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我上課的內容是第十二冊自然教材的第12課《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課題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但是這節(jié)課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自轉,公轉是選學內容,我把它作為教學延伸。
晝夜交替現象雖然是一個很普遍的自然現象,但是一個晝夜大約24小時,時間較長,學生可能不是很在意,也很難總結出晝夜變化的規(guī)律,所以我就在課的開始部分播放了一個晝夜交替出現的小課件,學生通過觀察課件,很快就能發(fā)現晝夜變化的規(guī)律,直接把學生帶入到今天的研究主題中來。
當學生認識到晝夜現象是由于地球的運動形成的之后,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一些熟悉的現象來認識這個問題。在這部分,我主要選擇三種交通工具進行分析(火車、船、飛機),之所以選擇這三種交通工具,是因為這三種交通工具分別在陸地、海面和空中行駛,想通過這樣一個空間上的變化讓學生認識到不論在那里,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都是存在的。關于飛機的飛行,學生都沒有做過,沒有親身的經歷,我也沒找到這段視頻資料,所以就讓學生想象了一下,為后面學生想象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作了一個鋪墊。
分析完火車、船、飛機的行駛后,再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這地方可能有些難,所以我就帶著學生做了一個比喻:把地球比作船,我們是船上的乘客,太陽等天體比作船外的景物,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些。能認識到每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轉引起的。在通過分析船外的景物與船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認識到地球的運動方向:自西向東。接下來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地球自西向東轉動,這是李老師的建議,我覺得這個活動還是挺有意義的。學生通過自己轉發(fā)現只有自西向東轉動時太陽才會從我們的東邊升起,如果自東向西轉動的話,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與實際不相符,肯定是錯誤的。
在學生有了正確地分析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做晝夜交替的模擬試驗,這個試驗就是一個驗證性試驗,不知道這個實驗指導得到不到位,一會兒還請各位老師就這節(jié)課多提一些寶貴意見。
本節(jié)主要學習四個問題:一、地球的公轉的基本知識,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三、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四季的更替。
下面我將較好的教和學的情況總結如下:
第一個問題,地球公轉的概況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軌道等比較簡單,可以先安排學生自行閱讀課本,然后作一簡介即可;而黃赤交角以及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比較難,需要動一動腦筋。在教學中,黃赤交角我是這么講的:首先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并讓其他學生觀察,最后由學生共同得出結論: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2、地球運動的時候,地軸的空間指向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轉軌道平面(暫不交待這是黃道平面),得出黃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結論,然后再交待黃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黃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導學生讀教材插圖,進一步認識這些概念。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的方法,積極分析總結問題的方法以及學會通過演示獲取結論的方法等。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是另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識太陽直射點。先是用手電照的辦法來觀察,但效果不太好,后來的幾個班換了辦法:將一張硬紙板剪出一個半圓形,畫出太陽光線,套在地球儀上,讓學生來觀察太陽直射點(我覺得后一個辦法更好一些)。此時并不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而是稱之為太陽垂直照射的點,這樣便于學生觀察和理解,然后再來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陽直射點清楚了以后,再來觀察黃赤平面重合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變化,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有利于后面學生理解黃赤交角才是導致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來演示存在黃赤交角的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在這一輪的地理教學中,我發(fā)現用三角尺來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三個問題,本輪教學中,我首先板圖(包括俯視圖和側視圖)介紹晝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晝長、夜長的計算,然后指導學生分別讀21頁三幅圖,分別讀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極圈以內某緯線晝弧和夜弧或晝長、夜長,認識以上緯線的晝夜長短狀況,從而得出結論:赤道終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最后引導學生歸納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
對于本節(jié)課的學習也許還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目前我認為我的上述方法對于學生理解這節(jié)課的難點效果很好,學生也通過以上掌握了演示法、觀察法、分析法、總結法、讀圖法等學習方法。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自然教材第十二冊的內容,由于這課的內容較難,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轉以及自轉帶來的晝夜現象。上完這課后,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美中不足的遺憾,現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 整堂課以學生的探究為中心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币虼?,我的教學設計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學生探究為中心。
課一開始我就提問:“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白天過了到了晚上,晚上過了又到了白天,為什么白天和黑夜會交替出現,從不間斷?” 現在的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很多學生說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我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反問一句:“咦!我怎么感覺不到地球在動呢?” 剛開始,學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確實感覺不到地球在動。不過沒過一會兒,就有學生打破了沉靜,“那是因為我們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動。”緊接著,孩子們就舉了坐船,坐飛機的經驗,認識到只有通過觀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發(fā)現地球的運動。那么,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見證。地球是運動的在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談話中得到了求證。我強烈地感到:學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關鍵看我們老師怎么去開發(fā)它、利用它。
“晝夜現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呢?能否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證實?”趁熱打鐵,我又向學生拋出一個研究課題。不負我所望,一個簡單易行的實驗方案出臺。孩子們帶著興奮地心情開始做模擬實驗。實驗完畢,他們爭先恐后地向大家匯報實驗結果:晝夜現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他們通過自行探究,親歷了探究過程,獲得了知識,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使新課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教師的引導恰當
現在我們提倡放手讓學生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學生的探究必須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學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這點,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例如在學生提出“地球是在自轉”時,老師的一個反問“咦!我怎么感覺不到地球在動呢?” 就把學生引到探究地球的運動這一課題上來。 再如,當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地球的運動,老師適時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周圍的景物,進一步證實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轉。整節(jié)課老師充當的是組織者。
3、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
