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論文是對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課程的應用和深化,也是對其專業(yè)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請大家在閱讀這些畢業(yè)論文范文時,理解其中的核心觀點和主要論證,盡量避免片面或誤解。
(一)愛崗敬業(yè)。會計人員應當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努力鉆研業(yè)務,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所從事工作的要求。愛崗敬業(yè)是會計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操守中最基本的規(guī)范,是會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愛崗敬業(yè)要求會計人員要熱愛自己的職業(yè)樹立職業(yè)責任感和榮譽感,在工作中忠實地履行崗位職責,以積極、健康求實、高效的態(tài)度對待會計工作,做到認真負責、恪盡職守。
(二)誠實守信。對會計人員來講就是要求會計人員要盡最大的努力,圍繞企業(yè)經濟運行的總體目標,在反映企業(yè)對外交往和商品交易活動的過程中切實做到誠實可信、遵守承諾。
(三)廉潔自律。廉潔自律是提高會計職業(yè)聲望的基石,是保證。
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條件,是會計工作的行為準則,廉潔自律要求會計人員要堅持會計工作原則,敢于同違法違紀現(xiàn)象作斗爭。廉潔自律的基本要求是:會計人員要自尊自愛,嚴格要求;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不貪不占;要從小事做起,防微杜漸,自我約束;要加強學習,自覺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
(四)遵守準則。
1.熟悉法規(guī)。會計工作不只是單純的記賬、算賬、報賬工作,會計工作時時、事事、處處涉及到執(zhí)法守規(guī)方面的'問題。會計人員應當熟悉財經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統(tǒng)一的會計制度,做到自己在處理各項經濟業(yè)務時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關守口,同時還要進行法規(guī)的宣傳,提高法制觀念。
2.依法辦事。一方面,會計人員應當按照會計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統(tǒng)一會計制度規(guī)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會計工作,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及時、完整。另一方面,依法辦事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樹立自己職業(yè)的形象和人格的尊嚴,敢于抵制歪風邪氣,同一切違法亂紀的行為作斗爭。
遵守準則,依法辦事,是會計人員職業(yè)道德的重中之重。會計工作以會計準則為指導,以會計處理為載體,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所有經濟事項和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每一位會計人員必須自覺遵守會計準則,牢固樹立財經法制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各種誘惑面前不為所動,有“不義之財不可取”和“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志氣,“不惟情,不惟錢,只惟法”。
(五)保守秘密。會計工作性質決定了會計人員有機會了解本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生產經營情況,有可能了解或者掌握重要商業(yè)機密。這些機密一旦泄露給競爭對手,會給本單位的經濟利益造成重大的損害,這對被泄密的單位既不公正又很不利。泄露本單位的商業(yè)秘密也是一種很不道德的違法行為。因此,作為會計人員,應當確立泄密失德的觀點,對于自己知悉的內部機密,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要嚴守秘密,不得為一已私利而泄露機密。
二、會計職業(yè)道德缺失的具體表現(xiàn)。
在我國,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對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yè)監(jiān)督卻失之于寬,在不少地區(qū)甚至顯得蒼白無力: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公告(第五號)顯示,共抽查了159戶企業(yè)和為這些企業(yè)出具審計報告的117家會計師事務所。在被抽查的159戶企業(yè)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戶,共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資產失真度0.95%;所有者權益不實的有155戶,共虛增所有者權益19.36億元,虛減所有者權益18.17億元,所有者權益失真度1.82%;利潤總額不實的有157戶,共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利潤總額失真度33.4%。
億元,主要用于發(fā)放福利補貼及其他不合理開支??
上述數(shù)據(jù)與事例,客觀反映了我國會計職業(yè)道德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會計職業(yè)道德的喪失已經嚴重扭曲了會計信息和經濟信息、破壞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環(huán)境、侵害了相關方的利益。正是基于這一問題的泛濫和嚴重性,關于會計誠信和會計職業(yè)道德建設越來越成為公眾關心和探討的焦點。
三、加強會計職業(yè)道德建設的對策。
(一)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會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體系。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會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體系和評價系統(tǒng)是完善會計職業(yè)道德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我們認為,會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主要應包括注冊會計師道德規(guī)范、對外財務會計道德規(guī)范和內部管理會計道德規(guī)范三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包含職業(yè)精神、職業(yè)修養(yǎng)、職業(yè)責任以及職業(yè)公正四個方面的要素。其中,注冊會計師道德規(guī)范應包括的內容有客觀獨立、執(zhí)業(yè)法規(guī)、履行責任、竭力服務、資料保密、職業(yè)信譽、職業(yè)技能等;對外財務會計道德規(guī)范主要應包括遵守法規(guī)、充分披露、真實客觀、恪守信用等內容;而內部管理會計道德規(guī)范則應當包括科學理財、節(jié)儉廉潔、嚴格監(jiān)督、協(xié)調合作、信息保密、練技精業(yè)等內容。
的有用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會計信息的提供者―――會計人員本身的職業(yè)道德水準。就此而言,會計人員必須在職業(yè)生活中對自己的思想品質、思想意識方面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要把履行會計職責轉變?yōu)樽杂X遵守的道德行業(yè)準則。
(三)實行會計職業(yè)自律機制為主、行政管理為輔的模式。會計職業(yè)道德的實施主要依靠會計人員道德感和思想覺悟,而非受制于外力。因此,會計職業(yè)道德不應由政府直接出面制定,而應由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會計學會等民間組織來制定、頒布與監(jiān)督實施,實現(xiàn)會計行業(yè)自律。相應地,可在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會計學會等會計組織內成立道德委員會來履行會計職業(yè)道德的監(jiān)測評價職能,對道德評價結果應使用獎罰手段,利用大眾傳媒宣傳正反面典型,加以輿論引導,使會計職業(yè)道德置于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以發(fā)揮”社會法庭”對行業(yè)自律行為的警示作用。職業(yè)道德評價對廣大會計職業(yè)界來說,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和十分重要的行為約束方式,它是道德規(guī)范付諸實施的必要方式,是促使道德力量發(fā)揮作用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四)培育良好的會計誠信環(huán)境。會計人員不僅工作在會計領域,更生活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其職業(yè)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一個道德意識淡泊,公共意識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不可能營造出高品味的會計職業(yè)道德。凈化環(huán)境,不是光靠會計職業(yè)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會各方面的變革與協(xié)調,尤其是應與法律、各行各業(yè)的職業(yè)道德同步。
比如:皮膚局部用激素,全身吸收少,一般不會糖皮質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但是若皮膚廣泛病變,或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導致藥物濃度的累積,也可以引起糖皮質激素的全身不良反應。如誘發(fā)或加重潰瘍病、骨質疏松、免疫抑制等。對于藥物的局部使用,不僅要關注局部不良反應,也應該注意全身吸收引起的不良反應[1]。特別是眼、口腔、鼻腔等局部用藥引起的全身不良反應。
藥劑學與醫(yī)學同屬生命科學,密不可分。藥劑學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形成與發(fā)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直接作用。藥劑學是研究藥物制劑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根據(jù)藥物的使用目的和藥物的性質不同,可制備適宜的不同劑型,不同劑型采用不同的途徑給藥,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途徑可能會大相徑庭[2]。藥劑學對于解決臨床藥物生產和使用問題,對于正確評價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對于臨床醫(yī)生合理的使用藥物非常必要??傊?,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新藥篩選方法的改進、制藥設備和工藝的高效化,出現(xiàn)了許多新藥物、新制劑。它既方便臨床治療,也給人們以啟示“化學結構唯一地決定著藥效”的片面看法已經過時了。認識到劑型,生物因素一級藥物的臨床應用方法對藥效的影響。因此必須重視藥劑學這一學科,充分利用這一學科的特點,使之更大地促進醫(yī)學的發(fā)展,更好地促進醫(yī)藥的結合。
藥學服務是一種實踐,不僅僅只停留在理論上,同時必須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并獲得效果,不管是預防性的,治療性的或恢復性的,無論是在醫(yī)院藥房還是社會藥房,無論是住院患者還是門診患者,急診患者,藥學服務要直接面向需要服務的患者,滲透于醫(yī)療保健行為的方方面面和日常生活中。
藥學服務醫(yī)用指導。
1、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我們所學的知識帶給人們,所以,我深入到。
1醫(yī)用指導的必要性。
為了獲得最好的醫(yī)療保健,病人有權利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藥物的基本知識,藥學銷售人員也有責任向病人說明藥品的用法。用藥指導的`內容應該包括:正確的服藥方法、服藥的適宜時間、用藥注意事項、潛在的不良反應等。
2.1病人用藥的依從性。
掌握藥品的服用方法,是病人正確服藥的關鍵。在多數(shù)情況下,由于藥房顧客多,因此藥學人員往往只局限于照方取藥,在藥袋上寫用藥方法。而顧客在離開醫(yī)院時,對拿到手的藥不知道怎么服用并沒有完全的了解,在服用時要注意什么,病人也不是很清楚,或者說是似懂非懂,這可能會導致病人不能完全或完全沒有按照醫(yī)囑使用藥物。在工作中經常會碰到如下情況:由于藥效不明顯,病人感覺已經好轉,或者由于某些不適的副作用,病人可能會過早停藥,這就導致了病人不依從性的產生。這些情況在內服藥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特別是在使用抗菌藥物時,當病人自己感到癥狀減輕或稍有好轉,就自行停藥,而導致病情反復、耐藥性的產生、病程的延長等,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對于藥學人員在藥袋上所寫的服用方法:如需要時不能完全理解而導致病人不依從性的產生。例如用阿托品這種藥時,如果病人體溫在39℃以上,用此藥必須先降溫,否則,因本藥抑制汗腺分泌,使散熱困難,不僅難降溫,還可能使體溫更加升高。
2.2藥物的用法用量。
藥學人員在發(fā)藥的同時如講解一些藥物保健和服藥小常識,就會使病人掌握科學的服藥方法,獲得用藥知識,有益于疾病的痊愈。
2.2.1內服藥物。
對于一些內服藥物,在服用時有特別注意事項的,就要求藥學人員在配方發(fā)藥時交代一句,引起病人的重視。例如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阿侖膦酸鈉片,要求病人必須在每天第一次進食前至少半小時,用大量的白開水送服,增加藥物的吸收,而且在服藥后應避免躺臥,減少食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藥學人中的適時提醒,將有利于病人經濟合理地用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2.2.2胃腸道疾病用藥。
胃腸道疾病是常見的疾病,按其病種、病情的需要和藥物作用機制的特點,掌握好用藥的時間和方法,才能獲得最佳療效。胃動力藥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等,均具有增強胃腸道蠕動功能,從而促進胃中食物排空,對惡心、嘔吐、泛酸、噯氣和食后悶脹等癥狀具有良好的療效,這類藥物宜在飯前半小時服用,待進食時,藥效恰好到達高峰;胃黏膜保護藥物如硫糖鋁等,則需在兩頓飯之間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奧美拉唑等,在疾病急性期,一般主張早晚各服一次,待病情緩解后,改為每晚服維持量。在配發(fā)這些藥物時,藥學人員應該主動告知病人服藥的最佳時間,使病人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2.2.3特殊用法的藥物。
對于一些特殊用法的藥物如外用藥物、氣霧劑、胰島素筆芯注射劑等,對于第一次使用的病人因其不能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治療的效果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而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
