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通過調研,當前農村群眾依法贍養老年人的法律素質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在調研的幾個村的部分村兩委成員和普通群眾共80人,有17%的干部群眾屬法律通型的,他們主要是通過觀看電視節目、閱讀報紙、書籍,縣、鄉司法機關、公安機關組成的“法律講師團”下村講課來學習關于老年人贍養的法律知識。他們往往會用法律的知識武裝、充實自己的頭腦,法律通型的干部群眾較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其中還有5%的老年人會用法,與子女簽訂老人贍養協議。
(二)、似懂非懂型。在調研的120人中,有大約57%的屬于這一類型。他們對老年人贍養的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別人說和評論。他們往往不輕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
(三)、法盲型。法盲型的干部群眾對法律一點都不知道,這種人占26%。這種類型的人不懂什么是法,什么是違法,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
二、當地群眾老年人贍養法律意識不強的制約因素
(一)子女的問題
1、子女經濟緊張致使老年人贍養折扣。
對于以務農為生的子女來說,由于目前農村勞動生產率低下,多數農民收入不高,很多家庭難以承受撫養孩子和贍養老人的雙重壓力。在現代家庭中老年人已經失去支配地位的情況下,家庭贍養老人的質量大打折扣,這些人有的還在貧困線上掙扎,有的自己生活都成問題,也根本無能力贍養自己的父母。
2、子女道德缺失造成老年人贍養丟棄。
隨著老年人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降低、經濟收入的下降,直接影響到他們在家中的地位。由于農村傳統的“分家”習俗,有的子女就以分家不公為由拒絕贍養義務,甚至將履行贍養義務與分得家產掛鉤,強調“多分多贍養,少分少贍養,不分不贍養”;有的認為自己沒有繼承享用過“祖業”而不愿贍養父母;有的認為自己已成家立業,無需再依靠父母,因此對老人不聞不問,更談不上贍養老人;有的外出打工長年不歸,根本不管在家老人的事,老人又不知道子女的確切地址,即使打上官司,也只能使法院要么無法立案,要么判決后難以執行;甚至有的認為父母體弱多病,實屬累贅負擔,不僅不從物質、精神方面給予關照,而且還進行虐待、遺棄,致使老人有家難歸。
3、子女責任不明產生老年人贍養推卸。
有的家庭子女多,經常為父母贍養問題相互扯皮,推卸責任。他們對老人實行“輪班坐莊”的贍養方式,老人像皮球似的被子女“踢來踢去”,老人的生活都成問題,精神贍養就更談不上。有的子女不顧老人的意愿,為顯示“公平”,將二老拆散,一個兒子負擔―個老人的生老死葬。一方面,“老來伴”卻被自己的子女判了“離婚”,二老不僅生活上被子女當作累贅,精神上也相當孤獨苦悶;另一方面,一方老人先死亡,另一方老人長壽,于是該子女覺得負擔太大,吃了虧,就要求由兩方共同供養,于是兄弟姐妹間鬧意見,老人遭了殃,兩方都不贍養。因而無法靠自己解決晚年的生活保障問題。以致“養兒無法防老”、“三個和尚沒水喝”成為普遍現象。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為更好地了解農村教育現狀,我在假期通過走訪和詢問,對廣東地區的農村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農村教育出現如教育經費不足和學校負債嚴重等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農民對新知識的吸收及民主與法治的貫徹實行造成障礙。這不但是問題而且將是農村教育的危機。一、鄉村學校負債累累由于農村學生的學費難收齊,而教師的辦公經費又不足,很多農村學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維持學校的正常運作。有的學校為達到"普九標準"向私人借貸修建設施,等到新學年開始就從學雜費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債務。
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門不顧農村的現狀而要求一些小學、中學一定要達到"普九標準",這無異是在讓學校背負沉重的債務。更有些學校為應付上級的各種檢查,花費巨額的招待費。導致農村教育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艱難,有很多農村少年兒童無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造成很多農村少年兒童"望學興嘆",以致不得不離開學校。農村學校的負債累累將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發展。
三、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問題多多鄉村學校任教的老師大多是民辦教師,他們的學歷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沒有經過正規的師范教育。根據規定要轉正參加培訓考試得花一筆不少的錢,由于地方財政支出有限,教師工資又難發齊,這給教師帶來沉重的負擔。而很多鄉村任教的教師還要承擔一些攤派,如修建公路、地方報紙的征訂,這些費用全都直接從教師工資中扣除,這些攤派根本就不同教師商量,猶如強盜攔路搶劫,這些做法直接損害了教師的利益。一方面當地??茙煼懂厴I生回鄉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師工資、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無力接收,另一方面沒有經過正規師范教育的民辦教師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對學生的引導及培養造成阻礙。這就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而少年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
四、資源分配不公平在調查中,可以看到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各政府、電力、交通等機構擁有資源支配的權力,它們利用部門所掌握的權力最大限度地實現部門利益,或從財政分配計劃中優先得到所需資金,他們的辦公室及職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資源卻少之又少,何況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優先滿足,農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資源就非常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農村中學中我看到一種現象:籃球場是黃泥地,足球場是一塊荒田,實驗室的儀器陳舊的難以利用。如此的設施怎么進行有效的教學呢?相反在城鎮的小學,教學活動多種多樣,體育設施和其它教學設備可以說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為什么?是資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使農村少年兒童處在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環境中,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少年的發展而且使農村青年就業更難。
