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作文不僅僅是語言表達的準確與流暢,還要有獨特的思想和觸動人心的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作文范文,借鑒這些范文可以提供我們寫作的思路和素材。
23、艾草香囊,傳遞著來自心底的祝福與溫暖。
24、端午節(jié),艾草香囊傳遞著健康和幸福的祝福。
25、端午節(jié),艾草葉上掛,各種粽子包起來。喜氣洋洋過大廟,愿你事業(yè)如飛黃!
26、在端午節(jié),沉浸在艾草的香氣中,品味傳統(tǒng)文化的純粹與魅力。
27、艾草燃香,端午佳節(jié)正當時。愿您擁有健康,快樂,幸福的未來。
28、端午節(jié),艾草葉,送上真摯的祝福,愿你快樂無邊。
29、端午佳節(jié),艾香四溢,愿您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未來!
30、端午艾草飄香,愿您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31、端午節(jié)來臨,艾草熏天,愿你幸福快樂,健康安康!
32、端午節(jié),愿你安康幸福,事事順利,一生平安。
34、端午節(jié)艾草香囊是一道具有濃厚民俗文化色彩的獨特風景線。
35、艾草撣去疫病煩,端午粽展團圓歡,吉祥安康臨門來,祝你歡度佳節(jié)!
36、端午佳節(jié),艾氣飄香,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37、在這個端午節(jié),送上一份別致的艾草香囊,向親朋好友表達你的心意和祝福。
38、艾葉飄香傳佳節(jié),糯米香濃慶團圓。祝端午節(jié)快樂!
39、端午節(jié),簇擁在艾草的綠意中,聆聽傳統(tǒng)文化的古老之音。
40、遇見艾草香,品味端午美好時光,祝你快樂幸福!
42、艾草祭祖?zhèn)鹘y(tǒng),龍舟競技習俗,端午節(jié),祝你得到美好的回憶。
43、艾草飄香,端午佳節(jié),愿您幸福永存,健康長久!
44、端午艾草紛飛,祝福送上,愿你生活幸福美滿,事業(yè)成功。
45、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愿你借此機會收到一份幸福的'禮物。
46、端午節(jié)到來,艾草香氣撲鼻,祝愿你的人生風光無限,安康無憂!
47、端午佳節(jié)艾香撲鼻,祝好友幸福安康。
49、端午艾餅飄香墻,祝福平安到永遠。
50、端午佳時,艾草芬芳,愿您和家人共享團圓美滿的時光!
51、端午艾草香四溢,喜氣洋洋大家齊。
53、艾草香囊是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它承載了民間智慧的結晶和億萬人民的情感和記憶。
54、端午佳節(jié),送你一份香囊,愿你永遠幸福如意。
55、端午節(jié),一個艾草一個香囊,一份心意送給親朋好友。
56、端午艾草香拂面,祝福闔家平安過。
57、端午節(jié),艾草飄香,愿你心情舒暢,幸福美滿,好運連連!
58、艾草香囊富有許多意義,比如祈福平安,預防疾病等等。它是一種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飾品。
59、端午節(jié),艾草香味彌漫,祝你事事如意,快樂幸福。
60、端午節(jié)到了,送你一份香囊,愿你事業(yè)成功,家庭幸福。
61、端午佳節(jié),香氣四溢,祝福一路相伴。
62、艾草香囊是載滿著祝福和美好希望的美好禮物,它成為了人們傳遞情感和祝福的一種方式。
63、艾草香囊,不僅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種傳統(tǒng)飾品,也是人們傳遞心意和祝福的一種方式。
64、端午佳節(jié),將香草作為美好祝福。
65、溫馨的端午節(jié),送你艾葉香囊,愿你安康!
1、端午節(jié),讓我們用艾草和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相伴,開啟重溫傳統(tǒng)之旅。
2、端午節(jié),讓艾草和粽子成為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最溫柔的懷念。
3、端午節(jié),香囊入手,祝你平安吉祥,幸福美滿。
4、艾草香囊,是端午節(jié)的一種傳統(tǒng)飾品,由于其寓意深遠,所以深受人們喜愛。
5、端午節(jié),讓古老的艾草香囊成為現(xiàn)代傳承中的一部分,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添彩添磚。
6、艾草清香,佳節(jié)美滿,愿你生活幸福,事業(yè)順利。
7、端午節(jié),一份香囊送上,愿你工作順遂,家庭幸福。
8、端午節(jié)到了,艾草香氣四溢,祝福你成功在望,早日成就大事業(yè)!
