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通過閱讀一本書,對書中的情節、主題、人物等進行思考并表達個人的觀點和體驗。通過閱讀別人的讀后感,我們可以一窺他人對這本書的觀點和感受,拓寬我們的思維。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边@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散文集。作者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了纏綿不舍和絕然虛無。作者將每一件事物都描寫得十分詳細,但并沒有用過多華麗的辭藻來修飾語言。只是以最簡單的文字,敘述著最真摯的情感。無論是親人還是好友,他們那一瞬間的神態、容貌、動作、話語……都被作者記為文字,印在紙上,留在心里。作者用最質樸的方式,記錄著周圍小世界里的點點滴滴,表達著自己對他們的愛。
《目送》是本書的開篇第一章,也是一直以來深入人心的一章。在這一章里,作者寫了自己目送遠去的兒子,因而聯想到了父親曾經目送自己。目送兒子遠去,是兒子十六歲時去國外做交換生。身為母親的作者,對兒子獨自遠去十分擔心,一直等待著他回頭道別。但兒子卻頭也不回地自顧自離去。此時的兒子,也許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不用再被擔心,也不愿跟母親道別。作者與他的孩子如此,我的父母與我亦是如此。從小到大,無數次上下學,無數次放開父母的手去找小伙伴們玩,無數次的場景數不勝數,卻又歷歷在目。每一次送我上學,進校門前父母都會對我說一句再見,再目送我離開。而我似乎都是急急忙忙地下車,匆匆進校門。很少回應父母,更少面對面地與他們說再見。每一次獨自出門,父母總是會擔心我的安全,每一次都會親自送我出去,無一例外。下車前,也總是無數遍叮囑我注意安全,隨時報平安。而我卻總是敷衍回應,離開后也大都不與他們聯系。
一直與龍應臺的《目送》神交已久,只是無緣窺其真目,昨日有幸得到一本,細細捧讀,感受如淋浴秋雨一般——一場秋雨一場寒啊!
我從不憚以最美的文字來描繪所見所感,但《目送》帶給我的觸動,使我沒有勇氣對樸拙風情鋪以華麗詞藻,生怕污濁了龍應臺筆下的原始世界。古人執羊毫抒情敘事,期間女者寥寥,而今龍應臺用她的誠心之筆、慧俱之眼現出生活中的原態,出于淡俗又超然生活。這樣的作品于我是一種震撼,是一份財富,更是一瓢冷水將我潑醒。
內心的平靜是很難保持的,尤其對于我而言,見過的事,觸過的物,會過的人都還處于人生的始發狀態,一碰到新鮮東西難免內心泛起一陣漣漪,可《目送》激起的波紋久久不能散去。是我曾經見過,還是感受過不,都不是,而是每時每刻都與《目送》擦肩而過,才使得而今憶中的幕幕勾起綿綿悵惘。
即使我在邏輯最清晰的時候也無法將愛情加以分類,因為愛情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因境而生。有的愛情如潺溪伴花,脈脈無聲卻時時相濡以沫;有的愛情如驚濤拍岸,曇花一現但追逐擁有;有的愛情如云垂大地,無味無聲而享受守護。但,突然,天空一個驚雷,伴著閃電,在暗空里撕開一個口子,現出最深邃的一裂縫,無法愈合,轉瞬即逝。開始,愛情創造的世界里大雨瓢潑,打了戀人的衣袂,濕了你我的眼。一些人不得不結束擁抱,轉身相向而行;也有一些人無視這場秋雨,最后弄得傷痕累累。
既然龍應臺已給最美的愛情下了定義,我想,作為未曾拔出傷心之劍的我,只能跪在愛情的世界里,乞求這場秋雨快點停。
“螢火蟲在夜里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是啊,即使我們不在行駛的列車上,退后此刻永不再見的風景并未停止過逝去,與其憂過往,慮得失,還不如清水洗素顏,輕裝開始征途。
從你我開始,時間見證,千里人生,始于足下!
