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后感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變化和進步,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之處。以下是一些名人名言的解讀和感悟,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這些智慧背后的深意。
早就聽說《日瓦戈醫(yī)生》這本書了,但卻總是陰差陽錯擦肩而過。
雖然,今天我所擁有它,還更多的是沖著這是一本曾經的政治禁書而來,凡是有著特殊經歷的作品,肯定由著他不平凡的東西,于是在日漸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里,回憶和品味還是有一些感悟的。
但是細細品來,尤其是當指尖劃過那潔白的紙張時,卻真的知道了這還是一本唯美的抒情文學,大篇幅的景色描寫,其實已經帶著你進入到了那個時代和場景,無論是春天里的桔色小花,夏天里的蛙鳴,都是那樣的細膩,那樣的富有表現(xiàn)力。作者在用不同的季節(jié),變幻出了不同的情節(jié)變化和節(jié)奏。家庭、愛情、青春,絕大部分的是體現(xiàn)在冰雪融化的春天和快樂的夏天。而對于逃亡、掙扎和屠殺,就把我們帶到了嚴寒的冬天,甚至于是更加遙遠的西伯利亞,不由得讓你有一種肅殺的感受。**,對于老百姓來說是巨大的傷害,無論這種**,來自于哪種主義和理論,用殘酷對待殘酷,似乎已經成為了暴力革命的經典理論,可是他所能帶給平民的是什么呢!在這個世界上,到了這樣的年齡里,到底是怎樣的主義?還是少談一點吧,省的無事生非。可是對于愛情,我卻有了一些的迷惑和憂傷。日瓦戈醫(yī)生是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的紳士,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自己的妻子冬妮亞兩小無猜、一路順風,順理成章的美滿婚姻,是那個舊時代的一種生活模式,這一切應該在溫暖和溫馨中延續(xù)下去。如此生活,也許永遠不會有那些和意外發(fā)生交叉的機會,所以生活也就變成一泊的凈土,索然無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日瓦戈醫(yī)生的職業(yè)讓他無奈的走上了戰(zhàn)場。拉拉小姐,從小沒有了父親,在母親的撫養(yǎng)下成長起來,對于他人生第一個的影響就是他們的家庭的保護人,一個中年律師,而這個保護人,卻讓剛剛成人的拉拉小姐,開始嘗到人生的第一杯苦酒,一切改變她的人生的軌跡,成年人那種控制力,打破了青春少女的純情,在愛情和墮落之間,拉拉在痛苦的掙扎著。
終于,為了擺脫這一切,為了追尋原本屬于年輕人的愛情,讓原本應該嬌柔的美麗小姐拿起手槍,指向了律師后差點變成的兇犯,于是他和新婚的丈夫一起離開了莫斯科,逃避的來到遙遠西伯利亞,丈夫還是壓抑不住年輕的澎湃,離開了拉拉和剛出生的孩子,走向了戰(zhàn)場,很快便失去音訊。拉拉,一個堅強叛逆的美人,為了尋找丈夫依然也走上了一戰(zhàn)的戰(zhàn)場。于是日瓦戈和拉拉,兩個原本就命運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一個是戰(zhàn)地醫(yī)生,一個是戰(zhàn)地護士,在戰(zhàn)場的后期,相處在一起。然而戰(zhàn)友的凝聚力,卻讓他們相愛了,這種愛是痛苦和無法避免的,一個有家庭責任的紳士,和一個深愛自己丈夫的女人相愛了,是含蓄的,是純潔的,他們忍耐著這感情的爆發(fā),用理智強制自己在戰(zhàn)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庭里里面。這也許就是人生的一個偶然的誤會。一切似乎有回到了原來的起點。
可是,日瓦戈醫(yī)生卻面臨著人生的又一次的選擇,離開軍隊復員回家的他發(fā)現(xiàn),世界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已經和他出發(fā)時不一樣了,到處一片混亂,政府發(fā)生變革,更重要的是,饑餓開始籠罩著莫斯科,像他這樣的沒落貴族的家庭,是不會受到紅色政權優(yōu)待的,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為了生存,他們再一次的舉家流亡成為了必然。因為在**的城市里,農村更容易生存下來。目標遠東地區(qū)的西伯利亞。于是兩個已經分離開的感情,再次的發(fā)生了碰撞,即便是再克制的欲望,也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在遠東相會的日瓦戈和拉拉,他們在努力的避免,這個因為他們的戀情而傷害別人相會,這是他們的共識,有時他們甚至感到他們的感情是一種罪惡,但是每當情不自禁的時候,每當在誓言之后,他們一次次的又去涉足了那塊禁地。一次回家的路上,日瓦戈被紅軍游擊隊劫持了。日瓦戈被迫離開了她待產的妻子和岳父,離開了拉拉,進入了森林中開始了漫長的游擊隊生活,其實日瓦戈是可以避免那次被劫的,就是因為多和拉拉待了一會,就那么很平常的一小會兒,日瓦戈的生活軌跡再次的改變了。這是怎樣的情感之路啊。逃離游擊隊的醫(yī)生徹底變化了。他似乎找不到原來的自己,思想混亂,頹廢,掙扎著跑回城鎮(zhèn)的時候,來到了拉拉的家里,卻得知自己的妻子已經被遣返回了莫斯科,并驅逐出了俄羅斯,原來的一家人,天涯兩各分,唯一能安慰他感情的只有還在身邊的拉拉。這也許是日瓦戈人生中最輝煌和快樂的一段時間,他開始整理和書寫自己的詩集,拉拉在精心的照顧著他??梢悦\總是在捉弄人。拉拉家庭的那個保護人,律師,也來到了西伯利亞,并用欺騙的手段將拉拉帶到了遠東地區(qū),日瓦戈和拉拉分離了,也是天涯海角。已經失去了一切的日瓦戈,流浪返回了莫斯科,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廢人,喪失了熱情的他,甚至于放棄了自己的專業(yè),一個已經死了的醫(yī)生,無所謂那些在遠方的親人。日瓦戈和照顧自己的鄰居女人住在了一起,有了兩個孩子。
但是他實際上已經死了。在日瓦戈的喪禮上,拉拉,回來了,為自己的親人送上最后的一程,當然拉拉也知道了在她被騙走的時刻,自己的丈夫返回尋找他,在一番懺悔后,自己結束了生命。拉拉被當成間諜,消失在了蘇聯(lián)的集中營里。日瓦戈的妻子冬妮亞和兩個孩子加入了法國籍。最后陪伴日瓦戈的鄰居女人,為日瓦戈留下了兩個孩子。在第二次的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場上,日瓦戈的同父異母的弟弟,見到了一個美麗的流浪女孩,她就是日瓦戈與拉拉的孩子。
這一條沉重的情感線路,既有高潮也有跌宕,既有親情也有愛情,人啊人——。
這真是一本靜下心來,值得回味的一本佳作。
在這一厚沓到處洋溢著“直率、高貴和深刻”的自我宣言面前,哪怕輸入一個逗號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
剛讀完,熱炒。只是讀感,不是妄評。
這是部關于苦難的`史詩,苦行和抒情同在;也是首關于不屈的牧歌,明亮與陰影曖昧;在炮火的號聲與纏綿的笛音里,洗禮初心、吞落寒冰、吐出檄文,字字如泣、如刀,如俄羅斯平原的凜冽與浩瀚,從青年到中年、從莫斯科到西伯利亞、從別人眼中的靈魂到愛人遠離的那一程,就像電影里的那段定格:風吹進來,撩起了窗紗,孤屋獨人,醫(yī)生在沉默地流淚、回憶、抗爭。
時光似輪,碾過看得到、走得進的這片浩瀚空間,也碾破驅使著頭顱高昂的那塊浩瀚心間。凜冽吹來,一身凜然,一路前行,卻體無完膚。沒有死亡,因為過去的已過去,死亡是種過去。
除了日瓦戈跟各色人物的交集而展開的互動外,書中還有不少哲學思辨和景物描寫,嘴上形而上、腳下接地氣。半多世紀前的名字、風情消亡殆盡,然而,思想的火花還在跳躍、蔓延、直至今時,如雞精般潑灑在時下的一盆盆湯里,但不是用散養(yǎng)雞熬的,不自由的雞湯歸結到底是種“賤湯”。跑題了。跑火車了。
有個名人有句原話忘了,大意是陶淵明式的:“年少時不愿做人家桿梢頭嗡嗡作響盤旋的蜻蜓,多年過去,愿意低頭伏腰撿那幾顆米粒”;有個畫面一直有些印象,大概是唐吉可德式的:荒蕪破敗的枯竭岸邊,一棵曾經依依河畔的老殘柳把殘存的枝椏伸進空中。不屈勢必血流成河,馴良方得熱吻纏綿,《日瓦戈醫(yī)生》都兼顧到了——美人留香、作品留世,它不是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的神劇,也不是悲傷逆流成河的小時代(實在想不出拿什么來比較,只好用這兩個品種來拉低這部著作的檔次)。
想高大上的千萬別讀這書,因為會越讀越卑微。
