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的內(nèi)容的概括,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其中蘊含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的思考。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推薦一些經(jīng)典名著的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guī)黹喿x的共鳴和啟發(fā)。
在書店一眼看到這本書,其實是被封面吸引,翻了一翻,發(fā)現(xiàn)是書信形式,當時也沒多想就放下了。
回家又有好奇心在作祟,找到讀了起來。剛翻開看到“如果你正巧經(jīng)過查令十字街84號,能否為我吻它?我欠她的實在太多了?!蔽液闷婺兀莾蓚€相見恨晚的朋友,還是一對相距兩地的情侶。就這樣,我懷著疑問讀完了。即使讀完了,老實說,沒太理解倆人的關系,倆人的來往。長達20多年的書信交往,卻未曾謀面。一定充滿了遺憾吧,當那一封噩耗傳來,她又是多么難過啊,她也終身未嫁。到底是因為沒有遇到那個他,還是因為那個他已經(jīng)走了,并且永遠不再回來了。諾拉說她嫉妒她,因為德爾和她興趣喜好相同,又和她的信件中充滿幽默。我很佩服諾拉在德爾和海蓮的書信交往中一直扮演了大度妻子的角色,盡管名義上是為工作,但是實際關系當然遠遠超過顧客與店主的關系。海蓮說德爾是世界上最懂她的人。可能哪怕沒見過,也會在一字一句,筆墨中熟知這個人。若不是德爾已是2個女兒的父親,如果他倆能夠早些相見,我相信他倆一定也會是不錯的一對。
可惜命運弄人,當你認識了那個想依靠一輩子的人,可是發(fā)現(xiàn)他并不屬于你。所以說人遇見的前后順序真的特別重要。在合適的時間,地點,遇見合適的人,真好。
查令十字街84號,最初知道是源于豆瓣上有人說這是愛讀書人的圣經(jīng)、甚至是愛書之人的集結(jié)號!
加入書架好久,今日讀完:海蓮開朗、活波、率真、大方,弗蘭克拘謹、認真、克己(弗蘭克妻子的信中所述并非如此,而是和海蓮有著如此相同的幽默、善良,也是愛書之人);海蓮因愛好英國文學購買古舊珍藏本書籍寫信給英國的科恩書店,而與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相識,兩人因書相識、相知,但20年無緣一面。20年的通信、購書,49年英國處于戰(zhàn)后配給經(jīng)濟、物資短缺,海蓮的大方郵寄大塊的肉和雞蛋,科恩書店的員工感激不已,相贈相敬,充滿溫情!
后記中說后來這本書被拍成電影,其實兩人是有情愫的。20年的通信,尋書、找書,如果說沒有激起一絲愛的漣漪好像也說不過去,弗蘭克的妻子給海蓮的信中也說“我不能說我不妒忌你,弗蘭克是收到你的書信是如此的喜悅……”
打開kindle,關于這本書的常規(guī)閱讀時間顯示的是1小時59分鐘,全書160頁。不禁感嘆,原以為讀一本書怎么也要花一周左右的時間,沒想到只需要兩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一本書,相當于看一場電影的時間。
不過,這本書對于我來說,卻讀了很長時間,并不是因為難讀,而是讀了一半就被閑置了。
很多時候,書本買回來都是被我閱讀到一半就被放著那,久了之后自己也忘記了。
打開kindle本想接著內(nèi)容再看時,發(fā)現(xiàn)很久沒讀,之前的內(nèi)容也就全部忘記,只能重頭再開始閱讀。
并暗暗下定決心,以后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上周的時間里,終于把這本擱置將近三年的書讀完了。
但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書中的內(nèi)容,而是內(nèi)容完結(jié)后他人寫的閱讀后記。
《有這一道街,它比整個世界還要大》讀完這篇后記,我才理解了這本書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喜歡,雖然之前我也從內(nèi)容和推薦語上了解到了這本書,但始終沒有太多的想法。然而讀完這篇后記,才真正理解那句有名的結(jié)束語“你們?nèi)羟『寐方?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原以為,所謂的“虧欠良多”只是在和書店眾人書信二十年,最后在故人逝去時也未能踏足書店的遺憾,可讀完才明白,不僅僅是這樣的遺憾。除了與書店里的弗蘭克以及其他職員的書信交流,弗蘭克給海蓮找的那些書更是給予了海蓮更多的精神力量。也正是這些書籍讓海蓮對弗蘭克說,最了解她的人也是弗蘭克。