參賽對象:教師。
諸城市府前街小學。
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
看了第一篇,看到這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也是印在書封腰上的一段話,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為這段話而買下的這本書。
一個朋友曾說起過對父母逐漸老去的絕望,那時尚不能體會,現在才深刻地感受到那是怎樣的一種充滿無力感的絕望。子女對父母的愛,最刻骨銘心的也不是受了養育后的感恩,而是無法阻擋父母老去的絕望,在這種絕望中,父母作為無人能夠保護的孤兒的形象,清晰的展現在你的眼前。
雖然,人生的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但是,你的背后有家人堅強的后盾,有親情最值得信賴的依靠,所以,即使旅途風雨顛簸,心卻并不孤單。如龍應臺所感,時光的每一日逝去,都是兒女目送父母的背影又走遠了一些。在我們還能看得見背影的時候,希望一切還來得及。
11點多我給媽媽打了電話問問在不在家,媽媽說在家,正要煮餃子呢,一塊過來吃口吧,我說剛吃完一會兒,你們先吃吧,不用等我。
我簡單的收拾了一下,便去蔬菜水果批發大院買了一些水果。到父母家的時候已經是中午12點半了,媽媽跟我說他們剛吃完,問我要不要在吃點,我說不餓,等餓了再吃吧。見爸爸坐沙發里看電視,便問候了幾句,爸爸今天的氣色比以前好了很多,人也胖了一些,見到我來非常的高興,感覺有說不完的話似的。爸爸告訴我你三叔來了,在里屋睡覺呢。我說哦,好幾年沒有見過我三叔了。
在我的印象里三叔非常的健談,人長的也精神,腦瓜靈活,三叔曾經做過教師工作,后來又在政府機關工作,說話很有條理,脾氣還好。正和父母聊天的時候,有人敲門,原來是找父母打麻將的。三叔可能也聽到了動靜,從里屋走出來,我看到三叔第一眼的時候都有些愣了,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我眼里的三叔,瘦瘦的身材,矮矮的個頭,滿頭的白發,整個人老了很多。聽媽媽說三叔早上七點多就來了,早飯也是在父母家吃的,我也沒敢多問什么,只是覺得人怎么突然間一下就老了呢,我想人老了都很戀舊吧,以前他們哥兄弟走動的并不怎么勤,奶奶走的早,是爺爺一手把他們拉扯大的,現在他們也都步入了爺爺輩,年輕的時候也曾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吵過,可是親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到老了還是這哥幾個在走動,還是哥兄弟在一起覺得親切。
爸爸在七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雖然是老二,但大家有事都來找他商量,媽媽對待大伯和幾個叔叔、姑姑都象自己的親兄弟姐妹一樣,他們一來,媽媽都要到市場去買一大堆菜,然后親自下廚。我的媽媽今年已經75歲了,可依然那么勤快,受苦受累從來不喊屈,都是一個人承擔,我老公常跟我說,你們姐三個有你媽一半的勤勞就行了,每說這話的時候,我都會說沒辦法啊,誰叫你這么慣著我了,老公聽了也很無語。不過在這里還真的要感謝老公一下,謝謝你這么多年來的嬌慣與縱容,讓我知道這份愛如許深情。
下午父母打麻將,我便睡了一會,四點多的時候我跟媽媽說我先吃一口然后回家了,怕晚了沒車。媽媽便緊忙給我弄飯吃,臨走又給我拿了不少東西,怕我這個吃不上那個吃不上,每次去媽媽都會問我這個要不要那個要不要。我說不拿了,太沉,媽媽說你可真懶,出門就上車了有啥拿不動的,我說好吧,那就少拿點吧。以前走的時候很少跟父母說一聲我走了,我想可能依賴慣了,想事太少,每次走的時候從父母的眼神里都能看出是那么的不舍,爸爸行動不是很方便,每次媽媽都要把我送到樓下,看我走遠她才上樓。
做為兒女我想我做的還不夠好,陪父母的時間太少了,姐姐和弟弟在外地不能?;貋砜赐改?,而我雖然離的近一些,但有時候就是因為懶的動,去的次數也不是很多,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得父母離我越來越遠,所以現在只要有空就會去看看,沒空的話也會給父母打打電話,父母知道你在關心他們,他們就會覺得很欣慰,很知足。希望朋友們有時間都?;丶铱纯?,因為世界上只有父母的愛是不需要回報的。
《目送》不僅細致的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系,也讓許多人明白一個人在路上需要一個懂你愛你的人結伴而行,《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高中目送讀后感6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里,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著一扇門,我在門里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著,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里,盡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老實說,作為一個孩子,我可能還未曾親自目送過其他人遠去,畢竟年紀還小,就算有過,也不會有過多么復雜的情感,也不曾有過如此多的感概與思緒。
