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是一種科學、系統地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收集數據和信息,對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并提出結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調查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某些鄉鎮學校教育出現極度懶散現象,學生受到的教育質量大大折扣,尤其是化學學習。對于初三學生來講,化學內容繁瑣而且很難理解,初三化學的教育質量、教育態度都在走下坡路,很讓人擔憂。而且,初三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處于入門階段,化學教育尤其重要。
為了充分體現主觀性,本次調查采用問卷的方法。問卷以客觀型題型為主,便于被調查者填答。對山西省神池縣義井鎮中學初三兩個不同層次的班級學生進行了化學教育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化學教育現狀問卷調查》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3份。
本次調查涉及三大部分的內容: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學生如何學習化學以及對學好化學的信心。其中我把如何學習化學分為三個部分:理論課學習現狀,實驗課學習現狀以及平時學習方法。通過這幾部分對現今初三化學教育現狀調查,分析初三學生對化學的態度、學習方法、學習信心,從而更進一步的了解初中化學教育的現狀,更進一步的改變教學模式,適應初學者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學,做到教師輔導、學生主導的素質教育模式,提高教學水平。
該調查總共有25道題,其中24道客觀題,1道主觀題。24道客觀題中,有4道是關于學生學習化學主動性的問題,2道是關于學生學習化學的信心的問題,其余的就是學生如何學習化學,其中5-9是理論課堂的現狀,10-13是關于實驗課堂的現狀,14-22是化學的學習方法。下面我也將從這三個方面入手,講述調查分析及評價。
(一)提高學習化學主動性將是教育者長期堅持并且要長期執行的教育任務。
學習興趣是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意識傾向,能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鉆研問題,開闊眼界,它也是一個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種高效能的催化劑??梢哉f,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并且現在的初中化學教育的任務與內容大大縮減了,但是本次調查,卻出現了不同的發展狀況與趨勢。調查結果顯示有54%的人比較喜歡并愿意主動學習化學,而有45%的人不主動學習,1%的人不喜歡化學。調查表示有大多數的人還是熱衷于化學這一新型的學科,有極大部分的學生不太喜歡化學,有極少數的學生討厭化學。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鎮上的教學設施的不完整,不齊全,不完全開放,這是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的客觀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區,尤其鎮區地帶,非重點學校的化學設施還是有待改善的,特別是化學實驗室?;瘜W實驗是吸引學生好奇心與興趣的關鍵,當實驗室不存在時,同學們面對煩躁而又未知的新事物,自然會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學習化學就自然而然的沒有了主動性。
2,教師水平有待提高與改善。教師的教學課堂技巧給予同學第一次觀念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教師盡量提升自我素質,用知識與科技包裝自己,贏得大部分學生的喜愛,這樣才能夠將化學教好,為學生主動學習化學提供了主觀條件。
3,學生的主觀因素。學生的主觀因素導致對化學的喜惡,這一點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這也導致了極少數人不喜歡化學,乃至理科。
這一現象表明了化學學習狀況的挫折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化學教育要著手三步走:第一,從更本上講,改善化學教學現狀,提高化學教育質量,就要堅持改善和完善學?;瘜W教育設施,提高學校教育文化。第二,從教育者來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化學,是提高教育者教學技能的條件與效果。當學生學生不愿意自主學習化學,那么教育者就不得不花費較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學習較為基礎的知識,而且嚴重影響學習化學的教學質量。此二者是辯證統一于化學教育建設中。第三,學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初三的學生,對未知的事情產生了興趣還有恐懼,太多的繁瑣的未知事物讓同學去有理由的構想,太多的構想會刺激學生的大腦與心理,隨即產生厭學的現象。為了預防學生不良的心理的產生,我們要倡導健康心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面對化學,學習化學,從而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二)學習化學的信心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主要因素。
沒有學習好化學的信心,就沒辦法真正的學習好化學。沒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就沒有決心去做好自己的任務,同時達不到自己預定的目標。因此,初中生應當樹立高尚理想,滿懷信心去面對化學,面對新事物。
(三)初三化學學習現狀。
1.理論課堂的現狀。
據第5題教學方式的調查統計,有23.5%學生喜歡老師直接講授,65.5%學生喜歡啟發式教學,而11%的學生喜歡探究式。據第6題在上課注意情況的調查統計,非常集中的占10.5%,一般的有87.5%,不太集中的占有2%。據第7題對教師課堂提問,學生積極反應的程度的調查統計,有17%的能夠積極思考,有67%的人有時思考,而有16%的'人偶爾會思考。據第8題學習時與老師較多交流的程度的調查統計,13%人與老師有較多的交流,45%人只有一般,42%人與師生交流較差。據第9題當你的看法與教材和老師不符時情況的調查統計,提出異議的有24%偶爾的占多數,有57%,而有19%人不能夠提出異議。
領導者。管理模式影響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與學校風氣,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也在慢慢形成該班級的風氣,影響到學生上課的各種體現。
我們應當從以下方面解決此問題:第一,改變學校教育管理方式,把教育管理模式改為積極向上的學校管理模式。消極的管理模式,太過嚴肅的管理方式已經不適合現在教育,即使在初中教育中,尤其是化學教育,這種方式能夠完全打消掉學生學習新事物的積極心態,因此,必須建立一個比較積極向上的教育模式,創造自己合理的教育方式,給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校園環境。第二,改變化學教師教學模式,尤其是化學教師?;瘜W教師是為學生提供化學知識,起到開門指導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提升自我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健康,多開積極向上的班會,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多思考,多問問題,多主動回答問題。
2.實驗課堂的現狀。
據第10題對化學實驗的態度的調查統計,有10%的學生喜歡并想嘗試化學實驗,有45%的學生喜歡但害怕操作,有40%的學生一般但不至于反感,5%的學生不喜歡切害怕受傷。只要教師能夠多開積極向上班會,擴開學生視野,增添學生信心,就可以改善這一情況。
據第11題做化學實驗時的做法的調查統計,僅有4%的學生觀察記錄,及時總結思考,56%的學生觀察現象,記下他人總結,有40%的學生只看現象,不關心總結。同學們都觀察現象了,對新奇的事物產生了好奇心,但缺少總結。教師們應當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讓同學們發現現象,通過現象總結其本質。
據第12題平時上實驗課你和你的搭檔如何分工的調查統計,10%的同學愿意兩個人相互協作,有45%的學生喜歡照搭檔說的做,有20%的學生喜歡叫搭檔按我說的做,25%的學生大多是搭檔在操作。說明學生實驗課時的合作方式多種多樣,最好的一種就是兩個人協作,但卻占最少數,教師應當鼓勵兩個同學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據第13題對化學實驗中產生某些現象與書本不一致情況的調查統計,10%的盡可能提出可能產生的原因,有67%的學生去問老師或與同學討論,23%等待老師的解釋。學生主動實驗的情況不是太樂觀,學生都是問老師或者等待老師的解釋,不會主動的提出可能產生的原因。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學生的自我不愿意學習的主觀因素,也可能是教師的生搬硬套,直接讓學生知道并記住,缺乏教師的指導作用。為了解決此問題,教師應當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式,接受新潮知識,活化自己的思維;學生應當打破傳統,改變學習方法,努力的去有根據的思考,增強個人創新能力,走符合大趨勢的現代化特色文化道路。學校應當深化體制改革,增加實驗器材,為同學提供豐富的實驗器材與藥品,為同學大開方便之門,讓真正有能力的學生,自我做實驗,提高其在實驗方面的創新能力。
3.學習方法。
據第14題你最喜歡的學習方法的調查統計,學生靠老師傳播的竟然達到了63.5%,課后繼續探索占16.5%,自學占20%。學生學習的來源主要是教師的傳播與課后自我預習,合作學習的卻很少,原因主要在于考試的壓力下,學生沒有時間合作學習。
據19題在化學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學生解決途徑的調查統計,89%的同學都會采取與同學討論或查書后,不懂再問老師,11%的是馬上問老師直到懂為止。由此可見,同學在學習化學面臨問題時,都知道討論問題,這是一種很好的表現,需要大力發揚。
據第20題在化學學習中何時查漏補缺的調查統計,僅13%的學生在平時學習時能及時復習總結,有67%的同學在臨考前查漏補缺,而有15%的學生遇到難題才想到看書總結,5%的人則從未復習總結和查漏補缺。這一現象表明,學生學習到新知識后及時復習的總結占少數,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在臨考前查漏補缺,臨時抱佛腳。表明學生自主復習總結的意識不強,動力不充足,學習方法的掌握不是太充分,有待提高。
學生在學習方法這一方面來看,主要依靠教師,缺乏自主性;主要憑借書本,缺少提問性;缺少復習總結,具有盲目性。要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從學生個體,多與學生聊天交流,了解其缺失的地方;第二,從教育工作者上入手,改變教學方式,活化課堂;第三,從學校的管理方式入手,轉變管理模式,建立和諧校園。
此次調查,從學生中獲取了不少他們化學學習現狀,應該說較為成功。調查對象能夠對問題認真思考之后,如實填寫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調查結果主要反應了以下幾個問題:
1,學習化學大部分比較有興趣,但主動性有待提高;
2,學習化學的信心不足;
3,學習化學的方法落后傳統,需要轉變。
從以上調查結果分析表明,搞好化學教學是一項比較艱巨的任務,不但要從學生的思想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要注重課堂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能動性。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激發學生興趣,點燃對化學“喜愛”的火花,增強學習動力,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3,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形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的課堂,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鼓勵創新。為此教師要盡可能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型模式。
5,加強化學實驗與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實際應用能力?;瘜W實驗是為學生學習化學提供感性認識最為有效的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觀察、思維等能力的有效方法,還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動機的途徑。
6,改變學校管理模式,建立合適學生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多展開心理活動,調解乏味知識傳播,構建和諧校園。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間人口流動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黃花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近期,我采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對黃花鄉在黃花學區就讀的農村留守兒童作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概況此次調研選取黃花鄉為主要區域。為了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布在4--16歲之間。調查共涉及36個班級,總人數20xx人(其中初中生1140人,小學生573人、幼兒328人)。據調查統計,黃花鄉現有人口6736人,近幾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呈幾何極數倍增,現有1.5萬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打工收入占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72%。在被調查對象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學生176人,中學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階段性外出務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調研,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黃花鄉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親戚或熟人監護的僅占8.6%。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等沿海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閑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系較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著父母外出時間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顯示為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為同伴,第三才是監護人。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沖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4、行為偏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5、安全隱患。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報道。
三、問題的成因。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僅19億畝,據測算,在農村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僅需1.5億勞動力,而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近8億,農村勞動力4.98億,剩余勞動力近3.5億。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這就意味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要進入城市。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癥。家庭教育作為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作為聯系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學生教育問題,與其缺少來自家庭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有極大的關系。一是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與建議。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于這一人群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改革戶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較多的農村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小學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開通家長(監護人)熱線,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3、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系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系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我們在調查中就發現,許多學生習慣通過書信、日記來抒發和宣泄內心感受。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調查地點:xxx小學。
