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焙笠浴吧咄滔蟆毙稳葚澙分?。
⒈ 后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引《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 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br />元 劉致 《端正好·上高監(jiān)司》套曲:“則這二攢司過似蛇吞象,再差十大戶猶如插翅虎?!?/span>
例如:人心不足蛇吞象。
⒈ 相傳古時(shí)有巴蛇能吞食大象,經(jīng)過三年,象的骨頭才被吐出。見也作「巴蛇吞象」、「巴蛇食象」。
引《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身軀瘦長(zhǎng),而象的體形龐大,后世將這種以小吞大的情形,用來比喻人心的貪婪無度?!队魇烂餮浴ぞ矶り愑非煽苯疴O鈿》:「梁尚賓看這場(chǎng)交易,盡有便宜,歡喜無限。正是:貪癡無底蛇吞象,禍福難明螳捕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