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題編號: dljysghkt201409
大荔縣荔東小學課題組 撰稿人 黨秀麗
行政主持人:曾風俠 學術主持人:黨秀麗
課題組成員:麻曉敏 吳丹 王英 楊曉慶 劉柯欣
一、課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一)課題的背景
小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小學生識字量中日常生活的可用字詞不足,以及學生對生活中、讀物中碰到的字詞有著濃厚的興趣,又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及時的解決。識字,對于低年級學 生來說,又是個既重要又艱巨的任務。說它重要,是因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識字這把鑰匙,就無法打開科學文化知識寶庫的大門。說它艱巨,是因為中國漢字的數量太多,而且字形復雜,難記難寫;字音字義又變化多端,實在是 難掌握。因此,識字是小學生的一個難關。但又是每個學生必須闖過、闖好的難關。引導學 生自己學、高興學、發現學。在學生掌握很多漢字后能夠自己去發現生活中的新字,在生活 中運用、鞏固。新課程突出的一點就是: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讓學生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課題的研究意義 識字能力的養成對于小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其一,開放識字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多地從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生 活這個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設計學生識字的形式,開展生活化識字活動,使學生在生活中自 主地識字,在識字中更好地生活。其二,從根本上改變小學語文識字效率低下和識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新課程推出的一個極其重要因素也緣于此。其三,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完善學生學習的個性心理,培養學生探究的學習習慣。有鑒于此,本課題想著重通過“優化識字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研究,探討 一些小學生識字的行為及其策略,以便學生逐漸積累、體驗,形成一定的識字能力和符合小 學生識字的規律。
二、問題的提出及基本內容
漢字是以圖像為基本形態實現字形字義相統一的,和實現表達情意之功能的已經抽象化的、物化的、相對穩定的記錄漢語言的符號系統。漢字識字、寫字教學是小學階段一切知識學習額基礎,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更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教訓,如果識字教學發生滯后,將會嚴重影響今后的語文教學乃至其他學科的教學。如何發揮漢字的育人功能,利用信息技術讓兒童識寫字超越傳統的學校課堂和課本的框框,更好地開發兒童大腦的潛能,是一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但是,目前小學識字教學存在一些注意的問題。
1、弱化漢語拼音教學,弱化筆畫筆順教學的傾向 目前識字教學的流行做法是:識寫分流,加大識字量,提前讀寫。這種做法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但在執行中有弱化漢語拼音教學,弱化筆畫筆順教學的現象。
2、不符合兒童識字規律,違背漢字規范的信息技術運用傾向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以網絡為特征的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走進了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國內已有許多學者運用信息技術研究兒童識字教學,并研發出許多學習軟件和識字方法,但是我們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有將漢字形態和教學信息符號化、英文字母與漢語拼音字母混淆的問題。
(2)漢字規范缺失。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忽視漢字的規范問題。
(3)絕大多數沒有使用真正的中文鍵盤。(4)有的做法不符合兒童識字規律。
(5)有的軟件對硬件要求較高,不宜普及推廣。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在“九五”和“十五規劃”期間,我們荔東小學進行了一系列“信息技術和識字寫字教學的整合研究”的調查、實驗與對照,使我們感覺到有必要從理論高度來梳理小學低年級拼音教學與英語教學的關系、兒童識字心理規律,從實踐的角度設計出真實高效、符合漢字規范、符合兒童學習心理的切實可行、易于推廣的兒童識字教學軟件,同時我們也有信心和可能在理論上對信息技術和識字寫字教學相融合問題上進行深入研究。本課題的提出,正直人類處于世紀交替之際,信息技術深入社會,給每一個領域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開發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創造性九成為教育的一個最主要的任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把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開發學生的潛能,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教學理念,結合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開發新的符合漢字規范的識字教學軟件,發揮好軟件的實效,做到兩者的真正整合。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通過對國內外漢字計算機識字寫字軟件的調查,對小學識字教學和兒童識字寫字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和制約因素的分析,力圖運用信息技術,腦科學、生命科學理論,在漢字發音、字形規范的空間里,通過實證研究,探索出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的理論新思路,開發研制出一系列有利于學生能牢固掌握漢語拼音規則、漢字筆畫筆順規范,符合兒童識字心理規律、符合教學規律的輔助教學軟件,解決小學漢字識字寫字教學中出現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本課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法: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相結合,測試一年級新生的識字量,統計小學當前4門主要學科(語文、數學、科學、思品)1——6年級課本中的詞語量以及頻度,調查、分析兒童漢字識寫教學的現狀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漢字識字寫字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實驗法:以課題組目前的教研組為核心,驗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兒童識字寫字的軟件與理論;個案分析法;軟件開發;行動研究法:在研究過程,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正方案。對照開題報告的研究任務,課題組在認識和實踐兩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三、現狀、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成果
經過課題組成員一年來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識字情境,學生的識字興趣得到了充分激發。
識字認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將來閱讀、寫作的重要基石。低年級學生對生動、形象、色彩鮮艷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因此,網絡環境下,通過圖、文、音、像信息,更為形象、具體地表現識字內容,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
通過多媒體課件軟件的欣賞、練習、游戲等方法,使學生在興趣最高的情境中識字,提高了識字效率。
信息技術在操作中也可成為能反復練習的老師。我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低年級識字效率時,充分運用并發揮多媒體這一優勢,烘托場面,使我班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選擇有效的多媒體方法,如直觀演示法、游戲法等。實踐證明這些方法簡單直觀,能使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刻,掌握生字特別牢固,教學效果較好。
(2)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演示漢字,突破了教學中識字教學重難點。
1、通過使用動畫演示,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區分形近字難的現狀。漢字中有很多形近字,或區別于偏旁,或區別僅在于點橫長短之間,采用多媒體對形近字歸類的方法讓學生區分識字。
2、通過使用動畫演示,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區分形聲字難的現狀。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樹立學生學好漢字的信心。多媒體圖文并茂,利用一串同類的形聲字,引出相應的加深對形聲字的學習,也初步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多媒體展示兒歌和情境圖供學生閱讀、觀察。
