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報告,我們可以查漏補缺,總結經驗教訓,為未來的工作提供參考和改進方向。請大家通過閱讀以下報告范文,掌握撰寫報告的技巧與方法。
xx自然村域內。
根據項目區自然地形地貌、資源的分布狀況,結合旅游市場需求實際,本著因地制宜、文化為魂、錯位發展的原則,將本項目建設成為以農耕文化體驗為主要內容,集田園旅游觀光、農耕體驗、農家餐飲、鄉野休閑、郊野養生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生態農業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山莊,使園區成為xx市民乃至域外游客投身自然懷抱、體驗農耕文化、找回童年記憶、獲得身心健康的全國知名休閑農業旅游景區,成為xx市和xx省的“悠游”經典景區。從功能上,一是打造成本地及周邊城鎮居民的第三生活空間,成為人們觀光旅游、感受農耕文化、豐富農業知識、體驗農業生產勞動與農民生活、享用農業成果、利用田園休閑度假的場所和農業深層次開發的樣板。二是充分利用鳳凰溝風景區的社會認知,發揮其邊際效應,與鳳凰溝風景區形成明顯反差、集聚成片的景群,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要。從文化上,打造成傳播寶玉石文化、傳統農耕文化的體驗中心,弘揚中國農業文明。從品牌上,通過循序開發,日臻完善,打造成xx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旅游新名片;xx省著名、全國知名的休閑農業旅游目的地;xx省aaaa級鄉村旅游點;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在原始古樸的鄉村生態環境中放松自己,越來越多的人有著強烈的回歸大自然的愿望。另外我國城市居民與農村的千絲萬縷的血緣聯系,加之過去“上山下鄉”的歷史經歷,尋根的潛意識驅使他們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與方式重新體驗過去生活,休閑農業旅游恰恰以其返璞歸真的體驗吸引了大量的消費群體,成為一種新的休閑旅游度假時尚,發展勢頭迅猛,并受到政府和社會各個部門的鼎力支持。
本項目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區內地形平坦開闊,有山有水,交通便利,農業生產資源豐富。優越的基礎條件和市場需求、休閑農業的蓬勃發展之勢為本項目的建設帶來無際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項目位于xx省xx縣向xx自然村域內。東鄰撫河,北部緊靠316、320國道和浙xx鐵路,距向塘火車站6公里,距xx火車站28公里。離xx市游客集散中心不到20公里,交通極為便利;南部與xx省蠶桑茶葉研究所(xx省鳳凰溝風景區)接壤,周邊旅游資源豐富;西部與g60滬昆高速相望,有黃馬高速公路出口,從園區上高速公路只有3公里。項目處在xx縣重點打造的“兩江生態農業走廊”上,電力及公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均已具備,可和xx市及省內的旅游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
向塘鎮是xx省最大的建制鎮,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被譽為xx市的“南大門”,既可以直接承接區域中心城市和縣城的輻射帶動,又有利于快速全面融入xx昌城市發展體系。向塘素以中國xx最大的交通樞紐重鎮而聞名全國,316、320、105國道和g60滬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滬昆鐵路、在建的杭南長高鐵溝通東西,京九鐵路飛架南北,在建的向莆鐵路連接xx經濟區。它地扼浙、xx、粵交通要沖,從向塘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xx地區只要6-8小時,江南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向西貨運編組站也坐落在境內,獨特的區位,強勢的交通,使向塘成為全國“承東啟西、南北貫通”戰略要地和連通港、澳的重要節點。
項目規劃用地總面積約3260畝。由316國道通往g60滬昆高速的連接公路(藍園公路)橫穿東西,使項目規劃區分為南北片區,其中南部片區約3000畝,北部片區約260畝。項目區水庫、山地較多,水庫900余畝,山地1450余畝,低洼田750余畝,耕地140余畝,水塘20余畝,土地大多屬荒地或未利用地,用于開發建設的潛力較大。項目區南高北低,南部片區以山地、水庫、低洼田為主,北部片區以耕地、水塘為主,區內土地肥沃,水質優良,草茂林豐,自然景觀較好,是人們放松心情、陶冶性情、愉悅身心的好地方。
本項目由xx鳳凰山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開發原則:
項目開發按“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總體包裝、專業運營”的原則進行。開發戰略規劃上,主要分為“生態農業區、休閑養生區、旅游風景區、旅游度假區”。
旅游風景區設在項目區內的唯一山地上:鳳凰山。風景區內主要有鳳凰山、藏寶洞、日月潭、紅谷灣、寶石灘等主要景點。山莊的主要設施賓館安排在進場的顯著位置,其他休閑、娛樂設施圍繞賓館建設,農業種植業項目安排在現有耕地上,養殖業項目安排在項目區邊緣處,林地深處,與旅游區遠離,以避免相互影響。各區域相對獨立或天然隔離,水、電、路按旅游和生產需要進行統一設置。加強休閑度假區消防及救生等設施建設。
體驗生活與勞動已成為旅游的熱點和時尚,許多游客到旅游地不僅是為了欣賞獨特的景觀,而且還希望自己能夠親自參加勞動,體驗生活的樂趣。策劃中將強調旅游體驗性、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的緊密結合,項目設計盡可能地把休閑、旅游及生產過程變成可參與性的操作,給游客提供盡量多的直接體驗的活動和機會,比如參加探寶、耕作、播種、采收、加工、烹調等,讓游客在深度參與體驗享受農村生活的樂趣,留下美好的記憶。
總論部分是對某一具體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的總體性和粗線條式概括,并說明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的依據。其主要內容包括:
1、項目提要;。
3、主要的技術和經濟指標(用表格的方式進行描述)。
這部分主要交代項目的來源,并附帶闡述項目區、項目法人的基本情況,使決策者對項目區及項目承擔人的有關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其主要內容包括:
1、項目的由來;。
2、項目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3、項目擬建區域(項目區)的基本情況;。
4、項目承擔單位(即項目法人單位)的基本情況。
這部分主要闡述項目前景,因為每個項目的建成,都必須有產出,這些產出(物品、服務等)如果沒有市場,也就失去了項目存在的價值,因為項目建設就是犧牲現在的價值換取未來的效益,這些效益的獲得必須通過市場進行轉換。主要內容包括:
1、本地及周邊市場現狀的調查;。
2、本地及外地市場供需情況的預測;。
3、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預測;。
4、產品(或勞務)的市場競爭能力分析;。
5、產品(或勞務)市場風險性分析;。
6、產品(或勞務)的基本營銷策略。
這部分主要描述擬建項目在何處?為什么選定某一區域?主要內容包括:
1、項目選址原則和基本思路;。
2、場址選擇(要附上詳圖);。
3、項目區的建設條件。
這部分主要描述項目建設總的指導思想,項目建設的基本構架,主要的技術路線,如果土建工程量較大,還必須重點描述工程建設規劃等。主要內容包括:
1、項目建設的指導思想;。
2、項目建設總體方案;。
3、項目建設內容與規模;。
4、主要生產技術路線(或工藝路線);。
5、工程建設規劃(土建工程和附屬工程);。
6、原材料、能源(水、電力、煤油等)消耗;。
7、項目平面布置與交通運輸;。
8、方案比較選擇;。
9、項目實施計劃。
對于以改善科研條件,提高科研能力等為基本目的,以物質設備采購為主的建設項目,要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單列一個章節,描述所需采購的物質設備,并詳細敘述設備的性能與作用。主要內容包括:
1、設備采購及說明;。
2、物質供應。
對于與周邊環境聯系緊密、噪音、粉塵、副產品及項目廢棄物對環境影響較大,以及對消防、技術操作有特殊要求的建設項目,必須在環保及安全生產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主要內容包括:
1、項目區環境現狀分析;。
2、項目運行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3、項目運行中產生的主要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4、項目設計采用的環境保護標準;。
5、項目運行安全生產分析;。
6、主要的安全生產措施;。
7、勞動保護。
這部分主要描述項目準備與建設、運行過程中,主要的組織機構及管理措施。主要內容包括:
1、項目籌建時期的組織與管理;。
2、項目運營時期(包括項目建設后期)的組織與管理;。
3、勞動定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工人等)與技術培訓。
這部分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一個重要章節,主要闡述項目投資的需要量與分布、描述資金籌集的方式與渠道,并說明投資的大體計劃。主要內容包括:
1、總投資估算;。
2、資金籌措方式與渠道;。
3、資本金;。
4、投資使用計劃。
這部分要描述項目的主要運行(經營)成本與收入等。主要內容包括:
1、價格確定原則;。
2、成本估算;。
3、銷售收入與銷售稅金估算。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是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是項目決策科學化的重要手段。經濟評價的目的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和行業、地區發展規劃的要求,在做好產品(服務)市場需求預測及廠址選擇、工藝技術選擇等工程技術研究的基礎上,計算項目的效益和費用,通過多方案比較,對擬建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分析論證,做出全面的經濟評價,為項目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其主要內容包括:
1、項目的財務評價。包括:
(1)盈利能力分析;。
(2)清償能力分析;。
(3)不確定性分析;。
(4)風險分析。
2、國民經濟評價。
農業項目的特點是綜合性強、涉及面廣、影響深遠,除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外,還有很強的社會和生態效益。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
1、社會效益分析;。
2、生態效益分析。
這部分是在充分論證前面各章節的基礎上,對該項目可行性研究的總體評價與建議。主要內容包括:
2、主要建議。
1、附件。包括:
(1)項目建議書及其批復;。
(2)項目用地、用水、用電、用氣等的批復、協議或證明;。
(3)項目法人證明(營業執照等其他法人資格證明);。
(4)項目法人關于資本金的承諾書(或銀行驗資的報告);。
(5)項目主辦單位近3年的財務報表;。
(6)項目所需成果轉讓協議及成果鑒定;。
(7)其他附件。
2、附圖。包括:
(1)項目位置圖;。
(2)主要工藝技術流程圖;。
(3)項目總平面布置圖(涉及到每項建設內容的分布狀況);。
(4)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圖;。
(5)項目協調管理監督組織系統示意圖(也可在可研報告文中列出);。
(6)其他圖件。
3、附表。
(1)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摘要表(也可以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第1章列出);。
(2)項目投資概算表。
4、經濟評價類基本報表與輔助報表。
防護區防護區是保護觀光農業園環境免受外界影響所設立的線狀或片狀區域,能夠有效地改善生態觀光農業園的小氣候環境。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防護區平行九環線,沿濱河區呈線形布置,同時限制游客進入隔離屏障區。
設計構思一一“田”的回歸整個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的生態規劃設計,以“田”的回歸為設計構思,田在古文,以“樹立五谷的方形土塊”為意。象形解字,指代軍隊方陣之形。田寓意“孕育,生長,生命”的一個有機的動態生態過程,注解的也是低碳高效觀光農業園設計原則。
采取“田”的回歸作為設計理念,一方面是取意于有機的長成這個生機勃勃的動態過程,另一方面是取它在景觀視覺上的意向,如金黃色的麥田流躺在翠綠的白樺樹田埂下,縱橫交錯的田埂上古銅色肌膚的人們大聲哼著豐收的歌,好一片壯朋的農業景觀形象。
為了表達“田’的回歸的設計理念,對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采用“五谷禾田”、“農業遺存”、“農業生態文化”等元素作為構想,最大化突出農業的景觀表達,體閑生態表達的“景觀化的生產”、“以農業帶體閑、以觀光促生態”的設計理念,將農業美、生態美、人文美融入了這片生態地帶的規劃設計。遵循場地的有機生長過程,對自然持最大的尊重,倡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尊重場地生態良性循環、保護利用環境能源,利用科學技術倡導區域協調相融。
“景觀化的生產”的設計思路園林上的景觀幾要包含了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景觀,“景”指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觀”是指人對“景”的各種_i幾觀感受的結果?;谵r業產業的科學本質和觀光體閑業的經營本質,觀光農業園區開發,作為生產基地,必須遵循科學性,具有產品生產功能;而作為游覽園區,又必須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滿足人們的視覺經歷和心靈感受。
因此,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的景觀表達特性。重點突出農業產業的本質特性,同時也要表達觀光體閑所決定的創新特性。本文將從視覺上的景觀表達以及幾題上的景觀表達來論述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的景觀規劃設計視覺景觀最優化設計總體規劃布局整個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景觀規劃設計的謀篇布局,圍繞著涪江這條“水”幾線來進行,觀光農業園位于九環線至涪江沿岸之間的河壩地帶,地形逐次下跌,景觀格局布置成宛若梯田的層次景觀,形成苗木林區、溫室區、花卉區、果樹區,濱河農莊區的功能布局,倆倆互為背景,又統一于涪江水系幾線下,同時濱江對岸遼闊的農景又成為觀光農業園的借景景觀。
