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可以為上級領導了解團隊和個人的工作情況提供依據,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展示的機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工作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別人是如何寫出精彩的工作報告的吧。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信息、“復興號”高速列車、大飛機制造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年產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標順利實現,區域重大戰略扎實推進。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目標超額完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金融風險處置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質量較大提升,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超過2300萬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勝利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第二節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刻變革,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第二章指導方針。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以下指導思想、原則和戰略導向。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第二節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戰略導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第三章主要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如下。
第一節2035年遠景目標。
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緦崿F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緦崿F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第四章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第一節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
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為導向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優化提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推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推動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
第二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優勢資源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醫藥和醫療設備、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第三節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
強化應用研究帶動,鼓勵自由探索,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學規律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對基礎研究探索實行長周期評價,創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
第四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強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創新功能。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約化建設自然科技資源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和科學大數據中心。加強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研發制造。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
第五章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第一節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和激勵政策,發揮重大工程牽引示范作用,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創新產品和服務。通過完善標準、質量和競爭規制等措施,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健全鼓勵國有企業研發的考核制度,設立獨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錯糾錯的研發準備金制度,確保中央國有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年增長率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完善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二節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平臺,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有條件企業聯合轉制科研院所組建行業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術服務。打造新型共性技術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鼓勵有條件地方依托產業集群創辦混合所有制產業技術研究院,服務區域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第三節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
推動國家科研平臺、科技報告、科研數據進一步向企業開放,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推進創新創業機構改革,建設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功能,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更好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作用。
第六章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第一節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
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規律,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創新基地培養發現人才,支持設立博士后創新崗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建設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基地和前沿科學中心。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稅收優惠等制度,為海外科學家在華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
第二節激勵人才更好發揮作用。
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選好用好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賦予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全方位為科研人員松綁,拓展科研管理“綠色通道”。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第三節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
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強化科研誠信建設,健全科技倫理體系。依法保護企業家的財產權和創新收益,發揮企業家在把握創新方向、凝聚人才、籌措資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進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優化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布局。倡導敬業、精益、專注、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完善試錯容錯糾錯機制。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加強青少年科學興趣引導和培養,形成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第七章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
第一節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強化規劃政策引導和創新環境營造,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整合財政科研投入體制,重點投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改變部門分割、小而散的狀態。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健全獎補結合的資金支持機制。健全科技評價機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建立健全科研機構現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業單位試行更靈活的編制、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間創新資源自由有序流動機制。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第二節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
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和行政執法,健全仲裁、調解、公證和維權援助體系,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改革國有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完善無形資產評估制度,形成激勵與監管相協調的管理機制。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平臺。
第三節積極促進科技開放合作。
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務實推進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聯合研發。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發揮科學基金獨特作用。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啟動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實施科學家交流計劃。支持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
第三篇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引領作用,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八章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
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工程化產業化突破。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完善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在重點領域布局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和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技術、工藝等工業基礎數據庫。
第二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堅持經濟性和安全性相結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推進制造業補鏈強鏈,強化資源、技術、裝備支撐,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立足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鞏固提升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船舶等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入手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實施應急產品生產能力儲備工程,建設區域性應急物資生產保障基地。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加強技術經濟安全評估,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
第三節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
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先進電力裝備、工程機械、高端數控機床、醫藥及醫療設備等產業創新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原材料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擴大輕工、紡織等優質產品供給,加快化工、造紙等重點行業企業改造升級,完善綠色制造體系。深入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技術改造專項,鼓勵企業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瘧?。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制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第四節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
強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果,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升制造業根植性和競爭力。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增加技改貸款,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制造業傾斜。允許制造業企業全部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規范和降低港口航運、公路鐵路運輸等物流收費,全面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建立制造業重大項目全周期服務機制和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設中小企業信息、技術、進出口和數字化轉型綜合性服務平臺。
第九章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
第一節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鼓勵技術創新和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加大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力度。
第二節前瞻謀劃未來產業。
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
第十章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
第一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化發展。
以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提高產業創新力,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商務咨詢、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人力資源等服務創新發展。聚焦增強全產業鏈優勢,提高現代物流、采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管理、售后服務等發展水平。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企業。
第二節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游、體育、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擴大覆蓋全生命期的各類服務供給。持續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與智慧社區、養老托育等融合發展。鼓勵商貿流通業態與模式創新,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線上線下全渠道滿足消費需求。加快完善養老、家政等服務標準,健全生活性服務業認證認可制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誠信化職業化發展。
第三節深化服務領域改革開放。
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條件,鼓勵社會力量擴大多元化多層次服務供給。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創新適應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和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土地、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健全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強化標準貫徹執行和推廣。加快制定重點服務領域監管目錄、流程和標準,構建高效協同的服務業監管體系。完善服務領域人才職稱評定制度,鼓勵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深入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擴大開放。
第十一章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第一節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增強數據感知、傳輸、存儲和運算能力。加快5g網絡規?;渴?,用戶普及率提高到56%,推廣升級千兆光纖網絡。前瞻布局6g網絡技術儲備。擴容骨干網互聯節點,新設一批國際通信出入口,全面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實施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推動物聯網全面發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強化算力統籌智能調度,建設若干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群,建設e級和10e級超級計算中心。積極穩妥發展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體系建設。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資渠道,構建新型基礎設施標準體系。
第二節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提高網絡效應和運營效率。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區、沿江沿海沿邊戰略骨干通道建設,有序推進能力緊張通道升級擴容,加強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構建快速網,基本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質量,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完善干線網,加快普速鐵路建設和既有鐵路電氣化改造,優化鐵路客貨布局,推進普通國省道瓶頸路段貫通升級,推動內河高等級航道擴能升級,穩步建設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積極發展通用航空。加強郵政設施建設,實施快遞“進村進廠出?!惫こ?。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加快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構建高速公路環線系統,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提高交通通達深度,推動區域性鐵路建設,加快沿邊抵邊公路建設,繼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善道路安全設施。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優化樞紐場站布局、促進集約綜合開發,完善集疏運系統,發展旅客聯程運輸和貨物多式聯運,推廣全程“一站式”、“一單制”服務。推進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深入推進鐵路企業改革,全面深化空管體制改革,推動公路收費制度和養護體制改革。
第三節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加快發展東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發展海上風電,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動煤炭生產向資源富集地區集中,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推進以電代煤。有序放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準入,加快深海、深層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利用,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熱能。提高特高壓輸電通道利用率。加快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智能調節能力,加強源網荷儲銜接,提升清潔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新型儲能技術規?;瘧?。完善煤炭跨區域運輸通道和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天然氣主干管道,完善油氣互聯互通網絡。
第四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強跨行政區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干工程建設,強化大中小微水利設施協調配套,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堅持節水優先,完善水資源配置體系,建設水資源配置骨干項目,加強重點水源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實施防洪提升工程,解決防汛薄弱環節,加快防洪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推進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修復,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恢復水清岸綠的水生態體系。
第四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第十二章暢通國內大循環。
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第一節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能力。適應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消費需求,推動生產模式和產業組織方式創新,持續擴大優質消費品、中高端產品供給和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供給,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推動供需協調匹配。優化提升供給結構,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協調發展。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加快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健全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完善企業兼并重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質量分級制度,加快標準升級迭代和國際標準轉化應用。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保護發展中華老字號,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第二節促進資源要素順暢流動。
破除制約要素合理流動的堵點,矯正資源要素失衡錯配,從源頭上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實體經濟中長期資金供給制度安排,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有效提升勞動者技能,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資本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良性循環。健全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機制,構建區域產業梯度轉移格局,促進城鄉區域良性互動。
第三節強化流通體系支撐作用。
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暢通商品服務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最佳實踐優化市場環境,促進不同地區和行業標準、規則、政策協調統一,有效破除地方保護、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統籌物流樞紐設施、骨干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完善國家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設施條件,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發展高鐵快運等鐵路快捷貨運產品,加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提升國際海運競爭力。優化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支持便利店、農貿市場等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加強商貿流通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
