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評估和反思也是教學計劃編寫的重要環節,通過對教學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估和反思,可以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計劃。小編整理了一些別具特色的教學計劃案例,供大家參考與借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了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增強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系和區別。
教具準備:
課件、兩個相同的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瓶子、水、土豆和紅薯、橡皮泥一塊、飲料瓶、茶葉桶和水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探究《體積與容積》這一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為什么烏鴉最后能喝到水呢?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生自由發言)。
師:老師這里有石頭、量杯和水,誰愿意上來演示一下?
師:把石頭放入水中,出現了什么情況?水面為什么會上升?
生1:石頭占了水的位置;
生2:石頭把水擠出來了;
生3:石頭把水壓出來了;
生4:石頭占了水的空間;……同學們說出了各種有趣的想法。
(二)。
新授。
(1)認識體積。
1、初步感受空間。
師:老師往水里放一個蘋果,蘋果占空間嗎?放一枚硬幣,硬幣占空間嗎?橡皮占空間嗎?還有什么東西占空間?說得完嗎?也就是說,所有的物體都占空間。在水里占空間,拿出來呢?(也占空間)板書:空間。
2、空間也有大小。
師:橡皮與鉛筆盒比誰占得空間大,誰占得空間???桌子與凳子呢?板書:大小。
3、體積的概念。
師:每個物體都占一定的空間,且有大有小,這就是體積,體積是什么呢?誰能說一說?
出示概念: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
(同學齊讀2遍)。
師:蘋果的體積是什么呢?(蘋果所占空間的大小叫蘋果的體積)。石頭呢?(石頭所占空間的大小叫石頭的體積)。
4、誰的體積大?
師:同學們的桌子上放了許多物品,與你同桌的作比較,說一說我的體積大,你的體積小。
5、物體的位置、形狀發生大小,體積不變。
師叫一位同學上臺,問:“你有體積嗎?老師有體積嗎?誰的體積大?”
接著請這位同學變換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問:“它的體積變了嗎?他的什么變了?說明了什么?”(物體的位置變化了,但體積不變)。
師:“橡皮泥是什么形狀的?(長方體。)把橡皮泥捏成球體,同時問:“它這時是什么形狀?(球體)它的體積變了嗎?他的什么變了?(形狀)說明了什么?(物體的形狀變化了,但體積不變。)。
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事情嗎?
(生:媽媽把一團面搟成一個薄餅。生:爸爸把一個黃瓜切成了一片片的。)。
6、實驗法,比較體積大小。
師拿一個紅薯和一個土豆。
問:“誰的體積大?”(同學爭論不休)。
師:看來有時用眼睛看是無法分辨出誰得體積大,誰得體積小,你能想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嗎?(同學獨立考慮想方法,并指名說。)。
生1:把土豆和紅薯分別放入一個裝有水的量杯中,看哪個放入水中后,水面升的高。
生2: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到相同的兩個量杯里,放同樣多的水,哪個水杯水漲得高,哪個體積就大。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老師認為第二種方法能夠看的更清楚,你們認為呢?(第二種方法好)但要注意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來。下面咱們就來做這個實驗。(請一名同學做實驗,另一名同學幫助。)。
師:請大家在下面注意觀察,兩個杯子的水面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紅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師:那說明了什么?(土豆的體積大,紅薯的體積?。?。
師:在我們今后的數學學習中,動手做實驗是個重要的學習方法。
(2)。
認識容積。
1、出示:飲料瓶,水杯,茶葉罐。
師:請迅速給這三個物體按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
2、認識容器。
師:他們是用來干什么的?(生1:裝飲料。生2盛水。生3:裝茶葉)。
師:也就是可以——容納東西(板書:容納東西)。
師:還有什么能用來裝東西?(生口答)。
師:像臉盆、油桶、水杯這些能容納東西的物體,我們稱之為容器。
(板書:容器)。
3、感受物體容積。
師:飲料瓶,水杯,茶葉罐)這三樣容器誰容納的物體多?
生:水杯容納的物體多,茶葉罐容納的物體少。
師:不同的容器盛東西有多有少,但每個容器容納物體的體積是一定的。板書:物體的體積。
師:生活中的'容器有很多,誰能像老師這樣說一說?
師:給水杯里裝一半水,水的體積就是水杯的容積,老師說的對嗎?(不對)為什么?(生:應該把水裝滿)那應該怎樣說?(生:給水杯里裝滿水,水的體積就是水杯的容積。)。
4、出示容積概念。
師:剛才咱們研究的就是容積的概念,他到底是什么呢?指明同學說一說。
出示概念: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同學齊讀2遍)。
5、比一比。
鉛筆盒與桌斗。
牙膏盒與電視機盒。
出示:高瓶子和矮瓶子,說一說誰的容積大?(又一次爭論)。
師問:“怎么辦?”(生一:給這兩個瓶子都裝滿水,然后分別倒入相同的量杯中,看哪個倒得多。生二:給其中一個瓶子裝滿水,然后把水倒入另一個瓶中,看是裝不滿,還是溢出來?!椒ê芏啵?。
師:“那一個方法簡便容易操作?(第二種)誰愿意來做實驗?(請一位同學上臺做實驗。)。
師:結果怎樣?(矮瓶子裝的水多,它的容積大。)。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體積于容積,他們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生1:不一樣。
生2:容積說的是里面,體積說的是外面。
生3:容積是所容納物體的多少,體積是占空間的大小。
生4:煙灰缸的體積大于它的容積?!?。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
1、從概念上說,體積指的是物體自身的大小,容積所裝物體的多少。
2、從丈量方法上,體積是從物體外部丈量的,容積是從物體內部丈量的。
3、同一物體,它的體積大于容積,當容器壁很薄的時候,容積近似等于體積。(出示課件)。
(四)復習鞏固,升華主題。
1、出示課件。誰搭的體積大?
2、出示課件。那一個的體積大?