(3)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豐富了識字資源,培養了學生主動識字的探究精神。
在課題實踐研究中,我力求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通過組織、引導、幫助,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中自主地識字,創造性地識字,從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識字能力。
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相互啟發、相互交流,一方面可為學生創設一個語言環境。這樣既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關注不同學生的情感變化。因此,運用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來構建知識,使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合作化教學得以真正實現,是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整合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我多次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如師生編兒歌、猜字謎等游戲互動環節,做到生生之間的合作,師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人人都享有說話的機會,人人都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作用在教學中表現在:一是突破了字形的難點,二是鞏固了字形和字音,積累了字詞。
(4)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信息反饋和知識鞏固,使識字教學變得活靈活現。
1、理解字義詞義,提高識字效率。
語文教學中還有很多字詞的理解,借助多媒體展示這些賞心悅目的美,有助于達到理解詞語的目的,使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和具體的事物結合起來,達到揭示字詞意思的目的。
2、理解字形、字的規范筆順,解決了一些易錯字的問題。我們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上的有動態演示、有配音的生字來幫助學生識字,先讓學生觀看動態演示,再讓學生根據演示自己抒空,然后按順序把字在田字格里寫出來,把讀音播放出來后,再給字加上拼音帽子,孩子們一下就把字的音和形記住了。這樣識字每個字都像有生命的活體會動、會出聲、還會自己帶帽,他們覺得太神奇了,因此學生的興致都很高,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
(5)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課題組語文老師每人形成專題論文兩篇,對這一課題的延伸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據!
(6)基于以上四方面的研究成效
自本課題研究實施以來,其結果是學生對識字充滿了興趣,識字量大大增加,2015年7月,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識字量的檢測,優秀的學生識字量已達到2600多個。
(7)形成《教學案例反思集》。
開展課題以來,課題組成員的教學模式不但環節齊全,而且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目標明確,立意新穎,構思巧妙,教法靈活。板書設計也多有精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形式活潑,注重了具有形象性勻稱的結構美和和諧的色彩美。特別是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目標的落實尤為關注。每一次上課后,都要寫一篇課后反思,主要圍繞住目標的達成來寫。
(8)《信息技術與識字整合課題研究論文集》。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整合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課題,所關注的是如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課題研究以“整合”為研究中心,以語文課程標準為基點,以課程改革為焦點;從理論上尋找突破口,以軟件開發和運用為切入點;不斷地把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實踐的成熟經驗擴展到日常教學中,變成“日?;钡慕虒W行為,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師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借多媒體激學習之趣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形、色不但能給學生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枯燥無味的識記變為形象的識記,讓學生記得快,記得牢。
其中,課題組成員黨秀麗老師在大荔縣“從試題導向談教學理念轉變”論壇中榮獲二等獎,黨秀麗老師的作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點滴探索》參與了全省第十二次優秀教科研論文與成果交流評選活動。吳丹老師制作的課件《小胖胖》獲縣級二等獎,王英老師在小學教師課堂大比武中被評為教學能手,楊曉慶老師在大荔縣“從試題導向談教學理念轉變”論壇中榮獲一等獎。
(9)弘揚傳統文化,國學培養愛國情感,并擴大識字量。課題組成員深入研究了課程標準,編寫了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國學經典》校本教材。每周專門開辟一節國學課,每天課間、課前誦讀國學經典,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滲透了情感教育,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識字量。
(二)、研究的成效。
在此項課題研究中,我們既取得了一些物化的成果: 編印了 《教案反思集》、《論文匯編》、《研究報告》、《國學經典》校本課程、《獲獎成果匯編》等。同時,又取得了以下顯著效果。
一、課題的實驗發展了學生的個性,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發展。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逐步實現了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探究”中創新。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能主動參與學習,樂于與人合作、交流,敢于討論,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學會反思,學會自我調控。學生學習興趣濃了、學習信心足了、學習角度寬了、學習的空間廣了、學習方式活了、課堂的信息量大了。讓學生們找回了真正學習的感覺。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學習成績顯著提高、綜合能力明顯增強,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預習及自主性學習習慣逐漸養成,學習成績穩中有升。2.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大的改變。
實驗前,學生的學習依賴于教師的講解,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自主學習的激情,經過實驗教師的引導,激勵,為學生提供自主交流、同桌互動交流、全班交流的平臺,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大的改變。課堂中敢于質疑,參與討論,初步學會自學,自我評價,相互評價。
4.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馬思彤、王羽童、成宇航、王東興同學被評為2014“最美青少年”榮譽稱號;王羽童同學在《我健康、我成長、我快樂》征文活動中榮獲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麗中國 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征文三等獎;王羽童同學在渭南市“奮發向上、崇德向善”愛國主義講故事競賽中榮獲二等獎;魏珺洋同學在《夢之艱、夢之藍》征文活動中榮獲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麗中國 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征文三等獎;黨魏睿婷同學榮獲大荔縣“感知文明、感受變化”征文活動三等獎;黨魏睿婷同學在“我的避險故事”陜西省小學生作文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在“愛的行動”為主題的第十屆全國少年兒童書信文化活動大荔賽區中,馬思遠同學的作品榮獲一等獎、張筱穎同學、朱婷婷同學、雷茹玉同學榮獲三等獎、李澤輝同學榮獲優秀獎。
二、教師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1.調動起教師學習新課標和理論的熱情。
課題組主要成員為我校部分語文教師,實驗教師積極學習理論,舉行新課標的講座。曾鳳俠同志被授予渭南市“優秀校長”榮譽稱號,2013年授予“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黨秀麗老師多次擔任現代技術應用技能大賽評委,并多次被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吳丹、王英兩位老師在縣局組織的課堂大比武中榮獲“教學能手”稱號,吳丹老師制作的課件《小胖胖》獲得二等獎;楊曉慶、王英老師被評為“優秀輔導員”。
