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能夠為我們提供示范性的寫作思路和技巧,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歡迎大家閱讀和學習。
胡懷峰。
面對這些問題,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中小學教材的不銜接,有的說是中小學教師教法的不銜接……確實,初一的語文和小學語文相比內容更為豐富、復雜,在教學方法上與小學也不盡一致。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使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具有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都銜接自如,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掌握中小學語文知識的銜接點,搞好新舊知識的架橋鋪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學質量。
一、新與舊的銜接。
1.教材--了然于心。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簡單,對學生側重于識記和淺層次的理解,教師教學節(jié)奏偏慢,教學時間相當寬裕,學生只要課堂上專心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就能較輕松地取得好成績。一到中學,教學任務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要求高了,學習的密度大了,教師的教學速度自然就快了??蓪W生經(jīng)歷了一個暑假之后進入中學,本來是興致勃勃、滿懷憧憬未來的,然而大量需要記憶,需要分析與理解的知識一下子涌了進來,老師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師那樣慢條斯理地講授,節(jié)奏變快了許多,甚至單個輔導的機會也急劇減少,學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那么此時,急需我們中小學的語文教師溝通交流,齊心協(xié)力“摸清底細”,參透“新課程標準”,確實把握中小學之間語文各學段的目標,好好利用教材這一工具,幫助學生順利跨上新的臺階。
2.溝通--從心開始。
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環(huán)境完全不同,此時的心理也不同。尤其在我們農村,六年級時班里的同學大部分來自同一個村,或者臨村,大家共同相處了六年的時間,已經(jīng)彼此熟悉相知,培養(yǎng)了一定的感情。升入初中后,很多平時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講悄悄話的孩子,現(xiàn)在卻在不同的班級,雖然還是在同一個學校,可孩子們心里的感覺還是差了很多,特別是那些較靦腆的孩子,總覺得很難適應這個新的環(huán)境。
我曾問一個女孩子:中學與小學有什么不同?她說:“剛剛進入中學,那時的印象太深了。因為班里的同學都在潘徑中學讀初中,只有我一個在南岳中學就讀。看見別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塊兒聊天,我卻一個也不認識,心里空落落的,感到孤單又無助,很想逃離這里?!彪m然她是較特殊的一個,但從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剛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個共同點: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恐懼感。此時,中學的教師就該抓好起步,關注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適應這個新的環(huán)境,為以后的學習掃清障礙。
二、習慣與方法的銜接。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绷晳T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yǎng)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所以學生一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今后的學習路上必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揚長避短。
在小學階段學生已養(yǎng)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坐勢端正,答題踴躍,聲音響亮,書寫端正……這些好的習慣都是小學教師們辛勤培養(yǎng)的結果。如今,跟著學生到了中學,中學的教師應注意學生這些好習慣的“延續(xù)”,切勿讓這些習慣走下坡路。
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學和中學時的學習:小學時,我們那班的成績挺好。因為老師“抓”的太緊了,對于一些課外書,指導得特別詳細,不但要求我們去看,去背,甚至會抽查或者比賽。那時,很怕沒完成任務被老師處罰,所以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那時在班里我的成績總是第一??傻街袑W就不一樣了,老師雖說也要求我們看書,可很少檢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復發(fā)”了,所以成績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話讓我們語文教師該思考如何“緊”,如何“松”,才能讓學生從小學學習習近平穩(wěn)過度到中學學習,不至于讓孩子在中小學里,學習的積極性差別那么大。因為初一學生年齡大多在12~14歲之間,他們的自我意識強烈,“成人感”突出,興趣廣泛。他們有自覺學習的愿望,同時又有貪玩好耍的特點。所以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好一個“度”,是相當關鍵的。
語文課上,小學教師教態(tài)親切,講課富有感染力,學生隨時都在準備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一升入中學,教師應當十分愛護學生舉手發(fā)言的積極性,讓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否則就會使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在小學階段的中年級,教師已經(jīng)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摘抄的習慣,一直到高年級,學生都能堅持做摘抄。但學生大部分是出于老師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對于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說出“為什么抄”。少數(shù)較優(yōu)秀的學生在習作中懂得運用自己積累的優(yōu)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寫作優(yōu)點。到了中學,隨著學生閱讀面的廣和生活的積累,他們會越來越懂得欣賞優(yōu)美的句子和文章。那么,中學教師這時一旦讓孩子養(yǎng)成看書獨立思考,做筆記,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的良好習慣時,學生將受益終生。
2.百花齊放。
“教是為了不教”。課標實施建議中指出“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但教無定法,老師們應在“教”字上下工夫。
首先,在小學六年級的學習生活中對閱讀、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僅是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針對學生的自學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撥和講解。在課后的習題中,也僅是以讀悟為主要目標,研討探究性的合作學習較少?;诖耍谛W高年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些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辦法。如:課前如何預習,怎樣做好基礎知識,拿到語段怎么閱讀,每篇課文寫什么,怎么寫,用幾句話就可講明白?課后師生一起質疑,培養(yǎng)他的自學能力。這才是真正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標準。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這樣的循序漸進,才能讓學生掌握方法,嘗到成功的喜悅。此階段,教師教學的節(jié)奏以快半拍為宜。
例:在教學七年級第一單元時,不宜急于對課文開展較深層次的分析理解,而應側重鞏固,完善學生已有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共同了解中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及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方法,一同整理,歸納知識要點,對他們的任何一點成績給予高度的肯定,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與獨立能力。把這一個階段當做過渡期,降低學習的梯度,由半撫半放的教學方式走向自主獨立的探究,讓學生在經(jīng)驗中學--實踐中學--探索中學--解決問題中學,將知識為主的教學轉向能力為主的教學。
最后,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在活學、樂學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要在實踐中摸索、探究、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學風格,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情感的感染力與影響力,保持高度的積極性,發(fā)揮主導作用,依靠全體學生共同營造健康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以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鼻擅畹剡\用各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自學能力的形成。比如,背誦古詩文時,我們可以組織各小組搞個接力賽或排成課本劇或對詩比拼,甚至冊書中需要背誦的古詩文篇目來個“滾雪球”似的背誦。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從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樂地學習語文。
從小學到中學的這一步中,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并且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地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還必須得走在他們的前頭,全面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集中精力把勁用在刀刃上,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近百年的現(xiàn)代學校語文教育效果不佳,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沒有遵循語文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教學必須研究這個特點,并依此制定策略與實施。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講,主要有六個:
第一、“發(fā)面”原理。
這是語文教學應遵循的第一大原理。過去北方人發(fā)面,不用酵母粉,而是用“面肥”。它是上一次發(fā)面特意留下來的一塊活酵母。和面的時候把它搋進去。當時不見什么效力,過上幾十分鐘,面就發(fā)起來了。學語文也是如此。人在幼年期、兒童期、少年期記憶力非常強,而理解力卻很弱。隨著年齡增長理解力逐漸變強了,相反記憶力卻在減弱。因此學習語文就要在小學、初中階段多多閱讀、背誦一些精美的語料。尤其是背誦,這個時候不必要求他們全部理解,應充分利用兒童記憶的最佳期,能記多少就記多少,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不理解就不理解,囫圇吞棗就囫圇吞棗吧,吞下去就行。就像發(fā)面一樣,當時沒有什么明顯作用,但是若干年后就會“發(fā)”起來,聽說讀寫自然而然地變得文從字順,曉暢通達。語文學習遠期效應這個規(guī)律我國古代的私塾教育早就掌握并運用純熟。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陸世儀曾說過:“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
自十五以后,知識即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人凡有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jīng)》,即使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須熟讀。若年稍長,不惟不肯誦讀,必不能誦讀矣?!边@個道理講得多么透徹啊!可惜自從戊戌變法以來,現(xiàn)代學校的語文教學把古代的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全部拋棄了。近百年的語文教育大反“死記硬背”,不分青紅皂白,全都一棍子打死。其實,小學到初中這一段主要是積貯語料、搋“面肥”的時候,不應該提倡“理解以后再記憶”。學生只要多讀多背就行。現(xiàn)在的語文課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分析課文,結果事倍功半,把時間都讓教師給占了。該背誦的東西沒背多少,不該記的東西,如老師分析課文的答案等,倒裝了一腦袋:這真是本末倒置。語文教學不能“近視眼”。眼前懂得少一點沒有大礙,只要名篇佳作背得多,日后語文能力自會有個“飛躍”。這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大規(guī)律,萬萬不能違反。誰違背它,誰就要受懲罰。我們現(xiàn)代學校語文教學為什么效果不佳?最大的失誤就在這里。
第二、“難易不序”原理。
語文教育的過程應如何安排?很多人一想到它,頭腦里立刻就跳出“循序漸進”這個念頭。于是,很多語文改革者便冥思苦想,孜孜以求,費盡心力想要找到語文教育應如何漸進的“序”。然而,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循序漸進”果真是一個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對它連一點懷疑都不行嗎?幾十年來,我國的教育學大多是這樣講的。語文教育自然也就人云亦云。這個觀念太深入人心,太根深蒂固了,人們習以為常,對懷疑它連想都不敢想。其實,這是教學理論上的一個誤區(qū)。學習并不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淺到深,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循序漸進并不是一個普遍性的真理。語文學習即是如此。比如,現(xiàn)今的語文教材編者認為文言難,所以就安排到后面,白話文易,就安排到前面。小學只有三十多首古詩,初中才有三十來篇古文,高中多一點,約有五十多篇文言文。實際上,古文學習需要背誦,年齡越小才越好。這個順序就應該是倒的,由難到易為對。再一個是小學教材,低年級以識字、識詞和句的教學為主,中年級以段的教學為主,高年級才進入篇的教學?!白忠辉~一句一段一篇”,這個順序完全是編者主觀上的臆想。兒童學習母語,五六歲的幼兒期學習口語時,就已經(jīng)掌握了它的基本語法規(guī)律。因此,根本不必像學習外語一樣,由一句句的話開始,到一段段的話,再到一篇篇的文章。明明可以一步到位的事情,偏偏給拉成了六個年級。這樣的循序漸進怎么不少慢差費呢?古代蒙學教育,一上來的集中識字就是編成“篇”來進行,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度纸?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如此。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速成?,F(xiàn)行教材的這個序又是不妥當?shù)?。它應該采用跳躍式的“序”,而不能一點點地、爬行式地“漸”進。由此看來,中小學語文教材的這兩個主“序”都有問題。語文教學是有“序”的,但是這個“序”卻不一定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語文教學要有效率,就得尋找自己獨特的“序”。“難易不序”這是語文教學的又一個重要原理。
第三、“不求甚解”原理。
陶淵明先生曾云:“好讀書,不求甚解?!边@里借過來,用于表述語文教學的一個規(guī)律,十分恰當。中小學的學生正處于心力飛速發(fā)展的成長期。學習語文,有很多東西當時并不能完全理解、消化。這里面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生遇到一些難點,不一定非得馬上就解決。有的時候跳過去,不必管它,接著學別的文章??粗粗?,讀多了,這個難點自然而然地自己就解開了。因此,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要搞繁瑣哲學,不能形而上學。教語文課別斤斤計較,抓住一點糾纏不休。否則,執(zhí)著于小的芝麻,就會把大的西瓜丟掉?,F(xiàn)在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不高跟這個“力求甚解”有很大關系。許多教師把一篇課文肢解萬段,編出大量的問題,掰開揉碎,分析來分析去,惟恐學生有一點遺漏,有一點不明白。這樣的教學,必然侵占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學生讀的少了,背誦的少了,他的語文能力怎么能快速進步呢!