3、出示課件。
4、數學日記。
)。這個紙盒不大也不小,裝在書包的側面正好合適,它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長方體的(。
)。
(五)、總結評價。
師: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對自身的表現進行評價。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下學期的內容。主要是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意義;通過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裝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觀地揭示容積的意義,知道容積和體積的聯系。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形成體積和容積的兩個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首先讓學生分析烏鴉喝到水的原因。從動畫片中能直觀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沒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烏鴉就喝到水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間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占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么現象發生?然后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通過驗證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面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自學質疑,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采用了讓學生自學,在自學中質疑,在質疑中形成正確概念的方法進行教學的。教材提供了比較兩個容器哪個裝水多的情境,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節課中實驗的次數較多,實驗操作不很方便。我舍去了這個實驗而采用了自學的方法。通過學生自學,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在匯報過程中有個學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組織學生來幫他。明確了什么是容器后,有個學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傊?,我通過適度參與引導,抓住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了容積的內涵及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聯系,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體積和容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學生在習得體積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容積,為學習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打好了基礎。我通過設計學生植樹澆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讓學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樣,所能容納的物體也不一樣。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當杯子中裝滿水的時候,水的體積就是杯子的容積,同樣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體積和容積到底有什么聯系呢,通過猜一猜兩個體積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學生猶豫不決,當掀開木箱的蓋子時,學生恍然大悟,還要考慮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較學生立刻領悟其中的奧秘,在裝黃沙的練習設計中,三個小伙伴分別裝了黃沙,在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裝的正好的,才能說黃沙的體積就是木箱的容積,有一個難點突破。這些設計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平時過于忽略,而在這堂課上,學生一次一次的驚訝,訝異于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訝異于數學時時存在于我們的眼中,我們的心中。
為了讓學生感知容積單位的大小,在容積單位的探索和探索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實驗器具,這樣給學生留以極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并培養了他們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認識容積單位,雖然之前學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積單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準備了5個200毫升的量杯和一個棱長為1分米的無蓋正方體,現場演示,當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進了1分米的正方體時,學生的興奮都寫在了臉上。那么1毫升該怎么處理呢?沒有學具,那就自己動手做,當學生將針筒中1毫升的水輕輕推入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時,我相信學生對1毫升的理解將意味深長,特別是在學習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時。
在整節課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觀察、遷移類推等手段去獲得知識,讓學生在講一講、議一議等形式中,培養了有條理的思考問題,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在具體的生活題目中領略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時的教學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運用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作為教學起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自我發展的時空,從而認識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形成體積和容積的兩個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歸納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步驟:(1)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教師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從學生已有的經驗中,作出新的探討。(2)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各種屬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質的屬性或特征,舍棄非本質的屬性或特征。(3)由這些本質屬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課上,在教授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時,先讓學生跟著我說一些話“老師占據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間”“粉筆占據了粉筆盒的一部分空間”,先讓他們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讓學生模仿老師自己說一說類似的話,然后引出體積直接說出體積的概念。在教授容積的概念時,我也是先拿出兩個透明的立方體盒子,分別裝了24個和8個小立方體,讓他們說一說“這個正方體能夠容納24立方厘米體積。這個正方體能夠容納8立方厘米的體積”,然后比一比哪個容器容納的體積多,之后引出容積概念。當時我是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想讓他們能夠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時體積的概念也好,容積的概念也罷,不但應聯系生活實際,使這些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同時還要能夠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加以升華抽象出本質的概念,由此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
兒童的認知規律,一般來說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觀演示就是學生直接感知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環節。在幫助學生認識體積概念時,老師動手做了一個實驗,就是把西紅柿和橙子放入兩個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過觀察水面升高來理解西紅柿占有空間,通過兩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來理解西紅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間有大有小,這樣的過程,學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體積的概念。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占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然后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占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只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么辦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師:為什么石頭丟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占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間。(板書:占空間)。
(二)認識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
師:物體不僅要占空間,而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匯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后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后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匯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并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么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并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么?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么?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置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導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后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并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么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節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占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間。于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并不是在水中才會占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占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體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么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導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并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造欲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在觀察中操作活動中,發展動手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體積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揭示課題。
師板書課題。
二、進行練習。
1、求圖形的體積。
請學生看書上的圖然后回答:如何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用體積單位的進率單位換算知識未判斷。
3、填上適當的體積單位。
一塊橡皮約10。
一本詞典約900。
一個文具盒約0.35。
一個用品約0.6。
學生打開書,觀察第1題的兩個長方體和1個正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指否回答否,再讓學生計算。
學生先找一找,再讓學生交流思考的方法。
根據自己的判斷填上適當的單位。
學生先說一說計算方法,
然后進行計算。
集體訂正。
學生仔細觀察圖,理解題意后,獨立完成。
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通過讓學生獨立計算,鞏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判斷填上適當的單位,進一步感受體積單位的實際意義,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4、解決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說一說表面積和體積的不同計算方法。
5、讓學生理解兩個圖形所占的空間就是兩個圖形的體積;
三、布置作業。
讓學生獨立在課堂本上完成第2、6、8、9、10題。
可以結合實物,指一指。
第一個圖形:4×3×1=12cm;
第二個圖形的體積的策略可以多樣化,可以移下面兩個側面,從而轉化為一個長方體。
通過讓學生說說計算方法,體會雖然結要相同,但表面積和體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板書設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9—20頁的例6、例7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五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等活動,體會到物體是占有空間的,而且占有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
2、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提高學好數學的積極性。
教材簡析:
這節課的內容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些體驗,沒有什么知識基礎,正確理解體積(容積)的意義,對學生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要非常重視這節起始課的教學。
例6主要通過三個層次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驗體積的意義。
第一層次,讓學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間;
第二層次,讓學生感知不同的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小的;
第三層次,通過操作,來推理驗證對三種水果所占空間大小的判斷。
有了這三個層次的活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物體總是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能夠體會到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是可以比較的。在操作的過程中,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將操作的過程清晰地呈現給學生,以便學生進行觀察思考。
第二,在每一次操作時,要提醒學生看清操作前的狀態和操作后的結果。
第三,在操作過程中,要適時地提出問題,以啟發學生結合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斷豐富對體積意義的認識。
例7的教學要緊緊抓住體積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自然過度到容積的意義。
教學過程:
教學例6。
1、通過實驗,使學生體會到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出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杯子,邊操作邊講述:請同學們看,這里有兩個完全一樣的杯子,左邊的盛滿水,右邊的放了一個桃。
提問:同學們先預測一下,如果把左邊杯子里的水倒入右邊的杯子,結果會怎樣?
