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是通過對目標群體、問題或現象進行全面和深入調查,然后對結果進行整理和總結的一種文本形式。通過調查報告,我們可以評估教育改革的效果,為教育政策提供依據。
我對**縣**鎮10個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隨機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婦女名單。先后走訪了民政辦、計生辦、法庭和婦聯,發放調查問卷,深入村組座談,了解調查對象的結婚、離婚等家庭情況,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問題,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婚姻家庭狀況調查的基本情況。
在1000例調查對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喪偶者占5%,離婚者占1.5%,存有離婚動機的占15%,離婚率呈上升趨勢,人們對離婚的態度漸趨向寬容。
法院案卷數據顯示,離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從調查問卷的座談情況看,110戶家庭存在家庭糾紛,夫妻感情不和,有的還存在婚姻危機,不穩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為發生率高達25%;75%人對婚外性行為持排斥批判的態度,部分人持理性態度。
1、家庭暴力是導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導火索。
對外開放以來,受西方文化影響,西式婚戀和性觀念傳入我國,并逐漸從大中城市人群滲透到農村外流人員,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非婚同居、試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問題,一直是婦聯組織關注的問題。家庭暴力近幾年處于小幅上升的趨勢。調查表明,家庭暴力的發生率居高不下,被訪者中有15%的夫妻之間經常發生動手打架的現象,37%的人表示偶樂發生此類行為。家庭暴力在農村家庭中的發生率要遠高于城市家庭,對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態度。面對家庭暴力時的應對策略,第一選擇為“逃離現場”。人們對家庭暴力這種既反對又猶豫,與傳統觀念有關,也有法律意識淡薄等方面的原因,當然還有不鬧散家庭的現實考慮。這說明,反對家庭暴力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至今,該鎮婦聯和派出所接待家庭暴力案件13件,占信訪總數的29%;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都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尤其是婦女。它不僅給婦女帶來了極大的身心傷害,由此引發的婚姻家庭問題也成為影響家庭和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有一位婦女長期處于受暴狀態,但由于受害人受傳統的“婦道”影響,被丈夫打了,卻不敢說、不敢講,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擔,直到被打傷了,才開始反應。這一例很有代表性,這是農村家庭暴力長期存在的原因,如果受暴者在一開始就通過法律途徑制止,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就會大大減少。
2、非法同居、婚外情上升,成為婚姻家庭的主要問題。
20至今,在婦聯接待的上訪案件中,非法同居有婚外情的占28%,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婚姻家庭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0%是丈夫有婚外情,集中在35-50歲年齡段;女性占20%,大多數在30-40歲年齡段。這類問題的受害者大多數是女方。有一例上訪婦女,明知自己的丈夫與第三者非法同居,卻不敢提出離婚,反而哀求不要拋棄她,雖然丈夫不和她離婚,但也不履行丈夫的責任和義務,還經常打罵她。
3、丈夫不履行家庭義務,有的甚至離家出走。
丈夫離家出走,是婚姻家庭中出現的一種新問題。這類案件共有4例,都是因有外遇離家出走,有的`有外遇后想方設法卷錢遠走高飛,然后就莫名其妙的離婚。有一位婦女,離婚后,又與某男青年認識結婚,婚后男方花言巧語,一點一點的把女方的積蓄騙走后不知去向,給這名婦女帶來了很大的痛苦。還有一名婦女與男方于結婚,婚后生一女孩,在孩子剛滿6個月時,男方提出到駕校學駕照,在學習期間又與一女子好上了,在妻子不知詳情的情況下,又商量買一輛大車,由于沒錢,丈夫以好好過日子為由就勸妻子到娘家借錢,妻子信以為真就與娘家借了7萬元,錢到手后丈夫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給妻子、女兒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的痛苦,既丟了人又丟了錢,最后人財兩空。
4、由于家庭關系處理不好導致婚姻失敗。
在農村,大部分青年結婚后與公婆一起生活。有的新婚婆媳關系難以度過“磨合期”。某村一婦女,剛結婚婆婆就說這說那,挑媳婦的毛病,丈夫也不太會做工作,還比較傾向母親,從而導致剛結婚就離了婚。透過調查資料可以發現,家庭代際關系存在著錯位問題,尊老不足,愛子有余是具體表現。一方面農村家庭對老人的需求相對重視不夠,導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難以得到有效的滿足,同時,子女往往要求老人擔負起照看孫子和承擔小家庭家務勞動的責任,導致老人負擔過重;另一方面,子女對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過多的精力和財力,甚至發生了“過度關注”的問題,引發親子之間的沖突。
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仍存在不少問題。第一,父母過多地參與子女的問題解決,有越俎代庖之嫌,而對子女獨立性的培養重視不夠。第二,家長們雖然注重子女道德素養的形成,但對子女的創造性、合群方面的需求常常被忽視。第三,在子女培養上的功利性明顯,“出人頭地”成為父母對子女的最大希望。第四,親子之間較嚴重的矛盾主要發生在孩子上學方面,比例高達42%,農村家長們過于重視子女的學習。雖然近幾年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已經在減輕學生負擔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在整個教育制度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能否實行下去,都還是問號。
5、生活困難成為婚姻家庭出現問題的又一誘因。
有的家庭非常困難,婦女沒有收入,在家庭中沒有經濟地位,為了靠男方的收入來維持生活而忍受沒有感情的婚姻,對于一切不順心都要忍受,從而導致家庭暴力、丈夫的婚外情等現象頻頻發生。
三、農村婚姻家庭現狀產生的原因。
1、歷史原因。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時期,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尤其在農村,大男子主義、男尊女卑等封建殘余還有滋生的土壤,并且直接影響到婚姻家庭。妻子被打是“家庭內部問題”,“離婚不光彩”,到頭來,家庭矛盾越演越烈,輕者離婚,重者發生傷亡事件,給家庭、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2、社會原因。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經濟條件好了,生活改善了,開始尋求一些刺激的、新鮮的東西,于是,有些人(大多數是男性)染上了“吃、喝、嫖、賭、毒”等惡習,有了這些惡習,勢必要給家庭帶來一定的影響,出現婚姻家庭矛盾;有些人玩起了“閃電式結婚、閃電式離婚”,對婚姻神圣的殿堂卻來去自由。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借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xx年年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占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農業生產、醫療費、學費等。由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占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后,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于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科技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個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稗r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笨梢姟叭r”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于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采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占先機;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著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于加快農村剩余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后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茖W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志、互聯網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干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干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使農民這個群體隨著經濟的發展,盡快富裕起來,是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增強促進農民增收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振奮精神、扎實工作,盡快實現農業收入的較快增長,努力開拓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建設小康燕郊、和諧燕郊做出更大的貢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在調查前,筆者曾到當地政府統計部門進行了相關情況的了解,xx年該鎮上報的農民人均純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調查的52戶中,總人口213人,其中,勞力131人,在所調查的勞力中,外出務工106人。在農戶的收入構成中,來源于一產業的收入716元;來源于二產業(含外出務工)的收入2187元;來源于第三產業的收入1822元,分別占總收入的15.2%、46.3%和38.5%。從收入構成可以看出,農民來源于一產收入較少,來源于二三產業的收入較多,尤其是外出務工收入占總比例最高。而一產收入中,退耕還林收入占70%以上,真正純農業收入更低。
通過以上分析,目前,我家鄉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靠外出務工收入,從調查出的外出務工人數占總勞力人數近81%的比率來說也是如此;其次是經商辦企業的收入,單靠農業生產生活將十分困難。分析當前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低,增收困難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雖然被調查的52農戶中,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占大多數,但近年來農村家庭開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調查的約70%以上的農戶全年沒有結余,稍有變故就得負債。
(2)增收速度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據資料顯示,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的目標要求,農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近幾年來,盡管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有利政策,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并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據我了解,我家鄉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國農村所處位次還較高,農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內陸地區農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為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約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調查發現,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結構調整不深入。以蔬菜為例,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后。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后,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后;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國的經濟積極躋身與世界前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加大了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投入,提出了一些諸如“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演進,在我國各個社會群體利益格局被重新調整的過程中,分配不公現象日益突出,社會財富分配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家庭間的收入也存在著明顯的貧富差距。
這個假期我通過對電視新聞的了解以及對家里周圍鄰居的生活情況,消費水平,及家庭收入的調查,從而對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城鎮生活的代表:
1.趙姨家:叔叔是縣里醫院的外科醫生,年收入約3.6萬元,阿姨是一名普通公務員,月收入約2500元左右。
2.張伯家:伯伯經營一家私人公司,月收入10000元左右,伯母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月收入20xx-3000元不等.還有一做外企白領的姐姐,月收入大于等于4000元。
在農民家庭生活的代表:
1.孫叔家:一家四口,三個人是農民工,月收入都非常有限,一年忙到頭,供養讀大學的哥哥都非常的吃力,更不用想他們閑暇時能去旅游了。
2.錢大爺家:有兩個不是特別出息的兒子,雖然沒能在學業上有所建樹,但是由于要娶妻生子,更是讓出身于農民世家的一家人犯了難,幾乎已經負債累累了。
以上4個家庭雖然不是整體的代表了農村與城鎮生活的極大差距,但是我們不得不說他們真的極具代表性。處于社會不同的階層,收入已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了貧富的差距。
正是由于家庭收入的懸殊,導致了他們生活條件有著很大的差異,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抓住貧富差距這一矛盾,集中力量解決這一矛盾,從而避免矛盾其本身造成更大更難更深的問題與影響。
我此次實踐的目的就是能夠深入的了解百姓生活的真正,家庭收入差距的影響,從而可以以一個學生的身份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議,并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關注這一問題,和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是問題能夠更快更好的得到解決!
