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應該具備客觀、準確、可靠的特點,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調查報告是通過實地考察和數據分析來對一個問題或現象進行全面描述和解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市場需求、社會趨勢和群體心理等方面的情況。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進行一次調查并撰寫一份調查報告,以便更好地了解問題的本質。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調查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希望這些范文能夠對大家的調查報告寫作有所啟發和幫助。
(一)知識:
1、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2、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3、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二)能力:
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繪制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數量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2課時
(二)新課學習:
1、人口增長過快
生:討論,交流從圖中發現的問題,繪制曲線圖
師:巡回指導
生:討論,計算,交流
師生交流:討論我國自然資源狀況和我國人口狀況的有關問題
生:分組熱烈討論,發表看法
2、環境問題嚴峻
生:積極討論,交流,發言
(1)實驗探究: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2)對照實驗過程
(3)匯報交流結果
(4)學生補充,教師總結
師:除了酸雨,大家還知道哪些環境污染現象嗎?
生:討論,交流,發表看法,互相補充
(三)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自我評價:1、2思維拓展
第一節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
一、環境惡化:
人口增長過快
二、環境問題嚴峻
酸雨
1、了解生物學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2、了解生物科學的最新進展,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重點:生物科學在生活和社會中的廣泛應用。
難點:在學習方法上的引導。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雜草、石塊,請學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從而引出生物學。學生舉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藥用或其他價值。
(教師:從古到今,人們不斷觀察、嘗試、探索生物知識,形成了現在的生物科學。)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聯系生活經驗,了解生物學概念。
1、學生自學教材,找出生物學的概念。
2、學生舉例:舉出常見的生命現象的例子。(如蜘蛛織捕蟲、樹葉變黃飄落等。方法指示:學會觀察。)
學習任務二:學生自學教材,體會生物學的重要性。
1、全面瀏覽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從哪些方面了生物學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讀教材中的段落,體會大自然之和諧。
2、小組內探討:根據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嘗試交流生物學的應用(重要性)。
3、師生交流:有關對一些生物現象和生物科學的疑問。
拓展反思:怎樣認識封山育林、封海休魚?
三、系統:(引導學生從農業、工業、醫學等方面生物科學的重要性。)
四、診斷
1、生物學是研究和的科學。
2、談一談你對生物學的認識和怎樣學習生物學?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云、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閑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致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后,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后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云、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那么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閱讀后,歸納、總結,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后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背著她那因為營養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說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么?
答: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氣候、身體狀態)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么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說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兔子發現天上的老鷹后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著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說明細菌可以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境并影響環境。
答:這說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于生物?并說出理由。
學生討論后回答:蘑菇屬于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于非生物。
課后小結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
1、概述人體通過眼等感受器官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
2、眼球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和視覺的形成過程。
3、通過教師指導,利用眼球模型、書中插圖,學生自主學習了解眼球結構。
4、教師設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明確眼球成像過程。
5、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方法。
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2、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3、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4、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習慣,樹立愛護眼睛的意識。
一、激趣導入。
課件展示幾張照片,讓同學們說說看到了幾張照片都是什么?
二、推進新課。
學習目標一:眼和視覺。
1、眼球的結構。
自主學習了解眼球的結構;
考記憶說出眼球的三個結構名稱及其特點;
對對號將眼球名稱對號入座;
猜猜看下列變化是由眼球哪一結構引起的?
2、視覺的形成。
探究:
(1)外界的光線依次通過眼球的哪些結構并最終在什么結構上成像的?
(2)眼睛是通過哪一結構的調節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學生匯報。
課件展示視覺形成過程。
真實的物體與所成的物像有什么差別?
那為什么我們通??吹降奈矬w都是正立的呢?
明確:視覺形成于大腦。
學習目標二:近視及其預防。
1、近視、遠視形成的原因。
課件展示近視情況,學生概括近視形成的原因。
2、怎樣矯正?
3、預防近視的措施。
“三要”“四不要”
三、分析資料,迸發情感。
同學們我們怎樣盡自己所能關愛身邊的盲人朋友呢?
四、寄語學生。
六月六日是愛眼日!它的設立在于提醒我們每個人要愛護好自己的眼睛,因為它是心靈的窗口,我們只有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調查時間:20xx年7月15日~7月30日。
調查方式:網上調查、摘集資料。
1、大部分中學生(包括上過網的和未上過網的)喜歡上網。
2、中學生上網的目的:。
(2)大部分男生上網是為了玩游戲;一多半女生上網是為了聊天;。
3、比較熱門的網站。
搜狐、新浪等;。
4、中學生上網的時間:。
大部分中學生上網是在節假日,還有一部分是在放學后和同學一起上網;。
5、中學生上網的途徑。
大部分中學生在家里上網,其次是去網吧或在同學、朋友家上網;。
6、(非中學生)是否支持中學生上網:。
7、網絡對中學生的好處。
(1)可以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
(4)可以促進中學生的學業。在網上查閱信息非常方便,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料,甚至是合適的老師。這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效率。
8、網絡對中學生的壞處。
(1)容易上癮。
許多中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聊天室,不知不覺的出現了精神和身體上的病癥,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2)容易受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
(3)容易荒廢學業。
許多中學生自控能力不強,上網經常著了迷,晚上經常拖得很晚,不但影響了這一天的寫作業和復習,還影響到第二天的學習。
(4)網吧問題。
現在網吧的數量日漸增多,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的網吧。許多中學生在放學后、節假日和同學一起去網吧上網聯機打游戲、聊天等等,且上網時間很長。這不僅浪費錢財,而且在網吧里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在調查過程中,許多接受調查的人都表示,很多網吧里電腦上的主頁就是不良的網頁。
(5)網上交友問題。
許多中學生在網上都有網友。而網絡畢竟是一個虛擬世界,網上許多人說的都是謊話,很容易是中學生說謊、受騙,甚至在這些人的引導下誤入歧途。
9、網絡對中學生心理的影響。
(1)許多網絡游戲都含有暴力的內容。很多中學生上網就是為了玩游戲,經常接觸這些游戲,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學生摻入恐怖、暴力、以強凌弱等等不好的思想,給中學生的心理造成了較大危害。
(2)在調查中發現,聊天室中,許多人幾乎句句不離臟話,而且經常談論一些不良的內容。許多中學生長期沉迷于聊天室,不可能不受其影響。
(3)在網上,一切事物都是虛擬的。一些中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的虛幻世界里,有的人就會逐漸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于別人溝通等性格。
1、中學生上網主要還是處于好奇心和愛玩。
2、中學生由于上網而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影響了學習;二是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
但是調查表明,受到網絡影響的中學生并不太多。一般中學生上網是出于好奇和網絡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絕大部分中學生上網還是非常正經的。
少數由于網絡而出現問題的中學生,他們的問題一般是出在了玩上。網絡吸引他們的不是知識,而是其他他們所看到的事物。中學生好奇心強、愛玩,自控能力又不太強,這使這些過于沉迷于網絡的中學生在生活、學習,乃至思想上出了問題。而且,促成他們出現了問題的不只是在于他們本身,其根源問題是在于,現在針對中學生乃至青少年的網站實在太少。一般上網,如果不是有明確目的地搜索信息,充斥于中學生眼中的網絡世界的,更多的還是過于成人化的東西。真正能讓中學生感興趣,并能牢牢吸引住他們的有益的專門網站寥寥無幾。正因為如此,許多感到寂寞、無聊而上網的中學生,才會被吸引到網絡游戲、聊天室中來,或是在無意的瀏覽中,被不良信息所影響。而且,玩游戲、聊天時都很容易上癮,時間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過去,這樣就使一些中學生的身體受到影響,還影響到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3、一些中學生迷戀網吧的原因。
(1)假期缺少能使中學生感興趣的活動。
(2)缺少可以供中學生們娛樂、活動、放松的有益的免費活動場所。
許多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因此在節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但現在正是缺少能真正讓他們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學到知識的場所。而像科技館等場所,雖然比較好,可是門票往往很貴,而且展品也很少更新,中學生不可能經常去。所以,正是這種真空使網吧得到了機會。而且網吧為了增加顧客,上網的價格不貴,還增加了許多能滿足學生們愛玩性格的游戲,這更使中學生經常光顧網吧。
