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是一種通過實地調查、數據統計等手段對特定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書面材料。以下是我們的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工作和研究起到一定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調研報告不同于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才去作調查,然后寫出報告。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即將被動的適應變為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寫作實踐,從明確的追。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才工作調研報告范文四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多年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以貫徹落實人才發展規劃為抓手,大力實施xx等重點人才工程,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強宏觀指導,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先后頒布x個中長期人才規劃、x個人才隊伍專項規劃、x個重點領域人才規劃,形成了配套協調、科學規范的全市人才發展規劃體系。建立了黨委和政府領導人才工作聯系點,加強對重點領域人才工作的指導。
(二)完善政策措施,優化干事創業環境。
先后出臺《xx人才資源開發條例》、《xx人才市場條例》、《xx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關于進一步促進xx人才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xx人才發展“小環境”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和引進急需緊缺人才的若干規定》等x多項政策法規文件,推動了人才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努力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提供良好環境。
(三)推動內引外聯,為科學發展聚集英才。
各級黨委政府主動作為、服務一線,支持用人單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促進重點產業、重點學科和重點項目健康快速發展。市黨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項目和產業發展需要,柔性引進院士xx名、國內外知名專家xx名,全職引進博士xx名。加強同國內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與xx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xx大學簽署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推動xx與x簽署了“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xx試點基地協議”、“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掛職鍛煉xx基地協議”等,開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縣還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組織各類企業赴國內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關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創業創新載體,增強人才工作實效。
技創新團隊x個,已承擔國家及市科技項目x項,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為全市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來,市黨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計投入獎勵專項經費xx萬元,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重才愛才氛圍。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類人才素質?!笆濉币詠?,市組織xx萬人次參加了各類繼續教育培訓;組織xx個職業工種、xx人進行了職業技能鑒定,選拔高級工xx人、技師xx人、高級技師xx人;培訓農村實用人才xx萬人、農業職業技能人才xx萬人、農業專項技術人才xx萬人。實施xx、xx等人才培養計劃,選派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到市、發達地區或國外科研機構、醫院、高校進行中長期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總結近些年來我市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經驗,主要有:
一是必須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各級黨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職責,才能形成推動人才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人才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是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才能樹立先進理念、開闊用人視野,才能解決體制機制性障礙,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財輕人、重使用輕開發、重資歷輕業績、急用現引等問題,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
三是必須不斷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只有把人才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根本著力點,不斷深化人才工作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使用、流動配置和激勵保障機制,暢通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行業之間流動的渠道,才能有效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四是必須不斷優化政策環境。經濟欠發達地區只有創新人才政策,增強對人才的服務功能,創造有利于人才發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環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類優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須注重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只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只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各類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從宏觀上看:
一是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我市人才占總人口比例為x,比全國平均水平低x個百分點。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x萬人,高層次科技人才x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僅有x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在職中青年專家x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x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在職人選x人,與全國各市區特別是發達地區相比,我市高層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結構、分布不夠合理。從全市人才隊伍結構來看,傳統人才多,高新技術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產業化人才少;基礎研究人才多,實用型人才少;繼承型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從區域分布來講,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區、農村的人才相對較少;從行業分布來講,人才主要集中在醫療、教育、農牧等領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等重點領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調查統計顯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個重點領域現有人才x萬人、缺少x萬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萬人、裝備制造缺x萬人、xx產業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現代農業缺xx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機制不夠完善。突出表現在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不健全,培養體系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實效性;人才評價不夠科學,特別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還沒有建立起以能力和業績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評價方法簡單、粗放。人才激勵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較多,對那些正在埋頭苦干、破繭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勵;薪酬激勵機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價值難以有效體現。人才使用機制缺乏活力,導致人才流向黨政機關的多,出現學非所用、專業不對口現象,帶來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一些非公有制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親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沒有成熟的用人機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觀念落后,人才發展環境不夠寬松。一些地方領導和企業存在“引人不如引資”、“引智不如引項目”、“重硬件投入、輕人才投入”等思想觀念,有的還存在重引進輕培養、重所有輕所用的現象,導致人才“引進來、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對引進區外人才比較重視,對本地本單位人才關注不夠。
五是人才工作經費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xxx萬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津貼等專項經費,用于人才資源開發的經費較少。
從具體問題上看:
一是人才市場化配置不暢,人才流通困難。受編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單位急需緊缺的人才引不進來;一些地方對引進人才在戶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壘”,制約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二是職稱評聘受限,影響人才穩定。特別是基層科研、文化、醫療、學校等單位,符合職稱評聘條件的專業技術人才較多,但由于受職稱名額限制,許多人難以評定職稱或職稱晉級,成為當前影響人才隊伍穩定的焦點問題。
不能向優秀人才傾斜,不能向關鍵崗位傾斜,導致有事無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資源缺乏與浪費、流失并存。由于地區發展、行業發展不平衡和基層待遇差、發展空間小等,導致人才結構、分布失衡,產生人才資源缺乏與浪費、流失并存現象。
三、加強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對策建議。
當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強頂層設計,綜合分析、整體謀劃,重點突破、統籌推進。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體制,形成黨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黨管人才體制機制。以貫徹落實市《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決策機制、協調機制和督促落實機制,形成統分結合、協調推進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健全黨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提高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指標體系中人才工作專項考核的權重。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和人才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職能作用,進一步調動各行業做人才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形成職責清晰、分工協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黨委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工作機構,組建新的人才工作機構。建立與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現代大學制度和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相適應的人才管理制度。
三是健全人才發展規劃落實的長效機制。按照市人才規劃部署,細化工作內容,分年度、有步驟地深入實施,重點圍繞急需緊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研究解決人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建立完善的人才規劃實施情況監督、檢查、評估和考核體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一是建立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投入結構,較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比重,提高投資效益。研究制定財政稅收、投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渠道進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動機制。疏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人才相互流動機制,盤活人力資源,激發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層、艱苦地區、生產一線流動機制,提高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人才的津貼標準,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提供保障。完善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機制,整合我市各類人才資源市場,積極培育、扶持新型專業人才市場、中介組織,健全人才市場服務標準,形成統一、規范的人才市場體系。
據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既突出用人單位評價人才的主體作用,也要注重發揮業內專家在標準制定及評審工作中的作用,增強評價結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學、規范、公平的評價規則,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勵機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本地人才,要給予與引進人才同等待遇;企事業單位選聘的急需緊缺或關鍵崗位上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實行協議工資、年薪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辦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經營管理人才實行期權、股權激勵。制定高端人才、優秀人才休假療養制度。大力開展“xx”評選活動,對各行各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表彰獎勵。
(三)推進人才政策創新,激發各類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養開發政策。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學校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整合培訓資源和項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重點實施一批人才培養中長期項目。積極開展各類科技、學術交流活動,舉辦高層次的全國性、國際性專業論壇,為高層次人才學術交流合作創造條件。探索實施“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行動”,通過保留身份、項目支持、獎勵等方式,鼓勵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逐步向企業集聚。
二是完善穩定與用好人才的關愛政策。大力實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等人選的津貼發放辦法。適應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需要,依托xx經濟區建設、xx扶貧攻堅和“xx”園區建設等工程,重點打造一批人才平臺,盤活人才資源,發揮人才作用。
重視發揮企業用人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建設高水平技術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設施和政策,為高層次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三是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入實施市“xx引才百人計劃”,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等方面的人才來xx創新創業,并完善我市長期居留、稅收、保險、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推動我市大型企業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加強人才開發的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建立產學研聯盟等,加強我市與國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國企業的交流合作。
四是實施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人才發展專項政策。研究制定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加大非公經濟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力度,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到非公經濟組織創新創業,支持高校畢業生到非公經濟組織中就業。
(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一是實施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開發投入,重點扶持高中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加速培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選一批企業班子成員及企業監管部門的管理人員,采取合作培訓、外派、委托培養等形式,到國內外大企業、大公司、商務基地或國內發達地區研修或掛職鍛煉。繼續實施“xx”名校長名醫培養計劃,選拔中小學校長、骨干醫生到沿海發達省市掛職鍛煉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xx”建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經濟開發區等優勢特色功能區、產業項目和重點學科,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強化動態管理和考核機制。完善科技創新團隊資助、激勵和保障制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團隊凝聚、培養、使用人才的引領作用。推進市能源化工、葡萄產業、設施農業、枸杞產業“人才高地”建設,多領域、多專業、多層次引進一批國際一流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強人才高地建設規劃和落實工作,著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從國家“十四五”規劃看建筑類央企發展趨勢。
在貿易戰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業將面臨更加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更多的潛在的市場風險,將會對建筑行業央企的市場經營提出更大的挑戰,建筑類央企在“十四五”期間應該朝著業務細分方向更精準,區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經營、強經營”的市場化、國際化的市場經營體系。
從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方向來看,“改革創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后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改善民生,增強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同時,重點圍繞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建筑類央企“十四五”期間將圍繞“國際化、市場化、區域化”縱深發展。
國際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基于國內建筑市場的逐步飽和,競爭白熱化的趨勢,各大建筑央企國際化步伐將會進一步加速,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隨著國家政府框架項目的進一步收緊,“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國際上面臨的不應該中資企業內部的競爭,而是與國際工程承包商之間的競爭。
從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邏輯上來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將會朝著世界一流的方向縱深發展,堅定不移的推進國際化,依靠技術、質量、資金等綜合實力與國際標桿企業開展競爭,業務同質化的央企將會面臨新一輪的合并,減少海外之間的競爭,不僅要“做大做強”,還要“做強做優”,提升國際化競爭能力。
鱷魚老虎一起抓,忽視建立細分業務核心優勢,則會導致企業長期發展動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暫的政策機遇,后續增長動力也存在嚴重不足。
面臨“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場,各大建筑央企應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跨領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贏,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縱連橫,提升綜合項目運作能力,打造細分市場的品質項目。筆者認為,未來只有具備專項細分領域核心競爭能力的建筑企業才能夠實現高質量的持續發展。
而在細分領域的選擇上,“十四五”規劃上一定要開展排查式、系統性的外部市場研究,并充分考慮企業內部的資源能力優勢,內部與外部兩者步調一致才能夠走的更快更遠。
區域化——守住重點優勢區域幾座城對于建筑行業來說,國家的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區域政策至關重要,如何緊密結合自身區域情況,開展區域布局,筆者認為在守住自身區位優勢的同時適度區域布局。
鏈上下游資源,以產業聯盟的方式打造區域生態圈,建設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質大項目。
同時,打造狼性的經營文化,在經營機制改革、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以提升經濟效益為核心;針對央企下屬三級企業且主要市場來源于集團內部市場,加大這類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場,向外要效益,增強企業內生動力。
人才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戰略性工作。近幾年來,市委認真落實全省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大力開發人才資源,緊緊抓住人才的培養、使用、引進、管理、服務等關鍵環節,大力加強黨政管理人才、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
隊伍建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
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人才總量有了較快增長。近年來,我市大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積極培育人才市場,重點抓了三支隊伍建設,全市人才總量呈逐年遞增態勢。截止底,全市人才總量為28,6123人,其中農村人才總量23,5291人;。
黨政企事業單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人才1,8022人,高級職稱的997人(正高41人),中級職稱的8629人,初級職稱的8406人。
二是人才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通過強化培訓,在對在職干部普遍輪訓的基礎上,突出黨政領導干部、青年后備干部的培訓;。
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授課;。
發揮黨校主陣地作用,積極開展學歷教育,與省委黨校、武漢高校聯辦學歷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級各類人才的知識結構,提高了理論水平;。
在黨政人才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占95%以上,35歲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目前,我市享受國務院專項津貼的專業技術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專項津貼的13人,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人,進入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健全。我們在認真落實中央、省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同時,相繼制定下發了一系列有關人才工作的文件,對全市人才工作機制、目標任務、方法措施和保障體系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堅持對各級各類專家拔尖人才實行優勝劣汰、動態管理制度,先后選拔培養各級各類專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榮譽稱號,起到了較好的鞭策激勵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根據人才的各自專業特點,著眼于全市產業總體布局,對不同專業的干部進行了合理調配,大力推行開選拔、開聘用、競爭上崗等方式,使一大批熟悉農業、畜牧、林業、水產、水利水電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優秀青年人才被選拔到相應崗位,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平臺。
五是招才引智取得較大突破。針對全市主導產業高級人才緊缺的實際,一方面,積極開展了各類人才招聘活動,先后組織人事、教育、衛生、農業、交通等機關事業單位專門赴武漢等地招聘人才,并與省內重點院校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引進人才與引智、招商結合起來,在招商的同時引進了大量智力資源,推動了我市經濟發展。同時,市委組織部、人事局、農業局等部門積極向上爭取,有針對性地邀請省、市專家學者來我市開展科技講座、技術服務活動,深受群眾歡迎。10月組織開展的院士專家行活動,通過召開專題研討會、學術報告會,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等形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問診,出謀劃策,為企業技術創新攻堅克難,釋疑解惑,為16家企業的20個技術項目進行技術咨詢和攻關?;顒铀街?,受到全市各界的熱烈歡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12月16日在武漢東湖賓館舉辦的武漢城市圈人才引進與科技合作洽談會,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影響之深遠都是空前的。在此次會上簽訂了44項校市、校企合作協議,協議基本涵蓋了工業、農業、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涉及機械、化工、新材料、醫藥、食品等多個行業。洽談會上從高校引進了3名科技特派員,現場招聘了3名博(碩)士研究生,為高科技人才到我市創業開辟了新的途徑。
近幾年來,我市人才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離省人才工作的要求和其他地市州還有較大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政策不夠完善,體制不活,資金不足。受相關規定和政策的約束,人才流動受單位編制、性質,人才身份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資源的流失與浪費。同時,由于財政困難,用于人才培養的資金嚴重不足,許多行業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大量外流。特別是一些優秀骨干教師和醫療技術人員流失現象尤為突出。各類高級人才奇缺,特別是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
2、農村實用人才整體素質不高,具有示范型、帶動型的實用人才較少。農村實用人才大多數是自然成長起來的土專家、田秀才,生產經營規模小,實力差,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同時,對農村實用人才缺乏較。
為完善的組織、開發、管理機制。
3、我市企業改制后,受體制的影響,缺乏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養與管理,并且此類人才數量較少,培養、管理還存在一定難度。
今后一段時期我市人才工作總體要求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全國、全省人才會議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完善人才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人才工作環境,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為實現這一目標,具體而言主體是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1、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統一協調和宏觀指導。加強人才工作政策體系建設,重點是協調有關單位全面清理現有人才工作法規,根據黨管人才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進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出臺相關政策并確保落實。落實黨政主要領導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繼續實施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定期聯系會議制度、人才工作聯系點制度以及市管拔尖人才聯系制度,強化對人才工作的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
2、把握人才工作重點,突出抓好三支隊伍建設。根據我市人才隊伍的現狀和打造實力、誠信、生態、和諧的戰略目標對人才的要求,我市人才工作的重點是,大力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這三支隊伍的建設,并以此帶動和促進整個人才隊伍的建設。一要突出抓好黨政領導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大對黨政干部隊伍的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大力培養現代行政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適應共行政、共服務、共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專家。二要突出抓好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一支具有強烈敬業精神、經營管理能力、開拓創新意識、掌握市場經濟規律、熟悉國際經濟和法律的企業家隊伍。要依托高校和企業培訓基地,建立覆蓋廣、多層次、開放式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體系。三要突出抓好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以第五批市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換屆為契機,建立健全人才的評選、考核、管理機制。充分利用六大基地,加快培養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工藝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轉移就業培訓,積極推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提高農村人才隊伍素質。
3、加快人才資源開發,培育壯大各級各類人才隊伍。要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堅持實施項目引才、工程招才責任制,把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相結合,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和重大工程建設急需的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4、優化人才創業環境,不斷提高為人才服務的水平。要加強輿論宣傳,大力營造四個尊重的社會氛圍,積極為人才創業搞好服務、構筑平臺,真正在形成環境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環境,樹立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才、想干事給機會、能干事給崗位、干成事給地位的企業人才管理新理念。要大力開展各類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實施人才回歸工程,促進籍高層次人才、海外留學人才以各種形式為投資獻智。同時,要組織市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健康體檢和外出休養,開展全市技能人才比武活動,逐步完善人才的激勵政策和保障措施。
我市是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深入研究和解決“十三五”期間人才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人才服務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對于提高“十四五”區域競爭能力和水平具有決定性意義。
多年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以貫徹落實人才發展規劃為抓手,大力實施xx等重點人才工程,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強宏觀指導,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先后頒布x個中長期人才規劃、x個人才隊伍專項規劃、x個重點領域人才規劃,形成了配套協調、科學規范的全市人才發展規劃體系。建立了黨委和政府領導人才工作聯系點,加強對重點領域人才工作的指導。
(二)完善政策措施,優化干事創業環境。先后出臺《xx。
人才資源開發條例》、《xx人才市場條例》、《xx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關于進一步促進xx人才資源和社會保障。
事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xx人才發展“小環境”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和引進急需緊缺人才的若干規定》等x多項政策法規文件,推動了人才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努力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提供良好環境。
(三)推動內引外聯,為科學發展聚集英才。各級黨委政府主動作為、服務一線,支持用人單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促進重點產業、重點學科和重點項目健康快速發展。市黨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項目和產業發展需要,柔性引進院士xx名、國內外知名專家xx名,全職引進博士xx名。加強同國內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與xx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xx大學簽署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推動xx與x簽署了“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xx試點基地協議”、“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掛職鍛煉xx基地協議”等,開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縣還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組織各類企業赴國內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關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打造創業創新載體,增強人才工作實效。市黨委政。
府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啟動建設了xx產業“人才高地”。創建了xx“人才特區”,進一步增強對高層次優秀人才的聚集效應。大力實施面向x國家復合型人才培養工程、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市專家服務團等,不斷增強人才工作的實效性。建立市科技創新團隊x個,已承擔國家及市科技項目x項,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為全市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來,市黨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計投入獎勵專項經費xx萬元,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重才愛才氛圍。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類人才素質?!笆濉币詠?,市組織xx萬人次參加了各類繼續教育培訓;。
組織xx個職業工種、xx人進行了職業技能鑒定,選拔高級工xx人、技師xx人、高級技師xx人;。
培訓農村實用人才xx萬人、農業職業技能人才xx萬人、農業專項技術人才xx萬人。實施xx、xx等人才培養計劃,選派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到市、發達地區或國外科研機構、醫院、高校進行中長期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總結近些年來我市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經驗,主要有:一。
是必須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各級黨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職責,才能形成推動人才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人才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二是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才能樹立先進理念、開闊用人視野,才能解決體制機制性障礙,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財輕人、重使用輕開發、重資歷輕業績、急用現引等問題,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三是必須不斷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只有把人才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根本著力點,不斷深化人才工作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使用、流動配置和激勵保障機。
制,暢通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行業之間流動的渠道,才能有效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四是必須不斷優化政策環境。經濟欠發達地區只有創新人才政策,增強對人才的服務功能,創造有利于人才發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環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類優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須注重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只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只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各類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從宏觀上看,一是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我市人才占總人口比例為x,比全國平均水平低x個百分點。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x萬人,高層次科技人才x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僅有x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在職中青年專家x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x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普通型人才多,產業化人才少;。
基礎研究人才多,實用型人才少;。
繼承型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從區域分布來講,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區、農村的人才相對較少;。
從行業分布來講,人才主要。
集中在醫療、教育、農牧等領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等重點領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調查統計顯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個重點領域現有人才x萬人、缺少x萬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萬人、裝備制造缺x萬人、xx產業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現代農業缺xx多人。三是人才工作機制不夠完善。突出表現在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不健全,培養體系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實效性;。
人才評價不夠科學,特別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還沒有建立起以能力和業績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評價方法簡單、粗放。人才激勵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較多,對那些正在埋頭苦干、破繭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勵;。
薪酬激勵機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價值難以有效體現。人才使用機制缺乏活力,導致人才流向黨政機關的多,出現學非所用、專業不對口現象,帶來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
一些非公有制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親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沒有成熟的用人機制,缺乏人才吸引力。四是人才觀念落后,人才發展環境不夠寬松。一些地方領導和企業存在“引人不如引資”、“引智不如引項目”、“重硬件投入、輕人才投入”等思想觀念,有的還存在重引進輕培養、重所有輕所用的現象,導致人才“引進來、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對引進區外人才比較重視,對本地本單位人才關注不夠。五是人才工作經費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xxx。
萬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津貼等專項經費,用于人才資源開發的經費較少。
從具體問題上看,一是人才市場化配置不暢,人才流通困難。受編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單位急需緊缺的人才引不進來;。
一些地方對引進人才在戶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壘”,制約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二是職稱評聘受限,影響人才穩定。特別是基層科研、文化、醫療、學校等單位,符合職稱評聘條件的專業技術人才較多,但由于受職稱名額限制,許多人難以評定職稱或職稱晉級,成為當前影響人才隊伍穩定的焦點問題。三是人才競爭激勵機制不健全,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后,以業績考評為核心,以考評定津貼、定優劣、定獎懲的激勵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平均主義現象,分配不能向優秀人才傾斜,不能向關鍵崗位傾斜,導致有事無人干,有人不干事。四是人才資源缺乏與浪費、流失并存。由于地區發展、行業發展不平衡和基層待遇差、發展空間小等,導致人才結構、分布失衡,產生人才資源缺乏與浪費、流失并存現象。
當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強頂層設計,綜合分析、整體謀劃,重點突破、統籌推進。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體制,形成黨管人才合力。一是健全黨管人才體制機制。以貫徹落實市《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
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決策機制、協調機制和督促落實機制,形成統分結合、協調推進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健全黨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提高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指標體系中人才工作專項考核的權重。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和人才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職能作用,進一步調動各行業做人才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形成職責清晰、分工協作的人才工作合力。二是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黨委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工作機構,組建新的人才工作機構。建立與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現代大學制度和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相適應的人才管理制度。三是健全人才發展規劃落實的長效機制。按照市人才規劃部署,細化工作內容,分年度、有步驟地深入實施,重點圍繞急需緊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研究解決人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建立完善的人才規劃實施情況監督、檢查、評估和考核體系。(二)完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一是。