更何況語言文學的東西歷來就有“詩無達詁,文無定解”的說法,每個讀者的閱讀過程都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非要學生完全接受統(tǒng)一的觀點,這就是強加于人,就是抹殺個性,抹殺創(chuàng)造性。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是不會有大出息的。不是說語文教學不能求“解”,而是不能求“甚解”,當適可而止。
第四、書面語發(fā)展原理。
語文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兒童的聽說讀寫能力。于是,人們就此又產(chǎn)生了一個誤解:讀寫是書面語能力,聽說則是口語能力。包括中小學的教學大綱在內,對這個問題的表述也是模糊不清的。其實,無論聽說還是讀寫,需要發(fā)展的都是書面語能力。因為,兒童學習母語的幼兒期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口語,上學以后主要是書面語的`發(fā)展問題了。聽和說,是口頭交際,但它使用的語言卻不一定是口語;反之,讀和寫,是書面交際,但它所用的語言也未必是書面語。聽說讀寫是指的言語行為,而口語和書面語指的是語言形式。兩者有一致的時候,但是,并不是任何時候都完全一致,它們不是一回事??谡Z和書面語在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語言當中,都是有區(qū)別的。漢語也一樣。兒童學習口語的時候,是他言語能力發(fā)展的低級階段,而進入學校學習書面語,那就是高級階段了。漢語的口語與書面語大體上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不同:第一、發(fā)音方面。
口語是方言,書面語是普通話。第二、詞匯方面。口語的詞匯范圍狹窄,主要是日常生活的詞匯,總量也少。同時它的很多詞語是方言土語,其交際作用受到地域的限制。第三、語法方面。口語由于有語境的輔助,所以它的語法比較簡單、寬松、不規(guī)范。而書面語的語法相對則復雜、嚴格、規(guī)范化。如果從兒童言語能力發(fā)展的角度具體地講,這個低級階段與高級階段主要有七點差異:(1)。
口語的一般詞匯量少。書面語的一般詞匯量大,特別是同義詞、反義詞豐富。(2)口語冗余度大,允許出現(xiàn)大量的噦嗦、重復。
口頭語、插入語及多余的重復成分比比皆是。書面語則要求精練、準確,限制或根本禁絕這種現(xiàn)象。(3)口語語序不嚴格,可以顛三倒四,語言成分的位置不固定。書面語各種語言成分的位置是確定的,不允許隨意出現(xiàn)倒裝。(4)口語有語境的幫助,允許任意省略。書面語成分省略是有條件的,不能有隨意性。(5)口語的句子,定、狀、補等修飾成分很少有齊備或重疊使用的現(xiàn)象。而書面語,尤其在議論文體中,則普遍存在。(6)口語用“意合法”組織復句,不使用關聯(lián)詞。書面語復句一般都用關聯(lián)詞語。(7)口語中復句使用得很少,關聯(lián)詞語數(shù)量也少。書面語中復句使用得多,關聯(lián)詞語總量也大。兒童上學以后,學習寫字、閱讀,那么他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主要就是在這七個方面的提高。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原理?,F(xiàn)行的中小學大綱和教材之所以不很成功,就是沒有按它辦事。
第五、“先用后理”原理。
一般學科的學習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語文學習的過程卻相反,是“先學使用,后明道理”。語文課程涉及很多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理論,最主要的大約就是語法、修辭、邏輯了。這些都屬于歸納性的理論。它們的那些原理、法則,都是從大量的語言、思維現(xiàn)象中歸納、抽象出來的。因此,要想明白這些抽象的“理”,就必須首先掌握大量的語言材料。在這里,學習使用是第一位的,是感性層面的活動,而懂得理論則是第二位的,是在感性基礎之上的理性的活動。所以,中小學語文課不能上成語言、文學理論課,而只能是在語言、文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課、應用課。不講或少講語言理論,卻要讓兒童學會正確運用漢語,這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是不講這些“語、修、邏”的,可它的教學效果卻很好。比如,蒙學要“作對”,就是學習詞語、語法、修辭、邏輯的一個有效方法。這些寶貴的經(jīng)驗應該認真研究,加以繼承。近百年的語文教學,總是想讓學生“先明理,后會用”,實在是南轅北轍,走了一條彎路。語文教學要提高效率,非得按照“先用后理”原理來安排課程內容不可。而且,最好是往后放,高中階段講一點就算了。千萬不要像現(xiàn)在這樣,死摳許多語修邏的名詞術語,結果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卻提高不大。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是必須改掉的。
第六、“八股文”原理。
以后才會向“多綱多本”發(fā)展。語文教學都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制的一個大綱。那么,這個大綱貫穿的語文教育理念是否符合語文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就對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制約作用。符合的地方,教材就編得科學,教學就有效率;反之,則不科學,沒有效率。我以為現(xiàn)今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有些東西是違背上述基本教學原理的,所以才造成了全國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現(xiàn)狀。語文課程要改革,首先應該從這里開始。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馬克思主義整個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理論基礎,既是人類以往科學和實踐發(fā)展的光輝結晶,也是人類哲學思維發(fā)展的一種當代形態(tài)。它薈萃了資本主義向社會轉化時代的時代精神和精華,是指導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它產(chǎn)生的一個半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實踐和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發(fā)展,豐富著自己的理論內容,改變著自己的理論形態(tài),展示著自己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哲學的最初產(chǎn)生意味著人類理性思維從神話思維中和一次歷史性超越,標志著人類認識視野的極大拓展和思維層次的革命性躍遷,是人類智慧負著哲理層面的一革命性提升。哲學可以說是名種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與其它科知識一道構成人類和知識體系。而哲學作為最宏觀的信念、理想和價值觀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起著激勵和向導的作用。哲學流派中凡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質是世界和本質,思維、意識、精神是物質的派生物的都是唯物主義;相反則是唯心主義。一般說來,唯物主義反映進步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義則代表保守和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和要求。
就社會歷史基礎來看,唯物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依賴于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狀況及其發(fā)展水平,唯物主義與往往處于歷史的上升和進步的階級或集團相聯(lián)系。人類的發(fā)展總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曲折復雜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與辨證法在各自自全部歷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機結合,人們堅持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遵循認識的客觀規(guī)律,而這樣造行往往會得出唯物主義的結論。辨證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是對自然科學和概括,對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斗爭經(jīng)驗的總結,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它強調以唯物主義方式人道地,實踐地改造世界。它主張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想互聯(lián)系運動變化和不斷發(fā)展的;應當從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滅亡的過程中去把握事物。人類的發(fā)展也需要這種種觀點的支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哲學的光輝結晶,是工業(yè)發(fā)展,科學進步和哲學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唯物主義與辨證法在各自全部歷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機結合。
觀賞性公園經(jīng)歷了由貴族私有到向公眾開放的歷程,從17世紀紐約修建公園開始,掀起了大量修建公園的熱潮。公園最初只是單純模仿自然風光,之后轉變?yōu)槊谰芭c風光結合,設計內容受到當時文化思潮的影響。隨著城市中自然理念的普及,有的景觀設計師提出了適應性的觀點,營造出自然、本土的觀賞性公園。觀賞性公園涵蓋了生態(tài)性、城市性、文化性、公園性多方面的特點。它的創(chuàng)設目的是保護局部生態(tài)系統(tǒng)、創(chuàng)設生態(tài)景觀、提供活動場所,具體特點表現(xiàn)為整體性、多樣性、過程性。觀賞性公園包括自然性景觀與人文性景觀兩種不同類型,人文性景觀包括古跡、文物藝術景觀等,自然性景觀包括山岳景觀、水域景觀、氣象景觀等,其中植物景觀是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1]。植物景觀是指以多樣性為指導,以植物為材料,利用原有的自然條件,建立的人工植物群落。傳統(tǒng)的植物景觀是根據(jù)分類不同采取不同的.體系,按照植物生長類型、氣候特點、觀賞特點可分為原生植物景觀、人工植物景觀、自然恢復景觀3種類型。原生植物景觀是公園內原有的自然景觀,是原有的植物。人工植物景觀以自然的觀點進行人工設計,在城市空地上規(guī)劃人工栽培的生態(tài)植物。自然恢復景觀是以原生植物為基礎,配置人工植物加以完善,以原生人物保持穩(wěn)定性,有效結合人工栽培的植物,具有恢復場地生態(tài)和諧的作用。植物景觀非常重要,具有環(huán)境效益,可以修復環(huán)境,改善群落的布局與大氣環(huán)境,緩解熱島效應,是天然的綠色消音器。植物景觀還具有美化城市、陶冶情操、防災避難的社會效益。植物景觀是城市鄉(xiāng)土環(huán)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基地[2]。
2植物景觀設計要點。
觀賞性公園植物景觀可以設計為規(guī)則式、自然式與混合式3種。規(guī)則式的人工感極強,有明顯的結構與裝飾性效果,因為有人類中心思想的傾向,所以在設計時應減少使用。自然式的特點是由人類所創(chuàng)造,但是避免有人工痕跡的一種設計形式,注重層次色彩的結合運用,形成多層次的景觀輪廓?;旌鲜浇Y合規(guī)則式與自然式的特點,在融合中求變化。觀賞性公園的植物景觀可以借鑒自然界中的植物類型,以植物群落的整體形態(tài)展現(xiàn),使植物群落可以反復出現(xiàn)、互為補充??梢猿浞纸Y合密林、疏林、純林、疏木草地、灌叢、草原以及濕地的群落,豐富局部物種的多樣性。觀賞性公園的植物景觀一定要具有可觀賞性。首先要有優(yōu)美的形態(tài)。樹形要搭配好。樹形指的是植物的輪廓,可以分為垂直向上、水平展開、無方向以及其他輪廓四種類型。垂直向上類要具有挺拔的聳直感,給人以緊張感可以形成視線焦點。水平展開類的特點是長度大于寬度,增加構圖的寬闊感,但是也有空曠荒涼的感覺。無方向類是指類似于球形與半球形這種可以緩和周圍景物的輪廓類型。特殊樹形是指垂柳等可以起到點景作用的樹形。要有適宜近觀的葉形。葉形分為單葉與復葉,單葉有橢圓形、圓形、三角形、掌形、奇異型等,復葉有羽狀與掌狀等。其他的諸如花型、果形、干形、根形也不能忽視。其次,色彩也要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目的效果。色彩根據(jù)葉色、花色、果實色、枝色、干色可分為紅色系、黃色系、藍紫色系、深綠色系、淺綠色系、白色系、黑色系等。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提高景觀的可欣賞性。再次,要注意植物景觀的質感。主要由葉片反映的特征所決定,葉片小而柔軟會顯得柔美,也偏大而粗糙會顯得豪放。還要注意植物氣味,避免使用有刺激性氣味、引人反感氣味的植物。最后,要注重塑造意境。
3結語。
觀賞性公園在宏觀區(qū)域的布局上要遵循生態(tài)規(guī)劃的原則,既要利用自然條件模擬生態(tài)群落的生活特性,又要規(guī)整地為植物景觀布局,既要體現(xiàn)植物的功能性又要體現(xiàn)它的審美性。根據(jù)不同群落的特點要有側重地進行配置,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結構內容、手法,植物要素要與其他的要素緊密結合,關注地域特色與大眾心理,運用現(xiàn)代的科技手段增加植物的可觀賞性,充分運用場地與鄉(xiāng)土文物降低造價。觀賞性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要點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語文課兼具美學性、文學性、人文性和寓德性于一身,組織、教學方式靈活多變。現(xiàn)代教育技術以其強大的功能,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乃至教學時空都出現(xiàn)了全新的變化。如何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激活語文課堂,將學生引入一個更加精彩的學習世界,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極大地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聲、光、電的有機融合所營造的情境中以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進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例如:我們在上《海上日出》這一課時,過去總是局泥于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教師的講述對于從未見過大海更未見過海上日出的鄉(xiāng)村孩子來說,要達到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不可能的?,F(xiàn)在,我們在上這一課時,可以通過電腦對有關大海及海上日出的情形進行剪輯,然后在課堂上擇機為學生放送,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通過媒體的形式,了解大海,了解海上日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并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諸如此類的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使教學產(chǎn)生更大的`效益。
教學,顧名思義,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學的因素,是一個教與學有機結合的雙邊活動。教學互動的效果決定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想了許多辦法來促進教學的雙邊互動,如卡片式、游戲式、問答式等,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這樣的互動無疑會因為其單調性而被逐漸否定。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促進這種互動,則能夠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生動,更加多元化。如:在教學《窮人》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出示有關窮人生活、生產(chǎn)場景的圖片、錄像、影視等,并隨機提出有關問題,與此同時,教師抓住教學契機,適時地提出一些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討論。這樣,我們就能夠實現(xiàn)學生、媒體、教師之間的三邊互動,極大地豐富教學的內涵,延伸教學的內容,使學生有更開闊的眼界、更活躍的思維。
激活教材內容。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之所以備受推崇,還在于它在活化、細化、具體化、形象化教學內容中所能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一堂語文課,離不開教學的載體——教學內容,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依存于教學內容來開展。課堂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豐富教材內容的表達方式,使原來僅靠教材文字和圖片來表達的教學內容變成能夠引起視覺和聽覺沖擊的多媒體聲像材料來展示給學生。如:在教學《望天門山》這一首古詩時,學生對于古詩精煉的詞句可能很難達到理解透徹的程度,雖然教材給出的材料中有一張圖片,但是區(qū)區(qū)一張靜態(tài)的圖片又怎么能夠將長江沖破天門出奔流東去的氣勢描述得呼之欲出呢?這時,我們不妨試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來演繹這首精彩的古詩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長江的大氣、浩氣和生氣,在看長江洶涌東流的同時,配以古詩蕩氣回腸的吟誦,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不言自喻了。
勿庸置疑,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充分展開思維活動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思維深度、廣度、活躍度的過程。對于激活學生思維活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去我們積累了很多極有價值的經(jīng)驗,如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變式練習、語文教學中口語練習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引入,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與激活就多了一條光明大道。如:在教學《心愿》這一課時,教師可根據(jù)獨立閱讀課文的特點,制作好課件,在聲光電給學生造成強大沖擊的同時,向學生適時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斷地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欣賞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體會成功的快樂,最終理解和平和友誼是世界的主旋律、人民的心聲,并產(chǎn)生一種為世界合平、國家富強而學習的崇高的使命感。
誠然,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見實效,只有在教學中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合理應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切不可畫蛇添足,勉強為之。
