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編寫需要綜合考慮時間、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教學進程的連貫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編寫教學計劃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1)知道糖類的組成、種類、來源,及對生命活動的作用。
(2)學會用碘水(或碘酒)檢驗淀粉,學會用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檢驗葡萄糖。
(3)知道糖類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知道淀粉或纖維素與葡萄糖之間的相互轉化。
(4)知道油脂的組成,富含油脂的食物以及常見的油脂。知道油脂對生命活動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行閱讀,掌握資料收集與討論的學習方法,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及觀察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食品營養的關注意識,養成合理膳食的習慣。
【重點】。
認識糖類、油脂的化學元素組成及其在人體內的變化和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難點】。
葡萄糖的檢驗方法及淀粉的檢驗方法。
(一)創設情景導入。
[教師]近幾年微商行業迅速崛起,同學們都知道微商吧?
[學生]笑嘻嘻的議論并回答。
[教師]據統計,近幾年微商們賣的減肥產品非常暢銷?,F在有些女中學生,為了趕潮流,在青春期就刻意減肥,有的已造成嚴重貧血和營養不良。
[提問]大家如何看待減肥這件事呢?
[學生]回答提問,自由發揮。
[教師]提出科學合理減肥的觀點,講述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并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
1。糖類。
[教師]指導學生自行閱讀課本并回答下列問題:
(1)常見的糖類有哪些?
(2)糖類的組成元素有什么?
(3)糖類對人體的作用是什么?
(4)糖類的消化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閱讀課本,并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那么,如何檢驗食物中含有葡萄糖或淀粉呢?
[演示實驗]在試管中加入2ml10%naoh溶液,滴加4~5滴5%cuso4溶液,混合均勻,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再加入幾滴10%葡萄糖溶液,在酒精燈上加熱至沸,片刻后出現磚紅色沉淀。
[學生實驗]在有少量面粉的蒸發皿上滴加2至3滴碘水,淀粉遇單質碘顯藍色。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觀察歸納出葡萄糖和淀粉的檢驗方法。
2。油脂。
[教師]指導學生自行閱讀課本并回答下列問題:
(1)常見的油脂有哪些?
(2)油脂主要含哪些元素?
(3)油脂對人體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閱讀教材并回答:
(1)有的來自于植物的種子,有的來自于動物的組織器官。通常人們將室溫下呈液態的脂肪為油(植物油),室溫下呈固態的脂肪為脂(動物油)。常見油脂包括:豆油、花生油、菜油、豬油、牛油等。
(2)油脂的主要成分里含碳、氫、氧等元素。
(3)油脂在人體內經過酶的作用,部分經過氧化提供能量,另一部分被人體吸收供代謝需要。
(三)鞏固提高。
自行網上搜集、閱讀食物釀酒的資料。
(四)小結、作業。
略。
課題:原電池。
課型:新知識教學。
二、案例的分析。
“原電池”在學生頭腦是一個陌生的科學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很有可能存在相異構想,對于“原電池”的教學,關鍵是幫忙學生構建起“原電池模型”。教學處理方式對學生原電池模型的建構有很大的影響,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樣的教學方式為切入點,來探討教學對于學生“原電池”學習的具體影響。選擇高二年級兩個水平相當的理科重點班采取不一樣的教學方法處理講解“原電池及其應用”整節知識。(教學設計1、2分別對應的授課班級稱為實驗班和比較班)。
教學引入:均設置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指出討論的相關資料。
實驗班從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電池的概念。
比較班是從趣味電池出發,為建立原電池模型作鋪墊。
教學環節1:是幫忙學生構建原電池模型。
實驗班引入“鹽橋”模型,圍繞“電流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構建的模型比比較班更為本質,思維的關注點在于正負極可能發生的反應以及由此引發的結果。
三、教學效果的測查結果與分析。
1.測查工具。
在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和教學活動結束后,均采用了相應的測試題對兩個教學班進行了測查,實驗班和比較班使用的測試題是相同的。測查一共分為2個部分:第1部分是測查學生對于基本的原電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測查的時間是學生學習完第一課時,在第二課時正式講新課以前,測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在不一樣的教學處理下建立的原電池模型在分析簡單原電池問題上是否存在差異。(見測查問卷1)。
第2部分是測查學生應用原電池模型分析金屬防腐措施的原理。測查的時間是學生學習完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整節知識以后。測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于生活中與原電池原理密切相關問題的分析本事,學生是否能夠順利準確抽提出原電池模型,分析電極以及電極反應,并且進行正確描述。
2.測試統計結果與分析討論。
關于學生對于基本原電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測查結果及其分析討論。
測查結果證明,實驗班和比較班對于電池的正負極確定均正確率很高,正確率在85%以上,比較班的結果要略好于實驗班。比較班在確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負極時正確率到達了100%。在書寫電極反應的正確率上,實驗班要明顯好于比較班,1、2、3、4組電池的電極反應書寫,正確率實驗班分別比比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時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班的同學只要確定出電池的正負極一般都能夠把相應得電極反應書寫正確,而比較班盡管很多同學能夠確定出電池的正負極,可是當中的很多同學并不能寫出相應的電極方程式。
在比較班的教學處理中,詳細討論了原電池構成的基本條件,對于電池正負極確定的時候,明確得出了“活潑物質作負極,不活潑物質作正極”,經過這個結論,比較班的同學因而能夠很容易的經過比較電極物質失電子本事的差異性得出正確的結論。實驗班的同學確定電池的正負極時,由于在教學處理中沒有出現“活潑物質作負極,不活潑物質作正極”這樣的結論,學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為確定依據。實驗班學生的確定只能是依據于對整個裝置的工作過程的確定,分析電流是如何產生的分析在兩電極發生的變化,從電流的方向確定出正負極。
上述結果反映出經過不一樣教學處理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產生了差異。實驗班的同學把分析問題的焦點是集中于“電流的產生”,分析電極可能發生變化從而得出相應的其他結論,而比較班的同學分析問題的焦點集中于“原電池的構成”,分析電極本身在性質上存在的差異,在書寫電極方程式的時候,需要原電池構成條件之一――氧化還原反應的支持,如果學生不能明確分析出整個裝置總體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對于電極反應的書寫則存在較大障礙。第3小題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夠十分明顯的體現這個問題,比較班學生能夠根據金屬活動性的差異確定出zn為負極,cu為正極,可是學生無法找到發生的總反應(授課時教師是以h2so4作為電解液分析問題的),因而會有100%的學生確定正確正負極,卻僅有45.7%的同學能書寫出電極反應,下降54.3個百分點。
結語:案例比較分析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很好的教研活動形式,“案例研究”直接與教師的教學工作產生聯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動,而是針對具體的教學任務,由教師合作完成的活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學化學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不斷糾正和優化自身的課堂教學行為,使學生在同等的條件下,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在教學、教研活動中,中學化學教師有意識的不斷積累各類教學案例,進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識;同時,依據新課程教學理念,應用化學學科知識、化學學科思想、化學學科方法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等,針對相同的化學資料,采用比較法分析各類化學教學案例,把自身的化學課堂教學行為與其他途徑積累的各類案例加以比較分析,僅有明確自身課堂教學行為的優缺點,才能創造性的吸收優秀的教學模式,經過這種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逐漸深化和豐富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認識,進而將各類案例創造性的分析、整合為真正貼合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教學案例,最終構成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模式??傊?,案例積累和比較分析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氯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第二節的內容。
從課程模塊層面看,該節內容位于必修課程,是全體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是普通高中學生發展的共同基礎。所以教學中,也應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促進全體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發展。具體到本節內容中,應格外關注化學學科研究無機物性質的基本方法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從教材章安排層面來看,本節內容位于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學生學習本章內容之前,剛剛完成了“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的學習。在第一章中,學生通過三節內容的學習,分別建立了中學化學研究無機物性質的三個重要認識角度“類別通性”“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而本章內容之后的第三章,學生即將開始鐵及其化合物的學習,需要學生綜合利用已經學習的認識角度研究比較復雜的物質轉化。在這樣的章節安排中,本章內容的學習希望學生通過兩個具體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學習,鞏固認識角度、明確認識思路,逐步提升利用“類別通性”“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認識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系統性。
