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是對書中人物、故事情節、主題思想等的分析和思考,也可以是對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的表達。下面是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升寫作水平。
今年假期里,學校布置了教師讀書作業,閱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實際上,在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之前,我對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常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歡心理學。但是讀完了此書以后,反倒覺得心理學中的現象饒有興趣。
這本書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所著,他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演繹那些嚴肅的、科學的心理學規律、效應和法則,書中精心挑選了64條心理學的規律和效應,分為教學、教育和管理三個部分。閱讀此書,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識經驗,激發了我探究的興趣,一個一個故事看下來,一個一個效應讀下來,感覺自己在學習心理學知識的同時,頓時豁然開朗了許多,受到了智慧的啟迪,心靈的震撼。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應”。它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經常出現類似的現象。如:老師上課拖堂、用同樣的方式反復傳授同一內容、放學時學生都準備收拾書包了老師還在不停地布置作業、對學生犯下的錯誤一次兩次地批評教育……這樣做其結果卻是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減少了,學習效率降低了,而學生對于老師的重復批評教育不但沒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現了逆反心理。
作為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應”。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學生時也要盡量避免超限效應在批評中出現。當學生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復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重復同樣的方面、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批評語句,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舍”,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笆杩勺唏R”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應該講究“布白”的藝術,注意“度”,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們成語“過猶不及”、“適可而止”、“物極必反”,其實正是“超限效應”的最好詮釋。
閱讀此書,我明白了想做好教育工作僅憑自己的一腔熱情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的科學的、理性的方法。而這本書就是從理性的層面上保證我們的教育行為充滿智慧。我將常?!皽毓识隆?,利用心理學的知識使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更進一步!
對于一個走上班主任崗位已有幾年光陰的人,像我,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但是,面對著班里40多個不同個性的學生,如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與管理效果,這是我時刻都在思考的問題。在探索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德儒等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書中結合了大量的事例來把那些高深的心理學理論生活化,讓讀者一下子就消解了閱讀這本書可能產生的嚴肅感,使讀者從心理上一下子親近了這本書。同時,對每一條效應的闡述,作者一般都是先講一個與本效應有關的事例,然后從心理層面上具體分析“闡述這條效應的概念”作用,最后作者再例舉一個教育教學生活中的事例具體說明該怎么運用這樣一條效應。雖說這是一本介紹心理學知識的書,但是作者的這種講述方法既給讀者一種輕松閱讀的愉悅感又使讀者獲得一種理性的提升。
在我看來,這既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同時又是一本非常生動的教學案例,他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來介紹,閱讀時能使讀者激活自己熟悉的知識經驗,從而受到智慧的啟迪,使原本覺得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實際工作掛上鉤。一篇篇文章讀下來,在學習到新的心理學知識的同時,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作者所選出的這64條效應都具有現實的意義。掌握記憶規律可使學生輕松學習;明白思維定勢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的局限;明白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利弊,可告誡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全面、正確地認識與了解學生,不會“一葉障目”;讀讀“禁果效應”、“南風效應”、“霍桑效應”、“扇貝效應”、“圖形-背景現象”,就會知道增加學生的積極行為,減少學生的消極行為,原來竟有那么多的訣竅;理解“馬太效應”、“互悅機制”“自己人效應”“霍桑效應”等,教師就能恰當地處理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師生良好的互動機制;知道什么是習得性無助、什么是社會助長和社會干擾,我們就能夠針對學生的問題對癥下藥……。
教育是一門偉大的藝術,要想掌握這門藝術,必須掌握教育中的大量規律。心理學是描述規律的科學,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學,所以,學習教育中所出現的心理效應,對我們今后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大的適用性:
一、它能夠使我們的教育工作更具科學性。
當面對學生群體時,我們的工作更多地從群體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如研究群體去個性化現象和群體極化現象,而在面對單一的學生個體時,個體的差異更多地被納入我們的考慮范圍,我們的教育也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因材施教”這個理念。劉儒德老師著的心理效應一書中主要針對的就是個體的心理效應,而且舉例極其詳盡,這對我們今后工作有極大的借鑒作用。在面對學生個體事件的剖析時,我們就可以準確地分析學生的心理,在教育措施上有的放矢,使自己的工作更具科學性,更加切合學生心理特點,更加切合教育教學規律。
二、它能夠使我們的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