小學語文多是以提高學生識字、朗讀等基礎能力為主的課程。初中生與小學生相比,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有延續(xù)也有分化,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著力實現(xiàn)中小學生在學習興趣上的銜接。例如:初一學生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故事中學習語文知識,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紫藤蘿花的特點,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喚醒學生兒時的記憶,啟發(fā)他們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蘿、認識紫藤蘿,引導他們用心領悟藤蘿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蘿與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啟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情趣與想象能力,從而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銜接。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開始訓練學生寫字和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知識難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計劃地強化學生的學習習慣,做好學習語文習慣的銜接工作。初中語文字、詞的增多,文言文難度的增加,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困惑,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讓他們把不會的生字、生詞摘抄下來,找出中心句,并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概括,要求他們按詞、詞組、段落等進行分類預習;用查字典的方法解決生字、生詞的疑難問題,對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向其他同學或教師請教。教師結合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使學生完成從小學到初中學習習慣的過渡與銜接。
初中教師要延續(xù)小學老師常用的情景教學模式,根據(jù)初中新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掌握程度,實行分層次地教學,選擇一些活潑有趣、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材料,靈活調整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學習進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課堂交流互動。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情景表演,模擬皇帝穿著新裝游街的情景,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學氛圍。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表演過程中進行鼓勵,緩解他們在課堂上的緊張情緒,讓他們慢慢融入到初中課堂的教學氛圍中來,以行之有效的教學銜接策略,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四、要注重學習方法的銜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預習、聽課、復習等方面進行調查,了解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讓學生在跟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中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文中描寫濟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
2.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寫作手法?
3.作者是怎樣使情景交融的?通過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學習課文內容,培養(yǎng)他們在閱讀中有意識思考的習慣。對于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對教師的教學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適應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對其進行指導,實現(xiàn)他們在學習方法上的有效銜接。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語言評價對學生有著判斷、引導、鼓勵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用鼓勵性的評價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探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月亮上的足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快速閱讀中,歸納和總結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言。在小學階段,教師大多是以頒發(fā)五角星、小紅花等以示鼓勵,初中教師可以借用這種形式,用表揚欄里的紅旗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對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確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幫助,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語文教學中來。
總之,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要做好中小學教學的銜接工作,根據(jù)學生的習慣和學習興趣,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指導,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xiàn)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教學評價的過渡與銜接,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葉素英.中學語文課堂預習及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
[2]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教態(tài)是教師講課時的情緒的外在表現(xiàn),比如,教學心情、表情、體態(tài)動作、神態(tài)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會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通過教師的教態(tài)而“觀其色”。教師的教態(tài)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種課堂氣氛。因此,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直接影響課堂氣氛。
教師的教態(tài)有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教師走進教室的那一刻,教師教態(tài)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tài)去面對學生,及時調整好你的心態(tài)和精神面貌。具體來說,要做到:一是用微笑面對學生。二是給予學生鼓勵。三是多給學生肯定的目光,鼓勵的目光。多夸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yè)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
二、創(chuàng)設懸念引發(fā)課堂氣氛。
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zhàn)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chǎn)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fā)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三、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氣氛。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否融洽,決定著語文教學課堂氣氛是否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是靠鐵的紀律和揮動的教鞭“打”出來的,它依賴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依賴于教師角色的轉變,依賴于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破除“師道尊嚴”,變強調學生尊重老師的單向要求為師生互敬的雙向統(tǒng)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專制型或權威型為合作型或伙伴型關系。
在語文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氣氛,實現(xiàn)民主對話、民主交流,呈現(xiàn)一種協(xié)商式、和風細雨式的良好師生關系氛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學生觀,因學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發(fā)學生,以飽滿激情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重塑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語文教學中師生不和諧的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形成良好心理氛圍,調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氣氛,實現(xiàn)語文教學改革目標。
四、自由選擇的作業(yè)形式課堂氣氛。
我清醒認識到:不論是何種作業(yè)形式,過量的作業(yè)或罰抄、罰寫,只會使學生不堪重負,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而產(chǎn)生反感和厭學情緒,最終使得課堂生態(tài)被破壞,教學環(huán)境被人為地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被統(tǒng)一要求的大量作業(yè)所累:成績好的學生因覺得簡單無必要而厭做,成績差的學生因覺得太難、做不出而不做,教師卻又因學生沒能按要求完成任務而不悅,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就沒有了。教師應當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變強制性的布置作業(yè)為商量式的推薦作業(yè),根據(jù)所授內容在一定范圍內,指定一些分量或難度有所不同的題目由學生自由選做。
這樣,可使學生在不感到負擔的情況下,發(fā)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對于成績好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讓其少做些瑣碎的作業(yè),推薦他們做些課本以外的練習,以拓寬加深其知識結構;對于中低層次學生,在推薦作業(yè)之前,教師需精選一些示范題進行講解,做些必要指導。
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要求學生所做的看、聽、說、讀、背等軟性作業(yè)因其檢查難度大,學生也因其“軟”而“欺軟”。理想的做法是:引導他們自覺而又興趣盎然地去聽、說、讀;可以通過自由組合、自由改編所學并上臺表演來鼓勵學生主動交際、交流;通過讓學生復述課文來使他們靈活運用課本中出現(xiàn)的語言點并培養(yǎng)語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營造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1、讓學生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接受評價。
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學會,學會是為了會學。學生的準備過程實際就是學―學會―會學過程。
2、把評價權力交給學生,使其主宰自己。
例如,在考核學生的“聽、說”能力時,可從教師作為主考官,學生接受考核和考試,轉變?yōu)閷W生自己充當評委給自己和同學評份,教師只是作為指導者和觀眾;在進行“聽寫、默寫”檢查或“寫作能力”考核時,可讓學生間互相批改打分,教師只是在學生評價后,有目的抽查幾本,了解情況;在日常測驗時,教師甚至可采用“免監(jiān)考”方式。教師的充分信任,必然會得到學生的回報。這種民主的評價方式更會增進師生間的信任感,并能夠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發(fā)揮出應有水平。
3、評價標準要多樣化、層次化。
傳統(tǒng)的評價標準是由教師制定,以教師的理解為主體,事實上,世界是多樣化的,學生的語言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唯一標準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違背辨證法的。一定程度上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來評價自己或同伴的學習,體現(xiàn)出評價標準的多樣化、層次化,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教育、自我評價。這種多樣化、層次化的評價標準為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氛圍。他們會在和諧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矯正自我行為,從而最終達到會學的教學目標。
第一、“發(fā)面”原理。
這是語文教學應遵循的第一大原理。過去北方人發(fā)面,不用酵母粉,而是用“面肥”。它是上一次發(fā)面特意留下來的一塊活酵母。和面的時候把它搋進去。當時不見什么效力,過上幾十分鐘,面就發(fā)起來了。學語文也是如此。人在幼年期、兒童期、少年期記憶力非常強,而理解力卻很弱。隨著年齡增長理解力逐漸變強了,相反記憶力卻在減弱。因此學習語文就要在小學、初中階段多多閱讀、背誦一些精美的語料。尤其是背誦,這個時候不必要求他們全部理解,應充分利用兒童記憶的最佳期,能記多少就記多少,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不理解就不理解,囫圇吞棗就囫圇吞棗吧,吞下去就行。就像發(fā)面一樣,當時沒有什么明顯作用,但是若干年后就會“發(fā)”起來,聽說讀寫自然而然地變得文從字順,曉暢通達。語文學習遠期效應這個規(guī)律我國古代的私孰教育(-上網(wǎng)第一站35d1教育網(wǎng))早就掌握并運用純熟。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教育(-上網(wǎng)第一站35d1教育網(wǎng))家陸世儀曾說過:“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識即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人凡有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jīng)》,即使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須熟讀。若年稍長,不惟不肯誦讀,必不能誦讀矣?!边@個道理講得多么透徹??!可惜自從戊戌變法以來,現(xiàn)代學校的語文教學把古代的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全部拋棄了。近百年的語文教育(-上網(wǎng)第一站35d1教育網(wǎng))大反“死記硬背”,不分青紅皂白,全都一棍子打死。其實,小學到初中這一段主要是積貯語料、搋“面肥”的時候,不應該提倡“理解以后再記憶”。學生只要多讀多背就行。現(xiàn)在的語文課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分析課文,結果事倍功半,把時間都讓教師給占了。該背誦的東西沒背多少,不該記的東西,如老師分析課文的答案等,倒裝了一腦袋。這真是本末倒置。語文教學不能“近視眼”。眼前懂得少一點沒有大礙,只要名篇佳作背得多,日后語文能力自會有個“飛躍”。這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大規(guī)律,萬萬不能違反。誰違背它,誰就要受懲罰。我們現(xiàn)代學校語文教學為什么效果不佳?最大的失誤就在這里。
第二、“難易不序”原理。
[1][2][3][4]。
: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其意義重大,對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等多方面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互動式教學可從以下兒方面著手把握:讓學生分戍小組實施合作互動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實施互動學習法;打造生活化的問題場景,推進互動教學等等途徑。
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老師要想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對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的培養(yǎng)尤為關鍵,將傳統(tǒng)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呆板的教學形式進行改變,讓學生做課堂上的主人,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及其有利,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實際教學之中,老師要把主要的任務放在課堂教學上,運用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
1.推進小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處于小學生階段的孩子年齡大概都是7歲到12歲之間,這一階段孩子的特點就是好奇心強、好動,把以往的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施加給孩子,這樣不僅不會實現(xiàn)教學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學生在課堂上興致不高,單單是老師灌輸知識的工具,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此時互動式教學方法的合理引入可使得語文課堂上僵硬局面被打破,經(jīng)過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生和與學生之問的互動交流,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加,引導學生自已去走進知識,了解知識。例如,古詩內容在小學語文部分的學習是比較難的,怎樣能夠讓學生懂得文言文古詩的內涵一直是老師深思的問題,如在《古詩兩首》中杜牧《山行》的講析之中,就可以滲透互動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以往的爬山場景進行回憶,之后把自己當時所見所聞和小伙伴分享一下,之后老師在與其展開互動交流,最后引出本節(jié)要講授的內容“山行”。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對所講內容比較有興趣,使其學習的熱情被大大的激發(fā)。
