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有助于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教學工作計劃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和智慧,還離不開學生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支持。
1.使學生在筆算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和口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計算。
提問:用一位數(shù)乘多位數(shù),我們該怎樣計算?
小結:在計算一位數(shù)乘多位數(shù)時,用這個一位數(shù)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shù)的哪一位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2、口算。
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問: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你是怎樣口算的。
二、快樂嘗試,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62頁的例題1.
(2)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要求媽媽一共要付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4×12(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教師:24乘2,我們已經回算,23乘12我們還沒學過,這是用兩位數(shù)乘的乘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提問:誰能把24乘12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知識呢?以4人為一小組討論。
(3)匯報:一種可以把12本書分成10本和2本兩部分,我們可求出10本書多少錢,再求出2本書多少錢,然后把這兩部分的錢加起來的就是媽媽要付的錢。
(4)講解24乘12豎式。
剛才的一不我們是先算什么?怎樣算?教師講評時用紙把第二個因數(shù)十位上的“1”蓋住。那計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個一,再算2乘2表示4個十,合起來是48,在48的旁邊注明24×2的積。此時,教師揭去蓋在第二個因數(shù)十位“1”的紙,并問: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樣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書一共多少錢,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邊注明24×10的積)。
教師對著豎式說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寫在十位上,個位寫0,再用10去乘2,得20,但這個2表示2個十,10乘2得到的20應該表示20個十,20個十就是200,所以這個2必須寫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邊主抿4×10的積。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書的錢和2本書的錢加起來,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來,得288.)。
說明:在把兩個乘積加起來的時候,個位上是計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為了簡便,這個零可以省略不寫,邊說邊把0擦掉。
請一個同學復述一遍豎式計算的過程。
(5)提問:這個豎式同前面的三個豎式有沒有聯(lián)系?哪種方法更簡便?
2、議一議:怎樣筆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3、引導小結,歸納筆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
完成教科書第63頁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問,兩個因數(shù)分別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題目獨立完成,要求列豎式,最后教師講評。
四、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五第1題。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結合實際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熟記1千米=1000米。
教學步驟:
一、通過觀察等實踐活動為新授知識作好準備。
教學前可利用課外活動、隊活動等時間進行一些觀察度量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感性知識。a參觀車丫和碼頭,看看汽車、火車和輪船的航運里程票價表。b觀察公路的里程碑,并從這塊里程碑直到下塊里和碑,實地觀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體會一下1千米的實際長度。c測量操場四周的長度(或跑道的長度),算一算要繞幾圈(或直幾個來回)才是1000米。這樣使學生對“千米”的長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復習。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2、口答:1米等于幾分米,1分米等于幾厘米,1厘米等于幾毫米,1米等于幾厘米。
3、填括號(說一說推理過程):
2米=()分米50分米=()米。
6厘米=()毫米30厘米=()分米。
7分米=()厘米80毫米=()厘米。
三、新授。
1、導入新課。
測量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用什么單位合適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2、聯(lián)系實際,初步認識“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長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長嗎?
(2)出示運動場遺產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想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約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進率。
a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要表示一個距離的長短,能一不能只看數(shù)字:還要看什么?
四、練習。
1、根據(jù)實際情況正確選用單位。
教室長3(),小明身高130();高速公路長50();鉛筆尖長4()。
2、把下面各數(shù)按從小到大排列起來。
2厘米2分米2千米2米粉2毫米。
4、要求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做第71頁“做一做”,中的兩道實踐題。
五、總結(略)。
3、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會利用軸對稱的知識畫對稱圖形。
1、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思維。
2、組織討論,深化思維。
3、加強練習,發(fā)展思維。
1、欣賞p1的圖片,你發(fā)現(xiàn)了這些圖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同桌互相說說什么樣的圖形叫作軸對稱圖形?
3、仔細觀察例1中的圖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畫對稱圖形嗎?