學生的行為是通過學生的心理反映出來的,所以要想管理好學生的行為、糾正學生的行為,首先要從他們的心理入手。學生的行為出現偏差,歸根到底是他們的心理認知出現偏差,“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熟知學生心理的老師,才知道怎樣做才能夠將學生的心理拉回正常的軌道,還原他們正確的認知,而這種過程,是空洞的說教和反復的批評所不能達成的,需要的是以愛與關懷為主旨的正確的引導。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學生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功地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發現他們巨大的潛能,不斷鼓勵,使他們朝著真、善、美方向發展。在書中,劉儒德教授用到了泰戈爾的一句話:“神的巨大權威是在柔和的微風里,而不在狂風暴雨中?!边@句話告訴我們,教師要想在教育中樹立威信,必須使自己的工作更加人性化,而掌握教育中的心理學,就是一種最便捷的方法。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人?!苯處煿ぷ鞯姆睆托?,就在于它不僅僅關注教學,更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與素質的培養,所以,把心理學應用到教育過程當中,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這本書為指導,繼續深入研究教育中的心理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許艷華)。
。
大學時,就學習過教育心理學這一門課程。當時的老師經常把一些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學規律、效應、法則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讓我們聽得如癡如醉,興趣盎然。如今再次研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對那些熟悉的道理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心理學的規律、效應、法則是科學的、嚴肅的,但本書以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和演繹它們,讓我們對平凡、瑣碎和繁重的教育生活形成新的真知真信,給予我們付諸行動的智慧和力量,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以香港大學對內地入學者的面試,不錄取對課外活動缺乏的“書呆子”故事為例,深入淺出為我們介紹第十名教育現象。
學習成績的高低并不完全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著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一種用以達到人生主要目標的智力,它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產生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智力是可以發展的,特別是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三個成分:創造性能力(幫助人們從一開始就形成好的問題和想法)、分析性能力和實踐性能力。而學業成績考查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能力。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所以在教育中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以“人人都能成功”為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學生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學和發展多元化評價。要相信: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財富。
一個學校里,一位老教師對新來的年輕教師說:要善待每一位學生。如果這個學生的成績是a,將來他可能是杰出的科學家;如果他的成績是b,他有可能會成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績是c,也許他會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績是d,你更要對他好,因為他將來很有可能去竟選州長或總統。多么讓人深思的提醒!作為教師我們要時刻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因為教育的氛圍、社會的潮流、工作的壓力而使我們的教育方向有所偏離。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創造一個奇跡;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
給失敗孩子多一些鼓勵。給學生多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教師要學會采取各種方法,讓學生避免“習得性無助”,不要讓孩子失去起跳的力量。
根據對記憶特點的研究得出的遺忘曲線、系列位置效應、首因和近因效應等對我們的教學也大有裨益。教育中的羅森塔爾效應、南風效應、配套效應更讓人深思。管理學中的互惠原則、鯰魚效應、最后通牒效應……這些精彩有趣的心理學知識一定會讓我們的教育和教學工作更上一個臺階,也讓我們的孩子更會學習。好書會讓人常讀常新,希望我們在書中不斷凈化自己,提升自己。
近段時間,我認真拜讀了劉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他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規律、效應、法則用淺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鮮活的案例來介紹、來詮釋,并將它們分為教學、教育、管理三部分。閱讀時,能讓自己先前凝固的知識經驗活躍起來,從而生成新的理解,受到智慧的啟迪和心靈的潤澤。
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南風效應。開篇劉教授就給我們送上一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故事講的是南風和北風比賽威力,比賽的項目就是看誰能把行人身上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一上來就拼命地刮,寒風凜凜刺骨,結果人們為了抵御被封的侵襲,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此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之所以獲勝,就是因為它順應的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反省、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這個寓言深刻地告訴我們,感人心者莫乎情,說服往往勝于壓服。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我們班里的孩子,特別是那些在成長道路上經常犯錯誤的孩子更適合運用南風效應。
記得上學期放生在班里的一件事,一天下午,我剛到教室門前的樓道口,一位女生來到我面,著急地對我說:“老師,今天上午我剛帶到教室的一本《查理九世》沒了?!?/p>
“什么時候發現沒得?”我追問道。
“今天上午,我做完課間操回來一看就沒有了?!?/p>
“什么?上午丟的,怎么不早給我說呢?”
“你的新書寫名字了嗎?”
她若有所思的說:“還沒來得及寫呢?”
第二天,奇跡真的發生了,上午第二節課后,小玉跑過來,高興地說:“老師,我的書回來了?!蔽倚南耄寒敃r如果刮起“呼呼的北風”只能引起那個孩子對立的情緒、恐懼心理,我就和那個孩子之間就隔了一堵厚厚的墻,既不利于改正錯誤,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就是這“暖暖的南風”,它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觸及了孩子的心靈;聽起來缺乏力度,卻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份溫暖,增添一份感動。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古語有云:“教者也,長善而救其失也?!薄皵灯鹨贿^,不如獎其一長?!泵鎸Ψ稿e的孩子,讓我們多一份寬容和尊重,多一份平和與鼓勵,多一份耐心和智慧。讓“一縷縷悠悠的南風”喚醒孩子內心的良知,這不正是教育的真諦嗎?讓我們記住劉儒德教授的這句名言: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財富。
說心里話,對于心理學的書籍,是排斥的,總覺得理論、道理一套套,既枯燥無味又晦澀難懂。抱著這樣的心態閱讀劉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沒想到卻被“圈粉”。讀完許久,內心是歡喜的,時不時在課堂上“露一手”,運用一下,有意外的驚喜,也圈了不少“學生粉”:“老師,您看的那本是什么書?怎么這樣厲害!”
