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為了實現預期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有步驟、有計劃的教學指導方案。這些一年級教案范文還包括了不同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1.使學生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掌握試商的方法,懂得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試商。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梨、盤、圖片、小棒、圓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有余數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幾?你是怎么想的?(書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堅式計算除法.(齊做并指名板演)。
訂正筆算除法時,要求學生口述計算過程及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繼續演示課件“有余數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導學生操作,用圓片代替梨,小棒橫放代替盤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請一名同學到前面操作.
邊操作邊思考,把6個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應該怎樣分.
分后列式計算,學生口述,教師板書:6÷3=2。
試讓學生口述算理后回答豎式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被除數6表示被分的數,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數6下面的6是2與3的乘積,表示每盤分2個,3盤共分了6個,也就是被分掉的數;橫線下面的0表示6個梨全分完了,沒有剩余.
教師在“0”旁板書:沒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題意列式7÷3=。
教師啟發引導:讓學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觀察7÷3也就是把7個梨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出現了什么新情況.
教師用6÷3=2的方法類推講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數是幾?平均分成幾份?怎樣寫?
每盤分得幾個,商是幾,寫在什么地方?
7個梨,分掉了6個,有沒有剩余,在豎式里應寫在哪?
教師強調:7個梨減去分掉的6個,還剩1個,這個“1”要寫在橫線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數,這個沒分完剩下的數,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余數”.(彩筆板書“余數”)。
橫式怎么寫呢?在等號后面先寫商“2”,為了區分商和余數,在商2的后面要點六個點“……”,再寫余數1,讀作“2余1”.教師領讀算式7÷3=2……1讀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師小結:像這樣的求出商以后還有余數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數的除法”.
(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3)對照、觀察、比較一般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異同點,揭示本節課的重點、關鍵,溝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數除法兩者之間的聯系.
相同點:算式表示意義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數,平均分的份數,每份分得的數及分掉的數,在豎式中書寫位置相同.
不同點:6÷3=2正好分完,沒有剩余:7÷3=2……1沒分完,有剩余.正因為有剩余,所以在得數的寫法上及讀法上不同.
(4)反饋練習: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還剩幾根?先擺一擺,再把下面的豎式寫完整.
在學生操作、分析、列式、計算完成后進行訂正,重點提問被除數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數,橫線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橫式等號后邊怎么寫,讀出算式,并說出算式表演的意義.
同學們,新的學期又開始了,在新的學期里,我們將一起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本領,解決新的問題。
1、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1)、出示桃子圖片,讓學生隨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個桃子,你能把它們分成兩份嗎?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動手分。
(2)、展示學生分的成果。
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分的呢?
學生會有很多種分發,教師用媒體課件都展示出來。
(3)、發現“平均分”。
讓小朋友發表意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有兩種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們都發現了有兩種分法與別的不同,那么我們就仔細來觀察這兩種分法:我們發現這兩種分法的每一份的數目都是相同的。我們把這樣的每一份都一樣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和教師共同讀幾遍。
教師接著演示:把4個桃子分成左邊2個,右邊2個,引導學生說出這是平均分。并連貫說:“把4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個?!?/p>
2、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1)、教師出示幾種物體的分法,讓學生說說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幾份,每份有幾個?
3、讓學生動手平均分。
(1)、讓學生小組合作將手中的8個圓片平均分,并互相說說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分得幾個。
(2)、發表意見。
(3)、表揚說的好的小朋友。
4、動手操作。
(1)、教師提出意見,讓學生邊操作,邊說出結果。
有8個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個,可以分給幾只猴子呢?
(2)、讓學生動手,找學生演示。
(3)、連起來說說。
(4)、在書上填寫出來。
5、完成“試一試”的題目。
(1)、讓學生相互合作,邊操作邊得出結果,填寫在書上。
(2)、集體訂正。
6、完成“想想做做”的題目。
(1)、完成第一題。
說出哪種是平均分,并說出理由。
(2)、完成第2題。
教師讀題目,讓學生先圈一圈,再填寫。
填寫后讀一讀。
(3)、完成第3題。
這道題目不讓學生動手操作,看學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師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什么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課后感受。
本節課是讓學生發現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學會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含義,而有些學生卻不十分理解。
文檔為doc格式。
。
教學目標:
1.能夠將相鄰區域的小圓片的個數相加。
2.對給出的“結果數”能夠分拆成兩個合適的數。
3.通過擺圓片、填合適的數,感受到三角盤中三個數與三個結果數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對給出的“結果數”能夠分拆成兩個合適的數。
教學難點:
三角盤中三個數與三個結果數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磁性黑板、三角盤、翻轉片、數字卡。
教學過程:
一、找規律。
2.出示一個三角板,將小圓片放到各個區域中去,教師不做解釋的擺放第一張結果數卡。
3.用磁性小圓片和數卡將書上題2擺在三角板上,然后學生得到計算三角的草圖,并擺出題2,求出結果數并填入。
二、提高過程。
1.題3:只給出一個結果數,且一個區域沒有擺出。教師擺出三角板,給出題3,提問:你們能填一填嗎?說出為什么這么填的理由。
5+()=1111-5=()。
三、探究。
1.題6:擺出題6的三角板,師:你們能夠用小圓片擺一擺,試一試嗎?和學生一起探討,通過嘗試解決問題。
嘗試一:首先上方擺上3個,那么左下方如何擺或者右下方如何擺。探討:這樣擺可以嗎?不可以的話是為什么?說一說理由。
2.檢驗:4+3=73+5=85+4=9將小圓片抽象到數,填入題目中。
四、練習冊的練習。
1.簡單題型將相鄰的區域相加并將結果寫在卡片上。
2.難度增加:2個區域是空的。師:你能說一說你是如何算出來的嗎?(必要時可以讓學生用小圓片擺出)。
4.找規律。
五、課堂小結。
略。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93~95頁例3、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愿望,培養他們的統計意識。
2、能將表格進行完善,并能完成復式統計表,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新聞:8人動畫片:22人體育7人。
電視?。?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一)嘗試制表。
1、教師:要想制作成統計表,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學生:要考慮表應畫幾列和幾行。
根據“節目類別”和“喜歡的人數”應畫兩行;“節目類別”有5類,要畫5列,加上“合計”要畫6列。
2、學生動手畫一個2行6列的表。
3、填寫相關內容。
(1)寫上統計表的名稱。
(2)填寫表中的內容和數據。
4、檢查統計是否準確。
可將各類別人數之和與合計數、合計數與調查總人數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體重情況統計表。
1、觀察表,說說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師:如果將兩張表交給班主任老師,老師想知道某個體重范圍內的男女生人數,就要看兩張表,挺麻煩的。
能不能想辦法將兩張表合成一張統計表,讓老師看起來更方便一些呢?