建立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投入結構,較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比重,提高投資效益。研究制定財政稅收、投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渠道進行。
人才投入。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動機制。疏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人才相互流動機制,盤活人力資源,激發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層、艱苦地區、生產一線流動機制,提高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人才的津貼標準,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提供保障。完善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機制,整合我市各類人才資源市場,積極培育、扶持新型專業人才市場、中介組織,健全人才市場服務標準,形成統一、規范的人才市場體系。三是完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注重依據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既突出用人單位評價人才的主體作用,也要注重發揮業內專家在標準制定及評審工作中的作用,增強評價結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學、規范、公平的評價規則,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勵機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本地人才,要給予與引進人才同等待遇;。
企事業單位選聘的急需緊缺或關鍵崗位上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實行協議工資、年薪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辦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經營管理人才實行期權、股權激勵。制定高端人才、優秀人才休假療養制度。大力開展“xx”評選活動,對各行各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表彰獎勵。
(三)推進人才政策創新,激發各類人才活力。一是完善人才培養開發政策。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學校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整合培訓資源和項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重點實施一批人才培養中長期項目。積極開展各類科技、學術交流活動,舉辦高層次的全國性、國際性專業論壇,為高層次人才學術交流合作創造條件。探索實施“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行動”,通過保留身份、項目支持、獎勵等方式,鼓勵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逐步向企業集聚。二是完善穩定與用好人才的關愛政策。大力實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等人選的津貼發放辦法。適應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需要,依托xx經濟區建設、xx扶貧攻堅和“xx”園區建設等工程,重點打造一批人才平臺,盤活人才資源,發揮人才作用。重視發揮企業用人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建設高水平技術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設施和政策,為高層次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三是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入實施市“xx引才百人計劃”,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等方面的人才來xx創新創業,并完善我市長期居留、稅收、保險、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推動。
我市大型企業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加強人才開發的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建立產學研聯盟等,加強我市與國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國企業的交流合作。四是實施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人才發展專項政策。研究制定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加大非公經濟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力度,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到非公經濟組織創新創業,支持高校畢業生到非公經濟組織中就業。(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
缺人才。一是實施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開發投入,重點扶持高中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加速培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選一批企業班子成員及企業監管部門的管理人員,采取合作培訓、外派、委托培養等形式,到國內外大企業、大公司、商務基地或國內發達地區研修或掛職鍛煉。繼續實施“xx”名校長名醫培養計劃,選拔中小學校長、骨干醫生到沿海發達省市掛職鍛煉或研修。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xx”建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經濟開發區等優勢特色功能區、產業項目和重點學科,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強化動態管理和考核機制。完善科技創新團隊資助、激勵和保障制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團隊凝聚、培養、使用人才的引領作用。推進市能源化工、葡萄產業、設施農業、枸杞產業“人才高地”建設,多領域、多專業、多層次引進一批國際一流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強人才高地建設規劃和。
落實工作,著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十三五”以來,園區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機制,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認真履行園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按照工作部署,認真做好園區人才工作,推進人才工作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F將園區“十三五”期間人才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1.人才總量持續擴張。截至目前,園區人才總量2428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結構不斷優化。??萍耙陨蠈W歷人數逐年增長,截至目前,從學歷層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學歷2340人,??茖W歷3906人,高中及以上學歷為16036人;從年齡結構上看,45周歲以下人才比重占40%;從職稱結構上看,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級職稱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級職稱的人才1149人;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二產業36916人,第三產業2673人,人才資源隨著產業結構同步發展,呈現向第三產轉移的態勢,新興產業人才快速增長。
3.招才引智成果豐碩。通過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進高?!被顒?、各類公開招聘等先后共引進各類人才3200余人,實現園區高層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場有效整合。園區人力資源市場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市場功能日趨完善,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場招聘信息宣傳欄、蘇宿人才網、微信公眾號“三位一體”的招聘宣傳模式,開發了一套集就業、人才信息于一體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掌握園區企業用工情況和人才現狀?!笆濉逼陂g,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單位入場招聘,8萬人(次)入市應聘,約2萬多人通過市場實現流動與就業。
園區“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必須清醒看到,當前人才發展現狀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現為:人才總量仍然不足,特別是領軍和拔尖人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對比較缺乏;人才資源整體素質不高,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區域分布還不夠合理;人才創業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與創業創新相匹配的投融資體系,社會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尚未形成;人才優先發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確立,用人單位的主體意識不強,人力資源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十四五”時期,將是園區經濟社會發展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園區經濟加速濟轉變的關鍵期。在新一輪拓園的形勢下,園區人才發展既迎來良好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從機遇來看,人才開發一體化進程加快,人才工作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發展、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迫切需要人才資源支撐,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顯。
從挑戰來看,“十四五”期間園區將處于創新驅動的轉型發展階段,產業的轉型升級迸發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對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隊伍建設任務更加繁重。
(一)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大力推進產學研交流合作。
實現與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電子信息類、機電控制類、教育類等人才總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門資源優勢,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系,定期上門征集制約企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及時反饋給高校和科研院所,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時反饋給相關企業,進行點對點的合作開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在園區的轉化。同時,根據產業發展和人才實際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類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二)繼續加大創新平臺建設。
將進一步結合園區特色產業,以各類平臺建設為抓手,引導和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認定辦法進行申報,以爭取省市兩級相關政策支持。同時,根據產業發展和人才實際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類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三)抓好各類人才培訓工作。
一是加強與蘇州工業園區對接,吸取蘇州工業園區在人才培訓工作上的成功經驗,開發符合園區企業需求的培訓項目;二是依托園區人才計劃和園區產業特點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三是加強對園區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創新培訓工作方式,實施“節點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購買培訓服務的方式,加大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力度,建立企業家培訓臺帳,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參與教育培訓情況進行存檔,實施動態管理,不斷提升培訓工作的質量和成效?!笆奈濉逼陂g累計完成培訓5000人(次)以上。
。
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不但可以推動東北產業結構的調整,更是對人才的需求產生的重大影響,這樣的影響將會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數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結有了很大的影響;三是高層次人才的整體素質要求更高了。
盡管東北三省在中國國民經濟整體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制約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業中的工作人員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還有一部分并不是從事的自己所學的專業,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二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對很多崗位都需要高學歷有技術的人才,主要可以劃分為4個類型,辦公室文秘管理人員、財會專業、會外語商務營銷專業、技工學校畢業生。三是用人東北老工業基地與擇業大學生“兩頭涼”的狀況.東北老工業基地缺少專業技術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卻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取排斥態度,不愿招收大學畢業生。大學生雖然就業困難,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業去工作,雙方形成了隔岸互望,“兩頭涼”的尷尬狀況。
(一)新專業的建設滯后。
東北的老工業基地所需的專業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針對性。而這些人才的在學校的教育并沒有足夠的針對性,特別是一些從舊專業延伸出來的專業。對于這些新的專業來說,高校教育課程開發的速度較慢,對于專業方面的改造和設置也都不盡跟得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步伐。
(二)大學生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兩頭涼”現象。
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就業,待遇比較低,條件也比較艱苦,和機關事業單位等比起來缺乏吸引力。而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講,他們認為大學生吃苦能力不足,辦起事來隨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進入工作狀態的速度較慢。
(一)優化、盤活內部高層次人才。
(1)堅持科學調控以及總體籌劃的原則。
以能力的建設作為總體核心,做好高層次人才隊伍目標的調控以及總體要求的建設和頂層設計,以最快速度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優良的素質,且數量充足,種類和結構科學合理,能夠動態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2)堅持超前的規劃和動態的調整原則。
以科學的指標來統籌各個種類高層次人才所需的具體要求,如年齡區間、素質結構,以及崗位、職級和專業等要求。以超前的規劃和動態的調整原則,對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年齡、學歷、專業和職級結構進行科學合理化的調整。確保高層次人才隊伍具有科學合理的整體結構,實現高層次人才隊伍個體的素質較高、整體的結構優化、進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發揮得突出明顯,實現高層次的人才隊伍總體的建設水平和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互協調。
(3)堅持合理的配置并盤活存量的原則。
要在不斷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基礎上,通過井然有序的流動,科學合理的配置、優化的組合現有的高層次人才,盤活已有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保證效益的化,繼而在的程度上減少高層次人才資源的浪費和流失。同時要謹慎而且科學合理的處理廣攬人才同量才使用兩者之間的關系,特別要注重發揮好已有人才的創造活力,保護他們對于創新的熱情,鼓勵其創新和實踐,同時重視對那些本身具有發展潛質但當前尚未脫穎而出的本土高層次人才的幫助和扶持。
(4)堅持搭建平臺和統籌選拔的原則。
為了避免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選拔過程當中會出現以偏蓋全、標準單一和不能統籌選拔的這些現象,所以在實際的人才挑選和招聘過程當中就要求組辦組織能干哦擴大民主,統一選聘標準,在綜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為那些想干實事、能干實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創造能夠成就自身和社會事業的條件環境,為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華的舞臺。
(二)與地方高校合作,明確專業建設要求。
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新專業建設滯后的情況,東北要和地方高校進行密切合作,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協助地方院??频慕逃n程的創新、研究、和開發,做好對其新專業的設置和已有專業的改造,緊緊跟隨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步伐。務必要以應用能力的培養為基礎,從而進行對課程的設置。加強人才在其職業的崗位上創造性地完成任務并從事實際的職業活動能力的培養,安排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根據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術崗位群體和一般技術崗位群體之間不同的要求,學校也要明確專業建設的要求,要確保專業能夠處在社會職業的需求和學科的體系的交叉點,一方面是為教育培養與社會職業緊緊相關的人才而設置的,另一方面又是為培養相應的學科承擔人才從而設置的。所以,地方高校應該以學科的建設為基礎進行各個專業的分析和建設,以與老工業基地緊緊相關的職業需求為目標,結合地方發展實際所需,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
1.堅持把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作為人才教育培養第一宗旨,合理科學的進行各項專業設置建設,本地省教育廳在《關于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提供人才服務的若干意見》當中指出的“高校要調整專業設置結構,一定要根據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并加快新型工業化的產業體系構架對各類的專業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會用人單位聯系,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調整專業方向”,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設置專業的工作上要把服務于地方經濟作為工作主線,積極地創辦、開設本地的省里老工業基地急需的網絡信息工程和電子機械工程、軟件工程以及生物技術等各項新興專業,來為本省老工業基地發展,教育培養其所需的各門各類的高層專業技術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肯定是一個重點,加強課程體系建設。為當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著眼于地方經濟發展方向,結合社會實際,針對本地省的石化工業、綠色食品和裝備制造,以及能源工業和醫藥工業這些老工業五大基地的各自特點,一方面通過和東北老工業地基聯合,在高校內建立相關研究所或研究基地,東北老工業基地聯合提供資金支持,學校則提供人才支持,為企業和社會的發展進行共同地科學和研究,致力于把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努力為老工業基地的持續發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在另一方面,東北老工業基地可以和學校簽訂協議,建立實踐教學的基地,為高校的學生提供一些實習和實踐的勞動工作崗位,把學校作為企業的研究、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的堅實支援,共同為本省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做出自身的貢獻。
至20xx年底,全州糧食、物價、發改系統人員總數552人,其中中共黨員人數223人,占40%,女性職工229人,占41%,少數民族職工257人,占47%。
(一)從職位分類看:公務員239人,占%;企業管理人員103人,占%;專業技術人員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術工人56人(其中,中級工以上人員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人員49人占%;31-35歲人員67人,占%;36-40歲人員120人,占%;41—45歲人員125人,占%;46—50歲人員112人,占%;51-55歲人員28人,占%;56歲及以上人員4人,占%。
(三)從知識層次看:無研究生學歷;大學本科學歷98。
人,占%;大學??茖W歷207人,占%;中專、高中學歷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學歷71人,占%。
(四)從人才培訓情況看:糧食購銷市場化以來,各級糧食部門通過大力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精簡了企業人員,加大了企業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資金困難,在人才培訓方面進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州糧食系統組織參加培訓65人次。培訓知識類型,主要為企事業管理人員培訓,特殊工種職業技能培訓等;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糧食系統教育培訓機構(17人次,占%),其他渠道為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價系統組織參加培訓2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發改系統組織參加培4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專門業務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識層次偏低。全系統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57%,而在系統主體單位糧食經營企業中,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14%,且有相當比例的學歷不是第一學歷,為從業后通過函授或其他途徑取得,所學專業中,真正系統的學習經濟管理、糧食工程等專業的偏少,學習信息技術、工商管理、法律等專業的更是少之又少。
歲以上人員144人,占27%,35歲以下人員明顯偏少。
(三)人才使用環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環境較差,處在偏遠地區,又是少數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進人才難。多數糧食企業的處境是求生存階段,在市場競爭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糧食企業工作,特別是專業型人才,糧油保管人員,糧油檢驗人員,物流管理人員近幾年基本上沒有進入。二是留住人才難。企業內部各項機制不完善,也難以為人才提供發揮作用的平臺,即使引進人才,由于待遇及企業環境等原因,也難以留住人才。三是培養人才難。企業歷史負擔沉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經濟效益差,近2年雖略有好轉,但企業難以在人才教育、培訓等方面投入到位,培養自有人才存在困難。
(四)、編制少,工作量大。機構改革后,人員情況發生了變化,編制也發生了變化,發改局職能加大,以工代賑職責劃入發改局但沒有增加編制,反而機構改革后編制減少,工作量大,人員嚴重缺乏,特別現在又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災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來就很吃力。機構改革后,原州糧食局、州物價局合并到州發改委,縣上卻并不一致,除了茂縣糧食局為縣發改局管理的單位其他縣上糧食局都是獨立的,而物價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個單位,而縣上是分開的,這樣工作開展起來很不方便。
(一)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鼓勵人才走進企業。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樹立以工作業績用人的導向,出臺激勵措施,鼓勵引進人才,特別是專業型人才。對應屆畢業大學生,可參照大學生到農村任“村官”的優惠政策,出臺應屆畢業大學生到民營糧食加工企業(包括其他類型民營企業)工作的,可享受同等優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隊伍的培訓力度。以大規模培訓為平臺,根據單位性質和職位的特點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計劃,突出對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確保每名工作人員一年參加各類培訓的時間。不斷更新相關的理論和業務知識,提升每個人都綜合素質,培養沉穩、干練的工作作風。增強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著重提高職工的政治鑒別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蝕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諸多復雜問題的能力,建設一支綜合行政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要在全系統,尤其是領導人中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推進人才興國戰略,逐步加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積極提高廣大職工隊伍素質,尤其對專業技術人員要加大特殊工種技術培訓力度,使之不斷更新、充實知識,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員年齡偏大的矛盾;要通過輪崗、掛職等措施,積極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結合效能建設,完善公務員考核機制,增強機關干部的壓力感、責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門形成人人干事業,人人謀發展的氛圍,從而打造一支政治堅定、作風扎實、業務過硬、充滿生機的公務員隊伍。
(四)、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銜接更通暢,上傳下達更加方便,建議把縣上的糧食、物價、發改部門合并為一個單位,盡量與州上機構改革步調一致。為了讓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決人員缺乏的問題,建議增加相應的職責編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編制部門能考慮縣上實際問題。
這份報告被廣泛使用。根據上級的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一份報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況、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獲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按照縣委人才辦的要求,為切實掌握我局人才隊伍的基本情況和人才工作現狀,找準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癥結,提出對策建議,以便更規范、更科學的開展人才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局現有在職人員共108人,其中行政編17人,機關工勤2人;事業編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崗位8人;臨時工6人。***局機關在職干部隊伍中,從文化程度上看,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大多為在職學歷)50人,占46.3%;大專及以下學歷58人,占53.7%。從年齡結構來看,35周歲以下27人,占25%;35-45周歲38人,占35.2%;45周歲以上43人,占39.8%。從職稱級別上看,事業編制專業技術崗的39人中,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10人,無職稱9人。
通過以上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隊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初始學歷層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學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學歷共50人,占總人數46.3%。但除了近年新錄用人員,畢業于全日制院校大專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數干部是通過在職教育取得的成人學歷,掌握的知識深度存在缺陷,知識的系統性存在不足。多數人員的自學能力相對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沒有再接受過更高學歷的深造。
二是人員老化,梯隊結構不合理。35周歲以上人員81人占75%,成為我縣***系統的中堅力量,但35歲以下人員僅有27人占25%,新鮮力量補充不足。
三是職稱結構不夠合理。從職稱級別情況看,專業技術崗39人中,高中級職稱20人,情況總體良好。但初級職稱及無職稱人員19人中多數為35歲以后新進人員。年輕新進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及職稱有待提高。
一是機制不夠健全,人才難引進,高層次人才少。從年齡結構上看,我局35周歲以下27人,占25%,占比較低;從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學歷中多為在職取得,全日制專業人才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點高校專業人才,高層次年輕人才缺乏?,F有人才聘用機制對高層次人才缺乏政策傾斜,沒有穩定的人才引進體制,事業單位沒有高薪聘請高層次人才的標準或先例??h里沒有出臺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貢獻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問題,在人才引進時,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醫、子女上學、社保、職稱等方面的顧慮,在同等待遇下,這些緊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條件更好的地方去,導致出現高層次人才引不來以及引進的人才易流失問題。
二是人才評價和競爭激勵機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評價和競爭激勵機制不健全,絕大多數人才的工資待遇只與職務級別或專業技術職稱直接掛鉤,與干得多和干得少沒有關系,與貢獻大小沒有關系,工作能力強的人員承擔的工作任務重,而在推薦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訓、落實報酬待遇、評優選先時,大部分看資歷、看職稱,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極應付、混資歷。
三是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培訓工作有欠缺。從調查情況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識到參加學習培訓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培訓活動中,干部的所想與所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主動學習意識不強,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員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訓名額少,導致很多人員不能參加培訓,很難做到全員培訓。從調查了解的培訓內容上看,各種培訓大都是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為主且知識點零散,忽視了干部的崗位能力、創新能力培訓,部分培訓枯燥乏味,不能調動學員的興奮點,不能激發學習熱情。目前,中層干部和業務骨干是我局培訓師資的中堅,但是由于很多中層干部和業務骨干整天忙于事務,鉆研教學、肯鉆研教學的人不多,造成了縣級***培訓教師少。師資的缺乏,嚴重影響了培訓工作的開展。由于培訓工作上的這些欠缺導致在培養人才方面后勁不足,難以在系統內形成人才養成的長效機制。
一是重視教育培養,提高現有人才隊伍素質。要將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列入***工作的議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長效機制。
(1)根據***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訓菜單”。根據不同的崗位、職級、培訓需求,分類別、分層次建立全覆蓋的培訓模式??梢詫⒂信嘤栃枨蠖ぷ饔钟行枰母刹窟x派參加級別較高的培訓、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鑒的地方實地跟班學習或考察。同時做好培訓后的培訓情況反饋,可組織相關業務科室或工作人員結合培訓和工作實際開展討論,切實做到“學以致用”。減少全系統的大范圍培訓,切實了解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需要,多開展有針對性的,分崗位的干部培訓,這樣既可減少對正常工作的影響,也可少占用員工休息時間。
(3)建立分享交流機制,提高學習積極性。對系統內好的工作方法,創新的工作思路等進行分享交流??梢圆捎媒涣鞣窒頃男问?,提出自己工作中、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學習上的感悟等,通過討論、分享,拓寬思路,取長補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臺,定期就某一學習內容進行討論,及時將自己想分享的好內容進行交流,形成互相帶動、熱愛學習的良好氛圍。
多舉措并行,完善培訓機制,不僅要重視培訓工作,更要做好培訓工作。通過學習教育,全面提高現有人才隊伍素質,在現有人才資源下創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進機制創新,吸引高層次人才。希望相關部門探討研究、著手制定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辦法和人才引進優惠政策,配套引進人才的工資、福利待遇、職稱評聘、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辦法,在政策上適當給予優待,吸引更多人才來安家落戶、創新創業。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庫,統籌使用好各類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備的人才信息系統,方便根據需求調配人才,將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程度發揮人才的價值,解決單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統一有序、功能健全、開放靈活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為人才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2)要知人善任,根據人才特性多樣化的特點,遵循人才成長的規律,打破常規選用人才。對現有各級各類人才按所學專業、個人特長等進行歸門別類,對考錄、聘用的應、往屆畢業生,按專業分配工作崗位,切實解決學非所用、用非所專、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臺更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條條框框,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及時發現人才,大膽使用各類人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導向。在人才的聘用、職稱評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義、論資排輩、感情照顧等傳統觀念,樹立“唯發展論英雄,以實績用干部,靠貢獻拿報酬,憑本事坐位子”的導向,對貢獻突出的各類人才壓擔子、給位子,及時調整空談誤事、庸懶散浮、工作打不開局面者,激勵各類人才大膽干事創業,爭創一流業績。
我市是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深入研究和解決“十三五”期間人才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人才服務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對于提高“十四五”區域競爭能力和水平具有決定性意義。
多年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以貫徹落實人才發展規劃為抓手,大力實施xx等重點人才工程,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強宏觀指導,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先后頒布x個中長期人才規劃、x個人才隊伍專項規劃、x個重點領域人才規劃,形成了配套協調、科學規范的全市人才發展規劃體系。建立了黨委和政府領導人才工作聯系點,加強對重點領域人才工作的指導。
(二)完善政策措施,優化干事創業環境。先后出臺《xx。
人才資源開發條例》、《xx人才市場條例》、《xx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關于進一步促進xx人才資源和社會保障。
事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xx人才發展“小環境”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和引進急需緊缺人才的若干規定》等x多項政策法規文件,推動了人才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努力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提供良好環境。
(三)推動內引外聯,為科學發展聚集英才。各級黨委政府主動作為、服務一線,支持用人單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促進重點產業、重點學科和重點項目健康快速發展。市黨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項目和產業發展需要,柔性引進院士xx名、國內外知名專家xx名,全職引進博士xx名。加強同國內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與xx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xx大學簽署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推動xx與x簽署了“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xx試點基地協議”、“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掛職鍛煉xx基地協議”等,開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縣還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組織各類企業赴國內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關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打造創業創新載體,增強人才工作實效。市黨委政。
府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啟動建設了xx產業“人才高地”。創建了xx“人才特區”,進一步增強對高層次優秀人才的聚集效應。大力實施面向x國家復合型人才培養工程、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市專家服務團等,不斷增強人才工作的實效性。建立市科技創新團隊x個,已承擔國家及市科技項目x項,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為全市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來,市黨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計投入獎勵專項經費xx萬元,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重才愛才氛圍。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類人才素質?!笆濉币詠?,市組織xx萬人次參加了各類繼續教育培訓;。
組織xx個職業工種、xx人進行了職業技能鑒定,選拔高級工xx人、技師xx人、高級技師xx人;。
培訓農村實用人才xx萬人、農業職業技能人才xx萬人、農業專項技術人才xx萬人。實施xx、xx等人才培養計劃,選派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到市、發達地區或國外科研機構、醫院、高校進行中長期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總結近些年來我市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經驗,主要有:一。
是必須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各級黨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職責,才能形成推動人才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人才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二是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才能樹立先進理念、開闊用人視野,才能解決體制機制性障礙,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財輕人、重使用輕開發、重資歷輕業績、急用現引等問題,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三是必須不斷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只有把人才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根本著力點,不斷深化人才工作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使用、流動配置和激勵保障機。
制,暢通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行業之間流動的渠道,才能有效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四是必須不斷優化政策環境。經濟欠發達地區只有創新人才政策,增強對人才的服務功能,創造有利于人才發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環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類優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須注重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只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只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各類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從宏觀上看,一是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我市人才占總人口比例為x,比全國平均水平低x個百分點。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x萬人,高層次科技人才x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僅有x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在職中青年專家x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x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普通型人才多,產業化人才少;。
基礎研究人才多,實用型人才少;。
繼承型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從區域分布來講,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區、農村的人才相對較少;。
從行業分布來講,人才主要。
集中在醫療、教育、農牧等領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等重點領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調查統計顯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個重點領域現有人才x萬人、缺少x萬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萬人、裝備制造缺x萬人、xx產業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現代農業缺xx多人。三是人才工作機制不夠完善。突出表現在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不健全,培養體系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實效性;。
人才評價不夠科學,特別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還沒有建立起以能力和業績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評價方法簡單、粗放。人才激勵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較多,對那些正在埋頭苦干、破繭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勵;。
薪酬激勵機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價值難以有效體現。人才使用機制缺乏活力,導致人才流向黨政機關的多,出現學非所用、專業不對口現象,帶來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
一些非公有制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親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沒有成熟的用人機制,缺乏人才吸引力。四是人才觀念落后,人才發展環境不夠寬松。一些地方領導和企業存在“引人不如引資”、“引智不如引項目”、“重硬件投入、輕人才投入”等思想觀念,有的還存在重引進輕培養、重所有輕所用的現象,導致人才“引進來、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對引進區外人才比較重視,對本地本單位人才關注不夠。五是人才工作經費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xxx。
萬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津貼等專項經費,用于人才資源開發的經費較少。
從具體問題上看,一是人才市場化配置不暢,人才流通困難。受編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單位急需緊缺的人才引不進來;。