4、試著在例2的格子圖片上畫一畫。
5、你能用預習到的知識用紙來折、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一、復習引入。
1、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2、通過例題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二、例題1。
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三、交流。
教師:“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兩側的距離相等”我們可以用這個性質來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或者作對稱圖形。
四、教學畫對稱圖形。
例題2。
1、在研究的基礎上,讓學生用鉛筆試畫。
2、通過課件演示畫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糾正不足。
五、練習。
1、欣賞下面的圖形,并找出各個圖形的對稱軸。
2、學生相互交流。
你們還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
用尺子,量一量,數(shù)一數(shù)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
(1)思考。
a、怎樣畫?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b、每條線段都應該畫多長?
3、課內練習一-----第1、2題。
5、《新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進行有效的數(shù)。
學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每個學生親自實踐,積極思考,體會活動的樂趣,在樂學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并學會且應用新知。
軸對稱。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單元教材簡析:
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十幾減幾需要退位的減法,簡稱“20以內的退位減法”;二是用“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以前學過的進位加法解決螽鐵實際問題,即“用數(shù)學”。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計算和其他數(shù)學知識,與20以內的進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礎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并通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一的熟練程度,切實為以后后學習打好基礎。學會計算并動用于生活中解決問題,對理解運算的意義,體會數(shù)學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單元教學目標:
1、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單元教學重、難點:
單元教學準備:課件、卡片、口算題。
第一課時。
預習要求:
看課本第8—9頁,然后試著算一算:6+9=7+4=6+8=。
15-9=13-9=12-9=14-9=16-9=。
教學內容:第8—10頁的內容(十幾減9的減法)。
教學目標:
a:知識技能性目標: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十幾減9的各種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理解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進行十幾減9的計算。
教學重、難點:
1、經歷探討計算方法的過程。
2、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進行十幾減9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書p10的圖。
(1)引導學生看圖,提問:誰能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有15個氣球,買了9個,還有幾個?)。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計算?該怎樣列式?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板書:15—9。
(3)提問:如果沒有圖,要算15減9等于幾,該怎樣想?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互相商量。教師可提示學生聯(lián)系舊知識進行計算。)。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9加6得15,15減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減9等于6;。
(3)10減9等于1,l加5等于6;。
(4)15減5等于10,再減4等于6。
(5)教師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多思考。進一步提問:這么多的想法都是對的,那么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勵學生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得15,15減9得6)同時板書得數(shù)“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戲,投了14個圈,有9個沒套中,套中了幾個?提問:
(1)要求套中了幾個,該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4—9=)。
(2)得多少?怎樣想的?教師板書得數(shù)“5”。
3.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么內容?(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該怎樣計算這些題目呢?教師指題,引導學生總結出想加算減的方法,同時也鼓勵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進行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擺一擺,邊操作邊小聲地說想的過程。然后指名說,再在方框里填上數(shù)。
2.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3.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任指幾題,讓學生說一說最喜歡用什么方法計算。
四、作業(yè)設計:
l.完成教科書p11練習二第1、2題。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創(chuàng)設情境,在實際問題中引出本節(jié)課題.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可以借助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丹鳳地圖的實際情境探索點的平移與坐標變化的規(guī)律.
2、如圖,已知a(c2,c3),根據(jù)下列條件,在相應的坐標系中分別畫出平移后的點,寫出它們的坐標,并觀察平移前后點的坐標變化.
(1)將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長度,得到點a1;
(2)將點a向左平移2個單位長度,得到點a2;
(3)將點a向上平移6個單位長度,得到點a3;
(4)將點a向下平移4個單位長度,得到點a4;
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明確:將哪個點沿著什么方向,平移幾個單位后,得到的是哪個點.
3、在此基礎上可以歸納出:點的左右平移點的橫坐標變化,縱坐標不變。
點的上下平移點的橫坐標不變,縱坐標變化。
4、點的平移的應用.(見課件)。
5、比一比看誰反應快。
(1)點a(c4,2)先向右平移3個單位長度后得到點b,求點b的坐標.
(2)點a(c4,2)先向左平移2個單位長度后得到點b,求點b的坐標.
