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項目規劃或問題解決時,編寫一份調研報告可以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對決策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下文中,你將看到一些經典的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靈感。
高職大學生人數已經占據“半壁江山”,他們擔負著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任,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使青年學生的生活方式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進而也使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本文通過對在校學生生活方式的調查和分析,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進行了探索。
“價值觀是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眱r值觀是指人們對周圍的人、事、物及行為等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評價及看法,它是一個人對事物的總體評價標準,是世界觀的核心,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應。它驅使著人的行為,同時又通過人自身的行為取向、態度等反應出來。價值觀是后天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起著決定作用。家庭、學校、工作環境等群體是個體價值觀形成的關鍵因素,個體價值觀在社會化過程逐漸形成并趨于穩定,但是又隨著客觀條件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而改變。
當今社會,在市場經濟的需求導向影響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迅速變化。而作為時代文化的引領者,作為擔負著國家建設和發展重任的接班人,大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正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他們的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高職大學生人數已經占據“半壁江山”,從學生性質上看有其“特殊性”,因此作為高職院校,我們應該認真分析高職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現狀,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問題進行探討,把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作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筆者就目前高職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動態在校內對300名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目的在于通過了解和分析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現狀,探索積極有效的價值觀教育方式和途徑,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大學生生活方式不再單純,告別了過去“三點一線”的模式,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內容豐富多彩,生活方式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和消極頹廢的生活方式并存。其中,有50%以上的學生認為“生活充實,有意義有目標”,有25%的學生認為“生活茫然,沒有目的,很被動,很消極“,有20%的學生認為“貌似很充實,其實內心矛盾重重”。本次調查主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方式、休閑方式和消費方式進行了解和分析。
1.學習方式多元化,而學習態度不容樂觀。
調查結果顯示,課堂學習是學生的學習主要方式,但除了學校安排的日常教學和選修課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上網、看電視、看報紙、參加社團、社會實踐、素質拓展、考證、兼職等實現課余學習。55%的學生對于考試存在“臨時抱佛腳”的想法,45%的學生對于老師上課的內容持“完成任務”的態度,65%的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時經常借助網絡搜索,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一半以上的學生在團隊作業時濫竽充數,缺乏團隊協作精神和責任意識。能自覺經常去圖書館看書查閱學習資料的學生只占25%,認為使用工具書或閱讀課外書籍可以增加知識量的學生有92%,但每周能堅持閱讀學習的不到20%。對于繼續學習,有不少學生選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選擇自學考試、遠程學習、本校參與合作的專生本課程班和全日制專生本等,少數學生計劃出國留學。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在高職院校,一些學生客觀條件逐漸優越,自主選擇的機會多、面廣,但缺乏理性和科學性,擁有資源卻不能有效利用,對于網絡過分依賴,嚴重影響學習自主性和創新性。
2.休閑方式多元化,上網成為重要的娛樂方式。
從調查情況看,高職大學生的休閑方式有玩電腦游戲、聊天、聽音樂、逛街、看電視、旅游、休息和健身體育活動,而上網位居第一,并且主要集中在“瀏覽網頁”和“看電影”、“玩游戲”上,網絡已經成為這些“90后”大學生“最為親密的伙伴”。在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高職大學生的休閑狀態其實是比較“單調空虛”的,無論是上網、逛街、聊天閑談等,他們的主要動機主要還是為了消磨時間。"。
3.消費觀念多元化,消費差距增大。
調查結果顯示,有66.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提倡“勤儉節約”,認為“不必要”、“看情況“和“其它”的分別占13.3%、13.3%和6.7%。除了生活費用,高職學生支出項目中娛樂和游玩比重最高,用于購買書籍資料的較少。表示經常透支的學生占13.3%,從不透支的學生占35%,總體還行的學生占40%,偶爾透支的占11.7%。在對“攀比”風的看法上,有31.7%的學生認為追求好的物質生活互相攀比很正常,43.3%的學生覺得無所謂。這些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目前高職學生消費觀念整體比較理性,大部分學生能“量入為出“,而在消費結構上除了生活必需開支,娛樂游玩是主要支出,消費差距增大,兩極分化明顯,攀比心理較重。
1.多元化生活方式對高職大學生價值觀帶來的影響。
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一個人的價值觀從出生開始逐步形成。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所處的經濟地位以及周圍群體宣傳的觀點與行為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高職院校目前在校生大多是“90后”,一方面很多學生所處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富裕,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學生還處于經濟貧困、要依靠助學貸款和助學金等完成學業的境況中,差距明顯。但是,這些學生又具有共性,他們伴隨著網絡成長,接受最前沿和西方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他們彰顯個性,標新立異,對新事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接受能力強,喜歡趕潮流求時尚,一些傳統的價值觀正在逐漸消退。進入大學階段,他們重視人際交往,喜歡朋輩交流,希望通過交流溝通接受新信息新思想。但由于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保護意識過強,缺乏交往經驗和技巧,依賴虛擬的網絡世界,再加上生活習慣不同,一些學生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通常感覺到“孤獨”。
生活方式的好壞,對人的行為和思想觀念都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從學習、消費、休閑和人際交往等角度去分析,當前高職大學生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已促使這個特殊群體的價值觀呈現出明顯的“務實”特點。他們一方面有積極拼搏奮進的理想,善于創新創業,對學習和工作有高效率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們集體意識淡薄,缺乏團隊協作精神,過分追求“自我價值實現”,追求較高的物質享受,喜歡橫向對比,希望有輕松體面、條件優厚且安定的工作。自信與自卑、進取與焦慮、機遇與挑戰、追求與茫然,是當代高職大學生始終要面臨的考驗。
2.加強價值觀教育,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豐富教育形式。大力加強對高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的信念;引導學生堅持把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結合,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把個人成就和社會責任相結合。
在教育引導過程中要講究創新工作方式,體現“以生為本”,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靈活多樣性,避免“教條主義”、“走形式”。比如開展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時,我們可以通過素質拓展的形式把團隊協作、艱苦奮斗、體驗生活和奉獻意識等融入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其中的價值,通過總結使學生學會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加強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的引導,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改善,同時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
(2)豐富校園文化教育活動,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營造有利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環境。
校園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各類文體活動、素質拓展活動、學術科技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創新創業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擁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動員力,具有潛在的教育功能,是我們開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徑和陣地。校園文化活動涉及學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影響廣泛、潤物無聲的效果。通過充滿人文氣息、優美高雅的校園“硬環境”和積極健康、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公益服務、文體比賽、網絡論壇等“軟環境”,讓學生感受到社會責任、勤勞勇敢、節約樸素、團結合作、關心友愛、努力奮斗等“健康”詞匯的真正含義并從中受到啟發和熏陶,讓主流文化活躍在我們廣大的青年學生當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倡導積極健康的學習、生活、消費和人際交往方式。
(3)開展職業理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青年學生最關注、最憂心的問題。高職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較弱,面對的社會壓力也更大。開展職業理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使之具有為國家昌盛和民族興旺奉獻一生的遠大理想,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觀念。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更愿意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愿意承擔社會責任,通過自我學習和鍛煉提升自身素質,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選擇,調整心態,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成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評判是非對錯的標準與尺度,大學生價值觀反映了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道德感知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成效。通過對現有大學生價值觀現狀的分析和發展趨勢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現有的價值觀理論基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更加積極健康的大學生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思想意識的核心,對人們的社會認知、是非判斷、行為取向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其價值觀走向不僅影響個人對事物的判斷標準和行為取向,并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及其變化走向的產生重要的導向。學術界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分析和評估,對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義。
(一)價值觀的涵義的界定。
目前學術界對于價值觀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不同學科和領域具有不同的定義:
哲學領域,謝勒認為價值是一種客體,與主體無關。斯賓諾莎把價值理解為主體的追求和欲求。埃倫費斯把價值看成主客體之間一種滿足需要的關系。
