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的編寫過程需要有條不紊地進行規劃、調研和撰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調查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根據《中國青年報》在《他們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害的人》的報道中說,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遭遇一場特大洪災,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個“留守兒童”。據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他們雖然隅居農村看似與我們毫不相干,可是誰又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和將來對社會的影響?留守兒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孤兒,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也息息相關。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里,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里,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他們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魯迅曾發出“救救孩子”呼聲,現在是該“救救”留守兒童的時候了。
在暑假期間,對河南省18個地區的1000名(6—14周歲)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眾所周知,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河南也逐漸成為第一勞務輸出大省。全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有3500萬人,外出務工半年以上人員達到1557萬人,從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為河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里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農村14周歲以下留守兒童242.75萬人占全國留守兒童總人數的10%。
下面是我們調查所得的數據,希望能給我們的決策者提供一些參考:
很少與父母聯系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的12.3%。
在學校里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學習上聽老師的話,很刻苦的25.3%。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從以上統計狀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而有資料顯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里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及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監管缺位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學校聯手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不適應感,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并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軌現象,出現一定的“留守兒童綜合癥”。
為全面了解全縣困境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積極探索困境兒童幫扶的有效途徑,切實保障兒童生命健康權,縣婦聯組織調研組,于7月1日至8冃15日,采取以座談、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全縣24鄉鎮499個行政村開展困境兒童調研,現將排查摸底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xx縣困境兒童基本情況。
據調查統計,全縣困境兒童265人,其中留守兒童210人,單親家庭兒童40人,孤殘兒童15人。
二、困境兒童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據調查發現,孤殘兒童因自身殘疾的原因及留守兒童因長期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導致普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守兒童因父母打工多數從事勞動密集型工種,微薄的經濟收入只能勉強維持全家的基本生活。但留守兒童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由于家庭經濟收入太少,父母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他們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良,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
3、情感溝通太少,導致困境兒童心理偏差嚴重。據調查,孤殘兒童80%以上,都存在自卑心理,而這些兒童正處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父母關心的不夠,與其交流太少,使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從而導致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兒童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再加上有些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不夠,導致他們有心事遇麻煩時缺乏通暢的傾訴渠道和正確的引導,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得心理健康。
4、安全監管不力,導致困境兒童安全難以保障。當前,大多數監護人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平日對這些兒童監護不力、安全教育不夠,導致部分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因受農村社會治安環境的影響,困境兒童權益受到嚴重侵害。
三、幫扶困境兒童的建議和意見。
農村困境兒童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綜合的社會問題,它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當前,如何搞好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幫扶工作刻不容緩?,F結合調研情況,提出以下建議和意見:
覆蓋城鄉的農村困境兒童扶貧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科學制定農村困境兒童扶貧工作規劃和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近期和中長期工作內容及目標,努力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扶貧工作向前發展。
2、要切實做好貧困留守兒童摸底建檔造冊工作。要制定詳細、有效地幫扶措施,必須開展調研。要針對困境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深入基層,對困境兒童的家庭經濟狀況、教育狀況、生活狀況進行詳細調查研究,對調查摸底出來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科學整理,對困境兒童的變動情況進行建檔立卡、登記造冊,分門類建立詳細的困境兒童數據庫,并通過微機錄入,實現困境兒童網絡信息資源共享。
老齡化成為社會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翱粘怖先恕笔侵覆慌c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無子女的老人,也包括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據全國老齡委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總數10%,xx年將達到2億。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夫婦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隨之產生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但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情感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兒童甚至會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部分人大代表和駐鎮政協委員對全鎮37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進行調研,對彭王、長王兩村進行重點調查,以尋求改善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保障的良策。
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一)空巢老人生活現狀。
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會認同感不能得到滿足。他們都盼望子女能回來看望自己,因缺乏親情倍感孤獨。同時,身體狀況是老年人最擔心的問題。晚年后,由于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擾,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擔心子孫購房、上學及日常生活開支大,怕給子女拖累而拒絕接受治療?!袄嫌兴鶚贰币彩强粘怖先怂非蟮?。46%的老人認為,只要心境好,能夠有自己比較滿意的生活方式、娛樂休閑方式就可以了,快樂才是關鍵的。有的老人以種地拾柴、放牧養禽為樂,有的老人喜歡聚集一起談古論今,有的則喜歡打麻將、看京劇。
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還普遍面臨看病就醫、農業生產投入、人情往來等經濟壓力,同時子女外出務工還導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擔農業生產、人情往來等責任,加重了經濟負擔。
但70歲以上高齡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們在吃飯、穿衣、入廁、上床、洗澡、走動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難,尤其是兩位老人同時得病,或一位老人獨居更為困難。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內容,尤其是來自家庭成員的上門探視、打電話問安等形式,他們渴求的探視頻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們渴求向配偶、子女或親友傾訴煩惱。
(二)留守兒童生活現狀。
親戚、朋友監護的7人,占4%。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這種狀況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燥、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通過對該鎮秦家學區走訪調查發現: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和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
2、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
得自己受岐視,9%有過被遺棄的感覺。
3、疏于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范意識,兒童防護能力習,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了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造成嚴重后果。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報告:荷蘭兒童最幸福兒童調查報告(3)|返回目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荷蘭兒童最幸福。
這份針對29個發達國家兒童“幸福指數”的調查報告顯示,荷蘭平均分第一,英國和美國分列第16位和26位。
這份調查設六大評比項目,荷蘭在各項評比中均列名前五,并在教育、物質富裕程度、行為與風險、同學與家庭關系等四項中得分第一。
有95%的荷蘭兒童表示,滿意目前的生活。在物質富裕程度方面,兒童貧困率僅5.9%。行為與風險方面,荷蘭兒童肥胖率僅為8.36%,在家吃早餐再出門上學的比率高達80%。
荷蘭雖有性開放之名,但未成年少女懷孕率僅4.74%,在受訪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荷蘭規定16歲就可合法飲酒,但未成年人飲酒率僅7.03%,在受訪國家中倒數第三。
在同學與家庭關系方面,80%以上荷蘭兒童與父母和同學關系良好。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報告也指出,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荷蘭學生的數學、科學、閱讀三項平均積分為第三名,僅次于芬蘭和加拿大,也就是說,荷蘭兒童的“快樂”并非以犧牲學習成績為代價。
留守兒童教育調查報告范文兒童調查報告(4)|返回目錄。
一、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的具體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
隨著我縣城鎮化深入發展,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xx年我縣留守兒童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12.9%,留守兒童在親情關懷、生活照顧、家庭教育和安全保護等方面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滎經縣教育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建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領導機構,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充分發揮各中小學校在留守兒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領導機構。
為加強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工作,滎經縣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和局黨組成員為副組長,各股室負責人和中小學校長為成員的滎經縣教育局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學校也相繼成立了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學校黨政、工、團、少先隊負責人和班主任為成員,明確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同心協力、齊抓共管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2.關工委組織悉心關愛留守兒童成長。
教育局和學校均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把關注特殊青少年,關愛留守兒童作為關工委的重要工作內容,努力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二)積極改善留守兒童的教育條件。
1.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
針對山區教育工作和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多的特點,我縣結合“5.12”和“4.20”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一是進一步改善泗坪中學等6所初中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二是把三合小學等7所小學新建成寄宿制學校。目前,我縣農村寄宿制學校13所,xx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學生1328人,xx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學生1064人。
2.改善留守兒童的營養狀況。
全縣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共有學校31個校點,享受學生約6727人。其中:鄉鎮中心小學23所,在校學生5500人;鄉鎮初中3所,在校學生1021人;村小及教學點5所,在校學生206人。按《滎經縣xx-xx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實施方案》總體目標,我縣從xx年9月起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試點。選定寶峰小學、安靖小學、烈太小學、天鳳小學、新建小學5所學校為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試點學校,享受學生690人。xx年秋季學期開學,計劃新增青龍小學、青龍復興村小、民建小學、民建大坪村小、新廟小學、三合小學、石龍小學共7所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供餐模式轉向食堂供餐,享受學生850人。其余學校到xx年實現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全覆蓋。
(三)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
1.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檔案,進一步完善聯系留守兒童制度。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1)基本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全縣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包括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學校班級、家庭住址、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及聯系電話、監護人等基本信息。各校以班為單位建立留守兒童花名冊,對留守兒童實行動態管理,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奠定基礎。
(2)探索建立留守兒童聯系卡制度。
案例1花灘小學作為滎經縣規模最大的一所農村小學,目前,有留守兒童177人,分布在全校27個班級中,占全校學生比例13.7%。為了加強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工作,學校建立并逐步完善留守兒童聯系卡制度。落實具體聯系責任人,各班班主任負責聯系該班的留守兒童,學校行政人員及領導小組成員有針對性地聯系3名留守兒童,隨時掌握、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情況。
民建彝族鄉雙語寄宿制小學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聯系制度和幫扶制度。班主任負責聯系該班的留守兒童,每名教師負責聯系、幫扶一名留守兒童,學校行政人員及領導小組成員有針對性地聯系了2名留守兒童,一名好學生幫助一名學習有困難或行為習慣較差的留守兒童“一幫一”手拉手活動,經常與結隊與幫扶學生談心、交流、溝通,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生活情況,并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2.廣泛開展思想道德實踐活動。
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利用開學畢業、入隊入團、成人儀式等契機,開展有莊嚴感的典禮活動;堅持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班、團隊活動,并利用張貼標語、校園廣播、黑板報、學校法制宣傳欄等途徑,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以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
狠抓學生一日常規工作,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學生的養成教育納入對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
3.大力開展法制進校園工作。
結合我縣中小學教育工作實際,滎經縣教育局制定了《xx年法制進校園方案》(滎教函[xx]16號),統一安排布置全縣中小學校開展“法制進校園”工作?;窘⒘朔ㄖ平逃贫?,各校嚴格按照教育部課程計劃設置要求,上好法制教育課,做到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認真抓好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第二課堂。組織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制教育網絡。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安全教育。
案例。
2xx年4月上旬,各中小學校利用黑板報開設了班級法制教育陣地,學校同時組織了一期法制教育宣傳專欄。4月中下旬,各中小學校均聘請法制副校長或者司法機關聯系人到學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部分學校還根據實際開展了中小學生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滎經縣教育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把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列為xx年工作要點,并開展了相關工作。4月21日,教育局關工委組織到新添中學、石龍小學等學校開展“加強法制宣傳,創建和諧校園”的主題報告會。4月22日,教育局關工委組織到嚴道四小、花灘小學等學校進行“法制進校園”工作調研。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截至目前,全縣近xx0師生無違法犯罪行為發生,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行為越來越規范,學生小手牽大手的法制教育活動影響著家長和周圍的鄰居、朋友。
4.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雅安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的指導下,滎經縣各中小學校結合地震災后學生心理輔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內容,請相關心理學教師為學生作心理教育講座,使學生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
案例3滎經中學由心理學專職教師陳詩瑞老師在初中部各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并通過學校心聯小屋、承辦滎經縣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討會和邀請川大心理學師生到校舉辦心理講座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對學校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的及時疏導,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向上的心態,增強學生的適應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5.加強留守兒童工作的管理。
