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情況報告需要充分收集和整理信息,在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整合。以下是一些名人或企業成功的情況報告,通過研讀這些報告,您可以學到一些有關情況報告的技巧和經驗。
3.1大學生的個性測試大學生的個性測試主要是了解大學生對自身狀況了解的認知程度。個性心理特征是個性中的特征結構,是個體心理差異性的集中表征,它表明一個人的典型心理活動和行為。對于每個個體來說,無論是職業選擇、職業決策還是職業生涯發展,都體現出強烈的個性心理和社會心理屬性。根據職業發展理論,選擇一個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點相一致的職業,不僅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快樂,工作更有意義,而且能讓個人在工作中更有競爭力。因此,從個體個性心理特征的定位入手,找到與個性心理特征類型相匹配的職業類型或者職業生涯發展道路是十分科學的。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興趣”的學生占65.9%,不太確定的占32.9%,沒有考慮過的占1.2%;“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個性”的占70.7%,不太確定的占21.6%,沒有考慮的占0.6%;“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長”的占52.1%,不太確定的占40.1%,沒有考慮的占4.2%;“了解自己最不喜歡和最喜歡的職業”的占46.7%,不太確定的占36.5%,沒有考慮的占10.8%。
通過上述數據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對自己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特點,并且對職業的選擇也有自己的偏好。
3.2大學生的職業規劃主要考察大學生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在問卷中問及“自己未來發展方向和計劃”時,非常明確的占31.7%,不太確定的占43.1%,其中有12.6%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考慮過。而“非常清楚自己應該往哪些職業方向去發展”的占39.8%,不確定的占41.5%?!奥殬I生涯規劃很重要”的調查上顯示,認為重要的占71.3%,不太重要的僅占6.4%。
這些進一步說明大學生在就業壓力面前都在積極考慮自己的未來發展問題,基本能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但是這種意識又是非常模糊的。在實際行動中缺乏職業生涯設計的情況相當普遍,其中71%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規劃;26%的大學生表示不夠明確;只有極少部分表示有明確的規劃設計。這種現象將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的時候茫然不知所措,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也就無從談起個人的職業規劃,同時也增加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盲目性和挫敗感。
3.3大學生職業愿望主要了解大學生在學校這個環境中對生涯規劃的了解以及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幫助和咨詢狀況。其中在問到“為了更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我會主動去做人才測評”時,表示愿意的占26.5%,表示沒有考慮過的占45.6%;“對學校/其他服務機構提供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服務”滿意的占13.4%,一般的占54.6%;當問及“是否愿意選擇專業咨詢機構收費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時,表示愿意的占40.4%,不愿意的占59.6%;而問及“當你面臨職業選擇或職業困惑時,你通常尋求哪些幫助”時,其中來自父母和老師的占的比例較大,占到76.3%,專業機構占13.7%;在提到“愿意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投資多少錢”時,超過300元的僅占16.6%,大多數學生寧愿花費到別的消費品上而不愿投資到職業生涯上。
這些數據說明,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職業生涯規劃非常重要,但是對于如何進行規劃以及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卻表現出猶豫。一方面,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僅局限在表面上;另一方面,多數高校只是提供一般的就業政策咨詢和一些單位的招聘信息,舉辦一些就業講座,教學生一些應聘技巧和就業包裝方法等,對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指導和咨詢等更全方位的服務還沒有全面展開,沒有把職業生涯的內涵和精髓很好地灌入學生的心中。
此外,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職業規劃咨詢機構的社會接受程度尚比較低,多數從業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提供的服務非常不如人意,職業生涯設計的各種服務項目也沒有很好的宣傳,有些學生根本就不知道通過人才的測評可以對自己有一個更好的了解,能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職業規劃。
為了清楚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現狀,特進行了此次調查活動,從大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識程度,對自身的認識程度,對就業前景的認識程度以及職業期望四個不同的角度對大學生做了調查,發現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那么,究竟什么是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對我們大學生究竟又何重要意義呢?我們通過資料的查找與收集,作出了以下的解釋: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工作經歷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動和行為。職業生涯規劃分為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組織的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對個人和內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個人興趣、能力和個人發展目標的有效規劃,以實現個人發展的成就化為目的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由此可見,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不是個人面臨就業時的某個單獨事件,而是貫穿于整個教育的全過程。
職業生涯規劃研究在國外己有多年的歷史,但在國內尚屬起步。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各類組織對人力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對個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生涯結束期和職業生涯開始期,大學生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定位自己,發展自我,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成功地職業生涯規劃,在這一交替時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之路,不僅有助于縮短職業適應期,減少職業試錯過程,而且對今后的職業成功及對社會的貢獻都有很大幫助;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有利于人盡快成才,而且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大學生進行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對畢業時進行職業選擇和今后的職業生涯成功都具有重要意義。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將伴隨我們的大半生,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才能實現完美人生。
大學生工作越來越難找,19xx年計劃招生101萬,首次突破百萬大關,達到這個數字用了20年。從100萬到現在的500萬,只用了10年,平均每兩年半就凈增100萬。到20xx年,隨著19xx年擴招50萬入學的那屆大學生畢業,人才時常持有的學生越來越多,直接觸發人力資源供需失衡,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
與此同時大學生員工的流動率也在不斷上升,給社會提出一個沉重的話題,也給在校的大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職業發展理論認為:選擇一份符合自己天賦與興趣的職業,不僅能帶來人生的快樂,而且能讓個人在工作中更有競爭力。有句話說:人放對了地方是天才,人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事實上在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里,選擇到自己稱心如意的職業的還是少數,這樣的情況促使我們去思考,為什么會總成這種現象?怎么樣使大學生及早做好職業規劃,適應市場的需求。
1、方式:通過問卷調查,在網上收集問題進行篩選,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對不同年級班級的學生進行調查,包括四川農業大學和其它一些大學的學生,最后統計算出其百分比。
2、內容:根據此次調查的目的,問卷共分四部分。
第四部分為“職業期望狀況”(4小問),用來了解大學生的就業標準、職業規劃情況等。
經過“黑色六月”的嚴酷考驗,升入大學的學子們,對于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有個什么樣的認識?專業,這個在高中時代還很陌生的字眼,突然之間擺到自己的面前,我們將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來打開自己的職業生涯之門,雖然社會上諸多成功人士的事業領域并不是自己原來所學的那個專業,但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學里開設的專業,是為適應社會需求而設,并無高低好壞之分,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找到合理的契合點,對大學生今后的成功至關重要。
1、對所學專業的喜歡程度:大學生對所學專業基本上還是滿意的,一般的學生對專業沒有太大的要求。
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喜歡程度關系到大學生在校期間是否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探尋專業發展方向與專業相關的就業方向。據統計,48%的學生的第一專業是自己選擇的,30%的學生是通過調劑而到所學專業的,而通過家長或老師選擇專業以及隨便選擇專業的各占11%。
2、在大學期間學習和生活的目標確定:大部分大學生都有清晰的目標,但是很多的都是短期目標。
明確的目標和興趣一樣,是努力和追求成功的動力。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夠不渾渾噩噩的度日,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才能清楚自己每個階段的任務。
3、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的打算:近半的人選擇“日久生情”的方法來繼續學習自己的專業,僅有1/3的人會轉專業,但學習第二專業向綜合性人才發展的人數增加。
大學的門檻越來越低,專業越來越多,加之目前社會上多數人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致使大學生們對專業的喜好降低。
讀本專業轉專業。
48%32%。
4、考研的目的:絕大多數的人考研都是為了提升學歷,為了以后便于職場發展。
隨著研究生的擴招,考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不過嚴峻的就業形勢,也使部分學生產生了上兩年學不如早工作兩年積累經驗的想法。另一方面,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為混文憑而考研。原北京郵電大學招生辦負責人李社江說:原來每年北郵都有至少3/4的學生考研究生,至少1/2的學生能考上,但現在只有1/2的學生準備考研究生。由此可見,大學生對考研表現得比較理智了。在本次調查中問到考研的目的時,62%考研學生是希望通過讀研究生來提升學歷,以便于職場發展,另有12%的人希望通過考研改行。
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七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一定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并無定式而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有所了解。通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能力,確認自己性格,發現自己興趣,明確自己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來開發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清除認識自己含糊完全不了解自己。