從教材節安排層面來看,學生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完成了“第一節鈉及其化合物”的學習。相比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轉化更為復雜,氯氣的氧化性、氯氣與水及堿的歧化反應,對氧化還原規律的呈現更為明顯;同時次氯酸鹽性質的學習和氯離子的檢驗,對于類別通性、離子反應規律的呈現也更為突出。所以本節教學應該在鈉及其化合物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利用認識角度指導物質性質的學習。
學生在初中對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學習較少,基本只涉及氯離子能與銀離子形成氯化銀沉淀。
通過“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的學習,學生熟悉了常見物質類別的通性,但對于含有不熟悉元素的物質,通過類別通性研究物質性質的能力還偏弱;初步掌握離子反應的發生規律,但對于離子反應中可能存在的干擾尚不夠明確;初步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發生規律,但對于元素化合價變化的觀察和分析不夠敏銳,對常見氧化劑、還原劑的積累較少。除此之外,學生通過上述認識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主動意識不夠,還很難系統地從多個角度綜合研究物質性質。
針對這樣的學情,需要教師既給學生提供自發研究物質性質的學習空間,又要在適時針對學生的困難進行提示和指導;既要關注學生氯及其化合物具體物質性質的學習,也要注重學生研究物質性質思路方法的培養;既要培養學生利用各認識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主動性,也要強化學生氧化還原反應規律、離子反應規律具體思維路徑的完善。
1.通過對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研究,認識到氣是一種具有很強氧化性的非金屬單質,能與金屬單質、氫氣、水、堿等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通過對氯水性質的研究,熟悉基于微粒認識混合物性質的思路方法;通過對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轉化,認識到類別通性、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認識角度方法在研究物質性質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設計制備氯氣的實驗裝置,掌握制備實驗設計的思路方法。
3.通過對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用途、轉化的研究,建立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系,認識氯及其化合物的多樣性,了解化學反應可以探究物質性質、實現物質轉化。
1.氯氣的性質,氯水的組成及性質,氯及其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
2.氯氣的實驗室制法及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1.基于微粒及微粒轉化認識氯水性質。
2.主動基于物質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認識角度研究物質性質。
(一)引入認識氯及其化合物。
教師引導:利用物質類別和價態,請列舉你知道的的含氯元素的物質。
學生活動:利用二維圖列舉氯及其化合物。
(二)環節一:認識氯氣的性質。
[任務1]教師引導:引導學生分別從價態、類別、結構的角度預測氯氣的性質。
學生活動:分別從價態、類別、結構的角度預測氯氣的性質,并綜合得出氯氣應具有氧化性、還原性,以氧化性為主,能與金屬單質等物質發生反應。
觀察氯氣。
[任務2]教師引導:觀察一瓶氯氣,描述氯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活動:觀察氯氣,描述氯氣的物理性質。
1.與金屬、非金屬單質的反應。
[任務3]教師引導:演示實驗1:鈉在氯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
(1)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2)討論產生黃光的原因,以及白煙的成分;
(3)書寫反應方程式。
[任務4]教師引導:演示實驗2:鐵絲在氯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
(1)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2)討論生成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并據此判斷氯氣的氧化性較強;
(3)書寫反應方程式。
[任務5]教師引導:演示實驗3:銅在氯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
(1)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3)書寫反應方程式。
[任務6]教師引導:演示實驗4:氫氣在氯氣中燃燒。
學生活動:
(1)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2)根據氫氣為非金屬單質,據此判斷氯氣的氧化性較強;
(3)書寫反應方程式。
2.與水的反應。
[任務7]教師引導:根據氯水能夠殺菌消毒,討論氯氣溶于水會發生什么變化。
學生活動:觀察氯水,根據氯水為黃綠色,判斷氯水中的主要溶質為氯氣分子。
[任務8]教師引導:演示實驗5:觀察部分潤濕的紅布條在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現象。
學生活動:
(1)觀察到潤濕部分褪色,干燥部分沒有褪色;
(3)在教師的引導下,書寫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任務9]教師引導: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別使氯水具有哪些性質?。
學生活動:
(1)氯水為黃綠色判斷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氣分子(和水分子);
(2)根據上衣活動所學知識,判斷氯水中含有hclo分子,使氯水具有漂白性;
(3)根據hcl是電解質,在溶液中會發生電離,判斷溶液中含有氫離子和氯離子,不含hcl分子。進一步判斷氯水具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淀。
[任務10]教師引導:根據hcl和hclo和堿的反應規律,推測氯氣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反應方程式。
學生活動:
(1)嘗試書寫hcl和hclo和堿反應的產物;
(2)據此書寫氯氣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反應方程式。
(三)環節二: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教師引導:回顧舍勒發現氯氣的歷史,討論實驗室制備氯氣所需的裝置。
學生活動:
(1)根據反應物狀態和是否需要加熱,選擇適當的發生裝置;
(2)根據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學性質,選擇收集方式;
(3)根據反應體系可能存在的物質(體系原有、副反應、揮發物質等),以及雜質物質和目標產物的性質差異,選擇除雜和干燥裝置。
(4)根據目標產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污染空氣,判斷是否需要尾氣處理裝置,以及用何種試劑處理尾氣。
教師引導:演示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完整實驗操作,并制得一瓶氯氣。
學生活動:觀察老師的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現象。
(四)環節三:氯離子的檢驗。
教師引導:由氯氣用于自來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離子的檢驗。取一瓶標簽被遮擋的試劑瓶,滴加agno3溶液,觀察到生成白色沉淀。
學生活動:討論是否能判斷待測液中含有氯離子。
教師引導:打開被遮擋的標簽,發現待測液為na2co3溶液。
學生活動:
(1)書寫相關反應方程式;
(2)總結檢驗氯離子時可能的干擾離子及標準操作。
(五)歸納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轉化規律。
教師引導:歸納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轉化規律。
學生活動:在二維圖中呈現氯及其化合物,通過箭頭表示氯及其化合物的轉化規律,書寫先關的化學方程式。
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科學觀念與本事的最關鍵的途徑,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本事最有效的手段。對科學探究的具體設計力求突出科學素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貼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所喜愛,并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開發。所以,怎樣在化學課堂中更好的處理好“知識點的落實”與“充分運用探究手段”的關系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化學總體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
二、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資料。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效果各異。
第一種教法:
1、思考:氯氣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
2、因為問題較空泛,所以學生較難著手討論。對于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少量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充滿氯氣的試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面有無上升。
3、對于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么概念,所以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終個別學生經過書上潮濕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后,推測出結論一一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并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之后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后,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立刻經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后,指出氯氣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我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1一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樣證明。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干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教師提問:氯氣與水有無反應如果有反應,能夠得出結論一一氯氣能夠溶于水。