2.推進教學效果的盡早實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實施互動教學模式意義重大,可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生活知識,此外對于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會幫助小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教學的高效性一直是小學語文課堂所要追求的方向?;邮浇虒W方法的滲透可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對《堰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進行講解的時候,老師合理的引入互動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走上講臺發(fā)揮其表演、獨白的天賦,這樣極大的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使學生對語言背后的含義有所體會,才外還學會了融會貫通的本領,這樣在以后使用成語方面更會得心應手。是以,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使用主要優(yōu)勢就突出在強化教學效果上。
1.實施有效的探討互動。課堂探討互動是指師生就一開放性的話題展開互動,經(jīng)過討論對遇見的問題實施處理。經(jīng)過學生自主的思考開放性的話題,可有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會幫助學生建立對問題總結概括的能力,這也是學生對于課文內容更好理解的一個過程。小學階段的學生有一個通性就是喜動,學生對于那種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比較向往,而討論互動可使得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互動的一種過程。這和在課堂上老師單純的傳授學生知識效果要好很多,學生經(jīng)過就一個問題實施探討,其學習興趣自然而然的就會被激發(fā),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去學習。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思維比較多樣化,對于問題的理解方式不是固定的,而學生之間就某一問題實施探討之后,老師適時的給予一些解釋,這樣可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2.可選用合適的提問互動模式。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完成,在講課的時候,老師可結合文章的內容向學生發(fā)問。例如在講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在課前可向學生發(fā)出這樣的問題:“以前你們迷過路么,迷路的時候你們是怎么做的”,這樣在提問的時候就突出了老師的主體性,這樣小學生就會發(fā)動腦筋,說出自己以前的經(jīng)歷,這樣就展示了學生的主體性,在這一問一答中就完成了此種互動繼而老師引出本章節(jié)要講授的內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該怎么辦呢,這樣使得課堂的氛圍得到活躍。與此用時,老師的發(fā)問,可指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有關問題實施思考,在學習中主動的尋求答案,這樣使得學習效果會更佳的理想。
3.可經(jīng)過表演互動實現(xiàn)互動教學模式的效果。教學改革之后,新的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更要具有多樣性,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實施表演互動這已然成為小學二年級語文互動教學中一種重要的途徑。表演互動主要是指通過老師在語文課堂上把文章中的故事情境再現(xiàn),之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模擬文章中的情境,這個教學過程我們稱之為表演互動。在學生表演的時候,會使得學生學習課文的情緒增加,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更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在精神,讓他們學會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表演互動對于學生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效果。比方說,在對《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文章實施學習的時候,由于此文章屬于一首歌,首先向學生介紹這首歌描述的場景,之后播放幾遍音樂,引導學生對此首歌展現(xiàn)出來的畫面實施聯(lián)想,繼而讓學生實施探討.并提供一些輔助的道具,讓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表演出來。在整個流程之中,學生對于唱歌和表演比較期盼,這樣就會對這首歌所表現(xiàn)的`場景進行深入的理解,把整首歌要表達的意思掌握好,這樣學習情緒就會一下子上來,高漲的學習情緒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情境,促進其對文章的理解。與此同時,在表演互動的時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情感的理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述,在小學語文教育之中融入互動式教學方法效果十分的顯著,可推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此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及其有利,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實際教學之中,老師要把主要的任務故在課堂教學上,運用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萍.小學語文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模式初探2013(6).
[2]鞏春麗.淺析素質教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論壇,教育科學,2013(5)。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和網(wǎng)絡時代,計算機技術在當今時代得到了普及,一些借助于計算機的技術也不斷發(fā)展。
在此過程中,多媒體技術日益發(fā)展和成熟,并廣泛應用于生活、生產(chǎn)的各個領域當中。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全面普及,它在現(xiàn)代教學當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能有效的促進社會的進步。
在這種形勢之下,人們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在不斷的推進。
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和改進,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掌握知識并提高綜合素質。
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自出現(xiàn)以來,就得到了教師的重視,并且在教學當中發(fā)揮出了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經(jīng)過實踐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也總結一些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的經(jīng)驗。
現(xiàn)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談談自己的認識,以供大家參考。
1.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激活課堂。
語文是學生從小就接觸的一門學科,對于學生們來說并不陌生。
但是,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讓學生在考試當中能夠獲勝。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主要針對字詞進行講解,對課文進行分析。
讓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機械的記憶,導致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失去其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學生們感到語文學習也變得陌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也沒有興趣。
語文知識豐富多彩、樣式眾多,本應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學科,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并非如此。
在新課改下進行語文教學,教師要力求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使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形象,對學生充滿吸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知識的學習當中。
通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語文知識更加直觀、形象的展示給學生。
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文字、聲音、視頻、圖片等資料的有效結合進行知識的傳授,讓學生通過觀看栩栩如生的畫面和視頻,欣賞聲情并茂的聲音等進行文章的品味和體會。
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文字的學習獲得知識,而且可以通過豐富、形象的教學形式獲得更多的知識和體會,學生在聲情并茂、動靜結合的教學過程當中,會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容易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由于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生動形象性,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更強,語文的學習興趣更濃,有了學習的動力,課堂氣氛會更加活躍。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這一課時,教師能夠制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感受春色的同時,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體味。
筆者在教學中制作了這樣的多媒體課件:在一陣悠揚、悅耳的音樂聲中,展示一副優(yōu)美的春色,同時文章的'題目飄入屏幕當中。
隨后教師展示另一幅畫面,同樣以春色為背景,文字內容為作者相關的介紹,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以激發(fā)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接著進行文章的學習。
在進行文章學習之前,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對學生進行提問,同時以圖片的形式展示文章中對應的教學內容,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
在進行文章的分析時,教師點擊相應的圖片,在屏幕上出現(xiàn)相對應的文章段落并配上相應的朗讀讀音。
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學生對本課的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感到非常興奮,不僅很快的掌握了本課的知識,對語文學習也更感興趣。
2.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只有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把握住教學的重點知識,深刻理解了教學的難點,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不厭其煩的對知識進行講解;為了突出教學的重點,反復對知識進行重復。
但是,這種教學形式并沒有發(fā)揮出太大的作用。
在教師反復的講解當中,學生甚至會感到厭煩。
在多媒體教學技術出現(xiàn)之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恰恰能夠有效的解決此問題。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征,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學生能夠從感性上對知識進行感受。
尤其是多媒體具有調動學生多個感官的優(yōu)勢,更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對知識進行感受,讓學生得到刺激,加深了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對于重點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字體、色彩、動畫效果、聲音等進行強調;對于難點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形象的圖畫、視頻資料等進行介紹。
多媒體教學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但是,在現(xiàn)代教學中它也存在著一些缺陷。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但是,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組織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也要做到其它教學技術的合理運用,以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
摘要:土木工程作為我國的重點產(chǎn)業(yè),直接關系到我國發(fā)展建設速度。新型技術不斷發(fā)展,對傳統(tǒng)土木工程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為了順應科技的發(fā)展與時代的潮流,土木工程必將轉向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應用之中。本文根據(jù)土木工程的意義與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且總結出土木工程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希望為我國土木工程建設發(fā)展提供參考。
土木工程從遠古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由原始的伐木采石,建造出模仿天然掩蔽物的人類居住場所,到新時期的超高層建筑、水利工程、超高長跨度橋梁,土木工程的發(fā)展與變化,代表了人類發(fā)展的歷程。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土木工程的理論、分析手段、施工技術、地基處理都有了更多的發(fā)展與突破。21世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為土木工程帶來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根據(jù)土木工程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未來土木工程發(fā)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土木工程發(fā)展意義。
土木工程的根本含義是征服大自然,通過人力實現(xiàn)自然界帶來的效果。隨著各項土木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各種高層建筑拔地而起,橋梁、水利工程、公路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土木工程是提高人類居住環(huán)境與交通的核心產(chǎn)業(yè),提高土木工程建設水平,完善土木工程發(fā)展體系,實現(xiàn)社會、環(huán)境、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的根本性目標,是土木工程發(fā)展的重點。人類需要良好的生存空間,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為了獲得更好的居住環(huán)境,更加優(yōu)秀的土木工程技術將不斷出現(xiàn)。
土木工程發(fā)展現(xiàn)狀。
為了明確土木工程未來發(fā)展趨勢,必須明確土木工程發(fā)展現(xiàn)狀,通過現(xiàn)狀分析出土木工程的特點。
土木工程理論發(fā)展。
土木工程設計擺脫了傳統(tǒng)設計的缺陷,全面分析了土木工程的環(huán)境、經(jīng)濟、安全等因素。新型材料、結構、工藝、施工方法不斷出現(xiàn),人類可以將土木工程的規(guī)模擴大化,高層建筑也在不斷增長,超超高層、超跨度復合結構體施工技術也在不斷成熟,土木工程設計逐漸向長、高、柔方向發(fā)展。土木工程設計建立在基礎理論上,隨著土建項目要求更加復雜,土木工程設計也需要更加多樣化,只有及時吸收新技術,把握住新優(yōu)勢,才能使土木工程設計更加優(yōu)秀。目前,土木工程設計已經(jīng)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在受力、形式方面比較成熟。
土木工程施工發(fā)展。
施工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材料、設備、工藝這三個方向,其中材料中發(fā)明了復合高強鋼材、碳纖維、玻璃纖維、雙層玻璃、鎂合金、鍍膜玻璃、鋁合金、節(jié)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材料在許多建筑中得到應用,也為大型土木工程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工程實施設備更加自動化、科學化、機械化,通過新型施工機械,可以使大規(guī)模土木工程得以實現(xiàn),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建設發(fā)展速度。在城市地下工程中,也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施工工藝,例如明挖、暗挖、蓋挖、盾構、沉管、凍結、注漿等工藝技術,為地下空間開發(f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我國土木工程在理論、設計、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但是技術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不足,為了提高我國土木工程發(fā)展水平,必須加強新型結構、新型材料、新型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將土木工程理論與技術完美結合,幫助土木工程收獲更大的成果。
土木工程未來發(fā)展趨勢。
社會經(jīng)濟水平不斷提高,大型城市與超大型城市數(shù)量飛速增長,人們對生活空間的作用提出了許多要求,寸土寸金已經(jīng)成為城市居民的共識。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基數(shù),高層、超高層建筑數(shù)量不斷增加,有限的城市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應用,已經(jīng)成為城市發(fā)展的主要建筑體系,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城市飛速擴張的同時,不僅僅對生存空間提出了要求,也對電力、能源提出了許多要求。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石油、天然氣的運輸,都是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在我國建設大型公共土木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國家建設項目。我國能源分布較廣,一般在西南地區(qū)存在較多的能源儲備,所處地區(qū)地形特征較為復雜,并且山區(qū)、高原、丘陵等環(huán)境較多,導致資源開發(fā)較為困難。為了提高大型土木工程建設速度,實現(xiàn)水利工程建設、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等工程項目,采取大跨度橋梁與隧道是工程建設的關鍵因素。