景觀與觀景視線統一于總體規劃布局,形成強烈的景觀序列感,有層次的景觀將使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成為九環線上一隅特色的景觀點。生產區的景觀特性在生產區的規劃設計上充分挖掘生產的景觀特性,充分體現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以苗木花卉生產為幾要定位的生產特色。因此通過生產溫室的展小和規劃區內花卉的布置,形成整個園區“花園”的特質,使生產和展小良好地結合,讓觀光游客對園區有深刻的印象,形成園區的重要標識。苗木區的種植考慮鄉土植物與彩色植物相搭配。突出形成顏色上的由暖及冷,層層疊落,四季色彩鮮明的景觀效果。
區域的邊緣地帶,直接影響游客對農業園景觀質量的評價。對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田緣線的設計,采取加強田緣線景觀細致度與空間層次性的設計方法。首先,用多層的垂直景觀布滿道路或田緣,保持一定水平的郁閉度,為游人提供良好的庇蔭條件,形成濃郁的鄉村氣氛。
如農業林網設計時突出垂直方向上空間感,表達明顯導向性的作用,同時使游人的視線可通過林冠線下的空隙透視深遠的景觀,避免封閉游人的視線。其次,在垂直路網邊緣布置觀賞價值較高的花灌木、自然式的草本花叢及地被植物層,使林下的空間深度在風景藝術上表達獨特的價值。使游人在游賞,既可感受到閉鎖空間內的景觀之妙,又可駐足遠觀體味“山外山”的透視之妙。
視覺走廊與節點設計秩序給人以理性、科學和安全感,也可以使人產生和諧的美感。平武現代農業觀光園景觀規劃系統設計幾要通過組織不同的功能區域、路網、邊緣、結點等使園區組成統一的整體。園區內道路溝渠等線型要素形成連接不同場所的線性單元,同時也形成農業園區景觀的視覺走廊。設計時將不同的景點和背景,組成景觀序列,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園區內組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景觀結構,各要素組合井然有序、脈絡清晰、標志鮮明,與涪江水域天際優美的輪廓線結合在一起,給人以活動的便利和視覺的快感。道路節點上突出文化符號運用,將精致的農耕細節,平武的多民族文化點綴在細節設計,營造節點的文化場所感。通過整合景觀資源、提供多元視點以及保證正常視線的通透性、保證高效的視覺可達性等手段,滿足游客對于水、綠、景觀標志物等的觀賞需求,形成點線面的景觀布置格局,增加園區的景觀觀賞特性和景觀視覺的觀賞感。
包括項目已有的核心技術,本次申請需中試、轉化的主要內容、創新點、技術水平,項目在農業生產中確切的主要用途及應用范圍(限200字以內。如果申報單位同意“*”信息公開,此內容應屬可以公開部分)。
(二)項目預期目標(此欄目各項指標是項目立項后,簽訂合同的主要內容,也是項目驗收的主要依據。)。
1.總體目標:包括項目執行期間(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資助期限內)計劃投資額;項目完成時達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項目執行期結束時達到的主要技術與性能指標(需用定量的數據描述)、執行的質量標準、通過的國家相關行業許可認證及企業通過的質量認證體系等;轉化后可獲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等。
2.階段目標:(階段目標的完成情況是項目后續資金劃撥的重要依據)在項目執行期內和結束時,每一階段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包括進度指標、技術工程化指標、資金落實額、生產建設情況、實現的銷售收入和示范規模等。每一階段目標應進行比較詳細的、可進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階段目標完成時指標應與“總體目標”條款中的“技術、質量指標”一致。
3.資金投入及使用計劃:包括在項目執行期內計劃投資額,其中已到位投資額和需新增加的投資額;列表說明項目執行期內由單位負責完成的新增投資資金到位時間和到位金額。
(一)簡述。
簡述本項目所涉及的具體的農業生產領域國內外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近期發展趨勢,并將本項目技術成果轉化后在克服生產中現存的主要問題方面與國內、國外同類技術、產品進行質量性能等量化比較,描述項目實施前后技術經濟指標將發生的主要變化。(可以表格方式說明)。
(二)項目創新點。
論述項目創新點,包括技術創新、產品結構創新、生產工藝創新、產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顯著變化等。申報單位應在不泄露商業秘密的前提下,盡可能詳細地說明本項目的創新點、創新范圍、創新難度,并附上權威機構出示的近期查新報告、檢測報告、實驗報告或其它能說明項目技術水平的證明材料,已有樣品的可附照片。
(三)知識產權狀況。
詳細描述項目的技術來源、合作單位情況;說明項目知識產權,尤其是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歸屬情況。合作轉化和委托轉化的科技成果,及購買的科技成果,需附上相關的合作轉化協議書和成果轉讓說明;引進技術再轉化的成果,需說明再轉化的主要內容并提供相應的技術資料;單位自主轉化的成果,需提供相應的技術資料或技術鑒定報告。
(一)項目的轉化內容與技術路線論述。
詳細說明本項目開展中間性試驗,或技術組裝、配套、集成,或生產性試驗示范的具體內容,以及所采取的技術路線與技術方案。
(二)項目組織實施方案。
說明本項目開展中間性試驗或生產性試驗示范的具體地點與規模;各參加單位承擔的具體工作任務和分工(需附相關合作協議);論述開展本項目各項工作所需設備、原輔材料的來源、供應渠道,工程建設已具備的條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設內容;簡述轉化過程中的“三廢”情況及處理的措施和方案;如果是需要行業主管部門審批的技術成果,說明是否已獲得批準或許可,如果還沒有獲得,需描述目前申請、審批進展情況以及預計何時可以獲得。
(三)項目產品市場調查與競爭能力預測。
確切說明本項目成果轉化后技術或產品在農業生產中的用途,分析本項目產品的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在國內外市場占有份額等。
(四)投資預算與資金籌措。
投資預算——根據項目需要轉化的內容和目標,估算本項目在資金資助期內計劃投資額,至項目申報時已到位的投資額、需要新增投資額,并對已到位投資部分分項說明資金來源及主要用途。
新增資金的籌措——對新增投資部分,需闡述資金籌措渠道、預計到位時間、目前進展情況。具體包括:利用銀行貸款并已獲得貸款的,在附件中須提供貸款合同,尚未取得貸款的,需說明目前貸款的進展情況;自籌資金部分,須詳細說明籌措渠道、籌集額度;地方政府配套部分,應說明撥款部門、資金使用方式、資金到位時間,已經撥款的,須附相關證明文件;申請農業技術成果轉化資金部分,需明確說明申請種類及其金額。
資金使用計劃——根據項目實施進度和籌資方式,編制資金使用計劃。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部分,需單獨列出明細表說明主要使用方向。
(五)項目實施風險評價。
對項目的風險性及不確定因素進行識別分析,提出降低風險的措施。
(六)項目實施計劃。
詳細描述項目各項工作的進展計劃,以甘特圖(注)的形式列出,并明確標出完成各項工作預計所需時間及達到的階段目標。此處列出的各項指標應與“總論”中“階段目標”的描述相吻合。
(一)成果轉化目標分析。
分析經中試、組裝、工程化后,成果可以達到的熟化目標,如經轉化后技術可以滿足大面積推廣或產業化生產的程度等。
注:甘特圖(gant)——是查看項目進程最常用的工具圖,也叫線條圖或橫道圖,由二維坐標構成,其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任務。申請單位應將轉化資金項目執行期內的各項任務分解,每項任務用一條橫線表示,其長度是完成這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將橫線按任務的啟止時間放在圖內。
(二)經濟效益分析。
1.產品成本分析。
按財務制度的規定,估算項目產品的年生產成本(包括人工費、材料費、制造費等)和期間費用(包括管理費及相關財務費用),并提供計算生產成本的基礎;說明對生產成本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對策。
2.產品單位售價與盈利預測。
根據產品的成本和市場分析,預測本項目產品進入市場的單位銷售價格,并編制該項目五年內的產業化生產和推廣應用預測,包括收入預測、成本預測、利潤預測,上述預測分析要求列表計算。
3.經濟效益分析。
根據銷售價格和市場占有情況的分析,預測本項目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資助期限內累計可實現的銷售收入、凈利潤、繳稅總額、創匯或替代進口情況。
4.項目投資評價。
計算項目的凈現值、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
(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分析。
分析本項目實施后對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影響,對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影響,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態效益的影響,對于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影響,對于提高農業國際競爭能力的影響,以及對于增加農民收入的影響等。
(一)申報單位基本情況。
包括單位名稱、通訊地址、注冊時間、注冊資金、登記注冊類型、主管單位(部門)名稱。
(二)單位轉化能力論述。
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能力情況,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業績和投入情況(企業應說明科技轉化投入占企業年銷售收入的比例);科研轉化隊伍情況;與本項目相關的技術儲備情況等。
項目技術負責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學歷、所學專業、主要工作經歷、技術專長和工作業績;項目技術負責人與單位之間的任用關系。
(三)單位職工隊伍情況。
單位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學歷、所學專業、主要經歷、技術專長、創新意識、開拓能力及主要工作業績。
單位人員基本情況,包括人員總數、大專以上人員數;主要管理人員數、文化水平、年齡結構;技術開發、生產、銷售人員比例等。
(四)單位管理情況。
申報單位管理制度、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情況;產權明晰情況,其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需說明股東(聯營單位)的構成及各自所占的股份(合作關系);企業信用等級、企業商譽、企業獲獎情況等。
(五)單位財務經濟狀況。
企業應說明上年末單位總資產、總負債、固定資產總額、總收入、產品銷售收入、凈利潤、上交稅費、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應收賬款周轉率。事業單位應詳細說明本單位的資產負債和從事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技術開發性收入。
(六)合作單位研發能力。
簡述本項目合作單位的科研開發實力,合作單位與本項目開發內容相關的技術儲備和開發優勢,合作單位在本項目相關開發內容方面已取得的階段成果。
農業產業化(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農村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動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能僅限于引導農民積極種植,更應當通過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集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開拓農民增產和增收的渠道,并在適當的時候,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食品產業園區,提升縣域農業的競爭力,從而真正確立“一縣一特”產業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扶貧致富工作提供長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總論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首要部分,要綜合敘述研究報告中各部分的主要問題和研究結論,并對項目的可行與否提出最終建議,為可行性研究的審批提供方便。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概況。
(一)項目名稱。
(二)項目承辦單位。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3.《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xx)20號;
4.《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xx版》;
5.《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
6.《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xx。
年審核批準施行;
7.《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xx年。
8.企業投資決議;
9.……;
10.地方出臺的相關投資法律法規等。
(五)項目建設內容、規模、目標。
(六)項目建設地點。
在可行性研究中,對項目的產品銷售、原料供應、政策保障、技術方案、資金總額及籌措、項目的財務效益和國民經濟、社會效益等重大問題,都應得出明確的結論,主要包括:
(一)項目產品市場前景。
(二)項目原料供應問題。
(三)項目政策保障問題。
(四)項目資金保障問題。
(五)項目組織保障問題。
(六)項目技術保障問題。
(七)項目人力保障問題。
(八)項目風險控制問題。
(九)項目財務效益結論。
(十)項目社會效益結論。
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在總論部分中,可將研究報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匯總,列出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使審批和決策者對項目作全貌了解。
表1技術經濟指標匯總表。
1
項目投入總資金。
萬元。
26136.00。
1.1。
固定資產建設投資。
萬元。
18295.20。
1.2。
流動資金。
萬元。
7840.80。
2
項目總投資。
萬元。
20647.44。
2.1。
固定資產建設投資。
萬元。
18295.20。
2.2。
鋪底流動資金。
萬元。
2352.24。
3
年營業收入(正常年份)。
萬元。
36590.40。
4
年總成本費用(正常年份)。
萬元。
23783.76。
5
年經營成本(正常年份)。
萬元。
21954.24。
6
年增值稅(正常年份)。
萬元。
2783.61。
7