五、改變教育問題的策略據調查的情況,當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資金來辦鄉村教育,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村青少年對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貧困地區由于財政吃緊還會挪用教育經費。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我們要首先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迅速成立一個調查小組,查清鄉村小學、中學的負債狀況以及教師的工資問題,對因負債建校舍的,要通過財政撥款支付,使學校能較好地運轉;其次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放寬私人投資辦學,來補充政府投資教育的不足,建立一個機制對農村教育投資監督。再次,教育管理權限下放學校,增加學校的決策權,并向學校提供良好的辦學環境。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一種客觀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獲得生存條件的各種能力逐漸喪失,那么,曾經為這個社會做出過貢獻的老人們在其獲得生存的能力逐漸失去時,誰應該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呢?這就是養老問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擁有中國大多數老年人口的農村地區將迅速出現家庭小型化的傾向。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農村年輕一代道德觀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形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不難想象,在新的世紀,農村養老問題將是我國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有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國家。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帶來深刻影響,也給安老養老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當前表現出“兩高、兩大、兩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齡、基數大、差異大、社區養老社會水平低、自我養老和社會養老意識低,與經濟較快發展的態勢相比,社會老齡保障事業顯得明顯滯后。面對日益凸顯的老年人問題,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個方面都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
農村養老的形勢基本可分為四種
這是一種最完美的養老方式,它所具有的優越性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現有經濟水平條件下及傳統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農村的主流養老方式。
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存在的心理基礎是老人社會交際的廣泛和子女對養老認識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和農民意識的落后直接影響了集體養老的普及化和規?;?。
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民政部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組織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改革的試點。到1998年底,全國已有30個?。ㄗ灾螀^、直轄市)的20xx多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養老保險改革試點,有8200多萬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10)應該說,農村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并初具規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家庭養老是當前農村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隨著子女紛紛外出,老人與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會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有1億4千9百多萬,占總人口的11.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當于歐洲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總和,約為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城市獨居老年人占49.7%,農村亦達38.3%。農村老年人收入低,醫療保障覆蓋率低。常感孤獨的老年人,在城市為18%,農村為30.9%。而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也超乎我們想象。據測算,到20xx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的數量還要翻上一番;而到20xx年,中國每3到4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個是老人。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我們國家就是在99年進入老齡化的時候,我們人均收入呢就是800美元,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入老齡化,他的人均收入應該是在5千到1萬美元左右,所以我們體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特征呢,就是未富先老。