但是,被目送的經歷,我有過多次,不知為何,記憶中的一個個片段始終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離別的每一點細節,清楚到每一句叮嚀,一聲離別的話語,還有那一雙雙眼睛,那一雙雙目送兒女們離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現在眼前,那是目送兒女遠行的眼睛。
我總記得,每次稍遠或稍長的分別,比如去軍訓、去夏令營等,只要有條件,都是父母雙雙一起為我送別的。每次與父母分別時,父親總是默默地為我從車上取下行李后便又會靜靜地回到車里,讓母親陪我走到大巴車上,而我與他的別離似乎也格外的簡短,短到有時我甚至還來不及去再與他道一聲“再見”,給他一個擁抱??墒俏矣肋h忘不了,那雙最后望向我的寫滿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種鼓勵、堅定與信念的眼睛。我當然知道其實他內心會有更多的擔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間眼神的交錯給了我足夠安心,讓我感覺到什么是后盾,讓我明白,我不止一個人。
母親每每也總會催促我早點上車,好找個靠窗的座位,別再暈車了,我也總會聽話,一個人拿著包走上車,挑個靠近窗戶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靜靜地多看幾眼媽媽的身影。媽媽也會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樣靜靜地看著我。
機場上,我打開了書,翻到了這篇名為《目送》的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淚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媽媽,您們也如此嗎?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漸行漸遠嗎?您們也會目送我長大然后離您們遠去嗎?您們也會舍不得嗎?也會倔強地想我像小時候一樣留在您們身邊嗎?我恍然明白,原來目送并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宿命,我們總會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長大成人,然后目送我們的父母老去,目送我們的下一代長大。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目送,我們目送時間的流轉,目送歲月的遠去,目送一天一天來了又去.......我們根本不必追,因為,追不到。
后來,我逐漸明白,我們的一生啊,便是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記錄冊,作者把許多平常熟視無睹的小事有精煉的話敘述出來.有種貼近生活的感覺,也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的認真與細致觀察.
感動我的,就屬《胭脂》。內容是回屏東看他_時候,要先打電話啦,然后帶她去很多地方買東西,玩耍等等,描寫的非常細致。但是后來的離別,更加動人。那種苦口婆心的勸說,所以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首先要給一個暗示,接著把指甲油拿出來,慢慢的涂,直到滿屋都是指甲油的氣味。幫媽媽化妝,梳妝打扮。全文都充滿著母女之間的愛,與分別時的不舍,還有的是作者對母親的關心,表現的淋漓精致,也有對母親記憶力下降的無奈,擔憂。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間,處處都有展現。尤其在帶媽媽去鄧師傅做腳底按摩,去美容院洗頭……描寫得很細致,每個細節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側面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重視,作者很在意母親。后來對于她曾經是個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進行舉例,夸張的突出母親的愛美,也與現在變老進行對比,表現了母親老去的無奈與無法挽留時間的悲傷之情。
與這種抒情手法相同的還有《如果》。也是全文敘事抒情。在飛機艙里,作者遇見一位回鄉的`老人,從而想起逝去的父親,想如果還能回到從前,再度陪他回鄉,自己會做的事,寫得很詳細,每個地點,每個動作都會在腦海中閃過,也突出表現了作者的后悔與慚愧,悲傷等復雜心情。
作者能寫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為作者是真正體會了生活,把生活的寫照如實的寫出,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也要認真地對待生活,仔細地觀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秘的道理,我們要用美麗的眼睛記住生活的美。
1、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2、殘酷:殘忍冷酷。
3、閘門:引水、泄水或阻水的裝置。
4、奔騰:跳躍著奔跑。
5、朦朧:看不清,勉強看得見。
6、事過境遷:事情已經過去,情況也變了。
7、遲疑:猶豫不決。
8、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9、嗚咽:傷心哽泣的聲音。