9、艾草芬芳,佳節(jié)來臨。為您送上美好祝福,愿您幸??鞓访恳惶?!
10、在端午節(jié),用艾草為家居造景,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之美。
11、端午節(jié)到了,艾草香氣飄呀飄,愿你生活如艾草一樣茂盛!
12、艾葉飄香慶端午,愿您幸福平安過好每一天。
13、端午艾草香綿綿,祝您千里共嬋娟。
14、端午節(jié),將溫馨的祝福裝進艾草香囊。
15、端午艾草送祝福,愿你成功事業(yè),幸福家庭。
16、在端午節(jié),艾草的'清香撲鼻,讓人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17、端午艾草清香感,端午佳節(jié)愿如意。
18、端午艾草味香草,祝福送給好友。
19、端午節(jié),粽子香氣四溢,龍舟比賽紛紛。讓我們共同歡度這個美好的節(jié)日!
20、艾草香飄,端午佳節(jié),祝遠離煩惱,享受美好生活。
22、端午佳節(jié),送你一份祝福,香囊滿載,真情無限!
端午節(jié)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掛上翠綠的艾草菖蒲,別有一番節(jié)日氛圍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歡!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jié)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據(jù)了解,早在晉代人們已經開始把艾蒿(即艾草)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fā)展為掛艾人。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掛艾草:辟邪防瘟疫疾病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jié)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wèi)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tǒng)的醫(yī)藥衛(wèi)生節(jié),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jié)日。今天這些衛(wèi)生習俗仍然是應發(fā)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币话闳艘灿性诜课萸昂笤苑N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端午節(jié)掛艾草的由來:傳說唐朝婦孺相惜之說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jù)說來源于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背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只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愿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托孤之意。
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于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并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眿D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jié),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jié)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據(jù)傳說,黃巢造反的時候,所到之處基本上都是屠城。
一天他帶兵路過鄉(xiāng)下一條小路的時候,看見一位婦人和兩個小孩子,婦人身上背著大的孩子,小的孩子跟著走。黃巢覺得奇怪,經詢問知道:背的是丈夫的前妻所生,路上走的是自己親生。
黃巢深受感動,于是告訴婦人,決定不殺這一家人。讓她在端午節(jié)的早晨在家里屋檐下掛上艾草和桃枝。于是,婦人把消息告訴了大家。
隨后黃巢把這一命令通知了手下所有人。沒想到第二天一進城,士兵們發(fā)現(xiàn)城內所有人家都高懸桃枝和艾草。城內所有人躲過一劫。
黃巢率兵經過,發(fā)現(xiàn)每位人家門前都掛著桃枝和艾草。知道了一定是那位善良的婦人所為。黃巢遵守了諾言,軍隊沒有殺這個城一個人。
后來端午節(jié)清晨掛艾草和桃枝這一典故就做為一種保平安的習俗延續(xù)了下來。
端午節(jié)來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當年,屈原參政時主張:對內舉賢授能,修明法度,改革弊政;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堅持合縱聯(lián)盟。這一主張遭到貴族的反對與陷害,導致屈原被流放。
公元前277年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屈原痛感國家的敗亡,而自己又不能力挽狂瀾,于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悲憤地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這位偉大愛國主義者,每年都要到江邊祭奠屈原,表達哀思!后來,農歷五月初五逐漸演變成為端午節(jié)。每到節(jié)日,人們包粽子、賽龍舟。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后,神仙終于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于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景。后來,到了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艾草,是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生長在潮濕的溝邊、溪邊,全株可以入藥。過去,我市一些農村的婦女和孩子喜歡用艾葉和蠶繭做成虎形,戴在頭上,用來驅瘟疫、避邪氣。菖蒲,則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葉扁平似劍,上尖下寬。根莖可作香料,亦可供藥用??梢姡灏洼牌咽怯幸欢ǚ啦∽饔玫?。
傳說,在遠古時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來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斗,在經過了幾天幾夜以后,神仙終于勝利了。水怪答應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讓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應了,他們就說好,只要在墻上掛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屬于神仙,沒有的,那就歸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時候,水怪乘著浪頭來了。當浪來到一戶戶人家的屋檐下的時候,水怪總會看見這人家屋檐下掛著一束象寶劍一樣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許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沒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來那天決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來做寶劍的艾草和菖蒲灑到了人們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景。后來,到了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墻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財產。
。