“人類發(fā)明了文字,懂得寫成并印刷成書籍,我們便不再徒然無策地只受時間的擺弄宰制,我們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義地擊敗時間?!?/p>
與此同時,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經(jīng)歷了歲月的磨礪而留下的建筑街道也是這樣,在某種意義上,它所存在的經(jīng)歷在當下也存在,在此時也變成過去,如后記中所說“查令十字街不是遺跡不是封存保護以待觀光客拍照存念的古物,它源遠流長,但它卻是現(xiàn)役的,當下的,在我們談話這會仍孜孜勤勤勞動中,我們可同時緬懷它并同時使用它,既是歷史從來的又是此時此刻的,這是一種奇特的時間完整感受?!?/p>
就是這樣一種“奇特的時間完整感受”,我讀完了這本書仿佛我就去過了這里,我經(jīng)歷了主角的一生,但蓋上書我仍是我自己。而那些街道又是真實存在的,曾經(jīng)的人們也是真實的在這里生活過,倘若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一次查令十字街,那更是奇特的時間感受。
就好像有時我們面對某一瞬間或是場景,會有一種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錯覺,我好像來過這,我好像見過這人。
讀書的意義便也是樣吧——會因為知道了更多,去真實生活中存在的地方就有更強的共鳴感,原來曾經(jīng)很多年前的某一人他在這里有著這樣的感受,如今我經(jīng)過這,我仿佛也能理解這樣的感受。
如同我喜歡寫信,至今迷戀著小時候給人寫信的感覺。那時資訊都比較閉塞,讀小學時也沒多少人使用電腦,手機,很多故事和消息都是從書中或報紙里讀來。在那時一本閱讀刊冊里還有筆友的聯(lián)系方式,自我介紹,自己選一個感興趣的就給對方寫信,然后就眼巴巴地等著回信。
一個小學生也不知哪來的那么多要說的,同學之間還會互相贈送節(jié)日賀卡,明信片。記憶里每到新年或是什么節(jié)日時,都會興沖沖地跑去郵局選漂亮的明信片,給要好的小伙伴寫祝福,完了再悄悄放到對方書桌里,有時還會因為我給你寫了,你卻沒給我寫而鬧別扭。回想起來,明明都是一個班的同學,那么近的距離,卻也因為書寫仿佛他是千里之外的友人,小心翼翼地把明信片裝好,小心翼翼地放在書桌里,然后滿懷欣喜地打開自己的書桌,看看有哪些人給自己寫了明信片。至今,收到的那些明信片和卡片都還在老家的書桌里。
但隨著時間流逝,自己慢慢長大,資訊也越來越發(fā)達,寫信這件事就漸漸停留在記憶里了。也許曾經(jīng)還會在朋友過生日時,給朋友寫一張祝賀生日的卡片,如今也全部變?yōu)槲⑿爬锏淖8!?/p>
我曾經(jīng)的筆友們也早已全忘記叫什么,連我給自己取的筆名也忘了。
為什么會迷戀寫信的感覺,可能是因為那微妙的時間差吧。
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話,“如果你說你在下午四點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
如今,這句話形容等待快遞的心情也很貼切。其實,等待快遞的心情就和曾經(jīng)等待書信的心情相似,我知道他給我回信了,我知道我會收到一件東西,但我還沒親自看到,于是我很期待。
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羨慕海蓮與弗蘭克和馬克思與科恩書店的人們保持了二十年的書信,從最開始的寄書人弗蘭克,到書店老板,再到其他職工,最后弗蘭克的家人,鄰居老太太都加入給海蓮寫信。時間與空間在這里變得更具體了,也在這快訊時代,讓人向往。
發(fā)展越來越迅速的社會,讓人情之間也變得越來越便捷,沒了書信中句句尋思,字字落筆的過程,所以這才是為什么這本書那么多人喜愛的原因吧。
而我全文最感傷的也是在文末,海蓮收到弗蘭克最后的一封信,文末寫著想念您。之后再收到信時,便是告知她弗蘭克已經(jīng)離世的消息。整整二十年的通信,卻從未見過彼此,海蓮在最后的一封回信中寫道“賣這些好書給我的那個好心人已在幾個月前去世了,書店老板馬克斯先生也已經(jīng)不在人間了……”讀到這時,內(nèi)心便一陣陣感傷。
再美好的歲月,再長久的生活,都會隨著離開而消散。
