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教學計劃能夠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時間,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條理和高效。下面是一些教師編寫的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具體安排。
一、教材簡析:
1.整體課文分析。
《趕海》是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倒敘的方式為我們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趣”事。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具體語言,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fā)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及難點:借助具體的語句體會趕海的樂趣,積累運用語氣詞,動詞。
二、設計思路及理念:
《趕?!芬晃碾m然文字輕松、語言活潑,但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如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們最值得研討的地方。因此,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趣”字,設計問題: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通過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xiāng)》、圖片展示形態(tài)各異、五彩繽紛的海星、海螺,拉近學生與大海的距離,讓學生很快的融入到課文中。整節(jié)課的實施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寫趣,使課堂氣氛和諧,充滿了生命活力,教師鼓勵下的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課堂靈動。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追浪花)。
1.課前播放大海啊,故鄉(xiāng).閉眼邊欣賞邊想象畫面.2.你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發(fā)揮想象)。
3.美妙的歌聲仿佛又把我們帶到蔚藍的海邊.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再次跟著小作者一起去趕海.(板書課題,齊讀)。
[設計理念]情境導入。鼓勵孩子插上了翅膀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思維,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找“趣”
過渡:潮退了,告別了可愛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開課文,快速地讀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總結,相機板書: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蝦)。
2.默讀你最感興趣的事情,畫出讓你覺得有趣的字詞,句子甚至是標點符號!然后再大聲地讀一讀最喜歡的片段。
三、品讀課文,體驗“趣”
(一)、抓海星。
1.引導學生讀好“摸呀摸呀”。
以讀代講:你為什么把“摸呀摸呀”讀那么慢啊?
這樣摸會把小海星嚇跑的.2.想看看可愛的小海星嗎?(出示圖片)。
3.指導感情讀出喜愛之情。
鼓勵性的評價:你笑著讀這個”嘿”這句話,讀得真棒。
4.讓我們學學他,邊笑著讀邊加上你的動作,一起來感受下摸海星的樂趣!齊讀。
(二)、捉螃蟹。
1.指名讀覺得有趣的句子.質疑:那個低著頭的小伙伴在尋找什么?---捉螃蟹。
2.同學們,螃蟹好捉嗎?
從文中哪兒看出來這家伙一點兒都不好對付?---東逃西竄。
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東逃西竄.4.為什么要東逃西竄呢?----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順勢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
1、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或其他文言現象。
2、讀懂文意,領會“慎獨”“正心”的含義。
3、體會儒家思想修身的意義,探討“誠其意”“正其心”等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
領會“慎獨”“正心”的含義。
【教學難點】。
探討“誠其意”“正其心”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元代戰(zhàn)亂時期,有一個學者在返鄉(xiāng)途中,因為天氣炎熱,又饑又渴,正好路邊有一棵梨樹,行人們紛紛去摘梨解渴,只有這個學者不為所動。這時候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說:“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隨便亂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這么亂,管它是誰的梨,先吃了再說。”你認為他迂腐、死板嗎?你贊同他的做法嗎?二、疏通文意。
1、正音正字。(請學生朗讀)。
2、點出重要的文言字詞。
惡惡臭好好色自謙厭然著。
3、翻譯。
三、文本分析。
1、何謂“誠其意”?你如何理解它的?(根據原文回答)。
明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2、如何理解“毋自欺”?
明確:a:做到內心與我們外在的表現一致,這種一致要達到我們像厭惡臭氣味,喜歡美好的顏色一樣自然真實。
b:自我欺騙永遠是掩耳盜鈴,因為“紙是包不住火”的,“沒有不透風的墻”,只要你做過的事,哪怕再隱蔽,再細小,再小心翼翼,總有被人知曉的一天,這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正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四:合作探究。
1、何為“慎獨”?你如何理解的?
明確:慎獨是指在獨處或沒有任何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也符合道德、法律法規(guī)的標準。
五:拓展研究。
1、請聯(lián)系自身感受或社會現實,談談慎獨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學生發(fā)表看法后,老師作結)。
明確: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這爭名爭利的世界,在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獨精神對于我們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做到“誠其意”“慎其獨”,我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成為更加美好和諧的社會!
六:自主學習。
(學生分組討論并展示,完成老師布置的兩個任務)。
1、什么是“正心”?你如何理解它?