得骨子里總有一種向往未來的精神,即使在狂熱的年代,在顛簸的歲月里,它依然花滿枝椏,盡管不在春天。我想,它應該叫“日瓦戈精神”,因為它所具有的堅強,執(zhí)著正是日瓦戈———這位蘇聯(lián)醫(yī)生最好的詮釋。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蘇聯(lián)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yī)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戰(zhàn)地醫(yī)生,卻將遵循醫(yī)德,救死扶傷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戰(zhàn)爭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須要維護,曾經上過戰(zhàn)場的他,面對白軍的沖鋒,卻一直瞄準一棵枯樹射擊,博愛之心不言而喻。
誠然,命運不會因生命的渺小而放棄指引它前行,但挫折與失敗仍會不安分的掐絲,直至聚合與離散。日瓦戈的命運也亦如此。日瓦戈喪失雙親,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婭生活在一起。醫(yī)學專業(yè)畢業(yè)有同托尼婭結婚,只惜此時祖國已處于巨變之時,沙皇俄國被推翻,蘇維埃成立,誰能料想,隨之而來的不是和平與希望,而是戰(zhàn)亂與饑荒。日瓦戈一家被迫遷往西伯利亞瓦雷金諾,在那里他又被錯誤得抓去做奴隸,囚禁在游擊隊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處卻發(fā)現(xiàn)家人已流亡國外,家也沒有了。生活在動亂時期的他并沒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棄所有的期盼。書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諾的日子里,他每天堅持愉快地寫作。即使他一無處可逃,但每望到遠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會有光明的未來。就這樣,他為自己贏得了兩段可貴的愛情,他反對政黨的斗爭,反對狂熱的革命,謀求安穩(wěn)的生活與永恒的和平。
《雙城記》開篇有句話“那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那是一個最糟糕的年代?!痹愀庠诿總€人有必須在夾縫中徘徊,掙扎,美好在善與愛總在那一瞬間閃耀著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雖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顆心,它依然熱忱與鮮活。日瓦戈精神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不御鉛華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蘇聯(lián)作家筆下的保爾,在戰(zhàn)爭面前,保爾與日瓦戈一樣,想戰(zhàn)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負重任,為祖國的和平奮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偉大的。有一種追尋未來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種生命,即使脆弱,也會擲地有聲。
不論你現(xiàn)在有多少的不順心,不快樂,在戰(zhàn)爭面前,現(xiàn)在的這些煩惱都會成為美好。沒有什么比戰(zhàn)爭更殘酷的了!
這些描述戰(zhàn)爭的書籍,可以讓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的人,對戰(zhàn)爭有更多的具象的了解。
讓這百年難遇的,長時期的發(fā)展與和平持續(xù)的更久一些吧!
談到《日瓦戈醫(yī)生》,必然要對它的作者有一些了解。鮑里斯?列昂尼德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父親是著名畫家,母親是出色的鋼琴家,濃厚的家庭藝術氛圍為帕斯捷爾納克以后走上文學道路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帕斯捷爾納克是以詩人身份步入俄羅斯文壇的,19作家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在云霧中的雙子星座》。馬雅可夫斯基稱他為“詩人中的詩人”。與此同時,帕斯捷爾納克也有諸多的散文和小說問世,他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yī)生》寫于1948年,在1955年至1956年冬完成。1957年至1958年小說用十幾種文字在國外出版。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這樣寫道“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tǒng)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帕斯捷爾納克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的思想與蘇聯(lián)當局的要求不符,或者可稱之為“不合時宜的思想”,因此帕斯捷爾納克未得到蘇聯(lián)社會的青睞,甚至遭到批判。
作品概述。
《日瓦戈醫(yī)生》是以日瓦戈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而展開的。日瓦戈的小名叫尤拉,年幼時父母雙亡,經歷了痛苦的童年。小尤拉是在舅舅尼古拉的照看下長大的,尤拉長大后的思想也深受舅舅的影響。尤拉接受了高等教育,學習醫(yī)學,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醫(yī)生,在他事業(yè)和家庭都蒸蒸日上的時候,一戰(zhàn)爆發(fā),日瓦戈被迫去做軍醫(yī)。在他九死一生找到妻兒時,俄羅斯正在經歷暴雨般的革命。革命中的莫斯科正受到饑餓和寒冷的折磨,日瓦戈和他的妻子天天都在為生計犯愁,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舉家遷往烏拉爾地區(qū)的小城市尤梁津,在那里日瓦戈一家過了一段與世無爭的日子。好景不長,由于游擊隊缺乏軍醫(yī),日瓦戈再次被強制編入軍隊之中,他與家人的聯(lián)系又一次斷絕了。一年多之后,當他逃離游擊隊,尋找家人時,獲知妻兒已和岳父被蘇聯(lián)政府驅逐出境。日瓦戈在心灰意冷之際,歷經千辛萬苦來到莫斯科,希望重新找回自己的家庭,但長期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下孤獨無助的日瓦戈精神狀態(tài)每況愈下,在好友和同父異母弟弟的幫助下暫且度過了難關,當他精神煥發(fā),打算重整旗鼓時,上了年紀的日瓦戈醫(yī)生在上班的路上心臟病發(fā)作,死在了莫斯科街頭。在小說的中后篇幅,還有一個線索,就是日瓦戈和拉莉薩的關系,日瓦戈醫(yī)生在家庭之外,愛上了拉莉薩,在他從游擊隊逃回來之后,小說基本以日瓦戈和拉莉薩的生活為主線而展開。至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之后窮困潦倒,又和年輕的瑪麗娜結婚生子,那時的日瓦戈精神面貌已經衰落至極,明顯的感覺到日瓦戈的悲劇人生即將接近尾聲。
感想。
這篇小說的感情基調平和而略帶灰暗,大師們往往喜歡用平實樸素的筆調來表現(xiàn)一個大時代的特征。
大變革時代可以造就英雄,開創(chuàng)人類歷史新紀元,但大變革帶給普通人的往往是痛苦和絕望,《日瓦戈醫(yī)生》講述的就是普通人在俄國革命時代的悲劇人生。日瓦戈從出生之后,經歷了俄國19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短短的十幾年之間,俄國更換了三個政權,而三個政權的殘酷戰(zhàn)爭更是讓俄國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帕斯基爾納克塑造了日瓦戈醫(yī)生這一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俄國普通人在20世紀初的生活狀況,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他對革命的態(tài)度。本人非常佩服俄羅斯作家的使命感,就是所謂的“彌賽亞”精神。明知批判革命會對自己不利,但就是要寫出來,本人認為這是受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從沙皇時代起,俄國文學家就具備了這種使命感。帕斯捷爾納克就是這樣一位俄羅斯作家,他在國外發(fā)表《日瓦戈醫(yī)生》后不久,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也因此遭到蘇聯(lián)社會的強烈批判,被開除出作協(xié),帕斯捷爾納克也在兩年之后黯然離世。