(3)對非法網吧的打擊力度不夠。許多非法網吧已轉到了地下,這更使執法人員無法清除它們。
1、中學生自己要加強自控能力,上網避免瀏覽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戲,安排好上網的時間,不要太長。
2、老師和家長應該引導學生上網,不能盲目的堵網,而應該通過各種培訓教育,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接觸、了解并使用網絡,并通過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重點培養他們的判別是非的能力,增強道德判斷能力,使中學生能自動遠離網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練的使用網絡來為自己服務。
3、應多多建立一些針對中學生的網站。
這些網站不應該是說教式的,而應該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學生,并能使中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應該調查中學生更喜歡什么樣的網站,更喜歡什么內容的網站,并將這些有益的內容加到這些針對中學生的網站中,使它們能真正貼近中學生,把他們從網絡游戲、聊天室中吸引過來。
可以在這些網站中加入一些論壇,是中學生能在其中暢所欲言,發表對網站,對老師、家長、學校的看法和建議,傾訴自己的想法和苦惱,這樣就能用許多中學生都喜歡的方式,不但是中學生遠離不良網站,還能更實際的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改進老師、家長的教育方法,改進網站的內容、效果。這樣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4、應該努力監督網絡中網站的內容,凈化網上環境,如果發現對中學生思想、行為有誤導作用的網站,應該把它們清除。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5、針對網吧的問題,應該加強對非法網吧的監管力度,一發現非法的網吧,就要堅決清除??梢园l動中學生舉報非法網吧,給監察網吧提供便利。
其實,只要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中學生上網,不久以后,網絡必將成為中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必要工具。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大家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當前,我國食品領域安全形勢仍不容樂觀,食品安全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為了解大家對食品安全方面的看法,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我們展開了關于食品安全狀況的調查。
1.目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能讓大家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得到保障,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犯罪活動,重建信用規范市場秩序。
2.時間:7月20日—7月26日。
3.地點:華聯超市,旺達超市,學校附近的小店,街旁的地攤。
4.對象:食品安全。
5.方式:實地調查,上網調查。
二.調查過程及結果。
1.過程:(實地調查)。
(1)華聯超市。
我們小組去了華聯調查,調查結果如下:包裝上有綠色商標的食品是85%,有生產日期的食品是95%,有保制期的食品是95%,有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是90%,有廠方地址的食品是95%。
(2)旺達超市。
在旺達超市,我們的組員調查到:包裝上有綠色商標的食品是80%,有生產日期的食品是90%,有保制期的食品是95%,有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是80%,有廠方地址的食品是90%。
(3)學校附近的小店。
而在學校附近的小店,我們驚訝地發現包裝上有綠色商標的食品竟只有50%,有生產日期的食品有65%,有保制期的食品有75%,有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有70%,有廠方地址的食品是85%。
(4)街旁的地攤。
在街旁的地攤上,我們驚呆了。包裝上有綠色商標的食品竟只有15%,有生產日期的食品有10%,有保制期的食品竟然只有5%,有質量安全標志的食品有5%,有廠方地址的食品是10%。
表格:
地點華聯超市旺達超市學校附近的小店街旁的地攤。
生產日期95%80%50%15%
保制期95%90%65%10%。
質量安全標志90%95%75%5%。
廠方地址90%85%85%0%。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在大型超市購買東西,不在旺達、樂哈哈、笑哈哈等小型超市購買東西,尤其是學校附近的小店,街旁的地攤,等沒有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的地方購買東西?。ㄉ暇W調查)。
我們小組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食品安全狀況,就上網查了資料,發現城市消費者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大部分消費者愿意為保障食品安全支付少量的額外費用。城市消費者中,最關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關注食品安全的僅占0.6%;購買食品時首選質量的占30%,選擇質量和價格并重的占61.7%,選擇“價格優先”的僅占8%;80%以上的消費者認為超市食品安全狀況好于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50%左右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階層只到超市購買食品。農村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價格優先”。據調查,農村消費者中,74.4%回答會適當考慮食品安全問題,但43.7%仍首選價格便宜。
2.結果。
通過以上調查,我們發現市民高度關注食品安全,我們但是和市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還是有距離。市民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識加強,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管。
三.結論與建議。
(結論)。
1.不要吃街頭小吃,注意衛生。
2.少吃學校附近小店里賣的零食。
3.少吃沒有綠色商標、生產日期、保質期、質量安全標志、產房地址的食品。
4.少吃油炸類食品,比如:薯片,薯條,同學們最喜歡吃的“麥當勞”等。
5.不吃沒有營業執照的小型店鋪里銷售的“垃圾食品”。
(建議)。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學會了小組成員間的合作與分工,學會了與他人交往,學會了綜合應用信息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還知道:要購買有生產日期、保質期、綠色標志的由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還懂得了用正當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說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2.運用調查的方法了解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
3.闡明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4.設計綠化校園的方案。
5.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重點:懂得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意義,并能積極地參與美化祖國的活動。
難點: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激發起學生愛綠、護綠的保護意識。
2課時
本章的教學重點主要不是知識目標。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組織好調查、設計和課外實踐這三個學生活動。這三個活動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相關技能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組織實施。還要特別關注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本章是這冊教材的最后,時近期末。所列調查和設計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提供了方便。因此,應把評價一并考慮在教學實施之中。
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學有關植被類型的知識。例如,通過錄像和幻燈片等媒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植被類型,描述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演示我國(或某地區、或家鄉)植被的變化情況,為學生提供其他資料,便于學生討論我國植被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梢赃M行橫向比較(通過觀察各國的植被分布地圖,讓學生粗略計算,并列表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我國不同地區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也可以縱向比較(通過計算、列表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蛘呓M織學生撰寫、宣讀小論文,開小辯論會,了解我國植被破壞的嚴重程度,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和保護意識。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六種植被的特點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活動,觀察書上插圖,結合經驗互相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分析本地情況。
創設問題情景,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自學,然后組織全班交流,作為一員參與交流,對交流做引導、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二、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屬少林國家,并且資源分布不均勻
4人小組合作粗略計算,然后進行橫向比較(各國森林面積和人均占有綠地面積)或縱向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國植被情況數據),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組織交流,并作出評價。
2、我國森林面積和草原面積日益減少,并呈現退化現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組議一議,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想說……”為題進行角色模擬,進一步表達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壞的錄象,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性角色模擬,激發學生情感。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植被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策
(2)加強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綠地面積及造林質量。
4人小組合作調查綠化活動開展情況,寫出調查報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與同學交流。
講述有關國家采取的策略,課前引導學生調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
2、意識的提高
從自身作起,提高意識,關心綠化,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活動
結合時事(如2008年奧運會主題),4人小組合作討論準備為奧運會做點什么。
引導討論,組織交流,激發學生情感。
進一步增強愛護植被和熱愛學校的情感
“綠化校園”設計活動
課前4人為小組,調查校園內植物的品種及分布情況,其他的建筑情況,畫出草圖,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關的園藝知識,然后討論,設計出方案,制出美化環境平面圖。
布置設計內容及目的。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提出評價方案,指導學生辦???,進行展覽。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說出氣體交換的原理。
4、通過資料分析等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2.能動手操作本節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么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二、過程
教師活動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讓學生用手按住胸部兩側,深深吸氣,在呼氣,感覺胸廓變化?肋骨是怎樣運動的?