第四節完善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政策體系。
保持合理的財政支出力度和赤字率水平,完善減稅降費政策,構建有利于企業擴大投資、增加研發投入、調節收入分配、減輕消費者負擔的稅收制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創新結構性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規范發展消費信貸。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支持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制度。
第十三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推動進出口協同發展。
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降低進口關稅和制度性成本,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進口,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完善出口政策,優化出口商品質量和結構,穩步提高出口附加值。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引導企業深耕傳統出口市場、拓展新興市場,擴大與周邊國家貿易規模,穩定國際市場份額。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深化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貿易促進平臺、國際營銷服務網絡建設,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模式,鼓勵建設海外倉,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創新發展服務貿易,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開放平臺建設,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工程。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展會。
第二節提高國際雙向投資水平。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雙向投資高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和市場空間,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機制,推動產業競爭力提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相關業務開放。全面優化外商投資服務,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發揮重大外資項目示范效應,支持外資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術、傳統制造轉型升級、現代服務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投資,支持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和參與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鼓勵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堅持企業主體,創新境外投資方式,優化境外投資結構和布局,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和收益水平。完善境外生產服務網絡和流通體系,加快金融、咨詢、會計、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國際化發展,推動中國產品、服務、技術、品牌、標準走出去。支持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高跨國經營能力和水平。引導企業加強合規管理,防范化解境外政治、經濟、安全等各類風險。推進多雙邊投資合作機制建設,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推動境外投資立法。
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2021年,我國將正式開始實施“十四五”規劃,進入“十四五”時期。這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全面開啟新征程,乘勝前驅,繼續向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2020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以及必須遵循的原則。
《建議》涵蓋了脫貧攻堅、科技創新、國際形勢、產業體系升級等方面。在《建議》中列出的十二個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與我們大學生關系密切。參與創新發展的主體,除堅持在科研一線工作的科研人員以外,就是我們作為創新預備力量的青年大學生?!督ㄗh》指出,十四五需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這其中就有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皣行?,召必回”,國家號召我們青年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發展,并且為我們創造了條件,我們就應當努力學習基礎知識,提升科學素養,響應國家號召,努力爭取在未來的幾年躋身科研一線,為我國的創新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建議》還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思想建設也不能落后。尤其是我們北航學子,更應該傳承北航自建校以來的“紅色基因”,積極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思想,鞏固加強愛國主義信念,堅定不移跟黨走,成為一個愛國家,于國家有用的杰出人才。
一言以概之,“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至關重要的五年。作為大學生,也是未來建設國家的一員,我們應當在現如今的校園生活中積極進取、不懈努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努力奮斗。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笆濉币巹澞繕巳蝿占磳⑼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2、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4、“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6、“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7、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
8、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9、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強學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瘧?。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健全科技倫理體系。促進科技開放合作,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11、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制造。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強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強化要素支撐。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12、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1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14、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加快全國干線油氣管道建設,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數字化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16、暢通國內大循環。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17、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工程,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18、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健全現代流通體系,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降低企業流通成本,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發展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完善節假日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19、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有利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推進重大科研設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送電輸氣、沿邊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20、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21、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重視預期管理,提高調控的科學性。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數據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
22、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強化對預算編制的宏觀指導。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支持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進金融雙向開放。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23、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繼續放寬準入限制。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
24、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暢通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25、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智慧農業。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障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提升收儲調控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26、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27、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
28、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好易地。
扶貧。
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加強。
扶貧。
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
29、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支持生態功能區的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30、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財力支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31、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并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32、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推進國家版本館、國家文獻儲備庫、智慧廣電等工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I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
34、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35、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占用。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發展綠色建筑。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
方案。
36、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繼續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治理城鄉生活環境,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完成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重視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積極參與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保國際合作。
37、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茖W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加強黑土地保護,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38、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海洋資源、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39、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系。發揮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要展會平臺作用。
40、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安全保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推進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深化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合作,促進人文交流。
41、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堅持平等協商、互利共贏,推動二十國集團等發揮國際經濟合作功能。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推動新興領域經濟治理規則制定,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能力。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十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43、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
44、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45、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
46、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改善疾控基礎條件,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使用改革,發展高端醫療設備。支持社會辦醫,推廣遠程醫療。堅持中西醫并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健康產業。
47、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48、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49、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人才體系和運行機制,完善重要領域國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安全執法。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50、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確保糧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維護金融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確保生態安全,加強核安全監管,維護新型領域安全。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生物安全保護,提高食品藥品等關系人民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推進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發展巨災保險,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52、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訪制度,完善各類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堅決防范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和跨國犯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
53、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質量效益。加快軍事理論現代化,與時俱進創新戰爭和戰略指導,健全新時代軍事戰略體系,發展先進作戰理論。加快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進軍事管理革命,加快軍兵種和武警部隊轉型建設,壯大戰略力量和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打造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加強軍事力量聯合訓練、聯合保障、聯合運用。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完善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鍛造高素質專業化軍事人才方陣。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聚力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發展。
54、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同國家現代化發展相協調,搞好戰略層面籌劃,深化資源要素共享,強化政策制度協調,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協調發展,集中力量實施國防領域重大工程。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加快標準化通用化進程。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健全強邊固防機制,強化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55、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動全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深入總結和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寶貴經驗,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落實好干部標準,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平和專業化能力,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政治監督,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56、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保障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優勢,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效。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鞏固和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全面貫徹黨的僑務政策,凝聚僑心、服務大局。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促進司法公正,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57、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政策措施。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支持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堅決防范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58、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
59、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進各領域各層級對外交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加強國際法運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60、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按照本次全會精神,制定國家和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確保黨中央關于“十四五”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一個五年,內涵豐富、意義重大。通過這次集中培訓,感覺受益匪淺,收獲頗豐,進一步提高了對“十四五”發展歷史時期的認識,為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厘清工作思路提供了堅定基礎和方向指引。
一、對“十四五”時期的幾點認識。
(一)認清“三大變化”,把握宏觀背景?!笆奈濉睍r期,有著與以往不同的“三大變化”:一是外部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國際經濟、政治、全球治理格局都在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大挑戰和較大難度,“十四五”時期要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化。二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四五”時期要更加關注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我國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要大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認清“三個新”,把握時代特征?!笆奈濉笔且粋€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五年,這個特征可概括為“三新”。一是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這是“十四五”所處的歷史方位。二是新目標,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十四五”期間全國人均生產總值跨過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門檻。三是新機遇,未來五年將迎來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科技創新、改革開放、綠色發展、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帶來的新機遇,“十四五”時期要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
【達達文庫編輯按】“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定位香港的發展方向提供指引李曉兵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2020年1…優秀本站小編為您整理了《學習2021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之十四五規劃心得體會》,給您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借鑒。
“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定位香港的發展方向提供指引。
?
?
“十四五”即將起航,中國經濟怎么干?
?
?
“十四五”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意義重大。
?
?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
德國專家看“十四五”規劃:“以治待亂,以靜待嘩”
?
?
以“拼搶實”的狀態為“十四五”開局謀篇。
?
?
?練好“十四五”時期基本功。
?
?
“十四五”規劃編制,“問計于民”詮釋“發展為民”
?
?
“十四五”規劃如何編制,多問計于民。
?
?
“十四五”時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與保障媒體言論。
?
“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定位香港的發展方向提供指引李曉兵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2020年1…小編為您整理了《學習2021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之十四五規劃心得體會》,供您學習參考使用。
“十四五”規劃建議為定位香港的發展方向提供指引。
?
?
“十四五”即將起航,中國經濟怎么干?
?
?
“十四五”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意義重大。
?
?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
德國專家看“十四五”規劃:“以治待亂,以靜待嘩”
?
?
以“拼搶實”的狀態為“十四五”開局謀篇。
?
?
?練好“十四五”時期基本功。
?
?
“十四五”規劃編制,“問計于民”詮釋“發展為民”
?
?
“十四五”規劃如何編制,多問計于民。
?
?
“十四五”時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與保障媒體言論。
?