與朋友聊天,聽她分享學校的趣事。她說最佩服他們校長,能把每周例會變成老師們期待的“學會(學習的機會)”。會議開始,他會把一周的工作及各部門所應配合落實作了布置;會議的結尾一般針對工作中的不足予以剖析,提出建設性意見;而會議過程中,則是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與老師對話或分享他個人的所學所思所想。每次會后,老師們均能各司其職,高效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聽完以后,竊以為,這只是他們校長的個人魅力。直到讀完《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才知道,他是遵循了心理學上的“系列位置效應”: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開頭和結尾的部分。這就是他效率又高,又讓人期待的原因吧。
于是,教學中,我也嘗試著在課堂開始和結尾要講重要的內容,處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據最重要的時間。上課的前10分鐘一定要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不能在檢查作業、回顧批評中度過。課堂上,合理安排學習材料的順序,保證每次學習時間不會太長。久而久之,課堂教學變得有效、高效,學生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倍增,也能從學生嘴里聽到“數學學習很輕松很快樂!”
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表明:人接受任務、信息和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過量的作業,不僅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也許短期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但時間一長帶給學生的什么呢?那就是“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布置大量的作業,認為只有反復練習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還是只給學生適量的作業,以便于鞏固當日所學?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也要講究“布白”藝術。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笆杩勺唏R”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產生美感?;叵肫綍r與學生的交談,嘗試點到為止,適當地留點“布白”,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運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溝通的心靈之橋,而不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長中的學生把教師視作自己信得過的良師益友,從而甘愿接受其教育,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去年,“臨危受命”當了一個相對調皮的班級班主任,一個月時間過去,有個孩子問我:“老師,為什么您不用生氣,卻可以讓班級變得安靜有序,讓同學們變得自覺自律?”我說,因為老師讀了一本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就有了開頭孩子好奇的問題,他們想知道老師到底讀了什么書。我想,這就是書籍的魅力,也是學習的動力!
數學知識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邏輯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種知識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教材內容的編排是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循序漸進進行。教學中,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個單元的知識學習,都會在新課前撥出兩分鐘回顧梳理前一節課的知識,這原本是一個無意識的舉動,卻不知收獲頗豐!有一個跟崗的老師和我談了她的感受:就像是鐵鏈中的小小的鏈扣,把知識串聯起來,環環相扣,溫故知新。小細節,大智慧!
驚喜之余,也從書中找到存在的道理。
德國心理學家烏申斯基曾說過:“不要等墻倒塌了再來造墻?!边@句話生動地描繪了遺忘曲線應用的精髓——及時地復習。遺忘規律要求我們學習之后要立即進行復習,加強記憶,并且以后還要再復習,但復習時間的間隔可以逐漸增加。學習的第一天后進行每一次復習,三天后再復習一次,下一次的復習可以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類推。復習就是溫故而知新,“溫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終的目的,要在追溯陳舊中發掘新意。當然,復習不是依靠機械的重復、簡單的記憶,每次重復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這樣每次重復才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才會獲得更深的認識。教師對教學做到及時反思,并引導學生有規律地復習,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也就在這種不斷的重復中得到升華。
從來沒有一次像讀這本書一樣,讀得很慢,很細,好像有一種力量總是牽住我的思緒,讓我不自覺地就回憶起身邊的那些教育教學案例,對號入座,時而開心,時而激動,時而遺憾,時而感同心受。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老師懂得心理學,并且在教育教學時善于運用,將會事半功倍!
一本好書就是一杯好酒,《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慢慢醞釀。
空下來重新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覺得每一次讀都會有所啟發。很多內容在大學時就了解,但是本書中給了我們更多實例,讓我在讀的過程中不斷回想自己在教學中的做法與效果。其中印象最深的應該說是“互悅機制”。
“互悅機制”不難理解,就是如果你喜歡他,他就會喜歡你。這是人際交往中非常簡單的一個道理。而師生的交流更是如此,對于教師來說,如果你真的討厭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也會討厭你。也許這個學生有很多讓人不喜歡的惡習,但是你需要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這個惡性循環,轉入另外一個良性互動之中:你喜歡一個學生,學生就會喜歡你。
回想往日的教學工作,事實真的如此,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績往往不是取決于你講課的水平,而是取決于他對教師的看法和太度。幾乎每個教師都會明白的道理,這其實是一個最有效的讓學生對你的學科抱有學習興趣的方法,用于轉化一些后進生,也很有用。
舉幾個例子:二年級的麥路旺,是一個外國小孩子,由于他的特殊性,很多老師都對他的要求比較低,比如可以不完成作業、不做好課前準備,只要上課不影響別人,下課不與同學打鬧就可以。二年級上學期我接手他們班的美術課時也常提醒他要完成作業,可是從來都沒有用。到下學期的時候我對他多了些關注,下課的時候常常跟他一起玩游戲、說一些鼓勵他的話,例如:“你真聰明”、“跑得真快”、“其實你畫畫很好哇,想法真不錯”等等,發現他偶而竟然交了作業——這是其它學科都沒有的“殊榮”哦!我似乎也是受寵若驚,在課堂上連連表揚他,有時他沒有繪畫材料也幫他解決,一學期下來他完成了幾乎一半的作業,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在這個案例中,我的表揚表達對他的認可和喜愛,而他對我的喜愛也表達為愿意完成我的作業,愿意上美術課,“互悅機制”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
