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震撼》是由我國當代著名學者張維為所著,本書提出,中國的崛起不是普通的崛起,而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的崛起,是一個文明型大國的崛起——能夠汲取其他文明的精華,但同時沒有失去自我特點。
這本書全面深刻的概括了“中國模式”,其中張維為先生歸納的八大特點和八大理念,可以說是對近些年來漸漸盛行的“中國模式”的最佳概括。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具有高度文化底蘊的優秀書籍,更是一本拓寬我們視野的百科全書。
本書剛開始就通過介紹西方國家近些年來的看衰中國來反襯初中國模式的優越性,但同時作者也提出當前我國仍有很多問題,我們不能錯誤的看待這些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后曾提出“中國夢”的偉大宏圖,在我看來中國夢不是一代兩代人勵精圖治就可以實現。而是在一個優秀的發展模式下,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去努力奮斗,才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實現偉大的中國復興。在本書的開頭,我們通過一位美國記者的視角,清晰的看見了“中國夢”在漸漸實現——“我很不愿意對我女兒說,你只有去中國才能看到未來”。對未來的憧憬,即是夢,而毫無疑問“中國模式”正是實現這個夢,讓人看到未來的必要途徑。
這個崛起不同尋?!?。
這點毫無疑問。遍觀世界各國歷史,我們會發現,沒有哪個大國是像中國這樣和平崛起,沒有采取任何武力手段。在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人民所掘出的第一桶金,往往都蘸著殖民地人民的鮮血,而改革開放到現在,可以說我們國家的第一桶是國人的辛勞所獲得的的。
不僅如此,世界歷史上也沒有過14億人口大國的崛起。我們發展中的問題,西方國家也曾遇到過,社會腐敗,環境污染,貧富差距,這些西方國家也曾經歷過這些問題。而作為志在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人口大國,這些問題無疑更復雜,但我們仍然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成功及其模式的意義非同尋常。中國人靠著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犧牲,闖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有了這樣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我們也就可以從容的面對各種困難。
關于gdp——。
坦白來說,在閱讀本書之前我也錯誤的認為,中國的gdp總值高平均值低,談不上富裕,但作者用一個個例子告訴了我正確答案。赤道幾內亞的人均gdp是2萬美元,但那里的城市連簡單的自來水都不曾享受過,原因很簡單,那里的gdp主要由石油開發堆積而成,而所創造的財富掌握在了少數人手里。因此,我國雖然人均gdp并不算高,但確實是享受到了發展所帶來的福利。我們的發展也有當初的加工廠式發展,慢慢進不到如今的科技帶動發展,不得不說,這種改變是一種量和質的飛躍。
言論自由——。
民主建設——。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斷發展進步需要的便需要不斷地改革創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每一位領導人都反復提到“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領導人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清晰的認識。而若想進一步的持續發展,增加民主權力無疑是必要的,中國是14億人口大國,民主建設任務任重而道遠,不能靠簡單的換血來實現民主建設,要靠的是漸漸將民主權力給予人民,實現國家發展。
國外——。
評論一個國家不應該,僅僅只看內部發展,更應橫向與其他國家作對比。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同樣發展這么多年,為何仍然有很多貧困人口?對此張維為教授總結為“散、軟、短、泛、粹”五字原因。40年前我們即將進入改革開放時,東歐發生了“東歐劇變”,而時至今日,東歐國家仍然困難重重,可以看出中國模式的巨大優越性。
張xx教授曾經當過鄧小平及其他國家領導人的翻譯,因此所具備的的眼光也讓人稱道。這本書中,他首先提到中國的巨大建設成就,然后再舉出當前的社會問題,目的很簡單,告訴國人必須有信心,一種“文明型”發展國家成員的信心,確實如此,我們曾站在世界巔峰,如今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們無所畏懼。
陳x教授曾說,《中國震撼》給我們這些受過西方教育的強烈的思想震撼。對于我這本書也給了我巨大震撼。100年前,西方國家的酒店門口會寫“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100年后的現在,他們在店內專門安排人員為中國游客解答。
如今中國已然崛起,會繼續創造震撼,終有一天,會讓世界西服口服。
《論中國(onchina)》英文版于出版,中文版10月出版。全書617頁。作者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國費爾特市,是猶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國。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曾任美國國務卿。是美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他以根據40多年與中國領導人的交往,50多次對中國的訪問,以客觀、理性、嚴謹的態度,撰寫了《論中國》。
總體上說,盡管在漢唐元明清都有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但總體上是局部的,有限的,還沒有那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與世界在經濟上、文化上如此深度、廣泛、全面地融入這個世界。中國目前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將來將達到第一位。中華民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所以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同時也要知道世界在如何看我們。但是,我們畢竟剛剛開始融入這個世界?!墩撝袊诽峁┝藝庹渭?,特別是從美國政治家的角度對中國的歷史、政治、文化、思維的認識,為我們認識自己提供了另一個視角,更有益于我們清醒地認識我們自己。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同時為我們在處理與各國關系有重要參考價值,也對在全球化新形勢下中國的文化如何面對,那些保留發揚,那些揚棄引發深深思考。
基辛格博士首先從晚清時期的中國談起。揭示了幾千年長期中國農業社會相對穩定、富足的社會之后,在外部世界已經現代化、工業化、全球化的情況下,仍舊堅持保守封閉、愚昧無知、妄自尊大、封建專制的社會狀況。他力圖通過清朝到當今時代社會在政治、社會、文化的沿革來認識、了解、揭開中國的神秘面紗。作為一個外交家,他不是僅僅陳述了朝鮮戰爭、中美建交、三次臺海危機等等重大外交事件,而是通過中美關系這一主線,這一系列現象,著重分析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模式和外交習慣。
讀了本書以后幾點思考:一是中美關系核心不是意識形態問題,核心是國家戰略利益。上世紀70年代,中國比今天在意識形態上更加極左。但是由于當年前蘇聯構成對中、美兩國的威脅,促進了中美走到一起。而今天,中國深度改革開放,前蘇聯的威脅不復存在,所以中美沒有了共同的敵人,而出現了經濟利益、戰略空間的爭奪,則形成了今天的對抗。而人權問題、價值觀問題等僅僅是借口。
二是一個國家要令別國信服,要引領世界,不僅有硬實力,更要有軟實力。硬實力也就是經濟實力、軍力等,也要有軟實力,例如一個國家的正義、誠信、包容。
三是在歷史性轉變的形勢下,中國文化中值得傳承的是什么?應該是勤勞、善良、堅忍不拔、含蓄縝密。而在中國文化中的糟粕是什么?應該是官本位,封閉、保守、小農意識。
四是從中國清朝封建社會到當今社會轉變給了我們重要啟示。清朝的封閉、自大,而全然不顧外部世界的全球化、現代化、工業化的大趨勢。不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主動全球化、工業化、現代化,就會被用堅船利炮被動地撬開國門,落后就要挨打。