心理學上具有代表性的定義有:克拉克洪認為價值觀的是一種外顯的或內隱表現。羅克奇將價值觀定義為可以指導行為和態度持久的信念,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現象。施瓦茨強調價值觀具有目標導向作用和動機功能。黃希庭認為價值觀是一種辨別是非善惡的具有情感性、判斷性的觀念系統,是指導行動的依據。
通過以上國內外學者對價值觀涵義的界定來看,可以從中歸納出價值觀的主要要素:價值觀的整體,可能是一種客體或是主體,還可能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滿足需要的關系;價值觀的表現形式可能是外顯的也可能是內隱的;價值觀的功能是對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的情緒表達具有情感性和判斷性。由此,結合大學生的特點,我們認為大學生價值觀是指大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現象價值的所具有的認識、評價的根本看法和觀點。
目前很多國內外專家和學者都在價值觀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研究內容上進行了分類,主要分為:婚戀價值觀、人際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生命價值觀、消費價值觀六個維度進行研究。
婚戀價值觀研究方面:劉麗軍通過對湖南省高校部分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問卷調查和實證研究,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現狀并提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合理建議。
人際價值觀研究方面:主要是實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美國田納西州心理學家h。fit《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和鄭日昌編制《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對大學生進行調查,對他們的人際價值觀、自我概念與人際關系的現狀和關系進行了研究,根據他們的研究分析得出人際價值觀與自我概念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
道德價值觀方面:池衛東提出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特點是提高道德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前提。從他的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典型特點是積極追求與矛盾沖突的對立統一,而失范行為的成本與利益倒掛、家庭教育的自我中心、大學道德教育的邊緣化等是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問題的重要成因。
消費價值觀研究方面:胡潔通過開放式問卷和訪談方式對西南大學的學生進行了消費價值觀的初步調查,把大學生按基本成分的不同劃分為消費價值目標和消費價值手段,又從消費價值目標納出了五個維度;從消費價值目標納出了三個維度對大學生消費價值觀現狀進行了分析。這是目前對消費價值觀比較完善的研究。
政治價值觀方面:唐昆雄、趙春風對貴州省高校大學生價值觀進行多階段隨機抽查同卷調查,對當代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現狀的實證分析目前學校政治價值觀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增強政治價值觀的教育實效性。
生命價值觀方面:李若衡,楊靜主要采用心理學研究中經常采用的心理投射方法收集資料,運用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加以具體分析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并歸納了六種較為典型的生命價值觀:珍愛生命、積極進取、悲觀與困惑、冒險、狹隘和矛盾的生命價值觀。這是根據大學生在對待生命的態度及情緒上的劃分,對今后的研究具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
通過以上文獻分析,總結大學生價值觀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論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理論性研究主要是采取訪談法、理論分析法;實證方面主要是以開放式調查問卷的形式測試,問卷又分為語句問卷和詞匯問卷;還有借助國內外專家設計的量表和運用測量工具,利用心理學上的心理投射方法收集資料,運用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對大學生進行測試研究。
從價值觀的分類研究來看,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每類的研究幾乎都進行了理論和實證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有效的論證結論。但我們仍然能從中找出一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學科的交叉性。
在研究思路和方向上,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加強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有關理論的運用,綜合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相關知識,注重運用多種學科的交叉性進行,力求研究更加深入、具體、科學。
(二)講求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在研究方法上,通過對現有文獻的分析得出,目前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研究結構大都是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基本概念、基本狀況、影響因素、教育對策等幾個方面進行進行探討;就研究方法而言,多從事的是定性研究,進行實證調研基礎上的定量研究的很少,而為數有限的定量研究在分析上也多停留于簡單的數據統計,不能通過更深入的數據分析挖掘數據背后更深的內涵,所以今后的研究應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將定性與定量的方式相結合,從現象的研究挖掘更深的內涵。
(三)注意研究對象的全方位。
在選取研究對象的時,要注重調查研究的全方位,首先是地域的全方位,不僅要研究東部發達地區、沿海地區,而且要注重考查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高校大學生;其次學生的成長階段的全方位,不僅限于考察同一年級的學生,還可以選取不同年級和年紀的大學生進行分類考察。學科的全方位,要兼顧文理科、還有工科的學生全方位研究;家庭背景全方位,區分城市學生和農村地區成長的學生進行研究,還可對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程度的大學生進行分類研究。
(四)開創研究思路的創新性。
綜合以上文獻,在價值觀的研究中不僅可以借鑒前人的方法,更加可以開拓新的研究思路創進行。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增加邏輯推理法、觀察法、綜合統計法、量表和問卷相結合的研究方式進行,不斷地擴展新的研究方法,善于將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這樣可以使研究的思路更加開闊,研究內容更加深入。
其次,在研究維度上,可以在以前人已有維度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新的研究維度,例如可以分為學習價值觀、宗教價值觀、社會性別價值觀、知識價值觀幾個維度,然后從地域、院校、學科、年級、城鄉差別、男女差別六個類別來進行分類別比較研究。
再次,在研究視覺上,不僅僅限于國內大學價值觀之間狀況的簡單比較,還可以參考國外的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將不同國家當今的大學生價值觀狀況進行對比研究,在考慮影響國內大學生價值觀因素的問題上和大學生價值觀轉變的歷史性原因時,尤其是價值觀中的金錢觀和婚戀觀問題時,可以考慮國外的社會思潮對國內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最后,在研究操作上,如問卷,可以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調查,一般還是以開放式問卷為主,在已有的詞匯調查法、語句調查法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事件調查法進行研究,可以在問卷上列舉一下與價值觀相關的社會事件,然后讓大學生進行對事件的認識態度和行為選擇。通過學生的選擇,收集資料。通過答案的選擇,要將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分析價值觀現狀,通過現狀研究,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差異,然后找出造成這些問題和差異存在的因素。
大學生施暴以及大學生自殺事件彰顯出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問題。文章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現狀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解決既有問題的可行性措施。文章特別指出,應當重視紅色教育在正確塑造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現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所謂生命價值觀,即個體對待生命及其價值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理想,它包括對生命的認知、情感,它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理想價值實現的可能性。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感情的唯一載體,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基礎。因而,本文嘗試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做一些思考,同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及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措施,以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有報道與研究表明,當代中國部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存在缺失、異化等問題。為何當代中國大學生命價值觀之缺失、異化達到如此嚴重的程度?筆者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1.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及行為誤導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這種對待生死的回避策略使得青少年很難深刻地理解生與死。不當的教育策略還可能傳遞出有關生死的不正確信息,進而妨礙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無庸置疑,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各種生命意識的信息都有可能對他們的觀念造成影響。淡化生命的教育策略乃至錯誤的生命觀念教育對大學生生命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尤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社會文化對生命的不當宣揚。如現在很多影視作品對死亡的理解脫離實際,其對生命的漠視使得青少年很容易看輕死亡,且無法意識到死亡本應具有的含義。其二,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宣揚。當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時,學生容易失去生活和奮斗的目標,對自身生命的價值認識出現盲區,造成自身定位不準,從而引起失望和無助,喪失安全感,不排除產生自殺、他殺等極端現象的可能。
2.“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影響甚大。生命情感是人們從生命認識出發,遵照內心的生命觀念和價值標準,在對現實的生命行為進行評價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它是生命行為的支持力量。從對那些輕生的學生調查資料中,可以發現他們的生命情感大多處于缺失狀態。教育是因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成長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內容。高校無疑是豐富個體生命的最佳課堂,當有人選擇自殺這種毫不負責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時,這說明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和個體歸屬感方面還存在著不足?!疤ぶ徛曔M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傾吐衷腸”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生活軌跡,這就是一個佐證。這真實地折射出大學生在生命觀上的迷茫。在一定程度上講,大學生的知識增長是以忽略了情商教育為代價的,這也最終導致個別學生對人生價值、生命意義感到迷惘、質疑??傮w而言,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同時“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塑造同樣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兩大方面對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大學生而言,構成了影響、制約其行為方式的結構,而作為行動者的大學生所采取的各種失范行為(自殺、施暴等)正是受制于該行為結構。因而,“行動者/結構”的分析框架既利于深入分析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失范之深層的社會原因,同時也給正確塑造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行為以及“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構成了影響和制約大學生行為方式的結構性要素。形塑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就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即通過教育來承擔拯救和喚醒大學生的生命意識之責。無庸置疑,可選方案很多,本部分將從兩個宏觀視角探討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培養。
