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報告還要提出研究的重要問題和可行性分析,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導。以下是一些經過認證的開題報告范文,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作技巧。
3.學校教育外來工子女的有效方法;。
4.家庭教育有效方法的建立;。
5.家庭與學校協同教育有效制度的建立.
(六)研究方法:
1.調查法:問卷調查班中外來務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的狀況,調查他們的家庭教育情況,以便在今后的研究有的放矢地采取方法、策略。
2.文獻法:結合本課題的研究內容,閱讀有關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報道、調查報告,學習有關課題研究的專著,增強課題研究意識。
3.個案分析法:選擇班級中來自不同外地、原有基礎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個體學生進行追蹤建檔分析。
4.經驗總結法:研究過程中,不斷的階段交流、總結,再通過不斷付諸實踐、驗證,不斷地完善,針對有特征的個案進行交流、總結,完善研究成果。
(七)研究措施:
(一)調查分析。
1.調查準備。針對我校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設計一份問卷調查。
2.調查實施。對1―5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選擇不同班級、不同基礎,不同個性的個體學生進行建檔分析。
3.調查分析。對問卷調查和個案進行分析,找出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
(二)隊伍建設。
搭建研究平臺:每月一次課題組例會,例會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進行與課題相關的理論學習。二是探討研究中碰到的困惑。三是匯報階段性的研究總結,反思實施途徑與策略的有效性。四是對課題研究計劃逐步調整,對研究方案進行修改,保證研究的實效性。
(三)家校合力。
1.開辦家長學校,專設外來務工子女家長學校。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對這一弱勢群體的接納與關注。
2.學校設立家長接待日,專門接待來訪家長,在某些問題上進行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3.教師要定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以及學生在家里的表現,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利用“校訊通”,與家長進行短信交流,并回收反饋信息,使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學生。
5.閱讀各類家庭教育的雜志,搜集并整理完成每月一期的家庭教育專欄,由學生帶回家給家長閱讀。
6.在研究過程中,學校邀請部分學生家長來校交流家庭教育的經驗與成功之處。共同探討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四)社區教育輻射作用。
首先要加強對學校開辦的家長學校的管理,加強家庭教育課程建設,使家長能得到較為全面、系統、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各級各類學校應把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看成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立校級、年級、班級家長學校,要定期開展活動,要注意活動形式的靈活性、多樣性,不斷提高家長學校的質量。其次要積極拓寬辦學渠道,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家庭教育培訓機構,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家長學校辦學體制,增加各類家長學校的數量,特別是為特殊兒童、特殊家庭服務的家長學校。三要充分發揮傳媒優勢,辦好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家長學校。四要充分認識社區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充分認識家庭教育在社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推進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進程中,在構建學習化單位、學習型家庭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拓展渠道,逐步建立社區指導家庭教育的工作機制。
(八)分工:
鐘景云:課題組組長,負責協調工作。
徐秀峰:課題執行組長,負責統籌工作。
鐘卓宏:副組長,負責收集資料。
呂冠雄、冼群定、黃偉庭,負責材料整理。
楊月逢、楊麗娟、葉開科、鄭子權、楊文紅、鐘敬好,姚春柏負責資源庫建設。
(九)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12―.2):針對我校生源的特點及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課題方案的設計,制訂較為完善、切實可行的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14.3―.6):定期學習家庭教育科研理論、與課題相關專著等。利用問卷調查,通過統計分析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不理想的原因,形成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將研究成果上升為經驗,完善理論假設改進方法,優化操作,做好資料積累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3.結題階段(2015.7―2015.8):整理研究資料,反思研究過程,總結出有效的外來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方法,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十)經費分配:
1.資料費:3000元。
2.數據采集費:1000元。
3.調研差旅費:3000元。
4.小型會議費:1000元。
5.計算機及輔助設備使用費:1000元。
6.專家咨詢費:3000元。
7.成果印刷費:元。
8.管理費:1500元。
9.其他:8000元。
合計:23500元。
(十一)課題研究預期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個案匯編(文本形式完成時間:4月)。
2.課題研究理論摘編成冊(文本形式完成時間:月)。
3.課題研究隨筆、論文集(文本形式完成時間:2014年12月)。
4.研討活動影象集景(完成時間:6月)。
5.課題結題報告(文字形式完成時間:208月)。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研究動態,說明選題依據和意義:
沃爾夫岡.阿.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于薩爾茨堡,是xx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神童”和多產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部作品,他著名歌劇作品有《魔笛》、《唐璜》、《費加羅婚禮》等。
《魔笛》是集歌唱劇之大成作品,在安紹石編譯《西洋歌劇名作解識》中,其研究動態是從體載上和各個唱段一些風格,比如,帕帕蓋諾和帕帕蓋娜維也納風格民謠調和意大利喜歌劇音調,還有塔米諾和帕米娜意大利風格詠嘆調和德意志風格等等?!赌У选肥且缘聤W歌唱劇形式為主干歌唱劇,同時也保留了意大利正歌劇、喜歌劇因素。其中,夜后花腔、薩拉斯特羅宣敘調,塔米娜動人詠嘆調,帕帕善諾排蕭和歌聲等等,這些藝術特點、演唱風格、技巧等,成為國內音樂專業人士研究方向。作為一個聲樂專業學生,選擇這個題目有利于自己對歌劇了解,對某個時期,某個作家作品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處理一些了解。
選擇這個題目也是為了使大家了解音樂大師莫扎特和其重要歌劇作品,和怎樣去欣賞業部歌劇做一個簡單了解。
二、研究基本內容,擬解決主要問題:
1、莫扎特歌劇《魔笛》藝術特點、演唱技巧、風格。
2、對夜后花腔、塔米娜動人詠嘆調、帕帕善諾排蕭和歌聲演唱技巧、風格進行分析。
三、研究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1、參考相關資料。
2、對譜子一些特點進行分析。
3、總結提出個人看法思考。
進度安排:
1)11月查詢要關資料;
2)11月28日確定研究方向,繼續查詢相關資料;
3)12月寫開題報告并作好開題答辯;
4)20xx年1月開始正文寫作;
5)20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檢查;