2.3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防治。
病人在用藥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問題:如有些高血壓病人在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卡托普利)這類藥物時,經常會發(fā)生干咳,在病人咨詢時要告知病人這是該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不必驚慌,如果干咳不是很明顯,建議不要換藥,如果干咳很嚴重,甚至影響睡眠,則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更換其他藥物。對于一些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病人,在發(fā)給病人藥物的同時要提醒病人服用這類藥物后應避免過多暴露于陽光中,因少數(shù)患者會發(fā)生光敏反應,如發(fā)生光敏反應需立即停藥。外用藥物中維a酸乳膏在用法上比較特殊,該藥物最宜在晚間或睡前應用,因為日光會加強維a酸對皮膚的刺激,導致維a酸分解,且維a酸會增強紫外線的致癌能力,故治療過程應避免日曬或采用遮光措施。外用該藥物還可能會引起皮膚刺激癥狀,如灼感、紅斑及脫屑等癥狀,應告知病人不要緊張,這不是病情的加重,而是表明藥物正在起作用,多半可以適應及耐受,刺激癥狀會逐漸消失,無需停藥。若刺激現(xiàn)象持續(xù)或加重,可間歇用藥或暫停用藥。
3嚴格要求自己。
我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認真工作,做到了無差錯事故,不僅如此,在工作中做個有心人,積極主動地學習與藥學相關的新理論、新知識,只有不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才能更上一層樓。
1可能性標準。
資產減值的可能性標準,是指對有可能發(fā)生的在資產減值方面的損失,即回收金額小于賬面金額時,在負債報表中予以確認這種標準可以避免所發(fā)生過的不必要的一些減值損失的確認,與歷史成本的框架能夠保持高度的一致,使用這種標準計量的時候應該采用公允的價值進行計量,確認的時候則應該利用未來現(xiàn)金流方面所做的貼現(xiàn)值為基礎,這種標準同樣存在標準及限制條件不明確的問題,因而,此標準存在被人濫用的可能。
2經濟性標準資產減值。
經濟性標準是指在資產負債報表里面,所有的出現(xiàn)過減值的,就要對其明確,和計量使用的基礎是一樣的。使用經濟性標準的話,此時的資產具有可定義的特征,即資金就是所預期的一個未來的經濟利益;能夠降低減值明確時期的主觀性,有著非常優(yōu)秀的實踐意義和穩(wěn)定性。
二、我國現(xiàn)行資產減值會計的現(xiàn)狀。
1資產減值準備方面的確認與計量之間難度大,資產減值準備是對于未來經濟利益預期的一個確認,因為不確定因素太低,而掌握未來實際能掌握的資源和信息太少,無可避免的將面臨非常大的難度去進行計量,主要因為以下兩方面原因:(1)我們國家如今的市場體系不合理,資產信息存在問題。缺乏依據(jù)來對資產減值的準備提計;(2)對于技術更新市場變化等等不確定因素過多,計量不是會計專業(yè)能力所能做到的,還需要極多部門甚至于企業(yè)之外的專業(yè)評估機構的參與才能有所確定。
2對可變現(xiàn)凈值及可收回金額的計算具有復雜性,對于要進行計算和確認的可回收金額、可變現(xiàn)凈值,會由于工作者的差異而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由于此類運算依靠人的主觀性,它的結局有非常多的出入,無法精準的分析。而確定在可回收金額中的未來現(xiàn)金流的預計,則要對未來一個時期內的貼現(xiàn)率和現(xiàn)金流入量做個預計和確認,然而,貼現(xiàn)率是一個無法把握的不穩(wěn)定因素,從而使資產減值準備提計變得彈性大而難以確定。
3資產減值的披露內容非常簡單,在企業(yè)的資產負債表中,其有關資產為賬面價值減去準備之后的金額來反映,而且,資產減值準備提計在準備確認當中的損失沒有清晰的甚至沒有在利潤表中體現(xiàn)出來,因此,相對于國際會計職責來說,我國的新準則十分不完善。
4資產減值準備提計同實務操作中所發(fā)生的困境對于資產減值準備的合理計量,前提是建立在一個合理而且操作性強的計量標準之上。然而,實際計量當中的可操作性于理論的合理并不一致,因為對未來現(xiàn)金流的現(xiàn)值的正確計量,十分有難度,一般必須使用別的`輔助事項才可以開展好,比如現(xiàn)金流的計量標準銷售凈值等等。因此,資產減值準備提計與實務操作有難以協(xié)調的困境。
三、如何完善資產減值。
1重要性原則。
當分析該項減值內容的時候,要積極的論述那些意義關鍵的事項,比如對負債資產損益等,對于那些會干擾到決定人活動的關鍵的會計內容,可以結合設定的步驟和措施來分析,針對那類意義并不是非常關鍵的會計內容,可以在不干擾決定人以及使用人的背景之下,結合要求的會計措施和步驟,對其精簡分析。
2要確保計量規(guī)定是一致的,防止并且降低人為性的活動。
如今時期,我們國家會計行業(yè)的發(fā)展不是非常合理。由于會計對于政策的選取有著非常顯著的多樣化的意義,此時就給單位增添了很多的彈性內容。之所以在我們國家設置該項減值準備,其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意義就是為企業(yè)利用會計選擇及專業(yè)判斷像市場推廣自身的信息和產品,其能夠降低決定選取的多元化,將標準綜合,進而能夠有效的避免工作者的活動隨性,防止其具有主觀意義,提升資產減值準備的計量方法等。
3當前我們國家的信息領域和價格領域要不斷的強化并且完善。
我們國家如今的價格領域和信息領域中有非常多的不合理的要素,是很不完善的,有非常多的不明確的事項。在我們國家,不管是一般的機構,亦或是政權管控機構等有著優(yōu)秀的服務特征的單位,要想獲取單位的投資的話其難度非常大,而且市場的價位不明確,也不具有合理的措施以及衡定標準來確保該項計提活動的開展。所以,要想確保單位的計提準備規(guī)范合理,確保核算真實合理,確保資產領域的價位公平的話,就要切實的強化信息領域以及市場領域的發(fā)展。
4單位的績效測評體系要切實的發(fā)展。
目前外界對于單位的經濟測評和考察等的規(guī)定,一般只是關注結局,只是分析其利潤,很少關注結局的生成步驟等,此時就導致單位因為各種自身的以及外在的緣由,掩蓋報表的真實信息,通過粉飾等活動來應付考察工作的開展。要想合理的應對如上的不利現(xiàn)象,就應該積極的完善并且改進單位對于績效的測評體系,確保它科學有效,將財務和其他的一些指標有效的聯(lián)系到一起,只有這樣才可以切實的處理好如今被利潤掌控的不利現(xiàn)象,指引單位朝著有序的方向發(fā)展邁進。
總體上說,該項探索和使用,對于我們國家單位的資產品質的提升,降低運作費用和風險等都有著非常顯著的意義。該項會計是結合穩(wěn)健原則而開展的,要想創(chuàng)建一個優(yōu)秀的市場氛圍,變革當前的生產活動不合理的狀態(tài),就要切實的提升并且完善管控理念,提升工作者的素養(yǎng)。
哲學是人類的智慧之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的主題從宇宙本體轉向了人類世界,它尋求著把握人類世界的根據(jù),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
關于哲學畢業(yè)論文范文一:哲學視角下生存與生活研究。
文章將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涵,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二者的相互關系以及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的轉變與出路。
哲學不是超乎于人類世界之外的遐想,它總是深切地關注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大都對人類社會生活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忱,他們苦苦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尋找著人們生活的意義及價值。
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是一種最為矛盾性的存在,人類既與其他物種一樣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又是能夠自我意識、自我改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類特殊性的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涵。
“生存”,是指動物(包括人)本能地無意識地去適應環(huán)境來維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純粹性的自然反映。
古希臘先哲柏拉圖曾對其門徒說:“人就是沒有羽毛的兩條腿動物。
”強調了人的動物性與自然屬性。
近代法國哲學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機器》中提出:“人歸根結底卻是一些動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
人的身體是一架鐘表,不過這是一架巨大的極其精細、極其巧妙的鐘表。
心臟是什么?心臟是發(fā)條,神經是游絲,關節(jié)是齒輪,人的欲望、快樂、愛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機械規(guī)律支配的;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多幾個齒輪,多幾根彈簧而已。
”指出了人的動物性和機械性。
我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也說道:“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表明了人與動物一樣也具有生理層面的自然反映。
動物式的“生存”活動是沒有意識的生命適應行為,它們依據(jù)與生俱來的本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動物可以說是一種“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
“生活”,是指人類有意識地認識自我與世界、改造自我與世界以及能動地從事物質生產的生命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
“生活”是人類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同動物的存在是相區(qū)別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
”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曾用神話的方式說明了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是在于人類擁有技術和智慧,他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
”該命題雖帶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素,但卻肯定了人的思維的能動性,有別于動物的本能式反映。
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還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qū)別,即“人是理性的動物。
”動物是沒有理性的,它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出于本能的感性,人類自身雖并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卻可以能動地發(fā)揮著自己的理性,憑借自己的意識和意志去“生活”。
人類特有的“生活”活動是有意識的生命創(chuàng)造行為,人類依據(jù)自己的意識與理性從事著社會實踐活動,認識與改造著自己和世界,因此人類可以說是一種“自覺性”、“自為性”的存在。
人類的生命是“生存”與“生活”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為的雙重存在。
人類既服從著宇宙的規(guī)律、以大自然所賦予的本能去適應自然,又以后天發(fā)展起來的意識在實踐中去實現(xiàn)著理想、改造著世界、刷新著歷史。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的主題從宇宙本體轉向了人類世界,它尋求著把握人類世界的根據(jù),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去把握人類世界,指出了人類的生命活動是用實踐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活動,而不單純是動物式的無意義的“生存”活動。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代表霍布斯認為人是一種“自然物體”,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這種本性不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欲”(如自我保存、趨利避害等);以費爾巴哈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義流派雖強調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強調的卻是抽象的人、非現(xiàn)實的人。
馬克思批評這些舊唯物主義只是從純客觀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見物不見人”的、忽視人的主體地位的觀點。
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篇所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馬克思主義哲學摒棄了前人觀點中的錯誤因子,開創(chuàng)性地創(chuàng)立了實踐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和人類世界都需要從實踐活動中去理解和把握。
實踐活動使人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把自然對象成為客體,使之成為“屬人的自然”;另外,人類還通過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以滿足自我發(fā)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創(chuàng)造有意識、有目的的“生活”方式。
首先,“生存”與“生活”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人類生命活動同樣具有“生存”的層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礎。
我國春秋時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強調了本能生存需求對高層次道德意識的基礎性作用。
無獨有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認為:“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
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
”其次,“生存”與“生活”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而實踐則使人類的生命活動從“生存”上升到了“生活”。
動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命活動,而人類卻能按照雙重尺度去改變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固有的尺度”。
因此,動物式的“生存”是適應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種族復制,是非歷史性的存在,而人類“生活”則是通過自我意識用實踐改變世界的歷史性的存在。
三、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