1.通過生命教育促使大學生正確認知生命、理解生命價值。誠如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比祟惢顒拥谋举|在于維系生命的延續和發展,而作為生命傳承的教育實質上是個體生命依賴教育不斷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在于生命的充盈、完滿。有觀點指出,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幫助教育對象塑造健全的人格與完美的生命,現代教育的一項迫切要求就是開展生命教育。因此,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主要載體,將生命教育與人生觀教育、人生理想較好地結合起來。教育學生科學、正確地對待生與死,熱愛生命,體現生命價值。讓大學生了解生命知識、生命現象和規律,用客觀、科學的態度看待死亡;讓大學生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培養其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引導大學生科學地認識生命哲學,認識人性,在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2.通過人性化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積極生命情懷。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言:“人用以與死相對抗的東西就是他對生命的堅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毀滅的統一性的堅定的信念?!狈e極的生命情感能使人振奮、樂觀、向上、豁達、寬容、奉獻;相反,則會變得沉悶、孤僻、極端、自私、冷漠。開展人性化教育,把教育與人的幸福、自由、尊嚴、終極價值聯系起來,改變重才智、輕情商的教育模式。除了要對大學生進行強化生命情懷教育之外,我們還需要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與生命情感。通過課堂教育與實踐體驗兩個方面的努力,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生命。
[1]恩斯特·卡西爾[德],《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郭靜林,《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狀與道德教育》,2006年。
文章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問題出現的原因,為處于正在轉型時期的我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提供一些真實性數據和參考性意見。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處在社會深刻的轉型時期,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都會受到一定動機的支配,而擇業的動機一般都是由價值觀決定的。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就是“職業價值觀”。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往往是社會職業價值取向的晴雨表,它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與就業,影響著大學生將以什么樣的姿態投入到社會工作和生活中去,甚至還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因此,認真審視和分析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大課題。
本文通過對河南師范大學、信陽師范學院、洛陽師范學院、商丘師范學院、周口師范學院的大學生的問卷,對大學畢業生職業價值觀進行了調查研究。每一學校隨機抽取400人,共計2000人,采取問卷調查為主、輔以座談和訪問的方法。問卷調查的回收率為99%,有效率為98.7%。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試圖為教育者找到合理的對策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性態度和選擇性行為,是大學生對自身價值的定位,它為大學生進行職業選擇,實現就業目標提供重要尺度?!彪S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影響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變化的主要因素?!叭藗兊挠^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生活關系、人們的生活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碑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處在社會深刻的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找到了良好的機制,也為大學生主體性人格的覺醒創造了外在的條件和機遇,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接受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比如競爭觀念、效益觀念、等價交換觀念等等;不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成分的多樣性必然帶來價值取向的多樣性。也就是市場經濟在給我們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會同時帶來負面影響,那就是人的價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市場化。大學生受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往往按照市場的要求來塑造自己。比如,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原則和競爭性特點會容易使大學生過分強調自我,過分追求個人利益;必然使一部分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價值取向的偏差,出現“一切向錢看”、“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思想;產生見利忘義,只講索取不講奉獻的利己主義價值追求,使得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日趨淡薄。特別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市場的物化傾向必然會淡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從而使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功利化。因而在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取向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出現與馬克思主義要求的價值觀不同的偏離。這種偏離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必然會對建設和諧社會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成嚴峻挑戰。造成這種偏離的因素恰恰又是社會現實的突出矛盾引發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p>
2.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氛圍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變化的深層原因。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和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中西文化的交流變得廣泛而深刻,而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沖突和斗爭在當代大學生身上顯得尤為激烈。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各種方式熏陶著大學生的心靈,成為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主要資源;但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消極落后的東西也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品格,比如封建迷信腐朽的人生觀念,儒家的某些保守觀念也會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的開放性,使得西方文化中本身所固有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會極大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大學生雖然處于“象牙塔”里,卻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不少大學生面對大量的外來信息,來不及思考便接受了具有流行特色的趣味標準和外在引導,進而導致其判斷能力的弱化,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失去獨立批判、否定的能力,從而一味地“跟著感覺走”。同時,理想化的職業價值觀要求與學生的實際,存在著脫節的現象。大多數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實際上是以現實要求為出發點,以個體需要作為基本價值取向,以個人利益作為價值的基本標準,他們講實效重現實,其職業價值觀具有鮮明的實用色彩,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是,這種實用性帶有的功利性,使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少了一些應有的理想和精神。
3.教育的錯位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變化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當代大學生生長在一個市場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峻的時代,其就業問題成了全社會都關心的問題。在教育大學生對待就業問題時,大家多用“前途教育”鼓勵大學生。當然,這種“前途教育”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這種思想教育的功利性太露骨,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所以,“急功近利的教育培養了急功近利的青年川”。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我們長期奉行的是“應試教育”。這種“應試教育”的后果是嚴重忽視學生價值觀的正確教育,導致學生價值觀的偏差,同時,學校教育的內容是單薄的,渠道是較為單一的,而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接受的內容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影響,難以抵擋社會多渠道影響的誘惑力。
當前高校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受市場的影響,高校過于看重大學生的就業率,在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中,往往受市場“指揮棒”的影響,過分注重對大學生擇業技巧、就業政策、就業信息的指導,而輕視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再加上社會上不完善的就業政策和就業市場,這些都不能不使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受到沖擊。
當代大學生多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成長于90代,是真正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環境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只有通過了解目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表現出來的新特點、新內容、新趨向,才能不斷摸索出新的更好的對策,才能與時俱進、扎扎實實的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皟r值觀的教育其實是民族的重任,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彼?,正確認識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是我們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任務。
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方式和關鍵環節,對人的情感、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等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藝術教育不僅能夠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而且對其喚醒人性和追求真善美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基石,也是對真善美追求得以實現的價值基礎,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發揮藝術教育獨特的價值優勢,對于大學生身心和知識的全面發展,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要求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較好的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美、認識美,在認識的過程中還要學會去感知美,通過對美的認識過程提高精神和道德層級意識的不斷升華。
1.1藝術教育有助于情操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具有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以及宣泄情緒的作用。因此,從中可以其對情操培養的肯定作用。他認為“:音樂樂調當中,每個樂調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如果其中存在特殊的目的,可以此阿勇特殊的樂調來完成。如果要達到教學的目的,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樂調來完成,而那些具有凈化作用的樂曲就能夠產生一種有益的快感”。從中可以看出,那些優秀的藝術作品在一定環境中就能產生有益的快感,能夠起到凈化心理和完善品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1.2藝術教育有助于人修養的提高。