10、深邃:深的;幽深。
11、鬼魅:泛指鬼怪之物。
12、混沌:形容蒙昧無知的樣子。
13、悵然不已。
14、物走星移。
這是一個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弦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著不凡的驕傲和銳氣,然而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后,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著留意峭壁上那叢艷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書筆記。
龍應臺的《目送》一共由74篇散文組成,取第一篇散文題作為書名。書里,作者用真摯、細膩而又優美的文字,捕捉生活里常被我們忽視或者極易消失的情景片段,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細細品嘗,你會發現,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也許是龍應臺的《目送》為何受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吧。
我在讀《目送》時心里總有一種酸楚,不免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因為在書里,我隨時隨刻,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自己的曾經,找到我們沒人幾乎都有過的那一剎那,那一瞬間,這就是作者龍應臺帶給我們精神上的靈動、震撼和共鳴。生活里,幾乎每天都會真實的演繹著書中那樣平凡而動人的情景鏡頭---目送、父女、母子、兄弟、姐妹、朋友。。。。。。
“今天我們吃鮪魚”“媽,我不吃魚”“吃魚有益于健康”“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魚”……讀這本書不僅有這樣場景對話里真實的感觸,深深的感動,更有對人生以及對生活的思考:我們應當為生命留白。
我們都知道,國畫中的“留白”,為審美思維提供了想象、品味、鑒賞的空間,也讓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而生活中的留白,則是把自己交換給自己,停下匆匆的腳步,放置久已勞累的心靈,如閑云野鶴一樣地逍遙,如山澗小溪一樣地自如流淌,讓疲憊的心得以舒心地休憩和修復,從而增加生命的質量。
然而生活里,很多時候,房子、工資、成績……填滿了我們,使我們整日疲于奔波勞累,忙于應付。忙著事業,忙著生活,卻不知究竟為何而忙?浮躁的社會,忙碌的生活,蒙蔽了我們的心靈,扭曲了我們的生命。我們是否留下時間想過,能與父母、親人相望的日子在一天天減少?難道要經歷最后的目送才能頓悟嗎?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已然喪失了生命中的真諦,這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在奔波勞累之余,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片空白,靜靜的享受生活呢。
也許,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懂得珍惜,學會讓自己沉靜下來,純粹起來,為生命留白,讓父母有更多的目光落在我們的臉上,莫讓我們徒然地目送父母逐漸消失在那人生小路的拐角處。別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便是人生最快樂、最幸福的事情了。
很多人都說希斯洛普的處女作《島》這部小說的特點及魅力在于:在最悲涼的情節里,也始終能看到希望。第一次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并閱讀了前半部分的內容之后,我卻并不這么覺得,那時候我的想法是:不好看,看不懂。一直到我后來自己在網上購買這書,收到書我都覺得買這書其實就是浪費金錢,浪費時間??稍俅螄L試閱讀后才發現自己已經被書的魅力深深吸引。
故事是由一個女孩追尋母親神秘的背景而引出的。在麻風病橫行的時期,在地中海的兩個希臘島嶼——克里特和斯皮納龍格島上,小女孩——阿麗克西斯的曾外婆伊蓮妮原本擁有一個幸福平淡的家庭,本應該一家人平平淡淡地過下去,不過卻因伊蓮妮患上麻風病打破了平淡的局面,在《圣經》中所說,患麻風病的人都是不潔凈的人。這個平凡的家庭也注定因麻風病而變得支離破碎。母親伊蓮妮被送往“活死人”的聚集地——斯皮納龍格島,那里被稱為“污穢之地”。不過還好她有兩個女兒,一個丈夫。
她的丈夫——吉奧吉斯是一個往返斯皮納龍格和布拉卡之間并知曉島上狀況的擺渡人,他沉默,內斂,不善言辭甚至有些許木訥,不過他勤勞,恪盡職守,是家里的頂梁柱。
她的大女兒——安娜,美貌驚人,光彩耀人,熱情奔放,無所顧忌,但她自私自利,愛慕虛榮,她作為長女沒有承擔起照顧全家的重任,為了能過上好日子,她放棄了反法西斯勇士——安東尼奧,轉而投進了地主之子——安德烈斯的懷抱,盡管身上還留著安東尼奧的余溫。她太自我,能為了刺激而去偷情,能為了逃避喪失自我,喪失人性。最后死于奸情敗露,被丈夫——安德烈斯槍擊致死。