年銷售稅金及附加(正常年份)。
萬元。
278.36。
8
年利潤總額(正常年份)。
萬元。
12806.64。
9
所得稅(正常年份)。
萬元。
3201.66。
10。
年稅后利潤(正常年份)。
萬元。
9604.98。
11。
投資利潤率。
%
62.03。
12。
投資利稅率。
%
71.33。
13。
資本金投資利潤率。
%
80.63。
14。
資本金投資利稅率。
%
93.04。
15。
銷售利潤率。
%
46.52。
16。
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全部投資)。
%
29.32。
17。
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全部投資)。
%
43.98。
18。
稅后財務凈現值fnpv(i=8%)。
萬元。
9147.60。
19。
稅前財務凈現值fnpv(i=8%)。
萬元。
11761.20。
20。
稅后投資回收期。
年
4.66。
21。
稅前投資回收期。
年
3.88。
22。
盈虧平衡點(生產能力利用率)。
%
42.05。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對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項目的主要問題進行說明并提出解決的建議。
1.項目總投資來源及投入問題。
項目總投資主要來自項目發起公司自籌資金,按照計劃在20xx年3月份前完成項目申報審批工作。預計項目總投資資金到位時間在20xx年4月底。整個項目建設期內,主要完成項目可研報告編制、項目備案、土建及配套工程、人員招聘及培訓、設備簽約、設備生產、設備運行及驗收等工作。
項目發起公司擬設立專項資金賬戶用于項目建設用資金的管理工作。對于資金不足部分則以銀行貸款、設備融資,合作,租賃等多種方式解決。
2.項目原料供應及使用問題。
項目產品的原料目前在市場上供應充足,可以實現就近采購。項目本著生產優質產品、創造一流品牌的理念,對原材料環節進行嚴格把關,對原料供應商進行優選,保證生產順利進行。
3.項目技術先進性問題。
項目生產本著高起點、高標準的準則,擬采購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引進先進生產管理經驗,對生產技術員工進行專業化培訓,保證生產高效、工藝先進、產品質量達標。
這一部分主要應說明項目發起的背景、投資的必要性、投資理由及項目開展的支撐性條件等等。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背景。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市場迅速發展。
(二)國家產業規劃或地方產業規劃。
我國非常中國農業產業化領域的發展,國家和地方在最近幾年有關該領域的政策力度明顯加強,突出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穩定國內外市場;
(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3)加快實施技術改造;
(4)淘汰落后產能;
(5)優化區域布局;
(6)完善服務體系;
(7)加快自主品牌建設;
(8)提升企業競爭實力。
(三)項目發起人以及發起緣由。
……。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必要性。
(一)……。
(二)……。
(三)……。
(四)……。
(二)政策可行性。
本項目建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方案,為保證工藝先進性,關鍵設備引進國外廠商,其他輔助設備從國內廠商中優選。該公司始建于1998年,20xx年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造和生產實踐,公司創造出一流的農業產業化工藝和先進的管理技術,完全能夠按照行業標準進行生產和檢測,其新技術方案的引入,將有效保證本項目順利開展。
(四)模式可行性。
農業產業化項目實施由項目發起公司自行組織,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土建工程由公司自主組織建設。項目建成后,項目運作由該公司全資注冊子公司主導,項目產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目前,國內外市場發展均較為迅速,市場空間放量速度加快,市場需求強勁,可以保證產品有效銷售。
(五)組織和人力資源可行性。
市場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個項目,其生產規模的確定、技術的選擇、投資估算甚至廠址的選擇,都必須在對市場需求情況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決定。而且市場分析的結果,還可以決定產品的價格、銷售收入,最終影響到項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詳細研究當前市場現狀,以此作為后期決策的依據。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市場調查。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國際市場調查。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國內市場調查。
(三)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價格調查。
(四)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上游原料市場調查。
(五)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下游消費市場調查。
(六)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市場競爭調查。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市場預測。
市場預測是市場調查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延續,是利用市場調查所得到的信息資料,根據市場信息資料分析報告的結論,對本項目產品未來市場需求量及相關因素所進行的定量與定性的判斷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場預測的結論是制訂產品方案,確定項目建設規模所必須的依據。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國際市場預測。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國內市場預測。
(三)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價格預測。
(四)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上游原料市場預測。
(五)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下游消費市場預測。
(六)農業產業化項目發展前景綜述。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產能規劃方案。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工藝規劃方案。
(一)工藝設備選型。
(二)工藝說明。
(三)工藝流程。
三、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營銷規劃方案。
(一)營銷戰略規劃。
(二)營銷模式。
在商品經濟環境中,企業要根據市場情況,制定合格的銷售模式,爭取擴大市場份額,穩定銷售價格,提高產品競爭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對市場營銷模式進行研究。
1、投資者分成。
2、企業自銷。
3、國家部分收購。
4、經銷人情況分析。
(六)項目其他輔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電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在項目建設中,必須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能源節約和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法規、法律,對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影響,對影響勞動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對其進行評價,推薦技術可行、經濟,且布局合理,對環境的有害影響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國家現行規定,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執行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制度,同時,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環境保護和勞動安全要有專門論述。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環境保護方案。
(一)項目環境保護設計依據。
(二)項目環境保護措施。
(三)項目環境保護評價。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資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項目資源利用及能耗標準。
(二)項目資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農業產業化項目節能方案。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規定,節能需要單獨列一章。按照國家發改委的相關規定,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項目、建筑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項目以及其他年耗能20xx噸標準煤以上的項目,項目建設方都必須出具《節能專篇》,作為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中的重要環節。項目立項必須取得節能審查批準意見后,項目方可立項。因此,對建設規模超過發改委規定要求的項目,《節能專篇》如同《環境評價報告》一樣,是項目建設前置審核的必須環節。
(一)項目節能設計依據。
(二)項目節能分析。
四、農業產業化項目消防方案。
(一)項目消防設計依據。
(二)項目消防措施。
(三)火災報警系統。
(四)滅火系統。
(五)消防知識教育。
五、農業產業化項目勞動安全衛生方案。
(一)項目勞動安全設計依據。
(二)項目勞動安全保護措施。
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根據項目規模、項目組成和工藝流程,研究提出相應的企業組織機構,勞動定員總數及勞動力來源及相應的人員培訓計劃。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組織。
(一)組織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
(一)勞動定員。
(二)年總工資和職工年平均工資估算。
(三)人員培訓。
本項目采用“標準化培訓”實施人員培訓,所謂“標準化培訓”指的是定崗前招聘、基本技能培訓等由公司安排各部門技術骨干統一按照規定執行,力求使得員工熟悉公司業務和需要掌握的各項基本技能。經過標準化培訓后,公司根據各人表現確定崗位,然后由各崗位的技術負責人針對崗位特有業務進行學徒式指導和培訓。兩種方式的結合既保證了員工定崗的準確性,也縮短了員工定崗后成為合格員工的時間,這對于節約人員培訓成本和縮短培訓時間都具有極好的效果。
項目實施時期的進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項目實施時期亦可稱為投資時間,是指從正式確定建設項目到項目達到正常生產這段時間。這一時期包括項目實施準備,資金籌集安排,勘察設計和設備訂貨,施工準備,施工和生產準備,試運轉直到竣工驗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階段。這些階段的各項投資活動和各個工作環節,有些是相互影響的,前后緊密銜接的,也有些是同時開展,相互交叉進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需將項目實施時期各個階段的各個工作環節進行統一規劃,綜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實可行的安排。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實施的各階段。
(一)建立項目實施管理機構。
(二)資金籌集安排。
(三)技術獲得與轉讓。
(四)勘察設計和設備訂貨。
(五)施工準備。
(六)施工和生產準備。
(七)竣工驗收。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實施進度表。
。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是農村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進入新階段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截至止底,全國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11.4萬個,固定資產總額8099億元,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14261億元,分別比增長70.9、91.7和141.7。農業產業化經營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推進,形成了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顯現了競爭力增強、帶動力提高的新態勢,探索了用現代工業理念、先進科技成果建設現代農業的新途徑,構建了政府扶持、龍頭帶動、農民參與、中介組織服務的多方推進的新機制??梢灾v,通過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有力促進了優勢產業集聚。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攻方向。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產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設標準化、優質化、規?;?,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20,在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中,種植業5.2萬個,帶動種植面積近7億畝;畜牧業3.3萬個,牲畜養殖量6.7億多頭,禽類養殖量近70億只;水產業8397個,養殖水面5000多萬畝。農業產業化與區域發展相結合,進一步促進了優勢產業集聚:沿海地區形成了優勢水產品、園藝產品產業帶,中部地區形成了糧棉油等優質專用農產品產業帶,西部地區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帶,龍頭企業對優勢產業帶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帶動作用。農業產業化與優勢產業發展相結合,培育壯大了主導產業。特別是畜牧業,發展最快、產業化經營程度最高,已成為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2004年,畜牧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6。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壯大了第一產業,而且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