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考核機制。教育局把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列入學校工作目標,加強檢查考核。學校和班級每學期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進行。
總結。
定期召開研討會、交流會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新的路子;定期對班級、部門和教師進行考評考核結果納入教師工作業績;加強留守兒童的考核表彰對各方面表現好和進步大的留守兒童利用“六一”和每期散學典禮進行單項表彰。
6.創新家長學校機制。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四)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落到實處。
1.落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開展“一幫一”手拉手活動。
各校均建立了留守兒童幫扶制度,積極開展“一幫一”手拉手活動。一名好學生幫助一名學習有困難或行為習慣較差的留守兒童,學校要求每位學科教師要經常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無償補課、“開小灶”等進行轉差提高工作。
案例4嚴道四小是一所城鎮完全小學,現有教學班級13個班,學生579人,留守兒童195人,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33.6%,留守兒童問題正日益凸顯。學校落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大力開展“結對子”活動。班主任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學校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居委)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系。
滎經中學、嚴道一中、嚴道二中、花灘中學、泗坪中學等學校專門為住校的留守兒童開設晚自習,選排教師進行輔導,宿舍管理人員對住校留守兒童關愛呵扶,嚴格管理。
為了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特長,各校均成立了興趣活動小組,讓留守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相應的興趣小組。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2.開展人文關愛活動,真情關愛留守兒童。
除了在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外,各學校還要求師生不得歧視留守兒童,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原則,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的能力,不斷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h教育局號召師生為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捐衣物、捐學習用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各學校依托社區優勢,發揮“五老”作用,讓社區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如:幫助留守兒童落實解決低保,共同整頓校園周邊環境,嚴禁上網吧等,積極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3.建設并充分利用愛心書屋和愛心之家。xx年,我縣建成愛心之家7個、愛心書屋6個;xx年已建成留守學生愛心書屋和留守學生愛心之家28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1個。利用愛心書屋和愛心之家,開展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形式多樣的活動,為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和學校留守學生之家、留守學生書屋暑期為留守學生開放。
案例5民建彝族鄉雙語寄宿制小學是滎經僅有的兩個彝、漢雙語學校之一。學?,F有學生300余人,其中留守兒童111名,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在縣教育局、民建彝族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和雅安市教育基金會的援助下,學校準備在鄉政府內建立民建彝族鄉建樂村“留守兒童之家”,目前正在進行物資采購,預計于xx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4.大力開展各類資助和慰問活動。
以“不讓一名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為工作目標,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學習和生活費用。xx年我縣資助留守兒童在內的貧困學生6220人,資助金額達625萬余元;xx年上半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免學雜費學生數14744人,義務教育階段免學費提供教科書學生數14744人,義務教育階段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1115人。
案例6xx年4月,關愛留守兒童“恒源祥”品牌向全縣100名留守、孤殘兒童發放100件愛心毛衣;章浩龍先生自xx年起,長期資助我縣貧困留守學生,4年來先后捐資30余萬元,共資助我縣貧困留守學生260余人,xx年又為胡長保小學50名貧困留守學生帶來360元/人的關愛助學金。今年上半年,“女市長教育基金”、“自貢市對口資助滎經縣困難學生”、“章浩龍基金”、“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等11項國家、愛心企業和慈善基金已經發放到位,資助總額為134.11萬元,受惠學生為2082人次;“育英助學計劃”、“微塵基金”、“藍天春蕾女童班”、“音樂之聲我要上學”、“扶貧移民局資助”、“共青團委尋找幫助困難青少年群體”6個資助項目已按照上級要求完成資料收集、上報工作,待資金發放到位,屆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助人次將增加約415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部分留守兒童學科檢測成績只有40、50分,逃學、厭學現象比較普遍。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長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逃學、早戀、抽煙、喝酒、說謊、打架,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成為了“問題兒童”。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
案例7嚴道四小對10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上課常常發呆,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愿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
4.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出現偏差,教育和關愛力度不夠。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和監護人,鄉(鎮)政府、村社、社區忽略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沒有形成合力,教育和關愛力度不夠。
(二)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于事倍功半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
出務工,父母委托的監護人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年紀較大的人。天鳳小學對本校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監護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占56%;無人監護占26%;監護人是其他親戚占18%。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重“養”輕“教”,過分遷就,甚至放任自流,只“養”不“教”;其次,是托管(新型產業),同時監護幾十個小孩,也只能讓孩子們吃飽,按時上學,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不夠了解,不能給予他們必要的法律、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的幫助、指導,不能在學習上、心理上予以輔導。
3.教育方法簡單。一部分留守家長有溺愛和偏愛的傾向,把孩子當“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問題又是簡單粗暴,動輒拳腳,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干脆放縱與不管。他們中一些人早出晚歸與社會上閑雜人員來往,沾上小偷小摸惡習或癡迷于電子游戲,光顧不良網吧,整天神智恍惚。
4.溝通難度大,家校聯系少。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學校老師很難見到孩子父母面對面交流,即便是了解孩子父母的聯系電話,基于學生的數量和學生問題的復雜性,教師也很難做到長期堅持與家長溝通并電話反映學生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同時,大部分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主動了聯系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情況,導致家庭和學校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的信息溝通不暢。
5.學校教育力不從心。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完全寄望于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余力不足。非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他們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三、對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擴大寄宿制學校的覆蓋面。讓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學習和生活,一是可以解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管不力的問題;二是方便學生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有利于同學間的交流,利于留守兒童發展積極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基本排除留守兒童在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學校繼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系創造條件;四是大力開展各類資助,竭力幫助貧困留守兒童。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重視對留守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學校培訓活動,召開家長會,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建立社區幫扶中心,并組織干部到留守兒童家里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調查資料: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15年**月2015年**月。
調查目的:透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這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調查報告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潛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個性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齊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夠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狀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構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潛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能夠十分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構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決定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職責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明白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職責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思考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明白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明白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忙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取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透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能夠在家鄉透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帶給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游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構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發展上存在超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務必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超多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理解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理解教育的權益。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就應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采取有效措施,用心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推薦。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推薦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應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職責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構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理解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制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務必回原籍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理解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就應透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帶給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超多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務必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用心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用心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干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好處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務必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能夠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后的地方卻無人問津,能夠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構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透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系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群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就應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傊?,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調查資料: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08年8月―2009年6。
調查目的:透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這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潛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個性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齊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夠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狀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構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潛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能夠十分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構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決定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職責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明白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職責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思考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明白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明白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忙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取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透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能夠在家鄉透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帶給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游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構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發展上存在超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務必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超多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理解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理解教育的權益。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就應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采取有效措施,用心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推薦。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推薦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應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職責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構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理解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制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務必回原籍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理解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就應透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帶給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超多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務必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用心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用心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干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好處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務必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能夠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后的地方卻無人問津,能夠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構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透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系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群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就應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傊?,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占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了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06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狀況先后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狀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占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占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托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潛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于游戲、網絡,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占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潛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個性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潛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狀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潛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構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構成的因素。