3、學生自主討論,完成復式統計表。
教師: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改進統計表?
(老師出示復式統計表)。
介紹表頭:體重、人數、性別。
教師:你能將表格填好嗎?(學生嘗試完成)。
反饋:展示學生做好的統計表。
教師:像這樣的表格我們叫它復式統計表。(課題:復式統計表)。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完成第95頁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能夠用數數或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并能正確表達出比的結果。
2、聯系生活實際,知道一些特殊物體的對應。
3、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與口頭表達的能力。
4、培養學生互相關心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用數數或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教學難點:
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一些特殊問題。
教學準備:
學生:各種比較的物體(鉛筆與筆套、瓶子與瓶蓋、語文本與數學本)。
教師:手套若干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師:星期天的早上,我們的小伙伴約好去公園玩碰碰車。他們來到了碰碰車的場地(出示主題圖)。
問: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圖,說說他們會遇到什么問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觀察主題圖后交流。
(車不夠:又6個小朋友,只有5輛車;已經4個小朋友有坐在車子里了,還有一輛車空著,可是有2個小朋友從后面跑來;……)。
師:剛才有的小朋友用數數的方法知道了車比人少,也有的小朋友用一個小朋友對一輛車。
的方法比較知道了車比人少,這種方法稱為一一對應。
問:生活中我們外出活動經常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如果你遇到了會怎么辦呢?
生:(略)。
師:今天我們就要用數數或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多少。
板書:比較。
二、動手實踐。
體驗方法。
師:在你們的桌上分別有鉛筆與筆套、瓶子與瓶蓋、語文本與數學本,現在請你們同桌一。
起來比一比哪樣物體多,哪樣物體少?
生:同桌合作進行比較。
師:請你們來匯報一下比較結果。
(要求說三句話:說說比的是哪兩樣物體?用什么方法比的?比的結果怎樣?)。
生:交流(老師對學生語言組織進行指導)。
問:你們都會比較物體的多少了嗎?誰能說說比較物體的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交流。
【二期課改提倡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體驗來感悟知識和方法。老師在學生已經知道。
比較物體多少的方法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同桌合作動手操作比較物體多少,從而讓學生體。
三、鞏固練習。
方法運用。
生:愿意。
1、p20題2(左圖)。
問:圖上是誰?她要比什么?
生:是小巧,要比較布丁和盤子哪個多,哪個少?
師:請你比一比并將你比較的方法和結果告訴同桌。
生:進行比較。
反饋。
注:學生如果用一一對應方法比的請學生交流怎樣做是一一對應(用線連一連)。
2、p20題2(右圖)。
問:這幅圖畫的是誰?他在干什么?
生:是小丁丁,他在比較瓶子和塞子哪個多,哪個少?
師:請你自己比一比。
生:交流。
3、p20題3生:獨立完成比較后在小組內交流方法匯報結果。
全班交流。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用今天學到的本領為小伙伴解決的困難。
四、聯系實際。
拓展提高。
1、出示7只手套和4個小朋友的圖片。
問:看看誰來了?老師要給他們發手套,請你們看看老師準備的手套夠不夠?
生:四人一組討論。
上黑板演示怎么分?(注意:1人分一副手套,同時還要注意左右手的搭配)。
問:黑板上的小朋友分的合理嗎?為什么?
生:自由交流(每人有兩只手必須是兩只手套對一個小朋友,兩只手套要一只左手一只右手)。
2、聯系生活實際。
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和手套一樣是2對應1的呢?
生:舉例。
3、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比較物體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呢?還知道了些什么?
一、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第一部分結合生動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記數、操作等數學活動來呈現實際學習內容,加減法的處理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作為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教材并沒有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強化數的分解與組成的意識,加減法學習混合,算法多樣??臻g與圖形包括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形狀、大小。分類與統計都重視對過程的經歷。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20以內數的意義,會認、會讀寫0—20的數。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經歷比大小、高矮、、輕重、長短的過程。體驗“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內的加減法,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感受日常生活與其的密切聯系。
3、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整時、半時、記時方法,體驗時間的長短。
4、認識物體的位置、順序、大小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5、學會簡單分類、統計,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
三、教學重難點:
1、認識20以內的數及加減法的計算,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學習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3、養成良好的觀察、書寫、思考、傾聽、提問等學習習慣。
四、教學措施:
1、結合具體情境,運用小棒、圖片等教(學)具進行直觀教學。
2、主動與每個學生交談,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教學中,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良好的行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
4、聯系生活實際和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學習喜聞樂見的游戲、童話、故事、卡通等形式,創設活動情境。
5、鼓勵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6、在實踐活動中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2、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3、學會分數的讀寫,從中感受分數與平均數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簡單的分數。
教學難點:
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教學用具:
正方形紙、長方形紙若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為別人分過東西嗎?你是怎樣分的?(板書:分一分)。
現在,我們來幫助鼠媽媽、淘氣、笑笑分東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圖。(課件)。
(2)淘氣、笑笑分蘋果。
a、(課件出示第一幅圖)看淘氣、笑笑在分兩個大蘋果,他倆平均分幾個蘋果?怎樣列式?(2÷2=1個)。
b、(課件出示第二幅圖)現在少了一個蘋果,現在淘氣、笑笑平均分幾個蘋果?怎樣列式?(1÷2=)。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怎樣表示這一半的蘋果呢?請同學們想想辦法,在本子上畫一畫,寫一寫。
指名匯報,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這么多方法來表示這一半的數,我們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說的?