這種事例還很多,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仍是對那些很特殊的孩子。記得剛剛成為教師的時候,一個班里有一個女孩子非常特殊,據說是智力障礙,人長得清秀修長,卻永遠坐在角落里永遠低著頭。開始我并不知道她有什么特殊,在學生們畫畫的時候留意到她的畫非常不同,于是舉起她的畫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她用色大膽,想象豐富,學生們開始曾笑她說她傻的,而我卻堅待對她的評價,從此美術作業成為她所有學科中唯一能完成,并且得到優秀的學科。我想,認可、信任是起碼的喜歡的表達,與此同時我也得到她的認可與信任。如果我一開始就和所有人一樣認為她與別人的不同,也不可能獲得這樣的信任。
教師的愛,應該表達。我希望告訴所有的孩子,他們是被接納的,是被喜歡的,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接納你,喜歡你。那么他們的小缺點不再是刺眼的,他們的優點會得到更大的發揮,你也許不是一個完美的老師,但是在他們心中你一定是個值得信任的老師。
培訓期間,粗淺地閱讀了李瑞環同志的《務實求理》一書。此書是繼《學哲學用哲學》、《辯證法隨談》兩本經典著作之后,又一本的富有哲學思想、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的力作,全書主要選編了李瑞環同志在中央和天津工作期間的重要講話和文稿117篇,包括“改革、發展、穩定”等16部分內容,全面地反映了李瑞環同志多年從事領導工作的實踐經驗和思想精髓,深刻地刻畫了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的間中國改革開放轟轟烈烈的歷程,既完美地展示了哲學的魅力和力量,又正確地揭示了理論學習和實際工作的辯證關系。
通過閱讀,感到全書有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文字通俗易懂。翻看書中的每一篇文章,看不到華麗的詞藻,看不到空洞的說教,看到的是作者樸實話語中閃爍著的智慧之光。這種簡潔樸實的文風,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范。我想,當今的一些文章之所以難以解渴、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其緣由之一就是文風在一定程度上不夠“接地氣”,不是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是偏重于追求某些形式上的完美。
二是內容實事求是。所有的文章講話都充滿了實事求是精神,都是依據當時客觀情況,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探究規律,找出解決辦法。文章對于尖銳問題不回避,官話少、套話少;通過對實際案例深入分析,力求把深奧道理講明白、講透徹,說服力強,影響力廣。
三是論述充滿哲理。作者有感而發,娓娓道出我們這個社會應該提倡什么,政府需要為人民做什么,我們的官員應該做些什么,個人應該如何修身的深刻內涵。特別是文章多處引用古諺,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天下和靜在民樂”“住世一日,則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則做一日好日”,不僅增加了講話的文學性、哲理性,而且更為深刻地詮釋了所論述的道理。
學習全書內容后,個人感到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學習,從而改進工作作風、提升修養內涵。
一、務必堅持學習的良好習慣。
全書始終貫穿加強學習的精神。比如,書中多次提到,鄧小平同志曾說:“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币跋驅嵺`學習,向群眾學習,向書本學習”,“年輕干部必須學習馬列的基本理論,特別是哲學,必須下大工夫學懂弄通,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方法”,等等。
在工作中,我們要像李瑞環同志那樣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力求深入,不能淺嘗輒止,“既要肯學,又要抓重點,同時和自己的工作結合起來”,“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切實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學習和工作實踐中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我,從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堅持學習一方面是要加強石油石化行業基礎知識的學習,這里的重點不在于對其它專業的深入、全方位學習,而在于對石油石化行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融會貫通,另一方面要根據本職工作的需要不斷更新自身專業知識。只有通過學習新的理論,更新傳統的觀念,才能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斷有新的認識和理解,才會發現工作的著力點和空間,認識到工作中的不足和潛力所在。相反,不堅持學習,依靠吃老本,只能是抱殘守缺,就無法正確理解中央精神,無法貫徹落實黨組部署要求,無法及時適應內外部形勢的變化,無法創造性前瞻性地推進工作開展。
二、年輕干部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
李瑞環同志認為,實事求是就是要“少講空話,多干實事”,這不僅是工作作風問題,也是精神狀態和革命意志問題,是對革命事業的責任感問題,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他說:“歷史的人只能辦歷史的事,不顧客觀條件,不分輕重緩急,不排先后主次,只顧說起來好聽,看起來熱鬧,提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到頭來勞民傷財,圖虛名,得實禍?!?/p>
這些教導對于我們這些年輕干部更有特別意義。中國石化是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擔負著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健康發展的重要職責,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筑,國有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競爭能力持續提高,國民經濟就不會出現嚴重問題,國家的政治體制就不會出現劇烈波動,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就不會被動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所供職的企業承擔著重要的政治經濟責任,能夠在這樣的企業工作,能夠為國家的發展和穩定做出貢獻應當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身上的政治責任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是通過我們每天的工作來體現的。我們應該珍惜機遇,腳踏實地,多做實事,多做基層群眾關心的事,多做有益企業發展的事,不圖虛名,不圖私利,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發自內心地去注重每個細節,這反映的是態度問題。