6.7%52.3%41.0%。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對我過大學生就業情況的統計,20xx年我國大學生人數達340萬人,但實際就業率不超過70%,也就是說20xx年就有102萬大學畢業生無法找到就業崗位,將形成高學歷待業的情況。同時大學生就業的起薪水平也隨之在大幅度的下降,一般本科大學生的起薪已由往年的20xx元/月下降至1000元/月;研究生已降為20xx元/月。更有甚者一些大學生為了盡快就業,采取“零其薪就業”的辦法。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我們應當早早地做好準備。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在調查中發現,只有14。5%的學生對當前的就業狀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1、對“先就業,后擇業”的態度:絕大多數大學生看重“先就業,后擇業”的主流,沒考慮自己是否適合。
在當前,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先就業,再擇業”的態度成了多數大學生的首選。
2、對就業單位的選擇:大學生普遍都表現出過分追求外企,看重就業單位的名氣。
通過調查發現,外企仍是大學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就業單位。選擇前三個的學生就將近占了總人數的70%。
3、對就業地區的選擇:大學生對就業地區的選擇過于集中,都比較看重就業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大多數學生選擇就業的'地點仍然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東、及其其它沿海較發達的城市;而選擇中部地區的比例則非常小,選擇西部地區的更是少之又少,人才地區供需矛盾十分嚴重。
4、對工資的期望:大學生普遍對薪酬的預期過高。
總結其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其一,隨著我國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就業由分配式向自主擇業轉變,學生人數激增,學校對學生的指導卻難以深入細致;同時,高校和社會本身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和實行還不是很到位,所以導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欠缺、得不到有效指導。
其二,片面強調職業的經濟收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因素開始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占據著最重要位置。人們評價大學生就業情況時,往往以大學生從事職業經濟收入的多少、就業單位的知名度和地位的高低論,導致大學生容易急功近利。
其三,“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非公不選”等觀念嚴重影響青年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其一,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了解與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導致只有21。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持滿意態度的原因之一。因為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五花八門的專業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從而選了一個自己以后不喜歡的專業。另外,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也許選了一個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但賺錢的專業,夢想與現實出現落差,從而對所學專業不滿意。而專業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職業取向,如果對本專業不滿意或態度模糊,勢必會影響自身潛能的開發,以及今后的擇業。
其四,自我認識不夠,不少大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劣勢,要么自認為學識淵博,從政、經商、做學問輕而易舉;要么自認為自身條件好,素質較全面,工作能力強;要么缺乏自信心和競爭意識,對進入社會感到膽怯,所以不能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趨利避害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我們應該明白成功的一般規律。美國的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斯曾提出過一個成功的萬能公式:成功=明確目標+詳細計劃+馬上行動+檢查修正+堅持到底。
成功是要付出代價的。你必須先辛勤工作好幾年,才能達到你賺錢能力的極限,并讓你享受渴望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先付出代價,持續不斷努力好幾年后,才能達成真正有價值的目標。不管想在哪一行出人頭地,你起碼要投入五年的時間來做準備。不管做的是哪一行,你若想出類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至少三五年的心理準備。你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足夠的專業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走向成功。否則,如果我們經常的更換城市,更換我們從事的行業和從事的具體工作,那么隨著我們變換工作,我們平時積累的相關的知識、技能、工作經驗和圈內的人際關系,到時可能都將用不上,最終可能會是畢業許多年了,還沒有真正的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也沒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獨特競爭優勢,而陷入一種在現有工作上繼續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費很大力氣的尷尬。我們選擇職業時也要慎重的對待。中國的古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職業對于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性。
職業環境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個體,我們只有應職業環境的需要趨利避害,可能地發揮個人的優勢,才能實現個人目標。職業環境分析包括對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組織(企業)環境的分析。要評估和分析職業環境條件的特點:發展與需求變化的趨勢;自己與職業環境的關系以及職業環境對自己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等。要弄清楚自己在這種職業環境條件之下,究竟能干成什么?這樣的你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會切實可行,而不致流于空乏。
企業認識更多的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在于調整大學生的心態,而從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看,大學生在就業地區選擇、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上都有一個相近的現象,“經濟發達地區、高薪酬、外企”仍是多數大學生的首選。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能夠實現這種愿望的大學生的比例其實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學生都在爭奪很少的職位而忽略了其他職位,這可能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增長,是造成這一現象的真正原因之一。所以,正如同企業的建議一樣,既然不能改變現實,只能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在選擇就業地區、就業單位性質、薪酬等方面不要過于要求高,適當的擴大自己的就業選擇面。
即為實現職業目標而制訂的行動計劃。在我們確定職業生涯目標后,就要制訂相應的行動方案來實現它們。實施策略要具體可行,容易評估。應包括職業生涯發展路線、教育培訓安排、時間計劃等方面的措施。
現實社會中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會使我們與原來制訂的目標有所偏差,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反省并規劃的目標和行動方案作出修正或調整,從而保證最終實現人生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反饋調整就是一個再認識、再發現的過程。
(七)建立和用人單位之間更流暢、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渠道,為將來擇業打好基礎。
有長遠規劃。對職業的長期眼光,是我們未來的事業能夠登峰造極的重要條件。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所以我們開頭就要把握好。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最適合我們發展的行業和工作,然后確定我們的目標,同時對我們的整個職業生涯進行初步規劃,最后付諸行動,并且經常的對自己的目標和計劃進行檢查修正,最后堅持到底,定能獲得職業生涯的成功。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學生已經具備了自我選擇專業的人性化模式,但由于學生自我閱歷不足,社會實踐經驗少,信息量不足,不能發展的去看待社會的一些表面現象。高考填報志愿,多數是聽了所得非專業認識的“前輩們”的建議。自我的主觀被誤導,將思維定格在死胡同里面,盲目性的就下了“賭注”,從根本上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題思想。當問到“你了解自己適合往哪職業方向去發展嗎”?回答“了解”的有42.9%,“不太了解”的占47.6%,還有4.8%的人認為“沒有必要考慮”,4.8%的人回答“不了解”。
問“你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選擇的”時,50%的人回答“先就業后擇業”,16.7%的人回答“能找到工作就不錯了”,33.3%的同學回答是“經過考慮和挑選才最終決定的”。當問到“選擇就業時你認為什么是最重要的”時13.1%的學生回答是“興趣愛好”,4.3%的同學回答“據薪水高低決定”,60.9%的同學考慮“以后的發展空間”還有回答工作穩定的占21.7%,當問到“在就業時你認為業最重要的是什么”時,回答“專業”的占4.8%,回答“學校知名度”的占9.5%,而回答“一個人的能力的”占76.2%“學歷”的占9.5%。
當問到“畢業后如果選擇就業你會首選什么”時,47.4%的同學回答了“國營企業”,5.3%的同學回答了“政府機關”,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及其他的各占10.5%。當問到“如果是自己創業,你認為什么是最重要的”時,回答“資金”的占23%,回答“政策”的占3.8%,“技術”22.2%,“機遇”40.9,“創意”22.7%。同學們的價值觀,職業觀已向穩定方面轉型,而且大多數都是人為能力重于興趣,終于環境形勢而忽略了知識領域,技術能人才的需求標準,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在未來的就業方面還存在盲目性。沒有合理準確的認清形勢,以及潛伏的社會競爭!對專業不滿意的直接表現是對本專業的學習動力不足或畢業后不愿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行業。
因為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五花八門的專業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從而選了一個自己以后不喜歡的專業。另外,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而專業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職業取向,如果對本專業不滿意或態度模糊,勢必會影響自身潛能的開發,以及今后的擇業。
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冷門專業的學生比熱門專業的學生更加關注就業前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校園里,舒適、閑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絕對經濟支持,使很多大學生忘卻或暫時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很少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有些學生的確是每天都只是讀書,缺乏對就業的準確和認識。學生認為目前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夠,需要更詳細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四〉高校職業教育體系有待完善。
如今,網絡已成為現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擁有最多休閑時間的大學生上網情則收到普遍關注。網絡自然有它的優勢,信息更新快,涉及方面廣,信息量大,可以迅速解答我們的問題……盡管它有諸多優勢,但是信息的開放性和復雜性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隱患,而不合理的上網時間和對網絡的過度依賴會造成心理發育不健康,人格發育不健全等。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上網情況,我利用這次作業的機會對我們學校的學生做了一次初步的調查。
調查時間:20xx年4月14號——20號調查范圍:應用技術學院。
調查對象:學院大一學生,30男20女調查形式:
(1)問卷調查。
(2)數據處理與分析:問卷回收之后進行分類與整理,列成圖表形式,在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3)本次派發五十份問卷,收回問卷五十份,回收率100%。
1.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
男生比女生上網時間長,沉迷網絡情況較多。應加強戶外鍛煉,多進行陽光,有意義的活動。
2.上網的環境?