調查方式:到各村小學附近居民家里與家長和學生交流,并到學校里親自觀察教室內外設備和樓棟。
本次調查我對自己所在村萬秀橋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查,而對其他幾個村的調查相對萬秀橋村較為簡單一些;其他幾個村的調查主要是通過親戚朋友以及個別家長進行了解。
調查內容:分別對每個學校的基本設施設備(學校所有的文體器材、教學設備)和教師上課的方式及學生學習學法進行了調查并統計。
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國家十分重視;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因此,打好小學教育的基礎對今后初中、高中的學習將起到很大的作用。農村的小學教育條件、教學水平總體上都低于城鎮小學,農村的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的小學教育顯得很重要。從幾年來的情況看,政府對義務教育較為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農村小學教育現狀將比以前有所改善,農村小學整體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xx年我縣農村小學無論是在硬件方面還是在軟件方面都在向城鎮小學靠攏。但是,目前階段農村小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教育經費投入的短缺,農村小學師資水平不高,村級小學減少造成學生升學不變,學生自身素質低以及生源不斷流失等一系列情況。
一、根據調查幾個村小學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教育經費短缺、基礎設施老舊。
我縣農村小學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學?;A設施落后陳舊,具體體現在:
(1)、學校缺少安全、完整的教學樓,許多村小學校仍是平房、磚瓦房且屬于應拆除的危房;雖然中心小學也有部分空置的教學樓,但仍然屬于危樓,需要維修加固才能使用。
(2)、學校缺乏體育設施,最基本的單、雙杠都沒有,籃球架就是用鋼管加木板構成的,還有部分體育設施存在著安全隱患。
(3)、實驗設施較少,只有一個實驗器材室,無音樂室及美術室,且音美教學設施不足。
(4)、學校沒有多媒體設備,教師也無法滿足,據了解3年級以下的學生很多沒有見過電腦,這和城鎮里學校相比相差甚遠。
(5)、大部分學校是沒有圖書館、閱覽室,而且一個年級只有一個老師,沒專業的體育老師,每個班僅僅只有一間固定的教室。
2、教師的自身素質及業務水平不高。
(1)、師資水平低。
都說一個好學校不能沒有好老師,目前農村小學的教師隊伍中,缺少所謂的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優秀教師,近幾年來基本無新分配的年輕教師。農村小學基本都一些代課老師,而且教師年齡逐步老化,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老師顯得力不從心,導致教學質量變差。
(2)、教師教育理念落后。
在農村小學中,多數教師依然是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的“學法”仍是“聽、寫、讀、背、考”。這種原始落后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取得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3)、教師培訓落后。
農村小學教師仍是以“經驗型”、“辛苦型”為主,缺乏“研究型”、“創造型”的教師。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綜合性,教師傳統的專業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加強培訓、自學自研,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由于學校學習資源的限制,教師外出培訓成果在校內得不到鞏固練習和及時消化理解,不能內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現培訓成果的流失。教師自學自研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3、村級學校減少造成學生上學不變。
我所調查的學校都由于學校條件差,教學設備落后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家長外出打工,隨之就把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就讀,因此村級學校生源逐漸較少,就將幾所較近學校合并成一所學校,這樣雖然可以節省一些教育資源和一些教育開支,但是給路途較為遙遠的學生造成了很大不便,甚至帶來安全隱患。有的學生離學校單程就有5、6公里,學校沒有住宿,學生每天往返跑不僅沒有安全保障還將大量學習時間浪費在路上。
4、學生自身素質低,生源不斷流失。
因看到上學沒有好出路,讓孩子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農村學校的生源嚴重流失,這給學校的教學帶來很大影響。
面對農村小學目前的教育困境,為了盡早使農村小學教育達到城鎮學校的標準,就此,我提出以下的解決建議:
1、保證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
每年國家在教育事業上的投入資金用于農村學校較少,所以為改變這種現象,各級教育部門應積極向上一級爭取教育資金,同時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地方政府應加大教育的投入,保證基礎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可靠性。學校根據能力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農村小學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只有這樣,農村的教育事業才會有資金的保障,才會慢慢發展起來!
2、培養教師的現代化教育理念。
(1)確立正確的學生觀。要明確學生不是灌裝知識的容器。學生是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活生生的人。
(2)確立正確的教學觀。合理利用表揚與批評,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時空,讓學生學會了學習就接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形成了自己的學習品質。
(3)確立正確的學習觀。傳統的觀點認為上課就是學習,學校就是教育,而現在學習的時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內外、校內外及人的終身所有的時空都應成為學習化的時空。
(4)確立正確的質量觀。教師應以創新精神的強弱、實踐能力的高低來評價學生;教師更應以動態發展的觀點來看學生,讓學生體驗到進步就是成功,讓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
我們開展中學教育科研現狀的調查活動,旨在了解目前我縣中學教師對教育科研的態度、教育科研知識掌握的程度、參與教育科研的情況、對教育科研的困惑和期望等;了解中學開展教育科研的認識、組織、管理以及教育科研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方面。通過調查求得第一手原始資料,再對原始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從而對問題進行歸因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提出工作建議,為我縣中學教育科研的深化發展提供指導、服務、管理決策等方面的參考。
3月至11月,筆者我縣的800名中學教師以當面填答問卷及談話的方式進行了隨機調查。發出問卷800份,回收問卷800份,回收率為100%。經過核查,有效問卷780份,占總數的97.5%;無效問卷20份,占總數的2.5%。
洛南縣城鄉800名中學教師。
(一)當前中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形勢較好。
1.有些學校領導對教育科研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問卷問及所在學校領導是否重視教育科研時,認為重視的教師有232位,占總數的29.74%;認為比較重視的教師有480位,占總數的61.54%;認為不重視的教師有68位,占總數的8.7%。從整體上來看,絕大多數學校領導能夠意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非常重視開展教育科研工作。
2.教師也比較重視教育科研。問卷問及學校開展教育科研是否有必要時,認為很有必要的教師有488位,占總數的62.56%;認為比較必要的教師有270位,占總數的34.62%;認為沒有必要的教師有22位,占總數的2.82%。從調查數據來看,大多數教師已意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有了嘗試教育科研的沖動,意識到了教育理論學習與解決問題之間的關系。
3.個別學校為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證。一些學校已經開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機構,雖然這些學校在總體中的比例不是很大,科研管理機構也大多附屬于教務處而沒有獨立出來,但與以前相比畢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隨著教育科研活動的不斷開展,許多教師獲得了親身參與教育科研的機會。在調查中,參與過教育科研的教師比例達到68.4%,教師們對開展教育科研充滿信心。
(二)中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存在的問題。
1.對教育科研認識不清。我縣中學教師對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的認識,但普遍存在觀念滯后,認識不深刻,認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教育科研與己無關、把科研和教學對立起來,開展教育科研只是為了應付評職稱。從實際觀念上看,陳舊落后,仍停留在20世紀代的認識水平上。在這次的調查中,認為教學工作與教育科研密切相關的教師為數不多,認為教學質量與教科研相關的教師就更少了,認為搞不搞教科研無所謂,以前沒搞不照樣教了這么多年?多數教師從事科研愿望不強,參與研究的人不多。在這次的調查中,我們共發放調查問卷800份,在回收的780份中,有幾個這樣的選擇問題,教師們是這樣選的:
從上表可以看出,多數教師不能正確認識教育科研工作,也沒有把教育科研工作作為本職工作的一部份。
有的教師認為教育科研是大學、研究所、專家學者的事,教師沒有必要開展教育科研;有些教師認為自身的實踐經驗較為豐富,不用開展科研也能搞好教學;還有人認為開展教育科研是搞形式,浪費時間。這些思想認識嚴重影響了現階段的教育科研。
2.教育科研形式主義,效果差,成果少。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教師把教科研當成任務、形式完成;一些教師把教科研當成擺設,雖然知道教科研的重要作用,但放棄了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內容、新的教學手段的鉆研學習,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依然用落后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學生。
在人類尚無法根本控制殘疾的當今社會里,總有約5%的人或早或晚逃脫不了殘疾的怪圈,天賦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之人權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共識,而教育則是殘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權社會的必由之路。
雖然我區的特殊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現在初步形成了以隨班就讀為主,特教輔讀班為輔的特殊教育辦學格局。目前我區6-18歲共有智力殘疾人數240人,有68人于特教輔讀班就讀,其余的270人分布于我區的各所中小學校隨班就讀,智力殘疾生入學率達到95%以上。
為進一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為使我區在xx年年實現高水平、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保障社會弱勢群體中的殘疾兒童有一個適合他們的就學環境的,完善我區特教工作,保證“聽殘、視殘、智殘”三類殘疾適齡人口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在區教文體局的高度重視下,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資金,籌辦特殊教育輔讀班。改變了大部分智障兒童因為條件限制,都在原有學校隨班就讀的局面。這是大勢所趨,是為民辦實事的一大舉措。
現在各鎮中心校都開辦了特教輔讀班,主要招收重度智力殘疾學生。而新店中心小學輔讀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辦的,現在共有生數18人,配有4名教師。獨立開辦于新店鎮湖頭村的原有校舍,校舍寬敞,各種特教教學設備基本齊全。
輔讀班的開辦,使我區在xx年年實現高水平、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鞏固“雙高普九”成果,推進“跨世紀工程”實施,搞好特殊教育,是我們以后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
1、對特殊教育的認識還不夠,在發展特殊教育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的合力。政府對特殊教育投入不夠,師資力量薄弱,特殊教育質量有待提高,家長的認識不到位,“隨班混讀”現象仍然比較突出。雖然各個特教輔讀班和隨班就讀已經開辦得有聲有色,但是教師對特殊教育的認識還止于看住孩子,不讓孩子隨便亂跑的思想意識而已。
2、資源浪費。
全區5個特教輔讀班,每個輔讀班十幾人,規模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資金的投入、師資的配備、各種特殊教育設備的添置,都應一一到位。五個輔讀班,每個輔讀班基本配備4個老師,一共有20多個老師,還有一些后勤人員的聘請也應到位。每個輔讀班一套特殊教育器材(蒙臺梭利訓練器材、感統訓練器材),一套5萬,五個輔讀班就25萬。輔讀班的學生人數不多,但是政府對輔讀班的投入資金相對于普通學校教育投入來講是一筆龐大的支出,這但是這筆資金分散到各個輔讀班,又顯得投入不足。
3、路上交通問題。
由于翔安區地域較為廣闊,智力殘疾學生的分布也較為廣。雖說各輔讀班在于各中心校,地域處于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但是對于殘疾學生的上學、放學安全問題還是成了輔讀班辦學的一個瓶頸。各殘疾生大多需要家屬陪伴上學,乘車或雇摩托車到學校需時間半個多小時,所以現在各輔讀班采取學校教師接送。條件好的聘請汽車專程接送,路程需要一個多小時。殘疾生分布較廣的雇請摩的接送殘疾學生上下學。增加特教教師的工作量這事是小,重要的是接送學生路上的安全才是最為重要的問題。從家長手中接到學生,這責任就應該屬于學校的,萬一路上出了意外,誰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部分路途近的,家長自己接送,但是,這就形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局面,對于智障兒童的系統性、規范性接受教育成了問題。
4、師資問題。
現在各輔讀班的教師多為普通小學轉崗教師,特教輔讀班的教學對于他們來講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雖然上級已經組織了不少的理論實踐培訓,但是對于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學還只是杯水車薪,老師也非常盡力地做好輔讀班的工作,成效還是非常低。還有教師的特殊教育崗位編制、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師的補貼等都是教師期待解決的問題,不要讓這些問題成為扼制我區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
1、特殊教育資源的重新優化組合。
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是“以大量附設在普通學校的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特教學校為骨干”。國家也提出了:“在每一個人口超過30萬的縣區都設立特殊教育學校,讓殘疾兒童也能夠象健全兒童一樣就近入學”的要求。這就讓我區辦一所特殊學校有了政策依據。我區應建立一所特殊學校,將現有的輔讀班資源進行整合,主要招收中重度智力殘疾學生和聽力殘疾學生。學校采取寄宿式管理,學生上下學由家長自行接送,學生減少了在路上的時間,路上安全隱患相對比較小。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所有輕度殘疾兒童少年均就近進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在辦學層次上由義務教育向早期干預(即學前康復)和中等教育兩端延伸,在教學內容上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并在初中重點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校將逐步成為我區特殊教育的文化教育、職業教育、康復教育、教育科研、師資培訓、隨班就讀巡回指導中心。
本次調查以小學的農村教師、學生、家長為主要對象,調查的四個部分分別是:教學問題、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家長問題。其中以教師問題和學生問題為重點?;经h節如下:
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于是出現了很多問題。老師不愿意改變他們已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本次調查采用采訪法。通過采訪,了解了農村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看法及其總體教育狀況。