從“心”出發,以人為本、博采眾議,爭做“知屋漏者在宇下”的組工干部。民者,國之本也。毛澤東同志曾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總書記這次在“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問計于民”的重要指示也是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
作為基層一線的我們,更應當將知民情、曉民生擺在首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博采眾議,多到草野中去傾聽民意。帶著“問題之心”下基層,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帶著“同理之心”下基層,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帶著“誠意之心”下基層,做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群眾是最好的閱卷人,只有善于吸納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督才能在工作中不斷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夠的底氣戰勝各種風險考驗,才能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穩步前行。
從“新”出發,勇往直前、敢為人先,爭做“不待揚鞭自奮蹄”的組工干部?!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在這關鍵時期,組工干部必須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主動作為、敢于擔當。
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嶄新姿態”勇往直前、以“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的“革新精神”敢為人先、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更新理念”與時俱進,做履職盡責勇擔當的“人民公仆”,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自我激勵的動力,保持“不待揚鞭自奮蹄”的精神氣,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
從“信”出發,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爭做“俯首甘為孺子?!钡慕M工干部?!笆奈濉币巹澗幹粕婕敖洕蜕鐣l展的方方面面,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信仰、“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信心,爭做“俯首甘為孺子?!钡慕M工干部。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明大勢、看大局”,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27日召開的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刻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基本走勢,堅持立足優勢、趨利避害、積極作為,系統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在接受_指出,“十四五”規劃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五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落實的五年?!傲暯娇倳浀闹v話是既著眼當前,也著眼長遠;即針對現實,也規劃未來?!?/p>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了十四五規劃的核心內容,指明了十四五規劃的大方向?!眹倚姓W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表示。
“更充分、更深入、更周全”體現底線思維。
今年是落實“十三五”規劃最后一年,黨中央正在研究“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張占斌透露,有關部門正在就“十四五”規劃的重要課題進行研討,以求從不同角度分析出“十四五”發展中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統籌兼顧。
“更充分、更深入、更周全,這樣的表述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所多次強調的底線思維。往壞處想做好準備,往好的方面努力,這樣的思維方式將貫穿到十四五的制度中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梳一梳、理一理,對將要面對的風險有更加充分的認識?!?/p>
明確十大目標任務給經濟發展注入“強心劑”
“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改革體制機制、推動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扶貧開發”。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的經濟社會發展十大目標任務,要求在“十四五”時期取得明顯突破。
在這十大目標任務中,保持經濟增長排在第一位。張占斌認為,雖然我國改革發展有許多重要的任務,但是穩增長仍是首要任務,只有經濟穩定才能從容地做其他方面的事情。
“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想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的目標,經濟工作仍然不能松懈?!焙艚淌诮忉屨f。
胡敏談到,我國現在面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關鍵時期,國內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表明了中央的決心,可以說是給當前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以創新作為驅動力尋求綠色增長。
針對這十大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重點談到了六個領域的發展思路,例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臺階。
這體現出中國經濟的未來將在哪些方面著力?胡敏認為,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我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們需要以創新作為驅動力,擺脫過去單純注重工業的眼光,改革和創新是應對當前和接下來一個階段國內外經濟復雜形勢的重點。
在談到生態環境保護時,習近平總書記將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上升到“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的高度。對此,張占斌認為,只有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并重,才能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這將是“十四五”規劃的一大重點。
在談到民生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到要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對此,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治研究所所長丁建臣指出,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我們目前的狀況離規劃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改善民生對政府來說任重而道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十四五”規劃中對民生的重視,對百姓來說是一個切實的好消息。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廣州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時期。近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其全文如下:
廣州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廣州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時期。編制好市十四五規劃,繪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第一個五年的全市發展藍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和《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通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粵辦函〔202x〕330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務和責任分工貫徹落實國家規劃體系和全省規劃體系建設要求,建立以市發展規劃(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市規劃綱要)為統領,以市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市級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由市、區兩級規劃共同組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全市規劃體系。
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是我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戰略性、綜合性文件,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的重要依據,是全市各級各類規劃的總遵循。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根據市委關于制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由市政府組織編制,經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后,由市政府發布并組織實施。具體編制工作由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承擔。(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區政府、市有關部門配合)。
(二)市級專項規劃。
市級十四五專項規劃依據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以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特定領域為對象,原則上限定于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且需要政府發揮作用的市場失靈領域,是指導特定領域發展、布局重大工程項目、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市有關部門負責市級專項規劃的組織編制,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市級專項規劃與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銜接協調。
市級專項規劃分為需報請市政府批準的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市級重點專項規劃)和市有關部門自行編制或批準的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市級其他專項規劃)兩類。其中,市級重點專項規劃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后制定編制目錄清單,報請市政府批準(已完成,見附件1),市級重點專項規劃編制完成后由規劃編制牽頭部門上報市政府批準,以市政府或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市級其他專項規劃須在啟動編制前由牽頭部門報市發展改革委進行立項備案,經分管市領導或本部門自行批準后印發實施,并將規劃文本報市發展改革委備案。(市有關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市發展改革委綜合協調)。
(三)市級區域規劃。
市級區域規劃依據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主要以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地區、跨行政區且經濟社會活動聯系緊密的連片區域以及承擔重大戰略任務的特定區域和重大平臺為對象,以貫徹實施我市重大區域戰略、協調解決跨行政區重大問題為重點,是指導特定區域發展和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區政府、市有關部門研究提出市級區域規劃編制目錄清單,報市政府批準(已完成,見附件2),市級區域規劃編制完成后由牽頭部門上報市政府審批,以市政府或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區政府和市有關部門配合)。
(四)市級國土空間規劃。
市級國土空間規劃依據全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和市發展規劃編制,以全市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聚焦空間開發強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線落地,并以此為載體統籌協調各類空間管控手段,是規范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秩序、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的重要依據。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包括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報請市政府批準的國土空間規劃,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市發展改革委擬訂編制目錄清單,報市政府批準實施。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由市政府組織編制,與市規劃綱要銜接后,按程序報批。(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有關區政府和市有關部門配合)。
(五)區級規劃。
各區政府要按照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總體部署,組織編制本區十四五規劃。區十四五規劃綱要由區政府組織編制,具體編制工作由區發展改革局牽頭承擔,由區政府發布。區級規劃須依據市級規劃制定,既貫徹落實市級規劃涉及本區的各項目標任務,又突出本區特色,因地制宜指導發展。(各區政府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協調指導)。
(六)市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
落實國家、省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要求,結合數字政府建設,推動建設市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加強與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等相關政務模塊之間的聯接和信息共享,將各類規劃納入統一管理,跟蹤監測規劃編制和實施進程,推動規劃基礎信息互聯互通和歸集共享。(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有關部門配合)。
二、工作階段和時間安排參照國家、省總體安排,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從202x年6月啟動開始,到2021年初完成(各類規劃編制時間進度詳見附件3),總體安排如下:
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分為前期研究及基本思路起草、綱要編制、審批印發三個階段。
一是202x年6月到2020年上半年。市發展改革委組織各區、各部門研究提出擬納入國家、省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的重大事項;市有關部門組織開展重大課題研究,提出本領域十四五發展基本思路,202x年12月底前送市發展改革委匯總;市發展改革委牽頭起草形成市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于2020年上半年報市政府審定。
二是2020年4月到市委十四五規劃建議出臺前。開展建言獻策活動,征詢社會公眾關于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的意見建議;市發展改革委組織各區、各部門提出納入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有關內容,深化重大問題研究,起草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框架;積極做好匯報對接工作,爭取將我市更多的重大項目和重大事項納入國家和省十四五規劃綱要。
三是市委十四五規劃建議通過后到2021年初。市發展改革委根據市委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完善形成市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廣泛征求各區、各部門、市人大和政協有關專門委員會等各方面的意見,組織專家論證,上報省發展改革委與省十四五規劃綱要進行銜接,于2020年底前報市委、市政府審定;2021年初市政府將市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于批準后公開發布,并報省發展改革委備案。
(二)市級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國土空間規劃。
市級重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要盡量與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編制,于2021年3月底前報市政府審定實施;其他專項規劃、國土空間規劃也應于2021年6月底前全部出臺實施。報請市政府批準的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須先送市發展改革部門與市十四五規劃綱要進行銜接,銜接重點是規劃主要目標特別是約束性指標、發展方向、總體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項目、風險防控等,并將銜接意見采納情況一并上報。
(三)區級規劃。
區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進度,要盡量與市十四五規劃編制進度同步。區十四五規劃綱要應與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市級各類規劃以及相鄰地區規劃做好銜接。區十四五規劃綱要報市發展改革委與市十四五規劃綱要銜接后,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并報送市發展改革委備案。
(四)市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
成立我市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工作專班,力爭2020年年中與國家、省層面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同步建成上線。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編制十四五規劃,是在以書記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對未來五年發展的系統謀劃。要以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描繪廣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
(二)加強重大問題研究。
要善于研判大勢、謀全局,既要形成總體性、趨勢性判斷,又要找準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瓶頸短板。要加強市內外調研,深入了解基層一線訴求,把問題研究深、研究透,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規劃編制牽頭部門應科學測算規劃目標指標并做好平衡協調,充分考慮資金、土地、能源等要素支撐條件、資源環境約束和重大風險防控等因素。
(三)做好四個重大策劃。
要認真總結十三五規劃編制實施經驗,深入開展十四五重要內容研究論證。重大指標設置既要體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有機銜接,也要體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等目標定位。重大平臺選取宜精不宜多,既要集全市之力打造若干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引擎帶動的平臺,又要發揮各區主戰場作用。重大項目策劃要注重關系全局發展、帶動作用強,做細做實前期研究及論證工作,確??臻g分布和時序安排協調有序。重大政策研究要突出對規劃實施的支撐保障作用,促進財政、金融、產業、區域等領域政策協同聯動、互為支撐。
(四)規范規劃編制程序。
要以規范化、民主化的程序編制規劃,把起草、銜接、論證、審批、發布等程序制度化。要堅持開門編規劃,使規劃編制過程成為匯聚民智、協調利益、形成共識的過程。對屬于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的規劃,應履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等程序。按規定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應由規劃編制牽頭部門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制環境影響篇章或環境影響報告書,其中需編制環境報告書的規劃,應在上報審批主體前送市生態環境部門組織審查。需市政府審批或核準重大項目以及安排政府投資數額較大的專項規劃、區域規劃,應明確工程項目的建設內容、建設起止年限、投資估算等,應在上報審批主體前送市財政部門進行財政承受能力分析,據財力可能統籌安排。