第一次見到《中國震撼》這本書是在大學本科一年級的時候,當時我還是一名新生,是因為參加迎新活動游戲環節得到的獎勵,第一印象就是“紅”,中國紅,當天晚上就開始讀這本書,一個星期后,軍訓結束了,書也讀完了,當時只是感覺書中充滿正能量?,F在四年過去了,我是一名研究生,老師推薦讀一本書,所以我又重溫了一遍,有不一樣的感覺,不一樣的讀書體驗,寫此讀書筆記。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是一本2011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張維為。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張維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系碩士、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F為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日內瓦韋伯斯特大學國際關系教授、復旦大學兼任教授、清華大學特邀研究員。著有《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改革》(英文)、《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重塑兩岸關系的思考》等學術專著。發表過許多關于中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發展模式、比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兩岸關系的文章。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張維為親歷百國現實,從全球視野中比較“中國經驗”,對“中國模式”做出最強有力的理論總結?!爸袊绕稹闭鸷沉巳澜?,“中國模式”也成為了國際學界、理論界熱議的話題。張維為教授通過自己走訪一百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以國際關系學者的深厚學術背景,以其獨特觀察和理性分析,豐富了“中國模式”的深刻涵義,更提出了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命題。本書提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拔拿餍蛧摇贬绕鸬纳疃?、廣度和力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這種“文明型國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并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吨袊鸷场肥恰爸袊J健闭摰淖顖詫嵱辛Φ睦碚撝?,其歸納的“中國模式”的八大特點和八大理念,是“中國模式”論精辟的理論總結,它將豐富關于“中國模式”的理論研究,同時,也讓國人以及世人更客觀地認識中國崛起的事實,理解中國崛起背后的文化內涵。
這部著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用生動的事實回答了國內外許多人關注的?中國問題?。比如,有人說,中國腐敗問題這么嚴重,怎么能算崛起?在談論這個問題時,他講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腐敗情況后,又以親身的經歷寫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無論從研究腐敗問題最權威的國際組織‘透明國際’的歷年報告來看,還是從我自己的實地觀察來看,與中國可比較的(如人口在5000萬以上)發展中國家和過渡經濟國家腐敗程度都高于中國,又比如,有人說,中國的房價那么貴,大學畢業生根本買不起房子,甚至連婚房都沒有,這能算國家崛起嗎?他寫道?坦率地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達到這種水平。電視連續劇《蝸居》引來無數國人對房價高漲的感嘆,其中女主人公有句臺詞:‘咱倆加在一起,都快70歲了,但還沒有自己的房子?!@種話在瑞士這樣的發達國家沒人敢說。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歲前就擁有自己的房子對絕大多數瑞士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發達國家大多數民眾都是在租來的房子里結婚的。
書中用大量篇幅提及中國發展與西方國家發展過程和做法的本質差異。歷覽西方發達國家的崛起,幾乎是由血淚與尸骨筑起的,而中國崛起的最大特點就是和平。恰恰這個“和”是很多中國人鮮有提起的成功之處。五千年的文明史表明,中國的疆域國土、民族文化自古就是“百國之和”。小家庭的“和”帶來了生活的動力,單位的“和”促進了工作的效率,國家的“和”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一個簡單的“和”創造了不簡單的財富:面對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少了“和”,就不會這么迅速地實現災區重建;舉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少了“和”,就不能取得如此無與倫比的完美表現;發展載人航天科技,少了“和”,就不會有這么驕人的成果;即便經濟快速發展,gdp世界第二,少了“和”,缺少了一種人文基礎的支撐,就很難有百姓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就拿我自己說說吧,作為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不長的人生經歷,就讓我感受到了生活變化的巨大。而這一切卻又這樣平和自然。我們的發展正是“和”的發展的體現,沒有如西方崛起的戰爭和掠奪,沒有對異己的排斥,靠的是自己的實力給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生活在國內的人,無論自己是否承認,眼界的狹隘是無可避免的事實,我們畢竟沒有設身處地的生活在西方國家之中,我們只是看慣了西方最美好的東西,而忽略了西方最差的黑暗,也難怪,我們更習慣享受好的東西,即使有討論西方赤貧階級的問題,他人之事,自己又何必自尋煩惱,還是看看好萊塢大片里帥哥美女更加養眼罷了。仔細回想一下,我們接觸的西方,確實沒有太多描寫赤貧題材,窮人階級的內容。從電影里找,唯一能晃過我大腦的就是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哦,還是描寫印度的。我曾經看過一品文章,是一名美國的留學生寫的,殘酷的事實就是,在中國工地打工的農民工,在公司底層拼搏的白領藍領,在中產階級中對上流社會貴人集團望眼欲穿又無緣踏入的憤青們,及時到了美國,到了歐洲,依然是民工,是白領,人收到現實的壓迫,自然會將希望寄托在他物上,而中國和西方巨大的政治體質差異,恰恰為幻想提供了溫床。更可怕的是,西方國家的隱形階級更加等級森然,到了美國,才發現,原來黑人和白人從來是玩不到一起的,一個黑人在白人中的扎眼程度,堪比一群中國人中的日本人。而大量的美國中低產階級,除了一日三餐有保障,其他的也不過爾爾,美國食品安全,但是翻來覆去都是漢堡,三明治,匹薩,句號。與其說中國人的地溝油盒飯,吃上去貌似都沒有那么不健康。都說中國人生存環境惡劣,但是中國人平均壽命并不低。當然中國不及美國的地方也非常多,只是我想說,如果你在中國沒有過上幸福生活,是因為你不努力,而你即便來到美國,來到歐洲,你的生活依舊不會幸福,放眼望去,中國的富豪都在移民,確實,美國作為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國家,當你有錢的時候,你可以開飛機,當總統無所不能,但是你既然不是富豪,即便來了夢寐以求的美國,依舊那個平凡的你。罵中國,罵共產黨,是因為你看到了黑暗,你接觸到了黑暗,與其接觸到西方國家一樣殘酷的黑暗面,還是在心中留一個美好的桃花源吧。
中國正在以一個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起建設祖國的任務。展望未來,機遇和挑戰猶存,信心與勇氣同在,只要我們繼續凝心聚力、乘勢而上,就一定能為中國發展邁向新高度打下堅實基礎,創造新的更加偉大的成就。
印象之中,這已經是我第三次還是第四次讀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悟。如果說之前幾次讀,只是純粹出于記者工作的本能和探究中國發展變遷的興趣使然的話,那么這一次細讀,則已經建立在自己兩次嘗試社會學考博,對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比較熟悉的基礎上,因而此次閱讀,才會對于費老的理論建構能力和“君子不器”的治學作風,有更為深刻的感受。
費老在后記中所說,如果把他的《江村經濟》看作是社會學社區研究中典型的個案研究論著的話,那么這本《鄉土中國》,則屬于社區研究第二個層面的作品——比較研究。實際上,我對費老的這個界定是有疑問的,因為《鄉土中國》一書篇幅雖小,但探討的都是中西社會比較,或者說中國的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這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生態的比較這類相對宏大的內容,顯然這本書,已經很難用社區研究的框框前去界定。如果套用現代社會學的分類話語的話,這本書更多可能應該屬于發展社會學或者說比較社會學的范疇。從中西社會比較的內容來界定,則本書屬于比較社會學;而從中國不同社會形態變遷的角度來看,本書則屬于發展社會學。
實際上,用這類嚴格的學科分野話語來界定費老的這本書,如果在費老本人看來的話,多少顯得有些迂腐和可笑。盡管在《江村經濟》中,費老細致地展現了自己個案研究的能力、深度與廣度,但對于他們那一代學人來說,融家國情懷于其中的宏大敘事沖動,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鄉土中國》關注中西社會形態比較這么宏大主題的重要原因之一。與費老同時代的華人學者,黃仁宇提出了“中國大歷史觀”,呂思勉更是致力于中國通史的寫作與研究。這些學者的家國宏大敘事沖動,跟身處一個動蕩不堪的亂世,救亡與圖強成為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命題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即便就拿《江村經濟》這樣的從小處切入的個案研究論著來說,費老其實也有著強烈的以此映證中國鄉村整體發展狀況與出路的潛在動機。
分析和當前歷史階段分析的基礎上的必然結論。??文明型國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們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未來也會沿著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并對世界文明作出原創性的貢獻。這正是小平同志所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要義所在。