大學生用私人電腦上網的占大多數,只有小部分在家或者網吧上網。也能說明大學生住宿生偏多,且上網方便。
現在的大學生課余生活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上網時間長,在寢室上網時間長,沒有戶外運動,容易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不利于身心健康,上網玩游戲比較多,看新聞和讀書的比較少,但是現在用電腦做作業的情況也較多。
我們應該多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而不應該過多沉溺于游戲,進行適度網絡娛樂,多進行戶外運動。多用電腦看新聞查資料,且注意保護眼睛。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應該認識到沉溺網上娛樂的不利,在紛繁的網絡誘惑背后,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合理上網,努力學習。
其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社會原因。
其一,隨著我國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就業由分配式向自主擇業轉變,學生人數激增,學校對學生的指導卻難以深入細致;同時,高校和社會本身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和實行還不是很到位,所以導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欠缺、得不到有效指導。
其二,片面強調職業的經濟收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因素開始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占據著最重要位置。人們評價大學生就業情況時,往往以大學生從事職業經濟收入的多少、就業單位的知名度和地位的高低論,導致大學生容易急功近利。
其三,“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非公不選”等觀念嚴重影響青年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二)自身原因。
其一,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了解與自身了解的缺乏,可能是導致只有21.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持滿意態度的原因之一。因為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五花八門的專業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從而選了一個自己以后不喜歡的專業。另外,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也許選了一個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但賺錢的專業,夢想與現實出現落差,從而對所學專業不滿意。而專業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職業取向,如果對本專業不滿意或態度模糊,勢必會影響自身潛能的開發,以及今后的擇業。
其四,自我認識不夠,不少大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劣勢,要么自認為學識淵博,從政、經商、做學問輕而易舉;要么自認為自身條件好,素質較全面,工作能力強;要么缺乏自信心和競爭意識,對進入社會感到膽怯,所以不能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趨利避害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五、措施與建議。
我們應該明白成功的一般規律。美國的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斯曾提出過一個成功的萬能公式:成功=明確目標+詳細計劃+馬上行動+檢查修正+堅持到底。
(一)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成功是要付出代價的。你必須先辛勤工作好幾年,才能達到你賺錢能力的極限,并讓你享受渴望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先付出代價,持續不斷努力好幾年后,才能達成真正有價值的目標。不管想在哪一行出人頭地,你起碼要投入五年的時間來做準備。不管做的是哪一行,你若想出類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至少三五年的心理準備。你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培養出足夠的專業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走向成功。否則,如果我們經常的更換城市,更換我們從事的行業和從事的具體工作,那么隨著我們變換工作,我們平時積累的相關的知識、技能、工作經驗和圈內的人際關系,到時可能都將用不上,最終可能會是畢業許多年了,還沒有真正的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也沒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獨特競爭優勢,而陷入一種在現有工作上繼續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費很大力氣的尷尬。我們選擇職業時也要慎重的對待。中國的古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職業對于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性。
(二)要做好正確的自我評估。
(三)職業環境的分析。
職業環境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個體,我們只有應職業環境的需要趨利避害,最大可能地發揮個人的優勢,才能實現個人目標。職業環境分析包括對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組織(企業)環境的分析。要評估和分析職業環境條件的特點:發展與需求變化的趨勢;自己與職業環境的關系以及職業環境對自己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等。要弄清楚自己在這種職業環境條件之下,究竟能干成什么?這樣的你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會切實可行,而不致流于空乏。
(四)調整自己就業心態。
企業認識更多的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在于調整大學生的心態,而從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看,大學生在就業地區選擇、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上都有一個相近的現象,“經濟發達地區、高薪酬、外企”仍是多數大學生的首選。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能夠實現這種愿望的大學生的比例其實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學生都在爭奪很少的職位而忽略了其他職位,這可能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增長,是造成這一現象的真正原因之一。所以,正如同企業的建議一樣,既然不能改變現實,只能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在選擇就業地區、就業單位性質、薪酬等方面不要過于要求高,最好適當的擴大自己的就業選擇面。
(五)實施策略與措施。
即為實現職業目標而制訂的行動計劃。在我們確定職業生涯目標后,就要制訂相應的行動方案來實現它們。實施策略要具體可行,容易評估。應包括職業生涯發展路線、教育培訓安排、時間計劃等方面的措施。
(六)反饋調整。
現實社會中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會使我們與原來制訂的目標有所偏差,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反省并規劃的目標和行動方案作出修正或調整,從而保證最終實現人生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反饋調整就是一個再認識、再發現的過程。
(七)建立和用人單位之間更流暢、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渠道,為將來擇業打好基礎。
(八)最后,持久性改變是人生力量的積累,這需要一種“長期的時間觀念”。優秀的人對于他們自己以及生活。一般都有長遠規劃。對職業的長期眼光,是我們未來的事業能夠登峰造極的重要條件。
六、總結。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所以我們開頭就要把握好。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最適合我們發展的行業和工作,然后確定我們的目標,同時對我們的整個職業生涯進行初步規劃,最后付諸行動,并且經常的對自己的目標和計劃進行檢查修正,最后堅持到底,定能獲得職業生涯的成功。
隨著近年各大高校擴招,全國總體就業壓力嚴峻,畢業生就業壓力前所未有。對每個大學生來說,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斗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于不敗之地。激烈的社會競爭下,職業生涯規劃也被提上了空前的高度。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基礎上,對自己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金融危機沖擊下,一定程度上使技工的價值進一步得到體現。但由于國家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市場總體供大于求,使得企業也具有了挑選技工和熟練工的空間,怎樣草能讓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已為重中之重,也被提上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立足現實,如何讓引導大需而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學習規劃,人生規劃使學生深刻的評價自己,獲得相對準確的定位,合理安排在校的時間,合理的發展自己,是所有大學生面臨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通過對陜鐵院學生的問卷調查,討論分析以及思考總結,就陜鐵院測量專業08屆09屆學生生涯規劃的現狀進行調研,對學會說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梳理,并且針對性的提出了我們的建議和對策意見。職業生涯規劃指的是一個人對其一生中所承擔職務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包括一個人的學習,對一項職業或組織的生產性貢獻和最終退休。
個體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它和個體所處的家庭,以及社會存在密切的關系。每個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過得有意義,都應該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特別是對于大學生而言,正處在對個體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對職業的選擇對大學生今后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此,調查針對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現狀,為幫助大學生盡早樹立危機意識,引導大學生如何以科學的態度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化“被動就業”為“主動擇業”!
