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模板可以幫助教師提前思考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備課工作能夠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過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以及他們的周長、面積計算,也直觀地認識過圓。在此基礎上,本單元開始正式學習圓的有關知識,這也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認識平面圖形的單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都是直線圖形,而圓是曲線圖形。從研究直線圖形到研究曲線,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跨越。因為研究曲線圖形的思想、方法與直線圖形相比,是有變化和提升的。
曲線圖形的思想、方法與直線圖形相比,是有變化和提升的。因此,通過對圓的研究,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圓的一些基礎知識,還需要通過學習,感受“化曲為直”“等積變形”“極限”等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1、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征以及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掌握圓的特征以及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掌握三種畫圓的方法。
(一)口算練習。
(二)板書課題。
同學們生活中有很多關于圓的物品,老師搜集了一些,請同學們欣賞,課件出示。
同學們你們能舉出生活中有關有的物品的.例子嗎?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談到了有關圓的物品的面,是的圓是平面圖形,以前我們還學過很多平面圖形,誰能舉例?(同學們可能會談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如果讓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剪一個圖形,你剪哪個圖形?為什么?進而引出圓是曲線圖形,有別與前面學過的直線圖形。
(三)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三種畫的方法;
2、掌握圓的特征,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四)請同學們在小組里用準備的工具畫圓,看哪個小組方法多,圓畫的最好。
(五)各小組匯報。
1、實物畫圓。
2、繩子畫圓。
3、圓規畫圓。
4、教師總結,畫圓的歷史。
文檔為doc格式。
。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初步認識過程,但都是直觀的表象的認識。
3、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及其內在的聯系,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學會用圓規畫標準的圓。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2、會使用工具畫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征。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創造性的以不同方法畫圓。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實施教學,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主動嘗試,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地認識圓、了解圓。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著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著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復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么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叭粘I钪心男┪矬w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第二組就是剛認識的圓,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折后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折痕畫出來,并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復上面的折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后,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親手操作后,發現所有的折痕都會相交于一點。這些折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并有意設置一些認知沖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里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里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王老師的這節課設計了豐富的教學活動,使本來枯燥的一節概念教學課上得生動有趣。思維往往從動手開始,在教學中王老師重視讓學生動手動腦,實踐探究,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認識圓心,半徑、直徑,還是學習圓的畫法,王老師都安排學生充分參與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交流的機會,有效地解決教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認識直徑和半徑特征,理解直徑與半徑關系時,教師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口交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水到渠成達成教學目標。王老師讓我們看到了一節非常實在的常態課,我覺得教者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的教學風格,值得我們大家借鑒和學習。
“圓的認識”一直是老師們研究的典型課例,本次優質課又是這一內容教學的比拼,又一次領略到了老師們的智慧,感觸頗深。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完全可以看課本自學,何需老師花時間“表演”。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一回、體驗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數學知識,并從中培養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努力實現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上課的四位老師都用到了“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騎車、尋找寶物”等基本活動,給學生視覺和觸覺上的充分體驗。
“尋寶”是同學們很喜歡的游戲活動,只要“尋寶圖上的'提示語”設計用圓的特征,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了。宣峰老師的“尋寶活動”設計首尾呼應,讓學生通過“尋寶”很深切地領悟了圓“一中同長”的特征。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要認識很多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要想在一節課時間里清晰透徹地讓學生掌握,需要老師有精當的教學設計,才能是同學們輕松地學會。因此,老師備課必須“深入”,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突破口,使學生輕松地展開學習,稱之為“淺出”。圓的各部分名稱雖然也有出處,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不必安排時間進行探究,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等特征就必須安排探究時間,所以,認識各部分名稱只要求認識,教師就可以以安排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征和關系”為主線,組織開展各項學習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今天只要解決一個問題”,并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老師心中定下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淺”,他們只要完成一個任務,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深”,他們學會了很多。
教研組今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聆聽了朱建平老師的新授課《圓的認識》,朱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四大理念: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后在了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折;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后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征;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边M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征,并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采取學生先嘗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后在教師示范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游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游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游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本堂課的建議:
圓的單元我們班學生已經學完,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感覺圓的特征、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系等基本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整堂課效果反饋下來學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師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強化一點。
1、學生作圖的規范性。對于有數據要求的畫圓,標出o,寫上r=厘米。
2、圓的部分特征要強調在同圓和等圓中。
3、新課拓展方面:用好課本的做一做,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圓的特征來探究怎么在現成的圓中、圓內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來找圓心,直徑。
11月5日上午第二節,我們裴主任上了一堂《圓的認識》,讓聽課老師和六年級同學一起認識了圓,認識了什么是有效教學。
(一)使學生理解、掌握數量關系和幾何圖形的最基礎的知識。
(二)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并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要,為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小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征,學會計算它們的周長、面積和體積,對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進一步學習幾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求積計算的數據不應過繁。組合圖形作為選學內容,只限于兩個圖形的組合。幾何形體要從低年級起逐步認識,合理安排。
認識圓,會畫圓。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征、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系和基本特征;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
6、增強民族自豪感:祖沖之和圓周率。
關于教學任務,老師們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綱提出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征。
日常生活、實際操作、直觀學習雖然簡簡單單的12個字,卻值得我們數學老師時時為之警惕,因為在我聽過的數學課中,很多老師如能做到其中一點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今天的課堂中,老師的三大理念使《圓的認識》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折;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借助于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當然,課堂中存在的諸如:教師的語言還要更加嚴謹、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這就無傷大雅了!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是都是直觀的表象認識,這節課將更深入的去認識圓。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個部分的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經歷圓的認識過程,讓學生通過直觀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圓心,半徑與圓的位置,圓的大小的關系。
三教法學法。
設計具體有現實意義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著痕跡地將學生帶入圓的研究之中。六年級的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發展,本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思考、討論歸納等活動,自主探索,深入地認識圓,了解圓。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小明家距離學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體位置這一貼近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實際上是在以學校為中心,300米為半徑的一個圓上,讓學生感知圓心,半徑,圓是有無數個點組成,從而揭示本課的學習任務——圓的認識。
2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發現,折痕都交于一點,即圓心。所有折痕都經過圓心,引出半徑直徑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徑和直徑都有無數條。
再通過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討論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從而得出同圓或等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
3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1)設計在一個圓內找半徑直徑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半徑直徑概念的理解:直徑和半徑都是經過圓心的線段,半徑的兩個端點一個是圓心,一點在圓上,直徑是經過圓心,兩個端點在圓上。
(2)歸納小結本節課中學生對圓的認識,并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長”的說法,讓學生思考。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對比,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長”就是對圓的特征的最好詮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圓的認識》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11冊,是在學生學的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是小學數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
二、教材思路。
借助實物揭示出圓;再借助實物、圓規畫圓;折畫量等活動,幫助認識直(半)徑、圓心及特征。
不足:學生的理解處于教師的調控和指引下,獨立空間不夠,對圓的文化及圓與人類的不解之緣受深。
三、創新利用。
1、拓展空間,置學生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2、借助多媒體,將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
四、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2、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3、通過畫圓經歷認識圓的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
4、逐漸養成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及初步空間觀念。
五、教學重點:理解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難點:。
畫圓。
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
教法:分組教學;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法。
學法:合作學習;自學;分組實驗;討論。
教學流程。
《數學課程標準》前言: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引入,感受圓的神奇魅力——探究結束,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最后,借助“解釋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散發圓的文化特性。
一、導入。
1、從生活中引出圓。
(1)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上有圓。
(2)播放動畫:石子入水后蕩起的水紋——從中發現圓。
(3)播放動畫:向日葵、鮮花、光環、波——感受美麗的圓。
2、導入語: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們就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奧妙。
二、新課教學。
畫圓。
圓的特征教學。
游戲。
練習。
回歸生活。
(一)畫圓階段。
1、圓規畫圓——交流——明確圓規畫圓的基本方法。
2、以小組為單位用其他材料畫圓。
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提出挑戰。
3、分享交流學生的創造。
4、穿插情感教學。
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題引起思考。
(二)圓的特征教學。
數學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由此:
一、剪圓——摸圓——圓的概念。
二、小組自學研究,完成學習卡——小組交流。
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四、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
板書(略)。
墨子“圓,一中同長也”
解釋----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
《周髀算經》:圓出于方,方出于矩。
動畫演示:圓向方的漸變過程。
告知正方形的長。
(三)游戲,四)練習。
1、做一做:判斷,理由,歸納要點。
2、直徑最長。
3、找直徑,找圓心。
(五)回歸生活。
1、解釋自然中的圓。
播放動畫: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
2、欣賞人文中的圓,給學生想象空間。
圓形拱橋,圓形建筑,圓形中國節,圓形剪紙、圓形標志設計。
3、在輕松愉快的談話中結束本課。
1)學生談感受。
2)結束語: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學們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了。
1、學生用橡皮筋畫圓,我覺得不妥。我認為違背學生的思維模式,有點畫蛇添足之嫌。