“但書店還在那兒……”
書信也還在。
我們所生活的一切,都在記錄著。雖然在宇宙中都是小小的`一粒塵埃,但在某一時刻我們都曾是太陽,照耀過彼此。
愿我有機會路徑此地。
惦念一個人二十年,相信一個人二十年,只因他為她實現(xiàn)一個個愿望;信守承諾二十年,無聲關懷二十年,因為她如陽光般溫暖坦誠。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求濃烈相守,但求淡淡相依。
《查令十字街84號》,被譽為全球愛書人的《圣經(jīng)》”,愛書人的接頭暗號。以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九年長達二十年的流光,往返于美國紐約和英國一家位于查令十字街84號的小書店的來往信件交織而成,記錄了二十年書信來往時光中的一場書緣和情緣。
一切開始于一封簡單的商業(yè)性信函。獨居紐約,略有才氣又嗜讀好書的海蓮.漢芙,嫌棄在這座沒有氣質(zhì)的城市里買不到她想讀的書,轉(zhuǎn)而向倫敦的一家名為馬克斯?科恩的舊書店郵購那些“這年頭沒人要買的英國佬寫的英文書”。那一天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五日。由此,單純的買書賣書成就了一段長達二十年,跨越大洋天涯咫尺的友誼。
一開始是海蓮?漢芙以她莽撞如火的熱情破冰,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德爾止乎于禮,不動聲色。嬌蠻趣致的美國小姐與拘謹有禮的英國紳士你來我往間,不同的性情風格躍然紙上:一個幽默,熱情,爽朗,嬉笑怒罵皆文章;一個斯文,謙和,體貼,略帶古板如君子。
五十年代的英國百廢待興,物資實行配給制。生活并不寬裕的海蓮不斷地郵寄食品用品等短缺物資,她的古道熱腸溫暖了書店店員的心,也打動了弗蘭克。初識時書信里語言淡淡,些許拘謹,一個月互有兩三封的書信。漸漸地信里的稱呼從最初敬愛的漢芙小姐到后來親愛的海蓮,溫暖的相知和交付的信任借助書信,成為他們平靜流淌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旁白。
持續(xù)通信的二十年,是隔著距離的書寫,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惦念。
一九六九年一月,紐約的冬天很冷,海蓮收到從馬克斯.科恩書店寄來的一封信。夜深人靜,她打開信,這一夜,她沒有睡著。信中是弗蘭克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病逝的消息。
從一九四九年十月海蓮發(fā)出第一封信,到一九六九年一月弗蘭克去世,二十年的時光,從查令十字街84號寄出的一個個郵包,跨越大西洋,為海蓮送來了一本本她珍愛至極的書。海蓮總共在查令十字街84號購書近五十種。在海蓮和弗蘭克關于書籍的通信中,提到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惺惺相惜的情感在一個個作家名字和文學字句下暗流涌動。
紐約的老姑娘和一絲不茍的舊書商,二十年紅顏知己,最終卻未能謀面,不是不想,而是沒能夠?,F(xiàn)實生活中沒有的緣分有時只能靠文學作品去成全,可惜沒有緣分就是沒有。但沒有緣分也會有情愫,而這樣的感情只能藏在心底。直到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六日,弗蘭克給海蓮寫了最后一封信,信的落款一改往日“弗蘭克”幾個字,改成了“想念您,弗蘭克”。
我不想說海蓮和弗蘭克之間是愛情,說是愛情,有些狹隘。兩人通信數(shù)百封卻未涉一個“愛”字。這不只是他們二人之間的情意,還是全體書店店員,弗蘭克一家和海蓮之間,和海蓮的朋友之間的真摯情意。
這里沒有如愛情般沖動的激情和迫不及待的渴望,有的是細水長流的默默溫情,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純粹。又或許說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愛情,是海蓮對書的激情之愛,是海蓮對弗蘭克的精神之愛。也許正因為二人最終未能相見,才使得這段精神相交有了被美化和升華的空間,純潔而美好。與其相見,不如懷念。
晚年的海蓮終于有了機會,她抱著醞釀二十載的懷想,踏上她念念不忘的倫敦之旅,奔赴那一座魂牽夢縈的城市。想象著輕輕推開書店的門,笑意盈盈地說:嗨,我是海蓮!。當她忐忑地站在查令十字街84號前,馬克斯.科恩書店卻早已不在......,那里已無法再承載她對遠方的期待。