三、要善于運用正確的方法化解矛盾。
做任何事都必須講求工作方法,方法正確,可以錦上添花、事半功倍,方法錯誤則可能事倍功半,把事情搞砸。對這個問題,李瑞環同志在《務實求理》一書中有很好的解答,他提出了“綜合抓,抓綜合”的方法,即從綜合的目標出發,采取綜合的方法,進行綜合的工作,達到綜合的效果。綜合便是統籌兼顧,便是著眼大局的同時也要注意細節,考慮事情、分析問題一定要全面,要分清主次和輕重緩急;做事不能前后矛盾、顧此失彼,要綜合考慮、統籌安排,以此促進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團結協作是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
亞當.斯密在經濟學著作《國富論》特別強調分工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分工能夠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產品品質和產量,但當分工走向專業化極端的情況下,合作又成為持續提高生產率的重要手段,這實際上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體現。
李瑞環同志在《樹立和平、合作、合理、和氣的形象》一文中講到,“要胸襟開闊,平心靜氣,聽得進不同意見?!袊鴤鹘y講究人緣,講究合群,不要太‘各’,要使人愿意親近,不要讓人看見就躲?!薄熬唧w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比如兩人意見不同,要想達成共識,只能通過學習、交流、討論來解決”?!邦I導干部為人處世要注意保持博大胸襟,寬容一點,諒解一點,豁達一點,糊涂一點,不要斤斤計較、是是非非、小里小氣,而是能夠聽得進、容得下、想得開?!?/p>
對于總部職能部門干部,要強化團結協作意識,暢通信息共享渠道,在部門內外部、分線條之間做好橫向、縱向的及時溝通、協調,在明確分工的同時,以統籌運作的方式開展工作,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有大局觀,有整體意識,更多地站在領導要求、崗位需求、員工訴求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進而提出系統性、統籌性的優化工作方案,更好地推進集團公司各項事業發展邁向新的臺階。
大學里學習心理學,還記得心理學的定義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揭示發展規律的科學。所以在閱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之前,覺得此書肯定是關于一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的,提不起興趣??墒亲x起來發現書中的個個小故事似乎很多都是自己平常教學中的縮影,上個月我閱讀了前40頁,里面的超限效應,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等無不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我繼續閱讀的欲望,這個月我閱讀了思維定勢,小步子,大目標—連鎖塑造,詹森效應,普雷馬克原理,心靈再一次被震撼,我將這些原理與我的教學結合起來收獲頗豐。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小濤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每到自習課,他總愛離開座位在教室里走來走去。老師發現小濤在離開座位之前,一般能在座位上待5分鐘。老師和小濤面談了一次,告訴他如果他能連續5分鐘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小獎品,而且時間要從上課開始,每隔5分鐘他都有機會獲得獎勵,一周以后,老師告訴小濤他做得很好,現在要求小濤必須連續坐在座位上10分鐘才能得到獎勵,但是,這次的獎勵要比以前更多。又過一周后,老師告訴小濤連續坐在座位上15分鐘才能得到獎勵,而且他會更喜歡這次的獎勵。
在這階段中,小濤表現很好,在自習的30分鐘內,小濤沒有擅自離開座位一次。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我班一個比較調皮的同學顏銘辰,他的紀律特別差管不住自己,年級周通報下來每條幾乎都有他的名字,早晨紀律差,課前準備差,桌洞物品擺放雜亂,作業抽查也有他不認真,中午自習和同桌說話等等,看到這樣的通報全班同學笑了,他也很無奈的笑了,我也嘗試將故事中老師對小濤的做法運用到顏銘辰同學身上,我說如果下周你上通報的次數能減半我不但不懲罰你還給你們小組加2分,結果你猜怎樣,漸漸的,他的行為習慣有所改觀,效果真的很好。連鎖塑造這一心理效應,鼓勵學生一點一點進步,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運用到我們的教學中,真是讓我們受益匪淺。
有這樣一個腦筋急轉彎我們之前也做過“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么老三叫什么?我們的答案是什么呢?三樂,小樂還是小明?”這就是生活中的思維定勢情況,思維定勢同樣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我不禁思考自己的英語教學,很多同學在學習了when和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之后,形成了思維定勢,那就是先行詞是時間時,則引導定語從句需用when,先行詞是地點時則引導定語從句的關系副詞應用where,所以在做題時,常常會出錯:很多同學往往會一揮而就,看到先行詞是地點,就選where,而忽略考慮先行詞在從句中起的作用,如果在句子中做地點狀語,此時應用where,但先行詞在從句中做賓語,應用which或that或省略。像can,may,must,could等情態動詞,學生往往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看到他們就說接動詞原形,但是情況真是這樣嗎?所以在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及早發現英語語法中的“思維定勢”問題,打破思維定勢對英語學習的干擾。
普雷馬克原理又叫祖母原則,由于祖母常常對孫子說“乖,吃了這些蔬菜就讓你吃肉”“做完作業后,讓你看一個小時的電視”,祖母對付孫子常用這種方法,先讓孩子做一些喜歡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了。學習了普雷馬克原理,我馬上將這一原理用到我的課堂上做實驗,結果確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上總有幾個同學英語基礎差,對英語毫無興趣,課堂上我想盡辦法也激不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習了祖母原則,我靈感一閃,打探了一下他們在乎的東西,他們視小組競賽的得分如命,以期望得到減免作業的獎勵,所以我就投其所好,根據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單獨布置任務,誰能如期完成任務,就能得到獎勵分數,結果效果極佳,他們學習的熱情大漲。選用學生的最愛作為獎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閱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不但提高了我的自身修養,也改進了我的教育方法,書中的心理效應如同實驗中的催化劑,使我的教學工作事半功倍,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欲上下而求索。我將繼續學習運用心理學知識,使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更進一步!