由于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必須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必須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資料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于教育資料、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忙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群眾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資料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理解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絡。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里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06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為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范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此刻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范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普遍出現了留守家庭問題。目前,在與留守家庭有關的諸多問題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個性是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們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于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構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構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帶給。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忙。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群眾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潛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6.行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忙。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決定的他們理解。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就應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狀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務必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忙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輔導;三是幫忙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忙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群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群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群體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與群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透過交談、游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群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后透過開展各種資料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閑暇教育,吸引群體成員投身于群眾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建立健康向上、用心進取的群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群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能夠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群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盡量打破原先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用心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群眾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資料融人到生動搞笑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禮貌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說,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透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禮貌建設作為抓手,構成科學禮貌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辟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資料,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周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盡量減少留守兒童。
河北省地處京畿,轄11個設區市,173個縣(市、區),總人口6800萬,其中18歲以下兒童1742萬,農村兒童約有1219萬。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農村勞動者離開家鄉,進城從事二、三產業,推動了城鄉經濟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用心的作用。但是,由于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隨之而產生的另一個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日益突出并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為詳細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的生存、發展現狀,進而做好留守兒童的工作,近日,我們從省內四個設區市中各選取一至兩個縣,透過問卷、座談、家訪等形式對五縣718歲的留守兒童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就解決該群體的問題提出一些推薦與意見,以供決策部門參考。
一、總體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比例相對較低。在這次抽樣調查的50794名兒童中,有7146名留守兒童,占14%,其中,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5270人,占留守兒童人數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1876人,占留守兒童人數的26.3%,占總抽樣本兒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約有170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有45萬。在農業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這個數字說明,留守兒童絕對數大,但由于不太集中,問題并不是很突出。同時,調查結果顯示,留守率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即地方經濟越發達,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經濟越欠發達,留守率就越高。
(二)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3.7%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鄉,其中約有80%以上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操持家務,撫養孩子。2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他們中的63%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2%被托付給親戚、朋友,5%在校寄宿。
(三)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一般來說,由于80%以上的單親監護型留守兒童由母親監護,加之外出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本省打工,一般710天或每月回家一次,只有不到10%的家庭一年甚至兩年回來一次。所以,對于占留守學生總人數約78%的小學生來說,其認知水平主要還處于形象思維發展階段,成長需要也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質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戀需求上,母親基本上能夠勝任。88%的留守兒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會更加刻苦學習;約90%以上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潛力較強;80%以上的孩子學習成績中等或一般,但成績優秀的較少。
二、存在的問題。
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乃至行為、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學習成績不突出。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潛力輔導和過問孩子的學習,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個性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務工,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代親人照看的留守兒童,大部分監護人是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潛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因此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的不足3%,80%以上的孩子成績中等或偏下。在棗強縣,這個問題就比較突出,全縣2358名留守兒童中有45%學習成績較差。例如,留守兒童劉某以前的成績在全班排行20多位,去年父母雙雙外出打工,把他委托給伯父監管,今年上半年期末考試,他的成績一下子滑到了30多位。
(二)行為習慣不良。據調查,37.7%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好,42.5%一般,20.2%較差。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存在著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早上不洗臉不漱口,晚上不洗腳,長年不理發;經常說謊,在家騙父母委托的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斗毆的現象;由于監護人的溺愛,在家里好吃懶做,不做一些諸如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對監護人不禮貌,時有夜不歸宿的現象發生。更有少數留守兒童整天沉迷于武俠小說和網絡游戲中,模仿成年人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并被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拉攏、利用,甚至參與盜竊、搶劫。
(三)性格發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由于長年在外務工,便把孩子托付給祖輩或親戚、朋友照顧,而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為自己不在子女身邊而產生負疚心理,總是從物質和金錢方面盡量滿足子女的要求,從而使子女養成亂花錢、擺闊氣的不良習氣。在初中生中,個別留守兒童不愿住在學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導致早戀或其他越軌行為。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個別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不合群,言語少,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厭世嫉俗的心理。
三、構成原因。
(一)從社會發展來看,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城鄉差距是產生這一群體的直接原因。由于居住的不穩定,子女受教育等問題使外出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如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農民工子女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父母無法承擔子女異地入學的額外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選用不同,子女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資料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促使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此外,社會上新的讀書無用論對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長期以來被農民看成跳出農門吃上皇糧的金光大道不再那樣暢通,負面效應被片面夸大,因而放松了對子女讀書的要求。
(二)從家庭的認知和家長自身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是構成留守兒童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外出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及監護人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的單親或監護人忙于操持家務和農活,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從家庭不能充分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充實。
(三)從當前農村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也是構成問題的原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忙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群眾的溫暖來彌補親情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這些教育資料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也都是必要的。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于這一群體不斷擴大,問題正在凸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給予了相當的關注。透過對調研資料的分析,現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提出一些推薦:
(一)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職責,發揮其功能和作用。要把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除加大農村中小學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強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的調查和研究,制定保證農民工子女理解義務教育的措施。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宣傳,對外出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他們的家庭教育觀念,讓農民工家長掌握與孩子交流溝通及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二)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做到掙錢養家兩不誤,從而減少留守學生,創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三)加強和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目前,農村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普遍沒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各項制度也不健全。應在中小學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設置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狀況下,學校和教師能及時填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使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四)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有效資源,加大對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透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增加留守學生與老師接觸的機會,透過實行教師與留守學生一對一幫扶制度,讓留守學生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與幫忙。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課后活動中心、心理輔導中心。教師應加大對走讀留守學生的家訪,更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引導和幫忙學生樹立用心的態度來應對生活。
(五)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獻一份愛心,盡一份義務,伸出友愛之手,爭當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使留守兒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學習引導,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溫暖,解決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
總之,農村留守學生問題不僅僅是個教育問題,也是關系社會穩定乃至幾代人的成長問題。為此,需要政府、家庭、學校及社會方方面面都來關心重視,構成合力,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資料來抓。
××縣地處江蘇省北部,現有70余萬人口,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大批農民外出務工創業,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已近20余萬人,為農村家庭帶來收入,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針對這一現象,自去年起,由縣婦聯牽頭,組織教育局、勞動局、團委等多家單位對全縣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一是以鄉鎮為重點,進行全面排查。二是以學校為重點,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摸底。三是召開教育專家、部分家長的專題研討會。此外我們還對我縣“留守兒童”現象比較特出的孟興莊鎮為試點,重點展開調研。據統計,孟興莊鎮共有6.1萬人口,17所小學,在校小學生為4908名,其中1860名兒童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占學生總數37.9,1330名兒童的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占學生總數的27.1。該鎮所有“留守兒童”中,由祖父母照料的占86,寄養在親戚家的占14。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家長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往往處于真空或半真空狀態,家長、學校、社會三維一體的教育面中,呈現明顯的薄弱環節,“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不少問題?,F結合此次調查,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學生成績不佳。據調查,留守兒童群體中,成績較好者僅占12。在農村,教育觀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而出去打工能省學費還能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助長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更加一塌糊涂。另一種認為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當然,有些農村留守子女的監護人教育觀念還是很強的,卻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現狀堪憂。