從以上幾種發(fā)展形式來看,未來的土木工程將逐漸應用于高層建筑施工、水利工程建設、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能源運輸?shù)裙こ讨校ㄟ^大跨度橋梁與超長隧洞,改變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阻礙,實現(xiàn)更加快速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通過精密的理論研究、新型工程材料、先進施工工藝,實現(xiàn)大跨、復雜結構、高層的土木工程建設,逐漸將大型土木工程普及到工程建設中,這就是未來土木工程的發(fā)展方向。
結語:
我國土木工程部分領域已經(jīng)在世界中名列前茅,但是土木工程理論、設計、施工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提高我國土木工程建設水平,需要積極學習發(fā)達國家土木工程技術,合理運用土木工程技術,實現(xiàn)經(jīng)濟騰飛發(fā)展。在未來的土木工程研究中,需要加強結構形式、建筑材料、施工工藝等探索與研究,也需要加強土木工程理論與技術的融合,實現(xiàn)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任秋榮,葉龍,李向召。土木工程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j]。制造業(yè)自動化,20xx(12):150—152。
[2]李青柱。土木工程發(fā)展現(xiàn)狀及未來趨勢淺析[j]。民營科技,20xx(06):181。
[3]薛揚欣。土木工程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探討[j]。山西建筑,20xx(27):277—278。
[4]祝彩霞,劉慧。淺析土木工程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xx(15):164。
文檔為doc格式。
。
調查題目:
關于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調查。
調查目的:
調查對象及樣本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涵蓋了本校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男女比例接近1:1,共計135人。
調查地點:
東西區(qū)宿舍樓,教學樓,食堂。
調查方式:
以問卷的形式向廣大同學分發(fā)調查報告進行調研,告知被調查者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負責的完成問卷。之后調查人員認真整理調查結果,得出結論。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兩種人的表現(xiàn)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價值取向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為人處世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價值取向的概念。價值取向是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或關系中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tài)度以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和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所以對主體自身,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其他主題均有重大影響。
價值取向是指主體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認同的一個傾向性態(tài)度,即一個人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并作出相應的選擇。人們的價值取向往往是對該時期特定的社會存在的反映。經(jīng)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帶來了整個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重大轉變,也必然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fā)生變化,并滲透在其生活、學習和思想道德的方方面面。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大委托項目“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工作與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對全國各地11所高校的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xiàn)出眾多特點,并且暴露出一些問題。因此,分析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特征、原因以及引導途徑,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特征及存在的問題。
此次調查問卷共發(fā)放150份,經(jīng)回收審閱后有效的調查問卷有135份,我們對有效問卷進行了收集整理并集體分析發(fā)現(xiàn)了許多特征和問題。具體分析整理如下:。
本次調查對象為大學本科一至四年級學生,其中男生70人,女生65人,男女比例約為1.1:1。問卷題目分別從五個方面調查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其中1-3題是對當前大學生學習活動目的的調研,其中:
以上三個問題從不同角度調查了大學生來大學的學習動機和狀態(tài),較好的體現(xiàn)出大學生學習方面的價值取向。通過對問卷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對以上三個問題,大家的回答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
其中,對第一個問題“學習價值”的回答,72%的同學選擇了“a、學習知識,充實自我,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17%的同學選擇了“c、鍛煉溝通與人際交往、學會并適應集體生活”,另有5%和6%的人選擇“b、僅僅想找一個好的地方靜下心來提升自己”和“d、受迫于家長或是社會競爭的壓力,沒有別的選擇”。這就說明大部分大學生來大學學習的目的是充實自我以及溝通交際,但也有一些同學是迫于自身及家庭壓力來到大學。
在第二個問題考試觀則有56%的選擇“優(yōu)秀獎金”,但同時也有41%的同學信奉“考前突擊和六十分萬歲”的策略。說明在大學一部分學生在追求卓越,但也有一部份學生得過且過。
而對于第三個問題參加社團的目的,大部分學生都是想“鍛煉能力、結交朋友”,約占總數(shù)的91%,這說明大學生參加社團的功利色彩較淡薄,對興趣的追求比較大。
以上三個問題是對大學生學習目的的探討,隨后我們又開展了對大學生的消費和戀愛觀念的調查,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約73%的同學的消費觀是“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并且有64%的同學信奉“有緣分就戀愛”的原則。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是比較現(xiàn)實的,能夠對現(xiàn)實的對待生活和戀愛問題。
在6、7問題中,同學們對我國傳統(tǒng)美德的維護程度令人振奮,80%的學生認為“子女不贍養(yǎng)父母的行為不能容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上42%的人認為是出于一種“歸屬感”??梢娫谥倚⒎矫娲髮W生們還是很在意的!
在回答關于價值觀確立、實現(xiàn)、衡量的三個問題上,我們得到了很重要的分析數(shù)據(jù)。其中,價值觀的確立方面,59%的同學受家庭教育影響較大,24%的人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較多,還有14%和3%的受朋友和媒體影響較大。而在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觀方面,58%的同學希望“自己努力,也爭取別人幫助”,也有36%的同學僅僅“靠自我的努力奮斗”。至于對人生價值的衡量上,“自我實現(xiàn)、自我完善”排在首位,占47%;其次為“對社會貢獻大小”,占22%;然后才是“生活舒適”、“權利大小”、“金錢多少”,分別占13%、10%、1%。這說明大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還是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主的。
最后兩個問題是關于大學生們的人生規(guī)劃和未來,對此55%的同學畢業(yè)后打算找工作,31%的學生打算國內深造,8%和6%的.同學則想自主創(chuàng)業(yè)和出國留學。同時,大部分同學向往的是“在一定經(jīng)濟的條件下,能張揚自己的個性和具獨立風格的生活”,也有不到1/5的學生向往平靜的生活。
二、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解讀,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當代大學生所體現(xiàn)的明顯價值取向特征,主要歸納為三點:
第一、自我意識凸現(xiàn),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實際利益的獲得。
毫無疑問,當代大學生與老一輩知青相比更加突出自我意識,信奉“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處世條約。這在問卷的第1、3、4、10題中得以體現(xiàn)。的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一方面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立意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強化,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較好發(fā)揮,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片面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利益和個人需求的實現(xiàn),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個人主義思潮的蔓延和人生價值觀的偏斜,限制了其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這種情況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我國經(jīng)濟體制轉換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必然結果。
第二、理想追求理性化。
當代大學生注重與自己實際利益關系密切的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尊重和服從國家利益,但他們并不希望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他們愿意為社會,為他人提供幫助和服務,但也要看自己從中有無實惠;他們憧憬未來,勾畫藍圖,但首先要考慮自己置身其中的價值體現(xiàn)。一些大學生“急功近利”,以“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為借口,輕理想重實惠,缺乏遠大理想。但也應當看到當代大學生將理想目標進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著他們不再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意義、偉大理想等概念只是變得“隱性”了。
第三、交際觀、愛情觀、消費觀受物質影響嚴重。
情、誠實、開朗、大方,開創(chuàng)了交際新風尚。但部分大學生人際交往注重利益,趨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當代大學生逐漸放棄了傳統(tǒng)的神圣愛情觀和責任婚姻觀,呈現(xiàn)出“物質化”趨勢,“游戲化”味道?,F(xiàn)代的快節(jié)奏生活和西方所謂“解放愛情”思潮給愛情以強大沖擊,使愛變成了利益權衡。道德責任感的淡化,不求天長地久,但要曾經(jīng)擁有的“快餐式愛情”觀,把價值觀引向畸形的、虛無的誤區(qū),由此造成所謂的“精神表層化”的現(xiàn)代病,同時愛情也由傳統(tǒng)的“愛情獨占”觀到“愛情多元”觀。
當代大學生追求消費,消費行為往往強調個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變求異。但他們并非都是炫耀消費、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和沖動消費,大多數(shù)同學還是比較注重身份,講究情調,拒絕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
三、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問題的有效引導方法。
第一、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鄧小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裝當代大學生,使當代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營造具有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和娛樂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通過軍政訓練、社會實踐、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其他公益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校園網(wǎng)建設,使網(wǎng)絡成為弘揚主旋律的、開展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就業(yè)指導,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的消費。
第二、優(yōu)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庭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長期、深刻的影響。家庭教育有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父母與子女朝夕相伴,對子女的情況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同時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為此父母要注意加強對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之上,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加強法制建設,規(guī)范價值觀的形成。
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建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體系,就必須把價值觀體系的建設與法制建設結合起來,使一些基本的社會價值觀法制化,通過手段來弘揚某些價值精神,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建設走上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徑。
總之,相信在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合力引導下,當代大學生一定會養(yǎng)成良好的價值觀。
語文教學是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悠遠歷史,可以凈化心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一門人文藝術學科。而中專學校語文課的開展卻是只重技術,為了讓中專學生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當中,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更高的要求,中專語文教學必須要把素質教育作為根本。
(一)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對素質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
中專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是沿用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以老師講為主,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鮮明。學生在課堂中找不到歸屬感,聽課效率很差。這些都是因為學校老師在新時代來臨時,教學手法顯得落后,教師的教學水平?jīng)]有跟上時代發(fā)展,使得中專語文教學課堂死氣沉沉。另外,中專語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課堂中仍然是注重技術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個人品質、內心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些現(xiàn)狀讓中專語文教育丟失了語文教學的真諦,這種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了。
(二)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缺乏積極性。
中專學校的學生對自己的學業(yè)一般是抱著得個學歷的.態(tài)度,沒有全身心投入學習,認為學習并不能對自己的現(xiàn)狀帶來改善。再加上學校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太過死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不到任何樂趣。中專生這種對學習沒有熱情,沒有目標,沒有上進心的表現(xiàn),使得中專生在課堂上不能專心聽講,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技術教育都很難實現(xiàn),更不用說素質教育了。要想給中專學生授以素質教育課程,就必須要想辦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生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低。
中專學生的知識儲備較弱,學習能力也較低,在課堂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很不足。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能力確實差,先天條件較弱,智力比不上常人,自己又不愿意用勤奮來彌補;另一方面是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認為一個中專生是沒有可能學好知識的。對于學校來說,面對學生這樣的心態(tài),要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不同的激勵措施,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專生也是可以依靠知識取得成功的。
(一)提高老師教學水平,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老師對學生來說是榜樣,也是引路人。中專語文教師要想開展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對課文內容十分熟悉的基礎上再進行擴展,將素質教育的內容穿插的教學內容中?,F(xiàn)代的教育要平衡學生的各個方面,中專語文教育也不能只是追求技術教育,也要兼顧學生的素質教育。老師作為引路人,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去探索知識的奧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素質教育效果的關鍵之一。當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就會帶著愉悅的心情去學習,這種狀態(tài)下知識更容易被吸收,獲取知識也會更加深刻。在中專語文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課堂中使用更加豐富的形式,例如多媒體教學,利用音頻、視頻以及幻燈片等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這些豐富的資源中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素質教育,成為社會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青年。
