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靜坐等著送死。比喻遭到危難而不采取積極的措施。
英sit still waiting for death; await one’s doom; resign oneself to death;
⒈ 亦省作“坐斃”。
引語(yǔ)出 三國(guó) 蜀 諸葛亮 《后出師表》:“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水滸傳》第一〇八回:“楊志、孫安、卞祥 與一千軍士,馬罷人困,都於樹(shù)林下坐以待斃?!?br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shuō)·史九》:“善良之民,坐而待斃?!?br />清 朱佐朝 《后漁家樂(lè)》二:“賢契既同我去,夫人在此伶仃無(wú)倚,何不同奔他途,母子終須有顧,何必坐以待斃?!?br />吳玉章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大家都感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斗爭(zhēng)。”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十萬(wàn)大師瘴厲腹疾,死者八九……蓋 逵 承望丞相風(fēng)指,因致坐斃?!?br />康有為 《大同書(shū)》甲部第三章:“空床呻吟,無(wú)力延醫(yī),以此坐斃,不可紀(jì)稱(chēng)?!?/span>
⒈ 形容面臨危難,不積極奮發(fā),坐等失敗。也作「坐而待斃」。
引《隋唐演義·第五八回》:「止因缺了糧餉,所以固守孤城,坐以待斃。」
反垂死掙扎 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