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魚綱,鲇科。身體表面多黏液,無鱗,背部蒼黑色,腹部白色;體長,前端平扁,后部側扁,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須,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鰭小,臀鰭與尾鰭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晩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
⒈ 魚綱,鲇科。身體表面多黏液,無鱗,背部蒼黑色,腹部白色;體長,前端平扁,后部側扁,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須,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鰭小,臀鰭與尾鰭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
引《宋史·五行志一下》:“乾道 六年,行都北關有鮎魚,色黑,腹下出人手,於兩傍各具五指。”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圣元 曰:時有魚自下逆水而上,乘水勢沿石壁而登其巔,不知其為水往也,此為雨兆;若自上順流而下,雖久雨必晴矣。余曰:必鮎魚也?!?br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那河里有鱖魚,有鯽魚,有小鲇魚,釣魚的人多向上游一點走去。”