。根據土壤形態及性質,對土壤層次進行劃分。
d、土壤性狀的觀察和記載:土壤剖面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成土過程以及土壤內部的物質運動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性。根據形態特征觀察,結合化學分析,記載土壤剖面的觀察內容和土壤基本性質。
e、土壤樣品的采集:采集土壤,為以后實驗數據分析提供依據。
多種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知道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耕地銳減,資源耗竭,人類活動對自然系統的影響迅速擴大,人們對土壤的認識才不斷加深,土壤和水空氣一樣,既是生產食物、纖維及林產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資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統的生命活動,維護整個人類社會和生物圈共同繁榮的基礎。
3、2農業土壤。
3.2、1實習地點自然社會簡介:
3、2、2土壤情況詳述:
土壤是固態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于生物與環境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疏松表層。它既是獨立的歷史自然體,也是最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為人類提供食物的自然資料。土壤和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因為人類生存必須發展農業,以取得食物。農業生產,首先是綠色植物的生產,是以土壤為物質基礎的。各種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過根部從土壤里取得養分和水分,才能生長繁茂。其次,人們飼養動物,也必須以植物為飼料。很明顯,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人們必須重視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改良??茖W地開發和利用土壤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在農業生產和改善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3、3棕壤。
也稱棕色森林士;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在褐土地帶的垂直帶上亦有分布。棕壤地區氣候條件的特點是,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氣溫為5~14℃,10℃以上的積溫為3400~4500℃,季節性凍層深可達50~100厘米,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間。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壞,目前多為次生針葉林和闊葉混交林。棕壤所處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巖、片麻巖及砂頁巖的殘積坡積物,或厚層洪積物。棕壤地區由于夏季氣溫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而且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鹽分和游離碳酸鈣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動,并發生淀積。由于落葉闊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從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發展,但白漿化作用卻常有發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見到。
上述性態特征系指在森林植被下的普通棕壤而言,除普通棕壤外,還有酸性棕壤、白漿化棕壤、潮棕壤和粗骨棕壤。
從土壤利用情況來著,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農業土壤,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積平原,用于農業,大都旱澇保收,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緩坡,也多用于農業,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較重,水肥條件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進一步發展灌溉,并加強培肥。白漿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剝蝕堆積丘陵,多用于農業,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業。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業,有的還是荒山,需要種樹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種植花生和柞嵐(養柞蠶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嚴重,亟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4褐土。
1、褐土的形成過程。
(1)、干旱的殘落物腐殖質積累過程:干旱森林與灌木草原的殘落物在其腐解與腐殖質積聚過程中有兩個突出特點。
(2)、碳酸鈣的淋溶與淀積:在半干潤條件下,原生礦物的風化首先開始大量的脫鈣階段,其氧化鈣隨含有二氧化碳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層滲到下層,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
(3)、殘積粘化,也稱之為殘積風化或地中海風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體內的礦物進行原地的土內風化而成,很少產生粘粒的機械移動,因而粘粒沒有光學向性。
(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氣候條件下,粘土礦物繼續脫鈣,形成另外一種顆粒最細的新生粘土礦物——如蒙脫石等,并開始于雨季期間隨重力水在主體結構間向下懸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積層,這種粘粘往往有光學向性,一般土體水分的干濕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
在褐土的粘化過程中一般以殘積粘化為主,而夾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們在不同的亞類中,其比重并不一樣。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為主。
2、亞類。
由于褐土為半淋溶土綱,根據土體所反映的淋溶程度及粘化特征相結合等而劃分為淋溶褐土、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等。其它則根據其主導成土過程及附加成土過程所表現的土壤剖面特征而劃分出樓土、潮褐土、燥褐土與褐土性土等。
3、褐土的利用與改良。
(六)總結。
通過這次的實習,讓我收益頗多。從原先了解的關于土壤單方面的理論知識到實踐,清楚直觀地重新認識土壤是一個突破。在實習過程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和提高了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增加我們對土壤學新的認識。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所學課程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該課程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知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了解土壤學對實際農林生產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沂源主要地質地貌和所發育而成的土壤類型。在這里深深的感謝老師們的認真指導。
在實習中初步掌握了地質地貌考察和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觀測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和土壤的興趣。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后,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范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系著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煉學習的能力,更是對可課本知識的良好鞏固。同時,懂得和小組成員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具有生態環境調控功能、處于永恒 變化中的礦物質與有機質的疏松混合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也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自然資源。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深刻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土壤資源。土壤是植物生長繁育的基地,是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土壤就沒有農業。
土壤學作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農業科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懊褚允碁樘?,食以土為本?!蓖寥揽茖W今后必須為提高糧食產量和改善生態環境服務。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而且后備土壤資源嚴重不足,人類生存環境前景也不容樂觀,土壤科學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日益增多,土壤科學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也日益增強。