一些地方對引進人才在戶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壘”,制約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二是職稱評聘受限,影響人才穩定。特別是基層科研、文化、醫療、學校等單位,符合職稱評聘條件的專業技術人才較多,但由于受職稱名額限制,許多人難以評定職稱或職稱晉級,成為當前影響人才隊伍穩定的焦點問題。三是人才競爭激勵機制不健全,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后,以業績考評為核心,以考評定津貼、定優劣、定獎懲的激勵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平均主義現象,分配不能向優秀人才傾斜,不能向關鍵崗位傾斜,導致有事無人干,有人不干事。四是人才資源缺乏與浪費、流失并存。由于地區發展、行業發展不平衡和基層待遇差、發展空間小等,導致人才結構、分布失衡,產生人才資源缺乏與浪費、流失并存現象。
當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強頂層設計,綜合分析、整體謀劃,重點突破、統籌推進。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體制,形成黨管人才合力。一是健全黨管人才體制機制。以貫徹落實市《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
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決策機制、協調機制和督促落實機制,形成統分結合、協調推進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健全黨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提高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指標體系中人才工作專項考核的權重。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和人才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職能作用,進一步調動各行業做人才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形成職責清晰、分工協作的人才工作合力。二是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黨委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工作機構,組建新的人才工作機構。建立與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現代大學制度和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相適應的人才管理制度。三是健全人才發展規劃落實的長效機制。按照市人才規劃部署,細化工作內容,分年度、有步驟地深入實施,重點圍繞急需緊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研究解決人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建立完善的人才規劃實施情況監督、檢查、評估和考核體系。(二)完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一是。
建立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投入結構,較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比重,提高投資效益。研究制定財政稅收、投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渠道進行。
人才投入。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動機制。疏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人才相互流動機制,盤活人力資源,激發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層、艱苦地區、生產一線流動機制,提高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人才的津貼標準,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提供保障。完善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機制,整合我市各類人才資源市場,積極培育、扶持新型專業人才市場、中介組織,健全人才市場服務標準,形成統一、規范的人才市場體系。三是完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注重依據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既突出用人單位評價人才的主體作用,也要注重發揮業內專家在標準制定及評審工作中的作用,增強評價結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學、規范、公平的評價規則,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勵機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本地人才,要給予與引進人才同等待遇;。
企事業單位選聘的急需緊缺或關鍵崗位上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實行協議工資、年薪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辦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經營管理人才實行期權、股權激勵。制定高端人才、優秀人才休假療養制度。大力開展“xx”評選活動,對各行各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表彰獎勵。
(三)推進人才政策創新,激發各類人才活力。一是完善人才培養開發政策。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學校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整合培訓資源和項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重點實施一批人才培養中長期項目。積極開展各類科技、學術交流活動,舉辦高層次的全國性、國際性專業論壇,為高層次人才學術交流合作創造條件。探索實施“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行動”,通過保留身份、項目支持、獎勵等方式,鼓勵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逐步向企業集聚。二是完善穩定與用好人才的關愛政策。大力實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等人選的津貼發放辦法。適應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需要,依托xx經濟區建設、xx扶貧攻堅和“xx”園區建設等工程,重點打造一批人才平臺,盤活人才資源,發揮人才作用。重視發揮企業用人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建設高水平技術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設施和政策,為高層次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三是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入實施市“xx引才百人計劃”,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等方面的人才來xx創新創業,并完善我市長期居留、稅收、保險、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推動。
我市大型企業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加強人才開發的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建立產學研聯盟等,加強我市與國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國企業的交流合作。四是實施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人才發展專項政策。研究制定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加大非公經濟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力度,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到非公經濟組織創新創業,支持高校畢業生到非公經濟組織中就業。(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
缺人才。一是實施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開發投入,重點扶持高中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加速培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選一批企業班子成員及企業監管部門的管理人員,采取合作培訓、外派、委托培養等形式,到國內外大企業、大公司、商務基地或國內發達地區研修或掛職鍛煉。繼續實施“xx”名校長名醫培養計劃,選拔中小學校長、骨干醫生到沿海發達省市掛職鍛煉或研修。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xx”建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經濟開發區等優勢特色功能區、產業項目和重點學科,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強化動態管理和考核機制。完善科技創新團隊資助、激勵和保障制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團隊凝聚、培養、使用人才的引領作用。推進市能源化工、葡萄產業、設施農業、枸杞產業“人才高地”建設,多領域、多專業、多層次引進一批國際一流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強人才高地建設規劃和。
落實工作,著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調研人:何志群。
按照組織部人才科要求,為切實掌握我鎮緊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況,大力推進人才興鎮戰略的深入實施,我鎮成立了人才情況專題調研組,通過走訪、調查總結我鎮近年來的人才工作相關經驗,分析存在問題和成因,并緊密結合我鎮實際,提出我鎮在2012年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人才需求狀況。調研報告如下:
大坪鎮地處普寧市西南部,毗鄰陸河、陸豐、惠來等縣(市),全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約13萬畝,耕地面積12398.5畝。下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共有62個自然村,全鎮總戶數4432戶,總人口3萬多人。農業特色突出,是普寧青梅、青欖主產區之一,逐步形成了以青梅加工為主的支柱產業。素有“小山城”的美譽。
截止2021年3月,全鎮有各類人才392人,全鎮約每76人擁有人才1人。其中:
2、經營管理人才:65人,女21人,大學本科及以上8人,大學專。
科及以下77人,35歲及以下28人,36歲及以上37人;
5、農村實用型人才:183人,女39人,大學本科及以上0人,大學??萍耙韵?83人。
近年來,我鎮農村基層人才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基層人才在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對基層人員的管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對我鎮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也帶來負面影響。人才老齡化,部分人才流失,大量農村基層人才外流,造成我鎮基層人才短缺,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我鎮農村基層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高度重視人才工作。
圍繞實現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謀劃推進人才工作。組建人才工作機構,成立了由黨政辦、勞保所等單位組成的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黨政辦;結合我鎮實際情況,科學建立了青年人才庫,并將資料錄入信息系統,實行動態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門技術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多個范疇,對人才的培養、選拔、引進、使用、激勵、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做了規定,增強了我鎮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實用性。
我鎮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全鎮人才現狀的基礎上,認真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省、市人才工作會議相關精神,結合我鎮實際,提出并確立了人才工作運行機制。
(1)營造一個良好環境。黨委政府、各建制村、企事業單位變“管人”的觀念為服務的觀念,把人才工作的重點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務上來,努力營造強大的輿-論環境、寬松的政策法規環境和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形成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氛圍。
(2)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積極主動引進人才。對黨政人才要著力培養駕馭全局、科學決策、開拓創新的領導和行政能力;對企業管理人才要著手培養勇于創新、追求卓越品質的管理營銷能力;對專門技術人才要著手培養技術創新、研發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村干部要著手培養駕馭領導、應對突發事件、與群眾打交道等能力。按計劃逐步推行“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提高建制村干部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此外,積極引進急需人才。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學”的引才思路,積極引進具有高學歷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支柱產業、重點工程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3)堅持六類人才一起抓。以分級分類管理為基礎,堅持黨政人才、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六類人才隊伍一起抓,努力、形成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滿足我鎮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隊伍。一是儲備人才。鎮政府每年準備一批人才儲備基金,每年從愿意留在鎮里工作的大學生隊伍中選拔一批儲備人才,根據所學專業分別輸送到政府機關、學校和農村。二是掌握一批各類人才。認真開展調查摸底工作,對高新技術企業、效益好的企業的高層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檔案,實施動態管理。三是表彰獎勵優秀人才。每年在政府財政中抽取一部分資金,評選一部分優秀干部、優秀企業家、優秀技能人才進行表彰獎勵,并進行廣泛宣傳,在全鎮逐步形成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一)基層人才流失問題的客觀原因。
1、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大部分人才外流,造成人才流失。我鎮平均每年有10000人左右常年在外務工,接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外出務工人員中,有近1500人掌握一至二項專業技術,他們懷揣過硬技術到流沙市區和珠江三角洲等發達城市務工經商,給所在城市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卻給家鄉的經濟發展造成損失。
稅費等,不愿回鄉創業,回歸工程十分艱難。
3、一些學有所成的大中專畢業生,追求大中城市的優越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不愿回鄉搞家鄉建設。家鄉的住房條件差,工資待遇低,生活單調、小孩接受教育條件差等諸多因素,對其沒有吸引力。
4、由于我鎮屬于貧困山區,鎮村兩級收入較少,特別是村級“三提五統”取消后,每村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財政補貼,村干部工資發放困難,部分40歲以下的富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村干部難以堅守清貧,辭職外出經商或務工,不同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5、鄉鎮七所八站工作人員,他們各有不同的專業特長,對鄉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作出了較大貢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工資難維持“家屬下崗,迫于生計,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崗位,拋妻別子,遠走他鄉。
(二)存在的問題。
1、市場配置與政府宏觀調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影響。
的人才挖走。第三,市以上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及其局委,經常招收公務人員,人往高處走,一些符合條件的`拔尖人才,勇躍報考,一考就成,誰也不敢阻攔,無可奈何被上級釣走。
2、用人機制的弊端影響人才隊伍的健全。
政府的用人機制是公開、平等、競爭、擇優,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好鋼用在刀刃上。但明朗的陽光也有其陰暗的一面,用人唯親或用人失察時而有之。一部分有真才實學的人員,往往不被重用,千里馬無緣伯樂。相反,一部分紈绔子弟、繡花草包,不學無術之人,利用其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不良優點,往往贏得上級的青睞,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崗位。這樣一來挫傷了真才實學者的積極性,憤而走之,二來貽誤了工作,給鎮村兩級組織帶來不利后果,形成惡性循環,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1、以情感人,留住人才。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作為鎮村兩級組織,應撲下身子,拿出一顆真誠的心,留住人才。一是實事求是告知人才對象,家鄉條件雖苦,但要以艱苦樸素的精神,為改變家鄉的面貌而舍棄他鄉他單位優厚的條件,留下來一塊共同奮斗。二是盡最大努力改善現有的生活工作條件,留住人才。三是給現有在鄉的各類人才充分發揮其能力空間,解決其身份,給其適當位子,人盡其才,發揮其最大潛能。四是提供平等競爭平臺,能者上,庸者下。上者給以相關位子和待遇,下者給以重新競爭機會,讓其感動,為我效力。
2、利用政策,招來人才。
一是利用國家和地方已出臺的涉農人才政策,招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其發揮優勢,協助村“兩委”發展村域經濟,搞好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實施回歸工程,優化環境,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招商吸才機制,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吃虧,敢于讓利,謀求“雙贏”,樹立安才、親才、護才意識,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別人圖利益,我們圖發展。三是多措并舉,讓現有人才招來人才。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邊遠窮地區,條件雖苦,但苦中有樂,扎根山區,也能實現人生的理想,有些現有人才已深深感受到這一點。讓這些思想已認識到位的人才,多方聯絡,跟蹤追擊,讓他們加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隊伍中來。
3、改善條件,穩住人才。
人才來了,如何讓其安下心來,撲下身子為我服務,就需要政府改善各方的條件,穩住人才。一是改善其發展環境,由政府出面協調,在征地、勞動力、稅費、家屬就業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讓其無后顧之憂,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二是對于大中專畢業生和大學生村官,提高工資待遇,讓其享受與大中城市同樣或基本一樣的待遇。三是提供其發展保障,利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障其發展的和-諧空間,減少干擾,變換政府領導者為服務者的角色。對影響或干擾投資者的利益的人或事,輕者批評教育改變方式,重者打擊處分重新決策,充分保護其合法權益。
為深入推進“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強旗”戰略,為人才制度機制改革提供決策依據和智力支持,xxxx黨委組織部通過實地走訪、數據統計、座談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進和評價機制工作進行專項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xxxx”以來,xxxx立足民族邊疆牧區實際,全面實施“人才強旗”戰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學規劃人才發展、盤活現有人才資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寬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并取得較好工作成效,營造了良好的人才引進工作環境氛圍。目前,xxxx共有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鄉土人才以及黨政后備干部、編外管理人員、高校畢業生六項服務志愿者等儲備人才四類,其中:黨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學歷10人,占1%,大學學歷601人,占59%,大學??茖W歷341人,占33%;35歲以下219人,占21%,36-45歲362人,占36%,46-55歲376人,占37%。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正高級職稱7人,占0.5%;副高級職稱278人,占18%;中級職稱560人,占37%。xxxx期間,通過“柔政策”,先后引進工民建、臨床醫學、民族學高層次人才3人;陸續考錄選聘農牧、林水、衛生、教育等專業高校畢業生117人,儲備各類人才781人,其中:從大中專畢業生中考錄編外儲備人才538人;發現和培養鄉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戶314名,其他各類技能型人才125名。
結合xxxx實際,不斷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進和發展的激勵保障機制,對想干事的給機會,能干事的給崗位,干成事的給地位,采取積極舉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識結構較為合理、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符合地區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
(一)注重氛圍營造,通過優化環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強政策引導。陸續出臺《xxxx編外聘用人員管理暫行辦法》、《xxxx科級后備干部管理辦法》、《處級干部聯系人才制度》等規范性制度,起草完成《東烏珠穆沁旗人才強旗規劃(xxxx—2020年)》,為明確工作目標、量化分解任務、落實人才政策創造了先決條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先后確定并實施重大項目和重點產業人才培養等10大人才發展重點工程,落實人才投入優先保證等5項人才發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發現使用、人才流動配置和人才激勵保障等常態化工作機制。二是加強氛圍營造。努力營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業拴住人”的濃厚社會氛圍,積極鼓勵各類人才立足崗位干事創業,對教育、衛生、醫療等一線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關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顧一點。對自主創業人才,在市場準入、資金扶持和項目審批推介等方面傾力支持,設立“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平臺,簡化辦事程序,提升服務水平,不斷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三是加強組織保障。按照黨管人才原則,動態調整充實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明確26個責任單位工作職責,強化人才綜合協調管理,形成了旗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組織部門在人才工作中的牽頭抓總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點與目標任務,確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實。建立旗黨政聯席會議專題研究和聽取人才工作匯報制度,及時研究解決人才引進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難問題。
(二)注重量體裁衣,立足發展需要引進人才。立足我旗“xxxx”目標任務落實、“44344”產業格局打造和“五個東烏”建設實際,依托重點項目、工業園區等載體平臺,積極引進高層次管理和技術應用人才,切實增強了工業經濟戰線后備力量。以展示民族區域特色文化為載體,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積極引入服務業專業化人才。圍繞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適時引進我盟醫學??拼蠓?名,聘請中山大學在我旗做課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擔任農牧業局局長助理,從錫林浩特市引進工民建專業人才擔任住建局副局長。結合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主動與區內外高校專家教授對接,成功引進中國社會科學院草原生態保護方面專家入駐我旗。根據專業人才需要,加強與自治區有關高校的溝通聯系,通過人才交流會、現場招聘會等形式,先后引進農牧、林水、衛生、教育等專業高校畢業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統本科69人、農牧業系統本科21人、衛生系統本科9人、林水系統本科13人、其他部門本科5人,進一步促進了人才隊伍框架結構的優化和完善。
(三)注重統籌協調,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從三個層面推動各項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實。在黨政人才層面,采取民主推薦與素質測試,統籌培養與分類儲備,紀律作風養成與實踐能力培養“三結合”模式,動態調整副科級后備干部61名;結合旗、蘇木鎮兩級黨委換屆,采取“四推一決”和公開選拔方式,公開選拔23名副科級黨政人才。從專業技術人才層面,大力推進事業單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級班子中配備專業技術人才,2018年公開選拔12名專業人才充實到教育、醫療衛生、財政等專業性較強的部門工作,目前全旗各級領導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專業技術科級領導干部的目標。從鄉土人才層面,分2個批次公開考錄選聘優秀嘎查兩委班子成員23名,擔任蘇木鎮長助理,協助推進牧區工作,拓寬嘎查鄉土人才成長成才渠道;采取公開考錄方式,積極吸納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創業。采取上掛下派、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類人才素質能力,近年來先后選派12名干部到區內外掛職鍛煉,選派123名干部下基層鍛煉,全旗任職5年以上科級領導干部崗位交流面達到60%以上。啟動實施“牧區鄉土人才培訓”工程,進一步加大鄉土人才技能培訓力度。xxxx年對113名致富帶頭人、牧業合作社領頭人進行系統培訓。加大鄉土人才發掘和培養力度,整合涉牧資源,加大創新創業類鄉土人才的培養宣傳工作,集中發現和培養了劉國民等一批具有發明創造專利的鄉土人才。
(一)人才隊伍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旗黨政機關具有研究生學歷干部僅有10人,占全旗黨政機關干部的1%;事業單位具有正高級職稱的7人,僅占全旗專業技術人才的0.5%;我旗傳統型專業人才較多,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經濟管理、礦山機電、金融、企業管理和高新技術方面的人才比較短缺,高層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業單位,企業中的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和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問題比較突出。盡管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優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點,這些政策措施難以提升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專業人才、高學歷的年輕人才流失。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xxxx每年對外輸送高校生源為350人左右,而回旗備案登記的高校畢業生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與此同時,具有中高級職稱、本科以上學歷、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及業務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過正常調離、辭職、自動離職等“顯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評價機制有待健全。主要體現在職稱政策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人才認定標準依據過于宏觀,有些人才認定標準缺乏相應依據,尤其是對鄉土人才、民族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多采取評審方式,重學歷、輕能力,存在著一定的論資排輩現象。優勝劣汰的人才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造成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不盡合理和規范,導致有近90%的中高級人才與初級人才做著同樣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閑置和人才浪費。
(一)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發展規劃。要按照“黨管人才”要求,根據我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首先要認真做好人才資源狀況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預測工作,制訂和完善人才規劃,明確工作目標,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從實際出發,適應我旗產業發展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目標要求來規劃人才。要充公發揮我旗的比較優勢,以培養適用人才為主,努力改善人才環境,積極引進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圍繞素質能力提升這一關鍵,切實加強黨政機關干部的培訓教育工作,轉變教育模式,創新培訓方法,努力建設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懂經濟善管理的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要著眼于提高我旗企業綜合競爭力,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職業化、現代化的優秀企業家;要著眼于適應全面推進小康建設和應對激烈人才競爭的需要,重點選樹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抓緊培養和造就一批急需的專門人才和專業人才,積極選樹培養一批鄉土人才。
(二)著眼于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科學性地引進人才智力。進一步健全科學開放的人才吸引機制,積極實施“構筑人才資源高地”戰略,實行人才“柔性流動”政策,開啟吸引各類人才創業的“綠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學歷、高潛力、低年齡的高層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進和吸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以及經濟發展急需、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大力引進口岸貿易、衛生、教育、農牧業等領域緊缺的創新型人才。其次,進一步拓展發現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徑,特別是要綜合運用市場招聘、高校對接、公開考錄、定向培養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區,彌補工作短板,將各類人才直接吸納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創新人才引進工作方式方法,通過項目引才引智,積極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實現屬地轉化。第四,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外聯,通過多種形式與旗外單位建立協作關系,利用先進地區管理經驗、資金技術優勢和社會資源,幫助我旗發現和培養人才。
(三)著眼于人才引進工作的可持續,系統性地做好環境優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才獎勵政策。堅持評選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應經濟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勛獎勵制度,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高層次管理人員實行重獎。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社會政治地位,注意做好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在黨代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適當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堅持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決策專家咨詢制度,切實發揮專家咨詢團的作用。推進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傾斜的優惠政策,實行靈活的津貼、補貼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險和保健標準,切實保證人才的物質生活待遇不斷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進人才流動的有關制度,進一步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種人才流動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傳力度,切實保護好現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關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進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體系和法制環境,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圍。
(四)著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評價體系,長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分類評價人才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突出以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綜合評價機制。在評價原則上,堅持客觀公正、考培分離、評聘分離,突出技能評價特征;在評價內容上,把品德、技能、業績和知識作為衡量的主要標準,重點考核職業能力與工作業績;在評價機制上,以專業評價與行業認可相結合,推進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二是健全完善黨政人才綜合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根據綜合協調、窗口服務、社會管理、執紀執法等部門和崗位特點,分門別類建立相應評價考核機制,突出政治表現、工作業績、群眾認可等評價內容。三是健全完善事業單位人員綜合評價機制。圍繞崗位績效管理這一關鍵,突出首問責任制、辦結制、服務制、責任追究制落實情況的評價考核,以工作效能作為人才評價的基礎性內容。四是健全完善鄉土人才綜合評價機制。立足我旗實際,以推動新牧區建設、加強嘎查“三資”管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組織專業合作組織、創新基層社會管理為主要內容,進一步細化牧區鄉土人才標準依據和資格條件,探索社會化的鄉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認定評價機制,構建牧區實用人才評價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緊缺人才綜合評價機制。在我旗畜產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屬采選冶煉、煤化工、口岸貿易等領域積極與駐地企業加強溝通協調,加大“借船出?!绷Χ?,通過引進外地先進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選派當地專業人才參與相關工作,以及定向考錄培養當地大中專畢業生等方式,努力實現成果就地轉化并發現和培養一批緊缺型人才。
長期看來,雖然中國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進程已展開,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國人才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戶籍制度的制約。因為現行的戶籍制度,很多畢業的大學生研究到落實戶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營企業里找自我適宜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戶仍然受到嚴格限制,這些都嚴重地制約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動,成為影響人才要素市場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檔案制度改革的滯后。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適應之處主要表此刻:單一的國有單位人事檔案管理模式不適應多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并存的新形勢;現行的“人檔分離,收費管理”的流動人員檔案管理辦法不貼合建立統一開放的人才市場的需求;并且傳統人事檔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貼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墒怯捎谌袼兄剖聵I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辭退、辭職的暫行規定與公務員辭職、辭退的暫行規定的不完善之處,影響了國家機關與事業單位人員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勝任的人該走卻走不了的局面,這些都導致了人才市場供需主體難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場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市場供求、價格、競爭機制對人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四、人才市場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就全國范圍而言,很多地方還沒有建立起人才流動與人才市場活動的執法檢查制度,未對人才流動與人才市場活動實行日常即時性的監督管理,人才市場的就業歧視、職業安全、權益保護問題突出,影響了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相關資料得知,我國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20xx年專業技術人才至少缺1746萬報告統計分析證明,人才發展與經濟發展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從年均增長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xx年,人才總量的增長速度年均為7.34%,實際經濟總量gdp的增長速度年均為9.38%,經濟增長對人才總量增長的彈性系數為1.28,即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
異常在假日期間,人才網站的招聘活動卻熱火朝天。長假正好成為那些準備跳槽者的絕好機會,不僅僅能夠事先在網上搜尋好“東家”,還能在網上學習應聘、面試的技巧,既省卻了奔波之苦,又能獲得許多免費學習的機會。八方人才等人才網站在假期中均安排了不一樣類型的網上招聘活動。
“十三五”以來,園區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機制,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認真履行園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按照工作部署,認真做好園區人才工作,推進人才工作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F將園區“十三五”期間人才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1.人才總量持續擴張。截至目前,園區人才總量2428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結構不斷優化。??萍耙陨蠈W歷人數逐年增長,截至目前,從學歷層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學歷2340人,??茖W歷3906人,高中及以上學歷為16036人;從年齡結構上看,45周歲以下人才比重占40%;從職稱結構上看,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級職稱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級職稱的人才1149人;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二產業36916人,第三產業2673人,人才資源隨著產業結構同步發展,呈現向第三產轉移的態勢,新興產業人才快速增長。
3.招才引智成果豐碩。通過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進高?!被顒?、各類公開招聘等先后共引進各類人才3200余人,實現園區高層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場有效整合。園區人力資源市場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市場功能日趨完善,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場招聘信息宣傳欄、蘇宿人才網、微信公眾號“三位一體”的招聘宣傳模式,開發了一套集就業、人才信息于一體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掌握園區企業用工情況和人才現狀?!笆濉逼陂g,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單位入場招聘,8萬人(次)入市應聘,約2萬多人通過市場實現流動與就業。
園區“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必須清醒看到,當前人才發展現狀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現為:人才總量仍然不足,特別是領軍和拔尖人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對比較缺乏;人才資源整體素質不高,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區域分布還不夠合理;人才創業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與創業創新相匹配的投融資體系,社會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尚未形成;人才優先發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確立,用人單位的主體意識不強,人力資源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十四五”時期,將是園區經濟社會發展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園區經濟加速濟轉變的關鍵期。在新一輪拓園的形勢下,園區人才發展既迎來良好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從機遇來看,人才開發一體化進程加快,人才工作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發展、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迫切需要人才資源支撐,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顯。
從挑戰來看,“十四五”期間園區將處于創新驅動的轉型發展階段,產業的轉型升級迸發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對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隊伍建設任務更加繁重。
(一)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大力推進產學研交流合作。
實現與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電子信息類、機電控制類、教育類等人才總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門資源優勢,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系,定期上門征集制約企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及時反饋給高校和科研院所,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時反饋給相關企業,進行點對點的合作開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在園區的轉化。同時,根據產業發展和人才實際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類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二)繼續加大創新平臺建設。
將進一步結合園區特色產業,以各類平臺建設為抓手,引導和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認定辦法進行申報,以爭取省市兩級相關政策支持。同時,根據產業發展和人才實際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類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三)抓好各類人才培訓工作。
一是加強與蘇州工業園區對接,吸取蘇州工業園區在人才培訓工作上的成功經驗,開發符合園區企業需求的培訓項目;二是依托園區人才計劃和園區產業特點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三是加強對園區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創新培訓工作方式,實施“節點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購買培訓服務的方式,加大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力度,建立企業家培訓臺帳,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參與教育培訓情況進行存檔,實施動態管理,不斷提升培訓工作的質量和成效?!笆奈濉逼陂g累計完成培訓5000人(次)以上。
地級××市組建以來,市委、市政府將人才引進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F將人才引進工作調研報告如下:1998年8月、2000年1月相繼出臺了《××市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市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的補充意見》,市人事局還于2000年11月頒發了《關于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高層次人才享受的優厚待遇作了具體規定。
吸引人才易,留住人才難,人才流失的現象在許多地方并不少見,地級××市創立伊始,也遇到了這種現象。市衛生局組建后,碰到一位從事腫瘤研究的碩士研究生要求調出,原因是北京某腫瘤研究所以優厚的待遇、家屬和子女戶口進京為條件,要挖走這位研究生。經過了解得知,該研究生頗有報效家鄉之心,但是所在醫院缺乏應有的科研條件、工作環境,使他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衛生局領導及有關幾個科室的負責同志先后數十次找這位研究生促膝談心,真誠地希望他留下來,為××地區的腫瘤防治工作發揮作用,并承諾為他創造較為寬松的工作環境,提供必需的科研條件,努力解決其工作、學習、生活上的種種困難。求賢若渴的精神感化了這位研究生。該同志心情舒暢地投入到腫瘤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被評為優秀科技工作者,去年又被選送到芬蘭國進修學習一年。
