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一、案例背景:
隨著對新《綱要》學習貫徹的不斷深入,使我們更加深刻體會到,區(qū)域活動對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有著及其重要而深遠的作用。近幾年來,我們因地制宜地開展區(qū)域活動,把開展區(qū)域活動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來進行研究。通過一個階段的實踐,已初顯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fā)現了許多令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如:活動中教師只顧自己的教育目標,不顧幼兒的體驗。教師預設活動和幼兒的生成活動出現對立等問題。在今后的區(qū)角活動中,我們要進行不斷深入的實踐、反思和改進,讓每個幼兒自由選擇、自由結伴、自由活動,充分發(fā)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發(fā)展,同時也使幼兒良好的社會性行為也得到培養(yǎng)。
二、案例描述:
浩寧的喊聲打斷,臉上平靜的表情轉為微怒。老師朝周浩寧看過去,發(fā)現周浩寧的目光并不在老師這邊,而是盯著角落里的操作區(qū)。老師便提高了音量對周浩寧說:“周浩寧,老師看你今天是不想喂娃娃了!”周浩寧聽了老師的話吃了一驚,快速轉過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問道:“為什么?”老師聽了周浩寧的反問,顯然也有些吃驚,進而,表情中的怒氣有所加重,語氣更加強了幾分?!澳阏f為什么?!你還會問老師為什么!”周浩寧的嘴巴微張著,盯著教師看了一會兒,忽然間好像意識到了什么似的低下了頭。老師接著分配活動,周浩寧顯示出緊張、焦慮的神情,抬起頭偷偷瞥了一下教師,不再講話。
三、案例分析:
(一)、教師的教育觀念沒有轉變。
正意識到,從區(qū)域活動中,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沒能把握好對自己的角色定位。
教師的行為讓周浩寧由積極地主動參與變成了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原因是教師以自我為中心,過于強調紀律。無情的紀律控制了幼兒對游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并沒有真正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教師心中只有自己的'教育目標,全然不顧幼兒的體驗,沒有將幼兒發(fā)過來的球接發(fā)出去,而是將球丟到一邊,按自己的思路發(fā)球,并且以自己的行為無情地扼殺了孩子玩喂娃娃游戲的興趣,從而也可能影響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以及幼兒個性品質的形成。
(二)、消極的師幼互動。
幼兒非但不認錯反而要問為什么!”于是,教師發(fā)出了負面情感特征更強的第二個施動行為“你說為什么!你還會問老師為什么?!”,借以重申紀律約束的主題。這一次,周浩寧終于明白了教師的意圖:“在分配活動項目時。大聲講話是不對的,教師生氣了,在批評周浩寧。”于是,先前興奮的神情轉為沮喪,低下頭來不再講話,以這種畏懼性質的、非言語的反饋行為表明自己對教師約束紀律的接受。教師也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分配活動項目上面,師幼互動的行為事件結束。我覺得,正當周浩寧的行為與教師的期待發(fā)生了沖突時,教師應該引導周浩寧改正這個錯誤,而不是發(fā)起這么一個消極的師幼互動事件。
四、活動反思:
(一)、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應該理解幼兒,孩子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問題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及發(fā)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有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才能解讀他們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時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把握機會引導孩子,把他們的學習興趣推向更高層次。
(二)、建構積極的師幼互動。
教師作為教育者,對幼兒的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幼兒也是一個能動體,只有尊重幼兒,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內驅力,以幼兒為中心展開教學,教育才能發(fā)揮作用。所以,我們提倡建立平等和-諧的師幼互動關系,但在本案例中教師以教育者、管理者身份自居“俯視”幼兒,幼兒以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身份“仰視”教師,這種不平等的師幼關系使得教師只關注怎樣使自己開啟的行為主題迅速得到對方響應,而不考慮對方意圖。所以我們要學會用“平視”的眼光看待兒童,放棄因為自己居于權威者而滋生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行為方式”,經常對自己在互動之中指向幼兒的行為作一些反思。要學會尊重幼兒,發(fā)現幼兒的潛能,這樣師幼互動的關系才能和-諧發(fā)展。
(三)、讓孩子真正成為區(qū)域活動的主人。
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fā)展。
區(qū)域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自由活動、自由游戲,幼兒可以自己決定玩什么,怎么玩。在區(qū)域活動過程中,小朋友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他們發(fā)現問題、尋找問題答案的能力,是教師難以在其他教學中見到的,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發(fā)揮,區(qū)域活動是幼兒自己的活動,所探索的問題是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因此,當周浩寧提出:“我要喂娃娃”。這完全是孩子發(fā)自內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師應滿足孩子的愿望并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活動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順應幼兒探索活動,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四)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教師預設活動與幼兒教育的自發(fā)生成活動不是對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相互襯托的。