要打破傳統思維慣性,充分發揮專業研究力量,在規劃目標指標測算、政策效果評估、意見收集應用等方面,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要注重空間謀劃,明確空間戰略格局、空間結構優化方向以及重大生產力布局安排。要創新規劃的表達方法,增加規劃可視化元素,努力做到形式新穎、通俗易懂。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同步考慮規劃實施責任分解,確保規劃可落地、易評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參照省的做法,成立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不納入市級議事協調機構管理),由市長任組長,由常務副市長任副組長,成員由市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統籌指導規劃編制工作,決定重大事項。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展改革委,具體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二)組建編制隊伍。
成立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專班,具體負責市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綱要草案的起草工作。工作專班由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組建,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社科院等單位抽調1名業務骨干組成,視需要適時進行調整。
(三)落實經費保障。
編制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及市級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空間規劃所需經費,列入負責規劃編制的市屬各單位部門預算經費中統籌解決。各區編制十四五規劃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保障解決。
敬愛的黨支部:
您好!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這種超常規、超期待的大動作,表明執政黨在對待黨紀國法與至高特權的關系上,選擇站在了維護法治的堅定立場,蘊含著執政黨執行黨紀國法的嚴肅性、權威性和絕對性,體現出中共執政決意走上法治軌道的強大決心;而在中央委員會上專題研究十四五規劃,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2020年12月1日,世界再次為中國“震撼”。這一天,中共中央決定對周永康立案審查,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大老虎”終于浮出水面;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主要議程是“研究全面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問題”。兩件大事,其實都關乎同一個話題,那便是法治。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這種超常規、超期待的大動作,表明執政黨在對待黨紀國法與至高特權的關系上,選擇站在了維護法治的堅定立場,蘊含著執政黨執行黨紀國法的嚴肅性、權威性和絕對性,體現出中共執政決意走上法治軌道的強大決心;而在中央委員會上專題研究十四五規劃,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它更加表明執政黨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重視,對中國的現代化轉型而言,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性意義。
不過,在贊賞這種超常規動作的同時,亦應看到,中國現行法律從未規定可以對任何層級的高級領導人法外開恩。僅從法律來看,這至少沒有超越法律的常規,這種超常規更多指向政治慣性和普遍的社會觀念。
中國具有數千年的人治傳統,求索法治的道路崎嶇曲折。十八大以來,從提出“全面推進十四五規劃”到“建設法治中國”,從新法治十六字方針到十四五規劃、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執政黨力行法治的思路與部署清晰可見。更為可信的是,這種矢志法治的決心在很多領域開始得到踐行,諸如反腐“有案必查”對法治原則的兌現,廢除勞教對于法治精神的捍衛,司法改革對于法治理念的汲取等等,都預示著全面推進十四五規劃站在了新的時代起點。
中國共產黨對于十四五規劃方略的不渝信念,源于對法治求根治本優良本質的認同,源于對時代中國各種矛盾和問題的省察,也源于對治國理政歷史規律的把握。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并不是最優的統治方案,但卻是現實世界中所能找到的“最不壞”的方案,因為法治優于“一人之治”和“少數人之治”。無論是破解改革中的阻力與障礙,還是擺脫既得利益的束縛與干擾,無論是走出絕對權力的腐敗定律,還是步入權利神圣的時代殿堂,都需要法治在更縱深的層面落地生根。當前,中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各種復雜的矛盾糾紛和利益沖突逐漸顯現,權力的失范與社會治理的失效不斷挑戰社會公平,與各種“治標”的方式相比,只有法治才是求根治本的良方。選擇法治,堅定地推進十四五規劃方略,中國夢的實現便有了堅實的根基。
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全面推進十四五規劃作為核心議題,必將勾畫出未來法治中國的發展藍圖,寄托著華夏兒女百余年來追求現代化的綿綿厚望。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形式法治的構建更加完備。立足于這種現實基礎,中國法治建設正處于從形式法治向實質法治的轉型階段。
這種轉型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于司法機構的獨立化運作。十八大以來,審判獨立成為司法改革的重點關鍵詞,習近平和最高法均多次提到“要確保審判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2020年2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全面推進十四五規劃時,就提出“要確保審判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其后,在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等多個場合,最高法院院長周強也多次談及“審判獨立”。而今年以來,審判獨立的提法更加密集,最高法院領導人在公開場合提到司法改革時幾乎都會提及審判獨立。有專家分析審判獨立將是司法改革方向,還有人解讀為中國正在走向司法獨立。
欲讓法治真正成為黨的執政方式,成為政府的行政方式,成為全民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沉淀下來的心理、習慣與傳統,還會呈現出諸多文化層面的阻力。由此,全面推進十四五規劃也更加呼吁頂層設計,更加要求系統配套,更加強調知行合一。
法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剛開始的構建需要所有側重。不同國家基于不同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狀況,選取不同的方向作為法治著力點,進而分化出不同的推行實質法治的進路。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主要采取的是一種“司法中心主義”進路,強調法院對法治的捍衛、發展功能;以德法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則主要采取“立法中心主義”進路,強調制定法的權威與規則效力,立法機關而不是司法機關構成法治大廈的“拱門石”。中國的法治走的也是一條“立法中心主義”的道路,將“有法可依”作為法治系統的首要前提,通過在經濟、行政、社會領域急速立法,最終確立起治國理政的規則框架。
但是,在目睹立法如潮的同時,普通民眾并沒有相應地增長對法律的信心和期望,甚至懷疑“法”的存在。法律為什么實施不下去?制定出來的法律為何不能贏得人們的信仰?中國法律實施過程中究竟遭遇哪些瓶頸?念茲于此,全面推進十四五規劃不得不面對當前中國法治建設的最大困境:法律體系背景下的實施難題,并由形式法治轉入實質法治建設階段。
基于中國不同的政治體制,推行實質法治依賴司法的崛起,同時也依賴在行政執法的歸位,司法與行政執法共同構成一種“執法中心主義”的法治進路,以推動良法得到良好的實施,重塑法治的權威與公信。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在執政黨的治國理政“總盤子”里,為何對行政體制改革持續傾注心力,為何將司法體制改革置于突出地位予以頂層設計。十九屆五中全會《決定》當中,特別強調了兩方面的法治改革,一是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一是司法體制改革,兩者共同指向法律的實施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無濟于事?!倍挥袕乃痉ê托姓谭I域打通法律運送正義的兩條“大動脈”,才能為整個法治肌體輸送新鮮血液,維系政體和國家、社會肌體的健康。
所以,保障嚴格執法,克服非平等執法、釣魚執法、尋租性執法、非文明執法、限制性執法、選擇性執法、運動式執法、疲軟式執法、非法性執法、滯后性執法等行為,徹底糾正行政執法不嚴;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司法獨立與公正,讓每個人在司法個案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全面推進十四五規劃方略的重中之重。如此,我們才能從法律大國轉型為法治強國。
此致
敬禮
匯報人:本站。
時間:2020年12月31日。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笆濉币巹澞繕巳蝿占磳⑼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2.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4.“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6.“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7.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
8.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9.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強學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瘧?。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健全科技倫理體系。促進科技開放合作,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
四、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11.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制造。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強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強化要素支撐。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12.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1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14.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加快全國干線油氣管道建設,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數字化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
五、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16.暢通國內大循環。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17.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工程,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18.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健全現代流通體系,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降低企業流通成本,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發展服務消費,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完善節假日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
19.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有利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推進重大科研設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送電輸氣、沿邊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六、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20.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21.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重視預期管理,提高調控的科學性。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數據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
22.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強化對預算編制的宏觀指導。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支持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進金融雙向開放。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23.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繼續放寬準入限制。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
24.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暢通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
七、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25.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智慧農業。強化綠色導向、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障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提升收儲調控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26.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27.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
28.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
八、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
29.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支持生態功能區的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30.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財力支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31.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并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九、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32.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文明創建工程,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推進國家版本館、國家文獻儲備庫、智慧廣電等工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I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
34.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35.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占用。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發展綠色建筑。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36.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繼續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治理城鄉生活環境,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完成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重視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積極參與和引領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保國際合作。
37.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茖W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加強黑土地保護,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38.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高海洋資源、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十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39.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系。發揮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要展會平臺作用。
40.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安全保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推進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深化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合作,促進人文交流。
41.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堅持平等協商、互利共贏,推動二十國集團等發揮國際經濟合作功能。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推動新興領域經濟治理規則制定,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能力。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十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43.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
44.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45.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
46.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改善疾控基礎條件,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使用改革,發展高端醫療設備。支持社會辦醫,推廣遠程醫療。堅持中西醫并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健康產業。
47.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48.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十三、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49.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人才體系和運行機制,完善重要領域國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安全執法。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50.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確保糧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維護金融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確保生態安全,加強核安全監管,維護新型領域安全。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生物安全保護,提高食品藥品等關系人民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推進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發展巨災保險,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52.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訪制度,完善各類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堅決防范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和跨國犯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十四、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