(3)點a(c4,2)先向下平移4個單位長度后得到點b,求點b的坐標.
(4)點a(c4,2)先向上平移3個單位長度后得到點b,求點b的坐標.
6、逆向思維:由點的變化探索點的方向和距離。
(1)如果a,b的坐標分別為a(-4,5),b(-4,2),將點a向___平移___個單位長度得到點b;將點b向___平移___個單位長度得到點a。
(2)如果p、q的坐標分別為p(-3,-5),q(2,-5),將點p向___平移___個單位長度得到點q;將點q向___平移___個單位長度得到點p。
(3)點a′(6,3)是由點a(-2,3)經過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點b(4,3)向______________得到b′(4,5)。
7、應用平移解決簡單問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有一點(1,3),要使它平移到點(-2,-2),應怎樣平移?說出平移的路線。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自然數(shù)、分數(shù)和小數(sh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負數(shù)。以往負數(shù)的教學安排在中學階段,現(xiàn)在安排在本單元主要是考慮到負數(shù)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了一些負數(shù),有了初步認識負數(shù)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初步認識負數(shù),能進一步豐富學生對數(shù)概念的認識,有利于中小學數(shù)學的銜接,為第三學段進一步理解有理數(shù)的意義和運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實際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義的量,比如,氣溫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現(xiàn)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長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為了表示這樣兩種相反意義的量,還用學生原有的數(shù)概念知識就不夠了,這樣就自然引入了負數(shù)的認識。教材首先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氣溫、存折中蘊含的具有兩種相反意義的量來體會引入負數(shù)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負數(shù)的含義,接下來通過用負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加深對負數(shù)意義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shù)和負數(shù),初步建立數(shù)軸的模型,形成數(shù)的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然后借助數(shù)軸對氣溫進行排序讓學生初步辨別正數(shù)、0和負數(shù)之間的大小關系。
二、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shù),能正確的讀、寫正數(shù)和負數(shù),知道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2、初步學會用負數(shù)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能借助數(shù)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shù)、0和負數(shù)之間的大小。
三、教學重點:理解負數(shù)的意義,體會數(shù)軸上正、負數(shù)的排列規(guī)律。
教學難點:會在數(shù)軸上比較正數(shù)、0和負數(shù)的大小。
四、突破措施。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負數(shù)的認識。
負數(shù)的出現(xiàn),是生活中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需要。教學時,老師應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素材來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習興趣,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出現(xiàn)負數(shù)的必要性,并通過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初步建立負數(shù)的概念。在引入負數(shù)以后,老師要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用正負數(shù)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實際例子,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并通過大量的事例加深對負數(shù)的認識,感受數(shù)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把握好教學要求。
對負數(shù)的教學要把握好要求,作為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shù)的的過渡,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負數(shù),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負數(shù)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shù)的概念。這里不出現(xiàn)正負數(shù)的數(shù)學定義,而是描述什么樣的數(shù)是正數(shù),什么樣的數(shù)是負數(shù),只要求學生能辨認正負數(shù)。關于數(shù)軸的認識,這里還沒有出現(xiàn)嚴格的數(shù)學定義,而是描述性的定義,只是讓學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線上表示正數(shù)和0的經驗,遷移類推到負數(shù),能在數(shù)軸上表示出正數(shù)、0和負數(shù)所對應的點。關于數(shù)的大小比較,特別是兩個負數(shù)的比較,這里還不是抽象的比較,只要能借助數(shù)軸來比較就可以了。
五、本單元內容可安排2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復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觀察日歷,回答問題。
2、復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感受到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復習有關搭配的知識,能夠按照題意進行正確搭配。
4、能夠根據(jù)已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通過復習加強鞏固,進一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在以前的復習中,我們都復習了哪些知識?
本學期我們學的內容除了剛才說到的,你認為還有哪些知識我們應該再復習整理?
我們一起來整理回顧這些內容,看誰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最棒!最棒的同學我們可是有獎勵的!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賽一賽好嗎?