在我們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要求,他們要求上高中、上大學。有62、5%的家長希望孩子拿到大學以上學歷。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時,64、18%的學生選擇是他們自己喜歡讀書,而選擇是家長要求的僅為3、49%。由此看來,教育已經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普遍重視。孩子們是渴望擁有知識的,知識可以讓他們開拓視野,知識可以讓他們進一步的高升,知識可以讓他們增長見識。當然,農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沒有技術,人才也是普通大眾中的一員。沒有人才,技術只能等待有人來駕駑。從調查情況來看,農村小學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教育經費短缺,以至于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教學設施簡陋,教師隊伍教法相對陳舊,嚴重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思想觀念落后,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調查發現沒有一個孩子表示將來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廟臺來。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脫離農村實際,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在農村,教師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師很不滿。盡管近些年來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積極推進實施著新課程改革,但是,當地老百姓認可的還是能真正改變孩子命運的考試分數,升學率也就關乎學校的生存問題,最近幾年教育部門出于維護學生權益考慮,對老師限制很多,比如不準打罵學生,不準變相體罰學生,不準開除學生等。然而受社會這個大環境的影響,學生個性越來越強,但是紀律越來越差,暴力傾向突出,打架斗毆時有發生,教師對學生的組織與管理難度也越來越大。于是,老師感到有很大的壓力。同時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和社會越來越關注學生在諸如被敲詐、勒索、恐嚇等人身、精神方面被傷害的問題,這使得老師們經常提心吊膽。農村現有教師隊伍中存在許多無心從教的現象,其表現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徹底調離教育系統或由村級學校向區、鎮級學校轉移。跳槽教師多為農村中的佼佼者,這部分人員的離去無疑會降低師資隊伍的總體水平。
(2)厭教:部分學校常規工作管理落實不利,教師敬業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責任心淡化,不愿鉆研教材,對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動絲毫不感興趣。近年來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為了引進和穩定人才普遍重視了提高教師待遇,卻往往放松了對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對于不良傾向不大膽批評,造成教師為人師表意識淡薄、見異思遷。
另外,農村教師水平遠遠低于城區教師水平。雖說教師整體學歷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學歷是通過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規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回來的還是比較少,反而外調城鎮的幾乎全是骨干教師,他們不愿意呆在農村,是農村的教學條件比較差。隨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深入,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已由原來的公辦、民辦、代課教師變成了全部是公辦教師,但是音樂、美術,微機等教師嚴重不足。就我們學校來說吧,幾乎沒有一個老師懂音樂,叫他們如何給學生傳授這方面的知識呢?懂計算機的人更是沒有。老師的年齡老齡化,學校中差不多都是臨近退休的老師。
通過和學生們的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小學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小學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發展的因素,小學生的學習是無意識的,缺乏主動性,需要家長及其老師的監督指導才行。學生們將學習效果不理想主要歸因于學習方法有待改進,老師教的不好,歸于外界,沒有考慮自身的因素。60%的農村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這就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較差、學習資源匱乏、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后等問題也嚴重制約著農村學生的學習。
在農村,家長一般考慮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能不能考上大學?對學生課外知識的了解極大的限制,大多數家長認為課外讀物是閑書,廢書,看那些書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考試沒有好處。還有大多數家長沒有家教意識,他們認為教育就是在學校讀書,學生有問題就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長沒有教育能力,絕大部分家長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從事教育職業,就是他們重視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家庭影響大于學校,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這些也許是條件、思想上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吧。
結合調查情況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認為,要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的、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后”問題。
解決“教師行為滯后”問題的有效辦法:提高教師的工資,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的、高效的競爭環境。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第二、解除封閉傳統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改革學校管理機制和教育教學方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加強教育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不斷充實教師隊伍數量。吸引更多的具有專業知識的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比如現在正在進行的特設崗位的教師到偏遠地區支教。
目前,農村希望小學普遍存在經費不足問題,國家撥款只能滿足維修校舍和購買必需的辦公用品的基本需求,許多村不僅沒錢添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就連維持正常教學運轉所需資金都缺乏。資金不足導致了硬件設備的匱乏,大部分村級小學存在用地狹窄,教室破舊,沒有體育、音樂、美術教學設施,教師宿舍緊缺,廁所條件簡陋等問題。大部分學校仍然是黃泥地,下雨后到處都是泥漿,學生活動和上廁所都很不安全。
農村小學師資匱乏的問題也相當嚴重,特別是30—50歲的中年骨干教師和音樂、體育、美術、英語學科專業教師極度緊缺。目前大多數鄉村小學以20—30歲的年輕老師和50歲以上的老教師為教學主力軍,但年輕教師經驗不足,老教師知識結構老化與現代教學理念脫節,兩者難以適應現代化的教學要求。
此外,缺少專業的音體美教師,大部分學校采取“復合型”的教學,即由一位教師同時擔任幾門課程教學,但一名教師將5門以上的課程全部以高質量教授是基本不可能的,且大部分老師只擅長語文或數學教學,學校的音體美課程形同虛設,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既便如此,鄉村小學還要面對優質師資的流失問題。目前農村學校的條件和待遇都無法留住優秀的教師,好老師都會爭取調到縣級以上的學校任教,越優秀的教師從村校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也不容忽視。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沒有條件開設學前班,因而使得該校學生的學前教育處于真空狀態,為以后的教學造成了很大困難,最終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的提高。而且當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到80—90%,“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照顧,他們都沒有能力給予孩子學習上的輔導,對孩子也比較溺愛,無法與學校教育相互協調,為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這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朔里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前景:充實義務教育。鞏固“兩基”成果,提高質量,在保持兩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形成完善的義務教育體系和制度,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發展學前教育。重視兒童早期教育,重點發展學前教育,使絕大部分鄉村兒童都能接受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
淮北市杜集區朔里鎮小學。
本次調查以小學的農村教師、學生、家長為主要對象,調查的四個部分分別是:教學問題、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家長問題。其中以教師問題和學生問題為重點?;经h節如下:
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于是出現了很多問題。老師不愿意改變他們已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本次調查采用采訪法。通過采訪,了解了農村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看法及其總體教育狀況。
1.教學問題。
在我們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要求,他們要求上高中、上大學。有62.5%的家長希望孩子拿到大學以上學歷。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時,64.18%的學生選擇是他們自己喜歡讀書,而選擇是家長要求的僅為3.49%。由此看來,教育已經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普遍重視。孩子們是渴望擁有知識的,知識可以讓他們開拓視野,知識可以讓他們進一步的高升,知識可以讓他們增長見識。當然,農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沒有技術,人才也是普通大眾中的一員;沒有人才,技術只能等待有人來駕駑。從調查情況來看,農村小學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教育經費短缺,以至于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教學設施簡陋,教師隊伍教法相對陳舊,嚴重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思想觀念落后,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調查發現沒有一個孩子表示將來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廟臺來;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脫離農村實際,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2.教師問題。
關注學生在諸如被敲詐、勒索、恐嚇等人身、精神方面被傷害的問題,這使得老師們經常提心吊膽。農村現有教師隊伍中存在許多無心從教的現象,其表現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徹底調離教育系統或由村級學校向區、鎮級學校轉移。跳槽教師多為農村中的佼佼者,這部分人員的離去無疑會降低師資隊伍的總體水平。
(2)厭教:部分學校常規工作管理落實不利,教師敬業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責任心淡化,不愿鉆研教材,對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動絲毫不感興趣。近年來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為了引進和穩定人才普遍重視了提高教師待遇,卻往往放松了對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對于不良傾向不大膽批評,造成教師為人師表意識淡薄、見異思遷。
另外,農村教師水平遠遠低于城區教師水平。雖說教師整體學歷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學歷是通過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規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回來的還是比較少,反而外調城鎮的幾乎全是骨干教師,他們不愿意呆在農村,是農村的教學條件比較差;隨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深入,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已由原來的公辦、民辦、代課教師變成了全部是公辦教師,但是音樂、美術,微機等教師嚴重不足。就我們學校來說吧,幾乎沒有一個老師懂音樂,叫他們如何給學生傳授這方面的知識呢?懂計算機的人更是沒有;老師的年齡老齡化,學校中差不多都是臨近退休的老師。
3.學生問題。
通過和學生們的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小學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小學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發展的因素,小學生的學習是無意識的,缺乏主動性,需要家長及其老師的監督指導才行。學生們將學習效果不理想主要歸因于學習方法有待改進,老師教的不好,歸于外界,沒有考慮自身的因素。60%的農村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這就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較差、學習資源匱乏、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后等問題也嚴重制約著農村學生的學習。
4.家長問題。
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這些也許是條件、思想上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吧。
結合調查情況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認為,要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的、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后”問題。解決“教師行為滯后”問題的有效辦法:提高教師的工資,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的、高效的競爭環境;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第二、解除封閉傳統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改革學校管理機制和教育教學方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加強教育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不斷充實教師隊伍數量。吸引更多的具有專業知識的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比如現在正在進行的特設崗位的教師到偏遠地區支教。
目前,農村希望小學普遍存在經費不足問題,國家撥款只能滿足維修校舍和購買必需的辦公用品的基本需求,許多村不僅沒錢添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就連維持正常教學運轉所需資金都缺乏。資金不足導致了硬件設備的匱乏,大部分村級小學存在用地狹窄,教室破舊,沒有體育、音樂、美術教學設施,教師宿舍緊缺,廁所條件簡陋等問題。大部分學校仍然是黃泥地,下雨后到處都是泥漿,學生活動和上廁所都很不安全。
農村小學師資匱乏的問題也相當嚴重,特別是30—50歲的中年骨干教師和音樂、體育、美術、英語學科專業教師極度緊缺。目前大多數鄉村小學以20—30歲的年輕老師和50歲以上的老教師為教學主力軍,但年輕教師經驗不足,老教師知識結構老化與現代教學理念脫節,兩者難以適應現代化的教學要求。
