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傳述解說。
⒉ 諷誦講說。
⒊ 歌頌,稱道。
⒈ 傳述解說。
引《荀子·致士》:“尊嚴(yán)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説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br />梁啟雄 釋:“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師説之意。’按,《修身》:‘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就是這‘不陵不犯’的意思?!?br />《漢書·東方朔傳贊》:“﹝長老賢人﹞皆曰 朔 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説,故令后世多傳聞?wù)摺!?/span>
⒉ 諷誦講說。
引唐 嚴(yán)郢 《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銘》:“后學(xué)升堂誦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門 惠朗,受次補之記,得傳燈之旨,繼明佛日,紹六為七,至矣哉!”
明 方孝孺 《送凌君入太學(xué)序》:“今之士不然,所習(xí)者未脫乎剽竊、誦説之間,而充焉以為足?!?/span>
⒊ 歌頌,稱道。
引宋 王安石 《謝弟安國特賜及第表》:“竊以躬國論聽斷之煩,而察知孤遠(yuǎn)之行,略門資貢舉之法,而拔取淹滯之才,山林之所誦説而難遭,閭巷之所驚嗟而罕見?!?/span>
⒈ 誦經(jīng)并加以解說。
引《荀子·致仕》:「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