土壤學實習是土壤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野外研究土壤的一項重要手段。通過實習,一方面把課堂教學與野外實際結合起來,鞏固、充實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過實習報告的書寫,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
實習目的:
認識主要的土壤類型,在自然狀態下能夠進行識別。了解土壤類型分化與環境條件的關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術。
實習時間:
20xx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導老師:
xxx老師、xxx老師、xxx老師
實習人員:
xxxx級全體同學
實習工具:
鐵鍬、ph指示劑、比色卡、采樣袋、剖面刀、比色卡、卷尺、瓷塊、布袋、衛生紙等
實習記錄:
12月2號集體觀看了有關土壤樣本化驗、土壤農化分析的電視節目,下午領取了實習工具。3、4號兩天進行野外實習。我們的實習路線是:棘洪灘水庫附近-膠東鎮鎮南-大沽河旁-萊陽北坡村-萊陽紅土崖,在這兩天中,我們挖掘了各個地點的土壤剖面進行觀察、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性質、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粗測土壤樣品的ph值和石灰反應。采集了一些土壤樣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蝕的情況、并了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綜合利用方式。我們對各個地點和老師們的講解都作了詳盡的記錄。第四天我們將各組的記錄做成報告,進行了總結交流。
我們的實習內容有八個方面:
1、不同成土條件對土壤性質的影響:
在土壤學中,將影響土壤形成的各種自然條件,歸納為地形、氣候、成土母質、植被、成土年齡等五大因素,稱為土壤形成因素,或簡稱成土因素。也就是說,地球陸地表面的任何一種土壤,都是在這五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區,各因素的具體內容和特點不同,各因素還以不同作用強度相配合,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響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質。相反,它們之間也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它們的綜合起來的特點去制約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為作用也是影響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謂人為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指人類生產活動通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形成方向的改變和對土壤性質的改造。在各種土地利用方式中,以農業利用方式對土壤的影響最為深刻。但是,人為因素與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們之間雖然有密切關系,并且人為作用尚不能在許多方面擺脫自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是對影響土壤形成過程來說,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畢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人類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圖,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參與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生產的方向演變,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擬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產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就會是不良的和破壞性的。例如,濫伐森林、陡坡開荒、過度放牧,等等,都會造成土壤水蝕或風蝕。土壤侵蝕的結果,不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壞了土壤,而且蝕去的泥沙還會淤塞溝渠、河道,埋沒農田,造成很難補救的不良后果,這是必須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點的野外選擇原則
(1)要對所要求制圖的地區在地面景觀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條件比較平穩,即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土壤發育條件,否則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溝渠附近、積肥坑周圍和墳墓附近等一切人為干擾較大而沒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發現土層中有炭片、磚片等人為干擾的侵入體,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應改變剖面點位,或重新增設剖面。
(4)山地丘陵區的土壤比較復雜,應根據調查目的和精度選擇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時應注意的事項
(1)剖面觀察面應垂直、向陽、便于觀察和拍照。
(2)挖掘出來的表土和底土應分別堆放在土坑的兩側,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觀察后再分層回填。
(3)觀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來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動踩踏,以免破壞表層結構而影響剖面的觀察結果。
(4)在壟作的農田進行土壤剖面觀察時,剖面的觀察面應垂直壟溝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時看到壟背、壟溝部位的表土變化和作物根系發育。
4、自然剖面的優缺點
這次實習中我們利用了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開礦、興修水利等工程建設,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斷面,并被長期保留下來,成為土壤調查中可以利用的現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優點:垂直面往往開挖較深,延伸面較廣,連續性較好。缺點:不是因土壤調查需要開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勻地分布在各種土壤類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長期露在大氣中,日曬雨淋,生物滋生等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土壤理化性態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
5、土壤剖面形態的觀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鐵鏟把剖面削成垂直狀態后,即可進行觀察和記錄。觀察剖面時,應先從上而下劃分出若干層次(一般以顏色、質地、松緊度、結構、根系分布等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然后按層次觀察土壤的形態、特征,并作好記錄。觀察項目主要有:土層厚薄、干濕度、顏色、質地、結構、松緊度、酸堿度、新生體、侵入體以及根系情況等等。
6、采集和制備土壤樣品的技術和方法:通過對各個地點土壤樣品采集的實踐,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樣品的技術和方法。
a、樣品采集的方法,應根據研究、分析目的來確定。如果是為了研究土壤的發生、發育情況,就應按照剖面層次來取樣。如果是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為若干不同的類型,再在同一類型的土壤地段中,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塊,采取混合樣品。如果是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產田、高產園或低產田低產園,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礙物質,則在特定的田塊中選擇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樣品。取樣必須在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如植株生長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溝邊、土丘較低洼部位或放置過肥料的地方都應避開。
b、制備樣品步驟:從田間采回的土壤樣品,應及時進行風干,以免發霉引起土壤性質的改變。用木槌壓散土塊,撿出雜質?;靹蛲寥?,準確稱取300克。將稱好的土壤用木槌壓散(勿將石礫打碎),通過3毫米孔徑的土篩(不能通過的石礫,在稱重后可棄去,但要計算其所占的百分比)。從通過3毫米篩的土壤中稱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過1毫米的土篩。不能通過者,用研缽反復研磨,使之全部通過。各種樣本制備完畢后,分別將其放入大中小廣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寫上標簽,其內容有:樣本編號、土壤名稱、采樣地點、采樣深度、通過篩孔大小、制備實踐及制樣人的姓名和專業等等。