此外,缺少專業的音體美教師,大部分學校采取“復合型”的教學,即由一位教師同時擔任幾門課程教學,但一名教師將5門以上的課程全部以高質量教授是基本不可能的,且大部分老師只擅長語文或數學教學,學校的音體美課程形同虛設,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既便如此,鄉村小學還要面對優質師資的流失問題。目前農村學校的條件和待遇都無法留住優秀的教師,好老師都會爭取調到縣級以上的學校任教,越優秀的教師從村校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也不容忽視。調查發現,大部分學校沒有條件開設學前班,
因而使得該校學生的學前教育處于真空狀態,為以后的教學造成了很大困難,最終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的提高。而且當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到80—90%,“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照顧,他們都沒有能力給予孩子學習上的輔導,對孩子也比較溺愛,無法與學校教育相互協調,為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這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朔里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前景:充實義務教育。鞏固“兩基”成果,提高質量,在保持兩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形成完善的義務教育體系和制度,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發展學前教育。重視兒童早期教育,重點發展學前教育,使絕大部分鄉村兒童都能接受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
很多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為小學或者初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業機會、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于農村,學歷高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兩類家庭居多,第一類是父母在家務農,留在孩子身邊;第二類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即留守兒童。
先來看看第一類家庭,這些家長都是在城市里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農村的,一般來說他們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務農為生。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雙方必須要有一個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這大大影響了干農活,影響了全家的生計。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讀書給孩子聽,不耐煩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亂跑影響自己干農活就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學前教育的缺失對孩子價值觀形成、智利開發影響是巨大的。當孩子才四五歲,還沒達到入學年齡時,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干農活。由于孩子年齡小,頭腦還沒發育到適合學習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學前的智利開發,讓很多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根本跟不上學校的進度。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現實的。家長白天忙著干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于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么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辦,也沒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發現孩子的成績和改變命運的目標相差甚遠,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會教,也不會用正確方法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就會去買一堆的習題書逼著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長不會幫著孩子訂正,原來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負擔。家長看到孩子做了,就以為自己幫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后,家長又將大失所望,漸漸的開始不耐煩,斥罵孩子,這大大激發了孩子逆反情緒,對孩子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在了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念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只是,想起來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說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走訪時遇到過這么一個學生,由于學習跟不上,父母平時也沒關心他學習,他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開始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開始逃課,后來漸漸發展成根本不去上課。而粗心的家長只是偶爾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孩子輕松的蒙混過關。等到家長發現孩子開始混社會時,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家長又不知道該如何挽回,打罵體罰只會將孩子越推越深,直至無力挽回。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想找家長談談,但是家長忙于生計,對老師的'幫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長能和老師進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長在孩子心中地位卻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長,家長無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越走越偏。
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論還是存在于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這種心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成績好的越來越好,成績差的父母也會另謀出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會想盡方法幫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幫助孩子學習,很多孩子得以跟上進度,繼續學習。然而,農村父母的心態使得很少有父母會逼著孩子上補習班,孩子自己因為貪玩又很少會主動提出來,因此學習一時跟不上的會越落越多,這對很多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再來看看另一類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帶。我們實地走訪出了解到,爺爺奶奶輩的學歷大多是小學,很多連小學都沒有讀,文化水平比留在農村的父母還要低。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F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著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甚至有些還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
實踐之前總有聽到報道,說很多農村孩子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輟學,所以我們對經濟狀況對學業影響也做了深入調查。我們發現,讀小學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錢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還能負擔。但是,到了高中大學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開始負債供孩子上學。大多數父母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少數向國家貸款??梢?,總體上農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然而我們在教育局詢問是否有??罱o予貧困孩子幫助時,我們了解到,政府有對貧困的優等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學金,一些社會團體也會給予一些幫助。但是,很多困難的家庭并沒有在補助的范圍內,加之農村家長意識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補助的家庭并沒有提出申請,這使得真正得到補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訪家長中,我們了解到,幾乎所有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會讀書,家長無論如何也會供孩子上學。因此,對貧困生補助的不足并沒有導致很多的孩子輟學,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
我們一直覺得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訪中我們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詢問如果經濟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繼續學習時會怎么選擇,大多數的父母都表示無論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學,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學習好的那個,表示選擇男孩的少之又少。
為進一步加深對農村教育現狀的了解,同時提高自我實踐動手能力,增強自身的文字表達能力,我在寒假期間,對我所居住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馴龍鎮觀禮村的小學教育現狀展開調查。在著手調查之前,我首先查閱了我國農村教育的相關方針和政策。然后走訪了本村小學教師,從他們那里了解到近幾年學校的招生情況以及各年級學生的年齡、性別比例、平均成績、家庭狀況等信息。接著,我隨機選取了5名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采集他們對學校的師資隊伍,教學設施和條件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最后作出如下報告。
我國農村教育政策變革與創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根據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作為科學的本質,其關鍵在人才,而人才的成長則需要依靠教育。
20世紀90年代,“三農”問題浮出水面并逐漸成為全社會最為關切的問題。構成“三農”問題的原因,最為深刻的莫過于政策。解決“三農”問題,歸根結底依賴于政策調整和政策創新。為此,中共中央政府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后又確立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緊接著中國共產黨又闡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理念,時至今日又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略與構想。而農村教育問題作為構成“三農”問題的重要原因,更應得到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
1986年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0xx年,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這一決定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完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推進農村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20xx年,國務院又作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其中,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在這一決定中得到特別的重視與強調。
20xx年,國務院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并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這是進入新世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發展的最重要的政策宣示,加強農村教育工作亦因此成為各級政府更重要的政策行動。
20xx年,國務院又發出了《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20xx年發布的《義務教育法》將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重要政策上升為法律規定,形成了在法律層面上的農村教育公共政策。
我國農村教育政策的重大變革與調整,是對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的積極回應,它基于解決現階段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和諧發展,并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觀禮村小學教學情況調查。
目前,觀禮村小學設有二、四、五、x個年級。每個年級只開辦一個班。另外,村上還辦有一個私人幼兒園。據觀禮村小學的教師組組長李貴章老師提供的信息顯示,馴龍鎮小學教務辦事處每年都會安排各村小教師負責統計其生產隊0~13周歲的兒童人數。今年我村0~13周歲的兒童總計225人。這當中,幼兒園在讀學生20名(含10名留守學生),二年級在讀學生17名(含10名留守學生),四年級在讀學生22名(含13名留守學生),五年級在讀學生15名(含7名留守學生),六年級在讀學生23名(含15名留守學生)。具體見下表。
學生及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本村共4名教師(不含幼兒教師),但除教師組組長李貴章老師為正式教師外,其余3名均為代課教師。其文化程度均達到初中以上水平。學校教學設施雖然簡陋,但校方仍然大量投資購買了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體育用品以及各種學生讀本和供教師讀閱的報刊雜志。據隨機調查的五名學生及其家長透露,這4名教師全都盡職盡責,不僅誨人不倦。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多數具備了尊老愛幼,關心集體,熱愛家庭等優良行為品質。家長們還一致表示會大力配合老師們的工作,并將為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基礎的希望全力寄托于老師。
【正文】:
一、調查目的。
幼兒園教育指由幼兒園承擔的、由專職幼教工作者根據社會需求,對在園幼兒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社會活動。它不僅影響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發展,而且為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農村各級教育當中,最薄弱的當屬幼兒教育。農村幼兒教育是幼兒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教育工作的薄弱環節。多年來,受地區經濟、環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農村幼兒園發展緩慢。為進一步深入了解我市農村幼兒園辦園現狀,找準貫徹實施《綱要》精神的切入點,推進農村幼教改革,全面提高辦園質量,在轉崗培訓的號召下,特此開展農村幼兒園現狀專項調查研究。
二、調查內容。
三、結果和分析。
(一)基本情況。
1、鄉鎮管理。
鄉鎮對園所沒有計劃性、經常性投資。為提高3—6歲幼兒入園率,大部分幼兒園采取加強宣傳和降低收費標準的辦法,宣傳學前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召開家長座談會、發放宣傳材料和園所定期開放。鄉鎮管理人員到基層園所檢查指導工作主要是采取到園所走走看看、聽聽問問的方式,了解園所辦園情況。部分鄉鎮轄區內有一些未經登記注冊和資質認定的違法辦園。
2、設備設施。
被調查園所房舍以平房為主,主要是本村開設的公辦園。幾乎所有的園所生均室內使用面積均達不到上級要求。我鎮所有的.園內大型玩具有2件以上,大部分園所幼兒使用桌椅配套,幼兒玩具足量,園內每個活動室內都配有腳踏琴、錄音機、電視機。園內幼兒用的廁所為旱廁。
3、園所內部管理及師資。
園所內部管理主要以園長負責制為主,80%的園長為兼職工作,與小學在一起。園所制定和提高收費標準的主要依據是農村人均收入提高和物價、財政等部門的規定。收費管理以自收自支為主。
4、保教工作。
