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需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設計和調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案范文,供教師們參考和借鑒。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義。
2、知道功率的公式、單位,
3、會計算簡單的功率問題。并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具體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從身邊生產和生活實際中,認識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別。
2、通過類比把速度的知識遷移到比較做功快慢上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和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用功率公式解決實際問題、設計實驗估測人的功率。
體重計、秒表、刻度尺。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時間,他做功快慢_______(選填是否相同)。
生: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賽跑都是用這種方法(裁判員的方法);還可用另一種方法,是相同時間比______(觀眾的方法),物理學上常采用后一種方法。
師:同樣比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兩種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況下比,或者相同時間的情況下比。
師:物理學中,則采用后一種方法來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一)、功率:
師:請同學們參照書本p65認識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義:_叫功率。
2、計算公式:w=,t=。
3_(符號表示___),人們它叫做___,簡稱__,符號表示___。在工程技術中常用單位是____、_____。它們之間的進率是。
練一練:(1)單位換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師:討論:
1、功率大的物體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體一定花的時間少。
3、做功的多的物體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體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體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體做功,功率小表示物體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與功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理量。
生:練習。
1、如前面題目,若小明的體重為500n,每層樓高為3m,則他兩次上樓所做的功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兩次做功的功率分別是_______和________。
2、兩臺起重機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們完成的功相同,則它們完成這些功所用的時間之比是;在相同時間里完成的功之比為_________。
師:閱讀課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體的功率。
二)、估測上樓的功率:
師:上學時我們都要從底樓登上三樓,在此過程中誰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來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們班上哪個同學上樓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時考慮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較同學上樓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測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測量哪些數據?應用什么測量工具?并設計出表格。
師:實驗操作如下,請一個同學從一樓登到三樓,測出這個同學的質量m,量出樓的高度(一樓到三樓)h,記下這個同學兩次登樓所用的時間t,并把有關數據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據p算出登樓時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測跳臺階或引體向上時人的功率嗎?應如何測量呢?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有哪些疑難問題?有什么體會?(請你寫下來)。
1、完成課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種形式表示。我們可通過以下例子來分析:一輛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sw牽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間有什么關系?用公式p=、w=fs、v=推導出來,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換掉,最終用f和v來表示功率)。從此公式來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體的速度必定會使動力(拉力)減少。在分析一些有關運動的物體(包括機器)的功率時,應用此變形式比較簡捷。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明確電源在直流電路中的作用,理解導線中的恒定電場的建立。
2.知道恒定電流的概念和描述電流強弱程度的物理量———電流。
3.從微觀意義上看電流的強弱與自由電子平均速率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類比和分析使學生對電源的的概念、導線中的電場和恒定電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電源、電流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的生產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
重點:理解電源的形成過程及電流的產生。
難點:電源作用的.道理,區(qū)分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和在導線中建立電場的速率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先對本章的知識體系及意圖作簡要的概述。
(二)新課講述————第一節(jié)、導體中的電場和電流。
。
本節(jié)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線運動》第六節(jié)《向心力》。
教材的內容方面來看,本章節(jié)主要講解了向心力的定義、定義式、方向及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前面幾節(jié)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這節(jié)講的是描述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合外力,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為接下來萬有引力的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這樣的安排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來看,本章節(jié)是運動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它把運動學和動力__聯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也是學生知識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方面】。
在學習本節(jié)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具備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為本節(jié)課的探究性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思維基礎方面】。
高一的學生通過初中科學和第一學期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啟發(fā)。
【情感態(tài)度方面】。
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向心力有關的現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錯誤的這就給學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帶來困難。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理解向心力的定義;
【過程方法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向心力表達式驗證,向心力來源與作用效果。設定一定運動情景,來驗證向心力表達式。來源進行舉例說明,進行受力分析。(重點如何落實)。
難點:向心力表達式的驗證。通過用圓錐擺粗濾驗證表達式,通過圓錐擺做勻速圓周運動解釋原理,分析其在運動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測量數據與測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達式的正確。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手段:多媒體,口述。
六、教學過程。
1、引入。
回顧本章內容,復習向心加速度,放一個有關視屏,向同學提問物體為甚么做圓周運動?
2、新課教學(熟悉一下過渡)。
做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實驗,多問題進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點進行總結。
教授有關向心力的有關知識并進行一定補充。
用圓錐擺粗濾驗證向心力表達式小結:向心力定義表達式。
。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幾個主要天體層次;
能力目標。
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在這些星系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等的運行;
情感目標。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是解釋宇宙起源的一種學說,引導學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教學重點?:應用萬有引力定律。
教學難點?:天文學知識。
教學方法:自學與講授。
教學用具:多媒體和計算機。
教學過程?:
問題: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1、圍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的星是什么星?誰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衛(wèi)星,是地球與衛(wèi)星間的.萬有引力提供的.。
這是第一層.(地球的衛(wèi)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2、太陽系中有幾大行星在繞太陽作勻速圓周運動?是誰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萬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陽是恒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3、太陽系又在什么范圍內呢?
