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對于教育學考試備考來說,,是關鍵一環,那么我們在復習的時候應該多多留意,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教育學必背名詞解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教育學必背名詞解釋
1、廣義的教育:泛指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所有活動。
2、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身心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3、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系統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5、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6、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7、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8、教育結構:通常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和比例構成。
9、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0、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它指的是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本的形態,體現在人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
12、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
13 內發論:是個體身心發展動因的一種觀點,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14、外鑠論:是個體身心發展動因的一種觀點,外鑠論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16、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17、心理斷乳期:有些心理學家把少年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人的總要求,它規定著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
19、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或專業的培養要求。
20、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21、教育方針:國家根據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教育工作總方向。
22、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23、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4、智育: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能力的教育。
25、體育:是使學生掌握健康和運動的知識,形成運動技能和衛生習慣,發展他們的體力和運動能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的教育。
26、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27、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28、教育能力:是指教師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本領,具體表現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9、教師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師的個性、情緒、健康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品質等。
30、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31、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的總和以及它們之間的開設順序和時間比例關系。
32、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33、學科課程:是按照不同的學科劃分門類,按照知識的邏輯體系加以設
計的課程。它是使用最廣泛的課程,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文化精華。
34、活動課程:也稱經驗課程,是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學生的活動經驗為中心設計的課程。其主導價值是學生獲得關于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35、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三基”(讀、寫、算)為中心的基礎教養,是中小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A課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課程。
36、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并遷移到其他方面的學習。拓展型課程常常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
37、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中央級教育機關。國家級課程是一級課程。
38、地方課程: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訂的課程,屬二級課程??砂才疟匦拚n,也可開設選修課。
39、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顯性課程:也稱公開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直接、明顯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其主要特點是計劃性。
隱性課程:也稱潛在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40、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41、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分科標準、編寫教科書和設計其他教材的依據。
42、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活動和課外活動等做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學校應設置的具體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43、課程標準:又稱學科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有關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與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44、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
45、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教學內容的教學用書。它以精確的語言和鮮明的圖表等,明晰而系統的闡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
46、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包括形成課程的直接要素來源和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具體包括教材、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
47、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48、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型。
49、課程評價:是指對課程計劃及其實施實際達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價值判斷活動。
50、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它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發展體力、智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個性的活動。
51、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52、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53、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用生動形象是語言描述所學事物,引導學生形成對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發展認識能力
54、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5、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56、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58、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59、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kaoshi/49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