各單位下決心以誠留才,讓高層次人才人盡其用,全市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促進了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的良性循環。不少外來人才不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創出佳績,而且成為人才引進的好幫手。在我市建設局工作的耿博士,在武漢點將臺高層次人才洽談會上現場宣傳,一下子就為我市有關用人單位吸引了1名博士、4名碩士,令許多自認為條件優越的地方和單位刮目相看。一些武漢大學的研究生通過他們已經在泰工作的師兄師姐介紹紛紛來泰應聘。正如他們自己所說,該所高校已經形成了××的人才同向效應。
“××是個新興城市,發展潛力巨大,引進人才的政策優厚,引進人才的心也特誠?!眲倓偱e行的南京秋季高級人才洽談會上,一位姓范的高工站在××人才招聘團攤位前,自發地向在場的應聘人才宣傳。
據了解,這位范工是南京人,1999年曾參加首屆××高科技人才洽談會,后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但用人單位求才若渴的舉動一直讓他感動。這次他在報紙上看到我市參會的信息,就主動到場幫助我市宣傳人才引進政策,并表示現在已經可以到××工作了。在他的現場宣傳下,徘徊在雙登集團攤位前的3名碩士研究生最終將目光鎖定了該公司,雙方順利達成試用協議。
近年來,各地越來越重視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處用才、何以留才正成為各地市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市委人才辦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個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并針對這三個問題短板,對全市人才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提出了新時代人才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目前,全市人才總量xx萬余人,其中,“兩院”院士x人,國務院津貼獲得者累計xx人,省管專家x人,市管專家x人,市級學術帶頭人x人;專業技術人才x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農村實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總量和結構持續優化,總體顯示出“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
(一)優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緊扣改革發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創新創業、產業支撐、新經濟新動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統籌設計宏觀政策。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人才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貫徹落實“大人才觀”全鏈條推動人才發展的實施意見》兩個宏觀政策文件,對全市人才政策進行較為系統的宏觀頂層設計,為我市廣聚賢才提供了堅強的政策基礎。二是突出制定重點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進、人才培養選拔、人才發揮作用、推進保障機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釋放人才政策紅利。例如,我市印發《關于加強人才引進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工業發展的39條意見》等,通過58條人才優惠激勵措施,拿出真金白銀,引進和培育一批創新引領型企業、機構、平臺、人才。其中對引進的院士、長江學者、國家“xx計劃”、博士等副高級以上職稱人才(團隊),累計獎勵最高可達xx萬,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給予xx萬元生活補貼;針對特殊行業、重點領域、冷門專業的'人才引進,實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臺人才創新創造、分類評價、職稱評定、柔性引才、人才專項編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為人才提供服務保障。目前,市編委會印發《xx市引進人才使用編制管理辦法》,進一步賦予用人主體更多自主權。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引進人才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二)多措并舉“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對本土人才的培養。一是整合人才培養項目。推動組織、宣傳、人社、科技、教育、醫療、工信、科協、社科等10個主要行業領域的人才培養項目整合,在市人才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提高表彰層級、加大激勵力度,在政治上給予更多榮譽,在物質上給予適當獎勵,在工作上給予廣闊平臺,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養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實施重點人才工程。開展市級重點人才培養,推動人才工程項目與本地本單位中心工作對接,增強人才服務中心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力加強名師等行業領域的專家人才工作室建設,發揮各級各類專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全市人才隊伍建設。三是開展人才素能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提升我市專家人才素質,比如,組織選派企業家、中高級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學等高校參加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與實戰、財務管理、生產運營管理等研修班學習培訓。開設“工信大講堂”,舉辦工業經濟管理與創新系列講座,邀請xx大學、商務部等高校部門專家教授來安授課、開展培訓等。同時,針對我市產業發展實際,印發《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為企業轉型升級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勢利導“用”人才。一是建設科技孵化機構。積極構建專業化、功能性孵化平臺,先后建成xx縣創新大廈、xx火炬研發園等多個省級以上孵化機構,帶動形成了智能終端,電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產業技術聯盟,吸引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和國際先進技術,集聚了大批創業人才。二是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人才發揮作用,需要舞臺,需要載體,堅持以用為本理念,加大對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層次創新創業平臺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創新創業團隊干事創業。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x家,省級創新型科技團隊x家,認定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實驗室x個,引進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x項,申報專利x件。三是構建服務載體。在全市知識分子中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以實施“愛國奮斗學習研討活動、產業轉型升級建言獻策活動、科技創新科研攻關活動、脫貧攻堅基層服務活動、文明創建典型示范活動”為載體,引導人才向基層傾斜、資源向基層匯聚、力量向基層集中。
(四)千方百計“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載體聚才的同時,安陽始終堅持環境留才,積極推行人才發展的響應式服務、全過程服務、人性化服務。一是優化科技服務。打造各級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積極為各類人才創業提供場地、寬帶網絡、公共技術等“一條龍”孵化服務,為人才干事創業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優化生活環境。堅持部門聯動,優化事業單位引進人才工作流程,實行限時辦結;在辦理人事關系、工商注冊、創業扶持等方面簡化程序;努力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優惠、教育入學、稅收優惠、社會保障等服務;設立高層次人才就醫定點醫院,開通就醫“綠色通道”,給高層次人才和特殊一線人才配備健康顧問和就醫服務聯絡員。三是營造良好氛圍。建立健全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市級領導干部帶頭,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聯誼會、走訪慰問等多種形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扎實做好專家人才研修、考察、體檢、療養、休假、慰問等工作,讓他們感受到黨委和政府的溫暖。同時,積極組織推薦符合條件的各類優秀人才作為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范等人選,在政治上給予關心照顧。在市級主流媒體開設專題專欄,講述人才創新創業故事,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氛圍。
雖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開發、平臺搭建、服務保障等各項人才工作都穩步推進,但是對照當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還存在不足和薄弱關節,突出表現為:一是人才引進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體系雖然已初步形成,但卻缺乏相關更加具體、細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對吸引外來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術創新獎勵政策還不夠優厚,加之高層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環境和社會保障環境等還不夠優化,致使人才引進步伐緩慢。二是干事創業平臺還需要進一步搭建。人才發展載體平臺有限,能夠助推創新創業的起飛跑道過于擁擠,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載、吸納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的產業平臺,在為人才干事創業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上問題還不少、任務比較重。三是對基層人才的服務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財力限制,對基層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較低,有的政策還兌現不了。導致貧困地區和基層仍然存在“人才引不進來,引進來作用發揮不了,作用剛顯現卻又留不住”的現象。
當前,我市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認識,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謀劃,強化人才服務中心工作。
(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出臺系統完善、政策優惠、操作性強的人才引進配套文件,明確規范引進工作程序,讓引進的人才真正為我市服務、為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服務。根據我市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建議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進政策中將高級技師列入高層次人才范疇。還可采用“柔性引進”的靈活方式,通過聘請咨詢、講學、技術合作、兼職、短期聘用、承擔項目與課題研究等靈活方式引智。
(二)構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載體。要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充分發揮鋼鐵、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集聚效益和鏈條效應,以及新能源汽車、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機器人終端等新興產業的實際需求,不斷延伸產業發展鏈條,配套人才需求鏈條,確定各產業的人才發展定位、目標要求和工作機制,以用人單位為主體,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搭建項目承接平臺、技術研發平臺、人才培育平臺、合作交流平臺,不斷加強與相關領域科研院所、職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務保障?!笆聵I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礎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斷探索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新辦法、新形式、新機制,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結對聯系重要人才等相關工作制度,加大對創新創業項目的投入,夯實人才工程基礎設施建設,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過建立完善住房安居、親屬落戶、配偶安置和子女就業等各項保障機制,落實工作待遇、生活津貼等各項激勵措施,開辟“綠色通道”為高層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醫療、旅游等公共服務特別待遇,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
undefined
按照上級開展農村人才工作調研活動的要求,我局組織相業務單位進行,采取發放統計表和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形式,進行了一次全面細致的農村人才調研活動,現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經過調查,全縣農業農村基本情況如下。一是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方面。新干縣農業局現有農業專技人員19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5人,管理人員29人,工勤人員28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5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64名,初級專業技術職務47名,未聘任高中初級專技人員9名。學歷分布為:本科以上57人,大專學歷30人,中專學歷為48人,分別占專技人員總數的42.2%、22.2%、35.5%。年齡結構為40歲以下為62人,41—50歲的為56人,51歲以上的為17人,分別占專技人員總數的45.9%、41.5%、12.6%。專技人員從事種植業專業的有65人,畜牧獸醫專業的29人,農業機械專業的12人,經濟專業有24人,水產類5人。二是農村實用人才方面。全縣農村現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產能手4602人,經營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產能手中,種植能手3023人、養殖能手1376人、捕撈能手5人、加工能手198人。
我縣農業農村人才在省級現化農業區建設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我縣廣泛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科技進村入戶活動,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努力培養一批種養能手、經營能人、合作社帶頭人等,每年培訓實用人才達2.5萬人次以上,陽光工程培訓3000人以上。實現了優質稻率達95%以上;生豬規?;B殖比重達85%以上。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以上。全縣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10個,科技示范戶1000戶,輻射戶20000戶。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30家,縣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82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7家,市級25家。全縣百畝以上種糧大戶142戶,百畝以上柑桔種植大戶112戶,千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100戶。全縣在工商局注冊登記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級示范社10家,市級先進合作社12家,農戶入社率達6%。
三、緊缺或急需人才情況。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針對鄉鎮農技人員年齡偏大,3年內急需招聘35人充實到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服務“三農”人才850人,其中農村社會管理人員200人,農業企業管理人員100人;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技術指導員100人,農村經紀人150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200人,其它人員100人。
四、人才引進情況。
通過落實國家“高校畢業生基層培養計劃”和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近3年我縣招聘7名專業人員,引進了186名專家、學者。
五、主要做法與經驗。
辦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開展了向基層農村選派具有一定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的優秀人才開展幫扶工作、職稱評定。完善農民技術員、農業技術、畜牧獸醫等初級評審,評審工作做到一年開展一次活動。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資金投入。實施人才投資優先保證的財稅金融政策??h財政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按一定比例并有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經費。建立了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我縣按每年不低于20萬元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體系,保障人才發展重大項目的實施。完善稅收、獎勵政策,積極引導和推動企事業單位加大對人才開發的投入,形成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多元投入機制。加強對各類人才資源開發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管,切實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規劃綱要》宣傳與落實。切實抓好《人才規劃綱要》的輔導培訓和教育宣傳,加強對《人才規劃綱要》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制定規劃綱要各項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工程實施辦法。
六、主要困難和問題。
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關對策和建議。
為進一步做好我縣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我縣將著重從以下五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明確農村人才主體。對農村人才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建立一支養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專家”、“田秀才”隊伍。農村人才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們扎根農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鉆研科學實用技術,以自己的模范行業和示范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勤勞致富,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二是注重農村人才開發。把農村人才開發作為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向農村延伸的突破口,著重圍繞我縣水稻、生豬、果業、蔬菜、水產五大主導產業發展,引進高質量實用人才,切實為“三農”服務。三是樹立正確的農村大人才觀。摒棄傳統的以學歷和資歷論英雄的舊觀念,農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農村人才培訓力度。著力培訓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現化農業發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財政投入。農村人才的引進、使用、培訓和創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財政支持,從而促進我縣農業農村人才有序健康發展。
新干縣農業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
今年,本著為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的宗旨,我們就農村人才培訓專題深入到我市廣大農村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了農村人才的培訓需求,在此基礎上我們啟動實施了新型農民培養計劃,開展了農村人才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F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今年,我們深入到x市、x縣、x區等區縣(市)的人事局、鄉鎮、農村,就農村人才培訓專題,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進了調研。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我市農村人才隊伍現狀不容樂觀。我市共有x萬農村人口,可以說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人才資源相對匱乏,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人才較少,不能適應我市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一是我市農民文化層次較低,懂得農業科技、管理的高層次人才奇缺。據調查,我市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大學生畢業后回鄉工作的幾乎沒有,同時大部分中學畢業生也進城務工,這些都使得我市在鄉務農的農民文化水平層次較低,造成了農村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以x市腰堡鄉中腰堡村為例,全村共有550戶20xx名村民,共中大學畢業生人數為零,高中畢業生只有6人。二是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農村實用人才數量較少,素質有待提高。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廣大農民有強烈的培訓需求,有著急切的通過學習掌握致富本領的愿望。一些青年農民希望參加學歷教育的學習,通過學習系統掌握農村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識,力爭學習回鄉后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建設新逐村建設的實踐中去,做農村的科技帶頭人、致富帶頭人。一些具有一定技術基礎的農民希望接受短期的實用技能的培訓,通過短、平、快的學習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致富能力。如x市腰堡鄉中腰堡村村民李x談到,她在銷售植物藥品時,由于知識水平有限,不能為植物對癥下藥,正在自學但收效不大,所以迫切地需要植保方面的專業知識。李x的這一想法代表了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的心聲。
結合我市農村人才隊伍的實際狀況,針對廣大農民的培訓需求,我們決定從今年起實施新型農民培養計劃,大力培訓農村人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具體情況為:
(一)新型農民培養計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實施新型農民培養計劃,總體目標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間,通過大力培訓農民,迅速而有效地改善農民知識結構,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提高農民致富能力,實現農民知識化,使“現在”的農民成為“現代”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農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豐富的人才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務。
(二)新型農民培養計劃的工作措施、進展情況和成效。
沈陽市新型農民培養計劃主要包括村村培育大學生、致富能手培養、鄉土拔尖人才培養等工作內容。
1.村村培育大學生計劃。
培養目標:培養一批植根于廣大農村,懂得農業科技、農業經濟,掌握先進技術、管理的農業人才,為實現“一村一業”提供人才保證。
培養方式:委托x農業大學,設置作物生產技術、園林、園藝、畜牧獸醫、農林經濟管理等五個專業,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年齡在18周歲以上、具有相當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村青年開展為期2年的大專層次的學歷教育。
進展情況:首期大專學歷班已于今年9月份開班。今年共招收135名學員。專業分布:園林專業33人,園藝專業27人,畜牧獸醫專業30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44人。目前,學員正在校學習中。
2.致富能手培養計劃。
培養目標:通過先進實用技術的培訓,讓農民掌握一、二項農業實用技術,扶持農民成為致富能手、致富帶頭人,為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服務。
培養方式:圍繞農學、植保、蔬菜、園藝、花卉、果樹、保護地栽培、食用菌、飼料生產、林業、農機維修、水產養殖、畜牧、獸醫14等個專業,選拔一批具有一定特長的各類鄉土人才,選送到沈陽農業大學進行先進實用技術的短期培訓,或組織專家到區縣、鄉鎮及農村進行實地培訓,使他們成為懂技術、有特長、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為全面掌握本縣農村實用人才資源狀況,摸清農村實用人才基本情況,進一步做好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根據?。ㄊ校┺r委和縣委組織部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我縣于5月13日至6月20日開展了農村實用人才調查。此次調查涉及全縣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及大龍開發區84個行政村,調查采用進村入戶座談與訪問的方式,實行實名制,調查內容主要是農村實用人才的規模、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技術(職能)資格、培養渠道等。調查結果顯示全縣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結構不合理。結合實際情況,就如何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一些觀點與建議。
1、農村實用人才規模。按照屬地原則,全縣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及大龍開發區84個行政村有農業人口120349人,有農村實用人才2695人,占總農業人口的2.24%。其中,女性286人,占總實用人才的10.6%;中共黨員462人,占總實用人才的17.1%;少數民族2420人,占總實用人才的89.8%。
占實用人才總量的20%、11.4%、20.7%、21.3%、15.1%、11.5%。
3、農村實用人才結構。2695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農村生產型人才862人,農村經營型人才473人,技能服務型人才518人,農村技能帶動型人才423人,農村社會服務型人才419人,分別占實用人才總數的32%,17.6%,19.2%,15.7%,15.5%。在農村生產型人才中,種植能手369人,占42.8%;養殖能手333人,占38.7%;農產品加工能手34人,占3.9%;農機操作能手126人,占14.6%。在農村經營型人才中,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者16人,占3.4%;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者73人,占15.4%;農村經紀人48人,占10.2%;個體規模工商業主336人,占71%。在技能服務型人才有518人。在農村技能帶動型人才有423人。在農村社會服務型人才中,鄉村教師32人,占7.7%;鄉村醫生80人,占19%;民間藝人18人,占4.3%;村兩委成員(含大學生村官)289人,占69%。
培訓人數的49.7%。實用人才中,技師3人,占0.11%;助理技師2人,占0.08%;農民技術員127人,占4.71%;未取證技能人才的2563人,占95.1%。
二、農村實用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總量偏少且行業分布不均衡。農村實用人才占農業人口的比重僅為2.24%,遠遠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行業分布來看,農村實用人才主要集中在生產型人才和技能服務型人才;其次就是農村經營型人才和農村技能帶動型人才;農村社會服務型人才相對來說稍少。
2、文化程度偏低。實用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學歷占多數,況且在高中及以下學歷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為多,這種狀況不利于農村實用人才的素質提升,大量的農村實用人才靠的是自己多年的親身實踐摸索總結,雖然技術熟練和經驗豐富,但多屬于傳統的農村實用技術,由于接受系統的國民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吸收,對現代科技知識的運用能力明顯欠缺。
專業深度不夠,種植養殖人才多,農村經紀人才和農產品加工能手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識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暢、信息意識不強等現象并存。
三、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農村實用人才是農業產業化與科技融合的直接實踐者,他們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農民富則國家強,只有不斷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建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長效機制。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一是強化宣傳。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大力宣傳農村人才開發的意義和成果,不斷擴大影響,使人們意識到農村實用人才能帶動廣大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能帶動實用技術成果的廣泛推廣,能帶動更多的農民走向富裕,從而提高人們對農村實用人才的思想認識。二是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推廣典型經驗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時捕捉輻射面廣、經濟效益高的“土專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專門召開實用人才開發工作典型經驗交流會,由先進鄉鎮介紹實用人才開發工作的經驗,“土專家”、“田秀才”現身說法,介紹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經濟效益,通過這些工作,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以科技促致富。
2、加強教育,注重培養,努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經濟發。
發展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要利用我縣農業廣播學校、縣電大、縣職校加強對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業職業教育。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按需施教,培養急需實用人才。本著“需要什么,培養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培養急需的農村實用人才。使廣大農村青少年接受農村實用技術教育,讓他們帶著技術回家參加勞動,從而進一步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使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中堅力量。
3、積極支持,熱情幫助,使農村實用人才成為帶動群眾發家致富的“領頭雁”。
農村實用人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勞動在農村,和當地群眾結合最緊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輻射力。為充分調動實用人才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放手發展,并更好地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給予農村實用人才充分的傾斜,并通過評審農民職稱,選拔德才兼備的實用人才擔任村委領導職務,使農村人才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領頭雁”。
4、加強領導,建立機制,抓好農村實用人才的管理。
這份報告被廣泛使用。根據上級的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都要向上級報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況、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人才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戰略性工作。近幾年來,市委認真落實全省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大力開發人才資源,緊緊抓住人才的培養、使用、引進、管理、服務等關鍵環節,大力加強黨政管理人才、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
隊伍建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
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人才總量有了較快增長。近年來,我市大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積極培育人才市場,重點抓了三支隊伍建設,全市人才總量呈逐年遞增態勢。截止底,全市人才總量為28,6123人,其中農村人才總量23,5291人;。
黨政企事業單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人才1,8022人,高級職稱的997人(正高41人),中級職稱的8629人,初級職稱的8406人。
二是人才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通過強化培訓,在對在職干部普遍輪訓的基礎上,突出黨政領導干部、青年后備干部的培訓;。
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授課;。
發揮黨校主陣地作用,積極開展學歷教育,與省委黨校、武漢高校聯辦學歷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級各類人才的知識結構,提高了理論水平;。
在黨政人才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占95%以上,35歲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目前,我市享受國務院專項津貼的專業技術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專項津貼的13人,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人,進入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健全。我們在認真落實中央、省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同時,相繼制定下發了一系列有關人才工作的文件,對全市人才工作機制、目標任務、方法措施和保障體系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堅持對各級各類專家拔尖人才實行優勝劣汰、動態管理制度,先后選拔培養各級各類專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榮譽稱號,起到了較好的鞭策激勵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較好發揮。根據人才的各自專業特點,著眼于全市產業總體布局,對不同專業的干部進行了合理調配,大力推行開選拔、開聘用、競爭上崗等方式,使一大批熟悉農業、畜牧、林業、水產、水利水電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優秀青年人才被選拔到相應崗位,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平臺。
五是招才引智取得較大突破。針對全市主導產業高級人才緊缺的實際,一方面,積極開展了各類人才招聘活動,先后組織人事、教育、衛生、農業、交通等機關事業單位專門赴武漢等地招聘人才,并與省內重點院校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引進人才與引智、招商結合起來,在招商的同時引進了大量智力資源,推動了我市經濟發展。同時,市委組織部、人事局、農業局等部門積極向上爭取,有針對性地邀請省、市專家學者來我市開展科技講座、技術服務活動,深受群眾歡迎。10月組織開展的院士專家行活動,通過召開專題研討會、學術報告會,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等形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問診,出謀劃策,為企業技術創新攻堅克難,釋疑解惑,為16家企業的20個技術項目進行技術咨詢和攻關?;顒铀街?,受到全市各界的熱烈歡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12月16日在武漢東湖賓館舉辦的武漢城市圈人才引進與科技合作洽談會,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影響之深遠都是空前的。在此次會上簽訂了44項校市、校企合作協議,協議基本涵蓋了工業、農業、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涉及機械、化工、新材料、醫藥、食品等多個行業。洽談會上從高校引進了3名科技特派員,現場招聘了3名博(碩)士研究生,為高科技人才到我市創業開辟了新的途徑。
近幾年來,我市人才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離省人才工作的要求和其他地市州還有較大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政策不夠完善,體制不活,資金不足。受相關規定和政策的約束,人才流動受單位編制、性質,人才身份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資源的流失與浪費。同時,由于財政困難,用于人才培養的資金嚴重不足,許多行業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大量外流。特別是一些優秀骨干教師和醫療技術人員流失現象尤為突出。各類高級人才奇缺,特別是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
2、農村實用人才整體素質不高,具有示范型、帶動型的實用人才較少。農村實用人才大多數是自然成長起來的土專家、田秀才,生產經營規模小,實力差,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同時,對農村實用人才缺乏較。
為完善的組織、開發、管理機制。
3、我市企業改制后,受體制的影響,缺乏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養與管理,并且此類人才數量較少,培養、管理還存在一定難度。
今后一段時期我市人才工作總體要求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全國、全省人才會議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完善人才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人才工作環境,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為實現這一目標,具體而言主體是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1、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統一協調和宏觀指導。加強人才工作政策體系建設,重點是協調有關單位全面清理現有人才工作法規,根據黨管人才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進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出臺相關政策并確保落實。落實黨政主要領導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繼續實施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定期聯系會議制度、人才工作聯系點制度以及市管拔尖人才聯系制度,強化對人才工作的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
2、把握人才工作重點,突出抓好三支隊伍建設。根據我市人才隊伍的現狀和打造實力、誠信、生態、和諧的戰略目標對人才的要求,我市人才工作的重點是,大力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這三支隊伍的建設,并以此帶動和促進整個人才隊伍的建設。一要突出抓好黨政領導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大對黨政干部隊伍的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大力培養現代行政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適應共行政、共服務、共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專家。二要突出抓好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一支具有強烈敬業精神、經營管理能力、開拓創新意識、掌握市場經濟規律、熟悉國際經濟和法律的企業家隊伍。要依托高校和企業培訓基地,建立覆蓋廣、多層次、開放式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體系。三要突出抓好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以第五批市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換屆為契機,建立健全人才的評選、考核、管理機制。充分利用六大基地,加快培養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工藝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轉移就業培訓,積極推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提高農村人才隊伍素質。
3、加快人才資源開發,培育壯大各級各類人才隊伍。要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堅持實施項目引才、工程招才責任制,把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相結合,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和重大工程建設急需的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4、優化人才創業環境,不斷提高為人才服務的水平。要加強輿論宣傳,大力營造四個尊重的社會氛圍,積極為人才創業搞好服務、構筑平臺,真正在形成環境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環境,樹立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才、想干事給機會、能干事給崗位、干成事給地位的企業人才管理新理念。要大力開展各類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實施人才回歸工程,促進籍高層次人才、海外留學人才以各種形式為投資獻智。同時,要組織市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健康體檢和外出休養,開展全市技能人才比武活動,逐步完善人才的激勵政策和保障措施。
至2011年底,全州糧食、物價、發改系統人員總數552人,其中中共-黨員人數223人,占40%,女性職工229人,占41%,少數民族職工257人,占47%。
(一)從職位分類看:公務員239人,占%;企業管理人員103人,占%;專業技術人員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術工人56人(其中,中級工以上人員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人員49人占%;31-35歲人員67人,占%;36-40歲人員120人,占%;41—45歲人員125人,占%;46—50歲人員112人,占%;51-55歲人員28人,占%;56歲及以上人員4人,占%。
(三)從知識層次看:無研究生學歷;大學本科學歷98。
人,占%;大學??茖W歷207人,占%;中專、高中學歷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學歷71人,占%。
(四)從人才培訓情況看:糧食購銷市場化以來,各級糧食部門通過大力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精簡了企業人員,加大了企業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資金困難,在人才培訓方面進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糧食系統組織參加培訓65人次。培訓知識類型,主要為企事業管理人員培訓,特殊工種職業技能培訓等;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糧食系統教育培訓機構(17人次,占%),其他渠道為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價系統組織參加培訓2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發改系統組織參加培4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專門業務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識層次偏低。全系統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57%,而在系統主體單位糧食經營企業中,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14%,且有相當比例的學歷不是第一學歷,為從業后通過函授或其他途徑取得,所學專業中,真正系統的學習經濟管理、糧食工程等專業的偏少,學習信息技術、工商管理、法律等專業的更是少之又少。
歲以上人員144人,占27%,35歲以下人員明顯偏少。
(三)人才使用環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環境較差,處在偏遠地區,又是少數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進人才難。多數糧食企業的處境是求生存階段,在市場競爭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糧食企業工作,特別是專業型人才,糧油保管人員,糧油檢驗人員,物流管理人員近幾年基本上沒有進入。二是留住人才難。企業內部各項機制不完善,也難以為人才提供發揮作用的平臺,即使引進人才,由于待遇及企業環境等原因,也難以留住人才。三是培養人才難。企業歷史負擔沉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經濟效益差,近2年雖略有好轉,但企業難以在人才教育、培訓等方面投入到位,培養自有人才存在困難。
(四)、編制少,工作量大。機構改革后,人員情況發生了變化,編制也發生了變化,發改局職能加大,以工代賑職責劃入發改局但沒有增加編制,反而機構改革后編制減少,工作量大,人員嚴重缺乏,特別現在又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災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來就很吃力。機構改革后,原州糧食局、州物價局合并到州發改委,縣上卻并不一致,除了茂縣糧食局為縣發改局管理的單位其他縣上糧食局都是獨立的,而物價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個單位,而縣上是分開的,這樣工作開展起來很不方便。
