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編寫完畢后,教師還應進行反思和總結,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計劃。通過學習中班教案范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學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一、導入:
1、學生齊讀課題。
2、破題。
師:有補充的嗎?
生:把船停在楓橋邊過夜。
師:誰停的?
生:張繼。
師綜述:張繼把船停在楓橋邊過夜而寫下這首詩,因為這首詩,讓一座小小的寺廟和一座名不見經傳的橋盛名起來,也讓張繼名垂青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感覺一下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1、自由讀課文。
2、學生匯報。
生1:有點傷感。
生2:有點凄涼。
生3:感覺詩人有點憂愁與寂寞。
師:讀詩的初步感覺很重要,老師讀詩也有自己的感覺。我的感覺想通過我的朗讀表達出來。
師如情入境的朗讀博得聽課老師的集體鼓掌。
師:請你們也把你們的感覺放進去,讀出你的味道。
學生自由讀詩。
三、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師: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烏啼、寒山寺、江楓、漁火。
生2:我來補充:還有霜滿天。
生3:客船。
生4:還有鐘聲。
老師適時出示歸納了景物名稱的課件。
生:愁。
師:請大家帶著“愁”讀,邊讀邊品味,拿出筆,看詩人通過哪些描寫突出這個字的?
生批劃讀后匯報。
生:我從“烏啼”中體會出來的。烏鴉就在哭蹄,感覺很傷心。
師:讀讀這句。
生讀。
適時品析“月落烏啼霜滿天”。
(適時品析“月落烏啼霜滿天”。)。
師:這句還有什么體會?
生:“霜滿天”中的“霜”讓我覺得很寒冷。
(老師課件出示對比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
“月落烏啼霜滿地”
生:第一句好,感覺得很冷。
師:從中透出冷。自己體會體會。
齊讀該行詩。
師:詩象品茶、品酒,慢慢品出它的味道。
品析第二行“江楓漁火對愁眠”。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的楓樹。
師:是這樣的楓葉嗎?
(課件出示火紅的楓葉圖)。
生:不是,沒這么紅了,是枯黃的。
師:閉上眼睛,走如這種情形。
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照畫面讀讀這首詩。
學生聲情并茂地讀詩。
師:詩中誰跟誰相伴?
生:江楓與漁火。
師:張繼有人相伴嗎?你由此體會到什么?
生1:很孤獨。
生2:很凄涼。
師:把這種感覺讀到詩中去。
學生讀詩。
師:“眠”什么意思?
生:睡覺。
師:誰睡了?
生1:江楓睡了。
生2:漁火睡了。
師動情強調:江楓——。
生:睡了。
師:船家——。
生:睡了。
師:整個大地——。
生:都睡了。
師: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個姑蘇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張繼沒睡。
師:把你們剛才的話起來,就是一首詩,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呀!
課件出示:
江水睡了,
橋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獨張繼醒著,
夜愈深愈難眠。
師:誰讀讀?讀這首小詩。
生單個讀。
師:讀出夜晚的寧靜,讀出詩人的憂傷。
學生齊讀。
師:為什么“夜愈深愈難眠”?
生1:很孤獨,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媽媽。
師:“對愁眠”原來是“對愁難眠”呀!把感覺放進去讀讀。
學生讀前兩行。
品析第三四行詩。
師:詩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讀讀。
學生讀第三四行。
師:要想讀得有味道,就得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生:詩人在這里是個客人。
師:“客人“什么意思?
生:不是在自己的家鄉,是別人的家鄉。
師:“客人是誰?
生:是張繼。
師:客人就是詩人。大家還記得王維的一首詩嗎?
生齊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你從“客“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張繼怎樣的感情?
生略。
師:你就是詩人,你就在客船上,遠處傳來寒山寺那悠遠的鐘聲,作者的心情是說不出來的,讀吧,讀出那種味道,讀得像寒山寺的鐘聲,越梁繞耳,綿延悠長。
學生有滋有味的讀。
師:讀出了凄涼,讀出了憂傷,帶著這種感覺讀讀整首詩,來理解張繼那難眠的一夜。樂曲伴奏。
學生讀,讀的凄清,讀得悲傷。
師:讀到這兒,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張繼嗎?
生:你為什么這么愁?
師:是啊,張繼,你為什么這么愁?
生答略。
生想像答略。
師:回憶故鄉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絲絲縷縷都是甜蜜的。但在這里只有——。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沒有熟悉的家鄉山水,沒有熟悉的鄉土鄉音,這里有的只是——。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在1200多年前的那個夜晚,張繼為什么那么憂傷?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但有一點,但他把自己的情融入到這首詩中,為我們創造出情境交融的藝術境界。從古到今,詩人吟楓橋,書法家寫楓橋,畫家畫楓橋,歌唱家唱楓橋,就在詩、書、畫、樂中延續著橋。
轉欹—枕風—軒夢長。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星斗闌干,孤月獨照,起程了,天高道遠,飄飄所似的沙鷗,漂泊久了;起程了,斷橋殘垣,飛來的卻只是聲聲嘆惋??M回的波紋滟瀲,如細縐榖紗包裹著記憶,淅淅瀝瀝的雨夜,孑然一身。
扼腕嘆息,衷曲難傾。今夜的張繼望向今夜的蒼穹。
是誰?隕落了星星紛紛而下,要這個落魄人仰視星空的墳塋,謂然嘆息!
月兒像塊石碑,殘碑斷碣,仿佛刻著:
“你失敗了,張繼!”