關于這個問題我有如下的想法和建議:
首先政府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切實可行的,劃分貧富界限的規則,多多關注貧困地區,多多關注弱勢群體。根據規則制定一套完整的就業稅收保障等政策,同時還要給執行政策的人出臺相應的措施,規范他們的行為不要跑偏。另外,還要給那些富裕的私營企業家出臺相應的措施,鼓勵他們向貧困地區投資和培訓貧困地區的人員。鼓勵他們提高工人工資,給他們配套的優惠政策。
還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私營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必要的。因為,一個國家的富裕并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多數人的富裕。而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創造社會財富,并按其中的工人的勞動而分配企業創造的社會財富。因此,私營企業的發展,則需制度創新,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通過有效的政策調動其發展的積極作用。
此外,更要注意保證機會均等,社會公平。
機會均等。
相伴而生的。其主要含義是指生存與發展機會起點的平等和機會實現過程的平等。一個和諧公正的社會應該為每個個體提供一種平等競爭的公平環境,提供必要的選擇權利和發展前景,只有這樣,才能激發社會的活力,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發展質量。
教育公平。
從機會均等的角度看,窮人和富人擠入市場展開競爭后,收入之所以不平等,相差懸殊,重要方面是能力的差異,而能力差異除了天賦條件外,主要是受教育機會不平等。改善教育機會的分配則有利于使不同階層和家庭出生的人都能較為公平的接受教育,在進入市場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樣有利于分配均等化。增加窮人多受教育機會會盡可能改變他們的貧窮狀態,而窮人擺脫貧困的幾率也越大。
在發展中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其回報率遠大于高等教育,這是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此外,信息獲取的不均等也使人們在競爭中的起點不同。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向社會各階層宣傳現代化觀念,能增強公民的民主意識,改善人權狀況及社會公平氛圍,從而會進一步推進政治民主化和社會公平。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現如今,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我國“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尤為關鍵。但是,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限制了我國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活力與動力。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對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的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千方百計搞好農民技能培訓,讓農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
2、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民營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大力推廣優質農產品,優化品種和結構;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4、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5、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國家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要加大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的力度,進一步擴大范圍提高標準。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借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20xx年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占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農業生產、醫療費、學費等。由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占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后,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于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科技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家鄉農民增收情況今年寒假,我做了一個關于家鄉農民增收情況的社會實踐調查的活動,了解了一些家鄉農民增收的情況,通過家鄉農民的增收情況認識到我國農村的現狀。
一·調查時間:201x.2.11--201x.2.22。
二·調查地點:安徽省利辛縣大李集鎮吳寨村。
三·調查方式:1.觀察。
2.問卷調查(見附錄)。
3.采訪(通過采訪村委會成員、部分村民,了解了一些農民收入的來源以及國家政府一些政策的落實情況)。
四·調查背景:
利辛縣位于安徽省北部、亳州市轄境的南部,北鄰渦陽縣,南連潁上東靠蒙城縣,南連淮南市的鳳臺縣、阜陽市的潁上縣,西接阜陽市的潁東區和太和縣,屬于亳州市。利辛縣地處東經115°54′—116°31′,北緯32°51′—33°28′之間,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h境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東南略低??h轄26個鄉鎮、668個村居民委員會,7183個村民小組,耕地11.70萬公頃。全縣面積1950平方公里,總人口1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3%。
全縣生產總值13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0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36.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51.9億元,增長11.2%,三次產業比重為33.2:27.7:39.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98元(折合1336美元)。
大李集鎮地理走勢西高東低,交通相對偏僻,境內有利胡公路(柏油路面)、插胡公路(砂石路面)穿境而過;12.5公里長的茨淮新河把大李集鎮與北邊鄉鎮分開,同時給大李集鎮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條件。境內主要河流有馬胡河、烏江、黑土溝。其中烏江歷史悠久,留下過許多美麗的傳說,但由于烏江常年失修,現僅存有幾米寬的小河溝,人們只能從殘橋巨型條石上去想象他的久遠和古老。
五·調查目的:
這次親身調研,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結構性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提高自己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去更深入了解社會基層人民。
根據調查取得的結果,真實了解當地村民的生活現狀,客觀反映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爭取為當地的農村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六·調查結果:
同年與上年比增收情況:
種植業:1.小麥油菜籽等糧油增收人均196元。
2.林業增收人均301元。
3.蔬菜水果增收人均97元。
養殖業:豬,牛羊,雞鴨等家畜家禽增收人均101元。
務工:外出勞動力增收人均1253元。
其它增收:個體經營增收人均89元可以看出,由于國家政策和政府投入使農村的農民收入穩定上升。農業的發展前景對于家鄉來說,正在逐漸向前邁進。中央的減輕農民負擔在近幾年得到了實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農業稅,切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得農民可以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生產中去,鼓勵了農民多增加承包耕地面積,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
科技發展,使得農民種植技術不斷地提高,,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農作物的產量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農民們的收入。機械代替了手工,不但有很高的效率且節省了人力,這使得有更多人從從事農業轉到從事其它行業上,所以出現了鄉鎮企業,食品加工廠,家禽養殖廠等。便利的交通也為剩余勞動力的向外輸出提供了條件,現在家鄉農村大部分青壯年人都到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溫州等比較發達的城市打工,每年能有相當不錯的收入。
七·調查結果分析。
農民收入雖然有一定增長但是上升緩慢,根據對中國國情和社會現狀的分析,大概總結了以下幾點:
1.客觀因素:
提高和推廣,又加重農村勞動力的過剩。另外,由于過去人口政策的作用,必然使農村勞動力剩余越來越多,這方面的影響短期內不可能緩解。由此可見,未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失業狀態不會減輕,而是越來越嚴重。過剩的勞動力必然要求更多的就業:大量的農民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本不能滿足農民收入提高的要求;依靠土地使大多數的農民增收也不現實。
2)市場機制尚待完善,市場體系不夠健全。這種狀況嚴重影響農業要素在市場中的合理配置,目前不合理配置這一結果傷害最大的往往是農村、農業和農民。。農業和農村投入不夠,農民生產和生活保障能力差。投入不足,致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h鄉財政向農民投得少、收得多,直接影響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2.主觀因素:
1)農民素質不高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以及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農民整體素質普遍低下。這里講的農民素質是指農民能夠滿足增收需要所應具備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針對農民增收而言,最關鍵的素質主要是能力素質。然而,就農民整體而言,這個問題不容樂觀。
2)我國的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和手段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導致了貧富兩極分化,而貧困群體的多數在農村,是農民。另外,國家對農業政策落實上存在著與其他有關政策相矛盾的環節和方面。例如,國家要農民增收,就要減少農民,但計劃生育政策規定部分農民一對夫妻可以生兩個孩子,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這必然是在政策性地增加農民。還有基層政府機構臃腫、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效率不高的現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對農業的投入落實不到農民手中,等等。
八·增加改進農民收入的建議。
(一)、要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為農民增收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
安置就業是現階段及今后相當時期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將成為難中之難。因此,如何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城市就業、再就業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并將其納入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之中,是解決這個難中之難的關鍵。為此,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應改變現行各部門分散管理體制,盡快建立統一管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專門工作機構,推進輸出地與輸入地政府間的銜接與協作,提高轉移的組織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勞務輸出培育成支柱產業。
(二)、要形成全社會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維護農民工的各項權益。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的新途徑,盡快出臺確保農民工權益的政策。要把關愛農民工作為考核輸入地政府業績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標并加以量化,營造全社會關愛農民工并為他們辦實事的社會環境。為改變農民工權益長期屢受侵犯的現狀,應盡快制定《農民工權益保護法》,同時加大政府的執法監察力度,對不執行維護農民工權益政策的企業,要堅決取消其雇用農民工的資格。
(三)、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