龐大的老年人基數,無論是贍養還是醫療都得花錢,但對于中國來說,光靠國庫是很難支撐起這樣一大筆數額的。中國各地的公辦養老院,目前都出現了排隊現象,等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住進養老院的情況普遍存在。
根據權威統計,目前我國1.49億老人當中,想在養老院安度晚年的約占5%,這樣就需要有700萬個床位才能滿足需要。而目前全國養老院的床位,總共只有150多萬張,缺口高達550萬。為了解決養老設施不足的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很多人都在努力。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統計呢,就是全國的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呢,將近30萬人,取得職業資格的,只是30萬人當中只是兩萬人,非常少,所以這個是導致我們現在,整體上的養老機構,就是服務水平呢,上不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p>
二是城市無工作居民的醫療問題;三是農村還沒有養老制度安排;四是農村的醫療保障問題;五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問題。
當前要著力解決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養”和“醫”的問題,把城鄉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以及城鄉貧困老年人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來。在此基礎上,再逐步發展和完善遺屬保險、護理保險、以房養老等新的保證措施,使城鄉老年人都能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現代的老年人,既沒有傳統社會里憑輩份“倚老賣老”的優勢,也沒有發達社會中的社會福利優勢。相比之下,卻存在著年齡、體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勢。不少老年人當下的生活處境是比較窘迫的。
第一,多數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們根本就沒有“退休”一說,很多人一直要勞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現象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少老人要間接地承擔其失業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費用。
第二,老人就醫狀況令人擔憂。老年人體弱多病,需要經??床〕运?。他們的收入本來就不高,加上近年來醫藥價格飆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醫藥方面陷入窘境。
第三,老人出現瞻養危機。一方面,家庭養老的觀念、意識在淡化,家庭贍養的功能在弱化,過去是“父母在、不遠游”,現在是高齡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如居巢區某村莊,有7個70歲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風燭殘年,為外出務工的子女守攤子、看房子、帶孫子。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來,我國在社會養老保障方面嚴重欠賬,特別是為數眾多的農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
老年人退休時間早,中青時年實行低工資制,并沒有享受到多少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沒有真正享受到新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成果。對高齡老人,我國已開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齡老人公共場所優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與服務等,使得他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但總體上看,廣大老年人的基本經濟保障仍然十分薄弱。
目前,城鎮一塊的老人,因為有了城鎮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總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線”;而在農村地區,老年農民除了家庭贍養以外,基本沒有其他養老收入,養老風險很大?!独夏耆藱嘁姹U戏ā冯m然出臺了,但是由于宣傳貫徹的力度不夠,贍養糾紛案每年遞增。據調查,自20xx年以來,無為縣檢察院審查起訴的涉及贍養糾紛案及老年人合法權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xx年8件,20xx年11件,20xx年1-9月18件,雖然此類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趨勢,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首先,養老社會服務化的載體不足。全國城鄉仍有相當數量的五保老人沒有實行集中供養,散居的五保老人有很多,空巢老人數量更多。他們的生活起居、生災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顧、護理。
其次,各種養老機構收費偏高。調查發現,社會化的養老院,平均收費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級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則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兩位老人沒有子女,每月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過活,怎么可能負擔得起這筆費用呢?但這些社會化養老機構也感到苦惱,他們的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且數量不足,不收取較高的費用就無法運轉下去。
再次,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目前,在各種養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務人員,多數文化程度不高,專業技能缺乏,服務質量跟不上。特別是有少數服務人員,內心里看不上這份職業,只是苦于別無出路,才勉為其難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談不上什么敬業愛崗,更談不上以一片愛心善待老人了。