2、教師指出:我們暫時假設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此刻利用現有試劑:鎂條、nahc03(aq)、agno,(aq)、hn0,(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經過實驗驗證你們自我的推測。
3、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并自我經過實驗來驗證。然后將實驗過程記錄在《學生實驗報告》上,填寫資料包括:實驗資料、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終由學生發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并且產生了cl一和h+,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4、教師將紅紙打濕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氣中,證明了氯氣是與水發生了反應,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結合前面的結論,總結出氯水還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必須的探究,但沒有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視了學生的本事限制,所以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終還是有那么一點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學生科學探究本事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構成了探究的理念,給了學生自我設計實驗,并且親自實驗驗證自我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墒蔷窒扌栽谟冢?、把問題探究過于簡單化、具體化了,沒有給學生供給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本事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忙。第三種教法不僅僅給學生供給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并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本事和總結、分析本事,比較有利于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貼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為了趕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資料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資料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構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經過感受、領悟而獲得進取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到達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經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理解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壘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盡快轉變自我的“意識”,雖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要從“施工圖紙”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學設計轉變,要從知識性的備課向發展性的教學設計轉變。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管理改為開放式管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本事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四、問題的爭議。
1、傳統教學是否真的應當擯棄但傳統教學確實有這么一個優點:課堂知識點容量大,能夠緩和化學課課時緊張的特點。
2、新課程改革是否適合于所有學校、所有教師和所有學生,會不會有時由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整體氛圍.探究性的課在時間方面和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駕馭方面會比較難掌握,從而影響知識點的落實。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與“知識點落實”兩壘齊美的度教師引導探究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
5、化學學科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感染熏陶”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6、如何恰到好處的指導學生實驗,使他們既不會由于講解太泛而無從下手,也不會由于講解太細而產生預習的惰性。
本節課是高一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一課時《金屬鈉的性質》的學習。是通過原子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保存方式及制法和用途的學習,旨在向學生介紹金屬鈉的性質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在高中化學中占有重要位置。本節課的重點是鈉的化學性質——鈉與水反應,難點是實驗的觀察、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的探究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描述鈉與水、氧氣反應現象。
(2)理解鈉與水、氧氣反應實質。
(3)學生體會化學反應是可以通過改變反應條件而發生變化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以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實驗方案設計的交流提高表達能力和篩選、優化實驗方案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明白事物的普遍聯系與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激發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激發學好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神圣的責任感。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長安二中高一年級平行班的學生。
2.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有較濃厚的興趣。
3.學生思維較活躍,有過小組合作探究的經驗,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的能力比較強。
4.學生對實驗探究有著濃厚的興趣。
5.學生已經對鈉的原子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學習非金屬元素氯的有關知識。
6.學生學習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4.情景創設策略:運用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設計問題,設計物理實驗,組織教學內容,提出有啟發性的引申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到實驗驗證、實驗猜想、探究規律的學習當中.
五、教學媒體的選擇分析。
1、通過圖片和多媒體電腦演示。
2、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媒體圖片展示。
3、演示實驗,改進實驗。
4、通過提前錄制視頻展示。
化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本課題是學生學習化學的起始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化學有著一定的影響和激勵作用。本課題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緒言課,屬于非知識性教學,其編寫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生活走向化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為教師創設了較大的教學空間和教學自由度。
學生剛接觸化學,充滿了好奇,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設置問題情境,帶領學生走進化學殿堂,去探索化學世界的奧秘。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神奇魅力,產生持續地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課題主要想解決的問題就是帶領學生簡單認識化學,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奇妙,并且盡可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興趣,使他們自主的參與進來。所以在準備本節課前我在學生中做了一個調查。
1.你對化學這門新學科有哪些了解?
2.你最希望在這門學科中了解哪些問題?
針對問卷調查的反饋和我的理解,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熱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體會化學是有用的、有趣的,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本課題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熏陶和培養,使學生體驗化學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難點是正確理解化學的定義。
本課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出了許多富有想象力的問題,使學生親身感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同時也感受到許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而是要靠化學家的智慧和辛勤勞動逐步實現的,由此產生了希望了解化學的強烈愿望。我抓住這種情感,逐漸導出問題,并以豐富多彩的圖片和語言,概述了人類認識化學、利用化學和發展化學的歷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學的魅力和學習化學的價值。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和化學實驗,鼓勵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觀察、實驗、思考、交流、質疑、總結。