海蓮·漢芙,于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八十一歲時去世。終身未嫁。
海蓮.漢芙所推崇的英國詩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話:“全體人類就是一本書。當一個人死亡,這并非有一章被從書中撕去,而是被翻譯成一種更好的語言?!?/p>
有一種情懷,叫書信。
書信的時代已經(jīng)漸行漸遠。效率和科技讓書信有了無數(shù)的替代品。然而無論它們多么高效,多么便捷,也沒有書信的情懷。我相信,即使有一天,微信,郵件被更高效,更便捷的形式代替,人們對它們的緬懷也遠不如書信。于書信而言,它的情懷充斥在整個過程:提筆細思、翹首期盼、貼郵寄送、見字如面、拆信讀信、紙短情長……這些都是情懷。通過方寸信紙,珠璣之字能感受到你的一屏一笑、蹙眉思考。
一個是身在紐約的貧窮女作家,對英國文學著作如饑似渴;一個是身在倫敦舊書店的工作人員,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原本簡單的商業(yè)往來,通過在兩個不同國度之間流轉(zhuǎn)的信件而變成了深厚的情誼。二十年斷斷續(xù)續(xù)的信件來往,讓女作家收獲了英國文學著作的同時,還擁有了一群從未見過的故友。
可能受到電影的影響,很多人將女作家與書店中主回信人弗蘭克之間的情誼解讀成了愛情。在我看來,這很俗。有種感情超越愛情,那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鐘子期因懂得俞伯牙的音樂心境而成為知音、諸葛亮與司馬懿博弈數(shù)年,亦敵亦友,是知己。在我看來,知音與性別、身份無關。既然男女平等,那為什么同性之間叫知音,異性之間就要被解讀成庸俗的愛情?對書如癡如狂的女作家能遇到一個懂她的人,是種幸運。可是這份知遇為什么非得被解讀成愛情?難道這世間除了愛情就沒有其他感情了?“愛情”有性,但是知音沒有!請不要褻瀆!
當然,可能我閱歷不豐富,對其中的微妙感情理解得不夠到位。
“當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xiàn)鋪陳時,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名叫責任,名叫蘊藉,名叫沉默,還有一位,名叫懷戀?!逼鋵?,書信往來中給我的戀愛感覺不濃烈,兩個人之間是暖暖的依戀。正因為美好,其實也是因為距離,20年中從未見過面,只是書信往來,所以展現(xiàn)出來的都是性格中好的那些方面,兩個人之間距離產(chǎn)生美尤其又有心靈的碰撞。所以海蓮·漢芙在信中說:“弗蘭克,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就剩你一個了。”
彼時的英國戰(zhàn)后資源匱乏,彼時的漢芙也是困頓,書信算是兩人心中的寄托……最終的未能見面以及一輩子都不會見面讓感情無限放大。從信中感到漢芙特有的幽默和弗蘭克英國紳士的嚴謹。想看原版的了,慢慢體味一下兩人的那種暖暖的依戀。
這是一本可以很快讀完但回味很久的書,起初那些信件于我沒有很大的感覺,但當我看到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老板去世的那封信,蕩氣回腸。再次回過頭看所有信件,十分感動。
我能理解后面的后序?qū)I徍透ヌm克除了定義為客人與書店老板的關系、朋友關系、精神伴侶關系之外,存在愛情關系。我一直揣摩,為什么愛情會存在呢?但二十年的信件往來,我愿意無條件的幫你找到你愛的書寄給你,我愿意相信你一定會盡全力幫我找到我愛的書,我誠心誠意的關照你身邊的人,并且,你逐漸了解我的閱讀習慣,而讀書甚至是我的全部,相當于,你了解了我的全部。如果這不是愛情,那很難定義這片深情源于何處。只是這份深藏心底的愛意沒有表現(xiàn)出來,畢竟我們沒有相見。我特別喜歡書的后序中一段描述:
“我想,當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xiàn)鋪陳時,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名叫責任,名叫蘊藉,名叫沉默。還有一位,名叫懷戀?!?/p>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當同懷視之?!?/p>
愛情,也許沒有,又也許沒有,但一生之中能有一個這么懂你的人,夫復何求?