學生猜測后提問:那誰來倒一下試試。(學生倒)。
提問:結果和同學們預測的一樣,那誰來說一說,為什么會剩下一些水?
引導學生說出:原來兩個杯子裝的水是一樣多的,現在放進去一個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間被桃占去了,能裝水的空間就少了。使學生體會到物體占有一定的空間。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2、通過實驗,使學生體會到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講述:實際的結果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試試。讓一個學生到前面倒水(老師只給學生一個杯子)。
提問:怎樣驗證呢?
提問:同學們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
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兩個杯子能裝的水同樣多,桃占的空間大,因而相應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間小,因而相應杯中的'水就多。
小結: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物體不僅占有空間,而且占有的看見還有大有小。
3、揭示體積的含義。
學生獨立思考后讓同組的同學交流。
全班交流,使學生明確:哪個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間就越大。相反,把它們放在同樣大的杯中,再倒滿水,哪個水果越大,哪個杯里水占的空間反而越小。
提問:通過剛才的3次活動,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是占有空間的,一個物體越大,它占有的空間就越大,反之,一個物體越小,它占有的空間就越小。
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同學們感受到物體不僅占有空間,而且占有的空間還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小黑板出示體積的含義)。
提問:你能舉例比比兩個物體體積的大小嗎?
學生自由說,讓學生體會到:一個物體越大,它所占的空間越大,體積就越大;反之,體積就越小。
教學例7。
講述:左邊的書體積大,說明左邊的書盒子容納的體積大,右邊書的體積小,說明右邊的書盒子容納的體積小,可見,不同的盒子,容納物體的體積也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板書課題:容積小黑板出示容積的含義)一個容器所容納的體積越大,它的容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提問:那么這兩個盒子,哪個的容積大,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
完成“試一試”的題目。
學生的方法可有多種,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最簡單可行的。
三、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
四、鞏固提高。
完成“練一練”的題目。
第1題。
先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直接進行判斷,引導學生從體積、容積的含義上去分析原因。
提問:左邊杯子溢出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哪個物體的體積,右邊的呢?
第2題。
讓學生根據容積的含義進行解釋。
完成“練習五”的第1~4題。
第1題。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它們都是由同樣大小的8盒餅干堆成的,所以它們所占空間的大小也就一樣,因此體積也就相等。
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物體的體積與它的形狀沒有關系,只與它們占有空間的大小有關。
第2題。
學生回答,讓學生明確,同樣多的飲料,倒的杯數越少,說明每個杯子的容積越多。
第3題。
事先讓每個學生準備12個同樣大的小正方體。
讓學生根據要求逐題操作,同桌互查。
第4題。
先讓學生說說體積和容積分別指什么,有什么不同,使學生明確:容積是指里面的空間,四周的厚度應排除在外。而體積是指整個盒子所占的空間,四周的厚度也包括在內。
容積和容積單位的教學是在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后,學生對體積有了一定的認識,體積單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能用其解決問題。容積的概念較抽象,理解是重點,教學中應讓學生多說。從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學容積單位以及它們的關系時,讓學生多觀察感知。因此本節設計以學生觀察、動手實踐為主,感受升和毫升,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到知識。
1、使學生認識常用的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2、掌握升和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間的關系。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經歷容積概念的.探究與理解過程。
2、通過比較明確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系。
1、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探究意識。
2、培養小組合作意識,體驗合作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建立容積概念,掌握容積單位間的進率。
理解容積與體積的聯系和區別。
教法:引導觀察表述,實際操作演示。
學法: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貼有商標的各種飲料瓶,藥水瓶,家用油壺,牛奶袋,果汁盒等。
1、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體積單位有哪些?你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嗎?
填一填:。
2.04m3=()dm3()dm3=12000cm3。
1400cm3=()dm31.2m3=()dm3=()cm3。
(設計意圖:復習是為了為容積和容積單位的學習做鋪墊,為單位換算提供方法)。
大家練習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今天的新知識會掌握得更好。今天我們來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板書課題:容積和容積單位)。
1、觀察發現,引出容積。
出示長方體紙盒:什么是這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打開盒子,你發現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學生說一說)我們把這個盒子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盒子的容積。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墨水瓶的容積。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體積與容積的區別和聯系)。
2、理解容積的含義。
利用你準備的學具來說說,什么是它們的容積。
3、什么是容積呢?
像粉筆盒、墨水瓶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引導學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這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容積和體積的區別與聯系。
你能說說容積和體積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嗎?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區別:體積求的是物體占空間的大小。(外部)。
容積求的是物體所能容納空間的大小。(內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體積和容積的區別與聯系)。
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系。
1、明確計量容積使用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認識升和毫升。
a、觀察學具,看看你所帶的物品上所標示的凈含量,你發現了什么?小組交流。
匯報:發現它們的單位都是(l、ml),而且這些東西里邊裝的是液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認識容積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
b、在計量液體的體積時,如水、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l)和毫升(ml)并板書。當遇到液體體積很大時,例如:計量蓄水池里的水的體積,就用立方米。
c、指名說說你所帶物品的容積是多少?