2、個性心理健康發育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個性特征上,他們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脾氣暴躁、沖動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為摧殘“留守子女”的“重磅炸-彈”。
3、價值觀與人生觀偏離。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一種物質補償的方式,加大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這種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單純的消費,這種消費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缺少勤儉節約的精神。
4、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據調查,“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兒童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酗酒等不良習氣。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另外,留守子女對年老隔代的或關系較疏遠的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且這些長輩也可能因本身種種原因而無法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為控制和社會化教育的重擔,那么就可能導致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如此之重,下面就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范,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的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祖輩在兒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許多誤區。其一是祖輩覺得兒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顧,對兒童過分溺愛,養成了兒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很難和兒童交流,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兒童任何幫助。而寄住在其他親戚家的兒童,新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更加不利,站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兒童進行管束,兒童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
在外務工的父母平常很少與子女溝通,只有在節假期間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因此帶給兒童的只有物質補償,而缺少精神食糧。父母在此期間也不會督促兒童學習,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過多過嚴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長成為兒童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化的不足。
2、學校方面。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系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兒童大多由祖輩撫養,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視了對內心世界的關注,各學校教育無法協調。
班級:xxx,學生姓名:xxx,學號:xxx,指導老師:xxx。
時間:xxx。
目錄。
一、說明信。
1、調查時間、地點。
2、調查對象、方法。
3、調查目的。
4、關鍵詞。
(1)農民工本身來看。
(2)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
(3)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
(1)安全問題。
(2)心理問題。
(3)品行問題。
(4)學習問題。
六、調查體會。
調查時間:20xx年暑假期間。
調查地點:貴州省普安縣罐子窯鎮崧巋村、新民村、辣子樹村。
調查對象:罐子窯鎮部分留守兒童。
調查方法:口頭問答、網絡、資料搜索等。
(2)了解出現這現象的原因并分析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4)根據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給出自己的推薦。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做家務、家庭狀況。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的、必然的社會問題。由于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原因,“留守兒童”在我國經濟社會結構中處于“弱勢”地位,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個性是在我鎮,“留守兒童”為我鎮“打工經濟”的繁榮承擔了很多壓力和職責,有理由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關心和關愛。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成為我村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通常狀況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護方式。
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占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占絕大多數。
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著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
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著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
四是監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主角,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一)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窯鎮青壯年約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的產生。
(二)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取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
(三)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里,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必須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職責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余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狀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明白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潛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
(二)心理問題由于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就應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能夠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多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老師找其談話容易掉眼淚。
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偢杏X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群。
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三)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大多數由文盲半文盲來撫養孩子;而托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長期處于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于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
四、調查體會總之此刻農村因為貧富差距足漸被拉大,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就只有兒童和老人在家里,大都數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沒在家里,孩子的學習成了很大的問題。一般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齊,老一輩的人很多都沒有文化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本來就不好的教學質量農村,再加上回家里沒有人監督輔孩子學習,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都不太好。
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家里的學習生活問題,要說是在家里監督輔導孩子的話,靠在家里種地的話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話,自己又不能監督孩子好好學習。這個問題也一向糾結著很多父母,要是帶著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學的話,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學,學費生活費有太高,那樣的話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不但學習成了問題,就連素質教育也成了問題,而且越落后的地方越亂,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很容易就會學壞。早退、逃課、打架、早戀、抽煙喝酒等等發生在了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爺爺奶奶在家里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孫孫在學校里干了什么。還以為自己的娃在學校里很乖呢。還有一部分爺爺奶奶思想很封建,認為只有一個男孩子,所以十分愛他,到達了溺愛的程度。他想要什么就給什么,以至于讓孩子學壞了。學習不行,打架斗毆卻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為學習不好,家里的經濟條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還沒畢業就開始走入社會,開始打工掙錢養家。很多孩子一放學回家就要做家務,不是去討豬草,就是去地里干活,小一點的還好一點,做得少一點。年齡稍大的人就要去地里干活了,下午讀書回來吃了點冷飯,立刻就跑去地里,這段時間還不是農忙時節還好一點,再過一段時間秋收了,就忙起來了?;丶依飦砀緵]多少休息時間,所以他們的作業都是在學校里的課余時間久完成了。因為農村沒有城里學生那么多時間,沒有那么多優越的學習條件。所以他們農忙時節就幫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農閑時就是這跑跑那玩玩,雖然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樣能夠有很多玩具,沒有那么多的好玩的東西,但是他們還是能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并且他們覺得很簡單很開心。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城里孩子一樣學習,能有屬于自己的單車?;丶依锊挥米瞿敲炊嗟霓r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齊。
留守兒童最開心的時候不是豐收的時候,也不是考試考了高分,能讓他們同都開心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回家來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來,所以他們最期盼的就是寒假的到來,不但能夠放假在家里,而且還能和爸媽在一齊。
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成了此刻農村一個嚴重的問題,留守兒童雖然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但是解決的僅僅是他們的溫飽,并沒有真真的解決他們的學習生活問題。
五、對策與推薦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學校更就應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職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利用“留守”這一資源,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構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狀況,構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職責,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第二,為留守兒童溝通帶給方便。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帶給方便,并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了解子女學習狀況;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忙“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廣泛開展有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群眾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群眾歸屬感。
第四,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婦群眾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范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干,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第六、老師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傷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們,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多加關注,多加鼓勵吧,不忽視他們,不歧視他們。學校也要和家長常持續聯系;第七、規范縣鎮上的游戲機廳和網吧,嚴禁未成年人進入??傊?,大家共同努力,為留守孩子創造一片藍天,營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搏擊長空,勇敢飛翔,讓他們無論在哪里,都自信的昂起頭,勇敢地表現自己。期盼更多的人加入關注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為他們帶去愛。
據xx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缺乏撫慰。
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已高達20%。
疏于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范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后果。
二、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xx年5月25日發布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系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同孩子聯系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系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系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系。由于長期遠離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兒童感到孤單,三成以上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衛生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
孤獨無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獨,近而產生心里騷動和抑郁等問題。
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說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為此我們根據以上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及其分析和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了解,為了更好地讓那些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我們提出了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實行動態跟蹤及進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系,讓家長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
3、培訓“留守兒增設一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牛牛文庫海量資料分享。
留守兒童和監護人對待讀書和教育的認識上也不容樂觀。由于監護人素質不夠高引起許多監護人對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從對留守兒童的調查問卷結果中不難看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這背后主要是心理問題干擾及學習自控力較差造成的,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學居多,很難輔導子女功課,80%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自律性較差,以及79%的留守兒童無人督促學習。
(二)對親情需求較強。
根據我們調查,不難發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大都不容樂觀,也許由于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次數也普遍較少,其中僅在春節回來的占33.2%。還有11.1%每隔三年回來一次,這部分樣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員,在對留守兒童采訪中甚至還發現極少數七八年未回來的例子。從留守兒童對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希望“與親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個出去,一個在家”占36.9%。這表明孩子當前嚴重的“親情饑渴”,盡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卻表示與在外打工的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據調查,留守子女渲泄煩惱的途徑,“憋在心里不說,寫日記”的占51.2%,“和同學或朋友說”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與人交流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過半的孩子積壓憂郁,必然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部分主要從同齡人中獲取安慰,這樣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現“拉幫結伙”的現象。
(三)監護狀況堪憂。
監護既是權利,又是義務。這里結合我鄉留守兒童實際情況,重點討論以下兩項內容:基本監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以及深層監護(對被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
1、監護人情況分析:據調查、留守家庭中60%,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15.4%由親戚代管,盡管80%的隔代親人很高興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體力、知識等原因,57.1%的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親戚表示“不樂意但沒辦法”或“無所謂只要父母給錢”,可見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相當冷漠,大多礙于情面而照顧,我們所接觸的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這種情況。
2、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的前提。而80.2%的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與孩子談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煩惱的時候和照顧我的人說”,同時54.3%的孩子還透露監護人有過罰跪、罰站等家庭暴力行為,可見雙方在溝通態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問題。在教育態度方面,58.8%的隔代親人及親戚表示“只照顧生活,別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這說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親戚,對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20xx年我國農村流動人口已達到1.139億,比20xx年增加38.8%,即增長了1000萬農村流動人口,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中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開學考試問題。