有意識的、能動的生命活動把動物單一化的“生存”模式與人類特有的“生活”方式區(qū)分開來,然而伴隨著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人的能動性卻遭到了異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甚至非人的狀態(tài)之中。
馬克思認為,人的異化是人類通過勞動所得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支配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
而后的法蘭克福學派知名哲學家馬爾庫塞也曾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單向度的人”,認為在當代工業(yè)社會的極權下,人們喪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
在當代工業(yè)社會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分工和生存競爭下,人類不同程度的被“擴大了的生產力”所制約,喪失了其區(qū)別于動物的自由自覺性,人類的種種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機會激發(fā)或生成,其生命活動也逐漸淪為了同動物一般的單一機械式的“生存”。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提出人要在滿足了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礎之上,才能去實現(xiàn)較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
為了獲得最好的醫(yī)療保健,病人有權利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藥物的基本知識,藥學銷售人員也有責任向病人說明藥品的用法。用藥指導的內容應該包括:正確的服藥方法、服藥的適宜時間、用藥注意事項、潛在的不良反應等。
2.1病人用藥的依從性。
掌握藥品的服用方法,是病人正確服藥的關鍵。在多數(shù)情況下,由于藥房顧客多,因此藥學人員往往只局限于照方取藥,在藥袋上寫用藥方法。而顧客在離開醫(yī)院時,對拿到手的藥不知道怎么服用并沒有完全的了解,在服用時要注意什么,病人也不是很清楚,或者說是似懂非懂,這可能會導致病人不能完全或完全沒有按照醫(yī)囑使用藥物。在工作中經常會碰到如下情況:由于藥效不明顯,病人感覺已經好轉,或者由于某些不適的副作用,病人可能會過早停藥,這就導致了病人不依從性的產生。這些情況在內服藥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特別是在使用抗菌藥物時,當病人自己感到癥狀減輕或稍有好轉,就自行停藥,而導致病情反復、耐藥性的產生、病程的延長等,造成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對于藥學人員在藥袋上所寫的服用方法:如需要時不能完全理解而導致病人不依從性的產生。例如用阿托品這種藥時,如果病人體溫在39℃以上,用此藥必須先降溫,否則,因本藥抑制汗腺分泌,使散熱困難,不僅難降溫,還可能使體溫更加升高。
2.2藥物的用法用量。
藥學人員在發(fā)藥的同時如講解一些藥物保健和服藥小常識,就會使病人掌握科學的服藥方法,獲得用藥知識,有益于疾病的痊愈。
2.2.1內服藥物。
對于一些內服藥物,在服用時有特別注意事項的,就要求藥學人員在配方發(fā)藥時交代一句,引起病人的重視。例如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阿侖膦酸鈉片,要求病人必須在每天第一次進食前至少半小時,用大量的白開水送服,增加藥物的吸收,而且在服藥后應避免躺臥,減少食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藥學人中的適時提醒,將有利于病人經濟合理地用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2.2.2胃腸道疾病用藥。
胃腸道疾病是常見的疾病,按其病種、病情的需要和藥物作用機制的特點,掌握好用藥的時間和方法,才能獲得最佳療效。胃動力藥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等,均具有增強胃腸道蠕動功能,從而促進胃中食物排空,對惡心、嘔吐、泛酸、噯氣和食后悶脹等癥狀具有良好的療效,這類藥物宜在飯前半小時服用,待進食時,藥效恰好到達高峰;胃黏膜保護藥物如硫糖鋁等,則需在兩頓飯之間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奧美拉唑等,在疾病急性期,一般主張早晚各服一次,待病情緩解后,改為每晚服維持量。在配發(fā)這些藥物時,藥學人員應該主動告知病人服藥的最佳時間,使病人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2.2.3特殊用法的藥物。
對于一些特殊用法的藥物如外用藥物、氣霧劑、胰島素筆芯注射劑等,對于第一次使用的病人因其不能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治療的效果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而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
2.3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防治。
病人在用藥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問題:如有些高血壓病人在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卡托普利)這類藥物時,經常會發(fā)生干咳,在病人咨詢時要告知病人這是該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不必驚慌,如果干咳不是很明顯,建議不要換藥,如果干咳很嚴重,甚至影響睡眠,則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更換其他藥物。對于一些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病人,在發(fā)給病人藥物的同時要提醒病人服用這類藥物后應避免過多暴露于陽光中,因少數(shù)患者會發(fā)生光敏反應,如發(fā)生光敏反應需立即停藥。外用藥物中維a酸乳膏在用法上比較特殊,該藥物最宜在晚間或睡前應用,因為日光會加強維a酸對皮膚的刺激,導致維a酸分解,且維a酸會增強紫外線的致癌能力,故治療過程應避免日曬或采用遮光措施。外用該藥物還可能會引起皮膚刺激癥狀,如灼感、紅斑及脫屑等癥狀,應告知病人不要緊張,這不是病情的加重,而是表明藥物正在起作用,多半可以適應及耐受,刺激癥狀會逐漸消失,無需停藥。若刺激現(xiàn)象持續(xù)或加重,可間歇用藥或暫停用藥。
3嚴格要求自己。
我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認真工作,做到了無差錯事故,不僅如此,在工作中做個有心人,積極主動地學習與藥學相關的新理論、新知識,只有不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才能更上一層樓。
5參考文獻。
(10):623.[2]夏維。住院藥房的藥師與藥學服務。藥學服務與研究,2003,3(3):197.[3]孫華君。臨床藥師路在腳下。藥學經濟報,2004,7,9.
二,學時與學分:14學時14學分。
三,適用專業(yè):會計本科專業(yè)。
四,課程教材:無。
五,參考教材:無。
六,開課單位: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會計系。
七,課程的目的,性質和任務。
八,課程的主要內容。
論文選題;。
查閱相關資料;。
撰寫論文提綱;。
撰寫論文;。
論文定稿.
1緒論………………………………………………………………………………….
1.1課題背景及目的……………………………………………………………。
1.2國內外研究狀況………………………………………………………。
1.3課題研究方法……………………………………………………………。
1.4論文構成及研究內容………………………………………………………。
2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定義和發(fā)展………………………………………………….
2.1公允價值的概念……………………………………………………………。
2.2公允價值概念的變遷………………………………………………………。
1.2.1公允價值在美國的應用歷史和現(xiàn)狀………………………………。
1.2.2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歷史和現(xiàn)狀………………………………。
3新準則中公允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
3.1在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體現(xiàn)…………………………。
3.2在投資性房地產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體現(xiàn)…………………………………。
3.3在債務重組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體現(xiàn)………………………………………。
3.4在其他具體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體現(xiàn)………………………………………。
4公允價值在我國企業(y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4.1我國經濟環(huán)境不成熟導致信息的可靠性無法保證……………………….
4.2公允價值的實施成本的限制…………………………………………….
4.3公允價值計量對利潤的影響…………………………………………….
4.4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與其他計量屬性的磨合問題…………………………。
5公允價值合理運用的建議………………………………………………………。
5.1改善經濟環(huán)境建立公平自愿的活躍市場………………………………。
5.2謹慎選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合理確定公允價值………………………。
5.3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完善企業(yè)內控制度…………………………。
4.3.1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
4.3.2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能力……………………………………。
4.3.3完善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
145.4健全公允價值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公允價值披露和審計制度…………。
4.4.1健全公允價值相關法律法規(guī)……………………………………….
4.4.2建立公允價值披露和審計制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哲學以理論的方式面對存在世界,以期達到對存在世界本身的理解。它并不預設政治哲學具有絕對的本質,等待著我們發(fā)現(xiàn)并且揭示出來。
我們首先不要誤解了“何為政治哲學”這個問題本身。
它并不預設政治哲學具有絕對的本質,等待著我們發(fā)現(xiàn)并且揭示出來。
恰恰相反,這個問題的提出意味著共識和差異,它要求提供的是我們各自對政治哲學范疇的理解,并且通過對話來明確差異和共識。
在我看來,在今天后形而上學的思想氛圍中,政治哲學應該成為第一哲學。
在這里,政治哲學作為第一哲學這個提法并不是說政治哲學成了哲學的首要部門從而獲得某種統(tǒng)治地位,而是說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哲學存在論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論意義。
正是這兩個方面的內在統(tǒng)一,使得政治哲學成為哲學存在論的當代形態(tài)。
因此,下面我們將從政治與哲學的當代變遷來闡釋這一命題,并且在這個基礎上闡釋我們對政治哲學這一范疇的基本理解。
我們都知道,哲學有一個耳熟能詳?shù)暮啙嵍x,也是最高定義,這就是愛智慧,就是對智慧的追求。
但問題在于對智慧本身的理解。
就作為哲學典型發(fā)端的古希臘來說,智慧被明確地規(guī)定為理論知識,其基本的目標就是揭示絕對真理。
不僅哲學的功能被理解為認識,而且認識的目的被把握為揭示真理。
我們把這樣一種發(fā)端于古希臘的西方哲學傳統(tǒng)稱為認識論路線的哲學。
在這條路線上,哲學被理解為一種理性的沉思,追尋不受經驗和現(xiàn)象干擾的自在真理。
哲學以理論的方式面對存在世界,以期達到對存在世界本身的理解。
在這條路線上,不論觀念與對象符合,還是對象與觀念符合,哲學真理只能被理解為符合論的知識。
關于存在是什么并且我們如何知道存在是什么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成為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核心。
在這一哲學傳統(tǒng)中,哲學與政治之間產生必然的二元論劃分和實踐中難以解開的糾結。
既然哲學事關存在的絕對真理,而政治是統(tǒng)治的技藝,政治中的藝術和經驗就只是某種不確定的意見,沒有真理性。
而且權力可能干擾人們認識真理,只有在沒有政治權力的地方才有真理性的認識,因此哲學高于并且遠離政治。
在柏拉圖那里,哲學家管理城邦是從理念世界下降到經驗世界,被理解為一種犧牲和貢獻。
柏拉圖的哲學王,并不是說當上了統(tǒng)治者是哲學家的榮耀,而是說政治只有服從哲學提供的絕對原則才是好的政治。
而近代的康德認為,不能期待著國王哲學化或者哲學家成為國王,而且也不能這樣希望,因為掌握權力就不可避免地會敗壞理性的自由判斷。
很顯然,不論是柏拉圖的哲學王還是康德的哲學家不能為王,都是肯定了哲學優(yōu)先于政治的絕對地位。
在西方認識論哲學傳統(tǒng)中,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情,并且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制。
然而,這個認識論哲學傳統(tǒng)無可挽回地終結了。
關于它的終結,我們已經在不少的地方談論過,核心的問題是自在概念和絕對概念的瓦解。
存在是在實踐與認識中與我們相關聯(lián)的對象性存在,現(xiàn)實是實踐中的生成,而不是自在存在和自在運動。
因此我們只能形成對象性的認識,而不是無時間的絕對真理。
知識是被構成的,而且知識的對象也是在實踐中被構成的。
在這樣一種思想視域中,哲學不是現(xiàn)實之外對現(xiàn)實的理論直觀,而是在實踐中面對現(xiàn)實并且超越實存的那樣一種批判性的思想維度。
它要反思的是人作為存在怎么存在,并且怎么樣去存在,因此是事實性與價值性相統(tǒng)一的存在智慧,是我們應該依循它去生活的、關于世界的看法,即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不再被把握為符合論意義上的真理科學。
哲學從來就在生活世界之中,并且要自覺地立足于生活世界。
洞穴之外的理念世界諸如絕對正義、理想城邦等等只是觀念的幻想,存在的異化。
在自覺地以生存的實踐為基礎和目的的哲學中,不再有關于經驗和現(xiàn)象之外的關于存在的冥思(本體論問題),也不再有內在的意識如何可能抓住外在對象的思辨困境(認識論問題)。
關鍵的是:在物性世界生存的人作為個體和作為類如何面對現(xiàn)實并且超越他的實存。
哲學就是超越性的批判和建構。
諸如正義、平等、自由、至善、良知,乃至于宗教的上帝、天堂、來世等等本質上只是超越實存的觀念建構,雖然對于生活實踐具有根本的導向意義,使存在超越單純的物性成為人的世界,但是,它們本身不是自在存在,也不是絕對的生存原則,而是歷史性的思想建構。
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是一種發(fā)明觀念的活動。
有一本政治哲學導論的書名就叫做《觀念的發(fā)明者》,這一書名恰當?shù)乇砻髁苏軐W的功能和性質。