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縮、舒張使胸腔上、下徑發生變化。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引導學生:走到飯店附近為什么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呢?
教師及時點評,并展示掛圖,引導學生說出氧氣、二氧化碳的擴散過程。
學生總結
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對學生的表現給與評價和鼓勵。
1、以酸雨為例,說明人類的破壞性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
2、設計并完成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探究實驗。
3、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創新實踐、發散思維、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
4、提高環保意識,增強關心愛護生物圈的情感。
1、重點:酸雨探究實驗,其他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
2、難點:設計酸雨探究實驗的方案,掌握實驗的注意要點,進一步提高實驗探究的能力。
(1)搜集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知識、成因、危害的圖片、資料,有關廢電池的資料。
(2)設計并制作課件(圖片、資料、探究提示、練習設置、數碼相機拍攝的實驗前后材料變化情況)。
(3)根據學生匯報交流的需要,準備投影或多媒體設備。
探究解決式教學法。
1課時(培養、觀察、記錄等過程利用課外活動時間)。
向學生展示一些“溫室效應”與“酸雨”帶給環境危害的圖片和沒污染環境圖片,以對比的形式展現,呈現出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之大,引起學生對環境污染危害的共鳴。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教師:同學們,你們心目中的北極是什么樣子的呢?
學生:白雪茫茫,北極熊。
教師:冰天雪地,就像圖片這樣對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這樣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極熊的棲息地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我們想象中的森林應該是這樣子的,茂密蔥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這樣子的。在歐洲的建筑上他們經常會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華麗美觀,大家看一下這些雕塑,經過了60年的變遷,已經可以說是面目全非了。還有我國著名景點樂山大佛,非常雄偉、壯觀,但是隨著時間的遷移,它從當初的炯炯有神變得千瘡百孔。有些同學可能會說“老師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吧”,并不是,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有時候卻犧牲了環境作為代價,同樣環境也將反作用于我們,大家剛才看到的圖片就是“溫室效應”和“酸雨”帶給我們危害。這節課我們來探究一下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采用小組競賽的課堂形式,答對一題加一分,答錯一題倒扣一分。讓學生閱讀實驗探究和ppt圖片上的信息,完成給出的兩道填空題。
教師:講解ph值(酸堿度)的相關知識,并對兩種溶液作酸堿判斷。結合圖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過程,普及我國酸雨類型以及分布地區。分析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實驗原理。適當提問學生,并且與學生一起探究實驗原理。再讓學生了解完整實驗過程,鼓勵學生有興趣可以回家去做實驗。提問“如果將實驗中的20顆綠豆改為5顆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不好,因為5顆綠豆實驗結果有隨機性。
教師:結合實驗數據表格,帶領學生一起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酸雨對植物有抑制作用。講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問題的相關措施。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模擬的酸雨和真實的酸雨有什么差別?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區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嗎?
學生:
1、成分有差別,真實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構成。模擬酸雨由水和食醋構成。
2、不一定,那些物質會隨著大氣流動,到其他地區形成酸雨。
教師:點評答案,再用兩道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分析回答。
教師:講解廢舊電池給環境帶來什么危害,還有如何控制廢舊電池污染的措施。隨意丟棄廢舊電池的危害,以及普及兩個廢舊電池危害的例子(水俁病、痛痛?。?。教育學生環境與我們息息相關,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給予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回答。
教師:除了剛才說的全球性污染問題“酸雨”和“廢舊電池污染”,還有大氣污染“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講解“溫室效應”的成因和其導致的危害。再給予同學兩個思考討論問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答完之后點評答案。講解“臭氧層破壞”的成因和它導致的危害,再給出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教師:對整個課堂進行課堂總結,讓學生從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顧所學的知識內容。播放“保護環境公益視頻”,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對整個課堂的表現給予點評,贊揚第一的小組并鼓勵其他小組繼續努力。
課堂結束,布置作業。
本次初一生物期中質量檢測主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試卷題目比較靈活,突出考查了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進行思維的能力,內容豐富,難易適中(知識與技能并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評價體系)。與生活聯系:大多數題與生活緊密相連,試題共四個大題,現將試題、試卷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試題、試卷分析。
第一大題:選擇題,20小題,共20分。題型合理,既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從答題情況來看,出錯率較高的是第7、11,13小題,尤其是第13小題出錯率最高。學生獲得的最高分是17分最低分是6分。初一的學生大部分還沒有擺脫小學學習知識死記硬背的模式,不會自己去學習、分析問題,具體表現在: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對較活的題應變能力較差;不會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不會對問題進行分析。
第二大題:非選擇題,5個小題,共30分。題量、難易度合適,涉及面廣。既有基礎試題,又有靈活性強的試題。(1)小題知識的掌握較差。(主要是字寫錯)(5)題錯的較多,綜合性強,學生有的理解不透(13)題學生因沒有記住而導致出錯。實驗題難度不大,85%的學生都掌握的不錯、從整體來看,學生對試題中的知識掌握比較好,但同時試題也有一定的不足,如題量比較小,靈活性不強,希望以后注意。
二、教學反思。
從學生試卷可看出,初中生物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研究與反思。
1、加強教研。不要繼續深入鉆研課標,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2、狠抓基礎。把書本知識與日常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認為學生會的學生不一定會,要用生活中鮮活的事例使書本知識常識化,寓教于樂。
3、了解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方可按需而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措施:
今后努力做到:
1、一定讓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
2、教師一定加強訓練,進而提高學生的.運用知識能力。
3、抓重點知識、難點知識。一定要講清,落實到位。
4p強化書寫要求。對于關鍵字詞不僅要求記會,記準,更要會寫,寫對。
1、通過觀察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環剝枝條形成樹瘤的現象,知道植物體以木質部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以韌皮部的篩管運輸有機物。
2、通過對莖的輸導作用的分析,了解保護樹皮的意義及莖具有貯藏有機物的作用。
1、通過設計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及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實驗或觀察基礎上,通過討論或分析得出適當的結論并加以表述,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植物體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結構與物質運輸功能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植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2、通過討論“莖的輸導作用”,引導學生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美化、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知識體系圖解