有一個地方,不準確地說只是一個地址,既沒有優(yōu)美的迷人風景,也沒有偉大的歷史古跡,卻被天下愛書人奉為圣地,僅僅是因為一本小書,的確是薄薄的一本小書。這本書沒有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也沒有誨人不倦的道理,僅僅是一封封如敘家常的書信,卻毫無道理地打動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心。
兩位因書而結(jié)緣的男女,素未謀面,一個在美國,一個在英國,書信,郵件是他們聯(lián)系的方式。那時候的車馬慢,郵件也慢,可在難熬的等待后接到信件的心情卻是無比的喜悅。長達近二十年的通信,他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彼此了解,彼此理解,心意相通,已然成了對方的知己,一種不需要說出來的`你懂我我懂你的知己。
許多人都在糾結(jié)他們之間到底是愛情多些還是友情多些?弗蘭克一直都是溫文爾雅的,十足的紳士風度,他總是能找到海蓮想要的那種書,他還能記住兩年前海蓮想購缺未購到的書,他喜歡讀她的信,讀時嘴角會情不自禁的上揚,連他的妻子也忍不住妒忌,她知道海蓮和她的丈夫更像。海蓮的信活潑生動,嬉笑怒罵,可是你卻喜歡她罵你,因為你明明能感覺到那是她撅起嘴在撒嬌。所以在我心里,他們之間一定高于普通的友誼,是惺惺相惜的愛,是士可以為知己者死的知己,但卻無關乎男女情愛。
在海蓮得知弗蘭克去世后,再沒有海蓮的信了,所以我們不知道海蓮得知噩耗后心情如何?我常常忍不住地設身處地的想,她該有多痛苦,失落,悔恨??!可又一想,也許海蓮并沒有多痛苦,因為能夠用靈魂交流的人永遠都不會失去彼此!
這是一個窮困潦倒卻樂觀自信的小作家和一個古板舊書商之間的通信來往,結(jié)集出版后卻被奉為“全世界愛書人的圣經(jīng)”。何以被奉為圣經(jīng)?我并不太理解。
海蓮,生活拮據(jù),以寫字為生,結(jié)實儒雅又富有學識的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在長久的通信中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愫和友誼。志趣相投的男女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就好像《明亮的星》里,那位孤芳自賞的芬尼小姐,因為一本詩集而對濟慈發(fā)生愛情。
海蓮與弗蘭克的第一封信,是請求弗蘭克幫忙找一些書,弗蘭克則回復她關于書的情況。在隨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們的信從中規(guī)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蓮成為“弗蘭克先生的漢弗小姐”,弗蘭克是“海蓮的弗蘭克”。連那間海蓮一生從未踏進的書店,也在海蓮的朋友們口中變成了“海蓮的書店”。他們的交流在談論書之外,開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有趣的是,弗蘭克的妻子和兒女以及他的同事們也先后加入了為海蓮寫信的隊伍,海蓮在郵寄書款之余,也會為處在困難中的“英國朋友”們寄去一些生活物資。雖然他們從未見面,海蓮卻已經(jīng)像是老友般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了。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好奇弗蘭克妻子諾拉對海蓮的態(tài)度。后來在諾拉與海蓮的通信中,諾拉坦誠自己曾經(jīng)嫉妒過海蓮,因為弗蘭克是如此喜愛讀海蓮的信,而自己卻從未與丈夫有過如此知心的交流。
寥寥的一段話讓我腦補了這樣一個故事。妻子偶然發(fā)現(xiàn)丈夫經(jīng)常與一位美國女士通信,兩人你來我往,每當收到信,丈夫總是迫不及待地打開,然后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認真而沉浸地回信。或許這位妻子,也曾在丈夫同事們的玩笑話里捕捉到一絲曖昧訊息,女人的好奇心總是很強大的,有一天,她終于看到了那些信,從信里,她感覺到那位美國女士學識淵博,且幽默風趣,與丈夫志趣相投,與自己截然相反。雖然信的內(nèi)容毫無茍且,坦蕩光明,她仍然出于一個女人的敏感和不安,試著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諾拉能向海蓮坦誠自己曾經(jīng)的嫉妒心,說明她早已解開心中的芥蒂,在后來的交往中,海蓮多次為諾拉一家寄送生活物資,諾拉也贈送海蓮一條鄰居老太太親手織的圍巾。這兩個磊落的女人,很快便結(jié)成了友誼。
或許二十多年的書信往來早已讓信之彼端的兩個人有了超越友誼之外的情誼,海蓮的朋友和弗蘭克的同事們的揶揄和調(diào)戲就是證明。然而這些“調(diào)戲”并沒有讓這段感情最終發(fā)展成為愛情,他們的關系,最終是發(fā)乎情,止乎禮。