端午節(jié)系五彩繩的習俗起源于漢代,至今不衰。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jié)又稱“小兒節(jié)”,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jié)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隨水沖走的五色繩就會變成小龍,帶走你身上的不好的東西。這樣一來,煩惱、憂愁都隨著雨水流走,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據(jù)悉,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xù)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薄肚G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端午節(jié)戴五彩線可是很有講究的。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制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又有一說如果小孩還沒滿一歲,就只系紅色的彩線。
盡管民俗約定端午節(jié)第一場雨,要將彩繩摘下扔到雨水中飄走,以象征遠離邪惡、煩惱和疾病,憂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隨地亂扔,最好拋到僻靜處的雨水中,以免影響環(huán)境、增加環(huán)衛(wèi)工人工作量。
端午節(jié)除了帶五彩繩的習俗外,還有掛小辣椒、老虎鞋,孩子頭上寫上王字,這樣孩子不鬧,也是為了驅除災害、瘟疫。
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jié)。
為什么端午節(jié)會在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過呢?那是因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將他投江死亡的這日定為“端午日”。
在我國,端午節(jié)這天有很多的民間習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歡的習俗,這天,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粽子熟了,大家又會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噴美味的粽子香飄滿了屋;賽龍舟也是我國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的節(jié)目,親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看,一艘龍舟快速的駛過來了,激起了江邊觀賽人的熱情,大家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鄉(xiāng),每到端午節(jié),每家每戶還會準備一些艾草,插在大門和窗戶上,我問奶奶“為什么要在門上插草呢?”奶奶說“這是咱這的習俗,插上艾草,蚊蟲蛇蟻就會遠離咱家,讓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家里有小孩的,還會給小孩的衣服上掛上做的“五毒葫蘆”,祈求保佑孩子健康。這些雖然只是一些習俗,但卻在我們家鄉(xiāng)形成了一種文化。
端午節(jié)雖然只是眾多節(jié)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增長了知識,愿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繼續(xù)傳承。
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都插一把菖蒲艾草,家家門前就香這一股特殊的香味。我搞不懂這是為什么,就去問媽媽:“媽媽,為什么要在門前掛菖蒲和艾草呢?”媽媽摸了摸我的頭,微笑著說:“我國民間把五月初五叫做‘毒日’。因此在端午節(jié)要把艾草和菖蒲掛于門庭;菖蒲乃天中五端之首,葉片呈劍狀形,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可以嶄千邪;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蔽衣犃耍贫嵌狞c了點頭。
另外,五月是夏季的開始,蚊子越來越多了,菖蒲和草都有一定的香味,可以驅趕蚊蟲,讓人們避免蚊蟲的侵擾。
后來,媽媽還給我講了一個傳說:傳說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甚多。老百姓對黃巢有很多誤解,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難。
有一天,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批批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問原因。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這根獨苗?!?/p>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眿D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陽節(jié),黃巢的軍隊果然攻下了鄧州城,只見城里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而且從河南流傳到各地。
聽了媽媽的故事,望著門前插著的菖蒲、艾草,我覺得他們分外妖嬈,這一只只菖蒲、艾草,不僅可以給人們屈毒、辟邪,更代表著人們對和平的追求,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
九毒日,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視五月為毒月,端午之日為九毒日之首。
出于對入夏以后自然與生態(tài)所產生的各種巨大變化,人們心理上有諸多的恐懼,從而產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諸多禁忌,如有“忌同房”、“忌諱造屋“、“躲午”、“忌打午時水”之類事項的忌諱,其實這是由于古時人們科學知識匱乏,這才讓人們逐漸形成五月忌的觀念。
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端午又稱端陽,端是開始的意思。端午是仲夏時節(jié)的開始,正是寒氣和暑氣交替的時候,陰雨較多,容易形成寒濕之邪。
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驅趕瘟疫毒蟲的日子。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驅鬼辟邪。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p>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有哪些。
1、吃粽子。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雞蛋。
在膠東地區(qū),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還有一樣不可。女媧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說:“今后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準許你傷害。”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只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許你胡來。”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wǎng)袋,里面裝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3、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雙槳同時劃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煉?!皠澊\動中的后拉、前推、搖槳等動作,對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鍛煉,提高了肌肉質量,以及協(xié)同工作能力?!?/p>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jù)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帶葫蘆。