水聲瀠瀠,幕靄彌漫,幕地一片,一如來時模樣,月影映波,僅見碎光凌亂。雙腳仿佛陷入困苦的泥淖,尊嚴,青春,奮斗,在剎那間傾圮坍塌。任情思迷亂,卻一臉彷徨。
我舉起酒杯,邀殘星孤月對飲。飲吧,張繼,讓迷蒙的月色刻下你的皎容,讓霜露的侵凌熄滅你生命的青焰。
路過得失,路過悲喜,成敗聚散。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處暇顧。欹斜月影,一切靜了。閃爍的漁火似安慰失落的孤魂,凄涼悲苦。
你醉了,世界亦醉了。
當身后的楓橋僅留下模糊的暗影時,我累累地坐在船頭,任秋風飀梳篦我的枯發,任冷雨息列索落打向憔悴的容顏。
咚,咚……。
睽別的鐘聲敲打著最后的輪回,我舉起金觥,輕擎寶劍,宣誓長空:“命為志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本文。來源:屈,老,師。教案網;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通過查找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 殘、 瑟(說說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借助注釋和字典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試著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匯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后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古詩的?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1、理解古詩《楓橋夜泊》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
3、朗讀訓練,背誦課文。
幻燈機、幻燈圖片、朗讀錄音、顏料
一、談活導入,揭示課題。
師:大家熟知唐朝的詩人有哪些?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師: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個位詩人――張繼,了解這位大詩人的同學可以自由地來向大家介紹。
生;他寫的詩歌多愁善感。
生:他的詩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師(相機以補充):《楓橋夜泊》是詩人夜泊楓橋,見景傷情,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
二、自由讀詩,了解詩意。
1、教師出示幻燈片。
2、出示學習方法。
1自由讀詩。
2根據注解上臺講詩句的意思。
3、生朗讀古詩。
4、生上臺講詩句。
生a:我知道“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是:
生b:我知道:
5、師根據掛圖相機糾正,指導。
三、深入讀詩理解思想感情。
1、聽錄音范讀,畫節奏。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師:詩歌中描寫了那些景物?
生:月亮
生:烏鴉
3、師:看著幻燈片,背誦詩歌,告訴老師這幅圖該涂上明快還是陰沉的色彩。
生:陰沉
師:表現陰沉的色彩該用什么顏色?
生:藍、灰
生:淡綠、黃
4、請學生將幻燈片上色。
5、師:這樣的圖畫,這樣的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表達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生: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憂傷。
生:表達了作者的痛苦。
生:表達了作者的失望。
6、師總結:大家從詩句中的哪些景中讀出這份情感?說一說。
7、生發言,師歸納;月西沉,烏鴉噪,清霜寒給人凄清的感受。江楓搖、漁火閃、人獨臥、無泫眠感知了詩人憂愁。寒山寺、夜半鐘、敲客船、落心頭,深知詩人心境凄涼。
師:這樣濃濃的'哀愁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出來。
生:用低沉的語氣。
生:用壓抑的語氣。
生:用緩慢的語氣。
8、指導朗讀,師范讀(以下帶點的為重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9、學生練習朗讀。
四、進一步感悟詩情。
1、師:這首詩是寫“愁”的,請同學們結合詩中有關的詞句來談一談作者“愁”些什么?
生:思鄉之愁。
生:憂國憂民。
生:考試落榜
2、師:同學說得很好,能不能把這首詩背下來。
3、生試背――指名背。
五、小結:大家的朗讀把我帶入了悲涼之中,這就是詩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寫的魅力。希望大家多讀、多背優秀詩歌。
課后,我對學生對詩的認識情況進行了調查,大部分同學都能夠了解詩的大意
,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對詩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目的。在朗讀訓練中,能夠很好的誦讀詩的學生比較少,特別是詩的節奏、語調。這就是節課我失掉的東西,在以后詩歌的教學中,應在關鍵之處加以引導,使學生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美好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1、 讀準字音,讀通整首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背誦詩歌。
3、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座橋成為名橋,讓一座寺廟成為旅游勝地。
2、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引導學生齊說)
解題
師板書:夜泊
(1)泊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這還是一個多音字。(分別組詞)
(2)在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詩人在什么時候停的船?(晚上)評價:你真會思考。這兒寫的是夜泊。
(4)詩人將船停在哪里呀?(楓橋邊)師完成板書。評價:你們真厲害,和老師一起完成了詩題。指名讀。
(5)連起來說說詩題的意思。(什么時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學們,是誰在楓橋邊停船???(唐朝詩人張繼)是的這就是詩的作者。
師板書。
4、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繼,一起來感受這首名垂千古的詩。
1、請同學們借助書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順。
2、請生讀生字。
3、讀整首詩。注意斷句,讀出詩的韻味。
1、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想來讀這首詩,來到這楓橋邊。大家邊聽邊想,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線畫下來,把聽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來。
2、師范讀。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現出了許多景物,也聽到一些聲音。四個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所劃的景物和聲音吧!
4、先來說說看,張繼看到了什么?
月落:
(1)這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殘月)這還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生:慘淡、無光,凄涼
(4)是的,這是凄涼的月光。誰來讀這個詞。
霜滿天:
(1)已經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氣更涼了。為什么是“霜滿天”呢?(霜很大,很濃,很多)
(2)你們說,在這霜滿天的夜晚,詩人能感受到這種寒冷嗎?(能)
(3)我們在家里也許很難感受到這種寒冷。而張繼此時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們說得都很對。張繼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時在哪里?(蘇州),從哪里知道?(姑蘇城)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蘇州是我們江蘇的一個城市,湖北和江蘇之間相隔1000多公里。我們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駛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見,張繼已經離家很長時間了。我們把漂泊在外的人稱為什么?你能體會游子的感受嗎?(生交流)
這滿天的霜呀將游子張繼團團包住,張繼是什么感受呢?
(4) 讀讀這個詞。
江楓:
(1)江邊的楓樹。
(2)因為是晚上,江邊的楓樹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樣子的?(暗紅,昏暗、黑乎乎)
漁火:
什么樣的?江面上的點點漁火,忽明忽暗,隱隱約約。
連起來讀讀這兩個詞。
5、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張繼所看到的,那張繼還聽到什么了呢?