實證的真理讓渡給了科學,哲學的任務就是發(fā)明觀念、創(chuàng)造意義、思考價值,自覺地將自己看成超越性實踐內在的構成維度。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指向異常清晰地表明了這一點。
當然,問題在于不要將這樣一種實踐的理論闡釋為脫離時間的絕對真理和抽象教條,而是以實踐思維為基礎,將思想導向生存的世界。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思想趨向現(xiàn)實的同時,現(xiàn)實也要趨向思想。
這是一種存在的循環(huán)。
在這個循環(huán)中,有哲學,當然有政治。
由此我們能夠理解,“革命”乃是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政治哲學的核心范疇。
隨著哲學從認識論路線向實踐論路線的轉型,哲學與政治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哲學既然不是實踐之外的理論直觀,而是生存的智慧,哲學不在政治之外而是在政治之中發(fā)生。
不是說哲學只有遠離政治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政治只有遠離哲學才能抓住現(xiàn)實。
正好。
相反,哲學在政治權力的運作中形成,政治權力應該在哲學理念的引導下運行。
政治與哲學相互規(guī)定和相互構成。
在這個意義上,哲學的變遷意味著哲學存在論必須具備政治的維度。
今天關于哲學存在論的談論遠離了這一維度,將退回到形而上學的本體論思辨。
只是從哲學形態(tài)和哲學性質的變遷來看政治哲學成為第一哲學,還是一個初步的認識。
它講的還是思想史內部的事情。
真正說來,思想發(fā)展不是思想史內部自我推動的結果,而是思想與現(xiàn)實交匯作用的產物。
今天,政治哲學成為第一哲學不僅是哲學形態(tài)變遷的結果,而且是政治作為社會歷史維度的當代轉型在思想上的一種體現(xiàn)、一種要求。
隨著政治內涵和功能在當代的變化,政治不再是社會歷史的附屬結構,而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構成維度,日益發(fā)揮著維系人類存在和推動人類發(fā)展的存在論功能,因此迫切需要一種具有哲學高度的政治理解。
關于政治的談論離開了存在論的高度,將變成一種關于統(tǒng)治的技術科學,難以理解政治的現(xiàn)實和意義。
政治哲學成為第一哲學,講的是適應政治變遷的當代趨勢,將對政治的理解提升到社會歷史的存在論高度。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說的是人天生地要過一種社會性的生活,并且天生地存在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
當我們今天來談論人的政治性的時候,其廣度和深度與亞里士多德時代,甚至與啟蒙開啟的現(xiàn)代都不可同日而語了。
政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首先是政治已經真正地成為了普遍的政治,成為人類存在基本的構成維度。
所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在《政治無意識》中說,事實上一切事物“說到底”都是政治的。
傳統(tǒng)對于政治的理解立足于公共與私人、國家與社會等等二元論結構,好像政治僅只是社會結構中的一塊,可以并且必須劃定自己的邊界。
但是,如今政治具有越來越強勁的滲透力,已經作為一種基本的力量構成生活的內在維度,我們的呼吸、我們的飲食乃至于我們的性愛都在政治中被構成。
在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都有政治因素的中介。
我們生活在政治之中,政治構成生存的條件。
這種政治的普遍性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在政治成為普遍政治的同時,政治也成為總體政治。
從踏入學校的大門起,經過良師的精心指導以及自己的努力,我逐漸提高了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并為做一個知識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打下堅實的基礎。自參加法學專業(yè)學習以來,本人能正確處理工學矛盾,能按照學校的有關規(guī)定,利用業(yè)余時間自學各門課程,積極參加集中面授和串講,按時完成各項作業(yè)。通過三年學習,現(xiàn)已完成全部課程的學習并順利通過各科考試,既適應了工作的需要,又完成了對自己人生的一次充電。
作為一名法學畢業(yè)的學生,在校期間,我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好專業(yè)知識,通過緊張的學習生活,我已經熟悉并掌握了有關法律基礎理論、基本法、部門法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之余,積極投身法律實踐工作中,使自己在豐富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了社會經驗。三年來,本人獲益匪淺,思想覺悟得到提高,法律意識和工作責任感得到加強。我將以“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工作”為準則,在實際工作中牢固樹立強烈的事業(yè)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更好地為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一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我熱愛法學專業(yè)并為其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在幾年的學習生活中,系統(tǒng)學習了法理學、行政法模塊、經濟法模塊等專業(yè)知識,通過實習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大學幾年,經過老師的精心培養(yǎng)和我的個人努力,我已經完全具備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在擁有較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面的基礎上,我系統(tǒng)地掌握了法律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通曉一定的理工科知識,精通外語,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在課余時間我努力學習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并使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了較高的水平。我相信扎實的學業(yè)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
銳意進取,永不自滿是我的座右銘。在法學專業(yè)課之外我又輔修了許多跨專業(yè)選修課,它們使我獲得了豐富的文學,社會學,英美文化等知識,并使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了較高的水平,扎實的學業(yè)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我來說同樣重要。我在校期間積極參加社團活動,鍛煉了組織與協(xié)調能力,利用課余時間作兼職家教、營銷員,爭取自強、自立。在寒、暑假期間,我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實習,并撰寫了實習報告和論文,做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踐。總之,我珍惜每一次實際工作的機會,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
[電大法學自我鑒定參考例文]。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發(fā)端于梁啟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在蕭公權、薩孟武等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著作中也都包含了政治哲學層面的研究,只是涉足不多且不深。
在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政治學被錯誤取消期間,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就失去了獨立的學科地位及意義,而附屬于歷史哲學層面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主要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選定思想家思想中體現(xiàn)階級性及歷史走向的部分議題為政治思想議題,其中就包含著政治哲學議題,譬如人性論及政治理想國等。
隨著政治學的恢復及初步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漸次展開,但又總擺脫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問題的陰影,從而使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總是同各種各樣涉及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的討論混雜在一起,其研究方法則主要有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哲學及歷史學的方法。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體現(xiàn)兩個基本研究思路:第一種研究思路較為看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普遍性特征,著力于發(fā)掘現(xiàn)代政治的傳統(tǒng)政治哲學基礎,論證現(xiàn)代政治的中國版本所必需的某些來自傳統(tǒng)政治觀念的支撐,竭盡全力論證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具有內在地轉向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可能性或已經有了某些現(xiàn)代政治哲學觀念的雛形。
其研究結果認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觀念就其歷史內容而言并無趨向現(xiàn)代民主的趨勢,在其已有的歷史中也沒有與現(xiàn)代民主和諧共存的經歷,而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也仍然較多地發(fā)生著阻滯民主發(fā)展的消極作用。
一、路徑與特色: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的范式。
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研究有三種基本范式:其一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者從一般哲學的研究進入政治哲學的研究,比較注重概念和范疇等的解釋和演繹,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框架,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政治意義明顯的概念、范疇與命題等進行了初步梳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周桂鈿教授。
周桂鈿教授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一書力圖從范疇和命題的解釋方面著手,研究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的幾對主要范疇或命題,其貢獻及局限一如前述。
通過研究,周桂鈿教授提出了三點最基本的看法,即儒學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干,政治哲學是儒家的中心,民本論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中心。
周教授沒有對政治哲學的概念及研究對象與方法等進行描述式的處理,而只是將傳統(tǒng)哲學中政治性內容進行了羅列或排比,既沒有回到思想現(xiàn)場進行思想事實發(fā)掘,也沒有著力于概念、范疇、命題、判斷及推理等的系統(tǒng)分析,結論雖缺乏政治哲學研究所要求的近乎苛刻的嚴謹與縝密,但作為一種研究范式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其二是結合中國社會近代化或現(xiàn)代化問題,主要從民族文化自尊和歷史發(fā)展普遍法則的角度,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的某些范疇進行了歷史哲學的解釋,其主要的代表是李存山。
李存山等主要是通過民本與民主關系的討論,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局部進行了重點探索,意在尋求中國政治民主的內在依據(jù)或源頭活水,著力在中國古代尋求民主思想或民主思想的萌芽等。
張岱年的《黃梨洲與中國古代民主思想》一文指出,“中國自殷商以來沒有民主制度,但在學術史、思想史上也還是有民主思想的。
……中國在先秦時代就已有了民主思想的萌芽。
”四李存山認為黃宗羲思想是“民本走向民主的開端”,李存山的結論至少有兩個基本的片面性。
一、他的研究模式屬于“六經注我”,既不太關注黃宗羲等人的原始思想問題,也沒有觸及到黃宗羲政治思想的綱領性概念,而過多地關注與同時期西方啟蒙思想家的比較,過多關注梁啟超等人承認的黃宗羲思想對他們接受民主思想的所謂影響。
二、他對現(xiàn)代民主的發(fā)生與傳播機制缺少必要的了解,不僅置民主觀念的悠久歷史于不顧,而且還把民主看作任何民族都可以在某個階段自然形成,從而確定中國的民主也可以在某個階段通過思想家的努力,在沒有任何民主思想資源及制度資源的情況下出現(xiàn),斷定民本可以自然而然地沖決君主制的束縛而走向民主。
其三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研究者從政治思想的研究中逐漸衍生出政治哲學研究,注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概念、范疇、命題和判斷等的社會學或歷史學解釋,其主要代表是劉澤華。
劉澤華繼承了蕭公權的研究傳統(tǒng),在政治觀上率先突破僵化的階級政治模式,能夠“采政治學之觀點,用歷史之方法”,就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主要概念及范疇等進行了社會分析,并描述了主要概念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揭示了重要政治判斷的普遍社會影響力,其中對綱領性概念的關注使之更接近政治哲學探討問題的方式。
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主要有三種范式:其一是日本學者溝口雄三為代表的歷史哲學式的研究,注重挖掘晚明以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意義,力圖將中國思想或社會的近代化看作是傳統(tǒng)社會主要成分的內在延續(xù),其研究風格和旨趣與李存山等比較接近,旨在尋求東亞現(xiàn)代化的內在依據(jù)。
他認為李贄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重要過渡性人物,將近代思想在中國的展開描述為一定肯定人欲的過程,并整理出了一個從李贄到孫中山的近代思想的發(fā)展線索,再結合他視域中的明清之際以來反專制思想中的地方自治,得出結論認為中國的近代是可以在其文明的進程中內生。
其二是以牟宗三、杜維明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新儒家的中國政治哲學研究,他們以儒家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現(xiàn)代轉化為題材,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政治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嘗試將儒家傳統(tǒng)政治哲學與西方政治哲學進行嫁接,提出了“返本開新”、“新外王”等理論,對于探索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如何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杜維明極力推崇現(xiàn)代民主而反對傳統(tǒng)專制政治,認為儒家思想中確實存在著為君主專制服務的成分,主張繼承儒家的同時還需繼承批判儒家的五四傳統(tǒng),唯有如此,才能找出儒家思想中與現(xiàn)代民主相適應的普遍部分。