1、本節內容的重點是通過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分析,得出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路;而有機物是通過篩管輸導的科學結論。
(1)通過上節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了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莖的韌皮部中的篩管是輸導有機物的通道。
(2)通過探究實驗,學生會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親眼所見",經過整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即莖里的導管能夠把從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到植物體全身,莖里的篩管能夠把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植物各部。
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分析和綜合能力的表現;也可以看作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
2、講述環割枝條上方形成的"瘤狀物"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瘤狀物的形成,實際上是比較復雜的過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用講得過細,要求學生明白是由于有機物的運輸受到阻礙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議
1、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完成,上課時將實驗裝置或處理材料帶到實驗室,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介紹。由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師要自備紅墨水在莖中運輸的實驗結果及樹瘤標本,以便上課時分發給學生觀察,最好能做到每組或每桌一份。
2、觀察紅墨水在莖和葉中的運輸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后,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兩點;一是莖的木質部被染紅,不宜說成導管被染紅;二是水分運輸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運輸至葉。紅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質,突出水的運輸方向、途徑和部位,無機鹽一點即通。
3、樹瘤形成的原因很復雜,其結構基礎是木栓形成層的形成及其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物質基礎是由于有機養料運輸途徑的割斷使有機養料積累。教學時只要讓學生明確切口上部膨脹起來與有機養料的積累有關,并領悟到韌皮部(樹皮部分)運輸有機養料即可。
從樹皮對運輸有機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明白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及結果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難點:有關輸導有機物的實驗。
手段:以實驗觀察與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本節課首先以對莖運輸營養物質的探索性實驗開始,但學生設計的實驗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決本節課的問題,所以在課前教師一定要準備好有關的實驗,以供課上學生觀察。重點要求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過程:(1課時)
(課前要求學生看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完成設計有關莖運輸營養物質的實驗)
一、導入:
提問:1、莖的功能是什么?
2、木本植物的莖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一)探索性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學生展示設計實驗的思路及結果。
組織學生對每組的實驗設計進行分析。
總結并糾正學生設計實驗中出現的錯誤。
展示課前準備好的有關莖的水分和無機鹽運輸的實驗結果,并組織學生觀察莖中哪一部分被紅墨水染紅了。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實驗結果。
總結:莖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里的導管向上運輸的。
(二)莖對有機物的運輸: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
出示有瘤狀物的枝條,利用投影或錄像介紹實驗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察,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總結:有機物通過韌皮部的篩管向下運輸到其他各個器官,當環割后,有機物就堆積在切口的上方,使此處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形成了瘤狀物。
(三)莖的其他功能:
提出問題:"莖除了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之外,還具有哪些功能?請舉例說明"
組織學生發言
總結:莖除了可以運輸營養物質,還有以下幾個功能:
1、貯 藏營養物質,如甘蔗。
2、支持,如支持葉,有利于葉進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第三節 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
一、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由莖的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二、莖的有機物的'運輸:
由莖的韌皮部運輸有機物
實驗目的: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條
1、取粗細大小相當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條三根(枝條上所帶葉片數相等),將三根枝條底部分別斜切,觀察其韌皮部。木質部和髓。
2、將一根枝條的韌皮部蠟封。方法是按木質部和髓的分布位置,將小紙片刻成
形,蓋在一枝條斷面處,使其韌皮部露出,將小蠟燭點燃,使其蠟液滴在韌皮部斷面上,待蠟凝固后,取走紙片。
3、將一根枝條的木質部蠟封。用同樣方法將小紙片刻成相應的形狀蓋在枝條斷面的韌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質部,將蠟液滴在木質部斷面上,取走紙片。
4、第三根枝條不做任何處理。
5、將三根枝條分別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個瓶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幾小時后觀察現象并完成觀察記錄。
甲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仍然硬挺,這能說明蠟封韌皮部不影響枝條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萎蔫,說明蠟封木質部阻礙枝條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條實驗后葉片仍然硬挺。
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此實驗為什么要在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進行?
對白色垃圾等對環境有極大危害垃圾進行實踐調查。
1.對各年齡段人群進行詢問。
2.在小區草坪撿拾廢舊電池。
3.去快餐店進行實地訪問。
實踐時間:
實踐地址:太谷。
實踐人:程慧琳。
人們多有這樣的經歷:一大盒禮品,拆開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買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貨員會用一個小塑料袋包裝;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務員會遞給你一份用塑料盒裝的飯菜;去農貿市場,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類、米面??無一不用塑料袋裝給你,甚至買一頭蒜,也會用一只小塑料袋裝起來。塑料制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許多方便,而且價錢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過,它在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白色災難”。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研究,查閱各種資料,并進行分析總結。
一、我們的調查研究:
1、我們在家家利賣小吃路旁的一個垃圾箱口統計了一下,半小時扔大大小小的包裝袋、快餐盒與塑料制品的次數:早上總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則扔了95次,這僅僅是一個垃圾箱,一天之內廢棄的塑料如此多,不難想象全國乃至整個地球上廢棄的塑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2、我們在小學學校門口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聽到:“他們一天中能賣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個,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個?!?/p>
3、我們去了新華書店,學校的圖書室查閱資料,但關于“白色污染”這方面的資料非常少。
期末考試已經落下帷幕,為了更好地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特對本次的生物試卷進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績!