烏啼:
(1)這是什么意思?人們喜歡聽烏鴉的叫聲嗎?(不喜歡)為什么?
(2)是的,烏鴉的叫聲十分刺耳,在夜晚聽到烏鴉的叫聲,更加的凄慘,凄涼。
(3)讀詞。
6、同學們,張繼看到的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副圖,一副凄涼的秋夜圖。請你們回過頭來想想,用自己的話描述給你的同桌聽,從天空再到江面的順序來描述。
7、理解感悟“對愁眠”
(1)詩人看到了,霜天殘月,江楓漁火,聽著凄厲的烏鴉叫聲,張繼又怎樣的感受?(壓抑、難過、郁悶、心情很不好)
(2)此時的張繼睡得著嗎?(睡不著)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對愁眠”?
(3)作者為什么睡不著?(圈出“愁”)張繼心中滿是憂愁,那這里的“眠”是睡覺的意思嗎?那是什么眠?(失眠、無眠、不眠、難眠)
(4)是的,張繼根本睡不著,他帶著憂愁,難以入眠。
(5)連起來,讀讀整句詩。個別讀,分組讀,一起讀。
8、感受鐘聲。
(1)詩人在船上難以入眠,所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他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讀第二句。
(2)寒山寺:簡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嗎?(不是,而是在姑蘇城外,只能是遠遠看到。)
(3)張繼聽到了什么?(鐘聲)
(4)哪里傳來的鐘聲?(寒山寺)
(5)為什么遠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鐘聲,張繼也能聽到呢?(因為是半夜了)從哪里看出來?(夜半鐘聲到客船)
(6)這半夜的鐘聲傳到了哪里?(客船)在這里“到”就是傳到的意思。
(7)客船能聽到鐘聲嗎?真正聽到鐘聲的是——張繼。
(9)讀這句詩。
9、張繼的心中有無限的愁,他揮筆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詩,字字都是發自肺腑。自己讀讀這首詩,感受這深深的愁。
個別讀,想讀的讀,齊讀,比賽讀。
咱們學習的《山行》和《楓橋夜泊》都是寫的關于秋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兩首關于秋天的古詩?!堆a充習題》上的《暮江吟》和《秋詞》。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所表達的思鄉之情。
2.學習詞語:一叢叢、一簇簇;星星點點;飛檐翹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體動作表現。
3.能大膽合作,用長卷畫的形式表現故事中的景物,體驗創作的愉悅。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今天,薛老師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p>
師進行配樂講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你聽到了什么?”幼兒討論、講述。
“你們在什么時候也會感到孤獨呢?”
二、再次欣賞故事觀看ppt。
觀看ppt師講述故事第二遍。
1、剛才,你在畫面中看到的楓葉,是什么樣的呢?
“什么叫一叢叢、一簇簇?”
2、烏蓬船是怎樣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們也來變成一條條烏蓬船,星星點點的停在江面上?!庇變河脛幼鞅硎?。
3、遠出一排排的寺廟是什么樣子的呢?
“飛檐翹角是什么樣子的???”
三、學習古詩。
“你們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詩人在這樣的景色中,寫了一首古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p>
2、集體動作朗誦“讓我們一邊朗誦,一邊來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繪畫創作。
“現在,就讓我們把這美麗的景色畫下來吧?!?/p>
幼兒進行古詩繪畫創作。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想象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1課時
收集作者的資料
(一)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1、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2、讀詩題,理解詩題。
3、創設情境,教師激情誦讀。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3、再讀古詩,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詩人孤獨寂寞、思念家鄉之愁。
2、介紹作者,補充資料,理解詩人人生求索之愁、憂國憂民之愁。
3、詩人的愁緒,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
4、從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憂愁?
5、創設情境,朗讀、背誦。
(四)開闊視野,拓展延伸。
1、你想對滿懷愁緒的詩人說些什么?
2、在詩意的氛圍中,齊聲誦讀詩文。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理解古詩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2、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教學反思:
課程結束后,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他將詩中詩人的所見所聞進行了串講,詢問學生,如果“愁”有顏色,它是什么顏色的,你從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聲音,又是什么聲音的,你從哪里感受到?雖然都是講所見所聞,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相較于我就顯得詩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學生自主的學習理解,也會對“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磥?,要教好一首古詩,教的'有詩意,讓學生學的有體會,須得多花心思。
小百科:《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后,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學習目標:
1、利用教材注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通過反復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
3、在反復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與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泊”在這里為何意?師隨學生回答而板書“停泊”。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兒停泊?對,在姑蘇城外楓橋這地方的古運河上,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生讀。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很好,讀出了感覺,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學生齊讀課題。有感覺,有韻味,很好。
二、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拿出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認真拼讀,先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師出示古詩)生自由讀。
好,誰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
正確流利,口齒清楚,很好。這“寒山寺”的“寺”我們平時在念的時候有的同學將它念成了翹舌音,請注意,它是平舌音。這位同學念準了,很好。來,我們一起來讀,月落烏啼霜滿天,預備起――生齊讀全詩。
2、初解詩意,讀出韻味。
(1)好,字正腔圓,通順流利。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詩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圖,想想每一詩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后,再來讀讀《楓橋夜泊》,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好,誰愿意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聽出來了沒有?他讀的時候,哪兩句詩句的節奏是差不多的?你聽出他是如何停頓的嗎?