來的。這種國家的特點,四個超級因素,人口、地域、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資源,有最大的市場,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地緣優勢,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傳統,有獨立的思想體系,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果我們放棄?中國模式?,轉而照搬西方模式,我們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級因素,很可能一瞬間就轉變成我們最大的劣勢,就是?百國之合?變成?百國之異?。?百國之合?的人口成為中國混亂動蕩的溫床,?百國之合?的疆土成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國之合?的傳統成為不同傳統對抗的借口,?百國之合?的文化成為不同族群沖突的根源。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有多種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的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完全為西方話語捕獲,最終導致國家解體、經濟崩潰的世紀浩劫。
中國的巨大進步也是實事求是的。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應該做一些未雨綢繆的長線思考,我們需要新的大國意識,需要自己的話語權,需要更加理性從容的國民心態。中國崛起至今日,我們應該確立自己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文化自信。
這部著作,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首先是用生動的事實回答了國內外許多人關注的?中國問題?。比如,有人說,中國腐敗問題這么嚴重,怎么能算崛起?在談論這個問題時,他講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腐敗情況后,又以親身的經歷寫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無論從研究腐敗問題最權威的國際組織‘透明國際’的歷年報告來看,還是從我自己的實地觀察來看,與中國可比較的(如人口在5000萬以上)發展中國家和過渡經濟國家腐敗程度都高于中國,又比如,有人說,中國的房價那么貴,大學畢業生根本買不起房子,甚至連婚房都沒有,這能算國家崛起嗎?他寫道:?坦率地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達到這種水平。電視連續劇《蝸居》引來無數國人對房價高漲的感嘆,其中女主人公有句臺詞:‘咱倆加在一起,都快70歲了,但還沒有自己的房子?!@種話在瑞士這樣的發達國家沒人敢說。瑞士至今的住房自有率才36%,35歲前就擁有自己的房子對絕大多數瑞士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發達國家大多數民眾都是在租來的房子里結婚的。?古人說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陳平教授說?《中國震撼》給我們這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強烈的思想震撼?,我沒有受過多少西方教育,觀感也同他一樣:《中國震撼》震撼國人的思想。
作為一個中國人,在這塊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對中國還是比較了解的。當讀了《論中國》之后,從一個外國人的眼中,又發現了另外一個中國,與我以往的認知大相徑庭。
基辛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對于中國的了解和接觸不必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少。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勞。多虧基辛格,讓中美雙方搭建了友誼交流之橋。
多虧基辛格,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在十多年間,我對中國的認識都是通過生活得來,卻并沒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國。曾經,我也好奇中國為什么是共產黨執政,弄不清中國的社會主義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國終將向何方發展。但是,這些突發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沒有更進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潛藏著怎樣的緣由。許多問題在歷史課本上,在人們飯后閑談中,在電視節目的講授里略有解說,只是不夠具體完備,且帶有很多主觀色彩。
基辛格的《論中國》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站在一個更加客觀和宏觀的角度重新解讀了中國的歷史和價值內核。
在史實方面,基辛格是很負責的,冷靜客觀陳述了中國的歷史,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還包括鮮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歷史真相。比如,看完這本書,我不再簡單地把中國與蘇聯的關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兩國關系復雜多變相生相殺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再比如,對于美國出兵朝鮮,我也不再天真認為那是所謂的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這實質上就是二戰后全球兩大正營的較量和角逐。
《論中國》的重點,自然在一個“論”字。通過漫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基辛格深入淺出講述了中國的發展歷程,勾勒出了中國的社會模型,呈現給讀者一個全面清晰的中國面貌。在整本書的論證中,最觸動我的就是對于中國建國后六十年建設進程的解讀。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無疑讓人難以看清,基辛格透過獨到的視角用細膩的筆觸由淺及深探討了中國的轉型過程,客觀評價了中國的建設和改革,論證了中國在今后的世界中將成為一支獨立的強大的力量。
當然,基辛格是令人佩服的。能夠以寬闊的視野和嚴謹的方法研讀一個人類歷史中最復雜獨特的國家,并能用寬廣的胸懷辯證看待中國的當前與未來,實在難能可貴。
感謝基辛格,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讀完整本書,對中國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雖然很多內容我都只能囫圇吞棗,但這番閱讀確實帶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讓我再一次走進了我的祖國。
讀罷《論中國》,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有情懷和眼界。
《論中國》這本書是我在綜合部看到的,聽人說起過,正好看到順便借來一讀。關于基辛格應該說每個中國人都多少了解些,他是中國與美國建交的鋪路石,而且和幾代中國國家領導人都結下了深深友誼,為中美關系做出了突出的個人貢獻,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說他推動了毛澤東與尼克松握手,使中美兩個大國結束了20多年相互對峙,終于走向和平。
基辛格在自己88歲生日,其大作《論中國》正式推出面市,引起各界反響,他的基本想法是寫給美國人看的,使對中國了解不多的美國人能夠對中國有一個基本的印象,本書主要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中美關系站在戰略和文化的高度,來視審中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多是告知美國的下一代,曾經的歷史,以及為什么要與中國共存,如何共存,其影響是深遠的。
作者為了美國人能夠真實的、深刻的了解中國,了解東方的思維,開篇就“中國的獨特性”作為首篇,縱論中國文明源遠流長,并且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是“雖欲窮共淵源而不可得”.接著介紹儒家學說,這個是中國數干年的價值觀的核心,把儒家學說放在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教義的高度上,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比作是西方《圣經》和《憲法》的結合體。如此高度評價恐怕中國人也未必全部能體會,可見作者深意,要讓美國的下一代熟悉中國,不可不從根源上介紹并了解之。
如果說后面篇章都回憶作者與中國交往的經歷與片段,那么首篇絕對是中心,是了解中國的鑰匙?;粮癫]有僅僅止于儒家學說,而是進一步探析,探析在儒家學說影響下形成的東方思緒和東方文化。最后淺談《孫子兵法》以及通過中國圍棋和國際象棋對比來談,來講東西方的不同。這也是我個人寫這篇讀后感的關鍵所在。希望身邊的人要充分重視中國最本源的東西,而不是舍棄之。如果舍棄,那么中國將是無本之末。正是因為儒家學說所延續的東方思維影響了一代代國人,甚至東亞、南亞各國。