第一,要把安老養老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強老齡工作”。各級應把此項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建立長效機制,不能以“濟貧”的思路來考慮問題,更不能以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為理由,虧待了老年人。建議將“老年社會化服務項目”納入市、縣兩級招商引資范圍,變過去“以市長主導”為“以市場主導”,轉變思想觀念,對現有的社會化服務的老年公寓給予充分的鼓勵、引導和扶持,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盡快建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以社區基層組織為主導,發揮政府、社區、家庭和個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區中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定補幅度,拓寬定補范圍。不斷完善困難弱勢老人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城鄉老人醫療保障制度,切實減輕老年人的醫療負擔。加快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
第二,逐步建立有各市特色的安老養老安全網。而各地目前正處在由家庭養老保障向社會養老保障過渡的階段,特別是在農村,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從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老年人現狀及家庭承受能力來看,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居家養老”之路,是解決我市養老問題的正確選擇。這里所說的“居家養老”是堅持和完善家庭養老,推進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建立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外圍,以社會養老制度為保障的居家養老體系,逐步形成適合各地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網、社區養老服務安全網、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網。第三,突出解決農村安老養老問題。過去,各地農村老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家庭贍養和土地收入。隨著形勢的變化,這兩種養老保障方式不論是在保障能力上,還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顯得很不穩定了。必須從各市農村實際情況出發,尋求新的養老辦法。根據全國一些地方以及有關部門多年來的實踐探索,有條件的地區已經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即采取儲蓄積累的方式,為農民建立個人賬戶,個人交費為主,集體交費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將個人和集體繳納的保險費記入個人名下,為個人所有,到老齡后根據個人賬戶的積累額計發養老金。這種養老保險方式還必須同家庭贍養、土地保障結合起來,才能為農民養老建立一道比較可靠的養老民屏障,才是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現實選擇。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要圍繞“五個老有”工作目標,既要滿足和改善老年人對物質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斷滿足和豐富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計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促進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衛生、老年體育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想法設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會交往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離于社會之外的感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
敬老、愛老、安老、養老,各級政府責無旁貸,社會各方義不容辭。要在全社會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觀,弘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使老年人在經濟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顧,精神上得到安慰,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新運行機制,建立“以人為本,代際和諧,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讓老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夕陽無限好,人生仍燦爛”。
天氣晴朗,料峭的春寒,抖落在薄暮里,仍有沁人的涼意,不管天有多么的寒冷,但終究會有暖和的那天??扇说慕逃筒煌?。如果在人一生的黃金階段,如果你錯過了讀書的好時機,成材就只是人們的空話題了。
在大多數生活貧困的地區,有太多的人無視教育的重要性,極早離開了學堂,走上了本不該屬于自己成長道路上的打工道。
寒假期間,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從遠方打工回來的許多親朋好友,都趕回家過年,清楚的記得我一遠方親戚回來招工,我拿起了他的那本花名冊,看了看,令我大吃一驚的居然是80%的打工仔都是初中文憑,甚至還有些是小學文憑,看到這些,我又陷入沉思。我好奇的問了問叔叔,他們一個月工資多少,他說大概1000元左右。為了這1000元,寧愿放棄自己的大好前途,太不應該了,他們還那么小,一切應該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呀!這樣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再仔細想想,我們那個院子有5個同齡的孩子,有3個在讀技校,1個在廣州打工,只有我一個還在讀書,常常碰到那個在打工女孩子的媽媽,她經常問我讀書出來準備做什么,我只是笑笑,從她的話中,我仿佛聽到了鄙視,很不是滋味呀!