2.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
教學中力求做到體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調統一。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逐漸形成。各學科的教學都能按照新課程理念確定的三維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努力進行再創造,以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調統一。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中內隱的人文因素,以實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的和諧同一。校本研究資源逐漸形成。
圍繞課題研究,課題組做了許多實實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家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發展自我、收獲喜悅。一年多來,課題組成員在教師基本功和各類教學業務競賽中獲大豐收。課題組成員以及參與教師先后有曾鳳俠獲市級“優秀校長”榮譽稱號,王英獲縣級“教學能手”稱號、“優秀輔導教師”,吳丹被評為渭南市“優秀少隊輔導員”,楊曉慶獲得市級“優秀輔導教師”。3.提升了教師教研水平。
教育科研能力顯著提高教師在各類講課比賽、教學競賽、論文評比中獲得了諸多獎勵。在此項課題研究中,教師親身經歷了教育科研的過程,了解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工作方法,在科研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教育科研能力顯著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逐漸提高, 許多青年教師逐漸成熟起來。
四、課題研究中的思考
1、低年級的主要任務是識字,不能為了識字而識字,一定要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為學生的識字教學活動為出發點,一切為了學生,也是一切為了學的活動。識字最終是為讀寫服務的,所以在識字時,要注重識字與運用密切結合,不是讓學生認識一個個孤零零的漢字,而是把字放到詞語中,最終要放到文章中去閱讀,注重漢字的運用,讓孩子們在具體情境中識字,以逐步實現識字的自動化。如何讓學生在信息化的環境中,能夠在識字中提升閱讀能力,是一個延伸領域。
2、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如何設計出高質量的課件,真正給學生創設一個豐富有用的信息化環境,還需要我們去不斷充實自我,不斷完善自己的教研能力,使這一實踐活動堅持下去。
五、本課題的收獲
(一)本課題構建了耗時少、收效高的識字教學模式 構建了耗時少、增加識字量應以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為前提。為此,我們進行了三項改革:
1.集中識字教學模式 低年級的集中識字課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我們嘗試了 集中識字教學模式 感知——理解——反饋三步教學法。
2.分散識字教學的模式 我們堅持以讀為主:(1)預習讀。首先讓學生看拼音讀課文,要求不 分散識字教學的模式 分散識字教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唱讀,一字字讀正確,一詞詞讀清楚。(2)檢查讀。檢查 學生預習的情況,針對問題進行指導。(3)示范讀。示范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4)自由讀。(5)感情讀。(6)背誦片斷。
3.識字活動課的模式 第一步自主識字,感受樂趣。第二步是合作識字,豐富體驗,合作識 識字活動課的模式。第二步是合作識字,豐富體驗,字第三步是探究識字,培養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培 字第三步是 養了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識字效率,增強了學生的自信。4.寫字教學的模式 通過觀察比較——指導范寫——練習反饋——評點提高四步教學法來提 寫字教學的模式高學生的寫字水平。低年級以硬筆書法為主,開展漢字書寫訓練課程。中高年級開展軟筆書課程 訓練,提高學生寫字興趣,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經過一年多來的研究,以及圍繞課題研究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我們沿著“整體、科學、現代、主體、優化、深層、實效” 的目標,推進學科之間的整合,借助多媒體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擴大識字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課題實驗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研究的深度還不夠廣,研究的面還不夠寬等; 還有一些問題有待思考,如教書與育人的問題、整合與側重的問題。全校教師將繼續加強學習,提高水平,深入開展課內外教育教學研究,充分挖掘各學科的教育因素,使我校的教學水平及學生學業成績再上新臺階。
1、概念的界定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看,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看,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當然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都是為了改變學習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特點來看,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以上的兩項內容。
2、課題研究背景及解決問題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有趣、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傳統的教學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探索的機會很少,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和信心,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價值:地理學科跨文理兩科,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實踐性強,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農業、交通、商業、旅游、文化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將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探索學習,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同時,增強老師的全面素質提高。
4、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以主動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也逐步為大家所認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動。目前的研究性學習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新。
5、課題研究目標
使學生由傳統教育的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發展為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適應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為實踐服務。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建設,關注家鄉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上網查詢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04年11月)
學習理論:廣泛搜集并學習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有關資料,提高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設計方案;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共同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情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明確分工,各負其職,考慮到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鑒于目前處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級試行。高三教師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體任務:
1、挖掘、編寫出地理學科教材中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2、組織相關教師上好研究性學習研討課并撰寫出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案;