回答:在銀河系.。
4、請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典型例題1:在研究宇宙發(fā)展演變的理論中,有一種學說叫做“宇宙膨脹說”,這種學說認為萬有引力恒量g在緩慢地減小.根據這一理論,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系中地球的公轉情況與現在相比:
a、公轉半徑變大b、公轉周期變小。
c、公轉速率變大d、公轉角速度變大。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解得:
當減小時,增加時,公轉速度逐漸減?。?。
由公式又知t逐漸增加,故正確答案為b、c.。
求:
1、“黑洞”的質量.。
2、試計算黑洞的最大半徑.。
解:
1、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3.6×1035kg。
得:
解得:=5.3×108m。
布置作業(yè):
初步認識與非門可以代替與門、非門。
(二)實驗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輸入端四與非門集成電路兩塊,100歐定值電阻1只,gd55—2型發(fā)光二極管1只,常閉按鈕開關兩個,一號干電池三節(jié)(附電池盒),mg42—20a型光敏電阻1只。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我們已經學過了與門、非門、與非門三種門電路,同學們還記得與門、非門、與非門使電路閉合的條件嗎?同學們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與門輸入端都是高電位時非門輸入端是低電位時與非門只要有一個輸入端是低電位)。
與非門是最常見的門電路,這是因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沒有專用的非門、與門時(為了生產、調試的方便與規(guī)范,在集成電路產品中沒有與門、非門,而只供應與非門),可以用與非門來分別代替它們。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把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使用。板書:
(第六節(jié)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
2.進行新課。
(1)用與非門作為非門。
同學們,現在我們研究只應用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a(或b),另一個輸入端b(或a)空著,這個與非門的開關條件。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低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把它當作一個電路的開關,此時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高電位,關的)。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高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這個開關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低電位,開的)。
問:這樣使用與非門,這個與非門可不可以看作是個非門(與本節(jié)課復習中的板書呼應)?(可以)。
板書:
能獨立說出功的概念和計算公式,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功的意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提高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guī)律的興趣。
【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能夠進行功的計算。
【難點】。
做功因素的判斷以及功的計算。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展示叉車提升貨物的場景并提問叉車機械的成效通過怎樣的物理過程實現。
【學生】觀察思考后回答:貨物受到叉車的力的作用,
【教師】同學們觀察非常認真,對之前知識掌握非常牢固,貨車受到力的作用并被舉高的成效在物理學中就叫為功,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功的定義。
學生回答:課本沿著力的方向移動;粉筆盒向上升高。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功的定義: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因素。
教師多媒體展示情境圖片:
1、小車在推力作用下前進;。
2、物體在繩子拉力作用下提升;。
3、提著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
4、用力搬石頭而未能搬起;提問學生這幾種情境中力是否有成效。
學生回答1、2情境中推理和拉力有成效,做功,3/4中滑板受到的力及石頭受到的力沒有成效,不做功。
教師評價學生善于觀察,理解準確,并順勢提問被踢出的足球是否有功?
學生不難答出足球被踢出后,沒有了腳上力的作用,具有慣性而運動,故沒有做功。教師評價后安排小組結合做功與不做功的這幾種情況討論做功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教師點評總結,這就是做功的因素。
(三)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大家都已經掌握做功的兩個因素,那么一個力做功多和少怎么判斷呢?
學生回答:兩種情況拉力大小不變,第二種提升更高,第二種拉力做功更多。
教師評價后總結得出: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所做的功也就越多。我們定義:力學中,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w表示功,則功的表達式為;強調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其中功的單位為牛米,也叫焦耳,符號為j。
教師多媒體展示課本中例題,請同學進行作答。
學生黑板展示計算公式及結果為答案正確,表揚鼓勵各位同學。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教師】1j有多大呢?我們知道2個雞蛋大概1n,1j就相當把兩個雞蛋舉起1m做的功。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同學們來總結一下今天學習的知識,并回家估算一下背著書包從樓底教室大概做多少功。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三定律;
(5)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樣變化、同一性質的力.
(6)能區(qū)分相互平衡的.兩個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綜合運用牛頓第二、第三定律綜合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建議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設計示例
難點: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
示例:
一、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1、舉例并分析:
例1、實驗:水槽中兩個軟木塞上的鐵條和磁鐵的相互作用.(視頻資料)
問題:觀察到什么現象?如何解釋?(表述中要明確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實驗: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會感覺到桌子也在推我們.(具體體驗)
問題:感覺到什么?如何解釋?(表述中要明確受力物和施力物)
讓學生看書上的例子或舉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義.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實驗:做書55頁實驗,讀出彈簧秤示數,看兩個彈簧秤示數是否相等?