在校訊通博客中我讀了駐馬店市朱密林老師寫的一篇書評,關于《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的,朱老師極力推薦我也讀一下。之后上網找了電子書下載讀了,很受啟發。
比如書中介紹“霍布森效應”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舨忌鸟R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只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
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供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能算是判斷嗎?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方案中進行研究,并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余地的“選擇”,就等于無法判斷,就等于扼殺創造。
在二選一的問題下孩子往往會選一種,衣服也就順利穿好了?,F在回想起來,與其說是我的“小計謀”得逞還不如說是孩子自我選擇的實現,孩子的自主性得到了更好的發揮。
暑假期間我讓兒子每天背誦一首古詩,他總是不情愿,后來我就選兩首古詩:比如一首岳飛的《滿江紅》,另一首選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讓兒子選一首背誦,我則背誦另一首,兒子這時總是選擇那首短的來背誦,然后挑我背誦,一個假期他居然背會了28首唐詩和宋詞,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聲聲慢》等。
由此,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多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和哲學知識,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運用這些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我們的實踐也需要這些理論支撐。我想,教師的幸福應該就在于不斷的學習,閻學老師在《讀書教學寫書》告訴我們作為教師的成材之路:多讀書用知識和理論完善自我,指導我們的教學,再把所思所感所悟寫出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張道明老師也在《教育時報.課改導刊》“教師的幸福在哪里”中寫道:教師的幸福在閱讀中,教師的幸福在寫作中,教師的幸福在成長中。"做一名幸福的老師,都需要用閱讀、思考、寫作為佐料,加上愛心、激情與智慧一起慢慢"熬",才能烹調出幸福的味道!
彭興順在《做一名卓越的老師》一書中也提到: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每天重復著許多相同的工作,備課、上課、談心、輔導,難免有些枯燥乏味。與其痛苦的接受不如熱情的擁抱,將本職工作當作一門藝術去研究,去追求,我們就會覺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樂!
讓我們一起都來做一名幸??鞓返睦蠋煱?!不斷的讀書、學習、成長,向幸福出發。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是歪打正著在某寶上買的一本書。那天閑來無事,就在網上逛書城,無意間看到這本書,鬼使神差翻看評論,沒想到閱讀過這本書的人給這本書很高的評價,普遍反應本書通俗易懂,很多人被劉儒德教授順利圈粉,于是就網購了此書。
這本書的確跟我以前接觸到的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不一樣。沒有抽象的道理,讀起來一點也不晦澀難懂,本書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用極盡淺白的語言描述了66條心理學的規律和效應,讓我明白了教育的規律,還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舉一個經典的例子,說到心理學,心理建構是越不過去的,“魚就是魚”的童話就是典型的建構主義。有一條魚,它聽說陸地上有很多有趣的事兒,只因無法脫離水的擁抱,而無法實現想了解了解的心愿。它的好朋友青蛙知道了這件事,就把它在陸地上看到的景象向魚匯報:人、鳥和奶牛。魚沒有見過這些事物,只能根據青蛙的描述進行想象,在它的頭腦中每一樣東西都帶有魚的形狀,只是根據青蛙的描述稍作調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魚;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鳥是長著翅膀的魚。這就是建構主義。即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重新組裝,構造起對新知識的理解。
由此,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說見多能夠識廣;也知道了同樣的問題,為什么不同的孩子理解的不一樣;萬事皆有因。這本書中像這樣生動有趣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一邊讀一邊用他指導我的工作和生活。
就拿班主任工作來說吧,有時它確實需要講點藝術。在班主任經驗交流會上有一個老師談到她的管理藝術時說,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接班第一天,班級里亂成一團,她沒有大聲呵斥,也沒有厲聲制止,而是馬上找了一段輕音樂,在班里播放,不到一分鐘,班里就安靜下來,同學們的心情也很快平復,上課時我們都心情愉悅,那節課上得非常順利。試想一下,如果她不這樣做,而是采取另一種辦法:看到亂成一鍋粥的教室,她大發雷霆,惡語相加,批評有時會上癮,會控制不住,越說越多,最后估計也能達到讓學生安靜的目的,在接下來的上課環節老師和學生心情都會一團糟,結果也會可想而知。
不久前讀過這么一則寓言,講的是南和北風比賽威力,比賽的項目就是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一上來就拼命刮起凜冽的寒風,冷風刺骨,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越裹越緊;輪到南風了,他則不緊不慢,徐徐吹動,頓時變得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溫暖如春,就解衣敞懷,慢慢就脫掉了大衣,最終南風獲得了勝利。
不難發現,兩件事兒性質一樣,這是巧合嗎?答案是no!這本書告訴我這是——南風效應。何謂南風效應?就是以啟發自我反省、促使喚醒內心良知、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轉變,被稱為南風效應,有時也被稱作溫暖法則?!傲佳砸痪淙?,惡語傷人六月寒?!边@種效應同樣適用于生活。夫妻雙方生活在一起,經常會有很多生活瑣事,處理不好就會雞飛狗跳,一個很小很小的事情可能就會成為引爆戰爭的導火索,多多采用南風法則:不排斥、不強力、不對抗。就會收到奇效。