這次實習,收獲挺大的。一方面,它讓我們和老師們一起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誼,也加深了同學們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友情。另一方面,它讓我們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對于一個學習農業方向的學生來說,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不僅開拓了我們的眼界,而且還是我們應用課堂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這次實習,使我能夠將課堂上講的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這不僅使我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鞏固,也激發了我對這一門課程的熱愛。這次實習還使我認識了幾種土壤的類型并知道了它們的性質特征,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使我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
當然,實習過程中也讓我也知道了書本知識的重要性,自己平時應該更加的努力學習知識。另外在實習中我還懂得了搞科學要認真嚴謹,容不得半點馬虎,要多動手,絕對不能偷懶,該做的就要動手去做,不能憑空想像。我們還應該好好珍惜實習機會,多學些有用的東西,為將來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礎。
1、混合指示劑:測定土壤ph值中顯色。
2、稀鹽酸(1:3):用于測堿性土壤的石灰性反應。
3、實習方法步驟:
(一)、泰山山腳實習地點。
(1)剖面點的選擇:
根據實習目的選擇剖面點,選點位置為泰山山腳的一小片棕壤土,具有代表性,避免了溝渠、村莊等人易干擾的地段。選好點后應觀察如下:
土壤類型分布的地形為山地山腳;
植被為灌木林多為農業果木山楂、核桃等;
成土母質為殘、坡積母質;
農業利用情況為種植少量柏樹和經濟樹木等;
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主要為巖石較多,不便耕作;
最后開始挖掘剖面。
(2)剖面挖掘與修整:
根據實習目的確定剖面深為0.8m,寬0.6m,依靠一個斷坡而挖掘,達到了母質層,剖面坑的一端向陽,垂直削平作為觀察面,觀察者隨宋老師站在斷坡地面觀察分析。挖掘時將表土堆于一側,下層土壤堆于另一側,兩端不堆土,觀察完畢后,將底土填回下層,表土填回上層,觀察面上不能踐踏。
(3)剖面觀察與土層劃分:
先遠距離觀察剖面,看清全剖面的土層組合,再靠近仔細觀察,根據各個剖面的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的變化,參考環境因素,推斷土壤的發育過程,具體劃分出各個發生層次。用鋼卷尺量出各層深度,記錄母巖的層位,在記錄本上勾畫土體構型如圖。
(4)土壤性狀的觀察和記載:
記錄剖面特征,對各發生層次逐層詳細觀察并進行一些理化性質的速測。記錄顏色、質地、結構、土壤堅實度、土壤干濕度、孔隙狀況、侵人體、土壤酸堿度等。
(5)土壤ph測定:。
取白瓷板(點滴板),將其擦拭干凈,取相應層次土層的土適量于點滴板凹槽中,滴加適當過量的混合指示劑,輕輕晃動點滴板使測定充分,傾斜點滴板使顯色后的部分指示劑從凹槽中流出,觀察流出指示劑的顏色,拿比色卡進行對比,確定土壤的ph。
(6)總結回顧:
4、實驗實習中,堅定巖石礦物,主要鑒定光澤(包括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非金屬光澤)、顏色(巖石有本色、假色、他色,其中其條痕顏色為其本身的顏色)、形態(晶體、非晶體等)、力學性質(解理性質、斷口、硬度等)、發光性、鹽酸反應、磁性、導電性等。
5、巖石元素組成分中,鉀長石和云母等鉀元素含量較高。泰山上鉀長石和石英分布較多。
(二)饅頭山實習地點(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徐毛村)。
(1)由宋老師帶領觀察饅頭山的各種土質類型分布和巖石的性狀和形成分布;
(2)各組同學帶實習工具爬山觀察記錄各種巖石和土壤的形狀、顏色及周圍環境等,對個別土壤類型的土壤進行取樣測定其ph、對各種巖石進行取樣測定其風化物ph和是否具有鹽酸反應。
(3)觀察記錄內容如下:
其中,各土壤和巖石層的分布不是嚴格遵守以上分布層次,由于受時間和自然風化的影響,各土壤和巖石層的分布基本上以上層次周期性分布。
實習目的:認識主要的土壤類型,在自然狀態下能夠進行識別。了解土壤類型分化與環境條件的關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術。
實習時間:20xx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導老師:xx老師、xx老師、xx老師。
實習人員:xx級全體同學。
實習記錄:12月2號集體觀看了有關土壤樣本化驗、土壤農化分析的電視節目,下午領取了實習工具。3、4號兩天進行野外實習。我們的實習路線是:棘洪灘水庫附近—膠東鎮鎮南—大沽河旁—萊陽北坡村—萊陽紅土崖,在這兩天中,我們挖掘了各個地點的土壤剖面進行觀察、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性質、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粗測土壤樣品的ph值和石灰反應。采集了一些土壤樣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蝕的情況、并了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綜合利用方式。我們對各個地點和老師們的講解都作了詳盡的記錄。第四天我們將各組的記錄做成報告,進行了總結交流。
我們的實習內容有八個方面:
1、不同成土條件對土壤性質的影響:
在土壤學中,將影響土壤形成的各種自然條件,歸納為地形、氣候、成土母質、植被、成土年齡等五大因素,稱為土壤形成因素,或簡稱成土因素。也就是說,地球陸地表面的任何一種土壤,都是在這五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區,各因素的具體內容和特點不同,各因素還以不同作用強度相配合,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響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質。相反,它們之間也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它們的綜合起來的特點去制約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為作用也是影響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謂人為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指人類生產活動通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形成方向的改變和對土壤性質的改造。在各種土地利用方式中,以農業利用方式對土壤的影響最為深刻。但是,人為因素與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們之間雖然有密切關系,并且人為作用尚不能在許多方面擺脫自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是對影響土壤形成過程來說,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畢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人類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圖,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參與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生產的方向演變,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擬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產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就會是不良的和破壞性的。例如,濫伐森林、陡坡開荒、過度放牧,等等,都會造成土壤水蝕或風蝕。土壤侵蝕的結果,不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壞了土壤,而且蝕去的泥沙還會淤塞溝渠、河道,埋沒農田,造成很難補救的不良后果,這是必須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點的野外選擇原則。
(1)要對所要求制圖的地區在地面景觀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條件比較平穩,即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土壤發育條件,否則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溝渠附近、積肥坑周圍和墳墓附近等一切人為干擾較大而沒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發現土層中有炭片、磚片等人為干擾的侵入體,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應改變剖面點位,或重新增設剖面。
(4)山地丘陵區的土壤比較復雜,應根據調查目的和精度選擇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時應注意的事項。
(1)剖面觀察面應垂直、向陽、便于觀察和拍照。
(2)挖掘出來的表土和底土應分別堆放在土坑的兩側,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觀察后再分層回填。
(3)觀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來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動踩踏,以免破壞表層結構而影響剖面的觀察結果。
(4)在壟作的農田進行土壤剖面觀察時,剖面的觀察面應垂直壟溝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時看到壟背、壟溝部位的表土變化和作物根系發育。
4、自然剖面的優缺點。
這次實習中我們利用了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開礦、興修水利等工程建設,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斷面,并被長期保留下來,成為土壤調查中可以利用的現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優點:垂直面往往開挖較深,延伸面較廣,連續性較好。缺點:不是因土壤調查需要開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勻地分布在各種土壤類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長期露在大氣中,日曬雨淋,生物滋生等環境因素的變化,使土壤理化性態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