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幾處課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學生初步認識地球的自轉形成晝夜現象后,為了讓學生鞏固認識,我讓學生假設地球不自轉會怎樣,學生答后展示相關課件,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地球不自轉就不會出現晝夜交替現象。再如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播放傅科擺實驗錄像,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轉,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4、 科學探究的課外延伸
科學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要變要學生探究為學生自主探究。這就離不開教師平時的引導。如果在每次課堂探究后留一個課外探究作業(yè),并認真落實好,學生在體驗到探究樂趣后就會自主探究。在這節(jié)課后,我提供一個放大鏡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地球的自轉。學生對此很有興趣,下課后還有不少同學來和我交流想法。
二、 不足之處
是否可同時研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呢?這樣可讓學生自選研究,他們有了自已的課題,也會有很高的興趣,同時也會使他們想辦法去設計實驗驗證自己想法。這樣做可能更能開發(fā)學生潛力,更有效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
總之,經驗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我也將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提升自我
從體驗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想:
1、讓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親身體驗,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求知欲,讓他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增長科學探究能力。
2、要利用兒童常見而在現實生活中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致地關心生活。
3、注重啟發(fā)引導,在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及環(huán)保知識。
在收獲的同時,也有失敗,我在教學之后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
1、對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可以讓學生課前去觀察,收集信息,學生學習興趣會更好。比如,在這課教學之前,我如果讓學生去調查一下家鄉(xiāng)的飲用水情況,也許就會有學生發(fā)現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識到要保護水,讓孩子親身體驗,比教師在課堂上講述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2、在導入設計時,不但要讓學生感興趣,重要的是教師的設計要能真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學習,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師應對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學。
本課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主動地走進地理課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價值。
背離現實生活的課堂只能讓學生索然無味。因此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創(chuàng)設學生通過多媒體視頻感受火山爆發(fā)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對地形地貌造成巨大的改變等情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設置“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有了探究的動機,通過閱讀地理圖表,讓學生通過火山和地震的事例來認識地球內部的力量是如何改變地形地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拓展思維,提出“地球內部運動如何造成對地形地貌變化的影響?”等問題,讓學生主動地探究。整節(jié)課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充滿主動精神的探索主體,一個發(fā)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研究者。師生之間是合作關系,共同投身于問題的研究過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
卡金特說的好:“未經人的積極感情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人遺忘?!苯滩闹皇恰耙晦渌保也⒉灰欢ㄊ且晦洹盎钏?。作為教師,要善于重組包裝教材,讓學生學有活力的知識。
有趣,不是對學生趣味的討好,而是給學生以思考的趣味,并不斷制造循序漸進的緊張感。當學生在下面對模糊知識的小聲質疑時,我沒有因教學設計的缺失而繞過去,反而直面挑戰(zhàn),緊緊抓住學生的問題發(fā)問,很好地觸發(fā)了學生思維上的興奮點。可行則體現在教學能力目標上,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學生的進展,恰當地引導學生,使學生的獨立探求與教師的組織引導有機結合,避免時間和思維的浪費,使學習更有效率。
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始終相信學生能讀懂教材,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我們老師應做一個可親的同伴、可靠的引導者和可信的激勵者,給學生以充足的觀察時間、想象空間和表達的機會,這樣,既增進了師生的感情,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并在一種彼此信任、彼此學習的過程中,順利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上完這課后,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美中不足的遺憾,現反思如下:
課一開始我就提問:“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白天過了到了晚上,晚上過了又到了白天,為什么白天和黑夜會交替出現,從不間斷?”現在的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很多學生說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我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反問一句:“咦!我怎么感覺不到地球在動呢?”
剛開始,學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確實感覺不到地球在動。不過沒過一會兒,就有學生打破了沉靜,“那是因為我們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動?!本o接著,孩子們就舉了坐船,坐飛機的經驗,認識到只有通過觀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發(fā)現地球的運動。那么,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見證。地球是運動的在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談話中得到了求證。我強烈地感到:學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關鍵看我們老師怎么去開發(fā)它、利用它。
“晝夜現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呢?能否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證實?”趁熱打鐵,我又向學生拋出一個研究課題。不負我所望,一個簡單易行的實驗方案出臺。孩子們帶著興奮地心情開始做模擬實驗。實驗完畢,他們爭先恐后地向大家匯報實驗結果:晝夜現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他們通過自行探究,親歷了探究過程,獲得了知識,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使新課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雖然在上課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精心設計的。但上完之后再冷靜地回顧、思考,發(fā)現還存在很多不足。雖說整個課堂基本上是讓學生講,讓學生做,讓學生總結,但細思量,還是覺得有些地方并沒有完全尊重學生,例如,導入時,有的學生提到晝夜現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轉形成的。因為只有個別學生提出,也因為老師設計的課是第一課時,所以就回避了這一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是否可同時研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呢?這樣可讓學生自選研究,他們有了自已的課題,也會有很高的興趣,同時也會使他們想辦法去設計實驗驗證自己想法。這樣做可能更能開發(fā)學生潛力,更有效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
總之,經驗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我也將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提升自我。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本節(jié)課的設計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通過活動,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提高地理能力;引導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很活躍,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教學效果較好。
優(yōu)點:
2.充分發(fā)揮了小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勇于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的探究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注重課外相關知識鏈接拓展,體現知識的系統性。
不足:
課前播放第宇宙探索影像資料,更能營造氛圍感。結束能再讓同學整體演示一下地球運動,首尾呼應,體現收獲更好。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moban/35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