對,這樣讀就叫做有節奏有韻味,我們一起來讀前兩句。生齊讀前兩句。很好,后兩句誰接著讀下去。
指名生讀。好一個“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后兩句。
生齊讀后兩句。真好。我們讀古詩,要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奏,這自不必說,我們還要讀出它的感覺與韻味。來,就像剛才讀題目一樣,大家一起將《楓橋夜泊》有情有感地讀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
(2)學生默讀、圈劃。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說明他沒有睡。教師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啊。教師板書:烏啼)。
霜滿天。張繼他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能睡得著呢?教師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也看出他并沒有睡覺。(張繼睹江楓望漁火,當時確實沒有睡覺啊。教師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為未眠,所以他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噢,是的。教師板書:半夜鐘。)。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他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在這深秋之夜,詩人他望江楓,看漁火,誰說他睡覺了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教師板書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誰能說幾個帶“愁”字的詞語。
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對,依然是月落烏啼滿天霜,仍舊是江楓漁火半夜鐘,這些景象使得張繼愁緒滿懷。請你們再抓住這些詞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讀一讀,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請試著讀出這種感覺來。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著這種感覺,你來讀讀第一句。)。
烏啼,在寂靜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凄涼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覺。(帶著這種感覺你再來讀讀第一句話。)。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寒冷。(身體感到寒冷。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覺到了這寒霜凜冽,這霜氣逼人啊?真好,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是嗎?你的感覺很細膩,你有詩人的潛質。帶著這樣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這里除了身體感到冷,還有什么也感到冷?請帶著這種心冷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身心俱冷,這種感覺很強烈。來,大家一起再讀第一句話。)。
漁火若明若暗,微弱閃動,似乎也說明了詩人的心跳動不已。(是的,詩人憂心忡忡,心事重重,來,帶著你那顆驛動的心讀讀第二句。)這鐘聲一聲聲地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那就請你帶著你的感覺讀后兩句。
(5)輪讀:研究第一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二句,研究后兩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后兩句。
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啼,身感寒霜降臨;看漁火幽幽,望江楓隱隱,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獨凄清而愁緒滿懷呢?來,就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
學生回答。
是呀,這一對啊,對出了千古愁思,對出了不朽的失眠。帶著你對“對”字的理解齊讀《楓橋夜泊》。
來,張繼,請問你為何愁容滿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兒子,但這里沒有妻兒的殷殷關切,這里有的只是――請讀前兩句。
來,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你為何到了子夜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呢?
哦,你在憂國憂民,但這里沒有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這里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張繼,你憂心忡忡,徹夜不眠,請問這到底是為何呢?
哦,你在為沒有考上進士而悶悶不樂,是的,這里沒有考場的得意,這里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1、讀準字音,讀通整首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背誦詩歌。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座橋成為名橋,讓一座寺廟成為旅游勝地。
2、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引導學生齊說)。
解題。
師板書:夜泊。
(1)泊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這還是一個多音字。(分別組詞)。
(2)在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詩人在什么時候停的船?(晚上)評價:你真會思考。這兒寫的是夜泊。
(4)詩人將船停在哪里呀?(楓橋邊)師完成板書。評價:你們真厲害,和老師一起完成了詩題。指名讀。
(5)連起來說說詩題的意思。(什么時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學們,是誰在楓橋邊停船啊?(唐朝詩人張繼)是的這就是詩的作者。
師板書。
4、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繼,一起來感受這首名垂千古的詩。
二、初讀。
1、請同學們借助書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順。
2、請生讀生字。
3、讀整首詩。注意斷句,讀出詩的韻味。
三、精讀感悟。
1、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想來讀這首詩,來到這楓橋邊。大家邊聽邊想,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線畫下來,把聽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來。
2、師范讀。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現出了許多景物,也聽到一些聲音。四個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所劃的景物和聲音吧!
4、先來說說看,張繼看到了什么?
(1)這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殘月)這還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生:慘淡、無光,凄涼。
(4)是的,這是凄涼的月光。誰來讀這個詞。
霜滿天:。
(1)已經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氣更涼了。為什么是“霜滿天”呢?(霜很大,很濃,很多)。
(2)你們說,在這霜滿天的夜晚,詩人能感受到這種寒冷嗎?(能)。
(3)我們在家里也許很難感受到這種寒冷。
而張繼此時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們說得都很對。張繼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時在哪里?(蘇州),從哪里知道?(姑蘇城)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蘇州是我們江蘇的一個城市,湖北和江蘇之間相隔1000多公里。我們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駛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見,張繼已經離家很長時間了。我們把漂泊在外的人稱為什么?你能體會游子的感受嗎?(生交流)。
這滿天的霜呀將游子張繼團團包住,張繼是什么感受呢?
(4)讀讀這個詞。
江楓:。
(1)江邊的楓樹。
(2)因為是晚上,江邊的楓樹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樣子的?(暗紅,昏暗、黑乎乎)。
漁火:。
什么樣的?江面上的點點漁火,忽明忽暗,隱隱約約。
連起來讀讀這兩個詞。
5、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張繼所看到的,那張繼還聽到什么了呢?
烏啼:。
(1)這是什么意思?人們喜歡聽烏鴉的.叫聲嗎?(不喜歡)為什么?
(2)是的,烏鴉的叫聲十分刺耳,在夜晚聽到烏鴉的叫聲,更加的凄慘,凄涼。
(3)讀詞。
6、同學們,張繼看到的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副圖,一副凄涼的秋夜圖。請你們回過頭來想想,用自己的話描述給你的同桌聽,從天空再到江面的順序來描述。
7、理解感悟“對愁眠”
(1)詩人看到了,霜天殘月,江楓漁火,聽著凄厲的烏鴉叫聲,張繼又怎樣的感受?(壓抑、難過、郁悶、心情很不好)。
(2)此時的張繼睡得著嗎?(睡不著)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對愁眠”?