本次調查的農村園均采取日托模式,提供中餐,有需要住校的幼兒,有專門的保幼老師跟隨,幼兒在園盥洗使用流動水;能做到毛巾專人專用、定期消毒。教育教學采取分科教學的活動形式,小、中、大班幼兒安排集體教育活動2—3節;每園能為幼兒配備圖書達到人均5冊左右。為作好家園配合,園所均樂于采取定期、不定期開放和召開家長會的方式與家長溝通,每學年開放和召開家長會1—2次的園所占50%。
(二)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陳舊,資金投入不足,發展不平衡。
受地方經濟發展及多方面因素影響,多年來幼教經費短缺,投入不足,被調查鄉鎮的大部分園所,房舍陳舊,設施短缺、落后。受經濟條件、師資水平等因素制約,幼兒教師老齡化,設備設施優良,辦園條件存在明顯落差。
2、教師待遇低,師資隊伍不穩定,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教師絕大多數單人帶班,教研工作無法開展,教師教育觀念和教育技能相對落后,70%的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無科學依據。因不能脫崗而無法參加培訓。
2、教育活動小學化、成人化現象嚴重。
受教師教育觀念的制約和來自家長、社會的要求,大部分農村幼兒園教育內容以數學運算和漢字、漢語拼音的認讀書寫為主,超《綱要》授課嚴重,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學化、成人化傾向。由于教育內容脫離幼兒生活實際,忽視幼兒興趣需要和年齡特點,因而不能調動幼兒內在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幼兒的終身學習和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4、農村社區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
在辦園方向的問題上,絕大部分園所對實現教育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認識不充分,沒有打破關門辦園的舊有模式,體現地方風土民情的農村社區文化資源較少受到利用,農事、農家、農作物尚未進入兒童學習的課堂。大部分園所為幼兒投放的半成品及廢舊物品等操作性材料主要是紙箱、紙盒、一拉罐等工業品,體現農村特色的各種皮、殼、籽、桿等自然物利用嚴重不足。
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常紅)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開展中國兒童親子教育現狀大型公益調查,并于近日發布《20xx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報告認為我們應警惕家庭教育中存在教育過度、教育異化問題,家長需要補上“愛”的教育這一課。家庭中的教育焦慮問題不可忽視,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
調查發現,中國親子教育狀況有了進一步改善和發展,具體表現在:家長的民主意識、科學意識有了明顯提高;家庭教育科學觀念與方法的傳播更加有效和多樣化;家長更加注重兒童成長的全面性,特別是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家長的學習熱情持續高漲;注重科學陪伴;關注親子閱讀;父親參與度有所提高,等等。
調查也發現了親子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許多家長不能正確理解“愛”的真諦,不自覺把成人的恐懼、貪婪、功利心當作“愛心”傳輸給孩子;育兒焦慮、教育過度現象依然存在;體現家族文化傳承影響的“隧道效應”還比較明顯,而家長對此往往沒有清楚的意識等等。
報告認為,應警惕家庭教育中存在教育過度、教育異化問題。教育過度主要表現在過早、過多、過快地灌輸知識;為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過長占有孩子的玩耍時間;過密的言語和講道理等。教育過度會造成教育異化。因為教育過度所引發的親子沖突與家庭焦慮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構成了社會問題,需要廣大家庭深刻反省。
報告認為,在孩子進行玩耍、閱讀、做功課、體育鍛煉、交往、旅游、過生日或節假日等場合,家長的陪伴時間均有所增加,而媽媽的陪伴時間又明顯高于爸爸;陪伴的功利性還比較明顯。
報告指出,68.37%的家長選擇了“理解、信任和欣賞孩子”。這個現象令人欣喜,但是在實踐中,許多家長并不能夠真正懂得和做到對孩子的理解、信任和欣賞。他們的“愛”里面隱藏了較多的功利性。這樣的`“愛”很容易轉變為“恨”,恨鐵不成鋼。
報告指出,家庭中的教育焦慮問題不可忽視,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家長要重新回到平常心,重新找回教育規律。焦慮的家長、過度的教育,都是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而沒有喚醒孩子內在的“天然學?!?,孩子的生命力逐漸變得僵硬,失去了靈性,失去了他“自己”的天性。
調查表明,約有一半的家庭重視親子閱讀,這是很好的趨勢,但還是不夠的。親子閱讀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是深入情感世界,培養健康人格的過程。這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
報告認為,每個家庭都具有一條象征家族文化心理結構代際傳承的“隧道”,會極大地影響到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與上一代人的關系,影響到個人和家庭的價值觀、人生觀、情感模式和處事模式,進而成為影響家庭教育的重要元素。家庭教育要警惕,不能把孩子的“自己”教沒了、親沒了。
據了解,該調查是通過在全國范圍選取120所小學、幼兒園及校外教育培訓學校進行問卷訪問,并依托新媒體同時開展網上調查,發放問卷近10萬份,歷時2個多月,累計回收問卷4萬余份(其中,網絡調查36957份,地面調查有5366份),并邀請多名家庭教育專家進行數據匯總與分析,完成《20xx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分問卷采用網絡調查形式,共收到來自32個省、市、自治區的有效問卷572份。
?????? 先來看看第一類家庭,這些家長都是在城市里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農村的,一般來說他們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務農為生。
??????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雙方必須要有一個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這大大影響了干農活,影響了全家的生計。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讀書給孩子聽,不耐煩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亂跑影響自己干農活就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學前教育的缺失對孩子價值觀形成、智利開發影響是巨大的。當孩子才四五歲,還沒達到入學年齡時,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干農活。由于孩子年齡小,頭腦還沒發育到適合學習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學前的智利開發,讓很多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根本跟不上學校的進度。
??????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現實的。家長白天忙著干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于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大學生個人 簡歷網(http:///提供也不知道該怎么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辦,也沒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發現孩子的成績和改變命運的目標相差甚遠,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會教,也不會用正確方法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就會去買一堆的習題書逼著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長不會幫著孩子訂正,原來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負擔。家長看到孩子做了,就以為自己幫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后,家長又將大失所望,漸漸的開始不耐煩,斥罵孩子,這大大激發了孩子逆反情緒,對孩子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 在了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念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只是,想起來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說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走訪時遇到過這么一個學生,由于學習跟不上,父母平時也沒關心他學習,他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開始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開始逃課,后來漸漸發展成根本不去上課。而粗心的家長只是偶爾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孩子輕松的蒙混過關。等到家長發現孩子開始混社會時,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家長又不知道該如何挽回,打罵體罰只會將孩子越推越深,直至無力挽回。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想找家長談談,但是家長忙于生計,對老師的幫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長能和老師進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長在孩子心中地位卻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長,家長無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越走越偏。
?????? 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論還是存在于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大學生個人 簡歷網(http:///提供父母的這種心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成績好的越來越好,成績差的父母也會另謀出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會想盡方法幫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幫助孩子學習,很多孩子得以跟上進度,繼續學習。然而,農村父母的心態使得很少有父母會逼著孩子上補習班,孩子自己因為貪玩又很少會主動提出來,因此學習一時跟不上的會越落越多,這對很多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 再來看看另一類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帶。我們實地走訪出了解到,爺爺奶奶輩的學歷大多是小學,很多連小學都沒有讀,文化水平比留在農村的父母還要低。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F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著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甚至有些還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
??????? 實踐之前總有聽到報道,說很多農村孩子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輟學,所以我們對經濟狀況對學業影響也做了深入調查。我們發現,讀小學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錢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還能負擔。但是,到了高中大學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開始負債供孩子上學。大多數父母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少數向國家貸款??梢?,總體上農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然而我們在教育局詢問是否有??罱o予貧困孩子幫助時,我們了解到,政府有對貧困的優等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學金,一些社會團體也會給予一些幫助。但是,很多困難的家庭并沒有在補助的范圍內,加之農村家長意識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補助的家庭并沒有提出申請,這使得真正得到補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訪家長中,我們了解到,幾乎所有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會讀書,家長無論如何也會供孩子上學。因此,對貧困生補助的不足并沒有導致很多的孩子輟學,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
??????? 我們一直覺得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訪中我們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詢問如果經濟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繼續學習時會怎么選擇,大多數的父母都表示無論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學,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學習好的那個,表示選擇男孩的少之又少。
通過我們的實地走訪,發現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為小學或者初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業機會、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于農村,學歷高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兩類家庭居多,第一類是父母在家務農,留在孩子身邊;第二類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即留守兒童。
先來看看第一類家庭,這些家長都是在城市里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農村的,一般來說他們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務農為生。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雙方必須要有一個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這大大影響了干農活,影響了全家的生計。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讀書給孩子聽,不耐煩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亂跑影響自己干農活就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學前教育的缺失對孩子價值觀形成、智利開發影響是巨大的。當孩子才四五歲,還沒達到入學年齡時,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干農活。由于孩子年齡小,頭腦還沒發育到適合學習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學前的智利開發,讓很多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根本跟不上學校的進度。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現實的。家長白天忙著干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于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么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辦,也沒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發現孩子的成績和改變命運的目標相差甚遠,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會教,也不會用正確方法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就會去買一堆的習題書逼著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長不會幫著孩子訂正,原來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負擔。