本次試卷共分五個大題,滿分一百分。
一、試卷總體印象。
本次初一生物期末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部分題目比較靈活,突出考查了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進行思維的能力,內容豐富,難易適中(知識與技能并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評價體系)。與生活聯系:大多數題與生活緊密相連,如“5.12”汶川大地震獲救者的優勢、食品的保質期、最常見的發燒問題等,可以很高地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是本次試卷的.亮點之一。
二、得失分情況和原因進行分析。
第一大題,單項選擇,共20題,40分。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本題題型較活注重基礎,學生獲得的最高分是38分最低分是6分。失分最多的是9、17、18、20題,初一的學生大部分還沒有擺脫小學學習知識死記硬背的模式,不會自己去學習、分析問題,具體問題如下:1、個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2、學生對較活的題應變能力較差3、不會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4、不會對問題進行分析。
第二大題,填空題,共七題,20分。也是考察基礎知識以及其運用能力,其中靈活題較多,因此學生在次題失分較多,特別是第五小題的血常規檢驗,學生沒有實踐經驗,有些知識是一知半解,成績不理想。
第三大題,利用圖文資料回答問題。本題考察的是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對圖文資料的閱讀、分析能力,本題得分情況較好,學生對這樣的類型題也很感興趣。
第四大題,材料分析題,都是原題,其考察的是學生所掌握的基本試驗技能、實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而且此題體現了較強的學科專業性,此題的得分率較低,主要是學生對實驗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應用技能相對薄弱,探究活動設計環節還存在問題,看來以后還需要在實驗課上多下功夫。
第五大題的科學探究題為亮點試題??茖W探究是新課程的亮點,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本試題以學生常見的材料、事例入手,考查學生對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科學探究方法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在考查能力,鼓勵學生創新,因此對我們農村的普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此失分也較多。
采取措施。
從學生試卷可看出,初中生物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與反思。
1、要繼續深入鉆研課標,加強教研,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用新課程理念統領課堂。
2、狠抓基礎知識的落實,把書本知識與日常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認為學生會的學生不一定會,要用生活中鮮活的事例使書本知識常識化,寓教于樂,把初中生物課上成學生最喜歡的課。
3、用一個簡單的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搞清楚每一個步驟,體驗探究過程,至少遇到同類問題可以借鑒。
4、深入了解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方可按需而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學生的成績和實踐能力一定回與日俱增!
本調查主要涉及民眾生活壓力感、社會安全感、社會支持感、社會信任感,分析主要的社會關系及社會沖突。
數據來自*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主持的全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社會心態部分,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全國28個省市130個區(市、縣),260個鄉(鎮、街道),520個村(居委會)抽取7063個家庭戶,然后在每個被抽中的居民戶中按規則隨機選取1人作為被訪者,由調查員手持問卷對該被訪者進行訪問。調查時間為xx年4~6月。
(一)生活壓力感——遇到最多、感覺最大的生活壓力來自經濟方面。
近年來,教育、醫療、住房負擔過高是民眾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調查顯示城鄉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問題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難”,其次是“醫療支出大,難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條件差,建/買不起房”,比例分別為、和45%;排在第四到第六位的生活問題分別是“人情支出大,難以承受”、“子女教育費用高,難以承受”和“家人下崗失業或無穩定收入”,比例分別為、34%和;排在第七到第九位的生活問題是“社會治安不好,常常擔驚受怕”、“社會風氣不好,擔心被欺騙和家人學壞”和“贍養老人負擔過重”,選擇的比例分別為、和;選擇比較少的問題是“家庭成員有矛盾,煩心得很”和“家人與鄰居有矛盾,擔心發生糾紛”,比例分別為和5%。
(二)社會安全感——食品安全感最低。
安全感是人們對于目前處境的一種主觀判斷,是一種面臨風險大小的判斷。調查發現,居民安全感最高的是個人信息、隱私安全,最低的是食品安全,其他各項由高到低分別是人身安全、勞動安全、財產安全、交通安全、醫療安全。
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知道主要營養物質的作用和營養物質的食物來源。
2.了解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來源和缺乏癥狀。
4.關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認同人類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觀點。
教學重點。
1.營養物質的類別;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對探究數據的處理。
2.探究活動的組織及如何減少實驗的誤差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將學生分成4~5人的小組,選出組長,并分工負責操作、記錄、處理數據和發言;準備好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種材料、用具。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認真聽題,積極思考并舉手回答。
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呢?不同食物所含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是否相同?通過比較、歸納,得出結論。
設疑、提問、引入新課。
巡視,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表格。
大多數學生完成后,引導學生對這兩種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行比較,并引導學生討論,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1.1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與人體細胞所含物質和能量有什么關系?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和來源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物質,并且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來源廣泛。
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自學并與同學交流。舉出含糖類較多的食物,寫在圖iv—18的旁邊,再舉出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寫在圖iv—20的旁邊。
討論: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與體細胞所含物質和能量有什么關系?
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看書。
當大多數學生完成后,組織討論交流,評價。
二、探究: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2.1提出問題。
看課本p23中的插圖,互相交流,各小組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并確定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同,作出的假設也就不同,實驗的方法步驟也會有區別。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到各個小組中進行個性化指導。
2.2作出假設。
各小組根據自己小組提出的問題,充分討論后作出假設。
2.3.制定實施計劃。
根據小組確定的探究課題,制計劃。對制定的計劃進行討論、完善后,各小組用咱制的裝置和教師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課前的分工進行操作。
2.4得出結論。
對實驗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得出結論: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為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和用具,指導學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學生注意安全和盡量減小實驗誤差。
巡視并對探究過程予以適當的點撥指導。
2.5表達交流。
小組代表發言,小組間進行交流。
水與無機鹽維生素的種類,缺乏時的病癥和相應的食物治療。
對誤差人進行反思。
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
引導學生從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指導學生分析誤差的原因。
創設疑問,引入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三、膳食纖維。
根據角色扮演情況,將相關知識填人課本p25表l及p26表2。
組織、引導學生診斷、討論。
小結。
積極發言,談自己的收獲及感想。
練習鞏固。
自行完成練習,也可小組討論。
初二(3)班周慧慧。
如今,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轎車、摩托車已走進了千家萬戶??捎行┤艘苍S駕車技術成熟,卻不會“走路”了。
我在蒲江路與機場大道的交叉口調查了行人走斑馬線的情況。那時,學生恰好放學,大人也恰好下班,正是人流高峰。在短短五分鐘內,我就發現許多人“走路”不合格。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蒲江路與機場大道的交叉口行人走斑馬線的情況調查表。
時間:2004年2月1日11:0511:10。
學生,小孩。
走斑馬線的人。
不走斑馬線的人。
據計算,不走斑馬線的人占總數%左右,而走斑馬線的人約只占%??梢娪性S多人缺少交通意識,不會“走路”。
學生中走斑馬線的約占學生總數的%,不走斑馬線的大概只占%;其它的一些大人中約有%不走斑馬線,只有%左右的人走斑馬線。由此看出,“走路”不合格的大多數是一些大人,絕大多數的學生、小孩較好。
初一(1)班周鵬。
我家附近有一條“臭河”,那條河烏黑烏黑的,河面上飄著些塑料袋,很臟。
聽當地年紀較大的大人說,以前這條河十分干凈,清澈見底,河里的魚很多,游來游去,十分活潑。而現在,工廠里的污水排放到河里,路邊的行人隨手將臟東西扔到河里,漸漸地,河也從以前的干凈、清澈變成了這骯臟、發臭、烏黑的臭水溝了。我還聽爸爸說,那條河原本是十分干凈的,爸爸還在河中游過泳呢,而現在,誰還敢到那條河里去游泳?,F在,到河邊看看,河水中一條魚也沒有。也是的,現在還有什么生物,能有什么理由在這里生活呢?這里沒有任何條件能讓生物適應。
高一(5)班張劍。
春節期間,各街道人山人海,但令人納悶的是乞丐也越來越多了。
一次,竟有三、四個赤膊端著乞丐碗的兒童繞著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又不難看出,那是一種有組織的“丐幫集團”,那老太婆便一定是“丐幫幫主”了,他們正在開他們的丐幫代表大會,制定乞討綱領。大概過了10分鐘以后,他們便散了?;氐剿麄冏约旱奈恢美^續它們的乞討。
更令人可憤的是在公交車站,為了乞討,一個小孩竟為一個年輕人下跪,那好心人便掏出了一角錢投入其碗中,出乎意料的是,那小孩卻嫌錢太少,便抱住了那人的腿苦苦哀求,讓人見了既可憤又可憐,那年輕人只好再掏出一元錢投入了那小孩的碗中,方才離開。
竟會出現這么荒唐的事,我便開始了一次社會調查。
乞丐主要集中在各公交車站、五馬街、人民路這三大版塊,可分為5大主要人種:1.學生求學;2.老人乞討;3.殘疾求助;4.兒童赤膊求助;5.賣藝求生。(各數據見下表)。
公交車站。
(大南門車站)。
五馬街。
人民路。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學生求學。
15.4%。
42.9%。
20%。
老人乞討。
60%。