端午節(jié)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tǒng)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lián)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tài)各異,造型優(yōu)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
6、系五色線。
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jié)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jù)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里讓水沖走。
陜西地區(qū)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跡有關,將花線丟進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艷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么色也很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7、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傳于陜北各地的農村,是通過游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游百病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據(jù)說游就百病不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講究的,這天男不做農活,女不做針線,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說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農村,男人趕早備足牛羊飼料,女人忙備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處是集鎮(zhèn)、寺廟。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過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嶺,要走幾十里山路。平時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傾家外游,不圖升官發(fā)財,圖個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節(jié)又稱“女兒節(jié)”,過去在寧波民間,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帶著“端午擔”回到娘家來避一下,離開時要帶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稱“送扇子”。如寧海等地丈母娘要給女婿回送衣料、手巾。
10、驅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蔽逶鲁跷宥宋绻?jié)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jié)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驅蟲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頗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小孩子喜歡戴飛禽走獸類的,諸如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老人則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防病健身,也象征著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到白頭等。
最有講究的要數(shù)年輕人了,尤其是熱戀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會親自制作一枚別致的香囊,在節(jié)前送給心上人。
12、洗龍舟水。
“洗龍舟水”就是在端午節(jié)當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為這段時間的水大,正好又是劃龍舟時期,老百姓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掃把。
有趕走“掃把星”,驅除厄運的意思。
14、掛艾葉和菖蒲。
端午插艾條,除了“驅邪”的說法,更重要的與古代人對端午時節(jié)的“保健”有關。據(jù)介紹,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端午節(jié),除了紀念屈原,其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大節(jié)日。因為此時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
古人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衛(wèi)生月”,端午節(jié)蘊藏著豐富的養(yǎng)生保健知識。端午時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凈化空氣。
15、吃五黃。
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人們會食用雄黃酒、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稱“吃五黃”?,F(xiàn)在,雄黃酒因帶有毒性而用黃酒代替。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祝福語。
1、三餐總是正在外,己己鳴你小外外收外燴外賣外帶,但非您吃肉粽了嗎?正在彼,收你一顆里頭包滿人誠緻祝福的肉粽,敬祝你端午好節(jié)高興!
2、往事如風輕盈縹緲,朋友如酒如癡如醉,祝福如棗溫暖甜蜜,短信如船快快出發(fā),五月里的祝福傳意,發(fā)散出一切的好運。祝朋友端午節(jié)快樂!
3、一片粽葉一片情,香囊荷包表真情,包個粽子送給你,愿你生活幸福甜蜜蜜;寄個香包送給你,祝愿健康平安陪伴你。親愛的朋友,端午節(jié)快樂!
4、紅棗嵌在糯米里,糯米嵌在竹葉里,陽光裝在季節(jié)里;我嵌在你的微笑里,你裝在我心里;我們都被這個節(jié)日,甜蜜地裝著!提前祝你端午節(jié)快樂!
5、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絲絲纏繞,愿你品嘗美好人生的每一天,提前祝你端午節(jié)快樂。
6、我是棕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你是牙齒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棕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記得給我發(fā)消息,親愛的不然棕子噎著你!
7、有時候我忙,有時候我忘;有時候我累,有時候我懶!但如何我也會想的起來想你,想你這個好伴侶!記住:你微笑時我的世界也微笑,祝端午節(jié)快樂!
8、如今國人時髦了:愛上圣誕了,丟了元宵了;學會愚人了,忘記清明了;喜歡情人了,冷落屈原了??身n國人要搶注端午呢,你同意么?不同意就轉發(fā)!
9、想念你的微笑,回味你的味道,脫掉你的外套,露出你的美妙,壓抑我的狂躁,想想我的需要,還是早點把你干掉…啊,粽子!端午快樂!
10、五月五,端午到,正是粽味飄香時;米粘米,好日子,吃完粽子好運至;葉疊葉,鈔票結,片片都招財神爺;繩綁繩,雙喜臨,祝你天天好心情。端午節(jié)快樂!
11、端午節(jié)到了,我用幸運米、開心果、美麗豆、愛心棗、美滿仁、如意蜜、健康糖、無憂水、做一個粽子送給你,愿你的生活就像它的味道一樣豐富甜美!