(二)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戶與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戰略舉措。2004年,全國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8454萬戶,比20增加2493萬戶,增長41.8,平均每戶從中增收1202元,比年增加302元。從各地情況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實行保護價收購保障農民增收。龍頭組織與農戶簽訂定訂單,實行農產品最低收購價,降低了市場風險。2004年,全國訂單合同成交額達2523億元。二是采取利潤返還促進農民增收。2004年,在各類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聯結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種方式占79.9,比2000年增加3.5個百分點。三是拓寬就業渠道擴大農民增收。通過延長產業鏈,不僅使一部分農民能直接進入龍頭企業務工,還有許多農民參與到運輸、營銷環節的經營活動,增加了收入。2004年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從業人數3333.2萬人,比2000年增長11.6,其中龍頭企業從業人數達1362.6萬人,占總數的.40.9。
(三)有力促進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
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產加銷、貿工農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種帶動類型: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龍頭企業通過合作與聯合,帶領農民開拓市場。2004年,龍頭企業在產業化經營組織中所占比重為43.6,580多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直接和間接輻射帶動農戶4000多萬戶。二是專業市場帶動型。專業市場為農民提供了農產品交易平臺,直接帶動農民進入市場。2004年,專業市場所占比重為9.3,實現農產品交易額8662億元。三是中介組織帶動型。中介組織有效地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運銷服務,密切了產銷關系。目前,中介組織所占比重為36.4,組織數量比2000年增長87.1。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行業協會逐步建立,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有力促進了農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推進了農業專業化、規?;?、標準化生產,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提高了農業整體素質。一是龍頭企業成為組織標準化生產的重要載體。目前,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0通過了國家或國際有關組織的質量、環保、安全衛生等管理體系認證,有的還建立了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標識和可追溯制度,組織和帶動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二是龍頭企業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者。通過建立研發機構,自主開發和引進新工藝、新技術、新品種,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三是龍頭企業成為品牌戰略的實施主體。不少龍頭企業努力創立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產品。
(五)有力促進了農業對外開放。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在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裝備、經營管理方式的同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一是農產品出口日益擴大。許多龍頭企業緊跟國際市場變化,積極應對貿易爭端,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2004年,全國龍頭企業出口創匯額約200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近2倍;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出口創匯超過1000萬美元的有131家,超過5000萬美元的有26家,超過1億美元的有10家。二是積極開展跨國經營。有的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國外農業資源發展特色種養、精深加工,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
五年來,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從當地實際出發,加大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推進力度,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堅持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建設現代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產業化經營運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各地按照大規模、高起點、多形式、強帶動的原則,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將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物質裝備、生產技術等要素導入農業領域,提高了農業的整體素質。
(二)堅持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首位。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的根本利益,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與農戶互助共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的核心和動力。各地按照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不同產品的特點和要求,積極探索不同的利益聯結方式。
(三)堅持把促進經營主體協調發展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是關鍵,中介組織是紐帶,基地農戶是基礎。妥善處理好各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才能協調發展,整體推進。許多地方在發展產業化中,既抓龍頭企業、又抓基地農戶和中介組織,發揮各自功能,形成有機整體,促進良性發展。
(四)堅持把遵循市場規律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準則。產業化經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要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許多地方在產業布局上,考慮市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在企業發展上,鼓勵有序競爭,堅持優勝劣汰;在指導方式上,尊重經營主體的選擇,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實踐證明,凡是搞得好的地方都是以市場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化發展道路。
(五)堅持把優化外部環境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保障。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社會化服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總體要求,加大了扶持力度。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緊密配合,通力合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制定了財政、稅收、金融、外貿、上市等一系列優惠措施,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各地黨委、政府加強了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制訂了發展規劃,出臺了配套措施,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和協調機制。目前,全國各省區市都設立了農業產業化財政專項資金,今年資金總額達15.8億元。許多地方還通過建立綠色通道、銀企聯手、技術引進、信息交流、用地用電用水優惠等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提供有效服務。
“農業產業化”是山東省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黨的十五大明確指出“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弊源宿r業產業化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主題受到廣泛關注。從農業領域開始,“產業化”討論和研究迅速擴展到其他領域,隨著“產業鏈”這一新名詞被逐步接受,“農業產業鏈”研究也逐步深化,“農業產業鏈”也逐漸成為農業研究領域最受關注和青睞的名詞之一。那么“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化”二者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又有怎樣的區別?從“農業產業化”到“農業產業鏈”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一、“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概念辨析。
“農業產業化”概念眾多,許多對“農業產業化”進行研究的學者都提出了一個有不同側重點的概念,但本質上都大致相同。為了較為科學準確地表述“農業產業化”,筆者借用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社論《論農業產業化》中所給的“農業產業化”的概念,該社論指出,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教科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碑斎浑S著時代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化“農業產業化”概念可能有某些新的內容和變化,但與《論農業產業化》中“農業產業化”的概念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給“農業產業鏈”一個比較科學準確的概念就更為困難了?!爱a業鏈”是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存在的,至于“產業鏈”是何種組織形式該組織形式有何特性,對此學術界并沒有達成某種共識。目前對“產業鏈”的認識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并據某種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形態,該觀點主要從產業鏈條的角度來闡釋“農業產業鏈”;另一種觀點認為“產業鏈”是指在一定的產業集聚區內,由某個產業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與其相關產業中的企業結成的一種戰略聯盟關系鏈,該觀點是從企業鏈條的角度來闡釋“產業鏈”。另外,邵昶和李健()認為我國學者所講的“產業鏈”要么和國外學者探討的“企業縱向整合”大同小異,要么完全可以用產業關聯理論來解釋,并且它們提出“產業鏈”應該是企業鏈條與產業鏈條的融合。因此目前所提出的“農業產業鏈”要么是企業縱向聯合的組織,要么為農業關聯產業聯結的鏈條。
從上述“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的概念和內涵可以看出,二者有許多聯系,當然也存在一些區別。從聯系來看,“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本質上都要求農業應面向市場,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應連為一體。因此有學者認為產業鏈聯結就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二者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共同點:一是二者的組織形式要么是企業聯合,要么為戰略聯盟,都是以一定的邏輯關系組建的;二是二者都認為農民可以成為組織中的成員,享有相應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三是二者都強調農業應該向農業關聯產業延伸,擴大農業生產和經營領域的范圍。二者的區別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農業產業化”強調農業參與分享其他行業的利潤,“農業產業鏈”強調農業通過向其他產業延伸實現產品價值增值;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更多地側重于農業產、供、銷一體化過程中的公平問題,而“農業產業鏈”管理則更多地強調整個鏈條的效率問題。