(一)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鼓勵人才走進企業。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樹立以工作業績用人的導向,出臺激勵措施,鼓勵引進人才,特別是專業型人才。對應屆畢業大學生,可參照大學生到農村任“村官”的優惠政策,出臺應屆畢業大學生到民營糧食加工企業(包括其他類型民營企業)工作的,可享受同等優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隊伍的培訓力度。以大規模培訓為平臺,根據單位性質和職位的特點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計劃,突出對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確保每名工作人員一年參加各類培訓的時間。不斷更新相關的理論和業務知識,提升每個人都綜合素質,培養沉穩、干練的工作作風。增強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著重提高職工的政治鑒別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蝕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諸多復雜問題的能力,建設一支綜合行政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要在全系統,尤其是領導人中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推進人才興國戰略,逐步加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積極提高廣大職工隊伍素質,尤其對專業技術人員要加大特殊工種技術培訓力度,使之不斷更新、充實知識,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員年齡偏大的矛盾;要通過輪崗、掛職等措施,積極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結合效能建設,完善公務員考核機制,增強機關干部的壓力感、責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門形成人人干事業,人人謀發展的氛圍,從而打造一支政治堅定、作風扎實、業務過硬、充滿生機的公務員隊伍。
(四)、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銜接更通暢,上傳下達更加方便,建議把縣上的糧食、物價、發改部門合并為一個單位,盡量與州上機構改革步調一致。為了讓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決人員缺乏的問題,建議增加相應的職責編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編制部門能考慮縣上實際問題。
為深入推進“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強旗”戰略,為人才制度機制改革提供決策依據和智力支持,xxxx黨委組織部通過實地走訪、數據統計、座談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進和評價機制工作進行專項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xxxx”以來,xxxx立足民族邊疆牧區實際,全面實施“人才強旗”戰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學規劃人才發展、盤活現有人才資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寬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并取得較好工作成效,營造了良好的人才引進工作環境氛圍。目前,xxxx共有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鄉土人才以及黨政后備干部、編外管理人員、高校畢業生六項服務志愿者等儲備人才四類,其中:黨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學歷10人,占1%,大學學歷601人,占59%,大學??茖W歷341人,占33%;35歲以下219人,占21%,36-45歲362人,占36%,46-55歲376人,占37%。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正高級職稱7人,占0.5%;副高級職稱278人,占18%;中級職稱560人,占37%。xxxx期間,通過“柔政策”,先后引進工民建、臨床醫學、民族學高層次人才3人;陸續考錄選聘農牧、林水、衛生、教育等專業高校畢業生117人,儲備各類人才781人,其中:從大中專畢業生中考錄編外儲備人才538人;發現和培養鄉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戶314名,其他各類技能型人才125名。
結合xxxx實際,不斷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進和發展的激勵保障機制,對想干事的給機會,能干事的給崗位,干成事的給地位,采取積極舉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識結構較為合理、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符合地區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
(一)注重氛圍營造,通過優化環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強政策引導。陸續出臺《xxxx編外聘用人員管理暫行辦法》、《xxxx科級后備干部管理辦法》、《處級干部聯系人才制度》等規范性制度,起草完成《東烏珠穆沁旗人才強旗規劃(xxxx—2020年)》,為明確工作目標、量化分解任務、落實人才政策創造了先決條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先后確定并實施重大項目和重點產業人才培養等10大人才發展重點工程,落實人才投入優先保證等5項人才發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發現使用、人才流動配置和人才激勵保障等常態化工作機制。二是加強氛圍營造。努力營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業拴住人”的濃厚社會氛圍,積極鼓勵各類人才立足崗位干事創業,對教育、衛生、醫療等一線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關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顧一點。對自主創業人才,在市場準入、資金扶持和項目審批推介等方面傾力支持,設立“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平臺,簡化辦事程序,提升服務水平,不斷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三是加強組織保障。按照黨管人才原則,動態調整充實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明確26個責任單位工作職責,強化人才綜合協調管理,形成了旗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組織部門在人才工作中的牽頭抓總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點與目標任務,確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實。建立旗黨政聯席會議專題研究和聽取人才工作匯報制度,及時研究解決人才引進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難問題。
(二)注重量體裁衣,立足發展需要引進人才。立足我旗“xxxx”目標任務落實、“44344”產業格局打造和“五個東烏”建設實際,依托重點項目、工業園區等載體平臺,積極引進高層次管理和技術應用人才,切實增強了工業經濟戰線后備力量。以展示民族區域特色文化為載體,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積極引入服務業專業化人才。圍繞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適時引進我盟醫學??拼蠓?名,聘請中山大學在我旗做課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擔任農牧業局局長助理,從錫林浩特市引進工民建專業人才擔任住建局副局長。結合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主動與區內外高校專家教授對接,成功引進中國社會科學院草原生態保護方面專家入駐我旗。根據專業人才需要,加強與自治區有關高校的溝通聯系,通過人才交流會、現場招聘會等形式,先后引進農牧、林水、衛生、教育等專業高校畢業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統本科69人、農牧業系統本科21人、衛生系統本科9人、林水系統本科13人、其他部門本科5人,進一步促進了人才隊伍框架結構的優化和完善。
(三)注重統籌協調,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從三個層面推動各項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實。在黨政人才層面,采取民主推薦與素質測試,統籌培養與分類儲備,紀律作風養成與實踐能力培養“三結合”模式,動態調整副科級后備干部61名;結合旗、蘇木鎮兩級黨委換屆,采取“四推一決”和公開選拔方式,公開選拔23名副科級黨政人才。從專業技術人才層面,大力推進事業單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級班子中配備專業技術人才,2018年公開選拔12名專業人才充實到教育、醫療衛生、財政等專業性較強的部門工作,目前全旗各級領導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專業技術科級領導干部的目標。從鄉土人才層面,分2個批次公開考錄選聘優秀嘎查兩委班子成員23名,擔任蘇木鎮長助理,協助推進牧區工作,拓寬嘎查鄉土人才成長成才渠道;采取公開考錄方式,積極吸納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創業。采取上掛下派、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類人才素質能力,近年來先后選派12名干部到區內外掛職鍛煉,選派123名干部下基層鍛煉,全旗任職5年以上科級領導干部崗位交流面達到60%以上。啟動實施“牧區鄉土人才培訓”工程,進一步加大鄉土人才技能培訓力度。xxxx年對113名致富帶頭人、牧業合作社領頭人進行系統培訓。加大鄉土人才發掘和培養力度,整合涉牧資源,加大創新創業類鄉土人才的培養宣傳工作,集中發現和培養了劉國民等一批具有發明創造專利的鄉土人才。
(一)人才隊伍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旗黨政機關具有研究生學歷干部僅有10人,占全旗黨政機關干部的1%;事業單位具有正高級職稱的7人,僅占全旗專業技術人才的0.5%;我旗傳統型專業人才較多,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經濟管理、礦山機電、金融、企業管理和高新技術方面的人才比較短缺,高層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業單位,企業中的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和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問題比較突出。盡管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優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點,這些政策措施難以提升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專業人才、高學歷的年輕人才流失。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xxxx每年對外輸送高校生源為350人左右,而回旗備案登記的高校畢業生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與此同時,具有中高級職稱、本科以上學歷、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及業務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過正常調離、辭職、自動離職等“顯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評價機制有待健全。主要體現在職稱政策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人才認定標準依據過于宏觀,有些人才認定標準缺乏相應依據,尤其是對鄉土人才、民族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多采取評審方式,重學歷、輕能力,存在著一定的論資排輩現象。優勝劣汰的人才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造成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不盡合理和規范,導致有近90%的中高級人才與初級人才做著同樣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閑置和人才浪費。
(一)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發展規劃。要按照“黨管人才”要求,根據我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首先要認真做好人才資源狀況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預測工作,制訂和完善人才規劃,明確工作目標,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從實際出發,適應我旗產業發展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目標要求來規劃人才。要充公發揮我旗的比較優勢,以培養適用人才為主,努力改善人才環境,積極引進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圍繞素質能力提升這一關鍵,切實加強黨政機關干部的培訓教育工作,轉變教育模式,創新培訓方法,努力建設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懂經濟善管理的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要著眼于提高我旗企業綜合競爭力,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職業化、現代化的優秀企業家;要著眼于適應全面推進小康建設和應對激烈人才競爭的需要,重點選樹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抓緊培養和造就一批急需的專門人才和專業人才,積極選樹培養一批鄉土人才。
(二)著眼于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科學性地引進人才智力。進一步健全科學開放的人才吸引機制,積極實施“構筑人才資源高地”戰略,實行人才“柔性流動”政策,開啟吸引各類人才創業的“綠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學歷、高潛力、低年齡的高層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進和吸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以及經濟發展急需、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大力引進口岸貿易、衛生、教育、農牧業等領域緊缺的創新型人才。其次,進一步拓展發現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徑,特別是要綜合運用市場招聘、高校對接、公開考錄、定向培養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區,彌補工作短板,將各類人才直接吸納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創新人才引進工作方式方法,通過項目引才引智,積極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實現屬地轉化。第四,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外聯,通過多種形式與旗外單位建立協作關系,利用先進地區管理經驗、資金技術優勢和社會資源,幫助我旗發現和培養人才。
(三)著眼于人才引進工作的可持續,系統性地做好環境優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才獎勵政策。堅持評選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應經濟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勛獎勵制度,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高層次管理人員實行重獎。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社會政治地位,注意做好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在黨代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適當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堅持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決策專家咨詢制度,切實發揮專家咨詢團的作用。推進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傾斜的優惠政策,實行靈活的津貼、補貼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險和保健標準,切實保證人才的物質生活待遇不斷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進人才流動的有關制度,進一步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種人才流動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傳力度,切實保護好現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關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進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體系和法制環境,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圍。
(四)著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評價體系,長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分類評價人才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傾向,突出以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綜合評價機制。在評價原則上,堅持客觀公正、考培分離、評聘分離,突出技能評價特征;在評價內容上,把品德、技能、業績和知識作為衡量的主要標準,重點考核職業能力與工作業績;在評價機制上,以專業評價與行業認可相結合,推進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二是健全完善黨政人才綜合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根據綜合協調、窗口服務、社會管理、執紀執法等部門和崗位特點,分門別類建立相應評價考核機制,突出政治表現、工作業績、群眾認可等評價內容。三是健全完善事業單位人員綜合評價機制。圍繞崗位績效管理這一關鍵,突出首問責任制、辦結制、服務制、責任追究制落實情況的評價考核,以工作效能作為人才評價的基礎性內容。四是健全完善鄉土人才綜合評價機制。立足我旗實際,以推動新牧區建設、加強嘎查“三資”管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組織專業合作組織、創新基層社會管理為主要內容,進一步細化牧區鄉土人才標準依據和資格條件,探索社會化的鄉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認定評價機制,構建牧區實用人才評價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緊缺人才綜合評價機制。在我旗畜產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屬采選冶煉、煤化工、口岸貿易等領域積極與駐地企業加強溝通協調,加大“借船出?!绷Χ?,通過引進外地先進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選派當地專業人才參與相關工作,以及定向考錄培養當地大中專畢業生等方式,努力實現成果就地轉化并發現和培養一批緊缺型人才。
近年來,各地越來越重視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處用才、何以留才正成為各地市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市委人才辦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個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并針對這三個問題短板,對全市人才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提出了新時代人才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目前,全市人才總量xx萬余人,其中,“兩院”院士x人,國務院津貼獲得者累計xx人,省管專家x人,市管專家x人,市級學術帶頭人x人;專業技術人才x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農村實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總量和結構持續優化,總體顯示出“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
(一)優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緊扣改革發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創新創業、產業支撐、新經濟新動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統籌設計宏觀政策。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人才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貫徹落實“大人才觀”全鏈條推動人才發展的實施意見》兩個宏觀政策文件,對全市人才政策進行較為系統的宏觀頂層設計,為我市廣聚賢才提供了堅強的政策基礎。二是突出制定重點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進、人才培養選拔、人才發揮作用、推進保障機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釋放人才政策紅利。例如,我市印發《關于加強人才引進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工業發展的39條意見》等,通過58條人才優惠激勵措施,拿出真金白銀,引進和培育一批創新引領型企業、機構、平臺、人才。其中對引進的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博士等副高級以上職稱人才(團隊),累計獎勵最高可達xx萬,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給予xx萬元生活補貼;針對特殊行業、重點領域、冷門專業的人才引進,實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臺人才創新創造、分類評價、職稱評定、柔性引才、人才專項編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為人才提供服務保障。目前,市編委會印發《xx市引進人才使用編制管理辦法》,進一步賦予用人主體更多自主權。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引進人才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二)多措并舉“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對本土人才的培養。一是整合人才培養項目。推動組織、宣傳、人社、科技、教育、醫療、工信、科協、社科等10個主要行業領域的人才培養項目整合,在市人才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提高表彰層級、加大激勵力度,在政治上給予更多榮譽,在物質上給予適當獎勵,在工作上給予廣闊平臺,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養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實施重點人才工程。開展市級重點人才培養,推動人才工程項目與本地本單位中心工作對接,增強人才服務中心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力加強名師等行業領域的專家人才工作室建設,發揮各級各類專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全市人才隊伍建設。三是開展人才素能培訓。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提升我市專家人才素質,比如,組織選派企業家、中高級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學等高校參加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與實戰、財務管理、生產運營管理等研修班學習培訓。開設“工信大講堂”,舉辦工業經濟管理與創新系列講座,邀請xx大學、商務部等高校部門專家教授來安授課、開展培訓等。同時,針對我市產業發展實際,印發《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為企業轉型升級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勢利導“用”人才。一是建設科技孵化機構。積極構建專業化、功能性孵化平臺,先后建成xx縣創新大廈、xx火炬研發園等多個省級以上孵化機構,帶動形成了智能終端,電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產業技術聯盟,吸引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和國際先進技術,集聚了大批創業人才。二是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人才發揮作用,需要舞臺,需要載體,堅持以用為本理念,加大對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層次創新創業平臺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創新創業團隊干事創業。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x家,省級創新型科技團隊x家,認定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實驗室x個,引進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x項,申報專利x件。三是構建服務載體。在全市知識分子中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以實施“愛國奮斗學習研討活動、產業轉型升級建言獻策活動、科技創新科研攻關活動、脫貧攻堅基層服務活動、文明創建典型示范活動”為載體,引導人才向基層傾斜、資源向基層匯聚、力量向基層集中。
(四)千方百計“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載體聚才的同時,安陽始終堅持環境留才,積極推行人才發展的響應式服務、全過程服務、人性化服務。一是優化科技服務。打造各級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積極為各類人才創業提供場地、寬帶網絡、公共技術等“一條龍”孵化服務,為人才干事創業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優化生活環境。堅持部門聯動,優化事業單位引進人才工作流程,實行限時辦結;在辦理人事關系、工商注冊、創業扶持等方面簡化程序;努力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優惠、教育入學、稅收優惠、社會保障等服務;設立高層次人才就醫定點醫院,開通就醫“綠色通道”,給高層次人才和特殊一線人才配備健康顧問和就醫服務聯絡員。三是營造良好氛圍。建立健全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市級領導干部帶頭,通過定期召開座談會、聯誼會、走訪慰問等多種形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扎實做好專家人才研修、考察、體檢、療養、休假、慰問等工作,讓他們感受到黨委和政府的溫暖。同時,積極組織推薦符合條件的各類優秀人才作為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范等人選,在政治上給予關心照顧。在市級主流媒體開設專題專欄,講述人才創新創業故事,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氛圍。
雖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開發、平臺搭建、服務保障等各項人才工作都穩步推進,但是對照當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還存在不足和薄弱關節,突出表現為:一是人才引進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體系雖然已初步形成,但卻缺乏相關更加具體、細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對吸引外來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術創新獎勵政策還不夠優厚,加之高層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環境和社會保障環境等還不夠優化,致使人才引進步伐緩慢。二是干事創業平臺還需要進一步搭建。人才發展載體平臺有限,能夠助推創新創業的起飛跑道過于擁擠,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載、吸納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的產業平臺,在為人才干事創業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上問題還不少、任務比較重。三是對基層人才的服務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財力限制,對基層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較低,有的政策還兌現不了。導致貧困地區和基層仍然存在“人才引不進來,引進來作用發揮不了,作用剛顯現卻又留不住”的現象。
當前,我市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認識,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謀劃,強化人才服務中心工作。
(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出臺系統完善、政策優惠、操作性強的人才引進配套文件,明確規范引進工作程序,讓引進的人才真正為我市服務、為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服務。根據我市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建議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進政策中將高級技師列入高層次人才范疇。還可采用“柔性引進”的靈活方式,通過聘請咨詢、講學、技術合作、兼職、短期聘用、承擔項目與課題研究等靈活方式引智。
(二)構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載體。要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充分發揮鋼鐵、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集聚效益和鏈條效應,以及新能源汽車、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機器人終端等新興產業的實際需求,不斷延伸產業發展鏈條,配套人才需求鏈條,確定各產業的人才發展定位、目標要求和工作機制,以用人單位為主體,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搭建項目承接平臺、技術研發平臺、人才培育平臺、合作交流平臺,不斷加強與相關領域科研院所、職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務保障?!笆聵I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礎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斷探索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新辦法、新形式、新機制,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結對聯系重要人才等相關工作制度,加大對創新創業項目的投入,夯實人才工程基礎設施建設,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過建立完善住房安居、親屬落戶、配偶安置和子女就業等各項保障機制,落實工作待遇、生活津貼等各項激勵措施,開辟“綠色通道”為高層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醫療、旅游等公共服務特別待遇,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
“十三五”以來,園區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機制,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認真履行園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按照工作部署,認真做好園區人才工作,推進人才工作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F將園區“十三五”期間人才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1.人才總量持續擴張。截至目前,園區人才總量2428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結構不斷優化。??萍耙陨蠈W歷人數逐年增長,截至目前,從學歷層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學歷2340人,??茖W歷3906人,高中及以上學歷為16036人;從年齡結構上看,45周歲以下人才比重占40%;從職稱結構上看,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級職稱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級職稱的人才1149人;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二產業36916人,第三產業2673人,人才資源隨著產業結構同步發展,呈現向第三產轉移的態勢,新興產業人才快速增長。
3.招才引智成果豐碩。通過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進高?!被顒?、各類公開招聘等先后共引進各類人才3200余人,實現園區高層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場有效整合。園區人力資源市場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市場功能日趨完善,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場招聘信息宣傳欄、蘇宿人才網、微信公眾號“三位一體”的招聘宣傳模式,開發了一套集就業、人才信息于一體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掌握園區企業用工情況和人才現狀?!笆濉逼陂g,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單位入場招聘,8萬人(次)入市應聘,約2萬多人通過市場實現流動與就業。
園區“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必須清醒看到,當前人才發展現狀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現為:人才總量仍然不足,特別是領軍和拔尖人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對比較缺乏;人才資源整體素質不高,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區域分布還不夠合理;人才創業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缺乏與創業創新相匹配的投融資體系,社會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尚未形成;人才優先發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確立,用人單位的主體意識不強,人力資源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十四五”時期,將是園區經濟社會發展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園區經濟加速濟轉變的關鍵期。在新一輪拓園的形勢下,園區人才發展既迎來良好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從機遇來看,人才開發一體化進程加快,人才工作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發展、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迫切需要人才資源支撐,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顯。
從挑戰來看,“十四五”期間園區將處于創新驅動的轉型發展階段,產業的轉型升級迸發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對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隊伍建設任務更加繁重。
(一)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大力推進產學研交流合作。
實現與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進電子信息類、機電控制類、教育類等人才總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門資源優勢,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系,定期上門征集制約企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及時反饋給高校和科研院所,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時反饋給相關企業,進行點對點的合作開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在園區的轉化。同時,根據產業發展和人才實際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類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二)繼續加大創新平臺建設。
將進一步結合園區特色產業,以各類平臺建設為抓手,引導和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認定辦法進行申報,以爭取省市兩級相關政策支持。同時,根據產業發展和人才實際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類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
(三)抓好各類人才培訓工作。
一是加強與蘇州工業園區對接,吸取蘇州工業園區在人才培訓工作上的成功經驗,開發符合園區企業需求的培訓項目;二是依托園區人才計劃和園區產業特點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三是加強對園區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創新培訓工作方式,實施“節點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購買培訓服務的方式,加大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力度,建立企業家培訓臺帳,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參與教育培訓情況進行存檔,實施動態管理,不斷提升培訓工作的質量和成效?!笆奈濉逼陂g累計完成培訓5000人(次)以上。
。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按照全省法院人才工作相關情況專題調研的有關要求,現將我院人才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人才隊伍基本情況。
我院行政編制數102人,實有90人;
事業編制數10人,實有11人;
工勤編制數9人,實有6人。核定文員數32人,實有29人,另有合同制人員11人。
實有員額法官數36人,其中中共黨員26人,群眾10人;
漢族34人,少數民族2人;
男25人,女11人;
研究生全日制2人,非全日制7人;
本科全日制12人,非全日制14人;
法律類專業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22人,其他專業1人。
實有法官助理22人,其中其中中共黨員7人,共青團員4人,群眾11人;
漢族18人,少數民族4人;
男4人,女17人;
研究生全日制3人;
本科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3人;
大專及以下全日制1人,非全日制2人;
法律類專業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3人。
實有審判輔助人員12人,其中其中中共黨員7人,共青團員2人,群眾3人;
漢族9人,少數民族3人;
男7人,女5人;
研究生非全日制1人;
本科全日制7人,非全日制4人;
大專及以下全日制1人,非全日制2人;
法律類專業全日制5人,非全日制3人,其他專業4人。
二、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服務保障人才戰略實施方面。
扎實推進“兩個實施辦法”落到實處,全面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建立和完善了“務虛會議”制度、“第一議題”制度、定期談心談話、年輕干部人才庫等隊伍建設方面一系列制度措施。通過扎實開展各項主題教育推動隊伍建設成果轉化,努力建設一支對黨忠誠、風清氣正、素質過硬的法院隊伍。
三、加強和改進法院人才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方面。
一是深入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始終把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建立持續學、跟進學長效機制,完善以黨組理論中心組為龍頭、中層干部為重點、黨支部為單元的理論武裝格局,打造以本院五個支部為單位,每周五下午集中組織政治理論學習的“雙五”學習制度,自十九大以來截止目前共組織“雙五”集中學習90余次。充分發揮“頭雁”示范作用,完善領導干部講課制度,院黨組書記、各支部書記每年至少講1次黨課,既講學習體會,更談結合工作的實踐思考。
二是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積極探索政治建設新舉措和新機制,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規范司法行為、轉變司法作風”專項整治活動、“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興新突破”教育活動、“兩個堅持”專題教育活動、“解決紀律規矩突出問題、純潔政法隊伍”等教育整治活動,并將開展“加強管理年”活動全面貫穿始終,結合當下正在開展的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工作,深入推進制度廢立改,全面清理頑瘴痼疾,形成邊定邊改邊學的常態化學習機制,進一步發揮規章制度的指導規范作用。
三是著力強化干警政治意識。認真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等重要黨內法規。積極探索改進傳統教育方式,組織全院干警“讀書月”活動,組建學習小組,指定學習書目、規定學習期限。積極利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微信公眾號等資源,安排專人在工作平臺每天早晚7點發布兩次學習知識,開展“‘雙七’促進步”活動。扎實推動完善黨中央、省、市、區委及上級法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和黨對司法工作絕對領導的制度體系,確保把黨的絕對領導貫徹到人民法院工作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
四、落實法官入額遴選機制、完善單獨職務序列和員額管理方面。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關于加強法官檢察官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意見》(廳字[2017]44號)等有關文件精神,堅持黨管干部、公平公正、注重實績、省級統籌原則,科學配置我院法官員額,擇優選任員額法官,推進法院法官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為開展好2022年度員額法官補充選人工作,根據《全省法院員額法官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和《2022年全省法院員額法官補充選任工作方案》,結合我工作實際,制定《2022年xx市xx區人民法院員額法官補充選任工作方案》并落實。
五、完善法官助理分層培養、加強聘用制書記員管理保障和司法行政人員培養使用力度方面。
嚴格落實黨管干部原則,堅持把政治標準擺在首位,從實際工作中考察干部的政治素質和政治擔當,切實把好人選的政治關、品行關、作風關、能力關、廉潔關。在人選發現上突出法院專業化特點,從服務全區法院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出發,堅持拓寬用人視野和渠道,嚴格落實“凡提四必”,強化隊伍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制定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具體辦法,加大優秀年輕干部選拔力度,建立健全年輕干部選拔、培養、管理、使用機制。
六、人才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交流鍛煉方面。
針對基層法院領導班子年齡老化、優秀年輕干部儲備不足等突出問題,院黨組立足法院隊伍建設長遠發展需求,選準配強基層法院領導班子,進一步優化梯次年輕結構和專業知識結構。立足提升基層班子整體功能,認真研究干部自身需求等諸多因素,將服務中心大局、優化班子結構、培養鍛煉干部、盤活隊伍活力、營造良好氛圍作為領導干部交流主要原則,從穩定大局推進交流,優化結構出發,對于出現的空缺崗位,堅持知識專業經歷有機結合,梯次配備各年齡段干部,重視選拔使用年輕干部。我院及時針對工作人員進行調整,保證法院工作活力。今年我院對黨組分工進行調整,9月8日由xx接替xx法院領導職位,作為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法院工作,x月x日xx經去第十屆人大代表大會法定程序選舉,全票當選為xx市xx區人民法院院長。
目前刑事庭、司法警察大隊、由xx分管。政治部、綜合辦公室、執行局由xx分管。立案庭、審管辦、速裁審判庭由xx負責,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由xx分管,行政審判庭由xx分管,民事審判一庭、民事審判二庭由xx分管,立案庭、審管辦、速裁審判庭由xx分管。
七、健全人才評價機制、考核機制、容錯機制方面。
完善制度規范化。以制度規范提升行為規范,堅持長效管理與日常管理相結合,做好整改落實定期回頭看工作。繼續排查選人用人、因私出國(境)管理、干部擔當作為以及司法規范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修訂完善各類工作流程指引、工作人員考勤請假辦法、個人事項報告制度、嚴格執行因私出國(境)審批等舉措,做到以制度管人,切實提升執行力。定期對司法規范、庭審作風等開展督查,以管理精細化精準化推進司法規范化。
八、人才培養方面。
加強青年干警培養。持續完善優秀年輕干部人才庫,加強年輕干部、審判人才、業務專家的培養,進一步擴大后備人才隊伍,積極爭取為優秀人才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積極爭取與高效、黨校合作交流機制,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助推青年干警培訓工作。創新運用讀書沙龍、調研比武、情景模擬、結構化研討等形式,著力培養又博又專、底蘊深厚的青年干部人才隊伍。
九、人才培訓方面。
科學制定培訓計劃。完善各類人員教育培訓體系,科學制定政治輪訓計劃,健全干警培訓檔案,加強對教育培訓的統籌管理。有意識地加強員額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司法警察等各類人員的專業能力培訓。適時開展利用身邊紅色教育資源,如xxx戰斗遺址、xx戰役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先進典型上講壇,交流分享先進事跡與經驗,提升干警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
十、人才服務保障和先進典型培養管理方面。
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按照“階梯式、傳承性”選培模式,繼續挖掘培育先進典型個人和集體,運用志愿宣講、新聞報道等多種形式,不斷強化先進典型的示范、導向和激勵作用。認真總結在基本解決執行難、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優化營商環境、防范化解風險等重點工作及疫情防控一線涌現出來的先進經驗,大力宣傳、及時上報,形成尊崇先進、學習先進的良好氛圍。
十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方面。
一是落實黨建工作責任,抓牢意識形態工作。深化黨組負總責,黨組書記帶頭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黨支部抓落實的機關黨建工作機制。黨支部每半年至少分析研判1次黨員的思想狀況,黨組書記與委員、黨支部書記與普通黨員經常性開展談心談話,做到政治上關心、生活上關愛、情感上關懷。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充分利用黨建實體陣地和網絡陣地,旗幟鮮明地開展思想輿論斗爭。完善黨建工作制度和黨建責任清單,認真落實黨建述職評議考核。
二是推進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夯實規范基礎。突出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功能,按照基層黨支部標準化建設要求,著重抓好組織建設、會議組織、黨員管理、黨員活動、民主監督、黨建文化、考核評價等7個方面的黨支部工作,切實擔負起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職責。深入開展黨建“5+x”活動品牌創建。通過每月一次工作研討,一次專題學習,一次主題黨日,一次組織生活,一次談心談話。加強黨員思想信念教育,過好組織生活,讓“5+x”活動成為黨建工作的有效抓手,黨員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進一步加強。進一步推進黨建工作活動室基礎建設,挖掘提煉各支部個性化優勢,推動支部標準化建設提檔升級。從嚴從實把好發展黨員質量關,突出政治標準,強化黨支部和黨組領導把關作用,確保發展黨員全程記錄、嚴格審批。