生看完后,師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說明所表示的意義。
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學生舉身邊的事例來說明。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幾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課本53頁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試著涂,師巡視指導。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義。
生匯報不同的方法,師相應點撥。
2、認識幾分之幾。
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頁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認識了哪些分數。
生邊涂色邊做書上的填空題,然后集體匯報交流。
3、加深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
(課件出示)。
(1)把一塊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塊面包的三分之一,寫作。
(2)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3)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對折,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4、分數的組成及讀寫法。
一個分數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書上找一找。
學生看書后,指名匯報,板書的各部分名稱,并指導讀。
你還能舉例說出幾個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嗎?
5、師小結。
三、知識運用。
1、(書上54頁下方)。
(1)看圖說一說,寫一寫,讀一讀。
(2)聯系實際,體會分數就在我們身邊。生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數。
2、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并讀一讀(55頁第1題)。
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全班匯報交流。
3、按分數把下面各圖形涂上顏色(55頁第2題)。
4、判斷:(55頁第3題)全班討論訂正。
5、請你用所學知識解釋下列問題(55頁第4題)。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課后請同學們做個細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數。
板書設計:
分一分(一)。
4÷2=22÷2=1。
1÷2=(一半)。
分數:()。
3()分子。
——分數線。
4()分母。
1、經歷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投影儀、不同長度的鉛筆若干、刻度尺。
教學流程。
個性化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言語導入。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長。
(1)估計活動。
師:小朋友們,請大家先用手比劃一下講臺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學生用手比一比,說一說。
(2)實際測量。
教師詢問:同學們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說明課桌有多長嗎?
學生回答可以用東西量。
(3)討論交流。
讓學生來說一說剛才用什么方法來說明桌子有多長。
學生們說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師總結:原來大家用的測量工具不一樣,標準也不一樣,這樣說起來真是麻煩。
那有沒有辦法使測量的結果都一致呢?
生說:可以用尺子來量。
(4)認識刻度尺,用尺子量。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
讓學生拿出刻度尺,認一認。
師講解:讓學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個小格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讓學生指一指從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的。(指甲蓋、鼻孔等)。
2、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1)引導示范。
師:首先我們應找到0刻度,把筆的一端對準它,看另一端對準哪個數值,再把它讀出來。
讓學生想想,有時候一枝鉛筆不會剛好是政厘米數,該怎么辦?
應該讀出較為接近的整厘米數即可。
(2)學生動手操作。
讓學生展示測量的過程。
二、完成練一練。
1、第一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第二題:螞蟻搬豆。
3、第三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三、全課總結。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設計:桌子有多長(厘米的認識)。
教師及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會學生比的方法。
請學生說出所知道的測量的工具,教師及時補充。
指導學生任意測量,再全班交流。
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第一冊1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擲雙色片,學習用“|”和數字來表示所統計的紅藍雙色片數目。
2.用紅藍雙色片擺出5以內數的各種分拆,從無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進行記憶,培養學生合作、觀察、歸納、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對投擲結果的可能性進行猜測,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用紅藍雙色片擺出5以內數的各種分拆,從無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進行記憶,培養學生合作、觀察、歸納、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難點:
可能性的猜測。
教學準備:
紅藍水筆各1支,同桌一個一次性杯子,10個雙色片。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學會表達。
1.明確要求。
2.學習記錄。
(1)教師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圖片,學生記錄(邊記錄邊反饋)。
小結:我們可以用“|”也可以用數字來記錄,當哪一種顏色的圓片沒有時,我們用0來記錄。
(2)這些題是什么意思呢?(書16頁題1)。
學生討論、交流。
(3)學生練習并反饋。
想不想自己擲、自己記?同桌一人擲一人記,圓片任意拿,每人兩次。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二、動手動腦,發現新知。
活動一:分組活動,感受新知。
1.同桌合作,一人擲一人記(第1、2組擲3個圓片,第3、4組擲4個圓片)。
2.學生匯報各種情況,教師板書于可移動的卡片上。
3.觀察并整理。
這么多的情況老師一下子記不住,你們有沒有好辦法?
學生整理匯報,教師移動卡片。
4.你們能把這些全都記住嗎?你是怎么記的?
學生交流方法。
(1)左邊一列的數字越來越小,右邊的一列數字越來越大。
(2)兩個好朋友一塊記,如:1和3、3和1都組成4。
5.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
6.對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幾?(師生、生生)。
活動二:獨立嘗試,整理記錄。
1.如果有2個或5個雙色片,會有哪些不同的投擲情況呢?你能有規律的記錄下來嗎?學生獨立解決。
2.反饋板書。
3.小結。
4.對口令。
活動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2.學生上臺翻轉圓片。
他翻得對嗎?有什么秘密?
3.請你們為小丁丁記錄剛才的結果。
4.如果沒有圖,你能記住嗎?學生嘗試記憶。
三、回顧總結,提出要求。
1.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想知道10個雙色片的投擲情況嗎?回家后試一試,并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
四、故事激疑,猜測驗證。
1.聽故事,想原因。
2.探索原因。
小組4人,共20個雙色片,每人擲1次,并記錄結果。
師生統計各種結果出現的次數。
3.觀察,比較:哪些擲的結果經常出現,哪些擲的結果很少出現?