“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在現有的研究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兩種理論是對同一事物發展的不同描述和理論總結,盡管研究目的不同、具體對象不同、重點不同,但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實際應用當中又是交叉在一起的。
二、“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鏈”體現的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
(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國農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沖突日益尖銳,農民、農業走向市場極其困難,農用物資和農產品出現“買難”、“賣難”,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農產品比較效益降低,農業內部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農業粗放經營方式,以及依靠計劃指令安排農業生產,農產品國家收購的生產和流通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相背離,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體征農業生產流通體制?!稗r業產業化”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和中介組織,把千家萬戶的“小農戶”和社會主義“大市場”聯結起來,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實行一體化、專業化經營,強調集約化生產。同時改變“小農戶”單兵作戰思想和現實,把農戶組織起來,避免小規模和分散經營的弱勢性,緩解“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沖突與矛盾?!稗r業產業鏈”同樣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探索農業新的發展思路,強調從中間產品到最終產品的各個環節的緊密結合,盡量減少傳統農業的弱勢性,在農業、農民和市場之間建立有效的通道,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來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盡快讓農業、農村和農民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因此無論是“農業產業化”還是“農業產業鏈”都是順應這個趨勢的,都能夠體現這種農業發展思路的變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因此還需要積極深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研究和實踐,以盡快地實現這種轉變。
(二)由側重于帶領農民走向市場向側重于引導農民站穩市場轉變。
“小農戶”和“大市場”聯結起來,是20世紀90年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民走向了市場,了解了市場需求,農民能夠合理的安排農業生產,農業生產不再是盲目的,農業生產的適應性增強,農業生產結構和生產布局逐漸趨向合理?!稗r業產業化”經營正是要把農民帶向市場,讓農民了解市場、認識市場,以市場為導向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并且通過各種方式讓農民成立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以及與農業加工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契約關系,保證和增加農民收入。但是隨著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村、農民與市場聯結的更加緊密,市場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缺乏足夠分析和辨別能力的農民往往在眾多市場信息中迷失方向,重新回到盲目生產窠臼中,出現新的“賣難”,從而由走向市場轉為退出市場。加上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的競爭加劇,資金力量和技術力量薄弱的專業化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經營狀況舉步維艱,農民加入的各種產業化組織變得非常脆弱,農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證。中國加入wto以后,農產品和農業企業的競爭會更加激烈,農民能否站穩市場,能否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新時期農業發展的關鍵之一?!稗r業產業鏈”更加強調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以某一具有明顯或潛在優勢的產品或企業為紐帶,形成農戶與企業的聯盟關系。更加突出產品或企業的優勢,讓農民與企業之間的聯結更加緊密,只要產品或企業的優勢不動搖,農民在市場中地位就會不動搖,就不會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農民由走向市場向站穩市場的轉變,這種轉變要求不僅要把農民帶進市場,更要讓農民學會在市場中競爭、合作。
(三)由側重于幫扶農業向側重于改造農業轉變。
農業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具有弱勢性,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但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卻相當重要。我國農業的發展落后于工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這與農業的基礎地位不符合。并且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在長期工農產品的交易過程存在嚴重的價格“剪刀差”,讓農業發展資金過度的流向工業和其他產業,進一步地削弱了農業發展后勁和潛力。農業發展的現實狀況,要求國家各級政府和各相關部門、企業積極幫助和扶持農業,讓各種生產要素在農業和其他產業間自由流動,讓農業成為與現代工業并重的高效率、高產值和高效益的現代化產業?!稗r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幫助農民成立各種專業化組織和合作社,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民建立契約關系.規定農業企業(本網網)對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給予農業產業化組織極大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并且要求以工哺農。有力的扶持措施和支農惠農優惠政策讓農業分享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但是簡單的幫扶政策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簡單的幫扶政策使農業和其他產業地位不平等,形成農業發展的“惰性”。農業、農村和農民等“三農”問題仍然是困擾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之一?!稗r業產業鏈”思想強調產業鏈條中各個不同產業間的平等性,強調產業與產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重視產業鏈條的整體效率,希望通過優勢企業和產品引進現代生產要素來改造農業,這比單純地強調通過幫扶政策促進農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通過政策因素來調節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更有效果。由于農業天然的弱勢性,有傾斜性的幫助和扶持農業是必要的,這在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得到了證實,但是一味地讓農業被動地接受幫助對農業發展本身是不利的,需要從各個方面引進現代生產要素來改造農業。因此讓農業主動地參與其他產業的競爭和合作有利于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從而更好為農業發展服務。
(四)由側重于農產品數量向側重于農產品質量和特色農產品發展轉變。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長期的農業發展過程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總產量持續增長,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日益加強,我國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因此國民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已由吃飽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轉變,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推進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來越嚴、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初期的“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政府和產業化組織過多地強調農產品數量,全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的“專業村”、“專業鄉”、“專業縣”,希望通過大范圍的農產品生產來實現規?;蛯I化,形成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這種在沒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和產品優勢狀況下形成所謂的專業化生產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有限,無法形成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誠然,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是推動區域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又是形成主導產業或優勢產業的核心要素。但是忽視質量和特色的主導產業或主導產品是沒有競爭力的。因此“農業產業鏈”則更加注重圍繞產品質量和特色產品以及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建立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條或企業鏈條?!稗r業產業鏈”側重于從某一條優勢、主導產業鏈出發,形成由眾多產業鏈形成的產業網狀結構,避免盲目的數量擴張,尋求特色突出和質量改進。農業發展由單純的“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是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三、結論和建議。
從“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出,從上個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發展正經歷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經歷著從“計劃農業”向“市場農業”的轉變,經歷著從“幫扶農業”向“改造農業”的轉變,經歷著從“數量農業”向“質量農業”的轉變。
“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都是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兩種理論的變化和發展是與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以上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的探討和比較并不能說明哪種理論更有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說明在我國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是如何轉變觀念和深化改革的。農業發展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思路、轉變思想、深化改革。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繼續深化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等農業改革和發展理論的研究。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又能指導實踐?!稗r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等農業改革和發展理論是來源農業發展的實際,同時又能很好地促進農業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等農業改革和發展理論的理論基礎還不堅實,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應積極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等相關理論的深化研究,加大對理論研究的投入力度,以更好地為我國農業發展服務。
第二,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思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思路,緊隨時代脈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
參考文獻:
劉貴富.產業鏈研究現狀綜合述評[j].工業技術經濟,(4):8-11.
邵昶,李?。a業鏈“波粒二象性”研究——論產業鏈的特性、結構及其整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7(9):5-13.
王凱,韓紀勤.農業產業鏈管理初探[j].中國農村經濟,(5):9-12.