明確:正心:端正內心,思想純正,心無雜念,即內心不被個人好惡所左右。(學生沒講通的地方老師補充)。
2、談談正心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明確:a:更冷靜、更理智地看待其他人和事。b:更能專注地做一件事。(學生沒講通的地方老師補充)。
七、反思總結。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通過學習這一段你獲得的為人處世或修身的道理。
1、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不矯揉,不做作。
2、永遠真于自己的心,做一個簡單真實的自己。
3、為人處世應當坦坦蕩蕩,真真切切,無愧于心。
4、永遠不要自欺欺人。永遠不要把別人當傻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5、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為人,心安,便是生活最美好的狀態(tài)。
6、一個人最帥或最美的時候,就是他心無旁騖,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
7、不要讓感情蒙蔽了你的雙眼,左右了你的判斷。
8、你的憤怒或愛,有時會毀掉一個人。
課后小結。
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這爭名爭利的世界,在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獨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誠其意”“慎其獨”,我們的人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成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
作業(yè)布置。
高考鏈接: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慎獨”一語,較早見于《大學》和《中庸》。
《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古人是注重內在的善與外在善的統(tǒng)一的,有發(fā)自內心的誠實,不自欺,才會有“慎獨”的。
《中庸》論修養(yǎng),也強調在“慎獨”上下工夫。它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p>
曾國藩教子,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而這四條中,“慎獨”被他視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劉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演講中,把“慎獨”視為共產黨員應該具有的一種“美德”。時至今日,“慎獨”依然有著它的價值和意義。
1、“慎獨”是一種修養(yǎng),根據第二段文字,對這種修養(yǎng)做出解釋,并舉一個踐行“慎獨”的例子。(6分)。
2、結合曾國藩教子,劉少奇教育共產黨員兩個事例,談談“慎獨”的現實意義。(6分)。
2.通過歸納、總結,理解“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義;理解故事中“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的人們”三種形象的典型意義。
3.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威廉·亨德里克·房龍(1882-1944)系荷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其著作主要是歷史和傳記,包括《人的故事》(即《寬容》)、《文明的開端》、《奇跡與人》、《圣經的故事》、《發(fā)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及《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房龍的部分著作即被譯成中文出版,影響當時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龍的著作,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zhí)挑戰(zhàn),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為人所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史不衰的魅力。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1在寧靜的無知山谷里,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2一個敢于離開山谷的漫游者回來后即將受到審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紹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領大家同去。
4守舊老人以舊的律法煽動人們殺死了漫游者。
5無知山谷發(fā)生了特大干旱,饑嚎遍野。
6半數以上的人在饑寒中死去,律法還必須遵守。
7在失望中爆發(fā)了叛亂,人們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們沿著先驅者開辟的道路找到了綠色牧場,認識到以前的錯誤。
9人們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廈,立碑紀念先驅者。
10希望這樣的事將來不要發(fā)生。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幾類形象?他們各自有何特點?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類形象:
一類是守舊老人,他們尊崇古老的律法,實現著我即法律的訓條,任意決定他人的生死,他們欺騙無知的人們,陷害先驅者,因此他們的行為阻礙了人們接受新思想,最終遭到人們的譴責?!笆嘏f老人”則象征著傳統(tǒng)的過時的帶有偏見的祖宗律法,它處處阻礙著新事物的發(fā)展。
另一類就是與守舊老人進行殊死斗爭的勇敢的先驅者,他敢于懷疑祖先的智慧,勇于沖破專制主義的禁錮,冒著死亡的威脅,離開無知山谷,艱苦跋涉,探尋外面的世界。他不顧迫害,又回來告訴人們他自己的發(fā)現。面對審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懼。歷史證明,他是對的,終究得到了人們的尊崇。“先驅者”象征著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類形象就是生活在無知山谷的無知人們,他們愚昧、無知,迷信古人,盲從守舊老人,視先驅者和真理為異端邪說,無形中作了守舊老人的幫兇,用沉重的石塊砸死了先軀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場生存危機,迫使人們推翻了傳統(tǒng)秩序,走上了先驅者開辟的道路,終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園,人們這才悔悟,認識到先驅者是對的,這才懂得尊重智慧。
結合課后練習二,理解課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參考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1找學生誦讀其認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2讓學生自選角度分析評價本文(可以從語言方面入手,也可以從文章所蘊涵的哲理入手)。
-->。
這是我參加這次教學藝術展示周后的思考。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節(jié)公開課后的思考。
1.通讀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點詞語。
2.了解駢文的文體特點,領悟其音樂美。
3.體會作者復雜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最后歸納:
聲韻和諧:運用對偶句,韻律優(yōu)美。
1、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fā)展過程。
2、明確魯迅先生為何要創(chuàng)作《吶喊》。
3、體會魯迅先生思想脈絡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1、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應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fā)展過程。
2、教師指導自讀應注意點撥,抓住實質性問題深入思考。
3、參閱魯迅《自敘傳略》,并在一教時內完成自讀設計題。
導入。
同學們,提起魯迅先生,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學們在初中時學過他的哪些小說?(《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孔乙己》等)大家知道這些小說選自哪一部小說集嗎?(《吶喊》)《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板書)。
魯迅生平(照片)。
1、照片簡介。
2、魯迅年表。
年份,事件:。
1881農歷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
1893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重病,家產中落。
1898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1902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
1906與朱女士結婚,復赴日本,中止學醫(yī),研究文藝。
1909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1918~1936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
1936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課文解讀(多媒體運用)。
教師:無論是偉大的領袖還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夢想,那么,同學們,你們有自己的夢想嗎?(有)好,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魯迅的一首詩---《夢》。
1、魯迅的《夢》。
很多的夢,趁黃昏起哄。
前夢才擠卻大前夢時,后夢又趕走了前夢。
去的前夢黑如墨,在的后夢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說,“看我真好顏色。”
顏色許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說話的是誰?
暗里不知,身熱頭痛。你來你來!明日的夢。
---《夢》。
說明:這里的“夢”是指一種憧憬、一種希望、一種理想。在“那風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種各樣的人,做著各種各樣的“夢”。但這一個又一個的“夢”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沒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見,就象在沒有窗戶的“鐵屋子里”,身熱頭痛,快要被悶死了。魯迅在這里為什么這么說呢?魯迅究竟有過什么樣的夢呢?好,下面我們來看魯迅的好夢。
2、魯迅的好夢。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己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1)“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這里的夢有哪些?
——洋務救國夢;學醫(yī)救國夢;文藝救國夢。
(2)魯迅曾經學過醫(yī),憑著魯迅的聰慧與勤奮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名醫(yī),可魯迅為什么最終棄醫(yī)從文了?(《滕野先生》:看錄象,)那當初又為什么去學文呢?(救治象他父親那樣的人;日本明知維新促進了日本的發(fā)展)。
(3)大家知道,夢想總是美好的,但如果你們的夢想在突然間都破滅了,那么此時你的內心感覺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
當然,我們的魯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演講中就曾說道:“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走?!?/p>
3、魯迅的寂寞。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獨叫喊與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并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維新不成,學醫(yī)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夢的無情破滅,使魯迅空有一腔救國救民的愛國熱情,陷入了無邊的寂寞之中。
(1)、說說魯迅在這里的寂寞具體是指什么?