她的小女兒——瑪麗婭,文中的女主人公。她雖比安娜小兩歲,卻比安娜更加成熟,她承擔了家庭的變故,承包了原本屬于姐姐安娜該承擔的照顧家庭的重任。她不僅遺傳了母親善良美好的品質,她還不幸走上了母親走過的路——患上了麻風病,真是令人唏噓,不過她并不沮喪,她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枕。因為她的純真,正直和善良,她最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幸福。
性格決定了姊妹倆不同的人生境遇,自私、虛榮的安娜死于丈夫之手;無私、善良的瑪麗婭卻是經歷了一連串的不幸和打擊,先是初戀的結束,再是戰勝了病魔繼而找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再到為了父親,放棄至生所愛,最后再重拾圓滿人生。在瑪麗婭身上你找不到任何一絲的埋怨和不甘,她的嘴里只有感恩的話語。在安娜死后,她照顧著姐姐留下的孩子——索菲婭,也就是阿麗克西斯的母親。她有著安娜的美貌和膽量,在索菲婭即將遠赴希臘上學時,瑪麗婭將她的身世告訴了她,她接受不了,覺得瑪麗婭欺騙她,欺騙她的感情,毅然決定離開,也再沒回去過,直至他們去世也沒有回去過。故事就是這樣,阿麗克西斯找到了母親的心結,索菲婭也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的過去。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大部分讀者都不喜歡的角色——安娜。為何?因為她讓我明白了一些東西。她雖自私自利,愛慕虛榮,但她卻也是一個率真,感性的人,她一直在勇敢地追求著她想要的東西,盡管有些不擇手段。而我始終無法拿出勇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安娜敢于追求的精神是我應該學習的。
盡管安娜敢于追求,但她并不珍惜她擁有的東西,以致最后毀掉了她自己,毀掉了她的家庭。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我想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什么叫做珍惜,為了讓我們懂得珍惜。我常常問時光,是什么教會我們珍惜,答案也許沒有,也許是瑪麗婭的在意,也許是安娜的失去,也許我們理解珍惜卻不了解它的意義。
《島》上的點滴情感打動著我,《島》上的一切令我深思,然而,直擊我內心的依然是大眾認為的魅力——在最悲涼的情節里,也始終能看到希望,即使是在那個被世人唾棄和遠離的“污穢之地”,也能看到人性的花。
第一次接觸龍應臺的文字,是高三那一年,也許是書看得少的緣故,以前幾甚沒有聽說過這個作家。于是立刻百度了她的背景。百度上是這么說的:龍應臺有太多的標簽。作家、思想家、社會批評家、學者、教授。這個臺灣女子,既彪悍,又溫柔,有大抱負。年輕時活得像唐朝女子,熱烈豐富;今天,完成新書《目送》的她又宛如步入了宋代,風輕云淡,重重滄桑在臉上,遮不住。并不懂得這文字背后的含義,直到真正開始讀她的書《目送》,她的文字著實令我驚艷,不是辭藻華麗的彌漫,而是深深淺淺的悲傷,讀起來,我竟也有些許傷感。說起來,龍應臺現在也是63歲的年齡了,在外人看來讀她的書總比讀80,90的作家更多一絲疏遠才對,可是我是這樣為她的文字著迷,也許悲傷比任何一種情感本身更令人悸動。我已沉淀在她似有若無的悲戚里無法自拔。
《目送》開篇,龍應臺說,這本書是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中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亦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你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贝蚶?她寫她喜愛走路和攝影?!坝袝r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敝猿撩杂谒?不止是她的文字吸引人心的獨特魅力,更是她歷經生活后得出的那份沉思和感悟,一言一行都浸入我心,抵達靈魂深處。若不經歷太多事,怎會知道,大學問都來自于孤寂,任何時候的成長總是孤獨的,而你此生注定與孤獨為友。也記得席慕容說過的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口,沒有一個人可以至始至終陪著你走完,你會看到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的人?!闭f到底,路上總是孤獨的,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親情-----因為有親情的牽絆,一旦失去就會痛。
和好,會把彼此的命運緊緊纏繞。但我們不是。我們不會跟情人一樣常相廝磨,不會跟夫婦一樣同船共渡。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毙值?是什么呢我們成長在同一個屋檐下,但終歸有一天,我們會分離,在各自的生活里尋找歸期。家,是什么呢很多人因為彼此需要,進入同一個家,于是家會有夜深人靜的溫暖,會有鍋碗瓢盆的叮嚀,向往自由時,很多人又紛紛逃離,于是家里只剩下留下的人,體態漸孱弱,步伐漸蹣跚,愈來愈清凈的聲音。親人,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遠離,家會隨著物是人非的改變漸漸變質。這是我的思考。讀她的文字,所有一切都讓我思考,想得深了,我也會在深夜里體會親情的意義??墒遣皇撬械膯栴}最終都可以得出答案,答案最終可能更不能令人接受,可是正如龍應臺所寫的那樣,“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彼械囊磺卸伎赡茉跁r間推移下變了模樣,但是歸根結底我們都還在親情那根線的牽動下觸動心跡,就已經夠了。