3、探究l、ml與體積單位的關系。
你們想知道l和ml與體積單位間的關系嗎?請大家認真觀察。
(1)介紹量杯,觀察1l的刻度線,并往里邊倒入1l水。感受1l的大小。(由于紙盒自制,要盛水需套塑料袋,倒水時需要邊倒邊解釋,由于水的張力使塑料袋緊貼紙盒四壁。)。
(2)出示裝有1ml紅墨水的注射器,觀察并感受1ml的大小。
(3)演示操作:。
將1毫升水擠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盒中,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你的發現,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設計意圖:實際操作演示讓學生看得更直觀,不僅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大小,并使得升和毫升與體積單位間的關系,化抽象為直觀形象,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
4、研究l與ml的關系。
1l=1000ml。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5、估算1l的大小。
(1)小組活動: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估計一下一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杯水大約是1升。
小組活動,交流匯報。
(2)倒入量杯,驗證估算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估算大約幾杯水是1l,之后倒入量杯證實學生的估計。再次真實地感受1l的大小。)。
說一說,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品上標有升和毫升?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回歸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1、完成答題。
紙上練習一。
填一填:。
一瓶鋼筆水的容積是60()。
摩托車油箱的容積是8()。
一瓶礦泉水的容積是600()。
運貨集裝箱的容積約是40()。
微波爐的容積是45()。
集體訂正、糾錯。
2、完成答題紙上練習二。
化一化:。
4l=()ml4800ml=()l。
2.4l=()ml500ml=()l。
785ml=()cm3=()dm37.5l=()dm3=()cm3。
8.04dm3=()l=()ml2750cm3=()ml=()l。
你能說說是怎么換算的嗎?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學生交流學習所得。
容積像墨水瓶、粉筆盒、教室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和一般用體積單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容積單位計量液體:升(l)、毫升(ml)、立方米(m3)。
它們間的關系:1l=1dm3。
1ml=1cm3。
1l=1000ml。
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進率之后學習的,是建立在學生對“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上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設計的思路是“認識容積――學習容積計算――認識容積單位”,學生在觀察教具中認識容積的意義,再讓學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積就是求哪里的體積?它要怎樣計算?通過自學知道容積的單位以及它和體積單位的關系,最后在練習中學會容積的計算。是按照教材思路處理的,和學生的生活環境距離比較遠,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薄皵祵W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數學源于生活,因此,應讓課堂教學貼近學生,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所以在備課時要認真鉆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時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縛。于是我又嘗試進行了新的教學設計。
再觀察這個空間是什么形狀的,把你觀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絕大部分同學觀察出空間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這樣就把空間轉化成了圖形。通過這一步,這時學生其實已經知道計算容積的方法是用計算體積的方法。在觀察中讓學生體驗到自我的力量,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長、寬、高,再計算出盒子的容積。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培養了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單一地呈現例題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自學書上的容積單位知識后,小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學的知識,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學生在課后到超市調查標有容積單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積是多少,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把這一設計在另一個班進行了教學,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學生根據測量解決問題,嘗到了成功的`樂趣。課外調查讓他們在生活中去尋找、發現、認識數學及掌握數學。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在實踐中、交流中輕松地學習。
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和加工,使教材變得生動,更貼近學生實際。例如課本上是在認識容積和容積單位后學習容積的計算的,而在后面的設計中我讓學生先觀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備的墨水盒、餅干盒等)的空間形狀,再動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長、寬、高,并計算出盒子的容積。這就變成了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欲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p>
瓶子特點及其藝術魅力感受和瓶子對稱造型剪法,使學生創作一個造型別致的瓶子。
一課時。
教師用具:瓶子造型完成作品五幅,示范畫一幅,16開紙若干張。剪刀一把。
學生用具:常規作業紙,剪刀一把,水彩筆,油畫棒,固體膠水。
組織學生整齊擺放好學習用具,做端正。
1、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新朋友。(出示圖)他是誰?——藍貓兒來到了我們班!
(繼續出示)他來我們班干什么呢?——開花瓶店賣花瓶。
這些瓶子給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印象呢?——好看的、漂亮的。
1、欣賞、觀察。
藍貓開個瓶子店,請同學們做顧問,你喜歡哪個瓶子?能說說原因嗎?為什么喜歡它呢?
讓學生暢所欲言,激發興趣,懂得從細處去觀察。
2、發現,解決。
老師發現這些瓶子有兩個共同之處。
(請同學回答,打出對折的剪法)教師示范(故意剪錯對折線,剪出兩個半邊的瓶子)發現問題,請同學們“幫忙”解決(讓同學們發現,要依靠對折的線描畫出半個瓶子的造型,這樣,就連起來成了一個整體的瓶子造型)請學生示范剪出完整的瓶子,并大家一起評析。
(2)瓶子的.花瓶都很漂亮。
分別請四、五位學生就兩個沒畫出花紋的瓶子進行聯想和想象,各抒己見,談談,你會怎樣美化瓶子。
1、作業布置:
藍貓在我們班開了一個瓶子店,想把送我們同學們的??墒乾F在我們只有五個瓶子,我們班人又多瓶子也不夠啊。沒有瓶子怎么送?同學們你們能想到好辦法嗎?(我們同學們幫藍貓做瓶子)。
2、學生剪繪:
步驟如下:
a:對折瓶子,畫出半個瓶子造型。
b:剪出造型。
c:勾邊紋,畫花紋。
教師巡視指導以下幾個情況:瓶子大???花紋造型?
1、選出五幅制作精美的瓶子,送給作者示范的教學瓶子。
2、同學們上臺選購大家所喜歡的瓶子。
《認識體積與容積》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的概念。通過第一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體是占有一定空間的,又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體所占空間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礎上引出體積的意義,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么區別是本節課的難點,我為了能讓學生區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里裝滿水,一個瓶子里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說說哪個瓶子里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又找了兩個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瓶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又就地取材,讓學生說說粉筆木盒的體積與容積分別只什么,讓學生在辨別中區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密切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通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系實際,借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行練習,加深體驗,拓展知識。
文檔為doc格式。
。
學情分析:
容積和容積單位的教學是在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后,學生對體積有了一定的認識,體積單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能用其解決問題。容積的概念較抽象,理解是重點,教學中應讓學生多說。從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學容積單位以及它們的關系時,讓學生多觀察感知。因此本節設計以學生觀察、動手實踐為主,感受升和毫升,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到知識。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常用的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2、掌握升和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間的關系。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容積概念的探究與理解過程。
2、通過比較明確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探究意識。
2、培養小組合作意識,體驗合作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理解容積與體積的聯系和區別。
教法與學法:
教法:引導觀察表述,實際操作演示。
學法: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學生:貼有商標的各種飲料瓶,藥水瓶,家用油壺,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體積單位有哪些?你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嗎?