杜維明認為宗教倫理層面的儒家學說具有超越歷史的普遍性,不僅可以成為中國現(xiàn)代民主的倫理基礎,確保民主政治的中國屬性,而且對其他文明如西方文明解決倫理危機也有重要意義。
海外新儒家面對的是民主政治已經成功植入之后的民主政治與東方倫理的關系問題,并著力于尋找中國儒家倫理中能與民主政治相融通的部分,并且從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方面發(fā)掘、解釋和論證了儒家倫理的普遍意義。
處理兩者是否相融通的問。
起碼在民主政治已經確立的情況下可以讓它更加民族化。
其三是美國和西歐的海外漢學家,以現(xiàn)代化為主要問題,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及政治哲學在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不良或不利影響,其主要代表是列文森。
列文森注意到了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儒家、道家及法家等的影響,但他否認了儒家等傳統(tǒng)政治觀念能夠順利生出現(xiàn)代政治觀念。
盡管上述范式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都極為相信自己研究的必要性及正確性,但各自得出的結論竟至于截然不同。
這一方面是由于其研究方法及價值取向的迥異,特別是在中國民主如何發(fā)生及處理民本與民主的關系上,方法與價值取向對于結論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
在沒有民主實踐并沒有民主思想資源的情況下,中國的民主思想如何獨立開始其形成的過程,是個頗為關鍵的問題,竊以為從思想到思想的文本研究及抽象推理難以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特別是當我們全過程地追蹤了“民主”概念在近代中國的含義演變后,大概才能在民本與民主的關系上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問題緣起司馬遷、劉安及班固全都注意到屈原的心志。司馬遷曾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鼻捌渥髌返闹疽馐欠窨梢杂谩芭c日月爭光可也”來贊揚,對此班固是持保留態(tài)度,他的說法是:“淮南王安敘《離騷傳》,以《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斯論似過其真。”但在下面的話語里他的態(tài)度就很肯定了,他的批評也變得激烈起來:“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經義所載,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闭f屈原的志意“與日月爭光可也”是否“過矣”,是否在班固所說的意義上“過矣”,這是可以爭辯的,只是我們這里不能進行。司馬遷贊屈原的志意“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是在如下文本內:“《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段文字里“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是否是司馬遷《屈原列傳》所固有,是否是司馬遷自己所寫入,從而是否可以視為司馬遷所懷有或贊同,這點在屈原研究內長期以來是存在爭論的,有的屈原研究家認為連同其他一些話語,這一贊揚是后人“羼入”太史公《屈原列傳》本文之內的。張葉蘆在《屈原列傳誤解辨正》一文內詳細描述了有關分歧,他不同意說那是后人從外面加入的,說“我們只能說司馬遷《屈原列傳》對《離騷》及其作者屈原的評論和頌揚,吸取有劉安《離騷經章句》序文的話,這才符合實際。”[1]筆者是外行,不能斷定孰是孰非,但傾向于接受張葉蘆所作的那些論證,進而試來展示屈原心志具有的廣崇維度。原則蘊含屈原的心志,這是理解屈原的一個關鍵。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釋屈原的心志,較為簡單的方式是從《卜居》這首詩著手。在這首詩里,屈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來問太卜鄭詹尹。這些問題具有兩難抉擇的性質,集中在這一發(fā)問:“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太卜鄭詹尹的回答集中在這句話:“用君之心行君之志”。屈原不只是接受了這句話,而且這句話本也就是屈原自己的意向。我們現(xiàn)在的課題是試圖從哲學上把這句話闡釋為一條道德原則。如果這是必要的,在語義學和語用學上也能夠成立,那就應當對其內蘊做進一步說明,因為其中確實含有一些極其重要的東西。此外我們相信,如果與此相聯(lián)系談談屈原的死,將可使我們的理解更為充實。太卜鄭詹尹的這一回答直接是作為對屈原的建議給出,但它在詩意的脈絡內也含有一條哲學倫理學原理。通過對它的表達,標示出一個巨大的精神轉折,它可以評價成一種思想革命。在時間上這一轉折是前此從未以這一方式表述出的東西,更不要說已經普遍得到了承認。此前作為道德倫理原則確立的毋寧是一種人格神,是被崇拜的祖先,是傳襲而來的倫常與程式化的禮儀,是愈益強化的政治權威,特別是某些傳說的和歷史的政治個人。
“用君之心行君之志”。個體的主體性覺醒在此獲得了確證,自律事實上已經成為道德原則。個體的心志通過個體確立為有效。我們看到我們的詩人試圖對直到他的時代的主體性與自律理念提供某種的總結。以此他確乎已做出他特有的東西。通過他以詩與思獲致的這一原則性言談,他不是在把過時的倫常與禮儀權威化,使之成為定制。他所重視的是個體意志在廣大意域內自己立規(guī)的尊嚴性。適如他不是儒家與法家,他也不是道家,但在他的思想世界里卻能夠融匯各家。他在世界內尋求他的自律與自由,但是同時也超越世界,直面他的時代的各種沖突。他不企求單單維持自己的自然生命,津津自得地延長自己的自然生命。他讓我們理解有一種生命,這種生命有價值,有尊嚴,有色彩,有寓意,而不是漠然的,阿世的,犬儒式的。恪守著他的原則,我們的詩人是他自己,而他自己是恪守他的原則的。在他的原則和他個人之間有一種同一性,這一同一性使他成為一種一次性的歷史現(xiàn)象,并賦予他以意義。這樣的一種同一性及其展開,才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詩與思對于他同時是生活與行動。在他的原則所在的地方,他自己也在場:一種分離完全不在考慮之列。而這意味著他的`原則被他自己高高敬仰著。他的原則對于他之為個體,構成根基,比之他單單個人的東西總歸是某種更高的東西,他甘愿聽從它的聲音。當屈原談論“正則”、“常度”等等的語詞,乃是合乎邏輯的事。事情關乎某種普遍有效的原則,一種向他給出、由他立定,并且由他恪守的原則。這樣,“他的”原則同時也是能以推普的原則,是一種普遍性的原則。
電大法學自我鑒定、鑒定要怎樣寫呢?如果你不會寫時請參照下黨員自我鑒定、實習自我評定是怎樣寫的。
網為您提供更多自我鑒定范文在寫個人鑒定時相關閱讀大專生自我鑒定范例、員工自我鑒定范例為模板。
作為一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我熱愛法學專業(yè)并為其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在幾年的學習生活中,系統(tǒng)學習了法理學、行政法模塊、經濟法模塊等專業(yè)知識,通過實習積累了轉豐富的工作經驗。大學幾年,經過老師的精心培養(yǎng)和我的個人努力,我已經完全具備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在擁有較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面的.基礎上,我系統(tǒng)地掌握了法律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通曉一定的理工科知識,精通外語,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在課余時間我努力學習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并使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了較高的水平。我相信扎實的學業(yè)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
銳意進取,永不自滿是我的座右銘。在法學專業(yè)課之外我又輔修了許多跨專業(yè)選修課,它們使我獲得了豐富的文學,社會學,英美文化等知識,并使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了較高的水平,扎實的學業(yè)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我來說同樣重要。我在校期間積極參加社團活動,鍛煉了組織與協(xié)調能力,利用課余時間作兼職家教、營銷員,爭取自強、自立。在寒、暑假期間,我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實習,并撰寫了實習報告和論文,做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踐。總之,我珍惜每一次實際工作的機會,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
現(xiàn)在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功利心很強,這也使得教育改革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因此古代文學因為短期實用性不強而日益邊緣化。
加之,文學史的編寫體例,也使得教師們更加注重古代文學知識系統(tǒng)的完整性,而淡化文本閱讀,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校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時不太注重文本閱讀。
然而古代文學中的經典文本比起文學史中的知識系統(tǒng)更能形象而又深刻地體現(xiàn)古代文學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審美價值。
一、端正學習態(tài)度。
所謂學習態(tài)度,指學生對學習的看法和情感以及決定自己行動傾向的心理狀態(tài)。
在學習態(tài)度的三個因素中,情感是核心,起決定性作用。
閱讀文本是學習古代文學的最基本方式,因此古代文學的學習態(tài)度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為經典文本的閱讀態(tài)度。
因此,在學習古代文學文本前,樹立正確的閱讀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
1、確立非功利意識,培養(yǎng)情感。
在學習古代文學時,學生要明確自己對它的看法:
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化之根,文化具有非功利的特點,阿諾德曾說:“文化是一種慢功夫,來不得浮躁,因為它著眼于轉變人的內心,而不是急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惫糯膶W經典文本是古代文學最重要的構成部分,所以也要明白古代文學經典閱讀的心態(tài)必須是無功利的,自愿的,是放松愜意,無負擔的。
它要求的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正如培根在《談讀書》一文中談到閱讀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
其二,就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學的情感,就是對而培養(yǎng)情感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對待古代文學,尤其是文學有一番誠意,把它當做一項事業(yè)來做;其三,明白文學文本經典,是古代文學的精華,極具藝術魅力,淡化重知識輕經典的思想,這些都為日后平心靜氣的深入閱讀經典閱讀做了一定的鋪墊。
2、持之以恒的閱讀態(tài)度。
其語言系統(tǒng)與現(xiàn)在完全不同。
這使得文言文功底不深的青年閱讀文學經典帶來一定的難度。
再者,現(xiàn)在的文化特點雖來源于古代,但是與古代文化畢竟有不同之處。
即使在古代,每個時期的文化特色也是不同的,人們的思想也是有差異的,因此透過艱澀的文言文理解與自己時代思想、文化有差異的古代思想與古代文化,難度是很大的。
而古代的文化與思想恰體現(xiàn)在文學經典中,因此不怕困難,持之以恒地系統(tǒng)地閱讀古代文學經典才能夠理解古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與思想精髓。
3、科學求真的閱讀態(tài)度。
對于古代文學經典要堅持科學求真的閱讀態(tài)度。
其表現(xiàn)有三:首先對于經典本身的語言閱讀,要準確的弄懂經典語言的含義;其次是要聯(lián)系作者的時代、思想、系統(tǒng)而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其三是結合經典本身及其有關因素,對它做出自己的評價。
要做到這三點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對于文學經典要吸取精華,避免就只言片語,斷章取義,做出片面的評價;二是要相信自己,避免盲從。
二、深入閱讀經典文本。
在端正了閱讀態(tài)度之后,最重要的是進行古代文學經典的文本閱讀,這些經典內容過多,大多不能在課堂上詳細講授,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一定的經典文本,在課外深入閱讀。
在閱讀時,可按以下方式進行。
1、教師按照自己的教育角度,選一本經典,提供指導方法,學習要求,師生課下共讀。
比如在先秦文學中,《論語》是一本比較重要著作,但又不適合教師課上詳細講授。
因此布置學生課下深入閱讀,其教育目的是了解我國的儒家思想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
因此在上課前布置論語深入閱讀。
要求一個學期完成。
2、課堂指導。
學生學習一門功課,重要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習方法。
雖然,我們并不在課堂上用大量的時間去指導課下所布置的文學經典,但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身上會發(fā)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剛開始,我們在講授古代文學時,有意的將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工具書的使用方法傳授給他們。
這樣他們就能進行論語文意的疏通了。
在講孟子、荀子時,有意地點出孟子思想特點及有關經典之間的關系,并將他與孔子的思想進行比較,有助于他們對孔子思想的深一步理解。
也使得他們有從經典中理解人物思想的意識。
3、作業(yè)深入。
作業(yè)對于學習具有一定的鞏固作用。
因此古代文學課的講授中也有作業(yè)要求。
對于文本經典的閱讀,也需要老師做出一定的作業(yè)設計。
分層次,按步驟,由淺至深,由易到難地布置作業(yè)。
比如要求學生閱讀論語,可分為如下幾步:首先,要求在上《論語》前搜集孔子及論語的有關資料,等到上課時,準備講課。
之后進入文本閱讀,選擇較好的論語文本,如論語譯注。
教之文本閱讀方法。
其次是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內容包括文意疏通與零星感悟;再次是讓學生分類總結論語所反映的思想;最后是讓學生搜集資料看一下,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社會與文人的影響,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4、討論交流,活躍思想。