三是從嚴從實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激發組織活力。貫徹落實《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認真執行“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組織生活會、黨員民主評議、談心談話等基層黨內組織生活制度,規范黨建臺賬。領導干部落實雙重組織生活制度,帶頭講黨課,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所在支部的組織生活。進一步豐富主題黨日活動形式,著力強化主題黨日活動的莊重感、儀式感,扎實開展重溫黨的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入戶訪談等活動。切實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成講政治、有活力、能戰斗的堅強堡壘。
。
一個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首先必須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在新疆即將進入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之時,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強化核心競爭力,是每個企業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為詳細了解全縣企業使用人才情況,6月16日,木壘縣經貿委相關人員深入到部分重點企業,進行了調研?,F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木壘縣企業發展及人才現狀。
木壘縣是以牧為主的農牧業縣,多年來主要以農牧業發展來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近年來隨著我縣新型工業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以資源轉換為主要內容的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現已形成了煤電煤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民族刺繡三大產業,其中煤化工是近兩年在我縣發展起來的一大產業,也是當前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圍繞以上三大產業建立的納入工業統計的企業有40多家,全部為中小企業,其中煤炭開采企業3家,煤化工企業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16家,我縣規模以上企業從的6家增長到10家,企業的發展已逐步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目前全縣企業固定用工1200多名,非固定和季節性用工在5000人左右,從事工種30種。其中經營管理人才150人,專業技術和技能型人才250多人,其他大部分工人均為農民工。
二、企業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木壘縣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多數產品以粗加工為主,屬勞動密集型企業,很多企業招收的都是農民工,技術人員比較少,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缺乏,營銷人才嚴重不足,技術熟練工也很缺乏。普遍存在著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其主要原因:
一是人才引進的方式方法單一,針對性不強。企業引進人才基本上都是依賴熟人推薦介紹、媒體廣告和人才市場招聘,對人才信息庫、網絡招聘等無形人才市場手段不了解、不熟悉,使用較少。
二是企業對人才引進和培養不積極,反應平凡。有的企業只看到眼前利益,認為當前自已的簡單生產經營不需要什么專業人才,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和經費去引進和培養人才,抓好當前的生產才是最主要的,缺乏發展眼光。
三是大部分企業工作條件差,留不住人才。個別企業也曾在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上采取了措施,但由于企業所處地區和自身效益等問題,有能力的人都不愿留下。企業普遍反映,大學生招進來以后,一般干上半年至一年就走人。一者有了工作經歷,找工作容易些;二者到發達地區工資高些,發展空間大些;三者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問題,大學生對縣級城市環境不滿意,一心向往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很多大學生一到企業就不安心,私下不斷跟在發達地區工作的同學、朋友聯系,一旦學到技術,找到機會,立馬走人,企業束手無策,這也是當前我縣企業人才年齡老年化的主要原因。
四是人才培養缺乏系統性,積極性不高。很多企業引進人才只是為了使用人才,重使用、輕培訓的思想比較普遍。加上企業人員流動性大,企業沒有措施保障自己培訓的員工不流失,大多數企業不愿支付培訓員工的成本,企業內部的專業技術人才沒有正規的學習培訓渠道,缺少更新技術、知識的機會,人才整體素質的改善和提高受到限制。
五是人才使用缺乏規范性,激勵作用不強。很多企業管理機制和用人制度比較落后。有的企業是家族式管理,人才引進以后,雖然安排了一定的職位,賦予了一定的工作條件,但在實際工作中仍是不放心,不放手,所受的制約比較多,職業發展的空間有限。
1、要繼續強化“人才是社會第一資源”理念的宣傳教育,職能部門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和溝通,定期組織大型人才招聘會、小分隊外出招聘、網上招聘等活動,想方設法幫助企業引進各類急需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
2、積極為企業人才工作提供優質服務。發揮好人才信息的服務功能,充分利用人才市場對人才信息的集散優勢,為企業提供人才預測與信息服務,主動為其儲備和輸送人才,并加強對企業各類人才的培訓工作。
3、發揮好人事管理的代理功能,按照社會化、專業化要求,不斷擴大人事代理范圍、完善人事代理辦法,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務,同時幫助企業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不斷促進企業由傳統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人才資源管理轉變。
4、政府要將企業發展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視,出臺相應的人才管理和重用措施,以幫助企業留住人才。建議將公務員過渡和事業單位人才錄用范圍擴展到企業一級,每年將專業知識較強的大學生分配到企業進行待崗鍛煉,并為在企業發展中做出一定貢獻的管理人才提供二次就業機會,使一些有能力的大學生,對在我縣企業工作的未來發展空間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進而通過在企業安心努力工作來實現自已的理想。
至2021年底,全州糧食、物價、發改系統人員總數552人,其中中共-黨員人數223人,占40%,女性職工229人,占41%,少數民族職工257人,占47%。
(一)從職位分類看:公務員239人,占%;企業管理人員103人,占%;專業技術人員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術工人56人(其中,中級工以上人員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人員49人占%;31-35歲人員67人,占%;36-40歲人員120人,占%;41—45歲人員125人,占%;46—50歲人員112人,占%;51-55歲人員28人,占%;56歲及以上人員4人,占%。
(三)從知識層次看:無研究生學歷;大學本科學歷98人,占%;大學??茖W歷207人,占%;中專、高中學歷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學歷71人,占%。
(四)從人才培訓情況看:糧食購銷市場化以來,各級糧食部門通過大力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精簡了企業人員,加大了企業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資金困難,在人才培訓方面進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糧食系統組織參加培訓65人次。培訓知識類型,主要為企事業管理人員培訓,特殊工種職業技能培訓等;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糧食系統教育培訓機構(17人次,占%),其他渠道為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價系統組織參加培訓2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發改系統組織參加培4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專門業務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識層次偏低。全系統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57%,而在系統主體單位糧食經營企業中,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14%,且有相當比例的學歷不是第一學歷,為從業后通過函授或其他途徑取得,所學專業中,真正系統的學習經濟管理、糧食工程等專業的偏少,學習信息技術、工商管理、法律等專業的更是少之又少。
歲以上人員144人,占27%,35歲以下人員明顯偏少。
(三)人才使用環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環境較差,處在偏遠地區,又是少數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進人才難。多數糧食企業的處境是求生存階段,在市場競爭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糧食企業工作,特別是專業型人才,糧油保管人員,糧油檢驗人員,物流管理人員近幾年基本上沒有進入。二是留住人才難。企業內部各項機制不完善,也難以為人才提供發揮作用的平臺,即使引進人才,由于待遇及企業環境等原因,也難以留住人才。三是培養人才難。企業歷史負擔沉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經濟效益差,近2年雖略有好轉,但企業難以在人才教育、培訓等方面投入到位,培養自有人才存在困難。
(四)、編制少,工作量大。機構改革后,人員情況發生了變化,編制也發生了變化,發改局職能加大,以工代賑職責劃入發改局但沒有增加編制,反而機構改革后編制減少,工作量大,人員嚴重缺乏,特別現在又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災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來就很吃力。機構改革后,原州糧食局、州物價局合并到州發改委,縣上卻并不一致,除了茂縣糧食局為縣發改局管理的單位其他縣上糧食局都是獨立的,而物價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個單位,而縣上是分開的,這樣工作開展起來很不方便。
(一)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鼓勵人才走進企業。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樹立以工作業績用人的導向,出臺激勵措施,鼓勵引進人才,特別是專業型人才。對應屆畢業大學生,可參照大學生到農村任“村官”的優惠政策,出臺應屆畢業大學生到民營糧食加工企業(包括其他類型民營企業)工作的,可享受同等優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隊伍的培訓力度。以大規模培訓為平臺,根據單位性質和職位的特點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計劃,突出對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確保每名工作人員一年參加各類培訓的時間。不斷更新相關的理論和業務知識,提升每個人都綜合素質,培養沉穩、干練的工作作風。增強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著重提高職工的政治鑒別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蝕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諸多復雜問題的能力,建設一支綜合行政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要在全系統,尤其是領導人中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推進人才興國戰略,逐步加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積極提高廣大職工隊伍素質,尤其對專業技術人員要加大特殊工種技術培訓力度,使之不斷更新、充實知識,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員年齡偏大的矛盾;要通過輪崗、掛職等措施,積極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結合效能建設,完善公務員考核機制,增強機關干部的壓力感、責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門形成人人干事業,人人謀發展的氛圍,從而打造一支政治堅定、作風扎實、業務過硬、充滿生機的公務員隊伍。
(四)、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銜接更通暢,上傳下達更加方便,建議把縣上的糧食、物價、發改部門合并為一個單位,盡量與州上機構改革步調一致。為了讓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決人員缺乏的問題,建議增加相應的職責編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編制部門能考慮縣上實際問題。
調研人:何志群。
按照組織部人才科要求,為切實掌握我鎮緊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況,大力推進人才興鎮戰略的深入實施,我鎮成立了人才情況專題調研組,通過走訪、調查總結我鎮近年來的人才工作相關經驗,分析存在問題和成因,并緊密結合我鎮實際,提出我鎮在2012年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人才需求狀況。調研報告如下:
大坪鎮地處普寧市西南部,毗鄰陸河、陸豐、惠來等縣(市),全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約13萬畝,耕地面積12398.5畝。下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共有62個自然村,全鎮總戶數4432戶,總人口3萬多人。農業特色突出,是普寧青梅、青欖主產區之一,逐步形成了以青梅加工為主的支柱產業。素有“小山城”的美譽。
截止2021年3月,全鎮有各類人才392人,全鎮約每76人擁有人才1人。其中:
2、經營管理人才:65人,女21人,大學本科及以上8人,大學專。
科及以下77人,35歲及以下28人,36歲及以上37人;
5、農村實用型人才:183人,女39人,大學本科及以上0人,大學??萍耙韵?83人。
近年來,我鎮農村基層人才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基層人才在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對基層人員的管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對我鎮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也帶來負面影響。人才老齡化,部分人才流失,大量農村基層人才外流,造成我鎮基層人才短缺,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我鎮農村基層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高度重視人才工作。
圍繞實現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謀劃推進人才工作。組建人才工作機構,成立了由黨政辦、勞保所等單位組成的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黨政辦;結合我鎮實際情況,科學建立了青年人才庫,并將資料錄入信息系統,實行動態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門技術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多個范疇,對人才的培養、選拔、引進、使用、激勵、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做了規定,增強了我鎮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實用性。
(三)確立人才工作運行機制。
我鎮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全鎮人才現狀的基礎上,認真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省、市人才工作會議相關精神,結合我鎮實際,提出并確立了人才工作運行機制。
(1)營造一個良好環境。黨委政府、各建制村、企事業單位變“管人”的觀念為服務的觀念,把人才工作的重點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務上來,努力營造強大的輿-論環境、寬松的政策法規環境和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形成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氛圍。
(2)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積極主動引進人才。對黨政人才要著力培養駕馭全局、科學決策、開拓創新的領導和行政能力;對企業管理人才要著手培養勇于創新、追求卓越品質的管理營銷能力;對專門技術人才要著手培養技術創新、研發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村干部要著手培養駕馭領導、應對突發事件、與群眾打交道等能力。按計劃逐步推行“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提高建制村干部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此外,積極引進急需人才。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學”的引才思路,積極引進具有高學歷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支柱產業、重點工程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3)堅持六類人才一起抓。以分級分類管理為基礎,堅持黨政人才、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六類人才隊伍一起抓,努力、形成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滿足我鎮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隊伍。一是儲備人才。鎮政府每年準備一批人才儲備基金,每年從愿意留在鎮里工作的大學生隊伍中選拔一批儲備人才,根據所學專業分別輸送到政府機關、學校和農村。二是掌握一批各類人才。認真開展調查摸底工作,對高新技術企業、效益好的企業的高層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檔案,實施動態管理。三是表彰獎勵優秀人才。每年在政府財政中抽取一部分資金,評選一部分優秀干部、優秀企業家、優秀技能人才進行表彰獎勵,并進行廣泛宣傳,在全鎮逐步形成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一)基層人才流失問題的客觀原因。
1、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大部分人才外流,造成人才流失。我鎮平均每年有10000人左右常年在外務工,接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外出務工人員中,有近1500人掌握一至二項專業技術,他們懷揣過硬技術到流沙市區和珠江三角洲等發達城市務工經商,給所在城市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卻給家鄉的經濟發展造成損失。
稅費等,不愿回鄉創業,回歸工程十分艱難。
3、一些學有所成的大中專畢業生,追求大中城市的優越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不愿回鄉搞家鄉建設。家鄉的住房條件差,工資待遇低,生活單調、小孩接受教育條件差等諸多因素,對其沒有吸引力。
4、由于我鎮屬于貧困山區,鎮村兩級收入較少,特別是村級“三提五統”取消后,每村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財政補貼,村干部工資發放困難,部分40歲以下的富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村干部難以堅守清貧,辭職外出經商或務工,不同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5、鄉鎮七所八站工作人員,他們各有不同的專業特長,對鄉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作出了較大貢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工資難維持“家屬下崗,迫于生計,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崗位,拋妻別子,遠走他鄉。
(二)存在的問題。
1、市場配置與政府宏觀調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影響。
的人才挖走。第三,市以上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及其局委,經常招收公務人員,人往高處走,一些符合條件的`拔尖人才,勇躍報考,一考就成,誰也不敢阻攔,無可奈何被上級釣走。
2、用人機制的弊端影響人才隊伍的健全。
政府的用人機制是公開、平等、競爭、擇優,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好鋼用在刀刃上。但明朗的陽光也有其陰暗的一面,用人唯親或用人失察時而有之。一部分有真才實學的人員,往往不被重用,千里馬無緣伯樂。相反,一部分紈绔子弟、繡花草包,不學無術之人,利用其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不良優點,往往贏得上級的青睞,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崗位。這樣一來挫傷了真才實學者的積極性,憤而走之,二來貽誤了工作,給鎮村兩級組織帶來不利后果,形成惡性循環,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1、以情感人,留住人才。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作為鎮村兩級組織,應撲下身子,拿出一顆真誠的心,留住人才。一是實事求是告知人才對象,家鄉條件雖苦,但要以艱苦樸素的精神,為改變家鄉的面貌而舍棄他鄉他單位優厚的條件,留下來一塊共同奮斗。二是盡最大努力改善現有的生活工作條件,留住人才。三是給現有在鄉的各類人才充分發揮其能力空間,解決其身份,給其適當位子,人盡其才,發揮其最大潛能。四是提供平等競爭平臺,能者上,庸者下。上者給以相關位子和待遇,下者給以重新競爭機會,讓其感動,為我效力。
2、利用政策,招來人才。
一是利用國家和地方已出臺的涉農人才政策,招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其發揮優勢,協助村“兩委”發展村域經濟,搞好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實施回歸工程,優化環境,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招商吸才機制,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吃虧,敢于讓利,謀求“雙贏”,樹立安才、親才、護才意識,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別人圖利益,我們圖發展。三是多措并舉,讓現有人才招來人才。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邊遠窮地區,條件雖苦,但苦中有樂,扎根山區,也能實現人生的理想,有些現有人才已深深感受到這一點。讓這些思想已認識到位的人才,多方聯絡,跟蹤追擊,讓他們加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隊伍中來。
3、改善條件,穩住人才。
人才來了,如何讓其安下心來,撲下身子為我服務,就需要政府改善各方的條件,穩住人才。一是改善其發展環境,由政府出面協調,在征地、勞動力、稅費、家屬就業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讓其無后顧之憂,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二是對于大中專畢業生和大學生村官,提高工資待遇,讓其享受與大中城市同樣或基本一樣的待遇。三是提供其發展保障,利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障其發展的和-諧空間,減少干擾,變換政府領導者為服務者的角色。對影響或干擾投資者的利益的人或事,輕者批評教育改變方式,重者打擊處分重新決策,充分保護其合法權益。
按照縣委人才辦的要求,為切實掌握我局人才隊伍的基本情況和人才工作現狀,找準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癥結,提出對策建議,以便更規范、更科學的開展人才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局現有在職人員共108人,其中行政編17人,機關工勤2人;事業編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崗位8人;臨時工6人。***局機關在職干部隊伍中,從文化程度上看,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大多為在職學歷)50人,占46.3%;大專及以下學歷58人,占53.7%。從年齡結構來看,35周歲以下27人,占25%;35-45周歲38人,占35.2%;45周歲以上43人,占39.8%。從職稱級別上看,事業編制專業技術崗的39人中,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10人,無職稱9人。
通過以上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隊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初始學歷層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學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學歷共50人,占總人數46.3%。但除了近年新錄用人員,畢業于全日制院校大專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數干部是通過在職教育取得的成人學歷,掌握的知識深度存在缺陷,知識的系統性存在不足。多數人員的自學能力相對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沒有再接受過更高學歷的深造。
二是人員老化,梯隊結構不合理。35周歲以上人員81人占75%,成為我縣***系統的中堅力量,但35歲以下人員僅有27人占25%,新鮮力量補充不足。
三是職稱結構不夠合理。從職稱級別情況看,專業技術崗39人中,高中級職稱20人,情況總體良好。但初級職稱及無職稱人員19人中多數為35歲以后新進人員。年輕新進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及職稱有待提高。
一是機制不夠健全,人才難引進,高層次人才少。從年齡結構上看,我局35周歲以下27人,占25%,占比較低;從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學歷中多為在職取得,全日制專業人才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點高校專業人才,高層次年輕人才缺乏?,F有人才聘用機制對高層次人才缺乏政策傾斜,沒有穩定的人才引進體制,事業單位沒有高薪聘請高層次人才的標準或先例??h里沒有出臺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貢獻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問題,在人才引進時,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醫、子女上學、社保、職稱等方面的顧慮,在同等待遇下,這些緊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條件更好的地方去,導致出現高層次人才引不來以及引進的人才易流失問題。
二是人才評價和競爭激勵機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評價和競爭激勵機制不健全,絕大多數人才的工資待遇只與職務級別或專業技術職稱直接掛鉤,與干得多和干得少沒有關系,與貢獻大小沒有關系,工作能力強的人員承擔的工作任務重,而在推薦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訓、落實報酬待遇、評優選先時,大部分看資歷、看職稱,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極應付、混資歷。
三是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培訓工作有欠缺。從調查情況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識到參加學習培訓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培訓活動中,干部的所想與所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主動學習意識不強,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員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訓名額少,導致很多人員不能參加培訓,很難做到全員培訓。從調查了解的培訓內容上看,各種培訓大都是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為主且知識點零散,忽視了干部的崗位能力、創新能力培訓,部分培訓枯燥乏味,不能調動學員的興奮點,不能激發學習熱情。目前,中層干部和業務骨干是我局培訓師資的中堅,但是由于很多中層干部和業務骨干整天忙于事務,鉆研教學、肯鉆研教學的人不多,造成了縣級***培訓教師少。師資的缺乏,嚴重影響了培訓工作的開展。由于培訓工作上的這些欠缺導致在培養人才方面后勁不足,難以在系統內形成人才養成的長效機制。
一是重視教育培養,提高現有人才隊伍素質。要將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列入***工作的議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長效機制。
(1)根據***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訓菜單”。根據不同的崗位、職級、培訓需求,分類別、分層次建立全覆蓋的培訓模式??梢詫⒂信嘤栃枨蠖ぷ饔钟行枰母刹窟x派參加級別較高的培訓、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鑒的地方實地跟班學習或考察。同時做好培訓后的培訓情況反饋,可組織相關業務科室或工作人員結合培訓和工作實際開展討論,切實做到“學以致用”。減少全系統的大范圍培訓,切實了解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需要,多開展有針對性的,分崗位的干部培訓,這樣既可減少對正常工作的影響,也可少占用員工休息時間。
(3)建立分享交流機制,提高學習積極性。對系統內好的工作方法,創新的工作思路等進行分享交流??梢圆捎媒涣鞣窒頃男问?,提出自己工作中、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學習上的感悟等,通過討論、分享,拓寬思路,取長補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臺,定期就某一學習內容進行討論,及時將自己想分享的好內容進行交流,形成互相帶動、熱愛學習的良好氛圍。
多舉措并行,完善培訓機制,不僅要重視培訓工作,更要做好培訓工作。通過學習教育,全面提高現有人才隊伍素質,在現有人才資源下創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進機制創新,吸引高層次人才。希望相關部門探討研究、著手制定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辦法和人才引進優惠政策,配套引進人才的工資、福利待遇、職稱評聘、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辦法,在政策上適當給予優待,吸引更多人才來安家落戶、創新創業。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庫,統籌使用好各類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備的人才信息系統,方便根據需求調配人才,將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最大程度發揮人才的價值,解決單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統一有序、功能健全、開放靈活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為人才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2)要知人善任,根據人才特性多樣化的特點,遵循人才成長的規律,打破常規選用人才。對現有各級各類人才按所學專業、個人特長等進行歸門別類,對考錄、聘用的應、往屆畢業生,按專業分配工作崗位,切實解決學非所用、用非所專、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臺更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條條框框,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及時發現人才,大膽使用各類人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導向。在人才的聘用、職稱評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義、論資排輩、感情照顧等傳統觀念,樹立“唯發展論英雄,以實績用干部,靠貢獻拿報酬,憑本事坐位子”的導向,對貢獻突出的各類人才壓擔子、給位子,及時調整空談誤事、庸懶散浮、工作打不開局面者,激勵各類人才大膽干事創業,爭創一流業績。
。
優秀作文推薦:xx區突破傳統人才工作的思維模式,大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多渠道開發、儲備農村人才,實現了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一是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制定《建設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示范鄉鎮的具體實施意見》,成立由區委、區政府領導任組長,組織、人事、農業、財政、科技、教育、水利、畜牧、水產、林業、農機、科協等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專班。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此外,結合xx實際,由區內涉農專家、專業技術人才、鄉土拔尖人才為主,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為輔的農業科技服務團。
二是加大部門配合力度。組織人事部門十分注重與其它部門之間的配合、溝通,主動上門協調關系,爭取支持,制定總體規劃和方案。通過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使我區的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工作形成了合力,實現了“黨委政府指揮、組織人事領唱、其他部門合唱”的格局。
三是加大開發網絡建設力度。農、林、牧、漁等涉農相關部門在全區7個鄉鎮均建立農村人才資源開發聯系點,形成了區、鄉、村三位一體協調一致的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網絡。
一是打造政策環境。制定出臺了《xx區“十一五”農村人才資源開發計劃及2015年農村人才資源開發規劃》、《xx區農村鄉土拔尖人才選拔和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鄉土人才提供優先入黨、學習培訓、評定職稱、技術服務、發放農業貸款等激勵扶持措施,對全區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通報表彰。
二是營造輿論環境。運用現代新聞媒體,積極向電臺、電視臺、報刊、雜志,撰寫有關鄉土人才開發和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報道、新聞及經驗交流材料,錄制有關科技下鄉、先進鄉土人才典型事跡等音像節目,通過這些措施,營造了農村人才資源開發輿論環境。
三是優化管理環境。我們為全區鄉土人才建立專門檔案,建立聯系卡片,并實行微機管理,嚴把“進口”和“出口”關,確保鄉土人才種類信息的真實性。目前,我區被評為區級鄉土拔尖人才120名,市級鄉土拔尖人才6名,省級鄉土拔尖人才2名。與此同時,我們為147名農村鄉土人才評定了農民技術職稱,對62個農村科技協會進行了重新登記。
一是校鄉聯姻,把人才“送出去”。我們先后與湖南農大、xx高技院等6所大專院校,采取代培、聯合辦班、聘請技術顧問等形式開展人才共建活動,有效地促進了他們專業技能的提升。
二是跟蹤輔導,把人才“引進來”。農林局萬畝農業綜合開發區是我區現代農業節水灌溉示范區建設工程之一,去年引進了寶大903番茄、津春5號黃瓜、伏龍茄、薺菜等新品種,為確保新品種的引種成功,先后與省農科所、上海九久種子公司、《長江蔬菜》雜志社等單位取得聯系,網絡了7名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技術輔導。
三是示范輻射,把人才“聚攏來”。以3個示范鄉鎮、6個示范基地、12個示范村、62個協會為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經驗交流會、技術座談會、觀摩會,在互幫互學中促進了鄉土人才素質的提高。
養殖業、城邊的修閑農莊菜、西部種植業等農業四大板塊,形成了諸如蔬菜鄉、水產鄉、蓮藕鄉、養雞村、養豬村、休閑農莊等專業村莊,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加工、休閑四大產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
二是讓鄉土人才成為了農業科技的“排頭兵”。我們積極推行“一戶帶多戶,多戶帶一村,一村帶多村”的發展模式,與鄉土人才結“對子”,確立對口幫扶關系,采用技術扶持與經濟扶持相結合,租賃與自我開發相結合的辦法,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普及。
三是讓鄉土人才成為了農民致富的“智囊團”。充分發揮鄉土人才與外界聯系密切、掌握信息靈便準確的優勢,讓他們面對市場、熟悉市場、挖掘市場,切實為廣大農戶當好“信息智囊”。市級拔尖鄉土人才、農民經紀人郭大慶20xx年為蘆山鄉蔬菜種植戶提供了20余次蔬菜種植的相關信息。
本次問卷共設計了15個問題,除前2個是酒店基本信息問題外,還有13個問題(含2個開放式問題)?,F就其中涉及海南酒店行業最緊缺的人才類型、錄用人才時最看重的要素和能力以及對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方面的看法等幾個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1、目前西安酒店行業最緊缺的人才類型。
在本次調研中,被兄弟院校認為是目前西安酒店行業最緊缺的人才類型且排在前5位分別是“管理型”、“銷售型"、“外語型"、“技能型"和“公關型"。
在本次調研中,被西安酒店認為在人才錄用時最看重的要素且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服務態度"、“品德”和“經驗”。
(一)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教學。
內容與行業實際有脫節現象,滯后于市場需求,更難以與國際接軌。校企聯合目前還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層次,缺乏長期的、系統的合作.學生實習往往只能做一些簡單而重復操作的事情,得不到很深的感性認識,社會適應性差。
(三)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酒店業的特點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寬廣的知識面、高尚的職業道德、主動的服務意識、良好的文化修養、靈活的應變能力以及嫻熟的服務技巧,最不可或缺的是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及職業道德水準,人際溝通能力,熱情、富有親和力的團隊精神及應對挫折的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內容。在人才培養中著重專業知識、輕思想道德、情商的訓練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難免因自負、孤傲得不到企業重視,而感到壓抑并最終流失。
五、擬采取的對策和措施。
(一)以行業為先導,設置調整專業,培養適銷對路人才。
隨著酒店業的發展狀大,新的崗位需求不斷出現。我們將適時組織教師及企業人員共同參加人才需求調研、超前預測分析工作。根據崗位需求情況,設置或調整專業,確保所培養的畢業生符合行業需求。
(二)以能力為本位、素質為基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方案的制定中貫徹適應性、整體性的質量觀。在企業提供崗位需求的基礎上,由我教研室教師與企業精英、行業專家等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通過分析崗位(群)對知識、能力、素質等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三)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設置的調整思路。
1、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加強公共課與職業技能課程體系建設。酒店應用型人才是本專業教學的培養目標,在構建公共課和職業技能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時,我們始終堅持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原則,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必需、夠用。在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重視教學內容的先進性、時代性,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突出“政治育人”,體現教學內容的綜合化,讓學生掌握足夠的、較為深厚的政治理論知識,培養學生法制觀念;在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中,改變原來單純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2、努力構建“職業能力本位”的職業技能課程體系。職業技能課程改革是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從滿足旅游業對應用型人才綜合能力的需求出發,分析其職業能力結構,構建該專業的專業技能課程體系。首先,按其職業能力結構設置課程模塊。我們根據國家關于高職高專發展規劃的要求,大力革新教育觀念,在職業技能課程設置上,努力擺脫一般本科院?!皩W科本位”的課程設置思想的束縛,建立以酒店管理“職業能力本位”的專業課程體系,確定現代飯店管理、旅游市場營銷、酒店服務技能等課程為本專業的主干課程。
3、以突出專業特色為重點,加強實踐課程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針對原來基礎課程設置過多、課時量偏大,為了突出學生的專業特色,強化實踐技能訓練,在課程體系調整中,增加了實踐課程的教學時數。為了讓學生適應在崗位群內可轉換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就必須增強實踐技能課程的通用性,培養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繼續學習的能力。與此同時,聯系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4、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改革力度大,現代技術含量高.形成了特色明顯的實用性的教學內容新體系.通過廣泛的現場調研及專家論證,確定了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專項能力要素,并以此為基礎對課程進行了重組或新開課程,構建了”能力崗位型"人才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共有四大模塊:即公共課程模塊、職業技能課程模塊、實踐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多門主干課程進行了重組或整合,特色明顯、效果好。
我們的思路是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深刻地改革。在人才培養上,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高技能人才。我們要避免出現高職畢業生出現理論不及本科生,操作不及中職生的尷尬局面.逐步形成以就業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依據,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專業管理人才。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學制改革不是簡單的壓縮課程,而是要在經過充分企業調研的基礎上,適當的壓縮那些對企業用處不大的課程內容,以實用為基礎。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材內容,一切都以就業為導向。我們將深入企業調研,了解在企業的質量管理崗位上究竟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合理設置專業的主干課程以及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最后我們要改革目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實用為基礎,將案例教學提到重要位置,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編寫和教學上我們應該注重聯系企業的操作實例,盡可能聯系實例來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加深學生的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實操的能力。
(四)培養“雙師型”專業教師。
高素質的酒店專業教師是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的保證,是旅游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就必須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優秀的酒店管理專業教師應該是“雙師型"的專業教師,既能熟練準確傳授課程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指導能力.酒店業是一個服務性行業,酒店專業教師的良好職業意識及道德素質結構是必備的,它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質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良好的勞動觀念和服務意識.酒店業易受到國內外環境影響這一特點,相應地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判斷能力和很強的應變能力,從事酒店專業教學的教師更需培養這種能力,加強酒店專業教師的角色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采用多種形式培養專業師資;鼓勵教師參加并取得國家勞動部門組織的各種資格證書或服務操作技術證書;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絡教育等現代教學手段,擴大師資培養的規模;鼓勵教師參與酒店經營部門中高級管理工作并能擔任部門經理以上職務,以提高酒店專業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五)實踐教學硬件建設與項目開發.按照與企業技術同步的原則,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設計實驗室、實訓中心,所開發的項目重在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爭取在新的一年與更多的酒店企業進一步達成共識,共建校外實訓基地,既利于本專業學生實訓,又利于對社會服務,一舉雙得。另外要進一步加強校內各實訓室的建設。
(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工學相結合的探索及措施。
1.優化教學方法加大再造力度。
顯能,就是指知識、技能、智力等方面的因素,而潛能則是指情商、心態等非智力因素。目前大多數的旅游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重顯能、輕潛能的傾向較為突出,而實際上,由于酒店行業是一個與人打交道的服務性行業,在某種意義上說,態度、人際技巧、情緒控制等非智力因素比單純的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更重要。很多酒店專業學生到酒店、餐飲企業第一線實習時受了委屈,怨聲連連,以及大學生跳槽頻繁等現象其實都跟它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要在學生顯能開發的基礎上,加強潛能的開發。教師在平時授課過程中也要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反復的心理訓練,不斷提高他們認識情緒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認知他人和人際協調的能力、忍耐力及自我安慰的能力,潛意識的力量非常巨大,學校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潛意識,使他們在服務過程中碰到困難時能積極的解決問題,同時也能積極自我安慰,堅持到底。
3.培養綜合素質,加強創新意識。
保持酒店業持續可發展的關鍵因素是酒店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具備良好的職業意識、扎實的專業理論和嫻熟的操作技能,這樣的學生才能夠有條件在酒店企業中充分施展才能。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敬業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服務意識,注意儀容儀表,說話文明禮貌,培養吃苦耐勞的品德和較強的組織紀律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酒店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因為酒店經濟是特色經濟,沒有特色,就不可能吸引游客。因此,在酒店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必須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掌握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拓寬新市場、服務再創新的素質.