《孫子兵法》共介乎于詩歌體與散文體之間,雖問世已兩千余年,然而這部含有對戰略、外交和戰爭深刻認識的書到今天依然是一部軍事的思想經典。多可嘆的、可欣的中國傳統著作,至今仍能被一個西方人奉作經典,我們怎可“冷落”.毛澤東出神入化的適用之,建國強國;胡志明和武元甲運用之,使越南戰勝了入侵的法國、美國。作者這么評價《孫子兵法》:“在今天讀起來,依然沒有絲毫過時之感,頗感孫子思想之深邃,為此孫子躋身世界最杰出的戰略思想家行列。美國在亞洲的幾場戰爭失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違背的孫子的告誡?!?/p>
再說圍棋,中國流傳最久的棋,“圍”者“包”也。棋盤上橫豎各19條線,開始時棋盤上空無一子,雙方各持180枚子,子與子之間沒有區別,棋手輪流在棋盤任何一點上落子,占據有利地形,設法包圍對方棋并吃掉。圍棋強調的是“戰略包圍”藝術,引用“包圍”“迂回”的策略,耐心累積相對優勢。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結束時,棋盤上雙方犬牙交錯,一方常常占據微弱優勢,對于一個外行人,甚至不能看出哪一方是贏家。
國際象棋,棋盤上雙方實力一目了然,所有棋子均已擺在棋盤上,尋求通過一系列的正面交鋒吃掉對手的棋子,目的是把對手將死,即把對方的王或后逼入絕境,令其走投無路,終極目標是全勝。下國際象棋,開局雙方而在中盤展開爭奪,而下圍棋則是“戰略包圍”,通過在棋盤上占空,逐漸消磨對方的戰略潛力;下國際象棋體現目標專一,下圍棋則培養戰略靈活性。所以西方傳推崇決戰決勝,強調英雄壯舉,而中國的理念強調巧用計謀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積相對優勢。
這么看來,作者基辛格已經非常了解中國文化,并且他用了“勢”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間的差異通過中國圍棋與國際象棋的比較說明之。中國人講謀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西方文化更多是靠數字和實力說話,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國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國人喜歡把幾件看似毫無關系的事情聯系起來看,運用一種類似太極拳的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把世界看成一個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作大周期。如果能從這樣高度看問題,有許多令西方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這些正是美國人需要知道的,不明白這些,美國和西方就不會懂的,也不會尊重一種文明。也正因為此,《論中國》這本書在作者生日之時在美國各大書店正式上市之初,便引起各界普遍反響,并迅速榮登亞馬遜排行榜前十。
基辛格寫《論中國》的愿景是中美應當齊心協力建設世界,東西方兩種文明,兩種思緒應該相互尊重,共生共存、中美只是代表了人類成熟文明兩個方向,讓在“根”上不同的理念,在一定時空里,保持并行。美國人應該讀、多讀,才能更加從容了解中國,同時消除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中國人也應該讀,作者對中國的了解之深刻,應該給我們啟示;對中國發展和中國領導人決策不吝贊揚,這是一個外國政治家對中國的客觀評價。
我寫本篇讀后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推薦這本書,更深刻用意是希望作為中國人應該多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學,學習、傳承中國的根本。特別是年輕一代一味追求西方,那是不對的,沒有自己的根本,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只能是“邯鄲學步”,被人嘲笑。更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香蕉”,黃色表皮是包裹的“白人”.希望有時間多看看中國傳承千年的書籍,從里面汲取營養。
最后,我以曾在曲阜孔子墳家前看到的一段文字送給大家,作為本文結尾:“這里,長睡著,一位老人,他是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的構筑者,他是東方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引路人……”
基辛格的《論中國》是寫給美國人看的。早幾個月前,我就有讀一讀的意愿,北京培訓一回來就在網上買了此書。兩個月前一次和老板的交談,老板提到他準備最近讀《論中國》,我也就順勢拿起來讀了一遍。
粗看這本書的名字,標題很大,再加上它的大塊頭,使習慣快餐文化的現代讀者容易望而卻步。其實基辛格重點還是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中美關系,雖點到了一些秘辛,但總體上說,還是站在戰略和文化的高度,來審視中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當然,基于美國的視角是這本書天然的出發點。作為老牌的政治參謀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這本書里更多的是告訴美國的下一代,曾經的歷史,以及為什么要與中國共存,如何共存。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終日被包圍在中國人自己的評論里,無論贊美還是謾罵,終究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跳出三界,從別人的文化視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國的對外策略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入骨髓。
1.柔弱與強力。
看來,基辛格已經非常了解中國文化,他用了“勢”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間的差異比喻成中國圍棋與國際象棋的區別。中國人講究謀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實力和數字說話,吃一個子就是一個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國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國人喜歡把幾件看似毫無聯系的事情聯系起來看,運用一種類似于太極拳法的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個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從這樣的高度看問題,有許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2.借力打力,無中生有。
在古代,這叫“以夷制夷”。戰后,中國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生存是第一要務。中蘇關系不好,可老毛還是邀請赫魯曉夫回國途中順訪北京,其實雙方沒有說任何實質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魯曉夫離開后不久,老毛便開始了炮打金門。讓美國人以為是得到蘇聯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預的后果,結果中國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3.以弱勝強。
按照美國人國際象棋的思維,他們是難以事前預判到,中國會出兵朝鮮;也難以預判到,中國人膽敢在烏蘇里江,與老大哥蘇聯干一仗;還難以預判到,中國人敢于用大的犧牲,去狠狠教訓剛剛擊敗美國的越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為中國人的世界觀里,有更大的更宏觀的“理”。
二、美國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
基辛格在書中有一段話,我印象深刻。摘錄如下:美國社會永遠不應放棄對人的尊嚴的承諾。美國對事物的判斷永遠不可能與美國對民主制度的看法分開。有些事件必然會引起美國的反應,即便會損害總體關系也在所不惜。
遠的不說,看看美國最近這些年的一些行為,你可以說它是侵略,但細究起來,會發現,它的目的不僅僅是利益,它還是很看中意識形態的,否則無法解釋它的行為。當然,你也可以說,傳播意識形態也是它的利益。
三、兩種文明共存共生。
就像今年夏天我在北京聽到近似戲謔的觀點,地球上的不同文明來自不同星球,所以差異巨大,水火不容。中美兩個文明確實有太多太多的不同點,可它們都大到誰到吃不掉誰。
殊途同歸還是走向毀滅?是一場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點的大戲。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說上帝、真主、釋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間,倒真的只是出戲。
要補充說明的是,貌似在中國這個文明里,普通人要承受的東西,大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這一點,在最近的一篇《從1942說起》就有提到。
