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春秋時(shí)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塊璞玉,獻(xiàn)給楚厲王、武王,王不識玉反斷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時(shí)卞和抱玉哭于荊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寶玉,名之謂“和氏璧”
例得楚和氏璧?!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
英He Shi Bi;
⒈ 《韓非子·和氏》:“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獻(xiàn)之 厲王。厲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跻?和 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厲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獻(xiàn)之 武王。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跤忠?和 為誑,而刖其右足。參見“完璧歸趙”。
引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張煌言 《黎大行瀕行》詩:“殿上未歸 和氏 璧,橐中誰賜 陸生 金?!?br />亦省稱“和璧”。 《漢書·鄒陽傳》:“故無因而至前,雖出 隨 珠、 和 璧,祇怨結(jié)而不見德?!?br />南朝 梁 沉約 《詠帳》:“甲帳垂 和 璧,螭云張桂宮?!?br />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五:“賀方回 作 王子開 《挽詞》:‘ 和 璧終歸 趙,干將 不葬 吳。’”
清 姚鼐 《詠古》:“和 璧非珠翠,流光悅婦人?!?/span>
⒈ 春秋時(shí)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xiàn)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xiàn),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