在生活最苦悶的時候,海蓮借酒澆愁,也只是說一句,“弗蘭克,能夠懂我的人只有你了?!睍牛屗麄冎g的關系變得穩(wěn)固而安全。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誠,純粹。這樣的情感已經(jīng)鮮少在現(xiàn)實中存在了。遺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這位英國紳士到死也沒有見到自己在腦海里描繪過千遍的“美國來的女游客”,海蓮也在無盡的思念中終未踏上她熱愛的那片土地。唏噓之后,我又感到慶幸,“相見不如懷念”,幸好,他們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純真的那份記憶?!叭绻銈兦『寐愤^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斑@一句,已勝過千言萬語。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里出現(xiàn)了一本被譽為讀書人的《圣經(jīng)》的一本書——《查令十字街84號》。在我未看書的內(nèi)容時,腦海里就想著查令十字街84號這家書店究竟是個什么模樣,世界上真的會有人和從未謀面的人通信二十年?這聽起來很奇妙。
但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才發(fā)現(xiàn)人的情感、心思還有情誼真的會漂洋過海漫溢在世界每個角落。海蓮·漢芙在文藝周刊刊登的廣告上發(fā)現(xiàn)了一家經(jīng)營絕版圖書的書店,并在1949年10月5日寄出了第一封跨越時光的信,這便是這場書緣的開始。當我們深入讀下去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一封封的信承載著海蓮·漢芙與弗蘭克·德爾等人的深厚情感,更加體現(xiàn)了海蓮·漢芙的善良,性格率真,弗蘭克·德爾的紳士風范與兢兢業(yè)業(yè)。
當漢芙知道戰(zhàn)后的英國經(jīng)濟困難,物資缺乏的時,她慷慨大方地寄給了弗蘭克·德爾等人一些肉類、雞蛋等食品,甚至還有昂貴的長統(tǒng)絲襪。要知道,那時的漢芙自己的生活并不寬裕,但她依舊毫不吝嗇,這不就是她的善良嘛,甚至讓書店的員工將她視為自己的親人,紛紛和她通信。同時,當愛書的她發(fā)現(xiàn)弗蘭克·德爾寄給她的書質(zhì)量不行時,也會生氣,并指出他們的錯誤,這不是她率真性格的體現(xiàn)嘛。另外,正人君子的弗蘭克·德爾也漸漸將自己的家庭情況告訴漢芙,且一直兢兢業(yè)業(yè)為她尋覓好書。一封封信將每個人的所有情感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至始至終,漢芙與弗蘭克·德爾都沒見面。弗蘭克·德爾成了漢芙的“弗蘭克先生”,而漢芙也從“敬愛的漢芙”成了“親愛的漢芙”,無形之中,倆人的情感都表現(xiàn)了出來,以致讓弗蘭克·德爾的妻子諾拉嫉妒。
長達二十年的通信,漢芙心系英格蘭,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可每次都因缺乏資金而止步。當收到最后一封信時,得知弗蘭克·德爾去世的消息,她整夜未眠。當所有淚水流盡之后,再多的悲慟也無濟于事,她只能將二十年來與弗蘭克·德爾的所有通信整理出來……這是她對弗蘭克·德爾的精神之愛啊!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信任、坦誠,這種情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很少見了,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像漢芙那樣,對他人善良、坦誠,愛護書籍,多看書,也要像弗蘭克·德爾那樣兢兢業(yè)業(yè)地完成每一件事。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在查令十字街上,親眼看一看這個演繹著二十年時光奇遇的書店。
最后,“你們?nèi)羟『媒?jīng)過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這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讓人鼻子酸酸的。
查令十字街84號》是一本書信集,書信中傳達了美國作家海蓮·漢芙和英國倫敦馬克斯和科恩書店的主人弗蘭克·德爾之間的書緣與情緣。
書中收錄了漢芙與科恩書店二十多年間往來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溝通橋梁。這是愛書之人的相互交流,漢芙愛書,視書如珍寶,她喜歡讀舊書,在得知科恩書店藏有許多古書之后,性情率真,熱愛古書的漢芙毫不猶豫地將書單和錢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書店。而德爾也是很盡心盡力地為漢芙找書。一段神奇的書緣之旅就此開始了。因為漢芙對書的熱愛,因為漢芙對他人的信任,因為德爾的真誠和誠實。