3、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體會,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作業。
4、撰寫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05年6月)
以會議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形成成果,申報驗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麗、楊桂玲、車穎、王崴、于曉坤、冷天崖、楊蕊老師等分別負責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
由王崴老師搜集和整理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作業。
3、整理各種研究報告、論文
本課題組負責人曲秀麗老師撰寫了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于曉坤和冷天崖老師分別撰寫了淺議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作用等研究論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學習課教案
“生活作文”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1、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21世紀是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尤其是中國加入了wto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開放力度的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積極開展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為主的實踐研究,旨在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具有現代素質的實用人才,這對中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與世界交流和合作至關重要。
2、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強調面向全體,注重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而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課堂教學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形式,積極開展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為主的實踐研究,將為中學各科素質教育找到一個著力點和突破口,使學生學會學習,有效地減輕學生負擔,從而為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平臺。
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把生活與作文聯系起來,讓生活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符合課標要求,體現了新課程的時代精神。
4、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即語文教育。這既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吧钭魑摹毖芯烤褪窃谶@一背景下提出的課題,是在作文教學領域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借鑒、實踐和探索。
5、我校師資力量相對雄厚,對作文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早,成果頗豐,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學校雖地處山區小城鎮,但自然環境優美,人文積淀豐厚,校園文化有一定的建樹。因此,無論是生活內容的豐富多彩,還是山川人文的絢爛多姿,還是語文自身的發展,“生活作文”的研究都具有可行性,前瞻性,適用性。
二、課題的界定。
我們對初中生生活作文教學研究作如下的界定:所謂生活作文就是引導學生投入生活、熱愛生活、欣賞生活、創造性地生活,緊密生活與作文的聯系,探索優化作文教學的策略,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作文,提高學生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學習作文中豐富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三、研究內容、目的及理論依據。
(一)研究內容。
1、回歸生活是作文發展的必由之路:(1)什么是生活作文?生活作文是對偽作文、假八股的一種反動,但又有別于所謂的“原生態作文”、“綠色作文”。它應該具有自己的特點。(2)生活作文為什么是作文回歸的一種必然。(3)生活作文是作文自身發展的需要,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是語文人文教育發展的需要。
2、作文與生活:生活滋養作文。作文是生活沃土上長出的苗,是這苗上開出的花,是這花結出的果。(1)材料(素材)與生活;(2)立意與生活;(3)情感與生活;(4)表達與生活;(5)語言與生活。
3、生活與體驗:(1)怎樣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生活作文觀;(2)學生的生活(類型、范圍、特點);(3)怎樣引導學生真正投入生活:對待生活應有的正確態度、激發投入生活的興趣、投入生活有效的方式、怎樣從生活中獲得體驗。
式、技巧。
5、加工生活:(1)作文為什么要摒棄原生態對生活進行再提煉、加工;(2)提煉生活的原則、方法、技巧;(3)作文來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6、作文美化生活:(1)寫作對生活的反作用;(2)作文美化生活;(3)作文促進人的健康發展。
7、讀書與作文:讀書、看電視、遨游網絡是精神生活的一種,是個體的必須的間接生活。(1)讀書、看電視、上網是對生活一種有益的補充、拓展;(2)讀書、看電視、上網對生活作文的意義;(3)生活作文的與時俱進。
8、生活作文的批改與評價:(1)批改的方法;(2)評價的體系、標準。
9、生活作文的愿景:防止庸俗化。
10、資料收集整理,整合各項研究成果,建構初中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模式。
11、撰寫結題報告,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
(二)研究目的。
1、通過研究和實踐,高效達到中學生作文訓練要求,提高表達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給作文以生活的靈性,使學生的作文能力適應生活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
2、通過研究和實踐,總結出生活作文的基本途徑,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的設計,得出生活作文的操作性結論,尋找生活作文目標大面積高質量達到的有效途徑。
3、通過生活作文的寫作,引導學生過有意義的生活、過有趣的生活、樂觀地對待生活。從而提高精神生活質量。
(三)理論依據。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強調“生活即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精髓。這啟示我們,作文教學同樣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站在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現代人”這個高度,來審視構建培養目標,開展作文的教育教學。
2、葉圣陶先生認為:“寫作是什么呢?要寫出自己的經驗。經驗又必須深刻、必須正確,這要從整個生活里下工夫?!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文集》第3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劉國正先生說:“語言天然是和生活聯系的,它產生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它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反映人們在生活中獲得的知識、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薄罢Z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它們水乳交融,難解難分?!保ā秳募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4、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人的知識思維活動的動態建構過程,是人們通過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活動的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所以,學生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新知識的建構者。教師應盡量滿足學生不同的要求,以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與積極學習的發生?!保悥|編《開發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寫作理論。無數成功的寫作實踐,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美是生活”(馬雅可夫斯基)這一論斷的真知灼見。學生作文雖不能等同作家創作,但就其寫作過程而言,有著驚人的一致。因此,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頭之水。