牛若峰,夏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方式和運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戴化勇(湖北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武漢430205)。
摘要:“產業化”和“產業鏈”是近幾年來農業研究領域比較熱門的話題和關注的焦點。比較“產業化”和“產業鏈”研究理論,探討二者之間聯系與差異,并從二者的聯系和差異出發去分析我國近年在農業發展思路上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慶陽地區在農業產業化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主要在于各級政府和生產經營者沒有把農產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產輕流通,因而導致支柱產業發展緩慢,不能及時邁上產業化經營的軌道。因為,搞活農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內涵,是促生產、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徑,是帶動農村產業走向專業化、規?;?、現代化的牽動點。為此,它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也是慶陽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當前應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抓住農產品流通這個切入點,因勢利導,盡快促進主導產業上規模,上檔次。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慶陽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比較大,特別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差距更大。盡管我們的主導產業早已確定,并具有一定的規模,但始終未能跳出自然經濟的圈子。根本在于政府和生產經營者沒有把農產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產輕流通,因而造成主產業發展緩慢,不能及時邁上產業化經營的軌道。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圍繞主導產業,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于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涵義?!耙允袌鰹閷?、以效益為中心”,這是經濟規律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我們知道,市場靠生產來支撐,特別要依靠規模生產來支撐;而生產要靠經濟效益來驅動,特別是規模生產更需經濟效益來驅動;效益則需要通過市場流通來實現。由此可見,市場流通是實現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也是農業產業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給流通下的定義是:“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關系的總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們自己的商品發生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88頁)。馬克思認為,流通是由交換總體和商品形態變化系列構成的再生產的媒介,是一個不斷運動的經濟過程,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加速器。眾所周知,在社會總生產過程中,流通是聯結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是商品生產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它對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速度、比例、結構;對分配的.數量和結構;對消費的規模大小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不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決定著流通、分配和消費;而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流通則決定著再生產、制約和影響著分配與消費。前些年慶陽發展養兔業的失敗,實施蘋果基地戰略進展緩慢的實踐一再證明,其失誤就在于只抓了生產、抓了規模,而忽視了流通。結果是生產沒搞好,規模也沒有形成。外地的經驗、自己的教訓都表明,帶動農村產業走向專業化、規?;?、現代化發展的牽動點是流通、是銷售,抓住了農產品流通這個關鍵,就抓住了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動權。只有農產品有了銷路、有了市場、才會有效益;有了效益就有了生產積極性;有了生產積極性、就會很快形成規模、形成基地;有了規模就產生了競爭;有了競爭就有了質量;有了質量就會上檔次、出名牌,有了品牌就會增加和擴大產地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會帶動產地流通;流通擴大又可促進生產。因此,抓流通是促生產、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徑。
確立主導產業,培育產業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搞活主導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只有主導產品的流通暢順,使農民的利益得以實現,才能激發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才能促進基地建設,形成規?;a,保證主導產品的批量均衡供應,提高市場占有率。
近年來,慶陽地區先后確定的煙、果、畜禽、蔬菜和大豆等支柱產業,是符合實際的、是可行的。但是,多年來沒有形成規模、形成基地,有的甚至大起大落。主要原因不是產業確定失誤,更不是生產過剩,而是忽視了流通,產品缺乏外地市場。這是各級政府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沒有大力宣傳和推銷自己的產品,忽視了建立外地銷售網點,更沒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比如蘋果,慶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生產的蘋果色澤鮮艷、含糖量高、口感極好,具有很強的自然優勢和競爭力,特別是紅富士和新紅星兩品種,市場前景極好。但慶陽每年生產的優質蘋果多被裝入陜西等地的包裝箱銷往外地。由此造成了慶陽蘋果的銷售和價格直接受陜西蘋果生產、經營和價格的制約,導致了其蘋果市場忽暢忽滯、價格忽高忽低,使生產紿終上不了規模,形不成基地,無法進入產業化經營。由此,銷售自己的產品、利用優勢創自己的品牌,占領外地市場是擺在慶陽人民和各級政府當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區農業能否迅速進入產業化經營軌道的關鍵。
慶陽地區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生產經營實踐,已有一定的基礎。許多農產品經銷企業已把大部分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國外市場,初步帶動了部分農產品向專業化、區域化和規?;矫姘l展。,慶陽地區擁有果品加工企業199家,畜產品加工企業31個,一批土特產品加工運銷公司已具龍頭企業的雛形。如慶陽縣土產果品公司、寧縣盛豐果品有限責任公司,鎮原縣廟渠土特產公司等,已將全區大量的白瓜籽、黃花菜、曹杏、杏仁、杏干等產品銷往香港、日本、美國、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地。如鎮原縣的杏產品加工,就帶動了杏產業的形成。目前,全縣杏樹載栽植已發展到1720萬株,16.24萬畝,杏產品加工企業110個,從業人員3600余人。杏產品加工實際利潤727.8萬元,并帶動了杏產品包裝材料的產生,現已有這方面的企業26家,產值近1000萬元,從業人員510人。有些農產品已經成為全區的主導產業,有些則正在向主導產業轉移。什社小米是西峰市什社鄉傳統的優質農產品,久負盛名,省、地志和多種書籍均有記載,而這一優質農產品只有區內人知、外地沒人了解。但隨著什社小米供銷公司的成立,什社小米已遠銷北京、銀川、內蒙、西安、蘭州等地,種植面積已由過去的幾百畝發展到了近萬畝。洋芋是慶陽人自種自食的一種普通疏菜,但隨著環縣洋芋銷售公司的成立,毛井鄉的洋芋生產已由前幾年千畝左右發展到近萬畝。實踐證明,把搞活農產品流通,作為慶陽地區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是可行的。
目前,慶陽的農業產業化正處于關鍵時期,應緊緊抓住開發大西北的良好機遇,緊緊抓住搞活農產品流通這個切入點,把主導農產品銷售,把農貿市場改造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列為全區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上下齊心搞流通、搞銷售,促使主導產業上規模、上檔次,慶陽就一定能盡快實現農業產業化。
[摘要]: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慶陽地區在農業產業化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主要在于各級政府和生產經營者沒有把農產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產輕流通,因而導致支柱產業發展緩慢,不能及時邁上產業化經營的軌道。因為,搞活農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內涵,是促生產、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徑,是帶動農村產業走向專業化、規?;?、現代化的牽動點。為此,它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也是慶陽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切入點。當前應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抓住農產品流通這個切入點,因勢利導,盡快促進主導產業上規模,上檔次。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慶陽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比較大,特別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差距更大。盡管我們的主導產業早已確定,并具有一定的規模,但始終未能跳出自然經濟的圈子。根本在于政府和生產經營者沒有把農產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產輕流通,因而造成主產業發展緩慢,不能及時邁上產業化經營的軌道。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圍繞主導產業,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于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涵義?!耙允袌鰹閷?、以效益為中心”,這是經濟規律的基本要求,也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我們知道,市場靠生產來支撐,特別要依靠規模生產來支撐;而生產要靠經濟效益來驅動,特別是規模生產更需經濟效益來驅動;效益則需要通過市場流通來實現。由此可見,市場流通是實現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也是農業產業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給流通下的定義是:“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關系的總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們自己的商品發生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88頁)。馬克思認為,流通是由交換總體和商品形態變化系列構成的再生產的媒介,是一個不斷運動的經濟過程,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加速器。眾所周知,在社會總生產過程中,流通是聯結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是商品生產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它對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速度、比例、結構;對分配的數量和結構;對消費的規模大小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不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決定著流通、分配和消費;而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流通則決定著再生產、制約和影響著分配與消費。前些年慶陽發展養兔業的失敗,實施蘋果基地戰略進展緩慢的實踐一再證明,其失誤就在于只抓了生產、抓了規模,而忽視了流通。結果是生產沒搞好,規模也沒有形成。外地的經驗、自己的教訓都表明,帶動農村產業走向專業化、規?;?、現代化發展的.牽動點是流通、是銷售,抓住了農產品流通這個關鍵,就抓住了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主動權。只有農產品有了銷路、有了市場、才會有效益;有了效益就有了生產積極性;有了生產積極性、就會很快形成規模、形成基地;有了規模就產生了競爭;有了競爭就有了質量;有了質量就會上檔次、出名牌,有了品牌就會增加和擴大產地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會帶動產地流通;流通擴大又可促進生產。因此,抓流通是促生產、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徑。
確立主導產業,培育產業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搞活主導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只有主導產品的流通暢順,使農民的利益得以實現,才能激發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才能促進基地建設,形成規?;a,保證主導產品的批量均衡供應,提高市場占有率。
[1][2]。
使園區設計更加合理,并提高大眾的主人翁意識和環保意識。
觀光農業園中影響游客參與性活動的因素分析,空間布局觀光農業園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塑造“可覽、可游、可居”的農業景觀,構筑出“城市一郊區一鄉村一田野”的空間休閑系統。
令性、特殊性和針對性的游憩活動,吸引不同年齡段和階層的游客前來參與,形成園區的活動品牌,使觀光農業園的美學價值和游憩價值充分發揮。
游人的心理需求選擇活動前,游客會對活動場所進行心理評定,景觀內部構成的好壞、分布的合理性,是活動是否有參與價值的重要評定標準。此外,完善的服務設施如建筑、坐凳、引導指示牌、衛生間等,可以讓游客在園區中根據自己的需求支配行為,達到最大程度的心理滿足,從而影響游客的參與性。
2010年,我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農委業務主管部門直接指導下,在縣各成員單位的配合參與下,縣域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工作,1—12月,我委按照《巫山縣農業委員會2010年平安建設、法制建設、安全管理工作要點》、《巫山縣2010年農業安全工作管理目標責任書》、《巫山縣農業委員會2010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要求,明確制定了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的具體工作方案、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一是調整充實了以主任為組長,農委分管主任、縣相關職能管理單位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委屬職能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食品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組織與實施。
二是制定了《201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方案》,提前做好安排部署,明確監管職責。確定工作重點,和各階段工作任務和目標,層層落實責任。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到縣農村工作年度的目標考核考核到鄉鎮政府和鄉鎮農業服務中心。2010年我委就農業安全于25個鄉鎮、435戶農資經營企業簽訂了460份,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責任書。
三是完善和落實縣內農產品質安全監管制度,深入開展了縣內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和集中監管檢查,提高我縣農產品質安全水平。
(二)完善監管體系,健全監管制度。
一是完善了以縣、鄉(鎮)、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三級監管體系。二是逐步健全縣鄉鎮三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崗位責任制度”、“整治信息通報制度”、“舉報投訴制度”、“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承諾制度和臺帳記錄制度”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監管制度。三是健全了“農資經營公開承諾書”、“農資商品進貨制度”、“商品撤柜制度”、“農資經營管理制度”、“農資商品銷售制度”、“消費投訴處理制度”、“農資經營服務公約等農資誠信經營相關制度。
四是健全農業投入品市場農資經營使用可追溯制度。逐步規范農資經營點及蔬菜生產基地、種養業大戶簽訂農資誠信經營使用承諾書,實行農資經營使用臺帳制度。
(三)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我縣重點推進了龍井鄉桂花村、大溪鄉官田村、大溪村,兩坪鄉標準蔬菜示范基地2000畝和建平鄉春曉村、官渡鎮楊壩村中高山蔬菜示范基地5000畝的建設。為加快蔬菜基地建設進程,2010年縣里整合資金,專項用于標準化蔬菜基地規?;ㄔO的資金400萬元,按《巫山縣移民區蔬菜大棚建設規劃》,先后對三鄉六村重點規劃的400個標準蔬菜大棚進行了驗收和資金補助。