學習任務分析即學習需要分析,這是教學設計模式中首先要進行的內容,它是指學習者目前的學習狀態(教學問題的起始狀態)水平與期望達到的學習狀態(教學問題的終態)水平之間的差距分析。期望達到的學習狀態主要是由教學大綱和學習內容所決定的。教師通過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對教學大綱進行分析,以明確某一知識點的學習任務,即學生學什么。
教材內容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教材內容的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確教師教什么、所教內容在整個化學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這部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的應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所具有的功能和價值、知識教學的深度、廣度、重點、難點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如實驗條件、課件、習題)等進行分析。
學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新內容之前的生活經驗和經歷。這些經驗和經歷將影響學生的化學學習,甚至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學習遷移現象。學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現有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在教學設計中要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從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出發分析,不僅要了解學生具有哪些影響學生學習的一般因素,具有哪些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初始知識技能,而且還要分析學生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將會怎樣地去認識新的知識和對新內容的情感態度,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些學生能適應,哪些學生不能適應,學生“應該做什么”、“能夠做什么”和“怎樣做”等。
教學目標設計是要解決教什么(或學什么)、達到什么水平的問題,它是在學習任務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征分析基礎上,分析教材內容中的學習結構與學生原有的學習結構之間的差距,提出教學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它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依據,也為教學的組織、教學的評價提供了依據。教學目標應該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來制定,突出綜合性。
新課標中要求:"要實行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這一評價體系使得"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與"培養高考成功者"的目標分開。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為了時代的主潮流,化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高中化學新課標對化學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創設學習的情景,激發探究欲望,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養成科學態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對立統一的認識方法認識事物,一分為二的看待氯氣,引起學生對氯氣的好奇,激發對新知識的興趣。
(引入)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兩個信息——氯氣中毒,氯氣殺菌消毒,那么氯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氣體呢?使得它具有這種對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還是有害呢?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這種物質的性質來解決我們的疑問。
板書:一、活潑的黃綠色氣體——氯氣。
第一種教法:
2、因為問題較空泛,學生較難著手討論。對于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布滿氯氣的試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面有無上升。
3、對于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么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后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濕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后,推測出結論————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并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著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后,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后,指出氯氣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l—和h+,還有漂白性。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干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引用故事,學生總結氯氣的物理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某一天,兩軍交戰正酣,一方軍隊正在逆風向山上進攻,突然眼前呈現出黃綠色(1),隨之而來的是士兵們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2)并覺得胸悶惡心,指揮官被這種情況驚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減緩胸悶,但再也沒有站起來,有的士兵向低洼地帶(3)躲避,暈倒后再也沒有醒來,有的士兵噴水但也無濟于事(4)指揮官看到這種情形想與其全軍覆沒不如和敵人拚了,于是,命令士兵逆風進攻,怪事出現了,當士兵們沖過敵人前沿陣地時,原來的癥狀緩解了,精神一振,擴大戰果,攻下了這個山峰,打掃戰場時發現敵人的陣地前擺放著許多裝著黃綠色液體的鋼瓶(5),正是從這會發出的氣體奪取了戰友的生命(6),并發現在橄欖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癥狀輕一些,經研究此物質為氯氣。
2、教師指出:我們把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F在利用現有試劑:鎂條、鐵、氯氣、nahco3(aq)、agno3(aq)、hno3(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總結。如果教學設備俱全,最好在有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一遍,以加深學生記憶和理解。
3、教師演示一個實驗,就要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自己得出實驗結論,并板書。由于課堂時間比較短,課堂上,只能先由教師演示實驗,再利用實驗課時間探究,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
4、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并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記錄實驗過程,記錄的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后由學生發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并且產生了cl—和h+,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氣能與非金屬反應、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深入探究,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后還是有那么一點照本宣科,填壓式教學的味道,不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并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但是局限性在于:
1、把問題探究得過于簡單化、片面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
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
第三種教法運用化學史實,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思考、假設、討論、設計、動手,由實驗中的現象直接驗證他們的猜想,發現問題,滿足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好奇心,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加深對氯的強氧化性的理解和記憶,開發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并通過類比得出結論,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對比的能力。從而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于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學反思。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為了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
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全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盡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做好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主動去探究新知,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治理改為開放式治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必修模塊要求選修模塊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教材和教師給出的合金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信息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并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材料發展的歷史從生產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使,鑒于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主要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發展,傳統的鋼鐵工業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展了金屬材料的應用范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以上觀點確立教學重點為: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為本節的知識重點;。