得出結論:同一色的情況較少出現,中間幾種情況出現的較多。
師小結:全部是紅色的和全部是藍色的結果很少出現,所以那個財主總是輸。其實這里面還有更深奧的秘密,希望你們長大后能揭開這個秘密。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1、92頁,練習十六第1~3題。
分析教材:
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產奠定了基礎。本節課中,學生對時針、分針的整體認識有些不習慣。所以教學難點應放在通過觀察時針和分針來判斷所表示的時刻。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私生活實際學會看整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培養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分析學生:
鐘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對于他們來說也并不陌生。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要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課標》的精神,從導入到實踐活動整個環節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而且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動手、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鐘面,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
2.培養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鐘面,學會看整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鐘、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屏幕上出示主題圖。
師:“同學們說一說,小東什么時候?在做什么?”(小東早上7時起床)。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時間的?”
讓學生認識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鐘表,并及時教育學生怎樣知識的?”早上按時起床,上學才不會遲到。
師:“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鐘表?!?出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鐘面。
(1)師:“老師這里也有一個鐘,現在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把觀察的結果說給小組的.小朋友聽?!?/p>
(2)學生反饋交流結果。
指幾位同學上臺演示,引導學生說出鐘面上一共的12個數,有三根長短不同的指針。
(3)邊出示課件,邊小結:通過同學們的觀察,我們發現了鐘面上一共有12個數,3根針。又短又粗的——時針;較長的——分針;還有又細又長的——秒針。
3.認識整時。
(1)屏幕上再次出示主題圖。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小東是早上7時起床的,同學們看一看圖上的鐘面,為什么鐘面上表示的是“7時”呢?你還從哪里知道“7時”的?”
指導學生觀察7時鐘面上的分針分別指向幾,建立7時的概念;同時,讓學生認識7時在電子表中的表示方法。
(2)師:“小東是7時起床的,那么同學們猜一猜小東上午上第一節課的時間是幾時?”
師:“你能在鐘面撥出8時嗎?撥給同組的同學看,并說說你是怎樣撥的?”
并叫兩名學生上臺演示。
出示電子表,讓學生認識8時在電子表中的表示方法,并寫法:先寫8,再點兩個圓點,最后在圓點的后面寫上兩個0。
(3)用同樣的方法教學3時和6時。
學生反饋討論結果。
學生可能回答:8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8;3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3;6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6。學生也可能回答: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從1到12的任何一個數,指向幾就是幾時。
(5)教師小結:在鐘面上,當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三、課間活動(看動畫,聽音樂)。
要求:看看動畫中的鐘所表示的時間是幾時?并把它說出來。
三、反饋練習。
1、撥鐘游戲。
(1)教師撥鐘,學生說時間;或教師說時間,學生撥鐘。(指名學生上臺撥)。
(2)小組活動:一個同學說時間,另一個同學撥鐘。
2、《快樂的一天》。
師:“現在老師要帶同學們去看看,小東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逼聊簧铣鍪菊n本92頁插圖。
(1)師:“看第一幅圖,小東什么時候?在做什么?并寫出時間的兩種表示方法?!?/p>
師:“過1小時后是幾時?小東在做什么?你能寫出時間的兩種表示方法嗎?
其余的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2)小組間說說:小東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
(3)指幾名學生說一說小東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并說出是什么時候?(如7時,是什么時候的7時。)。
(3)這樣的一天一定會有很多收獲的。那么你們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組的學生說說,然后指名說說。并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作習習慣。
5.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我們一起認識了表示整時的時間,并學會了表示整時的時候,有兩種表示方法,你學會了嗎?)。
四、實踐應用。
1.找朋友練習(練習十六第1題)。
教師先說明題目的要求,后學生獨立完成,最后集體訂正。
2.創設情景:(邊問邊演示)。
(1)老師中午12時吃飯,過一個小時要午休,你知道老師是幾時候午休嗎?
(2)老師晚上7時吃飯,過三個小時要睡覺,你知道老師是什么時候睡覺嗎?
3.完成課本第94頁練習十六第3題。
明確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能說出以自我為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說出空間中物體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智能、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重點:
學會判斷空間事物的左與右。
教學難點:
體會“面對面”的物體方向是相反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激發興趣。
(注:請學生事先以小組的形式,圍圈而坐。)。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游戲的名稱是“跟我做”。請你跟我這樣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腳,抬起右腳,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學生一邊跟著說,一邊跟著做。我就跟你這樣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腳,抬起右腳,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師:今天我們一起復習了“左與右”。
二、共同探討,獲取新知。
1.出示題1。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左與右,我們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課題)。
師: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真多,真熱鬧啊!我們在過馬路時要注意什么?
小結:過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書)。
2.出示題2。
師:小丁丁想過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請個別同學回答。
3.出示題3。
師:這時,小巧也準備過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獨立完成后核對。
4.小組合作、嘗試探究。
師:碰巧小胖也在過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會看到什么呢?小組討論。
小結:與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為他們是面對面的。
師:那么小亞呢?
小結:與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為他們是面對面的。
三、設疑問難,總結交流。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左與右與在街上”,知道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碰到左與右。
對于這節課的學習,還有什么問題嗎?