(3)作者為什么睡不著?(圈出“愁”)張繼心中滿是憂愁,那這里的“眠”是睡覺的意思嗎?那是什么眠?(失眠、無眠、不眠、難眠)。
(4)是的,張繼根本睡不著,他帶著憂愁,難以入眠。
(5)連起來,讀讀整句詩。個別讀,分組讀,一起讀。
8、感受鐘聲。
(1)詩人在船上難以入眠,所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他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讀第二句。
(2)寒山寺:簡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嗎?(不是,而是在姑蘇城外,只能是遠遠看到。)。
(3)張繼聽到了什么?(鐘聲)。
(4)哪里傳來的鐘聲?(寒山寺)。
(5)為什么遠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鐘聲,張繼也能聽到呢?(因為是半夜了)從哪里看出來?(夜半鐘聲到客船)。
(6)這半夜的鐘聲傳到了哪里?(客船)在這里“到”就是傳到的意思。
(7)客船能聽到鐘聲嗎?真正聽到鐘聲的是——張繼。
(9)讀這句詩。
9、張繼的心中有無限的愁,他揮筆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詩,字字都是發自肺腑。自己讀讀這首詩,感受這深深的愁。
個別讀,想讀的讀,齊讀,比賽讀。
四、拓展延伸。
咱們學習的《山行》和《楓橋夜泊》都是寫的關于秋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兩首關于秋天的古詩?!堆a充習題》上的《暮江吟》和《秋詞》。
1、師:上課前,我先請大家欣賞一首歌曲。(課件播放)
2、這首歌與你平常聽到的歌有什么不同?這就是1200多年前詩人張繼留下的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板書課題)
1、出示目標。
2、師生共同明確目標。
(一)自主預習
1、出示預習提示
(1)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古詩意思。
(2)提出不懂的問題,并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自主預習,教師巡視。
3、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4、教師根據課件疏通詩意。
(二)質疑問難
在剛才的學習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問題,現在可以向本組的同學請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問題:
(1)《楓橋夜泊》這首詩中寫到了哪些景物?詩人在楓橋夜泊時看到了什么,聽到
了什么?
(2)你覺得詩中最能表現詩人心情的字是什么?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合作探究。
3、小組代表展示。
4、教師小結。
(四)強化練習
1、體會詩人的愁。
2、用讀來表現詩人的愁。
(五)歸納總結
詩人張繼愁于未能金榜題名,愁于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時,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潔地照著,居然落了下去;烏鴉懂事,她不肯安靜地飛過,居然叫了起來;鐘聲不懂事,她不肯老實地睡去,居然送來一聲又一聲嘆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給人安穩的睡眠,居然泊在這樣的一刻!這一切的一切,更是讓詩人愁上加愁愁更愁??!
你能通過朗讀把詩人的愁緒表達出來嗎?
閱讀元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借助工具書、資料、注釋理解詩意。
三、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目標一、二、三。難點:目標二。
課件,電子琴。時間:一課時。
師:在學習新課前,我請各位欣賞一首歌曲。
放課件1:一幅與詩的內容有關的圖畫,并伴有《濤聲依舊》的歌聲。
[師與生一同欣賞完畢]。
師:這首歌好聽嗎?生:好聽。
師: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稱?[請平時喜愛流行歌曲的同學,未說出]。
師: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座各位那時還未出生,不熟悉有情可原。著名歌手毛寧因唱這首歌而紅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詞是根據一首古詩改編的,那首詩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
2、說。師:昨天已布置同學們預習過這首詩,下面請拿出查找的資料,說一說有關作者張繼的生平以及他寫這首詩的背景。
3、讀。
(2)檢查初讀成果。[請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課件5:
a、找出能體現作者心情的六種景物(或景象)。
b、以上景物(或景象)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聽到的,那些是感覺到的?
c、這些景物(或景象)給人什么感受?
d、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e、從詩中找出表達這種情感的一個字來。)。
(4)檢查再讀成果。[抽同學回答]。
(5)師點撥:作者在詩中沒有寫一句傷感失落之語,那么他是通過什么向讀者傳達出這種情感的.呢?是景物(景象)。這就叫做借景抒情。這種情與景交融在一起所行成的籠罩全詩的特殊氣氛就叫做意境。意境美是古典詩歌的特點之一,希望同學們以后在讀古典詩詞時,一定要用心去品味它的意境。
課件7: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詩人,他的名字叫做張繼,滿腹的文才,科舉考試卻不能及第,失意的夜晚輾轉難眠,寫下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孤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唱熟后,抽學生背。]。
5、聊。師:前幾天大家都看了第四屆夏新杯電視主持人大賽。假如張繼現在還活著,請你學學參賽選手的樣子,以《人物專訪》這個欄目主持人的身份,對這位因落第作詩既而成名的詩人作一個專訪,同他聊一聊心中的感慨。(師生共參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3、領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和表達特點。
:課件。
1、解題:
2、(圖片)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躁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一首詩讓張繼名垂千古,世界聞名。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傳!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1、讀準字音,你讀出什么感受?
(凄涼……)。
2、師范讀,生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3、這首詩寫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詩句。品讀這兩句詩霜滿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覺),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4、學習第二句:你還看見了什么?(教師板畫“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么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
5、江楓“對”?——面對,相伴?!皩Α笔鞘裁匆馑??此時,誰與誰對?誰和誰相伴?江風和漁火相伴。張繼有人相伴嗎?體會了張繼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誰“眠”?江楓、漁火、船家、周圍的一切都睡了。詩人怎么樣?(難以入眠)。
7、后半句。
1)“客”思鄉寂寞。
鐘聲響起(課件)講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啟發學生體會作者的想法和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聯想(體會寂寞愁苦)。
2)詩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語言表達作者的這種憂傷呢?不能,只能來讀!