(2)培養學生的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鑒于金屬材料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金屬材料的內容,以體現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教學內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
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容學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著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于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三)學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資源建議。
(一)利用大量的圖片信息和視頻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關網站。
五、教學方法、學習指導策略。
這節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一)上網查閱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史。
(二)可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三)任選你感興趣的關于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于合金的小論文。
七、課堂評價建議。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
小組分工:
評價的內容評價細目結果備注。
abc。
主題選擇1、為什么選擇此設計思路?
2、對能否完成好此設計思路是否進行論證?
活動過程評價。
1、學生的參與意識。
2、分析問題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資料對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是否有恰當的幫助?
資料收集與整理。
1、小組成員能否分工?通過多種手段收集相關資料?
2、能否對收集資料進行有序的分類整理?
3、收集的資料是否充分并能圍繞設計思路?
交流與表達。
1、能否對所選設計思路作準確、有條理的表達?
2、能否對他人觀點做準確、恰當的補充?
3、能否對他人的觀點提出合理的質疑并能正確回答他人質疑?
整體評價。
1、參與意識。
2、合作意識。
3、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4、交流表達能力。
5、查閱和整理資料能力。
6、處理現場提問的應變能力。
整體表現評價結果。
知識與技能:
(3)認識合金,知道生鐵和鋼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純金屬具有更廣泛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教學難點:能正確區別物質的變化。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學習情景:
展示金屬制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和金屬制品的圖片(如飛機、坦克、輪船等)。
介紹:以上這些實物或圖片中的物質都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
設問:看到這些實物或圖片,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發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屬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系密切。
2.感到金屬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們是由什么金屬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東西根據什么選用金屬。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初步學會判斷化合反應的方法;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及其反應的判斷和氧氣的用途。
通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及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通過判斷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歸納,逐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氧氣的制法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了解工業上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及其與化合反應的區別。
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及實驗、分析、總結、理解運用的學習方法。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本節教材分為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三部分。
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于該物質的性質。
氧氣物理性質教學建議。
關于物理性質的教學,教給學生一個認識物理性質的順序,以便在以后學習其它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即觀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對照的作用。使記憶更牢。
物質的物理性質,其觀察和描述的順序與人的感覺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關,最突出的是顏色,其次是形狀,再是嗅覺、味覺,這樣自然的形成一個描述物理性質的習慣順序。
關于溶解性,由于學生尚不了解溶解過程的實質,對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學反應的物質的溶解,只能先認為是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關氧氣微溶于水的事實,可列舉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幫助理解。如許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氣?;蛘咦寣W生想想辦法,做個家庭實驗,如:用封閉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養魚的效果對比。
氧氣等氣體的沸點和熔點都很低,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難想象到的低溫,教師應爭取使學生看到液態空氣、液氧、液氮做為改進教學的設想?;蛘咧辽僖矐獱幦】吹戒浵衿?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廠都有生產,液氮在一般大醫院用于冷凍療法。)。
教師:講授法、實驗演示法。
學生: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一、初識氧氣。
二、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1、通過提問讓學生回憶物質有哪些性質。
2、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了解氧氣的色、態、味。
三、氧氣的化學性質。
3、演示鐵在氧氣和空氣中的燃燒,觀察實驗現象并寫出文字表達式。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資料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能夠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能夠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構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學生對“電”的資料的認識不僅僅來源于生活經驗,并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僅接觸了火力發電(或水利發電),并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僅接觸了摩擦起電,并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資料),所以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資料。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供給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的學習做了知識、本事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本事和探究本事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所以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確定方法。
(2)經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經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創新思維本事。
(2)經過實驗和科學探究,比較、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本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經過原電池構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
教學難點經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初三學生將要參加中考,這是他們第一次面對下一段學習路途如何選擇的壓力。期中考試是本年度第一次考試,在化學學習上要理清一些方法。
明確這次期中考試題的目的,首先它是一種階段性摸底性考試,主要考查同學們最近兩個月的學習效果,是檢驗同學們奮戰中考學習效果的最好途徑;其次,通過這次期中考試可以大概的估計到自己在學校的排名,進而知道自己的地位和明年中考可以報考的學校;再者這次期中考試的成績排名是簽約的重要參考依據,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期中考試,給予其足夠的重視,認真備戰!