家長看到孩子做了,就以為自己幫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后,家長又將大失所望,漸漸的開始不耐煩,斥罵孩子,這大大激發了孩子逆反情緒,對孩子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在了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念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只是,想起來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說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走訪時遇到過這么一個學生,由于學習跟不上,父母平時也沒關心他學習,他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開始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開始逃課,后來漸漸發展成根本不去上課。而粗心的家長只是偶爾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孩子輕松的蒙混過關。等到家長發現孩子開始混社會時,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家長又不知道該如何挽回,打罵體罰只會將孩子越推越深,直至無力挽回。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想找家長談談,但是家長忙于生計,對老師的幫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長能和老師進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長在孩子心中地位卻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長,家長無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越走越偏。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論還是存在于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這種心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成績好的越來越好,成績差的父母也會另謀出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會想盡方法幫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幫助孩子學習,很多孩子得以跟上進度,繼續學習。然而,農村父母的心態使得很少有父母會逼著孩子上補習班,孩子自己因為貪玩又很少會主動提出來,因此學習一時跟不上的會越落越多,這對很多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再來看看另一類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帶。我們實地走訪出了解到,爺爺奶奶輩的學歷大多是小學,很多連小學都沒有讀,文化水平比留在農村的父母還要低。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F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著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甚至有些還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
實踐之前總有聽到報道,說很多農村孩子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輟學,所以我們對經濟狀況對學業影響也做了深入調查。我們發現,讀小學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錢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還能負擔。但是,到了高中大學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開始負債供孩子上學。大多數父母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少數向國家貸款??梢?,總體上農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然而我們在教育局詢問是否有??罱o予貧困孩子幫助時,我們了解到,政府有對貧困的優等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學金,一些社會團體也會給予一些幫助。但是,很多困難的家庭并沒有在補助的范圍內,加之農村家長意識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補助的家庭并沒有提出申請,這使得真正得到補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訪家長中,我們了解到,幾乎所有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會讀書,家長無論如何也會供孩子上學。因此,對貧困生補助的不足并沒有導致很多的孩子輟學,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
我們一直覺得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訪中我們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詢問如果經濟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繼續學習時會怎么選擇,大多數的父母都表示無論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學,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學習好的那個,表示選擇男孩的少之又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年事已高,身體健康等原因,能夠保證孩子的吃穿就不錯啦,根本沒有能力教育培養孩子們。
結合學校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經歷談談學校面臨的問題:
1、留守兒童的多數是單親家庭子女,父親或母親有一部分是逃避孩子的教育責任,離開家鄉,還有一部分是因生活貧困而遠離家鄉,逃避責任的不愿意和家里溝通,為生活拼搏的'缺少時間和家里溝通。外出打工的家長基本都在外省或國外,一年能回家一次或多年不回家。臨時監護人承擔不了教育責任。
2、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由一些獨立生活的留守兒童更是迷戀上網。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一名留守兒童不愿意和臨時監護人一起生活,以離家出走威脅在韓國打工的父親,自己獨立生活,獨立生活后,就流連網吧,事情發生在暑期,開學后該學生出現曠課,老師了解到之后,該生以積習難返。近期又發生了用不上學威脅父親多匯生活費,讓人痛心。
3、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不好,老師沒有辦法溝通,孩子連吃飯都不能保證,衛生清潔就更不要說啦,老師曾幫助他洗衣服,帶他去洗澡,后來老師發現他躲著老師,了解原因是他不想讓老師這樣幫他,他不想麻煩老師,再后來有學生發現他經常到垃圾箱去撿食物吃,學校和她的父母取得聯系要求他的父母回來,這個孩子班級值日很能干,對老師有禮貌,就在這種情況下他拾到十元錢也能上交老師。
有很多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逃學、吸煙、打仗斗毆、頂撞老師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這些孩子自認為自己可憐,沒有人疼愛,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讓人值得深思。學校的控輟工作和校園安全工作的難點以留守兒童為主。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里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社會和諧發展。
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也是阻礙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一支力量。據了解,當地的初中學生一般不會在中考時填報遵義市的重點中學,其原因并不是沒人有那個實力,而是填本縣以外的高中,萬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縣高中的分數線也不一定能上該中學。所以多數的學生為求穩妥不得不填報本縣的一般高中。學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實,但當地教育部門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不鼓勵也就算了,還如此設置障礙對學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學管道不暢通,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2、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地方特色和整體優勢,提出以下改進意見:
首先是在學生方面,雖然大多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其資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山村雖然物質條件不甚豐裕,但基本的能保證青少年健康發育成長的物質所需還是有的。學生大多淳樸可愛,反應敏捷,可塑性強。所以,基于這個還算不錯的客觀條件,只要老師在學生身上多花心思,嚴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導,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夠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不少專業知識強,敬業程度高的優秀教師。不光如此,也有老師放棄了外調升遷的大好機會,甘愿扎根留在這窮鄉僻壤,十幾年如一日,從未止息。對于此種難得的教學資源,當地教育部門,當地政府應該加大扶持,重點關照。對這類安心扎根農村的教師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進行培訓,促成其更好地為本地教育事業服務。
然而以上兩點所能解決問題的范圍和程度畢竟有限,這個長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長效的機制才得以徹底解決。在這當中,唱主角的正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傾向和重點幫扶。農村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窮字,但核心并不是窮經濟,而在于窮知識、窮技術、窮觀念,歸根到底是窮人才。只有想辦法讓無數的知識人才前赴后繼不斷地投身到中國的農村建設隊伍當中,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但目前就全國范圍的大學生就業去向來看,基本上沒有主動積極考慮去到農村就業的。其中責任并不在于大學生,而是在于國家的政策性導引不夠。并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學畢業生不愿意投身農村的建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來我國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相信隨著城市就業的飽和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到位,將會不斷有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生活,而城鄉教育的差距屆時將會逐漸縮小。
現總結如下,農村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師資配備不足,留不住人才;最嚴峻的現狀是學生學習漸成不夠積極主動的氛圍。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可以嘗試加強嚴看硬管式的應該教育的傳統方法,著重要給學生樹立起積極拼搏的意識。其根本的和實質性的改善則必須舉全國之力而為之,且要堅持下去。
一、調研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黨的***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通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通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A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A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研對象。
三、調研目的。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于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占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占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于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財政撥款所占比例也不高。盡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后,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國共產黨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雖然20**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愿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在家待崗,也不愿當鄉村教師。同時,家里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著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由于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里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如果村里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里的學校,鎮里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里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小學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占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初中也只相當于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22、7%。盡管通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初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小學畢業。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由于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小學到中心小學,中心小學到縣城小學,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并將隨著這種惡性循環而趨于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據20**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茖W歷,2名初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于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我們還了解到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于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營勝小學全貌。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約,該村近3年未補充過教師,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于一批學歷低、素質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轉公”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為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進。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輕的又過于年輕,沒有什么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為片面,只注重學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后,人民群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于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六、關于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并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于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于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臺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并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為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里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20**年,鄭州市又出臺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從20**年起,鄭州市將在5年內實現所有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1年。鄭州市教育局文件規定:從20**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于全體教職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回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