6)20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20xx年5月準備參加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音樂筆記》;
[2]《青年必知藝術知識》;
[3]《西洋歌劇名作解說》。
選題目的:
近年來,舞成為普通人群最喜愛的健身運動方式之一大受歡迎。廣場舞作為一種十分經濟的健康行為不僅對大眾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效應,也是特別重要的提高普通人群健康狀態和生存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廣場舞對于普通人群健身活動具有哪些積極的影響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研究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健身、休閑、娛樂等正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需要,廣場舞以其動感的音樂、豐富的內容、簡單易學的動作得到民眾的喜愛。廣場舞作為民眾強身健體、預防眾多疾病的有效途徑之一。推廣廣場舞能夠促進參與民眾的身體健康,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對民眾的健身活動產生了眾多的積極影響。
1.主要研究內容。
1.1城區廣場舞參與者基本情況調查。
1.2成都市城區居民參與廣場舞帶來的有利影響。
1.3成都市城區居民廣場舞參與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
1.4成都市城區居民廣場舞長遠發展提供合理的發展規劃、建議。
2.研究思路、方案。
1.**年9月20日-9月28日選好導師、確定研究課。
2.**年9月29日-11月25日查閱文獻資料。
3.**年11月26日資料。
5.**年12月1日設計問卷調查。
6.**年12月2日書寫文獻綜述___。
7.**年12月22日-**年2月22日走訪了相關廣場進行問卷調查。
8.**年3月1日-3月15日資料,撰寫并提交中期報告。
9.**年3月16日-3月29日完成論文。
10.**年4月1日-4月15日論文定稿。
11.**年4月16日-4月30日完成準備畢業論文答辯。
我個人就對影響全民健身廣場舞推廣的因素進行響應的分析和論述,通過調查問卷建設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通過相關的數據研究將問題的原因進行充分的論述過程,在此之中將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有關的專家以及學者朋友們進行分享,是本文的創作更加具有邏輯性。本文的研究和論述我個人的觀點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大家能夠多提自身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對我們全民健身廣場舞的推廣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在進行推廣全民健身廣場舞的過程中我個人認為社會,組織,領導等自身的認識過程進行不斷地優化才是我們推廣過程的關鍵所在,對于這一點我們還應該進行充分的認識。并且人力投入應該進行進一步的加大,使群眾之間能夠形成一種相互帶動的良性循環過程,這樣推廣范圍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擴大。
1.譚白英.體育旅游在中國的發展[j].體育學刊,**。
3.彭**.廣場舞蹈的現狀、特征、價值與推廣對策探析[j].體育人文社會學,**,(02):2.
4.王美存.衡陽市區廣場健身舞對女性中老年人健身實效研究[j].科技信息,**,(21).
目標:合唱的滲透。
要求:教師創編適合這一學段的二聲部發聲練習曲,注意聲音的統一,節奏、音準的處理。以輪唱為主的形式開展合唱的嘗試。
建議:不論發聲練習還是歌曲,合唱都以長音或結尾收束音?為主的,不要過難。
七年級。
目標:合唱的嘗試。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簡單二聲部欣賞,如:和聲訓練《雪絨花》。
建議: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注意二聲部的聲音和諧與統一。
八年級。
目標:合唱的深入階段。由于到了八學年,學生進入了變聲期,應掌握正確演唱方法與技巧歌唱。多欣賞合唱作品,嘗試三四聲部合唱曲,注意作品處理。(音準、節奏、收聲、情感)。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欣賞中外優秀的合唱音樂作品,選出喜歡的作品進行練習。
建議: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學生可以分聲部自主練習。
4.實驗報告:建議一周每班兩節音樂課,寫一篇報告(內容有:預設、反思、解決辦法)。每月進行小結,每學期進行階段性總結報告。
5.幾點說明:
――低年級不一定每課都唱合唱歌曲,但二聲部的發聲一定要做。
――不必追求合唱的長度,重點要關注合唱的向心力和融合度。
――不必追求合唱的進度,關鍵是在實驗中探索科學高效的合唱方法與策略。
――實驗教師要根據所教學年創編發聲練習曲,選擇切入的歌曲,減輕歌曲合唱的難度。
――發聲練習曲和歌曲合唱部分的歌譜要記錄到實驗日志中,便于積累和推廣。
五、關于成果構想。
實驗中,我們要時時關注問題的解決過程即是方法策略的研究過程,這種研究過程的記述與歸納即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提升過程,也是結題成果的完善過程。所以,從開始實驗研究就要有總結的意識,重視每一節課的實踐總結。不要說還有三年,來得及。實驗三年的時間轉瞬即逝,要認真對待每一天,過去老師們常常在實踐中萌發、生成過很多好的方法,由于不善于記述,歸納,總結,不僅好的做法沒有得到確定和認識,懵懵懂懂中丟失了很多好的做法,自然就妨礙實踐經驗上升為科研成果。
開題報告里說了幾項。主要呈現方式:音像、文字。
1.音像:課堂教學錄像課、學習片段錄像、學生能力展示錄像。
平時實驗用好錄像這一總結實驗手段。學生是成果的主要展示對象。我們的方法策略是否有效,學生那里里有答案。學生的展示直接、生動,是鮮活的,最有說服力的。
2.文字:調查表、周總結、月總結、學期總結。字數不要多要精煉。各種表的對比分析。結題報告(階段性與總結題)要具體靠數字分析、事例分析、模式敘述等等。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育故事集錦;專著(學校和個人),求真務實、嚴謹科學。
通過此次課題實驗的研究過程,應該有三方面的收獲。
1.培養教師自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形成總結問題解決的習慣,形成課題研究的必要素質。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
2.在優化教學過程嘗試最佳學習方法,追求最佳學習效果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合唱合奏方面的學習能力。
3.發現、總結有價值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策略,普遍應用于音樂教學實踐。
六、實驗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把課題研究同常規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因為有了課題研究,日常教學工作就有了目標,積極起來,減少盲目性。想辦法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好的教學是慢慢磨出來的”探索出符合音樂學習規律的、符合學生心理的一些規律性的做法。
二、把課題研究與教師自身發展結合起來。在實驗進程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教、研、培結合起來。務實地開展集體教研,開展教師之間的交流,將同伴互助和集體備課結合起來,將反思自我教學與集體教研交流相結合,鼓勵組內教師積極記筆記、教學日記,在課題研究中帶動大家一起提高。
三、把課題研究與內化課程理念結合起來。首先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認真思考每一課的具體目標,更扎實有效地優化學習過程和方法,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避免枯燥地進行合唱合奏訓練。在教學中追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創設探究學習音樂的空間,提高學生的互動學習的質量,不要形成教學的花架子、走過場,形式不能為內容服務,僅僅只能滿足學生的盲目快樂,這樣的教學實驗是不可取的。
目前,參加課題教研員專兼職18人,教師87人。承擔這項課題的研究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也是我們中青年教師的學習、成長的過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闭裉K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我們通過這樣一個應用型課題的研究,使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成為優秀教師,優秀的研究者。從事研究工作并不都是快樂的,但我覺得自愿投身課題研究的教師應該是“痛并快樂著”,也是幸福的。讓我們攜起手來努力研究,為了音樂教育的明天共同奮斗!