我們都聽過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在孩子犯過錯后,陶行知先生沒有責備,沒有諷刺,也沒有體罰,他用四顆糖果讓學生一步步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還發掘出了四個優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勇于認錯。這就像那溫暖的南風,拂過學生心靈的土壤,留下一份溫暖,一份感動。
前段時間我卻做過一件北風做的事情,現在想起來還追悔莫及:在社團活動時,拉丁舞社團兩個領舞的女生,跳著舞嘴里還含著棒棒糖,外露的小棒肆無忌憚地左右跳動,學校里有明文規定不準攜帶零食進入校園,你們偷偷帶進來也就罷了,居然還在上課的時候吃,居然還這么目無法紀,怒火攻心,我三步并作兩步,到女生面前,怒目而視,她們快速把吃了一半的棒棒糖裝在了口袋里,這樣看來,她們是明知故犯!不知者不罪,我更加生氣,厲聲呵斥,并要求每人寫一份500字的檢討書,第二天一早就交給我。
到了第二天下午,兩人還沒有把檢討書送來,居然挑戰我的權威,你們不來,我去!到班里給她倆要來了檢討書,自此,一見我就問候“老師好”的學生少了兩位,她倆見到我早就躲得遠遠的了。過失一旦產生,縱使你有萬般方法去補救,它終究會留下一道傷疤。我意識到,老師越強硬,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越會激發學生產生一種本能的保護意識,他們就會本能地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防御。在習習南風溫暖的包圍下,學生反而會慢慢地卸下“盔甲”,向老師敞開心扉。
這本書好像有一種神奇力量,它總是能牽住我的思緒,讓我不自覺地回憶起身邊的那些教育教學案例,對號入座,時而開心,時而激動,時而遺憾,時而感同心受。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老師懂得心理學,并且在教育教學時善于運用,將會事半功倍!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钡高@本小書能夠拂去我內心的塵埃,讓我不再愚鈍。
最近,我閱讀了《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這本書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所著。此書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識經驗,激發了我探究的興趣。感覺自己在學習心理學知識的同時,頓時豁然開朗了許多,增長了不少的教育智慧。下面主要談談對我感觸最深的兩個效應。
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兩情相悅,在人際交往中,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規律。后被人們歸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讓得到人們的歡迎,或者支持、同意你的觀點、行為,僅僅提出良好的建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人們喜歡你。
最近,我遇到了這樣的教育難題。一天,輪到我去四班看午寫。剛到班上,小王還在和同學在開著玩笑。我有點生氣,讓他趕緊安靜下來。小王突然來了一句,“不喜歡歷史老師”。這句話,一下子讓我聽蒙了。仔細想了想,這孩子應該是覺得我在針對他。本來,小王是我的科代表,但由于做事比較拖拉,愛表現,常常在課堂上插話。我多次找他談話,效果不佳。后來我只好把他換下來。結果,他表現就更不好了,上課常常和我作對似的,老說一些讓同學聽了會發笑的話。哦,“互悅機制”,讓我突然明白了“不喜歡歷史老師”背后的含義——他以為我不喜歡他。
于是,我試著改變與小王相處的模式。首先,我私下找到小王,真誠地告訴他,老師是一視同仁的,并沒有專門針對他。而且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歷史知識儲備很豐富,老師是很喜歡你的。不過,有時,你也不能和老師太較真哦。他答應我以后會好好表現。其次,當小王上課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而不是在課堂上插話時,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他,他臉上的笑容也變多了。最后,當他的作業有錯題不會時,我會在課間把他叫到辦公室,耐心引導,及時糾錯。讓他感受到老師是非常關心他的。
慢慢地,小王對我的態度悄然發生了變化。課堂上不再與我針鋒相對,學習效率也得到了大大地提高。這次月考,他的歷史取得了滿分的好成績。我深深地感受到“互悅機制”的重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長,而引起的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經常出現類似的現象。如:老師上課拖堂,用同樣的方式反復傳授同一內容,放學時學生都準備收拾書包了老師還在不停地布置作業,對學生犯下的錯誤一次兩次地批評教育……這樣做,其結果便是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減少了,學習效率降低了。學生對于老師的重復批評教育,不但沒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現了逆反心理。
作為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應”。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學生時也要盡量避免超限效應在批評中出現。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復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可以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舍”,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笆杩勺唏R”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應該講究“布白”的藝術,注意“度”,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正所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閱讀此書,我明白了想做好教育工作僅憑自己的一腔熱情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科學的、理性的方法。我將常?!皽毓识隆?,利用心理學的知識使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更進一步!