填一填:
2.04m3=()dm3()dm3=1cm3。
1400cm3=()dm31.2m3=()dm3=()cm3。
(設計意圖:復習是為了為容積和容積單位的學習做鋪墊,為單位換算提供方法)。
大家練習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今天的新知識會掌握得更好。今天我們來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板書課題:容積和容積單位)。
二、理解容積的概念。
1、觀察發現,引出容積。
出示長方體紙盒:什么是這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打開盒子,你發現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學生說一說)我們把這個盒子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盒子的容積。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墨水瓶的容積。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體積與容積的區別和聯系)。
2、理解容積的含義。
利用你準備的學具來說說,什么是它們的容積。
3、什么是容積呢?
像粉筆盒、墨水瓶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引導學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這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容積和體積的區別與聯系。
你能說說容積和體積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嗎?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區別:體積求的是物體占空間的大小。(外部)。
容積求的是物體所能容納空間的大小。(內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體積和容積的區別與聯系)。
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系。
1、明確計量容積使用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認識升和毫升。
a、觀察學具,看看你所帶的物品上所標示的凈含量,你發現了什么?小組交流。
匯報:發現它們的單位都是(l、ml),而且這些東西里邊裝的是液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認識容積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
b、在計量液體的體積時,如水、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l)和毫升(ml)并板書。當遇到液體體積很大時,例如:計量蓄水池里的水的體積,就用立方米。
c、指名說說你所帶物品的容積是多少?
3、探究l、ml與體積單位的關系。
你們想知道l和ml與體積單位間的關系嗎?請大家認真觀察。
(1)介紹量杯,觀察1l的刻度線,并往里邊倒入1l水。感受1l的大小。(由于紙盒自制,要盛水需套塑料袋,倒水時需要邊倒邊解釋,由于水的張力使塑料袋緊貼紙盒四壁。)。
(2)出示裝有1ml紅墨水的注射器,觀察并感受1ml的大小。
(3)演示操作:
將1毫升水擠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盒中,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你的發現,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設計意圖:實際操作演示讓學生看得更直觀,不僅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大小,并使得升和毫升與體積單位間的關系,化抽象為直觀形象,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
4、研究l與ml的關系。
1l=1000ml。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5、估算1l的大小。
(1)小組活動: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估計一下一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杯水大約是1升。
小組活動,交流匯報。
(2)倒入量杯,驗證估算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估算大約幾杯水是1l,之后倒入量杯證實學生的估計。再次真實地感受1l的大小。)。
四、拓展延伸。
說一說,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品上標有升和毫升?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回歸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五、練習鞏固。
1、完成答題。
紙上練習一。
填一填:
一瓶鋼筆水的容積是60()。
摩托車油箱的容積是8()。
一瓶礦泉水的容積是600()。
運貨集裝箱的容積約是40()。
微波爐的容積是45()。
集體訂正、糾錯。
2、完成答題紙上練習二。
化一化:
4l=()ml4800ml=()l。
2.4l=()ml500ml=()l。
785ml=()cm3=()dm37.5l=()dm3=()cm3。
8.04dm3=()l=()ml2750cm3=()ml=()l。
你能說說是怎么換算的嗎?
六、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學生交流學習所得。
教學目標:
1、認識常用的容積單位:升、毫升,掌握升與毫升間的進率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系。
2、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探究活動,理解容積和體積的聯系與區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容積的概念。
2、容積與體積的關系。
教學難點:容積與體積的關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飲料瓶、紙杯、長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
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
3、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教師引入后,按上面上個問題自學書第50頁的第三段,說說計量容積用什么作單位。
1、學習容積的概念。
(1)打開長方體紙盒,講解容積的概念。
(2)讓學生例舉說說什么叫容積。
(3)比較容積和體積的區別。
(1)了解容積單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計量液體時用升和毫升。并說說生活中哪里見過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2)出示量筒和量杯,師演示將1升的水倒入量筒,讓學生觀察,得出:1升(l)=1000毫升(ml)。
(3)演示: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系。
將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讓學生觀察得出:
1升(l)=1立方分米(dm3)。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4)小組活動:(1)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滿幾杯?
(2)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升。
(3)滲透養生知識,一個成年人每天大約要和2.5瓶礦泉水。
(4)講解世界及我國水資源情況,滲透節約用水,保護環境思想。
2、學習容積的計算方法。
(1)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容積?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40升。
(3)小結:計算容積的步驟是什么?
3、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出示一個西紅柿,誰有辦法計算它的體積?小組設計方案:
三、實踐應用:(多媒體出示,并動畫演示。)。
4、講解愛迪生的小故事。
1、書第51頁的“做一做”
2、書第52頁的第1、2題。
提高題:書第55頁的第16題。
四、歸納總結。
五、板書設計。
什么是例5(略)。
單位是。
怎樣算例6(略)。
《容積和容積單位》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體積的概念及常用的體積單位,明確了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并且能夠較熟練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段特點,我在課上多次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等數學活動,注重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課伊始,我利用“猜猜那個盒子裝的多?”的小游戲來導入,在學生不同的猜測下,教師進行驗證。學生看到結果與自己的想像不同,從而感受到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裝的東西多。教師順勢指著盒子的內部空間,揭示容積的概念,導入本節學習內容。通過這個小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讓學生感受容積的概念,理解容積表示的具體含義,并能初步辨別容積與體積概念上的不同。通過老師質疑和實物演示,讓學生感知“體積”與“容積”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使學生知道計量液體的體積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單位。通過遷移類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最后通過引導學生審題、分析、嘗試解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是教育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說靜坐常思己過,其實老師也是這樣的,如果只顧著教學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來看看教學反思怎么寫吧!