目前,雖然高校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逐漸開始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但在日常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問題。
在校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現象比較普遍,真正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更是為數不多。一部分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甚至提出:規劃了能起多大作用?他們在完成“考上大學”這一“奮斗目標”后,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心態浮躁,行為懶散,得過且過。還有一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作了規劃,但他們僅把這作為課堂任務,并沒有按此認真實施,或者無法長期堅持。
可見,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上存在著感覺和認知的矛盾,對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清醒的認識,缺少實際的實施和進一步的了解,尚未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對自己人生發展與就業的意義,這些都會影響到大學生就業及今后的人生發展。
網絡既能為人們創造財富,也能誘使人走進痛苦的深淵。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給大學生造成影響到底有多大?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到底有多大?大學生上網的目的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本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7份,有效率為100%。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有15%的學生在初中時期就開始上網,81%的學生從高中時就開始上網,足以見出上網對于大學生來說是非常普及的。上網的目的調查中,13%的學生是為了完成作業,7%的學生是為了聯系親友,32%的學生為了瀏覽信息,31%的同學是為了玩游戲,17%的同學為了下載資料。
從上面的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下載資料和查找信息的占絕大部分,但玩網絡游戲的也大有人在,竟然高達30%,可見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
1.上網環境差,37%的學生選擇在網吧上網,33%的學生選擇在機房上網,30%的學生選擇在寢室或家中上網。
2.大學生對網絡過分依賴。61%的同學依賴網絡,39%的學生表示不依賴網絡。
1.學校的網絡應該對軟硬件加大提入,提高速度和配置。
2.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給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應加大課余文化活動的力度,預防大學生因無聊寂寞而上網。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那個讀了大學就有”金飯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那么,作為這個問題的關鍵人物大學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們的職業規劃情況又如何呢?對此,我在湖南財專和互聯網上對一些同學進行了調查。
在調查所學專業由誰選擇的時候,70%的學生選擇了自己選擇的選項,25%的學生因學校調配學了現在所在專業,5%的學生因其他原因學現在所在專業。沒有人選擇父母親戚幫他們選擇了專業。由此可見,現在的大學生有很大的權力來決定自己所學的專業,父母給了孩子們充分的自由空間,不可否認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而一部分學生因成績等問題被學校調配專業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為學校有時要站在大局的角度考慮,但建議最好讓學生學所選專業。
在調查是否喜歡所學專業時,40%的人很喜歡學的專業,40%的人有一點喜歡所學專業,15%的人不太喜歡所學專業,5%的人很不喜歡所學專業。這組數據表明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不太喜歡的人大都是因為愛好問題。而很不喜歡的人的專業也是他自己選的,當初選的時候就很糊涂,現在很不喜歡也不足為奇吧。
在調查小時候夢想的職業著一項中,教師(20%)、醫生(20%)、金領(15%)、商人(10%)人數較多。很容易看出的一個道理:小孩子對樂于奉獻的老師和救死扶傷的醫生是非常崇拜的啊!至于金領這個行業,出來的時間并不長,據我所知在被調查這小時侯還未出現,即使出現了,也不是一個小孩所能想到的。
但我們再來看一看現在這些大學生們最想做的職業是什么。調查顯示,比重最高的是自己開公司當老板,占20%。而想從事證券分析師、銀行職員、投資人等金融領域的人占到35%。而始終堅持以教師為職業的就一人,但她給出的理由是“因為是亂寫的”。而選擇醫生為職業的人只能說很抱歉沒有了。
通過對以上兩組數據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想從商的人越來越多,想從事金融行業的人越來越多,而從事教師、醫生行業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商人的增多我們可以說是大學生的市場意識提高了,渴望更多的物質財富,這沒有什么值得議論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無道理。但教師、醫生行業人數的減少可能也說明一部分大學生對物質文明追求上升,對精神文明追求有所下降吧,又或是他們看到了一些社會的陰暗面后看法有所改變吧。(從事金融行業人數可能是因為調查主體是財經類院校學生,受到了所學專業影響。)(責任編輯:范文之家).com本站()。
?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那個讀了大學就有”金飯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那么,作為這個問題的關鍵人物大學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們的職業規劃情況又如何呢?對此,我在湖南財專和互聯網上對一些同學進行了調查.
? 調查人群以財專學生為主(17人,占85%),本科類學生為輔(3人,占15%).其中大一10人(50%),大二8人(40%),大三2人(10%).
? 在調查所學專業由誰選擇的時候,70%的學生選擇了自己選擇的選項,25%的學生因學校調配學了現在所在專業,5%的學生因其他原因學現在所在專業.沒有人選擇父母親戚幫他們選擇了專業.由此可見,現在的大學生有很大的權力來決定自己所學的專業,父母給了孩子們充分的自由空間,不可否認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而一部分學生因成績等問題被學校調配專業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為學校有時要站在大局的角度考慮,但建議最好讓學生學所選專業.
? 在調查是否喜歡所學專業時,40%的人很喜歡學的專業,40%的人有一點喜歡所學專業,15%的人不太喜歡所學專業,5%的人很不喜歡所學專業.這組數據表明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不太喜歡的人大都是因為愛好問題.而很不喜歡的人的專業也是他自己選的`,當初選的時候就很糊涂,現在很不喜歡也不足為奇吧.
在調查小時候夢想的職業著一項中,教師(20%)、醫生(20%)、金領(15%)、商人(10%)人數較多.很容易看出的一個道理:小孩子對樂于奉獻的老師和救死扶傷的醫生是非常崇拜的啊!至于金領這個行業,出來的時間并不長,據我所知在被調查這小時侯還未出現,即使出現了,也不是一個小孩所能想到的.
? 但我們再來看一看現在這些大學生們最想做的職業是什么.調查顯示,比重最高的是自己開公司當老板,占20%.而想從事證券分析師、銀行職員、投資人等金融領域的人占到35%.而始終堅持以教師為職業的就一人,但她給出的理由是“因為是亂寫的”.而選擇醫生為職業的人只能說很抱歉沒有了.
通過對以上兩組數據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想從商的人越來越多,想從事金融行業的人越來越多,而從事教師、醫生行業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商人的增多我們可以說是大學生的市場意識提高了,渴望更多的物質財富,這沒有什么值得議論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無道理.但教師、醫生行業人數的減少可能也說明一部分大學生對物質文明追求上升,對精神文明追求有所下降吧,又或是他們看到了一些社會的陰暗面后看法有所改變吧.(從事金融行業人數可能是因為調查主體是財經類院校學生,受到了所學專業影響.)
? 上大學前很深刻想過畢業后從事何種職業的人為40%,想過一點點的為35%,沒想過的為25%.上大學后認為與自己所想職業差距非常大的站60%,有一定距離的占35%,沒有差距的占5%.由此可見,大多數人來上大學之前是有自己的職業規劃的.在上大學后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處境,直面就業的壓力.
? 至于愛好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了讀書、運動.承認愛好與職業影響非常大的人占到60%,承認有影響但不大的占35%,認為沒影響的占5%.又此看來,職業選擇時還是應該考慮一下愛好的問題.
? 調查顯示,大學生很大一部分是有自己的規劃的.又到了畢業生離校的季節,祝大家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吧.
?