最終想補充一點自我另外的想法,同城市完備的基礎設施、便利的生活方式和先進的醫療教育資源,農村自是不能比的,城市成了人們汲汲以求奔向的地方,農村逐漸虛空成空巢,某種意義上,鄉土社會已經成了現代社會的一種落后、負累,但其中的鄉土之情卻不是能夠如此這般輕易抹去的。經濟在發展,物質在充盈也在被摧毀,但情感,我們不能輕易說放棄。鄉土社會中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傳統,那種貼近泥土的親近自然,那種比鄰而居相互串門的熱情街坊,還有雞犬相聞的那份安逸閑適,都是鄉土社會中諸多概念構建的骨架中鮮活的血肉,在這個城市化不斷發展、農村逐漸被淘汰的時代,也能化作一種讓人割舍不下的情懷。
《鄉土中國》我沒有讀之前心里就想鄉土中國是一種以怎么樣的形式反映出來的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我讀完了《鄉土中國》之后給我的答案是腦袋里出現一幅畫面里面有的父親和母親辛勤勞動的背影和我家鄉父老鄉親他們在田地里播種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在我的眼前,淚水悄悄的滑落下來打濕了我的衣服我開始想家人以及家鄉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鄉土中國》讀后感。雖然農村沒有像城市那么的繁華但有寧靜清新的空氣有樸素人民,燦爛的微笑待人友善,他們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創造財富。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給我們打開了認識中國農村的一扇大門。有人也許以為這本書寫的早了,對于現在的情況很不實用,我覺得倒不是。這本書的理論價值到現在還閃爍著光輝。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讀過哪本社會學的著作在理論和語言上勝過這本薄薄的小書。
有人認為費孝通在這本書最主要是提出了,“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這兩個概念。我倒是覺得他的成果是把鄉土中國的根子挖出來了,指出來為什么我們最近百年的變遷會如此之艱難。
何為鄉土中國?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經很好指出來了。比如他就說中國鄉下人多,“土”就是他們的特性,當然土氣不是貶義詞,靠土地謀生的鄉土社會很大程度是很穩定的,即使戰亂遷移的也不是社會的主流。他也順便比較和美國的不同,指出我們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離,結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會圈子。同時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別熟習,就成了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沒有陌生人的社會,法律其實處于次要的可有可無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大家重視是信用而不是法律。當然在我們現在這個處處都成了陌生人的社會,土氣就成了罵人的話,那些禮俗也逐漸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談論文字下鄉的問題里面,他認為,在鄉村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經驗的傳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個地區住的幾百年,世世代代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都是一樣的,解決的辦法都是一樣,不需要什么理論,什么創新,讀后感《鄉土中國》讀后感》。當然先生在這兩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差序格局”是費先生的獨創,在書中,他打了個比方,將西洋的“團體格局”和中國的“差序格局”區分開來: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國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過這個比喻,費先生把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了:
首先是執行私人道德?!八健钡拿≡谥袊泥l土社會中實在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弊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可以顯現這點。而在西洋的團體格局中,道德的觀念是建立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的,團體是超于個人的存在。其次是判斷標準的隨機性。中國社會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隨著勢力的大小而變化,對于不同的環境和人事,自然就會有不同的對待方法,我們往往講的是攀關系,講交情。而西洋社會將的是權,社會對每個人是公道的人對人遵守的是一樣的規則,就是要互相尊重權利,而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會組織的界限。比如在書中提到的關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國,“家庭”這詞是含糊得很,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是加上孩子,還可以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類的。而在西洋社會,“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確得很。最后就是社會結構的層次化。中國的傳統社會向來就是階級社會,上下級關系的明確規定,使得社會層次分明,鄉土中國的社會網絡是由等級差別的。而在團體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視同仁的。
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在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禮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緣和地緣的分離,劇烈的社會變遷,使得人們不再圈定在一定的范圍內,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動,這就導致了更多的鄉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沒。
當然,中國的本質還是鄉土的,即使她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中國人骨子里的私德是不會一下子消失的,卻反而有一種加重的趨勢,社會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風氣使得這個社會更加地冷漠。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農業文明中的,中國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會失去它的香氣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里鄙視“鄉下人”,那就有點可笑了。
以上是本人看完《鄉土中國》后的一些想法,其實看完《鄉土中國》之后有許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將能成文者呈現出來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把握著沒有方向的筆尖,駕取著青春的風帆,緊踏著責任的甲板,駛向天涯海角,忘卻停泊靠岸踏著時代的碧浪,舞著歲月的節拍,蕩漾著平凡的青春,劈波斬浪。
青春是熱情奔放,責任卻堅定如山;青春是神采飛揚,責任卻使人眉字緊鎖;青春的你有時以揮霍光陰來顯示灑脫,責任卻讓人感嘆人生的厚重與珍貴。青春和責任就這樣看似矛盾,但最后統一到了我們青年身上。
20__年5月2日,習近平第六次北大之行,對話青年,關注青年,寄望青年,則是他此行的重要主題,在此次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引用了這篇《永久奮斗》的講話。他這樣召喚中國青年: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四年前的5月4日,也是在英杰交流中心,習近平參加了一場師生座談會,在會上,他諄諄告誡青年學子:“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或許談及責任,我們會直接將它與社會、與國家聯系起來,其實不然,從一開始,那一顆扣子就已準備無時無刻不在品讀著生活的滋味,擔負著生命的責任,因為對父母的責任,我們呱呱落地;因為對社會的責任,我們日夜苦讀;因為對朋友的責任,郭周寧愿選擇死亡;同樣因為對自己的責任,桑薇信守對生的承諾。
呱呱落地的我們就已擁有責任,也許我們并不自知,可如今的我們不同,正值青春年華,一篇篇的大道理與身邊真真切切的實例教著我們去懂得責任的意義。
青春,是責任的標志,這份責任是對自己的,也是對家庭的,更是對民族的,國家的,社會的,人類的責任,不是一個甜美的字眼,它有的只是巖石般的冷峻。責任作為一份成年禮物真真切切地落在了我們身上,它是一個你不得不給予細心呵護的孩子,而他給予你的,是心靈的指引和行事的標準。
心中懷揣夢想,無論前方是狂風驟雨,還是鳥語花香,我們都心想著一個目標:實現理想,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因為我們有別樣的青春,有自我的責任!