中國農村勞動力基本素質低及職業技能差是抑制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最大制約因素o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對進城務工農民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門相繼提出對農民工文化和技術水平的種種要求,導致缺乏轉崗技能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領域越來越窄,轉移就業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不僅是當前的需要,也是最終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瓶頸。
近年,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農民工的培訓,制定了至的培訓規劃,確定了培訓方式、實施辦法和具體目標。但由于目前許多實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實施規劃遇到了許多困難。一是培訓教育資源整合度低,難以發揮現有資源效益,形成比較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二是各級財政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支持力度不大,資金嚴重匱乏。農民整體素質低不完全是他們的責任,主要還在于城鄉二元教育體制的原因。為了對農民進行補償,各類培訓應以免費為主,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民的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真正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四)、要不斷提高農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強他們的自管理意識和能力。
上億農民進城,本身就給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新課題,而成建制、有組織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比例極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難度。調查表明,農民工管理已成為城市社區和用工企業最棘手的難題。事實證明,以往單靠政府及企業的強制性管理,不僅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產生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農民工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調動他們自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政府、企業和農民工自管理三結合的體系,是改善農民工管理現狀的關鍵。在抗擊非典期間,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業在狠抓農民工自管理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應認真總結并逐步推廣。另外,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和行業,應積極引導農民工加入工會,也可以建立一些類似于農民工協會等形式的行業協會。把農民工組織起來,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農村養老的形勢基本可分為四種:
(一)家庭養老:這是當前中國農村使用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具體體現。這是一種最完美的養老方式,它所具有的優越性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農村的主流養老方式。
(二)集體養老:集體養老就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存在的心理基礎是老人社會交際的廣泛和子女對養老認識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農民意識的落后直接影響了集體養老的普及化和規?;?。
(三)養老保險:面對農村老年人口數目的迅速增長和家庭養老的弱化,農村養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民政部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組織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改革的試點。到底,全國已有30個?。ㄗ灾螀^、直轄市)的多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養老保險改革試點,有8200多萬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應該說,農村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并初具規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四)儲蓄養老: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家庭養老是當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隨著子女紛紛外出,老人與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1、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的經濟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調查顯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純收入大多數低于農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給父母一些口糧,逢年過節送一點錢物。隨著孝道觀念的不斷淡化及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子女寄錢回家標準低且缺乏持續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且留在農村的孫子上學及生活等費用還要靠老人來支付。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差,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較艱苦。
2、精神沒有寄托。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特別是單身老人、體弱多病的老人感到特別無助。老人最怕的是孤獨,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獨感,有事無人幫,有話無處訴說。他們常常一邊為外出打工的子女擔心,一邊為了生活還要辛勤勞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情感孤獨。農村老年人幾乎沒有文化娛樂活動,“空巢老人”活動空間十分狹小,孤獨、壓抑的情感有增無減。
3、勞動責任沒有減少。農村“空巢老人”除了需要負責全家的農事勞動,還要負責外出務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學習,如洗衣做飯、上下學接送等,本來應該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農村老人們,又重新挑起了家務生活的重擔,他們倍感心力交瘁,十分無奈。
4、生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老弱多病是自然現象。農村“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較普遍,許多人是多病纏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沉重的醫療費用,使不少家庭陷入貧困境地,“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在農村比比皆是。不少老人由于治療不方便和怕給子女添負擔,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時到醫院治療。
5、集體養老只能作為農村養老的重要補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員所言成為家庭養老的替代形式。
6、由于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仍比較落后,且地區間極不平衡,差異較大,社會保險發展很慢。
7、低利率、高膨脹、天文數字的醫療費以及農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儲蓄養老已失去太大價值。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關鍵所在。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和各種人為因素以及自然的損毀退化,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
環境現狀分析:
通過西湖村的環境調查以及其他農村的環境調查資料顯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農村的污染現狀:
1、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不得當。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農村,各種生產、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現。在街道上,垃圾堆隨處可見。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爛酒瓶等,不僅影響農業生產,還成為疾病的傳染源,危及人體健康,破壞人們的生存環境。還有一些牲畜的放養造成了村中道路環境較差。
2、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低。農村的生活污水處于無序排放的狀態。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都是順著自制的排水溝流到田地里。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期,農村生活污水成分簡單,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隨著我國農村的城鎮化不斷發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簡單,加上農民對環保意識的欠缺,同時也受目前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鎮生活環境的污染程度不斷加深。據村名告知,在許鵬村的唯一的一個池塘曾經十分清澈,池內常常養有不少魚類等水生生物,而現在,由于水污染導致,池塘發臭,池內生物腐壞。
3、土地污染日趨嚴重。在農村,由于缺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和公眾環境意識,不是靠改良種苗提高抗病能力來提高產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遇到雨水沖刷,化肥農藥便滲入地下或流入河流。農用化學品的過量使用,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同時,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并威脅到農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在農村,特別是在農耕時節,大面積的焚燒作物,屢見不鮮,直接導致了空氣污染嚴重。除此之外,工業污染也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
農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經過分析,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幾點:
1、部分農村居民的環境意識不高。長期以來,農村生產技術落后,信息資源匱乏,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養成了許多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譬如缺少科學種田的指導,濫用化肥和農藥;衛生條件差,垃圾隨處扔等等。環境意識的淡薄使農民養成了不注重環保的生產及生活習慣。
3、農村環境監管力量過于薄弱。國家環境保護的重點都在于城市的污染問題,而農村污染問題則長期沒有受到重視。環保政策、環保機構、環保人員以及環?;A設施均供給不足,雖然現在許多地方鄉鎮一級政府也建立了環保機構,設立分管領導,但是多屬空架子,基本沒有認真履行環保職責。
農村環境污染改善方案:
對造成農村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要徹底解決農村環境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工作:
1、大力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及參與環境保護的消極性是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難度所在,所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與治理,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務之急。應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和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積極向農民推廣先進農業技術,解決好農村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問題。農民的許多不夠環保的生產習慣多緣于落后的生產技術,應加大政府對農村事業的'投入,多向農民宣傳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是一項工作難度大、資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應成立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協調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層人員的各項素質提高了,農村的環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目標也才能盡早的實現。