2、探究圓心和半徑的作用,老師在這部分沒有講到位。我認為數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她的認識已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如今,與其說數學是一些結論的組合,毋寧說她更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
1、學生用橡皮筋畫圓,我覺得不妥。我認為違背學生的思維模式,有點畫蛇添足之嫌。
2、探究圓心和半徑的作用,老師在這部分沒有講到位。
我認為數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她的認識已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如今,與其說數學是一些結論的組合,毋寧說她更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因而對于圓的特征的認識,我并沒有沿襲傳統的小步子教學,即在亦步亦趨的“師生問答”中展開,而是將諸多細小的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成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圓”,這節課不僅要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而且還要滲透“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這樣一個圓的概念,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圓打下基礎。所以整節課的'設計是將學生自己觀察生活中的圓,自己動手操作畫圓,學生自己演示,通過自己語言表達及小組內合作交流結合在一起來認識圓。
1、嘗試用各種工具畫圓;
2、嘗試用圓規畫圓,并認識圓心、半徑;
3、嘗試指定半徑是3厘米的畫圓;
4、探究同圓半徑相等;
5、探究圓心和半徑的作用;
6、最后用圓還可以設計出許多美麗的圖案。特別在第5個步驟進行很大的變化。我準備請學生在一張紙上任意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并問:看了這兩個圓你有什么想法?再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圓,再問:看了這兩個圓你有什么想法?并讓學生交流。得出圓心決定了圓的位置,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
總之我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層層鋪染、不斷推進,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于學生的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擺脫原有的習慣思維與陰影,真正美麗起來。
11月5日上午第二節,我們裴主任上了一堂《圓的認識》,讓聽課老師和六年級同學一起認識了圓,認識了什么是有效教學。
一、在小學數學大綱里,關于圓的教學相關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學生理解、掌握數量關系和幾何圖形的最基礎的知識。
(二)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要求: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并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要,為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小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征,學會計算它們的周長、面積和體積,對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進一步學習幾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求積計算的數據不應過繁。組合圖形作為選學內容,只限于兩個圖形的組合。幾何形體要從低年級起逐步認識,合理安排。
認識圓,會畫圓。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征、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系和基本特征;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
6、增強民族自豪感:祖沖之和圓周率。
關于教學任務,老師們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綱提出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征。
日常生活、實際操作、直觀學習雖然簡簡單單的12個字,卻值得我們數學老師時時為之警惕,因為在我聽過的數學課中,很多老師如能做到其中一點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今天的課堂中,老師的三大理念使《圓的認識》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折;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借助于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當然,課堂中存在的諸如:教師的語言還要更加嚴謹、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這就無傷大雅了!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圓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課: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93頁—94頁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面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
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教材通過圓的直徑和半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圓的特征。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畫圓的步驟和掌握畫圓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系,學會用圓規畫圓。
3、情感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征,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征。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討論、觀察發現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征。
這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觀察發現,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1、圓形實物、直尺,圓規,圓形紙片等。
2、多媒體課件。
這一節課,我們安排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尋找圓,欣賞圓。第二部分,感知圓,認識圓。第三部分,學畫圓,探究圓。第四部分,鞏固圓,拓展圓。
(一)尋找圓、欣賞圓。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我們五年級數學組確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東西來導課,只是讓學生通過黑板、課件或桌面上的學具片等看到圓,直奔課題——圓。接著老師借助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的“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這句話,帶學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課堂),這樣導課直接、簡單、有效。
(二)感知圓、認識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根據這一理念,設計了一個摸圓游戲,通過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說一說,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回憶起我們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又能幫助學生從感官上體驗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的區別,圓摸上去是彎彎的,學生對圓有了初步感知。接下來老師讓學生對這些平面圖形分類,要求分成兩類,學生也很容易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歸為一類,把圓單獨歸為一類,再問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分,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對圓和其它平面圖形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學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類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三)學畫圓、探究圓。
實踐是認知的來源,孩子們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識的培養者,是智慧的創造者。所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動手操作(畫圓),自主學習(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2)由教師直觀演示畫圓,學生掌握圓規的使用方法后,安排學生第二次自由畫圓。
(3)自學圓的各部分名稱。
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再通過交流反饋來及時檢查自學的效果。最后老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畫出的圓里標出圓心,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并分別用字母o、r、d表示。
(4)實踐出真知。在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后,安排了一定練習來檢驗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判斷半徑,認識直徑。
