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奸匿”。亦作“奸慝”。
⒉ 指奸惡的人。
⒊ 奸惡的心術(shù)或行為。
⒈ 亦作“姦匿”。亦作“奸慝”。
⒉ 指奸惡的人。
引《書·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亂?!?br />《左傳·昭公十四年》:“詰姦慝,舉淹滯?!?br />孔穎達 疏:“姦,邪;慝,惡?!?br />三國 魏 曹丕 《策孫權(quán)九錫文》:“君忠勇并奮,清除姦慝。”
唐 陳子昂 《禡牙文》:“奸慝竊命,戎夷不恭,則必肆諸市朝。”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六·朱子忿懥》:“宋 名臣録,自大姦慝外,凡在是非間者皆不遺?!?br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宣統(tǒng)三年九月初六日給事中陳慶桂奏折》:“仰見皇上嚴懲奸慝,執(zhí)法無私?!?/span>
⒊ 奸惡的心術(shù)或行為。
引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是以天地交泰,陰陽和平,民無姦匿。”
晉 孫盛 《晉陽秋·錢鳳》:“錢鳳 字 世儀,吳 嘉興 尉子也,奸慝好利,為 敦 鎧 曹參軍,知 敦 有不臣心,因進説,后 敦 敗,見誅。”
《北齊書·昭帝紀》:“帝性頗嚴,尚書郎中剖斷有失,輒加捶楚,令史姦慝,便即考竟。”
《明史·姜埰傳》:“士子作文,高談孝悌仁義,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br />章炳麟 《討滿州檄》:“我國民伯叔兄弟,亦既燭其奸慝,弗為惑亂?!?/span>
⒈ 邪惡。南朝梁·劉勰也作「奸慝」。
引《明史·卷二五八·姜采傳》:「士子作文,高談孝悌仁義,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br />《文心雕龍·史傳》:「奸慝懲戒,實良史之直筆,農(nóng)夫見莠,其必鋤也?!?/span>
⒉ 邪惡之人。唐·陳子昂〈祃牙文〉:「奸慝竊命,戎夷不龔,則必肆諸市朝?!挂沧鳌讣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