為了解徐州市農民工就業狀況、工資收入情況、工資被拖欠情況、下一步的就業打算以及希望政府幫助解決的主要問題,日前,徐州民調中心與徐州調查隊聯合開展了農民工就業、收入情況快速調查。調查對象為徐州五縣及銅山、賈汪兩區在本地企業和尚未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共計240人。
調查結果顯示,56.2%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77.1%的農民工每月能按時領取收入,農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開銷”和“子女教育”;50.4%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期望,60.0%的農民工將“繼續外出打工”,15.4%選擇“在家創業”。
一、被訪農民工情況。
2、半數以上的農民工學歷為高中、中專。52.5%的農民工文化程度為高中、中專,23.3%為初中,13.3%為大專及以上學歷,10.9%為小學及以下。
二、農民工就業情況。
1、以短期零工為主。57.1%的被訪農民工為“短期零工”,30.0%為“長期合同工”,10.0%為“自主經營”,另有2.9%目前“失業”。
2、以技術工人為主。63.9%的農民工從事包括建筑工、木瓦工、泥水工、電工、修理工、縫紉工、廚師、駕駛員等在內的簡單技術工種,15.9%為工廠工人,13.3%為各類服務人員,另有6.9%為管理人員和辦事員。
3、長三角地區為首選打工地。40.4%的農民工選擇長三角地區為打工地,35.4%選擇徐州本地作為自己的打工地,11.7%選擇中西部地區,選擇珠三角地區、京津地區等地的比例均不高于3.0%。
4、工作強度較大。58.8%的農民工平均每月工作天數在25天及以上,其中31.7%的農民工平均每月工作30天;57.8%的農民工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其中28.8%的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12.1%的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
5、對工作滿意、不滿意數各半。調查中,50.4%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自己的期望,還有5.4%認為“比預想的好”;44.2%的農民工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不滿意,其中16.7%表示春節后將“換工作”。
6、六成農民工選擇“繼續外出打工”。
在回答“您對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具體打算?”時,60.0%的農民工選擇“繼續外出打工”,15.4%選擇“在家創業”,5.4%準備“在家種地”,另有19.2%表示“還沒考慮好”。
1、農民工年收入大多集中在“1-5萬元”。50.8%的農民工年收入為“1-3萬元”;24.6%為“3-5萬元”;1萬元以下占15.4%,其中不足5千元的農民工比例為2.9%;9.2%的農民工年收入超過5萬元,其中7.5%為“5-8萬元”,1.7%在8萬元以上。
2、半數以上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56.2%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其中12.9%很滿意,43.3%感到基本滿意;32.9%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7.1%認為很不滿意。
3、農民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開銷”。79.6%的農民工收入用于“日常生活開銷”,39.2%用于“子女教育”,25.0%用于“人情往來”,17.1%用于“房租”,12.5%用于“贍養老人”,7.5%用于“醫療保健”,6.3%用于“儲蓄”,2.9%用于“娛樂支出”,僅有0.8%分別用于“技能培訓”和“投資”,3.8%用于其他方面。
4、工資被拖欠現象仍然存在。77.1%的農民工每月能按時領取工資,有22.9%的農民工工資會被拖欠,其中6.3%的農民工表示“經常被拖欠工資,嚴重影響了平時生活”。
在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中,36.4%被拖欠“1-3個月”,25.5%被拖欠“半年至一年”,9.1%被拖欠“一年以上”。春節前,47.3%的農民工“全部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資,29.1%“拿到一部分”,還有23.6%“沒有拿到”。
在回答“您準備采取哪些措施,追討被拖欠的工資?”時,65.5%選擇“和老板商量”,24.1%“不準備要了”,10.3%表示“說不清”,無一人選擇“打官司”。
三、農民工的期盼。
辦理五險一金”。
2、在家創業的農民工。選擇在家創業的農民工,zui期盼政府能在“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特別是在貸款方面提供方便”,同時能“在政策上給予支持”。
醫療保險報銷多一點”、“孩子上學不能亂收費,管理好肥料農藥價格、質量”。
為了解改革對人們生活、就業、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加深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感情和對社會的責任心。我開展了對農村養老情況的調研。
由于城鄉在就業、創業、入學、就醫、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農村青壯年及鄉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在20xx年8月7日到20xx年9月28日之間,我回到我的家鄉,對包括我的家鄉在內的幾個村的農村養老問題進行了調研。見到很多“空巢老人”生活的艱辛、無奈和無助,這是新時期農村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對于像我們這種將要踏入社會的人來說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 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借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xx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占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農業生產、 醫療 費、學費等。由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占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后,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兩三年,也就是溫總理上臺后,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農村出生的孩子,我對現在農村發生的變化感到非常高興,當然農村的發展仍然存在嚴重的不足。
我從我寒假在家里的調查以及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所看所見全面的分析一下我所了解的農村。
自從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實施以來,農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農業并沒有擺脫為別的行業服務的地位,農業創造的財富無情的轉移到別的行業,這和別的國家爭相補貼農業形成了鮮明對比。二十年來農村的變化遠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我就農村的經濟,教育,衛生保健,治安,信息化的調查大概談一下我的看法。
農村變化最大的應該是房子,從小的時候的土坯房到平房,到現在二層的樓房,但是人們的收入并沒有實質上的增加,我大概調查了一下,在我們那里,現在一般的家里都是三口人,每家有四五畝的地,每年種地的收入只有兩三千元錢,這里面有農民買種子(大約要一兩百元)和買化肥(也要一兩百元)的錢,還有自己親自勞作,節省了耕地和豐收的花費,所以如果一普通農家只種地的話,除去日常的生活花費將所剩無幾,所以我們那里的農民一般都要去干零時工。在20xx年后,突然流行了外出打工,這是中國的大勢所趨,沿海的發展給大量的農民工提供了打工的機會?,F在我們村子只要有一定勞動力的人都在外打工了,雖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和中國經濟總體水平相比,我覺得還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有的家里只有丈夫在外打工,每年能夠帶回五六千的收入,多點的七八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收入也就是自給自足,也就是現在每個家庭平均每年有兩三千元的收入,但是每個家庭都有孩子,每個父母都要賺錢為孩子蓋房子,現在農村一般都蓋的是兩層的樓房,如果不蓋的話,自己的孩子將很難找到老婆,而且會被人恥笑,而蓋一個二層的樓房一般都在兩三萬,所以丈夫辛辛苦苦儲存的錢也就是為給孩子上學的費用,以及將來孩子長大了,給孩子蓋房子。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也就陷入了這樣一個循環,父母儲存的錢給孩子蓋了房子,孩子又要養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儲存錢為了自己的孩子,這里面不能發生任何的以外,包括家人得了什么重病。再看一下我們那里的村的集體經濟,沒有一個村辦的企業,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只能到沿海打工,農民沒錢,村的辦公機關沒有收入,舉債運行,到達破產的邊緣,農村的問題是非常嚴峻的問題,農村問題不解決中國不可能富裕,中國不可能實現現代化,不過中國在發展,農民問題也慢慢的解決。
農村的教育問題也非常的嚴峻,因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農村的人口占我國人口的決大部分,可能農村的孩子不能決定祖國的未來,但是也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鄉原來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小學,而現在好幾個鄉才有一個小學,而我們市的高中也只有兩所高中,而只有一所每年有兩三百個考上大學,另外一所只有幾十個,這樣的狀況怎么可能讓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家長還有孩子不是不想上學,一是考不上,二是考上了也可能沒有錢上?,F在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但是我問過很多人,普遍的反映卻是用處不大。政府要加強對學校的投入以及扶持一些社會急需的行業培訓結構。還有就是現在經濟的發展使很多的孩子輟學去打工,我們村現在一個村只有兩三個上高中的,其余十五六歲的孩子都去打工了,如何讓這些孩子重返學校,也是社會要關注的問題。
農村的衛生保健就更差了。農民以前沒有醫療保險,而現在突出的問題都是看病貴,所以農民只能是小病抗著,大病等死。還有就是農村沒有自來水,隨著環境的污染,自己井里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們村和附近幾個村為例,普遍存在井水過咸的狀況,而且雜質過多,越喝越渴,沒有人去關注,農民選擇了沉默。
農民看病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構成的:
一是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抵御疾病能力太弱。由于經濟條件差,很多農民大病往往錯過了治療時機,一旦發現已經成了絕癥,而且治療費用高,造成許多家庭因病致窮、因病返貧,債臺高筑。
二是農村“三級衛生網”功能萎縮,農民健康無制度保障。隨著農村實行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集體經濟實力下降,依賴集體經濟運轉的農村合作醫療名存實亡,農村“三級衛生網”功能逐步萎縮,農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
三是國家衛生投入不足,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多年來,國家對衛生的投入不足,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衛生資源的配置明顯存在著傾向城市而忽略農村的趨勢。
四是醫療市場競爭無序,醫院運轉成本增高。由于財政投入少,醫院的正常運轉主要靠提供醫療服務收取的費用,添置大型先進設備主要靠自籌資金。這種機制實際上把醫院完全推向了市場,其后果是形成醫療市場的無序競爭。
五是醫院過分追求經濟利益,醫德醫風與日俱下。由于醫療制度的弊端,我市大多醫院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公益性質和群眾利益,醫療行風出現滑波,醫療服務質量下降。
六是醫藥進貨渠道不暢,中間環節多費用高。有的醫院的藥品進貨渠道不正規,偽劣藥品魚目混珠,藥品入庫價與出廠價的差價懸殊。
七是地方疾病防治不力,血防工作形勢嚴峻。我市地方疾病中要數血吸蟲病對群眾健康危害最大。一旦患上血吸蟲病,將伴藥終身,若延誤治療到晚血后期將會丟掉生家性命。
解決群眾看病貴問題非小事,直接關系到人民健康水平和社會進步,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委員們建議:
第一、堅持辦醫的公益性和服務宗旨,加快醫療體制改革發展。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市衛生工作,圍繞如何完善醫院的運行機制,維護醫院的公益性質,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加快醫療制度改革。
第二、加強衛生宏觀調控管理,合理節約優化醫療資源。市、縣(市、區)兩級衛生主管部門要加強宏觀調控綜合監管工作,合理調配優化醫療資源,認真實施衛生區域規劃,引導醫療市場健康發展。
第三、加大衛生事業投入,重點傾斜農村衛生。政府對衛生投入應逐年增加,增長幅度應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且應傾斜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真正落實“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衛生方針。