魯迅先生所說的寂寞是指奮斗者苦于找不到變革現實的途徑而產生的憤懣與彷徨,是戰(zhàn)士們在精神上的孤獨。
(2)、青年學生應如何對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寂寞不是魯迅的“專利”,古來圣賢皆寂寞。愛國詩人屈原有“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寂寞,亡國之君李煜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寂寞。可以說,沒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詩仙”,李煜當不是“詞帝”,屈原留不下名傳千古的《離騷》,魯迅也寫不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
由此可見,寂寞別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會我們正確認識自我,調整自我,實現自我,最終超越自我。作為跨世紀的一代青年學生,大家應該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應該戰(zhàn)勝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敗。
(3)魯迅是怎樣面對他的寂寞的?一蹶不振?還是?好,我們來看他的兩首詩。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蹲猿啊?。
4、魯迅的吶喊。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p>
寂寞并非消極,魯迅在美夢破滅之后,救國救民的志向并沒有泯滅,他堅信“希望在于將來”。
(1)、首先大家如何理解這段話中的“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
“鐵屋子”用來比喻黑暗的、禁錮得極為嚴密的舊中國。
“熟睡的人們”用來比喻愚昧、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用來比喻為喚醒廣大民眾而發(fā)出的“吶喊”。
(2)魯迅看到了希望嗎,如何理解這里的希望?
我們可以結合《故鄉(xiāng)》里最后幾句話來理解這種“希望”。(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過以上關于魯迅先生好夢、寂寞、吶喊經歷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他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fā)興趣。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jié)選):?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fā)展過程。討論明確: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tài)。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yōu)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tài)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通過競爭激發(fā)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
小結: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yōu)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布置作業(yè)。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fā)言權,這就為主體“發(fā)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松,并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zhàn)。(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過程與方法過文章的學習,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并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培養(yǎng)細致的觀察能力,能夠發(fā)揮聯(lián)想,“以小見大”,借物喻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教學難點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并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對比閱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呈現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請同學們自行閱讀并試著說出內容,老師結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懷”的概念,并解釋“感懷”意為“感慨自身,懷念故人”。則中國文人常常采取一種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懷。
2、知人論世:巴金。
(二)整體感知。
設置問題,請同學帶著問題通讀全文,并回答全文是按照什么樣的線索進行寫作的?
(引題——包弟進家——七年相處——送別包弟——懷念包弟)。
前幾部分敘述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為主。
(三)深入研讀。
1、設置問題,請同學帶著問題詳細閱讀相關章節(jié),并回答。
(1)在敘述的部分中,作者懷念的人是如何出現在文章中的?能體現出如何的情感?
(兩次特別提起,多半是“我們”,都屬平實的細節(jié)敘述,說明作者無論是與包弟,還是與愛人,都是朝夕相處,關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懷?
(近:自我懺悔;遠:借景懷人)。
2、范讀:“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一段。
引導學生找出寫景的詞“衰草”“籬笆”“無縫的磚墻”“葡萄架給蟲蛀了掃掉,連葡萄藤都給挖走”“少掉了好幾株花,多了幾棵不開花的樹”等等,對比“我想念過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綠草如茵的時節(jié),她常常彎著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雜草,在午飯前后她有時逗著包弟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有愛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動的,令人快樂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發(fā)上有何異同?
(蘇詞更加含蓄,可解讀為感慨自身,也可解讀為懷念故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濃烈,有深刻的懺悔,也有深沉的懷念。)。
(五)小結作業(yè)。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項脊軒志》,談談情感抒發(fā)上有何異同,下節(jié)課分享。
。
教學目標:
1、以《拿來主義》為例,感受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
2、理解“拿來主義”的含義,樹立起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應有的理性態(tài)度和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2、理解比喻論證、先破后立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為主,朗讀品味為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知道多少?你對學過的魯迅先生的課文印象比較深刻都是哪些課文?
我們每學一篇魯迅的文章,總在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論是散文還是小說,不論是《故鄉(xiāng)》還是《孔乙己》不論是《祝?!愤€是《紀念劉和珍君》,都在我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魯迅先生還有一類文章也寫得非常好,那就是雜文。
對于雜文寫作,魯迅懷著一種目的明確的自覺意識,其中蘊含著他的嚴肅、崇高而執(zhí)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說過,“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于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保ā度A蓋集·題記》)這種批評,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在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雜文有著“時代的眉目”(《且介亭雜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槍”(《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我們常常以“針砭時弊”四字來概括魯迅雜文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篇課文《拿來主義》,看看什么是“拿來主義”,同時感受一下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
二、感受課文“針砭時弊”的特點。
明確:1、當時中國政府在巴黎舉辦中國古典藝術展;2、徐悲鴻、劉海粟在西歐舉辦中國繪畫展或個人美術作品展;3、新聞報道俄國擬邀梅蘭芳前往奏藝。
請大家朗讀課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對這三件事情的批判。
明確:國人對待與外國的交流問題上明顯存在著“送去主義”的傾向。
提問:魯迅先生認為一味地踐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請用你自己的語言一句話概括。
明確:(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喪權辱國,仰人鼻息。
提問:當時國人在對待與外國的交流問題上還存在著哪些錯誤做法?
明確:閉關主義,送來主義。
提問:魯迅先生認為踐行“閉關主義”會有什么后果?
明確:(給槍炮打開大門,碰了一串釘子)落后,挨打。
提問:“送來主義”的實質是什么?
明確:遭受侵略。
小結:魯迅先生根據當時社會幾件事件看透了國人面對與外國交流問題上存在著的三種錯誤做法,并對他們展開批判,這三種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說:“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偽自由書·前記》)這正是他開創(chuàng)了雜文典型化的特點。
三、理解什么是拿來主義。
明確: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占有,挑選?;蚴褂?,或存放,或毀滅。
篩選信息需要找準關鍵詞語“所以”“總之”。
提問:為了把這個主張講得更加通俗易懂,魯迅先生運用了什么論述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明確:窮青年指中國或中國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遺產或傳統(tǒng)。所以這里是舉例論證更是比喻論證,是類比論證。魯迅先生以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因為對待外來文化和對外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和方法是一樣的。
給出時間或結合本專題其他課文,讓學生暢談。
從文中語句的表達來看,你感受出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請大家發(fā)出聲音自讀課文第8段,感受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態(tài)度。
明確:魯迅先生對三種人是充滿了辛辣的諷刺的。魯迅先生指出,諷刺的生命是寫實,是對人們習見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現象,作精煉或夸張的描寫,從而獲得幽默的效果。
請一位同學讀出這種感情來。點評,再讀。
給出時間或結合本專題其他課文,讓學生暢談。
小結:看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要真正做一個拿來主義者,沒有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品質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導“拿來主義”的好處。
提問:看來要踐行拿來主義是不容易的,但是踐行了拿來主義之后會有什么結果呢?