也許還有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有些家長,他認為讀書沒用,讀書太浪費錢,他們寧愿讓自己的孩子跟親朋好友出去闖世界,出去吃苦,也不愿讓他們的孩子在學?!袄速M錢”,我想來想去,不知道這是對還是錯。我只知道我還小,我不讀書,我去干什么,我不想過早的踏進那個復雜的社會受人欺負,受人侮辱,我只有在學校里學一些在社會中學不到的東西,為將來走進社會作鋪墊,埋伏筆。
也許有人會說:“我也曾經是一個莘莘學子,但我沒有考上一所好大學,高中畢業后,照樣會為自己的生計煩惱”,但我想說:只要你珍惜在校的每一堂課每一分鐘,好好的學,認真的學,即使沒什么好的結果,但你不曾后悔,因為你曾經擁有過。
我沒有太高的目標,我的目標很簡單:明天不后悔則已。
發展高科技需要高技術人才,這對于一個人口大國來說,是很簡單的,但是所缺乏的仍然是頭腦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應甘心落后于一個地域狹小、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小國家——“高科技大國”以色列。
從我做起,掌握了高科技知識,在發展高科技產業中將會得天獨厚,游刃有余。支持這高新技術水平發展并使其不斷堅實的將是我們這群令許多國家難以匹敵的高科技人才!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國的經濟積極躋身與世界前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加大了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投入,提出了一些諸如“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演進,在我國各個社會群體利益格局被重新調整的過程中,分配不公現象日益突出,社會財富分配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家庭間的收入也存在著明顯的貧富差距。
這個假期我通過對電視新聞的了解以及對家里周圍鄰居的生活情況,消費水平,及家庭收入的調查,從而對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城鎮生活的代表:
1.趙姨家:叔叔是縣里醫院的外科醫生,年收入約3.6萬元,阿姨是一名普通公務員,月收入約2500元左右。
2.張伯家:伯伯經營一家私人公司,月收入10000元左右,伯母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月收入20xx-3000元不等.還有一做外企白領的姐姐,月收入大于等于4000元。
在農民家庭生活的代表:
1.孫叔家:一家四口,三個人是農民工,月收入都非常有限,一年忙到頭,供養讀大學的哥哥都非常的吃力,更不用想他們閑暇時能去旅游了。
2.錢大爺家:有兩個不是特別出息的兒子,雖然沒能在學業上有所建樹,但是由于要娶妻生子,更是讓出身于農民世家的一家人犯了難,幾乎已經負債累累了。
以上4個家庭雖然不是整體的代表了農村與城鎮生活的極大差距,但是我們不得不說他們真的極具代表性。處于社會不同的階層,收入已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了貧富的差距。
正是由于家庭收入的懸殊,導致了他們生活條件有著很大的差異,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抓住貧富差距這一矛盾,集中力量解決這一矛盾,從而避免矛盾其本身造成更大更難更深的問題與影響。
我此次實踐的目的就是能夠深入的了解百姓生活的真正,家庭收入差距的影響,從而可以以一個學生的身份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議,并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關注這一問題,和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是問題能夠更快更好的得到解決!
關于這個問題我有如下的想法和建議:
首先政府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切實可行的,劃分貧富界限的規則,多多關注貧困地區,多多關注弱勢群體。根據規則制定一套完整的就業稅收保障等政策,同時還要給執行政策的人出臺相應的措施,規范他們的行為不要跑偏。另外,還要給那些富裕的私營企業家出臺相應的措施,鼓勵他們向貧困地區投資和培訓貧困地區的人員。鼓勵他們提高工人工資,給他們配套的優惠政策。
還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私營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必要的。因為,一個國家的富裕并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多數人的富裕。而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創造社會財富,并按其中的工人的勞動而分配企業創造的社會財富。因此,私營企業的發展,則需制度創新,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通過有效的政策調動其發展的積極作用。
此外,更要注意保證機會均等,社會公平。
機會均等
相伴而生的。其主要含義是指生存與發展機會起點的平等和機會實現過程的平等。一個和諧公正的社會應該為每個個體提供一種平等競爭的公平環境,提供必要的選擇權利和發展前景,只有這樣,才能激發社會的活力,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發展質量。
教育公平
從機會均等的角度看,窮人和富人擠入市場展開競爭后,收入之所以不平等,相差懸殊,重要方面是能力的差異,而能力差異除了天賦條件外,主要是受教育機會不平等。改善教育機會的分配則有利于使不同階層和家庭出生的人都能較為公平的接受教育,在進入市場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樣有利于分配均等化。增加窮人多受教育機會會盡可能改變他們的貧窮狀態,而窮人擺脫貧困的幾率也越大。
在發展中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其回報率遠大于高等教育,這是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此外,信息獲取的不均等也使人們在競爭中的起點不同。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向社會各階層宣傳現代化觀念,能增強公民的民主意識,改善人權狀況及社會公平氛圍,從而會進一步推進政治民主化和社會公平。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商城縣長竹園鄉現有常住居民30000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牧業,林業,漁業等等。全鄉農村人口占了一半以上,經濟發展較為滯后。