友情-----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談到友情,這個字眼,我特地百度了一下“友情”的含義,它這么說:“友情表示“無緣之慈悲”,無緣即無條件之意。無條件之友情,即是世間超越血緣、地緣,出離家園與國家,超越骨肉血親之愛,超越國別地域之愛,對所有人皆可平等奉獻、交流無條件之友情,這即是友情的奇特之處?!闭f實話,我著實被它的釋義所驚倒。因為我一直膚淺地認為友情僅是限于兩個人或幾個人之間,淡淡的聯系和交情,仿若“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百度居然給出了這么寬廣的定義。而這里,我想要談的,依然不過是粗淺的兩個人之間的友誼。龍應臺《牽掛》一文寫:“一個才氣縱橫的人中風昏迷,經月不醒。你夢見他,夢見他突然醒來,就在那病房床榻上,披衣坐起,侃侃而談,字字機鋒。他用中文談兩岸的未來,用英語聊莎士比亞的詩。醒來,方知是夢,天色幽幽,悵然不已?;蛘呤且粋€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通訊,但是你記得她在小院里種的花香,記得她念詩時哽咽的聲音,記得她在深夜的越洋電話里談美、談文章、談人生的種種溫情。你常常想到她,雖然連電話號碼都記不全了?!钡奈淖?藏著淡淡的哀愁,友情,大概就是這樣融入生活里的波瀾不驚,沒有親情的脈脈不得語,沒有愛情的驚天動地,可是獨有相交相知的心有靈犀。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吧,人生難有幾知己??础队岵篮顽娮悠凇返墓适?感動之余,想到的是,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隱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
愛情-----激情,友情,親情我們之間無所不有,卻唯獨沒有愛情。
唯美爛漫、純情而帶著毀滅性的愛情,才是最高境界的愛情?!蔽覀兇蟾哦家堰^了瓊瑤式的愛情的階段,越來越物質的社會,越來越物質的價值觀,我們的愛情觀早已不是那么天真和純情。那么,我們的純真去哪了呢《詩經》里“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钡奈涝娋?穿梭于千年的時光,那些美好和純真,真的就已經停留在時光里了嗎愛情,這個不可思議的話題,綿延了千年,討論了千年。千年里觸摸愛情的紋絡,我也未曾懂得。龍應臺在她的《(不)相信》一文里寫到“曾經相信過愛情,后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那玲瓏剔透的冰塊嗎”這樣的文字,沒有直逼人心的氣勢,只是來自心底的叩問,卻更能引人深思。文中她并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畢竟答案在人心,各有不同??墒怯袥]有一種愛情,不需要轉化,永遠以愛情的形式保留下來呢我不知道,太難了這個問題,對我來說?!霸浵嘈胚^??菔癄€作為永恒不滅的表征,后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菔癄€的永恒,原來不存在?!蔽覀兯坪跻颜也坏绞裁礀|西可以見證永恒,甚至我們已不需要什么東西來見證永恒,可是,龍應臺最后仍然給了答案?!捌┤鐞矍榭偸腔脺绲亩?但是螢火蟲在夜里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菔癄€的永恒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里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蹦敲?這就是愛情吧,我想。
那些關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之。
生與死的距離-----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訴說孤寂------孤獨從一開始注定要用一生來承擔。
龍應臺說:“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比嘶钪?定然會感到寂寞,許是正如村上春樹說的“哪有人會喜歡孤獨,只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碑吘惯€沒有經歷過他們那樣多的事,對孤獨的感悟的深度也望塵莫及??墒?我也感到孤獨,甚至是無來由的,我也覺得孤獨,每個人都會有孤獨,可能性質不同,可是既然孤獨伴隨終身,也只好習慣與孤獨為友。孤獨寂寞時,會想有一個人來陪,可是“兩個人一定比一個人不寂寞嗎”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龍應臺寫,和友人一起去看白鰭豚,“二00六年十一月,數十名國際科學家齊聚武漢,裝備齊整,巡游長江,上下縱橫三千公里,尋找白鰭豚...國際團隊巡江探索長達數月,最終宣布:白鰭豚,兩千五百萬年與大地同老之“活化石”,已經絕跡。一九八零年,農民曾于洞庭湖畔打魚時,遇一迷途白鰭豚,傷痕累累,擱淺沼澤。專家拯救,飼于屋宇之內,名之淇淇,愛之護之養之育之。淇淇獨處時間長達二十二年,郁郁以終。洪荒萬年,獨對穹蒼滅絕,謂之大寂寞也?!弊x到這里時,幾欲哭泣。文字中的悲憤,寥寥數語,這種寂寞傳達的,讓我無處可逃。