明確:人成為新主人,宅子成為新宅子,文藝成為新文藝,中國成為新中國,青年成為新青年。這正是魯迅先生寫這一篇“拿來主義”對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們能成為新的主人,把我們的國家變成新的中國。
五、感受雜文的超越時空性。
提問:站在今天這個時代你如何看待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
小結:看來魯迅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面對當時人們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提出的“拿來主義”對于今天的我們也有非常強的借鑒意義。這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的,魯迅先生的雜文,既有具體的現實的針對性,又有超越具體對象的概括性,不僅有現實的意義,更有超越時空的意義。
主板書:雜文。
閉關主義落后挨打針砭時弊。
送去主義禍害子孫典型化。
送來主義遭受侵略諷刺幽默。
拿來主義新人新宅子超越具體現實。
《再別康橋》在歷年教師考試里經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學員經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讀環(huán)節(jié)如何進行提問,對于某些現代詩歌的知識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講解,所以中公教師為大家準備了關于《再別康橋》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優(yōu)化自己的試講內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具^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產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并順勢導入新課《再別康橋》。(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五)小結作業(yè),鞏固提高1.師生共同總結。2.舉辦詩朗誦比賽。
六、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二篇,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1.了解中國詩的本質特征,學會比較中外詩歌在形式上的不同點。
2.梳理文章的寫作脈絡。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法和比較閱讀法,提高閱讀中外詩歌的鑒賞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閱讀和研究中外詩歌的正確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詩歌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來揣摩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錢鐘書先生闡述的中國詩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學方法。
對比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作品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圍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誰了嗎?對,就是錢鐘書,就是這位學貫中西的鴻儒——錢鐘書先生,他的眾多著作至今在國內外學術界仍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文藝論文《談中國詩》。
(二)初讀課文,學習批注閱讀。
全班學生在認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自主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
1.默讀全文,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部分,開篇從比較文學的視野,交代了作者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第二部分,作者在與外國詩歌的對比閱讀中,說明中國詩歌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第三部分:作者辯證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本質特征。
2.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中國詩的本質特征。
明確:
(1)早熟而缺乏變化,“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p>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而的輕鳶剪掠”。
(3)中國詩深厚情韻,富于暗示性,如“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看到了無垠”。
(4)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原因是,中國的詩格較輕,且中國古代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相應板書。)。
(三)品析語言,合作交流。
1.學生自主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本文語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文中舉出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以四人為小組,先自主學習再組內交流,教師巡場指導。
2.派代表總結發(fā)言,其他組可以補充,教師引導。
預設:
(1)引用:豐富、巧妙、貼切。感受豐富,如引用豐富,將西方的“何處是”與中國詩歌對比,如“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引用巧妙,如“梵文的文章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加以說明中國詩的藝術和思想體系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引用貼切,引用陶淵明、李白的詩和歌德、雷格的詩歌為了說明兩國的詩內容相同,作風暗合,能切中要點地表達了觀點。
(2)比喻:生動、趣味、深刻。比喻生動,如把中國詩的“比重”比喻為“好比蛛絲網之于鋼絲網”,又將中國的詩歌之短比作“輕鳶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將中國詩的狂放特質比喻為“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學良心和鑒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來深刻指出評論家對于評論的對象要有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國畫的發(fā)展作了相應類喻來說明中國詩的發(fā)展規(guī)律,文中諸多處比喻都無不體現出錢氏語言之妙。(相應板書。)。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yè)。
1.自述感受: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錢鐘書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發(fā)言,并說明理由。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別人對錢鐘書評價的文章,加深學生對錢鐘書的了解。
2.師生共同總結,并布置作業(yè):聯(lián)系課文,比較閱讀中國詩人舒婷《致橡樹》和外國詩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評說這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點。
1、指導學生學會單韻母aoe,能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引導學生認識聲調符號,能正確讀出aoe的四聲。
3、幫助學生認識漢語拼音四線格,學習正確使用四線格。
4、指導學生認識“爸、媽”兩個生字,正確讀詞。
【教學重點】aoe的發(fā)音和韻母帶調讀。
【教學難點】e的發(fā)音及發(fā)aoe的第二聲和第三聲。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aoe小卡aoe片和四線格卡(學生每人一套)。