今年來,隨著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1、全鄉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后。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為主。以2012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0畝(含復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0畝,總產量630.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紅薯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喂養豬、牛、羊和雞為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5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0條,約100公里,部分道路均為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0個,小水池1000個,沼氣池800口。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全鄉享受農村低保200余戶,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接近30000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0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學10余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實行鄉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民眾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鄉容、鄉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凈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后。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制約我鄉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鄉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丘陵和坡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于“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鄉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布局。我鄉在新農村建設上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的問題。有的組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群眾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鄉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小學、初中程度文化還占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后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三是鄉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鄉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鄉黨總支與鄉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干實事,樂于奉獻的“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皟晌卑嘧禹氄J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鄉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布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于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于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小學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民眾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鄉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并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黨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
農業作為國家的立國之本,自古至今都是各行各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的發展關系著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國民生計,經濟的發展與否。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農業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如今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各方面都較幾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變。但究竟有多大的轉變?趁著暑假回家的這段空閑時間,再加上我也是家在農村,為此便對家鄉揭陽的三農問題進行了簡單的調查分析。
揭陽市是一個農業大市,地處東經11524-1163745和北緯2220-2330。全市總面積5240.5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地形以山地為主,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北部為大北山,大南山橫貫中南部,兩列山之間夾著榕江流域平原和低矮丘陵,大南山以南則是龍江流域平原。2001年末全市耕地總面積146.2萬畝,其中水田113.6萬畝、旱園32.6萬畝。我市地處南亞熱帶,全市年均降雨量正常年份在1750-2119mm之間,年平均溫度為21.4℃,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無霜期長,但是每年夏秋期間常有臺風影響我市,自90年以來每年一般有2-3個臺風影響;我市人多地少,2001年全市總人口57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472.7萬人,人均耕地0.25畝,農村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鄉鎮勞動力達240萬人。200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67.94億元(90年不變價),比1992年增加32.64億元,其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五業比重為41.5:1.4:16:29.9:11.2,農村人均收入達3581元,比建市之初的1992年增加2388元。
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耕地則作為農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一切的農業活動都是在耕地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的。揭陽的耕地基本上集中在揭陽市的四周,包圍著中心的城市地區。農村也相對集中在這一部分地區。作為南方地區,本地的主要農作物跟其他地區一樣也是以種植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由于地處溫;熱帶,揭陽地區的陽光充足,雨水也充沛,對于水稻的生長特別有得,尤其是一進入夏季,水稻的生長更為迅速,在農歷的六月便可收割。