15.4%。
42.9%。
32%。
殘疾求助。
40%。
30.8%。
14.2%。
28%。
兒童赤膊求助。
23%。
12%。
賣藝求生。
15.4%。
100%。
100%。
100%。
100%。
(注:某一天我所見的情況)。
他們這些乞丐的真面目不知到底是什么,是真正的向人求助,還是通過各種手段向好心人騙取同情心,得到不正當的金錢,從而使許多好心人不敢獻愛心。
倘若他們是真正的求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愿意去幫助他們,而且會盡可能的去幫助他們。望有關的部門對此情況重視。
2、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解釋有關的實際問題。
1、通過查閱有關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資料,培養學生查閱、整理資料的能力;。
2、通過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過程,使學生學會觀察和記錄植物生理實驗現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確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思維方式。
2、通過光合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的教學,使學生意識到生物科學的價值,增強其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機物的制造——光合作用”這一節既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學生學得的第一個復雜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徑使學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通過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來分析、討論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及產物,再以一組光合作用的探索實驗加以檢驗。而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能否成功,則是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本節的教學安排為3課時,第1課時講授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2課時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實驗,第3課時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及意義。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可以事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帶到課堂上來進行交流,通過概述某科學家的實驗過程或結果,啟發學生通過分析和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教學內容如下:
科學家。
實驗過程或結果。
實驗結論。
海爾蒙特1648。
柳的增重來自水。
。
普利斯特利1771。
鐘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將小鼠與植物同時放入密封的鐘罩內,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凈化”空氣。
。
英格豪斯1779。
植物的綠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
謝尼伯1782。
發現照光時綠色植物吸收co2,釋放o2。
co2是原料,o2是產物。
。
索熱爾1804。
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減去o2釋放量。
水是原料。
。
薩克斯1864。
發現照光時葉綠體中的淀粉粒才會增大。
有機物是產物。
。
其教學目標有三:一是使學生領悟到光合作用的發現是許多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和不懈努力的結果,因此要珍惜學習知識的機會;二是使學生領略科學家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接受科學素質的啟蒙教育;三是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分析其原料、條件和產物,為下一步探究實驗做準備。
“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應注意的問題有:
(1)選葉遮光應先暗處理。應選擇生長健壯,便于接受光照的葉片,經過遮光處理后,再放入暗處2~3天。暗處理條件下,葉肉組織不能合成淀粉,細胞內積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運出葉片。由于葉片內淀粉含量顯著降低,從而為取得理想的實驗效果創造了條件。
(2)對遮光——暗處理材料的光照時間應視光強度而定。實驗當天的上午,強光照射3~4小時,下午實驗效果顯著;若上午使用實驗材料,則必須在夜間用燈光照射處理材料,光線不強應延長光照時間。
(3)酒精脫色過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熱法(水浴)。當葉片在酒精里呈黃白色時,應先熄滅酒精燈。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準備好濕抹布,一旦出現問題不要慌亂。
(4)酒精脫色處理的葉片脆而硬,用熱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葉片經過水化處理而變軟,并為碘與淀粉的反應創造條件。
(5)滴加碘液的同時,注意觀察葉片不同部位的顏色變化。
(6)處理好實驗課上教師的講解與學生活動的關系。在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掌握實驗方法之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并仔細觀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現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兩個演示實驗要力爭演示成功,這兩個實驗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斷總結可將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另外在進行演示之前要簡要介紹實驗裝置和基本原理,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結論。
有關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實際上是對光合作用假設的實驗驗證,通過實驗檢驗證明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假設是成立的,從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學時在每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之后,都要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確每個實驗揭示的問題。當一組探索性實驗完成后,應指導學生明確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物等問題。
第3課時在上述實驗基礎之上,對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總結,讓學生嘗試用關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語言加以描述。這樣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義,從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過程。光合作用的意義的教學活動應立足于啟發學生運用知識來說明或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和說明問題過程中領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條件、產物的實驗。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難點:光合作用一組實驗的組織和實施。
光合作用的實質。
(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現。
引言:上一節我們了解了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的結構有著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樣被發現的呢?這還得從柳苗生長之迷說起。
17世紀以前人們認為,植物生長在土壤中,一定是從土壤中獲得生長需要的各種物質。一株大樹那粗大的樹干、茂密的枝葉、豐碩的果實,都是由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物質變化來的。果真是這樣嗎?怎樣證明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呢?科學家是通過探究過程尋求有關自然界各種問題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長之迷也是如此。
在課前查資料的基礎上,請同學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海爾蒙特的實驗。
小組討論發言,得出結論:柳苗生長所需要的物質,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轉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質。(板書:海爾蒙特柳苗生長之迷說明柳苗的增重來自水)。
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氣時,做了一個新奇的實驗。請幾個同學分角色扮演蠟燭、小鼠、綠色植物和太陽,伴隨著解說員的講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配合投影圖)。
分析討論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得出結論:植物能"凈化"空氣。(板書:普利斯特利鐘罩內的實驗說明植物能"凈化"空氣)。
學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書:英格豪斯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說明光的重要性)。
提問:英格豪斯的實驗結果說明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光)。
講述:那么,在光照下綠色植物究竟釋放什么氣體?這種氣體是否與植物凈化空氣的作用有關呢?后來,科學家們了解了空氣的組成成分,明確了這種氣體就是氧氣。
閱讀材料:"1782年瑞士牧師謝尼伯通過實驗證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氣的同時,還要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礎上,1804年瑞士學者索熱爾對光合作用首次進行定量測定,發現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減去氧的釋放量。因此他指出綠色植物在光下同時還要消耗水,這也與海爾蒙特的結論相吻合。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做過這樣的實驗:把綠葉放在暗處數小時,消耗葉片中部分營養物質,然后把葉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經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結果遮光的部分葉片無顏色變化,而照光的一部分葉片顯示深藍色??茖W家們已經證實,只有淀粉遇碘呈現藍色,淀粉燃燒時能夠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種有機物。薩克斯的實驗使人們認識到,綠色植物在光下不僅能夠釋放氧氣,而且能夠合成淀粉等物質,供給植物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所用。1897年,人們首次把綠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動稱為光合作用。這樣,柳苗的生長之迷也終于被揭開了。"。
提問:上述研究結果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各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板書:謝尼伯發現光照時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產物是氧;索熱爾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減去氧的釋放量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還有水;薩克斯發現光照時葉綠體中的淀粉粒才會增大說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總結: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物各是什么?這樣一個生產加工的過程是在哪進行的呢?