12、給回憶永不褪去的色彩、給思念自由飛翔的翅膀、給幸福永恒不朽的生命、給生活輕松燦爛的微笑、給你我所有的祝福,祝端午節(jié)快樂!
13、幸福就像一根根粽繩,緊緊地綁住你:快樂就像一片片粽葉,團團地圍住你;祝福就像一陣陣粽子的飄香,永遠環(huán)繞在你身邊!祝端午節(jié)快樂!
14、愿粽葉裹住你過去的美好,米粒黏住你現(xiàn)在的幸福,龍舟承載你未來的夢想。愿鑼鼓敲響歡樂,鞭炮驅除煩惱,短信帶給你幸運。端午節(jié)快樂!
15、緣分,讓我遇見了你;開心,讓我認識了你;牽掛,讓我想起了你;友誼,讓我們在一起;信息,讓我不得不發(fā)給你;祝愿你一切都如意,端午節(jié)快樂。
16、端午發(fā)祝福,誰接誰有福:運氣如糯米黏上你,從此不肯走;心情如棗戀上你,甜蜜永不離;和順如舟追上你,做事爭第一。端午佳節(jié)愿完美人生盯上你!節(jié)日快樂!
17、甜甜的豆沙粽子,美美的幸福生活;香香的大肉粽子,滿滿的萬事如意;咸咸的各色粽子,真真的祝福情誼:端午來臨,愿你幸福健康,萬事如意。
18、夏日高溫不退,生活枯燥無味,革命工作太累,個人身體寶貴,多吃瓜果是對,再煩也要去睡,找個時間聚會,地方不要太貴,祝端午節(jié)快樂!
19、端午節(jié)到,送你一個香甜粽,幸福甜蜜伴一生,送你一個好運粽,萬事順利福運行,送你一個健康粽,安康長壽度今生,五月五端午節(jié),祝你快樂。
20、幸福的粽子,甜美了嘴巴,甜蜜了心情;青青的艾草,趕去了浮塵,換來了明凈;端午的短信,聚焦了心意,放大了美景。愿度過一個快樂幸福的端午佳節(jié)!
從前有個孝子,這天和他老娘去趕集,老娘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孝子彎下腰背著老娘就走,這情景被路過的一士匪看見了,士匪很感動。因為端午節(jié)這天士匪們要下山搶劫,土匪不想傷了這個孝子,于是土匪告訴孝子,端午這天在門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后就告訴全村的人,讓他們端午節(jié)這天在門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節(jié)這天,土匪果然來搶劫,出發(fā)前土匪頭子有命,不許碰門上插艾蒿的人家。當他們來到孝子所在的村莊時,見每戶人家門上都插有艾蒿,想起頭頭的吩咐。所以他們就沒有搶那個村莊。從此端午節(jié)門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徑而走。到后來雖然已經沒有土匪了,但人們還是保留個這個習慣據(jù)說可以驅邪。
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fā)烏賊。(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江蘇)。
端午佳節(jié),菖蒲插屋。(江蘇)端午節(jié)賣菖蒲。(溫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來。(溫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上海)。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浙江)。
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會嬲跳。(湖北)。
最怕端午節(jié)水,不怕七月半鬼。(江西)。
吃了端午筗,還有三更凍。(客家)。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廣東潮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廣東)。
五月節(jié),小噠埠。(廣東潮汕)。
唐朝末年,戰(zhàn)亂連連,冤魂無數(shù),人心惶惶,到處都是逃難的人。
一天黃巢見到一位大嫂手攜著一個小孩子,背上背著一個大孩子,心懷好奇,便問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攜的又是何人?”大嫂流著淚答道:“背上大點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攜小點是我親生兒子?!秉S巢聽后不解又問道:“這到底為何,你為什么這樣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雖然比我兒子年紀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體弱生死未卜,無再生育能力,我年紀輕,就是把兒子丟了,以后還會生育,小叔子如被黃巢殺了就斷了一門香火?!?/p>
黃巢一聽,面紅耳赤,自覺慚愧,心想:一個婦道人家尚能這樣孝順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饒了她們吧。便對大嫂說:“大嫂,難得你有這般好心,為避殺身之禍,你可在端午節(jié)那天在門首上掛菖蒲、艾葉作標記,自會有用的。”
別了黃巢,大嫂攜兒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將此話告知眾鄉(xiāng)鄰。一夜之間傳遍江南一帶,尤其是臺州地界最為盛行。端午節(jié)那天,黃巢指揮大軍殺奔江南而來,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菖蒲劍、艾葉,無法下手,如殺下去,又恐錯殺大嫂一家,有失諾言。故而,令手下兵將繞道而過,不可擾亂臺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節(jié)臺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戶都在門上掛菖蒲插艾葉,成為當?shù)亓曀?。并且有詩為證。艾葉為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祛千邪。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每逢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艾葉這是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
一天,大將軍黃巢帶著部隊去攻城。在去察探地形的路上,大將軍黃巢看見一位大嫂。她手里抱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手上卻牽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大將軍黃巢很奇怪,上前問道:“您為什么抱著大孩子卻牽著小孩子呢?”