區(qū)角活動中教師的預設活動必須是建構在幼兒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上的。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多變的組織形式,會最大限度地煥發(fā)孩子的學習熱情,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選擇自己的活動,并將孩子們共同關注、自發(fā)生成有價值的東西納入教師預期設活動的軌跡中,支持孩子的學習與研究不斷推向深入。在這樣自由、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幼兒不斷地嘗試,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最佳方式體驗成功和快樂,自信心增強。
讓孩子在健康、豐富的活動環(huán)境中,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經驗,讓教師在研究、探索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1:準備了許多材料,孩子們卻不理會,或操作馬虎,比如我們紅樂坊。出現這種現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動本身缺乏趣味性、單調枯燥,操作活動難度大(或過于簡單)。我們嘗試增加活動的趣味性,適時地調整活動材料,除了考慮教育的需要外,幼兒興趣及發(fā)展的需要也能忽視,通過與幼兒共同商量,更新豐富材料,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區(qū)域活動的主人。當然,區(qū)域活動的材料還應具有層次性的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顧及到幼兒的個體差異。
2:我們教師可指導不當急于求成,導致孩子失去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區(qū)角活動喪失了應有的價值。要解決此類現象,首先我們應樹立幼兒是區(qū)角活動主體的觀念,只有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更好地獲得發(fā)展。在區(qū)角活動中,活動的整個過程主要是一個幼兒自發(fā)生成、自由想象,積極創(chuàng)作長大膽表現的過程,要給幼兒留出充分探索、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在活動中給予積極的期望。
通過對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的反思,我們知道所謂區(qū)角活動,簡單地說就是小組或個別活動,也就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有意識地將整體活動范圍分割成小區(qū)活動活動空間,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材料,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地進行探索和交往。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的分析反思,在觀察指導的基礎上,做好觀察記錄長進行理論、實際的分析。在這其中,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教師自己,環(huán)創(chuàng)是否適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做調整;游戲中的介入行為是否及時、適時,對幼兒的游戲是否有推動作用。二是幼兒:孩子的興趣在哪里,游戲中需要幼兒積累怎樣的經驗,幼兒是否已經具備幼兒在游戲中的效、合作等達到怎樣的水平,還存在什么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有了分析反思,才能體現指導的價值,幫助我們不斷發(fā)現區(qū)活動的價值,促進幼兒在自主游戲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同時,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將主題與區(qū)角有機結合,互相滲透,使主題在區(qū)角中生成和發(fā)展,使區(qū)角在主題背景下豐富和深入,體現課程內容的整體性,促進幼兒整體性發(fā)展。
今天是我們玩區(qū)域的日子了。早早地上完了課,請孩子們安靜地坐在我旁的邊,分配起了區(qū)域。區(qū)域是輪流的,所以每個孩子都可以玩到不同的。男孩子特別喜歡玩建筑區(qū),但是也是因為他們特別調皮,再玩的時候總會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于是在玩之前,我們做了勾勾手指頭的保證的,誰一犯錯,就會被取消資格,黃牌罰下場。他們的.再三要求和保證,我心軟了。
話音剛落,他們幾個高興地朝著建筑區(qū)走去,玩了起來。我坐在美工區(qū)的一角,觀察著他們這幾個孩子。他們是我們班里很活躍的孩子,有時活躍的只要一看見人就容易興奮起來。 果然,不出所料沒過一會兒,他們就為了一塊積木爭吵起來了終于,嘟嘟他開口了:“阮老師說過《孔融讓梨》記得嗎?告訴我們要謙讓,并且剛開始在玩之前,我們都答應老師的要好好玩,可是。。。。。。。。說著說著,他們不再為一塊積木爭吵了又恢復到了平靜。
玩區(qū)域其實是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讓他們身入其中去。進入這個環(huán)境中,需要接觸伙伴,這就是合作游戲 ??墒侨绾巫屗麄儗W會玩,快樂地玩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一個小小的建筑區(qū)中,難免會出現爭搶積木的現象,并且它很普遍。即使在開始分配之前,你千叮嚀萬囑咐不可以爭吵什么的,孩子畢竟是孩子,玩起來什么都忘了,這就是孩子的天性—愛玩。作為老師的我們總是幫著孩子去解決問題,可是不曾想過這樣的方式對嗎?也許孩子也會有自己處理的辦法,雖然不怎么周到,但在合作游戲中,讓同伴折服的就是好辦法。