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讀,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里,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著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里,是誰在哪里輕聲呼喚我。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里,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著一扇門,我在門里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著,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里,盡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偶然,發現書架上靜靜地躺著一本淡綠色封面的書———《目送》,我在我的記憶中搜索著,想要尋找一點有關這本書的記憶??墒呛懿恍?,我似乎并沒有讀過這本書。靜靜地坐下,拿起它,發現腰封上有這么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边@是全書的主旨所在。
讀完,發現這本書講的是父愛與母愛??墒沁@世間的愛又豈止父母對我們的愛呢?我的思緒又被拉回了那個雨天,大雨傾盆,澆彎了樹枝,澆折了小草,澆落了蝴蝶,澆濕了人群。因為雨勢過大,所以我不得已,才急忙跑到一幢大樓底下,這才阻止了調皮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來嬉戲玩耍。
不,不可能!那他是為了我正想著,就聽見老人“哎呦”了一聲,我望過去,就看見老人一手扶著腰,眉頭緊皺,臉色慘白,我連忙跑過去,扶著老爺爺,關切地問他:“老爺爺,你咋么了,沒事吧?”爺爺頭上布滿了汗珠,虛弱地說:“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想當年一手就能提一輛呢!”我說:“爺爺,要不我扶您過去坐坐吧,我來搬這些“大塊頭”。
老爺爺也點頭了。我正要搬時,才發現那些自行車憑我一個人根本就搬不動。也許是老爺爺的感染,大家你一輛,我一輛地搬自行車,通道也漸漸寬敞通暢了。
搬完,大家都默默離開了,我目送著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漸漸濕潤了,心里感到一陣陣的暖意。也許,這就是愛帶來的感動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原來,父母正在老去……。
每次母親、父親用溫柔的目光望著我遠去的背影,我可能不以為然。但他們用最深沉的目送真摯地傳達一份對漸行漸遠的那個人的愛,是滾燙的淚,熾熱的愛?!赌克汀吠ㄟ^時間的描寫順序,記錄了華安從小到大的過程,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目送,一次又一次去愛。然而,從粘著母親,從熙攘的人群中迫切地去尋找媽媽蹤影的小華安,似乎隨著華安的逝去,而變得孤傲,“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們知道,他變了?!拔乙恢痹诘却?,等待他消失前點的那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這個羽翼還未豐滿的懵懂少年,厭倦了母親溫暖的懷抱,而去想飛出緊鎖的鳥籠,他的內心世界,也許那樣波濤深邃,但是年邁的媽媽,已進不了他的內心世界。
作者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她的落寞,與另一個背影有關。
課文中曾這樣提到:“女兒,爸爸覺得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备赣H的自責,似乎像一把鋒利的刀扎在她的心上,有種隱隱約約的痛,淡淡的辛酸。但,這融入了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是悔恨,也略帶歉意。像苦味巧克力,濃稠的味道糊在心頭。甚至比天高,比海闊。但目送父親高大且強壯的背影,慢慢地矮小了。變得更加幼稚了——————“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的褲腿,但你能做的,是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伤麑δ愕膼廴栽诜序v,在輪椅上風燭殘年的老人,他也許累了,只能等待時光的安排,不能再目送“我”——————消失在他的視線。而他這個樣子所渴望的,是你對他深遠的再次目送。只是意味著,誰和誰的緣分在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這一頭,目送著他,直到消失在你的視線,而回答卻是:不必追。
曲折的山路只能自己走,不管路途遙遠,道路泥濘,都要勇敢地向前邁出。到達終點時,你會為自己的勇敢而驕傲!