今天,我們朝氣蓬勃,努力學習;明天我們學識淵博,走向世界,是學生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遵守學校各項規則;是朋友,忠誠互助我們義不容辭;是社會一員,我們維護正義,保護環境;是國人,我們揚帆起航,共筑偉夢!
。
有人說,青春是一首昂揚之歌,回蕩著歡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說青春是一幅畫,鐫刻著瑰麗與浪漫的色彩。
__年前,為了驅逐黑暗,爭取光明,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一群意氣風發的青年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最壯麗的青春之歌,織就了一幅最宏偉的青春之圖!
如今,“五四”運動已作為光輝的一天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而“五四”絕非僅僅是一個歷史事件,它是一種精神,是一筆財富,是青年人對民族熾熱的愛的精神,是青年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注,乃至對祖國未來的發展、創新、進步的責任的財富。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應該為祖國的更加繁榮昌盛奉獻我們的一切!
青春是整個人生旅程中最絢麗、最奇妙、最燦爛的一站,青春孕育著無窮無盡的能量等著我們去開采、去挖掘、去釋放。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對于人生價值的認識、詮釋、乃至于實現,而青春正是我們青年實現人生價值的黃金時期。歷史的年輪已經把人類帶入了新千年,而隨之撲面而來的就是日趨激烈的競爭,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與中國加入wto,挑戰就與機遇并存。作為21世紀的青年應該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如何把握機遇呢?大家不要忘了我們是學生,學生的使命就是學習。學習決不是一句空話,決不是一個口號,更不是一種裝飾。學習應該是明確前進的方向,找到自己完美的目的地!讓我們的青春之源,源遠流長吧!
同學們,不,應該是同志們,前進的號角已經吹響,時代在向我們召喚,歷史將會永遠記住我們的身影。讓我們釋放青春的能量,去撐起一片湛藍的天空!
今年是建黨九十周年,我有幸拜讀了《黨史》第二卷,再次走向中國共產黨的過去,重溫了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感受頗深。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爆反,在混亂的年代為人民開路。朱德、彭德懷、葉劍英、劉伯承等一批元帥運籌帷幄,在無數個不眠夜的燈下統領大軍為百姓作戰。工農紅軍從1928年起,不斷在全國范圍內擴大,結合了不怕死不怕敵人的愛國戰士,奮勇殺敵,不顧一切只為革命的勝利。
最難忘的是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橫渡金沙;鐵索橋再險,可以征服;饑寒交迫再苦,可以忍受。雖然犧牲了很多革命戰士,可是我們最終以一支部隊的名義克服天險,走完長征。在中國共產黨的奮斗路程上,只要回首長征就點燃了一種精神,照亮了一個民族。
我們的歷史也有創傷,那慘烈的日軍30萬人南京大屠殺至今仍是我們心頭無法抹去的陰影。1937年日本的侵略中國行為,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慘無人道的行徑毫無天理??墒侵袊伯a黨沒有被嚇倒,反而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在全國范圍內與日本鬼子斗爭到底。這當中,雖然有優秀的愛國愛黨人士犧牲,無辜的善良百姓受害,但是共產黨也在艱苦的環境下,用實際行動,歷經8年終于捍衛了國家的尊嚴。
回想共產黨九十年來走過的歷史,我感慨萬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解放全中國并建立新中國,帶給人民幸福的生活,一步步走向勝利,走向輝煌。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因此要倍加珍惜。
作為一名黨員,一位資源保護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我認為只有干好工作,才能對得起革命烈士,才能對得起黨。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在政治上必須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提高政治覺悟,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誠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努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其次,工作思路要從實際出發,必須十分清晰。特別是要高度重視上級部門召開的工作調度會,把握好工作重點,分局要隨著市局的指揮棒而動,國土所、科室要以分局的指揮棒為行動準則。哪些是重點工作,應該如何去抓,一項工作該如何開展,干到什么程度,都要理清頭緒,把好脈絡,分清工作輕重緩急。
第三,要嚴格組織紀律。要把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和工作紀律的執行擺在黨風廉政建設和行業作風建設的突出位置,把各項制度的落實作為機關管理的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全面加強新形勢下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建設,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嚴格按紀律、按程序辦事,全面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第四,要高度重視宣傳工作。把國土資源工作宣傳出去,才能得到社會的公認,才能降低執法成本,并建立社會公信力。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及時有效地宣傳國土資源工作,宣傳本部門、本單位,要不斷創新宣傳形式,把宣傳工作做到田間地頭、學校、工礦和集市,使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入腦入心,深入基層,扎根群眾,進一步提升部門形象,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氛圍。
第五,要樹立五種意識。樹立憂患意識,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樹立大局意識,促進溝通協調;樹立創新意識,開動腦筋,多闖多試,為構建保障科學發展新機制獻計獻策、盡心盡力;樹立責任意識,切實履行好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雙重責任;樹立服務意識,增強以人為本的理念,主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國土資源服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國土資源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國土資源服務。
具體工作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全力保障依法用地。無論是擴大內需,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都需要用地。但發展不能盲目用地,更不能違法用地,必須在法律和規劃的框架下運行。首先,要選準項目。項目要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凡國家提倡鼓勵的,我們要千方百計去發展;明文禁止的項目,堅決不能上;限制的項目,要視情慎上。