3、大四線格卡片(板書用)。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預習】能正確讀出單韻母aoe,試著在四線三格里寫一寫。]。
(一)導入新課,整體認識拼音。
拼音王國中有三大家族,他們分別是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jié)。(簡筆畫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們來認識韻母家族中最最可愛的一群孩子,他們就是aoe.(出示帶有手腳的拼音卡片)。
(揮動卡片)嗨,小朋友們好。
學生與拼音打招呼。
歡迎你們來我的家做客。請把書翻到第6頁。
(二)學習單韻母a。
1)讀準音。
我們的a很害羞,躲到圖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發(fā)出了aaa音。她的嘴巴是怎樣的呢?(張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嗎?模仿a的口型。
老師也學著她的樣來唱一唱:13∣53∣1-∣。
aaaaa-。
學生跟唱。
。
1、認知目標:了解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在寫作上有所借鑒。
2、方法過程目標: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并與時代結合。
3、情感目標:如何培養(yǎng)潛力以及思維品質教師引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
教學重點。
學習并掌握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比喻論證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昨日公開課抽簽,我很幸運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為你們是四個班中秀的,能和優(yōu)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樂的事。帶著這種好情緒我們一齊來聽一首歌曲。
哪位同學明白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電影——《kongfupanda》。
這是好萊塢夢工廠制作的動畫大片,資料大致是,笨手笨腳胖乎乎的熊貓阿寶練就神奇中國功夫,打敗大反派作惡多端、忘恩負義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從5月28日零時全球公映,一票難求。
電影里中國文化的元素隨處可見:功夫——中國國粹,熊貓——中國國寶。
正因為如此,從第一部《功夫熊貓》上映起就有許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國的熊貓眼睛是綠色的,讓人感覺邪惡,真正大熊貓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國為什么用綠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國大熊貓的爸爸居然是只鴨子,毫無緣由,但這只鴨子分明和美國動畫片唐老鴨有幾分相像,對于以前沒有了解大熊貓故事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留下中國大熊貓有一個美國唐老鴨爸爸的印象。
我們來現場做一個調查,咱們全班有多少人。
你會去電__或在家中觀看《功夫熊貓2》。
其實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就給出了答案。我們先來學習這篇課文,然之后回答這個問題。
二、主旨探尋:
(一)整體把握。
1、哪個同學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用這個格式來回答:反對提倡。
反對送去主義,提倡拿來主義。
2、魯迅所談的“拿來主義”是針對什么而談的從外國“拿”什么呢。
“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p>
卒章顯志,魯迅是從建設新文藝的角度,談要借鑒外國先進的文藝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鑒外國先進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新文藝。
(二)這是一篇議論文,又是周樹人寫的,很多同學都皺起了眉頭。咱們中學生學語文“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對魯迅的這篇文章,其實大可不必怕。剛才整體感之后,大家已經明白文章就兩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們看第一部分怎樣寫。
1、咱們班哪位同學朗誦,請你讀1—7段。大家一齊看看他是怎樣證明自己觀點的。
構成板書:
做法危害。
閉關主義閉關鎖國抱殘守缺落后挨打。
送去主義卑躬屈膝賣國求榮亡國滅種。
送來主義商品傾銷經濟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論證舉例論證類比論證。
3、魯迅為了將送去主義論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因果論證:因為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實行拿來主義。
舉例論證。
5、魯迅語錄:某些國人自夸中國地大物博,魯迅曾批評道:倘是獅子,自夸肥大是沒什么的;倘是一頭豬,自夸肥大,絕不是什么好事。
列強覬覦你,最終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孫后代在佳節(jié)大典之際磕頭賀喜討賞的畫面觸目驚心哪。
(三)學習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從反面論述了就應實行拿來主義,下文就應怎樣寫。
——怎樣實行拿來主義。實行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2、請女同學中朗讀的一位來讀最后三段。
3、有沒有高度概括拿來主義做法的句子或詞語。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說,就是四個字:占有、挑選。
4、這一段有很形象的闡釋,找出來放聲讀一讀。
那里用了什么方法來論證的。
5、剛才有同學說是比喻論證,誰能具體分析一下。
構成板書:
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魚翅:精華。
鴉片: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
煙槍和煙燈、姨太太:糟粕。
三、走出課堂。
1、眼下對待美國大片我們就應持有什么態(tài)度。
票房收入就是的回答。這幾天《功夫熊貓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貓1》曾拿下六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僅中國就拿下了2.6億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貓2》內地上映兩天掘金1.2億。
電影局對趙半狄的做法,表示從感情能夠理解。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的人。不敢理解。
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貌似徹底革命的人。徹底否定。
廢物:比喻欣然理解遺產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盤理解。
占有、挑選。就是繼承、學習、模仿。
好萊塢夢工場的美國導演們必須沒有讀過魯迅的這篇《拿來主義》,他們卻深得拿來主義的精髓:尊重、喜愛中國文化,《功夫熊貓》融合了眾多功夫片的技巧,還為阿寶設計了最典型的中國化背景:山水、廟會、面條攤子,他練的是功夫,受傷了去針灸,連阿寶一手端數碗面條的架勢也像是地道的中國“店小二”。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又善于創(chuàng)新。將中國文化用栩栩如生、豐富變化的動畫效果來呈現出來;阿寶的形象又有美國式的個性、自由、可愛、樂觀、幽默、勵志。
2、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文化大國,遠遠排在美國、英國、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韓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他比中國制造更強大。舉例!
中國制造的8-10億件襯衫才能買一架波音客機,這需要多少中國女工在嘈雜的制衣車間中勞作多長時間又要花去多少中國銷售人員的精力,因為要想美國男人都買四五件襯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明白美國的高科技賺取中國人多少汗水與勞動,但是我們可曾想過美國的電影、文化在中國市場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銀!