(三)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便于學生吸收知識。
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老師總是以為學生好為由,對好學生贊不絕口,而對成績較差的同學就表示很不滿,挑出各種錯誤,訓斥學生。這種做法不僅讓學生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還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中專生已經(jīng)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的訓斥會傷及學生的自尊。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完成素質教育,老師要盡可能地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通過討論、演講、小組展示等形式來活躍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四)建立監(jiān)督機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
中專生的自制力不足,需要老師時時監(jiān)督。雖然老師不能管教過嚴,但是對于學生的錯誤還是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指出,幫助學生早日改正錯誤。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課下老師也可以和學生多溝通,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只有學生認真完成教學任務,素質教育才能得以實現(xiàn)??傊袑UZ文素質教育關系著學生的品行、人生觀、價值觀,不僅僅是要會閱讀、會寫作,還要會做人。中專院校要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將語文教學的特點利用好,將素質教育完美實現(xiàn)。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j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xiàn)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chǎn)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chǎn)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jù)所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五、在閱讀教學中注意總結和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總結和積累的方法。教師總結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并將總結得出的方法應用到新的閱讀中去,通過不斷的總結和積累,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語文中的閱讀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只要我們教師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老舍曾談到過寫文章有兩個作用。一是整理自己的思想使之明確化、條理化,二是總結交流傳播經(jīng)驗。寫語文教學論文當然也不例外。
首先,它是一個過程。我們研究大綱、教材有新的領悟或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的改進有新的收獲,或教法、學法指導,語文活動開展有新的路數(shù)等等,起初僅僅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一旦要寫下來,才發(fā)現(xiàn)距離有物有序地表達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于是就逼著自己整理思想,彌補原有認識的不足。如果不寫,很難發(fā)現(xiàn)認識上的差距。
其次是為了總結交流,在語文這個園地里,任何個人不可能將宏觀的微觀的問題都研究到,都理解透。你在這方面有研究,我對那方面有創(chuàng)見,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就能共同進步。教好學生是從縱的方向上作貢獻,交流研究成果是在橫的方向上做貢獻??梢哉f沒有哪個語文教師沒從別人的論文中獲得啟示,找到借鑒。希望更多的人能拿起筆來,整理自己的經(jīng)驗并上升為理論,為語文教學教改教研園地增添自己的光彩和芬芳。
寫論文并不神秘,語文教學論文無非是闡述對語文教育的功能、特征、教學原則、內容、方法等的認識,無非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結晶,無非是展示對語文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思考,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你是語文教學教研上的有心人,只要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就能寫好語文教學教研教改論文。
平時我接觸不少語文教師,從言談中發(fā)現(xiàn),他們對語文上的一些問題很有見地,有些觀點很新穎,例子很恰切,有些作法有理論依據(jù),又有很強的可行性,如果整理下來,就是很不錯的語文教學論文。就我們大多數(shù)語文老師來說,不是不會寫論文,而是不敢寫,沒有寫,只要思想一解放,好語文教學論文和論文作者就會成批涌現(xiàn)出來。
我們處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寫論文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有真真切切的實踐經(jīng)驗,需要什么例子信手拈來,寫出來的東西實實在在,經(jīng)驗便于借鑒。咱們不要白白扔掉了這些有利條件。
寫論文視野要寬,選題要嚴。讀是寫的基礎,要通過閱讀了解所在縣市以至全省全國和世界,了解語文學科和相關學科,了解最新信息和代表性成果,立足當?shù)貙嶋H,放眼全國。要了解別人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要借鑒別人的成功經(jīng)驗,將別人研究的問題的方法途徑應用到自己研究的問題上來。視野寬了,還可避免重走別人走過的老路,正確確定語文教學論文選題。
確定語文教學論文選題要有三個意識。一是超前意識。報刊發(fā)表文章有一個或長或短的周期,要考慮論文發(fā)表到學習應用盡可能與教學同步,這就需要超前思考,預計教學中會出現(xiàn)何種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實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寫出的論文就會受到人們的歡迎。二是服務意識。寫論文主要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老師們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應當成為我們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研究課題。第三是攻堅意識。有句名言叫做“難啃的骨頭才有啃頭”。不付出努力,不花費大量心血,想輕輕松松是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論文的。有些難度較大的選題,要有戰(zhàn)爭年代炸碉堡的勇氣,敢于說“讓我上”;有些難度不大而恰好是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的,也要敢于正視差距,彌補差距,在攻堅的過程中增長才干。在確定選題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一位農民企業(yè)家的經(jīng)驗,他說,上項目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精,你精我轉”,時時領先一步。上項目如此確定論文選題也應這樣,只有如此,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寫語文教學論文不能貪大求全,對問題要有真知灼見。從事教學的老師們有具體教學任務的負擔,無查閱資料之便,不利于全方位地研究,但也有有利條件,那就是實踐。我們會隨時對教材、教參的`某一點有感悟或有不同意見,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順利和麻煩。順利因何出現(xiàn),問題如何化解,要注意積累這些閃光點、凝難點,并圍繞這些“點”進行深層思考,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整理成篇。既積累、傳播了經(jīng)驗,又使自己的思想進入了新的境界。確有所感,確有所得,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創(chuàng)作,寫的文章才叫論文。那種觀點轉引,材料轉抄,不痛不癢的文字是不能稱為論文的。
顧名思義,語文教學論文是以語文學科的有關方面為對象的議論文。一般來說,它應具有議論文所要求的基本結構。首先,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即引論。在文章的開頭要告訴別人為什么要研究這一問題,以什么為理論根據(jù)?;蛄信e現(xiàn)象,或高屋建瓴,力求問題明晰,引人入勝。其次,要明確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論文的論點應當有,且只有一個,應當是十分明確的表述,要明白、精煉地將這一觀點濃縮,或在開頭出現(xiàn),或在結尾歸結,還可用題目顯示,不能吞吞吐吐,模棱兩可。第三,要使標題醒目,結構勻稱。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主標題宜短不宜長,還要保證確能涵蓋全文;要有點韻味,不可過分直露;要盡可能展示論點或顯示論述的具體范圍。一篇論文的題目還要和文章的風格相吻合。文中若有小標題,幾個小標題角度、句式要盡可能一致,小標題下的內容要避免交叉或缺漏,要從語法、修辭、邏輯等角度反復推敲,以使讀的人能一下子就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文章下分的二級標題領出的各部分之間,以至三級標題下的各個小部分要保證篇幅大體勻稱,以免頭重腳輕或比例失調。為保證這一點,一定要在下筆之前列好結構提綱,做到胸中有數(shù)。此外還要安排好結語,用言簡意賅的歸結語或富有鼓動性的號召、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收束全文,從技巧上說可篇末點題,可照應開頭,可生發(fā)要義,大可不拘一格。
寫語文教學論文有沒有訣竅?說有,無非是老生常談:多讀多寫。好文章是寫出來的,愿我們的語文界同仁都積極參與教改教研,致力于教書育人,做學業(yè)上的有心人,從敢于拿起筆做起,逐步拓寬研究的領域,開掘鉆研的深度,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教學方式以及教學主題在新形式下受到了極大挑戰(zhàn)。為了響應我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號召,初中語文教學中逐漸融入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主要針對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在初中語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了分析。
初中語文教學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學承接了小學語文對于學生的語文基礎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另一方面,初中語文漸漸向學生們打開了一扇語文學習的新大門,大門的背后是更多新奇、引入入勝的深層次語文文章鑒賞與審美的形成。
目前,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更加多元化、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技術被引入其中,處于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們有了更多獲取語文知識的機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初中語文教學已經(jīng)根據(jù)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了一定創(chuàng)新。
但是在現(xiàn)階段,我國初中語文教學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但是其在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目前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產(chǎn)生了影響,現(xiàn)在的學生們大多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由此導致學生思維僵化,不必談創(chuàng)新,就連最基本的自主思考都沒有辦法做到。其次就是部分教師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這一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導致無論在初中語文中加入多少新型教育方案與新型教具都無法解決我國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的現(xiàn)狀。而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課堂刻板,在語文課堂上甚至出現(xiàn)了“1+1-2”這種固定答案,而語文原本是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難怪,初中語文教學水平一直“居低不升”。
1、在教師心里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學生來說,只有教師這個引導者明白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才能讓學生找到初中語文學習的方向,否則初中語文難免會“南轅北轍”。在這一點上,需要學校向教師貫徹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明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究竟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才能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想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首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主要服務于應試教育,主要目標是為了學生能考高分,考上好學校。而在新形勢之下,教育的目標應當是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有創(chuàng)造性、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教學目標與之相去甚遠,自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也應當不斷改變。
3、加強師?;印;咏虒W才能讓學牛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讓每一位學牛都擁有自主思考的機會,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之上,學牛將會獲得更多創(chuàng)新空問。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牛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給予教師一個聆聽學牛想法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維持學牛的創(chuàng)新動力,并通過引導提升學牛的創(chuàng)新能力。
4、啟發(fā)學生有自己的主張。語義是一門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相較于一理科更具有活性,無論任何想法在語義中都能得到部分人的認同或者反對,主因就是每個人對于美的欣賞角度與感知方式有所差異。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應當啟發(fā)學生,不要完全聽從書本/教導者的意見,而是應當有自己的主張。
1、某初中響應國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號召,對校內各科教學進行了改革,其中語文教學的改革最為翻天覆地。首先,該校組織校內教師召開了內部會議,進行了以“初中語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題的會議。在會議上,校領導大力倡議該校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作為日后該校語文教學的主題。并且,該校領導還收集了所有教師對于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這兩項內容提出的建議。以投票的形式選出其中適合校內推行的方案,并在全校語文課堂內開展了新式教學。該校還舉辦了“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要求全校的學生都參與其中,選出其中最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篇,并給予了一定的獎學金獎勵。在這種鼓舞之下,全校師生都參與到了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大軍中去,該校也因此收獲了更加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效果。
2、某初中語文教師為在語文課堂中貫徹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先是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時候結合多媒體教學。在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該教師開展了互動教學的教學方式,倡導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并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然后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將每一位學生的創(chuàng)新作品都收集上來,并對這些學生的作品進行了審閱,然后在課堂上朗讀學生作品,并要求同學們對這項作品進行點評,然后鼓勵不記名的作者們提升自身水平,并且表示期待這些小作者們更多的作品。而教師在向學生拓展一些課外詩句時,還鼓勵學生對這些詩句中的一部分“回爐再造”,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風格。例如“清風明月偷我心”一句中的“偷”字,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就為其填入了很多選項,并表現(xiàn)出了不同含義,例如“亂”、“鑒”、“照”、“印”等。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該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該班的語文水平有了明顯的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一定必要性,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也有了更多的途徑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者應當注意的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遠的工作,不能半途而廢,而是應當迎難之上,為能培養(yǎng)出更多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努力。