二、牛頓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2、區(qū)分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
例題:粉筆盒靜止在講臺上.請分析粉筆盒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誰身上?(畫出示意圖)
在學生能夠正確回答后,繼續(xù)提問:粉筆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筆盒與桌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點?有什么不同點?(以上問題根據學生情況設問)
相同點
不同點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兩力必性質相同;
同時出現,同時消失;
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互為施力物和受力物);
與運動狀態(tài)及參考系無關.
平衡力
同上.
性質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時消失;
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研究對象)
3、牛頓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根據學生情況處理.
提供直升機螺旋槳轉動的視頻資料.
探究活動
題目:如何在拔河比賽中獲勝
組織:以自然組為小組
方式:研究方案并進行比賽
評價:可操作性、引起興趣、與實際結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qū)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jié)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yè)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情感目標。
教學建議一、基本知識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qū)分力.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數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qū)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數學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jié)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數學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yè)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
1.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學習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2.對功和能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jié)教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總結。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系,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并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系,為學生今后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知識,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guī)律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應用這一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2.本節(jié)教學實質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容與動能定理的區(qū)別和聯系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tǒng)、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jié)、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jié)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復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各是什么?
評價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恒是有條件的。大量現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于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后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于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么關系,是本節(jié)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系。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和,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tài)的機械能,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內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系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化的過程。
例1.質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后速度變?yōu)?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guī)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區(qū)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guī)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qū)別。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系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最高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ek=ek0-2e=50j。
本例題小結: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過p點后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課堂小結。
本小結既是本節(jié)課的第3項內容,也是本章的小結。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tài)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fā)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fā)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fā)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fā)生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fā)生能的傳遞與轉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恒這一基本規(guī)律的。
六、說明。
本節(jié)內容的處理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qū)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jié)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yè)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總結】20xx年已經到來,高中的同學也即將進入一系列的寒假春節(jié),小編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關的文章供讀者閱讀。
(2)認識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主學習.
教學建議
本節(jié)用較短的篇幅介紹了什么是單位制、什么是基本單位、什么是導出單位.
教法建議
探究活動
題目:研究某一基本單位的由來
組織:個人
形式:查閱資料,撰寫文章.
1.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應用。
2.會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3.掌握綜合運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基本方法。
天體運動向心力來源的理解和分析。
啟發(fā)引導式。
(一)引入新課。
天體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對天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學習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有哪些重要應用。
(二)進行新課。
1.天體質量的計算。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體的運動問題中,我們近似地把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提供天體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形式。
2.參考系:被假定為不動的物體系。
對同一物體的運動,若所選的參考系不同,對其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考系研究物體的運動。
3.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它是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為使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視為質點的依據,如:公轉的地球可視為質點,而比賽中旋轉的乒乓球則不能視為質點。
物體可視為質點主要是以下三種情形:
(1)物體平動時;。
(2)物體的位移遠遠大于物體本身的限度時;。
(3)只研究物體的平動,而不考慮其轉動效果時。
4.時刻和時間。
(1)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是時間軸上的一點,對應于位置、瞬時速度、動量、動能等狀態(tài)量,通常說的“2秒末”,“速度達2m/s時”都是指時刻。
(2)時間是兩時刻的間隔,是時間軸上的一段。對應位移、路程、沖量、功等過程量.通常說的“幾秒內”“第幾秒內”均是指時間。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4、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節(jié)的重點。
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一金屬片,右手擲一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后將紙片捏成紙團,重復實驗,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guī)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yè)。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3、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qū)別與聯系.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是概念較多,很多知識初中時學過,并且這些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建議讓同學自學討論的方法進行,可讓同學提前預習或課上給出時間看書,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或讓同學看書后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結合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
教學重點:質點和位移的概念
教學難點:位移概念的引入與理解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什么叫機械運動?請舉一些實例說明.
3、同一運動,如果選取的參考系不同,運動情況一般不同,請舉例說明.
4、選擇參考系的原則是什么?(雖然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但實際上總是本著觀測方便和使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簡單的原則選?。?/p>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討論問題之間進行)
1、太陽系資料:行星繞太陽運轉情況.
2、銀河系資料:星系旋轉情況.
3、電子繞原子核運轉情況.
4、飛機空投物資情況.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2、什么叫質點?
3、小物體一定能看成質點嗎?大物體一定不能看成質點嗎?請舉例說明?
4、什么叫軌跡?什么叫直線運動?什么叫曲線運動?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
1、火車(200米長)穿山洞(100米長)情況.
2、地球公轉及自轉情況.
(三)總結提高: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2、“現在是北京時間8點整”中“8點”的含義是什么?
3、校百米紀錄是10.21s、第2s末、第2s內的含義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說“物體由a點移動500米到達b點”,清楚嗎?
2、如何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
3、什么叫位移?為什么說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區(qū)別?它們之間有關系嗎?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
1、從天津到上海,海、陸、空三種路線抵達情況.
2、在400米跑道上進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況.
1、請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勻速前進,突然釋放石子,觀察石子的運動情況?再請站在路邊的人觀察石子的運動情況.二者觀察到的運動軌跡一樣嗎?請解釋原因.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biyelunwen/6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