[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思考、探索,對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了多少,還有什么疑問。]。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感知進位加、退位減的實際意義和算法。
2、通過、完成20以內的退位減法表,熟練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
3、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和歸納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完成減法表,并在表中探索排列規律。
教學難點:
探索減法表中的排列規律。
教學資源:
復習題第1題圖;加、減法表掛圖。(有條件的可用配套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進位加、退位減計算方法。
1、出示第13頁復習題第1題題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看到了什么。
2、讓學生根據圖列出三個算式,并把自己列式計算時的想法說給同桌聽一聽。
3、反饋交流。說說每一題是怎樣算的,并說說幾個算式之間的`聯系。
二、減法表。
1、減法表。
(1)師:白鴿是動物王國辛勤的郵遞員。它們每天都要給各家各戶送各種信件。瞧,今天它們已經送了這么多信了——(出示第2題掛圖)。
(2)仔細觀察信箱的排列規律,看看這三只白鴿帶的三封信應該送到哪個信箱里去?
(3)你能替辛勤的白鴿們把剩下的信送完嗎?請你試著填完整這些信箱中缺的算式,有困難的可先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再填。
(4)反饋交流,師填完整減法表。
(5)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信箱的排列上也藏著一些小秘密呢?(先在小組里討論,再組織集體交流)。
(6)找出差是5、8的算式。
(7)師隨意指算式,讓學生快速口答得數。
(8)同桌進行此項活動。
(9)完成第4題,讓學生說說這類題目表示什么意思,該怎樣做?
三、算一算、賽一賽(復習第6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學生獨立口算,師掌握時間。
2、反饋校對,獎勵前10名算得又對又快的學生。
四、全課。
今天的數學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
復習。
減法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以生活中有關“左、右”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正確辨別“左、右”的位置關條,體驗其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建立“左、右”方位感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運用“左、右”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與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觀察能力,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樂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學重難點:
正確辨別左、右的位置關系,體驗其相對性。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創設問題情境。
2.體驗左、右。
(1)師:請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師:請小朋友們看一看自己靈巧的小手。
(3)說一說。師:誰來告訴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5)生說。(要求學生摸著說。)。
(6)揭示課題。
3.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舉左手,舉右手;舉右手,舉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腳跳兩下,右腳跳兩下。拍一拍:在身體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兩下掌。
二、感知群體中的左邊、右邊,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橫排坐在最左邊的是誰?最右邊的又是誰?
(2)第二橫排中,從左往右數,第__個同學是誰?從右往左數,第__個同學又是誰?師小結:同一個人,從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邊是哪個同學?右邊又是哪個同學?
(4)同桌互相說一說。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學?
(5)全班交流。
2.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創設問題情境:一只小豬找不到回家的路,請小朋友用學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識幫小豬找家。
(2)學生展開討論。
(3)計算機演示結果。
(4)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樂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體驗左右的相對性,加強理解。
1.創設問題情境。
(1)師:老師和你們是面對面站的。請你判斷:老師舉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全班交流、驗證。師小結:兩個人面對面站的時候,左、右剛好相反。
2.游戲鞏固認識。
(1)師生齊舉左手。
(2)師與生演示。老師的右手搭在同學的哪只肩上?老師的左手搭在同學的哪只肩上?學生的右手搭在老師的右肩上。學生的左手搭在老師的左肩上。
(3)兩生演示。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褡在對面同學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對面同學的左肩上。
(4)全班齊做。
3.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1)判斷:上樓、下樓的同學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2)同桌討論、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3)匯報:計算機演示結果。
師小結: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斷時應把自己當作走路的人。平時我們上、下樓時,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拓展運用。
1.計算機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識介紹自己的臥室。
2.學生運用前、后、左、右的知識介紹生活中的情境。
3.師小結,全課結束。
2個2個地數:2,4,6,8,10,12,14......
3個3個地數:3,6,9,12,15,18,21......
4個4個地數:4,8,12,16,20,24,28......
5個5個地數:5,10,15,20,25,30,35......
10個10個地數:10,20,30,40,50,60......
2.68前面的一個數是(67),后面的一個數是(69);。
3.百數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對于百數表,孩子們需要知道:
(1)后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大1;。
(2)下面一個數比上面一個數大10.
(3)能利用以上規律在不看表格的情況下解決下面的問題:
4.“多一些”:只多幾個;“少一些”:只少幾個.
“多得多”:多得較多;“少得多”:少得較多.
教學要求:
1.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分數表示的方法,并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匯報討論等研究活動順利地完成知識的正遷移,理解和掌握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的方法,能夠用分數表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
2.使學生體會分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初步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深刻理解分數的含義。
教學重點: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1份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把每份的個數與分成的份數區別開來。
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探索新知。
1.復習舊知。
(1)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風車是怎樣做出來的?
(2)能用一個分數來表示紅色部分占這個風車的幾分之幾嗎?說一說怎么想到用來表示的?(板書:平均分)。
(3)通過以前的學習,說說對于這個分數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復習分數各部分名稱及意義)。
總結舊知: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
2.探索新知。
(1)出示風車散開的圖,現在誰還能用一個分數來表示紅色部分占這個風車的幾分之幾嗎?說說為什么也是呢?(相機出示:板書:一個整體)。
揭題:今天,我們就用這個辦法,繼續認識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把散開的風車還看成原來的風車,也就是“一個整體”,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關于分數的知識儲備,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把準學生的學情,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2)學習例1:
出示例1情境圖:
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根據回答,師總結示范把4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介紹:數學上一個整體通常畫一個圈來表示,平均分用虛線來表示。)。
讓學生指一指一份在哪里,說一說()是()的。
(設計意圖: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理解把4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來表示。)。
(3)學習例2:
出示例2情境圖:
操作、感悟、交流:每只小猴能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先拿出四個圓片分一分,再把你的想法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
反饋:1生板演分法,說一說把這些桃平均分成了幾份,指一指每份在哪里,他生說一說每份是這些桃的幾分之幾。
師總結:(加圈,加虛線)是的,把這些桃,也就是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兩份,分母就應該是2,每份就是它的(板書:2份)。
(設計意圖: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說一說,通過實際操作,從平均分的份數和要表示這樣一份的關系上,抽象得出每份是這些桃的,初步體會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把一些物體看成整體平均分,也可以用分數表示,分母仍然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豐富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為接下來的變式練習提供有力的支持。)。
(3)變式練習:
2只小猴分6個桃:
些桃的。
對比辨析:剛才分的是4個桃,現在分的是6個桃,為什么都用來表示其。
中的1份呢?