謝謝大家聆聽!
關鍵詞界定:
關鍵詞之一: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課的一個主要內容它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從而理解音樂,提高其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它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對音樂的審美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之二:審美情趣是由“審美情感”和“審美趣味”兩者融合在一起的。審美情趣是人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定勢,它以喜愛和不喜愛的情感評價形式,決定對事物的取舍?!叭の丁边@個詞,在中國和西方,都是從味覺的意義上發展起來的。在中國美術史上很早就出現了用味覺來類比審美感受的說法。在西方,作為美學概念的“趣味”一直具有審美鑒賞力的含義。朱光潛曾指出:從羅馬時代開始,西方一直把審美能力稱作趣味。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審美情趣可以說是包括了審美情感、審美能力等,它體現了審美個體的偏愛、傾向性、選擇性和審美鑒賞、審美判斷,具有個體差異性、差異的范圍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特點。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最終是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課題名稱解讀:
“如何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就是在小學音樂課上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等審美教育從而理解音樂,提高其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欣賞應該達到三個層面:美感階段、至善階段、至純階段。欣賞應內化為學生情感,教學生學做人,而現狀不能滿足欣賞教學的需要。據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小學欣賞教學表現于聆聽參與、節奏參與、體態律動與舞蹈設計、樂器演奏參與等欣賞活動中,而這些活動又不是人人能夠駕馭,做得到位的。還沒有深化,沒有達到真正幫助學生內化到情感層面,伴隨著新課改的東風,欣賞課也應當以更新的姿態面向學生,以全新的理念來支撐我們的教育教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形成,對于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聆聽欣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內容,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為主題服務,最后達到內化學生心靈。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現代的音樂教育倡導“人性的回復”,在音樂欣賞教學當中,通過音樂的感染,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感受美,創造美,以美來豐富生活。小學生正處在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大、可塑性最長的時期。我們應該抓住時機,通過音、畫、舞結合的綜合欣賞課,在教學過程中,邊聽邊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進行想象、討論發言、表演,使他們好動的心理得到滿足。同時發揮個人所長,能說則說、能畫則畫、能舞則舞充分表現自己,課堂教學既生動活潑又深入踏實,學生真正成了欣賞課的主人,這對提高欣賞課的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有著重要意義。
(1)以審美教育思想為指導:
審美教育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準確的審美觀點。
(2)以新《大綱》和新的《音樂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踐為依據。
(3)以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理論、教學論、教育心理學、音樂學等。
(一)器樂(豎笛)課題實驗進程建議。
――由省兼職教研員李彥明講解。
1.學段:建議三――五年級(此學段學生的生理發育、課堂行為習慣、理解能力易于豎笛的學習與演奏)。
2.實驗班級:建議每學年兩個班級(接受能力快、慢兩個不同的班級,實驗的結果易于普及推廣)。
3.實驗學段目標:
三學年上學期:
掌握sol―re’的指法與音位,能用慢速吐音吹奏短小旋律,輔助音樂課堂教學。(小過門、簡單的節奏型單音練習)。
三學年下學期:
掌握re―re’的指法與音位,能用慢速吐音、連音吹奏短小樂曲,輔助音樂課堂教學。(舉例:《瑪麗有只小羊羔》、《閃爍的小星》、一個八度以內的五聲音階小樂曲《牧童》)。
四年級上學期:
鞏固re―re’的指法與音位,能用中速吐音、連音吹奏短小樂曲,能參與簡單的多聲部合奏。
四年級下學期:
鞏固re―sol’的指法與音位,能用吐音、連音吹奏不同速度的短小樂曲;能參與多聲部合奏。(副旋律式的應用)。
五年級上學期:
掌握do―la’的指法與音位,能模奏熟悉樂曲的旋律片段(激勵自主學習),樂于參與合奏,能演奏較完整的抒情樂曲。
五年級下學期:
掌握#f、bb、#c’的指法與音位,能演奏f、g、d具有簡單變化音的調式旋律;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創編簡單的旋律片段;樂于參加小型樂隊合奏與獨奏。
4.實驗報告:建議一周每班兩節音樂課,寫一次篇報告(內容有:預設、反思、解決辦法)。期中期末各寫一篇總結報告。
5.關于創、編的建議:
三年級可做單音或“旋律塊”的搭配組合練習(舉例規定四小節和聲出示四小節旋律讓學生組合搭配,為高年級創編做感性的鋪墊)。
四年級可嘗試為歌曲創編長音式的簡單副旋律,(舉例在歌曲和聲和主旋律框架內進行長音副旋律創編,增加學生對音樂表現的感性認識)。
五年級可嘗試在教師引導下(有伴奏或無伴奏)進行哼唱或“試”奏進行創編。
初中六――八年級參照小學進度進行。
(二)合唱實驗進程建議。
―由省兼職教研員孫冠英老師做任務分解。
合唱課題實驗建議――在情境中進行訓練,在快樂中獲得技能。
1.學段:建議二――五年級。
2.實驗班級:建議每學年兩個班級(接受能力快、慢兩個不同的班級,實驗的結果易于普及推廣)。
3.實驗學段目標、要求、建議:
二年級。
目標:合唱的滲透。
要求:教師創編適合這一學段的二聲部發聲練習曲,同時可根據所教歌曲來創編二聲部旋律。(如:《我的小綿羊》)。
建議:在音樂活動中多進行生動有趣的二聲部體驗。不論發聲練習還是歌曲,合唱大多以長音為主的,不要過難。
三年級。
目標:合唱的嘗試。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不必每次課都是新的,可以是復習。)以輪唱為基礎,開展合唱的嘗試。(如:《兩只老虎》、《美麗的黃昏》)。
建議:在情境中進行合唱訓練,二聲部以節奏規整、重復性旋律為宜。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合唱以輪唱為切入點,也可有四小節二聲部的合唱。
四年級。
目標:合唱的深入。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適合二聲部演唱的歌曲都嘗試以合唱的形式來演唱。(如:《月亮爬上小樹梢》可以和《月夜》組合在一起。)。
建議:四年級學生已具備合唱的基礎,仍不能脫離情境進行枯燥的練習,可適當增加難度,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歌曲應有至少八小節合唱。
五年級。
目標:合唱的和諧度。
要求:每節課都進行二聲部的發聲練習;適合二聲部演唱的歌曲都嘗試以合唱的形式來演唱。欣賞優秀合唱團的演唱,提高聲音的和諧程度。
建議:可直接聆聽二聲部合唱,體驗多聲部的層次感。二聲部發聲練習長度可為四小節;歌曲中的合唱至少應有八小節。有條件的可以嘗試三聲部合唱。
(一)題目:
外來工子女家校協同教育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
隨著社會向城市化發展,近六年,大量外來工不斷涌入我市鎮鄉村,他們隨帶子女在我鎮學校插班就讀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共和鎮中心小學由于計劃生育人口政策的作用,本地生源不斷的下降,外來農民工子女的數量急劇上升,外來工子女占全校學生總數的50%。
不可否認,大量外來工子女的流入,給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部分教師有意無意地會表露出對他們的不歡迎和不尊重的舉動,導致挫傷他們的自尊心。通過理論學習和時效分析,使我們認識到:作為共和國公民,外來工學生和本地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應該是平等的。外來工為我們城市、鄉鎮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的到來促進了我們鄉鎮的經濟發展。按照九年義務教育的公平原則,每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外來工子女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父母為我們鶴山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或許若干年后,他們就是鶴山的未來建設者,因此,我們要有寬廣的胸懷、遠見和愛心,解決好外來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保證他們都能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共建共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外來工子女理所當然應獲得和我們本地孩子一樣的公共福利。在外工子女教育問題上一直存在如下問題:
1.學習習慣差。
這些學生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多動;作業馬虎、字跡潦草,不整潔,時有拖拉現象,正確率較低,效果差;課前準備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學能力。
2.學習基礎薄。
相當一部分一年級新生,沒有受過學前教育,與同學交往存在困難,上課不專心學習;其他年級轉入的學生,由于教材的不同,其學習水平較低。尤其是英語學習,更是有較大的距離。
3.心理問題重。
由于以上等各種原因,再加上經濟原因,農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嚴重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比較內向,不容易與同學和老師溝通;或是心理偏激,爭強好斗、魯莽沖動,不受老師和同學喜歡。
4.行為習慣差。
另外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流動性大而頻繁轉學,雖然適應環境較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膽大無理,行為習慣不好,常常惹事生非。
(三)概念界定:
1.家校協同。