導言:
在我國約2650萬網民中,18—24歲者占到36.8%,而這正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作為網民主體之一的大學生的上網行為是否健康,直接關系著網絡文明和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掌握大學生上網的基本情況,對對加強高校的網絡陣地建設和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網民都具有重要意義。網絡作為一個新興的信息傳播工具,近幾年在大學里日趨流行,受到愈來愈多的大學生的青睞。網上聊天、發e—mail給好友、網上瀏覽新聞……網絡對當今大學生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盡管網絡存在著諸多優點,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和開放性容易令部分同學對其產生過度依賴,從而造成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導致人格的發育不健全。那么,網絡時代的大學校園,到底對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模式存在著怎樣的影響,又是怎樣改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呢?為了具體了解到當前大學生上網情況,我利用這次機會對我們學校的學生做了一個初步的調查。
本次調查以大一的旅游管理專業的40名同學(男女各20名)和大三社會工作的10名男生為調查對象。因為大一相對其他年紀有充裕的課外上網時間,大三受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及考研等原因,對上網的關注度相對淡薄一些。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問卷由15個選擇題構成,主要詢問了上網的時間和其他人對網絡的看法以及上網的內容。本次調查實際發放了50份問卷,實際收回50份,有效問卷49份,有效回收率98%,這么高的回收率對調查來說是比較有利的,反映的情況也比較真實。
根據調查問卷,網絡知識的獲得有52%的人是通過自學,通過同學獲得的占32%。而從學校獲得才18%,可以反映出學校網絡知識教育的'不到位,可能是學校開設的網絡教育課程不是很多,對學校網絡知識的宣傳也沒用著重。學生對從學校獲得網絡知識失去信心。
大學生上網的環境差,在網吧上網占到80%,學校上網占了10%,而自己擁有電腦的才占4%,無論在網吧還是在學校都非常擁擠,且空氣是相當污濁,尤其是網吧,每臺電腦所占面積還不超過1.5平方米。
對于上網的動機,由于學習需要才占24%,打發時間占了28%,可以看出大學生的課外生活非常單調,習慣依賴上網來打發自己的時間,真正利用網絡來提高自己的學習的很少。在調查中,大一女生打發時間占了20%,因為大一女生的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而且談戀愛的不多,所以選擇上網來度過漫長的課外時間。高中可能接觸網絡的同學都很少,所以有10%的學生是由于好奇心去上網的。
在上網的費用上,48%的學生每個月都在50-100元,幾乎占了生活費的6分之一,不足10元的僅有18%,由此可見大學生還是很重視上網的。有8%的學生上網費用在100元以上,幾乎天天都在網吧。對于這么高的網費的來源零花錢占到了76%,還有2%的同學是跟同學來借錢上網的,那些借錢上網的同學應該好好反省了,在大學生的零花錢的使用上,上網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在工作日中一星期上網的時間在4-10小時占44%,周末或節假日中10小時以下的最多占38%,從這點可以看出在節假日學生還是選擇出去到同學拿玩或者旅游回家等,而在平時的工作日大家都把這些分散的時間用來上網,因為上網具有臨時性,不需要有很多的準備。所以大學生的平時課余時間分配不合理,課后學習看書的時間太少,網絡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在上網的時間中58%的學生都是不定時的,32%的學生選擇在晚上上網。我們學校沒用規定上晚自習,而在高中天天上晚自習大家都很厭惡了,到了大學很少人選擇自己去上晚自習,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中大家選擇了上網。在我上網的經歷中,晚上都是排隊上網的,學生白天都要上課。
不具有科學性。家長和老師本身應該加深對網絡知識的了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如何面對網絡。在看待學生上網的問題上同意孩子適當可以上網,禁止上網的占8%,任其自然的占24%,沒有一個無條件支持上網的,說明了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上網態度還是比較堅決的,都是采取保守的態度,好像怕網絡會給學生造成多大的壞影響。這也是家長和老師對網絡不了解而造成的。隨著學生的長大,特別是高中畢業后上網問題有所放松。但給他們的第一印象是最好不要去上網。家長在反對學生上網的理由中怕學生浪費時間,影響學習的占68%,怕學生易受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誤導,影響身心健康的占30%,從這點來看家長更在意學生的學習和課余時間的利用,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可能關心的較小。增加開支的只占了2%,家長在對學生的培養中所花的錢和時間不是太在乎,一般家長認為只要學生能考上什么就是炸鍋賣鐵也給學生讀書。但是只注重學生的時間和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的發展。
學生上網的目的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大概就查找學習資料聊天交友和娛樂音樂。其中最多的是娛樂音樂有72%,其次是聊天交友的是70%,學習只有48%??梢钥闯鰧W生對于網絡的利用只局限在娛樂交友方面,而真正的利用網絡來獲得更多的知識還是較少,這正好跟學生上網的動機打發時間相吻合,學生在網絡上發掘的有用的東西太少。而閱讀新聞只有24%,網絡信息具有及時,準確,可用性但是學生對這點資源沒有很好的利用上。
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考研的情況,以及了解大學生對考研的態度,也為更多有志考研的同學提供一些信息,對在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在線調查,本次調查選取的樣本總數是150份,有效數146份,有效率98%。各項調查工作結束后,將調查內容予以了總結。
在隨機進行的150份調查中,涵蓋了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同學,其中,男生人數81人,占總數比例55%,女生人數65人,占總數比例45%。調查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代表性。但因為樣本容量較少,造成的數據準確性不強,所以僅供參考。
以下是對對大學生考研情況的調查結果及簡要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根據不同的年級調查顯示,會考研與不會考研有明顯的區別,考研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樣,大三的選擇考研的比例明顯比其它年級的要高。這說明在大三同學對考研的意識比較強,比較突出。
根據調查顯示:68%的同學不打算考研,占了被調查人數的大多數?!笆欠窨佳兄饕Q于三個因素,入學門檻、讀研成本及就業前景?!庇嘘P專家表示,通常而言,如果考研的入學門檻及讀研成本增加,但如果有一個好的就業前景,那么考研報名還可能穩定,甚至增長?!暗F在,讀研難度增加,又找不到好工作,那么考研的人數當然就要下降?!逼渲?,81.8%的同學選擇畢業后就工作;17.1%的同學認為考研費用太高,而家庭經濟狀況不好,不打算考研;1%的同學選擇其它途徑深造;11.1%的同學則不想再讀書,因此對考研不作考慮。另外,也有3.7%的同學持保留意見,認為自己離考研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現在對它沒有太多的想法。
32%的同學選擇考研,從側面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趨向于繼續深造的意向。在這部分同學中,30%的同學的考研動力是為了將來找工作更具有競爭力,通過考研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這說明我校大學生已經具有相當高的憂患意識,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已有準備。當然,同樣是選擇考研,許多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考研人數的顯示,21.3%的同學,認為目前的就業壓力大,不想就業,而選擇考研也是一種途徑。63.8%的同學是為了繼續深造,一種觀點是為了以后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佳信藬翟黾拥谋壤蟠蟪^了男生,尤其是女生,就業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女大學生不得不通過繼續讀書,求得一個高學歷,為以后的就業尋找更好的機會,女大學生報考研究生增加,其中就業壓力大是一個原因。另一種觀點是基于對某所大學的向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自己的能力還不夠,現在不想參加工作。由此可見,現代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多元化,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道路。關于考研專業問題,60%學文科的同學,認為考研沒有必要,而對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研究生和本科生是有本質區別的,研究生的專業素質的確要比本科生高很多,所以認為理工科學生考研還是有必要的。所占比例也是相當大的。65.3%的同學選擇報考本專業,34.7%的同學選擇報考外專業。而調查到報考該專業的原因:37.7%的同學表示自己的興趣、愛好為第一位;33%的同學則考慮到報考專業的熱門程度,就業前景是否看好。也有20.3%的同學選擇相對容易考的專業報考,還有8.7%的同學綜合各方面因素,選擇自己既喜歡又熱門還有把握的專業報考。但這種三全之事并不多見,因此,報考專業時仍應謹慎考慮。
根據研究生收費改革的相關規定,20xx年,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17所高等學府都取消了公費研究生制度,而兩到三年的研究生學費也要在開學的時候全部一次性交齊。盡管部分高校有替代辦法,如北京大學就采取了獎勵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但是,一次性拿出這筆錢(一般都在萬元以上)對于很多考研者來說依然困難?!耙吹娇佳械娜酥泻艽笠徊糠謥碜赞r村,太高的學費負擔他們往往承受不起,只能選擇放棄?!痹谖覀儽徽{查者中有45%的同學來自農村,33%的來自縣城,22%的來自于城市。而他們的月生活費在300元以下的占8.9%,300———500元的占48%,500—800元的占34%。
由此我們看出,對于當今物價的不斷上漲趨勢。生活費還是處在一種中下的階段。在考研的同學當中45.1%同學對考研信息了解不多,40.4%了解一些,僅有4.5%同學非常了解,還有10%的同學表示自己不了解。對此,希望廣大的同學對考研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更好、更充分地準備考研。如果考研沒有考上,其中,27.2%的同學認為應該全心投入明年考研,47.7%的同學想先找個工作,抽空復習明年在考。25%的同學不想考了,直接找工作。當然還有13.6%的同學沒有想好。
調查的最后一項是“你對考研的看法”。大多數同學認為考研是個人的原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佳惺菫榱死^續深造,是為了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將來。上研究生是大學生不錯的結局,有理想的情節,找工作地情節去考研。同時,他們認為考研也是一次人生經歷,努力過,奮斗過,即使結果不一定盡如人意,那考研過程中豐富而充實的記憶也足以讓自己好好珍惜。在此,我們深深地祝福那些志在考研的同學:英雄無畏,越飛越高!