53.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質量效益。加快軍事理論現代化,與時俱進創新戰爭和戰略指導,健全新時代軍事戰略體系,發展先進作戰理論。加快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進軍事管理革命,加快軍兵種和武警部隊轉型建設,壯大戰略力量和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打造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加強軍事力量聯合訓練、聯合保障、聯合運用。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完善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鍛造高素質專業化軍事人才方陣。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聚力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發展。
54.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同國家現代化發展相協調,搞好戰略層面籌劃,深化資源要素共享,強化政策制度協調,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協調發展,集中力量實施國防領域重大工程。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加快標準化通用化進程。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健全強邊固防機制,強化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十五、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奮斗。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55.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動全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深入總結和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寶貴經驗,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落實好干部標準,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平和專業化能力,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政治監督,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56.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保障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優勢,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效。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鞏固和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全面貫徹黨的僑務政策,凝聚僑心、服務大局。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促進司法公正,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有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57.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政策措施。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支持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開展交流合作。堅決防范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58.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
59.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進各領域各層級對外交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加強國際法運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60.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按照本次全會精神,制定國家和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確保黨中央關于“十四五”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第三章發展目標。
第二篇強化極核引領和主干帶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第一章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第二章建設現代化成都都市圈。
第三章“干支聯動”引領區域協同發展。
第四章推動成渝相向發展。
第三篇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
第一章增強國際門戶樞紐功能。
第二章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第三章合理擴大有效投資。
第四篇深化經濟地理重塑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第一章深化經濟地理重塑。
第二章推動形成“兩區一城”協同發展新格局。
第三章構建新型城鎮空間結構。
第四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第五章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
第五篇大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動能引擎。
第一章加快構建多層次創新體系。
第二章加快打造創新生態鏈。
第三章持續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第六篇持續深化經濟組織方式轉變構筑產業競爭比較優勢。
第一章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顯示度的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
第二章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三章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第四章提升產業高質量發展核心競爭力。
第五章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建設。
第七篇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蓬勃動力。
第一章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第二章縱深推進“五項制度”改革。
第三章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第四章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
第五章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第八篇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塑造天府文化獨特魅力。
第一章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第二章傳承發展天府文化。
第三章促進文體事業繁榮發展。
第四章高水平建設“三城三都”
第九篇持續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打造美麗中國建設新典范。
第一章全面塑造城市大美形態。
第二章加快提升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能力。
第三章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第四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第十篇全力打造高品質宜居地彰顯城市幸福美好生活價值。
第一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第二章營建全齡友好包容型社會。
第三章創新優質公共服務供給。
第十一篇全面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第一章深入推進法治成都建設。
第二章全面增強城市安全韌性。
第三章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
第四章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第一章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第二章完善規劃體系。
第三章突出項目支撐。
第四章強化政策協同。
第五章營造良好氛圍。
第六章強化評估考核。
2035年遠景目標和2050年遠景展望。
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力爭高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新型城市建設進入世界先進城市行列,成為美麗中國建設實踐范例,世界文化名城影響力顯著提升?;竟卜?、基礎設施、人民生活達到東部地區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國前列,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全面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2050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建成泛歐泛亞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成為創新驅動、全齡友好、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公園城市樣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成都特質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和2050年遠景展望,充分考慮我市發展階段特征和未來發展支撐條件,力爭到2025年,全國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城市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努力建設以創新為新動能的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重大平臺打造、創新主體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成型成勢,以新經濟為牽引的創新應用場景加快構建,“兩區一城”成為創新主陣地和轉型新動能,加快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戰略支撐。
——努力建設以協調為新形態的融合性發展先行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全省“主干”作用全面增強,在國家和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中的能級位勢明顯提升,推動成渝互動協同和成德眉資同城化、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五大經濟區協同發展取得重大成效,主體功能區差異化協同發展邁入新階段,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基本形成“大都市區—區域城市—功能區—新型社區”四級空間體系。
——努力建設以綠色為新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先行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的路徑更加多元,城市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社會價值持續提升,綠色生態成為城市最優質的資產和最鮮明的底色,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形態基本形成。
——努力建設以開放為新引擎的雙循環發展先行區。服務國家立體全面開放格局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高能級開放平臺體系和國際供應鏈體系更加完備,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加快集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運作能力顯著提升,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和創新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取得實質性突破,初步建成國家向西向南開放門戶樞紐城市。
——努力建設以共享為新局面的人本化發展先行區。世界文創、旅游、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音樂、會展之都建設整體成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吸引力和美譽度持續增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優質均衡公共服務體系、全覆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黨建引領雙線融合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法治成都建設取得新進展,民生福祉顯著提升,成為“人民城市”的幸福樣本。
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為更好滿足市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續創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優勢,把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發展成果轉化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會認同,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順應未來五年城市人口和市場主體總量、分布、需求及其結構性變化,統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以現代產業體系夯實城市發展物質基礎、以商業化邏輯創新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以場景化營造釋放城市投資機會、以產業化思維滿足多元市場需求、以全周期理念推動人力資源高效協同、以共建共治共享凝聚高質量發展合力,讓人民群眾和廣大企業共享城市發展紅利。
敬愛的黨組織:
您好!
舉世矚目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昨天召開,十四五規劃據信是這次會議的焦點議題。中國社會對此充滿了期待。
十四五規劃的概念在1997年召開的十五大上首次被寫進大會報告,1999年被明確寫入憲法。這十幾年里中國的法治建設積累了大量基礎性成果,“十四五規劃”也已在全體國民中耳熟能詳。
然而我們逐漸搞懂,十四五規劃遠不僅僅是一項國策,一個決定,它更是一種能力,是社會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更新。對中國這個現代化起步晚的大國來說,十四五規劃首先需要執政者的堅定決心,然后需要從開展立法到向全民普法、再到推進執法的一系列系統工程。這當中哪個環節松懈了,都可能影響全局。
應當說這些年中國法治建設在不斷前進。這個領域承受的批評相當多,發生的公共危機似乎也最多。盡管它們導致了一時的痛苦,但這些痛苦后來大多轉化成了促進十四五規劃的動力。社會很多力量都對這一局面做出了貢獻,有時這些力量是彼此對立的,但它們的合力產生了正面效果。
我們以往聽到的一些激進聲音有不少是針對法治領域的,它們有些超越了當時的社會條件,甚至傳達出對體制的某種對立情緒。但中國社會逐漸形成的彈性緩沖了它們的破壞力,容納了這些聲音的積極回響。
今天黨的全會帶領全社會關注十四五規劃,下大力氣推進它,中國社會的整體準備顯然與十幾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立法已基本形成體系,普法教育通過宣講和一系列公共事件的處理已經深入人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經不再是個理念和口號,而是中國主流輿論十分嚴肅的要求和堅持。
中國社會各界對應當十四五規劃的共識達到空前的高度,它對社會生活以及政治層面的深入度也前所未有。比如人們對十四五規劃的最初理解是要規范社會運行,更多是針對老百姓的。而如今它的強調鋒芒更多轉向對權力的制約,如何確保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十四五規劃的統一,也成為官方主動參與探討的問題。
“法治是治國理政基本方式”,“各級黨組織必須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這些表述都已出現在中國官方正式文獻和領導人的講話中。這不僅是表述上的跨越,中國法治建設的行動已在準備邁上新臺階。
法治在一定意義上說已經是一種價值觀,一些人會因此對這一領域做得不如意的地方每次都進行政治拷問,有時導致矛盾和沖突激化。通過這次五中全會,也通過對以往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回顧,或許我們能看得更清楚些:推進十四五規劃是這個國家整體上的真實努力,中國的主流力量在最近幾十年里的確沒想在這條并不容易的路上停頓。
民主、法治這些美好的概念很早就進入中國,但我們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大體搞明白:它們不是單刀直入,通過大躍進的方式就能實現的。我們必須鋪就一塊塊現代化及社會綜合建設的基石,其中的任何環節我們都不能繞開或省略。我們只能也必須劃出一條充滿理想、而又現實主義的軌跡。
此致
敬禮
匯報人:本站。
時間:2020年12月31日。
四五規劃實施時間是2021年-2025年?!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作為一名投身于建設行業的中交青年,更應該積極參與,為祖國的發展出一份力。在工作中保證質量,保證安全,嚴于律己,愛崗敬業。不斷充實自己,為建設行業做出貢獻。豆花問答網為大家整理和分享的十四五規劃學習。
總結。
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2021年,我國將正式開始實施“十四五”規劃,進入“十四五”時期。這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全面開啟新征程,乘勝前驅,繼續向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20xx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以及必須遵循的原則。
《建議》涵蓋了脫貧攻堅、科技創新、國際形勢、產業體系升級等方面。在《建議》中列出的十二個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與我們大學生關系密切。參與創新發展的主體,除堅持在科研一線工作的科研人員以外,就是我們作為創新預備力量的青年大學生?!督ㄗh》指出,十四五需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這其中就有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皣行?,召必回”,國家號召我們青年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發展,并且為我們創造了條件,我們就應當努力學習基礎知識,提升科學素養,響應國家號召,努力爭取在未來的幾年躋身科研一線,為我國的創新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建議》還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思想建設也不能落后。尤其是我們北航學子,更應該傳承北航自建校以來的“紅色基因”,積極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思想,鞏固加強愛國主義信念,堅定不移跟黨走,成為一個愛國家,于國家有用的杰出人才。
一言以概之,“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至關重要的五年。作為大學生,也是未來建設國家的一員,我們應當在現如今的校園生活中積極進取、不懈努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努力奮斗。
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國家提出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通過對十四五規劃的不斷學習和理解,我對其中“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句話頗有感悟。從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來看,從建國初始的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再從推動經濟高速發展到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在經濟上的政策和發展理念無一不是伴隨著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前行的,所謂經濟基礎推動上層建筑,我國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提出要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與目前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密不可分。
從經濟學本質上來看,投資、內需和出口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三大馬車。其中內需是最關鍵的因素。我國提出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格局,意在拉動國內需求,保證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綠色、公益、安全消費,如共享汽車、共享單車;支付寶上的購買商品后部分收益用于西北育林;消費后部分收益用于捐贈希望小學等等。將傳統消費方式與現代消費相結合,如最近比較火的直播帶貨平臺,在部分貧困地區經歷疫情后,主播與商家聯合線上售貨,即推動了經濟增長,也為疫情期間產業脫貧提供了新方向。
自然,拉動內需離不開商品本身的質量,也離不開國民的相對購買力的提高。要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愿國家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新征程。
20xx是“xx”的最后一年,同時也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昭示著我們的國家即將邁入“十四五”規劃的新征程。