目前已有的文獻中,對于家庭與學校聯合參與學生教育的表達有“家校協同教育”、“家校合作教育”,英文中也有其表達方式,盡管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但在現實工作中其內涵基本相同。從已有文獻分析來看,大部分研究者將“家校協同”等同于“家校合作”,且使用后者居多。另外,鑒于已有文獻中涉及“家校協同教育”時未提及其來源,而且其主要思想也與“家校合作”一致,故該綜述中將“家校協同”教育等同于“家校合作”教育。關于“家校協同”和“家校合作”,到目前為止,仍未形成確切的、被廣泛接受的概念。而對于我國教育研究者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馬忠虎的這一觀點,強調了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變了以往教育界認為家庭教育是從屬于學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深入到了家校合作的本質。
在我國,“家校合作”盡管尚無確切定義,但是教育專家和教育實際工作者都一致認為,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內涵:(1)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家長要對學校教育給予支持,學校要對家庭教育做出指導,其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2)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學生,學生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家校合作活動的最終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我國學者提出的“三結合”理論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調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達到加強教育的效果。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社會教育則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續。
2.外來務工子女:是指來自鶴山以外的外省外市來到本地工作的人員的子女。
3.家庭教育: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4.外來務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托學校教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施加影響,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健全人格,營造適合這些學生良好發展的家庭氛圍,它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
(四)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通過學校與家庭的協同教育,讓孩子能健康茁壯成長,開開心心地學習,學會生活,努力提高學生的品德、行為習慣和學業水平。
1.教師能力的提高:教師教育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師指導家長配合能力的提高;。
2.家長能力的提高:家長教育孩子能力的提高;家長配合學校能力的提高;。
3.建立家庭與學校協同教育的有效制度;。
4.外來工子女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轉變;。
(五)研究內容:
校本課題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整合發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以學校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研修活動。如何通過校本課題研究,有力地促進我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從而構建我?!案鞅M所能,各學所需,各得其所”的“合適教育”模式,從而深化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是目前我校迫切需要探索與解決的課題。
1.時代發展的需要?!稄V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指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苯逃俊镀胀ǜ咧姓n程方案(實驗)》指出:“學校應該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皩嵺`證明,要實現高中的多樣化發展和特色發展、初中的均衡發展,創建一流的、高水平的現代化中學,需要想方設法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步伐,培養一流的教師隊伍。
2.學校發展的需要。20xx年,我校開始實施了“雙主協調,全效教學”、課堂教學“20+20”分鐘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實驗,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有一個關鍵因素制約著研究,就是教師的專業成長跟不上課堂改革的要求。平心而論,目前在我校的課堂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此類現象:教師用自己以前的老師的方式方法,把教科書上的知識原封不動地搬到課堂上,塞進學生的腦袋中;老師們喜歡做知識“搬運工”,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已有的經驗和套路,且樂此不疲;總是重復著上一代“搬運工”的做法,不愿做半點的更改;一旦涉及到了“成長”、“自主”等需要拋開很多固守的東西重新出發時,就往往選擇逃避、妥協和放棄,課堂教學面貌仍然是濤聲依舊!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教研沒有好的主題、教研不切合教師的需求、教研的內容質量不高、教研的組織不規范、教研缺乏獎勵機制。
3.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我校大多數教師是“一群渴望通過個人奮斗追求最大人生價值”的追夢者,他們有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因此,探索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師成長模式,引導教師追求成功,已是學??滩蝗菥彽墓ぷ?。新課程背景下,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通常要經歷兩個轉化,一個是從教學新手向教學能手的轉化,另一個是從教學能手向研究型教師的轉化。第一個轉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學的不斷積累,從而提高實踐能力;第二個轉化則更多需要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激起他們學習和解決教育實踐難題的興趣,促使他們通過科學研究把握教育教學理論,并且不斷地總結、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學經驗,力爭在教育教學中有所創新,逐步向既能教學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師轉化。而校本課題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優勢,決定了它是使教師向研究型轉化、獲得自我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所以,對我們學校,對我們教師而言,本課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較高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1.校本課題與校本課題研究:“校本”是校本小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立足學校,從學校實際出發,為了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同時更強調學校對這項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靶1尽边€有一層隱藏在深層處的含義,那就是“小”,課題立意必須是小課題?!靶 辈⒉皇钦f研究的問題無足輕重、不關痛癢,恰恰相反,小課題研究應該針對教育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如新時期教學工作面臨的種種問題,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學生學習品質培養、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習慣養成研究等。這些問題都是關鍵問題,但也是大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要結合實際、自己的特長及興趣,尋找“小”的切入點,從而在實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小”主要有三方面含義和意義。一是切入點小,即教師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中最具體、最真實的問題開展研究。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課題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視實效性和針對性、到頭來教師仍感到自己離科研太遙遠的“務虛”現象;二是時間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從而克服大課題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結題,周期長見效慢、人員變動大熱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難度相對降低,校本小課題研究目標明確單一,針對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進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對簡單。教師只要明確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就可在學校申請立項,在實踐中開展研究。這樣的研究使教師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校本課題研究”:從我校實際出發,教師把教育教學中真實的具體的問題,特別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問題,轉化為課題加以研究的活動。它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從研究范圍上看,可分為教育問題研究和教學問題研究;從課題的來源上,可分為實踐中具體問題的研究、總課題分解出的子課題的研究等等。