《查令十字街84號》被稱為“讀書人的圣經(jīng)”。書中體現(xiàn)讀書之人對書的熱愛和尊敬,體現(xiàn)了漢芙別樣的讀書態(tài)度,絕不將書束之高閣。此書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讀書人的關注,人們紛紛傳閱收藏。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號在多年以后成了倫敦的一個景點,一個讀書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來,這二十年長期不斷的通信,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書商與買書人之間的交易,愛書之人的相互對話,也是一段情緣,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漢芙從一開始就把書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匯款方式,她也從來沒有質(zhì)疑過德爾幫她算的賬。而德爾的行為,盡顯英國的紳士之風,不僅盡力為漢芙找書,誠實地算賬,就連躍于信紙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禮。
漢芙的善良,同樣也是深深打動了包括德爾在內(nèi)的科恩書店的每一個員工,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漢芙給科恩書店寄去了許多生活必需品,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盡管她自己過得并不如意。通過跨越海洋的信件與包裹,他們彼此問候,相互溫暖。這是情緣,由書而起,不只是書緣,比愛情更大,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懷。
這本書一出版便在英國風行,曾被英國大肆宣揚成是英國文學的復興。其實這種說法不說是錯,但未免過于生硬,這本書信集只是愛書惜書之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恫榱钍纸?4號》這本帶有溫度的書信集,溫暖著每個人的心,同時,也喚起了到時人們對書籍,對文學的關注。
初次捧起這本書,藍白相間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張簡易且略帶模糊的圖片印在正中,充滿了年代感和文藝氣息,我想這該是符合作者往常寫作劇本時的獨特品味,而對于閱讀完整本書的讀者們來說,這樣的設計別具一格且充滿畫面感和故事帶入感,而內(nèi)容上,作者用書信獨白來闡述和描繪故事,更是本書的另一精彩看點。
我?guī)е┰S疑問,開啟這場書海之旅。我起初對于查令十字街84號這個地方僅僅局限于認為只是一個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書籍的地方,能夠提供精神糧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從整個寫作的背景來看,美國和英國之間的故事,國家之間的戰(zhàn)士和政治歷來都會和本國人民息息相關,永遠也擺脫不了現(xiàn)實下槍林彈雨和冷熱交替的殘酷。但從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與查令十字街84號一家書店的各工作人員之間的這根情感紐帶,整整堅持了20年之久,從一個普通購書者(簡單書信的往來)到相互幫助的好心人(實際利益上的相互關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對待。也正是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才會有如此難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們也不難想象,最后的結(jié)局注定是充滿遺憾的,一直到書店里的工作人員相繼離開、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戰(zhàn)爭或饑餓或疾?。ヌm克和他的同伴們始終未能見到海芙小姐,最終也只是一個留在腦海、從書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