在革命初期,日瓦戈是持歡迎態(tài)度的,但當他親眼目睹革命的血腥暴力和一部分革命者的虛偽面目后,開始厭惡革命。日瓦戈越來越感到這一切都是騙人的,他認為人應該為現(xiàn)在的生活而生活,不應該為了未來的生活而犧牲現(xiàn)在的生活,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的。然而事實是,無論日瓦戈的思想多么有道理,多么先進,這都不能改變什么,革命是大勢所趨,一個人在時代面前的呼喊如同螳臂當車一樣毫無意義。
如今我們身處太平時代,在大好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國家,為和平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切莫浪費這美好的年代,需知“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感情方面,應該說日瓦戈在帕斯捷爾納克筆下表現(xiàn)地是俄羅斯式的愛情。日瓦戈在和妻子托尼婭感情很好地情況下,又和拉莉薩保持曖昧關系。妻兒被驅逐出國后,日瓦戈又在莫斯科娶年輕的瑪麗娜為妻。如此混亂的關系,如果在中國,肯定被罵地狗血淋頭了。此時我不禁想起我國詩人徐志摩,有多少人拿他和梁思成比較,他的花心和梁思成的專一;有多少人來開他的玩笑,“我想和你一起睡覺,這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這是徐志摩”,我在微信上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朋友們轉的這些消息,而且點贊的人奇多。詩人的世界,我們不懂,但在我們欣賞詩人的佳作時,是否要考慮尊重詩人本人一下?這在側面也反映出當代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有待提高,因為在談及文學大師時,人們感興趣的不是他們的作品,而是他們那無可緊要的私生活?;氐饺胀吒赆t(yī)生身上,他很愛妻子和拉莉薩,后來他承認,愛拉莉薩更多一些。俄羅斯的家庭觀念和愛情觀念也是偏向于傳統(tǒng)的,雖然日瓦戈和拉莉薩很相愛,但雙方都認定不能在一起,堅決要找回自己的家庭。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文章結尾,我希望用四句詩來慰藉日瓦戈醫(yī)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日瓦戈醫(yī)生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文中指出,他寫地極富哲理的小冊子影響了很多人,但這與他有什么關系,日瓦戈醫(yī)生想做地只是找回家庭,有時間寫寫東西,過簡單幸福的生活而已。他的去世,如此安靜,又如此突然,只愿他能在天堂得到幸福。
每次看完這種大長篇(雖然看的電子書),都感覺自己跟著書里的人走過了好漫長的人生路。
總體來說,本書還是不錯的。故事主線是日瓦戈的一生,故事背景是一戰(zhàn)期間的蘇聯(lián)。支線不少,整體內容比較豐滿。雖然人名很多,剛開始看覺得有點煩亂,但看多了之后,其實很多配角也就一帶而過了,對整體的閱讀影響也不太大。
身邊的人來來往往,浮浮沉沉的,日瓦戈醫(yī)生卻好像一直沒有什么變化,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觀著周圍發(fā)生的一切,不斷地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然后不了了之,并且總能為自己擺出種種理由。文化人該有的習性——浪漫、多情、懦弱、矛盾、優(yōu)柔寡斷、意志薄弱,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閱讀過程中不禁感到困惑:
為什么像日瓦戈這樣的男的會有這么多人喜歡?因為帥氣有才華?
至于拉拉這種萬人迷形象就沒什么好困擾的'了。
最終受傷的總是像冬妮婭這樣理性、賢惠、務實的女人。
但整部書里,印象最深的是帕沙。
如果沒有發(fā)生那么多意外,帕沙看起來應該是個沒什么脾氣、老婆至上的暖男,但是愛之深恨之切,就因為得知了拉拉的遭遇,一個這么乖巧的人居然走上了參軍這條血腥的不歸路,最后為了政治原因,他甚至變得連自己家人都不敢認,而自殺這個結局又說明了他雖然走了很多彎路,但最終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梢哉f這是一個最立體,也最寫實的形象。
《日瓦戈醫(yī)生》嶄新的封皮上寫著這樣醒目的一行字:20世紀蘇俄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同時,它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閱讀完這部作品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感受。
我發(fā)現(xiàn)讀一本書之前先看作品梗概、簡介或者是評論性的文章會對閱讀過程有不良影響。有時候光看簡介,你會覺得作品應該符合自己的胃口,結果一讀,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有時候一看梗概,就判定作品不適合自己,很可能會錯失佳作。還有時候,你通過導讀了解了大致情節(jié),就等著閱讀過程中看看那個人物的命運是怎么變化的,結果,作品中根本沒有具體寫。就像《日瓦戈醫(yī)生》,我在導讀中讀到作品中的兩個次要人物一個選擇擁護革命,一個投靠了舊政權,結果兩個人最后都是被肅清的命運。我就想讀讀其中的原委,結果書都讀了百分之八十了,這兩個人物才出現(xiàn)了兩三回,其中還包括側面描寫。和我預期的飽滿的人物形象刻畫和深刻的人物命運描寫大相徑庭。
堂堂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竟然名不副實?不是的。這就是我要談的第二點感受?!度胀吒赆t(yī)生》最大的亮點在語言。其一,作者帕斯捷爾納克有音樂和繪畫等方面的藝術修養(yǎng),因此其語言充滿音樂性和色彩感。比如,“劇痛以銀鈴般的陣陣笑聲顯示出來”這句話中讀來動聽如音樂的詞匯“銀鈴般的陣陣笑聲”,同時,作者沒有用“鈴聲”或“鈴鐺”,而是“銀鈴”這樣富有色彩美感的詞匯,使短短的一句話讓人嘆服。其二,作者用這樣美的語言描寫了大量的滿目瘡痍的戰(zhàn)場、流離失所的難民和頹敗荒蕪的村莊,優(yōu)美的語言和所描寫的內容形成巨大的反差,但是讀來并不覺得不妥,這樣的反差,給作品增添了一種哀傷的頹廢的美,你反而能從中感受到作者那種熾烈的愛國之情。比如,在作品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的對“老鼠”的描寫,“老鼠”的可憎,并沒有影響到作者語言的美感和作品的詩意。其中的滋味,只有你自己閱讀時才能體會得到。
第三方面的感受就是有關故事的情節(jié)了。主人公日瓦戈醫(yī)生開始也為革命的欣欣向榮而欣喜,可是親歷革命帶來的離難、殺戮之后,他保留了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反思了在巨變的時代之下,個人最需要的是安穩(wěn)的工作、家庭的秩序和對生活的基本的熱愛。這種人物的設定和當時蘇俄社會主義革命的浪潮大相徑庭,因此本書只能以意大利文在歐洲出版。
讀完一本書,就要及時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記錄下來,用文字記錄這些頭緒紛繁的感悟其實就是一次梳理,也是一次思維的提升。