同時,要嚴格規劃控制。要圍繞規劃上項目,所有新上項目必須符合規劃要求,防止隨意調整規劃。確需調整規劃的,必須嚴格按法定程序進行。作為國土部門來說,要超前謀劃,圍繞政府開發目標和規劃,主動對接、主動服務,提前調查研究,制定項目用地計劃,避免未批先占等違法違規現象發生。
二是努力維護良好的國土資源管理秩序。首先,要嚴厲打擊非法占地、非法出讓、非法開采等各類國土資源違法行為,盯緊、盯死、盯住,切實保障合法人的權益。其次,要認真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及時妥善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對重大信訪案件繼續實行領導包案,切實做到“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三是強化礦產資源監督管理。穩定的國土資源開發秩序是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市區分局轄區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區執法工作任務艱巨。要繼續實行礦業權招拍掛,全面推進資源整合。同時,嚴厲打擊各類礦產資源違法違規行為,維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良好秩序。
四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首先要加強教育。通過教育,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同時要經常性地組織開展積極向上的文體活動,觀看警示教育片,加強這方面的正面引導和警示教育,在全局真正形成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促進科學發展。其次要完善制度。
加強對財務管理、車輛管理、政務公開、首問負責制、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等情況的監督,對制度中需要更新或細化的地方及時完善,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三要強化監督。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加強各科室(單位)之間的溝通協作,嚴禁推諉扯皮,大家都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加強對重要崗位及關鍵環節的監督檢查,發現問題要及時研究解決。第四,領導干部要帶頭自覺做到廉潔自律。要敢于堅持原則,敢于碰硬,敢動真格,敢抓敢管。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喪失原則,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
人們常說“皮相好的人驚艷,骨相好的人耐看”,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讀此書,讓我感嘆此書“皮相和骨相”都甚好,初讀驚艷,再讀仍是為之嘆服。我“正正經經”地學習歷史六年,雖對歷史甚是喜愛,但也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對他“枯燥、乏味”的評價。尤其中國近代史,從初中開始反復學習,那些歷史事件早就爛熟于心,應試教育下的強行記憶更添乏味。堆砌羅列的方式講述歷史的史書,會令人沒有翻閱的欲望。先生此書,讓我耳目一新,且受益良多,知曉了以往許多我所不知的歷史,亦更新了我一些觀念。曾為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沉醉,但該書加入了小說的手法,多了許多趣味幽默,卻少了一絲歷史的厚度沉穩。先生此書既比一般史書生動但仍是歷史紀錄的方式,中和二者,正當好。
一
讀書不可不知作者。
蔣廷黻先生幼年入學,從小學習新學,少年時赴美留學,系統學習過西方近代科學文化。青年時赴法國進行戰地服務,當時便體現出對國民的關心,組織類似茶館的俱樂部,舉辦學習班,教授中國工人法文和中文,替他們寫家信,寄錢回家。后回美國先后修習新聞、政治,后主攻歷史??梢娤壬鷮φ问怯袑I知識的,這對其后來研究歷史自當有大助益,畢竟“政史不分家”。獲博士學位之后同年就回國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后出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長,并在北京大學兼課,主講中國外交史及法國革命史,并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和研究,凡11年。蔣廷黻先生是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改革清華大學歷史系,建立起全國一流的史學陣營。后棄學從政,欲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歷史時期,蔣廷黻先生是個講求經世致用的知識分子。臺灣學者李敖由此評價說,蔣廷黻“所要求于知識界的,是動態、是入世、是事業、是實物,是書本以外、是主義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議’以外,是與小百姓同一呼吸”,“這種真正的民胞物與經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蔣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蔣廷黻要求于中國知識階級的真精神”。我們已可從先生生平可以看出其是一個有真才實干、有科學知識、有深厚文化基礎、有一副愛國心腸的人,是個講求經世致用的知識分子。
二
借淺談此書之特點論吾所知所感。
特點一,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并不僅僅只是講述“近代之歷史”,先生慣于聯系久遠的歷史,也常常以后來的事實為據,使讀者可以更加通透的理解歷史。
如本書開篇就以往的匈奴、鮮卑、蒙古、倭寇、清人與英、美、法諸國相比,提出“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較低的民族??v使他們入主中原,他們不過利用華族一時的內亂而把政權暫時奪過去”“到了十九世紀,來和我們找麻煩的不是我們東方世界里的小弟們,是那個素不相識而且文化根本互異的西方世界?!?,來闡述其所言“中華民族到了十九世紀就到了一個特殊時期?!?/p>
又如此《中國近代史》第二章“洪秀全與曾國藩”的第一節“舊社會走循環套”講太平天國起因,并不像通常那樣講“政府苛稅”“天災人禍”“民心不穩”“外敵入侵”,而是從中國慣有的歷史走不出的“循環套”。中國歷史慣常是“大亂之后有大治”,大治之后又走向衰敗,衰敗后大亂起,遂新朝建,大治起,歷史又進入怪圈進行下一個循環。明末大亂,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亂之后的大治?!霸诖髞y之后,大治之初,人口減少,有荒可墾,故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略為提高,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黃金時代。后來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則一天減少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黃金時代。后來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則一天減少一天,而且新墾的地不是土質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積減少,生活程度降低。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燒香拜佛,嗟嘆自己的命運不好。士大夫和政府縱使有救世之心,亦無救世之力,只好聽天災人禍自然演化。等到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產,于是小亂變為大亂?!薄斑@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圈套,演來演去,就是圣賢也無法脫逃?!?/p>
如此講解不僅讓讀者很好的把握了太平天國起義的來龍去脈與歷史必然性,也一并解釋了中國幾千年的起義,單刀直入,一針見血!