二是出臺獎勵扶持政策,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及產品認證。今年以來,我縣我縣又有2個農產品基地獲得重慶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分別是重慶市巫山縣鴻達蔬菜有限責任公司500畝魚腥草基地、重慶市達源蔬菜食品公司52500畝甘薯基地。截至今年八月,全縣種植業有12個農產品基地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6個蔬菜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縣里為鼓勵蔬菜基地推進品牌建設,今年三月出臺獎勵政策,對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給與適當獎勵。)每認證一個無公害農產品給予5000元、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給予30000元獎勵。
三是1—十二月全縣新建標準化果園萬畝,老果園改造3000畝;四是認真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綜合檢查工作,加強基地生產管理。2010年,我委農技、果樹、水產等技術部門組織收集、規類整理農產品標準和技術規程33項,用于指導督促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實施力度,1—12月,我委開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綜合檢查的自查自糾工作,對我縣農業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獲證企業和縣域內4家農貿市場,6個超市進行了檢查,發現1家無公害農產品獲證企業無生產記錄,總體評價較差,遂責令其加以整改,還對農產品生產企業和人員,宣傳和培訓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病蟲防治技術、生產記錄、投入品管理及包裝標識等內容,指導獲證企業嚴格落實并規范無公害農產品生產。
四是認真開展上市蔬菜農藥殘留抽樣檢測。
為了加強我縣上市和基地蔬菜產品質量,保障廣大群眾的蔬菜消費安全,我委對縣內主要蔬菜基地和市場的蔬菜利用酶抑制法進行了農藥殘抽樣。1—12月我委對城鄉結合部的建坪、龍井、曲尺、大溪蔬菜、水果、基地開展了3次蔬菜質量檢查,共抽檢蔬菜樣品182個,其中:農殘合格樣本181個,合格率為;檢出農殘超標樣品1個,不合格率為%。還配合縣相關職能部門,逐步將農產品生產基地、收購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和經營超市100%納入了檢測范圍,加強了春節、“五一”、旅游高峰時段等重要節假日食品衛生安全檢查。
(四)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教育,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氛圍。
要想明白什么是都市農業旅游就要先明白都市農業的概念,所謂都市農業,它首次被提出是在五、六十年代,指的是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都市的農業,它的涉及區域包括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為了適應現代化都市生的存與發展需求而形成的一種現代農業。都市農業的主要標志是觀光休閑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市場創匯農業以及生態綠色農業,它的主要手段是融合了農業高科技的生產方式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一套比較完善的經營體系,在市場需求的引導下,結合高質高效和綠色健康、融合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的現代農業。事實上,都市農業旅游就是以都市農業為基礎、為依托而新興的一種旅游形式。所謂低碳經濟指的是“四位一體”的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其中“四位”指的是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其實由低碳經濟的內容可以看出,要想發展低碳經濟一定要有產業部門的參與和配合。近年來,由于全球環境問題以及氣候問題的愈發嚴重,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解決途徑來緩解環境和氣候的糟糕程度,低碳經濟由此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但是如何利用低碳農業、發展都市農業旅游是一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除此之外,農業旅游經濟效益之外的東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農業旅游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污染、破壞等負面影響,但是若對其加以引導,它會為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態平衡以及促進農業良性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也會在發揚農耕文化和民俗特色方面發揮作用。都市農業旅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健康的、環保的旅游方式,它增強了都市農業的生態功能、生產功能、生活功能以及休閑娛樂功能,由此可以看出,都市農業旅游本身就有低碳經濟的特點,與低碳經濟有著天熱的契合點。所以,無論是為了提高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還是為了達到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發展低碳的都市農業旅游都顯得特別重要。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經濟活動呈現出快速運行以及相對集中的特點,再加上近年來大量人口涌向現代都市,使得都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加,人均空間相對縮小,這不僅會讓城市居民心理上感到擁擠和疲勞,而且還影響了城市的環境質量,所以為了讓自己的身心都感到自由和放松,為了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好,城市居民都向往著綠色、健康、舒爽的自然風光,基于此,都市農業旅游應運而生。近年來都市農業旅游發展迅速,無論是在從業人員和旅游產品種類上,還是在消費數量和服務質量上都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都市農業旅游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新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大大增加了從業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它有利于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它還促進了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相互滲透,有益于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但是,都市農業旅游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低碳經濟視域下的都市農業旅游一定要客觀認識并平衡農業旅游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滿足了城市居民健康放松需求的同時,還要降低旅游熱點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以及綜合考慮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對生態農業、林業的保護和對野生動植物的干擾、破壞問題。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在追求低碳經濟的當下都在盡可能的降低都市農業旅游對保護生態環境所帶來的阻力,我國也有一些兼顧農業旅游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很好的例子。如北京的留民營生態旅游度假村,它依托生態農業,把生產和銷售有機農產品作為自己的特色,開發了農業生態公園、無公害有機蔬菜示范區以及沼氣太陽能綜合利用示范等內容。這些都是都市農業旅游的可喜表現,但是它的景區污染問題仍然很嚴重,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游客數量超出了景區可承受的范圍,導致大肆興建旅游服務基礎設施,使得廢棄物以及生活垃圾過多而嚴重破壞到生態平衡;都市農業旅游最大的特點就是季節性鮮明,夏秋季節是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由于經營管理水平的客觀限制造成亂采、亂丟現象頻發,破壞力生態環境,而到旅游淡季時,旅游景區門可羅雀,幾乎沒什么游客,導致旅游設施和旅游資源閑置,造成資源浪費。事實上,縱觀我國都市農業旅游經濟,在推崇低碳經濟的如今,它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低碳經濟的觀念意識有待加強,人們對于過低碳生活、進行低碳生產以及低碳生態沒有什么太深的了解與認識;其次是政府不管是在財政方面還是在政策方面扶持力度稍顯欠缺;然后是在低碳經濟度量評估標準方面,目前缺乏明確的、統一的度量標準;最后是在內在驅動力方面,開展低碳業務的企業稍顯欠缺。所以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一定要充分了解都市農業旅游中的消費者需求并以此為依據探究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再根據所在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
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受資源類型、產業水平、民俗文化、地理氣候以及市場結構等方面差異的影響,我國的低碳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大多都不盡相同。通過對我國典型城市研究和分析,一般有三種發展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研究與分析會使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我國各地區低碳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規律及其共性。
一是農業觀光型。這種模式堅持“以農為本”,以有機無公害的蔬菜水果為依托,把農業生態的觀賞價值發揮的淋漓盡致,開發出觀光、采摘、垂釣等各種各樣的都市農業旅游服務,把低碳發展理念堅持到底,從而使農業生態旅游環境變得環保而安全,在提高都市農業旅游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證生態環境效益。如深圳,它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驅,目前已經形成了光明華僑畜牧場、荔枝世界生態園等著名的低碳都市農業旅游景區景點。
二是生活體驗型。顧名思義,該種模式是把鄉村風情、農耕文化以及有特色的主題慶祝典禮等作為都市農業旅游的資源,結合生態農業和民俗體驗,打造農家樂、民俗節慶等旅游內容以及其他的低碳旅游產品,充分體現低碳生活的理念?!稗r家樂”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以地形復雜和少數民族眾多的重慶為例,截至20xx年,這座城市已有兩萬多家農家樂,年接待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營業額每年更是超過了20億元,同時它還帶動了其他的配套設施,儼然已成為了一條巨大的產業鏈。
三是技術研發型。該種模式是指在發展都市農業旅游時,通過運用新型低碳技術來實現對旅游資源的循環利用、增匯固碳以及節能減排,從而盡可能的降低環境污染以及資源浪費,以兼顧都市農業旅游中的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如北京蟹島集團,它形成了融種植、養殖、加工等于一體的都市農業生產鏈,還建立了沼氣池、污水和垃圾處理系統等,真正實現了污染零排放,成為了全國的低碳都市農業旅游技術研發型發展模式中規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典型。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為都市農業旅游提供支持和保障。都市農業旅游涉及到土地規劃以及農業旅游建設等方面,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職能,極大宣傳教育并制定相關的促進政策。首先是政府要根據當地的資源特色以及實際情況并結合城市發展規劃進行科學選址、合理規劃,盡可能避免開發盲目、布局隨意問題的發生。其次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給予有力的資金支持。如設立專項補貼資金,還可以制定并出臺有關的優惠政策,例如免征增值稅、營業稅,減免企業所得稅等,以此來促進低碳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然后是建立有關土壤、水源以及氣候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以加大對其的保護,規范耕作方式和人工設施建設,從而建立具有良性循環特點的生態系統。
二是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提高服務質量。所謂行業組織,包括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以及社團組織。行業組織在調整農業企業和農民生產經營結構方面起組織帶頭的作用,而且它還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旅游區域聚集效應;其次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實現低碳被都市農業旅游經驗和信息的共享,盡快的把這些經驗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而且它還可以建設有關的培訓體系,對從業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與進修,提高他們的經營能力和服務質量,在整合旅游資源以及樹立品牌形象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增加旅游產品附加值,開展有效的宣傳推廣。簡單趨同的旅游產品不但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很難獲得市場認同,所以要想提高營業利潤,就要結合市場需求延伸產業鏈,增加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如玫瑰種植園,它除了可以欣賞和采摘外,還可以推出玫瑰花餅的制作和品嘗的體驗活動。把一個產業鏈拉長、延伸,開發出與之相關的更有特色的新產品,不但吸引力更強大,利潤回報率也會很高。在宣傳推廣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快、廣、便捷的特點。在傳統的都市農業旅游宣傳推廣中,大多是低投入的宣傳廣告和口口相傳,效率太低,在新媒體上發布廣告或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加大宣傳范圍和宣傳效率,突顯出自己的旅游特色,提高游客的認同度和忠誠度,以穩定旅游收入。
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根據項目規模、項目組成和工藝流程,研究提出相應的企業組織機構,勞動定員總數及勞動力來源及相應的人員培訓計劃。
一、休閑農業項目組織。
(一)組織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休閑農業項目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
(一)勞動定員。
(二)年總工資和職工年平均工資估算。
(三)人員培訓及費用估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要求,近日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的現狀、存在問題、今后思路和工作重點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合肥四城區中,包河區農村面積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最大的農村和農業人口。近年來,我們堅持合肥現代濱湖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加快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為城市形態,農民轉化為城市居民,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基本形成了“田成坊、林成網、路通渠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本格局。
第二,生態休閑旅游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季湖濱旅游節、大徐葡萄節、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日,打造全省旅游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大圍鎮榮獲“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安徽省第一農家樂示范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范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
第三,新農村建設引領全省?!盎张?、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獨具特色。神府、墨灘、東城等十個村被評為省市級示范點,大徐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稱號。