在這次的調研當中絕大部分的同學表示不會選擇考研,其中個人自身原因是促使他們不考研的最大因素,也有很多同學表示讀研還要讀三年,只是為了把就業往后推遲三年而已,既浪費錢又浪費時間。況且等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就業情況誰也無從知曉。還有一小部分的同學認為早點出到社會工作會比繼續還在校學到的知識還要多,最起碼動手能力會有所提高。更多的`同學表示,不是只有通過讀研究生才可以學到知識,出到社會的時候還可以以其他途徑深造,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總的來說,考不考研那是因個人條件而定。從本次調研我們了解到,在金融危機加劇的今天,很多學生還是選擇勇敢的面對這強大的就業壓力;還是比較理性和慎重的。而選擇考研的大部分同學目標也比較明確,不盲目不隨大流。借以此篇此文,預祝我們考研的同學能夠在即將到來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選擇直接就業的同學也要確定好自己的目標,堅定信念,抓實專業知識,能夠在即將到來的就業之旅中占有一席之地。
經過實踐和學習,我深切地感覺到進入社會有幾點是要必備的:
一、在社會上要善于與他人溝通,如何與他人交流好就成了我們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我覺得這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能力,是需要不斷的練習的。
二、要有自信。自信并不是自夸,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別人差。社會經驗、工作經驗也是在做事中慢慢積累的,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才會有以后的經驗,所以自信是對自己的肯定,自信的人是有活力的、是讓人樂于相信的。
三、要有克服膽怯心理的勇氣。我能夠做什么呢?一個個問題在我的腦子中浮現,我也一遍遍的問著自己。坦白說這些都可能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自己不敢。其實任何事都不會是問題,只要自己敢大膽的去做,沒有任何人生下來就會的,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勇敢的面對、大膽的嘗試、不斷的練習,所以說勇氣是關鍵。戰勝了自己,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1.對象:
在校大學生。
2.方法:
問卷調查、人物采訪。
1.問卷結果與分析。
在這個問題上我調查了分別不同地區不同學校50位在校的大學生,他們有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學生,根據調查結果得知:調查結果主要以大二的學生為主,50為大學生中,有58%的學生的學校所在地在城市的郊區,42%的在市區,由此可以得出場地的選擇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聯系,將高校的場地設置在郊區,就可以將市中心的繁華地帶用于消費服務行業,通過高校區與經濟區的選址特點說明,在一定條件上可以保證高校區的學生能夠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更好的保障學生的學習和培養社會高素質人才。
通過對家庭人均收入一欄的調查得知,現在的大部分的大學生家庭人均年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這與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經濟的發展來動了家庭人均收入的提高,充分體現了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一定的社會變革。
學生在校期間的月平均消費這一欄的調查結果,也可以得知聯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件事物的是普遍聯系的,從學生在校消費的狀況來看大部分學生的消費都在900-1100元左右,其次是1100-1300元,由此又可以得出,大部分的學生家庭條件都是比較好的,這又和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都有一定的聯系。每月用于校內正餐的費用經過調查得知大部分都在400-600元之間,可見在食堂消費的價格并不高,或許這也和上課的時間、食堂的排隊時間長短有一定的聯系,有些學生會因食堂的隊伍過長,而不愿意在食堂打飯,也可能是食堂的飯菜不和口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食堂的消費,這也充分證實了聯系的普遍性。以及在月通訊費和每月購買的日常用品費用都和家庭經濟有相關聯系,在這個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的月通訊費都在30-60之間,也有少部分同學的月通訊費在6090之間,每個月的日常用品結果顯示大部分以女生偏多,這就同樣可以知道女生在日常生活必需品上要多于男生一些,這同樣和社會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動了家庭的消費,以及家庭收入的增加對日用品的選購上對質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家庭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家庭經濟的消費,促進社會服務行業的發展,同時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反映了事物是永恒發展的。
現在的大學都要講求人際關系,自然這個也和父母以及老師平時的耳濡目染有關,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和同學一起聚餐,所以在經常與同學聚餐的一欄的調查結果得知大部分學生都會和同學一起聚餐,并且大部分都是一兩個周和同學聚餐一次,也有些是一兩個月聚一次的,這些都與現在的社會交往有著密切的聯系,證實了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與意識的能動作用也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大部分學生都是為了可以和同學建立更加深厚的默契以及友情,都會像大人們一樣在飯桌上談事情意識對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它會指導我們去做事情,就如與同學聚餐等都是意識在做指導作用。有意識的存在必然有實踐的產生,實踐是發揮人主觀能動作用的主要途徑,就如和同學聚會就是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就現在大學生所擁有的電腦價格而言,從調查結果得知,現在每個大學生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并且筆記本的價位在3000-5000元之間的偏多,這與現在的社會生產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正是現在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使得現在的筆記本等高端計算機得以普及,并且正是因為如此大部分學生都選擇在3000-5000元這個價位的電腦,因為現在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時間日新月異,待到一定時間后想換電腦了,就可以更換,避免了因為價格的原因而有所擔憂;同時這也由于家庭條件的改善,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才可以享受高消費的水平;同樣現在的大學都講求信息化,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及作業要求有些都要求在網上完成,在網上上交等。
并且就現在的大學生對電腦的使用用途上的調查,得知現在大部分的大學生對電腦的使用上主要以看電影、聽音樂為首,查資料、交友聊天等次之,這都因為現在的大學,大部分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因為繁重的作業負擔和老師家長的壓力下,平時只能做作業看書,突然間到了大學就會放開心情,大玩特玩,甚至有的同學還會為了某部電視劇而通宵達旦,而只有在作業多的情況下才會勉強放棄一會兒;大學不僅是一個校園,同時是一個社會,在大學里我們大部分學生都背井離鄉,在外求學,高中以前的同學都各奔東西,因為實際的需要,以及交流圈的存在,我們必須廣泛交友,廣泛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畢業之后、為自己的人生打算,必須要多多聯系同學,以增強同學之間的友情,這是實際的需要,也是每個人的必備的素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每個人都是社會當中的一份子,社會的發展必須要求我們這樣,正是因為現在社會上種種因素的存在,才鑄就了當下的社會。
大學的生活必然離不開生活費,現在的大學里面的大部分學生都是靠家庭的經濟支撐,唯有少量的學生平時還要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來兼職充實自己的課余生活,積累社會經驗。聯系的普遍性說明家庭的經濟環境和學生的自主意識有巨大的聯系,并且這和學生自身的意識也有一定的聯系,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它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這些大學生在選擇兼職的同時,就已經開始了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歷程?,F在物質條件的上升,人們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多,這樣就造成了某些大學生的打扮、攀比現象或者都是為了尋求成就感,在網上購物(秒殺)的現象等都造成令人某些學生覺得口袋里錢不夠花的主要原因,說起購物有些大學生對自己平時的情況,大部分都是在符合心理價位的前提下就會買下,意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它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學生經過思考,覺得符合自己的經濟需求而購買的行為是意識的能動作用的體現。但是有些時候會覺得某樣東西價格很高,但是自己有很喜歡,這樣心里就產生了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但是在斗爭的雙方,如果有一方可以擊敗另一方,就可以造成不同結果,比如買下或是不買,在這個狀況下有些人都會放棄購買,當然也有少數人會把自己的私房錢掏出來購買。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事物之間的聯系,因為聯系具有普遍性。關于這個也有做過關于生活費調查統計:
大部分的大學生還是覺得家里給的生活費夠用的,富裕的占少數。并且在花錢的方式上,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邊花邊算的,很少有人去打算過這些錢應該怎么花的。這些都與家庭的經濟上升,父母給的生活費富足有一定的聯系,家庭經濟的富裕就給孩子的提供了一個無憂無慮繁榮環境,同時也就造成了現在的學生很少會去想父母掙錢的情形;造成這樣的結果也有一個原因,現在的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多,自小就享受著寵愛,花起錢來很少考慮后果,并且現在大學里面最奉行的談戀愛,以前在高中里老師父母都是較為反對的,到了大學大家都放開了心思,自然這樣在戀愛方面的支出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這個現象與我們父母以及學校的教育規定也是有脫不了的聯系,可見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世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和我們沒有聯系的。這樣有些時候也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錢不夠花了,要向某些同學借錢等這些都與平時的花錢方式有關,這就需要我們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開放性觀念,正確認識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努力為自己營建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
2.訪談結果與分析。
就大學生的消費觀以及消費狀況的調查我與某些同學進行了一次談論,結果得知:
現在的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平時的生活缺乏打理,而這些都是事出有因的,但是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經濟與生產力的發展,其次是因為家庭的原因,所以我個人覺得,到了大學就已經開始走上社會,就對這個社會有了更進一步的接觸,我們應該更加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收斂,不管以前的狀況是怎樣的,但現在馬上就要步入社會,我們應該就對自己有所擔當,對自己的行為上要更加嚴謹。
學校要多設勤工助學崗位;學??梢源罅﹂_展關于學風作風建設的活動;老師在課堂的教學上也可以進行教育等等。
從調查的結果顯示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總體狀況還有待與提高,雖然有消費有缺點,但是大部分的學生的消費都是可以支撐自己的學業,努力拼搏的。大學生是社會的再續人才,是未來的主力軍,這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這一代人的存在,現在的社會形勢一定會激勵著這一代人更加奮發圖強,開創社會的新紀元。
調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系;為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盡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為同學們在今后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調查結論及建議:
在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只有24%的同學表示一直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同學們大都表示對未來的工作有擔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少了這種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現。
總結照成這方面的原因:1.因為學生現在仍在安逸,舒適的校園中生活,對激烈的社會生活沒有足夠的了解。在經濟上仍依賴父母,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每天仍是如中學生活,上課、下課,對就業缺乏了準確的了解和認識。2.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到位。同學們表示,雖然學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只是泛泛的講些大道理,缺少了實際的操作能力。
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對部分用人單位的了解,發現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綜合素質應該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講誠信,善于協調、容易與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顯示,有60%的大學生認為造成就業難的狀況,除了社會壓力大,企業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問題還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經驗的缺乏,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現為相對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在與人合作與溝通方面存在著障礙。在調查中發現,有57%的同學認為自我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關系是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一定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并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有所了解。通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確認自己的性格,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來開發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對職業生涯目標是模糊的。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地理位置與單位性質、社會經濟因素),內在價值因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價值因素(家庭的經濟條件、薪水和福利、)。在調查中,被調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的決定、社會經濟因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選擇工作時所起作用從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職業選擇中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和父母的決定為同學們所所首先考慮下的,接下來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經濟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男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
據調查發現,以往的學生對自己就業后工作的要求,無論是單位性質反面還是薪資方面,要求都比較高,但現在的就業形勢似乎不允許初出茅廬的學生有挑工作的機會了,大學生們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對于以后將從事非專業的工作,有61%的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單位給出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景。但在就業公司選擇時,有58%的同學希望可以再外資企業和政府部門工作,對那些民資企業只有極少部分的同學表示會考慮,這也是大學生好高騖遠的表現,似乎也有點不切實際。
幾點意見:
從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對就業的態度表現為:1.對就業形勢的關注度比較少。2.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因素,沒有準確的目標3.大學生的職業期望還是比較高。
(1)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盡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于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高等院校應通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并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
首先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現在就業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城鎮和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出現,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因此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其次轉變到靈活就業,先就業、后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行行出狀元,“干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最后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適合于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三)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間也可以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社團的下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業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職,提前適應社會生活,了解現在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積累一些社會經驗,豐富自己的閱歷。這些都是將來找工作的資本。
2.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擬調查問卷,共23個題目,包含有大學生的個性測試、職業規劃和職業愿望。
2.2研究對象本研究對洛陽理工學院在校學生400名(隨機抽取)進行施測,回收有效問卷378份,回收率為94.5%。其中男生256名,占67.7%,女生122名,占32.3%;文科180人,占47.6%,理科198人,占52.4%。
在當前尚且低迷,尚未完全復蘇的經濟環境下,消費問題被大家廣泛關注。物價的連續上漲,直接反映了社會的消費和需求問題。
當前的消費市場中,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正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由于大學生年齡較輕,群體較特別,他們有著不同于社會其他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后,都對他們的消費有很大影響。特殊群體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點,同時難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費甚至一些消費的問題。為了調查清楚大學生的消費情況,我決定在身邊的同學中進行一次消費的調研,對大家的消費進行歸宗和分析。
一:伙食費。
二:購買服飾。
三:戀愛消費。
對問卷中你談戀愛了嗎?每年為戀愛花費多少錢?的問題,77%的大學生承認有戀愛經歷,每年用于戀愛消費的錢從200-700元不等。從調查看,大學生戀愛支出主要在吃飯、零食、逛街、泡吧娛樂等方面,禮品消費是戀愛消費中絕對的大頭,逢年過節(情人節、圣誕節等)或是倆人過生日及特殊的紀念日,戀人之間必要互送禮物,此項花費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甚至有幾千元者(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一個大二的學生在女朋友生日那天送了一條價值7800元的鉑金鉆石項鏈);在戀愛消費中,支出較大的還有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200-400元。
四:上網費用。
五:手機等通訊費用。
根據調查結果,85%的學生都擁有手機,他們的手機價位一般都在1000-20xx.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范效應的結果。
根據這次調查,我們總結出來大學生消費的以下特點:
1、消費觀念復雜,感性消費占優勢。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范效應的結果。據調查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30%擁有手機但對手機的消費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擁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信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范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
2.學生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
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忠誠度。比如洗發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去。
3.消費傾向多樣化。
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們已不再滿足于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娛樂、運動、手機、電腦以及新型的it產品都成了大學生消費的熱點。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大部分學生會去旅游,去歌廳、酒吧消費,或是購買電腦,手機、mp3,反映出大學生具有走出校園、融入社會、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
大學生的錢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通過調查發現,在生活費來源方面,有75%的同學依靠父母,13%的同學依靠貸款,8%的同學獲得了獎學金,9%的同學通過打工補貼日常開銷,另有1%的同學還需減免學費。由此可見,同學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父母,但來源趨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費不包括學雜費和住宿費等,要是這個大頭加上去,來自父母的比例將更高,可以這么說,大學生基本上還是以一個純消費者的身份出現在社會的舞臺上。
對于大學生的消費去向問題,調查表明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費金額較大的比如手機、電腦、各類培訓并不含在其中。而手機已成為大學生主要消費品,這從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學生是手機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調查表明,煙臺大學有47.2%的大學生擁有手機,年級越高,手機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剛入校僅有6%的學生擁有手機,而大四學生中擁有手機者已經高達82%,遠遠高于社會群體手機平均擁有率。約有83%的大四學生明確表示,購買手機主要是為了方便找工作。雖然手機的主要功能是通話,但大學生們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在選擇手機時,他們認為價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間的手機最受青睞。