1、看畫面入情入境,將情融入古詩朗讀中。
2、讀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
3、張繼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1)邊吟詩句,邊想象畫面。
2)師引讀:。
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達到美的藝術境界。
1、教師口述作者描寫的畫面或生設計誦讀古詩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詩的思想感情過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并在創編古詩時,有初步的運用)。
2、在教師的引導下聯想類似的感情經歷(夏令營活動中的感受),遷移運用表達方法。
1、師生討論:我們學過的古詩或課文中,有沒有用到過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1、利用教材注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通過反復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
3、在反復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與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泊”在這里為何意?師隨學生回答而板書“停泊”。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兒停泊?對,在姑蘇城外楓橋這地方的古運河上,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生讀。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很好,讀出了感覺,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學生齊讀課題。有感覺,有韻味,很好。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拿出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認真拼讀,先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師出示古詩)生自由讀。
好,誰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
正確流利,口齒清楚,很好。這“寒山寺”的“寺”我們平時在念的時候有的同學將它念成了翹舌音,請注意,它是平舌音。這位同學念準了,很好。來,我們一起來讀,月落烏啼霜滿天,預備起—— 生齊讀全詩。
2、初解詩意,讀出韻味。
(1)好,字正腔圓,通順流利。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詩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圖,想想每一詩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后,再來讀讀《楓橋夜泊》,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好,誰愿意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聽出來了沒有?他讀的時候,哪兩句詩句的節奏是差不多的?你聽出他是如何停頓的嗎?
對,這樣讀就叫做有節奏有韻味,我們一起來讀前兩句。 生齊讀前兩句。很好,后兩句誰接著讀下去。
指名生讀。好一個“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余音裊裊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后兩句。
生齊讀后兩句。真好。我們讀古詩,要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奏,這自不必說,我們還要讀出它的感覺與韻味。來,就像剛才讀題目一樣,大家一起將《楓橋夜泊》有情有感地讀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2)學生默讀、圈劃。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說明他沒有睡。教師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啊。教師板書:烏啼)
霜滿天。張繼他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能睡得著呢?教師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也看出他并沒有睡覺。(張繼睹江楓望漁火,當時確實沒有睡覺啊。教師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為未眠,所以他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噢,是的。教師板書:半夜鐘。)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他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么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在這深秋之夜,詩人他望江楓,看漁火,誰說他睡覺了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教師板書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誰能說幾個帶“愁”字的詞語。
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對,依然是月落烏啼滿天霜,仍舊是江楓漁火半夜鐘,這些景象使得張繼愁緒滿懷。請你們再抓住這些詞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讀一讀,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請試著讀出這種感覺來。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著這種感覺,你來讀讀第一句。)
烏啼,在寂靜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凄涼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覺。(帶著這種感覺你再來讀讀第一句話。)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寒冷。(身體感到寒冷。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覺到了這寒霜凜冽,這霜氣逼人啊?真好,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是嗎?你的感覺很細膩,你有詩人的潛質。帶著這樣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這里除了身體感到冷,還有什么也感到冷?請帶著這種心冷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身心俱冷,這種感覺很強烈。來,大家一起再讀第一句話。)
漁火若明若暗,微弱閃動,似乎也說明了詩人的心跳動不已。(是的,詩人憂心忡忡,心事重重,來,帶著你那顆驛動的心讀讀第二句。) 這鐘聲一聲聲地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那就請你帶著你的感覺讀后兩句。
(5)輪讀:研究第一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二句,研究后兩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后兩句。
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啼,身感寒霜降臨;看漁火幽幽,望江楓隱隱,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獨凄清而愁緒滿懷呢?來,就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學生回答。
是呀,這一對啊,對出了千古愁思,對出了不朽的失眠。帶著你對“對”字的理解齊讀《楓橋夜泊》。
來,張繼,請問你為何愁容滿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兒子,但這里沒有妻兒的殷殷關切,這里有的只是——請讀前兩句。
來,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你為何到了子夜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呢?
哦,你在憂國憂民,但這里沒有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這里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張繼,你憂心忡忡,徹夜不眠,請問這到底是為何呢?
哦,你在為沒有考上進士而悶悶不樂,是的,這里沒有考場的得意,這里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理解古詩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 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2、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課程結束后,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他將詩中詩人的所見所聞進行了串講,詢問學生,如果“愁”有顏色,它是什么顏色的,你從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聲音,又是什么聲音的,你從哪里感受到?雖然都是講所見所聞,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相較于我就顯得詩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學生自主的學習理解,也會對“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磥?,要教好一首古詩,教的有詩意,讓學生學的有體會,須得多花心思。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1.朗讀并背誦全詩。
2.在詩句中體會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誰收集的古詩多。
課件、搜集有關鄉愁的古詩詞。
2.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對這首詩做了哪些了解?