二、鞏固探究。
1、回顧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同學們,你還記得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
出示第16題:一年365天,合幾個星期零幾天?
請同學們自己試著做一做。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92頁第18題的圖片及文字。
請同學們認真看圖,誰能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告訴了我們什么?
你是怎樣設計住房方案的?
3、復習“搭配中的學問”
出示第20題:我們剛才解決了住宿問題?,F(xiàn)在我們在一起來解決穿衣的問題好不好?
這是我們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你能不能自己試著解決呢?
如果解決得好、搭配得棒,我們將評選它為“出色設計師”。
自己解決,評選“出色設計師”。
4、回顧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題,指名讀題,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體回顧:
在這一學期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問題?
三、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四、作業(yè):作業(yè)本上的作業(yè)。
教學目標:
1.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會用連加、連減解決簡單的問題。
2.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和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
3.在對比練習中,優(yōu)化出算法,同時感受到豎式簡便寫法的合理性和簡潔美。
教學重點:
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
利用連加、連減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夠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通過果園豐收,小朋友們在果園幫助收南瓜的事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1.連加。
出示表格及問題:一共摘了多少個?
預設:28+34+22=。
提出問題:這是三個數(shù)連加的問題,要怎樣計算呢?(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討論)。
提出問題:連加計算應該注意什么呢?
預設: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先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1”。
預設:連加的計算順序是從左往右。
設計意圖:利用嘗試練習、合作交流、比較算法等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連加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同時體會靈活、合理選擇計算方法的重要性。
2.連減。
出示問題:共用84個大南瓜,李大爺運走了40個,王叔叔運走了26個。還剩多少個?
由學生獨立完成并小組交流討論計算方法好和計算過程。
提出問題,在計算連減算式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提示學生找運算順序。)。
預設:連減和連加的運算順序一樣,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預設:還可以先算一共運走多少個?84-(40+26)。
提出問題:這該怎樣計算呢?
設計意圖:通過連加的計算,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知識遷移,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遷移能力。
1.列豎式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新知,同時提高學生靈活、合理地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
2.看誰算的對。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3.算出紅星小學參加3項體育活動的總人數(shù)。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新知,同時提高學生靈活、合理地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提出問題: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預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計算連加、連減,在計算時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寫豎式計算。一個數(shù)連續(xù)減去兩個減數(shù),可以先把后兩個數(shù)相加再減。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總結,幫助學生構建本節(jié)課知識體系,學會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1、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根據(jù)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余的三個方向。
2、會辨別地圖上的方向。
3、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
4、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根據(jù)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余的七個方向。
5、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八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線。
數(shù)數(shù):數(shù)數(shù)時,按一定的順序數(shù),從1開始,數(shù)到最后一個物體所對應的那個數(shù),即最后數(shù)到幾,就是這種物體的總個數(shù)。
2、比多少。
同樣多:當兩種物體一一對應后,都沒有剩余時,就說這兩種物體的數(shù)量同樣多。
比多少:當兩種物體一一對應后,其中一種物體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種物體多,沒有剩余的那種物體少。
比較兩種物體的多或少時,可以用一一對應的方法。
第二單元:位置。
1、認識上、下。
體會上、下的含義:從兩個物體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處的物體,下是指在低處的物體。
2、認識前、后。
體會前、后的含義:一般指面對的方向就是前,背對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體,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前后位置關系也會發(fā)生變化。
從而得出:確定兩個以上物體的前后位置關系時,要找準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相對的前后位置關系也會發(fā)生變化。
3、認識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為標準,確定左邊和右邊。右手所在的一邊為右邊,左手所在的一邊為左邊。
要點提示:在確定左右時,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觀察者的左右為準。
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
一、1--5的認識。
1、1—5各數(shù)的含義:每個數(shù)都可以表示不同物體的數(shù)量。有幾個物體就用幾來表示。
2、1—5各數(shù)的數(shù)序。
從前往后數(shù):1、2、3、4、5.
從后往前數(shù):5、4、3、2、1.