第一幅的線段,兩端都不和圓心、圓上相連,第二幅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內。第三幅圖,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外。第四幅圖是半徑。學生在這四幅圖的判斷過程中,認識圓內、圓外、圓上的點,進一步明確半徑的意義,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圓上有無數個點,圓的半徑也有無數條。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在探究圓內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系,以四人小組合作形式,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的方法來探究:
(1)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
(4)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設計意圖:在實物畫圓時,讓學生說出畫圓的辦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從實物畫圓到用圓規畫圓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用圓規畫圓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優化。在學習圓各部分的名稱時,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可以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圓的特征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鞏固圓、拓展圓。
我們安排了三個環節,第一,練習。第二,總結。第三,拓展。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練習后老師讓學生說收獲、提疑問。
學生回顧總結之后,出示了生活中美麗的圓讓學生欣賞。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前后呼應,通過回顧總結,對知識進行梳理,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同時將“圓”再次回歸生活,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圓
圓心位置。
半徑(直徑)大小。
(同一圓內)r=d/2。
d=2r(無數條,長度相等)。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布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边@節課我們設計的意圖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
本節課我們的教學理念是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開創。
我的說課就到這里。感謝大家的聆聽。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秷A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面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了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等。
2、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領域提出了這樣一條具體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會用圓規畫圓;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布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并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等。
本節課我將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征。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會畫圓。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著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著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首先復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么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叭粘I钪心男┪矬w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折后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折痕畫出來,并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復上面的折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后,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親手操作后,發現所有的折痕都會相交于一點。這些折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并有意設置一些認知沖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里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里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系。得出d=2r與r=d/2的字母公式,并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系,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并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借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后我會試著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并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通過學生的匯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范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后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1、判斷: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圓的直徑。
(2)半徑是連接圓心與圓上的直線。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
2口答:
r(米)。
0.24。
1.42。
2.6。
d(米)。
0.86。
1.04。
1判斷:
(1)在同一個圓內可以畫100條直徑。
(2)所有的圓的直徑都相等。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5)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6)半徑是2厘米的圓比直徑是3厘米的圓大。
2、選擇題: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
a.半徑長度b.直徑長度。
(2)從圓心到()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
a.圓心b.圓外c.圓上。
(3)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叫直徑。
a.直線b.線段c.射線。
3、想一想1: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什么位置?
想一想2:井蓋為什么做成圓形的?
(這些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并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在操場如何畫半徑是5米的大圓?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直線圖形的基本特征,并對圓有了直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個知識點:一是圓心、半徑、直徑的認識;二是用圓規畫圓的方法;三是圓的基本特征的認識。從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圓這樣的曲線圖形,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空間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能夠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這部分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的抽象能力還比較弱,對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具體的物體的面上,“物”和“圖”分辨不清,導致他們對“圓上”和“圓內”分辨不清,這樣就必然影響到他們對半徑的正確認識。因此,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圓心、半徑,既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我打算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2、在這一過程中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四、教學策略。
為此,本節課我將重點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的策略。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引導從中找圓,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從實物圖中抽象出圓,再引導學生回到生活中找圓豐富表象;二是,以畫圓為主線認識特征的策略。第一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畫圓,初步感受特征;第二用圓規畫圓,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第三任意畫圓,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發現圓的基本特征。三是,自主探究的策略。引導學生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自主地認識圓的基本特征。
五、教學過程:
(一)、揭題提問,引入新課。
