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zhì)的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對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揚中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陶活動,曉莊師范的湯翠英老師曾應(yīng)邀赴揚作巡回報告,作為學陶的一名積極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此項活動中去。那時候,先生的一些經(jīng)典論述我們大多能出口成誦。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學生們也是會背的,那時候如果有學生打架,往往老師還沒去處理,早就有三五學生圍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來打去借別人的手打自己;你罵我,我罵你,罵來罵去,借別人的嘴來罵自己。”也曾到曉莊去參觀陶行知紀念館,在先生的手記前駐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我。
這次教《放飛蜻蜓》一課,我以為應(yīng)該很好地讓學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師廣場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學生走進校園。
對于這課的教學重難點,老師們意見并不統(tǒng)一,大多是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作為重難點。我并不贊同這個觀點。盡管教參上有這樣的建議,盡管在本單元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等是訓練重點,但我細讀課文后仍覺得將這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并不妥。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1、細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guān)語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fā)探究有關(guān)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
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p>
至于了解關(guān)于蜻蜓的知識,我以為并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于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
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先生的親切的態(tài)度,啟發(fā)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捎H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著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著,傾聽著,啟發(fā)著,點撥著。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蜻蜓,那些數(shù)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唇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jīng)大多掌握了。
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guān)于蜻蜓的,有說關(guān)于先生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獲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后再去找一找關(guān)于陶先生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了解先生,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fā)。而我,則從這節(jié)課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l若說小孩小,他比小孩還要?。。ㄌ障壬v過的大意。)他們關(guān)于蜻蜓的知識其實并不比我們做老師的少!走進新課程,我們?yōu)閹熣呤紫葢?yīng)是一個善于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qū)W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fā)與誘導!
《放飛蜻蜓》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描寫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關(guān)知識,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勸導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飛掉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愛護益蟲的道理,是富有啟迪意義的好教材。孩子們放飛的是蜻蜓,其實也是在放飛童稚,放飛愛心,放飛希望。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在一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fā)展階段,對色彩鮮艷奪目、活動的東西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前通過五彩繽紛、姿態(tài)萬千的蜻蜓的圖片呈現(xiàn),激起學生對美麗蜻蜓的喜歡,而且由此讓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將對后面的教學產(chǎn)生了鋪路搭橋的效用。
學文時,我以“引導學生認識陶先生”為主線,指導學生朗讀、感悟。這是整個教學的重點,圍繞“放飛”依次展開。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關(guān)愛學生、循循善誘的品格,在教學中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放了它”等詞語,體現(xiàn)了孩子們天真活潑、樂于受教、富有愛心的美好品質(zhì)。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學中注意由“果”溯“因”,導入情境,就會使學生學得如臨其境。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談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談了有關(guān)蜻蜓的事之后,面對手中的蜻蜓你會怎么做呢?由于在一開始我就注意讓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在此基礎(chǔ)上展開討論,因此學生有的放矢,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也有話可講,有情可抒。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jīng)變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對話場,文本、作者、教師、學生均是參與者。師生在七嘴八舌的混響聲中,過濾和沉淀開啟心智的思考,語文課堂成了一個激情、智慧、靈感、創(chuàng)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臺。
至于了解關(guān)于蜻蜓的知識,我以為并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于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先生的親切的態(tài)度,啟發(fā)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捎H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著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著,傾聽著,啟發(fā)著,點撥著。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蜻蜓,那些數(shù)字,他們的唇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jīng)大多掌握了。
走進新課程,探究“有效”教學。我們?yōu)閹熣呤紫葢?yīng)是一個善于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qū)W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fā)與誘導!
總之,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nèi)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shè)法去調(diào)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于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放飛蜻蜓》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動物,激發(fā)學生探求有關(guān)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我主要從認識蜻蜓和走近陶行知兩個方面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描寫陶先生神態(tài)、動作的語句,體會體會,你能感受到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劃、悟。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慈愛的撫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著……”,走進文本、閱讀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們具體地說出自己對這些關(guān)鍵詞的理解,同時補充陶行知的故事,從而體會陶先生的慈愛和諄諄教導,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對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師的我們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樸素淺顯,通俗易懂,《放飛蜻蜓》教學反思。先生的一些經(jīng)典論述我們還大多能出口成誦,什么《人有兩個寶》《小孩不小歌》等等學生們也是會背的。特別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一至理格言,則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恒主題。《放飛蜻蜓》一課敘述了陶行知先生發(fā)現(xiàn)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guān)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放飛了蜻蜓的一個小故事。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1、細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guān)語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fā)探究有關(guān)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了解關(guān)于蜻蜓的知識,我以為并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于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先生的親切的態(tài)度,啟發(fā)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著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著,傾聽著,啟發(fā)著,點撥著。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蜻蜓,那些數(shù)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唇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jīng)大多掌握了。
走進新課程,我們?yōu)閹熣呤紫葢?yīng)是一個善于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qū)W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fā)與誘導!教學時,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認識蜻蜓為主線,從而體現(xiàn)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展開討論。由于在一開始我就注意讓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因此學生能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在引導學生了解蜻蜓的知識時,我先設(shè)計表格讓學生填寫蜻蜓的特點和作用,再讓學生思考省略號有什么作用,蜻蜓還有什么特點和作用。把預(yù)習時查找的資料填充進去,但僅限于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互相介紹蜻蜓。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說著蜻蜓,那些數(shù)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唇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jīng)大多掌握了。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后,我出示了圖片,讓大家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么,并讓他們自由表達:你們有什么想對小蜻蜓說嗎?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guān)于蜻蜓的,有說關(guān)于陶行知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獲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后再去找一找關(guān)于陶行知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了解陶行知,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fā)。最后集體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更將本課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愛和諄諄教導。
總之,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nèi)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shè)法去調(diào)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于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放飛蜻蜓》一課,娓娓道來這樣一個清新的小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沒有橫加訓斥捉住蜻蜓的孩子們,而是因勢利導,將蜻蜓的作用向孩子們一一傳授,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教育”。掩卷沉思,不由得欽佩教育家動人的人格魅力。
在本課中,有這樣幾個詞語在文中跳躍:慈愛、小心、商量我抓住這幾個詞語,給孩子們設(shè)計了幾個問題:哪些地方體會到陶先生的`慈愛?他的慈愛帶給孩子們什么?為何要小心地拿著蜻蜓?怎樣才是商量的口吻?讓孩子們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復品讀中將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共享:在誦讀中,孩子們了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誘,詢問孩子們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用?眼睛的結(jié)構(gòu)很復雜……沒有絲毫的說教,卻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給孩子們認識蜻蜓的知識,不著痕跡,卻水到渠成。同時,我在課上更進一步引導孩子們?nèi)ンw會“商量”,就是態(tài)度不居高臨下,學生們在朗讀中欣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也變成了翠貞,似乎在聆聽陶先生的教導,將人類的好朋友蜻蜓心悅誠服地放飛。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moban/35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