本學期我讀了《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里面的一條條教育效應讓我讀后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讀書過程中,總能想到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以及班級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教育書籍?,F將我感受深刻的幾條教育心理效應分享給大家。
教育學生的時候需要注意超限效應,在教學中也一樣要遵守這一效應,我們都有這種感覺,每節課前半節孩子們都可以表現得很積極,可是如果我們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時候還繼續講下去,不去進行一些小游戲或者巧妙轉變一下教學方式緩解孩子的厭倦情緒,他們就很難堅持到下課了,還有課堂上我們為了給孩子講清一個問題或者一個道理會絮絮叨叨的講解很多,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識,有時甚至會對老師產生厭煩的情緒,進而影響以后本學科的學習。
普雷馬克認為,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可以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孩子們都喜歡輕松愉快的活動,而不喜歡費時費力的活動,比如孩子們喜歡看電視甚于寫作業,喜歡玩游戲甚于做家務,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給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也就是說在孩子對我們提出“過分”的要求時,我們可以通過先讓他完成一項我們希望他完成的任務來滿足他的“過分”要求,這樣就可以達到我們預先的目的了。反過來,孩子如果可以完成我們規定的任務,我們就必須給予其適當的獎勵,這樣當我們再向孩子提出我們想要孩子完成的任務時,他才有動力去耐心做,這就牽涉到拿什么當獎勵的問題,這個獎勵對孩子吸引力越大,孩子在完成你規定的任務時就會越有動力,所以我們必須對孩子的喜好心知肚明,知道孩子最喜歡什么,最討厭什么,選用孩子最喜歡的東西當獎勵,選擇孩子最討厭的東西當懲罰,這樣才能起到最大的激勵作用。
這使我想到以前班里的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不愛學習,經常不交作業,交上來也總是殘缺不全,可是我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喜歡畫畫,美術課時他總能很認真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為了激勵他學習的積極性,我就給他提出要求,只要他能按時上交家庭作業,就獎勵他畫一幅美麗的畫在班級里展示,一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藝,他高興極了,于是家庭作業認真了很多,美術老師還在班里公開表揚他展示他畫的畫,那一刻,我能體會到他驕傲的小臉上洋溢著的是自信、自豪的笑容。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喜歡你,作為老師更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喜歡自己,因為只有孩子們喜歡你這個老師,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倷C制告訴我們要想讓孩子們喜歡你,你必須讓孩子們體會到你是愛他們的,事實上,在孩子們的心目中,你對他們的愛究竟有幾分呢?作為老師的我們總是在訓斥學生的時候告訴他,老師這都是為你好,為了幫你改正錯誤,可是為什么收效甚微呢?看了互悅機制后,我明白了,因為我的良苦用心學生并不理解,甚至說在他們的心里你并不喜歡他們,他們怎么會喜歡你呢?這使我想到了一年前的一件事情,時值深秋,一天下午放學后我留了幾個孩子做輔導,可是其中有一位孩子特別不喜歡被老師留下來,我布置的任務怎么也不執行,我說完不成老師的任務不能回家,他就說我逼他,說著就拿起一支水筆芯向脖子上扎,我見勢趕緊攔住他,接著馬上給他爸爸打電話,由于他爸爸在老區上班,趕過來時已經一個小時過去了,在這一個小時里我盡量控制住他的情緒,不跟他談學習的事情,在這期間他的情緒緩和了一些,我知道了原來他是單親家庭,爸爸媽媽離婚后,爸爸又結婚生了一個小弟弟,全家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小弟弟身上,他感到他在家里是多余的,所有人都不喜歡他,所以做法才這么極端,而且我還發現深秋了,他仍然穿著一件薄薄的外套,我于是馬上把他身邊的窗戶關上,他爸爸來了后,我給他講了孩子對我說的話并建議他多跟孩子交流,多關心下孩子的生活學習,還囑咐他明天給孩子穿件厚點的衣服。在孩子和他爸爸離開教室的時候,我注意到孩子刻意把剩下的窗戶都關好了,而且對我說了一句老師再見,這時,我心里暖暖的,更有一種難言的成就感。我想這就是我真心對孩子好,孩子感覺到了吧,所以他也用他的行動告訴我——老師,謝謝您。
當然,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教育中的案例以及所涉及到的心理效應,很值得一看并有必要好好對照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讀書使人進步,教師更應該手不釋卷,用豐富的教育理論去充實和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這樣才能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師。
林清玄說:“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彪S著人生閱歷的增加,對此深以為然。有句俗話說得好:“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我們往往說太多,而忽視了安靜的力量。古人說“靜以修身”,安靜的時候才會關照內心,才會有深刻的思考。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通過小事例來展示原理,淺顯易懂,實操性很強,每個心理效應都寫得有趣又實用,工作中非常值得借鑒。今天我想交流的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兩個效應——超限效應、齊氏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款,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
這就是超限效應。小故事令人發笑之余,更引人深思:在工作中,教師要管好自己的嘴。
學生犯錯在所難免,教師應盡量保持一顆平常心,批評學生一定把握好一個度,有些錯誤,點到即可,不妨留一些思考的余地給學生。話說多了,往往適得其反,不僅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效果,甚至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傳授知識同樣要注意課堂留白,灌輸多了,也傷人胃口,不如多一些互動與交流,讓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中迸發。我們的實踐課堂,更要講得精煉,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去探索。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要害怕學生完不成任務,因為根據齊氏效應:人們對那些沒完成的任務,印象反而會更深刻。
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一個問題。怎樣的課才算是成功的?究竟該如何評價我們的課程?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不斷生成的過程,教師可以有預設,但更應注重引領學生思考,并具備隨時沉著、靈活地處理生成性問題的能力,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方面。自如應付生成性問題,除了教學經驗,其實最根本的是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所以,還是老生常談:教師必須熱愛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成長,讓自己擁有的是智慧之泉,而不是一潭死水。
最后,用咱們讀書記錄上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交流:“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共讀、共行、共悟、共成長!”這句話我非常喜歡,拿來與大家共勉!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biyelunwen/1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