文檔為doc格式。
。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柱的體積和容積的計算方法后,引導學生探究生活中不規則圓柱的容積問題,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策略。
新課標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入手,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創設化靜為動的教學情境,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樂學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樹立師生平等合作的理念,重視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建構數學模型。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被诖?,本節課在探究新知時以求不規則礦泉水瓶子的容積為知識載體,經過兩次小組合作,通過實踐操作、交流探究、觀察比較等方法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合作探究時老師到每個小組進行指導,真正起到了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引領者的作用;展示環節小組代表發言,小組之間、學生之間補充質疑,老師精講點撥,及時引導,學生學得更加投入,自然而然生成新知識。
如:第一次小組合作探究求瓶子容積的方法時,老師先拿一整瓶水先倒出一部分,但瓶子里的水是不規則圓柱,讓學生思考:這樣行不行?接著再倒水,這次瓶子里的水是規則圓柱,再讓學生思考這樣行不行?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學得主動輕松,真正明白了將空氣部分轉化成規則圓柱體這一過程,理解瓶子的容積是由裝水的圓柱和倒置后無水圓柱組成,化抽象為具體,突破難點。第二次小組合作是分工合作測量數據,計算瓶子的容積。
教師在課堂中注意培養學生說數學、用數學的能力,有問題讓學生去講解,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在展示中發現問題,如:統一規格的瓶子計算出的容積不太一樣,進而再次激發學生努力尋找問題原因,進一步體驗方法的多樣化及轉化過程中變與不變的關系,如:形狀改變體積不變。
課堂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現新理念。為此,我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拓展延伸,設計了變式練習:求喝掉的冰紅茶體積,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深化運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回想小學階段遇到的轉化思想的例子,舉例說明,再次體驗“轉化”思想,使整節課學習目標得到升華。同時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的學習狀態良好,個個踴躍發言,你爭我辯,興趣盎然,理解并掌握了轉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小組合作測量數據計算時,有的小組分工不夠明確,導致浪費時間;課堂上自己評價語言的運用還不夠豐富,事實證明多元化的課堂評價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隨時注意學生專注性及學習習慣的培養。
【設計意圖】這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物體雖然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以加深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2、“練一練”第2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用相同數量的硬幣分別壘成下面的形狀,哪一個體積大?為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在觀察中進一步體驗物體體積的大小。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搭一搭,增強實際體驗。
3、“練一練”第5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學生先觀察,然后計算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既然學生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又為后面學習計算長方體體積做了鋪墊。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獲?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了解體積與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2、在操作、交流中,引導學生掌握在不同環境中比較體積大小的多種方法,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是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后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基礎觀念的重要載體。對以后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有著重要鋪墊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觀察、實驗。
教學準備:
量杯、紅薯、土豆、一個水壺、一個保溫杯、一個塑料水杯、一個大的長方體盒子、一塊香皂、蘋果、橡皮泥、用小正方體拼插的形體等。
(課件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片斷)在學生觀看后引導學生思考:
師:烏鴉想到什么辦法喝到水?
師: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會升高?
生:水占的空間,石子也占空間,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間把水擠壓上去了。
(板書:占空間)。
【設計意圖】這個動畫片與本節課所學有共通之處,用它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現象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活動一:體積的認識。
師:(教師出示一個粉筆盒)找一找比粉筆盒占空間大的物體?
生:課桌占的空間比粉筆盒占的空間大?!?。
師:再找一個比粉筆盒占空間小的物體?
生:橡皮占的空間比粉筆盒占的空間小?!?。
師:看來,物體不僅占空間,還有大小之分。(板書:大?。?。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粉筆盒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粉筆盒的……。
生:體積。
師:(教師出示實物)水杯的體積呢?鉛筆盒的體積呢?蘋果的體積呢?
生:水杯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水杯的體積?!?。
師:我們說了這么多物體的體積,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體的體積呢?
生: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聊天式”的教學活動,體現了一種“雙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看、找、想、說等活動中,體驗“物體占空間的相對大小”,感悟出“體積”的內涵,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在不經意間對“體積”的概念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教師輕松,學生活潑,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氣氛悄然形成。
活動二:比較體積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較體積差距大的物體。
師:(教師端出裝有保溫杯、塑料水杯、一個長方形較大的空盒、香皂、蘋果的一個托盤)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體積。
生1:蘋果比保溫杯的體積大。
生2:在這些物體中,長方形盒子的體積是最大的,香皂的體積最小。
師:這么快就計較出來了,你們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來的唄!
師:體積差距較大的物體,我們可以一眼看出來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板書:看)。
2、比較體積相近的物體。
師:(教師拿出一個土豆和紅薯)說一說誰的體積大?學生說法不一。
師:看不出來,想想辦法,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1:稱一稱哪個重,那個的體積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長方形的空盒子比蘋果輕,但長方形空盒子的體積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學生1掂一掂,感到蘋果比長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顯看出是盒子的體積大。)我錯了??磥?,物體的體積是指所占空間的大小,和物體的輕重無關。
生3:在杯子里放滿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紅薯,看看哪個量杯溢出的水多,哪個物體的體積就大。
師:是受了烏鴉喝水的啟發吧。
生4:給2個容器倒同樣多的水,把土豆、紅薯放進水里,比哪個水上升的多。
師:你們想用誰的方法?你們想親自動手試一試嗎?做實驗,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生1:兩個容器倒的水一樣多。
生2:放物體要輕輕地放,防止水濺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讀數時,要平視?!?。
小組合作:每4人為一組,工具:兩個量杯、一桶粉紅色的水、一個土豆、一個紅薯等。小組分工合作,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實驗是科學的、合理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師:你們的結論是什么?你們是怎么發現的?
師:為什么看誰的水上升的多,誰的容積大?
生:水上上升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
師:對于2個不規則的物體,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較誰的體積大?