5、土壤剖面形態的觀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鐵鏟把剖面削成垂直狀態后,即可進行觀察和記錄。觀察剖面時,應先從上而下劃分出若干層次(一般以顏色、質地、松緊度、結構、根系分布等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然后按層次觀察土壤的形態、特征,并作好記錄。觀察項目主要有:土層厚薄、干濕度、顏色、質地、結構、松緊度、酸堿度、新生體、侵入體以及根系情況等等。
6、采集和制備土壤樣品的技術和方法:通過對各個地點土壤樣品采集的實踐,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樣品的技術和方法。
a、樣品采集的方法,應根據研究、分析目的來確定。如果是為了研究土壤的發生、發育情況,就應按照剖面層次來取樣。如果是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為若干不同的類型,再在同一類型的土壤地段中,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塊,采取混合樣品。如果是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產田、高產園或低產田低產園,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礙物質,則在特定的田塊中選擇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樣品。取樣必須在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如植株生長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溝邊、土丘較低洼部位或放置過肥料的地方都應避開。
b、制備樣品步驟:從田間采回的土壤樣品,應及時進行風干,以免發霉引起土壤性質的改變。用木槌壓散土塊,撿出雜質?;靹蛲寥?,準確稱取300克。將稱好的土壤用木槌壓散(勿將石礫打碎),通過3毫米孔徑的土篩(不能通過的石礫,在稱重后可棄去,但要計算其所占的百分比)。從通過3毫米篩的土壤中稱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過1毫米的土篩。不能通過者,用研缽反復研磨,使之全部通過。各種樣本制備完畢后,分別將其放入大中小廣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寫上標簽,其內容有:樣本編號、土壤名稱、采樣地點、采樣深度、通過篩孔大小、制備實踐及制樣人的姓名和專業等等。
這次實習,收獲挺大的。一方面,它讓我們和老師們一起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誼,也加深了同學們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友情。另一方面,它讓我們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對于一個學習農業方向的學生來說,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不僅開拓了我們的眼界,而且還是我們應用課堂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這次實習,使我能夠將課堂上講的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這不僅使我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鞏固,也激發了我對這一門課程的熱愛。這次實習還使我認識了幾種土壤的類型并知道了它們的性質特征,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使我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
當然,實習過程中也讓我也知道了書本知識的重要性,自己平時應該更加的努力學習知識。另外在實習中我還懂得了搞科學要認真嚴謹,容不得半點馬虎,要多動手,絕對不能偷懶,該做的就要動手去做,不能憑空想像。我們還應該好好珍惜實習機會,多學些有用的東西,為將來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礎。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寶貴財富的源泉?!懊褚允碁樘?,食以土為本”,農業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土壤是農業的基礎。很明顯,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人們必須重視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改良??茖W地開發和利用土壤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在農業生產和改善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學作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我們農業資源環境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土壤學在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方面發揮著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土壤學的研究成果在農業生產上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為土壤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土壤學學科教學實習,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一項包括地質地貌學、土壤學和土壤地理學等多門課程實習內容的綜合性實習。通過實習,一方面可以讓我們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去,將所學知識對號入座,消法、鞏固已學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并激起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和熱愛。
基于以上,我們農業資源于環境專業于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開展了土壤學學科野外實習。
一、實習概況與記錄
實習概況:
實習時間: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
指導老師:資源環境學院張楊珠教授,周衛軍,王翠紅,廖超林,黃運湘,尹力初。
小組成員:劉國云(組長)、陳浩、杜虎、周水亮、謝嵩、譚艷玲、龍毅飛。
實習工具:鐵鍬、大小鋤頭、剖面刀、ph指示劑、hcl試劑、白瓷板、皮尺、比色卡、土色卡、樣品盒、望遠鏡、地質羅盤儀、海拔儀、gps儀。
實習內容:我們的行程為五天(8月22日—26日)。行程路線:8月22日行程為學校-昭山(107國道)-株洲城區-醴陵-攸縣(106國道)-茶陵-炎陵縣城(賓館);8月23日由炎陵縣城出發經寧崗、黃洋界到達井岡山;8月24日由炎陵縣城出發經大院農場到達萬洋山最高峰;8月25日由炎陵縣城出發至鹿原鎮;8月26日由炎陵縣城回至學校。在這幾天中,我們對實習地區主要地質地貌進行了調查,挖掘了多個土壤剖面進行觀察、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性質、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樣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蝕的情況、并了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綜合利用方式。我們對各個地點和老師們的講解都作了詳盡的記錄。在8月26日下午,我們在湖南地質博物館觀看了有關錄像,在博物館初步了解了湖南地區金屬礦物分布圖,恐龍演變過程及其部分恐龍標本,還看到各種巖石礦物標和震旦紀至第四紀生物進化過程的中由代表性的標本,獲益匪淺。28日我們在學校實驗室里對采回的土樣進行了綜合評價。
實習記錄:
第一部分:長沙縣地區(20xx年7月15日)
路線:學?!巧虫倴|—春華—大魚—高橋—金井
觀測點一:星沙鎮東
在該點我們觀測到了紫色頁巖上發育而成的第四紀紅土紅壤。下層紫色頁巖為第三紀新生代紫色頁巖,巖層理清晰,呈細—粗—細分布,很明顯是由流水搬運時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巖層下部石礫磨圓度不高,可看出搬運的距離不遠,但中間磨圓度較好。從剖面上可看出下層巖石顏色變化大,這是沉積過程不同而造成的。膠結物部分有石灰反應。上層第四紀紅土紅壤受流水侵蝕形成了明顯的沖溝、襲溝。該土壤以粘粒為主,質地粘重,可分為a-ab-b-c層。植被有大量的蕨類(酸性土壤代表植物)、油茶等。
觀測點二:春華
在該地區我們觀測了板巖性狀及其它所發育的土壤。該點板巖由距今3億5000萬年古生代頁巖變質而來的。質地稍軟,由于巖層之間的積壓造成層理傾斜,巖層間通氣透水性好。巖層上發育的土壤肥沃,養分含量多,植被好。土層內含有紅、褐色膠膜??煞譃閍-ab-c層。a為淋溶層,顏色暗,根系多;ab層土層致密為土壤母質混合層;c為母質層。
觀測點三:茶科所
該地區發育形成的土壤為第四紀紅土紅壤,其母質沉積深厚,表土耕作層亦深厚,在土壤剖面上可觀測到網紋層。ph4.2左右??偟恼f來,該土壤具酸、瘦、板、粘、旱的特性。這正符合茶葉生長的需要,所以該地的茶葉享有一定的名氣。
觀測點四:金井花崗巖采石場
在該點我們觀測了中生代地殼運動而形成的花崗巖。其結構有白云母、黑云母、石英、長石、角閃石、石英變體。該地花崗巖物理風化強烈、風化物含大量石英砂,母質疏松,所形成的土壤土層深厚,可分為a-b-bc-c層。土壤中k含量和養分多,其上上所生長的植被好。但土層易流失、崩塌,破壞后難以恢復。
時間:20xx年8月22日上午