“這2、3歲的孩子是我的孩子,這6、7歲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我哥哥打仗去了,我大嫂也在戰(zhàn)亂中死了,把這孩子托付給我。要是在危急的時候,我可以丟掉自己的孩子,救我哥的孩子?!贝笊┱f。
黃巢很感動,于是對大嫂說:“今天,您回去以后就在門前掛上艾葉,明天攻城的時候我就不會傷害你們一家。但這是軍事秘密,您一定要保密啊!”可善良的大嫂馬上將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黃巢去攻城時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門前掛上了艾葉。為了遵守諾言,黃巢只好收兵回去了,全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戰(zhàn)亂之苦。大兵都已進城了,卻又撤退了,人們都以為是掛了艾葉的功勞。從此,掛艾葉可以消災避亂的說法便傳開了。
到如今,每逢端午,人們都會在門前插上新采來的艾葉,那清新的藥草味可以驅蚊辟邪,保平安呢!
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因為艾草具備醫(yī)藥的功能,也能驅蚊殺菌,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返回目錄。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我國以下地區(qū),端午習俗繽紛多彩。貴州地區(qū)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地區(qū)的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我國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的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我國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返回目錄。
端午節(jié)的禁忌有哪些。
忌惡日,小孩兒“躲午”
五月在風水習俗中稱為“惡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又稱為“重五”,是惡上加惡,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端午節(jié)這天有“躲午”的習俗,沒有滿周歲的小孩必須送到外婆家驅兇避禍。
忌諱最多的一日。
端午節(jié)有一個比較普遍的活動就是祭祀先人了,在這天里,有很多地方的習俗是將粽子丟到河里。有些地方的人認為,端午節(jié)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是壓抑,不然的話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一些喜慶的活動或者是搬家、上任、動工等等,都是不適合在這天里進行,而在這天里最適合于自己的家人團聚。
忌戴大紅大紫的珠寶。
紅色寶石往往非常喜慶,在端午緬懷先人這樣的節(jié)氣就不是很合時宜了。紅碧璽、紅寶石、石榴石、紅紋石、南紅瑪瑙等紅色的玉石珠寶,還是盡量不要佩戴。在中國傳統(tǒng)中,紫色是非常尊貴的顏色,也總是被看作帝王之氣,能夠震懾四方。這樣看來,平時佩戴能量大,端午祭祀的時候,也最好不戴紫色的珠寶。
小孩子戴的香包不可以丟失。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方的孩子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著佩戴香包的習俗。而且對于孩子們來說,如果是佩戴了香包的話,那么在這天里是不可以丟失的。民間有一個說法,如果當天小孩子的香包不見了,那么就可能在這一年里遇到災難。而等過了端午節(jié)之后,孩子們可以直接把自己所佩戴的香包順手扔到河里,這樣就可以避災。
返回目錄。
過端午吃什么。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咸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后是一年里鱔魚肉最嫩、最營養(yǎng)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qū)端午節(jié)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shù)厝诉€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wǎng)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兇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jù)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jié)吃油糕是陜西藍田縣的傳統(tǒng)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面,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制成的餡,然后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jié)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面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后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面粉發(fā)酵后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于甘肅、寧夏一帶。當?shù)厝税寻l(fā)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0、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qū),端午節(jié)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面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卷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卷做法相似。
11、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糕”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于準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愿。
12、五黃。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苯阋粠Ф宋绻?jié)有吃“五黃”的習俗。江南傳統(tǒng)中的端午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和雄黃酒。
13、五紅。
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五紅可以驅五毒,整個夏天都能辟邪避暑。不過,五紅的內容各地并不一樣,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就是煮熟后呈紅色。五紅一般指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黃鱔。
其實,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主要都是為了祛暑辟邪。
14、五白。
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xiāng),端午的特色是吃五白,五白一般指茭白、白斬雞、白豆腐、白切肉、白蒜頭。
返回目錄。
每逢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艾葉這是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傳說唐朝末年兵荒馬亂人們四處逃命。
一天,大將軍黃巢帶著部隊去攻城。在去察探地形的路上,大將軍黃巢看見一位大嫂。她手里抱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手上卻牽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大將軍黃巢很奇怪,上前問道:“您為什么抱著大孩子卻牽著小孩子呢?”