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為重要的因素。
因為武力,金錢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動人。(世界各國競相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美國是世界第一大文化產業(yè)強國,文化產業(yè)規(guī)模在其國內產業(yè)結構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則是第一大產業(yè)。日本僅次于美國,其文化產業(yè)的規(guī)模比電子業(yè)和汽車業(yè)還要大,其動畫產業(yè)占世界市場的62%,游戲領域則占世界市場的1/3。)文化上的強大與否將決定一國能否成為真正好處上的世界強國,讀了魯迅的這篇文章,我們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來的文化,要占有、挑選,《功夫熊貓2》來了,咱們能夠勇敢的走進電__,自信地借鑒外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這就是這天這節(jié)課我們的收獲,也是老師對大家的殷切期許。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領略湘西邊遠小城神奇秀美的風光。
2、感悟邊城淳樸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賞小說樸素、飽滿、不雕飾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
1、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小說的情節(jié),領會小說主旨。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這顆“千古不磨的珠玉”,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圖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同學們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各方面。在課前充分預習,反復朗讀的前提下,課堂上著重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的手法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課時。
在同學充分預習的前提下,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湘西風景的光碟、電影“邊城”片斷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用竹笛和古箏合奏的江南民樂《月光下的鳳尾竹》作為背景音樂,用多媒體播放幾幅湘西風景的畫面,同時用畫外音朗誦下面這段話:“《邊城》這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無瑕的融合和游刃有余的真實,通過流自筆端的汩汩文字,載著清雅恬靜的風景與這水鄉(xiāng)故事一脈相承的完整,使得我們不由自主地要走進這座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美構筑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老邊城,去發(fā)現它、展示它、品味它?!?/p>
二、感知情節(jié)。
1、用多媒體播放電影“邊城”中與課文相關的片段。
2、由兩個學生合作(補充)概括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情節(jié)。
3、教師結合“邊城”全篇來概括小說的整體情節(jié)。
三、分析環(huán)境:
(1)風景美:
明確:p16豆綠色的水天氣明朗落日薄霧白云。
“豆綠色”——象征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huán)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2)風俗美: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p14.端午節(jié):龍舟賽捉鴨子比賽。
(這官民同樂的龍舟賽,展現的就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
p19.中秋、過年: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
2、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怎樣的生活氛圍?(祥和、和睦、和諧)。
突出的都是一個“和”字,所以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樂生”。這種氛圍是不是和《桃花源記》詩意生活相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生活的獨特的生活環(huán)境。
(3)人情美:
明確: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四、五組探究翠翠與爺爺的感情;六、七、八組探究爺爺與鄉(xiāng)鄰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的有關語句。
a、翠翠與儺送:(愛情)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p18翠翠與儺送的對話。
翠翠:單純(語言:我是翠翠)、可愛(回答時的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的)。
1、從剛才的朗讀中可看出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怎樣?(不好,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
2、儺送有沒有生氣?請同學談談儺送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儺送:(動作、神態(tài):笑)心地寬厚,熱情開朗。
3、翠翠對儺送的印象有沒有變化?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的?(心理)。
明確: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歲的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照顧,心里面還是有幾分羞澀的,幾分難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心理描寫,把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b、翠翠與爺爺:(親情)。
爺爺與翠翠間的親情,在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爺爺對翠翠的感情?
p16: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們來看一看翠翠對爺爺的感情?
p22:第六部分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這些話表現出的是翠翠對爺爺的關心。況且下面還有這一句:“翠翠睨著腰背微駝白發(fā)滿頭的祖父,不說什么話”,我認為這句話也是寫翠翠對爺爺的感情的,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著替爺爺守船了。(語言)。
明確:p20。爺爺不理解翠翠的內心狀態(tài)。
1.學生自主閱讀,熟悉情節(jié);。
2.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初步了解小說主題,重點體會社會環(huán)境里的人物對主人公的有形與無形的摧殘。
3.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環(huán)境描寫,理解小說文本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4.學生分析、總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掌握三種以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材分析】。
1.《祝?!肺挥谌私贪娓咧姓Z文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二篇,本單元的重點是小說的學習。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蹲8!肥囚斞赶壬拇碜髦?。它通過祥林嫂的悲慘短暫的一生,深刻揭露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勞動婦女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悲劇命運。
2.本文教學中的總體思路為:通過梳理文本,抓主要情節(jié),尤其是對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調動學生的有關知識儲備與情感體驗,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追根溯源,領會悲劇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3.《祝?!肥歉咧姓Z文教材中的傳統(tǒng)經典篇目,它是魯迅先生寫于1924年2月的一篇思想內涵深沉博大、藝術形式已臻完美的傳世名作。無論是情節(jié),人物還是環(huán)境,在這篇文章中都有非常形象生動的描寫。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能學會分析小說三要素,品味語言,提高小說的鑒賞能力。
【學情分析】。
1.很多同學在學習小說時興趣很大,但是興趣點集中在故事情節(jié)。因此,在小說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感受小說的藝術魅力。
2.魯迅先生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源于自小至今的多次接觸與作品隱晦難懂,故許多學生對其作品有恨無愛。
3.中學時,學生學習了《孔乙己》,至今還有大概印象,可采用經驗聯(lián)想法,引導學生回顧《孔乙己》的小說主題。
【課標依據】。
1.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識及其他文學知識,能用于分析作品,幫助對作品的理解。正確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