又如第二章第四節“洪秀全失敗”中講發揮重要作用的曾國藩的湘軍,蔣廷黻先生聯系了幾十年之后的北洋軍閥。
先生先講其組建的文化基礎與現實條件。其一,湘軍是民間的“團練”所組織起來的一支軍隊,這種武力保存了鄉民的勇敢樸實,加之農民對“匪禍”有切身利益,軍隊便更加團結勇敢。其二,“曾國藩不但利用中國的舊禮教作為軍隊的精神基礎,而且利用宗族觀念和鄉土觀念來加強軍隊的團結力。他選的官佐幾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鄉人。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這樣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別濃厚?!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的才干,但這兩點雖然是湘軍之所以驍勇善戰在清朝腐敗的軍隊中異軍突起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其弊端之起因。湘軍是中國末代封建王朝私有軍隊的起始,其流弊延續下去并對民國建立后的中國影響甚大。因為湘軍的特殊組建方式,所以湘軍“充滿了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兵士都只知道有直接上級長官,不知道有最高統帥,更不知道有國家”,對于國家的概念很是淡薄,遵從長官而不是國家?!跋孳姷木褚院髠鹘o李鴻章所部的淮軍,而淮軍以后又傳給袁世凱的北洋軍。我們知道民國以來的北洋軍閥利用私有的軍隊割據國家,阻礙統一。追究其禍根,我們不能不歸咎于湘軍。于此也可看出舊法子的毛病”。如先生所言,這自然不能歸咎于湘軍,這是中國幾千年“熟人社會”“家族觀念”“鄉土情懷”所留下的,其在發揮精神紐帶的有利作用的同時也阻礙著中國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而這種軍隊形式對中國最大的沖擊莫過于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的四分五裂,北洋軍閥的士兵將領們并不知什么的國家天下,他們也不是中華民國的國有軍隊而是袁世凱的私軍,都聽從自己的直接領導者。所以在袁世凱去世之后,他手下的將領們便失去了領導者紛紛做了“小袁世凱”。先生此書的講解解答了我對于“為何袁世凱死后便出現軍閥混戰”的疑惑。
中國在民國初建后正逢列強忙于備戰無暇顧及中國,又加上國家新建,革命之威尚未散去,本應是一鼓作氣奮起直追迅速發展的大好時機,袁世凱一死軍閥混戰把國家再次拖入混亂。容我們設想,這錯過的十年光陰若用于建設國家上,后來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災難巨大悲痛恥辱是否可以避免呢?中華民族在近代一次又一次錯過崛起發展的良機,今日想起,國人仍不免心痛。
特點二,人物、事件立體,“有血有肉”。
此書短小精悍,用六萬字訴說了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但較之歷史教材,增添了許多細節,敘述與議論并重,人物更加突出,事件更加連貫與豐滿立體,引人入勝。特別是人物的記敘與分析,使這些歷史上的人物更加立體真實,使讀者更好的把握了這些人物的性格思想,也就進而更好理解他們的行為。歷史是人的歷史,沒有人也就沒有歷史事件便不成歷史。當我們理解了歷史中的人物所作所為之后,也就理解了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始,理解歷史中的大大小小事件也就是理解歷史。讀完此書,令我觸動最大的人物是李鴻章。
李鴻章,晚清重臣。大多數沒有去了解過的人,對他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或是“西太后的代言人”“晚清政府的走狗”“賣國賊”等,甚至于其曾外孫女張愛玲也常被提及她與李的這層關系。特別是上個世紀鄧小平同志的一句“我們不是清政府,中國領導人不是李鴻章”更是將李鴻章推向了罪人的刑臺。
但走進歷史,李鴻章當真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臣嗎?
誠然,李鴻章大約算不上功臣,一來洋務失敗,北洋覆滅,甲午戰敗,二來大多喪權辱國條約都簽自他手下,算是賣國的代理人。于歷史進程而言,李鴻章的確沒有什么功勞,即使是圖強的洋務運動也因為讓晚晴茍延殘喘了幾年而貼上了耽誤的標簽,至于當時或許萬般權宜后簽訂的條約,放在歷史里,后人卻未去細細體會當年的為難,只看條約給國家帶來的傷害。
但我從這本書中看見了他的另一面,一個有才干,有遠見,在種種艱難中苦求國家富強的臣子。
李鴻章曾對恭親王上書說,中國到了十九世紀唯有學西洋的科學機械然后能生存,還看出日本的快速發展,從明治維新種看出日本的威脅,并認定改革必須先培養人才,呼吁改革科舉制度,讓新學子學習科學文化。在1864年李鴻章就已經看出了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意義,并且深感中國所受到的威脅,大聲疾呼要當時的人猛醒與努力。像蔣廷黻先生所言,“這一點尤足以表現李鴻章的偉大?!?/p>
在洋務運動上,李鴻章無疑是有功的,既然我們承認了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所發揮的重大影響與積極作用,那便不能夠以洋務失敗否認其貢獻。況且洋務失敗更多的是歷史社會原因,洋務派的努力是不能否認的。
至于北洋覆滅,甲午戰敗,其自然是要負責任的?!缎脸髼l約》的簽訂喪權辱國,卻也不是其一人之過。鄧小平說“中國領導人不是李鴻章”,但李鴻章能稱得上是清朝的領導人嗎?中國人一向慣于給人物定性,將人物臉譜化,用事件定功過,只看結果。又或者,一過毀前功,李鴻章一生,且不恰當地說,算是“前功盡棄”吧。
歷史紛紛擾擾,武則天尚留無字碑,后人難以復制歷史,對古人的評說也就始終隔了歲月的隔閡,終究是難以完完全全定下結論。
“好書不厭百回讀”,一本寫得好的史書更是如此?!耙早R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睔v史總能給后人,以啟迪和明鑒。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創作而成,內容以費老在西南大學和云南大學的所授課程“鄉村社會學”的講義構成,以中國的基層社會為大背景,涉及道德體系、社會治理、民風民俗等方面,深究中國傳統社會特質,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其中令我頗有感觸的,莫過于整個社會經過了生活大變遷、制度大變革,中國的鄉土社會依然是一個安土重遷,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處于鄉土社會的每個個體,無需刻板的法律規章來進行自我約束,人們依靠著長期形成的社會關系紐帶來規范自我,一代又一代的長輩們通過生活經驗累積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到每個鄉土人兒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形成習慣與品格。換言之,以一個人為出發點,其長期生存積累的生活智慧、道德規范通過關系紐帶影響到了家庭內的其他成員,由小家到大家,由大家到大國。數人成家,萬家成國,個人與國家之間是心心相通,密不可分的。
當前嚴峻的抗疫難題,是國家大考亦是人民自考,考驗國家的治理能力,也考驗著每個人的人性品德。眾志成城爭躍進,萬家移石斷中流。感恩許許多多堅守在抗疫一線的戰士們,用瘦弱的身軀支撐起我們整個社會的國泰民安。生長于斯而感于斯,識人情事故而不世俗,情系小家,情系國家。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4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