化學是初三新開的學科,其成績的好壞當然會直接影響同學們的期中考試成績排名了,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備考這次化學考試呢?其實,化學一門自然科學課,與數學、物理既有相通之處,同時又有它獨具的特性?;瘜W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科知識點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識需要識記。因此,我們不能把以前學數學、物理的方法照搬來學化學,而要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取舍、創新。
這次期中考試化學要考的知識內容范圍是第一至第四單元,有些城區會涉及到第五單元的內容。這五個單元按照知識點可分為以下個主題:即物質的構成和變化、身邊的化學物質、化學基本實驗和科學探究以及化學計算。
這一主題貫穿在第一至第五單元的每一知識內容中,涉及很多的化學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且十分的抽象、微觀。這些概念和原理理解是否準確,掌握是否熟練對備戰化學考試關系極大,是形成正確實驗技能,計算技能的依據,是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采用以下的學習方法:
a、通過感性認識來掌握概念和基本原理
化學基本概念是從大量的化學事實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如通過觀察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可以形成化合反應的概念;通過白磷燃燒等實驗可以得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原理。所以脫離化學事實只是單純的背誦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能熟練掌握了。
b、找出概念間、原理間的聯系和區別
化學概念和原理之間既有本質的區別又有聯系,學習時不要孤立地機械地單一記憶,應將不同的概念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內存聯系。如元素與原子、分子與原子不同點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構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相同點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質宏觀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質微觀構成的。使用時要注意物質拽元素,分子拽原子避免出現錯誤。再如物質類別的判斷,首先我們要從所含物質的種類上判斷是純凈物(含一種物質)還是混合物(含多種物質),然后再從元素的種類判斷是單質(一種元素)還是化合物(多種元素)。
c、要注意概念、原理中關鍵字、詞的意義理解和記憶
每個概念在教材中都是用精煉的語言進行描述和表達的。在理解和記憶時切不可顧名思義,更不可斷章取義,要理解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如單質的概念,關鍵詞為純凈物,若不強調純凈物而改為物質的話,你還判斷為單質就是錯誤的。因為物質包括純凈物和混合物,那么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就是單質也可以為混合物如紅磷與白磷,o2與o3它們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但可組成兩種單質。再如氧化物的概念,關鍵詞為:兩種元素、化合物、其一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書寫和判斷氧化物就容易了。如kmno4雖然是化合物也含氧元素,但不是由兩種元素組成,所以它不是氧化物。
包括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和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此部分知識內容多而零散,需要不斷地強化記憶,所以我們應該注重對所學知識定期歸納總結,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形成知識網絡,辨清異同點,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條理化。此外,身邊的化學物質的知識對實驗的依托性強,大部分化學知識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與c、p、s、fe、蠟燭等演示實驗使你認識到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所以一定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達到印象深刻、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這部分主要貫穿在第一至第三單元中,或許大多數同學認為化學實驗比較簡單,很容易得分,事實上要得到高分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要學好此部分內容要做到做到:
a、要重視化學實驗?;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不僅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我們形成化學概念、理解鞏固知識、訓練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動手能力、提高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細致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對實驗所用的儀器、藥品、裝置以及實驗原理、步驟、現象和注意事項,都必須須弄清、記熟。同時,認真做好學生實驗、趣味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積極參加化學課外活動,如參觀、講座、化學游戲等,主動培養自己學習化學的興趣。
b、準確描述化學實驗現象?;瘜W反應現象是化學反應本質的.外在表現,在試驗探究活動中學生不但要做好化學實驗,而且,還應該細心觀察每一個化學實驗,再用客觀、準確、恰當的語言把實驗現象描述出來。由于初中生剛接觸化學,感到新、奇、特,在觀察化學實驗時,往往只看熱鬧,不看門道,因此,要想讓學生細心觀察化學實驗,在準確描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在一開始就要精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觀察習慣,養成清晰、流利的口頭表達能力。正如門捷列夫所說:“觀察是第一步,沒有觀察,就沒有接踵而來的前進”。
這部分內容主要貫穿在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以及第四單元中的《化學式與化學價》。我們要掌握并運用好解題步驟和解題技巧。解題分為三步即審題、析題、解題。審題就是閱讀原題,理解題意了解特點和類型弄清已知和未知,要防止不看全題斷章取義,粗心大意。析題就是剖析原題,在審題基礎上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對眾多事實或復雜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挖出隱含條件及內在聯系找出突破口,從而確立解題思路和方法。這是解題中最關鍵的一步。解題是在析題的基礎上進行的用已知求出未知得出正確結果。要善于從典型題的分析中找出其特點、規律和思路,能舉一反三,要做一題知多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質量守恒定律這是初三化學方程式綜合計算題和用字母表示的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題中的主要思路。如agkclo3和bgmno2加熱完全反應后剩余固體質量為cg生成o2多少克?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可求出o2質量是ag+bg-cg;也可以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利用kclo3的質量求o2質量。