英國作家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人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每個人關于文本經典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專門安排一課時。
進行經典文本討論,在討論前,可以讓每個人寫出自己的發(fā)言提綱。
老師先收集學生的發(fā)言提綱,將觀點相近的分組,讓他們進一步融合觀點,選一人發(fā)言。
分成幾組。
課上先讓每組代表發(fā)言,陳述觀點。
然后再由其他組的人進行品評。
5、選修課升華認識。
如果學校開的有相關經典的選修課,可以讓學生在自己深入閱讀經典后,選上該選修課。
如學生在深入學習了《論語》,學校開的有《論語解讀》,學生可選上,也會有一定收益的。
在深入閱讀文學經典時,我們不能奢望每個人都有獨到的見解,因為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喜歡閱讀文學經典,人們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樣,但是,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化之根,學生在閱讀文學經典的過程中,古代文化的精髓對其內心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他們的內心。
藥劑學實驗課程和實踐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發(fā)現(xiàn)和分析及解決制劑研究或生產的能力。
傳統(tǒng)藥劑學實驗內容以驗證為主,學生只是重復驗證,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不利于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藥學人才的培養(yǎng)。通過多年教學改革的嘗試和探索,本課程對藥劑學實驗內容進行優(yōu)化,減少驗證性實驗數(shù)量,開設設計性實驗,并增加綜合性實驗,從而實現(xiàn)“基礎訓練—綜合設計—實驗研究”三層次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可訓練并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對藥劑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多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能力。在實驗內容上我們保留了典型制劑的制備,使學生掌握各劑型的概念、特色、性質、制備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要點與技巧等,為學生將來從事藥劑工作和研究新制劑、新劑型與新工藝奠定基礎,加強藥物制劑新技術的應用,如微囊、脂質體的制備等。
但由于場地和實驗條件的限制,藥劑學實驗仍停留在小試層面。一個藥劑研究者如果不了解工業(yè)藥劑,則無法預料工藝放大可能產生的問題,無法設計出可行的新型制劑。對于今后從事制劑生產的藥學學生而言,獲取與實際工業(yè)生產密切相關的制劑技術、工藝設計、質量控制等相關知識很重要。在“制劑單元操作章節(jié)”中有關藥物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中需要介紹大量設備工作原理及結構。采用課堂教授方式耗時過多,教師講課抽象、學生接受較困難,效果亦不理想。校內實驗課只能對一些重要制藥設備通過教學見習的方式,達到了解基本結構、性能、使用方法的目的,而學生對多數(shù)大型設備仍非常陌生。無論對以后從事藥學研究或制劑生產的學生而言,是藥劑學實驗及實踐教育中缺失的一塊內容。
2.1實訓認知和基本技能訓練
大二暑期有針對性地到企業(yè)進行參觀和體驗,了解車間工藝流程設計及制劑設備。在藥劑學理論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工業(yè)藥劑學相關背景介紹,掌握藥物制劑的處方設計、基本理論、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內容,對gmp設備使用及工藝、生產規(guī)范有一定的了解。修讀《藥劑學實驗》課程,完成液體制劑、固體制劑、半固體制劑及藥物新劑型制備的基本實踐操作技能及評價藥物制劑質量方法。進行實驗室小試級別的粉碎、制粒、混合、壓片、包衣、灌封、滅菌制劑單元操作,有助于進入實訓基地進行中試或放大試驗的理解和比較。
2.2實訓基地溝通及課程資料準備
由于實訓基地均分布于高職類院校,而普通高校缺少場地和實訓條件。因此,我們采用高校相互協(xié)作交流,與省內藥劑學實訓基地合作,借用對方的硬件條件,讓學生實際體驗和參與gmp生產的過程,緊密聯(lián)系行業(yè),工學結合,做到“教學做”一體。將實驗課上完成的制劑放大到gmp中,實現(xiàn)實驗—實踐的有機結合。
根據(jù)實訓基地和課程要求情況編寫課程資料,如生產工藝規(guī)程管理規(guī)程、潔凈區(qū)出入管理規(guī)程、生產現(xiàn)場管理規(guī)程、記錄性文件填寫管理規(guī)程、清場管理規(guī)程等生產管理規(guī)程;固體制劑(片劑、小丸、膠囊)和小針劑的生產工藝流程及設備操作規(guī)范。在進入gmp實訓基地前要求學生預先閱讀,以了解實訓場地固體制劑生產和液體制劑生產設備標準操作程序和崗位標準操作規(guī)范。
2.3實訓內容及總結
進入實訓基地后,學生分組,在每組兩名實訓教師的指導下,分別在固體車間、液體車間、制水車間進行普通片劑和小容量注射劑的生產實踐。在粉碎、制粒、總混、壓片、包衣、內包、洗瓶、稱量配料、灌封、滅菌印包、燈檢、制純水(蒸餾水)幾個重點崗位和制劑單元操作進行實踐訓練,訓練制粒、混勻、壓片、灌封、滅菌、質檢等實踐技能。
回校后,組織學生以gmp實施及操作規(guī)范、片劑制備、小針劑制備、質量檢查為主題撰寫實踐報告,以ppt形式進行匯報,鍛煉學生的組織、表達、合作等綜合能力。
通過召開座談會、發(fā)放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實訓效果,實訓課結束后組織學生填寫“教學質量評價表”,對課程教學的最終效果進行打分,對實訓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做出總結和評價,對今后工作提出建議及意見,并在畢業(yè)生中了解實訓對就業(yè)的作用。
4.結語
利用高職院校gmp生產實踐平臺,進行校校合作、優(yōu)勢互補,解決本科學生無法參加gmp操作的教學實踐問題。此實踐基地將實踐環(huán)境與授課環(huán)境合為一體,以制劑真實產品為載體,以制劑生產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組織方式,將制劑生產的必備知識的傳授融于真實產品的生產過程,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時空上將實驗和實踐結合起來,將教學內容和培養(yǎng)目標連貫銜接,并促進理論教學,實現(xiàn)藥劑學教學的“理論—實驗—實踐”三位統(tǒng)一。
藥劑學的宗旨是制備安全、有效、穩(wěn)定、使用方便的藥物制劑。藥劑學是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融合了多種理論和知識,形成了多分支學科,包括:物理藥劑學、工業(yè)藥劑學、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生物藥劑學、藥物動力學、臨床藥劑學等?,F(xiàn)代藥物制劑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雖然各個發(fā)展階段并沒有完全區(qū)分開,但反映了藥物制劑發(fā)展的階段性和層次特點。第一代為傳統(tǒng)的片劑、膠囊、注射劑的`發(fā)展。第二代是以緩控釋放速度為目的的藥物遞送系統(tǒng)(dds),包括緩釋制劑、腸溶制劑。第三代為利用單克隆抗體、脂質體、微球等藥物載體制備的靶向給藥制劑。第四代為由體內反饋情報靶向于細胞水平的給藥系統(tǒng)。傳統(tǒng)藥劑學教學對藥劑學實踐技術和前沿理論缺乏深入和系統(tǒng)的把握。大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欠缺全面的實踐教學,本科畢業(yè)設計由于時間較短,學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很難形成連續(xù)的對知識的理解力。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的實施進一步彌補了藥劑學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對藥物制劑專業(yè)人才的高素質培養(yǎng)極為重要。本文主要討論傳統(tǒng)藥劑學教學方法的不足和弊端,并分析以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為基礎的藥劑學教學新模式的優(yōu)勢。
藥劑學理論課程的特點是內容多、實踐性強、難掌握。傳統(tǒng)的藥劑學教學方法主要是課堂講授方法。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很難進行有效互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具有被動性、機械性、反復性等缺點。例如,在《藥劑學》第十八章,對講授脂質體技術的講解時,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會由于脂質體的抽象性,很難對脂質體有一個感性和直觀的形象認識。學生往往需要實際的課題實驗才能深入理解這方面的理論,采用傳統(tǒng)的藥劑學教學方法,只能使靶向理論停留在紙面上,很難結合前沿熱點領域對靶向制劑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和亞細胞水平進行吸收和消化。傳統(tǒng)藥劑學教學在知識的掌握上往往只重理論、弱化實踐,形成了學生實踐性能力低下、動手能力差的缺點和弊端。
目前,全國及各省市都實行了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目的是鼓勵大學生在業(yè)余時間通過指導教師設置的科研課題進行自主研究。大學生課題主要仿照碩士生或博士生的培養(yǎng)模式,以課題為核心,以研究內容為主線,針對前沿熱點問題進行立項。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的結題必須以發(fā)表省級及以上論文為準。大學生課題的前期調研、項目執(zhí)行、課題結題一般都由學生實際完成。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可以為大學生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進行有效的鋪墊,同時可以和畢業(yè)課題進行優(yōu)勢互補,使學生提前了解學科研究熱點方向,進一步使抽象的理論具象化。各成員根據(jù)分支內容進行協(xié)作、獨立的實驗研究,這種長期性確保了課題內容的完整性,有利于大學生課題成果的產出,有利于培養(yǎng)具有強實踐性的高素質藥學畢業(yè)生。
筆者根據(jù)自己的科研方向指導了2項吉林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前一個課題主要圍繞著表面活性劑類藥用輔料、藥物的增溶與助溶方向進行設置的。學生需要首先查閱相關文獻,了解表面活性劑的性質、曇點現(xiàn)象、溶解度原理、結晶原理等背景知識,然后對所研究的新型接枝共聚物的曇點變化規(guī)律、對藥物增溶效應、藥物結晶抑制效應等內容開展立項與研究。后一個課題主要圍繞藥物制劑新技術與新劑型中的固體分散體技術進行展開,主要包括固體分散體的概念、材料、類型、物相鑒別、制備工藝等背景知識和理論要點。在課題結束后,必須撰寫綜述論文和研究性論文對課題進行總結及數(shù)據(jù)結果分析。相對于傳統(tǒng)的畢業(yè)論文式實踐教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使學生有更長時間去理解、消化、吸收前沿學科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是對常規(guī)課堂式教學非常有益的補充,對大學生實踐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綜上,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在全國蓬勃興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課題一般都擇優(yōu)選定,不具有常規(guī)教育具有的普遍性。但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必然有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創(chuàng)新課題中來。但不容否認的是,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開創(chuàng)了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為藥劑學的教學效果提高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
摘要: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中,都應用了馬克思的教育學思想,這種教育學思想產生于近代的大學教育,能夠把現(xiàn)實中的人作為教近代教學的出發(fā)點.這種教育學思想的實質是“人”.在這種思想的幫助下.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關注教育是提高社會人文水平的一個重要基礎.本文主要介紹傳統(tǒng)馬克思教育學、他的現(xiàn)狀以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關鍵詞:馬克思教育學傳統(tǒng)問題解析。
研究馬克思教育學能夠深化對人的本質和發(fā)展理論的探究,這樣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教育發(fā)展方向和社會價值.能夠實現(xiàn)教育公平、社會價值取向正確以及全面推薦你認得發(fā)展.馬克思教育學理論在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研究教育學中必須要從馬克思教育學整體入手,把這個理論與認識論和價值論結合來實現(xiàn)兩者的統(tǒng)一.
1.傳統(tǒng)的馬克思教育學研究意義。
研究教育學是從哲學角度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入手的,在培養(yǎng)一個人的時候是從人的本質開始入手的,這種培養(yǎng)的方式是以人為本質的.對于馬克思教育學它的哲學效應更高,它能夠重視人是主體這一方面.強調認識自然世界的產物,也能夠改變自然世界研究馬克思的教育學能夠對教育學有新的認識.不斷的研究能夠拓展方向,提高理論研究水平.
第一,在研究馬克思教育學中,也能夠,有助于實現(xiàn)教育公平、正義.這一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中國社會現(xiàn)在正處于教育的轉型階段,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型到素質教育,這是大學教育的一個重點.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教育不公平的現(xiàn)象,只有運用馬克思的教育學林論對教育部公平進行分析才能找到不公平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和社會根源.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個不公的現(xiàn)象.并且通過在一定時期內的改變能夠保證社會制度的完善發(fā)展.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
第二,研究馬克思的教育學能夠使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深深埋藏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在人民群眾價值追求中,一定要堅定人才培養(yǎng),正確樹立馬克思教育學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樹立以人為本的正確目標.