土壤是固態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于生物與環境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疏松表層。它具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條件下,能夠產生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生態條件。土壤與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質的重要區別在于土壤具有肥力。所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夠經常地,適量地供給并協調植物產生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溫度、扎根條件和無毒害物質的能力。水、肥、氣、熱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們之間互相作用,共同決定土壤肥力。土壤中固、液、氣三相物質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現出許多不同的性質,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長,有的則不利。土壤不但是植物生長的基地,也是動物、人類以及絕大多數微生物棲息、繁衍的場所。
通過這學期對《土壤學》的學習了解了土壤科學的發展史,與土壤有關的地學基礎知識,巖石風化和風化產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機質,土壤孔性、結構性和耕性,土壤水、氣、熱狀況,土壤膠體與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堿性和氧化還原反應,土壤的發生、分類與分布,以及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成土條件、成土過程、性狀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能分析各種肥力性狀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土類的分布規律,形成條件,剖面性質,基本理化性狀和利用改良;并能夠鑒別出主要的巖石。土壤學不僅有完整的理論,而且有一整套實驗的方法,土壤教學環節中,除包括系統的講授課時外,實習實驗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土壤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實習,一方面把課堂教學與野外實際結合起來,印證、鞏固、充實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并激起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和熱愛。
土壤學是與實踐密切相結合的,土壤學的教學實習是游憩等專業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實踐教學實習,其目的、任務及要求如下:
1.通過實習驗證鞏固該學科的理論知識,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帶性土壤及非地帶性土壤的分布規律及其形成條件、形成過程、土壤性狀、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類型及土壤的形成過程和土壤特點,為水保規劃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據。
4.了解全國土壤分布規律及其主要土壤類型。
5.熟悉我省土地資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對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態特征和自然條件的觀察、描述、記載方法,學會土壤類型的識別。
7.通過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測定,應用這些數據,學會綜合分析、評述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類土壤的合理開發利用改良技術措施。
8.通過實習進一步熟悉主要成土巖石的性質和提高鑒別技能。
9.通過實習學會野外母質類型的鑒別和地形地勢的觀察。
10.通過綜合實習,增強珍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意識,提高貫徹執行國策、國法的自覺性,提高立志振興水保學科和發展土壤科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11.了解土壤調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土壤調查是為了探明土壤的發生發育和分布規律,查清土地資源及其生產條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調查是通過實際觀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態、性狀上的特征,找出影響植物正常長的限制因素和障礙因素,解決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具體土壤問題。土壤調查是研究土壤科學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業和水?;窘ㄔO和實行科學種樹的前提,也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的一項基礎工作。
1、實習時間:
2、實習地點:
3、參加人員:指導老師。
級別。
專業組別第組。
組員。
進行實習前的總動員,老師給大家講解實習的具體安排,各項實習操作的方法,實習內容,時間安排,參加人員的分組,工具的領取及介紹工具的使用。要求預習實習相關的內容:三大巖類的識別方法、土壤剖面形態特征等。最后特別強調實習期間要注意的事項,包括安全等等。
第二天20xx年12月30日實習地點:
沿途觀察地質地貌及母巖母質特征等,并取采集巖石標本同時學習觀察、鑒別巖石標本。觀察山地紅壤的形成、利用現狀和改良措施;觀察林場建立的各種休閑娛樂設施及立體養殖模式;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發生層的劃分,土壤形態特征的觀察和記載方法。進行土壤原狀樣品的采集,分析樣品的采集。
第三天20xx年12月31日實習地點:校內,實驗室和水保園。
下午在實驗室風干土壤樣品并進行土壤物理性質的測定(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等)。
通過兩天的實習,讓我收益頗多。從原先了解的關于土壤單方面的理論知識到實踐,清楚直觀地重新認識土壤是一個突破。土壤如何從巖石發育到土壤是要歷經一個漫長的階段,且隨著風化作用的進行,也在不斷地發育。氣候、植物、動物、人為因素對土壤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個地方的土壤的品質不會相差太大。受溫度、母巖、環境的影響,地區和地區之間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聯系的。從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為磚紅壤,廣東因其盛行干熱風,降水少,所以多為赤紅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紅壤;江蘇是黃棕壤;山東是棕壤;河北、遼寧是暗棕壤;黑龍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針葉林土。從垂直分布開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紅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黃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黃壤。因此分析土壤不能憑空,要根據該土壤在該區域所處的大環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們實習的幾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區的紅壤。上甘的是石灰性紅壤,青山的是紅壤,后山是黃紅壤。緯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黃壤。
每一種土壤都有適合生長的植物,植物也有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最優的選擇是在適合的土質上種植適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適但又需要種植這樣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辦法,用化肥改變礦物含量,調節ph,灌溉水田,交叉種植等等,能增加產量。
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后,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范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系著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煉學習的能力。
泥土地輿田野練習,是泥土地輿傳授關鍵的有機構成部分。經過議定田野練習,一方面聯合實際,利用和驗證講堂傳授所學的表面與知識,加深和鞏固對講義內容的明白;另外一方面更緊張的是進修老例泥土查看與制圖的根本技巧和方法。
泥土地輿田野練習的重點是進修與把握泥土門路查看(或概查)的方法。它的緊張內容包括:查看前的有關資料和圖件的匯集與分析工作;泥土地輿查看門路的選擇;泥土剖面的選點、查看、描述與記錄;泥土標本與樣品的收集;泥土圖的查看與繪制;編寫泥土查看報告或泥土圖闡明書。有前提時,可與泥土遙感查看與制圖練習同步進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2、練習的籌辦工作。
為使練習獲得預期的結果,做好練習的一切籌辦是反常緊張的。
教導教師的籌辦工作,緊張是肯定田野練習的地點,預查、訂定練習籌劃(包括目標要求、日程安排、人員構造等)。師生互助要做的籌辦工作是地形底圖、匯集與分析有關練習地區的資料和圖件等。
(一)地形圖的籌辦。
地形圖是用以作為田野練習底圖的必備的根本圖件。地形圖比例尺大小的選擇,視田野練習地區范疇的大小、天然地輿環境和泥土的紛亂程度而定。練習范疇小、環境前提紛亂和泥土種類多樣性的,比例尺宜大,反之宜小。平常多采取1:5000~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底圖。范疇大者可采取1:100000地形圖。
在肯定無地形圖的環境下,可以用比例尺平面圖代替。聯合出產任務的田野練習,還需配合相稱或比例尺略小的行政圖。
(二)資料與圖件的匯集和分析。
1.天然成土身分的資料與圖件。
1)景象氣候資料與氣候圖:注重匯集的數占有氣溫、年均溫、》10度積溫;年降水量、蒸發量、風、無霜期等資料,以及氣候圖。
2)植被:植被類別、構成布局、被覆環境、唆使植物等。緊張匯集天然植被、植被圖等。
3)地貌:地貌類別、海拔高度、腐蝕切割程度,以及地貌類別圖等。
4)母質和母巖:地質圖、巖性漫衍圖、地區地質布局、巖石種類、巖性及其漫衍規律。成土母質類別,平常以第四紀成因類別為根本,如花崗巖殘積母質、河道沖積母質或洪積物,海(湖)相淤積物、冰磧母質……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應注意黃土和風沙精神濕熱的亞熱帶的熱帶,應注意赤色風化殼。