通過開展“清潔家園、綠化村莊”專項行動,實施文明農村建設四年計劃,村莊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水果、種苗、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被認定為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項目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加快實施大徐土地整理、牛叫大徐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但與現代湖濱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相比,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發展正處于城郊農業向都市農業過渡時期,途中存在粗放農業與精細農業并存,區域內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存在矛盾;農村經濟發展還存在組織化程度低、基礎設施薄弱、水污染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民市民化轉型進程相對緩慢與城市化快速推進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統籌解決“三農”問題,構建適合合肥現代濱湖城市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系,是我們的重要任務。落實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六大工程:
為滿足濱湖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應將都市農業作為現代濱湖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使包河成為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突出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園林”的特色和亮點。加強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強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實現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湯溪河、巢湖沿岸人工濕地和生物凈化設施建設,逐步向集中居住區推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爭創國家和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群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網絡、信息網絡和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道路與城市道路的銜接,加快村內主次干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便捷的交通網絡。以大徐土地整理工程、牛叫大徐農業綜合開發工程、1萬畝大徐防洪標準工程、張旭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為起點,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給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全面啟動文明農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村莊”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有效改變了中偏遠郊區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的“臟亂”面貌,力爭用兩年時間把所有行政村建設成為文明村。為實現“溝渠凈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照明、墻面美化、環境衛生、清潔衛生”的目標,村內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了環境整潔、秩序有序、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貌。
加快農業生產園區建設,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中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方面,要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設施農業,促進蔬菜、水果、種苗、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提高農業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模式上,應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為突破口,大力吸引農業投資,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發展重點方面,我們將重點發展董大偉、牛叫大圩、馬尾、大張偉四個圩區的功能開發。根據各圩區的產業特點,董大偉力爭打造“湖濱后花園”和“中國最美麗的湖濱城市花園”;牛叫大圩結合實施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和種植業以及高端服務業;馬尾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為龍頭,打造集居住、度假、休閑為一體的生態濱水公園。翼城鎮大張偉依托萬畝速生林基地,大力發展森林培育經濟,努力打造市民休閑度假的天然氧吧。
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游文化資源,推出“春湖旅游節”、“大徐葡萄節”、“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大搞“吃、住、游、購、娛”,進一步完善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閑娛樂、觀光垂釣、采摘體驗等旅游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游內涵和品位。突出濱湖宣傳和包河營銷,通過旅游節慶的發展,讓更多的游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的快速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加快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建筑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洗禮,逐步將農民轉變為農業勞動者;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和教育機構的聯系和互動,直接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產銷水平;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培養模式,有效提高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和水平;培育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
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根據項目規模、項目組成和工藝流程,研究提出相應的企業組織機構,勞動定員總數及勞動力來源及相應的人員培訓計劃。
(一)組織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休閑農業項目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
(一)勞動定員。
(二)年總工資和職工年平均工資估算。
(三)人員培訓及費用估算。
農業產業化(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思路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市場連接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科教結合型、專業協會帶動型。
農村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地方政府推動農民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能僅限于引導農民積極種植,更應當通過各種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推動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集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開拓農民增產和增收的渠道,并在適當的時候,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食品產業園區,提升縣域農業的競爭力,從而真正確立“一縣一特”產業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為農民扶貧致富工作提供長久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目錄】。
第一部分農業產業化項目總論。
總論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首要部分,要綜合敘述研究報告中各部分的主要問題和研究結論,并對項目的可行與否提出最終建議,為可行性研究的審批提供方便。
(一)項目名稱。
(二)項目承辦單位。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3.《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號;
4.《產業結構調整目錄版》;
5.《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
6.《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年審核批準施行;
8.企業投資決議;
9.……;
10.地方出臺的相關投資法律法規等。
(五)項目建設內容、規模、目標。
(六)項目建設地點。
在可行性研究中,對項目的產品銷售、原料供應、政策保障、技術方案、資金總額及籌措、項目的財務效益和國民經濟、社會效益等重大問題,都應得出明確的結論,主要包括:
(一)項目產品市場前景。
(二)項目原料供應問題。
(三)項目政策保障問題。
(四)項目資金保障問題。
(五)項目組織保障問題。
(六)項目技術保障問題。
(七)項目人力保障問題。
(八)項目風險控制問題。
(九)項目財務效益結論。
(十)項目社會效益結論。
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在總論部分中,可將研究報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匯總,列出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使審批和決策者對項目作全貌了解。
表1技術經濟指標匯總表。
序號。
名稱。
單位。
數值。
1
項目投入總資金。
萬元。
26136.00。
1.1。
固定資產建設投資。
萬元。
18295.20。
1.2。
流動資金。
萬元。
7840.80。
2
萬元。
20647.44。
2.1。
固定資產建設投資。
萬元。
18295.20。
2.2。
鋪底流動資金。
萬元。
2352.24。
3
年營業收入(正常年份)。
萬元。
36590.40。
4
年總成本費用(正常年份)。
萬元。
23783.76。
5
年經營成本(正常年份)。
萬元。
21954.24。
6
年增值稅(正常年份)。
萬元。
2783.61。
7
年銷售稅金及附加(正常年份)。
萬元。
278.36。
8
年利潤總額(正常年份)。
萬元。
12806.64。
9
所得稅(正常年份)。
萬元。
3201.66。
10。
年稅后利潤(正常年份)。
萬元。
9604.98。
11。
投資利潤率。
%
62.03。
12。
投資利稅率。
%
71.33。
13。
資本金投資利潤率。
%
80.63。
14。
資本金投資利稅率。
%
93.04。
15。
銷售利潤率。
%
46.52。
16。
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全部投資)。
%
29.32。
17。
稅前財務內部收益率(全部投資)。
%
43.98。
18。
稅后財務凈現值fnpv(i=8%)。
萬元。
9147.60。
19。
稅前財務凈現值fnpv(i=8%)。
萬元。
11761.20。
20。
稅后投資回收期。
年
4.66。
21。
稅前投資回收期。
年
3.88。
22。
盈虧平衡點(生產能力利用率)。
%
42.05。
。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對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項目的主要問題進行說明并提出解決的建議。
1.項目總投資來源及投入問題。
項目總投資主要來自項目發起公司自籌資金,按照計劃在3月份前完成項目申報審批工作。預計項目總投資資金到位時間在4月底。整個項目建設期內,主要完成項目可研報告編制、項目備案、土建及配套工程、人員招聘及培訓、設備簽約、設備生產、設備運行及驗收等工作。
項目發起公司擬設立專項資金賬戶用于項目建設用資金的管理工作。對于資金不足部分則以銀行貸款、設備融資,合作,租賃等多種方式解決。
2.項目原料供應及使用問題。
項目產品的原料目前在市場上供應充足,可以實現就近采購。項目本著生產優質產品、創造一流品牌的理念,對原材料環節進行嚴格把關,對原料供應商進行優選,保證生產順利進行。
3.項目技術先進性問題。
項目生產本著高起點、高標準的準則,擬采購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引進先進生產管理經驗,對生產技術員工進行專業化培訓,保證生產高效、工藝先進、產品質量達標。
這一部分主要應說明項目發起的背景、投資的必要性、投資理由及項目開展的支撐性條件等等。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市場迅速發展。
(二)國家產業規劃或地方產業規劃。
我國非常中國農業產業化領域的發展,國家和地方在最近幾年有關該領域的政策力度明顯加強,突出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穩定國內外市場;
(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3)加快實施技術改造;
(4)淘汰落后產能;
(5)優化區域布局;
(6)完善服務體系;
(7)加快自主品牌建設;
(8)提升企業競爭實力。
(三)項目發起人以及發起緣由。
……。
(一)……。
(二)……。
(三)……。
(四)……。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術可行性。
本項目建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方案,為保證工藝先進性,關鍵設備引進國外廠商,其他輔助設備從國內廠商中優選。該公司始建于,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造和生產實踐,公司創造出一流的農業產業化工藝和先進的管理技術,完全能夠按照行業標準進行生產和檢測,其新技術方案的引入,將有效保證本項目順利開展。
(四)模式可行性。
農業產業化項目實施由項目發起公司自行組織,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土建工程由公司自主組織建設。項目建成后,項目運作由該公司全資注冊子公司主導,項目產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目前,國內外市場發展均較為迅速,市場空間放量速度加快,市場需求強勁,可以保證產品有效銷售。
(五)組織和人力資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市場分析。
市場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個項目,其生產規模的確定、技術的選擇、投資估算甚至廠址的選擇,都必須在對市場需求情況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決定。而且市場分析的結果,還可以決定產品的價格、銷售收入,最終影響到項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詳細研究當前市場現狀,以此作為后期決策的依據。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市場調查。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國際市場調查。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國內市場調查。
(三)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價格調查。
(四)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上游原料市場調查。
(五)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下游消費市場調查。
(六)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市場競爭調查。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市場預測。
市場預測是市場調查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延續,是利用市場調查所得到的信息資料,根據市場信息資料分析報告的結論,對本項目產品未來市場需求量及相關因素所進行的定量與定性的判斷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場預測的結論是制訂產品方案,確定項目建設規模所必須的依據。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國際市場預測。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國內市場預測。
(三)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價格預測。
(四)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上游原料市場預測。
(五)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下游消費市場預測。
(六)農業產業化項目發展前景綜述。
第四部分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規劃方案。
一、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產能規劃方案。
二、農業產業化項目產品工藝規劃方案。
(一)工藝設備選型。
(二)工藝說明。
(三)工藝流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268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