課堂伊始,首先進行啟發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這種圖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圓,關于圓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提出:什么是圓?圓和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么不同?明確學習目標,激發探究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認識圓的特征。
1,初步感知圓的特征。
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圓形實物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指出這些物體中的圓,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適時地利用多媒體把圓從實物圖中抽象出來,同時告訴學生,這些圖形都是圓。然后引導學生到生活中找圓,問學生:你在哪些地方還看到過圓?通過觀察交流,豐富學生關于圓的表象,為進一步認識圓打下基礎。
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事先準備的圖釘、線、圓形硬片等學具自己動手畫圓。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畫圓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將重點關注利用圖釘和線畫圓的方法,并著力引導學生把這種畫法說清楚。因為這種畫法是對圓心、半徑的形象感知的過程,為他們認識圓心與半徑提供經驗。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提問: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都是線段圍成的圖形,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首先借助四幅連續的圖片,引導學生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獨立的用圓規畫圓。然后,老師用圓規畫圓并告訴學生針尖固定的一點是圓心,通常用o表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通常用r表示;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通常用d表示。
3,認識圓的基本特征。
在畫圓感知特征的基礎上,出示例3,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的要求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解決問題。老師通過巡視了解情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及時提出問題:根據(1)你能發現什么?組織班內交流。
本環節的設計力求以畫為主線,引導學生經歷認識圓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充分感知,提高操作、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等數學能力,發展數學思維。
(三)、應用練習,鞏固拓展。
設計有層次、有針對性的練習,鞏固拓展有關圓的知識。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指出各圓的半徑和直徑,并量出它們的長度,意在鞏固基本特征。第2題鞏固畫圓方法,進步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練習十七第一題進步認識半徑和直徑的關系。第二題感受圓的大小與半徑有關。第三題進一步體會圓心確定位置,半徑確定大小。這些練習都應該在學生獨立解答的基礎上,組織交流,引導點撥,提高練習的效率。
(四)、總結反思,梳理知識。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收獲進行總結反思,幫助他們建立起科學的知識系統,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他們自覺建構知識的良好習慣。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圓的認識一節的教學設計堅持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理念為指導,以發展學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為核心,以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為主線,著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圓的特征,努力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和諧發展,預期應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中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專家批評指正。
《圓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第十一冊最后一單元第一教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它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平面圖形。本節課主要內容有:圓的特征、圓心、直徑和半徑、畫圓的步驟和方法。根據課標和教材內容,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等圓和同圓中半徑與直徑的關系。教學難點:畫圓的步驟和方法。教學目標:(1)、進一步認識圓,知道并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了解圓的特征,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系,學會用圓規畫圓。(2)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在發現,在創造的過程。從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發現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3)讓學生從欣賞中體驗圓的美??偟膩碚f,通過讓學生對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感知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區別和聯系。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看,使學生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本節課,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使學生從操作中理解半徑、直徑、圓心以及等到圓中半徑與直徑的關系。其次,課堂中我讓學生從操作中去發現,去理解圓的特征。在畫圓時,我運用直觀演示法,給學生演示怎樣畫圓。使學生看得清楚直觀。另外,課堂中我借助多媒體的作用,使學生能直觀的感知圓的特征。
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動手操作法、同桌交流互動法、對比法、歸納法。通過動手操作,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同桌合作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從對比中使學生感知到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區別。課堂中,教師始終引導學生歸納半徑、直徑、圓心等概念,從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在本節課上,師生先一起玩“甩小球”,讓學生觀察小球運動的軌跡,從中引出“圓”。接著師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共同欣賞生活中的圓。(古代人們在發明指南針之前,發明了指方向的羅盤。古代的圓形建筑、奧運會吉祥物、圓桌、水波紋、碟片、車輪、圓形項鏈墜。)從欣賞中讓學生體驗圓的美。接著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對比以前學的平面圖形與圓的區別,使學生從對比中感知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后我重點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了解圓內、圓外、圓上以及圓的特征,并明確同圓等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系。認識了圓的特征后,我及時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接下來,我問學生:“這么美的圓,你們想畫嗎?”然后很自然的引入怎樣畫圓,我首先給學生介紹了畫圓工具——圓規,接著講畫圓步驟,并給學生示范畫圓,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最后讓學生共同討論畫圓的方法還有哪些?從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最后練習題的設計,不僅使學生鞏固了半徑與直徑的關系,還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學完本課,我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并布置作業(1、用圓拼圖案;2、車輪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又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體現出數學的實用價值。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特征和學會畫圓。這部分知識是小學最后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是在前五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以及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做好準備,起到橋梁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對圖形教學非常感興趣。,敢于動腦、動手。但是有部分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針對這些情況我實行小組合作式教學。
【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及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初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圓的特征,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學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目標定位后,我結合學情分析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圓的特征。