區(qū)域活動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中幼兒處于被動、靜止狀態(tài)的局面,不是教師把知識告訴幼兒,讓幼兒被動、靜止地接受,而是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huán)境特別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fā)展,作為幼兒素質重要組成部分的主動性和實踐性品質,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活動區(qū)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面對全體幼兒進行說教的人,而成為幼兒的交流伙伴--教師在和幼兒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支持和引導幼兒的活動,對幼兒的活動方向、活動方式等進行指導。而在指導時,教師要充分懂得指導的藝術,要適時介入幼兒的活動,做到既不干預太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教授時機。
此時,在他們的眼中,我不是老師,而是他們的玩伴,我的.及時出現,正好解決了他們難以解決的問題,無疑,我很受歡迎。而作為我來說,也正好找到了一個機會,一個教給幼兒生活經驗的最佳機會,我正想著用什么辦法讓他們懂得如何整理廚具、葷素菜分開放等。這個時間點,對于幼兒、對于教師都非常合適。在區(qū)域活動中,其實有很多這樣的指導機會,老師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判斷,找出介入幼兒活動的最佳時機,這樣才能避免出現皮亞杰常說的:“當我們教授幼兒某個東西時,我們正妨礙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在尋找這樣的機會時,首先要仔細地觀察了解幼兒,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然后采用適當的方法給幼兒適當的幫助,或提出適當的建議。如果每個區(qū)域都是走馬觀花般地進行指導,沒有重點,觀察不夠、了解不全面,這樣的指導也就成了無的放矢。因為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需要的只是好朋友、好伙伴,所以教師必須將“傳授者、維持者、調解者”的身份轉向幼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只有在幼兒需要一個支持者、一個合作者、一個引導者的時候介入,才能讓幼兒完全放松地接受你,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自我發(fā)展,真正發(fā)揮區(qū)域活動的實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在泥塑區(qū),我提供了一些廢舊瓶子,引導孩子們在瓶子上直接進行雕塑,但這一要求對中班的孩子來說,顯得有點困難,通過觀察,我發(fā)現他們的作品完成得很少,因此,我及時地調整了策略,又提供了一些紙盤,鼓勵他們直接在紙盤上進行較平面的雕塑,這樣一來,幼兒成功的幾率就大大提高了;區(qū)域活動中鼓勵幼兒自主學習。即教師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使幼兒由“動機、興趣、需要”展開各種活動,自主的選擇學習的方向與目標,在自由的探索和學習中獲得成長。但也不是說教師就沒事干了,我覺得教師應退居幕后,做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及時地觀察,記錄,針對自己了解的情況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但這是我正在努力進行的方向。
區(qū)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fā)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創(chuàng)設活動環(huán)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它是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為使幼兒行高效學習,獲最佳發(fā)展而精心設計的環(huán)境;它可以讓幼兒自由地進出各個區(qū)域,開展游戲活動;它有著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滿足幼兒發(fā)展的不同需要。
一、區(qū)域設置形式化
在區(qū)域設置上我們教師通常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結合教室的結構來布置些固定的形式。我們的教師較大,為此我們開設了巧手區(qū)、語言區(qū)、美工區(qū)、數學區(qū)、動植物區(qū)等等。有的區(qū)孩子就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區(qū)域活動,形成了某些區(qū)域的創(chuàng)設只是一種擺設,經常出現沒有人玩的現象。我們老師應多觀察了解幼兒區(qū)域活動的情況,了解孩子們喜歡玩什么,不喜歡玩什么,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放手讓孩子們大膽地去參加區(qū)域活動,使他們在區(qū)域同伴之間共同學習、共同操作、共同探索,從而得到發(fā)展,得到提高。
二、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確
我們在語言區(qū)投放了故事書、手偶、故事場景等材料,由于活動材料缺少經常性的變化,不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引發(fā)不起孩子去想、去玩,從而阻礙了區(qū)域活動的深入開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如我們的美工區(qū)中的人頭模型,較難,幼兒本身不會制作。我們應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發(fā)展水平投放材料。
三、教師指導欠恰當
1.我們有些教師在活動中所充當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紀律的`維持者,矛盾的調節(jié)者”,東走走西看看,但未能注意觀察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
2.區(qū)角活動中老師置身參與和孩子們共同活動的較少,走走看看巡視的多,不能引發(fā)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3.老師的觀察不夠,深入了解的不全面。有的甚至不知道幼兒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經驗和水平,只是看著他們在安靜地擺弄物品。在游戲活動中,我們老師要成為幼兒的好朋友、好伙伴,與他們平等相待,老師是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要讓幼兒自由選擇游戲活動,使我們區(qū)域活動真的活起來,讓孩子們在玩中求發(fā)展,發(fā)揮區(qū)域活動的實效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moban/35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