3、1—5各數(shù)的寫法:根據(jù)每個數(shù)字的形狀,按數(sh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認真、工整地進行書寫。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數(shù)等于后面的數(shù),用“=”表示,即3=3,讀作3等于3。前面的數(shù)大于后面的數(shù),用“”表示,即32,讀作3大于2。前面的數(shù)小于后面的數(shù),用“”表示,即34,讀作3小于4。
2、填“”或“”時,開口對大數(shù),尖角對小數(shù)。
三、第幾。
1、確定物體的排列順序時,先確定數(shù)數(shù)的方向,然后從1開始點數(shù),數(shù)到幾,它的順序就是“第幾”。第幾指的是其中的某一個。
2、區(qū)分“幾個”和“第幾”
“幾個”表示物體的多少,而“第幾”只表示其中的一個物體。
四、分與合。
數(shù)的組成:一個數(shù)(1除外)分成幾和幾,先把這個數(shù)分成1和幾,依次分到幾和1為止。例如:5的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個數(shù)分成幾和幾時,要有序地進行分解,防止重復或遺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義: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
2、加法的計算方法:計算5以內數(shù)的加法,可以采用點數(shù)、接著數(shù)、數(shù)的組成等方法。其中用數(shù)的組成計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減法。
1、減法的含義:從總數(shù)里去掉(減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用減法計算。
2、減法的計算方法:計算減法時,可以用倒著數(shù)、數(shù)的分成、想加算減的方法來計算。
七、0。
1、0的意義: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也表示起點。
2、0的讀法:0讀作:零。
3、0的寫法:寫0時,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起筆處和收筆處要相連,并且要寫圓滑,不能有棱角。
4、0的加、減法:任何數(shù)與0相加都得這個數(shù),任何數(shù)與0相減都得這個數(shù),相同的兩個數(shù)相減等于0.
如:0+8=89-0=94-4=0。
第四單元:認識圖形。
1、長方體的特征:長長方方的,有6個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
2、正方體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個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樣。
3、圓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個圓面大小一樣。放在桌子上能滾動。立在桌子上不能滾動。
4、球的特征:圓圓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滾動。
5、立體圖形的拼擺:用長方體或正方體能拼組出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在拼好的立體圖形中,有一些部位從一個角度是看不到的,要從多個角度去觀察。用小圓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圓柱。
第五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一、6—10的認識:
1、數(shù)數(shù):根據(jù)物體的個數(shù),可以用6—10各數(shù)來表示。數(shù)數(shù)時,從前往后數(shù)也就是從小往大數(shù)。
2、10以內數(shù)的順序:
(1)從前往后數(shù):0、1、2、3、4、5、6、7、8、9、10。
(2)從后往前數(shù):10、9、8、7、6、5、4、3、2、1、0。
3、比較大?。喊凑諗?shù)的順序,后面的數(shù)總是比前面的數(shù)大。
4、序數(shù)含義:用來表示物體的次序,即第幾個。
5、數(shù)的組成:一個數(shù)(0、1除外)可以由兩個比它小的數(shù)組成。如:10由9和1組成。
記憶數(shù)的組成時,可由一組數(shù)想到調換位置的另一組。
二、6—10的加減法。
1、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根據(jù)數(shù)的組成來計算。