5)水文:包括練習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如河道水系漫衍、各河道的水文特征、流域產生成長環境;大地潛水潛藏深度、水化學身分及礦化度;水文地質圖等。
2.社會經濟環境資料:
匯集社會經濟資料的目標在于明白人類活動對泥土產生與演變的感化。包括歷史上的人類活動;如今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農業經濟資料,如人口、農業工作力、總地皮面積、耕大地積、林地、牧地;農作物蒔植環境,如作物種類、作物配置設備擺設、耕人選軌制、產量程度;農業出產布局、農業出產中產生的緊張題目;水利、施肥狀況;旱、澇、鹽、堿、次生潛育化、水土流失環境等。別的,對付都會、工礦業成長對泥土混濁或退化帶來的感化也不能忽略。
3.泥土資料與泥土圖:
匯集、涉獵與分析練習地區的有關泥土圖、泥土查看報告,論文或專著是練習籌辦工作的重點。平常說經過議定全國二次泥土普查,各地都有大比例尺泥土圖及比較充裕的泥土普查資料可以利用,對現有的資料,要注重探討各種泥土的產生學特征、理化性質;泥土構成與漫衍的地帶性規律與地區特征;泥土與農、林、牧出產的干系;泥土改進利用中的題目(泥土腐蝕、次生鹽漬化、潛育化、退化、沙化等);本地大眾利用改進泥土的經驗等。
(三)泥土地輿田野練習經常使用儀器、器具的籌辦。
1、泥土資料與泥土圖:匯集、涉獵與分析練習地區的有關泥土圖,泥土查看報告。
3.泥土田野速測儀器:泥土水分速測儀、泥土營養速測儀等。
(四)練習內容與要求。
1.練習區泥土植被概述。
2.緊張成土效用與成土進程。
3.緊張泥土類別與成土環境的干系。
4.褐土與棕壤的特點及構成進程。
5.泥土的產生、成長演變。
6.泥土標本的收集方法。
7.泥土分析樣品的收集。
2、河北省泥土表面。
(一)緊張泥土類別。
河北泥土類別多樣,漫衍較廣、面積較大的緊張有7個土類,即:褐土、潮土、棕壤、栗鈣土、灰色叢林土、粗骨土、栗褐土、石質土。褐土緊張漫衍在太行山麓的京廣鐵路兩側,燕山南麓的通縣至唐山一線以北,海拔700——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沖積扇上中部地帶,是河北省漫衍面積最大的一個土類,約占全省總面積的34.64%;潮土緊張漫衍在京廣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通縣至唐山一線以南的平原地區;棕壤緊張漫衍在太行山、燕山的中山和部分低山及冀東濱海丘陵上;粗骨土緊張漫衍于石質山丘,土層浮淺,顆粒粗糙,礫石含量大于30%;栗鈣土緊張漫衍在張家口地區的壩上高原和壩下張宣、懷來、陽原、蔚縣盆地的部分地區,栗褐土在冀西北壩下地區廣泛漫衍,處于褐土區和栗鈣土區的太過區;灰色叢林土緊張漫衍在壩上高原東北部的低山丘至圍場一帶;石質土緊張漫衍于石質山丘,在極薄的a層土下直接與基巖兵戈,常與粗骨土鑲嵌漫衍。其他泥土如鹽土、黑土、水稻土、池沼土、亞高山草甸土等也有漫衍。(別的:風沙土緊張漫衍在各大河道的卑鄙沿岸、古河道附近及沙化緊張的農田附近;草甸土緊張漫衍在壩上高原湖濱下濕灘地以及山區步地平坦、地下水位1-3米的河谷地帶。)分部如圖:
(二)泥土漫衍規律。
1、程度漫衍規律。
本地區泥土廣泛發育在省內排水精良的丘陵、階地、山麓平原和高原緩崗坡地、泥土帶大抵呈東北西南走向,自東南向西北,由棕壤一褐土一栗褐上一栗鈣土順次更替。棕壤作為程度地帶性泥土漫衍范疇不大,緊張見于冀東一帶。褐土,為省內緊張地帶性泥土.漫衍廣泛。栗褐土、栗鈣土,漫衍在西北部的壩下山間盆地和壩上高原。褐土帶內淋溶褐土、典范褐土、碳酸鹽褐土,亦大抵呈東北一西南向漫衍、東南一西北向更替(圖5—1)。
2、筆直地帶性規律(以霧靈山為例)。
土壤是固態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于生物與環境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疏松表層。它具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條件下,能夠產生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生態條件。土壤與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質的重要區別在于土壤具有肥力。所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夠經常地,適量地供給并協調植物產生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溫度、扎根條件和無毒害物質的能力。水、肥、氣、熱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們之間互相作用,共同決定土壤肥力。土壤中固、液、氣三相物質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現出許多不同的性質,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長,有的則不利。土壤不但是植物生長的基地,也是動物、人類以及絕大多數微生物棲息、繁衍的場所。
通過這學期對《土壤學》的學習了解了土壤科學的發展史,與土壤有關的地學基礎知識,巖石風化和風化產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機質,土壤孔性、結構性和耕性,土壤水、氣、熱狀況,土壤膠體與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堿性和氧化還原反應,土壤的發生、分類與分布,以及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成土條件、成土過程、性狀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能分析各種肥力性狀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土類的分布規律,形成條件,剖面性質,基本理化性狀和利用改良;并能夠鑒別出主要的巖石。土壤學不僅有完整的理論,而且有一整套實驗的方法,土壤教學環節中,除包括系統的講授課時外,實習實驗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
土壤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實習,一方面把課堂教學與野外實際結合起來,印證、鞏固、充實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并激起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和熱愛。
土壤學是與實踐密切相結合的,土壤學的教學實習是游憩等專業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實踐教學實習,其目的、任務及要求如下:
1、通過實習驗證鞏固該學科的理論知識,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帶性土壤及非地帶性土壤的分布規律及其形成條件、形成過程、土壤性狀、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類型及土壤的形成過程和土壤特點,為水保規劃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據。
4、了解全國土壤分布規律及其主要土壤類型。
5、熟悉我省土地資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對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態特征和自然條件的觀察、描述、記載方法,學會土壤類型的識別。
7、通過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測定,應用這些數據,學會綜合分析、評述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類土壤的合理開發利用改良技術措施。
8、通過實習進一步熟悉主要成土巖石的性質和提高鑒別技能。
9、通過實習學會野外母質類型的鑒別和地形地勢的觀察。
10、通過綜合實習,增強珍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意識,提高貫徹執行國策、國法的自覺性,提高立志振興水保學科和發展土壤科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11、了解土壤調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土壤調查是為了探明土壤的發生發育和分布規律,查清土地資源及其生產條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調查是通過實際觀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態、性狀上的特征,找出影響植物正常長的限制因素和障礙因素,解決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具體土壤問題。土壤調查是研究土壤科學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業和水?;窘ㄔO和實行科學種樹的前提,也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的一項基礎工作。
1、實習時間:
2、實習地點:
3、參加人員:指導老師。
進行實習前的總動員,老師給大家講解實習的具體安排,各項實習操作的方法,實習內容,時間安排,參加人員的分組,工具的領取及介紹工具的使用。要求預習實習相關的內容:三大巖類的識別方法、土壤剖面形態特征等。最后特別強調實習期間要注意的事項,包括安全等等。
第二天20xx年12月30日實習地點:
沿途觀察地質地貌及母巖母質特征等,并取采集巖石標本同時學習觀察、鑒別巖石標本。觀察山地紅壤的形成、利用現狀和改良措施;觀察林場建立的各種休閑娛樂設施及立體養殖模式;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發生層的劃分,土壤形態特征的觀察和記載方法。進行土壤原狀樣品的采集,分析樣品的采集。
第三天20xx年12月31日實習地點:校內,實驗室和水保園。
參觀水保園,去實驗室觀察巖石標本、利用整段標本進行全國土壤的分布和主要土壤類型的介紹,觀察不同類型的整段剖面等,了解全國土壤的分布規律和主要的土壤類型。博學樓后觀察巖石風化的特點并采集巖石標本同時進行鑒別,下午在實驗室風干土壤樣品并進行土壤物理性質的測定(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等)。
3、(1100)1200以上是棕黃壤。
因此分析土壤不能憑空,要根據該土壤在該區域所處的大環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們實習的幾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區的紅壤。上甘的是石灰性紅壤,青山的是紅壤,后山是黃紅壤。緯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黃壤。