6、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是一個潛在的天地,都有他自己所傾向的學習類型、工作方式和氣質性格,都有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因而,呼喚構成一個開放、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方式。生活作文,亦是如此。
7、現代教育思想與新課標理念?,F代教育思想與《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倡導的理念精髓是關注人的發展。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意學科體系、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的互動性。
四、課題的實施。
一)搜集資料,組建隊伍,建立課題研究網絡,選取實驗對象和選用研究方法。1、2012年5月至12月,課題申報,前期準備,確定課題領導小組成員,積極籌措科研經費,確定子課題負責人。
2、實驗對象:2013年1月至5月,隨機抽取非畢業班級三個班為實驗班級,進行調查研究。抽到的班級為當時的七(3)班、七(3)班、八(1)班、八(6)班。
3、課題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分析數據,尋找突破口,擬定對策。2)行動研究法:確定行動目的,通過調查、采訪、閱讀活動、寫作實踐等行動方式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實驗對比法:確定實驗班和對照班,通過控制變量進行實驗驗證,探索中學各科教學中讀寫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途徑和方法。
4)經驗篩選法:結合子課題研究,總結經驗,撰寫文章,定期召開研討會。
5)資料積累法:積累相關資料作為研究的參與資料和研究成果。二)開展“學情”調查,加強課題研究的針對性。調查的對象是全校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合計268人。調查的內容是中學生寫作的態度、能力、習慣、存在問題等方面。調查的方式是問卷式匿名調查。調查后寫有調查報告。
三)開展多種研究活動,探索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新模式。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課題通過舉辦課題講座、開設研究課、示范課、課題研討會等形式,努力探索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模式。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講座式。利用講座形式,比較系統地講授寫作方法。
2、演繹式。教師先講授有關寫作方法,并結合教學具體內容,指導學生仿寫。
3、診治式。教師向學生提供診治的文章,讓學生自主批閱,改錯別字、病句,找美詞、美句,寫評語等。
4、交流式。讓學生互相交流寫作心得,通過生生互動,提高寫作能力。
5、滲透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增強學生的寫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6、活動式。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讓學生查資料,參觀考察,做實驗,掌握寫作素材,增強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四)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進行課題研究成果的推廣、輻射。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本課題組將研究成果推廣到非實驗班,在師生中獲得了一致好評。多次向全縣乃恩施州開設研究課,現縣內其他兄弟學校均表示要借鑒本課題研究成果。
五、課題研究成果。
1、通過課題研究,廣大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教學觀念進一步轉變,指導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意識和能力有所加強,這種影響并已輻射到其他教師身上。過去我校教師只重視學生書本知識理論的積累,不大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過去教師把寫作僅局限于文學作品,忽略了作文與生活的聯系?,F在,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都能緊密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寫作的素材,發散了學生寫作的思維。
2、涌現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各個子課題的負責人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對教育科研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由原來的不自覺或半自覺狀態,轉化到能自覺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帶動了其他教師的科研,有力地推進了師資隊伍建設。
3、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有所增強。由于本課題立足于指導學生寫生活作文,學生對作文的認識有了新的改變。原來大部分學生一直以為寫作是語文學科的事,現在明白了寫作是生活的需要,每門功課都需要寫作,因而增強了寫作的興趣,加強了寫作訓練,提高了寫作能力。
4、寫作指導研究取得了明顯成果。
1)通過實踐研究,本課題組探索總結出了一個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基本模式,即:積累——感悟——練評——反思。積累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要學生積累生活材料,二是要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三是要學生積累寫作經驗。感悟,即讓學生對自然、生活、實驗等現象進行探究,領悟其中的奧秘。練評即一方面讓學生去練筆,一方面教師要及時批改、及時評講。反思,有教師方面對寫作指導的反思,也有學生對自己寫作各方面的反思。
2)、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大膽實驗,撰寫了100多篇經驗總結和論文,分別獲得了縣、市、省級論文評比獎,并有相當數量的文章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還有不少課題組成員上了校、縣、市級觀摩、示范課。
5、教師和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大面積提高。近三年來,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和學生寫作能力普遍提高,在省、州、縣舉行的教師論文和中學生作文競賽活動中,在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中,在其他諸如實驗器材征文、環保征文、書信大賽、建始縣首屆網絡作文大賽、“我與建始公安”征文等活動中,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實驗班的語文大考成績也高出非實驗班3至5分。
1)教師方面
摸索出了如何在中學各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方法和經驗;如何發揮文學社團的模范帶頭作用,促進中學生讀寫能力提高的一些較具體的、帶有規律性的作法:強化自身活動,找準“輻射”載體,使社團的“影響”作用,能有效的施展。具體說,就是要搞好文學社團自身的活動,努力做出點成績,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在班級里組建起“興趣小組”,作為施展“輻射”作用的載體,建立起一條“影響”的渠道,有效地發揮文學社團的帶頭作用與促進作用。其次,通過實驗教學自身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或以理論或以實踐的形式體現了實驗中的所得。本階段的實驗中,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寫出了論文和總結120余篇。課題組擬將教師優秀論文結集為《生活作文課題研究論文集》,因經費不足而未果。
2)學生方面
實驗初與實驗中期,我們分別對實驗班、對照班進行了讀寫能力的考查,并對讀寫興趣等相關情況進行了問卷。相關數據如下:第一次考查,實驗班均分為:閱讀均分38.4,寫作均分為46.5,閱讀、寫作總分均分為84.9,而對照班合計均分為81.3。實驗中期測試成績,實驗班為85.1,而對照班是82.3。很顯然,實驗班的讀寫能力,較之對照班有明顯的提高。而在問卷中的有關數據則顯示:實驗班的學生,在文學社成員的帶動之下,相當一部分學生克服了以往對讀寫對文學的畏懼心理,在100份問卷中顯示,有48%的同學對讀寫產生了濃厚興趣,表示愿意加入文學計團;而對照班則只有21%的同學有這愿望。其次,在文學社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文學社成員的讀寫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文學創作與參加作文競賽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有多人在省州級刊物上發表過文章,累計100多篇。課題組將學生在各級刊物發表的文章和部分優秀習作編輯出版了《最美的聲音》在全縣范圍內交流。
六、課題研究體會及心得。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價值和創新之處