生:測量。
師:可以運用轉化的思想通過測量比較它們的體積??磥頊y量也是一個好辦法呀。(板書:測量)。
【設計意圖】在用排水法測量土豆和紅薯的實驗中,實驗的步驟、實驗的注意事項,都由學生決定的。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感受體積差距較小的不規則物體,運用轉化的思想通過測量比較體積的大小,為后續為今后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埋下伏筆。
3、比較規則的幾何形體。
(1)師:同桌比較手中由不同個數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形體體積的大小。(包括長方體、正方體以及不規則的形體)。
師:你們是怎么比較的?
生1:我們的兩個形體的體積差別較大,直接看就比出來了。
生2:我們采用數小方塊的個數,哪個個數多哪個體積就大。
生3:(舉起兩個長方體)我們也是數的,但不是一個一個數的,而是先看看有幾行,每行有幾個,共有幾層,相乘得出來的。
師:數的好,數的有策略。(板書:數)。
【設計意圖】認識到規則的幾何形體,可以利用“數”小方塊的方法比較體積大小。學生不同策略體現,滲透體積的計算方法。
(2)在實物投影下展示學生手中由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不同形狀的幾何形體,感受到體積相同的物體,形狀有可能不同。
(3)師:大家猜測一下,老師手中由6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幾何形體和剛才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幾何形體哪個體積大?引導學生思考僅僅通過數量比較體積的大小是片面的,還要注重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是否一致,從而體會體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試驗演示得出不同物體集體大小比較的不同策略。希望學生對物體體積的感受逐漸豐滿、立體。
活動三:容積的認識。
1、明確容器的概念。
師:(教師指一指桌上的托盤)請大家看看,這里有容器嗎?
生:水杯、保溫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師:你身邊還有容器嗎?
生:教室是一個容器?!?。
師:這些都是可以容納物體的物體,它們都是容器。
2、明確容積的概念。
師:(教師出示一個塑料水杯和一個保溫杯。)大家猜猜哪個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溫杯的體積大,所以保溫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內部空間大,容納的水才會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師:兩個觀點,到底誰正確呀?誰有好辦法?
生:給一個杯子倒滿水,倒到另一個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來。
學生演示:給塑料杯倒滿了水,把水倒到保溫杯里,水溢出來。
生1:老師!塑料杯的容積比保溫杯的容積大。
生2:兩個杯子的容積不一樣,塑料杯的容積大,保溫杯的容積小。
生3:物體的體積大,并不能說明它的容積就大。
師:什么是保溫杯的容積?塑料杯呢?
生:保溫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就是保溫杯的容積。塑料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的體積就是塑料杯的容積。
師:什么是茶葉罐的容積呢?氧氣罐的容積呢?
師:什么是容器的容積?
生: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容器的容積。(教師板書)。
師: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只能是水嗎?如果不是,舉例說一說。
生:可以是液體、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
師:“所能容納”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納”就是“最多能容納”,再多一點就冒出來了。
【設計意圖】用直觀演示法和談話法,讓學生認識固態、液態、氣態的物體都是有體積的,知道什么是容積并重點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豐富學生對于體積實際意義的認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3、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容積和體積有何不同?舉例說明。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師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體積和容積的區別和聯系,一個指外部空間的大小,一個指內部空間的大??;有的物體有容積,有的物體沒有容積只有體積;體積大的物體容積不一定大。
師:這節課我們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生:體積與容積。(教師板書課題)。
1、玩一玩。
【設計意圖】這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物體雖然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以加深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2、“練一練”第2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用相同數量的硬幣分別壘成下面的形狀,哪一個體積大?為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在觀察中進一步體驗物體體積的大小。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搭一搭,增強實際體驗。
3、“練一練”第5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學生先觀察,然后計算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既然學生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又為后面學習計算長方體體積做了鋪墊。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獲?
教科書第19—20頁的例6、例7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五的第1—4題。
1、使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等活動,體會到物體是占有空間的,而且占有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
2、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提高學好數學的積極性。
這節課的內容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些體驗,沒有什么知識基礎,正確理解體積(容積)的意義,對學生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要非常重視這節起始課的教學。
例6主要通過三個層次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驗體積的意義。
第一層次,讓學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間;
第二層次,讓學生感知不同的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小的;
第三層次,通過操作,來推理驗證對三種水果所占空間大小的判斷。
有了這三個層次的活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物體總是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能夠體會到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是可以比較的。在操作的過程中,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將操作的過程清晰地呈現給學生,以便學生進行觀察思考。
第二,在每一次操作時,要提醒學生看清操作前的狀態和操作后的結果。
第三,在操作過程中,要適時地提出問題,以啟發學生結合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斷豐富對體積意義的認識。
例7的教學要緊緊抓住體積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自然過度到容積的意義。
教學例6。
1、通過實驗,使學生體會到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出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杯子,邊操作邊講述:請同學們看,這里有兩個完全一樣的杯子,左邊的盛滿水,右邊的放了一個桃。
提問:同學們先預測一下,如果把左邊杯子里的水倒入右邊的杯子,結果會怎樣?
學生猜測后提問:那誰來倒一下試試。(學生倒)。
提問:結果和同學們預測的一樣,那誰來說一說,為什么會剩下一些水?
引導學生說出:原來兩個杯子裝的水是一樣多的,現在放進去一個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間被桃占去了,能裝水的空間就少了。使學生體會到物體占有一定的空間。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2、通過實驗,使學生體會到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講述:實際的結果會怎樣呢?我們一起來試試。讓一個學生到前面倒水(老師只給學生一個杯子)。
提問:怎樣驗證呢?
提問:同學們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
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兩個杯子能裝的水同樣多,桃占的空間大,因而相應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間小,因而相應杯中的水就多。
小結: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物體不僅占有空間,而且占有的看見還有大有小。
3、揭示體積的含義。
學生獨立思考后讓同組的同學交流。
全班交流,使學生明確:哪個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間就越大。相反,把它們放在同樣大的杯中,再倒滿水,哪個水果越大,哪個杯里水占的空間反而越小。
提問:通過剛才的3次活動,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說出:物體是占有空間的,一個物體越大,它占有的空間就越大,反之,一個物體越小,它占有的空間就越小。
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同學們感受到物體不僅占有空間,而且占有的'空間還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小黑板出示體積的含義)。
提問:你能舉例比比兩個物體體積的大小嗎?