師小結,并解釋題目《楓橋夜泊》及作者張繼?!稐鳂蛞共础访鑼懥艘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3.指導初讀古詩。并評價,在書上做好標記。
4.理解詩句。
(1)“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思。生回答師小結: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
(2)“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意思。
問:為何愁眠?聯系這兩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課件)。
板書:愁眠。
詩中描寫了哪些景象?教師引讀:
1、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因此:生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3)“姑蘇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思。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5.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6.詩中的感情。板書:表達了__愁悶____的思想感情。
7.聽音樂《濤聲依舊》讀古詩。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游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余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后注釋,了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才的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吹搅税?,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楓橋夜泊》是我準備的教學公開課,通過課前的精心準備至課上臨時出現的問題,讓我感受頗深,深覺自己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自己的經驗太少,需要長時間的磨練。下面,我就將自己課后的教學反思總結一下:
相信很多的音樂教師都和我一樣,想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因此在課下我經常收集好的音樂素材以備所需之用。在這一節課中,我注重啟發式教學,重視發展學生思維和創造性,師生互動,環環相扣,既有音樂課的特色,又與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結合,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古詩吟唱教學中,我通過種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探索其趣味,以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藝術審美素養。通過音樂課的古詩詞吟唱,加強了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雖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能力不足的地方,真的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我覺得如何讓學生更有興趣的掌握樂理知識和節奏練習應該還有更多更新穎的教學方法讓我去學習。在難點節奏掌握過程中有一部分同學掌握得不夠扎實,現在回想一下,其實是因為老師在教的時候,學生學唱,只是簡單的模仿,由于很多學得比較好的同學的帶動,所以有一些學得不好的學生老師沒有發現,卻以為整體學的已經很好!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個別教學,想辦法讓每一個同學確實學會掌握,不能隨大流。確實提高課堂達標率。
1、吟誦《楓橋夜泊》,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感悟品味詩中所表達的意境。
:一課時。
背誦課文。
張繼是唐代大詩人。
(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讀詩歌,借助注釋想象詩意,提出疑問。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睡呢?)。
1.同座對講。
2.指名試講。
(月亮漸漸落下,聽到烏鴉哇哇地啼叫聲,天空中布滿了寒霜,詩人面對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滿腹憂愁而難以入睡。這時,姑蘇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鐘的聲音傳到客船上來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的意境。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由于這首詩情景描寫真切,畫面清新,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甚至使得楓橋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揚天下。
1. 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 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 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4.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 詩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紙、筆。
3. 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及配樂詩磁帶。
1.活動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活動難點: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3.指導要點:通過觀察圖片,聽聽說說,引導幼兒充分感受詩中描繪的秋夜美景和詩人的思鄉情懷。
1. 出示掛圖導入提問:這是什么地方?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3)幼兒跟讀
2.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3.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 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 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在其他時間段反復播放這首詩,并把詩歌范例和幼兒的繪畫作品貼在墻上,供幼兒欣賞、認讀、吟唱。
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課程結束后,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他將詩中詩人的所見所聞進行了串講,詢問學生,如果“愁”有顏色,它是什么顏色的,你從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聲音,又是什么聲音的,你從哪里感受到?雖然都是講所見所聞,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相較于我就顯得詩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學生自主的學習理解,也會對“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磥?,要教好一首古詩,教的有詩意,讓學生學的有體會,須得多花心思。
1、讀準字音,讀通整首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并能背誦詩歌。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張繼漂泊在外的愁思。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座橋成為名橋,讓一座寺廟成為旅游勝地。
解題。
師板書:夜泊。
(1)泊是本課的生字,誰來讀?這還是一個多音字。(分別組詞)。
(2)在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詩人在什么時候停的船?(晚上)評價:你真會思考。這兒寫的是夜泊。
(4)詩人將船停在哪里呀?(楓橋邊)師完成板書。評價:你們真厲害,和老師一起完成了詩題。指名讀。
(5)連起來說說詩題的意思。(什么時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學們,是誰在楓橋邊停船???(唐朝詩人張繼)是的這就是詩的作者。
師板書。
4、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繼,一起來感受這首名垂千古的詩。
1、請同學們借助書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順。
2、請生讀生字。
3、讀整首詩。注意斷句,讀出詩的韻味。
1、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想來讀這首詩,來到這楓橋邊。大家邊聽邊想,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線畫下來,把聽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來。
2、師范讀。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現出了許多景物,也聽到一些聲音。四個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所劃的景物和聲音吧!
4、先來說說看,張繼看到了什么?
(1)這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殘月)這還是一輪怎樣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生:慘淡、無光,凄涼。
(4)是的,這是凄涼的月光。誰來讀這個詞。
霜滿天:
(1)已經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氣更涼了。為什么是“霜滿天”呢?(霜很大,很濃,很多)。
(2)你們說,在這霜滿天的夜晚,詩人能感受到這種寒冷嗎?(能)。
(3)我們在家里也許很難感受到這種寒冷。而張繼此時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們說得都很對。張繼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時在哪里?(蘇州),從哪里知道?(姑蘇城)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蘇州是我們江蘇的一個城市,湖北和江蘇之間相隔1000多公里。我們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駛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見,張繼已經離家很長時間了。我們把漂泊在外的人稱為什么?你能體會游子的感受嗎?(生交流)。
這滿天的霜呀將游子張繼團團包住,張繼是什么感受呢?
(4)讀讀這個詞。
江楓:
(1)江邊的楓樹。
(2)因為是晚上,江邊的楓樹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樣子的?(暗紅,昏暗、黑乎乎)。
漁火:
什么樣的?江面上的點點漁火,忽明忽暗,隱隱約約。
連起來讀讀這兩個詞。
5、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張繼所看到的,那張繼還聽到什么了呢?
烏啼:
(1)這是什么意思?人們喜歡聽烏鴉的叫聲嗎?(不喜歡)為什么?
(2)是的,烏鴉的叫聲十分刺耳,在夜晚聽到烏鴉的叫聲,更加的凄慘,凄涼。
(3)讀詞。
6、同學們,張繼看到的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副圖,一副凄涼的秋夜圖。請你們回過頭來想想,用自己的話描述給你的同桌聽,從天空再到江面的順序來描述。
7、理解感悟“對愁眠”
(1)詩人看到了,霜天殘月,江楓漁火,聽著凄厲的烏鴉叫聲,張繼又怎樣的感受?(壓抑、難過、郁悶、心情很不好)。
(2)此時的張繼睡得著嗎?(睡不著)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對愁眠”?