反倒如果最終作者將結(jié)束改為偏美好的氛圍,我倒覺得與自身也與現(xiàn)實情境不符,相對比較不合理,也就沒什么值得讀者們思考和總結(jié)的地方了。最后一封信里說道:即便人都離開了,可書店還在,永遠在那里,作者依舊可以回味這份美好的記憶,從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遠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讀完整本書,讓我最感動當屬海芙小姐與查令十字街84號工作人員之間20年之久寫的書信往來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個戰(zhàn)爭且充滿憤恨的年代,怎么會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將心比心,真切往來,將自我心中善意給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帶有任何目的性,而至始至終用行動在證明他們的善意,這個時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輝不受任何負能量所影響,人們進行著他們最本真的行為和使命。本書讓發(fā)印象最深刻一句話,她寫道:“你們?nèi)羟『媒?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帶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看完整本書我才明白,虧欠二字屬實,情感上的虧欠是致命的、不好受的,對于未能見到查令十字街的伙伴們永遠是遺憾的,對于只能用書信來表達情感永遠是無奈的,對于無法弗蘭克等人在心里永遠的情感累積到最后消散,是痛苦的。這句話深深表達出了作者對于他們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情感的虧欠與內(nèi)疚之情,也反映出作者對于這個時代無限的感慨與悲哀。
《查令十字街84號》,是一位美國女作家與一家英國古舊書店以經(jīng)理德爾先生為主的店員們二十年間購書寄書的八九十封往來書信的信函集。信函每封不過數(shù)百及千字,筆墨或端雅或諧趣,談文說事,噓寒問暖,記賬郵物,二十載不謀一面的歲月留痕薄薄紙箋,海闊天空地彌漫著書香與溫暖的人間情味。掩卷莞爾,讀之,如對故交老鄰,道旁小坐,兩三碟小菜,濁酒一壺,晏晏趣說從前,欣聆舊懷。
翻開這本小書,是在一個會上。因為會議慣常的枯燥,照例攜了閑書來趕瞌睡。書的序文和附錄竟有四篇三十幾面之多,很超乎了我的想像。才看了幾段序文中的書信摘錄,不時會心一笑,心已生愛悅。這書也夠調(diào)皮,見我喜愛,玩變臉的功夫,眨眼換了一副模樣兒,變作一道噴香美食要誘我一口吞了它!我才不是大圣的二師弟那副德行,會上這個當!一行不漏地,我先把“序”、作者的“譯序”,還有附錄的兩篇解讀當作佐食小碟填了牙縫。會上讀書多有干擾,至此再忍心合上書頁,美味要留在靜時全心以對,才不負美意呀。
昨日,久雨初晴,風和日暖。睡前臥讀,撥亮了燈,雙目炯炯,一口一口咂食美味。淡淡古書味道,郁郁人間情誼,溪水般叮咚跳躍心間。只為這家異國的書店找到了她想要的書,當海蓮·漢芙小姐從她的英國籍鄰居那里聽說戰(zhàn)后的英國,物資匱乏到每個月每個人只能配給到一個雞蛋時,她心疼了。
從圣誕節(jié)開始海蓮·漢芙小姐給被她稱之為“我的書店”的店員們源源不斷寄送食品包裹禮物數(shù)年,直至時局好轉(zhuǎn)。人和人之間,如此純粹!我的眼里,就連信函的購書賬目中頻頻出現(xiàn)在字里行間的“美元”和“英鎊”,亦去濁存清扮成了兩個小書童的樣兒,跟著那一冊冊可愛的老版舊書,前趨后綴地一天天衣襟袖角都浸染了紙墨的香芬。
德爾先生是書店的經(jīng)理,回復海蓮·漢芙小姐書信最多。隔空鴻雁傳書二十年,因為異性,人與人之間便有了一段細微別著的情意,被解讀為另一種愛情未免也牽強了些,其實還是友誼的底,和塞西莉那幾個店員一樣,不過彼此更多一份知心、體貼與堅持。如此而已。
我很喜歡這樣的兩個人。在人生的長河里匯入這樣一段蕩漾著書頁古香的清流,非幸事美事還可為何事!她人在紐約,心屬英國文學,買書、讀書、寫書;他人在倫敦,就職古舊書店,售書、尋書、寄書。她善良坦率豪爽仗義,他溫厚雅正恪盡職守。他們因書結(jié)緣,在這片緣分的天空下,他們的朋友、親人、同事、鄰居都走上了“查令十字街84號”書店這個舞臺,寒來暑往,雁來雁去,這些可愛的人紛紛執(zhí)筆,寫出了一幕美好的友誼劇目。也許,她和他,比友情又多一點點,也僅只一點點吧,不然二十年的歲月,無論如何旅資匱乏這樣的理由也是擋不住情人的腳步的。當青絲漸成白發(fā),她在他辭世的兩年后終于機緣來臨,推開了“查令十字街84號”的門,人已亡,店已空。
這夜入夢,我竟拾到其中一封信函,怕失去,急取了相機來拍照存念。而后的夢中又至某書坊,購得一冊印刷精致的老版小人書《蘇武牧羊》,喜不自勝。想起被舅父拿走的一冊書法帖子,想要再覓一個,翻找許久,卻不可得。那夢里也怪,難道米芾不是書法家了,他的書全給印成了畫集。蘇東坡的字也很好,老板極力推薦著。眼前字,心底情,先父習字法宗米氏,看書帖無非一點兒念想,但為此故,就還是要米老先生的字最關我情。
廿載書緣一夢中。醒來的清晨,在枕邊又取了這本小書夾住鼻子嗅上一嗅,啊,竟然聞到一股小時候新學期老師發(fā)來課本的味道!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moban/36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