第四、辦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牢固構筑農民健康屏障。切實抓好鐘祥、京山、沙洋縣(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行工作,關鍵是政府的補貼要及時到位,提高農民的參合率,擴大覆蓋面,防止出現“三起三落”。
第五、切實辦好惠民醫院,真正服務好弱勢群體。要使惠民醫院真正“惠民”,拿出醫療惠民的硬措施,以解決低收入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第六、大力加強醫德行風建設,切實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衛生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要重點抓好醫療機構醫德行風建設,使醫院為社會服務,醫生為病人著想,醫療為病人滿意,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徹底扭轉過去偏重經濟創收的傾向,重塑健康衛士的良好形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改革,農村的治安也成為要關注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我們村的治安越來越差,前年村里的牛差不多都被人盜了,今年家家養狗,但是卻被不法之徒給毒死了,村里的青壯年少了,也助長了不法之徒的氣焰,甚至達到了明搶明奪的地步?,F在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人去重視,而這個問題卻和農民的生活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造成農村治療安惡化的因素有:
一是貧困與擺脫貧困的矛盾比較突出。大多數農民仍然處于貧困之中。為了擺脫貧困只好外出打工,很難靠當地條件致富,部分人就把牟取不義之財作為致富之道。因而,在農村的犯罪中,盜竊、搶劫、詐騙等侵財案件占相當大的比例。
二是有的基層政權組織弱化,客觀上助長了農村不安定因素。一些農村基層政權組織職能處于半癱瘓狀態,對一些民間糾紛置若罔聞,制止不力,估計不足,任其發展,釀成事態;一些農民的矛盾糾紛無法排解,致使農村治安管理的第一道防線失去作用,預防和控制違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訪、聚眾鬧事、阻塞交通等事件時有發生。
三是執法力量嚴重不足。農村警力嚴重不足,與日趨繁重的社會治安形勢任務不相適應,基層執法人員顧此失彼,疲于奔命,無法投入繁重的治安工作中去,加之裝備落后,人為造成處理不及時,打擊不力,不能有效震懾犯罪。
四是黑惡勢力和邪教組織屢禁不絕,成為影響農村穩定的因素。
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但是如果和我的父親說農村的信息化時,他可能認為我在開玩笑,至今為止,我們村還沒有建立有限的電視網絡,我在家里只能看一兩個自己市里的兩個臺。而安裝一個電話不僅要給安裝費,還有每個月交月租費,這極大的阻止了農村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今天,農村被屏蔽。
新時期,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三農(農業、農民、農村)問題高度重視,在黨的十六大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求更加關注農村、農民和支持農業,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村莊也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比如已經不再交農業稅,農民都加入了醫療合作,看病能夠報銷60%,而且農民的思想也開放了,很多都為自己買了保險,盡量減少天災人禍造成的不幸。
但是這些只是農村的部分問題,完全解決農村仍需要黨中央更加關注三農問題,大力扶持農業的發展,如果占全國70%以上的農村人口富裕了,中國才真正富裕了。
概況:
xx村共有230戶約800口人,住房占地約200畝,耕地1550畝。本村固定資產120萬,去年總產值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為3800元。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為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占經濟總收入80%。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黃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199年以來有果園200畝、蔬菜100畝、黃煙500畝,現在黃煙已發展到800畝。1990年進行村莊規劃后,1992年在房前屋后種上了5000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1000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3%受到過高等教育?,F在村里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8歲,但有50%的孩子九歲才開始上學。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200元以下。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后"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后的根源不在于觀念的落后而在于經濟的落后.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么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位于xx鄉政府西北部,距離鄉政府1公里,緊鄰309國道。全村共有135戶,531人,2個自然莊,922畝耕地。黨支部現有20名黨員,其中女黨員2人,共有支部委員3人。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xx,男,現年57歲,初中文化程度。
通過調查,在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方面,xx村黨支部配齊配強了黨支部班子,明確分工,能及時完成上級黨委、政府交辦的工作,在帶民生產、助民增收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有較強的戰斗力,在組織群眾參與公益事業、落實國家相關惠民政策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班子成員有較強的履職能力,能勝任本職工作,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
xx村黨支部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抓黨支部建設的:
(一)加強制度建設。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約束人,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堅持,已訂的制度要落實,缺少的制度要補建。村黨支部成員特別是主要領導要帶頭執行制度,做出表率。通過完善制度并嚴格執行,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支部一班人的事業心、進取心及責任感,以便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把黨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堅定、富民有方、團結戰斗、務實創新的堅強戰斗堡壘。
(二)加大發展黨員工作的力度。要及時吸收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的優秀青年入黨,成熟一個發展一個,不斷增加新鮮血液,逐步解決農村黨員隊伍老化、黨的力量薄弱的問題。
(三)選好農村黨組織書記,配齊班子。通過召開黨員大會,充分發揮黨內民主,讓有能力的中青年出來挑大梁。對有問題的支部成員,要本著保證穩定,“多換思想少換人”的原則,采取措施幫助教育他們,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坝绣X辦事”,就是村級集體經濟要有實力,沒有集體經濟實力,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就通通談不上。發展集體經濟,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只有集體經濟發展起來,農村才能解決有錢辦事、集中資金辦大事的問題,從而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因此,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發揮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緊、抓好。
(五)加強培訓教育,提高黨員特別是支部成員政治思想素質和發展經濟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質,增強黨性為目標,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現代遠程教育系統等,加強黨員培訓教育。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來豐富他們的頭腦,用先進的經驗啟發他們的思路,用黨章約束他們的言行,增強他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本領,不斷提高農村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培訓教育要結合實際,注重實效,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
通過抓以上幾方面的基層組織建設,廣大黨員明顯感到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增強了,能夠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黨委與群眾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以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工作不到位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黨員們也大都能夠自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通過深入村組開展調研發現,雖然我村黨組織建設在縣委、縣政府及鎮黨委的有力領導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基層黨組織結構設置、黨員作用發揮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影響我村黨組織正常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領導班子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年輕、有一技之長的黨員多數外出,導致在家黨員均為老黨員,思想觀念陳舊,經濟基礎薄弱,缺乏解決實際問題和辦實事的能力,缺乏自己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創業激情與本領,制約了村級組織正?;l展。
(二)經濟基礎薄弱。一是村級黨組織班子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即使主觀有干事的愿望,往往處于有心想事,無力辦事的尷尬境地,基礎設施與公益事業等方面多年難有大的起色。二是支村兩委辦公經費過少。由于近年來村工作業務繁重,各種檢查、會議較多,已不能滿足村級日常開支,有時甚至連基本的組織生活會都難以維持,黨的基本活動不能正常開展,黨員教育管理措施不力,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充分。
(三)支村兩委報酬低。由于當前農村工作任務繁重,低保、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危房改造等諸多惠農政策均需實施,給村干部日常工作帶來極大壓力,90%的'村干部都成了脫產干部。而且村干部大多是家里的主要勞力,每月工資已不能支持養家糊口,難以更好的激發村干部工作激情,甚至造成個別村干部軍心不穩,缺乏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村兩委委員、村民小組長的作用難以發揮。
影響基層組織正常發展,有客觀與主觀的原因,同時又是多種因素長期積累的結果。一個支部一面旗,一名黨員一顆星,集中力量抓支部,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村干部隊伍、農村黨員隊伍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保障農村社會穩定、是基層組織建設年的關鍵。為此,我們要把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與“作風建設年”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分類定級、轉化提升”為抓手,突出抓好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對照“五個一”(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發展思路、一個好的工作制度、一個好的活動陣地、一個好的保障機制)的要求,扎實開展“五好支部”創建活動。
(一)開展班子建設,發揮黨員致富幫帶能力。
一是對農村“兩委”班子實行規范化管理,把“一定三有”作為規范村務運行的根本制度,將致富帶頭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大學生村官、村“兩委”換屆未當選但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員,納入后備干部人才庫,為新基層組織建設提供堅強的領導基礎。二是執行好“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發展黨員等基本制度,抓好村務公開、村規民約和村務管理等各項制度的落實,保證村級組織管理工作的規范化運作,確保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保證全村各項工作得到群眾的支持與擁護。
(二)開展陣地建設,發揮農村支部“戰斗堡壘”作用。