在一定意義上審美能力的提升促進道德修養的形成。柏拉圖曾經說過:“音樂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比其他教育重要很多,音樂當中的節奏和韻律能夠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共鳴,從而被這種力量所吸引和融合,如果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就可以不斷潤化我們的心靈,自己的性格也會因此變得高尚起來”。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生活或者學習當中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藝術實踐活動,能夠在生活和自然界當中不斷地去發現美的事物,從美的事物當中引起心靈上的共鳴,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思想水平。因此,藝術教育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當中有效融合,在藝術實踐當中通過其自身的育人方式,把那些抽象化了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學生思想和情感得到不斷升華,推動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2.1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對核心價值觀認知度。
提高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對外界事物藝術美的理解和欣賞,從而在一定條件下實現對事物本質特征的認識,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真知。藝術作品通過對那些比較鮮明和生動的形象進行揭示,從而實現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它和只對事物的外表進行感知的感性認識存在本質上的區別。藝術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引導,讓其不斷感知藝術作品中的美,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對外部客觀世界和內部主觀世界的認識水平,所以,藝術教育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趣味之后,使其形成一種價值觀念體系,從而提高了對美好事物的認知水平。在具體的藝術教育過程中,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內心特點,把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通過一定方式運用到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上來,通過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逐漸形成一種具有真善美觀念的價值觀體系,從而提高藝術教育的審美價值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認知度。
2.2移情價值對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擴寬作用。
藝術價值的移情價值在一定意義上是指受教育者的內在情感受到了外界美的熏陶,這種理論在我國古代就有過論述:興于詩。立于禮和成于樂。這是儒家教育思想對藝術教育移情價值的最早概括,其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成是審美教育思想,而不是簡單的說教形式和相關的行為灌輸的教學內容,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借用音樂、詩歌和繪畫的形式來展開教學,從而起到陶冶和激發受教育者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的目的。藝術作品把自然界或者生活當中的一些美的東西展示出來,給人一種視覺和內心的共鳴和享受,使人在不經意之間就能感受到美的存在,這也是藝術教育陶冶情操的主要體現。例如,我們在欣賞《祖國頌》等優秀的音樂作品時,從作品當中就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傾聽的過程中也激發出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把藝術價值中的移情價值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運用到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當中,并把這種價值觀通過一定的美學形式展示出來,可以通過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鼓勵和培養學生的藝術和道德情操,幫助他們通過對這些作品知識的學習,從而樹立牢固和高尚的核心價值觀念。
3.1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
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手段是有效進行教學的前提條件。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念的培育需要對教學觀念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分析,除了對課堂教學進行規范化之外,還要進行多種樣式的教育實踐活動與其相協調,因此,高校老師要首先要對教學觀念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創新,并且把藝術教育模式有效的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當中去。
3.2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推動教學方法的創新。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實施最主要的還是對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高校要把各類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努力創建情景化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溝通表達能力,通過對相關情景進行模擬,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形成核心價值觀的合力。首先,可以對藝術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進行提高,善于運用新的媒介來表達自身情感,還可以通過網絡、qq、微博等形式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傳播出去,讓學生通過藝術美的欣賞實現核心價值觀念的培養,從而置身在藝術美的環境當中。其次,構建藝術服務平臺。藝術服務平臺可以以學生社團為主要方式,在學校開展校園藝術節、美術展和音樂晚會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形象思維能力。最后,對校外藝術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梢酝ㄟ^“送文藝下鄉”以藝術為主題服務基層群眾,在一定條件下加強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能力,定期組織學生到藝術館、音樂廳或者歌劇院等場所來進行考察,不斷讓學生和藝術家、音樂家、民間藝術大師等進行接觸,讓大學生能夠零距離的接觸和感受藝術的魅力,通過在實踐當中不斷去認識美、發現美和踐行美,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水平,達到實現核心價值觀培養的目的。
藝術教育作為美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夠較好的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培養以及價值觀念的創新。在藝術教育具體實施過程中,要以學生自身實際為支撐,學校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資源,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序進行。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職業需求的評價,是人生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內容是職業需要。它通過職業動機、職業態度、職業評價、職業意愿、職業理想等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工業大學這兩所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在讀大學生(主要是??粕?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我們得知:當前大學生在職業態度、職業評價、職業動機、職業理想等方面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而院校升本也給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帶來了一些新變化。對此,高校應及時采取相應對策,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
(一)大學生職業態度:務實與創新。
職業態度是人們對某種社會職業比較持久的心理反應傾向和行為傾向。它是個人職業選擇的態度,包括人們對職業的選擇方法、選擇過程、工作取向、獨立決策等方面。它主要由人們對職業的認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組成。
職業認知是人們對職業的性質、意義的探索和理解。我們調查發現,在確定職業的意義、社會地位和價值的角度上,14.5%的大學生考慮的是社會職業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47.8%的大學生則從社會職業給人們的時空自由程度、個性發展空間、職業本身的創新需求程度出發來考慮。被當前大學生列人前五位的職業是:自由職業者,律師、會計等專門人員,教育工作者,企業主,軍人。概括地講,大學生的職業傾向主要分為個性型、享受型、穩定型、自我實現型等。其中女大學生偏向于穩定型、享受型的職業;男生則偏向于個性型、自我實現型的職業。
(二)職業評價:平等與為我。
職業評價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好壞、優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一種判斷。職業評價能力與其對職業的認知有關。職業評價在對職業價值觀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職業選擇和職業流向,而且也影響著人們的工作態度。通過職業評價,可以發現不同職業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聲望,看出人們最注重的職業特性,了解人們的職業取向。
大學生職業評價的這些特點不因學校升本與否而改變。但學校升本后,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引導、新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以及職業價值觀教育力度的加強,對提升大學生職業評價水平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三)職業動機:復合性與主體性。
職業動機是驅使人們進行職業選擇的“利必多”即內驅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職業評價的影響,但兩者不是一回事,職業評價高的職業未必會讓人們產生職業動機。職業評價比較外露,職業動機比較內藏,比職業評價復雜。
(四)職業理想:個性與自致。
在職業理想問題的調查中,學校升本前后變化最大之處是學校為大學生提供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強度和力度不同。38.8%的學生認為,學校在升本后對學生的就業工作重視些,除主動提供職業需求信息外,還開展擇業觀和職業規劃教育,宣傳就業政策、法規。升本前后,學生選擇畢業后立即就業的比例下降了11.7%,究其原因,是部分學生想繼續深造,借助學校升本后提供的更大平臺,調整實現自身職業理想的內容、實現時間和方法途徑。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受若干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概括起來,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種。內部因素主要同大學生白身的需要、興趣、能力、愛好、性格等有關;外部因素主要同社會、家庭、學校的影響有關。因而,專升本院校也應從內、外因素兩個角度,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職業價值觀教育。
(一)積極引導大學生職業動機中的優勢需要。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職業的優勢需要是個性發展的需要。這是經濟全球化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結果。在經濟、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彰顯個性、突出自我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但僅僅重視個人的發展需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需求和價值導向是不完全和諧的。因此,專升本院校一方面應保護好大學生目前的優勢需要—個性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宜將大學生職業需要中處于劣勢的貢獻需要引導為優勢需要,推動大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另外,針對女大學生,宜進一步加強其自立和尊重需要的引導,多開展女性自尊、自立、自愛、自強、自信等教育。
(二)強化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導向教育。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其人生價值觀之間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系,人生價值觀深刻影響著大學生對職業的選擇。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應該與社會對人們的人生價值導向一致。人生價值導向是一定社會倡導的具有最高權威性和社會普遍性的人生價值目標,用以指導社會成員對生活意義的思考和對“善’,的追求。[s]當前我國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導向的內容主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該價值導向的目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為國家、民族、社會做貢獻的人生價值觀,實現其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么。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6]德國著名詩人歌德也說過:“你若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贝ㄋ?,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的教育時,一方面要鼓勵大學生大膽承認個人利益與自我價值的追求,但要防止個人利益至上的片面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之能夠在職業選擇時自覺地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找到實現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佳結合點。