2.從優(yōu)秀的小說、戲劇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yǎng),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
3.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4.朗誦小說或表演劇本的精彩片段,深入領會作品的內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語言魅力。
緊扣文本分析,有據可依,適當回憶學生所學,有話可說。
一、結合屈原兩次被貶的原因及經過,突現其才華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曠世之才,卻被小人陷害,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樣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詩人的才華和正直,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小人的憎恨,對詩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為與文本對話作好準備。
二、介紹后人憑吊屈原的對聯(lián),進一步渲染悲劇氣氛,為學習文本蓄勢。
向學生介紹后人憑吊屈子的幾副對聯(lián),如“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等,讓學生從對聯(lián)中概括憑吊者的感情。學生很快從對聯(lián)中抓住“悲”字,體味到后人的悲嘆和惋惜之情。
三、介紹屈子名句,展示詩人情懷。
讓學生將課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來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等,通過這些名句的介紹、玩味來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崇高人格。在營造足了氛圍之后,開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問題發(fā)現法,鼓勵學生自主認知。
鼓勵學生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講給大家聽,講句意,講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學生主動去探討課文內涵。因為分析對象為自主選擇,避免了被動狀態(tài)。在師生互動的狀態(tài)中完成對詩句內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學生認知,梳理詩人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詩中表現情感的詞,并總結每一種情感針對的對象及產生的原因。內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艱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憂——國運艱難憤——奸佞當道這一步,就是對學生自主認知的進一步整合。通過這樣一個整合,照顧自主認知不主動的一部分同學,也照顧善于課后領悟、復習的同學,同時,讓學生更深入地體味詩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領起,以“情”貫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蘊涵的情感之后,順勢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人情美,將教學深化一步。
第三步沿情尋志。
一、探究人格。
二、追尋理想。
一篇文章,立意的問題是多么重要。古人云:“文以意為先,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彼?,我們寫議論文一定要先立意,選取議論的角度。
我們都知道,議論文有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而論點又至關重要,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tǒng)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當然,也可以有幾個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絕不可模棱兩可,讓人捉摸不定。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選取立論的角度。
二、立論的定義:
提問:首先,我們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立論?請同學回答。
明確:針對客觀事物或問題,直接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就是立論。
三、舉例說明。
以人物對《鴻門宴》中的項羽評價為例:
1、我們學過《鴻門宴》,知道項羽是個有爭議性的人物。來看看歷史名人、作家如何評價項羽烏江自刎:
(1)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所寫的一首小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唐代詩人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3)《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詩中的觀點。
總結:面對同一事件,不同時期,不同人物對項羽的評價也會有所不同。那么同一個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以水為話題,來選取一下立論的角度。見書后練習題,每人寫出三個角度,寫在本子上?!八绷⒁鈪⒖迹?/p>
1.水無形,隨容器而安。意即人處于被動或逆境時要隨遇而安。
2.水滴石穿。目標專注,同時具有韌性和毅力,才能成功。
3.海納百川。意即為人寬容和有愛心最重要。
4.水沾染污垢,自己也變得渾濁。人則應保持自身純潔,出淤泥而不染。
5.水是柔韌的代表,婉轉地折敗了剛硬,即便抽刀斷水亦無用。生活中也不要處處逞強,平和低調的人更易成功。
6.能蒸發(fā)為云,變成雨、雪、霧,或凝結成晶瑩如鏡的冰,但不論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再怎么變通,原則不能丟。
7.水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人也要不斷追問和反省自己選擇的道路。
8.舟行水上。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志者當做時代的弄潮兒。
9.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有志者應惜時如金。
10.流水不腐。常學習,才有源頭活水,才能保持聰慧的頭腦。
咱們從“水”這個話題想到很多論點,這就是一種發(fā)散思維,發(fā)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發(fā)散思維的方法有:聯(lián)想(由此及彼)想象、橫向比較、反向考慮(從相反的方向來考慮問題,突破思維定式,也叫逆向思維)、由現象到本質(由淺入深)。
例如,從每一條的水的特性歸結到后面的哲理,這就是運用聯(lián)想,且由現象到本質的方法。水有什么品質,從中提取要點,這是橫向比較,運用了逆向思維。
總之,我們思考問題,一定要多方面進聯(lián)想想象,突破思維定式,多角度多思善想,橫向縱向對比分析,才能想出好點子,好觀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我們一定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多看才能找到更多的思路。
四、練習用發(fā)散思維來分析材料并立意。
《莊子徐無鬼》云:“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闭埬銖牟煌嵌汝U釋這句話,然后選取其中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肮凡灰陨品蜑榱?,人不以善言為賢?!币馑际钦f:狗不因為善于狂吠便是好狗,人不因為善于說話便是賢能。善:善于、擅長。
寫作指導:第一步,發(fā)散思維,多角度分析?!肮凡灰陨品蜑榱肌痹谶@里可以說起了“比興”的作用,材料的重點是“人不以善言為賢”,它的“關鍵詞”是:“人”“善于說話”“賢能”。
首先,從正面分析三者的邏輯關系?!吧朴谡f話”不一定是“賢能”,那怎樣才能成為“賢能”?有的同學從這個角度立意為:“腳踏實地地去做”,“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讓說和做成為賢者的雙翼”等。
其次,從“說者”的角度,“善于說話”會怎樣?這可從兩個方向思考:
一、正向思維,“善于說話”為何未必能成為“賢能”?因為“言論的花兒開得愈大,行為的果子結得愈小”,夸夸其談的人往往以此表現自己的才德,殊不知孔雀在炫耀璀璨的同時也露出了令人難堪的“屁股”。烏鴉叫聲雖多,但招來的卻是人們的討厭,果實無語,人們卻百般贊賞和愛護。有的同學從這個角度立意為:“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不要做聒噪的青蛙”等。
二、逆向思維,“善言”之人就不是“賢能”了?燭之武退秦師,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鄒忌諷齊王納諫,周總理在高級外交場合,機智過人的幽默風度,無不讓人折服。試想,沒有機智雄辯的口才怎么可能做到?聯(lián)系現實生活,有的同學就從這個角度立意:“善言成就事業(yè)”,“善言——民族友好的使者”,“善言——溝通你我他”,“社會需要毛遂自薦”等。
再次,從“聽者”的角度,既然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那么動聽的語言,并不都是好話。妖精用天使一般的臉孔欺騙世人,卻用鷹隼一般的利爪殺害無辜。這就需要聽者善于分辨“美言”,老子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庇械耐瑢W從這個角度立意:善于分辨“美言”,不要被奉承話沖昏了頭腦,“透過現象看本質”等。
五、立論的原則。
選擇最佳立論角度。
材料:據報載,神農架林區(qū)野豬曾一度為患,有人想出在電線桿上裝高音喇叭、播放獅叫虎吼的聲音嚇唬野豬的辦法。開始倒很有效,后來,野豬非但不怕,反而拱倒了電線桿。
1、適者生存;2、不能姑息遷就;3、騙,終非長久之計;4、動動真格又如何;5、要順應時代潮流;6、改革才會有發(fā)展;7、弄虛作假者戒;8、既要聲勢,更要行動;9、形式主義要不得;10、做個“野豬”又何妨。