總之,只要同學們能抓住化學學科的特點,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多看書、勤記憶,認真做好實驗、精準描述實驗現象,就一定能把化學這門課學好,并在化學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以上就是我們想與同學們分享的備戰期中化學考試的學習方法,期中考試之后還有更為重要的期末考試,到時我們依然會與大家交流經驗,最后祝愿同學們能在考試中夢圓自己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一些常見金屬如鐵、鋁、銅等的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
(2)會根據化學方程式對含有某些雜質的反應物或生成物進行有關計算。
(3)了解金屬銹蝕的條件以及防止金屬銹蝕的簡單方法。
(4)知道廢舊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收利用廢舊金屬等金屬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閱讀資料、聯系實際等方法獲取信息。
(2)運用比較、分析、聯想、分類等方法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與討論,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樹立為社會的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點。
(1)鐵的冶煉。
(2)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雜質問題計算。
(3)鐵銹蝕的條件及其防護。
(4)合理利用金屬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
(1)對鐵銹蝕條件及其防護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關化學方程式計算中的雜質問題計算。
實驗用具:fe2o3、石灰水、貯有co的貯氣瓶、磁鐵、鐵架臺、酒精噴燈、酒精燈、試管、直玻璃管、橡膠塞、導管、火柴。
引言。
由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金屬是一類重要的材料,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金屬。由于地球上的金屬資源是有限的,故我們需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護。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一、金屬資源概況。
[講解]地球上的金屬資源廣泛地存在于地殼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數很不活潑的金屬如金、銀等有單質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礦物形式存在。含有礦物的巖石稱為礦石。工業上就是從礦石中來提煉金屬的。
[過渡]不同種類的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們在地殼中呈怎樣的分布趨勢呢?
請大家看課本p15“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的資料。
[問]人類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屬有哪些?
[答]鐵、鋁、銅等。
[追問]這是否和它們在地殼中的含量有一定的關系呢?
[生]肯定有!因為鋁、鐵在地殼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屬中最多的。
[可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總結]這主要與銅的性質和銅的提煉成本有關。
[追問]那么,自然界含鐵、鋁、銅的礦石主要有哪些呢?它們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鐵的礦石主要有赤鐵礦(主要成分是fe2o3)、黃鐵礦(主要成分是fes2)、菱鐵礦(主要成分是feco3);含鋁的礦石主要是鋁土礦(主要成分是al2o3);含銅的礦石主要是黃銅礦(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輝銅礦(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國的金屬礦物分布怎么樣?
[引導學生看課本有關內容]。
答案:礦物種類齊全,礦物儲量豐富,其中鎢、鉬、鈦、銻等儲量居世界前列,銅、鋁、錳等儲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補充]雖說我國礦物種類比較齊全、礦物儲量比較豐富,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主。
要礦產品進口量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增長很快,主要礦產資源短缺的態勢日益明顯。如果地質勘探無重大突破,21世紀初,我國礦產資源將出現全面緊缺的局面。
[過渡]現在,人類每年都要向地殼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屬礦物資源,以提取數以噸計的金屬。其中,提取量的是鐵。把金屬礦物變成金屬的過程,叫做金屬的冶煉。煉鐵的過程稱之為鐵的冶煉。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鐵的冶煉的知識。
二、鐵的冶煉。
[介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從公元1世紀起,鐵便成了一種最主要的金屬材料。
[引導學生觀看圖8—19(我國古代煉鐵圖)]。
[講解]鋼的主要成分就是鐵。鋼和鐵有著非常廣泛和重要的應用,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水平。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鋼鐵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國的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居世界前茅。
[介紹]我國遼寧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鐵礦。
[過渡]鐵礦石是怎樣煉成鐵的呢?現以赤鐵礦的主要成分fe2o3為例,來學習研究如何實現鐵的冶煉。
[啟發]比較fe2o3與fe的組成差異,設想用什么方法或試劑去完成鐵的冶煉。
[學生討論]fe2o3與fe在組成上只相差一種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變為鐵關鍵是使fe2o3失去“o”??赡艿姆桨赣校?/p>
1.加熱使fe2o3發生分解反應。
2.找尋一種物質使其主動奪去fe2o3中的“o”。
[教師引導]我們可以從以前接觸過的一些物質中,尋找適合這種條件的物質。請大家回憶、思考并討論。
[學生討論]。
[結論]mg、h2、c、co等都符合條件。
[教師總結]事實上,這些物質都可把fe2o3中的“o”奪走。但考慮到經濟效益等原因,我們一般選用c或co。
[師]請大家寫出以co和fe2o3為反應物冶鐵的化學方程式。
冶煉原理。
[學生板書]fe2o3+3co3co2+2fe。
[教師引導]請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設計一個模擬鐵的冶煉過程的化學實驗,并能驗證其生成產物。