在課題研究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證。由于長期以來我們的各科教學偏重于知識點的教學,導致了多數教師的課堂缺少了人文性和趣味性,變得面目可憎;再加上進入初中以后,學生的數理化作業訓練等搶占了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導致學生花在閱讀和寫作上的時間大為減少。而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我們發現許多同學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強,這一點在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比照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通過課題研究,我們對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充滿了信心。
二)課題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實驗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研究,強調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多色彩的。要寫好生活作文,學生必須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有較自由的時間和較廣闊的空間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討。
2、在現行的中考制度下,如何激發學生增強各科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如科技小論文等)的寫作興趣和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
3、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尚待進一步研究。
4、由于科研經費不足,導致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展現的簡化,有損于研究的實效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
1、概念的界定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看,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看,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當然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都是為了改變學習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特點來看,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以上的兩項內容。
2、課題研究背景及解決問題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有趣、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傳統的`教學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探索的機會很少,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和信心,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價值:地理學科跨文理兩科,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實踐性強,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農業、交通、商業、旅游、文化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將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探索學習,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同時,增強老師的全面素質提高。
4、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以主動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也逐步為大家所認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動。目前的研究性學習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新。
5、課題研究目標
使學生由傳統教育的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發展為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適應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為實踐服務。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建設,關注家鄉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上網查詢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11月)
學習理論:廣泛搜集并學習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有關資料,提高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設計方案;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共同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情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明確分工,各負其職,考慮到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鑒于目前處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級試行。高三教師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04年12月—5月)
具體任務:
1、挖掘、編寫出地理學科教材中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2、組織相關教師上好研究性學習研討課并撰寫出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案;
3、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體會,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作業。
4、撰寫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05年6月)
以會議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形成成果,申報驗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麗、楊桂玲、車穎、王崴、于曉坤、冷天崖、楊蕊老師等分別負責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
由王崴老師搜集和整理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作業。
3、整理各種研究報告、論文
本課題組負責人曲秀麗老師撰寫了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于曉坤和冷天崖老師分別撰寫了淺議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作用等研究論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學習課教案
王崴老師上了地理研究性學習匯報課—“丹東七日游”,組織學生進行了“全球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地理研究性學習辯論會,并撰寫了研究性學習教案。探討和摸索了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5、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論文。
6、由楊桂玲老師整理和形成了課題組例會的紀錄。
五、課題研究的結論
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打下基礎。
六、課題研究參考資料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主編周益新龍門書局出版1月
“生活作文”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1、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21世紀是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尤其是中國加入了wto 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開放力度的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積極開展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為主的實踐研究,旨在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具有現代素質的實用人才,這對中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與世界交流和合作至關重要。