2、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紙片,直尺、圓規。
【教法運用】:
依據教材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通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盡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觀察、交流、質疑、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教學過程】:
基于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為了增強課堂的凝聚力,復習引入的時候我就動用了課件,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從中找出與眾不同的圖形,找出“圓”。再讓學生說出區別于其他圖形的理由:圓不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下來我又用圓形鐘面、硬幣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圓”,激發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學習圓的特征。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認識圓心。請學生們拿出課前已備好的圓形紙片,引導他們按不同的方向對折手中紙片,看看能發現什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在全班交流匯報。老師在大家的眾多發現中,突出肯定“許多折痕都相交于圓中心的一點”,并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這個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點上“點”,用“o”表示出來。之后在“圓周上、圓外、圓中心、圓中任意地方”點一“點”,讓學生辨誤,強化對“圓心”的認識,了解“圓上”的概念,為學習半徑和直徑做好準備。
(2)認識半徑。請學生在自己的圓周上任意定幾個點,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這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同學報出測量結果,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發現“同一個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老師再用課件演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這個圓的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從而揭示半徑的概念。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徑來。引導學生探究: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從而掌握“在同一圓里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基本知識。
(3)認識直徑。引導學生觀察手中圓形紙片,動手描一描這些折痕,通過實踐活動,感知直徑的特點,并讓學生練習畫直徑。讓成功者告訴其他學生“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并感染其他學生。隨之老師用課件揭示直徑的概念,讓學生也在圓上表示出來,并通過比一比在單位時間內畫直徑,看誰畫的多?量一量你又能發現什么?通過畫、量、想等心智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直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最后請學生觀看課件,并讓學生探索出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樣通過半扶半放的教學,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在學完半徑、直徑、圓心的概念后我安排了兩個小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半徑與直徑的關系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學習圓的畫法。
(1)、了解畫圓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畫圓的工具很多,這里著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個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裝有鉛筆或粉筆,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教師邊講邊示范。
(2)、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第一步: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
第二步:把有針尖的一只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第三步:把裝有鉛筆尖的一只腳旋轉一周,圓就畫好了。
(3)、練習畫圓。
1、學生自己隨意畫圓。
2、學生動手按指定的半徑與直徑自己畫圓。
四、拓展延伸,強化理解。
學習了半徑、直徑、圓心,通過辨析比較,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結合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
(1)判斷題與填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2)拓展延伸題。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并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評價反思】: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教師既是這堂課的設計者、引導著、也是這堂課的參與者,而讓學生成為這堂課的主人,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靈活把握,適時點燃學生求新知的欲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這堂課中,我遵循數學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的原則,給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走進生活,辦他們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圓的認識》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11冊,是在學生學的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是小學數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
借助實物揭示出圓;再借助實物、圓規畫圓;折畫量等活動,幫助認識直(半)徑、圓心及特征。
不足:學生的理解處于教師的調控和指引下,獨立空間不夠,對圓的文化及圓與人類的不解之緣受深。
1、拓展空間,置學生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2、借助多媒體,將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
1、學生能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2、學生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3、通過畫圓經歷認識圓的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
4、逐漸養成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及初步空間觀念。
畫圓
教法:分組教學;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法
學法:合作學習;自學;分組實驗;討論
《數學課程標準》前言: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引入,感受圓的神奇魅力——探究結束,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最后,借助“解釋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散發圓的文化特性。
1、從生活中引出圓
(1)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上有圓
(2)播放動畫:石子入水后蕩起的水紋——從中發現圓
(3)播放動畫:向日葵、鮮花、光環、波——感受美麗的圓
2、導入語: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們就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奧妙。
畫圓
圓的特征教學
游戲
練習
回歸生活
1、圓規畫圓——交流——明確圓規畫圓的基本方法
2、以小組為單位用其他材料畫圓
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提出挑戰
3、分享交流學生的創造
4、穿插情感教學
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題引起思考
數學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由此:
一、剪圓——摸圓——圓的概念
二、小組自學研究,完成學習卡——小組交流
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四、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
古代圓的記載
墨子“圓,一中同長也”
解釋----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
《周髀算經》:圓出于方,方出于矩
動畫演示:圓向方的漸變過程
告知正方形的長
1、做一做:判斷,理由,歸納要點
2、直徑最長
3、找直徑,找圓心
1、解釋自然中的圓
播放動畫: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
2、欣賞人文中的圓,給學生想象空間
圓形拱橋,圓形建筑,圓形中國節,圓形剪紙、圓形標志設計
3、在輕松愉快的談話中結束本課
1)學生談感受
2)結束語: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學們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dangtuanfanwen/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