黨的活動陣地是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促進社會和諧協調和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高度出發,徹底改變過去黨支部忽視陣地建設的思想認識誤區,解決村級組織陣地功能不強的問題。一是實施村級辦公場所規范化建設,從根本上消除黨員干部怕老百姓認為陣地建設是浪費、奢侈,把村級組織辦公場所打造成干部辦公中心、黨員活動中心、村民議事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和群眾文化娛樂中心,確立黨的陣地為黨的建設服務。二是成立村級信訪室,定期安排村“兩委”班子成員帶班坐崗,讓群眾有苦有處訴、有理有處說、有難有人幫,使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
(三)開展“四個培養”,發揮黨員隊伍“先鋒模范”作用。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解決人的問題至關重要。為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一是要大力實施“四個培養”工程,即加強思想引導,把致富能手培養為黨員;加強技能培訓,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加強示范帶動,把村干部培養成致富帶頭人;堅持優化結構,把致富黨員培養成村干部。通過抓好“四個培養”工作,進一步優化黨員干部結構,提高農村干部素質,增強農村干部為民辦事的能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二是要深入細致地做好黨員的思想工作,通過與黨員面對面的交心談心、上黨課、專題培訓、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對黨員進行先進性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識培訓,把廣大黨員的思想統一起來,力量凝聚起來,解決人心散亂的問題。三是多在黨員的黨性觀念、服務意識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把那些年輕有為、退伍及高校畢業回鄉優秀青年、致富經商能手、外出務工返鄉優秀青年等吸收到黨員隊伍中來,強化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把農村致富能人青年選配到村級后備干部隊伍中,通過交任務、壓擔子,促其在實踐中增長才干,解決黨員“雙帶”能力不強、村黨組織后繼乏人問題。四是積極做好新形勢下黨員發展工作,堅持黨員標準,注重改善結構,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三會一課”等措施,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切實提高全村黨員隊伍整體素質。
自07年始,為迎接08奧運,國家決定實施“秸稈還田”政策。盡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農村的秸稈焚燒現象依然嚴重?,F針對此現象調查部分燃燒秸稈農民的看法,得出農民燃燒秸稈原因如下:
1、由于農作物剛收割完畢,農民就得進行下一季度的農作物播。
種,而秸稈還田后,短期內秸稈仍未腐爛,這樣阻礙了農作物的發芽,降低了農作物的出芽率,導致下季收成降低。
2、如將秸稈收起聚集起來,大量秸稈根本無處存放,而且聚集起來對農民也毫無用處。
3、部分農民家的農田較多,如將秸稈聚集,耗時耗力,可能會耽誤下一季度農作物的出芽、結果等。
4、農民的法律意識淡薄。農民一直認為燒了秸稈最多就是被抓或罰款,而焚燒秸稈的往往是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已經年過半百,對他們來說,坐牢已對他們毫無傷害。
5、缺乏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人都知道秸稈中存在許多能量,但農民認為他們已經沒用了,除了燒,沒有更好的辦法。有的農民知道沼氣,但在他們眼里,沼氣工程是一項極耗資的工程,況且由于農民知識的缺乏,管理也存在問題。
6、宣傳不到位。一般宣傳只是在鎮上掛幾個條幅,然后在即將收割農作物時宣傳如焚燒秸稈就坐牢或罰款,農民并沒有真正了解焚燒秸稈的危害。
7、部分農民將秸稈傾倒河中,導致河水變臟變臭,夏季還會堵塞河道,導致種下的水稻得不到及時灌溉。
對于中國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如果仍然不解決秸稈問題,那將是對能源的一種極大的浪費,而焚燒秸稈既是能源浪費,更是環境污染。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宣傳。在農閑時期加強秸稈焚燒的宣傳,特別是沼氣工程的宣傳。
2、發動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多開幾次黨員干部大會,宣傳秸稈焚燒危害,希望他們能起帶頭作用。
3、藥物爛草。將爛草藥免費發放農民手中,將秸稈直接爛于農田中。
環境保護需要每一個人的支持,希望本報告對秸稈焚燒現象有所扼制。
社區黨建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基石,社區黨建工作是社區創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xx年西花市南里西區社區黨委換屆后,社區黨委上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務實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社區黨建工作中,以網格化服務管理為平臺,切實加強社區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社區黨員的作用,廣泛開展社區居民自治,不斷提升社區黨建的黨員和居民參與度?,F將開展黨員隊伍建設情況匯報如下:
1、開展黨員教育培訓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西花市南里西區社區黨委不斷健全完善社區黨委委員分工負責制、兩委班子聯席會議制度、社區黨建協調分會工作制度、社區黨組織民主生活會工作制度、社區黨組織學習制度、社區三會一課工作制度、社區在職黨員活動登記和反饋工作制度、社區黨員評優表彰激勵機制、社區黨組織議事規則。通過這些制度的建立和貫徹落實,使社區黨建工作,黨員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業務素質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進一步增強了社區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為構建和諧社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社區黨委每月15日分支部舉辦社區黨員教育培訓活動,每次活動立足社區實際,立足充分發揮黨員主體作用,挖潛力、強動力、重實踐,努力增強社區黨組織和社區黨員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大力加強黨組織和黨員的自身建設,在活動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統籌安排,扎實推進社區黨員和黨組織建設。在發揮黨員主體作用上推出新舉措,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堅持社區發展思路工作部署,重大決策執行等事先征求黨員意見建議,增強了黨員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了社區黨員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
西花市南里西區社區兩委班子換屆后,社區黨委組織召開了兩委班子聯席會議,在會議上,社區黨委明確提出了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領體現在會干事上,把目標鎖定在干成事上,要求全體工作人員在榮譽面前要退一步,在困難面前要上一步,在利益面前要讓一步;思想上要講境界,工作上要講服務,關鍵時刻講奉獻,并制定了西花市南里西區社區工作人員守責。
社區黨委采取項目化運作的方式創辦了社區健康加油站,健康加油站下設調解組、心健服務組、活動策劃組及評估組,發動社區力量,定期和家屬溝通,開展老年人的心健服務。同時,舉辦棋牌、唱歌等社區娛樂活動,豐富社區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區組建了幫幫團助老志愿者服務隊,篩選特困、高齡、空巢、有需求緊迫的30位老年人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安排社區黨員志愿者為之服務,切實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困難和服務需求。同時按照不同需求組織各年齡段老年人活動,提倡老年人互幫互助,以外出結伴、在家結對形式,降低老年人獨處風險。
社區黨委以六心活動為服務載體,通過組織動員、宣傳教育,引導啟發等形式,使廣大社區黨員、居民群眾參與到社區建設中。六心活動主要內容一是宣傳政策安民心。社區黨委、居委會采取多種形式,對法律法規,惠民政策進行宣傳和咨詢活動。二是轉變作風親民心。社區黨委、居委會深入轄區單位、居民群眾中開展走訪調研,了解居民群眾的所思所想,及時改進工作作風,改變工作方法。社區黨委、居委會提出了以四零服務暖民心,以六小政務改作風。四零服務就是服務群眾零距離、社區管理零推諉、為民辦事零積壓、信訪穩定零投訴;六小政務就是從小處想起、從小事做起、從小困難抓起、從小糾紛排起,從小隱患整起,從小節改起。使居民群眾進門辦事順暢、出門心情舒暢,增強社區干部的親和力。三是文體活動聚民心。通過社區文化活動提升社區的向心力、凝聚力。四是廉政建設贏民心。在社區不斷深化廉政教育活動,及時將社區的黨務、居務、政務向社區黨員和居民公開。五是解難幫困暖民心。社區黨委、居委會有針對性的面向社區各類群體,力求活動從形式到內容更加豐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六是辦好實事順民心。社區黨委、居委會組織全體社區黨員、社區干部認真學習、帶頭實踐,在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上下功夫。
社區黨委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理順管理關系,發揮優勢,實現社區和轄區單位共駐共建。與審美造型西花市店、東城第二消防支隊花市中隊、西花市翰皇擦鞋店、新景社區衛生服務站、普仁醫院等單位多次開展了便民、利民、惠民、文化等多種活動,為社區黨員、居民服務,有效提升了社區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如組織審美造型西花市店美容美發學雷鋒小組每月義務為社區老年人理發;組織東城第二消防支隊花市中隊與社區3戶純老年人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定期進行走訪、慰問;組織新景社區衛生服務站、普仁醫院、同仁堂崇文門藥店開展健康大課堂、義診等活動,即調動了轄區單位的積極性,增強了轄區單位共建意識,同時又切實解決了社區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
在實際工作中,針對社區黨員構成的實際情況,社區黨委對社區黨員開展三知三心服務。即對社區黨員做到知思想、知去向、知現狀。及時開展組織活動,使黨員思想安心;及時解決各類難題,使黨員生活順心;及時發揮黨員作用,使黨員工作真心。真正形成社區黨委和社區黨員一起共商社區事務、共抓社區服務、共育社區文化、共管社區穩定、共創精神文明的生動局面。
自20xx年社區黨委換屆以來,社區黨委為兩名社區預備黨員進行了轉正大會,有2名同志經提名、考察為入黨積極分子,有4名同志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社區黨委定期與6名同志進行面對面的思想溝通、交流,了解她們思想、學習和工作情況,指出不足之處,6名同志每季度能夠按時向社區黨委遞交思想匯報,能夠及時與自己的入黨介紹人匯報思想認識,社區黨委定期召開會議,評議入黨申請人和入黨積極分子的現實情況表現和思想認知情況,確保社區黨員的合理發展和黨員隊伍的純潔性。
社區黨組織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升社區服務水平;不斷壯大社區黨建力量,充分發揮社區黨員的參與作用。一是建立民情收集制度。通過社區支部書記日常服務,了解居民需求,廣泛聽取黨員意見,收集合理化建議,做到黨員需求有答復,黨員建議有反饋,充分調動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促進社區發展。二是堅持黨員議事制度。通過黨員議事制度,每月召開黨員議事會,實實在在為居民解決困難,得到了社區黨員的廣泛認可。
西花市南里西區社區黨委20xx年換屆后,社區黨委根據黨員居住情況劃分為3個網格黨支部,現有社區黨員176人,其中女性黨員81人,占黨員總數的46%;男性黨員95人,占黨員總數的54%。其中65歲以上黨員169人,占黨員總數的96%,35歲以下黨員4人,占黨員總數的0.2%,80歲以上黨員19人,占黨員總數的10.8%。
社區黨員中離退休黨員占到了社區黨員比例的96%,絕大多數社區黨員因為年紀大,身體健康狀況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能夠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黨員人數只占到全體社區黨員的56%左右。有的黨員認為退休了思想就可以不提高了,甚至有的黨員的覺悟還沒有普通群眾高。為此社區黨委提出了以知民情、解民困、化民怨、保民安、聚民心為本屆社區黨委的工作目標,號召社區全體黨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關心社區建設,關心身邊的人;帶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帶頭倡導社會公德,帶頭參與社區建設,每個黨員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社區黨建是社區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黨建承載著社區創建工作的重任。希望在街道工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指導下協助社區黨委把社區服務做深做細,讓社區困難黨員、群眾限度地得到幫扶。
西花市南里西區社區是回遷社區,社區的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社區黨員、群眾希望可以及時得到解決,但因為形成原因復雜,希望街道工委能夠給予大力的指導、協助,支持社區黨委的協調,共同把問題一步步的給予解決。
調查目的:對義縣農村地區法律建設的現時情況及其特點,和農村人對法律的看法及當遇到法律糾紛時采取方法以及這種現象所存在的原因等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并對義縣農村法律的教育和普及程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
調查對象:鎮村民、村干部、農民工等。