2、一圖四式:根據(jù)一副圖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3、“大括號”下面有問號是求把兩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計算?!按罄ㄌ枴鄙厦娴囊粋扔袉柼柺乔髲目倲?shù)中去掉一部分,還剩多少,用減法計算。
三、連加連減。
1、連加的計算方法:計算連加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先算前兩個數(shù)的和,再與第三個數(shù)相加。
2、連減的計算方法:計算連減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先算前兩個數(shù)的差,再用所得的數(shù)減去第三個數(shù)。
四、加減混合。
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計算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或相減),再用得數(shù)與第三個數(shù)相減(或相加)。
1、數(shù)數(shù):根據(jù)物體的個數(shù),可以用11—20各數(shù)來表示。
3、比較大?。嚎梢愿鶕?jù)數(shù)的順序比較,后面的數(shù)總比前面的數(shù)大,或者利用數(shù)的組成進行比較。
4、11—20各數(shù)的組成:都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20由2個十組成的。如:1個十和5個一組成15。
5、數(shù)位: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數(shù)的讀法:從高位讀起,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十,個位上是幾就讀幾。20的讀法,20讀作:二十。
7、寫數(shù):寫數(shù)時,對照數(shù)位寫,有1個十就在十位上寫1,有2個十就在十位上寫2.有幾個一,就在個位上寫幾,個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占位。
8、十加幾、十幾加幾與相應的減法。
(1)、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10加幾得十幾,十幾減幾得十,十幾減十得幾。
(2)、十幾加幾和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計算十幾加幾和相應的減法時,可以利用數(shù)的組成來計算,也可以把個位上的數(shù)相加或相減,再加整十數(shù)。
(3)、加減法的各部分名稱:
在加法算式中,加號前面和后面的數(shù)叫加數(shù),等號后面的數(shù)叫和。
在減法算式中,減號前面的數(shù)叫被減數(shù),減號后面的數(shù)叫減數(shù),等號后面的數(shù)叫差。
9、解決問題。
求兩個數(shù)之間有幾個數(shù),可以用數(shù)數(shù)法,也可以用畫圖法。還可以用計算法(用大數(shù)減小數(shù)再減1的方法來計算)。
第七單元:認識鐘表。
1、認識鐘面。
鐘面:鐘面上有12個數(shù),有時針和分針。
分針:鐘面上又細又長的指針叫分針。
時針:鐘面上又粗又短的指針叫時針。
2、鐘表的種類:日常生活中的鐘表一般分兩種,一種:掛鐘,鐘面上有12個數(shù),分針和時針。另一種:電子表,表面上有兩個點“:”,“:”的左邊和右邊都有數(shù)。
3、認識整時: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電子表上,“:”的右邊是“00”時表示整時,“:”的左邊是幾就是幾時。
4、整時的寫法:整時的寫法有兩種:寫成幾時或電子表數(shù)字的形式。如:8時或8:00。
第八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
1、9加幾計算方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可以采用“點數(shù)”“接著數(shù)”“湊十法”等方法進行計算,其中“湊十法”比較簡便。
利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時,把9湊成10需要1,就把較小數(shù)拆成1和幾,10加幾就得十幾。
2、8、7、6加幾的計算方法:(1)點數(shù);(2)接著數(shù);(3)湊十法??梢浴安鸫髷?shù)、湊小數(shù)”,也可以“拆小數(shù)、湊大數(shù)”。
3、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1)“拆大數(shù)、湊小數(shù)”。(2)“拆小數(shù)、湊大數(shù)”。
4、解決問題。
(1)解決問題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從而找到不同的解題方法。
(2)求總數(shù)的實際問題,用加法計算。
如何學好數(shù)學?