2.教師專業發展:華東師范大學陳玉琨教授說過,“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教學工作意義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專業精神,增強專業修養與掌握規律,拓展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技能的過程,是教師在教育這一特殊的崗位上充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過程”。這就需要探索我校老師在立志、育人、教學、教研等方面的專業成長因素和路徑。
1.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著重點在于人,它關注人的興趣態度、情緒積極性等對工作及其效率的影響,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剖析和改善參與者的主觀條件,從而帶動對客觀因素的改變,以期總體上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學校教育管理中,重視教職員工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事業心、成就感,改善教師的人際關系,增強組織凝聚力和群體意識。一所學校只有正確引導群體心理,發揮群體動力,才能充分激發群體士氣,增強群體凝聚力,減少群體內部沖突,加強與管理者配合力度與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2.需要層次理論。需要是人類行為的積極的動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動機,動機驅動行為。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當某一種需要沒有滿足的時候,人就會去追求它,從而產生內驅力。當這種需要滿足以后就不再有動力了。而這時又會產生高一個層次的需要,再驅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實現。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如果學校幫助青年教師知道他現在處于需要層次的哪個水平上,他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那么,學校就能在相應的方面給予培訓而滿足教師的這些需要,以促使青年教師其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
3.目標設置理論。這是愛德溫洛克于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強調目標在行為中的作用。他認為在決定個體的行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個人本身為自己設定的具體目標,目標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使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沿著特定的軌道進行。它使人們知道他們要完成什么任務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據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在教師培養中,學校通過一定的培訓措施,引導青年教師為自己設置目標,將他們的行為統一在一個方向上,以此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在組織管理中應采取目標明確化,而不是簡單地告訴青年教師“盡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時應對目標過程及時反饋。
據此,本課題將在行為科學理論等指導下,理論聯系實際,研究學校發展方向與教師發展的關系,建立相應的校本研究機制,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引導教師不斷轉型升級,實現專業發展。
研究目標。
(1)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形成我校相對穩定的教研文化氛圍,從而涌現出一批校本教研帶頭人,帶動“合適教育”的研究,落實“20+20”課堂教學。
(2)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建立起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工作機制和體系,讓校本教研成為教師自覺行為,讓校本問題研究成為我校教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研究內容。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
(1)制約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
(2)促進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3)培育中學教師自覺開展教育科研的動力機制。
3.研究的重難點:“促進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是研究的重點,“培育中學教師自覺開展教育科研的動力機制”是研究的難點。因為這兩個問題是困擾我校教師如何轉型升級,不斷成長成熟的關鍵。
1.研究的思路。本課題將在建構主義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等理論指導下,從現狀及問題出發,探索基于校本課題研究的教師專業成長策略,并通過教師成長軌跡的個案研究,為教師提供成長范例?;狙芯克悸窞椋赫{查-分析-設計-實踐-總結-推廣。
2.研究的方法。本課題將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學業成長進行互聯互動式的研究,克服過去只重視對學生而忽視教師自己的研究缺陷。研究周期為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1)調查研究,發現問題:通過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現狀進行調查,摸清制約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各種因素。
(2)理論研究,設計方案: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對制約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的學理分析,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方法,然后設計出符合面向全體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的可能方案。
(3)開展實踐,探索路徑:根據設計的方案,組織教師開展一定范圍的校本小課題行動研究,以此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
(4)總結比較,逐步推廣:對實驗教師的研究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提出本項目的結論,然后在全體教師中進行推廣。
我校七、八年級數學主要作業是課本習題和基礎訓練,其它是各任課教師自己選擇一小部分習題或由學生自己買資料來補充。但從學生的作業情況與教學實際中發現,這些作業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學生的實際水平,雖然編寫得比較好,但對我們學生來說難度有所偏高,基礎題量偏少。在實際使用中,不少后進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影響了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我校課改的焦點之一,而其中作為學習方式載體之一的作業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領導及老師們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敘的復習、新授、鞏固、布置大量課后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數學學習的實際,嚴重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鑒于此,我們的課題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設計、合理布置作業,能使學生鞏固、內化學得的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目的對教師來說,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信息反饋,它可以使教師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調整今后教學活動的組織或者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
針對我校實際,本學期教導處提出“以作業為抓手,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勤反饋、多補救”的教學策略。因此,開發與利用適合校情、學情的數學作業,對深化我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1)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實現“輕負擔、高效率”,這一相關課題越來越備受省內外教育者關注。如西安鐵一中學的“初中語文作業有效性研究”,雖然學科不同,但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
(2)“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也是本課題的研究點,它關注的是教師怎樣“設計”、如何“有效”,這也是當前教師繼續教育“命好題”的研究需要。
(3)通過有效作業的實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學情的作業模式,已成為省內眾多學校教改的熱點。如: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洋思中學的堂堂清,側重的都是練得精到,練得有效。我市部分學校均開發適合自己校情的導學案,其中就有作業設計。
1、數學作業:是教師布置的用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數學學習,檢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反饋教師的教學情況的一種手段。
2、有效的數學作業:是指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作業的效度(質量)有效地提高。
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動機。