(三)全方位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
首先,專升本院校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理念。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觀念是先導,思想決定行動。高校首先應在廣大教師和學生工作人員中樹立一切為了培養和諧發展的大學生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一切為了就業率”的純粹的就業觀,真正將大學生培養成自我實現的人、‘有完善人格的人,從而從根本上完成高校教育的使命。"。
其次,堅持多管齊下,全方位地開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專升本院校應在學科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學科課程建設方面,高校宜針對大學各年級不同的階段特征及職業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不同特點,開設與之相應的職業教育的相關課程。如大學一年級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結合學生的個性、性格、興趣、專業等因素,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并為實現職業理想而制定具體可行的學習生活計劃,讓學生心中有目標,學習有動力;二年級開設職業道德方面的課程,引導學生端正職業態度,提升職業認知;三年級結合專業課程開設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方面的課程,讓學生具備真才實學,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四年級開設就業指導方面的課程,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掌握就業政策、增加就業技巧、增強就業信心。
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高校應將職業價值觀教育納人德育教育的范疇,積極開展職業精神教育,廣泛開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自主創業、勤工助學和愛心回報社會等活動。這既可培養大學生愛國愛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又可在大學期間提高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和就業技能。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選撥一批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熱愛學生的優秀教師進人學生工作隊伍,定期對這支隊伍進行包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在內的全方位培訓,不斷提升學生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真正讓學生學有榜樣、行有方向,等等。
論文摘要:從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出發,分析了新時期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應該遵循的原則和努力的方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存講求經濟效益,企業生產講求與市場相結合,以銷定產。高校的“產品”是人才,畢業生就是高校的人才“產品”。畢業生在社會上的就業情況,不僅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學校的辦學質量與競爭能力,同時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招生情況和辦學規模,甚至會影響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近年,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把高校的人才“產品”源源不斷地順利推向社會,使之在適合自己發展的社會崗位上發揮所學,為社會做貢獻,這對高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這也是高校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轉變觀念,加強服務意識,適應新時期人才供給要求,維護廣大畢業生的切身利益,為社會合理地進行人才資源的配給,進一步發揮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如何做好這項工作,是每所高校的就業指導人員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健全畢業生就業體制,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也逐步由原來的計劃分配體制向雙向選擇的模式過渡。相應地,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也存在一個健全體制和轉變職能的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的主要職能部門,原來只是單一地按計劃對畢業生進行分配,而現在畢業生就業市場化,畢業生在增加擇業自主權的同時,產生了新的思想困惑,遇到了新的現實問題,引發了新的心理矛盾。為了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學校應對畢業生從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宣傳、擇業技巧、擇業心理調適等各方面進行系統的指導和訓練。因此就業管理部門也就成為對畢業生的管理、指導、教育、培訓和服務相結合的綜合職能體系。要發揮好這些職能就需要我們沖破原來老的管理體制,建立和健全適合新形勢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就業管理和服務體制。這也是使高校的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的市場相結合,促進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所必須的。
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人員首先要熟悉國家及本地區對當前畢業生就業的有關政策,熟悉畢業生在擇業中所應享有的權利與應該履行的義務,努力貫徹和落實國家畢業生就業的有關方針、政策,從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來對待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其次,要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捕捉應用信息的能力。就業工作人員不僅要與用人單位打交道,而且還要與學生交流。收集就業需求信息、建立和溝通需求信息網絡、組織召開畢業生供需見面會等等都是新時期就業指導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再次,就業工作人員還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較強的創新精神。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一個繁雜、艱辛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就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秉公辦事、熱情服務??傊龅竭@些,我們就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以適應新時期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二、強化指導職能,提高服務意識,開拓就業指導服務新思路。
隨著我國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不斷進步和日益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工作逐步從原來的按計劃分配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的方式,由單獨的管理者變為服務加管理的模式,這也是教育工作者身體力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幫助畢業生在新形勢下順利地走向就業市場,順利求職擇業呢?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必須轉變工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始終為廣大畢業生的根本利益著想,為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各種有利的條件。
(一)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的主要職能。
根據目前就業市場的形勢,就業指導機構應更多地研究就業市場的動態,并結合本校畢業生的具體情況,為畢業生求職就業起到參謀和指導的作用,轉變原來單一的管理職能,加強對畢業生的服務意識。其主要職能表現在:
1。幫助畢業生了解和掌握國家及本地區畢業生就業的最新政策;
3。對畢業生進行求職擇業、面試技巧、心理素質提高、專業技能發揮等方面的培養;
4。收集用人信息,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溝通信息,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5。負責畢業生建議就業計劃的制定、上報,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完成本校畢業生有關事項的審批、就業派遣及遺留問題的處理。
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肩負著為畢業生將來走向就業市場進行求職技能、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培養的任務,在提高畢業生求職競爭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的工作方式和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就業信息網絡。
畢業生求職就業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主要是因為缺乏就業市場信息而造成的。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在進行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的過程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信息的溝通。一方面將畢業生的.情況向社會、向就業市場作宣傳;另一方面將就業市場用人單位的信息提供給畢業生,幫助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取得聯系;再一方面,要對已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進行一定范圍的跟蹤調查,及時了解和掌握用人單位對本校畢業生的意見和要求,并將這些信息反饋給學校有關部門,以對在校生的培養和教育起到一定的積極指導作用。要利用和用人單位接觸的機會,廣交朋友,保持長期合作,互傳供求信息,促進高質量人才培養??傊?,要把就業信息的傳遞當成一個長期的工作來抓,逐步培養和建立起暢通的信息傳遞網絡,使得我們的人才培養不是盲目的,而是針對市場的需求來進行的。
2。開設就業指導課。
就業指導課是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提高就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上課、舉辦講座等形式,對各級就業政策、市場形勢、就業程序、就業途徑、就業技巧等知識進行介紹。這種形式比較系統、全面和直接,效果也比較顯著。另外還可以根據就業市場的情況,對畢業生進行求職模擬演練,使學生盡早地熟悉市場擇業的方式,努力培養適應市場的能力。演練前,對應聘中用人單位經常提出的問題或有可能提到的問題進行歸類、總結,讓學生思考如何應答。這對就業指導課所講的很多知識是一個很好的實戰練習,對學生走向真正的就業市場是大有益處的。3。開展畢業生就業咨詢。
畢業生就業指導課是對全體畢業生開設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就業指導課,它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畢業生所面臨的問題。但畢業生的思想認識、心理素質、個人能力等千差萬別,所遇到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解決了普遍性問題的同時,不能忽視其特殊性,針對個別學生所遇到的具體問題還要進行個別指導、個別咨詢。
畢業生就業雙向選擇交流會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供需雙方相互選擇提供了一個機會,它不同于普通的人才交流會,它是以校園為主要場所,并且是針對大學畢業生的交流會。在沒有組織校園雙選會之前,用人單位需要畢業生時,一方面能過各類人才招聘市場,另一方面就是親自到高??疾?、招聘畢業生。頻頻地有用人單位來高校挑選畢業生當然是好事,但問題是這種無計劃的招聘活動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對于日常的就業工作也有一定的影響。通過在校園組織就業雙選會,可以有計劃地安排畢業生就業工作,對溝通學生與用人單位,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網絡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做好畢業生思想教育工作。
(一)加強形勢政策教育,正確把握就業市場。