(設計意圖:通過變式練習和對比,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的方法,在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對分數知識的理解。)。
3.新課小結。
說一說,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對分數知識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二、鞏固練習,融會貫通。
1.說一說。(想想做做1)。
自主練習,討論匯報: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你是怎樣想的?
2.判一判。
下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來表示嗎?
判斷對錯,說說錯在哪里,怎么改正。
出示正確答案,啟發思考:怎么每幅圖中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來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說一說、判一判,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再次感受:同樣多的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只要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每份的分數就不同;而不管有多少個物體,只要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表示每份的分數可以相同,為學生的知識建構再次提供平臺。)。
3.涂一涂。(想想做做3)。
(1)學生自主分一分,涂一涂。
(2)反饋不同涂法,不同分法。
4.分一分。
出示15個風車。
拿出它的,還剩下幾個?拿出它的,現在還剩多少個?(12個)下面用小棒代替來拿一拿。
拿出這堆小棒的、,說一說是怎么拿的。
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自己動手試試看!(、、)生匯報幾分之一,他生猜是幾根。
(設計意圖:在游戲中豐富對分數知識的理解,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5.找一找。
(1)找一找我們今天上課的會場里的分數。
(2)找一找校園里、生活中的分數。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開拓更豐富的學習素材與應用平臺,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應用意識。)。
1.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等,要以其中的一個事物作為參照,或者說以其中的一個事物作為標準,然后再比較,這樣就能說另一個事物比作為標準的那個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長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對齊,也可以采用數格比較,或對稱比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較。
比多少:運用一一對應原則。
2,三個事物比較,可以先兩個兩個的比較。然后根據比較的結果,得出三個事物比較的結論。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輕。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還要比較b和c,才知道誰最輕。
文檔為doc格式。
。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欣賞音樂《春天音樂會》(出示歌詞,會唱的同學可跟著唱)。
2、板書課題:1春筍(認讀,正音)誰能說說春筍的樣子?二、初讀課文1、范讀課文(配樂)。2、齊讀課文要求:看清拼音,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標好自然段序號。3、認讀詞語:喚醒沖破掀翻冒出來迎著笑三、學習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第一段,師生評議,正音。2、春雷是怎樣喚醒春筍的?(看春筍生長的有關錄象)3、誰來做春雷爺爺叫醒小春筍?(指名表演,一起表演)4、(播放有雷聲的音樂)師指圖說:春天來了,小春筍在春雷爺爺的呼喚中醒來了。想想,春雷還會喚醒誰?(出示填空)一聲春雷,喚醒了,喚醒了(),喚醒了()------5、師指圖引讀第二句,引導學生表演。(演一演春筍破土而出的樣子)。
6、師:蓋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可春筍把它們沖破了;壓在身上的石塊多重呀!可春筍把它們掀翻了!春筍一個接一個,你追我趕地往上長,終于冒出了地面,它們多頑強呀!讀著讀著,老師忍不住夸起春筍來了。(師有感情背誦第一段并以填空的形式指導學生背誦)7、師:小春筍睜開眼睛一看,呀!好大的一個世界,它看到了什么?會說什么?請你把自己當作小春筍,和你的朋友說一說。(走下位子練習說話)指名說。四、學習第二自然段1、師:剛出來的春筍是怎樣的?自己讀讀,指名讀。2、通過看圖體會春筍的可愛,指導朗讀第一句。3、自讀第二句,指導朗讀?!坝痹撌窃鯓拥??師指圖:你們看,春風輕輕地吹,春雨細細地下,筍娃娃挺起了小胸脯,笑得多甜呀,多神氣呀!你能讀好這一句嗎?指名讀,師生評價。4、春筍是怎樣長的呢?指名讀最后兩句。5、師:春筍從嫩嫩的筍芽兒,長呀長呀,越長越高,越長越高,長成了一根根竹子。你能看著圖向大家介紹春筍是怎樣生長的嗎?(指名上臺說)。
6、春筍長大后變成了什么?(竹子)老師也希望你們長大后成為有用的人才,像竹子一樣位人們做貢獻。
五、學習生字1、認讀生字并組詞。2、自學筆順。3、說說書寫注意點,教師有選擇地范寫。4、在田字格內描紅。5、寫練習《三段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與描繪自己軀干上的左右位置關系;空間中物體間的位置關系。
2、過程與方法:在鞏固環節中,重視知識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情感與價值觀:利用游戲把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培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準確區分軀干上的左與右。
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參照物,描述出不同物體各自的左右位置關系。
教學過程:
一、謎語引入,揭示課題。
師:小朋友們,今天讓我們一起先來猜字謎,看看誰的反應最快。
(課件出示)。
謎面一:一橫一撇長,工字在右下。(左)。
謎面二:一橫一撇長,口字在右下。(右)。
師:是呀,小朋友都能又快又準確的猜出這兩個字,但是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區分左和右呢?(板書:左與右)。
二、游戲。
1.聽口令做動作。
(課件)。
師:請小朋友根據老師的命令,如:伸出右手,抬起左腳、摸摸右耳??誰又快又準確,誰就是冠軍了,為了比賽更激烈,我們先一起來熱熱身。
(游戲)。
2.排排座。
三、分析辨別。
1.出示圖片1。
師:你知道這是左手還是右手嗎?為什么?師:所以我們可以在照片下的空格里寫上“左”,表示左手。
2.相對的位置關系。
師:出示一只手(左)這是我的左手,有哪個小朋友愿意和老師拍拍手,說說那是你的什么手?這是我的右手,請小朋友和老師拍拍手說說是自己的哪只手?為什么老師是左手而小朋友是右手呢?請小朋友小組討論一下。
生:因為老師和小朋友是面對面的。
師:面對面稱為相對。當兩個人在相對位置的時候,左與右是相反的。再舉例,進一步鞏固。
師:與同學們面對面,這是我的右腳。
生:這是我的左腳。??游戲:同桌兩兩相對,拍拍說,伸伸腳,摸摸小耳朵,并相互用左與右說說。
3.出示課件(圖片3)。
師:這是左還是右?說說為什么?