每一種土壤都有適合生長的植物,植物也有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最優的選擇是在適合的土質上種植適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適但又需要種植這樣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辦法,用化肥改變礦物含量,調節ph,灌溉水田,交叉種植等等,能增加產量。
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后,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范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系著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煉學習的能力。
1、了解野外剖面點的`選擇原則,并據此確定調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層劃分的基本原則;學習利用常用工具(羅盤、剖面刀等)與方法進行土壤剖面形態觀察與記錄。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樣品采樣、環刀采樣的方法與操作。
4、通過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進行調查,從而獲得其不同特征。
5、培養科研團隊精神,培養良好的科研外業習慣,增強小組、班級及專業的凝聚力。
二、實習意義。
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通過實習的方式讓我們對土壤剖面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可以做一些外業調查,同時為室內實驗準備原材料。另外,此次實習增進了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確定和土壤樣品的采集。
由于我們班三個組研究的主題相同,于是我們分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進而使研究內容更飽滿,研究結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樣品處理與分析。
1、測容重和含水量。
由于環刀取樣的限制,我們只取了部分土層的原狀土壤,并進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測定。
2、土樣的處理及速效鉀的測定。
(1)將采集的各層土樣過1mm和0、25mm的篩供以后實驗使用。
(2)用醋酸銨浸提法測土壤樣品的速效鉀含量。
3、用電位法測土壤樣品的ph。
4、用稀釋熱法測土壤樣品的有機碳和有機質的含量。
5、用比重法測土壤樣品的質地。
五、實驗結果與分析。
鷲峰c—600、170、296、83輕黏土。
采樣地點:校內。
(二)實驗分析。
1、野外調查分析。
野外調查主要是通過目測及老師提供的調查方法對土壤剖面進行大致的調查,所得結論可能與室內實驗有所差別。但是野外調查所做的初步判斷能夠讓我們對所調查剖面有一個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參照野外調查數據所得結論如下:
(1)土壤剖面的緊實度從上到下逐漸增大,不同于農業土壤。原因是我們所挖土壤剖面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為因素(如人及機器的碾壓)影響極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層土壤必定對下層土壤產生壓力,壓力由上向下逐漸增大,于是產生土壤剖面緊實度從上向下逐漸增大的結果。
(2)同一地區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緊實度不同。大區地形差別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緊實度卻不同,這時植被的影響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長所需環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長也在影響著周圍的環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對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不同,因此導致周圍礦物巖石的風化程度也不同,進而影響土壤的緊實度和石礫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質地不同。由于大區環境大體相同,土壤質地的不同同樣取決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細不同,必然影響周圍礦物巖石的物理風化,而植物生長過程中釋放的有機酸的不同讓土壤進行進一步不同的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和數量有所差異,必導致土壤質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長所需水分不同,會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內實驗數據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調查結果大體一致,從上到下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從上至下呈增高的趨勢,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見土壤的孔隙度從上到下呈降低的趨勢,這一趨勢也符合土壤緊實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的變化規律。造成以上規律的原因同樣是重力和植物的綜合影響。
(3)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從上到下大體呈降低的規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鉀素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之一。土壤中的鉀素可分為四種狀態:含鉀礦物(難溶性鉀);非代換性鉀(遲效鉀);代換性鉀;水溶性鉀(后兩種為速效鉀)。植物所能利用的鉀是以水溶性及代換性狀態存在的鉀,其中主要是代換性鉀。土壤中的速效鉀之所以呈現從上到下逐漸降低的規律,我認為能為原因有兩方面:第一,礦質元素的生物小循環。鉀被植物吸收以后運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最后隨著枯枝落葉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會導致土壤中鉀的含量從上到下逐漸減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鉀,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鉀的聚集也相應會多一點,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層。綜上所述,以鉀的循環為主,根系對鉀的吸引為輔的機制,導致了以上規律。
(4)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這種規律的原因是:第一,總體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葉、動物及微生物的殘體所積累的有機質遺留在土壤表層之后,雖然會隨著雨水等向下滲,但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就會導致有機質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葉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不同會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機質的含量的差異;第三,不同植被生長所需環境不同,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有差異,因此對土壤質地會有不同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的有機質的分布規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機質不同。ph沒有明顯的規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釋放有機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綜合導致了土壤的ph的不規律性。土壤質地從上到下由壤土過渡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異引起的。
六、實習結論。
同一地區土壤的各種特征的變化規律從上到下大體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征有所差異。這種規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長過程中,從周圍吸收的營養成分不同,因而對周圍環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異,從而導致了同一地區土壤特征大體規律一致,具體有所差異的結果。
發育于亞熱帶地區石灰性紫色砂頁巖母質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紅色,層次不明顯。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亞熱帶地區,以四川盆地為主,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紫色土是在頻繁的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其過程特點是:物理風化強烈,化學風化微弱,石灰開始淋溶。紫色土土層淺薄,含碳酸鈣,,呈中性或微堿性反應。有機質含量低,磷,鉀豐富。由于紫色土母質疏松,易于崩解,礦質養分含量豐富,肥力較高,是云南重要旱作土壤之一。紫色土因母巖的物理風化強烈,其上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成土環境很不穩定。自然植被多為柏木、白楊、女貞等為主的稀樹灌木。
(一)石灰性紫色土