想學好數(shù)學,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數(shù)學,它都包括哪些東西(初中數(shù)學內容)。我們宏觀的去看初中數(shù)學,主要倆大模塊:幾何、代數(shù)。幾何包括點、線、面、圖形(三角形、四邊形、橢圓、圓):代數(shù)中有有理數(shù)、分式、整式、函數(shù)等。清楚它的大致包含的內容所對應的知識點,針對每個知識點如何的掌握,巧妙的去運用,達到我們所需要的結果是最終的目標。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最難做到的就是去運用。運用的巧妙、合理,我們就能很快的將題目解答出來。學會了,但不知道怎么去運用,往往要走很多彎路,這是大多數(shù)學生學不好數(shù)學,為學數(shù)學最苦惱的事情。針對這一情況,我在此為大家談一下我學習數(shù)學的一些心得。
當拿到題目時,第一步要讀題,大致的了解下屬于哪方面的知識點,都有哪些已知條件,,第二步,審題,通過已知條件我們可以得到哪些隱藏的信息;例如告訴你在一個三角形中,三條邊的邊長分別為3,4,5,就可以判斷次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或者說其中的兩個角互余,也可判斷為直角三角形。甚至每一句話都有可以隱藏一個條件,將每一句話都審清楚申明白,不撿不漏。所有的條件都搞清楚后,第三步,我們要知道題目所求未知是什么,通過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建立關系,一般的未知值都是通過某些公理推理得到,而我們就是要用已知的條件去證實存在這樣的公理推理,這就要求我們要熟練的掌握這些理論。
教學目標:
1、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經歷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識鐘表的過程,感受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習有計劃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
3、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喜愛數(shù)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經歷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識鐘表和立體圖形的過程,感受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習有計劃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
教學難點:
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喜愛數(shù)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學生可能回答。
在認識鐘表時,我學會了兩種時間的寫法,如早晨7時30分,也可以寫成7:30。
整時時,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整。
半時時,分針指向6,時針剛過幾就是幾時半。
師:說得真好,說這些話的時候好像同學們頭腦中就有一塊表似的,展現(xiàn)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棒!再說說,我們學習了哪些立體圖形?舉出生活中的例子。
學生可能回答。
我們學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還有球。
我的文具盒、課本都是長方體的。
我玩的魔方是正方體的。
我們用的水桶、水杯是圓柱的。
我們上體育課用的籃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
師:同學們說得很具體,講的實例非常恰當。只要你留心觀察、認真學習,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新發(fā)現(xiàn)。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要整理復習的相關知識,從而使學生形成看到鐘表、幾何圖形等立即能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逐步構建知識系統(tǒng)。
二、鞏固訓練。
1、認一認,連一連。
師:我們的知識點說得很到位,那么解決問題怎么樣呢?看一看,想一想,做這些事情該是什么時間?連一連。(課件出示:教材第94頁第7題)。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完成習題。
2、幾何圖形。
師:給下面的物體分分類,說說你的理由。(課件出示:教材第95頁第1題)。
(學生應該很容易地將已學過的形體進行分類)。
3、位置。
師:請同學們看看教材第95頁第2題和第3題。先自己解答,然后我們再交流訂正,相信你們一定能做得很好。
學生嘗試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指導,重點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然后組織交流。
設計意圖:在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復習整理后,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鞏固訓練,能有效地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確定下一步教學內容。
三、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復習了“認識鐘表”,知道了整時、半時時分針和時針的特點;還復習了“圖形與幾何”,再次認識了常見的立體圖形。我們的教材學習到這就結束了,但是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是永無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識。
教學反思:
1、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學生看圖回憶生活中這些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從而進一步認識整時和半時,印象更深刻;通過結合生活實例能加深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些幾何形體的認識,使數(shù)學更貼近生活,讓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展現(xiàn)數(shù)學的魅力。
2、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傾聽、提問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倡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幾何圖形大?。洪L度、面積、體積等。
位置:相交、垂直、平行等。
2幾何體也簡稱體。包圍著體的是面。
3常見的立體圖形:柱體、椎體、球體等各部分不都在一個平面內。
4平面圖形:在一個平面內的圖形就是平面圖形。
5展開圖:識記一些常用的展開圖。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
6點線面體:是組成幾何圖形的基本元素。
7直線、射線、線段。
線段公理:兩點的所有連線中,線段做短(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連接兩點間的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點的距離。
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并且只有一條直線。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8角。
9角的比較與運算。
角的平分線:從一個角的頂點出發(fā),把這個角分成相等的兩個角的射線,叫做這個角的平分線。
余角:如果兩個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說這兩個叫互為余角,即其中每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余角。
補角:如果兩個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說這兩個叫互為補角,即其中每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補角。