“十四五”規劃是鞏固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在新的起點上推進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作為一名投身于建設行業的中交青年,更應該積極參與,為祖國的發展出一份力。在工作中保證質量,保證安全,嚴于律己,愛崗敬業。不斷充實自己,為建設行業做出貢獻。
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我會以飽滿的精神面貌迎接“十四五”新征程,制定新的目標,面對新的挑戰,加強學習,為公司的發展、國家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二)“十四五”是我國發展的重大戰略節點之一,我們在這里播種青春與理想,期待明天的蓬勃發展,在祖國繁榮的庇護下,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書寫藍圖,用智慧澆筑夢想。
從自身出發,作為中交集團的青年員工,要腳踏實地,勤勞務實,既要做好現場的各項工作,又要加強自身業務能力及專業本領,積極參加各項培訓,拓展知識儲備。工作上,要認真負責,嚴格謹慎,將生產過程中的每一項工作做到精細、精準、精確;學習上,要集思廣益,勤學好問,除了平時所接觸的知識領域以外,要加強其他方面的學習,做到全能發展、融合運用;思想上,要牢記使命,時刻關注祖國發展、關注國家形勢、關注國家大事。
“十四五”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共同奮斗的筑夢之路,既是前輩們輝煌成績的升華,又是我們年輕人揮灑青春的舞臺,我們將在這里共同奮斗,凝聚力量。
沒事多學習學習。
。
第一章發展環境。
第二章指導方針。
第三章主要目標。
第二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第四章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第六章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第七章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第三篇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第八章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
第九章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十章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第十一章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第四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第十二章暢通國內大循環。
第十三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第五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
第十五章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第十六章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
第十七章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
第十八章營造良好數字生態。
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十九章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第二十章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第二十一章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
第二十二章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
第七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第二十三章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第二十四章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第二十五章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第二十六章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八篇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第二十七章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
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第九篇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十章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第三十一章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
第三十二章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第三十三章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
第十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第三十四章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第三十六章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第十一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第三十八章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第三十九章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第十二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第四十章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第四十一章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第四十二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第十三篇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十三章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第四十四章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第四十五章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第十四篇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健全國家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第四十七章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第四十八章優化收入分配結構。
第四十九章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十章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基本權益。
第五十一章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第五十二章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
第五十三章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
第五。
第二章指導方針。
第三章主要目標。
第二篇堅持。
創新。
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第四章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提升企業技術。
創新。
能力。
第六章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第七章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第三篇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第八章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
第九章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十章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第十一章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第四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第十二章暢通國內大循環。
第十三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第五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
第十五章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第十六章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
第十七章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
第十八章營造良好數字生態。
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十九章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第二十章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第二十一章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
第二十二章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
第七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第二十三章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第二十四章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第二十五章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第二十六章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八篇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第二十七章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
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第九篇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十章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第三十一章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
第三十二章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第三十三章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
第十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第三十四章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第三十六章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第十一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第三十八章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第三十九章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第十二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第四十章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第四十一章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第四十二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第十三篇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十三章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第四十四章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第四十五章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第十四篇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健全國家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第四十七章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第四十八章優化收入分配結構。
第四十九章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十章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基本權益。
第五十一章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第五十二章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
第五十三章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第五十六章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質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健全黨和國家監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第五十九章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第六十章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第十八篇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
第六十一章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第六十二章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第六十三章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狹義的教育是指由專門機構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講,它是指影響人們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的教育”這個詞的起源意味著““出口”。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六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七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注文化產業;。
八是推動綠色發展,關注環保產業;。
十二是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關注軍工產業。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統一部署,現就直屬高?!笆奈濉币巹澗幹乒ぷ饔嘘P事項通知如下。
“十四五”規劃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認真編制“十四五”規劃,對于直屬高校進一步把握戰略方向、明確戰略任務、擘畫戰略藍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編制“十四五”規劃,是直屬高校積極謀大局,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工作。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直屬高校應牢記歷史使命,通過編制“十四五”規劃,推動學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發揮更為堅強的支撐作用。
(二)編制“十四五”規劃,是直屬高校主動應變局,引領時代步伐的重大機遇。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奔騰而至,如果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時代。直屬高校應把握歷史契機,通過編制“十四五”規劃,推動學校確立新的發展坐標、輸入新的發展動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三)編制“十四五”規劃,是直屬高校努力開新局,引導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依托。我國高等教育已邁入普及化階段,要求直屬高校率先在教育模式、質量標準、治理方式等方面開新路、立標桿。同時我國正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要求直屬高校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直屬高校應順應歷史需求,通過編制“十四五”規劃,推動學校在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快車道上發揮先導作用。
直屬高校編制“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報國強國為己任,以強化治理為關鍵,科學編制規劃,民主編制規劃,依法編制規劃,為實現2035年教育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夯實基礎。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樹立和踐行新的人才觀、質量觀,著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會發展進程。緊盯國家戰略需求,主動肩負服務國家、區域、行業的神圣使命,高度關注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面對的共同挑戰,源源不斷輸出高素質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進文化,在民族復興中帶頭發揮國之戰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區”的矛盾,努力探索創新“無人區”的路徑,加快提升與直屬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時代要求的辦學治校能力。
要提高政治站位,從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戰略高度,提高規劃編制工作的前瞻性、戰略性、科學性、實操性。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履行程序。要在學校黨委常委會領導下,成立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建立健全嚴謹高效的工作機制。要嚴格履行編制程序,全面總結“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認真領會國家對編制“十四五”規劃的總體要求,仔細分析學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建議,切實加強重點問題研究和重大項目論證;編制過程中如遇超出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問題,要及時向我部請示;規劃文本經學校黨委常委會審議同意后,要按時報我部審核,并根據我部意見進行修改,最后經學校黨委會全體會議審定通過。
(二)堅持總體謀劃、突出重點內容。要全面謀劃學校發展,進一步明確學校的定位、目標、使命和任務。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一體籌劃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工作,通盤謀劃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安全穩定,統籌規劃學科專業建設、隊伍建設以及體制機制改革等。同時要結合發展需要、社會需求和學校實際,明確階段性重要發展指標、重大戰略任務、重點改革舉措和工程項目,務求取得實效。
(三)擴大民主參與、強化有效集中。要廣泛發動院系、部門、師生員工參與規劃編制,充分發揮教(學)代會、學術委員會等的咨詢建言作用,重大政策舉措和制度安排要與利益相關方充分協商,并可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規劃編制工作提供參考和輔助。要走出校園,主動征求學校理(董)事會成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智庫機構、校友代表等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要強化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強科學研判論證、風險評估和合法性審查,堅持民主集中制決策原則,確保規劃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四)細化任務分工、有力推動落實。要將規劃中提出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制定細化落實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責任狀,并可根據需要制定人才培養、科研攻關、考核評價等分領域的改革方案,以及院系、部門、學科建設、校園建設等配套的分規劃。要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謀劃規劃落實工作,統籌規劃的年度監測、中期檢查和終期考核等工作,形成規劃編制、實施、考核的管理閉環,著力改變重編制、輕實施的現象。
我部將在直屬高校編制“十四五”規劃過程中提供信息服務,開展經驗交流和相關培訓。各直屬高校應嚴格把握規劃編制進度,于2021年4月底前,將“十四五”規劃文本報我部審核。各高校按我部意見修改后,一般應于2021年8月底前審定通過“十四五”規劃正式文本,并向社會公布。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國民經済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編制專題會議召開。會上提出:
1、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圍繞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措。
3、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后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
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對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要求:
2、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3、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繼續擴大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4、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
——推進智育創新,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加強體育鍛煉,開齊開足體育課,大力扶持校園足球等各類體育社團發展,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體育服務。
——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注重學校心理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師生情感溝通交流。
——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開展好中華經典誦讀、戲曲進校園、校園足球、運動會、藝術展示、研學旅行等活動,支持藝術院校在中小學建立對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
——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新機制,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合作育人的勞動教育體系,體現勞動教育的協同性。
——鞏固教育扶貧成果,確保教育扶貧政策和措施惠及每個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教育扶貧目標聚焦于城鄉薄弱學校和相對貧困家庭子女,建立動態調整的城鄉薄弱學校和相對貧困學生的認定標準,完善精準識別工作機制,實行差異化的學生資助政策,充分滿足相對貧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強學前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扶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優化城鄉學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教育行動,補齊城鄉教育發展的短板,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步伐。
——實施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推進普通高中學校通過不斷挖掘和豐富內涵實現多樣化發展,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有質量的普及。
——深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職業教育和培訓改革,建立國家資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增強服務重大戰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強化內涵建設,打造一流學科高峰。
——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和規劃“學分銀行”制度;完善證書制度,建立學習成果框架;制定“學分銀行”相關標準,規范和引導“學分銀行”制度建設。
——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靈活開放的教育體系,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實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長效機制,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家訪等途徑,密切校聯系,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傳遞正確教育觀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實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倡導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完善作業考試輔導制度,嚴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
——理順教研管理體制,明確教研員工作職責和專業標準,建立專兼結合的教研隊伍,鼓勵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參與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增強教育質量監測的專業性、獨立性和客觀性。
——把教育質量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考核督查范圍,將督導和督學相結合,把督導評估結果作為績效獎勵和問責的重要依據。
——優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標準建設雄安大學,推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
——明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思路與使命,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價值共識,樹立粵港澳大灣區校園文化品牌,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教育資源有效整合。
——打造長三角教育區域一體化的“科創”核心,建設新型產學研融合的新樣態,探索創新要素集聚和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機制。
——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明確公立中小學教師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師法》或對《公務員法》做出補充規定,建立公立中小學教師特殊公務員(教育公務員)制度。
——建構由中國一流師范大學和一流綜合大學擔當的高質量教育教育體系,構建區縣教師教育體系、“互聯網+”教師教育體系和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培養一流的師資隊伍。
——完善鄉村教師激勵制度,深化鄉村教師管理體制改革,重視鄉村教師鄉土文化意識,建立鄉村教師共同體,確保更多的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建立以發展高質量教育為目標的教育投入標準,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生均經費充足標準的核算辦法。
——設計更加精細和富有彈性的教育撥款機制,建立公辦學校撥款和民辦學校補貼聯動機制,逐步落實“教育財政應為教育活動而非教育機構提供資金”的原則。
——適當調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優先保障教師工資待遇。
——賦予學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級次同等地位,合理劃分市縣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制度負擔比例,合理分擔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責任。
——探索“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信息時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實現教育信息化模式創新。
——構建智慧學習支持環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網絡的高校智能學習體系建設,推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展教師和校長信息素養提升活動,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順應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設進程,盡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法律法規體系。
——加快建立教育綜合執法機制,積極創新執法體制與方式,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確學校的權責邊界,制定學校權利清單。依法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切實保障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
我們同時也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應圍繞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目標,著眼于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加強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為重點,組織實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項目,作為配套工程。
——實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工程,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教育全過程。
——實施中小學生健康促進行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
——啟動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
——實施學前一年免費行動計劃,讓更多的適齡兒童尤其是弱勢兒童平等地獲得學前教育機會。
——實施義務教育年限延長行動計劃,與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總目標相契合。
——啟動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計劃,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實施“雙一流”深入推進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實施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深入推進合作育人、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
——實施教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工程,確保教育扶貧政策和措施惠及每個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
——實施相對貧困學生資助計劃,建立解決學生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實施師生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計劃,適應數字化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實施“教育數字基建”工程,滿足數字經濟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第一章發展環境。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信息、“復興號”高速列車、大飛機制造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年產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標順利實現,區域重大戰略扎實推進。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目標超額完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金融風險處置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質量較大提升,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超過2300萬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勝利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第二節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刻變革,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復雜多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第二章指導方針。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以下指導思想、原則和戰略導向。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第二節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戰略導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托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第三章主要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如下。
第一節2035年遠景目標。
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緦崿F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緦崿F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
——推進智育創新,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加強體育鍛煉,開齊開足體育課,大力扶持校園足球等各類體育社團發展,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體育服務。
——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注重學校心理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師生情感溝通交流。
——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開展好中華經典誦讀、戲曲進校園、校園足球、運動會、藝術展示、研學旅行等活動,支持藝術院校在中小學建立對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
——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新機制,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合作育人的勞動教育體系,體現勞動教育的協同性。
——鞏固教育扶貧成果,確保教育扶貧政策和措施惠及每個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教育扶貧目標聚焦于城鄉薄弱學校和相對貧困家庭子女,建立動態調整的城鄉薄弱學校和相對貧困學生的認定標準,完善精準識別工作機制,實行差異化的學生資助政策,充分滿足相對貧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強學前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扶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優化城鄉學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教育行動,補齊城鄉教育發展的短板,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步伐。
——實施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推進普通高中學校通過不斷挖掘和豐富內涵實現多樣化發展,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有質量的普及。
——深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職業教育和培訓改革,建立國家資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
——增強服務重大戰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強化內涵建設,打造一流學科高峰。
——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和規劃“學分銀行”制度;完善證書制度,建立學習成果框架;制定“學分銀行”相關標準,規范和引導“學分銀行”制度建設。
——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靈活開放的教育體系,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實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長效機制,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家訪等途徑,密切校聯系,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傳遞正確教育觀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實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倡導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完善作業考試輔導制度,嚴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
——理順教研管理體制,明確教研員工作職責和專業標準,建立專兼結合的教研隊伍,鼓勵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參與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增強教育質量監測的專業性、獨立性和客觀性。
——把教育質量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考核督查范圍,將督導和督學相結合,把督導評估結果作為績效獎勵和問責的重要依據。
——優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標準建設雄安大學,推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
——明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思路與使命,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價值共識,樹立粵港澳大灣區校園文化品牌,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教育資源有效整合。
——打造長三角教育區域一體化的“科創”核心,建設新型產學研融合的新樣態,探索創新要素集聚和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機制。
——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明確公立中小學教師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師法》或對《公務員法》做出補充規定,建立公立中小學教師特殊公務員(教育公務員)制度。
——建構由中國一流師范大學和一流綜合大學擔當的高質量教育教育體系,構建區縣教師教育體系、“互聯網+”教師教育體系和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培養一流的師資隊伍。
——完善鄉村教師激勵制度,深化鄉村教師管理體制改革,重視鄉村教師鄉土文化意識,建立鄉村教師共同體,確保更多的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建立以發展高質量教育為目標的教育投入標準,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生均經費充足標準的核算辦法。
——設計更加精細和富有彈性的教育撥款機制,建立公辦學校撥款和民辦學校補貼聯動機制,逐步落實“教育財政應為教育活動而非教育機構提供資金”的原則。
——適當調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優先保障教師工資待遇。
——賦予學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級次同等地位,合理劃分市縣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制度負擔比例,合理分擔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責任。
——探索“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信息時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實現教育信息化模式創新。
——構建智慧學習支持環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網絡的高校智能學習體系建設,推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展教師和校長信息素養提升活動,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順應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設進程,盡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法律法規體系。
——加快建立教育綜合執法機制,積極創新執法體制與方式,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確學校的權責邊界,制定學校權利清單。依法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切實保障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
我們同時也建議,在“十四五”時期,應圍繞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目標,著眼于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加強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為重點,組織實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項目,作為配套工程。