。
至2011年底,全州糧食、物價、發改系統人員總數552人,其中中共-黨員人數223人,占40%,女性職工229人,占41%,少數民族職工257人,占47%。
(一)從職位分類看:公務員239人,占%;企業管理人員103人,占%;專業技術人員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術工人56人(其中,中級工以上人員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人員49人占%;31-35歲人員67人,占%;36-40歲人員120人,占%;41—45歲人員125人,占%;46—50歲人員112人,占%;51-55歲人員28人,占%;56歲及以上人員4人,占%。
(三)從知識層次看:無研究生學歷;大學本科學歷98。
人,占%;大學??茖W歷207人,占%;中專、高中學歷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學歷71人,占%。
(四)從人才培訓情況看:糧食購銷市場化以來,各級糧食部門通過大力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精簡了企業人員,加大了企業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資金困難,在人才培訓方面進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糧食系統組織參加培訓65人次。培訓知識類型,主要為企事業管理人員培訓,特殊工種職業技能培訓等;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糧食系統教育培訓機構(17人次,占%),其他渠道為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價系統組織參加培訓2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發改系統組織參加培4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專門業務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識層次偏低。全系統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57%,而在系統主體單位糧食經營企業中,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14%,且有相當比例的學歷不是第一學歷,為從業后通過函授或其他途徑取得,所學專業中,真正系統的學習經濟管理、糧食工程等專業的偏少,學習信息技術、工商管理、法律等專業的更是少之又少。
歲以上人員144人,占27%,35歲以下人員明顯偏少。
(三)人才使用環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環境較差,處在偏遠地區,又是少數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進人才難。多數糧食企業的處境是求生存階段,在市場競爭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糧食企業工作,特別是專業型人才,糧油保管人員,糧油檢驗人員,物流管理人員近幾年基本上沒有進入。二是留住人才難。企業內部各項機制不完善,也難以為人才提供發揮作用的平臺,即使引進人才,由于待遇及企業環境等原因,也難以留住人才。三是培養人才難。企業歷史負擔沉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經濟效益差,近2年雖略有好轉,但企業難以在人才教育、培訓等方面投入到位,培養自有人才存在困難。
(四)、編制少,工作量大。機構改革后,人員情況發生了變化,編制也發生了變化,發改局職能加大,以工代賑職責劃入發改局但沒有增加編制,反而機構改革后編制減少,工作量大,人員嚴重缺乏,特別現在又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災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來就很吃力。機構改革后,原州糧食局、州物價局合并到州發改委,縣上卻并不一致,除了茂縣糧食局為縣發改局管理的單位其他縣上糧食局都是獨立的,而物價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個單位,而縣上是分開的,這樣工作開展起來很不方便。
(一)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鼓勵人才走進企業。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樹立以工作業績用人的導向,出臺激勵措施,鼓勵引進人才,特別是專業型人才。對應屆畢業大學生,可參照大學生到農村任“村官”的優惠政策,出臺應屆畢業大學生到民營糧食加工企業(包括其他類型民營企業)工作的,可享受同等優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隊伍的培訓力度。以大規模培訓為平臺,根據單位性質和職位的特點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計劃,突出對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確保每名工作人員一年參加各類培訓的時間。不斷更新相關的理論和業務知識,提升每個人都綜合素質,培養沉穩、干練的工作作風。增強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著重提高職工的政治鑒別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蝕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諸多復雜問題的能力,建設一支綜合行政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要在全系統,尤其是領導人中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推進人才興國戰略,逐步加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積極提高廣大職工隊伍素質,尤其對專業技術人員要加大特殊工種技術培訓力度,使之不斷更新、充實知識,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員年齡偏大的矛盾;要通過輪崗、掛職等措施,積極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結合效能建設,完善公務員考核機制,增強機關干部的壓力感、責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門形成人人干事業,人人謀發展的氛圍,從而打造一支政治堅定、作風扎實、業務過硬、充滿生機的公務員隊伍。
(四)、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銜接更通暢,上傳下達更加方便,建議把縣上的糧食、物價、發改部門合并為一個單位,盡量與州上機構改革步調一致。為了讓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決人員缺乏的問題,建議增加相應的職責編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編制部門能考慮縣上實際問題。
近年來,xx區委始終堅持把農村實用人才盤活開發作為人才工作的重點來抓,不斷探索,大膽創新,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實用人才已成為引領全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xx大發展,人才是關鍵。
xx區轄11鎮3個街道辦238個村,面積2057平方公里,人口45萬,其中農村人口31萬。xx區是xx市三區九縣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區,也是一個農業大區,xx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在xx市區域經濟布局上具有承西啟東、西聯東進的重要地位。區委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以省委人才工作聯系點為契機,緊緊圍繞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堅持把農村實用人才開發作為“人才強區”戰略的重點來抓,打造了一支懂科學、會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截止xx年底,全區共有農村實用人才6584人,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26個,農村專業合作社153個。農村實用人才從區域分布、人才類別、內部結構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得到較快發展。按照區委、區政府打造“特色農業大區”的戰略布局,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了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全區農村實用人才占農村人口總數的百分比從xx年的0.9%增加到目前的2.1%,比例逐年提高。
農村實用人才活躍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全區農村實用人才中,有專業技術職稱人才424人;生產能手共有3352人;營銷管理能手343人;能工巧匠1689人;其它實用人才776人。
農村實用人才內部結構日趨多樣化、年輕化。在年齡結構方面,全區45歲以下的農村實用人才2850人,占全區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43.3%。在文化結構方面,中專及以上學歷的有1950人,占到實用人才總數的29.6%。
奏響四部曲,激活內動力。
該區切實抓好“選”、“育”、“管”、“用”四個環節的工作,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升,發揮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規劃先行,高標準選人,優化選用源頭。一是出臺規劃,奠定堅實工作基礎。先后制定下發了《xx區xx-2020年中長期人才規劃》、《關于實施農村優秀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工程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完成了xx區xx—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將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納入財政預算,從機制、經費、人員上保證了工作的深入推進。二是強化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在xx電視臺、xx報訊、xx黨建網等新聞媒體開辦“英才頌”專欄,廣泛宣傳人才強區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積極宣傳優秀人才的創新、創業、奉獻的先進事跡,大力倡導人才支撐發展、發展孕育人才的工作理念。三是筑巢引鳳,積極引導人才回流。近三年來先后為農村基層引進急需的農業、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專業人才近600名,招聘大學生村官76人。以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促進引才目標的落實,近年來,通過產業提升,先后引進農業種養殖企業25戶,農村實用技術人才190多名。
整合資源,全方位培育,提升整體素質。
1、整合資源,優化培訓模式。堅持“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依托區職教中心、農業廣播學校,在鎮、村設立了培訓站和培訓點,形成以區培訓基地、遠程教育為中心,輻射鎮、村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網絡,不斷擴大了培訓覆蓋面。采取集中培訓與經常性培訓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培訓新型農民培訓15000人次,綠色證書培訓2200人次,高級農民培訓700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16150人次,遠程培訓黨員干部10萬人次。
2、創新載體,搭建培訓平臺。利用龍頭企業的技術和資金優勢,建立“人才+企業+農戶”的聯合模式,增強企業帶動能力,加快產業化進程,目前全區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已聯系基地23個,農業龍頭企業37個,專業合作組織118個創設“xx發展講壇”新平臺,先后以“四化同步時代的三農問題”等方面為主題,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教授和領導舉辦講壇七期,培訓各類人才近3000人次,其中農村實用人才達到500多人次。
3、特色教育,打造培訓亮點。結合“一村一品”和特色產業項目建設,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省市農業專家,邀請致富帶頭人,在示范園、示范田、人才基地,采取現場授課、示范指導、技術服務等形式,舉辦特色產業培訓,提高了農村實用人才的技術水平。
創特求新,科學化管理,強化自身建設。一抓規范,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農村優秀實用技術人才信息臺帳,提出了農村優秀實用技術人才選拔管理辦法,建立了領導干部、科技人員聯系包抓實用人才制度。把培訓、培養、開發和使用作為鎮和涉農部門黨政領導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切實把農村技術人才培養培訓工作落到實處。二抓基地,合力推進。選拔命名了23個達到一定規模,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特色產業示范園作為全區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啟動了農村實用人才“十百千萬”大規模培訓活動儀式。在基地共舉辦各類培訓班40多期,培訓實用人才1xx多人次,發放宣傳資料50000多份,基地推廣農業技術41項,擴大產業面積16000多畝,帶動50000多名群眾增收致富。三抓典型,示范引領。先后評選表彰了32名優秀農村實用人才、56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標兵、10名農村優秀青年創業型人才、10名十佳基層黨組織書記、10名“班子建設標兵村”黨組織書記,評選表彰了40名“xx區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其中農村實用人才20名,樹立了農村實用人才的典型和樣板。
才盡其用,人性化服務,促進創業發展。激勵保障添活力。先后有11人被提拔為科級領導,56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600多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進入了村兩委會班子。區財政每年拿出近800萬元,以工資卡形式為700多名村干部發放工資,安排60多萬元對成績優異、表現突出的優秀實用人才進行獎勵,每年對“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發放xx元的獎金,先后對2140名實用人才免費進行體檢,為300多名離任村干部每年發放500-900元的離任補貼,解決了他們后顧之憂,實用人才幸福指數明顯提高。創業幫扶增動力。大力支持實用人才創業,切實做到立項先審批、資金先到位、用地先保障,先后為華臻農業、國人菌業、新育農業生態示范園等25戶龍頭企業協調落實貸款1530萬元、項目資金xx多萬元,協調用地xx多畝,為企業發展和人才建功立業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時,制定出臺了《創新大學生村官管理服務辦法》,設立500萬元扶持資金,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幫扶。近三年來,全區累計流轉土地5600多畝,發放小額貸款近4億元。以用為本強信心。堅持把實用人才放在基層組織建設的先鋒崗、放在產業發展的第一線、放在新農村建設的主戰場,激發活力,彰顯作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部分實用人才進入鎮村黨組織后,敢于創新,勇于承擔“急難險重”任務,成為實用人才的標桿、黨員的楷模、基層組織的核心。虢鎮太公廟村張建倉等320名實用人才,在“xx市蔬菜專家大院”的輻射帶動下,發展大棚蔬菜3750畝,注冊五個品種的“太公苗牌”蔬菜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蔬菜,產品遠銷西安、蘭州、xx等地,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名村。在實用人才的帶動下,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xx年的5730元增加到xx年的8678元,三年來凈增2948元。
立足新時期,謀劃新未來。
近幾年,xx區農村實用人才的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但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村現代化要求,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現實相比,還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二是急需人才不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經營型和服務型人才仍然不足,在生產能手中,種養能手占到77.6%,從事農產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只占9.5%,為農民提供文化、體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服務型人才仍然短缺,既影響了農村創業富民,又制約了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是資金投入不足。相當一部分農村實用人才由于受到資金、場地等限制,生產經營規模普遍偏小,處于“小打小鬧”半閑置狀態,存在隱形失業現象。在農村實用人才總量不足的情況下,實用人才作用發揮不充分,不僅造成人才資源浪費,還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今后將按照“激活存量、擴大總量、提高素質、優化結構、完善機制”的總體思路,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服務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整合社會資源,加大培訓力度,健全服務體系,著力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創新服務載體。在農村實用人才中積極開展“四抓四優四促進”活動,利用4年左右的時間,著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層、致富有方、幫扶有力、帶富有路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到xx年,力爭使農村實用人才數量達到15000人左右,農村實用人才示范基地達到30個左右,努力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的數量,改善學歷、性別和年齡比例。
二是完善管理辦法。加強制度管理,研究制定《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評選管理辦法》,實行動態管理。堅持和完善建檔造冊、走訪聯系、交心座談、領導掛點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軌道。
三是落實扶助機制。由區委人才辦牽頭,會同區涉農部門、金融部門和科技部門,對農村實用人才在政策、技術、信息和資金上提供支持,及時幫助實用人才解決在生產、經營中困難和問題,促進他們創業發展。
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研報告近日,在學院領導的關心和安排下,初步了解了幾個兄弟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天目學院近期培養方案的改革提供一些參考依據。在調研的對象中,同樣作為綜合類院校,浙江大學兩個獨立學院:城市學院和寧波理工學院最具代表性,可以作為天目學院未來發展壯大的參考目標。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起點和基礎相對較高,比較而言,寧波理工學院更貼近天目學院發展的實際情況。
調研學院背景介紹。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根據寧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學市校合作辦學協議創辦,經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由寧波市政府投資建設,浙江大學負責辦學管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屬寧波市全民事業單位。
學校位于寧波市高教園區,占地約1200畝,建設總投資8.4億元,總建筑面積約36萬平方米。學校擁有配套設施先進齊全的教學與實驗樓群,總面積2萬平方米的圖書館擁有藏書100余萬冊及各類數字資源,投入1.66億元建成各類高標準實驗室55個,千兆帶寬的專用光纖直通浙江大學本部,共享浙江大學各類教育資源。
學校依托名城、名校,繼承、弘揚浙江大學“求是創新”精神和浙東學術文化精髓,按照“人才培養應用型、科學研究服務型、社會服務區域型”的發展定位,圍繞“抓學科建設、促教學質量、上科研水平、辦應用型大學”的辦學思路,堅持走內涵發展道路,提升核心競爭力,堅持走開放辦學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相輔的人才培養體系?,F設有經濟與貿易、外國語、傳媒與設計、信息科學與工程、生物與化學工程、機電與能源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等9個學院(系),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等35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12個?。▍^)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萬余人。學校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創新人才,崇尚嚴謹踏實的教風、學風。學生經4年學習,成績合格,頒發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頒發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學士學位證書;一年級符合條件的優秀學生可轉入浙江大學本部相關專業學習?,F已有7屆1.7萬余名學生順利畢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保持在95%左右,居全省本科院校前列,畢業生良好的綜合素質得到社會充分認可。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形成了以工科為主,理、文、法、經、管相輔的學科專業體系。學校通過學科建設統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師資隊伍和資源配置,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與專業體系,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F有省級重點專業1個、重點實驗室(共建)1個,市級重點學科4個、重點專業(群)5個、重點實驗室3個,共建省級重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1個,并建立了寧波市生物醫藥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浙江大學寧波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等。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成立于1999年7月,是國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由浙江大學、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辦學,并與浙江省電信實業集團共同發起創辦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F任院長是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吳健教授,現任黨委書記是浙江大學黨委委員胡禮祥教授。
學院位于杭州市拱墅區,占地1000余畝,校舍面積40萬余平方米。校園環境優雅,基。
本設施先進,辦學條件齊備。
學院依托浙江大學的綜合辦學優勢,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專業。設有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商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法學院和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等9個學院,36個本科專業,70余個專業方向。學院面向全國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學生13500名左右。學生德、體合格,在學院規定的學習期限內達到學院最低畢業學分要求,由學院頒發根據國家統一規格印制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畢業生授予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學士學位。2003年起,學院依托浙江大學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
計算機技術專業的基本情況。
調研首先集中在計算機專業在這兩個學院中的設置和地位。
浙大城市學院有專門的計算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其中的一大類。作為浙江省重點建設專業和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品牌專業,該專業實行多重驅動的211人才培養模式(先后獲得浙江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杭州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培養具備良好科學素養,掌握計算機應用與開發技術的高級專業人才。數據庫應用開發、java應用開發、電子商務、數字媒體和信息服務五個專業方向,學生在完成兩年的專業基礎學習后,進行一年的專業方向學習和一年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
寧波理工學院有專門的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類專業是其中的重點專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寧波市首批重點專業,目前設有兩個方向:網絡應用技術和嵌入式系統技術。主要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能適應多層次需求的計算機類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模式方面,發展探索式學習方法,強化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全面發展。
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包括:程序設計基礎及實驗(c)、數據結構與算法、操作系統與實驗、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實驗、嵌入式系統原理、嵌入式linux系統及應用、移動終端開發技術、計算機網絡原理與實驗等。
計算機科學技術是寧波市首批重點專業,和軟件工程專業一起列入寧波市服務型重點建設專業之一。專業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高年級導師制”、“學科競賽”、“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和“高校-企業產學研合作”為主要培養模式。
軟件工程專業是2008年新開設專業,依托于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該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軟件工程專業基礎、熟練的軟件開發和項目組織能力、較強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的高層次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堅持理論夠用,實踐為主的原則。專業技能課程體系按照技術發展及企業需求設置,側重培養學生工程管理、軟件開發、數據庫應用、網絡應用等方面的能力。
從這兩個學院的計算機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尤其是寧波理工大學,可知,計算機專業是基礎學科,在信息與電子類專業中有其不可或缺的基礎位置。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單純的計算機技術教育會脫離社會對學生的實際要求,必須要有明確的專業方向,不可最求大而全的專業方案。以浙大城市學院為例,有多達5個專業方向,寧波理工同樣也有著多樣化的專業方向。這提示我們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時,需考慮切合實際的專業方向。
緊密相關專業的基本情況。
計算機科學技術是其他多個專業的基礎,這兩個學院中有多個緊密關聯的專業。浙大城市學院的計算機與計算科學學院開設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4個本科專業。
浙大城市學院的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開設通信工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五個專業。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要開設了信息與計算科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共7大類專業方向。
對比以上的簡單羅列,天目學院目前在電子信息類和計算機科學類課程開設上專業方向性不強。而這些專業的開設,計算機科學技術是其基礎的核心課程。
其他相關專業情況。
其實,不僅僅是電子信息類專業和計算機相關,很多有工科和理科背景的專業均對計算機有較高的要求。
像寧波理工,只有外語學院和法學院從第二學期開始不再開設計算機類課程,其他專業在第二學期以后都或多或少有開設計算機類課程,其中第二學期基本都開設了程序設計類課程。譬如金融學專業的計算機相關課程(括號中代表學期),大學計算機基礎(1),vb程序設計基礎(2);物流管理專業的計算機類相關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論(1),c程序設計基礎(2),運籌學乙(4),erp理論與實務(7),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甲(6);而其他偏信息類的專業則相關課程更多。
同樣浙大城市學院中的商學院中的所有專業都要求掌握“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能力”,工程學院自不必提。
小結。
通過以上簡單介紹,可以看出,單純的計算機專業教育并不不是重點,關鍵在于和其他專業結合后,確定計算機應用的方向。電子信息,工程,經貿,管理,財務,生物,工程設計,都必須有相應的計算機類課程作為基礎鋪墊,發展相應的專業方向。
。
按照組織部人才科要求,為切實掌握我鎮緊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況,大力推進人才興鎮戰略的深入實施,我鎮成立了人才情況專題調研組,通過走訪、調查總結我鎮近年來的人才工作相關經驗,分析存在問題和成因,并緊密結合我鎮實際,提出我鎮在2012年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人才需求狀況。調研報告如下:
一、大坪鎮基本情況
大坪鎮地處普寧市西南部,毗鄰陸河、陸豐、惠來等縣(市),全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約13萬畝,耕地面積12398.5畝。下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共有62個自然村,全鎮總戶數4432戶,總人口3萬多人。農業特色突出,是普寧青梅、青欖主產區之一,逐步形成了以青梅加工為主的支柱產業。素有“小山城”的美譽。
二、大坪鎮人才隊伍資源現狀
截止2015年3月,全鎮有各類人才392人,全鎮約每76人擁有人才1人。其中:
2、經營管理人才:65人,女21人,大學本科及以上8人,大學專
科及以下77人,35歲及以下28人,36歲及以上37人;
5、農村實用型人才:183人,女39人,大學本科及以上0人,大學??萍耙韵?83人。
近年來,我鎮農村基層人才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基層人才在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對基層人員的管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對我鎮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也帶來負面影響。人才老齡化,部分人才流失,大量農村基層人才外流,造成我鎮基層人才短缺,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我鎮農村基層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度重視人才工作。
圍繞實現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謀劃推進人才工作。組建人才工作機構,成立了由黨政辦、勞保所等單位組成的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黨政辦;結合我鎮實際情況,科學建立了青年人才庫,并將資料錄入信息系統,實行動態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門技術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多個范疇,對人才的培養、選拔、引進、使用、激勵、服務等各個環節都做了規定,增強了我鎮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實用性。
(三)確立人才工作運行機制。
我鎮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全鎮人才現狀的基礎上,認真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省、市人才工作會議相關精神,結合我鎮實際,提出并確立了人才工作運行機制。
(1)營造一個良好環境。黨委政府、各建制村、企事業單位變“管人”的觀念為服務的觀念,把人才工作的重點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務上來,努力營造強大的輿-論環境、寬松的政策法規環境和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形成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氛圍。
(2)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積極主動引進人才。對黨政人才要著力培養駕馭全局、科學決策、開拓創新的領導和行政能力;對企業管理人才要著手培養勇于創新、追求卓越品質的管理營銷能力;對專門技術人才要著手培養技術創新、研發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村干部要著手培養駕馭領導、應對突發事件、與群眾打交道等能力。按計劃逐步推行“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提高建制村干部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此外,積極引進急需人才。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學”的引才思路,積極引進具有高學歷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支柱產業、重點工程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3)堅持六類人才一起抓。以分級分類管理為基礎,堅持黨政人才、
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六類人才隊伍一起抓,努力、形成門類齊全、梯次合理、滿足我鎮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隊伍。一是儲備人才。鎮政府每年準備一批人才儲備基金,每年從愿意留在鎮里工作的大學生隊伍中選拔一批儲備人才,根據所學專業分別輸送到政府機關、學校和農村。二是掌握一批各類人才。認真開展調查摸底工作,對高新技術企業、效益好的企業的高層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檔案,實施動態管理。三是表彰獎勵優秀人才。每年在政府財政中抽取一部分資金,評選一部分優秀干部、優秀企業家、優秀技能人才進行表彰獎勵,并進行廣泛宣傳,在全鎮逐步形成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四、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一)基層人才流失問題的客觀原因
1、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大部分人才外流,造成人才流失。我鎮平均每年有10000人左右常年在外務工,接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外出務工人員中,有近1500人掌握一至二項專業技術,他們懷揣過硬技術到流沙市區和珠江三角洲等發達城市務工經商,給所在城市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卻給家鄉的經濟發展造成損失。
稅費等,不愿回鄉創業,回歸工程十分艱難。
3、一些學有所成的大中專畢業生,追求大中城市的優越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不愿回鄉搞家鄉建設。家鄉的住房條件差,工資待遇低,生活單調、小孩接受教育條件差等諸多因素,對其沒有吸引力。
4、由于我鎮屬于貧困山區,鎮村兩級收入較少,特別是村級“三提五統”取消后,每村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財政補貼,村干部工資發放困難,部分40歲以下的富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村干部難以堅守清貧,辭職外出經商或務工,不同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5、鄉鎮七所八站工作人員,他們各有不同的專業特長,對鄉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作出了較大貢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工資難維持“家屬下崗,迫于生計,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崗位,拋妻別子,遠走他鄉。
(二)存在的問題
1、市場配置與政府宏觀調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影響。
的人才挖走。第三,市以上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及其局委,經常招收公務人員,人往高處走,一些符合條件的拔尖人才,勇躍報考,一考就成,誰也不敢阻攔,無可奈何被上級釣走。
2、用人機制的弊端影響人才隊伍的健全。
政府的用人機制是公開、平等、競爭、擇優,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好鋼用在刀刃上。但明朗的陽光也有其陰暗的一面,用人唯親或用人失察時而有之。一部分有真才實學的人員,往往不被重用,千里馬無緣伯樂。相反,一部分紈绔子弟、繡花草包,不學無術之人,利用其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不良優點,往往贏得上級的青睞,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崗位。這樣一來挫傷了真才實學者的積極性,憤而走之,二來貽誤了工作,給鎮村兩級組織帶來不利后果,形成惡性循環,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五、我鎮人才隊伍建設的下一步打算
1、以情感人,留住人才。
重新競爭機會,讓其感動,為我效力。
2、利用政策,招來人才。
一是利用國家和地方已出臺的涉農人才政策,招聘大學生到村任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其發揮優勢,協助村“兩委”發展村域經濟,搞好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實施回歸工程,優化環境,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招商吸才機制,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吃虧,敢于讓利,謀求“雙贏”,樹立安才、親才、護才意識,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別人圖利益,我們圖發展。三是多措并舉,讓現有人才招來人才。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邊遠窮地區,條件雖苦,但苦中有樂,扎根山區,也能實現人生的理想,有些現有人才已深深感受到這一點。讓這些思想已認識到位的人才,多方聯絡,跟蹤追擊,讓他們加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隊伍中來。
3、改善條件,穩住人才。
人才來了,如何讓其安下心來,撲下身子為我服務,就需要政府改善各方的條件,穩住人才。一是改善其發展環境,由政府出面協調,在征地、勞動力、稅費、家屬就業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讓其無后顧之憂,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二是對于大中專畢業生和大學生村官,提高工資待遇,讓其享受與大中城市同樣或基本一樣的待遇。三是提供其發展保障,利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障其發展的和諧空間,減少干擾,變換政府領導者為服務者的角色。對影響或干擾投資者的利益的人或事,輕者批評教育改變方式,重者打擊處分重新決策,充分保護其合法權益。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在人才工作中,**縣認真貫徹落實區地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人才觀,堅持黨管人才工作的原則,緊緊把握“用好現有人才、穩住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指導思想,積極實施“人才強縣”戰略,把人才工作作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制定完善并積極貫徹落實《**縣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規劃》,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大力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為**縣發展穩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一、主要做法和經驗
1
的能力和水平。
(二)堅持原則,改善結構,選好配強領導班子。以政府機構改革和縣鄉黨委換屆工作為契機,進一步端正用人導向,科學配備領導干部。在具體的選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嚴格遵循《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規定,注重民-意,嚴肅紀律,認真貫徹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重點關注和培養基層一線干部,尤其注重增加35歲以下年青干部、婦女干部在領導班子中的比例。機構改革以來,我縣共提拔*名本縣干部進入縣級領導班子,提拔任用了***名科級及副科級干部,激發了干部隊伍活力。目前我縣以縣鄉黨委換屆工作為契機,鄉鎮領導班子已經全部配齊、領導職數全部配滿,鄉鎮領導班子中有選派干部、有縣直機關委派村支部書記、有大學生村官,部隊伍年輕化、班子配備科學化不斷加強。機關和鄉鎮領導班子結構與09年相比,35歲以下年輕干部比例由27.6%上升到35.1%,婦女干部從12.6%上升到15.5%,大專以上學歷由58.8%上升到75.8%。
2
感情上重視,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盡可能改善基層工作人員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四)進一步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每年年初,組織部都組成工作組到16個鄉鎮進行考察測評,按照數量與質量并重、管理與使用并舉的要求,不斷完善后備干部的培養與管理體制。一方面不斷加強后備干部的培養與選拔力度,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提供充足的干部儲備和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目前我縣后備干部庫共有正科級后備干部**名,副科級后備干部**名。同時認真組織實施培養選拔年輕干部行動計劃,注重從基層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充實到黨政領導機關,并對有發展潛力的優秀機關年輕干部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鍛煉。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對后備干部的動態管理體制。每年組織部對后備干部進行2次考察和民主測評工作。重點考核后備干部的理論學習、政治立場、思想品德、工作表現和實績、廉潔自律等情況,考察結果作為培養、使用、調整的重要依據。
(五)加強對干部隊伍的動態管理和監督。
3
資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干部培訓體系,建立基層干部培訓和考察學習制度。在每年常規干部培訓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黨政考察團,分期分批組織干部外出考察學習,先后到上海、江蘇南京、蘇州、浙江杭州、重慶以及四川成都等經濟發達地區考察學習。進一步開闊視野,轉變觀念。通過考察,領導干部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習先進地區的發展管理經驗,拓寬工作思路,提升領導能力,促進了全縣工作的高效運轉。
二是不斷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建設。先后就全縣干部職工作風和紀律建設,建立健全了《干部職工請銷假制度》、《干部職工休假制度》、《干部職工上下班制度》、《干部職工外出制度和獎懲制度》等,做到用制度管人,用紀律約束人。加強對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考核,對干部作風方面的問題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對違紀違規的干部進行依法處理。逐步建立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六)大力弘揚先進,獎勵優秀人才。結合創先爭優活動,對取得成績的優秀人才進行物質上和精神上獎勵,并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和報道,在全縣營造濃厚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