小說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日瓦戈和拉拉的愛情,他們一生僅有幾次相聚,但無可避免的命運促使他們相識、相愛又分離,日瓦戈死后,拉拉守在他的棺木旁:“盡管還有些模糊不清,但她領悟了死是什么,領悟了什么叫對死有所準備,什么是面對死亡而毫無畏懼,似乎她在世上已經活過二十回,多次地失去過日瓦戈,心靈在這方面積累起了完整的經驗?!倍嗝春裰氐母星?,像冬天的風刮過的白樺樹林,像積雪覆蓋的廣袤的俄羅斯大地,像坐著雪橇在冰天雪地里的堅毅臉龐。少了歡樂,充滿了沉甸甸的質感。他們的愛情,書中描寫到:他們相愛,是因為周圍的一切希望如此,這里有他們腳下的大地,他們頭上的天空、云朵和樹木。他倆的愛情得到周圍人們的喜歡,那程度恐怕勝過了他們對自己愛情的欣喜。為他們的愛情感到喜悅的,還有街上陌生的行人,無限伸展的遠方,他們定居和幽會的房間。無論何時,他們也沒有忘卻最崇高最誘人的感受:共同雕塑世界的樂趣、同整個世界畫面息息相關的親熱感、融于整個畫面的壯美之中和屬于整個宇宙的感覺。
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也許他們是彼此理解而又互相保護,和世界保持著適當?shù)木嚯x,他們的觀念、想法接近,共同塑造起完整的精神世界,他們的感情落到生活實處,領悟生活的智慧,搭建起彼此擋雪的屋棚。
書中另一個偉大之處就是對當時政治環(huán)境的描寫,人在政治下的變形和異化,首先體現(xiàn)在語言上:
“日瓦戈瀏覽起標題來:《關于對有產階級征用和課稅的辦法》,《關于工人監(jiān)督》,《關于工廠委員會》,日瓦戈看到沒完沒了千篇一律的東西,不禁頭暈起來。這些標題是哪個時期的呢?什么時候寫的呢?去年的還是前年的?一生中他只有一次幾位贊賞這種語言的決然和干脆,這種思想的率直。難道就為了這么一次不小心的贊賞,他便該一輩子再也見不到別的,只能讀這些許多年來一成不變的狂妄的喊叫和要求嗎?時間越久,這種喊叫和要求就越發(fā)沒有生命力,越發(fā)難以理解也難以實現(xiàn)?!?/p>
記得當時看《1948天地玄幻》,記錄了當時的文件,這樣率直暴力的語言充滿“砸向一切”“打倒”“毀滅”“走狗”等詞,語言喪失了“美”和“意”,成了傷害人毀滅人精神的直接工具,空洞而又攻擊性。
還有當時政治,對人思想的壓迫,當拉拉再次見到丈夫帕沙,彼時他已不再是那個愛好鉆研古典文學的拉丁文系教授,而是剛毅無情的斯特尼爾拉科夫將軍,“仿佛某種抽象的東西溶進了這面孔,使它市區(qū)光澤。一張生動的人臉,變成了思想的化身,思想的原則,思想的圖象。我明白了,是他所現(xiàn)身的那種力量,不斷作用的結果;這種力量是崇高的,但又是令人窒息的,無情的,說不定什么時候連他也不會饒過。我感到他已經被劃定,是命運的使然?!?/p>
在醫(yī)學院時,尤利日瓦戈的一位教授提醒他:“細菌在顯微鏡下或許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它們卻對人類做些丑陋的事?!?/p>
日瓦戈的理想和原則信仰站在戰(zhàn)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革命和接下來的內戰(zhàn))所帶來的殘酷和恐怖的對立面。書中有很大的部分在描述理想主義是如何的被布爾什維克、叛軍和白軍所摧毀。尤利必須在那的時代親眼目睹食人、分尸和其他無辜平所遭受的恐怖事件。甚至于他一生的摯愛—拉拉,都從他身邊被奪走。
他對于戰(zhàn)爭可以把整個世界變得無情、把之前和平相處的人們變得水火不容而深思良久。他那橫跨的旅程可以說是有種史詩的感覺,因為他所經歷過的世界是那樣的不同。
他渴望可以找到一個地方可以逃離這一切,這驅使著他橫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最終回到莫斯科。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隱約的批評了蘇聯(lián)的意識形態(tài):他不同意“鍛造一個新人”,因為這違反了人性。這也是這個小說的主體思想。
重視個性價值和自由并非主張僅僅關心自己,而是意味著尊重每一個人,愛別人,特別是不幸的人。作品中日瓦戈的這種博愛思想,同樣是從韋杰尼亞夫那里接受的。從少年時代起,他就感覺到舅舅總是懷著同一切人平等相處的高尚感情。
他曾在冬妮婭母親的病床前說:“在此人心中存在的人,就是這個人的靈魂。這才是您本身,才是您的意識一生當中賴以呼吸、營養(yǎng)以至陶醉的東西。這也就是您的靈魂、您的不朽和存在于他人身上的您的生命。”
日瓦戈與拉拉之間的愛更是一種舍己的、帶有自我犧牲性質的愛。盡管日瓦戈知道拉拉如其本人所說是“心靈受了創(chuàng)傷的人”,卻仍然無私地愛著她。兩人感情愈深就愈關注對方的幸福,都鼓勵對方回到自己的親屬身邊去。
讀《日瓦戈醫(yī)生》,很多時候有冷颼颼的感覺。人們在冰天雪地里互相殘殺,為了各自的信仰,無意義地走向死亡。他們懷著滿腔熱情,進行殘酷的戰(zhàn)爭,與無冤無仇的人互相射擊,凸顯了人類靈魂的卑微。
一個醫(yī)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被卷入戰(zhàn)爭環(huán)境,他的無奈與抗爭,對生活的掙扎歷歷在目。其實,他只想和親人在一起,享受人世間溫馨的家庭生活,可惜時代的環(huán)境那么不可抗拒,他在冰天雪地樣的環(huán)境里艱難行走,幾度與親人離散。
整部作品給人的感覺是西伯利亞地區(qū)的寒冷。在寒冷的色調里,醫(yī)生悲天憫人的情懷,是書中溫暖的潮流,他心中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光環(huán),是冰天雪地里圣潔的雪蓮花。他救助敵方受傷的士兵,盡管那個士兵明確表示仍將返回敵方陣營,繼續(xù)與他們?yōu)閿常€是想盡辦法讓那個士兵返回自己的部隊。自然環(huán)境的'酷寒不足以使人畏懼,使人內心打冷顫的是人心的冷酷。戰(zhàn)爭讓許多平民百姓走向死亡甚至患上嚴重的精神病,有一個士兵竟然因為害怕自己死后,妻子和孩子會遭受凌辱,而自己先把妻子和孩子殺死。
冰天雪地的樹林里,還有比殺死自己的親人更令人心寒的嗎?帕斯捷爾納克讓人感受到他那個時代給人們造成的心里重壓,難怪當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他遭受了國家體制內文壇的攻擊,在孤獨中黯然離去。
日瓦戈是個典型的俄羅斯知識分子,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熏陶,他抱著以基督福音為基礎的歷史觀、博愛和自我犧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惡”的原則,經歷了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zhàn)爭、新經濟政策和社會主義建設等等。外部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瓦戈卻始終不改初衷,一顆赤子之心愈挫愈堅。他保持著精神上的獨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則去審視社會歷史的變遷。
我敬佩這個一生誠實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滿懷人道主義精神的醫(yī)生,在那個動蕩不安的紛亂時代,在種種苦難和厄運的殘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堅守著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時代風尚、追趕浪頭,從他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他對人類精神自由的一種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運注定以悲劇結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義性,卻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現(xiàn)實,走一條回避戰(zhàn)爭的中間道路,想尋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卻忘了:任何游離在社會之外、獨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日瓦戈醫(yī)生》是部經典,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來看下面的讀后感:
今天再談論《日瓦戈醫(yī)生》,顯然是撿了一個陳舊的話題,全然沒有了十多年前的轟動效應。
人們是以怎樣的目光驚詫于作品中所浸透的悖世之論,又是以怎樣的一種心情為帕斯捷爾納克的不幸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淚的。