學生自由說,讓學生體會到:一個物體越大,它所占的空間越大,體積就越大;反之,體積就越小。
教學例7。
講述:左邊的書體積大,說明左邊的書盒子容納的體積大,右邊書的體積小,說明右邊的書盒子容納的體積小,可見,不同的盒子,容納物體的體積也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板書課題:容積小黑板出示容積的含義)一個容器所容納的體積越大,它的容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提問:那么這兩個盒子,哪個的容積大,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
完成“試一試”的題目。
學生的方法可有多種,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最簡單可行的。
三、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
四、鞏固提高。
完成“練一練”的題目。
第1題。
先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直接進行判斷,引導學生從體積、容積的含義上去分析原因。
提問:左邊杯子溢出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哪個物體的體積,右邊的呢?
第2題。
讓學生根據容積的含義進行解釋。
完成“練習五”的第1~4題。
第1題。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它們都是由同樣大小的8盒餅干堆成的,所以它們所占空間的大小也就一樣,因此體積也就相等。
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物體的體積與它的形狀沒有關系,只與它們占有空間的大小有關。
第2題。
學生回答,讓學生明確,同樣多的飲料,倒的杯數越少,說明每個杯子的容積越多。
第3題。
事先讓每個學生準備12個同樣大的小正方體。
讓學生根據要求逐題操作,同桌互查。
第4題。
先讓學生說說體積和容積分別指什么,有什么不同,使學生明確:容積是指里面的空間,四周的厚度應排除在外。而體積是指整個盒子所占的空間,四周的厚度也包括在內。
學情分析:
容積和容積單位的教學是在體積和體積單位之后,學生對體積有了一定的認識,體積單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能用其解決問題。容積的概念較抽象,理解是重點,教學中應讓學生多說。從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學容積單位以及它們的關系時,讓學生多觀察感知。因此本節設計以學生觀察、動手實踐為主,感受升和毫升,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到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常用的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2、掌握升和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間的關系。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容積概念的探究與理解過程。
2、通過比較明確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探究意識。
2、培養小組合作意識,體驗合作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理解容積與體積的聯系和區別。
教法與學法:
教法:引導觀察表述,實際操作演示。
學法: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學生:貼有商標的各種飲料瓶,藥水瓶,家用油壺,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體積單位有哪些?你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嗎?
填一填:
2.04m3=()dm3()dm3=1cm3。
1400cm3=()dm31.2m3=()dm3=()cm3。
(設計意圖:復習是為了為容積和容積單位的學習做鋪墊,為單位換算提供方法)。
大家練習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今天的新知識會掌握得更好。今天我們來學習容積和容積單位。(板書課題:容積和容積單位)。
二、理解容積的概念。
1、觀察發現,引出容積。
出示長方體紙盒:什么是這個長方體盒子的體積?打開盒子,你發現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學生說一說)我們把這個盒子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盒子的容積。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墨水瓶的容積。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體積與容積的區別和聯系)。
2、理解容積的含義。
利用你準備的學具來說說,什么是它們的容積。
3、什么是容積呢?
像粉筆盒、墨水瓶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引導學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這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容積和體積的區別與聯系。
你能說說容積和體積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嗎?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區別:體積求的是物體占空間的大小。(外部)。
容積求的.是物體所能容納空間的大小。(內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中體會體積和容積的區別與聯系)。
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系。
1、明確計量容積使用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認識升和毫升。
a、觀察學具,看看你所帶的物品上所標示的凈含量,你發現了什么?小組交流。
匯報:發現它們的單位都是(l、ml),而且這些東西里邊裝的是液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認識容積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
b、在計量液體的體積時,如水、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l)和毫升(ml)并板書。當遇到液體體積很大時,例如:計量蓄水池里的水的體積,就用立方米。
c、指名說說你所帶物品的容積是多少?
3、探究l、ml與體積單位的關系。
你們想知道l和ml與體積單位間的關系嗎?請大家認真觀察。
(1)介紹量杯,觀察1l的刻度線,并往里邊倒入1l水。感受1l的大小。(由于紙盒自制,要盛水需套塑料袋,倒水時需要邊倒邊解釋,由于水的張力使塑料袋緊貼紙盒四壁。)。
(2)出示裝有1ml紅墨水的注射器,觀察并感受1ml的大小。
(3)演示操作:
將1毫升水擠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盒中,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你的發現,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設計意圖:實際操作演示讓學生看得更直觀,不僅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大小,并使得升和毫升與體積單位間的關系,化抽象為直觀形象,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
4、研究l與ml的關系。
1l=1000ml。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5、估算1l的大小。
(1)小組活動: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估計一下一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杯水大約是1升。
小組活動,交流匯報。
(2)倒入量杯,驗證估算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估算大約幾杯水是1l,之后倒入量杯證實學生的估計。再次真實地感受1l的大小。)。
四、拓展延伸。
說一說,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品上標有升和毫升?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回歸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五、練習鞏固。
1、完成答題。
紙上練習一。
填一填:
一瓶鋼筆水的容積是60()。
摩托車油箱的容積是8()。
一瓶礦泉水的容積是600()。
運貨集裝箱的容積約是40()。
微波爐的容積是45()。
集體訂正、糾錯。
2、完成答題紙上練習二。
化一化:
4l=()ml4800ml=()l。
2.4l=()ml500ml=()l。
785ml=()cm3=()dm37.5l=()dm3=()cm3。
8.04dm3=()l=()ml2750cm3=()ml=()l。
你能說說是怎么換算的嗎?
六、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學生交流學習所得。
七、板書設計:
容積像墨水瓶、粉筆盒、教室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和一般用體積單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容積單位計量液體:升(l)、毫升(ml)、立方米(m3)。
它們間的關系:1l=1dm3。
1ml=1cm3。
1l=1000ml。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dangtuanfanwen/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