二、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我縣的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從總體上來看,人才隊伍現狀同新形勢、新任務和我縣跨越式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總量不足。全縣人才總量截至到目前為止僅為****人,全縣總人口**萬余人,僅占總人口數的**%,遠不能滿足我縣各項事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隊伍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從專業結構來看,我縣教育和衛生系統專技人才有**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的****%,而農林水系統專業人員僅***人,僅占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的***%。從區域分布上看,我縣專業技術人才總量不足,而鄉鎮嚴重匱乏。例如從衛生系列人才來看,我縣醫護人員共有***人,其中縣衛生服務中心有***名醫護人員,***個鄉鎮衛生院僅有***名醫護人員。平均每個鄉鎮院僅*人;農牧、畜牧人才來看,我縣農牧、畜牧共有***人,其中縣有***名,16個鄉鎮農牧服務中心僅有***名。平均每個鄉鎮農牧服務中心不足***人。從行業來看,我縣公務員***名,但財會、統計、環境保護等專業僅***人,遠遠不能滿足芒康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行政管理部門中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從**現狀來看,維穩形勢嚴峻,我縣總人口有****萬余人,政法干部僅****名,每*****人中僅1名政法干部,人才力量嚴重不足。
(三)人才外流現象比較嚴重。隨經濟發達地區對人才引進的力度不斷加大,通過正常調離、辭職、自動離職等方式外流,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我縣流失人才數達****人,其中黨政人才****人,專業技術人才****人,中級職稱****人、初級職稱****人。
(四)人才作用發揮不充分。一是為人才服務不到位,對人才沒有足夠的重視,人才的潛能發揮不足;二是受經濟條件的限制,為人才提供物質等方面的支持較少,對人才也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導致人才多側重于自我封閉的學習,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跟不上,實際效果較差,人才層次提高慢;三是“專才不?!?,許多專業技術人員擔任行政工作,專業技術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必須堅持和實現黨管人才,進一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努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決策機制、協調落實機制和監督約束機制,不斷創新黨管人才的方式和方法,牢牢抓住人才培養、吸引、使用三個環節,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一)進一步完善人才規劃。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規劃,按照“黨管人才”要求,根據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認真做好人才資源狀況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預測工作,制訂和完善人才規劃,確定明確的工作目標,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從實際出發,適應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目標要求來規劃人才。要立足于本地,以培養適用人才為主,努力改善人才環境。
(二)全面加強人才培養工作。要著眼于提高實踐“三個代
表”重要思想的政治素質和科學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建設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懂經濟善管理的高素質干部隊伍;要著眼于教育和培養一批急需的專門人才和專業人才。要積極構建人才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建立和完善繼續教育制度,建立帶薪學習制度和經費保障制度,并以創建“學習型組織”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要加強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實施分類培訓,注重實效。黨政機關管理人才的重點是提高文化層次,開展現代經濟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的繼續教育,著重強化知識的更新和創造能力的提高。突出抓好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高層次人才服務管理措施,做好各類高層次人才體檢、定期走訪慰問等服務工作,努力營造重視人才、關心人才、服務人才的環境和氛圍。
(三)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環境。一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要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人才資源開發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要依靠人才作為支撐,人才隊伍發展要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人才隊伍的規模擴大、素質提高、結構與布局調整都要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立足點。二要加大對人才工作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三要切實保護好現有人才。要把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適當待遇留人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熱情支持各類人才的工作,真誠關心他們的生活。既鼓勵他們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又要保護他們的創新熱情。
(四)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機制創新。結合***縣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需要,破除各種不利于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制度障礙,按照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構建充滿生機活力、有利于各類人才成長、有助于人才良性流動,與芒康經濟發展相適應、相促進的人才服務、管理、運行體制。進一步營造寬松的人文、人際環境,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風氣在我縣進一步形成。
(五)進一步完善人才流動機制。加快人才市場建設,規范人才市場管理,暢通人才流通渠道,建立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題公平競爭、人才自主擇業人人才流動配臵機制。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人才資源有效配臵。認真執行和完善機關干部到村工作有關制度,鼓勵機關干部到農牧區和艱苦邊遠地區任職或掛職,充分整合各類高層次人才資源,組織高層次人才服務團深入農牧區、深入基層開展服務,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為掌握縣域人才真實發展情況,大力推進人才興縣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局成立了由耿建銘局長為組長,王建成副局長為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劉寶剛、工考辦主任韓常乾、人事科長韓喜源、就業局長杜英為組員的人才情況專題調研組,自4月初開始,調研組通過走訪全縣重點企事業單位,深入調查總結我縣人才工作近年來工作經驗,分析存在問題和成因,并緊密結合我縣實際,提出關于加強我縣人才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調研報告如下:
一、我縣人才工作成果
近年來,我縣在、縣政府的領導下,大力實施人才興縣戰略,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
1、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基礎
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我縣人才工作堅持由書記親自掛帥,在組織部設立專門辦事機構,把人才工作列入和組織部的年度工作要點和日常工作,常抓不放。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縣政府經過廣泛調研,出臺了《定興縣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人才工作的文件,從政策和制度建設上給予了保障和支持。每年把人才工作各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范圍,加大對人才選拔、培養、教育等專項經費審批力度。今年以來,逐步加強人才教育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籌備建設“人才家園”項目,做好引進人才的保障工作,筑巢引鳳,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好高技能人才的家庭生活的后顧之憂,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2、創新工作機制,盤活現有資源
我縣加大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重用,積極樹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典型。同時加大對科技拔尖人才、國家和省級的優秀教師、醫師、工程師、農技師、畜牧師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選拔、推薦和審報工作。以教育專技來說,近五年來,全縣共評定市級師德先進個人、師德標兵和魅力教師56人,市級名師29人,市級優秀支教教師32人,市級優秀教師、模范教師16人,市級骨干教師35人;省級師德標兵1人、省級骨干教師12人、省級優秀教師7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2011年4月,根據《保定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和保定市教育局2011年4月19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視頻會議精神,教育局又出臺了《定興縣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方案》,就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做了具體安排,掀起了“修德強能樹形象,盡職奉獻當楷?!?的師德師風建設新高-潮,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3、積極為高校畢業生搭建廣闊平臺。
一是積極落實政策,共為符合條件的209名高校畢業生發放失業補助金39.6萬元。為他們后期就業提供了生活保障,使失業保險金起到了“安全閥”和“減壓器”的作用。同時邀請市局相關領導來我縣授課,重點講解當前就業形勢和就業再就業政策。通過培訓,廣大高校畢業生認清了形勢,轉變了觀念,找準了方向。
位,組織長城、大迪等企業參加了在河北農業大學舉辦“保定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工作專場招聘會”,把人才引進來;二是對我縣畢業高校生開展了調查摸底。通過下發文件、電視公告、村內廣播等形式發布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求職登記公告和宣傳相關政策,使未就業畢業生及時了解登記地點、登記辦法和相關政策,組織有就業意愿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到我局進行求職登記,共有613人填寫了《河北省普通高校未就業畢業生登記卡》,并組織他們參加“保定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工作專場招聘會”,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4、全面加強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我局認真作好農業和農村人才培訓基地的認定工作,仔細核查培訓機構的培訓資格情況、培訓場所情況、教學設施設備情況、實訓基地和師資情況、積極面向各類培訓單位公開、公平、公正的進行項目招標,2015年以來,共組織在崗職工,農民工,技工,大學生技能培訓,農村經紀人培訓班等各類培訓14期,培訓各類人員11000人。完成引導性培訓2900人。支出培訓經費15萬元。
5、提供優質的人事人才代理服務
為解決好我縣流動人才和縣內企業引進人才的后顧之憂,我局堅持以服務為宗旨,減化人事代理業務辦事程序,不斷提高辦事效率,近年來,我們為210家單位和1750名流動人才辦理了人事代理,對符合評定職稱和資格考試人員及時進行考評,同時還及時做好調整檔案工資,出具婚姻狀況證明,辦理人事調動等實施配套服務,基本上滿足了代理對象的需求。我局工作人員文明熱情的服務態度,良好寬松的管理環境,深受廣大代理對象的依賴,使他們在更廣闊的人生舞臺上有更大作為,更好地回報社會。
二、我縣人才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存在的問題。
實踐證明,我縣近幾年來在人才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就全縣人才工作整體而言,目前還不能滿足和適應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主要表現在:
1、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理想,高層次人才缺乏。 在人才總量上來看,我縣現有的各類人才總量約6788人(教育專業技術人員總數5412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802人,農業專業技術人才74人,其它專業技術人才500人),只占我縣總人口數的1.1%,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990人,高級職稱以上694人,35歲以上1820人。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屈指可數,從事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的人才鳳毛麟角,有實際操作能力的適用人才、技能型藍領人才緊缺。人才的產業、行業和區域分布也不均衡,人才大都集中在縣城和一些人口較集中的鄉鎮黨政機關、學校和醫院。
在結構構成上來看,以我縣義務教育為例,教師年齡偏大,學
74.8%,2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只有3名。個別鄉鎮師資年齡嚴重老化。如高里鄉教育中心36歲以上的教師有252人,占86.3%;46歲以上的教師121人,占41.4%。由于年齡結構不合理,導致教師知識結構老化、接受新鮮事物較慢,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在人才層次上來看,以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為例,相關專業人才
數量僅為74人,與我縣積極發展的農業綠色基地目標很不相稱。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有21人,具有高級稱職的8人,僅占農業技術人才總數的10.8%。缺乏公認的學科、技術帶頭人。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結構不合理,一些專業人才嚴重不足。我縣農技人員中傳統產業方面的人才多,蔬菜、花卉、食用菌、水產等人才少,而且知識結構單一,服務面狹窄,不能很好適應農民技術多樣化需求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知識老化,后備力量缺乏。我縣現有的高學歷人才中,大部分是1993年以前畢業的大學生。他們雖然基層經驗豐富,但所學知識已經老化,又由于參加新知識、新技術培訓的機會少,知識更新速度慢,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新畢業的大學生又因為編制原因進不來,人才隊伍日趨老化,存在后繼乏人現象。服務手段不健全,科技推廣效果不明顯。當前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總體上處于“線斷、網破、人散”的狀態,縣、鄉、村三級網絡中,鄉鎮一級已基本停頓,工作人員“在其位不謀其政”,主要服從于鄉鎮的統一安排,農技推廣工作則無暇顧及;村一級隊伍大部分空白。
3、人才市場基礎建設較為薄弱,人才資源配臵效應還不夠明顯。
硬件建設滯后,業務開展廣度不深,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人
才市場競爭力不足,影響了人才市場的發展。
4、人才工作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能上能
下、能進能出的機制還未完全形成,一些富余人員出不去,一些緊缺人才因沒有編制進不來,影響了優秀人才的選拔任用?,F行的考評考核體制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分配未能向優秀人才有效傾斜。
(二)問題的成因
1、人才觀念亟待更新。一是一些部門和單位對人才重要性的認
有時間再去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從而導致專業技術人員的變相流失。
2、人才工作機制不活不健全。一是政策不完善。目前我縣只有
斥工作崗位,加上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編制一成不變,缺乏靈活性,導致人才進不來,庸人出不去。三是忽視人才培訓工作,有些單位重引進輕培訓,導致人員的水平、層次上不去。
3、環境不夠理想。一是硬環境不足。我縣的城市規劃、市容市貌、衛生綠化、文化醫療以及教育設施等與發達地區相比相形見絀,致使許多人才不想來,來了也不想久留。二是軟環境不優。全社會重才、愛才、惜才的氛圍還沒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門服務意識不強,為人才排憂解難的力度不夠,甚至有個別地方存在嚴重的排外思想。三是待遇不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大部分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有些單位因種種原因,不能兌現引進人才時的承諾,致使引進的人才不安心工作,要求調離或不辭而別。工業企業員工工資與發達地區相比更是相差甚遠,許多外來人才另尋出路,許多本地人才更是想方設法另謀高就。
三、加強我縣人才工作的建議
實施人才強縣戰略,是實現定興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我縣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到一個十分關鍵時期,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以更開放的政策,更靈活的機制,廣泛吸納和大力培養各類優秀人才。結合我縣實際,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現就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定興發展靠人才”的思想。樹立系統開發人才觀念,克服“重使用輕培養”、“重引進輕使用”的不良傾向;樹立知才善用、人盡其才的人才觀念,克服人才使用中的“近視病”與“武大郎開店式”妒才心態;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觀念,在堅持德才兼備標準的前提下,要敢于不拘一格選人才,真正做到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克服只唯文憑不重視實際技能,只論資排輩不重視創造力的不良作風;樹立全縣一盤棋,推進良性流動的人才觀,克服人才單位、部門所有的狹隘意識;樹立廣納人才觀念,既重視開發利用本地人才,也積極吸引外地人才,克服用人和留人上的不正之風。
造一個鼓勵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生動局面。五是加大縣財政人才資源開發資金的投入,并隨著今后每年財力的增長而增長。同時要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各種形式支持人才開發事業。六是切實關心愛護各類人才。建立縣領導聯系人才制度,建立人才健康檔案,建立人才定期體檢、帶薪休假、定期療養制度。各級用人單位要盡可能為從事科研工作的高級專家提供必要的科研設備和經費。
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結合過程中,要有選擇地實行人才重點突破,廣開渠道,簡化手續,減少環節,開通引進人才智力的“綠色通道”,著力解決經濟建設中的人才瓶頸問題,要重點引進以下幾類緊缺人才:一是我縣工業主導行業及農業優勢產業開發的高層次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二是高新技術人才;三是適合行業需要的高級技術工人。特別對緊缺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科技創新等高精尖人才,加大引進政策的剛性,敢于突破常規,舍得花錢,面向全國全省高新聘用。亦可采取柔性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積極推行“人才持股”的股份制模式,鼓勵用人單位以崗位聘用、項目合作、技術入股、技術承包、咨詢服務、成果轉讓、參與收益分配等方式方法引進人才,行政隸屬關系不變,來去自由,只求為定興的發展獻智出力。凡來定興就業、創業的各類人才,實施“人才家園”工程,本人及家屬、子女、直系親屬的戶口可以直接落在定興城區,在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定、社保醫保、子女入學、住房購臵等方面與城區常住人才同等甚至優于對待。鼓勵企事業單位建立體現不同特點的工資分類管理機制和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進一步擴大企事業單位內部分配的自主權,鼓勵分配向富有實績、貢獻突出的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
(五)廣泛溝通聯系,大力實施人才回歸工程。積極制定有針對性的土地征用、融資貸款以及住房購買、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通過“政策優惠促回歸、親情感召促回歸、環境優化促回歸”,實施“鳳還巢”工程。對那些為家鄉發展出點子、支持家鄉發展的和返鄉創業的定興籍人士,應大力宣傳,推崇有加,努力激發其熱愛家鄉、奉獻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帶回資金、技術和項目,推進定興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六)堅持用好的方法培養人才。一是加強培訓教育工作。逐步建立規模較大、水平較高的人才培訓和技能實訓基地,每年有計劃對各類人才開展系統的規范化、制度化培訓。二是“請進來,送出去”,不斷提高人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特別是組織教育、衛生、農業、民營企業等部門和單位,通過邀請專家講座、學習考察、舉辦培訓班、選送人才到省內外進修、短訓等形式培養大批專業人員。三是選派一批年輕的知識分子、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任職,鼓勵他們深入實際,深入基層,豐富實踐經驗,推動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推動知識轉化。
(七)拓寬資源平臺,建立人才市場體系。一是加強人才市場建設,以定興人才市場為龍頭,以“定興人才網”為紐帶,對上,與省、市人才市場銜接,對下,與鄉鎮、業務主管部門及企業對接,形成上下結合、廣泛合作的人才大市場,在用人單位與人才之間構建起“金色橋梁”,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二是切實抓好我縣人才的“四庫”(即高中低層次人才庫、智力合作人才庫、定興籍外地人才庫、本地專業技術人員人才庫)和高層次人才業績檔案建設,為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抓好拔尖人才、科技帶頭人、優秀知識分子的選拔活動,并實行動態管理;三是健全人才市場供求信息,及時準確反映我縣人才需求狀況,為各類人才擇業和企事業單位選人用人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由于機構改革,原州糧食局、州物價局合并到阿壩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加強全州糧食、物價、發改系統人才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了解機構改革后整體人才隊伍現狀情況,按照省糧食局要求,日前,我委對全州糧食、物價、發改行業人才工作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將調查情況及有關建議總結如下:
一、人員基本情況
至2011年底,全州糧食、物價、發改系統人員總數552人,其中中共-黨員人數223人,占 40%,女性職工229人,占41%,少數民族職工257人,占47%。
(一)從職位分類看:公務員239人,占%;企業管理人員103人,占%;專業技術人員58人,占 %;工人152,占 %,其中技術工人56人(其中,中級工以上人員為55人),占 %,普通工人37人占 %。
(二)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人員49人占 %;31-35歲人員67人,占 %;36-40歲人員120人,占 %;41—45歲人員125人,占%;46—50歲人員112人,占%;51-55歲人員28人,占 %;56歲及以上人員4人,占%。
(三)從知識層次看:無研究生學歷;大學本科學歷98
人,占%;大學??茖W歷207人,占%;中專、高中學歷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學歷71人,占%。
(四)從人才培訓情況看:糧食購銷市場化以來,各級糧食部門通過大力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精簡了企業人員,加大了企業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資金困難,在人才培訓方面進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糧食系統組織參加培訓65人次。培訓知識類型,主要為企事業管理人員培訓,特殊工種職業技能培訓等;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糧食系統教育培訓機構(17人次,占%),其他渠道為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價系統組織參加培訓 25人次 。培訓類型主要為職業技能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發改系統組織參加培45人次。培訓類型主要為專門業務培訓,培訓渠道主要是通過黨校和行政院校。
三、存在問題
(一)知識層次偏低。全系統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57%,而在系統主體單位糧食經營企業中,大學??埔陨蠈W歷比例僅為14%,且有相當比例的學歷不是第一學歷,為從業后通過函授或其他途徑取得,所學專業中,真正系統的學習經濟管理、糧食工程等專業的偏少,學習信息技術、工商管理、法律等專業的更是少之又少。
歲以上人員144人,占27%,35歲以下人員明顯偏少。
(三)人才使用環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環境較差,處在偏遠地區,又是少數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進人才難。多數糧食企業的處境是求生存階段,在市場競爭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糧食企業工作,特別是專業型人才,糧油保管人員,糧油檢驗人員,物流管理人員近幾年基本上沒有進入。二是留住人才難。企業內部各項機制不完善,也難以為人才提供發揮作用的平臺,即使引進人才,由于待遇及企業環境等原因,也難以留住人才。三是培養人才難。企業歷史負擔沉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經濟效益差,近2年雖略有好轉,但企業難以在人才教育、培訓等方面投入到位,培養自有人才存在困難。
(四)、編制少,工作量大。機構改革后,人員情況發生了變化,編制也發生了變化,發改局職能加大,以工代賑職責劃入發改局但沒有增加編制,反而機構改革后編制減少,工作量大,人員嚴重缺乏,特別現在又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災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來就很吃力。機構改革后,原州糧食局、州物價局合并到州發改委,縣上卻并不一致,除了茂縣糧食局為縣發改局管理的單位其他縣上糧食局都是獨立的,而物價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個單位,而縣上是分開的,這樣工作開展起來很不方便。
四、關于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鼓勵人才走進企業。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樹立以工作業績用人的導向,出臺激勵措施,鼓勵引進人才,特別是專業型人才。對應屆畢業大學生,可參照大學生到農村任“村官”的優惠政策,出臺應屆畢業大學生到民營糧食加工企業(包括其他類型民營企業)工作的,可享受同等優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隊伍的培訓力度。 以大規模培訓為平臺,根據單位性質和職位的特點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計劃,突出對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確保每名工作人員一年參加各類培訓的時間。不斷更新相關的理論和業務知識,提升每個人都綜合素質,培養沉穩、干練的工作作風。增強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著重提高職工的政治鑒別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蝕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諸多復雜問題的能力,建設一支綜合行政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要在全系統,尤其是領導人中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推進人才興國戰略,逐步加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積極提高廣大職工隊伍素質,尤其對專業技術人員要加大特殊工種技術培訓力度,使之不斷更新、充實知識,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員年齡偏大的矛盾;要通過輪崗、掛職等措施,積極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結合效能建設,完善公務員考核機制,增強機關干部的壓力感、責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門形成人人干事業,人人謀發展的氛圍,從而打造一支政治堅定、作風扎實、業務過硬、充滿生機的公務員隊伍。
(四)、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銜接更通暢,上傳下達更加方便,建議把縣上的糧食、物價、發改部門合并為一個單位,盡量與州上機構改革步調一致。為了讓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決人員缺乏的問題,建議增加相應的職責編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編制部門能考慮縣上實際問題。
我省社會工作主要分布于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殘障康復和群眾工作等領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社會轉型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進程不斷加快,社會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具有一定的基礎,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社會工作的領域范圍。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逐漸形成了覆蓋民政、教育、醫療衛生、公安、司法、勞動與社會保障、工青婦、計劃生育等的社會工作體系。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包括進行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輔導、行為矯治等。
社會工作隊伍的規模。目前,我省從事社會工作的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和其他機構共有4.1萬個,從業人員約27.13萬名,占就業總人數的0.76%。從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36~50歲、51歲以上的社會工作人員分別占總人數的32.5%、52.8%和14.7%。從性別結構看,男女比例接近42∶58。從學歷結構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約占44.1%。從職稱結構看,現有社會工作人員擁有的專業技術職稱,主要為政工師、心理咨詢師、醫師、教師等,社會工作師的評定工作正在啟動。
二、我省社會工作的實踐基礎。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拓寬延伸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積累了經驗。隨著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銜接配套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不斷得到拓寬和延伸,為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務實的社會工作隊伍。xx市社會福利院、xx市精神病院等機構紛紛引進社會工作人才,鼓勵實際從業人員學習社會工作專業,運用社會工作個案、小組和社區等專業方法,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并設立了社會工作專業崗位。
推進新型城鎮社區建設,切實打牢社會工作的基礎平臺,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發揮作用搭建舞臺。我省8月開始全面推進社區建設,改革創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構建起基層社會管理、社會服務和社會工作“三位一體”的平臺,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工作開展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首先,社區建設逐步完善,提升了承載社會工作的功能。截止12月,全省已建立新型社區3465個,社區專職工作人員1.71萬人,他們大部分屬于實際社會工作者。其次,以社區服務為龍頭,社區建設和社會工作的內容不斷豐富,社區管理和組織功能明顯提升。社區承擔了大量的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包括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流動人口管理以及社區安全等公共服務,吸納了大量的社會工作者就業,開展了社區矯正、殘障康復、婦女家庭、兒童和青少年服務、老年人服務等專業性較強的社會工作,形成了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化招標和社區無償、低償服務以及市場化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多種社會工作運作方式。
發展民辦公益社會組織,豐富創新社會工作的活動方式,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創造條件。在社會保障、社區建設等現有工作基礎上,積極培育各類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崗位和機構,利用各種民間社會資源推進社會工作向專業化、職業化方向發展。截至底,湖北省民辦社會服務組織總數已經達到26805個。其中:社會團體2370個、民辦非企業單位6120個、基金會15個、社區民間組織18300個,占全省民間組織總數的73%,從業人員61600多名。這些機構和組織為社會工作人才應用專業知識、實踐專業理念,提供了廣闊舞臺和就業崗位,成為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力量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施展才能的重要載體。
三、我省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趨勢預測。
(一)社會工作發展趨勢。
在工作目標上,由單一型向復合型發展。傳統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婦女兒童工作、老齡等工作,目標和手段比較單一,側重于對困難弱勢群體外在、物質的幫助,只能解決表面性、臨時性問題,而受助對象自助、自決、自立意識并未得到喚醒,受助對象深層次功能和信心并未得到恢復,導致幫扶對象很難從根本上走出困境。社會工作“助人自助”、“平等”、“接納”、“自決”等理念的推廣,將使現有工作領域在指導思想和目標上得到升華和拓展,既注重外部問題的解決,也注重內部信心的樹立;既注重物質幫助,也注重精神、心理方面的幫助,從而使相關工作具備復合性功能,能夠產生更加全面的社會效益。
在工作方法上,由經驗型向專業化發展?,F有大多數社會工作崗位沿襲傳統工作方法,積累了一些作群眾工作的經驗,但在利益格局調整和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面前,這些方法顯得蒼白無力。社會工作方法體系以親和、平等、接納為核心,將個案、小組、社區三種工作方法相結合,輔之以心理介入等專業手段,具有親和力強、效率高、對象受益明顯等特點。這些專業方法經過實踐檢驗后逐步形成體系,將在我國社會工作中逐步引進和推廣,社會工作職業的專業性將不斷增強。
在工作定位上,由從屬性向職業化發展。目前社會工作分散在各個工作系統和領域,尚未形成一個專門、統一的職業。相對于民政、司法、衛生、教育等單位的主體工作而言,社會工作還處于從屬地位,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統一的規范,大多工作都屬于各單位的“自選動作”而不是“規定動作”。隨著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深入、相關制度逐步完善,社會工作從分散走向統一,職業內涵和外延逐步明確,職業理念和方法逐步統一,職業目標和作用逐步清晰。社會工作將成為一個有統一規范、用專門方法、由專門隊伍從事的專門職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將在職業化過程中成長壯大。
(二)重點領域社會工作定位及人才需求趨勢。
據統計預測,我省到“十一五”末社會服務領域社會工作人才需求數達到26萬人,其中初級人才9萬人,中級人才12萬人,高級人才5萬人。到總需求數達到33萬人,其中初級人才10萬人,中級人才15萬人,高級人才8萬人。其中,重點領域社會工作定位和人才需求預測如下:
1、福利機構社會工作及人才需求預測。
福利機構是社會工作需求和社會工作人才相對集中的領域。從廣義上看,我國福利機構包含老年福利院、兒童福利院、殘疾人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流浪人員救助站、部分殘疾人康復機構在內,為老年人、孤兒、流浪人員、殘疾人等特定群體提供養、護、教、康復等服務的機構。福利機構社會工作要通過與服務對象及其親屬聯絡與溝通、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與輔導、文化娛樂服務、心理咨詢與輔導、健身輔導與服務、社會交往能力的訓練與輔導等手段,幫助老年人樹立正確的疾病觀、生命觀和身體觀,幫助所有福利機構供養對象克服社會隔離感、社會交往障礙和社會認同危機,克服自卑、被遺棄感及社會適應障礙等。
基于福利機構已有的綜合性功能和示范效應,福利機構應按照供養對象1%的比例配備社會工作人員。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福利需求多元化,湖北省社會福利機構社會工作人員需求數量將逐年遞增,在20達到13萬人左右,其中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將達到8萬人左右。
2、突發公共事件社會工作及人才需求預測。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社會工作人員應在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下,參與整體應急處置,制定工作方案,預防和減輕受公共事件影響人群的物質和精神損害,幫助受影響人群正常開展工作和恢復正常生活。從自然災害領域看,湖北省自然災害頻率高,災害損失大,受災人口多,屬我國多災、重災地區之一。社會工作介入到救災領域是當前一項非常必要的任務,以便在災前、災中和災后為災民或潛在災民提供一系列服務和幫助。突發公共事件社會工作人員專業性強、責任重大,應提前培訓和儲備。應根據總人口的萬分之三配備應急社會工作人員,區分公共事件類別有針對性地加大培養力度,并進入相關應急管理部門工作,以便處置突發事件時集中調配使用。根據湖北省人口狀況,需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社會工作人員2萬人左右。
3、社區社會工作及人才需求預測。
城鄉社區是我國社會管理體制中的重要平臺,社區管理組織集黨的基層組織、村居民自治組織、基層行政管理組織、社會服務組織四種身份為一體,功能多,任務重,是社會工作的主戰場。社區層面社會工作領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行政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社區管理機構,承擔社會政策的落實、社會福利資源的籌集分配、社會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等;二是社會工作實務領域,主要包括社區服務中面向特殊群體的社會福利服務,有社區老年服務,社區未成年人服務,社區殘疾人服務,社區特困家庭服務,社區優撫對象服務以及社區矯正、社區衛生、社區勞動保障等工作。
我省共有277個街道、943個鄉鎮、3145個社區、29534個農村村委會、531個社區服務中心、2720個社區服務站,按一個街道(鄉鎮)配備一名專業社工,一個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至少配備一名專業社工,一個社區服務中心至少配備3名專業社工的標準,湖北省共需配備5萬名左右社區專業社工。
四、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開發、科學設置社會工作崗位。
社會工作崗位的設置必須以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通過資源整合、優化配置等方式和途徑,實現社會工作崗位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必須著眼于維護人的基本權利,幫助老年人、殘疾人、城鄉困難群體、婦女兒童等享有國家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要著眼于恢復人的社會功能,幫助精神心理疾患人群、司法矯正對象、問題青少年完善人格,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要著眼于基層,緩解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村落社會管理的壓力,彌補基層社會公共服務的不足。當前,應盡快在城鄉社區、老年人福利院、兒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聾兒康復中心、救助管理站、收養中心、榮軍軍休機構、減災備災中心、司法矯正機構、學校、醫院以及工會、婦女兒童機構中明確和增設一批社會工作崗位。
(二)完善社會工作人才評價體系。
要建立社會工作職業規范體系、登記注冊管理制度、職級職稱管理制度、行業自律評價制度為框架的社會工作者職業能力評價制度,著力推進社會工作人才執業資格國際間互通互認。一是抓緊制定出臺社會工作者職業規范。從社會工作者的品行、專業行為、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與所屬工作機構、社會工作者與社會等多個角度明確社會工作者的權利義務。二是建立社會工作者登記注冊制度。明確民政部門作為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的注冊管理機關,通過注冊把好社會工作者準入關。三是完善社會工作者職稱職級管理。開展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職稱評定和聘用指導工作。四是完善社會工作者行業自律制度。
(三)完善社會工作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
堅持用事業、感情和適當的待遇留人,建立合理的社會工作職業薪酬制度,不斷改善社會工作人才的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使社會工作成為受人尊重、有成就感的職業。加大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健全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負責的投入體制。各級財政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支持社會工作機構開辦運行和工作崗位的設置,購買社會工作項目服務,改善社會工作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建立充滿活力的人才“進出”機制。擴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來源和培養渠道,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立充滿活力的社會工作人才流動、職業生涯發展機制,以需求為導向引導社會工作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切實加強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打通社會工作人才進入黨政領導隊伍的通道,積極選拔優秀社會工作人才進入社會管理和黨政領導工作崗位。
(四)積極培育發展社會公益組織。
充分發揮社會公益組織在吸納人才、使用人才、自我服務、行業監督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改善社會公益組織發展的外部環境,完善有關稅收、人事、就業、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撐體系。提高社會公益組織的公信力和創造力。建立陽光財務制度和公眾問責制度,幫助社會公益組織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社會公益組織的社會認同度。引導社會公益組織不斷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建立健全民主決策機構,不斷克服行政化、官僚化傾向。
(五)加快社會工作的法制化進程。
要用法律法規的形式,確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地位,維護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形象和職業尊嚴,保障社工的合法權益,降低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成本及風險,明確社會工作者與政府、社會公益組織、受助對象等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要抓緊起草制定社會工作者注冊辦法、社會工作職業規范、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等基礎性、框架性政策文件,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法規體系,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提供制度性保障。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414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