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的《放學后》閱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說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說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放學后》觀后感,歡迎查閱!
《放學后》觀后感1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并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
《放學后》觀后感2
小說中說到“我”的家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但卻總讓人無法忽視。在談到“我”的妻子開始買衣服首飾打扮自己時,我就莫名其妙的覺得是她的妻子出軌了,并且想除掉他,后面又寫到妻子接電話時小心謹慎的情形,就更加確信了這種想法。雖然“我”只會對裕美子索取自由、快樂和孩子,這讓她覺得婚姻不幸福。但對婚姻不滿,可以和丈夫開誠布公地談談,實在不行,也可以離婚呀,裕美子把這作為她出軌后還和奸夫合伙殺了“我”的'理由,讓人覺得荒唐和不可原諒。關于兩個老師被殺案卻總是一團霧,理不清,看不明,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敏感的,一些小小的事情,或者大人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容易多想。很多在大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在孩子看來卻及其重大,足以與命相論。對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說話、做事,都要小心謹慎,因為你的行為舉止都可能給她們純潔脆弱的心靈帶去致命的打擊。
《放學后》觀后感3
昨晚看完東野的《放學后》以后,總覺得故事還沒完結,所以感到有點心急有點迫不及待,但我在查盡資料后終于確認,它的確已經完了?;蛟S這就叫意猶未盡吧。
這是一部嚴謹的推理小說,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卻總能在平淡中埋下伏筆,使故事環環相扣。東野十分巧妙的把案件融入看似單純的校園生活,使整個故事貼近生活與現實,使之具有真實感??催@部作品時,讓人感到緊張,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但依然能讓人大呼過癮。
這個故事的結局在我的意料之外,但細細品味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描述的整個犯罪的手段、過程很詳細很完美,但他更想要告訴我們的卻是兇手的動機。中學生是單純的,她們正值青春,應該是無憂無慮是快樂的,但她們也是最敏感易碎的。她們既幼稚也成熟,既純粹又有心機,她們就是矛盾的綜合體。有人認為這部小說的殺人動機不成立,但我卻覺得十分合理,青少年的心理是難測的,她們的敏感可能會大出大人意料。
惠美在年少被老師侵犯,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心理陰影,她不敢告密,又害怕面對那兩個傷害她的人,她能想到的方法只有自己永遠離去或是他們,惠子的支持讓她做出了無法回頭的選擇?!爱斆利?、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蔓延開來,”這就是惠美的動機,合情亦合理。
單純的校園卻讓人感覺危機四伏,也許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青春的活力與美好,也告訴了我們人性的失落與黑暗吧?;蛟S人心真的不可測,真相背后其實還有真相。結局讓我感到的不是結束,反而更像是另一個高潮,因為想殺“我”的其實另有其人。雖然作者停下了筆墨,但他沒有讓讀者停下思考,其實不難想象,想致“我”于死地的就是“我”的妻子——裕美子?;蛟S是因為“我”變得礙眼,變得非除掉不可呢。
學校里學生的犯案形成主線,而在外我的遇害卻是另一條線。這樣一明一暗的線,不僅使故事清晰明了化,也從側面將兩組兇手做了對比。孩子與成人,或許與裕美子相比,惠美的動機反而更單純吧。
對于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我是無法接受的,但作者揭示的社會的和人性的黑暗值得我們反思,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蛟S大人對孩子多些關注,能對她們進行真正的換位思考,這樣的悲劇就不會存在了吧。
《放學后》觀后感4
東野圭吾的《放學后》閱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說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說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現,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并且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于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墻,并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并且放松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后,他發現妻子的神態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后,主人公偶然發現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關于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現的密室謀殺,并且他們又是同謀,那么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于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guanhougan/60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