第三,馬克思的教育學是把科學的實踐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相結合,高度重視人的主體精神.這樣就過于重視人是主體這一方面.在教育實踐中發(fā)揮主體作用的不僅是老師和學生,其中還包括了廣大人民群眾.這樣這種教育學思想就與當代人民群眾相結合.實現(xiàn)了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理念.
2.馬克思教育學是改善大學教育的根源。
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基礎教育的發(fā)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一個國家的實力主要表現(xiàn)在國民素質這方面,這樣要提高國家實力就必須要提高國民素質,而國民素質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發(fā)展.這樣很多國家都在進行教育改革,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各個階段都不斷的更新課程內容,加強學科知識實踐.發(fā)展他們與社會聯(lián)系,在大學教育中,有效的發(fā)展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是進行教育改革最根本的表現(xiàn).
3.大學教育存在問題。
第一,在大學教育中,在遵守馬克思教育學規(guī)律時缺乏一定的自覺性,這樣就影響了整個大學教育的發(fā)展,在大學教育中,很多學者對馬克思教學學理論進行研究,但是沒有得出很好的了理論,他們在研究方法上忽視了馬克思教育學與整個馬克思理論整體的關系.忽視馬克思教育學的學術價值和對當代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的導向.這些是教育問題的關鍵.從總體上看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教育學的研究速度非常慢,這與主張利用馬克思教育思想指導教育改革進程和教育發(fā)展不能夠結合.根據(jù)一些書店的調查,目前只有一本書解釋了以上的問題.
第二,馬克思的教育學不是課本里邊的抽象理論,他能夠有效的通過教育實現(xiàn)自身價值.在當下馬克思教育學研究缺乏問題意識的情況下,一些學者對馬克思教育學的關注度不高.同樣也缺乏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和研究方法.這就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它只是從概念邏輯進行分析,甚至用現(xiàn)代西方教學的觀點來歪曲馬克思的教育思想.這不符合馬克思教育學的價值取向.
第三,在研究馬克思教育思想的教育學研究資料很少,這樣就不能夠完整的研究.就會造成很少從哲學的角度加以深化.這樣雖然,這個問題的價值論和認識論有一點相符.但是更多方面是孤立了教育的價值性與科學性的特點,這種單一性非常不可取,要從整個社會中入手,這樣才能保證馬克思教育學在大學教育中的更完整性.
4.馬克思教育學在大學教育問題解決辦法。
在大學教育中一定要深入理解馬克思教育學理論.對于以上問題我們首先,要把價值論和認識論兩者相結合才能理解.從認識論或價值論角度研究來馬克思的教育學思想的狀況.應從人的解放、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高度來討論人實現(xiàn)價值的手段.
其次,馬克思教育學的研究偏向主要表現(xiàn)在脫離人的價值,忽視人的個性發(fā)這兩方面,只是在理論上片面強調教育的社會性,不利于人在社會中發(fā)揮,不能偏向于哪個價值論和認識論,這樣就不能保證馬克思教育學在起重工的應用.
在研究馬克思教育學理論的時候不能單一的進行研究,要從馬克思理論的整體出發(fā).馬克思教育學理論把整個教育改革比喻成了一個社會性的改革,這樣就包括了馬克思整體理論的方方面面.要準確的理解馬克思教育學的思想,就必須要超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從大的范圍去了解這個教育學理論,另外還要結合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用哲學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這些理論,這樣才能夠改善教育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狀.
在研究中國大學馬克思教育學中,要把這個理論與整體的馬克思理論相結合,這樣能夠更深層次的研究,得到更深刻的理論.教育學理論關系到整個大學教育的發(fā)展,應用這個教育學理論進行大學教育改革是一個長期和復雜的過程,所以在整個大學教育階段要不斷的深入研究馬克思教育學理論.
參考文獻。
摘要:在當前高校教育中,無論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yè)方向,都在入學支持在學習好基礎性文化課程的同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在大學乃至研究生階段最為明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成為了我們日常學習的必修課.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對于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關鍵詞: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
馬克思主義一經問世,就以其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強大生命力來源于它的科學性、正義性和實踐性,而這些特性歸根到底只能建立在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及其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有了這個結合,馬克思主義被賦予了科學性、正義性和實踐性,也才具有了與時俱進的品質和自覺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離開了這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如何實現(xiàn)兩者的結合呢?這關鍵在于能否找到將兩者聯(lián)系和對接起來的“中介”.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可能自發(fā)地走進人民群眾內心,成為人民群眾的思想武器,因而,要使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及其社會實踐相結合,只能依靠“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即以馬克思主義本身為內容向人民群眾進行系統(tǒng)的“灌輸”,這就是我們所找的“中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是馬克思主義與大學生群眾及其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內在要求.我們要長期不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用先進的理論灌輸給大學生群眾,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廣大學生,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內在要求,也是大學生學習運用這一思想武器加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
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門較為高深的學問,涵蓋哲學、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同時具有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意義.高校學生正處在人格趨于完善,思想接近成熟的重要時期,能夠有正確的思想來指導自己會使得學生的人格塑造更為完善,對于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開放,大學早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中的象牙塔,經濟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很多學生容易在經濟大潮中迷失自己,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久經檢驗的真理,尤其在思想指導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學好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門學問,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吸取其思想精髓來提升改變自己,讓自己的眼界更加開闊,社會思維更加敏銳,以便學號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好的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
一、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當前社會的發(fā)展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在思想領域也有了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然而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與更方面的實績來看,中國在指導思想領域并不適合多元化發(fā)展,舶來品的合適與否需要經過歷史的檢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之所以能夠被廣泛的接受源于其科學性與真理性,并且都是經歷過實踐與時間檢驗的,引導中國人民走上了富強自主的道路,從宏觀上來看中國適合馬克思主義這條道路,利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人民的實踐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必然導致人們實踐方式的多元化,然而中國的今天和平穩(wěn)定,多則生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
其次,高校學生處于理解力與辨別能力突飛猛進的階段,也是走向工作崗位前的最后一個階段,什么樣的思想指導能被其接受,對于其在今后的社會發(fā)展中的實踐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單單是貢獻大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方向路線的正確.堅持在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懂得正確的索取與奉獻,明晰自己肩膀上的責任,學會向著更崇高的理想而邁進,緩解當今實用主義、拜金主義對學生們思想的不良影響.
最后,高校作為大部分學生的學業(yè)終端,是其學習生涯的結束,也是社會角色的開始,不少學生在走向社會前就已經有了形形色色的實踐經歷,在初次接觸這些時很多人會感到迷茫與彷徨,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來對其進行指導,一旦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很有可能使其行為方式產生錯誤,從而影響自身的發(fā)展與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后,一旦在其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意識,以此科學的方式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就能更好的保證其健康的發(fā)展,社會的良性循環(huán).
二、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現(xiàn)狀。
在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已有多年歷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生們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指導性同學生們的專業(yè)知識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學與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使得教育成果不斷,教育教學質量不斷邁向更高的臺階,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來自于國內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學環(huán)境的不斷優(yōu)化,指導思想在其中的貢獻尤為突出,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教育才有了當前高校和諧穩(wěn)定的現(xiàn)狀,當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還有一些不足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大的形式是好的,小的方面仍然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微調整.
(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
高校所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相當大的部分是卓有成效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存在只灌輸知識,不解釋原理,只照本宣科,不深挖精髓等等現(xiàn)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很多學生從思想上想要學好馬克思主義,但由于自身理解力,社會閱歷的有限對其深層次的理解難以到位,這就需要我們的高校授課老師予以深層次的講解,使馬克思主義能夠為其學、任其用.
(二)理論與實踐的相分離。
究,同時重要的還是為了作為指導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高校在開展馬克思教育時要重視理論與時間的同步發(fā)展,使得馬克思主義能真正為學生們所用.
三、如何更好的在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
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狀況,直接反應到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上,有效而深入的教學與實踐,能夠促進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開花結果,反之則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是對學生思想進步教育的忽視,認真研究怎樣更好的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是對學生的負責,更是對社會的負責.
(一)避免形式化教育,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思想的交流,不以機械化考試為目的對學生進行檢驗,考試的目的是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以便其進行自學研究,提升自己的思想,完善個人人格.能夠避免形式化教育對于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注重理論教育與實踐行為相結合,避免空洞的理論引起學生的迷茫已經學習興趣的缺失,有效的開展實踐活動,哪怕范圍小形式簡單,只要達到讓學生懂得如何利用理論武器來開展實踐活動,就已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發(fā)揮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際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海波.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深層歸因及可能的出路〔j〕.黑龍江高校研究,,(02).