(3)作者為什么睡不著?(圈出“愁”)張繼心中滿是憂愁,那這里的“眠”是睡覺的意思嗎?那是什么眠?(失眠、無眠、不眠、難眠)。
(4)是的,張繼根本睡不著,他帶著憂愁,難以入眠。
(5)連起來,讀讀整句詩。個別讀,分組讀,一起讀。
8、感受鐘聲。
(1)詩人在船上難以入眠,所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他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讀第二句。
(2)寒山寺:簡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嗎?(不是,而是在姑蘇城外,只能是遠遠看到。)。
(3)張繼聽到了什么?(鐘聲)。
(4)哪里傳來的鐘聲?(寒山寺)。
(5)為什么遠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鐘聲,張繼也能聽到呢?(因為是半夜了)從哪里看出來?(夜半鐘聲到客船)。
(6)這半夜的鐘聲傳到了哪里?(客船)在這里“到”就是傳到的意思。
(7)客船能聽到鐘聲嗎?真正聽到鐘聲的是——張繼。
(9)讀這句詩。
9、張繼的心中有無限的愁,他揮筆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詩,字字都是發自肺腑。自己讀讀這首詩,感受這深深的愁。
個別讀,想讀的讀,齊讀,比賽讀。
咱們學習的《山行》和《楓橋夜泊》都是寫的關于秋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兩首關于秋天的古詩?!堆a充習題》上的《暮江吟》和《秋詞》。
1、學生齊讀課題。
2、破題。
師:有補充的嗎?
生:把船停在楓橋邊過夜。
師:誰停的?
生:張繼。
師綜述:張繼把船停在楓橋邊過夜而寫下這首詩,因為這首詩,讓一座小小的寺廟和一座名不見經傳的橋盛名起來,也讓張繼名垂青史。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感覺一下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1、自由讀課文。
2、學生匯報。
生1:有點傷感。
生2:有點凄涼。
生3:感覺詩人有點憂愁與寂寞。
師:讀詩的初步感覺很重要,老師讀詩也有自己的感覺。我的感覺想通過我的朗讀表達出來。
師如情入境的朗讀博得聽課老師的集體鼓掌。
師:請你們也把你們的感覺放進去,讀出你的味道。
學生自由讀詩。
師: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烏啼、寒山寺、江楓、漁火。
生2:我來補充:還有霜滿天。
生3:客船。
生4:還有鐘聲。
老師適時出示歸納了景物名稱的課件。
生:愁。
師:請大家帶著愁讀,邊讀邊品味,拿出筆,看詩人通過哪些描寫突出這個字的?
生批劃讀后匯報。
生:我從烏啼中體會出來的。烏鴉就在哭蹄,感覺很傷心。
師:讀讀這句。
生讀。
適時品析月落烏啼霜滿天。
(適時品析月落烏啼霜滿天。)。
師:這句還有什么體會?
生:霜滿天中的霜讓我覺得很寒冷。
(老師課件出示對比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
月落烏啼霜滿地。
生:第一句好,感覺得很冷。
師:從中透出冷。自己體會體會。
齊讀該行詩。
師:詩象品茶、品酒,慢慢品出它的味道。
品析第二行江楓漁火對愁眠。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的楓樹。
師:是這樣的楓葉嗎?
(課件出示火紅的楓葉圖)。
生:不是,沒這么紅了,是枯黃的。
師:閉上眼睛,走如這種情形。
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照畫面讀讀這首詩。
學生聲情并茂地讀詩。
師:詩中誰跟誰相伴?
生:江楓與漁火。
師:張繼有人相伴嗎?你由此體會到什么?
生1:很孤獨。
生2:很凄涼。
師:把這種感覺讀到詩中去。
學生讀詩。
師:眠什么意思?
生:睡覺。
師:誰睡了?
生1:江楓睡了。
生2:漁火睡了。
師動情強調:江楓。
生:睡了。
師:船家。
生:睡了。
師:整個大地。
生:都睡了。
師: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個姑蘇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張繼沒睡。
師:把你們剛才的話起來,就是一首詩,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呀!
課件出示:
江水睡了,
橋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獨張繼醒著,
夜愈深愈難眠。
師:誰讀讀?讀這首小詩。
生單個讀。
師:讀出夜晚的寧靜,讀出詩人的憂傷。
學生齊讀。
師:為什么夜愈深愈難眠?
生1:很孤獨,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媽媽。
師:對愁眠原來是對愁難眠呀!把感覺放進去讀讀。
學生讀前兩行。
品析第三四行詩。
師:詩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讀讀。
學生讀第三四行。
師:要想讀得有味道,就得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生:詩人在這里是個客人。
師:客人什么意思?
生:不是在自己的家鄉,是別人的家鄉。
師:客人是誰?
生:是張繼。
師:客人就是詩人。大家還記得王維的一首詩嗎?
生齊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你從客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張繼怎樣的感情?
生略。
師:你就是詩人,你就在客船上,遠處傳來寒山寺那悠遠的鐘聲,作者的心情是說不出來的,讀吧,讀出那種味道,讀得像寒山寺的鐘聲,越梁繞耳,綿延悠長。
學生有滋有味的讀。
師:讀出了凄涼,讀出了憂傷,帶著這種感覺讀讀整首詩,來理解張繼那難眠的一夜。樂曲伴奏。
學生讀,讀的凄清,讀得悲傷。
師:讀到這兒,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張繼嗎?
生:你為什么這么愁?
師:是啊,張繼,你為什么這么愁?
生答略。
師:故鄉襄陽與姑蘇相隔千里,故鄉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時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像答略。
師:回憶故鄉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絲絲縷縷都是甜蜜的。但在這里只有。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沒有熟悉的家鄉山水,沒有熟悉的鄉土鄉音,這里有的只是。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生接讀: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在1200多年前的那個夜晚,張繼為什么那么憂傷?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但有一點,但他把自己的情融入到這首詩中,為我們創造出情境交融的藝術境界。從古到今,詩人吟楓橋,書法家寫楓橋,畫家畫楓橋,歌唱家唱楓橋,就在詩、書、畫、樂中延續著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36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