我們要成為合格的人民教師,勝任21世紀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就必須提高教師職業(yè)道德,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從而搞好教學工作。下面圍繞師德建設與最佳課堂教學氛圍的創(chuàng)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愛心與“激情度”的調控。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求知的激情就急于傳授知識,只能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冷漠的態(tài)度,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然而,若激情過盛,又會使愉悅的氣氛流于形式。”因此,可以這樣說,沒有教師主動教學的激情,就不會有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有對學生無限的愛心,掌握好激情的調控。一是自我調控,二是對學生調控。
1.教師自我激情的調控。
課堂教學氛圍首先決定于教師的激情,若教師表情冷漠、呆板、情緒低落,學生的求知欲就會煙消云散,課堂如一潭死水。無聲無息之后,一無所得,何談課堂效益。因此,我覺得教師進入課堂,必須容光煥發(fā)、面帶笑容、充滿激情,始終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讓學生感覺到你對本學科、對學生的愛,以感染學生的情緒,喚起他們對學科的興趣,激發(fā)學生上進、求知的激情,營造和諧、積極參與的氛圍,使學生高效地學習。這樣的氛圍,課堂效益又怎能不提高呢?當然,我們教師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敬業(yè)的精神以及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戰(zhàn)勝自我,調控自己的情感,將一切煩事置于教室外。
2.對學生激情的調控。
學生的情緒會隨著知識的難易程度而發(fā)生變化,知識點的難易與學生的激情度成反比。因此,要很好地調控學生的情緒,教師必須在課前研究好學生、吃透教材,把握知識點的難度,設計好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以調動起學生激情,即把好備課這一關。課堂教學時,要隨時讓教師的情緒去感染學生,巧妙運用教師的激情、教師的語言、適當?shù)奶釂柤捌渌o助手段來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對于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設法讓學生始終處平和的心態(tài),心平氣和地去學習,探討每個知識點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緒和環(huán)境下積極地探求知識;對于難度小或學生不感興趣的內容,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二、耐心與教學語言的組織。
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及參與程度。如果教師的語言平鋪直敘、沒有活力,則學生就會昏昏沉沉,課堂也會變得死板、沉悶,這樣的氛圍效果可見一般;相反,教師的語言流暢自然、繪聲繪色、形象直觀,則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使學生很快地進入狀態(tài),從而主動地參與到求知和學習過程中。可見,提高課堂效益,教師的教學語言也不失為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重要因素。但是,流暢自然、富于激情、組織嚴密的教學語言并不是脫口而出的,它需要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有極大的細心和耐心,仔細斟酌,反復醞釀;同時它也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對于每一個學生的所作所為的語言評價都應該是理解、鼓勵與表揚,而不是高高在上、諷刺與挖苦??梢赃@樣說,課堂上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是課下教師認真努力的結晶,也是一個教師崇高師德水平的寫照。
從激勵學生參與、調控課堂氣氛的角度來說,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是直觀形象、簡潔明了、鼓勵成功三者的有機結合。
其中,鼓勵成功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體現(xiàn)一個教師實際師德水平的重要標準。鼓勵學生上課積極發(fā)言,是調動積極性的最好形式,也是增加他們自信心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主動動腦、開發(fā)思維的好方法。適當?shù)谋頁P,是對學生的充分肯定,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師的語言不應太刻薄,不應有挖苦性,否則會打消他們的學習熱情,久而久之,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他們學習,達不到預期效果。此外,教師課上要多說“再試一試”、“再想一想”、“不要緊張”等等鼓勵性語言,這樣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以更好地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
三、信心與提問的技巧。
創(chuàng)設和諧、愉悅、充滿求知欲的教學氛圍,不應只追求形式的熱烈?;钴S與參與更應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散思維、主動性、能動性為主,要讓他們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這些都是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氛圍的因素。問得恰當,能引導學生參與、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出現(xiàn)自問自答式;若問得過于簡單,學生沖口而出、不加思索,則問題設置失敗。因此問得恰到好處,是創(chuàng)設師生融洽氛圍的關鍵,同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不管怎樣,在課堂上學生無法回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仍是時有發(fā)生,所以,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教師必須要有極大的耐心,同時還應鼓勵他們、相信他們,幫助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因此,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面對全體發(fā)問,要使課堂活躍,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強信心,增強學生持續(xù)參與的自覺性,使全體學生都受益。
總之,提高課堂效率是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途徑,而創(chuàng)設最佳課堂教學氛圍是根本。創(chuàng)設最佳課堂教學氛圍的關鍵需要有崇高的師德,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充分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教師自身的師德建設水平,讓學生輕松而敏捷地理解知識,從而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語文教材里的篇目具有豐富的情感性。中學生閱歷逐漸豐富,生活范圍逐漸擴大,他們的情感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他們的自尊心、自卑感也較為強烈,有的時候呈現(xiàn)出不穩(wěn)定性,容易走向極端。當他們在思想苦悶之時,讀到勵志的作品,就會精神振奮,情緒激昂。當他們熱情高漲時,如果思想受到挫折,他們就會心灰意冷,這時如果讀到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到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生命的意義”一段話也就會受到鼓舞,心中就會有積極的形象,也就會從自己的身上釋放出正能量。當然,對中學生來說,受他們心理和生理的影響,他們的情感往往也會出現(xiàn)矛盾,各種思想感情會交融在一起。教師應該發(fā)揮語文教材人文性的特點,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摒棄假惡丑的思緒。此外,教師還應充分把握中學生的情感特點,利用好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接受正確的情感教育。
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情感體驗的過程。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認知,對學生良好心態(tài)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情感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包含著很濃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帶給學生。教師對語文課文的解讀,一定要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情感,不能把消極的因素帶給每一個學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感情的技巧,要激發(fā)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讓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教師的積極情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激情。這是因為情感具有傳遞性,教師的積極情感必然會向學生傳遞向上向善的因素,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激活他們內在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圍,使學生以積極的情感去學習,從而產(chǎn)生不竭的學習動力。而且,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教學氣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此外,語文教材中美的語言、善的行為、積極的形象、美好的人生,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感染的力量,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
1.在聆聽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敘事作品文字優(yōu)美、情感至深,曾經(jīng)打動了無數(shù)人,讓一代代人感動不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jù)作品的時代、作品的體裁,為學生的聆聽創(chuàng)設條件。如恰如其分的教學情景,可以為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在聆聽中身處其境,猶如進入作品描述的情景之中。如教學《春》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音樂的形式,讓學生聆聽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靜聽泉水的叮咚聲,小鳥宛轉的歌聲,想象春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心靈的氣息。這樣,學生熱愛生活之情便隨之而生。
2.在閱讀中產(chǎn)生感情。語文教學本身就與生活密切相關,如有一些作品,描繪了河山的壯美,荒漠的蒼涼,小村的僻靜,城鎮(zhèn)的繁盛,到處是一幅幅畫面。教學時,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景中有情,面臨其景,感知形象美,一定會使學生產(chǎn)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例如,教學《沁園春雪》時,教師可播放投影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雄偉的長城、起伏的山巒、滔滔的黃河,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美的畫面,為進一步領會詩人抒發(fā)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奠定基礎。
3.在朗讀中品味情感。古人主張誦讀,朗讀成誦。古人充分肯定了朗讀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通過朗讀,品鑒詩文,可以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這是理想的誦讀境界。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讀出作品的意蘊,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境界中,沉浸在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里,與作者一起愛之所愛,恨之所恨,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讓學生積極進行朗讀。當學生通過涵詠、朗讀,用心靈去領悟時,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滲透到了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使學生獲得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
4.在想象中體味情感。作品是對生活的反映,因此,鑒賞作品也需要借助想象,從而品味到作品的美,品味到作者創(chuàng)造的美。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真諦,把握作品的思想,體會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學《天上的街市》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意境的美妙,感受語言的美妙,并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5.在導語中激發(fā)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有效設計,是一堂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好的導語,能夠將學生帶入作品描繪的情境之中,可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進入情景并為之動情。如教學《曹劌論戰(zhàn)》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遠離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怎能帶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這是公元前684年的一天,魯國上下陰云密布……”這樣不僅有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文中,從而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情感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需要教師辛勤耕耘,播種知識的種子,撒播智慧的養(yǎng)料,激發(fā)成功的思維。語文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快樂語文”的說法由來已久,時至今日,繁重沉悶的語文課堂使不少學生“談之色變”。如何使學生在語文中感受快樂?掩卷沉思之余,我決定將快樂語文的理念帶進語文課堂。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明確了三個問題,那就是:1.你快樂嗎?2.學生快樂嗎?3.怎樣使學生快樂?進課堂前先要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看起來,這三個問題提得有些單調、空洞,我卻深有體會。我曾經(jīng)多次因學生背不過課文、默不出詞語、寫不好作文而懊惱而生氣,并將這種惡劣的情緒帶進教室,遷怒于學生,學生表面上唯唯諾諾、畢恭畢敬,實際上卻是極為反感的。特別是五、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顛峰期,反抗意識尤為強烈,他們在心里抵觸你,對你敬而遠之,你說的他們可以不信、不聽,甚至會處處提防著你。如此惡性循環(huán),后果可想而知,這使我想起歷史上邵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規(guī)勸歷王的故事。教師的這種情緒,會像毒菌一樣蔓延給學生,這不正是箍在學生思維上的緊箍咒嗎?我時常提醒自己:走進教室,要始終快樂。
首先,給學生減負,將語文融于生活。
其次,在課堂上學,到生活中用。
時至冬天,我準備了一份有關描摹雪的文章,孕育了一冬的雪從傍晚飄到了天明,本來想束之高閣的問題,不料天公作美(現(xiàn)在我們這個地方的孩子與雪結緣的機會極少)。雪仍在飄飛的第一堂課,我把那篇《第一場雪》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無需多費心思創(chuàng)設情境,窗外潔白無垠的天地,任教室內的學生思緒飛揚、熱情高漲,教學效果不言而喻,沒有學生因為課后問題而怨聲載道。
后來看學生寫的日記,真是五花八門,載著他們的奇思妙想,夠你享受一冬的冰雪玉潔。
大自然的恩賜,洗練了學生的情操,快樂祥和的氛圍始終彌漫在教室里,“文章從生活中來,又回到了生活中”的內蘊,讓學生有了切膚的體會。我想,這場雪,這堂課(也許不僅僅是一堂課),將會融入他們的記憶。第三,從“一滴水”開始,到暢游語文海洋。
我們常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典故,教育學生做事要從小事一點一滴做起,學習語文亦如此。語文不只是一本薄薄的課本,語文是一幅絢爛多姿的畫卷;語文是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語言”;語文是色彩繽紛的童話世界;語文是千姿百態(tài)的“橋之美”;語文是超然物外的“童趣”;語文是那一篇篇文質兼美、風格多樣的文章;語文是對成語故事的介紹,是對電視廣告的評析;語文是繪聲繪色的演講,是聲情并茂的朗誦;語文是小報的設計,是文集的編寫……為了讓學生將“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的古訓根植于生活,我把學生帶進了語文那燦爛奪目的百花園,體驗語文那沁人心脾的美與快樂。
1.每課一詩詞。
即課前3―5分鐘的時間,學生自選一首好詩美詞,背過了,寫一寫,串講一遍大意,師生共同完成,偶有漣漪,全當一堂課的前奏,或急或緩,學生樂此不疲。
2.每日一記。
內容不限,像道聽途說,有感而發(fā),記錄下來;趣事樂事,記錄下來;學習心得,記錄下來;煩惱憂慮,記錄下來。凡此種種,不限量不定性,使之養(yǎng)成動手的習慣,在動手的過程中動動腦,想想如何寫好一句話也行,學生大笑,覺得很輕松。
3.每周一成語。
4.每周一競比。
這樣使學生積累的知識自覺地形成了一個體系。每月來一次知識擂臺賽,各種知識齊盤端上,學生自然胸有成竹、熱情高漲。他們喜歡這種檢驗,對前段知識查漏補缺,把失誤修正,把成績存放。這樣的擂臺賽如同學生的加油站,學生前進的動力更足了,良好的知識體系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有了生活中的積累,才會有課堂上的靈感迸發(fā);因為平時知識的醞釀,學生心中方能底氣十足,帶著平和的心態(tài)走進語文課堂,他們擷取的是一生的歡樂。