如今,那種因猛然看到了神秘面紗被掀開后的一切而產生的狂喜、驚訝乃至困惑的心情都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煙消云散了。
倘若這部作品對于我們依舊魅力不減當年,那只能是它的經典性的緣故了。
《日瓦戈醫(yī)生》是部經典,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
就其誕生的年代而言,它無疑是蘇聯(lián)文學的經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經典,是無須添加任何定語的經典。
不知誰是始作俑者,蘇聯(lián)文學(包括當代中國文學)中的許多所謂"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紅色經典"的稱謂。
不知率先發(fā)明出"紅色經典"這一稱謂的人究竟是出于贊賞,還是出于譏諷。
其實,真正的文學經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
那些所謂"紅色經典",那些夠不上"經典"的"紅色經典",也許恰恰是因為無法承受"經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無奈地躲進了"紅色"二字的保護傘下。
經典要求作家有一種宏大的歷史視野,人們要求經典具有史詩的風采。
記得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日瓦戈醫(yī)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畫出俄羅斯近45年的歷史"。
不錯,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yī)生》里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
難怪美國人埃德蒙·威爾遜會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戰(zhàn)爭與和平》這部巨作相提并論。
不過,對于在歷史震蕩與變遷中滋養(yǎng)出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的蘇聯(lián)作家們,這種宏大的敘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蘇聯(lián)文學中,幾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巨著都包含了廣闊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畫卷。
然而,遠非每一部這樣的巨作都可被視為傳世之經典。
經典畢竟是寥若星辰的。
能夠踏入經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對現(xiàn)實與歷史充滿了強烈的批判意識,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的作品。
文學的本質就是對現(xiàn)實的審美化的否定與超越。
如果沒有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否定與超越精神,藝術的生命也就不復存在。
這是藝術的基本價值所在,藝術的天性使然。
品讀《日瓦戈醫(yī)生》,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其字里行間浸透著強烈的批判意識。
一時間,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似乎也就決定了對該小說的不同的價值判斷。
于是,一種頗滑稽的局面形成了:那些實在難以割舍對《日瓦戈醫(yī)生》這部杰作的青睞的人,只好千方百計地竭力否認作家心中存有哪怕半點兒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否定性。
當年評論家沃茲德維任斯基說:"無論日瓦戈,還是帕斯捷爾納克本人,都談不上是反對革命的人,談不上對抗革命"。
他的說法恐怕體現(xiàn)了大多數(shù)喜愛這部作品的人的心態(tài)。
但是,筆者以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45年以前反對刊登這部小說的《新世界》雜志那五名編委的感受更實在些。
他們確確實實覺察出了蘊涵在小說中的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批判。
工業(yè)化社會乃至后工業(yè)化社會的尖銳而深刻的批判與否定一樣,《日瓦戈醫(yī)生》也同樣閃爍著批判的鋒芒。
倘若現(xiàn)在還把批判與否定的精神只賦予偉大的19世紀俄羅斯文學;倘若現(xiàn)在還以為新生的蘇聯(lián)文學只能為新生的蘇維埃社會獻上甜美的贊歌,那就未免太滑稽了。
但是,雖然當年那五個編委嗅出了小說的批判味兒,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小說的否定精神有正確的理解。
我敬佩這個一生誠實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滿懷人道主義精神的醫(yī)生,在那個動蕩不安的紛亂時代,在種種苦難和厄運的殘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堅守著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時代風尚、追趕浪頭,從他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他對人類精神自由的一種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運注定以悲劇結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義性,卻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現(xiàn)實,走一條回避戰(zhàn)爭的中間道路,想尋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卻忘了:任何游離在社會之外、獨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日瓦戈醫(yī)生》這部解凍文學時期的長篇小說,因帕斯捷爾納克憑借它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更具有傳奇色彩。故事的男主人公尤里·日瓦戈是一名醫(yī)生,但是在他成為一名醫(yī)生之前,更準確的說,是他的這一生,都過得非常之坎坷,有點生不逢時的有傷感。首先是被父親拋棄,爾后失去母親。長大后,才當醫(yī)生、成了家不久,便被應征入伍,隨后更是顛沛流離,認識了女友拉拉,經歷了他認為最美好的愛情,經歷過各種生離死別,最后在坐電車的時候,心臟病發(fā),猝死于車上,終于完結了他痛苦的一生。
在我看來,日瓦戈醫(yī)生更大程度上來講,是死于一種孤立無援的孤獨感。戰(zhàn)爭,無論什么時候都是罪惡,是所有不幸發(fā)生的根源。革命,本來就是要流血的。到底一直以來被頌揚的十月革命,以及前后的一系列戰(zhàn)爭,帶給俄羅斯人們是福多于禍,還是禍大于福呢?我不是政治學家,也不是歷史研究者,無法從這一深層次去評論它。但是就我自己的觀點,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后果,我覺得這場戰(zhàn)爭對于俄羅斯當時的群眾來說是一場災難。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知識分子更是痛苦。
小說紀錄了主人公尤里?日瓦戈顛沛流離,命途多舛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日瓦戈毫無疑問是個極為出色的人,作為一名醫(yī)生,他善良,仁慈,救死扶傷,毫無偏見。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關心祖國的命運,有責任心??上r代的動蕩注定了個人的幸福難以實現(xiàn),日戈瓦醫(yī)生一生經歷也就是那個時代尋求救贖之路的知識分子的命運的寫照。