學習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者都有各自優勢。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單一維度的數值反映,而是對多維度、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對學生學習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元評價理論體現了主體多元化,內容多維化,方法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國古代教學經驗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現代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1、調查作業布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
2、開發符合校情、學情的校本作業。
3、探索有效作業實施方案(包括作業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評講形式等)。
(一)問卷調查法。通過發放問卷,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方法、態度以及作業中存在問題的處理方式等進行調查分析。
(二)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研究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先進教改經驗,以提高思想認識,借鑒他人成果。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制定課題研究的具體策略,構建課題研究的理論框架。
(三)行動研究法。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制定的實施方案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學工作中開展行動研究,邊教學邊研究,不斷調整方法,完善實施方案。
(四)經驗總結法。在實驗探索過程中不斷分析總結,通過對成功經驗的理論分析和科學總結,推動本課題不斷深化研究。
(五)個案研究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建立個人學習檔案,進行追蹤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對策。
1、各年級實驗前后成績分析。
2、《馬鞍山四中初中數學校本作業》。
3、“研究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教學設計集”、“研究課教案集”、“學生優秀作業匯編”等。
4、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
5、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
6、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7、馬鞍山四中“有效作業”背景下的教學改革綜述。
1、提交課題立項申請書。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課題組內人員分工,并組織課題組教師開展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
4、邀請專家進行課題可行性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5、舉行開題論證會。
1、調查作業布置、設計、指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研究相應的對策。
2、針對小班化的特點,結合本校學生實際,開發校本作業。
3、開展提高作業質量的研究,探索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和教師批改作業的形式,落實高效率、輕負擔。
4、探究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總結補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加強交流學習,促進課題研究向縱深化發展。
1、開展“初中數學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論文、優秀命題、個案分析征集活動,編輯“論文集”、“優秀命題集”、“教學案例集”、“學生優秀作業匯編”。
2、完善《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作業批改方案》、《馬鞍山四中學生問題作業矯正方案》。
3、組織座談,邀請專家進行評價和指導。
4、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5、編輯《馬鞍山四中初中數學校本作業》。
6、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鑒定。
1、農村語文教育問題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關注的問題,他們對農村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特色、今后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研究站在語文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高度,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語文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如何使語文教育適應當地經濟條件,促進學校教育與生產過程結合,增強學校教育對社會的貢獻。指出要“把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活動與生產、健康、營養相關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把以學校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活動與科學技術的實際作用和生活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生活發展結合起來”。但是,這些實踐與研究往往又是站在了農村經濟不發達的,貧窮落后這一層面上進行的。作為21世紀逐步邁向小康社會的新農村,它的教育又將怎樣更好地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的人才,使我們的教育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的建設,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課題。
2、調查分析農村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難,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中學課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究,不斷轉變和升華農村教育教學理念,抬高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有關學生和教師的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發展農村教育。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調查分析,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
3、從20xx年5月份起,我們學校著手進行課堂改革,從學習昌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模式”起步,發展到現在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打算把這種模式推廣到全縣的各個中小學,進行農村學校高效課堂改革,期間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同時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怎樣走出一條適合農村中學的高效課堂改革的路子,是農村學校教研的重要課題。
4、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發揮學生在新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探索語文高效課堂的途徑與方法。
6、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和完善,優化師生關系,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課題界定。
“語文”,《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語言和文字”。我們這里談的“語文”主要是指語文這門學科,“高中語文”即指高中語文這門課程,它包括課文的教與學、試題研究、寫作實踐、作家作品研究等等。
“高效”是在現有課堂時間和課堂資源的情況下,教師最大限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稗r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探索”是指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結合農村發展的要求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對語文課堂和課外教學進行的有價值的研究與探索。其核心就是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現代的對話式、交流式的教學組織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理論依據。
(1)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農業和農村的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p>
(2)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的思維習慣?!?/p>
(4)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張。
(5)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本質是主體“構建”過程,即主體借助自己的認識結構去主動構建知識;人們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構活動是具有社會性,強調生生互動,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6)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杰羅姆·s·布魯納認為:發現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目標,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這種意義下的“發現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為主要特征,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其元認知、動機、行為都能得到積極有效的參與。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以周至中學高效課堂模式——“三步五環”為窗口,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研究,調查分析農村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難,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中學課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究,不斷轉變和升華教學理念,抬高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有關學生和教師的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形成互動的語文課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發展農村教育。