導入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往往有一錘定音的效果。引課時要語言精練準確,在很短的時間內切入主題,導課的角度靈活多變,形式新穎多樣,要講究藝術,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設計導語,引生入境,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結合知識背景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背景知識的介紹同樣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在職業(yè)中專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面對一篇陌生的課文,要理解一些深刻的思想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需要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一些知識背景加以介紹,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其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主題,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
三、以教師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學習。
四、課堂教學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原則。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力求創(chuàng)新,能強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現(xiàn)代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揮其自主性,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以人為本的教學則是課堂教學曰標實施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以人為本實質上就是以生為本,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越強,他們參與自我發(fā)展,在學習活動中體現(xiàn)出的自覺性就越大,因此,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少不了學生的參與,更應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性,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葉圣陶先生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己學,是無論如何學不好的?!币詥柤で?,讓學生多講多問是可以一試的辦法。
1、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習興趣。課堂設問是激活學生思維,激起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心理狀態(tài)精心設計出一些有探索意義的問題,而且問題設計要有連貫性、遞進性的特點,要新穎,富有啟發(fā)性和多面性,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把課本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學習理論聯(lián)系起來,使之更富有時代氣息。
我在講莫泊桑的《項鏈》一課時,我就事先設計了一些問題,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大膽作答,讓他們陳述理由,然后由全班討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使全文的教學趣味盎然,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想像力,在快樂和諧的氣氛中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2、給學生提供機會以講促學。新課程的特點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的時效性相結合,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還要讓學生多講。除了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安排相應的口語訓練課外,我還在課堂教學中隨時為學生提供講的機會,比如在講老舍的《我的母親》一文時就先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母親,這樣不但很好地導入了新課,也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課堂教學不再由教師滿堂灌,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也有相當?shù)膸椭?。學生在學中體會到了快樂和對教學濃厚的興趣,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融為一體。
此外,在激發(fā)學生自主性的過程中,還大膽嘗試,比如指導學生預習一篇新課,讓其設計導語,設計問題,開展課堂辯證,分角色朗讀,幫助指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等等,通過這些使學生發(fā)揮潛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枯燥的學習盡可能地興趣化、活動化,為學生營造一個融洽和諧、快樂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激活語文課堂氣氛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等,每位語文教師的教法也不盡相同,但我想,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激活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大大提高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施加影響,消除阻礙英語聽力提高的障礙,使學生的英語聽力得到提升。
1.1課堂教學。
1.1.1教導學生準確發(fā)音,使學生的音辨能力提高。加強語音訓練是提高學生聽力的基礎。首先學生單詞發(fā)音要準確,只有學生自己的發(fā)音與標準的發(fā)音一樣,才能聽懂聽到的單詞;其次學生對單詞句子的重音、連讀、不完全爆破、語調變化要掌握,這樣學生才能精確分辨出聽到的句子。
1.1.2加強詞匯、語法的學習,為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記憶單詞;幫助學生掌握單詞的全面信息;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熟悉并能運用語法。學生奠定了良好的詞匯與語法基礎后,會更易于理解聽力內容。
1.1.3聽、說、讀寫結合。聽說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進行聽說練習,讓學生在口語表達過程中綜合運用單詞、語氣、語調、語法以及情感,使學生在聽時能更好地進行辨聽,達到以“說”促“聽”,“聽”帶動“說”的目的。
聽讀訓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教導學生模仿錄音對文章進行跟讀訓練,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語感的增強都有益處。學生這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后,自然會促進聽力水平的提高。
聽寫練習是提高聽力水平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精聽對學生進行聽寫練習。學生只要對單詞、句子、發(fā)音等都掌握了才能準確完整記錄下來,只有經(jīng)過了大量的聽寫訓練,才能真正攻克聽力理解。教師應先簡后難,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練習。
1.1.4精聽與泛聽結合。聽力的提高要精聽和泛聽相結合。精聽是聽懂每句話,每個單詞,并能把聽到的寫下來。泛聽指置身于英語的環(huán)境中,通過進行大量的聽力訓練,在日積月累中提高自身的英語聽力水平。
1.2課外學習。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有限,要在課外多開展聽力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如何利用課外時間,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聽力水平的目的。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1.2.1多開展英語相關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英語演講比賽、聽力競賽、英語角等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建英語的環(huán)境,能學致以用,從而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
1.2.2多閱讀外文原著,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教師多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英文小說、雜志、報紙等。學生對有情節(jié)的故事進行閱讀不容易感到枯燥,能使學生在擴充詞匯的同時,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英文思維。
1.2.3多看英文電影,培養(yǎng)英語語感。教師可推薦學生課外。
多看經(jīng)典的英文原聲電影,讓學生在娛樂中快樂地學習,原。
聲英文對話,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英語語感,同時了解英文國家。
文化背景。
綜上所述,教師要通過課堂加強語音、詞匯、語法的指導,強調聽讀寫結合、精聽和泛聽結合;課外多開展與英語相關的活動,引導學生多閱讀原著,多看英文原聲電影,能有效攻破知識性障礙和非知識性障礙,達到提高學生聽力水平的目的。
2提高英語聽力水平的技巧。
英語聽力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課程,更主要是傳授語言收聽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所以聽力教學活動應圍繞提高學生的聽力技巧和聽力水平進行。
2.1抓住語調提供的信息。語調是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它可反映說話人疑問、懷疑、肯定、激動、感嘆等表情,注意語調,能幫助學生辨別句子的含義。
2.2理解詞組和習語的含義。平時對聽力中常出現(xiàn)的各類詞組和習語要多讀、多聽、多寫、多記,不斷補充詞匯量,正確理解它們的確切含義,切忌以個別單詞來猜測整個習語的意思。比如:withflyingcolors(非常好),getcoldfeet(猶豫)等等。
2.3在進行語段理解時,要抓住關鍵詞和關鍵句。在聽的'過程中,不可能什么都能聽懂,要避開無關的內容,集中感興趣的信息,對所聽材料從詞匯、語法等方面作進一步分析,抓住關鍵詞和關鍵句。
2.4對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或合理的推測。在聽對話時注意第二者說話的內容,判斷對話雙方的關系或身份、對話地點或時間,對話的主題、發(fā)生的事情,推測說話的真實意圖或其他常識。
2.5提高語篇理解能力,多聽短文、長對話等學生。在聽短文時要抓住第一句話(topicsentence)以了解中心思想。有時短文第一句話只起到引出主題句的作用,因此要特別注意however,but等詞后面的句子,并且要帶著這幾個問題聽:淤說話人的身份。于聽話人的身份。盂說話的主題。榆說話的地點。
參考文獻。
1龐寶坤.關于英語專業(yè)聽力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6)。
2姬祥照.試論提高英語聽力課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yè),(11)。
摘要:語文信息的積累是一個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機械地抄寫和背誦。學生在積累信息的同時,已經(jīng)過理解、感悟、鑒別和內化。新信息更適合于學生自我的思想表達,更適合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
美國著名課程專家希爾斯教授認為,學生們從學校獲得的東西是人們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這些“背景信息”幫助人們擁有普遍的經(jīng)驗,是賦于生活以意義的人類存在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學生在語文教育中要獲得的最基本的東西。有沒有獲取信息的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前提。
一、從課堂獲取和積累信息。
采用多媒體教學,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又一方式。對于教材中較難理解的部分,在經(jīng)過討論仍不能解決的,運用各種聲音、圖象資料變抽象為直觀,化繁為簡,學生便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同時還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把語文學習同其他學科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喚起學生積累信息的意識。記好課堂筆記。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習特點就在于,課堂教學信息量大,涉及的內容廣泛。僅有一個聰明的頭腦,總是難以應付這紛雜的信息。所以應當鼓勵學生記課堂筆記。筆記中可以記錄與該節(jié)課學習相關的所有內容,包括各學科知識或漫畫之類的東西。筆記的格式不必統(tǒng)一,那是學生記錄、積累信息的符號,學生個人能看得懂就行,如同記者采寫過程中的記錄符號。課堂上某種原因而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在筆記中一目了然。
二、從課外閱讀中積累信息。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大量的新思想、新觀念、新信息不斷地涌現(xiàn),而課外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學生的信息量。他可以用或長或短的時間去閱讀,可以或深或淺地去思考,可以或多或少地去積累。越是寬松的環(huán)境,越有利于學生的閱讀和積累。當然,教師對學生適合讀哪些書,怎樣進行閱讀,如何在文海中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還是有必要加以指導的。根據(jù)需要查找資料。教師在課前或課后布置學生閱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所需的是哪一方面的信息,從哪種資料中可以找得到,該信息對其當前的需求有何意義。學生可以根據(jù)情況,選擇是在報紙上、雜志上或者到圖書館、到網(wǎng)絡去查閱等,從而降低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瀏覽、默讀、跳讀,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制作資料卡等,都是讀書的好習慣。小學生的年齡小,其閱讀活動自然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和點撥。良好的閱讀習慣既有利于提高閱讀的效率,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這就是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結合。
三、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罢Z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而應當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生活,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獲取語文信息,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適時地組織一些語文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如演講會、課本劇、小征文、小辯論;消滅不規(guī)范字、城市用水調查、城市大規(guī)劃等,都能有效地、最大范圍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他們?yōu)榱耸棺约旱某煽兂酱蠡飪?,就會不遺余力地去查閱資料,走訪專家或者反復地斟酌。只要是學生主動、樂于進行的活動,他們的印象就遠遠超過任何一個人的說教。利用現(xiàn)代媒體和參觀游覽活動來積累信息,似乎比語文活動的效果更好些。因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電視、vcd、互聯(lián)網(wǎng)等已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自由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不是比要受到種種紀律約束的學?;顒痈斜憩F(xiàn)和選擇的空間嗎?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還能把搜集信息、陶冶情操、保護環(huán)境等功能集于一身,這或許是新課標把它們也列為語文課程資源的所在吧!
四、信息的處理和利用。
信息素養(yǎng)不僅僅是信息獲取和積累,而且包括獨立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以及在信息社會中合理生活學習的責任,對信息進行整理、交流和應用的能力。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時代的學習能力中至關重要的能力。獲取信息是手段,不是目的。處理信息的目的在于綜合利用各種信息,在分析處理各種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圍繞某一問題的解決、創(chuàng)造新的信息。
(一)信息的整理和加工。
整理的關鍵是分類。要指導學生對于自己搜集、積累的資料進行科學的分類。如:把語文知識按優(yōu)美詞句、作家作品、生活常識等進行歸類,把文字資料按自然、科學,人物、環(huán)境、記事等歸類。把記憶中的音像資料進行文件夾式的整理等。信息的整理不能靠一時半會的工夫,教師應當把它納入到日常教學管理中去,經(jīng)常地指導、幫助,使學生逐步學會獨立整理。寫讀書筆記是進行信息加工最基本的一種方法,這里包括寫讀后感、觀后感、游記等。學生可以把閱讀或各種活動中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重新整理,并加人個人的感情、觀點,對原信息采取批判性的吸收,使其更具個性。
(二)信息的交流和利用。
1.利用信息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隨著學生信息占有量的增加,必然會對所占有的信息進行一些思考,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疑問,進行研究,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達到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的目的。比如學習方法的研究、專題調查報告的設計等。
2.利用信息資料,進行創(chuàng)造性寫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語文信息的積累是一個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機械地抄寫和背誦。學生在積累信息的同時,已經(jīng)過理解、感悟、鑒別和內化。新信息更適合于學生自我的思想表達,更適合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因此信息量的增大,非但沒有增加其課業(yè)負擔,反而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增加了獲取新知和能力的樂趣??傊?,提高了人的信息素養(yǎng)就培養(yǎng)了人的獨立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具有追求新信息、運用新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從瞬息萬變的事物中捕捉信息,從易被人忽視的現(xiàn)象中引申、創(chuàng)造新信息的能力。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biyelunwen/5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