戰(zhàn)爭的殘酷讓日瓦戈痛恨暴力,流血,痛恨腐朽的沙皇統(tǒng)治。因此,十月革命勝利后,他為新政權的建立而歡呼歡呼雀躍,但事實上革命后的俄羅斯并不是那么美好,物資的嚴重不足,革命后的遺留問題使人民掙扎在生存的邊緣。更可怕的是,動蕩還遠未終止,革命揭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打著革命的名義實施的各種暴行,肆無忌憚的踐踏人的價值。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背誦書本上十月革命諸多重要的歷史意義,卻忽略了對于當時的人民群眾革命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蛟S,我們該學會更為客觀全面的審視這一段歷史。
小說中日瓦戈先后經歷過三段感情,在我看來,他與妻子托尼婭的愛是青梅竹馬,水到渠成;他與拉拉的愛情,是最純粹,最真摯的。拉拉是日格瓦在精神上的共鳴者,寄托者,盡管由于時局的動蕩與家庭的責任使他們最終分開,但在日瓦戈的心里,拉拉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他與瑪琳娜的結合則是歷經磨難后平淡如水的歸宿。
文檔為doc格式。
。
我不是一個偏激的人,但我讀《日瓦戈醫(yī)生》時,不得不承認瘋狂的年代沒有春天,政治游戲不需要詩意。戰(zhàn)爭、饑餓、動蕩瘋狂洗刷著俄羅斯大地,它們構成《日瓦戈醫(yī)生》的整個背景。它們像一股洪流洶涌著,毫無仁慈地卷走許多美好的東西。仿佛惡魔來到人間完成一次上帝的旨意:把人還原為獸類。人們在大地上癲狂,在災難的垃圾堆里倉皇四顧。深思已沒有意義,詩意的生存成為奢望,人變成一個革命的抽象的符號,人性迷失于那些革命理論的概念之中。
然而總有幾朵風雨吹打不去的花,或者說總有幾塊在激流的沖蕩中仍不肯隨波而動的磐石。這就是男女主角日瓦戈和拉拉。
日瓦戈是一個孤兒,他的觀點、習慣和稟賦是獨特的,他善于思考并善于寫作,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歸功于他的舅父。藝術和歷史對他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又對物理學和自然科學感興趣。最后他選擇了醫(yī)學。他成為了有名的日瓦戈醫(yī)生。日瓦戈醫(yī)生先被征入俄法戰(zhàn)爭時的衛(wèi)生隊,后來在逃向偏僻的西伯得亞途中被抓去作為紅軍游擊隊的軍醫(yī),在戰(zhàn)爭中家人被驅逐出境,與情人、事實上的第二位妻子拉拉度過了一段惶恐而難忘的日子。在幫助拉拉逃向遠東后自己逃回莫斯科。多年后又與一位崇拜他的女孩生活在一起。這時候他變成了一個邋遢的窮苦人,在一次坐電車的途中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美麗的拉拉是一位與日瓦戈醫(yī)生有著同樣氣質、稟賦的人。在圣誕晚會上日瓦戈親眼目睹了拉拉試圖去刺殺那位毀她清白的經紀人,第一次見識了拉拉的勇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因精神的相通和命運的安排而走到了一起。用原文的話說:“他們相愛不是被情欲所灼傷,他們彼此因為周圍的一切都渴望他們相愛:腳下的大地、頭上的青天、云彩和樹木?!?/p>
自由的呼吸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里不啻是困難,甚至是一種罪孽。日瓦戈和拉拉滿懷對真理的渴望,追求完美的境界。他們熱愛藝術,思考未來。他們善良、與世無爭。然而戰(zhàn)爭、革命作為時代精神壓迫著每一個角落。家人離散、生活困頓,人命如草芥一般在狂潮中浮沉。他們尋求人類崇高價值的靈魂遠處歸依。有一個片斷深深地吸引著我:日瓦戈和拉拉逃向荒僻的瓦雷金納,他們在那里度過了十二個愉快自由的日子,日瓦戈在這里愉快地寫作,住處的周圍是雪海茫茫,不時傳入狼的嚎叫。這一個極具象征意味的片段預示了他們未來。他們終于回到那個敵視他們的世界中去了,他們無處可逃。他們脫離時代,追求自由,他們是有罪的。
他們渴望一種秩序。在暴力狂歡的原野上,一切都顛倒。人們不是按自身的特性生長。本可成為歌唱家的成了電報員,本可成為美術家的熱衷于政治說教。人們把公式化的感覺當成了人類的共性。思想貧乏者成為教授,思想的原創(chuàng)人卻淪為這種教授的零雜工。糧食在田野里自生自滅,而鄉(xiāng)村城鎮(zhèn)卻到處在鬧饑荒。戰(zhàn)爭的動力是什么呢?書中那位叫金茨的政委叫人難忘。金茨對備受戰(zhàn)爭折磨的士兵演講,講軍人的天職、祖國的意義之類。結果他被憤怒的士兵追趕得狼狽不堪,最后要了他的命。無論什么戰(zhàn)爭都沒有完全的純潔。工人出身的.加利烏林做了白軍首領,高貴而才華出眾的帕沙則在紅軍中屢建功勛。當然帕沙因為不是布爾什維克而知道許多機密,最后被逼自殺。為什么生活會步入這條軌道呢?拉拉說得多好:“只有蹩腳書里的人才分為兩個陣營,互不來往??稍谏钪幸磺卸冀豢椩谝黄鹆恕!?/p>
世界上沒有一棵不美的樹。人是美麗的,人的尊嚴、人的價值是一個有序自由的世界最重的砝碼。書中又一個片斷重重地撞擊著我。日瓦戈醫(yī)生在一次戰(zhàn)斗中不得不向走進伏擊圈的白軍士兵射擊。但他不忍心,因為對面走來的都是些年青的生命,其中不乏與他有同樣氣質、稟賦的人,他只好把子彈射向開闊地帶的一棵白樺樹。生命變成枯敗的葉子,被隨意地吹落,這是一顆善良高貴的心不能忍受的。
顯然,事物都有其辯證矛盾的兩面,我們不能隨波逐流,被大潮流所“挾持”。當然,我們并不是要去背道而馳,反對時代的潮流。只是我們要保留自己的觀點,以客觀的眼光看待事物?!度胀吒赆t(yī)生》是一部經典小說,但它并不是“紅色經典”,它是一部閃爍著批判鋒芒的巨著。這部小說,給了我對歷史和現(xiàn)實新的看法和認知角度,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將以辯證客觀全面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看待事,處理工作。
本書《日瓦戈醫(yī)生》講述了在20世紀上半葉的俄羅斯,主人公尤里—日瓦戈和他身邊的親朋好友如何經歷當時社會大變革的故事。
該作描述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婭以及美麗的護士拉拉之間的愛情三角故事,通過描寫日瓦戈醫(yī)生所遭遇的種種經歷,來表現(xiàn)俄國兩次革命和兩次戰(zhàn)爭期間宏大歷史的另一側面戰(zhàn)爭的殘酷、毀滅的無情、個人的消極。
書中前期有兩條主要的故事線。
一條是尤里—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婭的童年青年故事,他倆是青梅竹馬,大學畢業(yè)后就結婚了,有一個兒子,但是后來日瓦戈應征去參軍,成為一名戰(zhàn)地醫(yī)生,從此兩人關系慢慢發(fā)生變化。
另外一條是拉拉和她丈夫帕沙的故事,她倆也是青梅竹馬,拉拉的童年經歷挺坎坷的,被母親的情人侵犯了,還懵懂地以為那是愛情,還好遇到帕沙,一個懂得愛護她的有能力的男孩。但是后來他自愿參軍去了,拉拉一直沒有他的消息,某天傳來帕沙戰(zhàn)死沙場的噩耗。
后來拉拉為了弄清楚帕沙究竟是怎么了,她到前線當了一名護士,和日瓦戈醫(yī)生相識。日瓦戈和拉拉常常見面,對她產生了感情,就這樣,兩條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人生軌跡因為戰(zhàn)爭有了交集。
故事中出現(xiàn)了很多人物的名字,這些名字很長,難記,而且關系還不好搞清楚,還好主人公的名字有簡稱。為了更好的了解人物關系,我邊看邊列出每個出場的人物關系圖,主要是圍繞日瓦戈和拉拉身邊的關系網,有時候出現(xiàn)兩三個名字,都不知道他和主人公是什么關系,有了這個表可以更好地梳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在列這個表的過程中,我可以鍛煉自己的專注力,在梳理人物關系網過程中,還可以鍛煉邏輯能力。對于主人公——日瓦戈,我有兩點想說的。
一是,他是真滴渣,渣男的渣。為什么自己有老婆了,還是不能忘記拉拉,后來甚至當冬妮婭懷孕了,還經常去找拉拉!日瓦戈內心很糾結,從軍隊回來,和冬妮婭重聚后,發(fā)現(xiàn)自己對她的看法態(tài)度不一樣了,她只是一個家庭主婦,每天所考慮的都是雞皮蒜毛的小事,而美麗大方有思想的拉拉才是自己想要追逐的理想伴侶。但是他又不忍心和冬妮婭挑明,他認為自己還是愛著她的,不想因此傷害她。這也就是在那個特殊年代,兵荒馬亂的,要是放在現(xiàn)在,日瓦戈這種“吃著碗里,瞧著鍋里”的做法,會讓他變成過街老鼠。
第二是,還是日瓦戈這個有才華、有理想、對于生活有自己態(tài)度的人,讓我想起一句話:知識是新的性感!