2、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強調面向全體,注重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而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課堂教學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形式,積極開展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為主的實踐研究,將為中學各科素質教育找到一個著力點和突破口,使學生學會學習,有效地減輕學生負擔,從而為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平臺。
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把生活與作文聯系起來,讓生活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符合課標要求,體現了新課程的時代精神。
4、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即語文教育。這既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吧钭魑摹毖芯烤褪窃谶@一背景下提出的課題,是在作文教學領域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借鑒、實踐和探索。
5、我校師資力量相對雄厚,對作文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早,成果頗豐,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學校雖地處山區小城鎮,但自然環境優美,人文積淀豐厚,校園文化有一定的建樹。因此,無論是生活內容的豐富多彩,還是山川人文的絢爛多姿,還是語文自身的發展,“生活作文”的研究都具有可行性,前瞻性,適用性。
二、課題的界定。
我們對初中生生活作文教學研究作如下的界定:所謂生活作文就是引導學生投入生活、熱愛生活、欣賞生活、創造性地生活,緊密生活與作文的聯系,探索優化作文教學的策略,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作文,提高學生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學習作文中豐富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三、研究內容、目的及理論依據。
(一)研究內容。
1、回歸生活是作文發展的必由之路:(1)什么是生活作文?生活作文是對偽作文、假八股的一種反動,但又有別于所謂的“原生態作文”、“綠色作文”。它應該具有自己的特點。(2)生活作文為什么是作文回歸的一種必然。(3)生活作文是作文自身發展的需要,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是語文人文教育發展的需要。
2、作文與生活:生活滋養作文。作文是生活沃土上長出的苗,是這苗上開出的花,是這花結出的果。(1)材料(素材)與生活;(2)立意與生活;(3)情感與生活;(4)表達與生活;(5)語言與生活。
3、生活與體驗:(1)怎樣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生活作文觀;(2)學生的生活(類型、范圍、特點);(3)怎樣引導學生真正投入生活:對待生活應有的正確態度、激發投入生活的興趣、投入生活有效的方式、怎樣從生活中獲得體驗。
式、技巧。
5、加工生活:(1)作文為什么要摒棄原生態對生活進行再提煉、加工;(2)提煉生活的原則、方法、技巧;(3)作文來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6、作文美化生活:(1)寫作對生活的反作用;(2)作文美化生活;(3)作文促進人的健康發展。
7、讀書與作文:讀書、看電視、遨游網絡是精神生活的一種,是個體的必須的間接生活。(1)讀書、看電視、上網是對生活一種有益的補充、拓展;(2)讀書、看電視、上網對生活作文的意義;(3)生活作文的與時俱進。
8、生活作文的批改與評價:(1)批改的方法;(2)評價的體系、標準。
9、生活作文的愿景:防止庸俗化。
10、資料收集整理,整合各項研究成果,建構初中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模式。
11、撰寫結題報告,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
(二)研究目的。
1、通過研究和實踐,高效達到中學生作文訓練要求,提高表達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給作文以生活的靈性,使學生的作文能力適應生活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
2、通過研究和實踐,總結出生活作文的基本途徑,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的設計,得出生活作文的操作性結論,尋找生活作文目標大面積高質量達到的有效途徑。
3、通過生活作文的寫作,引導學生過有意義的生活、過有趣的生活、樂觀地對待生活。從而提高精神生活質量。
(三)理論依據。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強調“生活即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精髓。這啟示我們,作文教學同樣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站在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現代人”這個高度,來審視構建培養目標,開展作文的教育教學。
2、葉圣陶先生認為:“寫作是什么呢?要寫出自己的經驗。經驗又必須深刻、必須正確,這要從整個生活里下工夫?!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文集》第3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劉國正先生說:“語言天然是和生活聯系的,它產生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它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反映人們在生活中獲得的知識、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薄罢Z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它們水乳交融,難解難分?!保ā秳募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4、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人的知識思維活動的動態建構過程,是人們通過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活動的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所以,學生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新知識的建構者。教師應盡量滿足學生不同的要求,以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與積極學習的發生?!保悥|編《開發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寫作理論。無數成功的寫作實踐,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美是生活”(馬雅可夫斯基)這一論斷的真知灼見。學生作文雖不能等同作家創作,但就其寫作過程而言,有著驚人的一致。因此,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頭之水。
6、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是一個潛在的天地,都有他自己所傾向的學習類型、工作方式和氣質性格,都有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因而,呼喚構成一個開放、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方式。生活作文,亦是如此。
7、現代教育思想與新課標理念?,F代教育思想與《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倡導的理念精髓是關注人的發展。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意學科體系、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的互動性。
四、課題的實施。
一)搜集資料,組建隊伍,建立課題研究網絡,選取實驗對象和選用研究方法。1、2012年5月至12月,課題申報,前期準備,確定課題領導小組成員,積極籌措科研經費,確定子課題負責人。
2、實驗對象:2013年1月至5月,隨機抽取非畢業班級三個班為實驗班級,進行調查研究。抽到的班級為當時的七(3)班、七(3)班、八(1)班、八(6)班。
3、課題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分析數據,尋找突破口,擬定對策。2)行動研究法:確定行動目的,通過調查、采訪、閱讀活動、寫作實踐等行動方式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實驗對比法:確定實驗班和對照班,通過控制變量進行實驗驗證,探索中學各科教學中讀寫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途徑和方法。
4)經驗篩選法:結合子課題研究,總結經驗,撰寫文章,定期召開研討會。
5)資料積累法:積累相關資料作為研究的參與資料和研究成果。二)開展“學情”調查,加強課題研究的針對性。調查的對象是全校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合計268人。調查的內容是中學生寫作的態度、能力、習慣、存在問題等方面。調查的方式是問卷式匿名調查。調查后寫有調查報告。