或許這本書,在訴說著自己酸甜苦辣的人生,而我們,要用心體驗······。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p>
對于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碑斘铱吹竭@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而是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記得在作者回家那天,父親騎了很破的車子送她,將她送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原因就是車子太破,怕影響女兒的形象。而當時的作者呢?她是這樣寫的“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雖然她知道父親出于好心,不想讓她蒙受陰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親能把她送進校園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親的苦衷,沒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親,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沒有追。這應該就是親人之間的理解吧,這樣的背影,凄涼且難忘。
想要珍惜這些關愛,就要從點滴之事做起,從理解做起。
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簡單的文字,喜歡她平實隨意的文字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窩!暖暖的,“對,就是這樣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達卻沒有抒發出來的感情。從《野火集》的桀驁犀利,到《孩子你慢慢來》的慈愛溫柔,到《親愛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發豐潤豁達,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情領悟。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p>
暑假期間,我的女兒就由初中生蛻變成一名高中生,我的心情也由此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孩子去軍訓的一周里,作為母親——那種思念真是無法用文字所表達清楚!每天伴著班主任最后一條微信的發出而入睡,早上睜開眼的那一刻也是先看看微信的最新更新?;旧厦刻焓謾C不離手,生怕拉掉重要信息,孩子每天在進步,我每天的惦記卻有增無減!特別是在最后階段中,老師讓學生寫下對父母所說的話時,我看到的是大氣、傳遞正能量的話語。我知道你是故意這樣寫的,為了是讓我放心??吹酵嗤瑢W寫給媽媽的話:拿好冰鎮飲料,準時接我!眼淚瞬間留下來。其實孩子的內心也想撒撒嬌,說出心中的實話,但是你為了讓媽媽放心,才沒有真情流露。軍訓歷練了你,讓你得到了成長!這是你生命中一段寶貴的財富!也是讓我轉換角色的一段重要經歷。
一次次生命的輪回,為了不留遺憾,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
在早晨淺淺的陽光里,我看見行道樹的影兒散落一地,零零點點碎碎。太陽一步一步地升起,懶懶的鳥兒也登上枝頭,嘰嘰喳喳啾啾。樹兒披著夕陽的光,像夕陽中的新娘。繁星點點帶來夜的光芒。等著時間的推移,你看,夜深了。
一樣的時間模式,重復著每一天,每一年。無言,稍縱,即逝。今天的陽光,明天便是不一樣的,時間在流轉,帶著世間的萬物悄無聲息地做著變化,時間會包裝一切。以至于讓我們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蹉跎,所以我們被時間迷惑,還是一如既往的揮霍。悄悄,在彈指間溜走,抓不住他,后悔莫及。
時間讓小生命成長,時間又讓大生命老去。小弟的長大,祖母的老去,讓我往下看,仰望年少的生機;讓我往上看,瞻仰生命的高度。最親愛的人永遠是用他們的背影對著她,我的親人又何嘗不是背對著我?我想,母親有一天或許也會忘記我是誰,也會指著電話機,傻傻地盼望孩子的歸來;我想,我也會哼歌輕輕擁她入睡,那么甜美;我也會幫愛美的她化妝,輕輕打扮便把她變做美麗的模樣,驚喜地說一聲“你多漂亮”;我會環抱她的身軀,在她耍小脾氣的時候填顆糖放去她的嘴里。順便回想,兒時,我怎樣在這偉大的女人懷中徜徉。會覺得他更加的美麗,更加的惹人疼愛。
天邊的云或淡或濃的飄著,像一團一一團一棉花糠似的,悠哉悠哉地趴在這藍色的席夢思上。合上被風翻一動的書,悵然所失地嘆了口氣。
真是不違應臺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許第一次并沒有怎么察覺到,但漸漸的,你會發現,你在他往后的生活中已無關緊要,甚至成為多余。因為在他的眼中,你只是個碰到什么事都大驚小怪的“鄉巴佬”或是一個茫茫人海中的礙物。
告別時都懶得說聲“再見”。
上天真的是很不公呵!它讓孩子在長大后忘記了你曾經對他灌輸的種種一愛一,而讓你一直天真的以為:孩子還是和小時候一樣,會朝你撒嬌,講故事......誰都不知道所有都變了,沒了。只有上天。
那么,你說,你一生與幾個人說過再見并實現了呢?
很多時候,緣分盡了,多少個“再見”也彌補不了。
最后,你和他站在地球的兩端,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是啊,為何要再道一聲添與負擔的“再見”呢!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biyelunwen/14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