“這2、3歲的孩子是我的孩子,這6、7歲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我哥哥打仗去了,我大嫂也在戰(zhàn)亂中死了,把這孩子托付給我。要是在危急的時候,我可以丟掉自己的孩子,救我哥的孩子。”大嫂說。
黃巢很感動,于是對大嫂說:“今天,您回去以后就在門前掛上艾葉,明天攻城的時候我就不會傷害你們一家。但這是軍事秘密,您一定要保密??!”可善良的大嫂馬上將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黃巢去攻城時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門前掛上了艾葉。為了遵守諾言,黃巢只好收兵回去了,全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戰(zhàn)亂之苦。大兵都已進城了,卻又撤退了,人們都以為是掛了艾葉的功勞。從此,掛艾葉可以消災避亂的說法便傳開了。
到如今,每逢端午,人們都會在門前插上新采來的艾葉,那清新的藥草味可以驅蚊辟邪,保平安呢!
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鞍?,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蒲草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梢?,古人插艾和蒲草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偉大智慧。
“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蒲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后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p>
掛蒲草的寓意。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蒲草(蒲劍)等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蒲草(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一.一、端午粽食。
端午食粽,是中國人民之一道俗。粽,又曰“角忝”、“筒粽”。其來久矣,花樣繁多。自春秋至今,每歲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其花種更為繁。端午吃粽之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不衰,而流傳至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十一.二、龍舟。
龍舟是端午節(jié)之大動,其先蓋越鄉(xiāng)族祭水神、龍神之一祀,其原有始初世末。已有二千余年。史記載,龍舟所以存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者。
十一.三、懸艾。
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于端午節(jié),人以插艾及菖蒲為要義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以菖蒲、傳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為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成花環(huán)、佩。,美麗芬芳,婦人爭服,用以驅瘴。
二、端午節(jié)的來歷之紀屈原曰。
此言最早出梁吳均《續(xù)齊諧記》與北宗驚《荊楚歲時記》。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于,死后為蛟龍困,世人哀之,每于是日投五色絲粽于水,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而死后,百姓聞之即船撈救,直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之尸。時,會值雨,湖上之舟俱集上之亭。為人知,取賢臣屈大夫時,復冒雨出,爭劃入茫之湖。以寄哀思,人泛舟江上,后乃漸為龍舟競渡。觀之,端午節(jié)食粽、龍舟與紀原也,有唐文秀《端午》詩為證:“快分端自誰言,萬古傳為屈原??靶Τ召猓坏弥背荚┫?。”?!?/p>
三、端午節(jié)之所由之至曰。
持此一心之劉德謙在《“端”始源又說》、《中國舊日趣談》,有三要:(一)威性之歲著《荊楚歲時記》未及五月五日將食粽之日風,而以食粽著至節(jié)中。至于競渡,隋杜臺卿所作《玉燭寶典》以之畫人夏至者樂,則不必即為出投江之大詩人《屈原。(二)端午風中之也,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與原關。(三)歲物名著《歲華紀而》謂端午節(jié)之第一說曰:“日葉正陽,時當夏?!薄!币嗉炊宋绻?jié)方夏中,故端午又可稱為天中節(jié)。由是觀之,端午節(jié)之最早起當系至。
諸說紛出,而以言屈原曰移為博。以其人大,詩藝逸,人亦愿以此一紀日歸諸其。
一、粽莫于朝食。
眾人好食粽,且日猶以為飯食粽,人嗜粽之民至棄矣正餐,頓頓皆以粽為飯。消內科醫(yī)生告:“食從胃至腸消化,不須留六個時。粽,糯米為之,固不易消,一早食粽,停于胃之時則長,激胃酸泌,可致慢性胃病、胃瘍者病。
二、粽須熱透食。