三)開展多種研究活動,探索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新模式。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課題通過舉辦課題講座、開設研究課、示范課、課題研討會等形式,努力探索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模式。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講座式。利用講座形式,比較系統地講授寫作方法。
2、演繹式。教師先講授有關寫作方法,并結合教學具體內容,指導學生仿寫。
3、診治式。教師向學生提供診治的文章,讓學生自主批閱,改錯別字、病句,找美詞、美句,寫評語等。
4、交流式。讓學生互相交流寫作心得,通過生生互動,提高寫作能力。
5、滲透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增強學生的寫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6、活動式。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讓學生查資料,參觀考察,做實驗,掌握寫作素材,增強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四)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進行課題研究成果的推廣、輻射。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本課題組將研究成果推廣到非實驗班,在師生中獲得了一致好評。多次向全縣乃恩施州開設研究課,現縣內其他兄弟學校均表示要借鑒本課題研究成果。
五、課題研究成果。
1、通過課題研究,廣大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教學觀念進一步轉變,指導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意識和能力有所加強,這種影響并已輻射到其他教師身上。過去我校教師只重視學生書本知識理論的積累,不大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過去教師把寫作僅局限于文學作品,忽略了作文與生活的聯系?,F在,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都能緊密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寫作的素材,發散了學生寫作的思維。
2、涌現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各個子課題的負責人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對教育科研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由原來的不自覺或半自覺狀態,轉化到能自覺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帶動了其他教師的科研,有力地推進了師資隊伍建設。
3、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有所增強。由于本課題立足于指導學生寫生活作文,學生對作文的認識有了新的改變。原來大部分學生一直以為寫作是語文學科的事,現在明白了寫作是生活的需要,每門功課都需要寫作,因而增強了寫作的興趣,加強了寫作訓練,提高了寫作能力。
4、寫作指導研究取得了明顯成果。
1)通過實踐研究,本課題組探索總結出了一個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基本模式,即:積累——感悟——練評——反思。積累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要學生積累生活材料,二是要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三是要學生積累寫作經驗。感悟,即讓學生對自然、生活、實驗等現象進行探究,領悟其中的奧秘。練評即一方面讓學生去練筆,一方面教師要及時批改、及時評講。反思,有教師方面對寫作指導的反思,也有學生對自己寫作各方面的反思。
2)、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大膽實驗,撰寫了100多篇經驗總結和論文,分別獲得了縣、市、省級論文評比獎,并有相當數量的文章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還有不少課題組成員上了校、縣、市級觀摩、示范課。
5、教師和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大面積提高。近三年來,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和學生寫作能力普遍提高,在省、州、縣舉行的教師論文和中學生作文競賽活動中,在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中,在其他諸如實驗器材征文、環保征文、書信大賽、建始縣首屆網絡作文大賽、“我與建始公安”征文等活動中,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實驗班的語文大考成績也高出非實驗班3至5分。
1)教師方面
摸索出了如何在中學各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方法和經驗;如何發揮文學社團的模范帶頭作用,促進中學生讀寫能力提高的一些較具體的、帶有規律性的作法:強化自身活動,找準“輻射”載體,使社團的“影響”作用,能有效的施展。具體說,就是要搞好文學社團自身的活動,努力做出點成績,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在班級里組建起“興趣小組”,作為施展“輻射”作用的載體,建立起一條“影響”的渠道,有效地發揮文學社團的帶頭作用與促進作用。其次,通過實驗教學自身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或以理論或以實踐的形式體現了實驗中的所得。本階段的實驗中,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寫出了論文和總結120余篇。課題組擬將教師優秀論文結集為《生活作文課題研究論文集》,因經費不足而未果。
2)學生方面
實驗初與實驗中期,我們分別對實驗班、對照班進行了讀寫能力的考查,并對讀寫興趣等相關情況進行了問卷。相關數據如下:第一次考查,實驗班均分為:閱讀均分38.4,寫作均分為46.5,閱讀、寫作總分均分為84.9,而對照班合計均分為81.3。實驗中期測試成績,實驗班為85.1,而對照班是82.3。很顯然,實驗班的讀寫能力,較之對照班有明顯的提高。而在問卷中的有關數據則顯示:實驗班的學生,在文學社成員的帶動之下,相當一部分學生克服了以往對讀寫對文學的畏懼心理,在100份問卷中顯示,有48%的同學對讀寫產生了濃厚興趣,表示愿意加入文學計團;而對照班則只有21%的同學有這愿望。其次,在文學社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文學社成員的讀寫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文學創作與參加作文競賽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有多人在省州級刊物上發表過文章,累計100多篇。課題組將學生在各級刊物發表的文章和部分優秀習作編輯出版了《最美的聲音》在全縣范圍內交流。
六、課題研究體會及心得。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價值和創新之處
在課題研究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證。由于長期以來我們的各科教學偏重于知識點的教學,導致了多數教師的課堂缺少了人文性和趣味性,變得面目可憎;再加上進入初中以后,學生的數理化作業訓練等搶占了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導致學生花在閱讀和寫作上的時間大為減少。而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我們發現許多同學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強,這一點在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比照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通過課題研究,我們對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充滿了信心。
二)課題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實驗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研究,強調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多色彩的。要寫好生活作文,學生必須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有較自由的時間和較廣闊的空間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討。
2、在現行的中考制度下,如何激發學生增強各科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如科技小論文等)的寫作興趣和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
3、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尚待進一步研究。
4、由于科研經費不足,導致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展現的簡化,有損于研究的實效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2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