由于農村學校條件差,工資待遇低,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去。他們一是害怕無機會再進城市的學校,二是擔心自己到農村會被同化。因為農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新教師難以進行教學改革。為吸引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就要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師范畢業生一定的優惠政策。
4、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與條件開發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差甚遠,在短期內不能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教師也不能總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農村一切可用的現有教育資源,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開發適合本土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水平。
(三)貧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貧困家庭在社會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的享有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沒有輔助性的機制保證他們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貧困本身則有可能成為“世襲”的不幸命運。這種個人命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整個社會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救助作為農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穩定的教育救助機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貧困學生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同時還要增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設立中小學貧困學生救助專項資金,并將助學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管理,明確各部門職責,整合各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和指導本地區的經常性助學活動,推進救助貧困學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資金為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并要落到實處。同時要以經常性捐贈活動為載體,組織和發動各界人士捐款助學,對口幫扶。目前,無論是政府的救助、社會的捐助,還是學校的獎勵與減免,總體來看教育救助覆蓋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額度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級財政要每年安排貧困學生專項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擴大教育救助范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我國逐步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已成為可能。20**年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首次發布《全民教育國家報告》。該報告列出了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時間表:到20**年,使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費),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失學。到20**年,全國農村地區將全部實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年,全國將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然而,政府、社會對高中教育的貧困救助問題,相對來說關注不夠,雖然有一些相關政策,但執行中存在若干問題。從全國范圍看,多數地區至今缺少剛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進行教育救助時,要把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高中。
總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管齊下的教育救助體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農村教育救助及時性、長效性的重要保證。
七、啟示與結語。
通過幾天時間的調研,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上就是這次實踐活動所獲得的一些具體情況,但光了解情況并不夠,既然是調研報告,就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將結合我校在**級學生中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來簡單闡述和總結下關于這次對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調研活動,以便更好的達到“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的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
從調研的對象——營勝村以及參考整個中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來看,我認為,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令人堪憂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農村本身的經濟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不夠,教育對經濟的促進就體現不出,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中國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和不精。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稀少并且專業度相比之下嚴重不足,這對農村教育是嚴重不利的。三是農村家庭本身的貧困問題致使農村基礎教育始終得不到提高,“沒錢上學”是廣大農村孩子受教育的一個嚴重的障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問題,而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調研的是營勝村而言,他們就亟待靠經濟去幫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經濟、推動經濟增長,以此來實現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才能讓營勝村變得富有,和諧,美好,才能讓中國更加強大,富強,和諧,穩定!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湖南省第一師范學院組織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其間,我們主要以給孩子們上課的方式在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楊公廟鄉進行了為期10天的支教和調研活動,其中我重點參與了義務支教和社會調查兩項。此次活動使我們當代大學生深入農村,了解農業生產,近距離和農民接觸,了解當下農民的生活現狀。對中國部分地區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有了整體的感性認識,得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通過參與支教了解了當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的不完善,通過此次活動,也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鍛煉了能力,磨礪了意志。
此次活動以支教為主,也兼顧調查新農村建設等問題,現將活動成果匯報如下:
(一)此次“三下鄉”活動重點對楊公廟鄉小學進行假期補課。授課內容以小學階段的主科為主,像語文、數學、英語等,也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第一次被人稱呼為老師,總覺得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支教組的每個人都認真地備課,講課也是投入最大的熱情,嗓子喊啞了,就喝口水潤潤,接著講,滿臉滿身的粉筆灰也都顧不上擦一下。幾天下來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點吃不消。
1、存在的的問題:
經過這么多年的新農村建設,且加上近來大搞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就目前而言,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有很大的改善,供水供電不成問題,學生食宿有保障,但在教室教具給配方面還要更重視,現在限制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既有硬件設備跟不上的問題,也有出軟件上的問題。具體而言,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在這種鄉小學是嚴重不足的。首先是優秀教師不愿意進來,再者是進來了留不住。這是農村教育長期緩慢發的展的關鍵因素。
在這期間,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專業的學生,上的幾堂課讓我感受深刻。
這里的學生特別乖,上課的紀律好得幾乎無可挑剔。他們特別靦腆,沒有一個人舉手回答問題,上臺來朗誦也要老師在下面推薦才肯。在齊讀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大部分學生姿勢端正,態度極其認真。但同時我也發現學生們的朗讀存在嚴重的問題——唱讀,朗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但這樣的現狀非常不樂觀,也讓我非常擔憂。另外我也發現孩子們的普通話水平還很低,很多同學的平翹舌不分,這就和當地的語言環境、學習氛圍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知道語言是要多說才流利,但在那里同學們除了上課,其余的時間里都是說家鄉話,久而久之他們的普通話也變得不倫不類。
學公平上還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當然,農村學生的基礎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過調查下來的情況來看,基礎不厚不過是疥癬之疾,勁頭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基礎不足尚可以亡羊補牢,勁頭喪失、銳氣大減則是釜底抽薪。曾經想當然地以為農村的生活條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橫于慮,而后作。農村的孩子為改善改變這種狀況而奮發讀書。但實際考察下來與理想大相徑庭。具體是何種原因造成今日之農村學生思想之貧大于物質之貧尚待查明?;蛟S是今日農村的物質生活相對提高,也或許是電視網絡的輿論作用??傊?,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2、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地方特色和整體優勢,提出以下改進意見:
首先是在學生方面,雖然大多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其資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山村雖然物質條件不甚豐裕,但基本的能保證青少年健康發育成長的物質所需還是有的。學生大多淳樸可愛,反應敏捷,可塑性強。所以,基于這個還算不錯的客觀條件,只要老師在學生身上多花心思,嚴格要求,注重學生精神方面的引導,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夠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不少專業知識強,敬業程度高的優秀教師。不光如此,也有老師放棄了外調升遷的大好機會,甘愿扎根留在這窮鄉僻壤,十幾年如一日,從未止息。對于此種難得的教學資源,當地教育部門,當地政府應該加大扶持,重點關照。對這類安心扎根農村的教師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進行培訓,促成其更好地為本地教育事業服務。
然而以上兩點所能解決問題的范圍和程度畢竟有限,這個長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長效的機制才得以徹底解決。在這當中,唱主角的正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傾向和重點幫扶。農村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窮字,但核心并不是窮經濟,而在于窮知識、窮技術、窮觀念,歸根到底是窮人才。只有想辦法讓無數的知識人才前赴后繼不斷地投身到中國的農村建設隊伍當中,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但目前就全國范圍的大學生就業去向來看,基本上沒有主動積極考慮去到農村就業的。其中責任并不在于大學生,而是在于國家的政策性導引不夠。并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學畢業生不愿意投身農村的建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來我國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相信隨著城市就業的飽和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到位,將會不斷有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生活,而城鄉教育的差距屆時將會逐漸縮小。
支教的日子里,那些孩子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動。我們愛那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們一樣。雖然他們叫我們老師,但我知道,他們早就把我們當成了哥哥姐姐,并且他們愛我們更多。他們是用那么純樸的方式表達著他們對我們的喜愛,在我們要走的那天,他們煮了雞蛋,帶了家里最好的東西來為我們送行,這份情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對么的讓人感動。。在我們活動結束臨走之前,孩子們給我們寫的紙條像漫天飛舞的雪花,一片一片落在心底,在里面融化。告別會上,當我站在那方站了十天的講臺上,面對那么多稚嫩而又熟悉的臉,和同伴一起唱起周華健的朋友時,心里涌起一陣感傷,真的結束了嗎?我由于害怕抑制不住情感會突然哭出來,對孩子們說臨別贈言時不自覺地加快了語速,一口氣說完就跑出了教室,還好,我沒有給他們留下一張悲傷的臉。
我對一個好惹事又不好好學習的男孩子說,以后要好好學習,他非常認真地對我說:“我會的,我要想老師你們一樣考上大學!”我突然很感動,因為我知道我們這次沒有白來。我們走的那天,孩子們早早等在馬路邊上,個個哭紅了眼睛,我們是帶著他們深深的祝福與滿心的沉重踏上了歸途。
別了,可愛的孩子;別了,淳樸的鄉村……。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要越來越迫切,知識的用途越來越廣泛,知識的價值也越來越明顯?!叭龘<S六笨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們迎來了一個需要知識、重視人才的嶄新時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地推出新的改革政策,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現在已經跨入了一個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的獲得、人才的培養都離不開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發展教育業是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在發展了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后,我們來看看,它是否已經完善,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對此,我利用了課余時間上網搜查一些有關資料,專門進行了調查。
1.了解當今農村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2.了解當前高考制度是否具有公平性。
