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jīng)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李鴻章名人傳記讀后感3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guān)的素材,供大家參考!
李鴻章名人傳記讀后感300字篇1
讀了梁啟超著的<李鴻章傳>,因為梁啟超與李鴻章屬于兩個政治派別,所以感覺本書應(yīng)該相對公正,起碼不會過分褒獎李鴻章。
本書中的李鴻章與中學歷史教材中的明顯不同。教材中的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封建衛(wèi)道士。但本書中的李鴻章卻是一個中心報國的?英雄?(更多的是在他自己心中)。李鴻章懷著一顆報國的心,在曾國藩的提攜下,再加上各種機遇,先后評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成為了大權(quán)在握的權(quán)臣。他推進洋務(wù)運動,訓練新軍,組建北洋艦隊,周旋于西方各國列強之間,成為中國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終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觀念決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護者。盡管他內(nèi)心深處想幫助國家富強,但是他始終意識不到,中國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決定,而不知道民主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統(tǒng)治制度的基礎(chǔ)上修修補補,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撓,他更加難以施展拳腳。
外交中,李鴻章先后代表清政府與各國列強簽訂了諸多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因此,他被冠以賣國賊的稱號。可是在當時的情形下,諸多條約的簽訂都是無法挽回的,無論哪位外交家去談判,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李鴻章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列強從中國攫取的權(quán)利。中日甲午海戰(zhàn)后,李鴻章在一本與伊藤博文商議<馬關(guān)條約>的過程就能說明這一切。當時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多次商討,一直難以達成一致,李鴻章在回旅館的路上遭遇槍擊,傷勢嚴重,但依然堅持商討玩條約條款,日本方面處于歉意,在條約中做出一定讓步,最終雙方達成共識。弱國無外交,沒有國家實力作為后盾,外交實力必然軟弱。如果當時換做他人,未必就強過李鴻章。
所以,個人覺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從主觀角度講,他應(yīng)該屬于一個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決定了他的失敗。
李鴻章名人傳記讀后感300字篇2
我讀了《李鴻章傳》頗有感觸,不禁贊嘆梁啟超國學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以及中西對照的寫法,使讀者在了解李鴻章生平的同時,也使人對當時國民性和國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開始并未直接給李鴻章蓋棺定論,而是要讀者樹立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杰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我個人覺得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評價一個人并不能單純的說他是好或者壞,而是應(yīng)該站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所處的位置去看待這個人。以前在我對李有粗略認識的時候覺得他實在是賣國-賊一個,然而看了此書之后覺得李的內(nèi)心是愛國的,其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沒幾個人可以超越。雖然也知道李也有過錯,但是李確實是可稱為一代豪杰人物。
一開始李投奔于曾國藩門下,在圍剿"義和團"戰(zhàn)斗中其軍事才能嶄露頭角,用兵謀定后動,料敵如神,還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軍和常勝軍,且其品德氣量也為人所道,故作者評論說:"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于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茍焉已耳。"后來又寫李興辦洋務(wù),實乃為了救國圖存而已。他所辦的洋務(wù),主要在軍事和商務(wù)兩方面。然最主要的還是軍事,他創(chuàng)立北洋水師艦隊,成為中國水軍的主力。作者也說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就是李"兵事上之聲譽終,而外交上之困難起。"從此李的外交生涯開始,然而這也是他人生的失敗之處。后人多因此事而罵李之賣國,"李鴻章之外交術(shù),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后也。"雖然李之外交確實不夠英明,然而這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要知道"弱國無外交".試想當時中國之處境,李之舉措實在是迫于無奈,后人也應(yīng)該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閑時代,在朝中沒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義和團"起,李又被重用。實在是說明李在當時中國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觀地把李同許多歷史名人相比較,李也是有長有短,說明作者治學嚴謹,也說明李雖為當時英雄,也有缺點。從中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李,看待歷史。
李鴻章名人傳記讀后感300字篇3
我讀了《李鴻章傳》頗有感觸,不禁贊嘆梁啟超國學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以及中西對照的寫法,使讀者在了解李鴻章生平的同時,也使人對當時國民性和國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開始并未直接給李鴻章蓋棺定論,而是要讀者樹立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杰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我個人覺得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評價一個人并不能單純的說他是好或者壞,而是應(yīng)該站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所處的位置去看待這個人。以前在我對李有粗略認識的時候覺得他實在是賣國-賊一個,然而看了此書之后覺得李的內(nèi)心是愛國的,其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沒幾個人可以超越。雖然也知道李也有過錯,但是李確實是可稱為一代豪杰人物。
一開始李投奔于曾國藩門下,在圍剿"義和團"戰(zhàn)斗中其軍事才能嶄露頭角,用兵謀定后動,料敵如神,還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軍和常勝軍,且其品德氣量也為人所道,故作者評論說:"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于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茍焉已耳。"后來又寫李興辦洋務(wù),實乃為了救國圖存而已。他所辦的洋務(wù),主要在軍事和商務(wù)兩方面。然最主要的.還是軍事,他創(chuàng)立北洋水師艦隊,成為中國水軍的主力。
作者也說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就是李"兵事上之聲譽終,而外交上之困難起。"從此李的外交生涯開始,然而這也是他人生的失敗之處。后人多因此事而罵李之賣國,"李鴻章之外交術(shù),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后也。"雖然李之外交確實不夠英明,然而這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要知道"弱國無外交".試想當時中國之處境,李之舉措實在是迫于無奈,后人也應(yīng)該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閑時代,在朝中沒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義和團"起,李又被重用。實在是說明李在當時中國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觀地把李同許多歷史名人相比較,李也是有長有短,說明作者治學嚴謹,也說明李雖為當時英雄,也有缺點。從中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李,看待歷史。
我對于李的評價是功過參半,但是我還是十分佩服他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wù)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后的現(xiàn)實。對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jù)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圖有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無藥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這樣吧,當時國民的愚昧麻木,實在是讓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卻安于現(xiàn)狀不愿改變現(xiàn)狀,這實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個想救國的人,然而黑暗的社會終究不能讓他實現(xiàn)心中的抱負。
但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終究是好事,為了國家的強大而拼搏也是讓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樣我還是敬重李的,至少我們也應(yīng)該向他一樣樹立自己的理想并且為之奮斗。
#175055李鴻章名人傳記讀后感300字篇4
我從貝多芬那里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異常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的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的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貝多芬的童年是艱苦的。人生對他來說是悲慘而殘暴的。他的父親急于想開發(fā)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各樣的樂器。當貝多芬長大了一些,噩運又一次降臨到他身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他只好寫信向朋友哭訴。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人們能夠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后的歲月里,性格過于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地遭到了感情的否決。在遭受到這些精神的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一種痛苦。
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關(guān)節(jié)炎、黃熱病、結(jié)膜炎等。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他從未放棄過音樂。因為他要應(yīng)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絲毫不動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貝多芬28歲的時候,聽力就有些受到了損害。他寫了很多作品如《田園》、《合唱》、《英雄》、《命運》等。
當然了,貝多芬還有一本書的題目是《名人傳》。貝多芬那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uhougan/8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