1、調查、分析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現狀。
施行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個案研究。對本校語文課堂教學現狀進行研究,調查分析高效課堂開展以來的教學實效、學生評價、教師感想以及社會上的要求和建議。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和方法??偨Y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難。
2、新教學管理模式下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高效課堂的基本課型及教學模式。
3、研究高效課堂語文教學方式對農村中學學生創新意識、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三)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參與對象:陜西省周至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
2、研究步驟(20xx.4-20xx.12)。
(1)準備階段:(20xx.4-20xx.5)深入學習新課改的理念,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布置落實課題實施細則。學習《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學習語文科的《課程標準》,學習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心理學理論,學習合作教育、創新教育、研究性學習等現代教育專著。
(2)實施階段:(20xx.5-20xx.6)。
a、(20xx.5-20xx.6)調查研究,明確要求。通過對自身及教研組成員的教學行為研究、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參觀了解縣內其它學校課堂教學等方法,分析周至縣課堂教學現狀,社會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具體要求、學生學習現狀、現行教材及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農村中學教育資源情況等等。
b、(20xx.9-20xx.10)設計案例,具體實施。根據第一階段的調查,開展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并在研究實施過程中不斷反思、整改和提高。
c、(20xx.11-20xx.12)小結規律,進一步實施。小結一年來課題開展情況,總結并探索出有關規律及體系,根據這些規律、體系及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嘗試實踐。完成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初步探索和相關案例的搜索整理。
(3)總結階段:(20xx.11-20xx.12)匯總研究資料,統計相關數據,分析綜合,撰寫課題報告。邀請上級領導、專家進行結題評鑒。
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農村學生,研究者又是農村中學教師中的一員,我們學校作為我縣農村中學的領頭軍,擔負著把農村教育提升上去的神圣使命,因而我們自身的行動研究尤為重要。因此,本課題的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具體過程中結合文獻資料法、調查分析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調查研究。
研究方案教學設計文獻資料交流學習。
教學反思。
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學生的反饋意見研究論證。
實踐理論。
反復分析、評價。
概括、調整。
2、文獻資料法。
對國內外有關語文教學的材料加以學習,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3、調查分析法。
通過對我校高效課堂教學現狀的分析及存在問題進行研究,為發展。
農村教育提供依據。
4、個案研究法。
圍繞典型個體案例開展研究,全面調查和剖析,尋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途徑、方法。
5、經驗總結法。
重視積累,及時總結,形成規律和方法。
1、刻制課堂教學實錄光碟。
2、撰寫課題研究心得,并形成研究論文。
3、整理編排研究期間的教學課件、調查訪談錄音及問卷調查等相關資料。
我?!掇r村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研究》課題,是云南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過程中,網絡憑借其信息儲存的容量大,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高度共享性與擴展性以及交流的實時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打破了學生僅以教科書作為知識來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為改變長期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為各類教育資源的多層次開放和建設創立了有利的條件。而專題學習網站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完備的系統的知識,而且還能創造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幾年,國內外對專題學習網站的建立與應用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各種專題的學習網站有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但在其建設與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深入開展專題學習網站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另外,選擇“信息技術”作為專題也適合我校的實際。而專題學習網站的學習資源可以為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提供完整而豐富的知識體系與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將成為我們整合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手段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良好載體。
1、教育信息化理論。
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供了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環境,通過檢索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實現發現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實現知識的探索和發現,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并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學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后再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為依據,對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從內容和手段的校本化進行實踐研究。
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教育信息化示范學校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力度;我校即將建立局域網,利用現有各班的教學平臺組成教育網絡,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
理論部分: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及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學習和研究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知識和方法。
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等信息技術能力;將計算機等教育技術有效、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的教學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手段。
教育技術集中培訓:借鑒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經驗,采用任務探究的方式,結合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踐進行教育技術的共同學習和研究。
結合:通過培訓任務的完成,體驗教學新方法、新理念,對之展開研究,進行創新。
本課題是由我校領導及教師以高中學生為主要對象,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的信息技術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開發、應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行為研究法和統計研究方法。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報開題。
前期,我們結合“十一五”教育技術課題的要求,開展了調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師教學現狀能力和信息技術使用水平的問卷資料,組織相關人員,醞釀課題、說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為課題的研究目標打好基礎。
2、現在,我校中青年教師對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樣的層面上?