調查方式:本次調查報告主要是采用以走訪為主,其它調查方式為輔的調查方式。
通過在鎮走訪及調查,我發現,農民關心的涉法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征地補償問題。之所以征地補償問題會成為義縣農村居民首要的法律問題,我通過調查后得知,這是由于義縣正在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致使政府需要征地,征地必然帶來補償,而補償當中產生法律糾紛也就不為奇怪了。產生法律糾紛必然有其深刻的社會因素,而產生法律糾紛的原因卻是復雜的,涉及的當事人無非就是政府和當地村民??赡艿脑?,我認為有如下幾點:一是賠償價款協商不一致,政府所付的補償款項少,致使村民無法接受,或者是村民要求的太多,導致政府無法接受;二是征收的土地面積與協商不一致,對于土地征收面積的大小,雙方是有矛盾的,因此產生糾紛也就不奇怪;三是被征地的農民的安置與協商不一致,其主動權在政府,村民很少參與到規劃中的,只能被動的接受政府的規劃方案。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這個問題占到了本次調查的第二位,從此可以看出,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做的非常不如意。面對商家時,消費者畢竟屬于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權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就其原因來說主要是商家對消費權益不夠重視,沒有樹立誠信交易的理念,目光短淺。其次,消費者維權的途徑不多,消費者協會畢竟屬于民間機構,它只能起到一個調節的作用,對于解決復雜的問題和矛盾嚴重的問題便顯得蒼白無力了。再次,消費者維權的成本大,一般的成本包括,來回的路費,誤工費,時間等等。如果采取仲裁和訴訟的方法則成本就更加巨大。因此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就成了義縣農村居民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之一了。
(三)勞動合同糾紛問題。這個問題占到了本次調查的第三位,可見義縣農民工在就業時的合法權利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面對就業單位時,農民工同樣是弱勢群體。出現勞動合同糾紛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淡薄,不尊重勞動的合法權益。而農民工的法律意識也不夠,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其維權的成本也是非常大的,政府保護農民工這個弱勢群體的力度還是不夠大。此外,在婚姻、鄰里等方面涉及法律的問題也比較多。
通過對調查得出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目前義縣農村普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主要的問題:
一是農村法制宣傳存在“死角”。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收入,近年來,國家施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廣大農民自主經營性增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流動速度加快,為集中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帶來了困難。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村對于法制宣傳僅限于村部內的一兩塊宣傳欄,試問能有幾個村民經常跑到村部來看著宣傳欄學習法律知識,這樣的法制宣傳浮于表面,只是村里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農民群眾本身根本得不到教育,形成“死角”。
二是個別村領導干部對法制宣傳認識不到位。農村工作紛繁復雜、千頭萬緒,很多是硬指標,也很多是軟指標。法制宣傳,對有些村干部來說,是很好糊弄的事情,因為它不像其他工作一樣,看得見、摸得著。所以對組織群眾,宣傳黨對新農村建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國家法律法規,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遇到矛盾糾紛繞道走,了解問題一般化,分析問題一般化,解決問題一般化,不善于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糾紛,有些村干部甚至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導致村民很多越過村委會這一級,直接到鄉鎮政府上訪,嚴重影響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
三是法制宣傳物質條件欠缺。義縣有些村的集體經濟不是很寬裕,甚至負債不少。要進行法制宣傳,不是光靠嘴上說說就行了的,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無力支撐普法經費,宣傳讀本的緊缺、宣傳設備的落后,這些都是制約農村法制宣傳的客觀原因。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農村普法人員力不從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農村法制宣傳在廣度和深度上大打折扣。
對于以上問題的出現,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普法宣傳力度:
一是整合資源,提高宣傳效果。整合科技、文化、法律“三下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配以文字、圖片、漫畫等進行趣味性、生活化的法制宣傳。另外,農村居民居住地分散、人員流動性較大,組織起來進行規模性的宣傳教育并不實際,但是,我們卻可以利用農村學校這個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開展“法進校園”活動。學校學生來自各村各戶,而且人數多,有固定的學習教育場所和豐厚的師資力量,我們可以在農村中小學中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再讓學生回家向家長宣傳法律,這種家長和孩子間的互動能使家長更好的學習到法律。
二是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認識,加強領導。政府應加強對村領導干部的宣傳教育,把思想統一到新農村建設目標和任務上來,充分認識法制宣傳教育是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制保障。村領導干部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法制建設”,切實做好農村法制宣傳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的學習法律的熱情,調動農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
三是增加普法教育經費,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最高的效果。對確實無法支持農村普法經費的的村居,鎮財政應適當進行傾斜,給予一定的經濟扶持,使農村法制宣傳得以順利開展。同時,各村也應考慮到自身經費的實際情況,在法制宣傳的形式上多下功夫,節約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優的成果,務求法制宣傳的到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破展ぷ魇俏镔|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結合點,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實行富民強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市的科普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普網絡基本形成,科普基地逐步建立,科技知識廣泛傳播,科學意識不斷增強,科技教育逐步普及,科技與生產的結合日益緊密,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但也由于歷史和客觀的原因,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制約因素。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最近我們進行了認真調研??傮w來看,發展勢頭還是比較好的,農民的科技意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部份科普網絡和科普機制已初步建立起來。
1、科普工作逐步走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經調研,我們認為:農村科普工作的基礎設施、機構、手段等,都有較大改善的提高。形成了一支開展科普工作的基層骨干隊伍。鎮、行政村均安排有專(兼)職的科普人員。同時還設有一定的科普經費,為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部份還配有用于科普宣傳的畫廊、櫥窗、黑板報、活動室、“三農”服務網等基礎設施。
2、科普宣傳因地制宜。
各地都能圍繞熱點難點問題,因地制宜開展相應的科學知識、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如:八步區蓮塘鎮、賀街鎮,根據本地特色產業優勢,成立了蔬菜、養豬等專業協會,引導農民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生產時銷對路的農產品投放廣東市場。富川縣蓮山鎮,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臍橙種植,與此同時,廣泛開展形式各樣的技術培訓,標準化種植技術培訓和豬-氣-果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培訓。市直各專業局結合地方特點,每年都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特色活動,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3、“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促進了農業生產。
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快了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并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昭平縣是我市茶葉生產的主產區,也是當地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h涉農部門大力宣傳和引導農民向茶葉產業化發展。先后引進了“福云六號”等一批新品種及相關種植技術,建立了有機茶種植試點示范基地,逐步引導茶農向有機茶生產發展,提高茶葉檔次和質量。目前茶葉生產已發展壯大成規模產業。
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加速調整,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加緊進行,農村科普工作也逐漸顯現出了一些不盡人意之處,與城區發展差距正在逐步擴大。
1、科普工作發展不平衡。
一是科普工作開展不夠平衡。我市部份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科普宣傳欄、圖書室等一些基本宣傳設施不完善,不健全。給科普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了一定難度;二是部分行政村對開展科普工作不夠重視,使得這項工作處于可有可無狀態。三是科普工作對象也不平衡。我市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就剩下老人和兒童,文化層次與年齡結構不平衡,往往不太重視對他們的科普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2、科普宣傳內容形式比較單一。
在宣傳內容上,普及實用技術方面的宣傳較多,而在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等方面的宣傳較為薄弱,致使農村封建迷信思想、賭博等不文明生活方式還偶有存在。在科普宣傳方式上,各村一般是以出黑板報、宣傳畫廊、掛圖、拉橫幅等傳統的宣傳方法向農民普及科學知識,缺少新穎有效、生動活潑的宣傳手段。
4、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相對薄弱。
調查中我們發現各村對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不夠重視,對身邊各類農加工企業和種植、養殖場所的典型示范、宣傳教育作用挖掘不夠,尚未形成各方力量齊抓共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建議今后一個時期我市農村科普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經濟建設中心,貫徹科教興農戰略,立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目標;加強組織領導,動員各方參與;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硬件設施;強化科普宣傳,營造科普氛圍;整合區域資源,延伸工作網絡;立足自身優勢,打造工作亮點;抓好科普下鄉活動,實行鎮村連動;夯實基礎工作,提升工作水平,促進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步推進。
具體建議如下:
1、加強領導,科學規劃,配合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建議鎮、村要加強對農村科普工作的領導和支持,把科普工作納入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做到與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步規劃,同步實施。
2、建立健全農村科普協會,延伸輻射科普組織網絡。
一是抓好組織網絡建設。健全縣、鎮、村三級科普網絡;二是加強科技工作者之家(專家大院)建設。及時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壯大科普工作者隊伍。以人為本,極大地調動和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提升科技工作者素質。對農村基層科普工作者進行繼續教育和再培訓,更新知識,進一步提高技能水平,逐步掌握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開展農村科普工作。