2、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占6.7%。這其中即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兒——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3、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乏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發展變化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下面是查字典本站的,歡迎大家閱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二、三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也隨之加快,特別是xx后、xx后人員外出務工或經商的達xx%以上,農村中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上升,現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狀況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進一步了解我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狀況,查找問題,提出建議,指導工作,課題組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區農村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分布在xx個鎮,極少數分布在雙龍湖、雙鳳橋、悅來、回興、兩路、王家x個街道。據統計,截至今年x月底,全區共有xx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年齡上看,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人,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入學情況看,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xxx人已入幼兒園(學前班),x—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只有x人輟學。
xx區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調查匯總表見附件。
二、主要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力度比較薄弱。
從調查統計情況看,我區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類型主要是隔代監護型和親朋監護型兩種。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的約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監護的約占xx%左右,由其他親友監護的約占x%左右。監護人的年齡為xx歲以上的約占xx%,xx-xx歲之間的約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農村留守兒童內心世界比較封閉。
調查反映,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相對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更內向、孤僻、憂郁,親情觀念比較淡薄,以自我為中心,難得關心他人、朋友或親戚。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愿意讓他人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愿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害怕遭到別人輕視和歧視。只有十分之一的農村留守兒童會把心里話對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說,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會把心事藏在心里,誰也不告訴。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好中差比例約各占xx%、xx%、xx%。
(三)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比較嚴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缺乏“父親教育”或“母親教育”。二是親情觀念缺失,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時間感受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觀念淡漠。調查顯示,xx%的留守兒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齡人一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在問到“什么時候最想念父母”時,大都選擇了“生病或過生日的時候”;在問到“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想和你們生活在一起”或“?;丶铱纯础被颉翱禳c回家”。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學習精力不易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學習習慣和成績較好的約占xx%,中、差約各xx%。主要課余生活:多數為在家看電視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電子游戲。
(五)農村留守兒童行為能力相對較差。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及行為能力比較差。據學校老師反映,留守兒童衛生習慣不好,衣服經常很臟,不愛洗澡洗頭。只有半數留守兒童能自己做飯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簡單家務,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堅持洗臉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尤其堪憂。
留守兒童相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xx%以上的留守兒童被同學或兄弟姐妹或鄰居或社會青年欺負過。同時,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發展和生長發育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出現打架、說謊、罵人等不良行為。節假日更是成為監管盲區,安全存在隱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長多為生活所迫不得已犧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多為生活所迫,絕大多數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謀求經濟收入和改變現行生活狀況,從而不得不以犧牲子女家庭教育為代價。絕大多數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把子女放在老人身邊,實屬在生活壓力面前不得已而為之。在調查座談中,很多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家長說,他們也很想將孩子帶在身邊由自己來照顧,但由于自身素質不強,經濟收入不高(年收入x.x萬元左右的占xx%以上),絕大多數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幾家人合租,臨時居住的環境較差,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由于自己務工或經商,也無法照顧孩子,上城鎮的幼兒園或學校,費用相對農村也比較高,自己的收入無力承受,因此,無力將子女帶在身邊,只好將孩子長期留在老人身邊,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這就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二)臨時監護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夠作為隔代監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較溺愛孩子,在監護和施教時,通常是但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xx歲左右,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當部分祖輩在文化知識層次上屬于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養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并交由他們監護時,就更顯力不從心。另外,作為親朋監護型的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們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因為,親戚朋友擔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嚴,萬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長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訴父母,也影響親戚朋友之間的良好關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學業成績也不差,那更是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極低,多數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才與孩子通過電話聯系,聯系的內容也僅限于生活方面或囑咐好好學習,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孩子對父母很陌生,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親情關系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對孩子往往精神損失經濟補償,子女缺少父母的關心,有的對家長有抱怨情緒。從調查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維系松散,且xx%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不融洽,表現出對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滿意。而留守兒童大多在x-xx周歲,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四)城市現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條件限制了打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
受我國城市管理、物質生活條件等制約,打工人員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無力解決子女所面臨諸多實際問題。一是戶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學須在當地,不然就要繳較高的擇校費。二是社會接納問題。在我們開展的進城務工農民工調研座談會上,社區代表和家長代表反映:指定農民工子女讀書的學校,雖然比農村好,但指定學校與生活地點較遠,在城市里算是條件較差的學校。雖然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農民工子女到指定學校讀書辦齊必要的證件后,可以與當地學生執行同等收費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調查對象有的在指定學校就學仍然交了借讀費,因辦齊各種證件太難,或本人嫌麻煩不去辦),特別是家長代表反映:其中的條件之一“簽定勞動合同”他們就無法辦到,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讀費讓孩子就近上學。說明在社會接納上,外來打工人員處于被排斥狀態。
(五)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
現在有的鎮不是每個村都有小學校,原因是兒童逐年少了,辦不起班,也沒有哪位教師愿意到村校去教學,村上的學校都向鎮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遠村上一部分兒童上學路程較遠,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兒童來上學坐的是兩輪、三輪摩托車,安全隱患特別突出。同時,受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兒童心理輔導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最需立即解決的問題是上學出行難、監護薄弱、安全無保障、缺少心理疏導等。那么,我們認為:在農村建設寄宿制中小學、全托幼兒園和在城市增加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重點解決x—xx歲年齡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即寄宿制學校讀書和增加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減少留守兒童,是破解這道難題最重要的兩條途徑(x—x歲農村留守兒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飽、穿溫、安全問題)。這樣,一是通過把留守兒童集中到寄宿制學校和全托幼兒園中,讓他們共同在集體環境中學習生活,實行學校統一管理和心理輔導,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監護力度比較薄弱、內心世界比較封閉、吃住等生活無規律、課余學習無人輔導、上學放學安全隱患等方面的問題。二是通過增加城市學校容量,使更多的農民工子女能夠進城入學,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此,提出以下解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具體建議。
(一)加快城區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建設,盡量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x、加大貫徹落實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政策的力度。根據xx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的意見》精神,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大城市的農民工子女學校建設力度。在目前全區只有xx所農民工子女指定就讀學?;A上,建議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數量。今年,可在啟動建設城市標準化學校的龍塔實驗小學(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學(規劃中)、冉家壩小學(規劃中)、雙湖小學以及條件較好的漢渝路小學、五星小學納入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到xxxx年,每個街道應通過現有學校擴容等措施,增加x-x所農民工子女指定就讀學校,為流動兒童接收教育創造條件。
我區已指定的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及。
建議新增的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統計表見附件x。
x、進一步簡化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的手續。目前,區教委對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入學手續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但任然還需要用工勞動合同、租房合同、流動人口居住證、申請等手續。為此建議進一步簡化入學手續,為外出務工的農民帶出留守兒童創造入學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x、建立健全城市拓展與學校建設同步推進機制??山梃b上海等地先進經驗,在城市擴展和舊城改造中,規劃部門要嚴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動人口數量規劃適度規模的中(小)學校,將學校建設納入xx區建設和舊城區改造項目的招投標任務中,由負責投資開發或改造的開發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學校,建設和房管部門要督促開發商嚴格按規劃建設學校,對未按要求建設學校的不予驗收和辦理商品房銷售許可等手續,確保城市里有足夠數量的學校滿足適齡兒童入學需求,逐步全面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城就學問題。
(二)加快推進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建設,優化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
通過加快建設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盡快將那些父母雙雙外出務工、家里無人看管、學習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農村留守兒童優先送到寄宿學校讀書,過集體生活,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當前,我區有農村寄宿制中學xx所,每個鎮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學,平均每所中學可容納寄讀學生xxx人左右,但還不能完全滿足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
我區已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學校xx區渝興中學校。
xx區永慶初級中學校xx區高嘴初級中學校。
xx區天堡寨初級中學校xx區黃印初級中學校。
xx區麻柳沱初級中學校xx區沙坪初級中學校。
xx區石鞋初級中學校xx區王家初級中學校。
xx區華鎣山初級中學校xx區御臨初級中學校。
xx區龍安初級中學校xx區明月初級中學校。
xx區大盛中學(東山點校)xx區沙地初級中學校。
建議在每個鎮將現有中小學,通過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學和x所寄宿制小學,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學校還可容納少量學生寄宿,就基本能夠滿足初中階段和小學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寄宿需求。要實現這一目標,按平均每所初中xxx—xxx萬元,小學xxx—xxx萬元計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學共需資金約xxxx—xxxx萬元。(即按每所初中平均容納xxx寄讀學生計算,每所小學平均容納xxx寄讀學生計算,每人住宿按平均x平方米、食堂x平方米計算,按每平方米xxxx元計算,各需建設費用為: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萬元;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萬元。若加上征地、環境配套、必要設施費用等,每所初中約需xxx—xxx萬元,每所小學約需xxx—xxx萬元。)。
建議新增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名單。
新增寄宿制中學xx所新增寄宿制小學xx所。
統景職業中學華瑩中學張關小學華秦小學。
統景中學石坪中學金安完小白巖小學。
洛磧中學興隆中學龍興中心校洛磧中心校。
渝漢中學大灣中學華瑩山中心校關心中心小學。
渝石中學古路中學木耳中心校石坪中心小學。
悅來中學石鞋小學。
(三)加快建設農村全托幼兒園,滿足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入園需求。
建議采取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兩種方式建設,力爭明年實現全區各鎮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兒園目標。目前,在我區農村地區,尚無全托幼兒園,如在每個鎮新建x所集教學、游玩、吃住為一體的全托幼兒園即可基本解決學齡前兒童入園問題,共需要資金xxxx—xxxx萬元。即在每個鎮(街)建立x所有x個班規模,容納幼兒xxx人的幼兒園,需用地xxxx平方米,園舍建筑面積xxxx平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萬元x畝,建筑造價xxxx元∕平方米,加上運動場等設施約需xxx—xxx萬元。xx個幼兒園共需xxxx—xxxx萬元。x、政府投資修建。將農村全托幼兒園建設納入全區“學校建設年”內容,立即實施,政府建x個以上。
x、引導、鼓勵企業、私人等社會力量投資辦園。由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對投資修建全托幼兒園的社會人士、企業給予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制定詳細的優惠政策辦法),動員社會投資建x個以上。
(四)探索建立關愛機制,為留守兒童辦實事辦好事。
x、教育部門要加強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學校中設立心理咨詢室、親情電話、投訴電話等,促進留守兒童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維護好留守兒童權益。
x、婦聯和共青團等群團組織適時招募和培訓志愿者深入農村為留守兒童服務。
x、民政部門要對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給予社會救助,給予必要的入學(園)補助。
x、農業部門要結合我區的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更多就近就業崗位,使外出打工的農民可以就近打工,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x、xx部門要預防和嚴厲打擊侵害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
x、衛生部門要確保農村“留守兒童”享有應有的基本醫療服務。
x、文化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游戲室、歌舞廳、卡拉ok廳的整治和監管,加強網吧管理和建立網吧管理長效機制,規范校園周邊音像市場經營秩序。
全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占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2663人,占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得12.96%;在小學就讀的6176人,占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15.95%【2】。留守兒童托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90%;托付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兒童占在讀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頗高。隨著經濟的快速收展,受國家大形勢影響,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線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壩三中讀書的同學中抽樣調查了50名同學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占42%。也就是說100名中將近42名,留守兒童占有相當高的比例?!案舸O護”即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13人,占61.90%。
2、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環境偏差。
根據9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0~60分的同學在留守兒童中占28.95%,60~75分占留守兒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兒童占其總體的54.14%。由于學校教育設施的簡陋,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師生溝通平常,教師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使得我們在對留守兒童中收現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
普遍欠良好。當問到:“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嗎?