不然一個樣貌不算出色,性格不算好的醫(yī)生怎么會有一個又一個女人為他癡迷,冬妮婭、拉拉、馬林娜三個女人對他都愛得死去活來。日瓦戈是個作家、詩人,他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都寫成文字,后來有人把他的隨筆整理出書,在當時廣泛傳頌。
冬妮婭和日瓦戈是青梅竹馬,從小培養(yǎng)的感情最后成為了夫婦,這是一件美事。而拉拉是被日瓦戈的知識面廣、思想前衛(wèi)所吸引,找到一個和自己在同一個頻道上溝通的人,也是不容易,但是由于當時戰(zhàn)爭的緣故,他們都沒能夠和日瓦戈走到最后,分分合合,最后拉拉再見到日瓦戈的時候,卻已是在日瓦戈的葬禮上了。
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20世紀上半葉的俄羅斯,那時的俄羅斯正處于社會性質變革的動蕩中,日瓦戈的思考和探索與時代潮流不斷產生沖突,他和亞歷山大(岳父)、拉拉、戈爾東和杜多羅夫(好友)經常爭辯有關時代潮流的問題,說一大堆很繞口,很難理解的觀點。
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他的觀點,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反而越來越相信:歷史的形成不在于“人民”,而在于人性;只有個性是不朽的,正是個性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歷史本身;在歷史中生活的人,如果沒有關于個性自由的思想,沒有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愛,就不能創(chuàng)造和生活。
最后,從作者對戰(zhàn)爭的正面、側面、反面的描寫中,我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無情,數(shù)百萬人流連失所,生活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和平不易。
品讀《日瓦戈醫(yī)生》,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其字里行間浸透著強烈的批判意識。
一時間,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似乎也就決定了對該小說的不同的價值判斷。
于是,一種頗滑稽的局面形成了:那些實在難以割舍對《日瓦戈醫(yī)生》這部杰作的青睞的人,只好千方百計地竭力否認作家心中存有哪怕半點兒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否定性。
當年評論家沃茲德維任斯基說:"無論日瓦戈,還是帕斯捷爾納克本人,都談不上是反對革命的人,談不上對抗革命"。
他的說法恐怕體現(xiàn)了大多數(shù)喜愛這部作品的人的心態(tài)。
但是,筆者以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45年以前反對刊登這部小說的《新世界》雜志那五名編委的感受更實在些。
他們確確實實覺察出了蘊涵在小說中的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批判。
工業(yè)化社會乃至后工業(yè)化社會的尖銳而深刻的批判與否定一樣,《日瓦戈醫(yī)生》也同樣閃爍著批判的鋒芒。
倘若現(xiàn)在還把批判與否定的精神只賦予偉大的19世紀俄羅斯文學;倘若現(xiàn)在還以為新生的蘇聯(lián)文學只能為新生的蘇維埃社會獻上甜美的贊歌,那就未免太滑稽了。
但是,雖然當年那五個編委嗅出了小說的批判味兒,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小說的否定精神有正確的`理解。
談到《日瓦戈醫(yī)生》,必然要對它的作者有一些了解。鮑里斯·列昂尼德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父親是著名畫家,母親是出色的鋼琴家,濃厚的家庭藝術氛圍為帕斯捷爾納克以后走上文學道路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帕斯捷爾納克是以詩人身份步入俄羅斯文壇的,1914年作家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在云霧中的雙子星座》。馬雅可夫斯基稱他為“詩人中的詩人”。與此同時,帕斯捷爾納克也有諸多的散文和小說問世,他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yī)生》寫于1948年,在1955年至1956年冬完成。1957年至1958年小說用十幾種文字在國外出版。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這樣寫道“在當代抒情詩和俄國的史詩傳統(tǒng)上,他都獲得了極為重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帕斯捷爾納克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的思想與蘇聯(lián)當局的要求不符,或者可稱之為“不合時宜的思想”,因此帕斯捷爾納克未得到蘇聯(lián)社會的青睞,甚至遭到批判。
作品概述。
《日瓦戈醫(yī)生》是以日瓦戈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而展開的。日瓦戈的小名叫尤拉,年幼時父母雙亡,經歷了痛苦的童年。小尤拉是在舅舅尼古拉的照看下長大的,尤拉長大后的思想也深受舅舅的影響。尤拉接受了高等教育,學習醫(yī)學,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醫(yī)生,在他事業(yè)和家庭都蒸蒸日上的時候,一戰(zhàn)爆發(fā),日瓦戈被迫去做軍醫(yī)。在他九死一生找到妻兒時,俄羅斯正在經歷暴雨般的革命。革命中的莫斯科正受到饑餓和寒冷的折磨,日瓦戈和他的妻子天天都在為生計犯愁,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舉家遷往烏拉爾地區(qū)的小城市尤梁津,在那里日瓦戈一家過了一段與世無爭的日子。好景不長,由于游擊隊缺乏軍醫(yī),日瓦戈再次被強制編入軍隊之中,他與家人的聯(lián)系又一次斷絕了。一年多之后,當他逃離游擊隊,尋找家人時,獲知妻兒已和岳父被蘇聯(lián)政府驅逐出境。日瓦戈在心灰意冷之際,歷經千辛萬苦來到莫斯科,希望重新找回自己的家庭,但長期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下孤獨無助的日瓦戈精神狀態(tài)每況愈下,在好友和同父異母弟弟的幫助下暫且度過了難關,當他精神煥發(fā),打算重整旗鼓時,上了年紀的日瓦戈醫(yī)生在上班的路上心臟病發(fā)作,死在了莫斯科街頭。在小說的中后篇幅,還有一個線索,就是日瓦戈和拉莉薩的關系,日瓦戈醫(yī)生在家庭之外,愛上了拉莉薩,在他從游擊隊逃回來之后,小說基本以日瓦戈和拉莉薩的生活為主線而展開。至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之后窮困潦倒,又和年輕的瑪麗娜結婚生子,那時的日瓦戈精神面貌已經衰落至極,明顯的感覺到日瓦戈的悲劇人生即將接近尾聲。
感想。
這篇小說的感情基調平和而略帶灰暗,大師們往往喜歡用平實樸素的筆調來表現(xiàn)一個大時代的特征。
大變革時代可以造就英雄,開創(chuàng)人類歷史新紀元,但大變革帶給普通人的往往是痛苦和絕望,《日瓦戈醫(yī)生》講述的就是普通人在俄國革命時代的悲劇人生。日瓦戈從出生之后,經歷了俄國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短短的十幾年之間,俄國更換了三個政權,而三個政權的殘酷戰(zhàn)爭更是讓俄國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帕斯基爾納克塑造了日瓦戈醫(yī)生這一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俄國普通人在20世紀初的生活狀況,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他對革命的態(tài)度。本人非常佩服俄羅斯作家的使命感,就是所謂的“彌賽亞”精神。明知批判革命會對自己不利,但就是要寫出來,本人認為這是受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從沙皇時代起,俄國文學家就具備了這種使命感。帕斯捷爾納克就是這樣一位俄羅斯作家,他在國外發(fā)表《日瓦戈醫(yī)生》后不久,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也因此遭到蘇聯(lián)社會的強烈批判,被開除出作協(xié),帕斯捷爾納克也在兩年之后黯然離世。
在革命初期,日瓦戈是持歡迎態(tài)度的,但當他親眼目睹革命的血腥暴力和一部分革命者的虛偽面目后,開始厭惡革命。日瓦戈越來越感到這一切都是騙人的,他認為人應該為現(xiàn)在的生活而生活,不應該為了未來的生活而犧牲現(xiàn)在的生活,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的。然而事實是,無論日瓦戈的思想多么有道理,多么先進,這都不能改變什么,革命是大勢所趨,一個人在時代面前的呼喊如同螳臂當車一樣毫無意義。
如今我們身處太平時代,在大好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國家,為和平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切莫浪費這美好的年代,需知“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感情方面,應該說日瓦戈在帕斯捷爾納克筆下表現(xiàn)地是俄羅斯式的愛情。日瓦戈在和妻子托尼婭感情很好地情況下,又和拉莉薩保持曖昧關系。妻兒被驅逐出國后,日瓦戈又在莫斯科娶年輕的瑪麗娜為妻。如此混亂的關系,如果在中國,肯定被罵地狗血淋頭了。此時我不禁想起我國詩人徐志摩,有多少人拿他和梁思成比較,他的花心和梁思成的專一;有多少人來開他的玩笑,“我想和你一起睡覺,這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這是徐志摩”,我在微信上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朋友們轉的這些消息,而且點贊的人奇多。詩人的世界,我們不懂,但在我們欣賞詩人的佳作時,是否要考慮尊重詩人本人一下?這在側面也反映出當代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有待提高,因為在談及文學大師時,人們感興趣的不是他們的作品,而是他們那無可緊要的私生活?;氐饺胀吒赆t(yī)生身上,他很愛妻子和拉莉薩,后來他承認,愛拉莉薩更多一些。俄羅斯的家庭觀念和愛情觀念也是偏向于傳統(tǒng)的,雖然日瓦戈和拉莉薩很相愛,但雙方都認定不能在一起,堅決要找回自己的家庭。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文章結尾,我希望用四句詩來慰藉日瓦戈醫(yī)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日瓦戈醫(yī)生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文中指出,他寫地極富哲理的小冊子影響了很多人,但這與他有什么關系,日瓦戈醫(yī)生想做地只是找回家庭,有時間寫寫東西,過簡單幸福的生活而已。他的去世,如此安靜,又如此突然,只愿他能在天堂得到幸福。