3、中青年教師需要什么樣的培訓?”通過這個過程的調查與研究,教研組長及骨干教師對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有了更進一步了解,都積極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課題實施。
雖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談,但就我校目前的情況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使用水平,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我們先從理論上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再在技術上提高教師的駕馭能力,最后培訓他們具體運用技術,整合多方面知識從而服務于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和接受遠程培訓,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與別人進行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交流,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所以在校本培訓中我們不斷地加強信息技術培訓。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總結提升成果展示階段我校教導處根據培訓計劃,每月開展一次培訓活動。通過三年以來的培訓,我校從青年教師“目前已經掌握的信息技術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情況”及“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效果”對青年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教師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培訓教師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高質量。2、研究報告3、論文4、學生作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家都知道,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認為教會學生學習有時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對于小學生而言,自學的主要表現就是會進行課前預習,而中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獨立識字能力,其語文學習的重點由原先的識字寫字轉移到句、段、篇的閱讀能力培養上。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因此結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語文自主學習研究"這一課題,個人提出了《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前預習能力培養的研究》這一小課題,旨在讓學生學會課前預習,提高預習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復制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
2.培根說的:"習慣是一頑強而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習慣的不同,它們不是造就一個人,就是毀滅一個人??梢?,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1.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現狀,從中發現存在問題。再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出可行的培養計劃。
2.思考語文的預習有哪些自身的特點,與學生一起探究適合學生的、切實可行的、具有實效的數學預習的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究布置學生進行預習后,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爭取取得預設的效果,激發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4.使學生學會預習、樂于預習、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及學生主動預習的習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預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的預設研究計劃,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對癥下藥。
(2)行動研究法:此研究法將跟蹤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對如何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等方面的研究。
(3)文獻資料法:學習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新課程標準等基本理論,吸收借鑒優秀成功的指導學生自主預習的教學理論及方法。
(4)經驗總結法:及時進行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材料。
1.申報階段:認真選題,學習、查閱有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學生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方面的現狀,形成調查報告,在此基礎上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實施階段:分析原因、制定對策、根據課題研究計劃深入開展各項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收集活動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收集整理課題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從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教學效果考查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否養成,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預習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時候得到提高。
“孩子不應該輸在人生的起跑線”,在我們所生活的周邊無時無刻不聽到這樣一句話。其實,這樣的一句話剛好也反映了我們在這個日益激烈競爭的社會上,教育問題也慢慢的凸現出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關心的是孩子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的一個升學情況,相對而言對于幼兒園到小學的這樣一個階段還不是特別的重視。那么我認為幼小銜接的問題也應該成為這些教育問題中相對比較重的一個問題,對孩子以后的發展也存在著長遠的影響和很大的意義。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蹦敲?,很顯然,幼小銜接就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在做幼小銜接工作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會感到焦慮,老師也會很盲從,幼兒更是迷茫。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更快地得到轉換,更好的適應,例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上等諸多方面上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
在幼小銜接方面,幼兒園加強與家庭、與小學的溝通聯系,共同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小銜接的問題,這對于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1.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現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對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研究。秦振飚認為教育的銜接要求課程的銜接,幼小銜接教育最終借力于幼小銜接課程的實施來進行,并提出了幼兒園中幼小銜接的課程理念。香港中文大學李子建教授和西南大學楊曉萍教授等人提出了幼兒園與小學與小學語文課程銜接必須充分關注兩個學習階段的差異,體現“五化”課程銜接理念。第二,對幼小銜接策略的研究。蘇偉認為,在幼兒園大班的管理上應該實行幼小一體化,讓幼兒園教師定期參加一年級教師的講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有意識在大班階段對幼兒進行聽說讀寫能了的培養,還可以調整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為幼兒適應小學時間做鋪墊。余玉茹認為在幼小銜接中,家庭應該為孩子做好物質和心理兩方面的準備。第三,對幼小銜接與兒童發展的研究。馬以念等人認為兒童在入小學前普遍存在任務意識和完成任務的能力差,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差,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差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弱等社會適應問題,兒童社會能力與學業成績呈顯性正相關。
2.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目前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從生態學理論模式來思考幼小銜接。生態學理論模式并不排除兒童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但著重強調兒童個性特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存在幼兒可能對于某種學習環境做好了準備,而對另一種環境沒有做好準備的現象。生態學理論認識到幼小銜接中各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并認識到兒童和所有與幼小銜接過程中相關的參與者為此帶來了很多互相交疊的經驗,從而為分析幼小銜接的復雜性提供了一種方法。同時它還認識到各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可以根據其對于現存關系和對兒童的影響分為積極的影響和消極的影響。第二,從社會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小銜接。羅戈夫認為發展史個體在社會文化活動中不斷改變自己參與其中的角色的過程。根據羅戈夫的理論,在幼小銜接中要考慮到通過參與與適應學校生活意義重大的活動事件,兒童、家庭和教育者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同時還要考慮這些活動和事件伴隨著他們的參與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扑_羅等研究了兒童以協商、分享和創造文化的方式參加到幼小銜接中的重要性并且將幼小銜接構建成為一個人們和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通過這些活動,兒童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角色發生了改變,科薩羅等強調了幼小銜接引導活動的重要性,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兒童為適應學校的社會文化環境做準備。
初步設想:
1.建立“師”“幼”互動關系,關注幼小銜接內容中如何建構“師”“幼”間的互動以及教師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影響。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的課程實施相結合,與幼兒發展的特點相結合。
3.研究家園關系,整合“幼小銜接”工作中“家”與“園”在銜接方面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4.調查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與小學之間是怎樣的斷層,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什么樣的影響并找出相關應對策略。
1、建構主義理論;2、行動學習理論;3、人本主義理論。
關于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于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于可持續和發展后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課題研究將從調研課堂上無效教學現象、分析致因入手,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
對課堂上無效教學現象進行調研,分析致因,針對無效學習現象,開展對應策略研究。
立足于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開題報告《研究性開題報告》。
為了了解《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研究》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發展趨勢,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專箸、期刊、報紙及網絡資料。從中我們發現,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是否進行有效的學習,如何組織、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的研究。這些研究呈現以下特點:
(1)改變或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不僅僅是換套新的教材,或是說用了新的標準問題,其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課堂里面的情況發生變化,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人們十分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是否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學習。
(2)越來越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討論的是個體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人.當代教育研究把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通過實施一定的課堂教學策略,使學生在人格中達成理性與情感意志、科學與人文等方面素質的和諧統一。使每一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3)該領域研究發展趨勢分析。
新世紀的基礎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實施有效教學,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雖然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于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因此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對構建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所作的理念與實踐的探索,將對課改的深入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我們課題研究人員應該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系統的學習“建構主義”等相關理論,學習外地老師的教研教改經驗。積極提供研究課,寫好研究課設計方案、教學后記、案例分析等材料。還要認真地聽研究課,參加說課、評課、信息交流、心得體會交流等研討活動。
最后,祝愿我們的課題研究工作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圓滿成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49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