學生明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條件是陽光;產物是淀粉和氧;場所是葉綠體。
引言:通過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我們對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做出了初步的解釋。怎樣檢驗我們對問題的解釋是否正確呢?我們來做一組探索性實驗。(板書:二、探索光合作用)。
小組討論: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同學們能夠設計出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段時間,為什么?然后用黑紙片遮住葉片的一部分,將其放在陽光下照射。思考葉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發給每組一片經上述處理后的天竺葵葉片,請參與上述實驗過程的同學進行說明。
但是如何檢驗葉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葉片上行不行?還很難回答。
指出:葉綠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熱的方法可以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將葉片上的黑紙片取下,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再把小燒杯放入盛有開水的大燒杯中,將這一套裝置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
討論:能否將裝有酒精的小燒杯直接加熱?(不能,酒精容易燃燒)。
觀察:加熱過程中,酒精顏色的變化和葉片顏色的變化。直至葉片變成黃白色。
分析說明:綠葉變成黃白色及酒精變成綠色的原因。
操作:將酒精燈熄滅,用鑷子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將漂洗干凈的葉片平鋪在培養皿中,滴加幾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時將實驗臺收拾整理)。
觀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
對上述結果進行分析說明,得出結論:經過部分遮光處理的葉片遇碘液后,見光部分呈深藍色,表明有淀粉產生;遮光部分不變色,表明沒有淀粉產生。說明綠葉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見,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
那么,光合作用還有其他產物嗎?
演示實驗: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介紹實驗裝置,并讓同學看到試管中上升的小氣泡,解釋排水集氣法。然后用帶火星的衛生香檢驗試管中的氣體,請注意衛生香的燃燒情況。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現象,此現象說明了什么?光合作用產生的助燃氣體是什么氣體?
總結:光合作用的產物還有氧。
演示實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說明兩套實驗裝置的不同在于一個盛有氫氧化鈉溶液,一個盛有清水,而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別取兩枚葉片,進行脫去葉綠素、滴加碘液的處理后,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說明原因。
結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茖W家們進一步研究證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們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氣,能產生淀粉嗎?可見,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以外,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條件。
演示實驗: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
用銀邊天竺葵進行實驗,根據現象說明問題,得出結論。
以上實驗驗證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解釋是正確的。
教學設計方案。
啟發學生回答。
提問: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把"綠色工廠"的生產過程表示出來嗎?
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光合作用的公式:(板書: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思考:在光合作用的公式中,物質和能量都發生了哪些根本的變化?(板書:三、光合作用的實質)。
引導學生回憶種子的成分中有哪兩大類物質,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的物質變化:由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復雜的有機物(淀粉等),并且釋放出氧氣。
提問:在物質變化的同時,還有什么變化發生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光能轉變成儲存在有機物里的能量。
從實質上說,光合作用包含了兩個方面的轉化:
根據公式及實質用語言表述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上光合作用概念的有關內容,并做出標記。(板書: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對綠色植物本身、對人類和自然界有什么意義呢?(板書:五、光合作用的意義)。
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總結:食物中的各種有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成的。不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種有機物,包括我們熟悉的棉、麻、糖、橡膠等,也都是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提供的。據科學家估計,整個地球上的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機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達4500億噸左右。
(板書:(一)食物來源)。
提問:我們人進行各項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是從哪來的呢?食物中的能量又是從哪來的呢?
討論回答后總結:不僅植物性、動物性食物中貯存的能量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源于光能,我們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物質,也都是現在或過去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貯存的太陽能。
據估計,地球上綠色植物一年進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電能,可達1700萬億度?,F在整個地球上人類一年所消耗的能量僅占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板書:(二)能量來源)。
提問:人和動物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成分有什么不同?
分析總結:生物呼吸時消耗了很多氧氣,產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燒同樣要消耗很多氧氣而產生很多二氧化碳。
據科學家估計,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燒所消耗的氧氣,每秒中可達1萬噸左右。照這樣的速度,大氣中的氧氣在300年左右就會被用完。但是我們生活中并沒有明顯感到環境中氧氣不足和二氧化碳過多,這是什么原因呢?這還要歸功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據估計,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噸,釋放出氧氣0.73噸。地球上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釋放出的氧氣,可以達到4800億噸左右。(板書:
(三)氧氣的來源)。
綜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來源、能量的來源和氧氣的來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榮和發展的基礎。
(板書:六、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在農業生產上,農作物產量的高低與農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機物的多少有直接關系。在農作物種植技術上,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增大單位空間的葉總面積,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體高效種植,可以將植物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最優化組合,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三、光合作用的實質。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五、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能量來源。
(三)氧氣的來源。
六、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調查對象:街頭招牌、廣告等公共場所中的錯別字、繁體字等不規范用字。
調查經過:
還有一些是店主故意寫錯的,如:眼鏡廣告:一“明”驚人,藥品廣告:“咳”不容緩……在這條街上所有不規范店牌中,有90%是使用了繁體字和錯別字。而一家店中的告示牌竟全都用了繁體字!繁體字和錯別字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諸多不便。而且特別是那些錯別字,很可能會傳播錯誤的知識,產生不良的影響。
調查反思:
在大街上走了一圈后,我們發現街頭不規范的字還是挺多的,可還是有很多行人看了之后不以為然。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數量很多,總數約6萬個,常用字約6000個。
漢字有悠久的歷史。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漢字,是距今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它們已是很成熟、很發達的文字。據科學家推算,漢字的歷史有5000年左右。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文字。是我國各民族團結的紐帶,是國家統一的象征,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希望人們都能重視起來,正確、規范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傳播祖國的優秀文化。
本溪是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工業城市,有160萬人口,近年來,隨著本溪市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維持生態*衡,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人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著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而環境是指圍繞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稱。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大氣、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礦藏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自下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為此,就城市生態環境我作了調查。
首先我在街道隨機抽取20人作為調查對象:
回答會的有8人,占40%?;卮鸩粫挠?人、占15%?;卮鹩袝r會,有時不會的有9人,占45%。
回答會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卮鹄蠋煵贾昧司腿?,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人,占25%,都是小學生。
大多數回答說不會,、只關注一些娛樂或別的方面的,占55%?;卮饡闹挥?位,占5%?;卮鹩袝r候會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視,只覺得這個事情與我們無關的有8人,占40%。
看來,人們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無動于衷,不太會去關心。
為了不使問題過于籠統我又進行一次深入調查,人數增加至50人:
1.你會將廢棄的電池怎樣處理?