[2]汪信硯.關于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哲學動態(tài),,(05)。
[3]賈松青.馬克思主義永具生命力[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摘要:中職學校開展《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哲學與人生發(fā)展的密切關系,增強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方法分析解決人生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問題的能力,從而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踐行人生的能力,確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在社會中實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xiàn)“三味”,即堅持以生為本的“生本味”、注重生活化教學的“生活味”、強調哲學課程學習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活動味”。
力求通過指引學生體驗“三味”,讓哲學智慧照亮學生的人生之路,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關鍵詞:中職《哲學與人生》生本味生活味活動味。
有些學生認為,哲學學起來無用也無味,甚至存在畏難情緒。
那是他們沒有真正領悟到學哲學、用哲學的意義,沒有把哲學置于人生發(fā)展的歷程中來理解、考量、應用,未能學以致用。
筆者認為,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應注重在指導學生學習哲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堅持以生為本,有效結合學生對人生、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在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中應用哲學,感悟人生道理,增長人生智慧,明確人生發(fā)展的方向和意義。
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彰顯生本味。
中職教學應貫徹生本教育新理念,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等理念。
面對中職學生,教師要把他們視作具有鮮活生命和個性的個體,他們的學習、進步、發(fā)展是我們從事中職教育教學的宗旨。
1.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筆者在中職學生中開展《哲學與人生》教學,摒棄過去純粹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更多地關注學生能通過哲學課程的學習,主動參與課堂,在師生互動中張揚個性,增強生命活力,獲得切身體驗和感受,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潛能,獲取主動學習、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力求引導學生做到導學習重點撥、先活動后學習、教師少講學生多學等具體要求。
如在第五課《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教學中,筆者采用了這樣的導學教學步驟:引導明確學習任務—分組討論—交流共享—解決學習問題—拓展延伸。
具體要求學生,先于課前對“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學習能力做必要的預習,課堂上結合教師的導學預設開展課堂中的小組間討論,可在同一小組或臨近小組之間共享討論成果,再由小組分別推舉學生代表發(fā)言,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對學生代表的發(fā)言進行質疑,提出觀點。
要特別注重的是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他們相互合作開展學習,真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后布置學生寫作小論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堅持以生為本,就必須處處為學生著想,為他們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關注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fā)展,從而有效改變以往中職生在哲學課堂無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學習姿態(tài)。
2.在合作中學習,注重團隊精神。
中職生學習基礎較差,在面臨課堂學習時往往積極性不高,而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卻相當強,在以活動形式為主的課堂中卻表現(xiàn)出極強的表現(xiàn)欲,并且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較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即針對中職生的哲學課堂學習,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多在活動中參與互動學習,避免枯燥沉悶的哲學說教,并在活動中鍛煉團隊合作,充分發(fā)揮團隊的作用,使得個體和團隊素質得到適當發(fā)展。
筆者曾在中職學校校際交流課中,以“物質運動與人生行動”為課題開展了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主要形式為通過教師列舉典型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并將學生分四個學習小組,組內以學生代表為小老師,在教師設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導下循序漸進地開展討論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xiàn),積極性和主動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探究性學習,增強參與哲學課堂的動力。
在中職哲學課堂中,教師只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在哲學課堂中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參與質疑、分析、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參與課堂的動力,掌握獲取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話可說,都有所收獲。
如在“如何區(qū)分新舊事物”、“如何對待人生發(fā)展中的順境和逆境兩種境遇”等教學問題中,筆者很好地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開展探究學習,由他們發(fā)現(xiàn)、質疑、分析解決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哲學即是生活,課堂教學充盈生活味。
1.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體現(xiàn)了鮮明的生活味,課程內容設置充分把哲學原理廣泛地結合中職學生生活實際,從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都始終圍繞中職生人生道路的多個視角,如唯物論與人生選擇、辯證觀點與人生態(tài)度、認識論與人生實踐、歷史觀與人生理想、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人生價值等。
因此,中職哲學課堂教學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增添教學的生活趣味,充實哲學教學的時代感,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生活中,生活即是哲學。
筆者認為,中職哲學要讓學生喜歡,要讓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更重要的是結合學生實際開展課堂活動。
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原理之后,筆者指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做到知行統(tǒng)一,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在知行統(tǒng)一中體驗成功”的教學問題。
相反,教師如果不從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毫無體會感受,那么哲學課堂可能就顯得動力不足、蒼白乏味。
2.讓時政進哲學課堂,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密切結合學生的學業(yè)和就業(yè),針對學生的學習特征、心理素質、實踐能力,關注國內外大事等,適時引時事政治素材進課堂,把哲學學習與自己身邊的社會生活相融合,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學生積極應用哲學原理和方法解決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并且,筆者經常借助哲學課堂教學,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搜集一些社會時政熱點、學生或學校身邊發(fā)生的事件,并在學習小組中適當篩選,選擇出較有代表性的話題由學生代表在課前10分鐘進行演講,鍛煉學生表達和表演的能力,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
有的學生講得相當好,還能夠結合所學的哲學知識進行點評,贏得學生的陣陣掌聲。
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實踐,體現(xiàn)活動味。
1.注重實踐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中職哲學課堂不應變成純粹的哲學理論說教,而應努力將學生的“人生”與“哲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哲學中有效利用哲學,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導。
在這一點上,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設置較合理,主要以哲學學習指引人生,以人生實踐體驗哲學。
筆者認為,哲學學習是為學生的人生實踐服務的,教師應通過學哲學強化對學生學習、擇業(yè)、就業(yè)過程中面臨的人生問題的指導作用,發(fā)揮哲學學習的實踐性意義,使得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學原理和觀點,又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選好人生路,走好人生路作為《哲學與人生》的課堂教學重點。
如在第八課《現(xiàn)象本質與明辨是非》教學中,筆者充分應用案例教學法,針對第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識別假象、把握本質、明辨是非”,列舉了現(xiàn)實生活中諸如“科學算命”、電腦測字或測姓名等“偽科學”,發(fā)動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其中的哲學道理。
在學哲學的過程中有效結合生活實際,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是哲學學以致用原則的真正教育意義。
2.學習和實踐活動多樣化,注重在活動中學哲學。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可以通過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采取多樣化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
筆者主張,學哲學不應是單純枯燥的理論羅列,應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哲學效果更顯著。
首先,充分利用《哲學與人生》教材中現(xiàn)有的體驗探究活動素材,如教材插圖、體驗與探究、拓展與延伸等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結合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在課間活動中輕松解決了哲學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筆者特別關注哲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盡可能對課堂活動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實踐空間,如積極指導學生結合中職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實習工作等形式,引入哲學課堂,以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體會作為哲學課中的有益素材和資源,豐富哲學課堂教學。
此外,還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典型案例充實教學內容,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談談體會感受,進一步領悟哲學意蘊,通過參加座談會、聽報告會反思哲學道理等,豐富哲學教學活動的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總之,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具有鮮明的生本味、鮮活的生活味、多樣的活動味,只有靠教師的細心體驗才能感受到,只有在教師熱心教育并具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才能捕捉哲學教學中的各種有益信息和課堂資源,不斷提高中職哲學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楊湘洪.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j].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01).
[2]李曉慧.中職“哲學與人生”案例導課藝術性探索[j].教師(中),(12).
[3]梁文俠.哲學與人生[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8.
[4]陸浩勤,黃巍,彭茂清.中職校德育在專業(yè)教學中的滲透模式研究[j].中等職業(yè)教育,2012(12).
[5]曹小華.關于中職快樂德育課堂之構建[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03).
摘要:《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這部作品中塑造了諸多的文學形象,特別是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狐女形象,與諸多精、怪形成了類比與對比,豐富了《聊齋》中的形象長廊,又滲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追求與盼望,另外狐女追求幸福和高尚品質的精神,又是人類最美好的一面的體現(xiàn)。
關鍵詞:聊齋志異形象塑造狐女。
一、在比較中升華狐女形象。
《聊齋志異》中,作者塑造了諸多神靈險怪的文學形象,這與作者的“志異”的立旨是息息相關的。
讀《聊齋志異》我們可以體驗到神怪世界的黑暗,并通過他們窺視人類社會的黑暗面,因為往往靈怪世界就是人類社會的模板的再現(xiàn),所以在《聊齋志異》中有一類作品暴露了當時的黑暗敗的政治,鞭撻了為虎為倀、無惡不作的貪官污吏。
例如《促織》、《席方平》、《向果》等。
這類形象諸多是人類社會中的上層社會對普通百姓、士子的壓迫,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壓迫與局限性,所以在《聊齋》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狐女的反封建壓迫形象,這讓諸者沉溺于美好人類社會的熏染下,對惡的勢力則會更加充滿憤懣與批判,這就形成了善惡對比,這種對比一方面是善惡對比,一方面形成了男性社會與女性社會的對比,古代社會充滿了對女性的歧視,而在《聊齋志異》中作者一改先前的女性觀,讓女性恢復了她自身的社會屬性,即對美好生活與愛情的追求,她們往往充滿了對幸福的渴望與追求,并為了維護愛情而不惜犧牲生命,所以在《聊齋》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愛情故事,這些美好的愛情故事,宛如奔騰向前、一瀉千里的長江大河,沖出峽谷,繞過橫阻,唱著歡快的青春的歌,向著理想的目標迅跑。
這也讓我們看到了《聊齋》作者對美的追求,更在這種對比中讓美好形象得以耀眼。
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狐女形象,既完成了對歷史文化淵源好的方面的繼承,又實現(xiàn)了對不好方面的反撥,同時又與作品中其它諸類形象形成相同意義的對比,即善惡、美丑、雅俗的對比,在意象的比較和歷史形象傳承的比較中,突顯并升華了狐女形象的美好。
二、重彩描繪狐與士子的姻緣與友誼。
由于蒲松齡對狐女形象的反撥,使一系列狐女成為“情”的使者與代言人,她們不僅自身是美好的代言人,而且有著對美好善良的士子的愛情追求,似“才子佳人”類的結合,展開了個性解放的思潮。
古代,文人一直比較受文學作品的青睞,這與作者的文人創(chuàng)作身分有關,他們或仕途無望,或有一定的官職或經歷仕途的不暢。
煙花女子的盛行舒緩了他們的壓抑,文人對女性的嗜愛,使二者成為了文學作品的主角,并不斷上演感人至深的“愛情”,在作品中開始重墨描寫士子與煙花女子的關系。
隨著狐與女性的緊密關聯(lián),由于煙花女子的身分,狐女成為了青妓的比喻,狐女這樣也就與士子多了那么一層曖昧的關系,這些題材往往成為傳奇、古怪,這樣小說的喜愛,文人作者也喜愛把這些人物重彩著墨,用華麗細膩的手筆來描繪兩者之間的柔情蜜意,使這些作品得以流芳百世,讓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明末以“反傳統(tǒng)”、“尚人欲”、“重個性”為標榜,要求還原人性本來面目的個性解放思潮,對清初的蒲松齡是有影響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作者《聊齋》中塑造了大批情狐形象。
這些狐女大都有追求愛情的良好愿望。
在《聊齋》這部作品中,這些狐女不管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有一顆熱愛生活,追求愛情的誠摯的心,在愛情上,她們往往表現(xiàn)出主動性、堅貞性。
夏紺弩先生在《中國古典小說論集》中指出;封建社會里“置酒高會,男女主賓歡聚一堂,觥籌交錯,淡笑風生”的事是極不容易的,蒲翁敢于如此大膽描寫,正是一種極為可貴的民主思想。
《聊齋志異》中的狐女與士子的關系并非都是男女之間的性愛問題,還有異性之間的友誼關系。
在關系愛情和友誼的差異上,作者不僅置封建禮教和“男女授受不親”于不顧,而且明顯頌揚人與人之間新的關系,這也是社會進步對人思想解放的一個推動。
《嬌娜》中狐女嬌娜與孔生兩者之間便是建立在異性純真的友誼方面的。
故事有兩個精彩片段,一個是在孔生病入膏荒之際,皇甫申請妹妹嬌娜為之治療,孔生卻因此喜歡上嬌娜,但因嬌娜年齡太小,故與松娘結為了夫婦。
第二次是孔生為了救嬌娜被雷劈死,后嬌娜又用紅丸將孔生治活。
后來孔生將嬌娜全家接到自己家,但始終同嬌娜保持著純正的友誼關系。
這也使嬌娜與孔生的友誼得以鍛煉和升華。
讓人們看到了人性純真的一面,作者對男女之間關系的處理,對以往男女之間非性不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讓人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另一個方面。
《嬌娜》的獨到之處,在于作者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另辟蹊徑,突破了許多故事的俗套。
作品中嬌娜與孔生彼此救援對方,飽含患難與共的深情厚誼,他們卻沒有因此產生愛情,結為婚姻,然而又保持著兩性之間的“良友”關系。
友情高于性愛,這正是帶有新的思想色彩的社會觀念。
三、極盡自然與社會的融合。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指出:“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
”在這些花妖狐魅身上,蒲松齡不僅是突出事物的自然屬性特征,且把她們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來描寫。
作者將這些幻化的形象,置于人類社會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讓各種人物的人性和人情于幻化中得以表現(xiàn)。
這些狐女們不僅具有普通人的形體、外貌和生活經歷,而且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鮮明的個性特征。
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各有各自的生活軌跡,因而也就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
這些狐女往往與所居的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還與各自所居家庭的父母的性格相適應,這些都使狐女的生活更具有生活現(xiàn)實氣息,也是她們的自然屬性與社會關系相融合所具有的人性最美的東西,在《嬰寧》中,作者刻畫的嬰寧生長在窮鄉(xiāng)僻壤,與城市社會炯然不同,這也造就了嬰寧少受封建婦女教育的感染,也沒有受到封建式家庭的管理與束縛,才保持了她那種淳樸、天真、嬌憨、自然、樂觀的性格,讓人們感到一種人性自然屬性的一面――人性最美好的東西――純真。
所以嬰寧在作品中總是充滿青春的活力,拈花微笑。
孜孜憨笑正是她心無芥蒂,質樸純真的性格的外化。
綜上所述,蒲松齡以其如椽巨筆地塑造了這些勇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而又個性鮮明的狐女形象。
作者寫她的聰明、智慧、執(zhí)著地追求人身自由和個性解放;寫她們愛憎分明,對美好的事物和幸福的生活有著熱烈的向往;寫她們不怕艱險,不畏強暴,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去幫助那些遇難的文人貧民。
作者所塑造的狐女形象既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又受著社會規(guī)范的某些方面某種程度的束縛,更加具有生活的真實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biyelunwen/2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