今天再談論《日瓦戈醫(yī)生》,顯然是撿了一個陳舊的話題,全然沒有了十多年前的轟動效應。
我們大概不會忘記,當這部小說十幾年前在蘇聯(lián)文學的"回歸熱"中終于同故土的親人見了面,并隨后在中國這塊古老的東方鄰邦里再度掀起熱潮時,人們是以怎樣的目光驚詫于作品中所浸透的悖世之論,又是以怎樣的一種心情為帕斯捷爾納克的不幸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淚的。
如今,那種因猛然看到了神秘面紗被掀開后的一切而產生的.狂喜、驚訝乃至困惑的心情都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煙消云散了。
倘若這部作品對于我們依舊魅力不減當年,那只能是它的經典性的緣故了。
《日瓦戈醫(yī)生》是部經典,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
就其誕生的年代而言,它無疑是蘇聯(lián)文學的經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經典,是無須添加任何定語的經典。
不知誰是始作俑者,蘇聯(lián)文學(包括當代中國文學)中的許多所謂"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紅色經典"的稱謂。
恕筆者直言,當今常掛在人們嘴邊的所謂"紅色經典"(無論是蘇聯(lián)的還是中國的),就其實質而言,乃是在高度政治化、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衍生出的一種文學怪胎,不知率先發(fā)明出"紅色經典"這一稱謂的人究竟是出于贊賞,還是出于譏諷。
其實,真正的文學經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
那些所謂"紅色經典",那些夠不上"經典"的"紅色經典",也許恰恰是因為無法承受"經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無奈地躲進了"紅色"二字的保護傘下。
經典要求作家有一種宏大的歷史視野,人們要求經典具有史詩的風采。
記得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日瓦戈醫(yī)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畫出俄羅斯近45年的歷史"。
不錯,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yī)生》里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
難怪美國人埃德蒙·威爾遜會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戰(zhàn)爭與和平》這部巨作相提并論。
不過,對于在歷史震蕩與變遷中滋養(yǎng)出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的蘇聯(lián)作家們,這種宏大的敘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蘇聯(lián)文學中,幾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巨著都包含了廣闊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畫卷。
然而,遠非每一部這樣的巨作都可被視為傳世之經典。
經典畢竟是寥若星辰的。
能夠踏入經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對現(xiàn)實與歷史充滿了強烈的批判意識,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的作品。
文學的本質就是對現(xiàn)實的審美化的否定與超越。
如果沒有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否定與超越精神,藝術的生命也就不復存在。
這是藝術的基本價值所在,藝術的天性使然。
《日瓦戈醫(yī)生》是部經典,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就其誕生的年代而言,它無疑是蘇聯(lián)文學的經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經典,是無須添加任何定語的經典,來看下面的讀后感:
今天再談論《日瓦戈醫(yī)生》,顯然是撿了一個陳舊的話題,全然沒有了十多年前的轟動效應。
人們是以怎樣的目光驚詫于作品中所浸透的悖世之論,又是以怎樣的一種心情為帕斯捷爾納克的不幸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淚的。
如今,那種因猛然看到了神秘面紗被掀開后的一切而產生的狂喜、驚訝乃至困惑的心情都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煙消云散了。
倘若這部作品對于我們依舊魅力不減當年,那只能是它的經典性的緣故了。
《日瓦戈醫(yī)生》是部經典,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
就其誕生的年代而言,它無疑是蘇聯(lián)文學的經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經典,是無須添加任何定語的經典。
不知誰是始作俑者,蘇聯(lián)文學(包括當代中國文學)中的許多所謂"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紅色經典"的稱謂。
不知率先發(fā)明出"紅色經典"這一稱謂的人究竟是出于贊賞,還是出于譏諷。
其實,真正的文學經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
那些所謂"紅色經典",那些夠不上"經典"的"紅色經典",也許恰恰是因為無法承受"經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無奈地躲進了"紅色"二字的保護傘下。
經典要求作家有一種宏大的歷史視野,人們要求經典具有史詩的風采。
記得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日瓦戈醫(yī)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畫出俄羅斯近45年的歷史"。
不錯,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yī)生》里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
難怪美國人埃德蒙·威爾遜會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戰(zhàn)爭與和平》這部巨作相提并論。
不過,對于在歷史震蕩與變遷中滋養(yǎng)出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的蘇聯(lián)作家們,這種宏大的敘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蘇聯(lián)文學中,幾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巨著都包含了廣闊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畫卷。
然而,遠非每一部這樣的巨作都可被視為傳世之經典。
經典畢竟是寥若星辰的。
能夠踏入經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對現(xiàn)實與歷史充滿了強烈的批判意識,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的作品。
文學的本質就是對現(xiàn)實的審美化的否定與超越。
如果沒有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否定與超越精神,藝術的生命也就不復存在。
這是藝術的基本價值所在,藝術的天性使然。
品讀《日瓦戈醫(yī)生》,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其字里行間浸透著強烈的批判意識。
一時間,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似乎也就決定了對該小說的不同的價值判斷。
于是,一種頗滑稽的局面形成了:那些實在難以割舍對《日瓦戈醫(yī)生》這部杰作的青睞的人,只好千方百計地竭力否認作家心中存有哪怕半點兒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否定性。
當年評論家沃茲德維任斯基說:"無論日瓦戈,還是帕斯捷爾納克本人,都談不上是反對革命的人,談不上對抗革命"。
他的說法恐怕體現(xiàn)了大多數(shù)喜愛這部作品的人的心態(tài)。
但是,筆者以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45年以前反對刊登這部小說的《新世界》雜志那五名編委的感受更實在些。
他們確確實實覺察出了蘊涵在小說中的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批判。
《日瓦戈醫(yī)生》也同樣閃爍著批判的鋒芒。
倘若現(xiàn)在還把批判與否定的精神只賦予偉大的19世紀俄羅斯文學;倘若現(xiàn)在還以為新生的蘇聯(lián)文學只能為新生的蘇維埃社會獻上甜美的贊歌,那就未免太滑稽了。
但是,雖然當年那五個編委嗅出了小說的批判味兒,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小說的否定精神有正確的理解。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moban/28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