”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兩個以上是“否”的留守兒童占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過遲成熟,很多同學在回答為什么會填如此愿望(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被問及到為什么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擁艿得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么辦?”時回答“忍氣吞聲”,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由于監護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無效的糾正,以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著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和鄰居的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在家里不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打架斗毆,甚至還入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普遍較差。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盲目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于一舉兩得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已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著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動力,有較高的學習盲目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固然在留守兒童中占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辯證的。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不聽監護人的(代表人)教導,頂碰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謊騙人,小偷小摸,抽煙、飲酒、打架、罵人………..成為了“問題兒童”。如逸夫小學二年級學生唐永康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爺爺監管,但老人對教育孩子已經力不從心。由于長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環境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里不聽代表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做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扯謊、打架等現象收生;三年級學生謝小兵,由于家庭困難,父母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親不在他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違反學校校規校紀。
3、教育產品留守兒童心理入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入現心理妨礙。留守兒童由于年齡特征,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和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通過對部分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沉,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噪。某校二年級學生羅光英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說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愿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不與同學、老師交流講話。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西部落后而東部經濟發展迅速。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大規模的人口涌向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普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一是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于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均為幼兒或小學至初中階段的學生,孩子由于年紀小,對學習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多取決于家長的引導和督促,但由于托管老人年紀較大,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及時糾正孩子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孩子學習中必要的幫助,加之有些老人心存“再學不好就跟你爸媽學手藝,一樣能賺錢”的思想,致使一些孩子造成“學不學習都行”的思想。
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已高達20%。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15%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于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生問題較多。
2、學習成績一般。由于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鎮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系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4、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電影、錄像、影碟、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有的為了追逐市場賣點,牟取暴利,滲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蝕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苦悶無聊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留守兒童問題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與解決同等重要,也是解決農民工后顧之憂,保證他們安心在外務工的愛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層面上,應從教育管理體制,政策法規方面解決。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1、家庭教育方面。
思而后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愿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要充分的利用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加強教學管理,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序的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大力開展校園活動。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推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扎扎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于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系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并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系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
在這二十一世紀里,在這經濟騰飛的時代中,各國經濟迅速的發展,中國也不例外。談談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為家庭,由于經濟發展,必然要有人口遷移、流動等現象,這個家庭就出在分開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況,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空巢老人”在詞典中解釋為子女長大后離開自己或單親老人的意思。為什么會出現“空巢老人”這個問題。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經濟的發展,要支撐這個家庭的生活,大多人會去工作來換取支撐這個家的力量,這樣必然要有人口遷移流動。
第二、間接原因: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想獨立生活,男子在外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對這個問題出現沒有什么多大的影響。
“空巢老人”現在的心理、身體健康、生活等情況值得我們去深思。中國現在老齡化情況十分嚴重,有幾億人進入老齡化狀態,在這老齡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沒有當年能扛多少斤東西的身軀了,現在正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壓迫著他們。
他們獨自呆在家中,獨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獨,感到悲傷,想當年把子女拉扯大,現在又不在自己身邊,心中又感到焦慮,深怕自己出現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每天生活在擔驚受怕中。官方調查全國“空巢老人”生活狀況:65%的農村“空巢老人”沒有收入,79。5%靠農副產品與種植水稻。
俗話說:“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祖國的未來發展靠這些花朵?!钡乾F在青少年犯罪率越來越高,擾亂社會的秩序。以前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到底是你們······”,祖國歸于我們,我們現在這種狀態,能否擔起重任。
現在經濟的發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讓長輩來監護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識有限、精力有限,僅僅讓學校來管理更是不行,畢竟中國還不算很發達,教育不是那么的先進,教育中存在著漏洞。
據報道,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顯示,進入初中教育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歲的留守兒童在校僅為88%。南方某省調查留守兒童心理情況顯示,有40。5%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是被遺棄、受到歧視、不如別人的想法,存在著心理問題。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達xx年代與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遠,覺得之間有隔閡,子女新組建的新家庭等情況,讓老人自己獨處,老人有時覺得自己身體等情況會連累子女,成為他們的負擔,種種想法,成為老人心中一道陰影,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留守兒童”心理,自己也是從兒童階段過來的,自己曾經也是留守兒童,能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們也向我訴說過,我對他們感動同情,都是農村孩子,我們成長的卻不是一樣。他們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錢,反正覺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們不愿意被別人說自己被父母遺棄,其他大人也在那開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給你生弟弟妹妹,從小在父母呵護下長大,能接受這些話刺激嗎?這也看出中國教育問題的存在,也看出中國人的道德。
祖國的歷史,是前一輩老去的老人辛苦創造而來。祖國的未來,是晚一輩朝氣的青年刻苦建設而來。關注“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同一個祖籍。關心幫助別人,等于在幫助自己,何樂而不為。
什么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離開父母,廝守在當地讀書的兒童。20xx年3—4月,鎮團委、鎮中心小學開展的“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對鎮中心小學的1284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有留守兒童174人。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問題頗多,主要表現為:
目前鎮中心小學是小學階段,留守兒童中,主要的監護方式有三種:隔代監護、親戚代管、獨自生活。其中,隔代監護比例最高,有140人,占80.5%;委托親戚朋友代管的也有一定比例,有32人占18.4%;獨自生活的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只有2人,而且均為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占1.1%。
由于這些兒童還處在小學階段,他們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要經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表現心理不適應,常常思念父母,感到孤獨無助;有的承受不了學習上的壓力,拖拉作業,學習上也膽小怯懦;有的則是過早地挑起了生活上的擔子,但顯得力不從心。集中表現在:
親情撫慰缺乏,心理問題堪憂。由于缺失父母正常的教育引導,許多留守兒童不善于與人溝通、頑皮任性。他們在學校比較自由散漫,違反校紀校規屢屢出現;在家不聽祖輩和代管親戚的話,頂撞長輩的行為。
隔代管教不當,行為存在偏差。隔代監護,由于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一旦祖輩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造成行為上的偏激。其實他們很多事情上就有可能因拿不準主意而失誤。
缺少學習輔導,學習效果不佳。據我們從班主任手中調查的數據顯示,留守兒童能按時完成作業的占了72%,而非留守兒童則在98%以上,二者差距十分明顯。
針對以上情況,怎樣使這些留守兒童有一個正常、健康的心理,作為學校,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
目前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于城市務工經商,產生“留守兒童”已超過4390萬人。昭通市共有兒童159.51萬人,農村兒童124.31萬人,農村留守兒童43.26萬人,占昭通市兒童總數的27.1%,遠遠高于勞務輸出大省四川22%的比例。新華村有留守兒童430新華村兒童的監護人多為隔代監護人,即是老人,達到306人,超過50%。新華村留守兒童年齡普遍較小,小學及學齡兒童比例高達84%。而留守兒童父母以出省打工為主,達到了63.3%。父母與孩子相隔千萬里,難以照顧到孩子。另外一個數據值得關注,父母雙方都外出的留守兒童有430人,超過留守兒童總人數的一半。父母雙方都不在身邊,他們更難得到父母的疼愛。
農村流動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就意味著留守兒童父母監護位置的缺失。那么,這些留守孩子跟誰生活在一起,由誰來關心、保護和照顧他們呢?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隔代監護人有306人,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留守孩子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通常情況下,留守兒童需要搬到這些祖輩的家里,如果祖輩一直與他們住在一起,留守兒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時候,留守兒童要從自己的村搬到另外一個村去。如果這些老人需要照顧幾個兒女的留守孩子,為照顧方便,孩子們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飯后再回到自己家獨居。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護方式。
(1)一種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占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或者受過極少教育。
(2)第二種監護方式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媽。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著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他們有可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如監護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監護者與監護者本人或是跟他們子女之間的矛盾沖突等等原因而更換監護人。
(3)第三類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著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
(4)最后一種是監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他們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新華村留守兒童以小學以下兒童為主,留守兒童年齡偏小,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于學習和生活都還需要大人的指導。這是從小形成良好習慣的階段。另外這一年齡階段正是家庭教育占主要位置的時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關愛的階段。父母長期外出,一年難得回次家,對他們身心的傷害和親情缺失的影響很大。
父母的遠距離就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是否能見父母,一年能見幾次父母。從上表中可以得出,新華村以出省務工為主,打工地離家鄉很遠。許多父母為了省下路費錢,一連幾年都不曾回家一次。遠距離的打工既不利于父母回家看孩子,也不利于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而容易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陌生化”。
從新華村來看,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從新華村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我國常年約有1.2億的農民工在全國各地不斷的流動,新華村約有近1000人的農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新華村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
。
(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
隨著我縣城鎮化深入發展,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xx年我縣留守兒童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12.9%,留守兒童在親情關懷、生活照顧、家庭教育和安全保護等方面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滎經縣教育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建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領導機構,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充分發揮各中小學校在留守兒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領導機構。
為加強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工作,滎經縣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和局黨組成員為副組長,各股室負責人和中小學校長為成員的滎經縣教育局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學校也相繼成立了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學校黨政、工、團、少先隊負責人和班主任為成員,明確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同心協力、齊抓共管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2.關工委組織悉心關愛留守兒童成長。
教育局和學校均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把關注特殊青少年,關愛留守兒童作為關工委的重要工作內容,努力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二)積極改善留守兒童的教育條件。