生:圖片中的手和我們是相對的。
4.出示課件(圖片4)。
這個小女生的耳朵是左還是右?學生可以模仿照片中的動作判斷出左和右。
四、拓展練習(出示課件)。
1.辨左右,答問題。
3,9,7,6,4,2,10,8,9,11,0,5,1,數字6左邊最小的是____,右邊的是____數字0左邊最小的是____,右邊的是____將這4個數從大到小排列。
2.(出示課件圖片)。
小灰兔出去玩,看見小白兔從()邊走來。小白兔的()手拿著花,()手拿著氣球。小馬從小灰兔的()邊走來,正在和它()邊的蝴蝶游戲。
3.想辦法使左、右兩邊的檸檬同樣多。
左邊有___只檸檬,右邊有___只檸檬。如果從___邊拿走___只檸檬,就和___邊同樣多?;蛟赺__邊添上___只檸檬,也和___邊同樣多。還可以從___邊拿___只檸檬放在___邊,兩邊也是一樣多。
動腦筋:(出示課件)。
1.小丁丁整理鉛筆盒時把鉛筆放在尺的左邊,橡皮放在尺的右邊,那么鉛筆在橡皮的()邊。
2.看電影時,小紅坐在小蘭的右邊,小蘭坐在小華的右邊,那么,小華坐在小紅的()邊第()個位子。
五、總結。
說說今天學了些什么。
教學目標。
1.通過給小明過生日這個故事情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性趣.
2.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零的減法算式.
3.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減法得數是零的含義.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造情境。
(一)出示圖片:生日圖1。
教師談話: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給他過生日來了,小明不僅準備了生日蛋糕,還準備了小朋友們愛吃的東西.他知道小朋友們最愛吃的是魚,于是,他就去河里釣了一兜魚,(出示圖片:生日圖2)回到家中,把魚倒進了盆里.(出示圖片:生日圖3).
二、活動二:觀察思考學習新知識。
(一)教師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你們猜想到什么?
(二)根據盆里魚的條數和小貓吃的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看哪個組列的算式多,并說一說每個算式的意思.
(三)小結:我們通過猜想畫面的意思列出了這么多的算式,那么這些算式都是減法算式,利用減法我們解決了還剩下多少的問題,這充分體現了你們善于思考問題的結果.
(四)教師:每一組同學都有×-×=0這個算式,這個算式表示盆里沒有一條魚了.這時,小明又急又氣,只好讓爸爸、媽媽到超市再買幾條魚.(出示圖片:生日圖4)。
(五)教師談話:這時小明和小朋友們下樓做游戲去了.(出示圖片:套圈圖)。
(出示圖片:吹泡泡)。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他們在做什么游戲?在這些游戲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教師:我們在玩游戲中也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可見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活動三:結合實際鞏固啟發思維。
(一)小朋友們正玩的高興的時候,這時爸爸媽媽把美味餐準備好了,招呼小朋友們上樓吃飯.
(二)老師:我們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樂歌吧!(出示圖片:數學故事)。
從這幅畫面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四、本課總結。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高興!你們一樣高興,因為通過給小明過生日,我們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能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案點評:
緊密結合學生熟悉實際生活的特點,大膽構思,重新創設課件。創設了給小明過生日生活情節,巧妙地將小貓吃魚這個課題加入這一情節中,從而形成了這一完整的數學故事情境。讓學生通過這個情境,體會減法的意義,理解得數是零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教學時采取緊密結合畫面,讓學生觀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探究活動。
雞毛信。
游戲目的。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競爭意識及集體觀念.
游戲材料。
45封“雞毛信”.
制作方法。
在45張硬紙卡片上分別寫上5以內所有的加法和減法算式,并在左邊畫片雞毛.
游戲過程。
1.將“雞毛信”平均分發給參加游戲的學生.
2.出示六個信箱,英文字母為信箱代號.
3.學生按要求投送信件:
(1)把得數是5的信投入a;。
(2)把得數是4的信投入b;。
(3)把得數是3的信投入c;。
(4)把得數是2的信投入d;。
(5)把得數是1的信投入e;。
(6)把得數是0的信投入f.