畢業生進人就業市場,首先要了解就業市場的規則。這些規則一方面是指國家、省、區對畢業生就業的最新的政策法規;另一方面是指學校及所在省、區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相關程序。這些規則除了在畢業生就業導課介紹給畢業生外,還可以將其收錄到《畢業生就業指導手冊》中,采取歸類敘述講解或問答等方式,便于畢業生查閱和明確掌握。其次,要正確地認識就業形勢。大多數畢業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往往只局限于自己所熟知的小環境,缺乏對社會大范圍就業形勢的認識。這就要求就業指導工作人員認真地分析社會各層次相關行業對畢業生的需求情況,結合本校歷屆畢業生就業的情況,對將要進人就業市場的畢業生進行指導定位,這對畢業生在就業市場成功簽約、少走彎路有重大的意義。以往確實有一些畢業生在初人就業市場時,對就業形勢認識不夠,對自己就業期望的定位不準確,在就業市場上疲于奔命,到頭來卻后悔錯過了真正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二)加強畢業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
擇業不僅是對大學畢業生專業素質、綜合能力的一次考驗,更是對畢業生心理素質的一次考驗。畢業生在走向就業市場的過程中,往往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如害怕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渴望在競爭中能超過對手,可又難以承受失敗的打擊;盲目地進行橫縱向的攀比,對一些現實上的“不公正”“不平等”難以接受,在理想與現實產生一定差距時,對前途失去信心,心灰意冷,難以自拔。諸如此類,使畢業生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對于畢業生在擇業中的這種恐俱、焦慮、急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礙,可以通過一定的心理輔導進行調理或提前預防。首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教育畢業生保持良好心態,客觀地分析自我,分析現實和社會需求,將自已的希望與社會的實際相結合,正確對待市場需求與選擇和個人意愿與期望之間的關系。其次,引導畢業生在心理上要敢于承受失敗的挫折,把挫折作為磨礪自己的機會,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增強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再次,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面試求職的技巧,使其增強自信心。對于不熟悉就業市場的畢業生來說,面試技巧是一門必修課,要教他們指導掌握如何克服緊張情緒,應付各種提問,發揮特長,突出個性,平和冷靜,謙虛誠實,坦然應對。這些方面除了通過畢業生就業指導課進行一定的理論上的指導外,還要求他們可以用模擬演練的方式,如安排適當的模擬招聘會,來加以正確的指導,使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恐俱感,增強自信心,做到心中有數,上場不慌。
(三)加強畢業生職業道德教育。
進人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要遵守市場規則,遵循一定的職業道德規范,首先要遵循誠信原則。畢業生在向用人單位介紹自己各方面情況時,應秉著實事求是、開誠布公的態度??梢該P長避短,但不能無中生有、以小夸大。否則,將會自食惡果。在簽訂“就業協議書”時,要弄清畢業生,、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的權利和義務,要努力維護協議的嚴肅性,不能隨便違約。對于特殊情況要違約的,必須征得用人單位和學校的諒解和同意之后方可。其次,在選擇就業崗位時要以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正確處理個人志愿與國家需要、雙向選擇與到基層建功立業的關系,不要貪戀大城市、機關,過分地追求條件、待遇等。要選擇能夠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社會最需求的就業崗位磨礪鑄煉。
(四)加強畢業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和教育。
高校學生大多是由小學至中學再上到大學來的,對社會的接觸也僅限于寒暑假及其社會實踐活動平時所接觸的同學、老師等人和校園環境都比較單純,但走人社會,所遇到的事物和人際關系就復雜得多,所以對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必須包含畢業生對社會適應性的教育。要教育他們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各種現象,特別是對一些不合理和不良的世俗現象,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要能夠正確處理擇業過程中或今后走向社會過程中所遇到的一般性社會問題。在這方面教育中,高??梢猿浞掷脤W生平時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大膽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體驗社會,將其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帶回學校,組織討論,并加以正面的指導,進一步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再去實踐,不斷地從實踐到理論到再實踐,以提高其思想認識。另外,還可以用實例或專門設計各種在社會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找出最佳的處理方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指導工作是優化人才資源的一種手段,是實現人才自身價值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我們的就業指導工作要努力幫助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了解就業動態,轉變就業觀念,掌握就業技巧,拓寬就業渠道。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有利于畢業生、有利于高校發展有利于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要始終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標準,努力研究新形勢下就業指導工作的特點,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不斷地推向前進。
職業價值觀是一個復雜的多維度的心理因素,對職業的選擇和衡量有多種要素的參與。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是畢業生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他們更注重個人才能的發揮與空間的提升,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成為了反映大學生求職的一個主導需要。大學生更強調自我發展、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眾所周知,好的發展空間是與城市經濟發展有關的,發達城市自然會給畢業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反之,小的地區在發展空間上存在著缺陷,這直接導致了大學生求職時在擇業地點上優先考慮大城市、沿海開放城市,這是他們自我實現的首選地。有利于發揮自己的才能、自我發展是畢業生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大學生在擇業取向上也傾向于選擇那些更有利于自我發展的大城市。發達城市不僅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能夠提供豐厚的工資收入,在保障大學生的生活同時又提供了其發展的機會,因此大學畢業生在擇業取向上優先選擇那些經濟收入高、工作條件好的大城市及一些經濟發達地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對于發達城市及地區的偏向窺見一斑。然而,大學生在選擇發達城市的同時也希望得到豐厚的薪酬,這也導致了目前大學生求職價值觀所存在的另一個境況即擇業期望值增高,也就是說大學生期望獲得的職業位置對其在物質、精神上的需求滿足程度。大學生在經過寒窗苦讀之后都希望以后能獲得一份更好的滿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這種需求的'滿足同時又受到自身條件和客觀因素的制約。然而現如今的大學生卻沒能很好的認識自身條件的有限性,對于擇業的期望值沒有把握好度,走入了期望值過高的擇業誤區。大學生在擇業時看重經濟報酬的傾向不但日益明顯,而且與實際薪酬水平有相當的差距,并表現出了超前的理想化。
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必然導致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自主性增強,同時在擇業時也有了很大的選擇面。大學求職生在行業選擇上傾向于國有企業、科研教育部門、民營或鄉鎮個體企業等,傳統的就業熱點行業如從政經商做學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就業熱點雖帶有普遍的傾向性,但分散性與多元性也日益突出。國家機關、國營企業有較強的穩定性,且有豐厚的收入,也能夠為求職者提供較大的發展空間吸引了求職者的興趣。而對于科研教育部門求職的增多也顯示出了大學生愿意從事社會聲望較高,實際收入穩定的職業,這是他們對自我習得知識的一種肯定。當然最大的改變在于大學生對于中小企業的青睞,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大、涉及面廣、發展迅猛,經營范圍幾乎涉及所有行業和領域,對于大學生所學專業的社會需求也相對其他部門較大,所以大學生在擇業時作出的選擇更加地多元化??偠灾?,目前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在很多方面均有體現,上述三點僅是簡單的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的三種狀況,現象的存在并然有其本質的原因,基于上述現狀,下文就對現狀作出思考,以引導大學生求職價值觀趨向合理性?!?/p>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廣大基層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缺口甚大。因此,應在市場環境下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包括思想教育上的積極引導、生涯發展規劃上的規范引導、政策扶持上的激勵引導、輿論宣傳上的典型引導、推薦就業上的全程引導以及自主創業上的適當引導。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雖然國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每年勞動力缺口仍在1300~1400萬人左右,因此,對高校畢業生有效需求的增長相對滯后,結構性矛盾突出?!笆濉逼陂g,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累計達1090萬人,年平均增幅達到27%?!笆晃濉逼陂g,全國余所高校將有2500萬以上的畢業生需要就業,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目前我國城鄉之間、內地與沿海之間、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人才分布很不平衡,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西部地區(指西部大開發所包括的重慶、四川、云南、貴州、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廣西、西藏、新疆等12個省、市、自治區)現有普通高校429所,其中近三分之二為??圃盒?,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關鍵詞:西部地區;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引導。
3月,國家人事部網站發布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接收及20需求情況調查分析》,分析顯示,研究生、本科生就業走勢將保持平穩,??粕蜆I呈現下滑趨勢。2006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需求1665044名,與20各地已吸納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下降,降幅為22。0%。據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幅達22%,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2006年對研究生學歷畢業生的需求較2005年增長較快,增幅為30%,對本科學歷畢業生的需求與2005年基本持平,預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業走勢將保持平穩。??茖W歷畢業生的需求比2005年有大幅下降,降幅達39%,預計??粕蜆I走勢將呈現下滑趨勢。
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關心與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此國家已出臺一系列辦法鼓勵大學生面向西部地區基層就業,如選調生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農村特設崗位等一系列辦法的出臺,解決了數萬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統計多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地區分布,可以看到基本集中在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畢業生即使面臨暫時失業也不考慮去基層工作,特別是到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以及廣大農村就業。多年來,我國東部省市吸納了5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而到西部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尚不足20%。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高等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門開始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力度。政府想要打造“工學結合”的高等職業院校,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還可以針對社會需求打造專業高級藍領,目前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實行擴招政策,導致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但是學生能力參差不齊,給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俗話說:“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碑斍拔覈叩嚷殬I教育院校發展過快,根本沒有與社會經濟進步同步發展,表現出了很強的不適應性和不協調性。大多數家長和學生都認為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都是一些壞學生,高考失利后沒有辦法才選擇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人們開始戴著有色眼睛去看待高等職業教育,這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影響,導致學生自信心受到打擊,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地位十分尷尬。