對于揭陽的農業來說,相對于其他較為發達的地區,可以說很有特色,在這里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說新舊共存。在這里既有高新技術的利用與實踐,也有古老的耕作方式存在。以此次的水稻夏收為例,從人們所用的收割工具便可看出了本地農業的新舊共存。繁忙的農田上既可看見先進如巨型收割機在稻田上來回的影子;也可看到農田上一上一下起伏不斷忙著用鐮刀收割的農民的身影。在農田里,收割機的效率高而且一條龍地把稻谷熱干裝袋;而對于人工收割來說,雖然效率低,而且速度慢收割完畢還需晾曬數日才能裝袋。但這對于農民來說卻易于掌握,技術含量不大,同時人工進行收割也更符合了中國農民的吃苦精神。除了上述的新舊共存外,農田里施放的肥料也可看出。農田里既有化肥廠出品的化肥,也有農民自產的綠肥。
農業的發展前景對于本地來說,正在逐漸地向前邁進。中央的減輕農民負擔在這近幾年得到了實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農業稅,切實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得農民可以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了生產中去,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而且鼓勵了農民多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同時科技的發展,也使得農民種植的技術在不斷地提高,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力同樣的農作物的產量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農民們的收入。
農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影響著農村的變化,現在的農村早已不再是解放初的農村樣子了。在現代的農村里不再是單純的農村氣息,還有了很多新的變化,農村里不只是有以往的農舍和曬谷場、古井等這些農村特有的建筑。,還有了許多新的鄉鎮企業,食品加工廠等?,F在有這些新興的鄉鎮企業,食品加工廠的農村在揭陽地區已不再是少數了,有百分之八十的揭陽農村都是這樣的類型。而且這樣的鄉村形成了很大的規模,幾個加工種類相近而且地域也相近的農村往往成夠成就了一個鎮乃至一個縣的支柱產業。迄今為止,在揭陽市出現這樣的鎮或縣不下百個,往往這樣的縣鎮除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外,大部分的勞動力及土地都是用來進行食品小商品的加工,制作等。
家鄉農民增收情況今年寒假,我做了一個關于家鄉農民增收情況的社會實踐調查的活動,了解了一些家鄉農民增收的情況,通過家鄉農民的增收情況認識到我國農村的現狀。
一·調查時間:201x.2.11--201x.2.22
二·調查地點:安徽省利辛縣大李集鎮吳寨村
三·調查方式:1.觀察
2.問卷調查(見附錄)
3.采訪(通過采訪村委會成員、部分村民,了解了一些農民收入的來源以及國家政府一些政策的落實情況)。
四·調查背景:
利辛縣位于安徽省北部、亳州市轄境的南部,北鄰渦陽縣,南連潁上東靠蒙城縣,南連淮南市的鳳臺縣、阜陽市的潁上縣,西接阜陽市的潁東區和太和縣,屬于亳州市。利辛縣地處東經115°54′—116°31′,北緯32°51′—33°28′之間,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h境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東南略低??h轄26個鄉鎮、668個村居民委員會,7183個村民小組,耕地11.70萬公頃。全縣面積1950平方公里,總人口1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3%。
全縣生產總值13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0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36.8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51.9億元,增長11.2%,三次產業比重為33.2:27.7:39.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98元(折合1336美元)。
大李集鎮地理走勢西高東低,交通相對偏僻,境內有利胡公路(柏油路面)、插胡公路(砂石路面)穿境而過;12.5公里長的茨淮新河把大李集鎮與北邊鄉鎮分開,同時給大李集鎮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條件。境內主要河流有馬胡河、烏江、黑土溝。其中烏江歷史悠久,留下過許多美麗的傳說,但由于烏江常年失修,現僅存有幾米寬的小河溝,人們只能從殘橋巨型條石上去想象他的久遠和古老。
五·調查目的:
這次親身調研,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結構性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提高自己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去更深入了解社會基層人民。
根據調查取得的結果,真實了解當地村民的生活現狀,客觀反映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爭取為當地的農村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六·調查結果:
同年與上年比增收情況:
種植業:1.小麥油菜籽等糧油增收人均196元
2.林業增收人均301元
3.蔬菜水果增收人均97元
養殖業:豬,牛羊,雞鴨等家畜家禽增收人均101元
務工:外出勞動力增收人均1253元
其它增收:個體經營增收人均89元可以看出,由于國家政策和政府投入使農村的農民收入穩定上升。農業的發展前景對于家鄉來說,正在逐漸向前邁進。中央的減輕農民負擔在近幾年得到了實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農業稅,切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得農民可以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生產中去,鼓勵了農民多增加承包耕地面積,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
科技發展,使得農民種植技術不斷地提高,,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農作物的產量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農民們的收入。機械代替了手工,不但有很高的效率且節省了人力,這使得有更多人從從事農業轉到從事其它行業上,所以出現了鄉鎮企業,食品加工廠,家禽養殖廠等。便利的交通也為剩余勞動力的向外輸出提供了條件,現在家鄉農村大部分青壯年人都到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溫州等比較發達的城市打工,每年能有相當不錯的收入。
七·調查結果分析
農民收入雖然有一定增長但是上升緩慢,根據對中國國情和社會現狀的分析,大概總結了以下幾點:
1.客觀因素:
提高和推廣,又加重農村勞動力的過剩。另外,由于過去人口政策的作用,必然使農村勞動力剩余越來越多,這方面的影響短期內不可能緩解。由此可見,未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失業狀態不會減輕,而是越來越嚴重。過剩的勞動力必然要求更多的就業:大量的農民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本不能滿足農民收入提高的要求;依靠土地使大多數的農民增收也不現實。