[學生討論]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金屬冶煉的一般條件、生成物的證明、尾氣的處理等角度進行考慮。如根據經驗學生可判斷出金屬冶煉的一般條件是高溫;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學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驗證co2;用磁鐵驗證鐵的生成;co有毒,尾氣應處理等。
[演示實驗8—3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
注意:
(1)實驗前應先通co把裝置內空氣排干凈,然后再加熱;反應完成后,須待試管內物質冷卻后再停止通co。
(2)反應完畢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紙上觀察,并試驗它能不能被磁鐵吸起,以判斷反應中是否生成了鐵。
[總結]上述實驗是實驗室模擬鐵的冶煉過程,工業上鐵的冶煉原理雖與上述實驗相同,但其規模、條件、裝置與此差異很大。
[介紹]把鐵礦石冶煉成鐵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工業上煉鐵時,把鐵礦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爐,在高溫下,利用焦炭與氧氣反應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鐵從鐵礦石里還原出來。
[過渡]在冶鐵的實際生產過程中,所用的原料或產物一般都含有雜質,故在計算用料和產量時就不可能不考慮雜質問題。
三、有關雜質問題的計算。
[分析]本題是有關化學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是純凈物質之間的數量比,而不表示不純物質之間的數量關系。故計算時須先進行換算。如果題目給出或要求算出不純物質的質量,必須先換算成純凈物質的質量,或先計算出純凈物質質量再換算成不純物質的質量。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分析,解答此題。
[學生活動]。
[投影給出正確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鐵礦石中含氧化鐵的質量為1000t×80%=800t。
[課堂練習]習題4。
[對練習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分析和糾正]。
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時,要把含雜質物質的質量換算成純物質的質量。
課題:
化學式(第一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理解化學式的含義及其表示的意義。
2、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3、了解化合價的一般規律及化合價規則。
能力訓練點: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探究問題和歸納。
總結。
的能力。
德育滲透點:
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的世界觀教育。
教學重點:
1、理解化學式的含義。
2、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教學方法:
啟發式、討論歸納、講練結合等。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主線:
導入新課化學式的含義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化合價的一般規律及化合價規則。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復習提問。
1、什么是元素符號?
2、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哪幾種?
3、什么叫單質?什么叫化合物?
三、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在化學上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組成的單質和化合物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學式(板書課題)。
四、講授新課。
(板書)(一)化學式的定義。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下面的問題)。
1、思考(多媒體展示)。
下列物質中哪些是單質?哪些是化合物?并將其化學符號寫在相應橫線上。
(1)銅。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氣。
(5)水。
(6)氯化氫。
(7)氦氣。
(8)氨氣。
單質。
純凈物。
化合物。
2、討論。
(1)物質的名稱能表示出物質的組成情況嗎?
(2)表示這些物質的化學符號能表示出物質的組成情況嗎?
3、請以水的化學符號—h2o為例說明這種符號是通過什么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的?
(1)元素符號。
(2)元素符號右下角的角碼(說明:沒有角碼是將“1”省略)。
4、通過以上的分析,你能總結出什么是化學式嗎?
(板書)定義: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叫化學式。
過渡:1、我們已經學習了元素符號,你能以cu以為例說出元素符號表示哪些意義嗎?
2、現在,我們學習了化學式;那么化學式能表示哪些意義呢?
(板書)(二)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質)我來告訴同學們,h2o2——表示雙氧水這種物質(化學式表示的第一個意義——(1)表示一種物質)。
2、“h2o2”這個化學式還能表示出什么意義呢?
學生具備了離子鍵、離子半徑、離子化合物等基礎知識,本節直接給出氯化鈉、氯化銫晶胞,然后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介紹影響離子晶體結構的因素,通過制作典型的離子晶體模型來進一步理解離子晶體結構特點,為學習晶格能作好知識的鋪墊。
1、掌握離子晶體的概念,能識別氯化鈉、氯化銫、氟化鈣的晶胞結構。
2、學會離子晶體的性質與晶胞結構的關系。
3、通過探究知道離子晶體的配位數與離子半徑比的關系。
4、通過碳酸鹽的熱分解溫度與陽離子半徑的自學,拓展學生視野。
1、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的特點。
2、離子晶體配位數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方法建議:分析、歸納、討論、探究。
[引入]1.什么是離子鍵?什么是離子化合物?
2、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離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離子鍵的離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們已經學習過幾種晶體?它們的結構微粒和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分別是什么?
[板書]離子晶體。
[展示]nacl、cscl晶體模型。
[板書]陰、陽離子通過離子鍵形成離子晶體。
離子晶體定義:由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
注:(1)結構微粒:陰、陽離子。
(2)相互作用:離子鍵。
(3)種類繁多:含離子鍵的化合物晶體:強堿、活潑金屬氧化物、絕大多數鹽。
(4)理論上,結構粒子可向空間無限擴展。
[思考]下列物質的晶體,哪些屬離子晶體?離子晶體與離子化合物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及解釋。
baso4、caco3_______。
[板書]離子晶體中離子鍵的配位數(c.n.)。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biyelunwen/1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