1.辦學目標的盲目性與辦學理念的模糊性并存。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在辦學目標上沒有針對性,在教學模式上主要是照搬的本科院校模式,從教學專業設置、考核機制、教學流程等方面都沒有高等職業院校的特色,更多時候就是“照貓畫虎”,辦學理念不明確,很多高等職業院校沒有加強教學模式上的創新,只是破罐子破摔,這樣高等職業院校在社會上的名譽將會越來越差。
2.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人們在自己觀念中總是認為讀書才是最佳選擇,很多人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只是技術工的代言詞,并不受到人們的認可,人們在潛意識中就對高等職業教育貼上了不良標簽,隨著高等職業院校招生人數的增加,但是學生整體素質和水平并未有所提升,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都選擇了就讀正規院校,高等職業院校只是沒有選擇的出路,所以說中國人很怪,對待高等職業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讀書就是為了選擇更好的職業,但是中國人的做法卻恰恰相反,這其中與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水平有很大關系,所以政府和高等職業院校也需要進行反思。
3.師資力量薄弱,缺乏“雙師型”教師。高等職業院校想要提升教學質量,首先要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要有更多的“雙師型”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雙師型”教師極度匱乏,很多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都是從本科院校畢業,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些高等職業院校也會從企業中招聘一些技術工人來校任職,但是這些技術人員不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無法給學生更好的教育,這些都極大的抑制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嚴重時會直接影響整個學校的形象和聲譽。
高等職業教育想要健康發展,就必須要突出“工學結合”的特色,要改革教學體制,提升教學質量,這才是未來發展的根本所在。
1.轉變思想,準確定位高職教育。高等職業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為我國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級技術人才,所以高等職業院校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不能再照搬本科院校教學模式,要克服浮躁、攀比的心理,更多要考慮高等職業院校的職業性和技術。高等職業院校也要提高招生標準和要求,必須要對學生基礎有所考核,改革教學體制,突出“工學結合”的特色,要轉變人們“高職教育”就是高考備胎的錯誤觀念,要增強高職教育的復雜性,準確定位高職教育的目標,要轉變學生的態度和認知,要認真對待每位學生,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2.建立多渠道經費保障機制。高等職業院校想要健康發展,必須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進行改革,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首先,國家和政府要加大對高等職業院校的資金投入,可以給予高等職業院校招生政策上的扶持,解決高等職業院校的生源問題。其次,政府也要注重協調高等職業院校與高等院校的經費分配結構,要為職業院校提供一個發揮能力的平臺。同時高等職業院校還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積極實行多渠道辦學投入機制,企業可以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高職院??梢葬槍ζ髽I崗位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學生畢業時還可以到企業中進行實習,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解決企業的用人需求問題,對企業和學校都是雙贏的局面。
3.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高等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直接關系著高等職業院校未來的發展,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教師的特殊性,高職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能夠具備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要能在實踐中給學生有所啟示,高職院??梢詫處熯M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每年可以輪流派遣高職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學習,學習企業崗位知識,此外還要規范教師職稱評定標準,要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狀況不好,取得的效果也不明顯,高等職業院校必須要端正教學理念,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建立企業實訓基地,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根據社會人才需求調整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該文通過向三所中等規模普通全日制高校的3000份調查問卷和20余個典型案例的深度訪談調查分析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價值觀和擇業期望。
一、問卷的設計和樣本的來源。
本次研究以問卷和深度訪談的方式調查畢業生的擇業意向。樣本來自三所中等規模高等院校的畢業生,涉及會計、市場營銷、計算機、體育、漢語言文學、英語、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美術、音樂、園林技術等30個專業。被試者中男性40.25%,女性59.75%;研究生6.13%、本科生34.21%、高職牛59.66%。調查時間為4月至205月。問卷采用半開放式調查,共包括五部分內容:被調查個人基本情況、就業期望與求職經歷、就業指導與學校教育、對就業政策和措施的認識與評價、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實際發放問卷4000份,回收3018份,有效問卷3006份。有效回收率75.15%。
二、調查結果分析。
1.擇業時優先考慮個人發展機會、薪酬與福利。
大學生擇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多選)分別是:個人發展機會(38.84%)、薪酬與福利(34.13%)、公司規模名氣(12.97%)、地域(14.23%)、崗位級別(11.05%)、家庭期望(3.00%)。只有3.00%的學生選擇“家庭期望”,這說明學生的擇業觀念趨向成熟,傾向于按自己的意愿選擇工作,而不是被動聽從父母輩的意見和安排;隨著戶籍概念的淡化和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學生已經不再把留在大城市當成自己重要的職業理想,更看重的是發展空間、薪酬與福利。
2.工作初期期望的月收入集中在1000~3000元。
超過七成的學生在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3000元。過低或過高的收入定位都會給用人單位不自信或自負的印象。薪酬的預期也是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自我價值定位的表現之。根據大學生擇業認知心理分析,個體對自身的期望值過高或者過低都將導致事業的失敗,大學生在擇業之初要對期望和自身實際條件進行衡量、融合,明白自己能干什么、能拿多少薪水,而不是我想干什么,想拿多少薪水。大學生心理定位是否正確是就業能否成功的核心問題。
3.大部分學生認為培訓考證有助增加就業競爭力,愿意從基層做起。
83.71%的學生選擇從基層做起;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再深造(17.1o%)或參加短期職能培訓(57.48%)是良策;不到一成的學生勇于自主創業。大部分學生(75.63%)認為培訓考證有助增加就業競爭力,已經在參加或準備參加各種就業技能培訓。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認識、能力的提高,職業生涯規劃也是需要不斷調整。畢竟大多數人從事的是相對“合適”的工作,而不是絕對“理想”的工作。興趣和職業是兩個概念。與其一。味堅持“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試著去“喜歡自己的工作”。
4.“調整心態、提升綜合素質”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調查顯示89.4%的學生認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還是從自身找原因,調整心態、提升綜合素質。36.9%的學生希望學校和社會給予更好的就業指導或政府出臺支持就業的政策。
52.60%的學生認為解決就業問題要“調整心態、降低擇業標準”;36.8%的學生意識到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5.求職經歷是“人生必要的'歷練,是人生的財富,使自己更成熟”
“您期望就業的單位性質”調查數據如下:國家行政機關(31.49%)、事業單位(42.99%)、公有制企業(14.46%)、非公有制企業(11.06%)。數據反映學生對行政事業單位情有獨鐘。職業安全、待遇、社會地位是大部分學生對“好工作”的看法。大學生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對職業的選擇常常受輿論的影響,而忽視了自身需求,導致了擇業失誤,頻繁跳槽。這需要學校和社會對學生加強引導,使其及時調整心態,重新定位自我,盡量減少擇業中的理想化成分。
7.就業初期離職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發展前景”、普遍存在心理契約違背感。
工作一年內離職的原因(多選):沒有發展前景(24.91%)工作性質不適合(20.01%)受更好的單位邀請加盟(19.31%)工作環境欠佳(11.87%)對薪水不滿意(13.70%)人際關系糟糕(6.13%)其他(4.07%)據調查,大學生工作前五年內離職的比例高達70%,普遍存在(85.36%)心理契約違背感。不少大學生卻肓日地選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在極度低下的職業認同感中頻繁地跳槽。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職業規劃、盲目選擇職業已成為大學畢業生職業流動周期短的主要誘因。
8.大部分學生缺乏對就業政策足夠的了解。
5.53%的應屆畢業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非常了解”;了解甚少、一無所知的比例卻高達45.22%、3.53%。自我分析、環境分析、職業定位、計劃實施、評估調整,這五個職業生涯規劃環節相互聯系,完整不可分割。大學生作為就業的主體,了解就業環境(包括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落戶流程、檔案轉機去向)是相當必要的。必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做出理性抉擇。對自己的將來沒有系統的規劃、走一步看一步,缺乏追求成功的決心和達到目標的持之以恒的實際行動都是導致畢業,沒有就業競爭力的原岡。
9.自我評價和職業發腱期望過高。
調查顯示主動面向欠發達地區就業的并不是畢業的首選。問及為何不贊成或不愿意到基層t作,畢業生所考慮或擔心的主要問題是:個人未來發展受到限制(34.69%);待遇比較差(18.75%);地方偏遠,生活條件艱苦(18.69%);對優惠政策的落實缺乏信心(11.80%);其他(9.30%)。不少大學牛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食業、大機關)、“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單位,自我評價和職業發展期望過高。
三、結束語。
根據調查反應的現象,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學校應始終貫穿科學就業觀、擇業觀教育,在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背景下調整教學知識與技能結構,完善專業課程設置;幫助學生盡早明確專業發展與指定職業生涯初步規劃,避免學生學習和就業的盲目性。第二,職業探索的過程中畢業牛需要積極主動地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真實有效的就信息;通過理論學爿和實踐,增強就、出過程中的自我法律保護意識。畢業生需要提升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的能力,合理定位,克服“好高驁遠”的就業心理障礙,主動謀求與社會資源的對接,促進自身的職、生涯規劃與發展。第三,學校需要加強對歷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跟蹤調杏,了解業生在職業探索期遇到的閑境并予以一定幫助。職業探索是個人透過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資料及刺激,對其本身的需要、興趣、性向、價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消的活動,是個人對自我特質、職業、工作內涵以及個人與環境和資源關系的認知和行為。職業探索是否充分,直接決定著職業的成熟和職業適應。盲目地“先就業后擇業”不應該成為個別高校提高就業率指標的權宜之計,也不應該成為大學畢業生為緩解就、壓力而追隨的潮流。畢竟,初涉職場的經歷對剛剛走上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彌足珍貴,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職業心理的穩定性與成熟度。
論述了礦產資源預測研究一直是礦床勘查研究的.熱點,對現代礦產勘查和評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地質數據收集技術和處理技術的迅速發展,成礦預測理論日趨完善,研究方法向著綜合化、定量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提出了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借助gis技術,實現系統化、信息化和可視化的多源信息綜合成礦預測以及深部隱伏礦(床)體的”定位“預測,將成為研究的主要方向.