2)市場機制尚待完善,市場體系不夠健全。這種狀況嚴重影響農業要素在市場中的合理配置,目前不合理配置這一結果傷害最大的往往是農村、農業和農民。。農業和農村投入不夠,農民生產和生活保障能力差。投入不足,致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h鄉財政向農民投得少、收得多,直接影響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2.主觀因素:
1)農民素質不高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以及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農民整體素質普遍低下。這里講的農民素質是指農民能夠滿足增收需要所應具備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針對農民增收而言,最關鍵的素質主要是能力素質。然而,就農民整體而言,這個問題不容樂觀。
2)我國的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和手段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導致了貧富兩極分化,而貧困群體的多數在農村,是農民。另外,國家對農業政策落實上存在著與其他有關政策相矛盾的環節和方面。例如,國家要農民增收,就要減少農民,但計劃生育政策規定部分農民一對夫妻可以生兩個孩子,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這必然是在政策性地增加農民。還有基層政府機構臃腫、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效率不高的現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對農業的投入落實不到農民手中,等等。
八·增加改進農民收入的建議
(一)、要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為農民增收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
安置就業是現階段及今后相當時期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將成為難中之難。因此,如何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城市就業、再就業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并將其納入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之中,是解決這個難中之難的關鍵。為此,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應改變現行各部門分散管理體制,盡快建立統一管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專門工作機構,推進輸出地與輸入地政府間的銜接與協作,提高轉移的組織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勞務輸出培育成支柱產業。
(二)、要形成全社會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維護農民工的各項權益。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的新途徑,盡快出臺確保農民工權益的政策。要把關愛農民工作為考核輸入地政府業績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標并加以量化,營造全社會關愛農民工并為他們辦實事的社會環境。為改變農民工權益長期屢受侵犯的現狀,應盡快制定《農民工權益保護法》,同時加大政府的執法監察力度,對不執行維護農民工權益政策的企業,要堅決取消其雇用農民工的資格。
(三)、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
中國農村勞動力基本素質低及職業技能差是抑制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最大制約因素o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對進城務工農民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門相繼提出對農民工文化和技術水平的種種要求,導致缺乏轉崗技能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領域越來越窄,轉移就業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不僅是當前的需要,也是最終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瓶頸。
近年,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農民工的培訓,制定了至的培訓規劃,確定了培訓方式、實施辦法和具體目標。但由于目前許多實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實施規劃遇到了許多困難。一是培訓教育資源整合度低,難以發揮現有資源效益,形成比較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二是各級財政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支持力度不大,資金嚴重匱乏。農民整體素質低不完全是他們的責任,主要還在于城鄉二元教育體制的原因。為了對農民進行補償,各類培訓應以免費為主,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民的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真正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四)、要不斷提高農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強他們的自管理意識和能力。
上億農民進城,本身就給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新課題,而成建制、有組織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比例極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難度。調查表明,農民工管理已成為城市社區和用工企業最棘手的難題。事實證明,以往單靠政府及企業的強制性管理,不僅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產生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農民工自管理的意識和能力,調動他們自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政府、企業和農民工自管理三結合的體系,是改善農民工管理現狀的關鍵。在抗擊非典期間,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業在狠抓農民工自管理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應認真總結并逐步推廣。另外,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和行業,應積極引導農民工加入工會,也可以建立一些類似于農民工協會等形式的行業協會。把農民工組織起來,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22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