性質:等角(同角)的補角相等。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1、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根據(jù)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路線。
1、尺子是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寬度約有1厘米,伸開雙臂大約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測量較短物體通常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3、測量物體長度時: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物體長度=較大數(shù)-較小數(shù),例如:從刻度“0”到刻度“6”之間是6厘米(6-0=6),從刻度“6”到刻度“9”之間是3厘米(9-6=3);還可以用數(shù)一數(shù)的方法數(shù)出物體的長度。(算,數(shù))。
4、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5、畫線段的方法: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畫起,長度是幾就畫到幾。(找點畫線;有時還要先算出長度再畫線。如畫一條比6厘米短2厘米的線段。)。
6、角有1個頂點,2條直邊。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鈍角比銳角大。銳角直角鈍角(鈍角直角銳角)。
7、用三角板可以畫出直角,直角要標出直角符號(也叫垂足符號)。
8、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4個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10、每一個三角板上都有3個角,其中有1個是直角,另外2個是銳角。
11、角的畫法: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作角。)。
練習:
1、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一棵大樹高10()。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個角有()個頂點和()條邊;一本書寬15()。
4、三角板中有三個角,有()個直角。
5、角的兩條邊越長,角就越大。()。
千米和噸知識點。
1、長度單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進率:1千米=1000米。
數(shù)量式:跑道一卷的長度圈數(shù)=跑步的距離。
2、質量單位有:克、千克、噸進率:1噸=1000千克。
3、單位換算。大單位換算成小單位(乘它們之間的進率)小單位換算成大單位(除以它們之間的進率)。
贊美數(shù)學的句子。
1、數(shù)學是研究現(xiàn)實生活中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數(shù)學。
2、數(shù)學是一種會不斷進化的文化。
3、數(shù)學是一切知識中的最高形式。
4、數(shù)學是人類智慧皇冠上最燦爛的明珠。
5、數(shù)學是知識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識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順序和度量的科學均和數(shù)學有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style="color:#125b86">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
2、豐富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能積極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畫角。
2、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圖游戲。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猜圖形的游戲,看看這個可能是什么圖形?(師出示圖形)。
預設:生:三角形。
師追問: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教師再出示另一個圖形,露出其中一個角讓學生猜測。
預設: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師追問:那我們是怎樣猜出這些圖形的?
2、揭示課題。
師:原來小朋友是根據(jù)圖形上的角來猜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角的世界,去認識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合作交流,認識角。
(一)找角。
(二)感受角。
1、看!圖中那位老師手中的三角尺變到我手里來了,誰愿意到前面來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個角)。
2、請你拿出準備好的三角尺,我們一起像剛才那樣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給你的同桌聽!
(交流學習)。
3、匯報:角的兩邊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觀察角。
2、同桌交流角的特點。
3、角的各部分名稱:尖尖的部分我們叫它角的頂點,兩邊平平、直直的線我們叫它邊。
4、小練習:判斷哪些是角。
同學們我從數(shù)學王國里帶來幾個圖形,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學生匯報后,師提問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說出理由。
(四)用活動角探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觀察活動角。
老師出示教具活動角,請同學們觀察它是怎樣一點一點變大或變小的。
動手操作:拿出手中的活動角,跟著老師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漸變大或變小的過程。
說一說,角在變大,角兩邊的開口也在逐漸怎么樣?所以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匯報:角兩邊的開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兩邊的開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學互相比較角的大小。
比較時出現(xiàn)問題:有的同學角的兩邊有長有短。
這時我們怎么知道誰的角大呢?
學生討論: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開口大小有關,我們可以比一比,發(fā)現(xiàn)角兩邊的長短不影響比較。
師追問: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有關系嗎?
師小結:
出示填空問題: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角兩邊的開口越大,角就();角兩邊的開口越小,角就()。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
(五)畫角。
我們了解的這么多有關角的知識,你們想不想把他們畫出來?
1、師示范畫角。
師:從一個點起,先向一個方向畫一條筆直的線,再向另一個方向畫一條筆直的線。
2、課件展示。
3、學生總結老師是怎樣畫的。
4、學生嘗試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鞏固練習:在生活中找角。
1、加深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能應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2、進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yǎng)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shù),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么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jù)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jù)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biyelunwen/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