a、隨手扔掉b、扔進專門的垃圾桶c、無所謂。
選擇a的有9人,選擇b的有5,有36人選擇無所謂。
2.你實行垃圾分類嗎?
a、實行b、不實行。
實行的有17人,不實行的33人。
3.你贊成用塑料袋嗎?
a、贊成b、不贊成c、無所謂。
選擇a的有31人,選擇b的6人,選擇c的13人。
4.你認為一天洗幾次手合適?
a、5次b、10次c、15次以上。
選擇a的13人,選擇b的35人,選擇c的2人。
5.你吃路邊燒烤嗎?
a、從不b、有時c、經常。
選擇a的0,選擇b的22人,選擇c的28人。
6.你有沒有隨地吐痰或扔煙頭的習慣?
a、有b、沒有c、有其中一項。
選擇a的5人,選擇b的27人,選擇c的18人。
7.你認為本溪最短缺的一項資源是什么?
a、水b、電c、清新空氣。
選擇a的21,選擇b的0人,選擇c的29人。
8.你認為環保是怎么一回事?
a、植樹造林b、不亂扔垃圾c、提高自身素質。
選擇a的20人,選擇b的23人,選擇c的7人。
9.下列哪種行為你最厭惡?
a、隨地吐痰b、餐前便后不洗手c、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
d、不穿衣服上街(“膀爺”)e、亂扔垃圾,亂倒臟水f、隨地大小便。
g、打架、罵人、說臟話h、唾液亂飛i、其他。
a:3人b:1人c:0人d:3人e:12人f:21人g:10人h:0人。
10.您選擇的原因是?
a、引起疾病傳播b、影響城市市容衛生c、影響他人衛生d、妨礙他人e、其他。
a:18人b:9人c:17人d:6人e:0人。
調查結果。
通過上面的調查表明,多數市民認為我市環境污染狀況嚴重,但把環境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相比較,則顯現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較低,還有大部分的人的環保意識有待于提高。市民最關注的環境問題是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然而又對我市環境狀況變化趨勢的認識趨于樂觀。事實上,一個城市的環境衛生的提高需要全市市民的努力和配合,如果全市市民的環保意識都得以提高,那么,市容環境將會大有改善。
現代人對衛生、環保一直都非常漠視:為了牟利,人們向江湖河海肆意排放污水,隨意引進外來物種,任意排放工業廢氣……種種行為使得人們的生存環境一步步惡化。常常有人對自己居住小區的環境、綠化不甚滿意,理由多為:“樹木太少,管理太松,衛生太差?!币粋€小區的環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各個小區加強管理和溝通、改善環境,讓居民滿意,應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我市市民的環保知識水*還處于較低的層次。年齡增長與環保知識得分總體呈反比,青少年的環保知識水*高于中年人,中年人高于老年人。
市民的環境道德意識較弱,只有25%的公眾在購物時考慮到環保因素,35%人愿意為了環保而接受較高的價格,30%的人在處理廢棄物時符合環境道德要求。
市民參與環?;顒拥目傮w水*較低。但市民環保參與水*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越高,參與環?;顒拥乃?越高。這一結果有利地證明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與提高公眾環境意識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市民對*近年來采取的環保措施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我國環境狀況的進一步改善充滿信心,認為環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宣傳教育工作。市民普遍認為*在環保方面應負更多的責任。盡管人們也承認工廠和個人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責任者,但仍認為保護環境主要是*的責任。
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么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
1、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體驗其過程。
2、能力目標:
認同認真觀察記錄的重要性,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情感目標:
體會在探究過程中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樂趣。
舉例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體驗其過程。
嘗試確定實驗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一、激疑,導入新課。
二、引入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1、提出問題:“蛆是從哪兒來的”?引導做大膽的猜想:從而過度到第二步驟。
2、做出假設:
(1)學生自由發言;
(2)教師引導?假設是對問題的一種可能的解釋,雖然不是事實,也不是毫無根據的`猜想,假設有可能正確,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3、實驗:
(1)學生自主設計:
(2)教師引導:將兩塊大小相同的豬肉分別放在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個碗口覆蓋著紗布,另一個碗口敞開。
(4)小結:
a、實驗是驗證假設的基本途徑,主要包括制定計劃、實施計劃等方面。
b、所有實驗都有變化的因素,即變量,如水、光、溫度、時間、體積等都可能是變量。
c、實驗中要控制變量,最好的方法是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實驗變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得出結論:結論可能支持假設,也可能不支持假設。
5、表達交流。
三、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實驗: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1、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2、討論:
(1)你能說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嗎?
(2)你覺得實驗要成功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
(3)為什么活動結束后要把蚯蚓放歸大自然?
3、小結:
在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是基礎;觀察、實驗、調查等是獲得事實和證據的多種途徑;推理、判斷是得出結論的重要過程;此外還要善于與他人合作,這些都是成功的關鍵。
四、情感教育:
通過這次活動,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五、思維拓展:
菊花一般在秋天開放,某生物小組的同學在討論影響菊花開放生態因素時,有的認為菊花的開放是受溫度的影響,有的認為是受日照長短的影響。請你就此問題設計一個實驗,探究影響菊花開放的生態因素。
六、總結。
要多練習,知道自己的不足,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詳細內容請看下文七年級上冊生物2份期末模擬試卷。
實驗探究:本大題11分,每空1分。
38、將一盆經黑暗處理后的銀邊天竺葵的一個葉片,用兩個圓形黑紙片從葉片的上下兩面遮蓋起來(如圖),然后放在陽光下照射幾小時。取下葉片,用酒精脫色后再漂洗。請回答下列問題:(1)滴加碘液后,葉片的部分變成了藍色。
(2)實驗中,處和處的`對比說明了光是植物產生有機物不可少的條件。
(3)光合作用包含了兩個方面的轉化過程:一方面是物質轉化,把簡單的制造成復雜的并且釋放出;另一方面是能量轉化,把轉變成儲存在有機物中的。
(4)實驗中,甲處和丙處作為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說明了光合作用在中進行。
(5)將銀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的目的。
六、巧分析:本大題10分,每空1分。
39、下圖為一個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請據圖回答。
(1)在此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在該生態系統中,圖中沒有畫出的生物成分是。圖中營養環節最少(最短)的一條食物鏈是。
(2)鷹進行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最終來自。
(3)如人類大量捕捉青蛙,害蟲的數量會,直接導致的數量大量減少,一段時間后,該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又會處于狀態。
(4)如該生態系統受到ddt的污染,那么體內積存ddt最多的生物會是,其原因是。
(5).該生態系統能量和有機物都來源于生產者的作用。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11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