分析:1、5、6顯得浮泛,扣訓練材料不緊;2對材料的理解有偏差;3、4、7、8、9屬于擴散思維,其中8最好;10屬于逆向思維,有些標新立異。
材料:(練習二)秋日的夜晚,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觀察星星。她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個深坑,一腳踩空,掉了下去。水雖然僅沒及胸部,離地面卻有二三米,只好高呼救命。一個路人將他救出。他對那人說:“明天會下雨?!蹦侨诵χ鴵u頭走了,并將泰勒斯的預言當作笑話講給別人聽。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們對他在氣象方面的知識贊嘆不已,有人卻不以為然,說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卻看不見腳下的東西。兩千年后,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聽到這個故事,想了想,說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里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里。”
比較幾種立意:
1、人無完人。
2、梅花香自苦寒來。
3、奮斗就有挫折。
4、專注的力量,唯有這樣的“癡迷”才能成就大事……。
5、知足常樂。
6、成功的道路上難免有絆腳石,要追求就不要懼怕失敗。
7、目中無“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現。
可見立意的角度有很多,抓住最佳才得高分,創(chuàng)新也不是隨意而為,有一定的方法可尋,還有一定的限制。那么我們選擇論點寫作有哪些原則呢?(立論的原則)。
1.立論的切口要小。立論要把握從小的角度論證,抓住論證的重點,使論述對象由“面”到“線”或“點”。經過“從小處著手”的處理,論點的范圍縮小了,題目也由寬變窄,易于深刻論證;由泛題變實題,易于使用材料;由大題變小題,易于全面論證;由繁題變簡題,易于多角度論證??傊?,立論角度小,可以能運用最少的筆墨深刻論證論點。
2.立論要符合實際。立論要符合客觀實際,要保證觀點的正確,不能出現與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相違背的方面,即使是逆向思維,表達的觀點也要讓大多數人接受,并能自圓其說。立論不能驚世駭俗、故意語出驚人,不能一味劍走偏鋒,不能為逆向而逆向,使立論片面。要保證論點的正確和材料使用的正確性。符合實際還表現在要有現實意義,有針對性。
3.立論要新穎。如論證“勇敢和妥協(xié)”,一般認為“勇敢”是值得稱贊的,而“妥協(xié)”是可恥的,這是正確的觀點,這個觀點可以從歷史的不同階段得到證明,從這個角度立論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大家都這樣寫,就顯得沒有了新意。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從“適當的妥協(xié)和必須的勇敢”的角度立論,論證“妥協(xié)也是一種處世藝術”“退一步海闊天空”“退,是積蓄前進的力量”“勇敢不能莽撞”等,使文章立意翻新,境界全新。立論追求新穎,是對客觀生活的升華,而不是脫離真的標新立異;是解決問題的新見解,而不能片面追求獨樹一幟,如論證“經典和創(chuàng)新”的題目,角度可以是經典中也有不適合現今人們思想的內容,要從新時期的角度創(chuàng)新;但不能說“經典是過時的內容,要全部創(chuàng)新”這樣的觀點。
4.選擇適合自己的。
六、作文練習:課后習題任選。
高中的語文學習開始有一定的難度,那么相關的主題教學設計到底應該要怎么開展呢?下面是關于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的內容,歡迎閱讀!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及小組討論等形式,體悟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及豐富聯(lián)想,學習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常見寫作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重點: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及小組討論等形式,體悟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及豐富聯(lián)想,學習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常見寫作方法。
難點: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對這些優(yōu)美而富有靈性的句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們均出自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之手,他用一雙妙筆為我們描繪了如畫美景,揮灑了真摯感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進朱自清為我們描繪的寧靜、淡雅、柔和的意境之中,去體會他那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劃分結構。
明確:文章整體可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作者在月夜里出門的緣由。(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全文主體內容,細致的描繪了荷塘小路、月下荷塘、荷塘月色等場景,畫面恬靜,景物迷人,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內心淡淡的喜悅與哀愁。
第三部分(7-10自然段),通過引用詩歌寫江南采蓮的習俗及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之情。
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情景融合,乃是一篇散文佳作。
2.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敘述線索。
明確:本文有明暗兩條線索。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中出發(fā),經小徑到荷塘后又回家。從感情上看,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復又回到淡淡的哀愁。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指名讀4-5段,小組討論: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運用了怎樣的手法。
明確:第四自然段整體上描繪的是月色下的荷塘。具體包括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寫出了荷葉的茂密、挺拔,荷塘的深廣,荷花明亮、潔白,荷香清新、縹緲,流水的含情脈脈。
作者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描繪了荷花的情態(tài),同時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將本屬于嗅覺的“清香”轉化為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使人把花香的若有若無、清淡渺遠與遠處高樓里歌聲的時斷時續(xù)、隱約縹緲相溝通,產生傳神的藝術效果。
第五自然段則整體描寫了荷塘上的月色。具體包括月光、青霧、葉子、荷花、樹影等。該段運用了“瀉、浮、洗、籠”等準確的動詞,寫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照射,青霧輕盈、縹緲,葉子和花在月光下清新、柔嫩的`景象,描繪出一副月光籠罩下荷塘靜謐、朦朧的情狀。
2.默讀課文,找出作者賞荷前后情感發(fā)生變化的語句并分析其緣由。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明確:從不能寧靜到沉浸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而感到淡淡的喜悅,希望孤獨、寂寞的心能得到逃避,而后又加深了失望的心情,更加愁悶。
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及生平,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既是因為時局動蕩導致內心產生波瀾,也是因為個人的事業(yè)前途都很渺茫而感到憂慮,同時文章中也飽含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1.學習了文章后,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學會自覺的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賞析文章,并能做到在理解作者感情的基礎上進行朗讀。
2.針對課后小題中余光中先生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五)小結作業(yè)。
運用動靜結合、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述一處你所熟悉的風景,融入自己的感情,不少于500字。
本篇課文的難點在于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及緣由,把握寫作意圖。因此,對朱自清其人的生平及所處時代背景的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文。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應結合作家作品背景展開指導學習,做到知人論世。
二、設計活動,指導寫作:
1、做一個真實的人,留心觀察挖掘真實的生活瞬間、生活場面。
2、選擇最打動自己心靈的內容來寫,寫出自己的深切的真實感受。
3、參考課文類似的寫法,學習借鑒一些技巧。
4、學習同齡人優(yōu)秀的范文,兼顧謀篇布局,但不可以抄襲。
師生互動,歸納總結。
三、生活真實借鑒。
有人說我的生活太平淡了,沒有什么好寫的,事實剛好相反,正是這平淡的生活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我們選取其中一些鏡頭寫下來就可以了。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moban/26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