——實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工程,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教育全過程。
——實施中小學生健康促進行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
——啟動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
——實施學前一年免費行動計劃,讓更多的適齡兒童尤其是弱勢兒童平等地獲得學前教育機會。
——實施義務教育年限延長行動計劃,與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總目標相契合。
——啟動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計劃,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實施“雙一流”深入推進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實施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深入推進合作育人、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
——實施教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工程,確保教育扶貧政策和措施惠及每個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
——實施相對貧困學生資助計劃,建立解決學生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實施師生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計劃,適應數字化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實施“教育數字基建”工程,滿足數字經濟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4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聯合主辦、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和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共同承辦的”基因惠民高端論壇暨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啟動儀式“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圓滿落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繩立成副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司任志武巡視員、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等嘉賓出席啟動儀式并發表重要講話,來自全國各地政府、發改委、衛計委、醫院的相關領導共同見證國家發改委基因檢測示范中心項目正式啟動。
今年3月,《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正式發布,健康中國戰略被寫入綱要,健康中國始于健康基因,基因組學和醫療器械被納入未來五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項目之中。同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批復了第一批共27個省市自治區申報的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項目,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健康技術普及惠民。
去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發改高技[2015]1303號),該通知中提到將基因檢測技術納入到六大重點工程領域之一--“新型健康技術惠民工程”中,“支持擁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相關資質的機構,采取網絡化布局,率先建設30個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以開展遺傳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篩查為重點,推動基因檢測等先進健康技術普及惠民,引領重大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以目前相對成熟的遺傳性耳聾和唐氏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基因篩查為重點,優先支持地方政府已確定相關政策措施和運行模式、建設條件具備的示范中心建設,推進基因檢測技術在遺傳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應用,促進健康惠民?!?/p>
基因檢測可實現重大疾病的預警、預防、預后及個體化診療等,在臨床醫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目前可應用基因檢測技術進行檢測的疾病數超過1500種。大力發展基因檢測技術,開展推廣應用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及遺傳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對于加快我國生物產業和健康產業發展、全面提高人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遺傳性耳聾和唐氏綜合征基因篩查目前在臨床上應用最成熟,也是國家發改委文件中提到的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需重點建設的兩個基礎項目,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奧生物集團擁有這兩個項目的全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獲證儀器試劑和相關資質。據悉,由地方政府與博奧生物展開合作,免費為當地新生兒進行大規模耳聾基因篩查,截止至2016年4月15日,全國由政府采購進行的新生兒耳聾基因芯片檢測總數已達138萬人,篩查出新生兒耳聾基因突變攜帶率高達4.4%,藥物性耳聾突變3377人,突變率為2.5‰,可避免近4萬人因不當用藥致聾。
具有自主創新技術、核心產品和相關資質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所是本次示范中心建設的主體單位,博奧檢驗旗下共16家第三方醫學檢驗所位列建設單位名單之中,成為示范中心建設的絕對主力軍?;驒z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肩負著發展下游醫療機構開展基因檢測服務,刺激基因檢測應用消費市場,反向引導上游檢測儀器設備及試劑的骨干企業發展,通過“上下游聯動,協同推進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檢測儀器設備及試劑的產業化應用”,進而促進整條基因產業鏈蓬勃發展的重要任務。
據悉,本次示范中心的建設,主要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是搭建六大技術平臺,構建基因檢測技術體系。示范中心將建設生物芯片、高通量測序、毛細管電泳測序、熒光定量pcr、串聯質譜、染色體核型分析等等多種高端檢測技術平臺,構建基因檢測技術體系。第二是實現五大領域應用,完善基因檢測技術應用體系。將基因檢測技術應用于出生缺陷及遺傳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個體化診斷和靶向治療,以及個人基因組檢測和基因身份證等新領域,促進基因檢測技術的規?;褂?。第三是建設三大服務功能,形成基因檢測技術服務體系。為推動基因檢測技術的規范化、規?;?、產業化發展,示范中心還將建設區域質量控制中心、區域信息中心以及區域遺傳資源庫。
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的建設,是供給側改革的典范--發改委投資建設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地方政府提供房租補貼等政策支持,是供給側改革、提高基因檢測技術臨床應用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創新成果應用的典范--反向推動基因產業科技創新,有利于推動我國基因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形成競爭新優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典范--中國經濟長期處于新常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未來中國經濟健康發展起到支撐性作用;基因檢測技術是戰略新興產業中最突出的代表,目前應用最廣泛、技術最成熟,建設好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起到示范性作用;是創新科技成果普及惠民的典范--示范中心將創新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于臨床,可以有效的持續增加民生福祉,使全體國民共享自主創新科技的發展成果,正如本次論壇的主題,“為人民健康服務,讓基因改變生活”!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國民經済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編制專題會議召開。會上提出:
1、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圍繞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措。
3、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后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
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對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要求:
2、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3、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繼續擴大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4、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市、區委關于加強黨校工作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黨校建設,推進黨校發展,更好地為xx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在認真總結經驗、分析形勢的基礎上,特制定中共xx區委黨?!笆奈濉卑l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我校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xjp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縣委關于黨校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培養高素質黨政領導干部為己任,扎實推進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改革,在教學、科研、基本建設、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和成績。
——積極發揮主陣地主渠道作用,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管理,增強培訓效果,主體班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得到市委縣委領導的充分肯定。
“十三五”期間,共舉辦各類主體班x期,培訓輪訓各級各類干部x人次。
——函授教育取得一定成績,通過強化管理,精心組織,優化教學,使x多名干部大專以上學歷,強化了干部素質。
——黨史工作成就顯著,圓滿完成了抗日時期資料的整理和統計工作、冉莊地展館史料整理上報。
——堅持“教學立校、科研興校、人才強?!钡姆结?,實施“精品戰略工程、人才戰略工程、管理戰略工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科研水平得到了整體提高。
“十三五”期間,連續獲得市黨校系統優秀科研組織獎。
——加快基礎建設步伐,“十三五”期間,對新購買的辦公樓進行了整體歸劃和完善,建立了高標準的會議室,微機室,圖書室。大力完善了學員的學習條件和住宿條件。
——加強隊伍建設,以建設學習型、創新型、高效型班子為基礎,建立了一支基本適應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的教師和干部隊伍,組建了由各方面專家和上級黨校教師形成的一支高層次兼職師資隊伍。
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加強了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建立并完善各項長效管理機制。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中央和省市縣委對干部教育的重視,為加強新時期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提供了重要前提,指明了方向。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對全縣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縣委實施“千名干部培訓工程”,明確了我校新的培訓任務;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各級領導干部自身起點的不斷提高和衡量黨校標桿的不斷提升,使黨校的壓力明顯加大;對照縣委的要求和干部的需要,我校的辦學條件、培訓規模和教學質量等都還存在較大差距。
“十四五”期間我校將面臨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的時期??h委對干部培訓的高度重視和對黨校工作的關心支持,以及我們在“十三五”期間已經在教學科研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經驗等等,都必將為我們應對新挑戰、攻克新難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堅實的基礎。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又要主動作為、破解難題,以開闊的思路、創新的精神、務實的作風努力推動黨校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以黨的十九大、十九屆。
四中全會。
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央關于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我縣創建xx衛星城的目標,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拓奮進,創新發展。以黨性鍛煉為根本,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滿足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不斷加強科研調研,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把黨校培訓輪訓干部的“主渠道、主陣地、主力軍”作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全縣社會建設的和諧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力爭使我校成為與xx經濟社會發展地位相適應的縣級先進黨校。
(一)創新教學理念,推進教學改革,發揮干部培訓的主渠道作用。
未來五年,黨校教育培訓的目標定位,應當及時順應這種要求,在加強干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突出能力建設這個核心,著力提高領導干部的執政本領和工作水平。
11、不斷深化主體班次的教學改革。按照中央《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積極擴大辦學規模,集中精力辦好主體班次,高質量地完成干部培訓輪訓任務,充分發揮黨校在培訓輪訓黨政領導干部主陣地、主渠道、主力軍作用,努力造就高素質的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今后五年,要著力抓好常規主班次培訓,搞好黨政領導干部培訓,積極謀劃新一輪領導干部和村級干部的培訓。
方案。
22、不斷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黨政干部的學習培訓內容,要突出時代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堅持黨校姓“黨”,圍繞黨性鍛煉這個根本和能力建設這個核心,體現黨校教學的特色。一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干部的理論武裝,突出xjp總書記講話精神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教學中的地位,使之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二要強化理論基礎和戰略思維、現代市場經濟、現代領導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教學和培訓,力求給學員以最前沿的新理論、新知識。三要把理論學習和崗位業務知識、技能學習結合起來,滿足學員在知識、技能學習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培養和提高干部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四要強化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的教學和培訓,著力提高黨政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
深入進行專題性的研究。注重運用現代教學方法。以滿足黨政領導干部差別化能力培訓的要求,真正使學員開眼界、拓思路、長知識、受教育。整合優質資源提升教育質量。進一步發揮客座教授的作用,以增強黨校教學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提高教育質量。同時不斷整合優化并充分利用全市黨校系統的優質教育資源,提高系統內部的資源利用效率。
(二)發揮科研優勢,打造科研精品,提升科研水平。
11、實現黨??蒲蟹较騽撔?,強化黨??蒲械臎Q策服務功能。黨??蒲芯o密圍繞縣委的中心工作,加強對我縣工作大局中出現的各種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加大應用對策性研究力度?!笆奈濉逼陂g,我??蒲泄ぷ饕鎱⑴c到縣委的決策中去,努力成為縣委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功能,提升辦學水平。
1、進一步完善教學功能及相關設施,配置相應的室內、室外活動場地和配套的活動設施,開辟領導干部能力拓展訓練的空間。
2、進一步建立和健全校園的計算機網絡系統,配套建成黨校局域網系統,以便學員能夠方便快捷地通過網絡查詢并交換各種理論和培訓信息,并實現教學與辦公的現代化。
(四)加強黨校教職工隊伍建設,不斷適應黨校改革發展的要求。
人才是立校之本、強校之本,是促進黨校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們要以創建學習型、創新型、研究型單位為目標,以培養建設一支素質好、業務精、作風正的教職工隊伍為重點,努力把教職工隊伍培養和造就成為一支善于學習、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勤奮敬業的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隊伍。
11、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一是要自覺學習,堅持和完善中心組學習制度。切實增強學理論、學知識、學技能、學先進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思想素質和能力水平。二是要轉變作風,加強調研。三是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強班子的整體合力,努力使兩級領導班子成為帶領群眾不斷創新發展的堅強領導核心。四是要牢記宗旨,廉潔勤政。自覺遵守黨風廉政建設的規定,落實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于律己,嚴格要求,切實履行好“一崗雙責”。切實抓好隊伍建設,既要干成事,又要不出事。
22、切實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圍繞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和管理工作,加強機關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保持和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揚信念堅定、務實開拓、精誠團結、敬業愛崗的黨校人精神,全面提高黨校工作水平。不斷轉變機關工作作風,提升機關工作效能,爭創市級文明機關。要注重研究黨員教育管理的長效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員教育活動,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33、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高效精干、能夠適應黨校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師隊伍培訓,有。
計劃。
地聘請一些知名專家學者和優秀黨政領導干部為兼職教授,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以進一步充實力量,優化結構,提升水平。
44、切實加強行政后勤隊伍建設。一要切實加強思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相關的業務培訓,努力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技能。二要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增強憂患意識,講大局、講團結、講奉獻,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努力爭創一流業績。三要重視抓好后勤勞務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有關部門要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開展必要的技能培訓,以增強他們的素質,更好地發揮作用。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19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