作者:張磊zhanglei作者單位: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刊名:現代礦業英文刊名:modernmining年,卷(期):200925(6)分類號:p964關鍵詞:礦產資源預測定量預測gis技術。
導致西部地區高校畢業生面向當地特別是面向基層就業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吸納高校畢業生的能力有限,收入水平與中心城市及發達地區相比差別較大,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點少、經濟總量不大、經濟發展水平滯后。末,西部地區人口總數為3。69億,占全國人口的28。6%;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902億元,僅占全國的17%。當地的大中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與輻射能力極其有限,貧困落后地區普遍缺乏能夠形成產業鏈條的大型企業集團,難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收入水平與中心城市及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至少在一倍以上,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在深圳,本科應屆畢業生在企業的收入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而在西部地區同樣的工作崗位上,收入僅為1000元左右。
西部地區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口規模龐大,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存在用工不規范、不繳納社會保險等問題,挫傷了畢業生到這些單位就業的積極性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工業底子普遍薄弱。整個西部地區的不少國有大中型企業都是在“一五”或“三線建設”期間建成的戰備型企業,且工業布局多集中于遠離鄉村的城市中心地帶。同時,西部在生產開放性方面與沿海地區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加上資金來源、運輸條件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其工業生產比沿海地區面臨更大的挑戰。隨著破產制度的全面推行,下崗失業人員的大量增加在所難免,這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難度。由于觀念不到位與制度不完善,西部的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存在用工不規范、不繳納社會保險等問題,更是挫傷了畢業生到這些單位就業的積極性。
缺乏區位優勢,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流動人口較少,第三產業難以發展,就業面窄西部地區一般不具備優越的區位優勢,大多遠離交通樞紐,既不臨川,也不靠海,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流動人口相對較少。流動人口較多是第三產業興旺發達的基本條件之一,若不具備該條件,僅僅依靠本地的需求,第三產業是難以快速發展起來的。本應吸納大量富余人員的第三產業在貧困地區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其后果之一就是勞動力就業面窄。,全國592個扶貧重點縣(西部地區占366個)有81。8%的農村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有16。6%的勞動力外出打工,勞動力外出打工人數與打工收入增速連續兩年放慢,有近80%的勞動力從未外出打工,且2/3以上的外出打工勞動力集中在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與餐飲服務業等行業,大學畢業生想在第三產業謀得工作崗位可謂步履維艱。
部分畢業生與家長的就業觀念存在誤區,社會輿論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如今,上了大學就等于“躍過龍門”的單向思維仍然根深蒂固,抱著讀書走仕途觀念的人不在少數。一旦形成上大學是成為社會精英的充分條件的認識,人們的就業心態就會變得狹隘。其結果,一是導致大學生普遍對薪酬的期望過高,從而抑制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二是造成局部地區與局部行業的人才過剩,大家都希望留在發達的大城市中,都希望學習金融、會計、計算機、外語等熱門專業,因此,市場上才會出現年薪數十萬求聘高級焊工或鉗工而不可得的現象。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于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229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儀征市鎮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并對留守兒童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村位于鎮北首,共有20個村民小組。常住戶540戶,現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積2684畝,其中花園800畝?,F有機械加工、玩具、生態園等企業8家。三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眾迫于生計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村有留守兒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學生中就有18位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41.9%,老人監護的有35人,占81.4%,寄養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2、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3、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我村前幾年一男孩在河邊玩耍時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4、留守兒童成績欠佳。
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學生成績較差,4%的小學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愿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占留守兒童的14.3%。
三、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適應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調查中發現,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兒童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員對孩子的教育過于依賴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難在學習上、生活上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并針對性給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
摘要:
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等教育擴張而出現的,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關于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探討或研究紛至沓來。
一、勞動力市場理論與大學生就業、
賴德勝應用勞動力市場理論,從城鄉兩個勞動力市場的研究出發,分析了我國大學生就業的難題在于城鄉勞動力的轉換成本、解聘成本和戶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國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特性使得城鄉之間的工作轉換成本很高,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與工作離開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與原單位的交易成本很高”?!按髮W畢業生就業難是相對的,具有轉型性和結構性,在某些城鎮地區特別是高校比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們有相對過剩的跡象,但在廣大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他們則是絕對不足?!?/p>
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與大學生就業。
李琪應用供求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信息經濟學中信息不對稱理論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來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她指出,勞動力市場分割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大學畢業生一般會選擇進入勞動力供給持續增加的主要勞動力市場而使他們的就業競爭變的激烈,降低就業率;利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市場失靈理論)指出,大學生對企業信息的不完全獲得使得50%大學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利用資本有機理論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信息社會的到來,勞動密集型產業部分逐步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型,其結果是,化工、建材、醫藥、電子信息等專業大學畢業生相對來說就業機會增加,紡織工業、食品加工工業等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則顯的就業困難了。
劉洪銀依據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所做的大學生就業調查,通過實證分析法得出結論: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產生既源于就業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給方面的就業意愿與就業能力不足,還源于市場的運行效率低下。其理論分析也依據人力資源開發、市場供求和市場失靈的不完全信息展開。
三、其他理論與大學生就業。
徐州工程學院院長沈超從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的角度分別對就業進行了理論分析。在做總量失衡分析時,他首先也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分析就業,其過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費爾浦斯等經濟學家提出的職業搜尋理論把大學生失業歸咎于大學生的預期保留工資偏高于實際的市場平均工資,偏高的保留工資會使大學畢業生拒絕諸多的工作機會,增加尋找工作的時間,導致當年就業率降低;依據篩選理論指出,畢業生提供的信號可分為強信號與弱信號。
一般而言,學歷、專業、學校品牌、性別、是否黨員、獲獎情況以及體態相貌等都屬于強信號;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際交往、思想品質等屬于弱信號。這便導致對弱信號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尋找合適人選的時間增加,也使大學生就業的過程增加,在短期內表現為大學畢業后不能盡快就業。在做結構失衡研究時,作者也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分割和人力資本的理論進行的解釋,其中,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與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對人力開發理論的應用是,大學生現在為了避免將來轉行所導致的專用人力資本的損失,在初次就業時往往對專業性太強的行業選擇的比較慎重,使得大學生在這些行業中的就業呈現出供給不足的現象。
國內關于本命題的相關研究還有:孫宏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文中從兩類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的特征出發,指出大學生偏愛主流勞動力市場卻不得不涌向次要勞動力市場的事實,運用勞動力市場的劃分模式,對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及其復雜性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研究,并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提出了就業對策。李永東、張婷婷的《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教育經濟學分析》指出我國勞動力市場現實的二元劃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馬金艷、李娟的《淺談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供求問題》從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入手,分析了這兩個因素是如何影響大學生就業的。
周世學、陳士俊和鄧蓓共同撰寫的《關于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分析》,文中從經濟學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出發,通過勞動力市場分析指出,大學生不是過剩而是過少,就業難只是經濟轉型過程中就業結構變化而產生的客觀現象。王厚義、黎金鳳的《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學分析和對策》從需求規律和供求規律的角度解釋了高校擴招以來就業問題漸漸進入困境的原因。郝劍琴、王文奎的《強化人力資源社會配置緩解就業難結構性矛盾》選取了西安市第一季度人才招聘會為基本樣本,結合多方面進一步調查訪問,通過對大學生人力資源市場配置存在的問題及其啟示的定量與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應的政策引導下和相關的社會服務的基礎上,增進招聘單位和求職者之間的認識與溝通,協助招聘單位完善人力資源政策,幫助求職者調整擇業方向,才能真正推動大學生人力資源朝向合理的社會化配置方向邁進。吳宏偉、張國棟的《人職匹配理論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應用》將個體獨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點與社會某種職業相關聯,以求達到人與職業之間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羅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學歸因理論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一文中,巧妙的應用管理學的歸因理論,也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議。關大學生就業的研究還有很多,不再羅列。
五、綜述。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一般是以文獻研究法和理論研究法為主,使讀者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有了以個大致的了解,并對所使用的理論進行了必要的介紹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再提出對策或是政策建議。從總體上看,隨著近些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漸已經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關于大學生就業的理論研究文獻更是相繼出現,論文和專著都呈現發展的勢頭,研究也開始更深入,更細致,更向實用性發展。從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獻研究、理論分析法,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見的,另外,問卷法和個案研究法也較多的被采用以獲取一些一手的數字信息。從內容上來看,主要是研究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性的成因,盡管許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或是結構失衡,可是現存的研究卻鮮有直接從大學生專業對比的角度來分析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鮮有去細細的分析各個專業的大學生就業現象,因為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專業的大學生都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就業難是一個局部問題,只不過這個局部的“面積”大了一點。
參考文獻:
[1]李琪。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05)。
[2]劉洪銀。大學生就業的人力資源市場分析[j]。山東紡織經濟,2007(06)。
[3]沈超,宋言東。我國大學生就業失衡現象的經濟學解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國的就業問題及其對策[j]。經濟學家,(1)。
[5]厲以寧。我國中長期就業理論與對策[j]。北京大學學報,1981(06)。
[6]賴德勝。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原因、現象及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
[7]汪歙萍。上海大學生就業取向調查及對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04)。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349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