中國營學事徐筠指,不宜涼而食粽,食前以大發(fā)火。一曰糯米、粽餡皆是容易的食物俱,火不足,易有食遇毒;二者變涼之粽過油、過?,易致消化不良。尚有一點要,粽剝后如有黏絲,則示粽可放久不鮮矣,宜勿食。
一、食“五黃”。端午節(jié)日,在江南者統(tǒng)中,必食五黃——鳣、黃魚、黃瓜、咸蛋黃、酒(本雄酒,以雄黃有毒,眾皆飲常酒代。,因其月又稱五黃月”。
二、食五白”。端午節(jié)俗猶行以“五白”來搭,即白切肉、白蒜頭、白斬雞、白豆腐、茭。端午食“五黃”,再配上五白”,可清熱味,健脾胃。
三、食面扇。甘肅省民勤縣間,端午日皆蒸“面扇”。面扇用;白蒸制,上扇形,有五層。每層撒上碾細者熟胡椒粉,面捏成百花,染上色,甚好看。此食俗蓋由端午節(jié)扇、賣扇、贈扇之風俗變而來者。
在端午節(jié)這天,我媽會買來很多的艾草。一些用于掛在門的兩邊,一些則用于煮湯供全家人沐浴用。
有句民諺是這樣說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潮汕地區(qū),很多家庭都還保留著在端午節(jié)掛艾葉辟邪的傳統(tǒng)習俗。
每年的端午節(jié),媽媽都會把買來的'艾草切段洗凈后煮湯,由于我們家里人多,媽媽都要煮上好幾鍋艾草湯。據(jù)說用艾草湯來沐浴,能驅邪祛病,對身體大有好處。每次沐浴之后,能感覺都通體舒暢,神清氣爽。所以,從小時候到現(xiàn)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我都會洗“艾草澡”。呵呵!現(xiàn)在我就能聞到自己身上的艾草香氣呢!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洗艾澡,潮汕還有一個主要習俗,那就是賽龍舟。不過由于賽龍舟的地方都是在農村,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我沒有去看。
唐朝末年,戰(zhàn)亂連連,冤魂無數(shù),人心惶惶,到處都是逃難的人。
一天黃巢見到一位大嫂手攜著一個小孩子,背上背著一個大孩子,心懷好奇,便問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攜的又是何人?”大嫂流著淚答道:“背上大點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攜小點是我親生兒子?!秉S巢聽后不解又問道:“這到底為何,你為什么這樣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雖然比我兒子年紀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體弱生死未卜,無再生育能力,我年紀輕,就是把兒子丟了,以后還會生育,小叔子如被黃巢殺了就斷了一門香火?!?/p>
黃巢一聽,面紅耳赤,自覺慚愧,心想:一個婦道人家尚能這樣孝順并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饒了她們吧。便對大嫂說:“大嫂,難得你有這般好心,為避殺身之禍,你可在端午節(jié)那天在門首上掛菖蒲、艾葉作標記,自會有用的`?!?/p>
別了黃巢,大嫂攜兒背叔回到自己村上,并沿路將此話告知眾鄉(xiāng)鄰。一夜之間傳遍江南一帶,尤其是臺州地界最為盛行。端午節(jié)那天,黃巢指揮大軍殺奔江南而來,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菖蒲劍、艾葉,無法下手,如殺下去,又恐錯殺大嫂一家,有失諾言。故而,令手下兵將繞道而過,不可擾亂臺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節(jié)臺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戶都在門上掛菖蒲插艾葉,成為當?shù)亓曀?。并且有詩為證。艾葉為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祛千邪。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2、孝子與艾草的故事。
從前有個孝子,這天和他老娘去趕集,老娘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孝子彎下腰背著老娘就走,這情景被路過的一士匪看見了,士匪很感動。因為端午節(jié)這天士匪們要下山搶劫,土匪不想傷了這個孝子,于是土匪告訴孝子,端午這天在門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后就告訴全村的人,讓他們端午節(jié)這天在門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節(jié)這天,土匪果然來搶劫,出發(fā)前土匪頭子有命,不許碰門上插艾蒿的人家。當他們來到孝子所在的村莊時,見每戶人家門上都插有艾蒿,想起頭頭的吩咐。所以他們就沒有搶那個村莊。從此端午節(jié)門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徑而走。到后來雖然已經沒有土匪了,但人們還是保留個這個習慣據(jù)說可以驅邪。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治病防病。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驅鬼辟邪。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moban/33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