一、十位加、減十位,個位加、減個位。
1、不進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二、進位加法(湊十法)。
1、湊十歌:一湊九,二湊八,三湊七來四湊六,五五相湊就滿十。(注:湊十的兩個數互為補數)。
2、20以內進位加:湊十法:8+72=15十位加1,個位減補數(2+8=10,2是8的補數)。
3、100以內進位加362+8=44提煉方法:個位用弧線連上,十位加1,個位減補數。(方法和20以內一樣)。
三、退位減法。
1、20以內退位減:破十法:161-9=7個位加補數。
2、100以內退位減:361-9=27提煉方法:個位用弧線連上,十位減1,個位加補數。
加數+加數=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數,和是16。從一個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減法。
被減數-減數=差。
如:19-6=13中,19是被減數,6是減數,差是13。
(一)熟記表內加法和減法的得數。
(二)知道以下規律。
1、加法。
(1)兩個數相加,保持得數不變:如果相加的這兩個數有一個增大了,則另一個數就要減小,且一個數增大了多少,另一個數就要減少多少。
(2)兩個數相加,其中的一個數不變,如果另一個數變化則得數也會發生變化,且加數變化了多少,結果就變化多少。
(3)兩個數相加,交換它們的位置,得數不變。
2、減法。
(1)一個數減去另一個數,保持減數不變:如果被減數增大,結果也增大且被減數增大多少,結果就增大多少;被減數減小,則結果也減小,且被減數減小多少,結果也減小多少。
(2)一個數減另一個數,保持被減數不變:如果減數增大,結果就減小,且減數增大了多少,結果就減小多少;如果減數減小,則結果增大,且減數減小了多少,結果就增大多少。
(3)一個數減另一個數,保持的數不變:被減數增大多少,減數就要增大多少;被減數減小多少,減數也要減小多少。
前后(前后的位置關系)。
1、注意用前、后等詞語描述物體的順序與描述物體的準確位置兩者之間的區別。
2、鹿在最前面,誰在它的后面?這個答案不,不僅僅有一個松鼠,還有兔子、烏龜和蝸牛都在鹿的后面。
3、注意讓學生會用前、后等詞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上下(上下的位置關系)。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2、能用語言表達實際情境中物體的“上下”位置關系。
左右(左右的位置關系)。
1、能用語言描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系。
2、能在情境中體會左右位置的相對性。進一步再體會:兩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們所看到的左右位置與順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對著面,他們看到的左右位置與順序是相反的。
1、聯系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然后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項目,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啟發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中,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由于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生動活潑的,提出了多種9加幾的計算方法,這些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還具有創造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4、計算課到底該怎么上。
在課改的今天,關于計算教學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課改初期,教師們認識到原有教學模式的局限,大張旗鼓的開展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計算中過分提倡并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整節課都是“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不如以前嫻熟,那么,在提倡算法多樣化的今天,計算課如何扎實有效而又不失靈活的進行?怎樣處理算法多樣化與基本算理算法之間的關系?算法多樣化怎樣優化?何時優化?目前使一線教師們深感困惑。
認識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1、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能分辨出四種基本的圖形。
2、學會觀察,能在生活中找出基本的形狀,會舉例。
3、能區分出面和體的關系,體會“面在體上”。
4、能找出一組圖形的規律。
5、能在復雜的圖案中找出基本的圖形。
動手做(一)。
學生能自己動手折一折、剪一剪,剪拼出喜歡的圖案。
通過折紙、剪拼等活動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
通過折紙對簡單的圖形進行分解和拼補。
動手做(二)。
了解七巧板的組成。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
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只讓學生直觀認識,知道形狀和名稱即可。
動手做(三)。
通過欣賞和設計圖案的活動,進一步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
一年級數學《認識元角分》知識點。
1元=10角=100分。
1角=10分。
1元=(2張)5角=(10)張1角=(5張)2角。
5元=(5)張1元。
10元=(10張)1元=(5張)2元=(2張)5元。
20元=(2張)10元=(20)張1元。
50元=(5張)10元=(50張)1元=張20元+()張10元。
100元=(10張)10元=(100)張1元。
付出的錢數-用去的錢數=找回的錢數(剩下的錢數)。
用去的錢數+找回的錢數=付出的錢數。
付出的錢數-找回的錢數=用去的錢數(商品的價錢)。
數學學習方法技巧。
營建超卓的講堂氣氛。
現代教育論以為:超卓的講堂氣氛能夠成為傳遞常識的無聲媒體,能夠成為啟迪智慧的鑰匙,能夠成為熏陶品德的潛在力量。每位教師都有殷切的領會:講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自動性的發揮。在教育中,教師規劃學生喜歡的、賦有情味的學習活動,激起學生學習的喜歡,讓學生愉快地進行數學學習;教師給學生供給充沛的參加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自主根究、協作溝通中獲取數學常識、技術、數學思想辦法,讓學生經歷一個生動生動、自動根究、賦有特性的發明進程。這一切,需求超卓的講堂氣氛來支撐。
教師要為學生營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講堂上實在的民主、和諧,源于師生的一種愛。教育進程是師生信息溝通的雙向進程,也是師生情感溝通的進程。教師經過自己的教育活動用愛潤澤學生的心田,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心,使之自動積極地參加學習活動。以“0的知道和有關的加減法”一課為例,在寫0活動中,教師用到了這幾句話“你想寫0嗎?”“好,伸出小手看屏幕書空”“在日字格里描一行0吧”“你以為寫0時應留神什么?”“想給咱班小朋友說些什么?”“教師相信你的0必定寫得很漂亮,動著手,在下面日字格里寫幾個0吧!”安排學生進行書空、描0、總結寫0的辦法、獨立寫0各項活動。
教師的言語滲透對學生的了解,對學生的尊重和信賴,融入了對學生深深的關愛,使學生愉快、自動獲取寫0的辦法。在根究常識的進程中,學生有錯時,不是批判責怪,而是再給學生一次機會。如請學生說出“盤子里1個桃,用數幾標明?”時,出現“小猴吃了1個桃,用1標明”的答復。教師不急不躁,接著問:“那個盤子里的桃數用幾標明呢?”小朋友馬上說出“用1標明?!庇秩缣幚怼皟善扇~上一共有幾只青蛙?”的問題時,一位學生說出4-0,其他學生急于表達自己的等式4+0或0+4。
此刻,教師給學生自己糾正的機會,以“教師沒有聽清楚”為由,請學生再說一遍。美妙地為學生贏得領會成功的機會?!霸俳o一次機會”讓學生感到溫暖、遭到鼓動,維護了學生學習的喜歡,維護了學生根究常識的積極性。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育空氣中心情舒暢,思想生動,敢想、感說,愿想、愿說,學習潛能和自動性得到充沛發揮。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biyelunwen/1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