1.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
針對山區教育工作和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多的特點,我縣結合“5.12”和“4.20”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一是進一步改善泗坪中學等6所初中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二是把三合小學等7所小學新建成寄宿制學校。目前,我縣農村寄宿制學校13所,xx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學生1328人,xx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學生1064人。
2.改善留守兒童的營養狀況。
全縣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共有學校31個校點,享受學生約6727人。其中:鄉鎮中心小學23所,在校學生5500人;鄉鎮初中3所,在校學生1021人;村小及教學點5所,在校學生206人。按《滎經縣xx-xx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實施方案》總體目標,我縣從xx年9月起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試點。選定寶峰小學、安靖小學、烈太小學、天鳳小學、新建小學5所學校為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試點學校,享受學生690人。xx年秋季學期開學,計劃新增青龍小學、青龍復興村小、民建小學、民建大坪村小、新廟小學、三合小學、石龍小學共7所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供餐模式轉向食堂供餐,享受學生850人。其余學校到xx年實現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全覆蓋。
(三)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
1.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檔案,進一步完善聯系留守兒童制度。
(1)基本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全縣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包括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學校班級、家庭住址、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及聯系電話、監護人等基本信息。各校以班為單位建立留守兒童花名冊,對留守兒童實行動態管理,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奠定基礎。
(2)探索建立留守兒童聯系卡制度。
案例1花灘小學作為滎經縣規模最大的一所農村小學,目前,有留守兒童177人,分布在全校27個班級中,占全校學生比例13.7%。為了加強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工作,學校建立并逐步完善留守兒童聯系卡制度。落實具體聯系責任人,各班班主任負責聯系該班的留守兒童,學校行政人員及領導小組成員有針對性地聯系3名留守兒童,隨時掌握、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情況。
民建彝族鄉雙語寄宿制小學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聯系制度和幫扶制度。班主任負責聯系該班的留守兒童,每名教師負責聯系、幫扶一名留守兒童,學校行政人員及領導小組成員有針對性地聯系了2名留守兒童,一名好學生幫助一名學習有困難或行為習慣較差的留守兒童“一幫一”手拉手活動,經常與結隊與幫扶學生談心、交流、溝通,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生活情況,并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2.廣泛開展思想道德實踐活動。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指導,制定了《滎經縣xx年德育工作要點》(滎教發[xx]7號),統一安排布置全縣德育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讓學生牢記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利用開學畢業、入隊入團、成人儀式等契機,開展有莊嚴感的典禮活動;堅持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班、團隊活動,并利用張貼標語、校園廣播、黑板報、學校法制宣傳欄等途徑,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以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
狠抓學生一日常規工作,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學生的養成教育納入對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
3.大力開展法制進校園工作。
結合我縣中小學教育工作實際,滎經縣教育局制定了《xx年法制進校園方案》(滎教函[xx]16號),統一安排布置全縣中小學校開展“法制進校園”工作?;窘⒘朔ㄖ平逃贫?,各校嚴格按照教育部課程計劃設置要求,上好法制教育課,做到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認真抓好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第二課堂。組織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制教育網絡。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安全教育。
案例2 xx年4月上旬,各中小學校利用黑板報開設了班級法制教育陣地,學校同時組織了一期法制教育宣傳專欄。4月中下旬,各中小學校均聘請法制副校長或者司法機關聯系人到學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部分學校還根據實際開展了中小學生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滎經縣教育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把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列為xx年工作要點,并開展了相關工作。4月21日,教育局關工委組織到新添中學、石龍小學等學校開展“加強法制宣傳,創建和諧校園”的主題報告會。4月22日,教育局關工委組織到嚴道四小、花灘小學等學校進行“法制進校園”工作調研。
截至目前,全縣近xx0師生無違法犯罪行為發生,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行為越來越規范,學生小手牽大手的法制教育活動影響著家長和周圍的鄰居、朋友。
4.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雅安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的指導下,滎經縣各中小學校結合地震災后學生心理輔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內容,請相關心理學教師為學生作心理教育講座,使學生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
案例3滎經中學由心理學專職教師陳詩瑞老師在初中部各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并通過學校心聯小屋、承辦滎經縣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討會和邀請川大心理學師生到校舉辦心理講座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對學校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的及時疏導,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向上的心態,增強學生的適應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5.加強留守兒童工作的管理。
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考核機制。教育局把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列入學校工作目標,加強檢查考核。學校和班級每學期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進行總結,定期召開研討會、交流會,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新的路子;定期對班級、部門和教師進行考評,考核結果納入教師工作業績;加強留守兒童的考核表彰,對各方面表現好和進步大的留守兒童利用“六一”和每期散學典禮進行單項表彰。
6.創新家長學校機制。
(四)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落到實處
1.落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開展“一幫一”手拉手活動。
各校均建立了留守兒童幫扶制度,積極開展“一幫一”手拉手活動。一名好學生幫助一名學習有困難或行為習慣較差的留守兒童,學校要求每位學科教師要經常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無償補課、“開小灶”等進行轉差提高工作。
案例4嚴道四小是一所城鎮完全小學,現有教學班級13個班,學生579人,留守兒童195人,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33.6%,留守兒童問題正日益凸顯。學校落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大力開展“結對子”活動。班主任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學校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居委)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系。
滎經中學、嚴道一中、嚴道二中、花灘中學、泗坪中學等學校專門為住校的留守兒童開設晚自習,選排教師進行輔導,宿舍管理人員對住校留守兒童關愛呵扶,嚴格管理。
為了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特長,各校均成立了興趣活動小組,讓留守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相應的興趣小組。
2.開展人文關愛活動,真情關愛留守兒童。
除了在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外,各學校還要求師生不得歧視留守兒童,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原則,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的能力,不斷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h教育局號召師生為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捐衣物、捐學習用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各學校依托社區優勢,發揮“五老”作用,讓社區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如:幫助留守兒童落實解決低保,共同整頓校園周邊環境,嚴禁上網吧等,積極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3.建設并充分利用愛心書屋和愛心之家。xx年,我縣建成愛心之家7個、愛心書屋6個;xx年已建成留守學生愛心書屋和留守學生愛心之家28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1個。利用愛心書屋和愛心之家,開展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形式多樣的活動,為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和學校留守學生之家、留守學生書屋暑期為留守學生開放。
案例5民建彝族鄉雙語寄宿制小學是滎經僅有的兩個彝、漢雙語學校之一。學?,F有學生300余人,其中留守兒童111名,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在縣教育局、民建彝族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和雅安市教育基金會的援助下,學校準備在鄉政府內建立民建彝族鄉建樂村“留守兒童之家”,目前正在進行物資采購,預計于xx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4.大力開展各類資助和慰問活動。
構建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勤工助學為輔,獎助學金、困難資助等資助體系,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縣的“獎、貸、助、補、減免”等資助政策,以“不讓一名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為工作目標,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學習和生活費用。xx年我縣資助留守兒童在內的貧困學生6220人,資助金額達625萬余元;xx年上半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免學雜費學生數14744人,義務教育階段免學費提供教科書學生數14744人,義務教育階段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1115人。
案例6xx年4月,關愛留守兒童“恒源祥”品牌向全縣100名留守、孤殘兒童發放100件愛心毛衣;章浩龍先生自xx年起,長期資助我縣貧困留守學生,4年來先后捐資30余萬元,共資助我縣貧困留守學生260余人,xx年又為胡長保小學50名貧困留守學生帶來360元/人的關愛助學金。今年上半年,“女市長教育基金”、“自貢市對口資助滎經縣困難學生”、“章浩龍基金”、“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等11項國家、愛心企業和慈善基金已經發放到位,資助總額為134.11萬元,受惠學生為2082人次; “育英助學計劃”、“微塵基金”、“藍天春蕾女童班”、“音樂之聲我要上學”、“扶貧移民局資助”、“共青團委尋找幫助困難青少年群體” 6個資助項目已按照上級要求完成資料收集、上報工作,待資金發放到位,屆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助人次將增加約415人次。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 %,65 %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部分留守兒童學科檢測成績只有40、50分,逃學、厭學現象比較普遍。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長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逃學、早戀、抽煙、喝酒、說謊、打架,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成為了“問題兒童”。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
案例7嚴道四小對10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上課常常發呆,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愿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
4.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出現偏差,教育和關愛力度不夠。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和監護人,鄉(鎮)政府、村社、社區忽略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沒有形成合力,教育和關愛力度不夠。
(二)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于事倍功半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
2.監護管理力度不夠。隔代教育徘徊于溺愛的誤區。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父母委托的監護人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年紀較大的人。天鳳小學對本校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監護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占56%;無人監護占26%;監護人是其他親戚占18%。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重“養”輕“教”,過分遷就,甚至放任自流,只“養”不“教”;其次,是托管(新型產業),同時監護幾十個小孩,也只能讓孩子們吃飽,按時上學,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不夠了解,不能給予他們必要的法律、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的幫助、指導,不能在學習上、心理上予以輔導。
3.教育方法簡單。一部分留守家長有溺愛和偏愛的傾向,把孩子當“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問題又是簡單粗暴,動輒拳腳,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干脆放縱與不管。他們中一些人早出晚歸與社會上閑雜人員來往,沾上小偷小摸惡習或癡迷于電子游戲,光顧不良網吧,整天神智恍惚。
4.溝通難度大,家校聯系少。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學校老師很難見到孩子父母面對面交流,即便是了解孩子父母的聯系電話,基于學生的數量和學生問題的復雜性,教師也很難做到長期堅持與家長溝通并電話反映學生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同時,大部分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主動了聯系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情況,導致家庭和學校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的信息溝通不暢。
5.學校教育力不從心。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完全寄望于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余力不足。非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他們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
1.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擴大寄宿制學校的覆蓋面。讓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學習和生活,一是可以解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管不力的問題;二是方便學生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有利于同學間的交流,利于留守兒童發展積極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基本排除留守兒童在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學校繼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系創造條件;四是大力開展各類資助,竭力幫助貧困留守兒童。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重視對留守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學校培訓活動,召開家長會,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4.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關愛網絡。各鄉鎮、村(居)委會應盡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采取積極措施,和學校、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問題。對于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并組織干部到留守兒童家里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近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農村中的許多富余勞動者,陸續走上了外出打工、經商的行列。他們的孩子絕大多數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親戚代養,這些學生便成了農村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據權威部門調查研究,我國目前有20xx萬左右留守兒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日照市莒縣招賢鎮中心初級中學 ,處在城鄉結合部,現有教學班級22個,學生1200多人,許多家長外出務工,孩子的監護人大都是爺爺奶奶,他們大多本身沒有接受較高、較系統的教育;對孩子的關心、教育更多的體現在溺愛上;他們年邁體衰,行動比較緩慢,祖輩之間缺乏溝通,即使有,大多也是無主題的溝通。當孩子在學習上面臨困難時,不能及時的幫助和解決;生活上有了問題時也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師有時聯系不上兒童的父母,便會出現教育的脫節現象,孩子顯得非常無助。這樣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強,逆反心理較強,退縮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氣暴躁,沖動易怒,甚至過分任性,淘氣。在失去了日常的父愛母愛后,孩子的思維、行為,對社會現象的感知與響應,也就發生了劇烈的震蕩,導致厭學心理特別強。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問題,是班級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們思考如何針對這一特殊學生群體的教育問題進行教育對策研究,怎樣從學校教育入手對家庭教育進行引導,嘗試通過系列體驗式德育主題活動和分層實施的心理干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為他們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