因此,大學生消費結構呈現出類似于正立錐形的結構。家庭比較富裕的同學位于錐形的上端,他們擁有電腦、名牌手機等貴重物品;家庭貧寒的同學則處于錐形的下端,他們往往要靠勤工助學或貸款來維持大學正常生活;其他同學則位于錐形的中間,他們衣食無憂,生活水平居中。同時,從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從錐形的上端到錐形的下端依次降低,這也鮮明的體現了大學生消費的層次性。
大學生消費直接影響著家庭。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平均每年約一萬元的費用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可謂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來說,滿足一個大學生一年的消費將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特別對于農村的家庭而言,更甚。雖然由于經濟的發展,農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學生消費的比重普遍下降,但下降緩慢且比重之大已經是某些家庭所難以承受的。一個大學生的消費占到城市家庭收入的45%左右,特別是農村,可占到80%~90%。無疑,目前大學生的消費已經給學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壓力,特別一些貧困家庭,在調查中我發現,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學需要通過申請助學貸款來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這近萬元的費用了。由于山東省經濟算中等發達,其居民收入水平比大學生家庭的收入水平還要低一些。所以實際比重可能比這個數目還要偏高一些,影響可謂深遠。
大學生的消費特點和消費行為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的影響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場上的很多消費都與大學生息息相關,大學生消費已直接影響著整個消費市場和國民經濟。目前,大學生消費市場已經形成,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學生消費不僅僅關系到自己、學校,而且還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問題?,F從個人、學校、社會三方面對大學生消費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于大學生而言,要樹立自己合理的消費觀念,要理智地對待自己的消費。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大學生經濟來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費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承受能力,還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費的誤區。如今有的學生消費上大手大腳,還有沉迷于盲目消費中,比如最近許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這將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費負擔,更重要的是大學生也會在盲目的消費中迷失自己,以至影響到自己的學業。另外,大學生也要具有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進入大學,已經開始慢慢地融入社會,社會中欺騙消費者的各種不法行為屢禁不止,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大學生要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二)學校應加強對學生消費觀念培養。事實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消費觀教育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兩課教學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由于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
(三)對于社會而言,要積極開拓大學生消費市場。從產品的種類、價格、服務多方面滿足不同經濟條件大學生的需求,同時要規范市場秩序,為大學生確立一個公正的市場環境讓其消費。無論從哪方面講,大學生的消費市場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它已嚴重影響著高校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對大學生來說還應加強合理儲蓄的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調查時,當問及對理財的認識時,很多同學表示陌生。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后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余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余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
結束語: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著自己特殊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后,使得大學生消費呈現出不同一般的發展,大學生消費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也會影響著方方面面。對于成長中的大學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定型階段,極易受家長、教師、同學及社會其它成員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消費觀念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難題。同樣大學生消費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的大規模擴招而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學生市場是一個規模和潛力都很巨大的市場,如何規范并合理的發展這樣一個市場也是擺在我們大家面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只有在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學生消費才會一路走上。
基于調查數據,本文主要從政治關注的角度、深度、廣度和頻度四個維度,對在校大學生的政治關注程度進行測量和分析。
政治關注角度。政治關注角度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關注政治的視角;二是指政治關注的立場。從調查數據看,一方面,當前在校大學生認識政治問題時,更傾向于個人的視角,比較注重自身的現實利益。例如,在對問卷“平時關心時事政治的目的”問題的回答時,只有11%的學生認為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關注政治的立場與政治內容有密切關系。在面對國內日常政治問題時,出于對祖國政治現代化的較高期待,傾向站在客觀批判的立場上看待。在有關祖國統一等大是大非的政治問題上,他們的價值取向通常與黨中央和政府保持高度統一。在問及“對中國臺灣問題的看法”時,有88%的學生認為,“中國臺灣對大陸很重要,因此,兩岸一定要統一”。由此表明,在校大學生對待政治問題時比較注重個人的利益,關注政治的立場隨著政治事件性質的不同而變化。
政治關注廣度。政治關注廣度可以從政治關注的內容和政治信息的來源渠道兩方面來衡量。從調查數據看,北京地區在校大學生政治關注范圍廣闊,政治信息的來源比較廣泛,能夠及時地關注到政治的最新動態。在回答問卷“關于政治新聞內容,您更喜歡看?”的問題時,有16%的學生選擇“國內新聞”,有25%的學生選擇“國際新聞”,有59%的學生選擇“兩者都喜歡,隨事件而定”。對“平時政治時事信息最主要的來源”問題的回答,選擇“網絡”、“電視”和“報紙”的分別占71%、64%和45%,而選擇“課堂”的只占13%。這些數據表明,當前在校大學生政治關注范圍寬泛,信息來源渠道多樣,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政治關注深度。政治關注深度體現了在校大學生對政治問題的興趣,也反映了他們對于政治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調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只對與自己的興趣和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政治內容,才會給予深入關注。在“得知政治新聞消息后”,有73%的學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繼續關注”。當問及“對大學生行使政治權利的看法”時,有75%的學生認為“要積極關注自身的權利并且正確行使”。而當面對與自身利益并不直接相關的政治問題時,他們并沒有進行深入的關注和思考。如在回答“您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有自己的想法嗎?”的問題時,只有15%的學生選擇“一直都有,并且有具體的目標”??梢?,在校大學生政治關注深度,取決于政治內容與大學生自身的關聯程度。
政治關注頻度。政治關注頻度反映了在校大學生關注政治的頻率,是衡量他們政治關注的重要標準之一。調查發現,在校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政治關注的頻度并不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個人興趣的影響。本次問卷從在校大學生日常談論話題涉及政治的程度,來測量大學生政治關注的頻度。例如,在回答“在與朋友的交談中涉及當今的政治問題嗎?”問題時,“經常涉及”的占19%,“偶爾涉及”的占68%,“一般不涉及”的占12%。而當問及“您認為有些人對政治形勢關注少的主要原因”時,有57%的學生認為“不感興趣,認為政治與自身關系不大”。這表明,當前在校大學生政治關注的頻度相對較低,對政治關注的頻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個人興趣的影響。
在校大學生政治關注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當前在校大學生在政治關注上主要存在如下問題。政治關注動機的功利性。當前在校大學生對政治的關心往往是為了滿足個人興趣和利益,并非完全為承擔社會責任和實現政治理想。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利益需求的內在驅動。高校在校生處于成年的初期,對政治利益逐漸有所覺察,對政治權利具有比較強烈的渴望,從而在有意或無意間形成了功利化的政治動機。第二,成長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影響。目睹了激烈的市場競爭,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政治生活。城市化過程中,都市人的冷漠和物質消費的世故,使他們缺乏對他人利益的關注。第三,教育方式的直接影響。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他們急功近利地追求政治科目分數,而忽視政治價值觀的塑造和政治能力的培養。
政治立場的不穩定性。在校大學生認識政治事件的立場存在著不穩定性,不同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信息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當前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不高,大學生對于官方意識形態的認同感不強;大學生對政治的認知尚未成熟,還沒有形成理性辨別政治信息和獨立分析政治問題的能力;家庭成員對政治的冷漠態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政治情感,解構著他們的政治立場;大學生質疑權威、不拘泥傳統的心理特點,促使他們追求個性化的言論和標新立異的觀點。
政治關注度的專業差異性。從專業上看,與理科生相比,文科生對政治關注更加頻繁,對政治信息的了解更加深入。在校大學生政治關注程度的專業差異,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理科生因循“后果主義思維模式”,對“高就業性”課程學習認真,而對政治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第二,文理科不同的知識構成對政治態度有一定的影響。理科生缺乏政治學科的專業知識,對政治問題的把握缺乏理論支撐和指導。第三,從客觀上說,大學在校理科生日常繁重的課業負擔,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他們關注政治的時間。
提升當前在校大學生政治關注水平的對策思考。
科學引導在校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克服政治關注功利性傾向。各級黨政干部要廉潔奉公,服務為民,以身作則,為大學生參與政治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學校要改變應試教育的思維,指導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開展公共服務,從而幫助他們培養博大的政治胸懷和強烈的公民精神。家庭成員要自覺轉變對政治的冷漠態度,鼓勵大學生積極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36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