(1)發展農村教育,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使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為加快農村教育發展,進一步改善農村教育環境,經過調查總結出當前農村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教育發展與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雖然鄉鎮教育經費的投入每年都有增加,占到各自財政收入的50%左右,但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辦學標準和辦學條件不斷提高、工資增長較快以及初中在校生增加等因素制約,教育發展與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2、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城鄉教師工資存在差距,部分優秀教師辭職到發達地區或進入城區任教,再加上鄉鎮由于編制和財政負擔等原因,近幾年沒有充實新的師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下降的趨勢。
3、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急需改善:由于鄉鎮教育投入主要用于發放教師工資、維持學?;具\轉,用于教育事業發展投入偏低,造成農村辦學條件與城區學校差距逐漸拉大。同時,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薄弱學校改造、危房改造等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給學校安全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
(2)在保持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性原則的前提下,對各區域的分數線進行政策性的積極調整,以實現整體的合理公平性,針對地區間分數的差異,并綜合考慮如政治偏向、經濟局限、人口、就業以及高等教育布局等其他一些特定因素的制約,我國的高考制度實行了分省統一錄取制度,同時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招生政策,針對考試的不公平差異表象,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即有效的政策手段來控制和縮小省市間分數線的傾斜態勢,從而獲得整體性的公平,滿足多數人的'公平要求,也形成了一個人為調節的有序的高考體制。
然而也才存在消極的不正當手段。近年來,“高考移民”現象日漸泛濫,陜西省銅川市報名參加高考的7798名考生中竟有近1/10為“移民”考生。這是一起多部門、多單位、多人員參與的嚴重違法違紀違規事件。同年海南省引進了2萬多個“移民”考生,占全省考生的46%,海南省理科狀元李洋事件,更是讓“高考移民”問題達到了白熱化階段。
除此7月15日,《中國青年報》曝光了浙江高考“三模三電”舞弊事件,考生只要繳納培訓費和交際公關費,就可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連足球隊候補隊員高考都加20分。207月27日,《中國青年報》題為《高考加分驅動機器人比賽功利化》的報道披露,有些省的參賽選手,獲得青少年機器人比賽二等獎是為了高考中獲得10分加分,獲得一等獎可直接保送上大學。等等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事件都表明了高考加分在許多地方也成為社會管理的手段之一,高考加分泛濫,在重慶等地方,每5個考生中幾乎就有一個加分的;高考加分呈現“三集中”特征,即向區域內的相對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數中學和個別項目集中;黑龍江、湖北等一些地方公示的加分考生信息比較完整,而山東、寧夏等一些地方在關鍵信息上“遮遮掩掩”,云南等一些地方則根本沒有按規定時間公示。
經過這次調查,我深知了農村教育存在的缺陷和高考制度的弊端,為了讓我國的教育事業能更好的發展,必須得解決以上這兩方面的問題,以及各方面的眾多問題,那樣我國才能在這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凸顯自我,洋溢人才強國本色。
在今年的暑假我參與了我市遵義師范學院組織的以“勇擔強國使命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其間,我們深入遵義市道真縣棕坪鄉進行了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有:支教掃盲、文化宣傳、法律普及、義務勞動、開展農技知識培訓、社會調查、濟困助學、走訪老黨員和重走長征路等。其中,我重點參與了義務支教和社會調查兩項。
此次活動使我們當代大學生能夠深入農村,了解農業生產,近距離和農民接觸,了解當下農民的生活現狀。對中國部分地區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有了整體的感性認識,得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同時,通過此次活動,也使我們當代大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鍛煉了能力,磨礪了意志。對繼承和發揚“五四”愛國、進步、**、科學的光榮傳統,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轉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行動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活動以支教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與教育有關?,F將活動成果匯報如下:
此次“三下鄉”活動重點針對棕坪鄉的小學、初中學生進行假期補課。授課內容以中學階段的主科為主,兼辦有興趣特長班。我在這當中擔任七年級和九年級的數學老師,支教為期十天,共授課21課時,教授學生一百余人。其間利用休息時間,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家訪。通過當堂授課、家訪以及同當地學校領導座談,對農村的教育狀況有了大略的認識,并為之作了相應的整理和思考,從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結論和建議。
1、存在的的問題:
經過這么多年的新農村建設,且加上近來大搞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就目前而言,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趨完善,供水供電不成問題,教室教具給配充足(比如也能實現多媒體教學),學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現在限制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已不再是硬件設備跟不上的問題,而是出現在軟件上。具體而言,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在這種鄉鎮中學是嚴重不足的。首先是優秀教師不愿意進來,再者是進來了留不住。這是農村教育長期緩慢發的展的關鍵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雙向的,一方面需要學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會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調查下來的結果來看,家庭這一塊基本上沒能對學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貢獻。其中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家長大多是農民,平時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兒童則祖父母輩就更沒有閑暇也無精力對其進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對于現在子女所學的課程,基本上是沒有能力進行專業的指導的,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多數農村學生并不同城市的學生一樣用很多的課余時間來學習,相反,農村的學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強,這主要是觀念差異所致。所以談及如何提高成績這個問題上,學生和家長由切身體會而得出統一的結論是,老師嚴則成績高,反之則低。這也合乎眼下應試教育的規律,這種教育體制下,并不要求學生有多么高的自主發揮,而是看誰肯下功夫,肯花時間,只要拼命做、背,就會成效顯著。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試教育在維系城鄉升學公平上還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當然,農村學生的基礎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過調查下來的情況來看,基礎不厚不過是疥癬之疾,勁頭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基礎不足尚可以亡羊補牢,勁頭喪失、銳氣大減則是釜底抽薪。曾經想當然地以為農村的生活條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橫于慮,而后作。農村的孩子為改善改變這種狀況而奮發讀書。但實際考察下來與理想大相徑庭。具體是何種原因造成今日之農村學生思想之貧大于物質之貧尚待查明?;蛟S是今日農村的物質生活相對提高,也或許是電視網絡的輿論作用??傊?,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
通過我們的實地走訪,發現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為小學或者初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業機會、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于農村,學歷高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兩類家庭居多,第一類是父母在家務農,留在孩子身邊;第二類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即留守兒童。
先來看看第一類家庭,這些家長都是在城市里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農村的,一般來說他們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務農為生。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雙方必須要有一個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這大大影響了干農活,影響了全家的生計。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讀書給孩子聽,不耐煩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亂跑影響自己干農活就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學前教育的缺失對孩子價值觀形成、智利開發影響是巨大的。當孩子才四五歲,還沒達到入學年齡時,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干農活。由于孩子年齡小,頭腦還沒發育到適合學習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學前的智利開發,讓很多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根本跟不上學校的進度。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現實的。家長白天忙著干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于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么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辦,也沒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發現孩子的成績和改變命運的目標相差甚遠,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會教,也不會用正確方法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就會去買一堆的習題書逼著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長不會幫著孩子訂正,原來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負擔。家長看到孩子做了,就以為自己幫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后,家長又將大失所望,漸漸的開始不耐煩,斥罵孩子,這大大激發了孩子逆反情緒,對孩子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
通過我們的實地走訪,發現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為小學或者初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業機會、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于農村,學歷高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兩類家庭居多,第一類是父母在家務農,留在孩子身邊;第二類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即留守兒童。
先來看看第一類家庭,這些家長都是在城市里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農村的,一般來說他們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務農為生。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雙方必須要有一個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這大大影響了干農活,影響了全家的生計。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讀書給孩子聽,不耐煩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亂跑影響自己干農活就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學前教育的缺失對孩子價值觀形成、智利開發影響是巨大的。當孩子才四五歲,還沒達到入學年齡時,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干農活。由于孩子年齡小,頭腦還沒發育到適合學習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學前的智利開發,讓很多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根本跟不上學校的進度。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現實的。家長白天忙著干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于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么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辦,也沒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發現孩子的成績和改變命運的目標相差甚遠,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會教,也不會用正確方法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就會去買一堆的習題書逼著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長不會幫著孩子訂正,原來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負擔。家長看到孩子做了,就以為自己幫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后,家長又將大失所望,漸漸的開始不耐煩,斥罵孩子,這大大激發了孩子逆反情緒,對孩子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子說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走訪時遇到過這么一個學生,由于學習跟不上,父母平時也沒關心他學習,他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開始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開始逃課,后來漸漸發展成根本不去上課。而粗心的家長只是偶爾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孩子輕松的蒙混過關。等到家長發現孩子開始混社會時,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家長又不知道該如何挽回,打罵體罰只會將孩子越推越深,直至無力挽回。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想找家長談談,但是家長忙于生計,對老師的幫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長能和老師進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長在孩子心中地位卻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長,家長無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越走越偏。
v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20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