3、加大投入,整合資源。
一是多方籌措科普經費。做到財政有科普專項經費預算,同時要建立鎮、村為主、社會捐助、單位自籌等多元化投入機制,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捐助,鼓勵社會團體和其它企事業單位投資科普事業,為科普工作提供財力保障。二是抓好硬件設施建設。建設一批農村常設性的科普宣傳教育設施,如科普圖書室、科普畫廊、科普櫥窗等。添置一些現代化的科普宣傳教育設備,形成一批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定期更新的科普宣傳陣地。三是抓好科普示范基地建設。在現有科普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力爭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示范效果明顯,集試驗、示范、推廣、服務于一體的科普宣傳教育示范基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今年暑假,我們被”下放”到花名樓的寧鄉縣,體驗一把鄉村生活。期間就農村的醫療保障問題進行調查。我主要采取上門采訪的形式去了解醫保的現況,因此基本上都是從農民伯伯的角度去認識,所以內容和觀點上有些許片面。
通過這幾天的調查,發現農村醫療保障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農民對待疾病的態度讓人擔心,大多數農民對一些“小毛病”不以為意,而實際上這些是一些大病的前兆,若不進行及時治療會導致病情嚴重,最終深受其害的還是農民伯伯們。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忍,在病情上一點也不例外。而實際上如果他們及時檢查,只要早期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那么有許多災難是可以避免。但是農村的醫療情況讓人擔憂,有時連基本的`治療。
另外農村醫院的格局繼續改變,農村不像城市有很多醫院,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一家綜合性醫院。一次造成一家獨大的情況。就像壟斷資本主義一樣,再加上如今城市醫院的醫療價格以及藥品價格就已經很高了,那農村醫院的就更不用說了------農民伯伯棵沒那么多錢。若不倒沒辦法的程度估計也沒什么人來看病了,最后深受其害的還是那些種地人。
然后是錢的問題,農村醫療保障的經費主要是由政府支出,但資金一直吃緊。導致醫療保障發展緩慢得不到完善。
第四是可以說是歷史問題,也可以說是封建毒瘤對人思想的影響。農民不太信任政府,雖說現在是社會主義義社會,但從行政角度從某種程度上沿襲20xx多年的官主義,比如建立合作醫療制度雖然能給農民帶來很大的好處,但這些錢很可能成為基層政府又一項亂收費,最后落入干部的腰包。因政府以前的一些政策,已經讓農民有了類似的經歷。從而政府發生了信用危機。農民們很難去響應政府的醫為療保障政策。
一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個大國的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而對于擁有70%農村人口的中國來說,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顯得尤為重要。在不斷完善制度之中,政府應該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政府應該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體系的建設,解決機構、人員、經費、技術不足等問題,增加經費投入。加快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建設進程,不僅要讓特別困難的農民能夠得到重點保障,還要研究擴大農民受益面,體現醫療保障的普惠性。說雖這么說,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對于政府問題上,我們除了期待,抱怨或許還有些許憤怒還會有些什么------中國可沒有感恩節。時間將說明一切。
而我們中學生則應該在了解現狀接受教育的同時起到宣傳的作用。像向農民講解政府的政策,開導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知道醫保給他們所帶來的益處,從而促使他們接受并辦理醫保,我們這些小孩子的話似乎還是比那些政府官員的容易讓人相信一些;另外對于行政部門,我們要加強監督,督促政府完成他們工作;最后,加強宣傳力度,讓整個社會動員起來,為農民進一份力------我們都是農民的孩子呀!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對付的是另一個問題。
前言:
三農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廣大地區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在農村普及義務教育,關系到廣大農村中小學健康成長的基礎,關系到億萬農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整個農業,農村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應該說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農民義務教育的負擔較重,城鄉教育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教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亟待加強。為了解我市農村義務教育情況,就羅定市太平鎮農村義務教育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專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義務教育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困難還比較多。
正文: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農村教育影響廣泛,關系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同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
20xx年3月開始,借助在“教育教學實習基地”遵義習水實習的機會,我們利用課余時間對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部分學生及其當地村民進行了訪談和實地調查,根據調查的內容(學生的信息熱情高低、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看法、當地教育的師資力量、教師待遇和教育質量、對孩子接受教育的經濟負擔、學校經費及其硬、軟件設施的看法、學生對學習的壓力等問題)流程如下:
1、先分析、思考此次活動有關的內容、可能出現的情況、有關安全方面的防范。
2、根據活動內容,調查本校學生和本鎮的學校學生。
3、下鄉調查學生村民。
4、先向實習學校的老師了解當地教育情況。
5、調查結果分析。
長時間的調查讓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的眼睛里滿懷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來的期盼。聽到的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當地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很多,這些問題存在的同時,也決定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多方面的調查,聯系本專業知識并總結得到以下的調查結果:
通過對調查的數據匯總,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在校學習感興趣。并有絕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很有必要,其中半數的人認為應該加大英語的學習力度。
農村學生普遍表現出了對學習的熱情,但與之相對的,更多的人不滿意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認為目前農村教學質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設備不齊全,課程資源難以開發。
這樣的教學條件導致老師上課僅僅只能照本宣科,拓寬不了教育視野、擴展不了教學內容、豐富不了課堂教學。
一方面由于農村老師的工資普遍比較低,因此一般大學畢業生都不愿意到農村去教書,所以農村中小學的教師整體素質比較低,據了解現在中學中的教師大部分是中專畢業,小部分是全日制大專畢業,更有甚者是在70年代初中畢業的。但是同時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嚴重制約著師資力量的調整。
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師大量流失,盡量往城里調,骨干教師的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使農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農村生源流失問題已比較嚴重,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或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都流向了城區比較好的學校。在農村很多地方有寫老師甚至算是半路出家,教音樂的老師可以去教歷史,教計算機的該教物理。在優秀教師流失的同時,農村中小學因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生活艱苦,比較難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去工作,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也較突出。
從學生家長的反映看,有大部分的學生對學校的師資條件不滿意,認為教師的責任心不強、敬業精神不夠。反映問題有:有的教師教育時間縮水,往往讓學生自學;有的教師不批作業由學生代批,個別甚至連考卷也不批,僅根據平時的印象來給分;有的教師體罰學生等。
政府出臺的九年義務教育受到了農民的愛戴,但是根據調查反映,農民仍然覺得教育費用是一個比較重的負擔。雖然使他們少繳了很多書學費,但是現在的費用對部分農民來說,仍然是難以支付的。因為還要交校服費,甚至還會被強制交商業保險費,他們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仍比較重。這對于貧苦農民來說,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因而,我的調查中有大部分的家長覺得孩子上學的費用負擔很重或者比較重,有少于十分之一的家長還反映不能按時足額繳納學費。太平中心小學的校長向我們介紹到,每學期收取費用都很困難,往往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把費用收齊。
由于經費短缺,鄉村學校的教育設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時修繕和增加,學校環境得不到改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太平鎮黃豆坪小學教學樓及器材非常簡陋。在我們調查的學校中,大部分是沒有標準操場的,更不用說足球場了。有的學校只有一個設備比較簡陋的電腦室,有的甚至沒有。
有一多半的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一半的學生認為課本難度大,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課余時間參加課外活動。農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承受的來自環境的各種緊張的刺激,如考試的壓力,作業的壓力,家長期望壓力等。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比城市學生更大。
根據實地調查和走訪,就當地農村義務教育存在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建立一支高質量的農村義務教育師資隊伍,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盡量縮小與城市教師的差距。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也應自覺地進行專業發展,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學校要鼓勵廣大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的求學欲望。
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應從壓力情境、壓力體驗、壓力反應入手。而學生厭學、老師厭教、師生關系緊張、以考為本的僵化的學校管理體制,枯燥乏味的學校生活,已經成為學生過重學習壓力的更為深層的原因了。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是減輕作業負擔,課業負擔,考試負擔,而必須是在探明學生學習壓力的來源、類型、現狀、差異程度的基礎上,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上,以學為本,改變陳舊的學校教育評價體系,重建令人向往的學校生活。
九年義務教育在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鎮農村已經普及,所有中小學也已經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但農民對于教育方面的壓力仍然很大,還是有部分農民非常吃力。農村九年義務現狀仍較落后,不分中小學教學設備落后,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影響學生的學習。同時,學生壓力很大,很多家長灌輸給孩子這樣的觀點:好好學習才能有錢,將來才能過好日子我們全家就靠你了、家里條件不好,我們做父母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供你上學,你一定要好好學,要不然就是對不起我們。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31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