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殘存者;遺民。
例三陷之后,城中無孑遺?!睹魇贰?/span>
英survivor;
⒈ 遺留;殘存。
引《詩·大雅·云漢》:“周 餘黎民,靡有孑遺?!?br />毛 傳:“孑然遺失也。”
陳奐 傳疏:“《方言》《廣雅》皆云:孑,餘也。靡孑遺,即無餘遺?!?br />《后漢書·應(yīng)劭傳》:“逆臣 董卓,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開辟以來,莫或茲酷?!?br />唐 白居易 《寓意詩》之一:“一朝為灰燼,柯葉無孑遺。”
《明史·黃鳳翔傳》:“與其要福於冥漠之鬼神,孰若廣施於孑遺之赤子。”
郭沫若 《星空·洪水時代》詩:“那時節(jié),魚在山腰游戲,樹在水中飄搖,孑遺的人類全都逃避在山椒?!?/span>
⒉ 殘存者;遺民。
引《明史·忠義傳四·徐世淳》:“三陷之后,城中幾無孑遺?!?br />清 馮桂芬 《皖水迎師記》:“顧 賊嗣是擁眾數(shù)十萬,馳騁蹫躪於 浙 東西千里中,陷城無虛月,勢益張, 江 浙 孑遺,無不趨 上海 洋涇之上。”
魯迅 《花邊文學(xué)·北人與南人》:“孑遺自然還是投降的,然而為奴隸的資格因此就最淺。”
⒊ 指遺跡。
引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那三兩個堆積在一段高地上的龐大的頑石,說不定會是冰河時代的孑遺?!?br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 中國 文字的起源,或者 中國 原始文字的孑遺?!?/span>
⒈ 殘留、獨存。
引《詩經(jīng)·大雅·云漢》:「周余黎民,靡有孑遺?!?br />《清史稿·卷一二〇·食貨志一》:「四川經(jīng)張獻忠之亂,孑遺者百無一二,耕種皆三江、湖廣流寓之人。」
近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