石灰性紫色土母質以白堊紀紫色砂巖和紫色砂礫巖的風化坡、殘積物為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滇中等地,其特點是土層薄,保水能力差;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風化快,易吸收,膨脹劇烈;干旱,含水量低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低,磷、鉀含量高。
石灰性紫色土通氣性好,礦質養分豐富,宜種性廣。宜種的作物有:玉米、大麥、小麥、甘薯、棉花、油菜、花生、豆類、烤煙、麻類等;宜種的經濟林和果樹有:香椿、烏柏、板栗、桃、杏、柑桔、油桐、油橄欖等;也可種非喜酸的藥材;還可種柏、愷、刺槐、洋槐、麻棟、榆樹、國槐、小葉楊等。但要提高石灰性紫色土的生產能力,必須防旱治薄,增施肥料,合理墾殖。
(二)酸性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母質為非石灰性的紅紫色砂頁巖的風化坡、殘積物,主要分布在低丘上。其特點是母巖巖性疏松,易于物理風化,水土流失嚴重;土層淺薄,成土作用弱,質地多為粘壤一壤粘土,多礫石,松散無結構;呈酸性一—微酸性反應。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相對較高,磷、鉀稍低。土壤呈酸性,ph小于5、5,鹽基飽和度較低。
紅壤
紅壤為發育于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或常綠闊葉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堿金屬和堿土金屬而富含鐵﹑鋁氧化物,呈酸性紅色。紅壤在中亞熱帶濕熱氣候常綠闊葉林植被條件下,發生脫硅富鋁過程和生物富集作用,發育成紅色,鐵鋁聚集,酸性,鹽基高度不飽和的鐵鋁土。
紅壤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的中部,北緯24°—26°之間、海拔1500—2400米的殘存高原面、湖盆邊緣以及丘陵低山。紅壤地區自第三紀末期以來,伴隨著新構造運動,大面積間歇性均衡抬升隆起,形成高原面。以后,侵蝕、剝蝕作用又較弱,使殘存高原面和古紅色風化殼較多地保留下來。該區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紅壤土體深厚,剖面發生土層分化明顯。在植被茂密的林地,地表常有枯枝落葉層(o)。a層呈暗紅棕色,一般厚度為10—20厘米,碎塊狀或屑粒狀結構,疏松,植物根系較多。紅壤b層是脫硅富鋁化的典型發生層。該土層粘粒含量高于相鄰的上下土層,多半是由原生礦物就地風化的“殘積粘化層”。其厚度一般在30—50厘米之間,有的甚至可高達1米以上。顏色變動于紅、紅棕、橙色之間,這與母質含鐵、錳氧化物及其土壤的發育程度有關。
紅壤改良措施包括植樹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摻砂、加強水利建設、增加紅壤有機質含量、科學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種植制度等??梢栽鍪┑?、磷、鉀等礦質肥料,施用石灰降低紅壤酸性;合理耕作;選種適當的作物、林木,種植綠肥是改良紅壤的關鍵措施;旱地改水田,減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有機質積累,提高紅壤生產力;保護植被,防治侵蝕,凡坡度大于25°的陡坡應以種樹種草為主,小于25°的坡地根據陡緩狀況修建寬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種植。紅壤—可種植物:種紅壤一般可以種植稻米、茶、絲、甘蔗,山地還適于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紅壤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
(一)紅壤
具有紅壤土類中心概念及賦予的典型特征,大部分已開墾利用,是紅壤地帶重要的農林墾殖基地。表土有機質含量一般,一般養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極少,粘重,保水保肥力差,耕性較差,有酸、粘、瘦的特性。
(二)山地紅壤
山地紅壤分布區氣候干濕季分明,礦物質風化強烈,有機質分解快,生物循環作用較強,土體干燥,在剖面中,表土有機質含量少。表層呈棕色或紅棕色,下層為黃紅色或紅帶紫色。土層較薄。表土為壤土質,團粒結構;底土質地粘重,結構粗糙。呈酸性反應,ph值6、0以下,這類土壤目前多被辟為農田。自然植被除尚有小片云南松外,多為河谷灌叢草坡。在山地紅壤種植植被可以改良土壤,引根深生,進而控制雨后徑流,保持水土。
(三)棕紅壤
上層厚薄不一,棕紅壤的富鋁化作用強度不如紅壤。
石灰土
石灰(巖)土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在碳酸巖類風化物上發育的土壤。多為粘質,土壤交換量和鹽基飽和度均高,土體與基巖面過渡清晰。是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石灰巖母質發育的土壤,一般質地都比較粘重。
云南土壤
通過兩天的實習,讓我收益頗多。從原先了解的關于土壤單方面的理論知識到實踐,清楚直觀地重新認識土壤是一個突破。土壤如何從巖石發育到土壤是要歷經一個漫長的階段,且隨著風化作用的進行,也在不斷地發育。氣候、植物、動物、人為因素對土壤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個地方的土壤的品質不會相差太大。受溫度、母巖、環境的影響,地區和地區之間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聯系的。從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為磚紅壤,廣東因其盛行干熱風,降水少,所以多為赤紅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紅壤;江蘇是黃棕壤;山東是棕壤;河北、遼寧是暗棕壤;黑龍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針葉林土。從垂直分布開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紅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黃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黃壤。因此分析土壤不能憑空,要根據該土壤在該區域所處的大環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們實習的幾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區的紅壤。上甘的是石灰性紅壤,青山的是紅壤,后山是黃紅壤。緯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黃壤。
每一種土壤都有適合生長的植物,植物也有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最優的選擇是在適合的土質上種植適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適但又需要種植這樣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辦法,用化肥改變礦物含量,調節ph,灌溉水田,交叉種植等等,能增加產量。
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后,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范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系著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煉學習的能力。
引言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具有生態環境調控功能、處于永恒變化中的礦物質與有機質的疏松混......
一.前言土壤是指覆蓋于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物質層。土壤是農林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質不僅影響農林產品的產量,還影響其......
實習報告是指各種人員實習期間需要撰寫的對實習期間的工作學習經歷進行描述的文本。它是應用寫作的重要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一、......
通過幾次實習,我們主要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其重要品質,主要包括土壤的ph,結構,顏色,含水狀況,空隙度,質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體、侵入體、根系的狀況。
最后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特征和屬性。通過幾次的實習,讓我得到了巨大的收獲。第一,在戶外能夠鍛煉自己的生存技巧。雖然很苦很累,但是,的確讓我學到了許多。第二,懂得和同學老師交流,和小組同學合作的重要性。第三,這三天的戶外實習的同時,也游覽了美好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第四,它可以把課堂教學與戶外實際緊密的結合在一來,這樣一來可以鞏固和提高了我們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而使我們初步掌握戶外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從我個人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使我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對土壤學的熱愛。
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后,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范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系著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煉學習的能力。在觀察圖層剖面的過程中,我了解到真實的土層,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層,因為各種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種土層的特征,讓我真實的認識我在課堂上老師所介紹的抽象理論知識。在此,我深深的感謝老師的認真耐心的帶領和教導。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0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