1、《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指出:兒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綱要中還要求重視兒童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兒童心理咨詢和矯正服務機構。
2、教育理論。我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而留守兒童作為我們教師工作中特殊對象,他們既有一般學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進教學。引導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加強我校教師教學科研意識,促進我校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主要厭學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1、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品質、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2、監管人的基本狀況和生存現狀。
3、監管人的現狀與留守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關系。
4、探索留守兒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特點的良好品質的培養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經驗及理論。
1、文獻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國內外有關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資料,搜集相關課題研究的最新信息,為本課題的研究作借鑒和參考。
2、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我校留守兒童心理現狀,為實施興趣學習法作好準備。
3、個案研究法。通過若干個個案研究﹐進行比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課題研究工作。
4、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階段性總結,在總結中交流經驗,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1、準備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確定課題研究參與人員,設計制定研究方案,規劃課題研究措施,分工落實。
(2)運用問卷調查法收集信息。準備課題研究的理論材料、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組織發動課題研究,進行課題研究的前期培訓,作好課題研究的準備并開始初步的研究活動。
(3)做好課題申報工作。
2、實驗研究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開課題開題論證會,課題組人員和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研究,通過課題研究課、課題研究會、成果匯報會等各種形式進行信息交流和經驗總結。在實施階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資料檔案(調查分析材料、課題研究論文等)。還可以不斷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總結階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寫研究綜合報告、研究論文、經驗總結,形成最后成果。
(2)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與交流。
(3)接受課題組專家組的全面評估與驗收。
王孝英:課題組組長,總領課題組的工作。
魏忠安 杜紀飛 :調查留守兒童男女生人數、年齡大小父母外出情況、生活環境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期望。
許貞剛 朱利志: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因素、建立留守兒童完備的信息檔案 。
學校將提供相關的經費保證本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與按期結題。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種情況是農村留守兒童中情況最多的,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根據本校的實際調查中顯示,留守兒童一般在低年級階段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優生的成績還有很大的比例,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多數的孩子,甚至用一句不夸張的話來說,孩子的成績基本都在下降,甚至有的學生由班級的前幾名,掉落到班級的后幾名。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小學階段的兒童尤其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但是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學生無法享受正常的父愛母愛,生活中的很多困難無人傾訴,成長種的困惑無人及時的引導和排解……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在學校期間,教師對于留守兒童多一份關注。對于個別班級中的學困生,教師采用一對一幫扶措施,讓他們在學校中感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愛,排解他們孤獨的情緒。
2、通過班級班會,讓學生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讓這一部分兒童能真正的理解父母,讓他們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也是很不容易的,從而讓學生不至于去怨恨父母在他們童年時期給他們帶來的陰影。
3、在班級中國成立幫扶小組,讓學校好的學生一對一幫扶這些留守兒童。其實這些兒童本事并不笨,只是由于對于家長不在身邊。因此在平常的班級活動中對于留守兒童多一份關愛,讓學生感受到在學校期間也可以獲得愛的。
20xx年9月—20xx年6月。
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
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x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占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了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群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喂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于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挨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里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兒。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對于“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于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于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著。由于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寧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于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巨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里畢竟沒有在自己家里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么,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斗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里,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里鉆;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復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里,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于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后,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糊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獲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復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游戲、色情影像、黑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發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鑒于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制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群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干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后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系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群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傊?,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他們在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及農村經濟發展、家庭收入做出貢獻的同時,其子女的教育問題已凸顯出來。外出打工農民大多是青壯年,子女正值學習階段,多數被丟給爺爺奶奶或親戚照顧,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前不久,內蒙古赤峰市婦聯、赤峰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就赤峰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松山區,敖漢旗、巴林右旗發放調查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700份。同時,婦聯的工作人員又在松山區、寧城縣入戶走訪了部分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與部分留守兒童及監護人進行了座談訪談。結果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中:22%有暴力傾向,36%學習成績差。
調查顯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占73%),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占20%),即把孩子托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監護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卻很少關注,一切順其自然,順其發展。三是自我監護型(占7%),即由于沒有上面兩種條件,或其他原因,監護的責任就成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談不上家庭教育。
這些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親情的缺失,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在對700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后發現,35%的父母經常給孩子打電話;8%的孩子經常給父母打電話; 15%的父母經?;丶?3%的孩子經常去看父母;9.6%的不經常聯系;8%的孩子竟然沒有父母電話;14%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地址;37%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沒回來過的占1、6%。 留守兒童強烈渴望與親人情感交流,11%的孩子變得膽小;14%依賴性強;不善交往的7%。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的養成,導致行為偏差的出現。由于種種原因,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出現行為偏差,甚至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在對700名留守兒童的相關調查中發現,在難過、孤獨和苦悶時她們無法發泄,29%的想唱歌或做其它娛樂活動;25%的想看電視;3%的想上網;0.9%的想吵架罵人;0.1%的想離家出走;心里有吵架、罵人、打架沖動的有22%;另外,受打工家長的影響,留守兒童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出現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700名留守兒童中,有36%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對外界不愿意接觸,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不同程度的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父母不在家,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得不到較好的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生理上的正常發育,有的在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因為自律能力很差,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話,在學校道德品德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同時留守兒童的安全也有很大的隱患,多表現在上學路上,因為農村撤鄉并鎮,多數孩子學校與居住地較遠,一、二年級的孩子坐出租車(費用70元/月,午飯2元/天),稍大些四、五年級的孩子起早貪晚騎自行車上學或步行,路途上有不安全因素存在。
針對發現的問題,婦聯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與措施:
一是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方,當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撤鄉并鎮、農村教育布局調整等有利時機,充分利用閑置資源,成立“留守兒童學?!被蛟趯W校、社區、嘎查、村成立“留守兒童家園”、“留守兒童監護人指導站”。全面細致地對轄區內留守兒童進行摸底登記造冊,培訓離退休教師、干部等“五老”人員,成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成長顧問”,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與其談心、上心理課,陪伴留守兒童成長。在“留守兒童家園”設心理輔導室、學習輔導室、娛樂活動室?!傲羰貎和O護人指導站”要定期授課,利用留守兒童父母返鄉之際,或利用寫信等形式,給他們傳授有關知識,讓他們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情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增強其監護人的責任意識。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利用網絡讓親子定期視頻見面,以加深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依戀,解決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分離焦慮而導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礙。
二是強化社區家長學校的辦學功能,擴展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內容。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優勢,利用現有社區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繼續開展“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的“雙合格”家庭教育實踐活動。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通過社區家長學校,使他們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更好地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要動員全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開展“愛心媽媽”認領留守兒童活動,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讓“留守兒童”真正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
三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環境。由于農村教育布局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選擇了寄宿制。寄宿制使得教育部門承擔起了越來越繁重的監管責任即第二監護人的職責,并已成為全方位監護學生的主陣地。老師已不僅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學生建立起依戀關系,這樣才能彌補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而導致的心理、性格、品格問題!
四是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有一個人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可靠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保證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系。
五是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村(社區)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絕大部分村(社區)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得村(社區)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隨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口越來越多,舊的家庭成員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已經打破,新的家庭成員經常性缺位的家庭結構已經開始形成。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過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來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等村(社區)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一是因為基層黨政機關人員有大量富余人員,中小學校有大量退休人員,他們大都能勝任中小學生監護、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部分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家庭經濟相對較富裕,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建立某種機構,來管理和監護其子女,使他們能安心在外務工。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25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